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中考语文前必看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实用

最新中考语文前必看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实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30 14:22:06
最新中考语文前必看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实用
时间:2023-04-30 14:22:06     小编:zdfb

总结是指对某一阶段的工作、学习或思想中的经验或情况加以总结和概括的书面材料,它可以明确下一步的工作方向,少走弯路,少犯错误,提高工作效益,因此,让我们写一份总结吧。总结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工作总结书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中考语文前必看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篇一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章),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总领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

(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中考语文前必看知识点总结 中考语文必背知识点篇二

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三)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是触觉角度.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