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报告不再是罕见的东西,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报告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报告优秀范文,希望大家可以喜欢。
扶贫开发调研报告篇一
一、基本现状 ?(一)基本镇情 ? **镇位于惠阳镇西北部,地貌属于中国西部高原山地,总面积平方公里,总人口 9791 人(苗族人口 9766 人,侗族13 人,水族 4 人,布衣族 8 人),下辖 13 个行政村,123 个村民小组,41 个自然寨。全镇有 7 所小学,教师 71 人,学生 879 人,镇卫生院 1 所,村级卫生室 5 个,卫生从业人员17 人。**镇主要产业为传统种养殖业,主要农产品为稻谷、玉米,规模小,价值低,品种单一。工矿业缺乏,经济基础薄弱。20xx 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 1813 万元,国民收入 1530元,农业总产值 1400 多万元,财政收入万元,粮食总产量吨,人均粮食产量斤,人均纯收入 1156 元。近年,**镇以旅游业为龙头,探索新的经济发展模式,20xx 年,全镇旅游
收入总共万元。
(二)贫困现状 ? 全镇现有绝对贫困人口 1140 人,低收入贫困人口 3477人。因全镇均为典型的高山地貌,乌肖、乌吉民等村还活在一方水土养不富一方人的地方,主要劳动力大部分都外出务工。为改变这部分人的生存环境,县委、县政府组织县财政局、县扶贫办等相关部门,竭力配套改善村民生产基础设施,尤其是在近几年来,相关部门组织实施的各项扶贫项目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三)贫困成因 ? 1、受自然条件的影响。**镇大部分村寨位于深山区,海拔高,地理条件差——气候条件不好,道路交通不便,信息传递不灵,基础设施落后,农业生产收效不良,农产品经济价值不高,农民增收不快,改变自然状况的能力不强,使得农民生活在一个“自然条件差——农民收入低——改变自然条件难——农民收入低”的恶性循环中。
2、受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影响。由于受经济、地理、人文、传统等因素的影响,农民受教育的程度大大低于市民,尤其在偏僻落后得山村,农民的教育状况更不容乐观。根据20xx 年人口普查,我国农村劳动力受教育年限仅为年,小学以下文化程度的农村劳动力高达%。20xx 年的调查显示,在低收入人群中(纯收入 924 元/年·人),**镇 18—45 周岁劳动力(农村主要劳力)文化层次很低,高中仅占%,小学及以下占 %,在郎德的务农劳动力中,初中以下学历所占比率高达%。由于文化层次偏低,小农经济意识较严重,种植养殖的生产经营方式陈旧,接受新的知识文化的能力相对较弱,劳动力转移输出困难,这给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并且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这逐渐成为推动社会全面发展过程中的最主要的不利因素之一。
3、受产业结构的影响。受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所限,**镇长期以来缺乏工矿业及第三产业,尤其在一类、二类村,第三产业几乎没有涉足。种养殖业投入大,收益小,且主要目的是自产自消,商品率不高;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小,且收效不好,质量不高,农民收入渠道单一。除了传统农业,唯有收效的是郎德上寨旅游业,但由于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低下,管理办法不科学,管理方式不规范,农民市场意识不足,服务质量不高,其发展初步凸显瓶颈。虽然在“旅游兴镇”的战略思想指导下,近年对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比较大,但还处于在对点(上、下郎德)的阶段,一时难以全面铺开。
4、受主劳多病的影响。山区的农业,是一种沉重体力劳动的行业,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防治和治疗,造成返贫现象突出。一个家庭祈求的是风调雨顺、守望的是五谷丰登、最大的愿望是家庭健康。但受山区自然经济条件的影响,尤其是高、寒、僻远地带卫生防疫工作跟不上,人们缺乏最基本的保健,引起病灾,有的甚至一病不起而引起返贫;受经济条件所限,“小病拖,大病挨”而失去健康引起返贫。这些主劳大都是家庭的脊梁,主宰幸福安康之神,因“病灾”将会使原本不殷实的家庭“没落”为贫困户人。
由于上述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生产资金和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低下等因素,农民对自给自足的传统自然经济依赖性极强,而且,对病虫害的防治力度不足、方法不科学,农业收成的好坏基本取决于当年天气状况。近年,气候变暖逐渐明显,旱灾频繁,严重影响了农民的农业收入,造成农村生活“根基不稳”的现象。同时,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部分农户倾其所有并贷款投入到扩大生产,发展经济作物种植、养殖等造成暂时返贫。我镇排夫村部分农户为调整产业结构,拉钱负债的购置折耳根苗、魔芋种、良种肉牛等,但因缺乏经验,市场了解不足,加上经营不当,农产品最后不能转变成商品,目前,这些农户已是耗尽积蓄,甚至影响往后几年的农业生产投入。
二、主要难点 ?(一)山区农民返贫因素控制难 ? 由于自然灾害抵御难,一大批农户因灾返贫,需再次纳入搬迁扶贫范围;主劳多病致富难。据统计监测,由于经济条件所限,农村主要劳动力生病得不到有效的治疗,造成返
贫的有 309 户、1083 人。
(二)高山农业支柱产业形成难 ? **镇海拔高,农田分布在高山上,全镇群众沿袭着以种粮为主的传统生产模式,经济林园面积狭小。使得一方面支柱产业科学定位难。高山地区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发展的影响,尚未寻求到稳定增收的支柱产业;二方面支柱产业规模经营难。高山地区粮经兼作,且多经品种繁杂,要形成产业格局,需要大量的资金、物资,仅靠本地农民现有经济实力难以面对和承受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三方面,高山支柱产业产品销售难。高山地区基础设施薄弱,严重制约了产业带的形成,因此,要谋求产业的发展尚需围绕基地,加速公路、水利、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
(三)农村生产生活环境改善难 ? 由于我镇自然环境恶劣,居住在高寒、偏远的农民生产生活异常艰苦。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效益低。据统计全镇还有 9 个自然村不通公路,要修通这 公里 路需投资万元以上;解决人畜饮水困难需投资 50 万元以上,且投入量大而产出率低。二是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由于受到打工经济的影响,中青年农民大多外出打工,新型农业实用技术推广难度大,从而阻碍了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
(四)隐蔽性返贫因素难以控制和扶持 ? 一是受人口素质的影响,对农产品销售市场缺乏科学
定位,生产经营适得其反,血本无归形成的贫困。二是灾害重建、规模发展至收益过渡期间形成的贫困。对于这两种致贫因素,难以认定扶持范围和标准,既使配套了相应政策也难以到位。
(五)阶段性外出务工人员过多导致农村劳动力暂时缺乏 ? 在非农忙季节,各村主要劳动力(18—50 周岁劳动力)外出比例非常高,在短期内,这种劳务输出的确给其家庭带来一定的收入,但却使得一些财政扶贫资金项目难以实施,生产生活条件得不到改善,长期制约了农村社会经济发展。
(六)扶贫资金投向范围偏小 ? 贫困村分类有利于政府对扶贫开发进行分批引导,确保资金投向实现整体(整村)公平,但以“一类、二类”作为资金投向的“导航器”有时难以实现各村的协调发展,扶贫开发在一定时期内显得力度不够,范围不广。
三、
思路与对策 ? 经过“八七”扶贫攻坚,全镇扶贫开发工作的发展方向已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发生了新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扶贫主体已由政府主导向全社会参与扶贫发展;扶贫方式已由救济式扶贫向开发式扶贫发展;扶贫开发的范围已由就地开发向异地开发发展;扶贫开发战略已由分散扶持向集中扶持发展。在重点贫困村,我们主张实施整村推进的扶贫方式。
(一)严肃政策,锁定对象,突出重点区域。
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要进一步严格各项扶贫开发政策,突出扶贫开发的主体地位。一是要切实抓好扶贫开发政策的落实,让贫困农民享受政策,得到实惠,得到发展;二是要进一步锁定贫困村和贫困对象。以 6 个重点村 1608 个贫困对象为主战场,突出工作重点,明确工作对象和范围;三是认真实施规划与管理。要进一步充实、完善规划,维护规划的法律性、科学性、严肃性,要切实做到“计划围绕规划下,项目按照规划做,资金随着规划走”。
(二)量化标准,把握质量,突出重点项目。
第一,狠抓产业基地建设。一是大力调整结构,抓好贫困农户的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全镇产业布局,应着重加强贫困农户的产业规划及发展工作,通过几年努力使贫困农户人均支柱产业达到亩以上;二是切实抓好以畜禽为主的养殖业发展。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巩固引种成果,提高优质畜禽出栏比例,建立优质商品猪、羊、牛、家禽等生产基地,推进畜牧产业化经营。抓住西部开发的大好机遇,积极培育养殖大户,在政策、资金、技术、信息、服务等方面予以大力支持,让大户引导、带动贫困户发展,从而达到双赢的效果;三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特色经济。对于产业优势较弱的贫困地区,应立足于本地特色,面向市场,挖掘本地土
特新奇产品,走小而精、特而优之路,使之成为农民增收的一条新门路。
第二,狠抓基础设施建设。抓好基础设施建设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治本措施。一是坚持按照农业产业化、优化社区结构、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快扶贫公路建设步伐,在确保实现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提高村通公路的通达能力;二是切实抓好水利设施建设,解决贫困农户的饮水困难,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加强基础设施质量监管,巩固建设成果,确保一次建成,永久受益。
第三,大力推进旅游扶贫。大力实施“旅游兴镇”战略,充分利用上郎德村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积极探索文化旅游与扶贫开发相结合的新思路、新方法。以下郎德村、“铜鼓之乡”乌流村、“芦笙之乡”南猛村等人文景观为依托,扩大经营规模和就业岗位,覆盖贫困地区农民,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三)科学分析,宏观决策,做好扶贫工作。
第一,要构筑抗灾救灾、扼制返贫,坚不可摧的钢铁长城。一是政要把抗大灾的准备工作力争做到万无一失,确保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把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二是扶贫、民政、卫生、财政、水电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做好现场监测调查,确保原始记录的真实性、合理性、合法性,并且准确及时的汇总相关资料,并区分不同情况进行分类,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出台政策提供切实有效的依据,力争做到贴近
于现实,贴心于人民。
第二,宏观调控,微观政策。在抗灾扼贫工作中要把握大局,注重方略。一是产业规模拓展要根据市场状况,由政府主导,“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科学设计、捆绑资金、集中财力、整体推进”;二是配套政策宜实、宜细、宜操作、宜落实。对于受产业调整影响,过渡期贫困现象要制定区域产业发展新政策;对于因灾(自然灾害、疫灾)影响而返贫的要集中资金、加大投入、一步到位、不留后患;对因主劳多病而导致返贫的要采取政府扶持,社会帮扶相结合的政策措施,注重扶智力、志气,辅以适当钱物,着力发展产业,特殊安排就业。
第三,落实责任,逐个击破。要竭力想方设法提高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水平,改善返贫人口的物质文化生活环境。在实际工作中,一是民政、财政、扶贫、土管、林业、农业、公安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并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二是针对不同返贫对象,由政府主导、社会帮扶、农户自筹、亲友馈赠,使之在一、二年内恢复原气,挤入解决温饱的行列;三是特殊情况要特殊照顾。各主管部门要放宽受灾贫困户用地、用林等政策,适当免收费用;优先配备生产生活用地和经济林园,满足生产资料的供应;各类企事业单位要放宽招工条件,予以照顾。共同营造全社会抗争贫困,消除贫困的良好的氛围。
(四)创新思路,完善机制,探索扶贫新路子。
? 第一,拓宽思维,进一步整合扶贫力量。一是大力实施农村社区扶贫。充分发挥农村的先进力量,突破性的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破解农村公益事业难办的难题,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二是进一步明确扶贫责任区。把扶贫任务、目标、措施落实到人,把责任区的扶贫成效与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相挂钩,做到有领导抓、有专人管,工作年初有计划、半年有检查、年底有
总结
;三是拓宽社会帮扶渠道。社会帮扶工作已不仅仅是党政机关和党员干部的责任,要积极鼓励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个体工商大户等群体融入到社会帮扶工作中来,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充分发挥他们在社会帮扶工作中的的重要作用,要把他们的好做法、好经验、好典型,总结好、完善好、宣传好,使之成为社会帮扶工作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第二,整村推进,大力实施参与式扶贫。一是广泛深入的宣传发动群众,增强人民群众的自我发展意识,把政府推动的扶贫开发变为群众脱贫致富的自觉行动。实施到户的项目,都要由群众自愿提出申请,正确处理好项目实施过程中群众投工投劳与农民减负的矛盾,牢牢把握“依法办事,手续完备,不留后患”。坚持群众自力更生,实行以工代赈,验收兑现;二是把工作做到村做到户,把项目落实到户,把政策补助到村到户,解决好重点乡、村的交通、水利、通讯和群
众看病难、子女入学难等问题,为他们实现脱贫致富奠定坚实的基础;三是加强监管,增强项目资金管理的透明度。按照资金性质不变、管理渠道不乱、集中投入、各记其功的要求,项目资金实行专人、专帐、专户管理,所有项目要公开、公示,接受群众监督,做到“项目到村、任务到户、登记造册、张榜公布”。
第三,依托资源,大力扶持农业的产业化发展。一是培育农村能人。引导一部分有头脑、有胆识、敢创敢干的农民专门从事农产品销售。政府要大力加强引导、扶持,提高中介组织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真正把一家一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结起来;二是积极引进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的加工企业要向精深加工的方向发展,提高加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实现由初加工向精加工转变。进一步拓宽农产品加工范围,由传统地对粮食加工向土特产品、稀有产品加工转变。逐步提高加工水平,扩大加工规模,由小规模、低档次的手工作业向大规模、上档次的加工企业发展转变,提高农副产品加工的科技含量和综合效益,努力形成“多元化竞争,多主体进入,多渠道流通”的新格局。
第四,在扶贫项目的实施方式上,改由容易造成监管不力、群众配合不够的部门包揽转向由主管部门指导监管、乡镇负责、各村实施的方式,分清职责,明确责任,充分调动村、乡(镇)、部门三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最大合力
推进项目的有效实施。
第五,在扶贫资金投向上,要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并重,在保证对重点贫困村寨资金投入的同时,对不属于重点村寨,但确实需要财政扶贫资金投入,且群众积极性高的项目要适当安排资金投入。
第六,扶贫开发要与社会救助相结合。对具备一般劳动能力的,要通过改善其生产生活条件来提高生活质量;对擅长种养殖技术的,应适当协助其投入一定得启动资金,拓宽其收入渠道和收入水平;对不具备劳动能力的,要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直接解决其生活困难。扶贫办公室关于扶贫开发情况调研报告扶贫开发调研报告(2)| 返回目录 ? 为认真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战略改革体系的调查研究工作,为《xx》计划《新十年规划(纲要)》的制订作好前期数据资料及基本情况的收集分析,根据省扶贫办的有关工作要求,临沧市扶贫办及八县(区)扶贫办开展了针对贫困乡、村,特殊区域及特困山区人群为主要对象的重点调研。此次调研内容主要突出新千年以来全市扶贫工发工作过程中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及措施、取得的主要成效、目前全市贫困人口的基本状况、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扶贫开发政策措施建议等。南美乡是临沧市唯一的一个拉祜族民族乡,是全市 18 个民族乡之一,是全市 77 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排倒数第一的特困乡,是云南省确定作重点调研的四个特困民族
之一。基于该乡的典型性和特殊性,市县两级组成调研工作组再次深入村组农户,对全乡扶贫开发工作和农户生产生活情况进行调研。
一、南美乡的基本情况 ? 南美拉祜族民族乡位于临沧市临翔区西部,距临翔区政府所在地(临沧城)48 公里,东与博尚相连,东北与章驮乡相邻,西与耿马县大兴乡接壤,南同双江县勐库镇相通。全乡国土面积平方公里(人口居住密度为 36 人/平方公里)。全乡辖 4 个村民委员会,24 个自然村,33 个村民小组。xx年底,全乡总农户数为 1135 户,总人口 4368 人,其中劳动力人数 2498 人,占总人口的 57%。全乡耕地面积 13450 亩,其中水田 2792 亩,旱地 10658 亩。主要农作物有玉米、水稻、荞籽、小麦、豆类,经济作物以茶叶、核桃为主,兼有竹子、油菜、烤烟、白花木瓜等。在全乡 4368 人的总人口中,拉祜族人口 3616 人占%。xx 年的统计数显示,南美乡农民人均纯收入 1135 元,排全市 77 个乡镇的第 77 位。
二、南美乡扶贫开发取得的成效 ? 自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省、市、县各级各部门以不同渠道和方式对南美乡开展了强有力不间断的帮扶活动,通过近二十年的坚持和努力,南美乡拉祜族群众的生存条件和生活状况得到较好的改善,越过了温饱,实现了安居,基础设施、产业开发、社会事业等方面均得到较大的推动,拉
祜群众走出困境的基础进一步得到夯实。
(一)温饱安居工程使拉祜族山寨面貌有了质的改变。八十年代前,拉祜族群众几乎是清一色茅草房,窄小、拥挤、破烂、黑暗,人畜同居,村寨道路泥泞,遍地牲畜粪便,一出门即满脚满腿的泥巴粪便,群众生活三分之二的时间处于饥荒状态,靠国家救济度日,生产和生活状况十分令人堪忧。自九十年代开始,国家财政以扶贫温饱安居工程形式,从解决温饱、改善生存条件入手,通过重点村建设等措施,使南美拉祜族的农田水利建设等基础设施有了新的起步,百分之百的农户由茅草房搬进了新瓦房,并实现了人畜分离。
(二)产业开发建设和硬件基础设施建设,为拉祜族群众由半猎半农向固定耕作过渡和转变提供了生存保障。通过种养殖等产业开发建设使拉祜族群众的收入渠道进一步得到拓宽。到 xx 年底,全乡共建成茶园 10400 余亩,泡核桃万亩,仅此两项产业人均面积达亩,其它如竹子、百花木瓜等也具一定的规模。养殖业从无到有,从少到多,家畜、家禽饲养成为农户家庭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措施及活动,有力地推动了群众的增收步伐,农户经济收入由九十年代初的几百元稳步增加到如今的几千元上万元。通过基本建设投入的扶持,使南美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历史性的巨变,建水塘修沟渠、坡地改台地、旱地改水田等措施得到较好的实施,保证了人均一亩以上的基本农田地,基本口粮得
到稳定解决。重点村建设、整村推进、一事一议、通达工程等项目实施,使全乡范围内基本实现了水、电、路、广播、电视、电话村村通,横穿乡内四个村委会连成一线的 18 公里水泥大道共投资 xx 多万元,成为全市最高标准的乡村公路,自然村组的村容村貌整治稳步推进,村内户外道路基本得到硬化。
(三)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教育卫生事业从无到有,从简陋到逐步完备,拉祜族群众就医上学基本得到满足和保证,乡级设有中学、卫生院,村级有卫生室、中心完小、校点。全乡实现了普九,全体村民参加了新农合医保。
(四)智力扶贫作为关键措施之一始终不放松。二十多年来,在实施好对南美乡的基础设施、产业开发、温饱安居工程建设的帮扶的同时,始终把抓实基础教育、抓好科技推广作为对广大拉祜族群众的智力帮扶措施的重点长抓不懈。抓基础教育,重点解决村民缺文化低素质的根本问题,抓科技知识的普及推广是提高劳动者自身素质,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重要手段。全乡在设立中学、小学、夜校等教育网络的同时针对家长不主动送子女上学,子女不想主动上学的实际,乡村坚持开展纯义务性质的“爱心送学”监督活动,通过督学促教,尽量保证拉祜族孩子多受些教育,多掌握点文化知识。选送部分拉祜孩子到县城学校就读,让他们更多地接触大山外面的世界,更多地接触其它民族,开阔眼界,打
破封闭思想,接受新观念。采取科技手段到田、科技服务到户、手把手教,让拉祜人从不知到会做、愿意做。如:家畜家禽饲养、蔬菜种植、居家卫生、防病治病等等,从小事情,小细节上帮助、引导。结合产业开发建设适时抓好生产管理知识技能培训,如:茶叶、核桃、烤烟、油菜等种植业发展建设过程中,每建成一个产业就培训带动起一批农民学习、掌握种植、管护、采摘加工一整套生产技能,成为名符其实的茶农、烟农。
三、南美乡群众生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 此次对 26 户农户的调查结果及数据所反映出来的诸多现实问题,与城市化迅速推进的今天,农村要发展,农民要富裕的现时要求相比在南美乡还存在着许多重大挑战,需要跋涉的路还很长。对 26 户农户的调查、收集到的相关数据如下:
(一)总收入(不含粮食折币、下同)138700 元,人均 1216 元;净收入 88000 元,人均 771 元。总收入最高农户 10000 元左右,人均 xx 元;最低 xx 元,人均 500 元。净收入最高的农户 6000 元,人均 1500 元,每人每天平均收入 4 元左右(该数据可视作农户出售农产品的现金收入,略低于统计局法定的纯收入指标)。
(二)生产粮食 24900 公斤,人均 306 公斤,因水田面积较少,且产量不高,故多为旱地玉米、荞籽、小麦等杂
粮粗粮,若按 50%的折率计算,实际人均生产成品粮只有 150公斤。
(三)家畜家禽养殖情况,61%的农户养牛,最多的 8头,最少的 1 头;96%的农户养猪,最多的养有 16 头,最少的 2 头;38%的农户养羊,最多的 26 只,最少的 2 只;100%的农户养鸡,最多的 80 只,最少的 10 只。极少数农户有少量的特种养殖,如野猪、山地鸡、毛驴等。饲养业畜禽产品出售收入约占农户收入的 20%左右。
(四)种植业,截止 xx 年底,共种植核桃 490 亩,人均亩,茶叶 371 亩,人均亩,两项合计人均种植面积达亩。
(五)接受教育及培训情况,在接受走访的 114 人中,有 17 人上过初中,占%,中专 1 人,占%,其余均为小学以下或文盲半文盲。劳动力人口中普遍接受过 2—3 次以上的劳动生产技能培训(多为种养业方面的适用技术培训)。
(六)群众住房情况,南美乡拉祜族群众住房集中建盖于九十年代,标准和结构统一为 60—65平方米的土坯房木屋架瓦顶。
(七)村民外出劳务打工情况,在接受调查的 114 人中,有 3 人季节性地在本县区内打点零工,年收入 xx 元左右。
(八)医疗卫生疫情防控网络及体系基本健全。
以上基本数据所反映的基本状况总体能代表和反映南
美全乡的基本现状,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极大的改善,产业建设有了较好的规模基础(全乡茶叶、核桃总种植面积达 32400亩,人均亩),社会事业有了较大的发展。总体讲,南美乡二十余年的扶贫开发成效显著,成绩卓著。但是,由于南美乡的特殊历史原因和特殊区位,目前和今后的发展中仍面临着一系列突出问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教育基础不牢固。全乡虽努力实现了普九验收,但全乡村民平均受教育程度极底,四十岁以上人口绝大多数为文盲,这部分人,他们的知识、思想、观念决定着整个家庭的生活状态。如:与外界的接触联系,新思想、新事物的接受,对子女的教育、影响等等方面,他们占据着主导因素。(二)收入水平极低,生活水平提高艰难艰辛。劳作一年,年底结算,所得收入不及城市职工半月工资。(三)产业单一,种养业成为经济收入的全部依靠,群众生活跟随市场潮涨潮落,起伏不稳。(四)思想封闭、观念落后、发展的意识不强、主观能动性极弱。就这些问题的形成原因,可从自然历史、现时政策两个大的方面进行分析讨论。
自然、历史的原因分析:拉祜族同胞同众多少数民族兄弟一样,历史上是经过长途迁徙,为躲避饥荒、疫病或争斗战乱,不得已而选择了深山老林为栖息地,从此过上了几乎与外面的其它民族完全隔离的半猎半农生活,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独处百年乃至几百年,每一步都饱含辛酸与血泪。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快速进程中他们被拉下了,掉队了,思想封闭意识滞后就在所难免。新中国成立,党的民族政策使各兄弟民族在政治上翻了身、当家作了主,但在经济上,国家还无力全方位顾及,尤其无力顾及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经济发展扶持。近四十年的时间,使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的经济及社会发展与内地汉民族相比,形成了巨大的差距,到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的今天,全国经济发展日新月异,再次相比,贫困地区少数民族群众更显积弱积贫,与内地其它发展快的地区相比,又形成了新的更加巨大的差距,南美拉祜族乡的现状就是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历史上长期积淀下来的自然条件、经济基础和思想观念意识差距和现代几十年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等等方面的巨大差距,用这十几年的时间,是难以做到尽快改变和全面较快发展的。因为,各少数民族所处的区域区位条件、经济发展基础、致贫因素的复杂性千差万别,同样的政策、同样的手段、同样的扶持标准,往往难以收到同等的效果,这就是特殊贫困类型的特殊性。
? 现行政策分析:自 80 年代末、90 年代初开始,全国性的扶贫攻坚给贫困山区的脱贫发展事业带来了希望和契机,特别是“十五”、“xx”近xx 年的时间中,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了扶贫投入力度,扶贫开发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提升阶段,各民族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得到较大的改善和提升。但南美乡属于特殊区域的特殊群体,生活在这里的南美乡拉祜族群众的脱贫步履艰难,经济发展和生活状况的改善依然缓慢,尽管各级政府投入了甚至比其它贫困地区更大的力量,但仍然无法与其它地方实现同步解困。从现时政策角度分析,我们认为有如下方面值得研究。首先,现行扶贫政策强化了普遍性,弱化了特殊针对性,内地与边疆、普遍情况与特殊情况一个标准一把尺子,突出重点和针对性缺乏。其次,项目资金的扶持方式和标准散而少,集中解决问题的能力减弱,如,以自然村为单位的 15 万元的补助和几十万元一个项目的产业扶贫。第三,项目资金整合匹配,全国全省一个标准要求,使贫困地区的发展雪上加霜,地方财力弱就意味着争取项目的机遇和条件有限,实施项目难度大也就意味着项目少安排或不安排,发展差距也就随着机会条件的多少,实施能力的强弱因此而明显的拉开,这是否是人为的、政策的因素造成越来越大的发展差距?值得思考研究。第四,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特殊政策的贯彻实施存在着具体或细化不够的问题。如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人才的培养使用等等。有特殊或优惠政策,但实践中没有做到,体现不出来。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要靠人才,人才靠教育培养,官员领导、专家学者、干部员工是人才,种地养牛、务农经商是人才,任何领域都需要有知识、有技能、有发展意识和能力的人。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发展,政策需要特殊,实践更需要特殊。教育基础差是现时,人才培养、使用的门
槛最需要特殊,若只按现行的升学就业加 5 分、10 分照顾少数民族(几个特少民族更突出)子女永远也进不了门(那这5 分、10 分的优惠是专为钻空子改族别的汉族老大哥设置的了)。这种恶性循环,若在类似南美乡这些地方得不到遏制,各民族共同小康,共同富裕就是空话。像南美乡这样一个特殊区域,如果新的劳动者一代又一代都处在文盲状态中,要脱贫发展实在是希望渺茫。
四、政策措施建议 ? 南美地处山区,山宽地阔,适宜种养业的发展。目前已建成的茶叶、核桃基地,标准高,管护力,已颇具规模,若市场情况好,再过 5 至 xx 年,两产业将给农民带来不菲的收入。如前所述,南美乡的基础设施、产业建设、社会事业基础等都有一个良好的现时基础。当前和今后着重是研究好现有成果的巩固和提升全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政策措施方面提以下建议:
(一)抓教育,切实把人口素质提高与少数民族人才培养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可持续的重要措施长抓不懈。一抓基础教育。控制和杜绝新文盲产生,国家实行全免费选送部分拉祜子女进入上一层学校接受教育,力争初高中毕业生在乡村人口中占相当的比重,逐步使他们成为劳动生产活动中的主力军,农村家庭中的当家人,如此,山乡观念的转变,走出封闭才有平台和希望;二抓职业技能培训。中专技校、大专院校破格招收特少小民族学生,必要时办特殊民族班,通过特殊措施培养,让拉祜族后代回到本地、本乡或他乡就业、打工,在不同岗位上影响和带动本民族,通过外出读书,劳务打工等方式,更多地接触外面的世界,使封闭意识得到逐步改变;三抓优先录用。在公务员招收、提职提干过程中,只要具备基本的条件和素质,应尽量放低门槛,制订特殊准入制度。现象上看只是解决照顾了一个或一批人,更深的意义在于关爱了这一个民族,让这一措施促动和影响该民族增强求学上进的思想和意识,树立发展的欲望和信心。
(二)继续加大对南美乡的扶贫投入。重点放在两个方面:一是产业的提升。在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等方面着力,最大限度发挥产业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二是抓好市场链节。要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依托龙头企业,把农民带入市场,把产品变为商品,让农民获得最优的收入。
(三)在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和基础的同时,积极探索产业结构调整。应加强拉祜民俗文化的收集整理和宣传,开发民俗旅游。充分利用好良好的自然生态和茶叶、核桃、竹子等产业的沿途布局景观,在加强环境保护的同时,依托南美乡离临沧城近(48 公里),可直达双江勐库的特殊交通地理位置优势,开发度假休闲项目,带动当地二三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四)注重当地农特优产品的生产、销售推介,注重
拉祜传统手工艺品的挖掘开发,让大山蕴藏的各类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为脱贫致富,发展经济作出应有的贡献。扶贫开发工作调研报告扶贫开发调研报告(3)| 返回目录 ? 根据省扶贫开发办公室,《关于开展对扶贫开发工作调查研究检查的通知》精神,现按照调研检查内容和我县的工作实际,对 xx 年工作情况,目前存在的问题和 xx 年工作的打算汇报如下,不妥之处,请指正。
一、基本情况 ? 我县是全省“三西”扶贫县之一,全县辖 18 个乡镇,242个行政村,总人口 53 万人,其中农业人口 45 万人,总耕地面积万亩,其中水浇地万亩,人均水浇地亩。xx 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达到 2076 元,人均占有粮 348 公斤。全县有 6 个扶贫工作重点乡镇,62 个扶贫重点村,21 个插花贫困村;有 18 个纯移民贫困村,34 个纯移民社(点)。6个重点扶贫乡镇中未列入扶持的贫困村有 22 个。截止 xx年底全县有贫困人口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万人,低收入人口万人。xx-xx 年已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的村有 41 个,其中重点扶贫项目村 27 个,纯移民村 9 个,非重点村 5 个。经过几年的整村推进和各类扶贫项目的实施,目前贫困面由xx 年的 24%下降到 xx 年的 20%。
二、关于省委、省政府批转的《省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关于进一步加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的意见》的贯彻
落实情况。
省委、省政府(xx)16 号文件下发之后,我们结合兰州市扶贫办《关于进一步加强扶贫开发项目管理的意见》的精神,组织学习讨论了两个文件,并结合我县的实际贯彻落实。一是通过学习进一步明确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的目标、任务、标准和意义,提高了认识,坚定了搞好整村推进的信心。二是明确了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把握的七项原则,并在工作中付诸实施和贯彻落实。三是结合本地的实际,围绕整村推进开展工作。四是协调和配合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开展工作。总之我们认为 16 号文件,政策性、指导性、操作性都比较强,对于搞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xx 年扶贫开发工作的完成情况 ?(一)、xx 年扶贫开发项目的完成情况 ? xx 年扶贫开发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市扶贫部门的关怀下,在全体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和各有关部门、乡镇、村和项目实施单位的大力扶持和配合下,扶贫开发项目的各项实施工作进展比较顺利。已基本完成了预期的建设任务。
xx 年省扶贫办下达分配给我县的“三西”专项资金为1160 万元,其中小型水利 20 万元,整村推进 868 万元,占总资金 1160 万元的 75%,占要素分配资金 911 万元的 95%,种养业基地建设资金 50 万元,移民土壤改造资金 84 万元,科技扶贫资金 41 万元,产业化资金 80 万元。共签订扶贫项目实施责任书 31 份。截止目前资金拨付万元,拨付率为 77%,报帐资金万元,报帐率为 80%。
1、小型水利 2 项,投资 20 万元,衬砌渠道 2300 米,新打机井 1 眼,已全部完成任务,并通过验收和报帐。
2、整村推进项目 14 个,其中重点村 10 个,纯移民贫困村 4 个,总投资 868 万元,总共涉及 97 个子项目,截止目前已完成 82 个项目,完成项目占任务的%。拨付资金万元,占整村推进资金 868 万元的 85%,报帐资金万元,报帐率达到 93%。在 14 个整村推进项目中,修建人饮工程 2 处,蓄水池 3 座,涝池 2 座,排洪渠公里,防洪坝、涵洞 6 座。集雨节灌水池 1 座、集雨水窖 105 眼,打机井 2 眼,修梯田 1250亩。引进良种羊 7528 只,养猪 2300 头,养良种牛 1299 头,修猪舍、羊舍 18950平方米,种植脱毒洋芋 1400 亩,种苜蓿 316 亩,修建文化卫生设施 14 处,发放太阳灶 265 台,培训农民种养业人员达到 9250 人次。在整村推进项目中除了贷款贴息项目和 1 个机井外,其余项目都已完成了任务,并进行了验收。现已逐村逐项进行审计。
3、养殖业基地建设项目 3 项,总投资 50 万元,已拨付资金 35 万元,拨付率为 70%,报帐资金 15 万元、占 30%,目前已完成羊舍面积 1500平方米,购进羊只 600 只。其中
两个项目已验收并通过审计。
4、移民漏砂地改造项目总投资 84 万元,计划改造漏砂地 840 亩,实际改造漏砂地 1680 亩,完成计划任务的200%,已通过验收,报帐率达到 100%。
5、产业化项目总投资 80 万元,已分三个村分步实施,现已拨付资金 50 万元,占总资金的%,目前已建猪舍面积3370平方米,按计划已完成任务。引进种猪 437 头,占任务600 头的 72%。预计在 12 月底之前可全部完成任务。
四、较好的帮扶工作的进展情况 ? 今年我县的帮扶工作,在省、市、县和各级领导的关怀下,在各有关帮扶部门、单位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截止目前,各帮扶部门,为群众办实事 59 项,落实帮扶资金万元。在帮扶工作中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工作,一是及时调整落实了 126 家帮扶单位,其中市级单位 45 个,县级单位81 个。二是加大了帮扶工作的宣传力度,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帮扶工作。三是加强协调、沟通与联系,以召开座谈会、情况通报会等形式让帮扶单位了解乡情、村情、民情,研究帮扶对策,制定帮扶计划。四是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开展帮扶工作,为群众办实事,使帮扶工作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出现了上下互动动真情、帮助扶贫有资金,生产生活条件有改善的新局面。
五、全面完成了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
?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面大、量广、任务重、时间紧、要求严,按照省、市的要求,我们立即召开动员会议,安排落实工作。截止目前,已基本做到了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表。进一步摸清了贫困户的底数,为扶贫开发工作奠定了基础。在全县 18 个乡镇、242 个行政村 45 万多农业人口中共涉及到 13 个乡镇、182 个行政村的万户、万人口中开展了建档立卡工作,通过建档立卡,全县有贫困人口 91158 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 14403 人,低收入贫困人口 76755 人。同时还对全县新增返贫的贫困人口(包括移民贫困人口)也开展了建档立卡工作,并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表。
六、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情况 ? 为了推动贫困地区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劳动力竞争与就业能力,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的,全县的劳动力培训转移工作,在县委、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以实际、实用、实效的技术培训为主要形式,整合培训资源,扩大培训规模,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质量。一是今年职业技能培训工作由县职业技术学校、农业机械化学校、农业广播学校、永登师范、县就业局培训中心、县卫生学校、县委党校等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国家职业培训标准及不同行业的要求和市场需求开展培训。二是种植业、养殖业培训工作由县畜牧站、农业技术服务中心开展培训。截止目前,全县劳务输出人员达到 9 万多人次,全县职业技术技能培训 5000
人次,农民技术员培训 1000 多人次,举办培训班 50 多期,有组织的劳务培训转移 4000 人次,较好的完成了劳务培训转移工作。受到了省、市委的好评和肯定。
七、十一五扶贫规划编制工作 ? 为搞好新世纪扶贫开发工作,加快贫困地区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提高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根据省、市、县的要求,我们依据《永登县 xx-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永登县 xx 年-扶贫规划》制定了《永登县 xx 年-扶贫规划》。在规划中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扶贫工作,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寻找了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提出了今后五年的指导思想、遵循原则、发展目标、战略步骤,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现正在讨论和修编。
八、进一步加大扶贫项目宣传工作 ? 近几年在实施整村推进扶贫项目以来,国家及省、市扶贫部门对改善我县贫困地区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投入了大量的“三西”扶贫资金,建设了较多的扶贫项目,但是对已建的扶贫项目宣传工作不够重视,部分农民群众对建设在眼前的扶贫项目很模糊,不认识,不知道是什么资金建设的项目,因此,今年为了加大对扶贫项目的宣传工作,对于农民群众支持扶贫项目,建设扶贫项目,关心扶贫项目,热爱扶贫项目,管理扶贫项目,推动扶贫项目滚动持续发展,更好的发挥扶贫项目的效益,要求项目实施单位,在项目实
施后,是整村推进的项目都必须建立永久性标准牌一块,书写扶贫标语 15 条。单独项目,如机井、水窖、渠道、养畜棚都要突出宣传扶贫工作的样或建立一块小标牌,10 万元以上的项目都必须书写 5 条以上的标语,10 万元以下的项目必须书写 3 条标准,并作为检查验收扶贫项目评比的依据。
九、狠抓项目资金的管理工作 ? 为了防止扶贫资金被挤占、挪用和截留,我们严格按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的规定,在项目实施前公布项目计划内容和资金额度,供群众监督,项目实施后,向群众公示,给群众一个知情权,报帐发票由乡、村及群众代表审查,逐级验收报帐,并提交审计部门审计,确保资金的正常运行,增加资金的透明度。今年在整村推进项目报帐的过程中,我们统一安排时间,集中进行报帐。由乡(镇)长带队,项目实施单位的负责人参加,由扶贫办、财政局联合办公,审批报帐,加快了报帐进度,提高了报帐效率,减少了报帐费用。
十、强化项目后续管理工作,促进增收项目的持续发展。
为了巩固提高整村推进的扶贫成果,严格按照《参与式管理办法》,结合各村的实际,制定项目管理和签订项目滚动发展协议,实行建、管、用相结合,责、权、利相一致,努力提高项目后续管理的质量和效益的长久发挥。逐步形成建设有责任,使用有成效,管理有章程的工作机制。
? 十一、在扶贫开发工作中,我们采取的措施是 ?(一)、突出一个“早”。省、市项目下达后,我们在理清工作思路的基础上,早计划、早安排、早落实。并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立即召开了扶贫项目实施动员会议,层层签订责任书,分解任务,落实责任。
(二)突出一个“量”,就是在结合工作实际,认真分析现状的基础上量化项目指标,定时间、定进度、定任务、定目标。今年县扶贫干部全面实行领导包片、干部包村,软硬件齐抓全过程跟踪管理,一抓到底。
(三)突出一个“实”,就是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实事求是,真抓实干,不折不扣一不变的落实省、市下达的指标任务和项目内容。
(四)突出一个“严”,就是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严把质量、数量、进度三个关口,确保项目建设规范化、合理化,真正做到建一处、成一处、见效一处。为了严把三个关口,今年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我们对项目的数量、质量、进度情况每月通报一次,共通报了三次,通过通报,统一了思想认识,进一步明确了项目实施的任务和责任,确保了质量、数量和进度。今年整村推进项目预计提前 7 个月完成任务。
(五)突出一个“新”,就是用新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指导工作,安排工作,以全新的工作态度、全新的工作面貌实施项目,落实项目。
?(六)突出一个“创”,就是在工作中创一流,争一流,依据省、市的要求和全县扶贫开发的实际,按照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创造性的开展工作,以一流的成绩迎接省、市的检查验收。
(七)突出一个“重”,就是在理清扶贫工作思路的基础上,在扶贫开发的全盘工作中,突出重点、抓重点,精心组织、精心安排、以点带面、推动全面工作。
十二、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xx 年尽管我们做了一些工作,但工作中也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和不足,也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一)、思想发动和宣传工作还没有跟上去。部分乡、村干部和农民对整村推进工作的思想认识还不够统一,群众更广泛、更深层次的参与整村推进不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项目的实施和资金的监督管理工作。
(二)、整村推进资金额度小,信贷资金和群众自筹资金以及其它整合资金跟不上,特别是千人以上的村,扶持 60万元左右的资金,使整村推进工作的效果不明显。
(三)、已实施的整村推进项目和产业化项目,后续管理和发展还没有跟上去,可以说很不尽人意,还没有制定出一套切实有效的管理措施和办法,使扶贫资金的滚动发展还不能落到实处,也还不能很好的发挥效益。
(四)、群众的组织化程度低,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机
制与经营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因此,使一些产业和项目还不能规模化生产、规模化发展、规模化经营,效益发挥的不好,不明显。
(五)、xx 年整村推进项目中的扶贫贴息资金,由于贫困户家庭困难,无贷款抵押的财物和找不到银行认可的贷款担保对象,贴息项目无法实施。因此建议将 xx 年整村推进的贷款贴息调整给已贷到种养业款的贫困农户,并建议xx 年给县区一些贷款贴息资金,鼓励能贷到款的贫困农民发展种养业。
(六)、尽管永登县已不是扶贫工作的重点县,但在贫困乡镇中还有 22 个贫困村,在移民乡镇中有 18 个纯移民村,21 个插花贫困村,34 个移民贫困社还比较贫困,请求列入重点村、社给予扶持。
(七)、省委(xx)16 号文件中提出要整合资金加大扶贫力度,加大资金投入,此项工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落实比较困难。
(八)、引大灌区移民尚有 10244 亩劣质漏砂耕地需要改良,请省、市扶贫办继续给予扶持。
(九)、贫困地区群众的科技意识、文化素质比较差,思想比较落后,请省、市继续对劳务培训转移工作给予资金扶持。
(十)、整村推进项目村的培训工作,建议培训学院在上报整村推进项目计划之前给予培训,有利于乡村干部参与编制规划工作。
(十一)、请示的一个问题,就是关于省扶贫办等部门联合下发的扶持计划生育领证贫困户独女户补助 5000 元、独男户补助 4000 元,二女户结扎补助 3000 元的政策,是否在 xx 年整村推进项目中要单独列进去落实,还是给予适当的倾斜? ? 十三、xx 年项目申报工作情况 ? 为了认真落实好 xx 年整村推进扶贫项目工作,县扶贫办向重点扶贫乡镇做了安排。一是由乡镇领导牵头,组织熟悉了解三农工作、乡镇经济发展、农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扶持项目发展有后劲的负责人员、业务人员组成项目小组,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分析论证,按 1:2 的比例先推荐上报整村推进项目村。在推荐工作中,把握村级班子健全、工作有积极性、有战斗力、有真抓实干打硬仗精神,农民群众有参与扶贫工作的意识,有积极性、不闹矛盾、不搞派性,扶持的项目能因地制宜、结合...
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扶贫开发工作汇报
扶贫开发工作计划
扶贫开发局长述职述廉报告
扶贫开发办公室脱贫攻坚进展情况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