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原文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赏析篇一
1、了解伏尔泰对人类历史的卓越贡献,尤其是他在思想的贡献。
2、体会雨果充满*的、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
3、朗读练习,在朗读中受到自由、平等、和谐、和平、正义等思想的熏陶。
教学重点
1、理解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
2、通过朗读和背诵,体会雨果充满*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学生对时代和思想背景的陌生,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的重大意义,因而很难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很难激起感情共鸣。
教学设想
1、课前布置学生查找资料,讲述伏尔泰的故事,聚焦于伏尔泰为弱势人群呐喊、奋争的正义行动,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查找资料,了解浪漫主义、启蒙运动的含义。
3、利用工具书,扫除文字障碍。
教学方式:朗读、置疑、讨论、合作、探究。
教学辅助用具:多媒体课件、朗读录音带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了解伏尔泰的伟大贡献;理清思路,把握大意。
一、设疑导入,激发探究兴趣
伏尔泰逝世已经一百多年了,可百年之后人们还在纪念他。雨果说,他是永生的。诗人臧克家在《有的人》这首诗中也说“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种矛盾关系是如何转化的呢?文中还说,“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伏尔泰,一个响亮的名字,他的光芒来自哪里,又撒向何方?请同学们交流课前查找的资料,讲述伏尔泰的故事。(结合练习四)
二、走进伏尔泰,与名人零距离
(学生交流。老师课前也作些案头准备。)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生于巴黎一个公正人家庭。学过法律,经过商,当过法庭书记和外交官员。知识渊博,著作丰富,涉及哲学、历史、文学、自然科学等方面,近百卷之多。(《用书p50》)
讲述伏尔泰的故事:卡拉事件、伏尔泰之死。(《用书p51-52》)
(解说:这两项目的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与名人零距离,为认识伏尔泰的伟大贡献作准备。)
二、调动积累,实现资源共享
1.启蒙运动(《用书p53》)
欧洲十八世纪宣传资产阶级思想的文化教育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学技术,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为的基础。首先起于英国,次及德、法、俄、意等国,尤以法国声势最为浩大;因其为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作了舆论准备,故名。
2.关于雨果
维克多·雨果(1802-1885)是法国浪漫主义*动的领袖,是法国文学最伟大的作家之一。他的一生几乎跨越整个19世纪,他的文学生涯达60年之久,创作力经久不衰。他的浪漫主义小说精彩动人,雄浑有力,对读者具有永久的魅力。人道主义是贯穿于他作品的主线。主要作品有:《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九三年》等。
3.浪漫主义
文学的基本创作方法之一。它的基本原则是通过表现理想来反映现实。即将理想的生活当作直接的描写对象,展示出一个存在于作者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或补现实的不足。表现手法往往比较奇特,情节曲折离奇,语言热情奔放,格调高昂激越。
(解说: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资料,了解雨果创作风格,课上交流,实现资料共享。)
三、朗读练习,感受课文*
1、导读:《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良知的呼唤。那么,我们朗读这篇演说时,应注意些什么问题呢?
(启发学生回顾第五课学习时所讲的演讲知识)
2、范读、听读、评读
(听朗读带,学生试读,师生共同依据演讲的特点点评朗读情况)
四、浏览课文,了解伏尔泰的伟大贡献
1.思考:从雨果的演讲中,你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结合练习二)
(解说:让学生把握全文大意,进行内容概括)
2.讨论归纳:(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讨论后归纳)
(1)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两部分:
一是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培育良知,教化人类”(用文中原话回答“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个使命”中的这个“职能”和“使命”具体指什么?),“教导人们走向自由”;
二是以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追问:有这方面的例子吗?
——第9节中举了他为西尔旺、蒙巴伊、卡拉斯和拉巴尔四个人斗争的例子。请同学们结合注释看,这四人都是平民,在当时,平民受尽压迫和欺凌。伏尔泰为弱势群体抗争的精神和伟大的人格力量令人钦佩。
他不仅用笔做武器宣扬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而且积极投身于现实的、为一个个受害者辩护的具体斗争中。正是有了以伏尔泰为领袖的启蒙思想家们的努力,思想的种子被播撒到世人心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思想将是人类的统治权力。
(2)伏尔泰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因为从那时起,“人类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思想取代武力,一切都要放到“理性”法官面前受审,人们再也不会盲目的臣服于*与*,人间的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总之,“新纪元”的说法是对启蒙运动意义的高度评价。
五、结构解读,理清文章思路
这篇演说起伏跌宕,*迭起。从历史到现实,从伏尔泰的伟大贡献到他的伟大人格,构成了整个演说的脉络层次。
讨论明确:
(1)总的评价伏尔泰在历的非凡地位,世纪性的贡献。
崇高的礼赞(2-9)回顾历史,伏尔泰为被压迫的人类而孤军奋战。
(10-12)赞美人格,伏尔泰具有睿智的微笑。
(13-14)总结全文,再次揭示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激励后来人。
七、布置作业
感情充沛的朗读课文两遍,体会作者浪漫主义语言风格,选择几则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背下来。同时将疑难词句划出,以便下节课讨论。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课文,揣摩疑难词句,把握全文主旨;品味语言,感受雨果浪漫主义语言风格;联系实际,拓展思维。
一、结合作业,复习生字词
二、研读课文,把握主旨
导入:1778年5月30日,“教导人们走向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伏尔泰与世长辞了。一百年后,法国浪漫主义文*动的领袖雨果发表了一篇*澎湃的演讲。从这篇演讲中,我们了解到伏尔泰对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解说:由复习导入,见上节课分析)
1、伏尔泰对人类历史的卓越贡献: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教导人们走向自由。
为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雨果在演说中先概要分析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阶级状况以及宗教的残忍、司法的不公、人民的愚昧和凄惨。正是面对这般巨大的丑恶力量的联合,伏尔泰“独自一人”开始了战斗。他不仅用笔做武器宣扬了“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而且积极投身于现实的、为一个个受害者辩护的具体斗争中。正是有了以伏尔泰为领袖的启蒙思想家们的努力,思想的种子被播撒到世人心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思想将是人类的统治权力。
本文是文坛泰斗雨果对思想大师伏尔泰的礼赞。作者还从哪方面赞扬了伏尔泰?
(解说: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
——还从伏尔泰伟大的人格方面来赞扬。伟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其丰功伟绩,更在其非凡人格。后部分,雨果礼赞了伏尔泰“睿智的微笑”。
2、伏尔泰伟大的人格力量:微笑
雨果说:“微笑,就是伏尔泰”。(如何理解?)微笑,标志着自信、雅量和大度,真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伏尔泰的微笑是“睿智的微笑”。因为它是对愤怒情感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尘嚣后的宽恕和安详。正是有了这智慧的微笑,照亮了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结合练习三/2)
三、品读课文,赏析语言
1、导读:
雨果是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这篇演讲很好的展现了他的浪漫主义语言风格。本文的语言*洋溢,在语言的背后,的雨果对黑暗现实和不合理制度的尖锐抨击,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这种诗化的语言主要有下面几个特点:
鲜明对比,如:“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
生动比喻,如:开头“……,一颗巨星陨落了。”一句用比喻的方法来说伏尔泰的逝世。
渲染夸张,如:“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出来!”
(这富有*的生动呼告,表现了雨果与黑暗*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结合练习三/4进行。方法可用对话式,合作探究。)
2、请感情充沛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浪漫主义语言风格。
(解说:方法让学生自由朗读,结合练习一进行)
3、讨论交流:请选择几例最能体现作者语言风格的段落、句子,体会雨果饱含*、诗化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含义。
(学生讨论中,老师参与进去,引导完成练习三的同时,再对文中一些饱含*、内涵深刻的句子作些探究。
如:1.“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一句中的“过去”和“未来”分别指什么?为什么说“受到过去的诅咒”也是“荣誉的美好形式”?
——“过去”象征着黑暗与*,“未来”象征着正义与光明。他受到“过去的诅咒”,恰好反衬出他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所以说“是荣誉的美好形式”。
2.“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辉,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如何理解?——这句话既反映了伏尔泰“是一个世纪”,概括出18世纪法国的历史特点,又颂赞了他因其所行使的职能和使命,成为人类思想的一代宗师。
3.第4节中,巧借人称的转换,运用呼告的修辞,表达作者对伏尔泰热情的赞颂与歌颂。
另外第6节中“笔”的比喻,第8节中的排比句,第9节中的排比句等的深刻内涵。)
4、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增强语言积累,培养语感。
5、聚焦文体,感知书面语与口语的差异。
本篇是一篇演讲辞,口语性较强,并且体现了讲话时的现场感、交流感,有强烈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本文第14节较集中地体现了以上语言风格,让我们调动起感情,集体朗读这段。
四、精读课文,疑难解析
(方法:让学生读后,提出疑难问题,共同研讨。老师准备问题如下。)
怎样理解“理性的*”?
——“理性”是西方启蒙运动的核心概念,文中所说的“良知”和“思想”就是理性。在启蒙运动前,西方人活在宗教神权与世俗王权的阴影之中,“人的尊严”未能确立起来。正是以伏尔泰为领袖的一代启蒙思想家,才*了宗教神权与世俗王权的“不证自明”的“合法性”,要求把一切都要放到“理性”法官面前审判。及至19世纪初,雨果这一代人仍把“理性”奉为无上*,所以疾呼“理性的*”。
五、联系实际,拓展延伸
伏尔泰生活在风云激荡的18世纪,他因其世纪性的贡献而受后人敬仰,你读了本文后,一定有不少感悟,说说看。
(把自己的感悟说明白即可。可从人的价值在于他所作贡献的多少;为人类的进步作出贡献将流芳百世等。)
六、布置作业
1、朗读背诵有关语段,进一步体会雨果充满*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
2、伏尔泰是伟大的哲学家,后世流传着不少他的名言警句,你听说过吗?请搜集整理,不少于两句。
(例:人类最宝贵的财产——自由。书读得多而不思考,你会觉得自己知道的很多;
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书读得多而思考,你会觉得自己不懂的越多。)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原文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赏析篇二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时编号: 11
课题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课型
常规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演说的特点
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诗化的语言
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与感受伏尔泰的崇高思想与人格力量
重点
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诗化的语言
难点
了解演说的特点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导入简介
从题目上我们可以知道这是维克多·雨果为纪念伏尔泰
百年(1778-1878)冥诞的演说词。为什么要纪念伏尔泰?(他
听介绍
引入新课
有哪些贡献)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雨果的演说。
雨果:法国作家,父亲是拿破仑军官。
伏尔泰:法国作家、哲学家、启蒙思想家。
出生于资产阶级家庭。从小喜爱文艺。中学毕
听介绍
了解文常
业后,因作诗讽刺宫廷而遭囚禁。在狱中完成第一
个悲剧《奥狄浦斯王》,出狱后因宣传启蒙思想,
多次受迫害并被放逐国外。为避开当局追捕,晚年
避居法瑞边境,积极参加政治斗争。
二、阅读感知
有感情地朗读
整体感知课文
教
后
反
思
上课时间: 年 月 日 第 周 星期 课时编号: 12
课题
6.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课型
常规课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了解演说的特点
领略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诗化的语言
情感态度目标
了解与感受伏尔泰的崇高思想与人格力量
重点
品味雨果包含激情、诗化的语言
难点
了解演说的特点
教 学 过 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课文研读
1、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
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2、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
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细读课文,讨论交流
理清内容,读懂课文
3、作者认为“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
他是一个世纪”的原因是什么?
4、“对于……两个方面很清楚地显示出
来。“其中”两个方面“是指什么?
二、品味语言:结合课后习题三
合作讨论,交流品味
了解演说词的特点
三、小结:
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
四、作业 选择你最喜欢的部分背诵。
教
后
反
思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原文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赏析篇三
教学目标:
一、了解时代和思想背景,明了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
二、理解重点语句,把握文章内容。
三、欣赏语言,体会充满*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
教学重点:语言的欣赏。
教学难点:学生对时代和思想背景陌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778年,“教导人们走向自由的”的“法兰西思想”伏尔泰与世长辞了。一百年后,另一位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维克多雨果站在纪念伏尔泰百年冥诞的讲坛上,发表了一篇*澎湃的演讲。让我们一起走近伟人,去领略这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二、检查预习
1、多媒体课件出示:(1)注音:陨柩睿恪
(2)、解词:陨落灵柩睿智凌驾黎民百姓恪尽职守
2、学生自由朗读精彩段落。
3、交流找到的有关资料。
多媒体课件出示:(1)伏尔泰:法国十八世纪资产阶级启蒙运动的旗手,历经路易十四路易十五路易十六三个封建王朝,目睹封建*主义由盛转衰,深刻预见革命必将到来。作品以尖刻的语言和讽刺的笔调而闻名。他说:“笑,可以战胜一切,这是最有力的武器。”诸多作品中《哲学通信》被称为“投向旧制度的第一颗炸弹”,标志法国启蒙运动的真正开始。他以非凡的才智、锐利的思想及对黑暗的封建*主义所作的揭露,使他在人民中间享有崇高的声望。
(2)、雨果: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动的领袖,法国文学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贯穿一生活动和创作的主导思想是人道主义、反暴力、以爱治恶。创作长达60年以上,代表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3)、启蒙运动: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所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的文化运动。弘扬理性、反对宗教、提倡人权。教导人们勇于反抗,追求正义。
三、整体感知
本文可分三部分:
1、(1)对伏尔泰作出的贡献进行了总体性的评价。
2、(2――12)带领人们回顾历史,颂扬伏尔泰在著作、思想和现实斗争方面的丰功伟绩以及非凡的人格力量。
3、(13――14)回到现实19世纪,高度赞扬伏尔泰的思想和精神,呼吁人们向他讨教,并表达自己与反动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四、研读课文
1、伏尔泰为人类文明作了怎样的贡献?
学生找相关语句后明确:他用著作同封建*制度斗争,教导、安抚、教化人,用行动为受害者辩护,替弱者伸张正义,他把人的尊严伏赋予黎民百姓,鼓舞人民从混沌愚昧中走出来,*君主统治,开创一个民主文明的法兰西。
2、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
讨论后明确:因为伏尔泰为人类开启了思想从那时起“人类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一切都靠理性,不再盲目臣服*与*,人间的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真理及良心。
3、作者认为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原因是?
指名读课文后讨论明确:因为伏尔泰生活的年代反映了法国十八世纪的特点。他启迪人们思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
4、对于我们来说进步的两方面表现在?
指名回答后明确:第一,做一个人要行使自己的权利――捍卫自由追求真理。第二,做一个公民要恪尽职守――维*律尊严防止强权与丑恶势力对人权的践踏。
五、欣赏语言
1、学生自由发言,其他学生品评交流。
2、教师举例。
3、总结语言特点:雨果在这篇演讲中很好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语言风格。体现了对比鲜明、文采飞扬、比喻生动、渲染夸张等特点。
六、布置作业
选择你所喜欢的语段背诵积累
板书: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
伟大的头脑
礼赞――伏尔泰浩瀚的心胸
正义、仁慈、诚实光辉思想
雨果巨大的贡献
思想
呐喊――自由、平等、博爱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原文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赏析篇四
这篇演说,是对人类先贤的崇高礼赞,对思想与人格力量的热情颂扬,也是对人类社会永远需要的正义的呐喊、对良知的呼唤。
演说一开始,雨果就用“巨星陨落”来评价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并高度概括了伏尔泰生活的时代及其世纪性的贡献。“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项使命。”这句话蕴涵着丰富的意义。首先,“一个世纪”指他所处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法国18世纪,这是“登峰造极的君主政体和曙光初现的革命年代”,“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摇篮”“灵柩”“深渊”“曙光”这些词语极其生动地概括了法国18世纪的历史特点。其次,见证了这个伟大时代的伏尔泰,他所行使的职能和使命,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正是这一点,使他成为人类思想史上的一代宗师。越是伟大的人物,越是遭受激烈的毁誉:“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意味着正义与光明。伏尔泰所受的极端毁誉,正反衬出他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启蒙”的西文原意,就是带来光明)。雨果对伏尔泰的这些精彩评价,马上激起了听众的共鸣,赢得赞同的掌声。
随后,演说的基调暂趋平稳,雨果开始带领人们具体地回顾历史。他从“大革命前,社会的建筑是这样的”说起,概要分析了当时法国社会的阶级状况(三级等级制度)以及宗教的残忍、司法的不公、人民的愚昧和凄惨。正是面对这股巨大的丑恶力量的联合,伏尔泰“独自一人”开始了战斗。而他应战的武器,就是那支如椽巨笔(“笔”寓示伏尔泰的历史贡献主要在其思想方面)。雨果用了一连串的排比,歌颂这场战争的伟大意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这里的每一句评价,都富有耐人寻味的含义,“思想”“正义”“反压迫”等词,都蕴涵着启蒙运动的精神实质,即“把人的尊严赋予黎民百姓”。伏尔泰的贡献,不仅在于他的著作和思想,还包括他积极投身于现实的、为一个个受迫害者辩护的具体斗争:“他为西尔旺和蒙巴伊而斗争,如同他为卡拉斯和拉巴尔斗争;他承受了一切威胁,一切侮辱,一切迫害,污蔑,流亡。”正是思想启蒙与现实关怀,成就了伏尔泰的伟大。
伟人的伟大之处,不仅在其丰功伟绩,更在其非凡人格。演说的后半部分,雨果又专门礼赞了伏尔泰“睿智的微笑”。这微笑,“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又“含有黎明的曙光”。微笑,是对愤怒情绪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尘嚣之后的宽恕与安详。对权贵与压迫者的嘲笑、讥讽,是比对手站得更高的俯视、轻蔑;对弱者与被压迫者的微笑、安抚,是最为真挚的仁慈与博爱。忧伤,也许来自一代精神巨人缺少知音的孤独,来自对改造社会与人心之艰难的体悟;但“明知不可而为之”的济世情怀,终究使他把一生献给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于是,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把迷信和丑恶照得透亮,从而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
演说的最后,雨果从伏尔泰的时代回到了他所在的19世纪。正是以伏尔泰为领袖的一代启蒙思想家,把“自由”“平等”“博爱”等理念的种子播撒到了世人的心田,所以从伏尔泰开始,“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思想取代武力,意味着人民普遍地觉醒,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与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作为公民,“恪尽职守”,就是要维护法律的尊严,防止强权与丑恶势力对人权的践踏;做为个人,“行使自己的权力”,就是捍卫自由,追求真理。这些伟大的精神,是由伏尔泰等启蒙思想家带来的,怎不让后人对之肃然起敬并且继续讨教?雨果的时代,“野蛮还在”,“刀剑猖狂”,人类还在流血,还有君主独裁,还有不息的战争,还有被压迫者的痛苦和呻吟。于是,作为法国19世纪精神领袖的雨果,像他的前辈伏尔泰一样,再一次向世人大声疾呼“人的生命权,良心的自由权,理性的最高权威,劳动的神圣性,和平的仁慈性”。最后,仍然用富有激情的生动语言呼告:“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表现出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同时也暗示着:长眠于坟墓中的伏尔泰,他曾经催生出的“黎明的曙光”,无论曾经怎样被黑暗湮没,但最终都将在人类历史上大放光彩。这句话,极其巧妙地呼应了演讲开头的“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一句;而且把18世纪与19世纪,把整个人类解放的光辉历程,都融合在一起。
从历史到现实,从伏尔泰的卓越贡献到他的伟大人格,构成了整个演说的脉络层次。演说起伏跌宕,高潮迭起,精彩语句,俯拾皆是,极富鼓动性和感染力。
1.怎样理解“理性的最高权威”?
雨果在盛赞伏尔泰的历史功绩时,说“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项使命”,即“培育良知,教化人类”。那么,伏尔泰究竟要教化人类的什么良知?演讲的最后部分,雨果又说,从伏尔泰开始,“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联系全文内容,我们可以知道,这里所说的“良知”与“思想”,就是“理性”。“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概念,是认识这场思想解放运动的意义及局限性的关键。在启蒙运动以前,西方人还活在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的阴影之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虽然对其有所冲击,但还未能从根本上摧毁神权与王权的强大统治,“人的尊严”还未能真正确立起来。正是以伏尔泰为领袖的一代启蒙思想家,才颠覆了宗教神权与世俗王权的“不证自明”的“合法性”,要求把一切都放到人的“理性”面前审判。及至19世纪初,雨果这一代人仍然把“理性”奉为无上权威,所以他才在演说最后大声疾呼“理性的最高权威”。
2.怎样欣赏本文的诗化语言?
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雨果在这篇演讲中很好地展现了浪漫主义的语言风格。任何一种语言风格的形成都是以一定的思想和感情为基础的,浪漫主义的语言也不例外,在本文激情洋溢的语言背后,是雨果对黑暗现实与不合理制度的尖锐抨击,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而其语言本身,则体现了对比鲜明、文采飞扬、比喻生动、渲染夸张等特点。例如,“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伏尔泰的微笑,“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又“含有黎明的曙光”。“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对于这些语言,应联系思想背景来品味,在反复诵读中体会美感和激情。
一、感情充沛地朗读课文,体会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并选择几个最能代表这种语言风格的段落,把它们背诵下来。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风格、激发感情共鸣;背诵精彩段落,增加语言积累和语感培养。教师可以先对“浪漫主义”做些解释。
二、从雨果的演讲中,可以了解到伏尔泰为人类文明做出了怎样的贡献?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做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此题意在让学生把握全文大意,进行内容概括。
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两大部分。一是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做出思想上的贡献:“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教导人们走向自由”;二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责任,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伏尔泰生活的时代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因为从那时起,“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思想取代武力,一切都要放到“理性”法官面前受审,人们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与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总之,“新纪元”的说法是对启蒙运动意义的高度评价。
三、品味下面的句子,体会雨果饱含激情、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1.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的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2.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3.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4.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此题意在品味诗化语句中的哲理和激情。
1.“过去”象征着黑暗与邪恶,“未来”意味着正义与光明。伏尔泰受到“过去”的诅咒与“未来”的祝福,正反衬出他与黑暗的势不两立,他对世人的启蒙硕勋。所以说“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2.伏尔泰的微笑,是对愤怒情绪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尘嚣之后的宽恕与安详;对权贵与压迫者的嘲笑、讥讽,是比对手站得更高的俯视、轻蔑;对弱者与被压迫者的微笑、安抚,是最为真挚的仁慈与博爱。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把迷信和丑恶照得透亮,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黎明的曙光”。
3.思想取代武力成为“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意味着人民普遍地觉醒,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与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这句话揭示了启蒙思想家的毕生追求与巨大贡献。
4.这句富有激情的生动呼告,表现出雨果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同时也暗示着:长眠于坟墓中的伏尔泰,他曾经催生出的“黎明的曙光”,无论曾经怎样被黑暗湮没,最终都将在人类历史上大放光彩。这句话,极其巧妙地呼应着演讲开头的“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微光”;而且把18世纪与19世纪,把整个人类解放的光辉历程,都融合在一起。
四、课文中,雨果盛赞了伏尔泰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起到的巨大作用。你一定想进一步了解这个被雨果如此推崇的伟人吧?在课外查找有关伏尔泰生平、创作、思想的资料,与同学交流。
此题意在锻炼学生的资料检索能力。
一、本课的教学难点 在于学生对时代和思想背景的陌生。不了解时代与国情背景,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就很难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也就很难激起感情共鸣。解决办法建议如下:
1.如果学生已经学过《世界历史》,可结合相关内容向他们介绍背景情况,或让学生在上课前分工查找资料,课上进行交流。
2.可通过讲述“伏尔泰之死”“卡拉斯事件”等故事,激起学生了解时代与思想背景的兴趣,尽量不要跟学生照搬历史或哲学教科书上的抽象概括。
3.如果学生对启蒙思想(如弘扬理性、反对宗教、提倡人权)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也可以把重点和突破口放在“正义感”方面,即伏尔泰为弱势人群呐喊、奋争的行动。
二、在总结伏尔泰的贡献时,学生可能不太好把握,尤其是对他在思想史上的贡献不容易明了。教师可以提示学生注意:伏尔泰与黑暗势力斗争的武器是什么?“笔”的寓意是什么?演讲开头所说的伏尔泰完成的使命是什么?
三、本课的学习重点可以放在语言欣赏方面,通过朗读和背诵,让学生体会雨果充满激情的、富于浪漫主义色彩的演讲语言风格。
(施康强)
伏尔泰(1694—1778),法国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本名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生于巴黎一个公证人家庭。在耶稣会学校受中学教育。毕业后与贵族子弟交游。由于写诗讽刺权贵,曾两次入狱。1726至1729年避居英国,潜心考察英国的政治制度、哲学和文艺,回国后发表《哲学书简》(又名《英国书简》,1734),宣扬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的成就,抨击法国的专制政体。书简出版后即被查禁,巴黎法院下令逮捕作者。他逃至女友爱特莱夫人在西雷村的庄园,隐居15年。这期间他一度被宫廷任命为史官,1746年并当选为法兰西学院院士。伏尔泰抱着对开明君主的幻想,应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二世的邀请,于1750年来到柏林。他本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弗里德里希二世却把他当文学侍从看待。这一时期他接近年轻一代的启蒙思想家,为《百科全书》撰稿,文稿后来收入他的《哲学词典》(1764)一书。1753年离开柏林,寄居瑞士,1760年起定居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与欧洲各国人士保持频繁的通信联系,并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撰写大量小册子,揭露宗教迫害和专制政体下司法部门的黑暗。1778年为出席他的悲剧《伊雷娜》的首次公演返回到巴黎,受到人民的热烈欢迎。
伏尔泰在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中,反映上层资产阶级的利益,主张开明君主制。他在哲学上信奉英国唯物主义哲学家洛克的经验论。伏尔泰是自然神论者,提倡对不同的宗教信仰采取宽容的态度,终生与宗教偏见作斗争,但又认为宗教作为抑制人类情欲和恶习的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他的主要历史著作有《查理十二史》(1731)、《路易十四时代》(1751)和《风俗论》(1756)。他的历史观点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把历史发展看做理性对谬误、特别是对宗教狂热的斗争,并且过分夸大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伏尔泰的文学观点和趣味,基本上承袭17世纪古典主义的余风,主要表现在诗歌和悲剧创作上。他的史诗《亨利亚德》(1728)以法国16世纪宗教战争为题材,写波旁王朝亨利四世在内战中取得胜利后登基为王,颁布南特赦令以保障新教徒的信仰自由。史诗中的亨利四世被当做开明君主的榜样来歌颂。伏尔泰的哲理诗说理透彻,讽刺诗机智冷隽,有独到之处。伏尔泰毕生主要从事戏剧创作,先后写了50多部剧本,其中大部分是悲剧。伏尔泰的文学作品中最有价值的是哲理小说。这是他开创的一种新体裁,用戏谑的笔调讲述荒诞不经的故事,影射和讽刺现实,阐明深刻的哲理。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节)
(刘板盛)
伏尔泰晚年定居在法国和瑞士边境的费尔奈庄园。
其间,法国发生宗教上的派性斗争,造成大批逃亡者。伏尔泰在自己的庄园内,先后收留过上百户难民。他还多次打抱不平,替穷苦人伸张正义,平反冤案。影响最大的一次,莫过于卡拉事件。
1761年10月13日,图卢兹市菲拉蒂埃街的一个住家发生了一场可怕的悲剧。
这家的主人让·卡拉是颇受人尊敬的胡格诺派的商人。
当天深夜,让·卡拉发现长子马克—安东尼在店铺悬梁自尽,一时全家慌了手脚,母亲失声痛哭,惊动四邻。突然,在围观的人群中有人说道:“马克—安东尼是被他父母杀死的,因为他选择了天主教。”
天主教与新教经历了16世纪的宗教战争,至今已有两百多年,但对立依然十分尖锐。图卢兹一位法官闻讯赶来,一不调查,二不审讯,甚至连现场也没看上一眼,便将“谋杀”事件那天晚上在家的人全部拘捕归案。
马克—安东尼为什么自杀?原来,这位28岁的青年曾学过法律,一心想当律师,但因无法弄到天主教徒的证明书,被迫从事商业。他想从父亲那儿得到一笔钱作生意,遭父亲拒绝,失望之余,天天上咖啡馆借酒浇愁,后因债务缠身,更觉前途渺茫,一念之差便寻了短见。
头发斑白、年近古稀的老人怎能吊死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谋杀”之罪显然难以成立。检察官迪库大义凛然,出庭替老卡拉辩护,却被停职三个月。律师絮德尔想阐明事实真相,但陷入狂热兴奋中的法官却不屑一听,反倒认为这位律师无能。审判长滥施权力,逼迫卡拉供出同谋,卡拉义正辞严,断然地说:“既然没有犯罪,何来同谋?”
1762年3月10日,法庭不顾一切无罪的证据,粗暴地判决卡拉车裂之刑。临刑前,老卡拉悲愤地说:“我已经说明真相,我死得无辜……”
事发不久,伏尔泰便听到各种传闻。他对教会历来持怀疑态度,认为无论天主教还是新教,都是无耻之徒。卡拉老汉的悲惨遭遇,激起了他对教会和司法当局的无比愤慨,他决心为维护人的尊严、为争取信仰自由而奋斗。
他通过各种渠道,沉着冷静地亲自调查和搜集证据,并将被流放到日内瓦的卡拉的两个儿子召到费尔奈,根据他们两人提供的详情和从过往旅客中听到的反映加以比较,从而对整个事件作出个人的判断。
其间,他发表了卡拉两兄弟的口供,写了揭露这起惨无人道的冤案的小册子,并为卡拉太太提供一切费用,把她接到巴黎,以引起舆论的注意。
1763年2月3日,伏尔泰亲自写了上诉书,作出“我敢肯定这家人无辜”的结论。3月7日,枢密院下令重审此案,蒙受不白之冤的卡拉老汉及其一家终于得到昭雪。
这年年底,伏尔泰发表了著名的《论宗教宽容》,猛烈抨击反动教会的宗教迫害和专制政体草菅人命的黑暗现象,阐述了他的理想主义和唯物主义思想。
嗣后,他还曾为同样遭到教会迫害的一位19岁的骑士拉巴尔和一位年过半百的风水先生西尔旺奔走呼号,并使这两起冤案终于得到平反。
在整个晚年, 伏尔泰以更加旺盛的斗志从事大量的创作,先后为《百科全书》撰写了613条辞目,并于1764年汇编成册,以“哲学辞典”为题公开发表。此外,他还出版了哲理小说《查第格》《天真汉》,历史著作《彼得大帝治下的俄罗斯史》和《论议会》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费尔奈定居期间,他一直与欧洲各国的各阶层人士保持频繁通信。据统计,仅保存下来的伏尔泰的信件就有一万多封,和他通信的计七百人之多。他利用这种方式,跟通信者讨论各种社会问题,宣传他反专制反教会的启蒙思想。伏尔泰所作的不倦斗争,赢得了巨大的声誉,他的名字响彻整个欧洲的上空,不少社会名流慕名而来费尔奈求见。费尔奈成了欧洲舆论的中心,当时的进步人士尊称伏尔泰为“费尔奈教长。”
1778年2月,84岁高龄的伏尔泰回到阔别28年的巴黎。消息一传开,全城都轰动起来。一些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年轻人更是欣喜若狂,纷纷涌到他的下榻处,使周围的街道挤得水泄不通。妇女们趁他经过时,偷偷地从他的皮衣上拔下一两根毛,当做圣物保存。
到了巴黎,伏尔泰因过于激动,加之尿毒症发作,被迫卧床。但他仍然坚持口述最后一部五幕诗体悲剧《伊雷娜》。剧本虽写得平平,但演出时,巴黎和凡尔赛反应都十分强烈。王后出席了演出,伏尔泰也拖着病体临场领略这最后的荣誉和幸福。
教会人士心怀鬼胎,想利用伏尔泰的威望抬高自己的身价,因此趁伏尔泰病笃之机,企图从中捞点油水。
一天,一个神甫鬼鬼祟祟地窜入伏尔泰的病房,要求伏尔泰作临终忏悔。伏尔泰虽然不是无神论者,而是自然神论者,但他一贯与教会势不两立。他深知这位神甫的来意,毫不客气地把他打发走了。
没过几天,又有一位叫莫雷的修道院长重演故伎。伏尔泰一见他进来,便问:
“神甫,您从何处来?”
“啊,先生,我从上帝那里来!”
“真的?您能给我出示上帝的诏书吗?”
伏尔泰虽重病在身,但仍保持清醒的头脑,以他特有的辛辣讽刺,无情地揭露这些“披着僧衣的豺狼”的丑恶嘴脸。
5月12日,伏尔泰不住咯血,体温急剧上升,黎塞留公爵不忍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这般受苦,给他送来了阿片酊。伏尔泰糊里糊涂,竟把这种药效显著的镇静剂全喝下去了。三个神甫趁他昏迷之际闯了进来,待他稍为清醒后,问他是否承认基督的神圣。伏尔泰在《哲学辞典》中本来已作了否定的回答,一听见“基督”“神圣”这两个字眼,他勃然大怒,做了个惊人的动作撑起病体,愤然地推了神甫一把,说:“让我安静地死去吧”。
1778年5月30日晚上11时,伏尔泰与世长辞。反动教会对这位亵渎宗教的宿敌恨之入骨,下令连夜将他的尸体运出巴黎,弃之荒冢。
可是,伏尔泰在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中的功绩是抹杀不了的。他大半生被公认为人民的领袖和导师。他的思想和学说将教育好几代人,为反封建斗争奠定了理论基础,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大革命武装了法国人民的头脑。
在资产阶级大革命后,伏尔泰的骨骸被移葬到伟人公墓。
(选自《法国文学名家》,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朱光潜)
启蒙运动是18世纪西方资产阶级继文艺复兴之后所进行的第二次反对教会神权和封建专制的文化运动,追求政治和学术思想上的自由,提倡科学技术,把理性推崇为思想和行为的基础。“启蒙”一词,德语为aufklrung,英语为enlightenment,意为启迪,在启蒙运动中引申为用近代哲学和文艺的文化知识的光辉照亮被教会和贵族专制的迷信与欺骗所造成的愚昧落后的社会,恢复理性的权威。启蒙运动不仅在文化部门展开,同时也涉及经济、政治、法律、科学、哲学乃至社会制度和社会风尚等各个方面。
启蒙运动发生在法国路易十四逝世之后,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前。文艺复兴虽然从13、14世纪到15、16世纪已将反对教会和封建统治的斗争进行了三、四百年,但是基督教会和封建贵族在欧洲统治了千余年,根深蒂固;当时工商业还没有大规模地发展,资产阶级还处于无权地位,力量薄弱,没有彻底的革命性,容易和反动势力妥协。西欧各国社会发展很不平衡。法国在17世纪处在所谓“伟大世纪”即路易十四的世纪,也是封建贵族和教会高级僧侣联合专制的势力最盛的世纪。资产阶级和平民合为“第三等级”,还处于无权地位。文化和教育完全掌握在天主教的耶稣会僧侣手里,独尊《圣经》和少数拉丁古典著作。一般民众处于相当愚昧的状态。这就是启蒙运动产生的历史背景。
18世纪,经济和政治的形势开始有很大的转变。法国和英国隔海相望,法国比英国在经济和政治方面落后了一个世纪。英国已拥有海上霸权,工商业发达;资产阶级已走上政治舞台,开始进行产业革命;工人阶级日渐活跃;政治上兴起宪章运动,奠定了议会民主制基础。文学上在莎士比亚之后出现了理查逊和斯特恩等人的以市民为主人公的新型小说。法国百科全书派领袖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曾留居英国。他们与英国经验派哲学家洛克和休谟等人结下亲密的友谊。他们都欣赏英国的三权鼎立和议会民主制。启蒙思想家狄德罗编纂法国《百科全书》(即《百科全书,或科学、艺术与手工艺大词典》)曾受到英国张伯斯主编的传播近代哲学科学知识的《百科全书》的启发。
在法国百科全书派活动的20年中,他们一直不断地受到反动势力的反击和迫害,有些人被关进监狱,有些人被迫流亡到国外。百科全书被禁止发行,或被烧毁。当时检察官在最高法院对百科全书派进行公诉中提出的罪名是“他们形成一个集团,为着拥护唯物主义,摧毁宗教,鼓吹独立自由和败坏风俗”。但百科全书终于在1772年问世。1789年,法国爆发了资产阶级大革命。百科全书派领袖之一孔多塞参加了这次革命,被选入革命政府任法院议员,革命中两次“人权宣言”都宣布人权是人类自然的(即生而就有的)权利,包括“平等、自由、安全和财产”四大项,体现了百科全书派的理想。由此可见,启蒙运动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作了必要的思想准备。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的引论中指出,“现代社会主义……就其理论形式来说,它起初表现为18世纪法国伟大启蒙学者所提出的各种原则的进一步的、似乎更彻底的发展”。
(选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ⅰ》,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2年版。有删节)
※版权归本站或作者所有,仅供大家学习欣赏,任何人不得私自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