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六州歌头·节选》篇一
一、课内阅读训练
2、阅读张孝祥的《六州歌头》,完成(4)—(7)题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4)“关塞莽然平”“悄边声”,句中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揭示了怎样的时局?
答:。
(5)上阕写宋金隔江对峙的形势。根据词意,简要说明金人在对峙中的情形。
答:。
(6)在下阕中,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空怀报国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
(7)江淮以北被金人占领,南宋朝廷对此是什么态度?请结合有关句子进行说明。
答:。
答案及简析:
2、(4)“平”:江淮以南平野莽莽;“悄”:江淮边防静寂无声。揭示了南宋在与金人隔江对峙中只剩下半壁江山,且无险可守、边防荒凉、岌岌可危的艰险时局。
(5)金人与南宋仅一水之隔,昔日南宋耕稼之地已沦为金人游牧之乡;金兵哨所纵横,防备严密,猎火照耀原野,笳鼓凄厉惊心;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对南宋半壁江山虎视眈眈。
(6)下阕由“念”字领起,词人首先感慨空有杀敌利器,却被尘封虫蛀、无用武之地;其次感慨岁月流逝而徒具雄心,使志士空老;最后感慨京城渺远,收复失地希望渺茫。
(7)朝廷放弃失地,苟且偷安。“渺神京”,不仅指空间距离之遥远,更指光复时间之渺茫;“干羽方怀远”,借用舜大修礼乐、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的典故,讽刺朝廷懦弱无能。
《六州歌头·节选》篇二
【年代】:宋
【作者】:张孝祥——《六州歌头》
【内容】:
长怀望断,关塞莽然平。
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
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
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
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
笳鼓悲鸣。
遣人惊。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
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
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
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
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羽葆霓旌。
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
有泪如倾。
【作者】:
张孝祥(1132-1169) 字安国,号于湖居士,简州(今属四川)人,卜居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高宗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廷试第一。曾因触犯秦桧,下狱。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为建康(今南京市)留守,因赞助张浚北伐而被免职。后任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治水有政绩。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其词早期多清丽婉约之作,南渡后转为慷慨悲凉,多抒发爱国思想,激昂奔放,风格近苏轼。与张元干的爱国词章,对后来辛派词人的创作很有影响。有《于湖集》,词集《于湖词》。
【注释】:
莽然:草木繁茂的样子;
边声:指边地特有各种声音,如风声、号角声、马嘶声等等。
“洙泗上”三句:洙泗二水,流经曲阜,孔子在此讲学。弦歌地,代礼乐之邦。
膻腥,牛羊的腥臊气。这三句说礼乐之邦被野蛮占领。
毡乡:北方游民族住毡帐,故称毡乡。
区脱:指金兵哨所。
名王宵猎:金兵将领夜晚出猎。
遣:使。
空埃蠹:指将兵器闲置不用,积满尘埃,长出蛀虫。
零:尽。
神京:指北宋汴京。
干羽方怀远:用礼乐文化怀柔远方。此处是作者讽刺朝廷不事进展。安于现状。干,盾;羽,雉尾。
烽燧:烽火,报警用。
冠盖使:使者。
驰鹜:奔走。
若为情:何以为情。
翠葆霓旌:帝王车驾,此指南宋北伐军。
【赏析】:
南宋孝宗隆兴年间,南宋北伐军兵败与金议和,其时作者任建康留守,一日席上赋此词。作品笔墨酣畅,淋漓痛快,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屈辱求和的愤慨及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
《六州歌头·节选》篇三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4)“关塞莽然平”“悄边声”,句中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揭示了怎样的时局?
(5)上阕写宋金隔江对峙的形势。根据词意,简要说明金人在对峙中的情形。
(6)在下阕中,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空怀报国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7)江淮以北被金人占领,南宋朝廷对此是什么态度?请结合有关句子进行说明。
答案及简析:
2. (4)“平”:江淮以南平野莽莽;“悄”:江淮边防静寂无声。揭示了南宋在与金人隔江对峙中只剩下半壁江山,且无险可守、边防荒凉、岌岌可危的艰险时局。
(5)金人与南宋仅一水之隔,昔日南宋耕稼之地已沦为金人游牧之乡;金兵哨所纵横,防备严密,猎火照耀原野,笳鼓凄厉惊心;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对南宋半壁江山虎视眈眈。
(6)下阕由“念”字领起,词人首先感慨空有杀敌利器,却被尘封虫蛀、无用武之地;其次感慨岁月流逝而徒具雄心,使志士空老;最后感慨京城渺远,收复失地希望渺茫。
(7)朝廷放弃失地,苟且偷安。“渺神京”,不仅指空间距离之遥远,更指光复时间之渺茫;“干羽方怀远”,借用舜大修礼乐、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的典故,讽刺朝廷懦弱无能。
《六州歌头·节选》篇四
原文: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字词解释:
⑴六州歌头:词牌名。
⑵长淮:指淮河。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与金和议,以淮河为宋金的分界线。此句即远望边界之意。
⑶关塞莽然平:草木茂盛,齐及关塞。谓边备松驰。莽然,草木茂盛貌。
⑷“征尘暗”三句:意谓飞尘阴暗,寒风猛烈,边声悄然。此处暗示对敌人放弃抵抗。
⑸黯销凝:感伤出神之状。黯,精神颓丧貌。
⑹当年事:指靖康二年(1127年)中原沧陷的靖康之变。
⑺殆:似乎是。
⑻“洙泗上”三句:意谓连孔子故乡的礼乐之邦亦陷于敌手。洙、泗:鲁国二水名,流经曲阜(春秋时鲁国国都),孔子曾在此讲学。弦歌地:指礼乐文化之邦。《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邢昺疏:“时子游为武城宰,意欲以礼乐化导于民,故弦歌。”膻(shān),腥臊气。
⑼毡乡:指金国。北方少数民族住在毡帐里,故称为毡乡。
⑽落日牛羊下:定望中所见金人生活区的晚景。《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⑾区(ōu)脱纵横:土堡很多。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
⑿“名王”二句:写敌军威势。名王:此指故方将帅。宵猎:夜间打猎。骑火:举者火把的马队。
⒀埃蠹(dù):尘掩虫蛀。
⒁零:尽。
⒂渺神京:收复京更为渺茫。神京,指北宋都诚汴京。
⒃干羽方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干羽,干盾和翟羽,都是舞蹈乐具。
⒄静烽燧(suì):边境上平静无战争。烽燧,即烽烟。
⒅“冠盖”三句:冠盖:冠服求和的使者。驰鹜(wù):奔走忙碌,往来不绝。若为情:何以为情,犹太今之“怎么好意思”。
⒆翠葆霓旌:指皇帝的仪仗。翠葆,以翠鸟羽毛为饰的车盖。霓旌,像虹霓似的彩色旌旗。
⒇填膺:塞满胸怀。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翻译:
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的野草丛茂是平阔的荒原。北伐的征尘已暗淡,寒冷的秋风在劲吹,边塞上的静寂悄然。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追想当年的中原沧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和泗水边,在弦歌交秦的礼乐之邦,也已变成膻腥一片。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落日进牛羊返回圈栏,纵横布置了敌军的前哨据点。看金兵将令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
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 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刚暮将残。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阅读答案:
试题:
(1)“关塞莽然平”“悄边声”,句中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揭示了怎样的时局?
(2)上阕写宋金隔江对峙的形势。根据词意,简要说明金人在对峙中的情形。
(3)在下阕中,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空怀报国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4)江淮以北被金人占领,南宋朝廷对此是什么态度?请结合有关句子进行说明。
答案:
(1)“平”:江淮以南平野莽莽;“悄”:江淮边防静寂无声。揭示了南宋在与金人隔江对峙中只剩下半壁江山,且无险可守、边防荒凉、岌岌可危的艰险时局。
(2)金人与南宋仅一水之隔,昔日南宋耕稼之地已沦为金人游牧之乡;金兵哨所纵横,防备严密,猎火照耀原野,笳鼓凄厉惊心;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对南宋半壁江山虎视眈眈。
(3)下阕由“念”字领起,词人首先感慨空有杀敌利器,却被尘封虫蛀、无用武之地;其次感慨岁月流逝而徒具雄心,使志士空老;最后感慨京城渺远,收复失地希望渺茫。
(4)朝廷放弃失地,苟且偷安。“渺神京”,不仅指空间距离之遥远,更指光复时间之渺茫;“干羽方怀远”,借用舜大修礼乐、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的典故,讽刺朝廷懦弱无能。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领导的南宋北伐军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溃败,主和派得势,将淮河前线边防撤尽,向金国遣使乞和。张浚召集抗金义士于建康(今南京),拟上书宋孝宗,反对议和。当时张孝祥任建康留守,既痛边备空虚,敌势猖獗,尤恨南宋王朝投降媚敌求和的可耻,在一次宴会上,即席挥毫,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作。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赏析:
此词里描写了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残暴,抒发了反对议和的激昂情绪。
上阕,描写江淮区域宋金对峙的态势。“长淮”二字,指出当时的国境线,含有感慨之意。自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宋史·高宗纪》)。昔日曾是动脉的淮河,如今变成边境。这正如后来杨万里《初入淮河》诗所感叹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国境已收缩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极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线的防御无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间,征尘暗淡,霜风凄紧,更增战后的荒凉景象。
“黯销凝”一语,揭示出词人的壮怀,黯然神伤。追想当年靖康之变,二帝被掳,宋室南渡。谁实为之?天耶?人耶?语意分明而着以“殆”、“非”两字,便觉摇曳生姿。洙、泗二水经流的山东,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如今也为金人所占,这对于词人来说,不禁从内心深处激起震撼、痛苦和愤慨。自“隔水毡乡”直贯到歇拍,写隔岸金兵的活动。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时已变为游牧之乡。帐幕遍野,日夕吆喝着成群的牛羊回栏。“落日”句,语本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更应警觉的是,金兵的哨所纵横,防备严密。尤以猎火照野,凄厉的笳鼓可闻,令人惊心动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国势仍是可危。
下阕,抒写复国的壮志难酬,朝延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中原人民空盼光复,词情更加悲壮。换头一段,词人倾诉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时不,徒具雄心,却等闲虚度。绍兴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闲居往来于宣城、芜湖间,闻采石大捷,曾在《水调歌头·和庞佑甫》一首词里写道:“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观察形势,仍感报国无门。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愤的词人把词笔犀利锋鋩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远,何时光复!所谓渺远,岂但指空间距离之遥远,更是指光复时间之渺茫。这不能不归罪于一味偷安的朝廷。“干羽方怀远”活用《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故事。据说舜大修礼乐,曾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词人借以辛辣地讽刺朝廷放弃失地,安于现状。所以下面一针见血揭穿说,自绍兴和议成后,每年派遣贺正旦、贺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岁币银绢的交币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国信使、祈请使等,充满道路,在金爱尽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即如使者至金,在礼节方面仍须居于下风。岳珂《桯史》记载:“……礼文之际,多可议者,而受书之仪特甚。逆亮(金主完颜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亲之故,与雍(金世宗完颜雍)继定和好,虽易称叔侄为与国,而此仪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这就是“若为情”——何以为情一句的事实背景,词人所以叹息痛恨者。“闻道”两句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天地。“翠葆霓旌”,即饰以鸟羽的车盖和彩旗,是皇帝的仪仗,这里借指宋帝车驾。词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后使金,过故都汴京,有《州桥》一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曾在陕西前线战斗过的陆游,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也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皆可印证。这些爱国诗人、词人说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举出中原人民向往故国,殷切盼望复国的事实,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么违反人民意愿,更使人感到无比气愤的`事。结尾三句顺势所至,更把出使者的心情写出来。孝祥伯父张邵于建炎三年使金,以不屈被拘留幽燕十五年。任何一位爱国者出使渡淮北去,就都要为中原大地的长期不能收复而激起满腔忠愤,为中原人民的年年伤心失望而倾泻出热泪。“使行人到此”一句,“行人”或解作路过之人,亦可通。北宋刘潜、李冠两首《六州歌头》,一咏项羽事,一咏唐玄宗、杨贵妃事,末皆用此句格。刘作曰“遣行入到此,追念痛伤情,胜负难凭”;李作曰“使行人到此,千古只伤歌,事往愁多”。孝祥此语大概亦袭自前人。
纵观全词,上阕又可各分为三小段,作者在章法上也颇费心思。宴会的地点在建康,词人唱出“长淮望断”,他不让听者停留在淮河为界的苦痛眼前现实,而且紧接着以“追想当年事”一语把大家的心绪推向北方更广大的被占区,加重其山河破碎之感。这时又突然以“隔水毡乡”提出警告,把众宾的注意力再引回到“胡儿打围涂塘北,烟火穹庐一江隔”(张孝祥《和沈教授子寿赋雪》诗句)的现实中来。一阕之内,波澜迭起。换头以后的写法又有变化。承上阕指明的危急形势,首述恢复无期、报国无门的失望;继斥朝廷的忍辱求和;最后指出连过往的人(包括赴金使者)见到中原遗老也同样悲愤。这样高歌慷慨,愈转愈深,不仅充分表达了词人的无限悲愤之情,更有力地激发起人们的爱国热情。据南宋无名氏《朝野遗记》说:“歌阕,魏公(张浚)为罢席而入”,可见其感人之深。
这首词的强大生命力就在于词人“扫开河洛之氛祲,荡洙泗之膻腥者,未尝一日而忘胸中”的爱国精神。正如词中所显示,熔铸了民族的与文化的、现实的与历史的、人民的与个人的因素,是一种极其深厚的爱国主义精神。所以一旦倾吐为词,发抒忠义就有“如惊涛出壑”的气魄(南宋滕仲固跋郭应祥《笑笑词》语,据称于湖一传而得吴镒,再传而得郭)。同时,《六州歌头》篇幅长,格局阔大。多用三言、四言的短句,构成激越紧张的促节,声情激壮,正是词人抒发满腔爱国激情的极佳艺术形式。词中,把宋金双方的对峙局面,朝廷与人民之间的尖锐矛盾,加以鲜明对比。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示了那个时代的宏观历史画卷,强有力地表达出人民的心声。就像杜甫诗历来被称为诗史一样,这首《六州歌头》,也完全可以被称为词史。
个人资料:
张孝祥(1132年—1170年),字安国,别号于湖居士,汉族,历阳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生于明州鄞县(今浙江宁波),少时举家迁居芜湖。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为唐代诗人张籍之七世孙;父张祁,任直秘阁、淮南转运判官。张孝祥少年时阖家迁居芜湖(今安徽省芜湖市)。
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张孝祥状元及第,授承事郎,签书镇东军节度判官。由于上书为岳飞辩冤,为权相秦桧所忌,诬陷其父张祁有反谋,并将其父下狱。次年,秦桧死,授秘书省正字。历任秘书郎,著作郎,集英殿修撰,中书舍人等职。宋孝宗时,任中书舍人直学士院。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出兵北伐,被任为建康留守。又为荆南湖北路安抚使,此外还出任过抚州,平江,静江,潭州等地的地方长官,颇有政绩。乾道五年(1169年),以显谟阁直学士致仕。乾道六年(1170年)于芜湖病死,葬南京江浦老山,年仅三十八岁。
有《于湖居士文集》40卷、《于湖词》1卷传世。《全宋词》辑录其223首词。其才思敏捷,词豪放爽朗,风格与苏轼相近,孝祥“尝慕东坡,每作为诗文,必问门人曰:‘比东坡如何?”
《六州歌头·节选》篇五
张孝祥
行尽潇湘到洞庭。楚天阔处数峰青。旗梢不动晚波平。
红蓼一湾纹缬乱,白鱼双尾玉刀明。夜凉船影浸疏星。
[注] ①红蓼,指生长在水边的红色蓼草。
《浣溪沙洞庭》阅读题:
1、请选出下列对诗歌鉴赏最恰当的项()(5分)
a、“旗梢不动晚波平”,和范仲淹《岳阳楼记》:“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都是写俯视洞庭湖之景。
b、”红蓼一湾纹缬乱, ,白鱼双尾玉刀明” 诗人岸上遥望洞庭湖虽然视觉观察的角度未发生变化,显示出另一番情趣。
c、“白鱼双尾玉刀明”指的写了玉刀似的双尾白鱼。鱼称双尾而明,是跃出水面之鱼,静中见动。
d、“旗梢不动晚波平”,是官船晚泊时景象,呈现出大自然清幽的静态美。旗梢,即旗旓。船头所插旌旗上的飘带一丝不动。
e、“夜凉船影浸疏星”一句,以景语收结,尤耐人寻味,运用了夸张、想象等修辞手法,写出了夜晚的冷气浸润了天上疏疏落落的星斗。
2. 词的下片使用了多种艺术手法,请作简要赏析。(6 分)
《六州歌头·节选》篇六
李冠
秦亡草昧,刘项起吞并。鞭寰宇,驱龙虎,扫橇枪,斩长鲸。血染中原战,视余耳,皆鹰犬,平祸乱,归炎汉,势奔倾。兵散月明,风急旌旗乱,刁斗三更。共虞姬相对,泣听楚歌声,玉帐魂惊,泪盈盈。
念花无主,凝愁苦,挥雪刃,掩泉扃。时不利,骓不逝,困阴陵,叱追兵。呜咽摧天地,望归路,忍偷生!功盖世,何处见遗灵?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遣行人到此,追念益伤情。胜负难凭。
【注】①余耳:张耳、陈余,秦末起义将领。②掩泉扃:关上地宫之门。
(1)上阕描绘出了怎样的项羽形象?请结合词句简要分析。
(2)下阕“江静水寒烟冷,波纹细、古木凋零”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有何作用?
参考答案
(1)“秦亡草昧……血染中原战”,这七句塑造了项羽叱咤风云、武功盖世的英雄形象;“视余耳……泪盈盈”,这几句刻画了项羽穷途末路的英雄形象。
(2)描写了荒凉孤寂的景象,与上阕写项羽反秦时的威武雄壮的场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寄寓了作者的哀伤悲悼之情。
参考译文
秦代统治暴虐,起义不断。反秦的起义队伍中,经过数年争战之后,以刘邦和项羽的势力最强大。项羽以勇敢善战著称,想要用武力征服天下,成就霸业。他在战场上勇敢杀敌,驱使有如龙虎一般的将士,扫除秦王朝的邪恶势力,以一往无前的姿态很快成为主要的起义队伍领袖,消灭了秦军主力。项羽用武力取得胜利的时候,很多江东子弟血染沙场,项羽一手提拔起来的将领张耳、陈余,被刘邦利用,成为刘邦的鹰犬。但是在之后的战争中,张耳投降,陈余被杀,刘邦消灭了所有不肯归附汉朝的诸侯,取得了最后的胜利。明月夜下,项羽的军队尽起思乡之心,士气涣散。三更时分,战旗迎风飞舞,军队中传来刁斗敲击的警示声。项羽和虞姬两人相对坐下共饮,悲痛而惊恐的听着四外传来的楚歌,因为别离而盈盈泪下。
想起项王若死她将无处可归,虞姬挥刀自刎而死,被埋在地下。项羽引吭高歌,率兵突围,最终被困阴陵县,这时的项羽身边虽然只有几十人,仍将汉军统帅吓得落ma。项羽的怒吼声似可催动天地,他看了返回故乡的道路,不忍苟且偷生,于是自刎而死。纵然他的功绩盖世卓越,如今的我们到哪里才能得见他的遗灵昵?江水古木相对而立,历史的滚滚洪流中,多少英雄业绩都已经不再。后人经过这里,都会追念项羽的英雄事迹,可是越是就越伤怀。怎么能简单的以胜负来评价一个人的价值和意义呢。
《六州歌头·项羽庙》,作者为宋代人李冠,为咏史怀古词。全词通篇隐括《史记》中的《项羽本纪》,把项羽从起兵到失败的曲折历程熔铸词中,将项羽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慷慨雄伟。全词音调悲壮,气势不凡,情致激昂,于婉约绮靡的词风之外,又表现出一种壮怀激烈的慷慨之气,有力地开拓了词境和词意。
《六州歌头·节选》篇七
六州歌头,六州歌头张孝祥,六州歌头的意思,六州歌头赏析 -诗词大全
六州歌头作者:张孝祥 朝代:宋 体裁:词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消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注释】 ①莽然:草木丛生貌。
②征尘:路上的尘土。
③当年事:指靖康间金兵南侵灭北宋事。
④殆:大概、也许。
⑤洙泗:古代鲁国的两条河,洙水和泗水,流经曲阜。此处代指中原地区。
⑥弦歌:弹琴唱歌,此指礼乐教化。
⑦膻腥:牛羊的气味。
⑧名王:古代少数民族对贵族头领的称呼。【译文】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的野草丛茂是平阔的荒原。北伐的征尘已暗淡,寒冷的秋风在劲吹,边塞上的静寂悄然。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追想当年的中原沧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汽水 泗水边,在弦歌交秦的礼乐之邦,也已变成膻腥一片。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落日进牛羊返回圈栏,纵横布置了敌军的前哨据点。看金兵将令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 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刚暮将残。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赏析】这是一首慷慨悲壮之作。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张浚奉命出师北伐。由于投降派阻挠及前线将帅不和,致使符离之败,北伐受挫。投降派得势,下令撤毁边备,决定与金“议和”。时张孝祥在建康(今江苏南京)任留守。相传此词是一次宴会上所作,张浚听后为之“罢席而入”(《朝野遗记》)。上片写登高眺望所见到的边备松弛,金要气势嚣张的景象,令人气沮。下片报写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强烈地谴责了统治乾敬且偷安,误国误民的的罪行。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隔水毡乡”以下歇拍,写淮河对岸敌占区的红红火火。牛羊下山乃百姓生活的安定祥和,名王宵猎,说明金兵大规模学习,这与宋朝边境的死气沉沉、萧条、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深深的忧虑、无余而又痛心疾首的感情。陈廷焯评曰:“淋漓痛快,笔饱墨酣,读之令人起舞”(《白雨斋词话》)。全词感愤时事,即席赋词,慷慨悲壮,令千古英雄吞声。
《六州歌头·节选》篇八
,这是南宋著名词人、书法家张孝祥所创作的一首词,是一首南宋初期爱国词中的名篇。
原文: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
张孝祥
长淮望断,关塞莽然平。征尘暗,霜风劲,悄边声。黯销凝。追想当年事,殆天数,非人力;洙泗上,弦歌地,亦膻腥。隔水毡乡,落日牛羊下,区脱纵横。看名王宵猎,骑火一川明,笳鼓悲鸣,遣人惊。
念腰间箭,匣中剑,空埃蠹,竟何成!时易失,心徒壮,岁将零。渺神京。干羽方怀远,静烽燧,且休兵。冠盖使,纷驰骛,若为情!闻道中原遗老,常南望、翠葆霓旌。使行人到此,忠愤气填膺,有泪如倾。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字词解释:
⑴六州歌头:词牌名。
⑵长淮:指淮河。宋高宗绍兴十一年(1141年)与金和议,以淮河为宋金的分界线。此句即远望边界之意。
⑶关塞莽然平:草木茂盛,齐及关塞。谓边备松驰。莽然,草木茂盛貌。
⑷“征尘暗”三句:意谓飞尘阴暗,寒风猛烈,边声悄然。此处暗示对敌人放弃抵抗。
⑸黯销凝:感伤出神之状。黯,精神颓丧貌。
⑹当年事:指靖康二年(1127年)中原沧陷的靖康之变。
⑺殆:似乎是。
⑻“洙泗上”三句:意谓连孔子故乡的礼乐之邦亦陷于敌手。洙、泗:鲁国二水名,流经曲阜(春秋时鲁国国都),孔子曾在此讲学。弦歌地:指礼乐文化之邦。《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邢m疏:“时子游为武城宰,意欲以礼乐化导于民,故弦歌。”膻(shān),腥臊气。
⑼毡乡:指金国。北方少数民族住在毡帐里,故称为毡乡。
⑽落日牛羊下:定望中所见金人生活区的晚景。《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⑾区(ōu)脱纵横:土堡很多。区脱,匈奴语称边境屯戍或守望之处。
⑿“名王”二句:写敌军威势。名王:此指故方将帅。宵猎:夜间打猎。骑火:举者火把的马队。
⒀埃蠹(dù):尘掩虫蛀。
⒁零:尽。
⒂渺神京:收复京更为渺茫。神京,指北宋都诚汴京。
⒃干羽方怀远:用文德以怀柔远人,谓朝廷正在向敌人求和。干羽,干盾和翟羽,都是舞蹈乐具。
⒄静烽燧(suì):边境上平静无战争。烽燧,即烽烟。
⒅“冠盖”三句:冠盖:冠服求和的使者。驰鹜(wù):奔走忙碌,往来不绝。若为情:何以为情,犹太今之“怎么好意思”。
⒆翠葆霓旌:指皇帝的仪仗。翠葆,以翠鸟羽毛为饰的车盖。霓旌,像虹霓似的彩色旌旗。
⒇填膺:塞满胸怀。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翻译:
伫立漫长的淮河岸边极目望远,关塞上的野草丛茂是平阔的荒原。北伐的征尘已暗淡,寒冷的秋风在劲吹,边塞上的静寂悄然。我凝神伫望,心情黯淡。追想当年的中原沧陷,恐怕是天意运数,并非人力可扭转;在孔门弟子求学的洙水和泗水边,在弦歌交秦的礼乐之邦,也已变成膻腥一片。隔河相望是敌军的毡帐,黄昏落日进牛羊返回圈栏,纵横布置了敌军的前哨据点。看金兵将令夜间出猎,骑兵手持火把照亮整片平川,胡笳鼓角发出悲壮的声音,令人胆战心寒。
想我腰间弓箭,匣中宝剑,空自遭了 虫尘埃的侵蚀和污染,满怀壮志竟不得施展。时机轻易流失,壮心徒自雄健,刚暮将残。光复汴京的希望更加渺远。朝廷正推行礼乐以怀柔靖远,边境烽烟宁静,敌我暂且休兵。冠服乘车的使者,纷纷地奔驰匆匆,实在让人羞愧难以为情。传说留下中原的父老,常常盼望朝廷,盼望皇帝仪仗,翠盖车队彩旗蔽空,使得行人来到此地,一腔忠愤,怒气填膺,热泪倾洒前胸。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阅读答案:
试题:
(1)“关塞莽然平”“悄边声”,句中加点的词是什么意思?揭示了怎样的时局?
(2)上阕写宋金隔江对峙的形势。根据词意,简要说明金人在对峙中的情形。
(3)在下阕中,词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空怀报国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4)江淮以北被金人占领,南宋朝廷对此是什么态度?请结合有关句子进行说明。
答案:
(1)“平”:江淮以南平野莽莽;“悄”:江淮边防静寂无声。揭示了南宋在与金人隔江对峙中只剩下半壁江山,且无险可守、边防荒凉、岌岌可危的艰险时局。
(2)金人与南宋仅一水之隔,昔日南宋耕稼之地已沦为金人游牧之乡;金兵哨所纵横,防备严密,猎火照耀原野,笳鼓凄厉惊心;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对南宋半壁江山虎视眈眈。
(3)下阕由“念”字领起,词人首先感慨空有杀敌利器,却被尘封虫蛀、无用武之地;其次感慨岁月流逝而徒具雄心,使志士空老;最后感慨京城渺远,收复失地希望渺茫。
(4)朝廷放弃失地,苟且偷安。“渺神京”,不仅指空间距离之遥远,更指光复时间之渺茫;“干羽方怀远”,借用舜大修礼乐、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的典故,讽刺朝廷懦弱无能。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创作背景: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隆兴元年(1163年),张浚领导的南宋北伐军在符离(今安徽宿县北)溃败,主和派得势,将淮河前线边防撤尽,向金国遣使乞和。张浚召集抗金义士于建康(今南京),拟上书宋孝宗,反对议和。当时张孝祥任建康留守,既痛边备空虚,敌势猖獗,尤恨南宋王朝投降媚敌求和的可耻,在一次宴会上,即席挥毫,写下了这首著名的词作。
六州歌头・长淮望断赏析:
此词里描写了沦陷区的.荒凉景象和敌人的骄横残暴,抒发了反对议和的激昂情绪。
上阕,描写江淮区域宋金对峙的态势。“长淮”二字,指出当时的国境线,含有感慨之意。自绍兴十一年十一月,宋“与金国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宋史・高宗纪》)。昔日曾是动脉的淮河,如今变成边境。这正如后来杨万里《初入淮河》诗所感叹的:“人到淮河意不佳”,“中流以北即天涯!”国境已收缩至此,只剩下半壁江山。极目千里淮河,南岸一线的防御无屏障可守,只是莽莽平野而已。江淮之间,征尘暗淡,霜风凄紧,更增战后的荒凉景象。
“黯销凝”一语,揭示出词人的壮怀,黯然神伤。追想当年靖康之变,二帝被掳,宋室南渡。谁实为之?天耶?人耶?语意分明而着以“殆”、“非”两字,便觉摇曳生姿。洙、泗二水经流的山东,是孔子当年讲学的地方,如今也为金人所占,这对于词人来说,不禁从内心深处激起震撼、痛苦和愤慨。自“隔水毡乡”直贯到歇拍,写隔岸金兵的活动。一水之隔,昔日耕稼之地,此时已变为游牧之乡。帐幕遍野,日夕吆喝着成群的牛羊回栏。“落日”句,语本于《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更应警觉的是,金兵的哨所纵横,防备严密。尤以猎火照野,凄厉的笳鼓可闻,令人惊心动魄。金人南下之心未死,国势仍是可危。
下阕,抒写复国的壮志难酬,朝延当政者苟安于和议现状,中原人民空盼光复,词情更加悲壮。换头一段,词人倾诉自己空有杀敌的武器,只落得尘封虫蛀而无用武之地。时不,徒具雄心,却等闲虚度。绍兴三十一年的秋冬,孝祥闲居往来于宣城、芜湖间,闻采石大捷,曾在《水调歌头・和庞佑甫》一首词里写道:“我欲乘风去,击楫誓中流。”但到建康观察形势,仍感报国无门。所以“渺神京”以下一段,悲愤的词人把词笔犀利锋直指偏安的小朝廷。汴京渺远,何时光复!所谓渺远,岂但指空间距离之遥远,更是指光复时间之渺茫。这不能不归罪于一味偷安的朝廷。“干羽方怀远”活用《尚书・大禹谟》“舞干羽于两阶”故事。据说舜大修礼乐,曾使远方的有苗族来归顺。词人借以辛辣地讽刺朝廷放弃失地,安于现状。所以下面一针见血揭穿说,自绍兴和议成后,每年派遣贺正旦、贺金主生辰的使者、交割岁币银绢的交币使以及有事交涉的国信使、祈请使等,充满道路,在金爱尽屈辱,忠直之士,更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有被扣留或被杀害的危险。即如使者至金,在礼节方面仍须居于下风。岳珂《h史》记载:“……礼文之际,多可议者,而受书之仪特甚。逆亮(金主完颜亮)渝平,孝皇(宋孝宗)以奉亲之故,与雍(金世宗完颜雍)继定和好,虽易称叔侄为与国,而此仪尚因循未改,上(孝宗)常悔之。”这就是“若为情”――何以为情一句的事实背景,词人所以叹息痛恨者。“闻道”两句写金人统治下的父老同胞,年年盼望王师早日北伐收复天地。“翠葆霓旌”,即饰以鸟羽的车盖和彩旗,是皇帝的仪仗,这里借指宋帝车驾。词人的朋友范成大八年后使金,过故都汴京,有《州桥》一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回。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曾在陕西前线战斗过的陆游,其《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中也写道:“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皆可印证。这些爱国诗人、词人说到中原父老,真是同深感慨。作者举出中原人民向往故国,殷切盼望复国的事实,就更深刻地揭露偏安之局是多么违反人民意愿,更使人感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