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教案的三种境界(13篇)

教案的三种境界(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5-01 12:23:07
教案的三种境界(13篇)
时间:2023-05-01 12:23:07     小编:zxfb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教案吗?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教案的三种境界篇一

通过诵持金刚经,能直指如来藏性,也可以说金刚经也是成佛的经典。下面是《金刚经》的三种境界,一起看一下吧。

我的所有诵经,都是在一种明心的状态下诵的。诵时,我不执著过去心,不执著未来心,当下也不执著。我私下认为,那‘三心\’不可得的‘得\’,就是执著的意思。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对经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

诵经,是能升华人格的,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那么,要诵什么经,又该怎么诵呢?

诵什么经,主要看你的心得了什么病。因为,所有经典都能达到离苦得乐的效果,它们是平等的,并无分别。但修法,讲求对机。只要对机,就是好法;假如不对机,就会出现问题。我在契入光明大手印之前,一直诵《金刚经》,诵了多年,最后达到了能所俱空,这时,就接近了“真心”状态。

至于如何诵经,我不知道别人如何诵经,只讲讲我自己的心得。我的所有诵经,都是在一种明心的状态下诵的。诵时,我不执著过去心,不执著未来心,当下也不执著。我私下认为,那“三心”不可得的“得”,就是执著的意思。当然,这是我个人的理解。对经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当你发现,你的那个心其实是无常的,也归于空性,你抓是抓不住的,它没有永恒不变的自性,这就是“不可得”。我就是在这种“三心”不可得的状态下——它不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生命状态——诵经的。

《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等等,那个“住”字,我也理解为执著。因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三心”都不可得。在这种状态下,你就有可能找到真心。当然,一定要多亲近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点拨,你就会错过认知真心的机会。

诵经的目的主要在于体悟“三心不可得”的那种状态,并在日常中保持如如不动的真心。诵读《金刚经》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理上明白了,但体悟上没达到那种境界;二是座上修时可以安住真心,但是不能把那种状态贯穿到生活中去。

如何将那种状态贯穿到生活中去呢?就是记住《金刚经》中的三种境界,精进修行,见到真心后,在行住坐卧中,让真心生起妙用。

第一,要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为一切眼前的东西都像梦幻泡影一样,很快就会消失,它们都是因缘聚合之物。比如我和你今天见面了,过几天你就走了,虽然看上去有这个现象,但它本性是空的,不是永恒不变的。你一离开,这眼前的场景就消失了,像梦一样,不会永恒的。再比如,这所房子,你看起来很坚固,但大地震之后,城市都被毁掉了,可别提这楼房,即使不毁,几十年之后它也会被拆掉重修。所以一切都没有自性,都了不可得,那么就不要执著它。这是第一个境界。

第二个境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就是执著心中的念头。“无所住”就是任其来者自来,去者自去,不跟念头走。“生其心”就是真心的妙用。真心不是顽空,而是智慧。只有空而没有智慧,就不可能解脱,还有可能会堕入无色界。所以,要在真心的观照下做事,用行为去体现那颗真心。

最后一个境界:“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如果行者说“我证得了大手印”,那么他还执著于自己证得的那个东西,就没有真正成就,因为最后的一关还没有过。

要把你证得的那个名相也抛掉,不要执著。换句话说就是,当你将空性打成一片的时候,如果你还执著于那个空性,就是著法、著相。这是你的另一种执著,像给自己捆上了另外一道绳子。只有一切都不执著时,才是究竟解脱,有执著必无解脱。当你证得了大手印,而执著于大手印的“明”时,就堕入色界;执著于空性,就堕入无色界;执著于大乐,就会堕入欲界。真心是超越一切名相的。

所以说,《金刚经》是了义的经典,当你不但道理上明白其中的这三种境界,身体上也能体验到这三种境界的时候,也就解脱了。不过还有人说,《金刚经》太深奥,不适合现代人的根器。

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修炼之法相当于药,有多少种烦恼就有多少种对治的`方法,你不能说只有这种法才能对治烦恼,其他的就不能。比如,你不能说六味地黄丸是个好药,但不适合现在的人吃。同样的道理,既然有这种法,就肯定会适合一些人的根器。

还有一些修行人总爱在事相上打转,总是讲一些诸如弹酒的时候要在什么位置,打坐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哪里,是前面一尺,还是更远之类的东西。其实,酒往哪儿弹都能证得空性,因为无论你怎么弹,心中的那个东西是不会变的。要明白如何见性,如何解脱,这才是关键。

有一天,有几个老太太来找我,她们把世间的一切都抛下了,什么都不要了,修行了很多年。我问她们:“你们修的是什么?”她们说不知道。我又问:“你们知道自己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吗?”她们也说不知道。我再问:“没有人给你们讲过吗?”她们说:“没有。”像她们这样的人有许许多多,有些人已经没信心了,有些人已经死了,死时他们仍然不知道自己在修什么,该怎么修。所以,那时候我觉得如果我再沉默的话,就对不起这些人。后来,我才开始接触了一些人,告诉了他们解脱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修行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能解脱,等等。

单纯只在形式上修炼是绝对解脱不了的,比如水的颜色不是水的本质,水的本质是另外的东西。如果仅仅在形式上玩弄一些技巧,肯定是不可能解脱的。

拓展阅读:读《金刚经》有感

一部佛光灿烂的《金刚经》,在今天这个国泰民安,佛教昌盛的时代广为流传,在日益增多的居家学佛人的队伍中,读《金刚经》的信众也越来越多,这真是盛世兴佛,佛兴盛世,是中华民族的殊胜因缘。在读《金刚经》的人群中,不时听到这样一种反映,即知道《金刚经》是一部功德无量之经,也怀着极大的热情和向往去读这部经。但释迦牟尼佛却在这部经中反复指出无法可说,无法可得,故而读来读去是一头雾水,不知如何是好。到底是否有法可依,有法可学?我以为这的确是读经的一个大问题,有必要加以深究并切实解决。

《金刚经》篇幅不长,但佛在经中却反复说到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也说到如来无所说,也无法可得,即便是过去在然灯佛所也无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还指出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如此说来真叫人有些难以琢磨。说了又说没有说,什么也没有说;说没有说吧,又有一部《金刚经》摆在那里。其实这正是《金刚经》大作之处,字里行间处处闪现着佛法的光茫,只是我等小根小智,无明愚昧,见宝不识。因而落得一个见字为字、见相落相,无法感悟到经中的理义。如何这样说?我们不妨将《金刚经》剖开来看。

对于解决读者中如上疑团,经中有这样一段话,值得细读:“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善提。须善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佛在这里态度十分鲜明地告诉我们,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不要因为佛说过诸法非法,诸相非相,就以为一切法都断灭了,就无法可学了,如此思维必定是一种偏知偏见。由这段经文的反思,我们不妨再重读《金刚经》,难道释迦牟尼佛就真的没有说法吗?不。经文通篇都在说法,而且说的是大法,是金刚般若波罗蜜法,是最尊最上最第一的法。何以见得?经文开篇佛就开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降伏其心。接着指示一切菩萨应如何布施。继而又指出佛法如同虚空不可思量一样,不可依思量而得,也不可以身相而见。若是能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这就是根本,是大法。难怪连须菩提听到这里都要启问:“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须菩提并非多余担心,我们若干人不是感到无法可信,无法可学吗?在以后的经文中,如来一而再,再而三的以众生之见,以菩萨之见,以佛之见来解说这般若之法,以启迪众生智慧,通达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既然说了法,那又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无法可说,无法可取呢?这并非如来想搅浑水,而是如来太子知众生之根性,那就是执著贪婪。故而佛在说出法以后,又得花大气力告诫人们不要执著于法,不要贪取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是何等的慈悲!我想如果没有众生执著的根习,《金刚经》有几句话就够,佛既不需要花那么大的气力说那么多的话,也不需要花那么大的功夫去破众生之执见。

众生执著了什么呢?佛在经中了了说明。略举几执:一是执著于相。执著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二是执著于法。贪乐于小法,有为法;三是执著于福德。贪爱于有相布施之福德。还有种种,不一一具说。执著有什么害处呢?佛在经中也一一分别指出,执著相者那是执于虚幻,因一切相皆是不实,不过于一合相。而且执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者,必生嗔恨,不得解脱。执著于法者是人入邪道,不能接受大法之教,而一切有为法,不过如梦幻泡影一般,最终不过以法束缚自己。执著于福德也是同样,因为一切福德非福德性,故名福德,那也不过是虚幻之物。

读《金刚经》不是无法可学,而是在学一根本大法,在学大般若波罗蜜法。信奉这部大法,我们才能以般若之舟通达到光明的彼岸。这是每一个读经之人必须要解决的正信。我们读这部经不能仅仅将此作为一种功课来做,更重要的是深究经义,知其根本,了悟佛所说,以找到自己下力之处。以《金刚经》为师,指导自身学佛修持、信解受持。这才可算为一个真正的读经之人。

以上所说,无非是笔者读经之见,偏知难免。《金刚经》智慧本不可说,理义本不可说,功德也不可说。一切言语皆是不实之词,无非是妄言妄语罢了。只是我亲闻若干同学同修读经找不到下力处,便心生悲悯,忍不住说几句。但回头一望,想说的无法说清楚,说清楚了的好像又不是想说的。只好无可奈何花落去,我自重读《金刚经》。

教案的三种境界篇二

人生三种境界作文

红颜知己其实是人生的三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是《诗经》中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份可遇而不可求的机缘。因为距离,故将一切美丽收于一身。通常情况下,老婆占有男人,情人分享男人,而红颜知己则是塑造男人,她充分地挖掘他的潜力,并通过完善男人帮助男人来完成自己知己的使命。所以,红颜知己是男人的另一个魂灵,她时而近在咫尺,时而在水一方,但你却能感受到她在生命里存在;她不见得赞成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但绝对尊重你,并对你笃信和相知。红颜知己其实就是跟你一起点燃生命之火的那只温存的手,男人往往因了她,人生才变得丰盈起来。因此,红颜知己才是旷世的绝代佳人。遗憾的是,大多数女人的聪明刚刚够不上做红颜知己,而男人欲望的陷阱也刚好令她做不成红颜知己,这就是为什么很多女人本来想扮演红颜知己后来却沦为情妇或陌路的根

第二种境界是宋词,“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的诱惑。从本质上看,人是抗拒不了诱惑的,比如老婆和情人就没有诱惑——她们把它变成了现实;而红颜知己妙就妙在把诱惑保持住了,她因此而成为男人生命里积极向上的蔚蓝。当老婆令你头疼、情人让你心疼的时候,红颜知己则让你哪儿都不疼。她浑身洋溢着亲和力、想象力,带给你如沐春风的愉悦;是“不一定天天见、月月想、但什么时候见了都是故知重逢”的快慰;是你“无论身在何方、发生何事都能感受到的.、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个角落还有人会关注你、倾听你”的那份感动。她虽然淡淡地从你身边走过,只偶尔回眸,可你却不由自主地要跟在她身后,因为她对你生命的独特阅读方式,实在是你今生无法抗拒的诱惑。

诱惑,不正是推动人前行的动力么?

第三种境界是副对联,上联“招之即来”,下联“挥之即去”,横批“全为你好”。这一层境界将红颜知己与其他任何关系的女人区别开来:老婆是招之不来——事实上是她招你你必须来,情人是挥之不去——她还想要名份呢,怎肯轻易放弃?另有一种人?是招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横批却又是“全为钱好”。只有红颜知己才最肯把主动权交到你手上。因为是朋友,所以没有性,没有爱,没有粉红色的情感,也没有痴痴缠缠恩恩怨怨的阴雨天;又因为是知己,故她能把所有的出发点都放在“为你着想”这个角度,本着理解,本着支持,也本着友谊的光光艳艳,她宽容着你亲密着你,她实在是已把知己一词的内涵推上了出神入化的顶端。

你想,人生得一知己已然不易,知己倘若又红颜,那该是怎样的艳丽.

教案的三种境界篇三

学习的三种境界

一、第一层为苦学

提起学习就讲“头悬梁、锥刺股”,“刻苦、刻苦、再刻苦”,处于这种层次的同学,觉得学习枯燥无味,对他们来说学习是一种被迫行为,

体会不到学习中的乐趣。长期下去,对学习必然产生了一种恐惧感,从而滋生了厌学的情绪,结果,在他们那里,学习变成了一种苦差事。

二、第二层为好学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达到这种境界的同学,学习兴趣对学习起到重大的推动作用。对学习的如饥似渴,常常注到废寝忘食的地步。

他们的学习不需要别人的逼迫,自觉的态度常使他们能取得好的成绩,而好的成绩又使他们对学习产生更浓的兴趣,形成学习中的良性循环。

三、第三层为会学

学习本身也是一门学问,有科学的方法,有需要遵循的规律。按照正确的方法学习,学习效率就高,学的轻松,思维也变的灵活流畅,

能够很好地驾御知识。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目前,中学生的学习中,第一层居多,第二层为少数,第三层次更少。我们应当明确,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学会学习,三种学习习惯

学习成绩的好坏,往往取决于是否有良好的学习习惯,特别是思考习惯,

一、总是站在系统的`高度把握知识

章节与学科整体系统之间的关系。事实上,任何一门学科都有自身的知识结构系统,学习一门学科前首先应了解这一系统,

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学习每一部分内容都要弄清其在整体系统中的位置,这样做往往使所学知识更容易把握。

二、追根溯源,寻求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什么事都要有求知欲,好奇心,这往往是培养我们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养成这种思考习惯,有利于思维品质的训练。

三、发散思维,养成联想的思维习惯

在学习中我们应经常注意新旧知识之间、学科之间、所学内容与生活实际等方面的联系,养成多角度地去思考问题的习惯,

有意识地去训练思维的流畅性、灵活性及独创性,长期下去,必然会促进智力素质的发展。

知识的学习主要通过思维活动来实现的,学习的核心就是思维的核心,知识的掌握固然重要,

但更重要的是通过知识的学习提高智力素质,智力素质提高了,知识的学习会变得容易。

教案的三种境界篇四

培训讲课有三种境界:

一种是讲师对自己讲课的主题吃的很透,从知识点到技能,从逻辑结构到主题案例,设计得很紧凑,学员听过之后频频点头,有所收获,但仅限于信息量、知识点;

二种是讲师结合课程主题和自己亲身经历,能和大家做深入分享,除经过精心提炼的知识点外,更多的是自己的亲身感受体会,很多是书店书本上、光盘里看不到、买不到的东西,这也是企业为什么花那么多钱请你而不是买很多书和看光盘了,有些自己没游过泳却来教别人游泳,自己没做过销售却来讲销售,遇到实战性问题大家提问的时候心里就发虚了;

三种是培训时(内训)能结合企业实际量身定做课程,结合讲师自己的课程模块和技能“内功”,来给学员做一分享,

案例是企业内部精心挑选上来,利用培训机会(分小组进行讨论)拿出解决方案,讲师结合自己经验功力作一点评拔高,然后把讨论方案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不是“空对空”,而是真正的理论联系实际。毕竟,培训机构卖的不是课程本身和讲师,而是解决问题的方案,这才是培训价值所在,所谓咨询式培训和为客户量身定做。而这需要两个方面:一是培训机构、讲师的专业度,挖“潜”(需求)找准(需求)的能力,二是愿不愿意花费时间精力去做的问题,相信企业hr会越来越理性,知道自己花那么贵的钱买来的是什么东西。

上述三种境界需要讲师的悟性和职业操守,通过培训你能给企业和学员带来什么,是知识?技能?工具?还是解决问题的方案?悟性是讲师自己本身从专业度上能不能做,操守是自己是以“圈钱”为中心,还是实实在在为客户解决问题为根本目的,愿不愿做,两者都很重要。

相信企业hr和学员是理性的,他们会知道自己要什么,培训本身是物有所值、物超所值还是物非所值,讲师、培训机构、企业能够共赢,共同持续发展。

教案的三种境界篇五

现在是一个策划的时代,大到市场策划、营销策划、产品策划、促销策划,小到节目策划、婚礼策划、聚会策划等,策划无处不在。对驰骋在营销一线的大多数营销人来说,策划能力成为最核心的营销技能之一。策划高手往往能翻云覆雨,鬼斧神工,出奇制胜,化腐朽为神奇,创造出一个个市场奇迹。笔者在多年的营销实践中,也策划出了许多的经典案例。也深刻体会到了策划的个中滋味。如何做好策划呢?好的惊天大策划应该达到怎样的境界呢?笔者认为好的策划,特别是营销策划,应该达到以下三个境界,才能算渐入佳境,功成名就。

策划的第一个境界就是要做“太阳”的策划,而不做“风”的策划。大家可能都听说过这个太阳和风的故事。太阳和风打赌,看谁能让路上一位穿大衣的行人脱掉身上的大衣。风说我可以,于是鼓足力气吹起了十级大风,结果行人更加裹紧了自己的大衣。太阳说我可以,艳阳高照,气温上升,行人自然而然地脱掉了大衣。结果,这次比赛以风失败告终。做策划也是一样的道理:蹩脚的策划是让自己汗流浃背的跳舞,消费者当观众;高明的策划是让消费者乐在其中的跳舞,策划者当观众。 所以,策划人员要做“太阳”的策划,不要做“风“的策划。高超的策划能让消费者心甘情愿地参与,心甘情愿地为之付出情感,心甘情愿地付出金钱,心甘情愿地为之欢喜,为之疯狂!最成功地策划就是蒙牛和湖南卫视联袂策划的”超级女生“,开创了中国草根营销的先河,诞生了一批批铁杆”粉丝“,pk掉了很多其它传统的娱乐节目。

策划的第二个境界就是策划是整合资源,而不是占有资源。策划成功的98%在整合资源。营销人手中的资源永远是有限和稀缺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好事对策划人来讲是可遇而不可求的。高超的策划人员擅长的应该是“空手套白狼“,沙漠里盖房子,一穷二白下创造一石两鸟,一鸣惊人,

高超的策划人员不在乎占有多少资源,而在乎能整合多少资源为己所用。像诸葛亮的草船借箭,像游击队员的”没有枪 没有炮 敌人给我们造“。最高明策划是整合消费者的心智资源。从碧桂园的”给你一个五星级的家“到脑白金的”今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都是对老百姓心智资源整合的成功案例。五星级家整合了老百姓对五星级宾馆舒适、豪华、尊贵的所有美好认知。脑白金更是整合了中国五千年”礼尚往来“的送礼文化,是最成功的商业策划。所以策划,不是手中有剑,而是心中有剑,最大幅度地整合消费者的心智资源,才能成就惊天大策划。

策划的第三个境界就是1+1>11而不是1+1>2。 策划达成的效果就是用最少的资源撬动最大的市场,获得最大的利益。是以一当十,是四两拨千斤,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电影《墨攻》里刘德华扮演的革离,他成功地策划了梁国的守城,一个人击退了赵国一万五千人的大军。成功的策划像阿基米德的”支点“: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整个地球。最经典的是统一润滑油借助伊拉克战争事件策划的”多一些润滑,少一些摩擦“的央视广告,这则广告紧贴在《伊拉克战争报道》之后,和新闻浑然一体,非常有震憾力。这则广告的妙处就在于既准确地诉求了 “多一些润滑”的产品特点,又一语双关道出了“少一些摩擦”的和平呼声,含蓄、隽永,耐人寻味。这个广告只播出了十天,广告制作成本才区区一万多元,确创造了小预算,大效果的神话。统一公司也因这则广告而声名鹊起,销量激增,统一公司当月出货量比同期增加了100%,销售额历史性地突破了亿元大关。

达到了这三种境界的策划,才是高明、高超,高山仰止的策划,才是全体营销策划人梦寐以求的策划新境界。

欢迎与作者韩锋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msn:coolwindhf@,电子邮件:coolwindhan@

教案的三种境界篇六

家具业内外局势的变动使家具业的竞争更为激烈,洗牌在所难免,未来家具企业七成以上会被淘汰,那么,要成为剩下三成中的一员,并且在它们中崭露头角,就需要品牌的力量。如今家具业品牌呼声越来越强烈,不做品牌家具企业更难在市场上立足。消费者信赖品牌,而且品牌意识不断增强,所以家具企业就需要紧跟时代大潮塑品牌。家具企业做品牌,最首要的一点就是把自己推广出去,把知名度打响,所以广告宣传是极其必要的手段。远卓品牌机构认为,家具广告宣传是品牌提升的平台,它会随着家具业的发展需求不断更新,从目前状况来家具广告宣传存在三种境界。

第一境界:猛打广告,豪请明星

打广告,请明星是家具企业最原始,也是最普遍的广告宣传。“企业迅速做大需要在央视上巨资投放广告,或者在当地电台黄金时段投放广告,同时也不能忘了请明星代言。”这是目前很多家具企业在品牌宣传上的策略。但当巨资投下去猛打广告的时候,很多企业却因资金链断裂而垮台了,有的企业因没把广告费花在刀刃上,或者采取了不正确的措施,而导致企业损失很大一笔资金,甚至伤筋动骨,岌岌可危。

很多家具企业都想通过一掷千金,而后一举成名,但这些广告费或没有找准对象,或出现费用漏洞,而使大笔资金在不知不觉中溜走了。猛打广告渐渐成了众多家具企业惯用的手段,但很多广告却都很难产生效益甚至是毫无“效益”。在产品上市前不当的超前广告投入,在产品进入市场后过度的广告宣传,及无效广告的投放等等都造成了企业广告开支的巨大浪费。

与此同时,家具业豪请明星也成了行业不多见的现象,

家具企业都热衷于“明星代言”作为宣传品牌的惯用伎俩,如皇朝家私请了关之琳,健威家具请了任达华夫妇,喜临门请了巩俐,富得宝请了贾静雯等等,跟品牌相符的明星固然能给企业带来极高的知名度,但很多家具企业却存有攀比心理,看到别人请明星,自己也跟仿,别人花了多少代言费,我比他还高,把明星的身价抬得极高。有的家具企业在请明星代言时还根本不考虑此明星的气质是否与企业相符,家具产品因其特殊性,例如,卧房家具的代言明星最好让人感觉是居家型,温顺柔美,这些往往被企业忽视了。家具企业请“错”代言人后,不仅浪费了大量广告费,而且对品牌提升也没多少益处,有的甚至会损害品牌形象。

关于作者:

谢付亮:谢付亮,著名品牌专家,15岁进入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19岁毕业,10余年品牌运作经验,专注于“一分钱做品牌”,历任美国、日本等跨国公司品牌经理,现任远卓品牌策划公司()策划总监;中国超低成本塑造品牌第一人,已经凭借超低投入为数十个品牌创造过知名度和美誉度火速飙升、销售业绩连年翻番的佳绩,著有中国第一本超低成本品牌运作论著。电话:13588268508;e-mail:zeroshell@。查看谢付亮详细介绍 浏览谢付亮所有文章 进入谢付亮的博客

教案的三种境界篇七

一是会做也有时间做

这当然是极好的

但绝大多数人

是很难做到的

二是会放弃

这是更多考生最明智的选择

会放弃绝不是全放弃

而是学习过后知道自己的强项弱项

选择性的放弃数量中

掌握得较差,较难的部分

“学”会放弃

本身就是学习的目的之一

三是全放弃

说全放弃基本与上岸无缘了

可能你会觉得是危言耸听

但是

无论是国考还是省考

全放弃的人

可能比“学”会放弃的竞争对手

至少少了6分

一份行测试卷

能领先几个6分?

好了,先来一波课前预习吧

向下箭头分割线gif动态

1

例一:某干洗店承接了一些业务,干洗200块窗帘。干洗好一块可得干洗费30元,但若损坏一块不仅得不到干洗费还要赔偿150元。若清洗完毕共得5280元,则损坏窗帘多少块? (江西法检,61.02%)

【a】4

【b】6

【c】10

【d】12

向左滑动查看答案

2

例二:市总工会举行工会知识竞赛,每位选手作答25 题,答对一题得3 分,不答得1 分,答错扣1 分。某单位派出7 名选手参赛,由四位记分员分别统计该单位选手的总得分,结果分别为539 分、490 分、469 分、434 分。经核查,其中有一位记分员的统计结果正确,则该单位7 名选手的平均分为( )分。 (20广州,55.76%)

【a】77

【b】70

【c】67

【d】62

向左滑动查看答案

3

例三:甲、乙、丙三人工作的效率比为7:9:8,现将a、b两项工作量相同的工程交给这三个人,甲负责a工程,乙负责b工程,丙作为机动参与a工程若干天后转而参与b工程,两项工程同时开工,耗时8天同时结束,问丙在a工程中参与施工多少天? (江西法检,62.85%)

【a】3

【b】4

【c】5

每天半小时,做好课前预习

在接受新知识这一环节,课前预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预习,可以实现对新知识的了解和认知,有利于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没预习直接听?面对抽象性知识立马进入听天书的状态……

已预习再听?宛如打通“任督二脉”……

每学科的预习根据自身学科特色略有不同,但万变不离其宗,按如下步骤进行,相信会助你一臂之力的。

一通读教材,形成初步印象

每科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通读教材,对不理解的内容做个标注,这是你明天上课要重点听的内容。预习的目的是要形成问题,带着问题听课,相信第二天老师讲这处时,你会精力高度集中。所以,发现不明白之处你要写在预习本上,形成自己的预习笔记或预习框架图。

二利用工具书,扫除基本障碍

做到“借力”,从而使自己“有力”!

除查字典和词典外,还可以查阅课外资料,搜集整理本课的相关资料,与老师、同学一起交流。例如语文常见的有查阅作者的生平以及写作背景,便可更深刻地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针对重难点,提前分析攻关

每一门科目中不明白的问题,这些需要提前感知,建议可采用两次预习法。在不同的时间里对同一问题,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及时的进行查缺补漏。之后,再将自己不明白的内容和课堂上老师讲解的进行比对,以便形成自己的收获与反思,学习效果也必然深刻。

四主动思考,融会贯通

能围绕文章的主要内容进行思考,可以带着课后的练习题进行阅读,当看到文中有答案就直接在书上划出来,或者写下来。这样当老师在课堂上讲解时,也就更容易心领神会了。

更深层地,主动思考回顾这一单元这一章节学习的内容,知识有哪些内在的联系,主体思路在哪里,文章的结构又是如何等等……有能力的同学还可以画出相关知识的“思维导图”,加深学习的内在逻辑的研究。

五做相关练习,检查预习效果

没有一定的训练量是无法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的。建议预习结束后,及时有针对性的进行一些预习检测,及时反馈预习中存在的不足,有利于形成自己的预习反思,对下一次预习过程也是一种有效的提升和促进。

相信不久,你会发现

学习是那么美好

掌握知识是那么轻松

这些精彩,也值得一看:

听说,你掉进学习思维误区了!

【作文素材】汉语之美,你知多少

教案的三种境界篇八

浅析互动教学的三种境界

浅析互动教学的三种境界

赵淑莉,王廷勇,陈多旺

(中共营口市委党校 行管法学教研部,辽宁 营口 115000)

摘 要:互动教学法是在目前各类教育中备受推崇和重视的一种教学方式。以“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三种境界为喻,引导学员随着认识的发展,对事物的看法发生由表面到本质的变化。互动教学的三个境界,实际上就是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员在学习实践、互动启发中完成对事物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认识过程。

关键词:互动教学;三重境界;认识过程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02-0192-02

互动教学法是在目前各类教育中备受推崇和重视的一种教学方式。在干部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因其重视能力素质的提升,能够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具有拓展思维、激发内心潜能的作用,深受广大学员欢迎并被积极推广。成功的互动教学课,就如冯友兰在《中国哲学简史》[1]中讲到的佛家的三种境界一样:一是看山是山;二是看山不是山;三是看山还是山,可以引导学员随着认识的发展,对事物的看法发生由表面到本质的变化。“三种境界”也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互动教学课应具备的“认识――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和结果。

一、第一种境界:看山是山――认识的初级阶段

看山是山,指在互动教学中,首先应明确待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从哲学角度看就是初步认识事物,在整个互动教学中属于初级阶段。一般要处理好以下三个关系。

(一)教师如何实现“看山是山”

互动教学中有三个要素:教师、学员、待解决的问题。教师和学员是互动教学的主体,互动教学首要是解决好两个主体之间的关系。首先,教师要能够“看山是山”,即教师要能够把学员当做学员来看,能够“放下包袱开动机器”[2]。由于在干部的继续教育培训中,培训的对象往往是具有丰富生活阅历、良好工作和生活经验、一定管理水平和领导能力以及某种专业知识的管理者和领导者,学员的藏龙卧虎往往给教师很大的心理压力,所以教师首先要在战术上要高度尊重、重视学员,充分考虑到学员的特点。在战略上要树立自信,不要因为学员的学历、经验、职位等相对较高而担心自己不能驾驭。虽然培训对象通常会对教学中涉及的问题和知识点有一定了解,但他们并非全知全能,往往对讲授的问题没有系统地把握和专业性地深入的研究。教师的自信是建立在充分的准备、深厚的专业知识素养和良好的沟通技巧之上的;其次,教师要能够充分调动起学员参与互动的热情。“互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3]中是这样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虽然是针对基础教育而言,但这一概念也完全适用于成人培训。所以互动教学中,如果不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不能鼓励、刺激学员去认识、思考、和解决问题,实际上就成为有其名而无其实的教师“独角戏”。

(二)学员如何实现“看山是山”

所谓学员的“看山是山”,是指教师要引导学员把问题当做问题来看。互动教学的客体就是待解决、待认识的问题。培训中,成人培训对象通常对问题已有成见、缺乏认识、探索问题的主动性,惰于深入思考和系统地认识问题。所以教师首先要引导学员认识问题,把学员头脑中零星的认识整合、系统起来,并能够重新形成概念,为下一步应用与实践做准备。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能够引导学员在互动中对“本课程探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它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共同规律、发展趋势是什么”形成认识并初步掌握解决问题实用工具。

(三)在具体操作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师在学员讨论过后要做言简意赅、画龙点睛的点评

点评是互动教学中一种容易被忽视的技巧,如果没有教师点评,学员对问题的认识就达不成共识,易形成一哄而上,一哄而散的局面;如果教师的点评过长,易与课堂讲述混淆而影响互动效果,有“一言堂”之嫌;如果教师的点评不中要害,学员的认识就不能升华、受到启发就不大,使互动教学有其形而无其神。

2.教师课堂上要对学员鼓励与控制相结合,掌握一些必要的沟通技巧

在师生互动时有时出现学员参与热情不高,场面冷清被动,有时又场面过热,难以失去控制,都影响教学效果。因此,在整个互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担当起主持人的角色,一方面,要善于营造宽松自由的思考氛围,鼓励学员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另一方面,还要学会引导、总结的方法和打断、结束讲话的技巧。

二、第二重境界:看山不是山――实践对认识的影响

看山不是山境界的达成主要来源于实践。通常是让学员应用原理、规律和方法在预先设计好的案例、情境中进行讨论、演练并解决问题。学员通过实践会发现:现实中行之有效的理论和方法与自己的头脑中原有的观念、甚至与刚刚讨论时才形成的认识都有很大的不同,进而形成“看山不是山”的否定性印象。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精神运动。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和体验,能使其独立性和主体性得到不断的生成、张扬和提升。学员通过亲历亲为体会到:即便是熟练地掌握理论和方法,也不一定能够灵活有效地应用于实践;掌握理论与行之有效是有很大距离的,不断缩小这一距离,就是能力和素质的提升。此阶段,教师重在引导学员参与实践、积极思考,要注意应做到什么和避免什么。

(一)应做到的几个要点

1.抓住互动现场的主要问题

互动教学课上,教师还要成为密切的观察者,要能够敏锐地抓住互动现场上的几个关键性因素:第一,哪些问题是被学员忽略的;第二,哪些问题是在执行案例过程共同出的;第三,哪些问题是出现在个别人身上。只有明确而有针对性进行的分析、提醒,才能真正引导学员深入思考并发现问题。

2.针对问题分析成因

学员往往只能挖掘到表象原因,教师要通过现象看本质,要分析:第一,那些问题的出现是可以避免的;第二,哪些问题的出现似乎是不可避免,却是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进行规避的;第三,哪些问题是可以通过培训和锻炼,在提升能力素质后就可以解决的。只有通过主客观两方面的分析,才能引导学员如探幽般,层层深入,取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

3.营造宽严相济的课堂氛围

宽,是指教师首先是主持人,要善于营造自由思考的氛围。严,是指教师同时又是裁判员,必须严格要求学员遵守执行任务的规则。教师要在有限的时间、条件下,激发学员的潜能和创造力,而不要为了照顾学员的成就感而降低要求和标准。宽严相济另一方面是要求授课教师具有亲和力、凝聚力和鼓动力,能够组织学员愉快而主动地参与问题的探讨、研究与实践,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在带领学员进行互动实践时,要把握好尺度,在执行规则、进行评判时应公平、公正、公开。让互动教学的整个过程相对开放、课堂气氛既紧张又愉快,充满“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的学乐精神。

4.处理好项目实践的成败关系

尽管学员在课堂上会积极参与、努力完成项目,但因个体差异,项目失败不可避免。这就对教师提出一个更高的要求:剖析同一个问题,要根据成败的不同结果,给予学员不同的启示。对于顺利解决问题的,教师要引导学员在充分体验成就感基础上,总结成功经验,并启发他们与其他的成功者进行比较,寻找差距;进一步引导他们思考同样问题如何找到更好的解决方法。学员执行失败后,要理解学员的失落心情、引导学员学会接受结果、启发学员进行反思。

(二)要尽量避免出现几种情况

1.注重形式忽略目的

在教学中只强调体现互动的形式,忽视了学员思维、潜力的开发和能力素质的提升,结果是上课时热热闹闹,下课后收获甚微。

2.教师迷失,丧失课堂的控制权

授课教师如果缺乏主见、授课技巧,或准备不充分时,就会迷失在学员形形色色的论断中,教师丧失课堂主动权,致使教学目标不能完成。

3.教师思维程式化并趋于老化

由于教师自身成长和精进不够,布置的执行任务简单、陈旧没有挑战性,提供的解决方法过于单一或过于明确,结果框住了学员的思维、限制了学员的能力发挥。教师要具有敢于接受新挑战、新思维,新观点、新方法的勇气和能力,善于通过师生互动完成自我的更新和成长。

三、第三重境界:看山还是山――认识的升华

“看山还是山”,是指在互动教学的最后,学员和教师都形成了对问题认识的肯定性回归:问题还是那个问题,但是对问题的看法却有了质的飞跃和变化;方法还是那个方法,但使用时心态和技巧都有了提高。教师达到了教学相长的目标,学员实现了能力素质的提升。这是总结升华阶段,只有到了这一境界,才地实现了互动教学的最高目标。

互动教学中如果能实现“看山是山”和“看山不是山”,那“看山还是山”的境界则水到渠成,教师在此阶段上要从整体考虑以下几个环节。

1.要有问题的最后总结

教师要善于根据学员在互动中的表现,总结出共性的规律:如由共犯错误找出思维上的误区;由方法和工具的应用使学员认识到:最好的方法就是把方法上升为艺术;对通过实践检验的规律、方法做最后的具有升华性质的总结和概括。

2.引导学生认真思考

引导学员重新回到学习状态,通过分析理论,总结学员的得失,使其能够重新思考问题,重新认识所学过的理论,重新得出肯定的结论,从刚才热闹的互动状态回到虚心认识问题的平和心态。

3.注意时间分配上的技巧

互动教学中,教师通常鼓励学员多思、多动、多践行,学员参与互动的时间宜采取二八原则或黄金分割(0.618),即最多可以占全课程时间的八成,最少也不低于6成,教师总结的时间宜为二成至四成,从时间分配上充分体现学员互动为主体,教师引导为辅助的原则。

总之,互动教学的三个境界,实际上就是要教师在教学中引导学员在学习实践、互动启发中完成对事物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肯定)的认识过程。认识的前提是学习,通过学习认识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规律,形成头脑中的看法,即“看山是山”的肯定阶段;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让学员在实践中反思过去形成的认识,否定过去的那些不适用不正确的看法和方法,即“看山不是山”的否定阶段;最后,学员通过实践把学来的理论变成认识客观世界、改造主观世界的能力,形成新的认识,就实现了否定之否定过程即“看山是还是山”的最高境界。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涂又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

[2]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

[3]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z].教基[]17号。

教案的三种境界篇九

最近很少写东西,于是思想也就有些固化了,怀念以前一两天一篇的时候,也许内容很苍白,但是思想很活跃,基本上对于生活的思考我是个白痴,所以,还是转向对其他方面的思考,或许这些思考更经得起反驳,因为这种思考本来就是属于胡扯的范畴。

上次在手机上看一本叫《灰商》的小说,讲一个很普通的赚钱的故事,当时我正在马桶上使劲,大脑的细胞几乎都使用在下半身上,突然看到了一个理论,这个理论让我把大脑的注意力全部调到了上半身,差点造成便秘。这个理论的大意,或者说我理解的大意是说,企业赚钱有三个境界,第一是靠关系赚钱,最低档次的,第二是靠面子赚钱,有了一定的起色了,最高境界是靠钱赚钱,有时候不赚都难。一开始觉得纯粹胡扯,按教科书上说,企业就是靠创造价值赚钱,按照目前我们的实际经验,企业就是靠老老实实服务客人赚钱。幸好,我不得不佩服自己大便时候思维的清晰和犀利,最终非常赞同这个理论,并且认为这是企业发展的方向。

任何一个企业,它的发展逃脱不了原罪,所谓的原罪,教科书上很少说,但是,通俗来说,几乎没有一个企业家的第一桶金是干净的,这个肮脏的行为就是原罪。在中国,关系对于生意来说,特别重要。以前某某人在某个大型一点的旅行社做了个部门经理,不出二年,他就可以自己出来开个旅行社,这就是利用了原来的那些关系。关系在现在好像正要被正名了,叫做人脉,书店上已经铺天盖地的关于人脉的书了。而看看我们的周围,那些和我们一样,企业处于起步或者发展阶段的,往往老板手上都有这些关系。上次有个朋友问我,怎么那些小旅行社的老板好像活得比你们舒服多了,我把头点得象鸡抢米,那些小旅行社,费用很低,而靠老板的一些关系户的团队所得到的利润,就足以让他们生存了。其实,一个企业在起步阶段,不断的依靠人的因素,扩大关系圈,这是正确的。但是,也就是那天我向公司的一个副总说的,你有多大的精力,就是一天给你48小时,靠你一个人的关系,也养活不了公司。所以,如果你满足于这种小企业的现状,关系非常重要,如果你想壮大,就得向前走,看看第二个阶段,靠面子。

我跟公司的那个副总说,你不要再出去跑了,培训,把你手下的那些人都培训得象你一样,利用他们的关系,对于公司来说,就像复制了若干个你,

而现在你做什么呢,做面子。面子二字太过通俗,我们也可以说是品牌。当客户不是冲着你老板的关系而是冲着你这个企业的牌子而来,企业就进入了第二个赚钱阶段了。我以前的老总,跟我说,下面的人说他没有支持他们的工作,看看别的旅行社,老总经常出去抢团,老总出面嘛,团自然容易抢。我说我不这样认为,老总应该在公司,为下面创造一个品牌环境。当消费者理智了,市场成熟了,关系发挥的作用会越来越少。所谓的品牌有两个意思,一个是企业的品牌,一个是经营者本身的品牌。当客户是冲着这两个品牌而来,企业发展自然就上了轨道。

我看过很多富豪的传记,后来发现了一个东西,很多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富豪,往往不是他的产品有多好,他的服务有多棒,他的管理有多科学,他的理念有多先进,而是四个字:资本运作。华人首富李嘉诚,当他是塑料厂厂长的时候,即使已经被人成为塑料花大王了,在香港依然是一个普通的企业主而已。后来进军地产了,成立了长江实业,70年代时候眼光敏锐赚到了一大笔,但依然被置地等洋行看不上眼。让李嘉诚辉煌的是股市。长江实业收购和黄,以小博大,成功了,李超人才真正成为赚钱高手。大陆首富黄光裕,不就一个卖电器的嘛,就是全国最大又怎么样,还不是弄上了鹏润,上市了,资本运作了,一下子成了首富。看回旅游业,我们都知道的青旅总社,靠上it的边,再搭上资本的船,一下子成了中青旅控股,比国旅总社中旅总社牛多了。还有携程,以前不是几乎每个旅行社都有一个订房中心么,怎么人家一下子成了大名鼎鼎的携程呢?纳斯达克呢。

国家旅游局年检,80%的旅行社亏损,这个数字不知道是真是假,但是我想16000多家旅行社,中国估计没有这么多坚韧的人。后来说是80%的旅行社的利润低于平均线,这个可以理解。但是后来一个北京媒体一言道中,旅行社如果全部实报,亏的是极少数,我信这个,要不看看这些同行,天天喊苦却夜夜笙歌,但是,如果实报,税务局估计会让全中国的旅行社全部来个灭顶之灾。旅游税法不完善,几乎是乱来。而我想,能够挺得过得,估计就是上市旅游企业,人家毕竟规范得多。所以不管赚钱与否,只要旅行社一天规范不起来,一天就离这个赚钱得最高境界很远,很远。

欢迎与作者探讨您的观点和看法,作者为汕头中国青年旅行社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电子邮件:chenyongjia75@

教案的三种境界篇十

诵读《金刚经》的三种境界

《金刚经》中所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生无所住心”等等,那个“住”字,我也理解为执著。因为“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所以“三心”都不可得。在这种状态下,你就有可能找到真心。当然,一定要多亲近善知识。没有善知识的点拨,你就会错过认知真心的机会。

诵经的目的主要在于体悟“三心不可得”的那种状态,并在日常中保持如如不动的真心。诵读《金刚经》容易犯两种毛病:一是理上明白了,但体悟上没达到那种境界;二是座上修时可以安住真心,但是不能把那种状态贯穿到生活中去。

如何将那种状态贯穿到生活中去呢?就是记住《金刚经》中的三种境界,精进修行,见到真心后,在行住坐卧中,让真心生起妙用。

第一,要明白“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因为一切眼前的东西都像梦幻泡影一样,很快就会消失,它们都是因缘聚合之物。比如我和你今天见面了,过几天你就走了,虽然看上去有这个现象,但它本性是空的,不是永恒不变的。你一离开,这眼前的场景就消失了,像梦一样,不会永恒的。再比如, 这所房子,你看起来很坚固,但大地震之后,城市都被毁掉了,可别提这楼房,即使不毁,几十年之后它也会被拆掉重修。所以一切都没有自性,都了不可得,那么就不要执著它。这是第一个境界。

第二个境界:“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住”就是执著心中的念头。“无所住”就是任其来者自来,去者自去,不跟念头走。“生其心”就是真心的妙用。真心不是顽空,而是智慧。只有空而没有智慧,就不可能解脱,还有可能会堕入无色界。所以,要在真心的观照下做事,用行为去体现那颗真心。

最后一个境界:“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如果行者说“我证得了大手印”,那么他还执著于自己证得的那个东西,就没有真正成就,因为最后的一关还没有过。

要把你证得的那个名相也抛掉,不要执著。换句话说就是,当你将空性打成一片的时候,如果你还执著于那个空性,就是著法、著相。这是你的另一种执著,像给自己捆上了另外一道绳子。只有一切都不执著时,才是究竟解脱,有执著必无解脱。当你证得了大手印,而执著于大手印的“明”时,就堕入色界;执著于空性,就堕入无色界;执著于大乐,就会堕入欲界。真心是超越一切名相的。

所以说,《金刚经》是了义的经典,当你不但道理上明白其中的这三种境界,身体上也能体验到这三种境界的时候,也就解脱了。不过还有人说,《金刚经》太深奥,不适合现代人的根器。

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修炼之法相当于药,有多少种烦恼就有多少种对治的方法,你不能说只有这种法才能对治烦恼,其他的就不能。比如,你不能说六味地黄丸是个好药,但不适合现在的人吃。同样的道理,既然有这种法,就肯定会适合一些人的根器。

还有一些修行人总爱在事相上打转,总是讲一些诸如弹酒的时候要在什么位置,打坐的时候眼睛要看着哪里,是前面一尺,还是更远之类的东西。其实,酒往哪儿弹都能证得空性,因为无论你怎么弹,心中的那个东西是不会变的。要明白如何见性,如何解脱,这才是关键。

有一天,有几个老太太来找我,她们把世间的一切都抛下了,什么都不要了,修行了很多年。我问她们:“你们修的是什么?”她们说不知道。我又问:“你们知道自己修行的目的是什么吗?”她们也说不知道。我再问:“没有人给你们讲过吗?”她们说:“没有。”像她们这样的人有许许多多,有些人已经没信心了,有些人已经死了,死时他们仍然不知道自己在修什么,该怎么修。所以,那时候我觉得如果我再沉默的话,就对不起这些人。后来,我才开始接触了一些人,告诉了他们解脱的真正含义是什么,修行真正的目的是什么,达到什么样的境界才能解脱,等等。

单纯只在形式上修炼是绝对解脱不了的,比如水的颜色不是水的`本质,水的本质是另外的东西。如果仅仅在形式上玩弄一些技巧,肯定是不可能解脱的。

拓展阅读:演员陈坤与《金刚经》的故事

最近连续两次邂逅陈坤。本月12日乘一早的航班飞香港,去酒店的路上,听同行的人说,在行李提取处看见陈坤了。于是,给坤儿发短信,果然我们坐的同一架飞机抵港。他是来为电影《花花刑警》试装的。

17日晚,工体茉莉酒吧露台,在好友赵琳的生日会上,见到陈坤,拥抱、寒暄。他黑色衬衣,黑色领带,打扮得很有型。他说本来要去香港拍戏,临时有了变化,能来参加赵琳的生日会,很高兴。他和赵琳的友情建立于《别了,温哥华》。

与陈坤的这次对话,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了,一直没发在博客上,是因为那天跟他聊的话题很深,甚至有一点抽象。不是几段话能写出来的花絮。

采访前,我没有准备采访提纲。与坤儿认识很早,目睹了他成名的过程,也比较了解他的性格。虽然每年见面不多,但一直关注他。为他的成绩高兴,为他的沉寂着急。所以,即使是两年见一次面,我们依然如老朋友。

我记得过去的采访中,他说过的话;他也记得曾经对我说的话。 也许是因为这种默契,我希望在这次采访中最大限度地让陈坤去表达。

那天,与陈坤约在一个名为“向日葵”的餐吧,午后的阳光很温暖,一束光晕透过玻璃窗笼罩在陈坤的脸上,他很灿烂笑的时候,脸仿佛向日葵。

陈坤的电话响,是他的好朋友沈畅打来的,他们在交流前几天放生的感受。

说到放生的话题,陈坤深邃的眼眸很纯净。

我知道,陈坤这些年一直在学佛。对话由此展开,请大家一定要耐下心来听。没有八卦、没有趣闻,也许大家会觉得枯燥,但却是一次心灵的自省。

“在固定的环境生活惯了的动物突然被放到自然环境中很可能缺乏了生存的能力。我们放生并不是想着让它们生活得多么好,而是给它们一个再生的机会。如果之后被大自然淘汰,那是它们自身的问题。”

陈坤说,这是他放生的目的,每隔一段时间,他都会跟朋友们相约着去放生。

“‘放生’于你是一种形式,还是图一种心灵的解脱?”

“在我来说,‘放生’就像‘打坐’一样。也许,有人可以刹那之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一下子就解脱了。也有如我这样智慧不高的人需要渐渐领悟,怎么领悟?是要一些形式慢慢去感受。”午后的餐厅里只有我们这一桌客人,陈坤的声音很轻,但我听得很真切。

“在《金刚经》里面说,‘形式’可以说叫‘形式’,也可以不叫‘形式’,只是名字这样叫而已。‘打坐’可以叫‘打坐’,也可以不叫‘打坐’,只是名字叫“打坐’。不是说‘八万四千法门’,每个人都有自己理解生活、让自己净化的方式,就像喝东西,苦甜自知。不管是修行的方式还是理解的方式,佛教都是针对自己的心,内在的自省。所以,你用你自己的方式去做,不用在意外界对你的评价。当你越来越坚持一个崇高的理想,拥有一个很好的心境的时候,你就在用自己的方式坚强。这样每个人才是真正有个性的,这种个性就有一种自然的魅力。一千个人学佛可能会流露一千个状态,不用在意,目的都是得到平静和解脱。”

陈坤每天早晨都读《金刚经》,每次都读完,但每次读的感受都不同。这已成为他的一种习惯。“我很享受这个过程,它可以让我很安静。每个人读它都会有不同的认识,就像同样是一棵树,每个人对它的感知是不一样的。如果让我们每个人都来解读这课树,语言的能力是很苍白的,感知能力是超过语言能力的。” “我看《金刚经》也许看不懂某一部分,但是我不需要懂。我30岁看不懂没关系,每天都读,迟早有一天我会领悟,用我自己领悟的方式去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我是在追求这个形式,这个形式让我很舒服。它很可能是陈坤必需的,并不是做给别人看的。”

“宗教对于很多初次接触的人来说是一种逃避。但这只是最初的形式。逐渐的,你会慢慢变得崇高,因为人越想崇高的东西,自我约束力就会越强,就会知道哪些些事情该做,哪些事情不该做,逐渐变成你成长中的一种智慧。这时会发现宗教并非只能远观,不能触摸,它是可以交流的。宗教给你领路,帮你找到正确方向,最后得到解脱和自在,然后回馈到自己的生活中,用自己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矛盾。我个人认为,真正超脱的人内心是很自在的。”

如果我不打断,陈坤会依然故我地说,他的表达能力在艺人中是出类拔萃的。他很感性,感性的人通常又是脆弱的。我曾想,他学佛是否在找寻一种精神寄托?

“不是。寄托是第一个层面的,是一种需求,有需求才有寄托。而现在,佛对我来说是呼吸,已经成为我的血液,我希望我的血液在未来流得更干净,呼吸的空气越来越清凉,自自在在地演戏,自自在在地享受生活。我们很少自省,因为我们老是在外面找,所以外在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有一天我们在里面找我们需要什么的时候,你会发现外在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大的需求,所以你就会变得很自在。”

“真正可以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我经常看一些隐士,他们的生活境界让我感觉很雅致。但话题永远是辩证的,难道只有到那样清静的地方才能找到自在吗?有句话就说‘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山林’。其实,外在的起落,压迫,也是让我们修行的一个课题。就像我享受别人称赞我帅的时候,我一定要面对有一天我不帅的痛苦。如果那一天我很痛苦,我也很高兴,说明我还有感知力。不要拒绝烦恼和痛苦,有多深的失恋就有多美好的爱恋。你和一个人相爱,分手的时候有多痛苦你就知道你爱他有多深。”

陈坤舒展下自己的身体,换了一个更舒服的坐姿,继续说:“修佛并不是什么都不怕,这是很愚昧的,只是希望自己的智慧会增长。我很高兴当我能够面对自己自然存在的时候,我可以畅所欲言,这个时候我是真诚的。”

在陈坤看来,修佛的人未必是苦行僧。“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很高,我希望家里每一个角落看起来都很有意境;我希望每一次谈话的过程都是让我愉悦的;我希望我演的每一个角色都用心感受到了,并且真实表达出来……

几年前跟陈坤聊天时,他曾对自己住大房子买豪华车很惶恐。 “现在心安理得了吗?”

“你还记得这些?太好了。”陈坤的欣慰不加掩饰。

“不是心安理得,是坦然面对。因为我不能让这种压力压迫我,我还有更多的梦想要实现。当你明白这些,那些东西拿走和留下都没有多大问题。有人也会问我,有些奖你想拿吗?谁不想拿?如果只把这个理解成虚荣那就太浅薄了。某种意义上讲,拿奖对一个演员是一个很大的助力,大家都希望通过一些奖项得到肯定,所以我会努力拿一些奖,就这么简单……原来我也会逃避,但是现在我一点也不逃避我自己的愿望。我希望更多人能看到这篇采访,会理解到我的梦想,跟我产生共鸣。”

“我无法去完成别人所想象的既定的原则,我只想做陈坤。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不能缺少一个用心去感受梦想的机会。为什么很多大老板愿意背着包去爬山?他寻找的是内心的释放。我们将来面对的问题就是,当物质有一天满足了我们的时候,我们最终的梦想是什么!我觉得现代的年轻人最需要的就是一种方向感。”

陈坤的视线投向远方,很坚定。

稍顷,他把目光收回来,看着我们,笑,像是给自己一种激励。

教案的三种境界篇十一

关于关爱的三种境界作文

关于关爱的三种境界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那么促使我们生活的支点是什么呢?我想,是爱,是关爱。

一户人家在清理杂物时发现了两只老鼠。其中一只白鼠咬住另一只黑鼠的尾巴,就像过马路的孩子手牵着手似的。当人们正要举棒喊打时,不知是谁大喊了一声:“看后面那只白鼠,是个瞎子!”果然,那只白鼠的眼睛上鼓起两个大瘤子,把它的眼睛罩得严严实实。看见这一幕,人们不由得心软了,让出一条道,放它们离开。

我想认真地问问大家:“猜猜它们是什么关系?”

一.

猜它们是朋友关系?哦,这是关爱的第一境界dd友情。

对,若是没有了友情,何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的盟言;何来生死之交患难同当的美名?

人的一生中有过无数个朋友,他们总是在你危难的时候帮助你。若是没有了朋友,你就如同一个破碎的花瓶,没有完整的身躯。若是没有了朋友,你如同一潭死水,无法流动。若是没有了朋友,你如同一盘清菜,无色无味。

所以,珍惜自己的朋友吧,珍惜他们给予的友情,同时也给予他们关爱。

二.

猜他们是母子关系,哦,这是关爱的第二境界dd亲情。

对,若是没有了亲情,何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佳句;何来“孟母三迁”的流传千古的故事?

你的父母总是无时无刻不在你身后支持着你。或许,你如同一片冰雪,无温无热,但是你拥有寒风;或许,你如同一叶孤舟,但是你有大海陪伴;或许,你如同一棵小草,但是,你身旁是大草原!

珍惜自己的亲人吧,珍惜他们给予的亲情,同时也给予他们关爱。

三.

猜他们没有关系?哦,这是关爱的最高境界dd陌生人关爱。

陌生人的关爱是什么?是犹太传教士早晨起来,对每一个人都道一声早安?还是罗斯福夫人的走向生活?

我们的关爱不能只限于朋友、亲人,世上的没一个人,都有享受关爱的权力,世上的没一个人都有给予关爱的责任!

我不认识你,但我会帮助你。这是多么慈悲的话。

我不认识你,但我会感激你。这是多么感人的话。

我不认识你,但我会用亲情,友情去对待你。这是多么伟大的话!

正因为有了这种关爱,人与人之间才有了交往;正因为有了这种关爱,人与人之间才有了信任;正因为有了这种关爱,人与人之间才有了互相帮助,和谐共进。

你是属于那种关爱?

不要紧,只要有一颗关爱他人的心,只要你想让关爱散播,让关爱传递,让关爱永恒。

只要带上浓浓的情,深深的爱,去关爱朋友,关爱亲人,去关爱身边的每一个人,那么,你就是最幸福的人!

教案的三种境界篇十二

班主任管理的三种境界

班主任工作是个耐人寻味的工作。如果不管学生的成绩,学生的成绩比较差,那么就意味着班主任工作就干到头了。因为没有那个校长,还敢把一个班级交给你。即使他想把班级交给你继续管理,学生家长也不会答应的。如果过于重视成绩,把成绩当作首要目标,把文化课学习当作唯一的活动,那么班主任工作恐怕也干到头了。因为学生埋头于学习,长期下去,就会产生腻烦心理。学习效率低,效果就不会好。所以班主任工作,是个全方位的工作。没有一个好的班级管理理念的正确指导,就不能把握工作的方向,就可能事倍功半,劳心费神,就可能出力不讨好。因此,我说的班主任管理的三个境界,其实,就是比较三种不同的理念,从中得到正确的管理启示。

第一,经验型管理。这个的管理,没有理论指导,凭着感觉走。过去班级管理的经验、过去生活中的经验就是管理的先验的指南。在管理中,如果感觉好,就觉得成功;如果感觉不好,就觉得失败。没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工作滞后,往往是班级管理出现问题时,才知道改变管理的具体策咯。这个时候,已经给班级管理带来了不必要的`损失。这个管理的境界,比较低,表现为事后的调节。工作往往被动,班主任经常处于应付状态,而且觉得工作太累,没有兴趣,表现为随意性大,缺少计划性。就是有计划,也显得形同虚设,没有意义。

第二,制度管理型。在经验的基础上,制定班级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对学生中可能出现的问题,用制度的形式,予以约束。是工作有章可循,是学生的日常行为,也有据可依。这个种管理的模式,如果班主任,原则性强,对照班规,不考虑实际,就会开始比较顺当,坚持一个阶段,就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1、个别同学,用打小报告的形式,经常的反映班级情况。如果没有人反映,你班主任也不了解班级里的情况,制度就成为一纸空文。如果为了加强对班级的控制,鼓励学生打小报告,就会养成不良人格。2、师生关系僵化,缺乏感情的滋润。老师为了严格执行纪律,不分青红皂白,不关学生的内心感受,就绳制一纪律。学生因为老师缺乏人情味,而出现逆发心理。进尔破罐子破摔,把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甚至把老师当敌人。更谈不上尊重老师。老师这个时候的教育(-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就不会发生任何作用了。这样就往往形成了严重的师生对立。

第三,人文关怀型。这个是班级管理的最高境界。把管理建立在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关心他们,爱护他们,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管理,不是对他们新个、我的约束,而是保障他们健康成长。只有遵守纪律,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形成良好的学风,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氛围。更有利与个人的成长。这个时候的管理,往往四两拨千斤,老师用不了多少劲,就能发挥最大的绩效,创造出班级管理的奇迹。

三种不同的理念,会得到三种不同的结果。就会达到三中不同的境界。

在比较中,我们不难发现,把以人为本当作指导思想,就是我们要倡导的理念。所以,班主任要搞好人文关怀,贯彻人本观念,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有丰富内心世界的人来看待,才能真正作好工作。就要从内心深处,

[1] [2]

教案的三种境界篇十三

著名诗人王国维曾总结过为学的三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人消得人憔悴;众里寻她千百度,莫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对古今成大学问者治学、立业过程中三种境界的论述,极富真知灼见。第一种境界讲的是成就大学问者入门前表现出来的茫无头绪,不知所措,求学无门的疑惑、彷徨和痛苦;第二种境界则讲的是他们孜孜不倦、坚持不懈,叩打学门时上下求索,攀登书山时以勤为径,泛舟学海时将苦作舟的勤奋、执著与坚韧;而第三种境界讲的则是这些人功到自然成,灵犀相通,炉火纯青,畅游学海胜似闲庭信步,漫步书山能悟其中真谛的怡然自乐和欣喜恬适。

这三种境界不只是针对学术研究或艺术创造的历程,实际上也是对人生奋斗过程的综述与总括,把本不相干的这三句名言连缀成“三重境界”之说,将历史上无数大事业家、大学问家成功的秘密结晶于文学意象之中,

事实上,中国营销界有句顺口溜:三流企业卖产品,二流企业卖品牌,一流企业卖文化。这句话说的是企业营销的三种境界。同样,将其套用在企业的活动营销上,一样适用:三流活动卖产品,二流活动推品牌,一流活动讲文化。

三流活动卖产品

谈及企业搞活动,脑海中马上就会浮现“促销活动”这一概念。的确,不少企业为了刺激产品销售,纷纷展开各类促销活动。当然,通过促销活动卖产品的境界也有不同。一些不入流的促销活动,直接以打折、超低价或者买赠活动吸引消费者;一些稍微入流的促销活动,则是围绕节日营销展开,针对元旦、春节、五一、国庆等重大节日,展开节日促销;一些称得上入流的促销活动,则围绕重大热点事件如奥运会(买产品赢奥运门票)等。

不可否认,展开促销活动,刺激产品销售这一点肯定没错,尤其是快速消费品类,拉动销售的效果是明显的。但是,众多促销活动带来的销售业绩是昙花一现的。在促销活动结束以后,销售的下滑趋势是明显的。比如五一节促销,确实迎来了黄金周七天的销售高峰,但是黄金周之后呢?惨不忍睹,而且这一状况持续到月底的情况经常出现。另外,中国目前的绝大多数行业都是处于恶性竞争的时代,“你降价,我也降价”或者“你方降停,我登场”。在价格战的厮杀下,众多行业都进入微利时代。

所以,以卖产品为主的促销活动,只能暂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而且和竞争对手相比,这些促销行为几乎是无差别的、同质化的。为此,以品牌推广为主的活动营销浮出水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