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人动容的读后感文章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搜集的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湘行散记》读后感600字左右 湘行散记读后感300字篇一
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伶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这些人不需要我来可怜,我们应当尊敬来爱。他们那么庄严忠实的生,却在自然上各担负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而活下去。不管怎样的生活,却从不逃避为了活着而应有的一份努力。他们在他们那份习惯生活里,命运里,也依然是哭、笑、吃、喝、对于寒暑的'来临,更该感觉到这四时交递的严肃。三三,我不知道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的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明些。三三,我看久了水,从水里的石头得到一点平时好像不能得到的东西,对于人生,对于爱憎,仿佛全与人不同了。
我觉得惆怅的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这时节我软弱得很,因为我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每次读时总有所感悟,却不知道是什么。联系现实中的生活,我想到了前段时间富士康的“跳楼事件”,以及那些千千万万来自基层的群体,而这其中也应当包含一个我。
每次在紧张忙碌的车间,在匆匆忙忙地上下班途中,我总是看到每张年轻面孔后面单调、机械、无趣的工作,以及还并不可观的收入,再想远一点,是一个个极易敲碎的梦想。我吧,又或许多少比他们强一点,在这个异地他乡耕织自己的梦想。
我想,先前我也错了,正如沈所说的,我们并不是可怜的生,也不是无所谓的生,无论是在自然上,还是在各自的生活上,是担负有各自的一份责任的。虽然面对生活的“寒暑”的来临,我们比某些人更感觉严厉,但我们不应该因为这样就逃避生活,也不应该因为这样就放弃为儿女,为父母,为命运梦想所作的应有的一份努力。
而这样的生活态度,在自己,是应当感觉庄严自豪的,在别人,应当是受尊敬的。把眼光再放得宽广些,或许我们只是历史的毫不起眼的一部分,但我们却是自己生活的的主人。我们可以选择爱生活,在自己习惯的生命里,去哭、去笑、去爱、去吃、去喝,像生命无法把握的水手,永远勇敢有力,像沦落风尘的妇人,永远保留那份纯真的希望。
《湘行散记》读后感600字左右 湘行散记读后感300字篇二
随手翻开《湘行散记》,便被沈从文先生构建的亦真亦幻、淳朴美好的湘西世界吸引。这部散文集是作者两次重返湘西所得,是1934年作者回故乡时所作的游记。在上世纪三十年代黑暗的时光中,《湘行散记》依然能繁花尽开、向阳而生,令人惊叹。
文章的字里行间都是“花”,是盛开的向日葵,是永远保持的一种向上的姿态。文字中氤氲着烟火气、草木香和书卷气,令人初读时便心生愉悦。清新易懂的笔触中,透出沈从文先生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一颗赤子之心;几笔传神的描写,便将湘西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风土人情展现在每一位读者眼前。且看《桃源与沅州》中的这一段:“那种黛色无际的崖石,那种一丛丛幽香炫目的奇葩,那种小小回旋的溪流,合成一个如何不可言说迷人心目的圣境!”寥寥几笔,这桃源仙境的美丽便溢了出来。
文章中塑造的人物形象开满了“花”,是傲骨不屈的梅花,是品格坚韧的象征。纤手老头儿对生活的努力执着、拉船人对生命的忠实庄严、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的豪迈豁达等人物身上的顽强品质是令人赞叹崇敬的。有人说鲁迅先生的文章特点是“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人”,而沈从文先生又未尝不是呢?在沈从文先生所塑造的人物身上能看到他的优秀品格与志向、期望,蕴含着对黑暗社会的思考和不满,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谈话。”在与沈从文先生的交谈中,我仿佛可以看到这样一个人:性情率真、喜欢字画、对湘西有着无限眷恋和热爱、身上不乏劳动人民勤劳的影子。看着沈从文先生,我很好奇:“在那如此黑暗的年代,湘西人民为何还能保持如此乐观的心态生活?”沈从文先生深邃的眼睛似乎眨了眨,透出智者的光芒,他说:“因为他们身上有着劳动人民顽强的品格,有着属于中华儿女的那份坚韧不拔!”是啊,这些美好的品格多么难得,多么需要新时代人们学习传承!
面对学习和生活中的种种困难,我是否需要湘西人民的.那份执着坚定和勇气?考入海南中学,进入新的的学习旅程,起初我并不适应,遇到了许多困难:人际关系重新洗牌,新的老师,新的同学,新的环境,周围的同学都是百里挑一的佼佼者,这一切无形中给了我很大的压力。但是,我没有放弃,而是更加努力地学习。我相信,努力不会白费,花开的日子不会遥遥无期。终于,在期末考试时,我的成绩有了质的飞跃。
再一次拿起《湘行散记》,回首那些闪光的日子,一股澎湃的力量醍醐灌顶,贯注我的全身:面对困境,我没有任何的理由退缩和放弃,必须坚定目标,付出努力,唯有如此才能守望花开。在黑暗中,我们最需要的,便是那份执着坚定,以及信心和勇气。
《湘行散记》读后感600字左右 湘行散记读后感300字篇三
书的前面是写给爱人的信,字里行间怎一个相思了得。看了几章,稚气痴情,没想到沈从文还有这样一面,有点感动。看到十几章还是这个调调,就有点腻。虽然行文中也夹着人物风情,却被腻得有点看不下去。蹦蹦跳跳好容易过了三十九章,那个喜爱的沈从文才又回来。
最喜欢作者文字中那种存在既合理的心态以及对家乡的爱。
在沈从文眼中,人们“那么忠实庄严的生活,担负了自己那份命运,为自己,为儿女,继续在这世界中活下去。不问所过的是如何贫贱艰难的日子,却从不逃避为了求生而应有的一切努力。在他们生活、爱憎、得失里,也依然摊派了哭、笑、吃、喝。”每个人都生动活泼有趣。想想如果是我自己亲眼目睹,恐怕会看到无知粗鄙无赖。因为我狭隘所以眼中的世界就狭小。
记得年少时的一件往事。曾经坐长途车从昆明下景洪,途经思茅去一个朋友的朋友家拜访。那是一栋三层的居民楼。在厨房里我吃惊的发现烧水做饭居然用的是柴灶!现在还记得自己当时的无知,脱口问主人为什么楼房还要用柴灶。以前的经历已经使当时的我明白楼房也不一定用管道煤气,但是柴灶还是有点超想像了。一直感恩所有旅行中遇到的都是好人。当时的主人也是纯朴善良,完全没有认为我是城里人的傲娇什么的,真正理解我只是浅见无知而已,仔细的给我解释了当地的`民生以及南北能源差异。
作者笔下的人物,一直都在提醒我,旅行时遇到的当地人。他们可能没上过什么学,没去过百里之外的地方,但是他们努力生活,心中对未来都有规划,而且他们心中不以恶意对人。
喜欢沈从文是因为个人觉得他并没有高高在上或冷眼旁观的自以为是,只是单纯的“心中似乎毫无渣滓,透明烛照,对万汇百物,对拉船人与小小船只,一切都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他没有去评判什么,也没有去试图改变,就像书生会有的那种以为是热血激情,其实是何不食肉糜的好心。
喜欢沈从文还因为他对家乡的无条件的眷恋。他笔下的湘西宁静平和,人物活泼有趣,人事物都淡淡的又吸引人,就像是一副印象派的画作,具体画的什么不清楚,满眼都只有光影色的印象。没有去过湘西,也并没很渴望沿着沈从文的路线走一次,是因为我知道我不会感受到沈从文的湘西。对于那片土地,作者是全身心的爱恋,全无半点介意。很多人也是爱着家乡,但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一点不如意,可能是风沙太大,梅雨季太潮湿,冬天太阴冷,邻居太粗鄙,乡亲没文化,等等。每当看到爱恋家乡的文字背后那点介意,都会想到沈从文。在沈从文笔下,家乡的一切都好,每一点一滴汇聚成那幅叫湘西的画,缺了哪一笔,画都不成画,家乡都不是家乡。
《湘行散记》读后感600字左右 湘行散记读后感300字篇四
读罢《湘行散记》,我不仅感受到沈从文先生和妻子张兆和炽热的感情,还了解了湘西淳朴的民风,领悟了湘西独特的风土人情,更感受到了湘西那秀丽的山水、别致的风景孕育出的沈从文先生细腻通达的内心。
湘西被群山包围,人们的生活自然多了几分与世隔绝的古韵。在这里,有错落的吊脚楼,有哭嫁的新媳妇,有爱说“野话”孔武有力的水手,还有萦绕的情歌与号子……虽然他们中的很多人要为了生计劳苦奔波,但他们的质朴令沈从文先生不禁感叹出:“他们生活的单纯,使我永远有点忧郁。”
我相信,湘西人“生活的单纯”,一定是依托于他们背后的山水。就拿水来说吧,平静时“水则透明如无物,小船用两个人拉着,便在这种清水里向上滑行”;汹涌时“水吼得吓人,浪打船边舱板很重”;湍急时“可同一股火样子,太热情了一点,好像只想把人攫走。且好像完全凭自己意见做去”……这随性质朴的河水,滋养了包括沈从文先生在内的千千万万湘西人。于是先生发自内心这样赞美故乡的河:“它同都市相隔绝,一切极朴野,一切不普通化,生活形式、生活态度皆有点原人意味。”这让我想起了先生墓碑上“亦慈亦让,赤子其人”的铭文,先生包裹在慈悲与谦让中的一颗赤诚之心,应该就是在这清秀山水中滋养出来的,这也正是“智者乐水”的真实写照。
对故乡河流的'眷恋,令沈从文先生对河街也有着一份特殊的感情。河街不是普通的街,而是雨后涨水能被淹没的街的总称。这一颇具湘西特色的景象,深深镌刻在沈从文的心中,以至于他在描写河街时用了《河街想象》这个题目。他笔下的河街简单而美好:有悄悄说话、用烘笼烤手的妇人,有卖纸钱的铺子,有插着白旗的小衙门,还有从窗口喊船的人……河街上萦绕着的歌声,“简直是诗”。这不由得让我想起了我的故乡常德,这是靠近湘西的小城,曾经也有河街的盛景,可是历史的原貌只能留存于祖辈们的记忆里了,战火的洗礼、城市的变迁,让古老的河街化为了时间的尘埃。幸运的是,故乡的河街已被再建,每每徜徉于那仿古的建筑群中,吹着惬意的河风时,我心中就会飘过沈从文先生文字里的“极好的歌声”,这是乡土的歌谣,也是历史的回响。
“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的爱着。”这样的文字就像是纯美的童谣,流淌过我的内心,给我带来安宁和温暖。
先生说“真的历史是一条河,使我触着平时我们所疏忽了若干年代若干人类的哀乐”,那就让我们乘上他文字的小船,在历史的岁月中感悟那流淌千年地纯美和爱。
《湘行散记》读后感600字左右 湘行散记读后感300字篇五
“三三,船已经到关上了,我半点钟就会上岸的”。“三三,请把这封信用你那体面温和眼睛多吻几次”。
清澈的“湘”流了过去,活泼有趣勇敢耐劳的水手奔了过去,一封满载念想无比温柔的家书寄了过去,从“老伴”到“腾回生堂”的今昔,战乱无序,转徙漂泊,短短的廿天,浮于表面的平静下,是历史的洪流、人生的缩影,文字虽如水,过而无痕,但沉淀的却是无尽的哲思与叹息……
这船上的时光好似度日如年,好似可以饱览天下事,沈从文将这些事一一谱出,看似,这一切都是如此淡泊、美丽,但这恬淡朴实的一切所展现的其实是穷苦人民的悲惨命运和“社会上层”的一种生活与享受自由的差距,实际上是十分沉重的,只是沈从文始终抱以积极乐观的态度去活着,以至于他所传递也是褪去了灰色尘埃的又一抹天地。他只是纯粹的将那抹温暖放大化,那抹温情具像化。因为他明白,他并没有资格评判他人的生活与命运,也没有力量去改变什么,他能做到的,只是静静地看着,就如同书中写道的,“三三……我先前一时不是还提到过这些人可怜的生,无所谓的生吗,不,三三,我错了……因为爱了世界,爱了人类。”
你瞧,这并不是远离世俗,不染尘世,他对家的爱,对故乡的爱,对祖国的爱只不过些许含蓄,只不过做到了肆意笑谈,不去深究,只不过是大爱无言。
这短短的廿天里,他坐在船头,一边欣赏沿岸的风光,一边寄去摇曳在风雨里的家乡,无故增添了多少愁绪,诠释着绝对的自由和放荡的淡泊。
这短短的廿天里,作者行过了一条道路……虽说我们从摇篮到坟墓也不过是一条道路,但在途中一路上的.风光都是极有趣的,值得我们去鉴赏、去思索,这一路上自然是有许多的苦难与艰辛的,但重要的是不要闭着眼,朦胧一生,那样你就始终看不到这世界了。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他孤身浸没在黑暗里,漂泊着、漂泊着,他不断的向前去,划出一圈圈涟渏,残余着对故土、对社会的绵绵思绪和侧畔轻呢。这零零散散的书信,白纸黑字,未能成片,短短的廿天里,到底是谱出的历史的自由亦或是人性的悲哀?
在我看来,如此一位被政治边缘化的人,他只是在用自己的方式表达自由,而这自由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以及未来期望的预兆,是一份纯真的希望,饱含着的,是一颗赤诚之心。
《湘行散记》读后感600字左右 湘行散记读后感300字篇六
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恰是一个阴雨蒙蒙的下午,手边尽是云气,起初倒的热水已经凉了,而我,好似做了一场黄粱梦。
沈从文老先生,别人言说他是赤子其人,星斗其文。诚如是。看完这本《湘行散记》已然是循着沈先生的脚步,细细赏过他的故乡。艄公的橹歌还在湘西雾蒙蒙的水面上回响,吊脚楼上隐隐约约有姑娘清脆的笑声,太阳落尽,晕出半边夕烧的天,我行过山,行过水,去偷窥了一场梦。
说来有趣,沈从文,一个当过土匪的苗疆汉子,在这本书里倒是对湘西的山水倾尽了一切温柔,他从新婚燕尔中抽身,大抵是把眼前的黛山碧水都当做了张兆和的黛眉,杏目,于是这山这水,都成了他的情书,或许是给他的小妻子三三,又或许是给养育他的秀美湘西。身心都怀着爱意的男人,对于一切都包含着温柔和孩子的天真。
他写**,**,船手,没有贬低没有陌生。好的故事都是从生活里来,每一个人是都鲜活的,真实轻快的鲜活。像周围的姑姑,叔伯,姊妹,兄弟。翻过纸张,还能看到他们和你轻快地打招呼,隔壁阿姊要下河浣衣,前院的`小哥要跟船远航。
世务艰难,歌声未歇,从《湘行散记》中,我能看到最为真实的中国人形象,在砥砺前行中轻快地活着。而我始终坚信,能从如此温柔的人文角度来写人的,其内心一定是慈悲的。湘西的粗鲁野蛮他看见,但却并非鄙夷,他用苗疆特有的爽朗和赤子般的温厚尊重这些的存在,尊重每一个认真活着的生命。他从船上下来,走到土埂上,同湘西妹子唱着山歌,和年轻的纤夫亲亲热热地哼着粗蛮的小调,亦或是像豹子似的去找妇人。呵呦,多欢乐!
一河一船一书生。他行在湘西山水里,路过别人的故事,呵手提笔,写给情人。古人说诗词上乘讲究的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沈从文的文字三分随意三分灵气,其余下的尽是对故乡山水色的倾怀柔情,而作起文章来,反倒像在作画,所有遗憾都在轻描中绘上了怜悯和惋惜。他是通透的清楚的,也是朴实的温厚的,人行走在这大千世界,总有着无数招摇,无数光怪陆离,在宁静里取热闹,想来也是先生赤子之心的原因。
《湘行散记》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这个中国文人的人性关怀,在浆声橹影里,他听着艄公煎鱼的声响,为我们构造了一个有唐以来都欣然往之的桃花源。
史铁生说过,写作,就是为了生命的重量不被轻轻抹去。而沈先生笔下清浅的湘西,随着社会改变已然星移物换,但文章永恒,或许某一天,你内心滂沱大雨,无处躲避,可以去看看沈先生走过的山水,听听船舱下潺潺流水,和我一样去偷窥一场梦吧。
《湘行散记》读后感600字左右 湘行散记读后感300字篇七
我看过电影《湘西剿匪记》中的湘西,也看过沈从文《边城》里的湘西,更知道朱镕基《七律——重访湘西有感》中的湘西。湘西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三省市接壤,湘西也是沈从文的家乡,也真因为如此,让沈从文的散文有种江南水乡的细腻。昨日我借朋友的《湘行散记》,看看这本作者家乡的散文,湘西真的很美。
今天我就献丑,从沈从文的《湘行散记》来谈谈作者笔下的湘西和这个著名的作者沈从文。如果你有写过情书的经历,应该知道这句“我行过很多地方的桥,看过很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如果你有和命运挣扎的`经历,应该知道这句“睁大了眼,什么事都分明,但自己又何尝能支使命运”。一本《湘行散记》写出了真正的沈从文。
唯美的江南,多是水造就的,湘西也不例外。这本《湘行散记》多的也是水,无论是写戴水獭皮帽子的朋友还是一个爱惜鼻子的朋友,都是必须有水的,再加上一点小雨或者雪,那就更是美得离谱了。“我平日里想到泸溪县时,回忆中就浸透了摇船人催橹歌声,且被印象中一点儿小雨,仿佛把心也弄湿了。”回忆中的湘西,这么的静美和谐。
也许从一开始我们在小学学过朱自清的《春》,对朱自清都很欣赏和了解,沈从文对朱自清有“其为人也,温美如玉,外润而内贞”的称赞。但是想到朱自清的话,下一个就应该想到沈从文了吧!民国时期的散文,一个北方、一个南方,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作家。真因为有朱自清,我们也知道了沈从文的江南之美。婉转的橹歌声中,荡漾着生命勃发的生机,沈从文凭借一颗诚心,一支笔,用最干净的文字塑造了纯美的湘西世界。
《湘行散记》最初的母本是因沈母亲病危,沈从文匆匆赶回湘西。行前,他与夫人张兆和约定,每天给她写一封信,报告沿途所见所闻,另外次本书还收录《废邮存底》、《云南看云》和《偶感怀人》。无论写什么,沈从文的散文风景都那么有人情味,风俗人情都很惬意。
澄澈纯净的沅水之间,一片明朗朴野的湘西风光,闪耀着桃源般耀眼的余晖,这就是美丽的湘西风光。我是不是应该去湘西看看,这么美得地方,但是我又很了解湘西,从《湘行散记》中我就已经去了湘西、了解了湘西,还有去的必要吗?风景犹在,故人不存,我确实应该去看看湘西,为了心中的沈从文,也为了《湘行散记》中的湘西。
《湘行散记》读后感600字左右 湘行散记读后感300字篇八
《湘行散记》的前半部分是沈从文与妻张兆和的书信,多沈从文写的。后半部分是他的散文,记载了他1934年返回故里的一路见闻,看着曾经美好的故乡变的满目疮痍,他心生悲意,继而引发了他对童年时期、年轻时期的回忆以及沿途湘西人文风情和自然风光的记录。
靠岸停泊时正当傍晚,紫绛山头为落日镀上一层金色,乳色薄雾在河面流动。船只拢岸时摇船人照例促橹长歌,那歌声糅合了庄严与瑰丽,在当前景象中,真是一曲不可形容的`音乐。
他对于景色的描写,自己却总说觉得人类的语言太贫乏了写不出这自然的壮阔。
躺在尚有些微余热的泥土上,身贴大地,仰面向天,看尾部闪放宝蓝色光辉的萤火虫匆匆促促飞过头顶。沿河是细碎人语声、蒲扇拍打声,与烟杆剥剥的敲着船舷声。半夜后天空有流星曳了长长的光明下坠。滩声长流,如对历史有所陈诉埋怨。这一种夜景,实在为我终身不能忘掉的夜景!
他们之间的书信被称为民国四大情书之一。这部分书信是沈从文在得知母亲生病,从北京沿水路回家的途中写给三姐兆和(张兆和在家排老三,所以沈从文会亲切的喊她“三三”)的信,他把一路的见闻包括对三三的思念悉数写下。笔下的湘西,好似世外桃源一般跃然纸上,清新自然,活泼可人。如果要去湘西玩,这本书也可以做半本旅行指导了。
沈从文追求张兆和的时候,每天写情书,写到最后张兆和也心软了,只能感慨“是因为他的信写的太好了!”
日中太阳既好,景致又复柔和不少,我念你的心也由热情而变成温柔的爱!
我一个人在船上,看什么总想到你。
我就这样一面看水一面想你。我快乐,就想应当同你快乐,我闷,就想要你在我必可以不闷。我同船老板吃饭,我盼望你也在一角吃饭。
有了你在我心上,我不拘做什么皆不吓怕了。
我希望梦到你,但同时还希望梦中的你比本来的你更温柔些。
我知道对我这人不宜太好,到你身边,我有时真会使你皱眉。我疏忽了你,使我疏忽的原因便只是你待我太好,纵容了我。
三三,我今天离开你一个礼拜了。日子在旅行人看来真不快,因为这一礼拜来,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寒冷所苦,不为饮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了。
什么都不辛苦,可是想你太苦了。还有非常非常多的想念。总之就是越看越虐狗,也越看越幸福。他真的写的太好了!
至于他们感情的后话,至少在合适的年纪,爱了最合适的人,给了彼此一段五彩斑斓的时光。《湘行散记》值得再过些年读,慢慢的读,回归到那个时代去,又苦涩又甜蜜的日子。
《湘行散记》读后感600字左右 湘行散记读后感300字篇九
第一次读沈老的作品是他的小说《边城》,那如抒情诗般行云流水的文字深深地镌刻在我的心底。时隔三年,我再度捧起沈老的作品《湘行散记》。刚读几页,一种莫名的喜悦之情便油然而生。是的,是那种故友重逢的欣喜与感动!还有谁能像沈老这般笔触柔软地如春天里盛开的第一朵桃花,如云气氤氲下蜿蜒流淌的河水?林语堂说过,没有什么目的心的阅读最快乐。沈老的这本书恰如一副装帧精美,引人入胜的水墨画,在我们面前徐徐展开,引领着我们进入一种清新淡雅的境界中去,忘情欣赏并不自觉地陶醉其中。不会带有任何的功利色彩,一切都是那么地自然,生动。
沈老笔下的岩壁、石窟、码头、河流、水手、小船、落日、云影都微微地敷上一层闲适淡然的色彩,悠悠地在宣纸上行走。仅有黑白两种主色,却晕染出多层次的质感。墨黑纸白,画面澄明清澈,简洁美丽。景物灵动,俊秀轻盈,宛如走入画中,但又是那么真实。
在《桃源与沅州》中,桃花、竹林、兰芷、女子、游客、水手皆一一入得画来。看落花飞散水月旁,人世几多沧桑,只身徘徊,迷途上,回头望。沈老在淡墨轻描中,不经意地流露出自己的悲悯和反思。看似处处有着落,却又处处不留痕迹。任人目光在画卷流离,思绪兀自在“留白”的艺术下慢慢沉淀。
蜿蜒流淌的河水是这副画卷的主旋律。醉漾轻舟,信流引到花深处。《鸭窠围的夜》中那些“黛色如屋的大石头”“高大壁立的'山”“山头上的小小竹子”“两山剩余一抹深黑,赖天空微明为画出一个轮廓”以及“两岸高处去水已三十丈上下的吊脚楼”,为我们展现一副月半弯,云墨染,竹枝流水相缱绻的美丽画面。绿波粼粼青山高,船帘静处歌声轻,这不正是南唐画家董源笔下的《江堤晚景》吗?画面清丽动人,使人“仿佛触着这世界上一点东西,看明白这世界上一点东西,心里软和得很”。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一个多情水手与一个多情妇人》为我们勾勒出一个个鲜活动人的形象。齐白石主张艺术“妙在似与不似之间”,文中牛保和吊脚楼上的妇人,形象鲜明却非虚非实,让人沉醉在爱情的憧憬里仍对爱情有丝丝的隐忧。文末,“我站在河边寒风中痴许久”,让我觉得此情此景与丰子恺的那幅《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刻,一个背影,一弯新月,一曲飘荡在风中的小曲儿便是十分心情。彼时,月光如水,天如水,人亦如水。
伴随着画卷的徐徐展开,幽幽墨香也阵阵升腾。这幅画卷的每一个章节,每一个片段都犹如一颗晶莹透亮的珍珠,闪烁着熠熠的光芒。连接起来则是一串精美异常的项链,光彩夺目。打开又合上的是这本如画卷般淡墨青岚为一体的书集,打开却合不上的是恣意驰骋的心绪!
《湘行散记》读后感600字左右 湘行散记读后感300字篇十
读完之后,是应该写点东西的。
想读著名小说《湘行散记》,是从逐渐了解沈从文开始的。沈年少即投身行伍,随**辗转川黔湘边境。吃过苦,也阅尽了社会的黑暗。
心生厌倦后,即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可以说从文的一生是奉献的一生,也是努力的一生。只上过小学,但却凭着对文学的爱好,以及自己对社会人事的切肤体验和深刻观察,写出了当时社会喜爱的文字,从而跻身当时的“中层社会”。可是他从来都自称是是一个“乡下人”,无时不感觉到,呆在这个群体里愈是长久,愈是感觉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深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看到的、想到的不一样,因此常常陷于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痛苦。对此,沈曾在著名小说《湘行散记》里写道:“三三……,我觉得惆怅得很,我总像看得太深太远,对于我自己,便成为了受难者了。……”
读著名小说《湘行散记》你会发现,她名虽似游行志记,却并不是一般的出行心情记事。她是沈十六年后因探病母重返故乡途中的所见所感。与其说她是一本回乡散记,倒不于说是沈对当时社会基层民众的忠实叙述,以及对那方河域和生活在它上面的人们深挚而真诚的爱。
读著名小说《湘》你会发现,那里有清澈毫无渣滓的河水,有听过之后一生也忘不了的橹歌,有爱说野话却勇敢有力的'水手,有可爱质朴却沦为**的妇人。但远不止这些,从“老伴”到“滕回生堂的今昔”,你会了解到,在那个战乱且无序的年代里,只在沈的视角范围里,就有那么多转徙漂泊;有那么多普通人在战乱里平静的死去,然后不为亲人知晓;有那么多妻离子别,等待,然后平凡的老去;有那么多平凡的人在命运的夹缝里平凡的生,然后在十六年后某个平凡的日子里不期而遇,然而不再相识。初读时,以为是在读著名小说,仔细斟酌,才发现是沈人生经历里的一些真真切切的缩影,细细体味竟不禁使人潸然。
但远不止这些,再往后,从“一个多情的水手与一个多情的妇人”到“历史是一条河”,你会了解到,水手和拉船人拿着少得可怜的收入,却干着辛苦且随时有生命危险的行船行当。
冬日三九,天再冷,船遇险时照样往下跳,行船过程中,船遇上险滩,河水再凶猛也得冒着生命危险下水护船,十年如一日。
而即使这样,这些水手和拉船人却从不曾失去应有的一份勇敢和努力。而吊脚楼上妇人,多半因为这个社会的黑暗,以及家庭生计的原因沦落为**,而即使这样,她们依旧不失去那一份质朴和可爱,以及那一份对生活的纯真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