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出师表》教学设计与反思(十二篇)

《出师表》教学设计与反思(十二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9 11:55:03
《出师表》教学设计与反思(十二篇)
时间:2023-04-29 11:55:03     小编:zx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出师表》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一

知识与能力

1、熟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诵。  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通顺译全文,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4、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5、归结文章的写法及中心思想。6、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责任感。

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展示

学法指导

概述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在北伐中原之前给后主刘禅上书的表文,阐述了北伐的必要性以及对后主刘禅治国寄予的期望,言辞恳切,写出了诸葛亮的一片忠诚之心。历史上有《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通常所说的《出师表》一般指《前出师表》。

写作背景

公元2,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223年,刘备病死,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诸葛亮实行了一系列比较正确的政治和经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为了实现全国统一,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227年决定北上伐魏,夺取凉州,临行之前上书后主,以恳切委婉的言辞劝勉后主要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此兴复汉室;同时也表达自己以身许国,忠贞不二的思想。这就是《出师表》。

《出师表》分为《前出师表》和《后出师表》两篇,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诸葛亮两次北伐(227年与228年)曹魏前,上呈给后主刘禅的奏章。《前出师表》作于建兴五年(227年),收录于《三国志》卷三十五,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表明诸葛亮北伐的决心。他在表中告诫后主要“亲贤臣、远小人”,多听取别人的意见,为兴复汉室而努力。

《出师表》是诸葛亮出师临行伐魏前写给后主刘禅的奏章,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了后主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达了诸葛亮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作者简介

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号卧龙,琅玡阳都(今山东省沂南县)人,曾隐居躬耕于南阳卧龙岗十年。诸葛亮是三国时蜀汉丞相,历史上有名政治家、军事家。陈寿说他“少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身长八尺,容貌甚伟”。汉末避乱荆州,躬耕隐居。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后辅佐刘备,联合孙权,在赤壁(今湖北蒲圻县西北)用火攻(著名的火烧赤壁)打败曹操,与孙权,曹操瓜分荆州(刘备只占有一小部分),西取益州,后攻打汉中,建蜀汉政权。刘备称帝,他任丞相。刘备死,受托辅助后主刘禅。他志在恢复汉室,统一中国,曾先后五次北伐中原,建兴十二年(234年)死于军中,终年五十四岁。著有《诸葛亮集》。诸葛亮是历史上一个很值得尊敬的人。古往今来的政治家,诸葛亮几乎可以说称得上是完人。他起初跟着刘备,后来刘备死后,他又辅佐刘禅,刘禅是一个庸人,诸葛亮辅佐了他,大权都在诸葛亮手里。但这个人没有野心,没有把刘禅弄下去,自己来作皇帝,从没有这种心。刘禅什么事都交给诸葛亮,从没有怀疑过诸葛亮会不会夺他的权,夺他的皇位,从没有过。也从来没有一个人在他中间来挑拨,没有一个人对刘禅说:“诸葛亮权限大了,对你不利。”或对诸葛亮说:“刘禅那么不中用,应该夺他的天下,自己作皇帝”。除了刘备托孤时说过这句话外,没有人说过这句话。君臣相信,群臣彼此之间相信,这点在历史上是很突出的,不容易,群臣之间古往今来的很少人做到这一点,皇帝如果不行的时候,权臣权力大的时候,总是发展到篡位夺权。皇帝如果要是有点力量的时候,相权力大时,总是一定要把他做掉,好的把他贬掉,坏的就杀。

这篇表写于蜀汉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其时蜀汉已从夷陵(今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初步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稳定了自己的战略后方,伐魏时机臻于成熟。在这篇表文中,诸葛亮劝说后主刘禅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继承先帝刘备的遗志;还陈述了自己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前出师表》表:是古代一种文体,是大臣向皇上陈请、请愿的一种奏折。

相关诗句

文天祥:“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

--《出师表》写得非常真挚,震撼人心,催人泪下。

陆游: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出师表》的艺术成就无人能比。

陆游:“《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出师表》非常值得学习研究,汲取教训。

陆游:“《出师》一表千载无”(《游诸葛武侯台》)

--《出师表》的艺术成就无人能比。

陆游:“一表何人继出师”(《七十二岁吟》)

--《出师表》的艺术成就无人能比。

陆游:“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感状》)

--《出师表》字字珠玑,是篇不刊之论。

杜甫 :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蜀相》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预习展示课

学习目标:通顺而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环节和时间预设:1、导入(5) 2、自学+对学+群学(20)  3、展示(15)  4、巩固积累(5)

1、  导入学习内容。

2、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作者的情况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作者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即可了解了作者和背景,必须是在自主的情况下进行的,有利孩子们掌握和识记)(对自主学习和解决疑问的同学进行表扬与加分)

3、  教师范读文章,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纠正读音和自己的断句以利于后面的朗读。

4、  1)自己试读,要有感情。2)对子组互读,互相纠正。3)小组内展读,小群体互学。老师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评价。

5、  全班进行展读比赛,由组内推选出一人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找出不足,教师给予评价。

6、  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有时间完成下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预习展示

学习目标:1、译文前四段。

环节和时间预设:1、导入(5)   2、自学+对学+群学(15)

3、质疑+解疑+展示(15)  4、巩固积累(5)

1、导入。

2、自主学习,在前一课认真完成的基础上,自己再根据自己的学习勾画出自己还不够熟悉或存在的问题,或者要告诉别人的重点内容。

3、对组学习,把自己的疑问和感受讲给自己的同伴听一听,看能不能解决问题,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留下来,等待小组解决。

4、小组学习,将对组的问题拿出来,在组长的带领下解决,把重点的或者是不会的不理解的提出 来,质疑到自己的板面上,期待全班同学共同解决。

5、解疑过程,聚焦到侧面的版面,大家共同解决留下来的问题,可以自由展示。

6、巩固积累环节,由各组推荐一个人将其中一部分再作具体展示,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学习内容: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cú)。今天下三分,益州疲(pí)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先帝开创的事业没有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裂成三个国家,蜀汉民力困乏,这实在是危急存亡的时候啊。但是,宫廷里侍奉守卫的臣子,不敢稍有懈怠;疆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舍身忘死地作战,这都是追念先帝的特殊恩遇,想报答给陛下的缘故。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sè )忠谏之路也。

陛下确实应该广开言路听取群臣意见,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鼓舞志士们的勇气,绝不应随便看轻自己,说话不恰当,以至于堵塞了人们忠诚进谏的道路。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zhì )罚臧(zāng)否(pǐ),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宫里身边的近臣和丞相府统领的官吏,本都是一个整体,升赏惩罚,扬善除恶,不应有所不同。如有做坏事违犯法纪的,或尽忠心做善事的,应该一律交给主管部门加以惩办或奖赏,以显示陛下在治理方面公允明察,切勿私心偏袒,使宫廷内外施法不同。

侍中、侍郎郭攸(yōu)之、费祎(yī)、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wèi)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bì)补阙(quē)漏,有所广益。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这都是些品德良善诚实、情志意念忠贞纯正的人,因而先帝才选留下来辅佐陛下。我认为宫内的事情,事无论大小,应当征询他们的意见,然后再去施行。这样一定能够补正疏失,曾益实效。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háng )阵和睦,优劣得所。

将军向宠,性情德行平和公正,了解通晓军事,当年试用,先帝曾加以称赞,说他能干,因而经众人评议荐举任命为中部督。我认为军营里的事情,事情无论大小,都要征询他的

意见,就一定能够使军伍团结和睦,德才高低的人各有合适的安排。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zhǎng)史、参军,此悉

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亲近贤臣,远避小人,这是汉朝前期所以能够兴盛的原因;亲近小人,远避贤臣,这是汉朝后期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次跟我谈论起这些事,对于桓帝、灵帝的做法,没有不哀叹和憾恨的。侍中郭攸之、费祎,尚书陈震,长史张裔,参军蒋琬,这些都是忠贞、坦直,能以死报国的节义臣子,诚愿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王室的兴盛,就时间不远了。

第三课时 预习展示

学习目标:1、译文后四段。

环节和时间预设:1、导入(5)   2、自学+对学+群学(15) 3、质疑+解疑+展示(15)  4、巩固积累(5)

过程如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wěi)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我本是个平民,在南阳郡务农亲耕,在乱世间只求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达官显贵。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向我询问当时天下的大事,我有所感而情绪激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

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yòu )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后来正遇危亡关头,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我接受了任命,在危机关头我奉命出使东吴,从那时到现在已有二十一年了。先帝深知我做事谨慎,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嘱托给我了。

受命以来,夙(sù)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shù)竭驽(nú)钝,攘(rǎng)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接受遗命以来,日夜担忧兴叹,只恐怕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完成,从而损害先帝的英明。所以我五月率兵南渡泸水,深入荒芜之境。如今南方已经平定,武库兵器充足,应当奖励和统率全军,北伐平定中原地区,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消灭奸邪凶恶的敌人,复兴汉朝王室,迁归旧日国都。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心于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掂量利弊得失,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的责任了。希望陛下责成我去讨伐奸贼并取得成效,如果不取得成效,那就惩治我失职的罪过,用来上告先帝的神灵。

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jiù)。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zōu)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

如果没有发扬圣德的言论,那就责备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公布他们的罪责。陛下也应该自己思虑谋划,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深切追念先帝给后主的遗诏,

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我因为受到恩惠有所感而情绪激动了,如今正当离朝远征,流着泪写了这篇表文,不知该说些什么话。

第四课时:预习展示课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2、学习前五个自然段的内容。

环节和时间预设:1、导入(5)       2、自学+对学+群学(15)

3、分组展示(15)  4、巩固积累(5)

学习过程:

1、小组交流,将自己本组内不会的知识和重点的知识找出来,一会在展示的时候要弄清。

2、分配任务,小组重点准备这部分内容。

3、根据小组分到的内容进行展示,补充与点评相结合。

学习内容:

1、构建前五个自然段结构图(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必在其中)

第一部分(1~5段)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亲贤远佞)的建议,并推荐了贤臣、良将。

第二部分(6~7段)追叙三顾茅庐,自述本志,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

追忆白帝城托,表达作者兴复汉室的决心和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挚情感。

第三部分(8~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归结各方面的责任。

2、仔细阅读第一段,体会内容,你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吗?写在下面。

1)第一句话的作用:痛惜大业未竟的感慨,隐含创业的艰难之意,意在引起刘禅的深思。

2)不利的客观条件:

3)“此诚”中的此指代什么内容

4)有利的主观条件是什么:

5)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原因

6)广开言路在今天有没有意义:

7)开张圣听的目的是什么,如果相反去做,会有什么后果。

3、仔细阅读第二段,体会内容,你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吗?写在下面。

1)提出的建议是什么?

2)提出的建议的根据是什么?具体做法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这样就会避免出现什么问题。

3)陟罚藏否各指的是什么?

4、仔细阅读第三段,体会内容,你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吗?写在下面。

1)本段段意:

2)推荐原因,有何效果。

3)写推荐贤臣的作用?为下文写亲贤远佞做铺垫、张本。

5、细阅读第四段,体会内容,你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吗?写在下面。

1)本段段意:

2)推荐原因,有何效果。

3)写推荐贤臣的作用?为下文写亲贤远佞做铺垫、张本。

6、细阅读第五段,体会内容,你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吗?写在下面。

1)先汉兴,后汉倾的原因?

2)采用的论证方法:正反对比。

3)先帝为什么痛恨,叹惜桓、灵?

4)补荐贤臣的作用:进一步说明只有亲近贤臣,才能使国家兴旺发达。

5)每与臣论此事,中的此指代内容。

6)引用先帝论史的作用:告诫刘禅亲小人必定亡国。

7)在文中找到“亲之信之”的具体做法。(三四段)

8)本段的作用及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荐贤后,继以说理,表明忧虑之深,加深对亲贤远佞的强调,表现作者忠心耿耿和对前程的坚定信心。

9)历史上具备贞良死节的名人有哪些?文天祥、岳飞。

第五课时:预习展示课

学习目标:1、学习后四个自然段的内容。2、体会本文的写作特色及写作方法。

3、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环节和时间预设:1、导入(5)       2、自学+对学+群学(15)

3、分组展示(15)  4、巩固积累(5)

学习过程:

1、小组交流,将自己本组内不会的知识和重点的知识找出来,一会在展示的时候要弄清。

2、分配任务,小组重点准备这部分内容。

3、根据小组分到的内容进行展示,补充与点评相结合。

学习内容:

1、仔细阅读第六段,体会内容,你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吗?写在下面。

1)本段的两个成语:三顾茅庐(典故)和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自己的本志是什么?

3)三顾茅庐表现了先帝怎样的品质。

4)本段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表达对先帝的感激之情和效忠刘氏父子的决心。

5)二十又一年矣,有什么作用:表达了创业维艰,与先帝患难与共。

6)本段的段意:自叙本志,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和患难与共的历史,表明了创业的艰难,用以激励后主。

2、仔细阅读第七段,体会内容,你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吗?写在下面。

1)本段的典故(白帝城托孤)

2)北伐的成熟条件和目标。

3)忧叹的原因

4)本段表这作者的思想感情,以至全文的思想感情可以用六个字来概括(报先帝,忠陛下)

表达作者兴复汉室的决心和对刘备父子的真挚情感。

5)“大事”指代的内容:

3、仔细阅读第八、九段,体会内容,你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吗?写在下面。

1)归结各方面的责任:

我的责任是,怎样惩罚

其余人的责任,怎样惩罚,

陛下的责任。

4、试概括文章的主题思想。

本文言辞恳切的劝说后方刘禅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表明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的知遇之恩的真挚情感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5、试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及语言特点。

1)全文以议论为主,中心是使刘禅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广开言路,严明赏罚才能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议论,抒情、记叙浑然一体,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6、回顾全文思考以下内容。

1)全文脉络:分析形势――(      )――叙经历感帝恩――(     )――归结责任

2)全文作者思想感情(原文):

3)赏罚同一标准(原句):

4)三条建议是:①           ②           ③

最重要的一条是:

5)分析形势:① 不利的客观条件:

②有利的主观条件:

6)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

7)临危受命的名句(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

8)先后汉兴衰原因:

9)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

10)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

第六课时:巩固展示课

学习目标:1、背诵大比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展示读后感,砸实对内容的分析。

时间及环节预设:1、准备(5) 2、背诵展示(30)3、巩固积累(10)

具体过程:

1、每个组要准备大家一起背诵,根据正确的程度和自信程度得分。

2、每个组要推荐一名最优秀的同学,代表全组进行展示,获得分数,可以挑战速度和准确度。

3、科代表与老师抽取一个人代表全组背诵其中一段,获得分数。

4、抽取一人脱稿来展示自己的读后感,根据书写的深度与质量获得分数。

我的读后感是:

课后总结:

李洪波

[《出师表》教学设计(北京版九年级上册)]

《出师表》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二

《出师表》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读准字音、了解内容大意。

2.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提取关键语句,理清文章思路。

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体会“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

过程与方法:

1.讲解背景和疏通文意结合。

2.反复诵读。

3.设置关键问题,小组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文章词句及背景知识,理解诸葛亮在《出师表》中流露出的矛盾艰难之感,从而理解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积累文言字词,了解文章内容。

2.体会作者恳切的言辞所表达的真挚厚重的感情。

教学难点:

分析文章词句,理解诸葛亮的“难”,从而理解他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三、教学策略

《出师表》作为一篇传诵千古的表文,除了落实字词释义,还应该从对原文语句的反复品读中体会诸葛亮的思想情感。学生有《三国演义》的阅读经验或者电视剧的观看体验,对诸葛亮的智慧应该有所了解,但对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并不一定能理解。

本课主要采用朗读法、赏读评议法等教学方法,对《出师表》字句进行赏析,此外补充相关背景知识,详细梳理内容。通过朗读体会诸葛亮言辞的恳切,劝谏和出师的艰难,从而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力求生成更立体的文学感受。本课应着重于拓宽学生文言素材阅读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通过反复诵读来完成的。

2.自主学习,将自学中遇到的重点文言词句质疑问难,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加以解决,教师在点拨时进行学法指导。

3.在课文解读中,教师补充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文言素材的理解,培养他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预习作业:一字一句抄写《出师表》,翻阅资料结合自己的理解形成译文,对字词释义提出疑问;品评文章最后一句话:“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诸葛亮到底言了些什么?为什么写到最后他会临表涕零,这是一种怎样的情感?

2.课上提醒学生读准重点文言词语的读音,并在书中标注:

裨(bì)补阙(quē)漏    性行(xíng)淑均            行(háng)阵和睦

庶竭驽钝(shù jié nú dùn) 以彰(zhāng)其咎(jiù) 陟(zhì)罚臧否(zāng pǐ)

崩殂(cú) 侍(shì)卫  咨诹(zōu)  郭攸(yōu)之  费祎(yī) 夙(sù)夜

(一)情境导入

导语:今天我们来学习《出师表》,在预习这篇课文时,同学们提出疑问:为什么诸葛亮在表文结尾说“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今天我们就围绕这个句子来展开理解。

展示课件“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设计意图】在预习翻译的基础上,引出对关键句的解读,激发学生的思考。

(二)感知学习

1. 默读课文(1~5自然段)诸葛亮“言”了些什么?

同学回答问题,大致梳理文意。教师适时落实字词并板书要点。

教师引导学生:课文中摘引原句,说清楚诸葛亮所言的主要内容,语言要简洁明了。

要点:宜开张圣听;昭平明之理;宫中之事,悉以咨之;营中之事,悉以咨之;亲贤臣,远小人。

2.请把这几条意见进一步综合归纳,思考:诸葛亮是从哪几个方面提出建议的?其中最关键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明确:三个方面的建议:1.广开言路;2.赏罚公平;3.亲贤远佞。其中最关键的是亲贤远佞。因为刘禅是个比较昏庸、容易受身边佞臣蛊惑的君主,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其中“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是不能只听身边小人的谗言,对贤臣更是要“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这些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3.给出“表”的概念,交代文章背景。

针对以上总结的内容,诸葛亮为什么会涕零?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诸葛亮的情感。

(三)内容探究

教师出示设计好的问题,引导小组内、班级内讨论。

再读课文,联系补充背景素材,思考、讨论、交流。

1.分析原文语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未半、中道背后的含义)

2.分析原文语句: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疲弊、危急存亡的局面在哪些背景中可以看出?)

补充背景材料:

公元2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公元2,曹丕建魏;公元221年,刘备建汉;公元222年,孙权建吴。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公元222年,刘备为报东吴杀害关羽之仇,不顾诸葛亮、赵云等人的劝阻,与吴国在猇亭一战(即《三国演义》“火烧连营三百里”),兵力大损,败走白帝城,次年病死。吴国夺取了荆州大部分地区。

当时三国的局势:

益州豪强及南方夷族发动叛乱。

魏国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黄河流域,政治、军事、经济上占有明显优势。

吴国控制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经济力量比较雄厚。

3.追问:在此种危急情况下可不可以不出师北伐?

给出背景材料:白帝托孤。

刘备:“朕自得丞相,成其帝业,何期智术浅陋,不纳丞相之言,自取其败,羞回成都与丞相相见。今日病已危笃,不得不请丞相托以大事也。”

刘备:“‘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朕本待与卿等同灭曹贼,共扶汉室,不幸与卿等中道而别也。”

刘备:“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业。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亮:“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刘备(对刘禅):“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刘备遗诏: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联系原文语句分析: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小结:以上内容和背景可以总结出“出师难”。

4.诸葛亮的劝谏之难。

前文我们分析过,蜀汉当时处于益州疲弊的局面,但又有先帝托孤之事,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一旦出师,先不说伐魏能否胜利,大本营的安定就够让诸葛亮担心的,因此在出师之前反复叮咛。此时此刻的诸葛亮内心多么焦虑艰难啊!

小结:以上内容可以总结出“劝谏难”,再和前面的“出师难”结合起来看,不难体会到诸葛亮在表文结束之时为何会“临表涕零”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之多智而近妖,而我们在《出师表》中看到了一个有血有肉、处境艰难,在矛盾中挣扎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人,而不是隆中一对天下就三分,羽扇一挥樯橹就灰飞烟灭的神。

5.带着对作者诸葛亮情感的体会,再读课文。

【设计意图】让学生能更好地分析诸葛亮的情感,学会运用精练的词语来概括人物的性格特征。引导学生触及文章的核心部分,如“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崇高品德与“士为知己者死”的价值观。

(四)总结

总结写作特点:本文主要特点是议论、叙述、抒情相结合,这种把真挚感情融于议论、叙事之中的表现手法值得借鉴。

结束语:一个个后来者,读《出师表》时扼腕叹息、仰天长叹或沉默思考。他们中有岳飞,有杜甫,有陆游,有文天祥,他们读《出师表》就像受到一种庄严的召唤。为他的凛然正气所感召,为他的忠义之举而激动,为他的淡泊之志所净化,带着这些人以及你对诸葛亮《出师表》的理解,读熟并齐诵《出师表》。(课件出示:岳飞手书《出师表》和杜甫、陆游、文天祥的诗句)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更好地把握本文写作特点,感受《出师表》和诸葛亮的精神对后世的影响。

(五)布置作业

阅读批注梁衡《武侯祠:一千五百年的沉思》。(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自读课本》七年级下册)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思考、批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诸葛亮的形象,培养独立阅读,归纳要点、阐述观点的能力。

老作

[《出师表》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出师表》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三

九年级语文《出师表》教学设计

《出师表》是诸葛亮在227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文章总结了亲贤臣,远小人才能使蜀汉兴盛的历史经验,表示作者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表现了诸葛亮忧心国事、鞠躬尽瘁的忠忱。全文只624字,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文章寓情于议,寓情于事,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仅主张明确,析理透辟,而且殷切期望之情溢于言表。由于诸葛亮深感先帝知遇之恩和托付国家大事之责任,全篇为他的报先帝、忠陛下之情所贯穿。开篇论及形势以警刘禅,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自述平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全文以议论为主,融入叙事和抒情,以做到对刘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而达到劝谏的目的。论述切中要害,分析透辟,针对性强,寓情于议,情理交融,言词恳切,说服力强。寓情于事,委婉动人,感情真挚。所叙之事,如推荐贤才,讲身世,谈经历,都是为议论服务,使对刘禅提的建议与要求,有理有据,更能使人信服。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至情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世人推崇和传诵。

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此情此意形成了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情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应为议论体的杰作,抒情体的典范,古文中的精华。是每位学生必须熟读成诵、牢记于心的篇目。

教学本文时,应要求学生丰富文言词汇,了解奏表的特点,了解诸葛亮的治国主张,背诵全文;疏通文句,培养学生自读文言文的能力,学习融情于议、叙,以情动人的写法方法;深切感受诸葛亮对蜀汉的忠诚,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社会的有用人才。教学重点为当堂成诵。教学难点为理解诸葛亮的政治主张,理解诸葛亮的忠。教学方法是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课时为2课时。

【过程方案】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三顾茅庐、火烧赤璧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陆游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文天祥说或为出师,鬼神泣壮烈。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背诵课文。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

2、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生每人读一段课文。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4、多媒体课件显示语音:正音:

陟罚臧否(zhìpǐ) 恢弘(hóng) 驽钝(núdùn) 疲弊(bì) 行阵和睦(háng) 妄自菲薄(fěi) 裨补阙(bìquē) 崩殂(cú) 以彰其咎(jiù) 夙夜忧叹(sù)

5、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三、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默读,结合注解疏通文意

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

3、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

4、请学生一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如:

⑴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⑵ 引喻失义

⑶ 性行淑均

⑷ 察纳雅言

⑸ 庶竭努钝

⑹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⑺ 深入不毛

⑻ 不效则治臣之罪。

又如:词义的古今义不同:

⑴ 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⑵ 先帝不以臣卑鄙。再如词的活用。

5、读阅读提示,完成下列练习(课件显示):

⑴ 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共3条:

① 广开言路──开张圣听;

② 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③ 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⑵ 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⑶ 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

四、精读课文,突破难点、重点

1、再读课文,完成下列练习:

⑴ 诸葛亮出师前给刘禅提出哪些建议?

诸葛亮首先分析当时的政治形势,说明先帝创业的艰辛,然后根据刘禅的弱点提出三项建议:

① 宜开张圣听,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② 提出赏罚严明,宫中府中俱当一体,赏罚不宜偏私。

③ 亲贤臣、远小人,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复兴汉室的必备条件。

⑵ 表是一种什么样的文体?本篇具有什么特点?

表是古代臣民向君主呈递的公文的一种名称。常见有疏表奏章几种。表主要是用来陈情的。本篇是诸葛亮要出师北定中原前上给后主的表章,但在内容和表达方式上却不同于一般疏表,它的特点是:

① 内容上没有陈述出师的利弊得失,而是追念先帝殊遇之恩,点明此次出兵非同一般,既是为了完成先帝统一天下的未竟之业,又是为了扭转危急处境。全文有理有据、合情合理。

② 表达方式运用议论、记叙,抒情相结合的手法使文章既有细致的说明,又有感人至深的抒情。如劝戒刘禅说理深刻而充分,句句饱含着忠于先帝寄希望于后主的诚挚之情。

3、读课文,力争当堂背诵。

五、完成练习

当堂完成书后练习二

六、总结、扩展

1、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向刘掸提出了3条建议:开张圣听,严明赏罚,亲贤远佞。这三条建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诸葛亮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现了一片忠诚为国的心情,也说明了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虑精细。文章周密畅达,开门见山,直抒己见,感情真挚,质朴清新。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也难怪前人忠有《出师表》的说法。

2、结合《隆中对》及本文,阅读下列文章(印发给学生),讨论,理解诸葛亮的忠。

《出师表》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四

一、导入新课。

诸葛亮是中国人民智慧的化身。“三顾茅庐”“火烧赤壁”“六出祁山”等脍炙人口的故事在中国是家喻户晓的。诸葛亮的文才韬略令人倾倒。他撰写的《出师表》是汉末以来表的第一流杰作,文章质朴诚挚,志尽文畅,为后人所钦仰,正所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杰作。(板书)

二、教师范读全文(最好能背诵),读得要有抑扬顿挫,感情充沛,使学生产生激情。

三、解题。

1 什么叫“表”?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

明确:表,古代向帝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我国古代臣子写给君主的呈文有各种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统称为“书”,如李斯《谏逐客书》。到了汉代,这类文字分成章、奏、表、议四小类。“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文心雕龙》)此外,还有一种专议朝政的文章,又统称“表”。“表”的基本特征是“动之以情”。《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出师北伐前向刘禅(刘后主)的言事呈文。

2 诸葛亮是什么心情下写《出师表》的?

明确:实现国家统一是刘备的遗志,诸葛亮为了实现先帝遗志,在战略后方日益巩固的情况下决定出师伐魏。但刘后主却昏庸无能,听信奸佞,成了北伐的后顾之忧。诸葛亮在出师前写下这篇文章,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主知遇之恩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四、分析结构,归纳段落。

关于本文的结构,教师要引导学生着眼于“出师”二字。具体地说,一是要看作者对出师后国内政事的安排;二是要看作者说明出师的理由。这两个问题弄清楚了,全文的脉络也就清晰地显示出来。

明确:可将本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从当前形势出发劝说后主继承先帝遗志,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三条建议。

第二部分(6、7段)追述以往经历,表达“报先帝而忠陛下”的真挚感情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决心。

第三部分(8、9段),明确各方面的责任,向后主提出恳切的期望,总结全文。

五、讲读第1段。

1 学生对照注释,自读第1段。教师补充注释。

疲弊:疲弱困乏。 诚:的确、确实。

危急存亡:形势危机,决定存亡。 宜:应该。

不懈:毫不懈怠,忠于职守。侍卫之臣:陪侍、保卫皇帝的近臣。

忠志之士:忠心的将士。志,士心。 忘身:奋不顾身。盖:副词,原来,表示解释原因。 追:追念。 报:报答。

圣:古时臣下对帝王的尊称。 恢宏:使志士之气发扬光大。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 谏:臣下给皇帝提意见。

2 学生讲述大意。

3 讨论问题:

(1)为什么说当时是“危急存亡之秋”?为什么说“益州疲弊”?

明确:说是“危急存亡之秋”,是因为:①先帝中道崩殂;②天下三分;③益州疲弊。

诸葛亮的战略思想是联吴抗曹。但吴国在猇(xiāo)亭(今湖北宜都)战役(即《三国演义》)中讲的“大意失荆州”“火烧连营八百里”故事)夺走了荆州全部地区,益州的豪强和南方的夷族统治者也乘机发动叛乱。这时,魏已牢固地控制着全国的中心地区即黄河流域,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吴控制长江中下游,经济力量也比较雄厚;只有蜀偏安于西南一隅,处于不利地位。所以说“益州疲弊”。

(2)诸葛亮为什么向后主提出“开张圣听”?

明确:一为发扬光大先帝遗德,激励振奋忠心为国的臣下士气;二为避免阻塞“忠谏之路”。“以光先帝遗德”的“以”表示目的,可译成“来”;“咨臣以当世之事”的“以”表凭借,可译成“用”。

4 分析本段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1 熟读、背诵第1段。

2 预习2—5段。

课后记:

《出师表》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五

一、检查第1段背诵情况。

二、讲读第2段。

1 指定学生讲述这一段的大意,并点拨下列词语:

宫中:借指皇帝宫廷里的官员。 府中:借代丞相府的官员。

陟罚臧否:陟,上升,提升官吏;罚,惩罚;臧,善;否,恶。臧、否用作动词。合起来即罚臧否,奖善惩恶。 异同:偏义词,意即“不一致”。

昭:表明,显示。形容词(明显)活用为动词。

2 分析这一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三、讲读第3—5段。

1 齐读后指名学生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有关词句:

此皆良实:良,善良;实,诚实。这里指善良、诚实的人。形容词作动词。 以遗陛下:以之遗陛下,省略句。

裨补阙漏:裨、补,同义词,补助、弥补。阙漏,缺点和疏漏之处。阙,同“缺”。 有所广益:广和益都是形容词作动词,扩大增多。全句的意思是:得到更多的成效。

悉以咨之:悉,全部,都;咨,询问。悉以咨之,即“悉以之咨之”,都拿来问他们。所:处所。此先汉所以兴隆也:这就是西汉兴旺发达的原因啊!所以,……的原因。倾颓:衰败,垮台。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作法感到痛心遗憾。这里包含着必须吸取前代皇帝“亲小人,远贤臣”的反面教训。作者不便提及刘禅的“亲小人”,因而称引先帝,以先帝的“叹息痛恨”来引起刘禅深思。

3 分析这三段的结构层次。

板书:

四、讨论问题。

诸葛亮写这篇表文的主要用意(主旨)是什么?

明确:主要用意是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理由是:(1)“开张圣听”“严明赏罚”是对刘禅“亲小人”而言;(2)在人事安排上,为刘禅创造了“亲贤臣”的条件,强调亲贤远佞是关系到国家存亡的大事;(3)亲贤远佞思想是贯穿全篇的。结尾部分,要刘禅听取贤臣的“兴德之言”。

五、布置作业。

1、熟读2—5段。

2、预习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

课后记

《出师表》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六

一、检查背诵情况,指名背诵第5段。

二、自读第6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1 选择题。

(1)“卑鄙”的意思是( )

a (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b 见识浅陋。

c 地位低下。

d 低微而鄙俗。

(2)“尔来”的意思是( )

a 从那时以来 b 你来 c 算来 d 从来

(3)下列句中“顾”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

a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 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

c 将军宜往驾顾之

d 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

(4)下列句中“以”的解释相同的两句是( )

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一儿以日初时远,而日中时近也

c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d 今以蒋氏观之

e 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f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不求闻达于诸侯”这句话的意思是( )

a 不谋求听到关于诸侯的事情

b 不谋求在诸侯中做官扬名

c 不谋求让人知道我到诸侯那里去了

d 不想与诸侯商量大事

(6)“先帝不以臣卑鄙……遂许先帝以驱驰”全句的意思是( )

a 自己很有才能,因而先得先帝看重

b 追术当年三顾之遇,表明忠于蜀汉的历史原因

c 先帝恩宠备至,自己感恩戴德

d 赞扬先帝的知遇之恩,委婉批评后主不器重自己

2 “二十有一年”中的“有”同 。

3 将“咨”字组成一个双音合成词,将“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缩为一个成语。

合成词: 成语:

4 翻译“受命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参考答案:

1 (1)d (2)a (3)a、c (4)a、f (5)b (6)b 2 又 3 咨询 三顾茅庐 4 (略)

三、指名学生说说第7段的大意。教师重点讲解有关词句:

以伤先帝之明:以致损伤了先帝的知人之明。

庶竭驽钝,攘除奸凶:让我能用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庶,差不多。

四、讨论问题。

1 北伐中原的条件是什么?

明确: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 “受命以来……深入不毛”这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今天应该怎样认识?

明确:这句话概括了作者“受命以来”的心情和行动,说明他时刻以“报先帝”为念,深感使命沉重,不敢顾惜自己,努力做好“北定中原”的准备工作。

五、分析第三部分的结构层次。

板书:

六、布置作业。

背诵第三部分,预习第四部分。

课后记:

《出师表》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七

一、检查背诵情况。

二、讲读8、9段。

1 学生朗读这两段课文,并指名讲述大意。

2 教师重点点拨:

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以,表示目的,译为“来”。

3 分析结构层次。

板书:

三、归纳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以恳切的言辞劝告刘禅认识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从而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大业。

四、归纳写作特点。

1 以议论为主,兼用抒情和记叙。

第一部分寓情于议,第二部分寓情于事,最后一部分谈各方面的责任,也表达了完成先帝遗愿的决心。具体说来有三方面特点。

(1)反复提及刘备的遗言、“遗德”、“遗诏”,在文章的重要关节无不提及“先帝”,处处从先帝说起,时时提先帝遗训。全文仅600多字,竟先后13处提及先帝。其作用是勉励刘禅“光先帝之遗德”,“深追先帝遗诏”,以完成先帝未竟大业。

(2)常从自身的经历、体验和感情谈起,以自己忘身忧国的一腔忠贞来作为对后主的激励。

(3)处处从“陛下”的帝业、威望、声誉着想。

由于上面三个特点,使本文达到了“忠言不逆耳,辞切见情深”的艺术效果,使刘禅再昏庸糊涂也当欣然听取,甘愿采纳。

2 语言朴素无华,字斟句酌。

形成这一特点的原因是:

(1)与受表者的对象有关。刘禅本人的年龄识见,文化素养,决定了该文语词朴实,叮咛周备。

(2)写表与受表者之间特殊关系,决定了该表委婉、恳切、字勘句酌的特点。诸葛亮是后主的臣,但又是后主的长辈,刘备临终时云“以父事之”。

陆游云:“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五、布置作业。

1 归纳《出师表》的合成词。

参考答案:

同义合成词:

志虑、阙漏、行阵、兵甲、驽钝、奸凶(名词)崩殂、开张、引喻、简拔、裨补、晓畅、叹息痛恨、闻达、枉屈、感激、驱驰、倾覆、托付、奖帅、攘除、兴复、斟酌、进尽、咨诹、察纳(动词)恢宏、菲薄(由形容词组成、用作动词)疲敝、危急、平明、广益、淑均、和睦、兴隆、倾颓、贞良、卑鄙、危难、谨慎(形容词)

反义合成词:陟罚臧否、刑赏、优劣、损益、存亡

2 找出偏义词。(异同,即“不同”)

3 填表(括号中为答案)

4 背诵全文。

课后记:

附:《出师表》难句例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刘盼遂先生《中国文法复词偏义例续举》说“存亡”偏于“亡”义。因此有人认为“存亡”是偏义复词,意思在“亡”,亦即“危亡”,并且说这类偏义复词是出于修辞的需要。我们以为这里的“存亡”是一对反义词,亦即抑存抑亡,“存”或者“亡”的时刻就是“危急”。“存亡”跟“危急”是同义词语复用,从而产生修辞上的强调。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危急”跟“存亡”并比为用就说不通;如果“存亡”只有“亡”义,那么下文的亲贤臣,远小人”等一系列建议就无从解释。文言并列中具有选择关系的词儿之间不用“或”字。又如:“人君无愚智、贤不肖,莫不欲求忠以自为,举贤以自佐。”(《屈原列传》)“愚智”是“愚”或“智”,“贤不肖”是“贤”或“不肖”。有时候选择关系里的两个词儿之间用“与”字连接,例如:“遇与不遇,命也。”(《后汉书·傅燮传》)因此“存”和“亡”之间也能加上“与”字;这只是从语法角度说,修辞上却是不能加的。“秋”,《说文》:“禾穀孰(熟)也。”古代一年以秋天为收获期,引申为关键的时刻。一说,“秋,愁也。”(《广雅·释诂》)《春秋繁露·阳尊阴卑》:“秋之为言犹湫湫也,湫湫者,忧悲之状也。”欧阳修《秋声赋》:“悲哉,此秋声也。”

译文: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关键时刻啊。(或:这实在是非常危急、或存或亡的、令人担忧的艰难时刻啊。)

引喻失义

“引喻”实在是两个词,同义并列。“引”的本义是“开弓”,引申为“疏证”,亦即援引事实加以证明。《尔雅序疏》:“事有隐奥滞泥者,则援引经据以证成之。”“喻”是晓喻,开导,熟语有“家喻户晓”。

译文:称引比喻失去时宜。

性行淑均

“性”是性情,“行”是“行为”。“行”在金文像四通八达的街衢,引申为“所作所为”。《商君书·更法》有“疑行无成”。而且,这句里有“合叙”(参阅杨树达《汉文文言修辞学》第十七章)手法,亦即形式上的并列,内容上的交错。“性行淑均”是“性淑行均”。

译文:性情善良,行为公正。

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苟”,可以作“姑且”讲,《广雅·释诂》:“苟,且也。”或作“只”讲,扬雄《法言》:“非苟知之。”或作“诚”讲,《论语·里仁》:“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又,《广雅·释诂》同。三说可以共解本句。“闻”,本义是“知声”,《大学》有“听而不闻”。这里是被动式,亦即被闻,高诱注《淮南子·主术训》:“‘闻’犹‘达’也。”实在也是“被闻”的意思。“闻”与“达”是两种不同的境界,先“闻(名)”而后“达”;《论语·颜渊》有一段警辟的对话可以帮助我们辨识“闻”与“达”:“子张问:‘士何如斯可谓之达矣?’子曰:‘何哉,尔所谓达者?’子张对曰:‘在邦必闻,在家必闻。’子曰:‘是闻也,非达也;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在邦必达,在家必达。’”

译文:只希望乱世姑且保命,不要在诸侯里闻名,飞黄腾达。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以”,以为,认为。“卑鄙”,同义的并列结构的复合词,这里是中性词。现代汉语里“卑鄙”是贬义词了。语言愈发达,词儿所含褒贬义就愈多,中性词就愈少,这是语言发展的内部规律。“猥”,《说文》:“犬吠声也”。王筠《说文句读》:“《广韵》:‘猥,鄙也。’别义。”李密《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猥”就是“鄙”,自谦之词,相当于现在所说的“鄙人”。“猥自枉屈”,刘备自鄙趋访,当是“自我卑下,枉驾屈就”。“猥自”,使自猥,“猥”是形容词增加使动用法。或说:“猥,顿也。”《广雅·释言》王念孙疏证:“‘顿’犹‘突’也。”马融《长笛赋》:“山水猥至。”“猥”,突然。

译文:先帝并不认为我地位低下,孤陋寡闻,却让自己降低身分,枉驾相顾。

深入不毛

“毛“就是“苗”。“毛”今读开口呼;“苗”今读齐齿呼,是来自开口呼,古音中随处可见。又,《说苑·修文》引《春秋传》:“苗者,毛也。”《周礼·地官·载师》:“凡宅有不毛者有里布。”郑玄注引郑司农曰:“宅不毛者,谓不树桑麻也。”即连生长桑、麻之苗的可能也没有。又,《庄子·逍遥游》:“穷发之北有冥海者。”《经典释文·庄子音义》李注:“发,犹毛也。”司马注:“北极之下无毛之地也。”“穷发”就是“不毛”,亦即“不苗”,不生五谷的地方,并非一定不生长草木。一说“不毛”就是现在缅甸北部离开我国国境只有一百里的一座古城,当地少数民族至今还供有诸葛亮像。

译文:深入到连桑麻也不能生长的地方。

不效则治臣之罪

有人注“效”为“生效”、“成功”,欠妥。“效”当是“尽力”,《汉书·韩信传》:“顾效愚忠。”《韩非子·三守》:“行私道而不守公忠,此谓明劫。”“不效”,不尽力,上文有“恐托付不效”。

译文:不尽力,就处治臣仆的罪。

察纳雅言

一些注家都注“雅言”为“正言”。此说不误。但“雅言”为什么会是“正言”?“雅”,本来是“乌雅”,鸟名,跟“正”没有联系,这里是“夏”的借字。“夏”,《说文》:“中国之人也。”段玉裁注:“引申之义为大也。”《方言》:“自关而西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由“中国之人”又转移为“正”为“中”。因此“雅”有“大”、有“正”、有“中”的意思。“雅”在“疑”纽“鱼”部,“夏”在“晓”纽“鱼”部,“疑”、“晓”旁纽双声,参见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夏夏犹衙衙吾吾雅雅也。”《荀子·儒效》“居夏而夏”,又《荣辱》“君子安雅”,“夏”就是“雅”。“雅言”就是“大(可贵的)言”、“正言”、“中(适当的)言”。又,《荀子·儒效》:“用雅儒则千乘之国安。”“雅儒”就是“正派的的儒生”。

译文:审察并且采纳正确的言论。

庶竭弩钝

“庶”,有的注家说是“庶几”,不确。《经传释词》引《尔雅·释言》:“庶,幸也。”郝懿行《义疏》:“‘庶’又为‘幸’者,犹‘觊’也。”吴昌莹《经词衍释》:“‘庶无悔罪’言‘幸无’也,‘庶见素冠兮’言‘幸见’也。”“觊”音义同“希”同“幸”。肖统《讲席将毕赋三十韵诗依次用》:“器月希留影,心灰庶方扑。”“希”、“庶”是“互文”。为什么“庶”作“希”、作“幸”讲?这是假借,今吴语区常州一带“猪”读jū,“书”读xū,“储”读qǔ。“庶”在“书(审三)”纽“鱼”部,“希”在“晓”纽“微”部;“幸”在“匣”纽“耕”部。黄焯《古今声类通转表》指出“审三跟晓、匣相通”。“鱼”、“阳”对转,“耕”、“阳”旁转。王力《同源字典》:“‘鱼’,‘元’通转,‘微’、‘元’旁对转。”王、黄二位先生书中都有很多实例。

译文:希望使我尽点儿笨力。

《出师表》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八

北京版五年级上册:《,北京》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课文的朗读,感受申奥成功的喜悦,激发爱国热情,弘扬奥运精神。

学情分析:

由于学生年龄特征,他们对奥运会的了解是比较肤浅的,申奥的深远意义更是无法理解。在课前有目的地让学生了解了有关奥运会的情况,对课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感情基调。课文主要描写的是申奥成功后,北京人民欣喜若狂,聚集到天安门广场热烈庆祝的欢乐场面。虽然了解沸腾的原因,但是学生对当时的一些场景的感受还是比较模糊的,学生要感受当时的群情激奋,需要给学生创设一定教学情景,让学生在感受那沸腾的情景后,利用课文学习再现沸腾。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感受沸腾

上课前,老师要和大家一起欣赏一段录像,想看吗?

(播放“申奥宣传片”和“北京申奥成功的录像片段”)随着录像的播放,老师在一旁进行有关奥运知识的讲解,让学生对奥运进一步了解。

(录像定格在群情沸腾的天安门广场上)小朋友们,此时的天安门广场上热闹非凡,人们跳跃着、欢呼着……你能用上一些词语说说此时的情景吗?(学生交流,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沸腾)

此时的天安门广场——沸腾了!

二、揭示课题了解沸腾

小朋友,此时此刻,天安门广场为什么会沸腾起来?(小朋友交流老师板书课题:2008,北京)

欢庆申奥成功,人们是多么的激动,让我们一起欢呼——(齐读课题)

北京胜利了!当这个好消息从莫斯科传出,中华大地沸腾了,人们奔走相告,共同庆祝,让我们随着课文,再次回到那激动人心的夜晚!

三、初读课文感悟沸腾

请小朋友们打开书,读读课文:遇到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他读正确,把课文读流利!(小朋友自由朗读课文)

读了课文,你感受到了什么?(自由交流)

四、细读课文展现沸腾

(一)是呀,申奥终于成功了,炎黄子孙怎能不激动万分呢!让我们再回到那难忘的激动人心的时刻。(出示画面以及“中国赢啦!中国赢啦!”)

1、个别读

2、中国什么胜利了?(交流)

是呀,多少年的努力,多少年的梦想,今天终于实现了,让我们随着欢呼的人群一起呐喊——(齐读第一小节)

(二)早已聚集在天安门广场上的人们都在关注着,等待着!当人们期盼已久的申奥成功的好消息传来时——(出示第二小节,读——北京就沸腾了)

这里的哪个词语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好消息?(理解:喜讯)

北京申奥成功了,多好的消息呀!北京沸腾了!让我们也动起来,读好这一小节!(学生朗读第二小节)

喜讯是什么时候传来的?北京是什么时候沸腾的?(突出:刚刚,就。再读这一小节)

(三)为什么喜讯刚刚传来,北京就沸腾了呢?(出示第三小节自由朗读)

交流:人们早已等候在那里;而且等候的人很多。

你从哪里感受到人多的?(理解词语:人山人海四面八方涌来读好地一句话)

人们聚集在一起欢庆申奥成功,天安门广场沸腾了!这么多的人是怎样欢庆的呢?(自主选择交流,老师相机指导体会与朗读)

假如你在广场上,你回欢呼些什么呢?可以加上一些动作表示你的兴奋。(学生交流、朗读)

大家都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喜悦,尽情地将自己手中的东西抛向天空,他们——(引导朗读)

人们高兴得不停地蹦呀、跳呀,奔跑着……人们因为开心而奔跑(朗读第三句话)

早有准备的人们用中国最喜庆的方式来庆贺申奥的成功,看——听——(朗读好四、五句话)

喜讯传来,天安门广场沸腾了,成了欢乐的海洋,人们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练习说话,帮助朗读背诵)

(配上录像朗读这一小节)

此情此景,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成语来形容吗?(交流:欣喜若狂欢声雷动灯火辉煌载歌载舞)此时的天安门广场成了——(读最后一句)

此时此刻,北京沸腾了,首都人民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中国沸腾了,全国人民共同欢庆这伟大的胜利。大家尽情地唱啊、跳啊,奔相告知……如果你就在欢庆的人群中,你想说什么?(交流说话)

(四)引读最后一小节

从这一刻开始,大家都在盼望着的到来!相信20的北京会更加漂亮,2008年的北京人的素质会更高……2008年的北京会以崭新的姿态迎接五湖四海的朋友!(读最后一小节)

评价:老师听出了对2008的期待,对2008的向往,听出了一个中国孩子的骄傲与自豪……

2008年我们相约北京,共同期盼,共同祝愿——北京的奥运会获得圆满成功!让我们再来读课题(个别、齐读课题)

五、课外延伸群情沸腾

中国有句俗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离2008还有4年的时间,首都人民都在为奥运会的顺利召开做准备了,我们能为北京奥运会做些什么呢?(交流,引导;相机展示北京奥运会会馆等建筑的图片和北京人学外语的情景)

你能把你的想法写下来,落实到行动中去吗?

板书设计:

2008,北京

沸腾

(教学反思)

透过文章明亮的眼睛蓝色百合

《2008,北京》讲述了申奥成功的喜讯传来,天安门广场上首都人民尽情欢庆的壮观场面。备课的时候,我抓住了“沸腾”这个词,透过这闪烁着激动、喜悦之光的眼睛,引导着孩子们深入地体会,那包含在字里行间的人们自豪之情。

一、创设情境,感受“沸腾”。

7月13日晚上,那是个令人难忘的时刻。如何把孩子们带入时光隧道,让他们真切地感受什么是“沸腾”呢?

我们先由水讲起,我请学生说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沸腾的景象?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学生很自然地想起了开水翻滚的样子)。这是我相机引导:水花不停地翻滚,水蒸气的力量把壶盖不断地顶起来再顶起来。那人群沸腾是怎样呢?

这时候我讲述了亲身的经历,以我自己的感受拉近那一时刻与学生的距离:孩子们,207月13日晚上,中国大地上可以说是万人空巷。人们都去哪儿了?都在家里电视机前面守着呢!魏老师、和你们的爸爸、妈妈,很多很多人端端正正坐在电视机前面,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机。当时,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走上了宣讲台,拿出了一个信封,开始读起来:

好,孩子们,现在你们就是当时的魏老师,或者是你的爸爸妈妈,魏老师现在来当萨马兰奇。同学们听我宣布,世界听我宣布:

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是——

说到这,我突然停了下来,小声地说:这时候啊,对,所有的人都像你们一样,紧张得连大气都不敢出了。

听: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是——我又停顿了一下,然后非常有力量地说出了:北京!两个字

这时候,全班的孩子竟然不约而同地发出了热烈的欢呼声,教室里,沸腾了!

孩子们体会到了当时场面的紧张、体会到了由我国申办的`快乐,体会到了那是一种光荣与梦想。在这种情绪中,再读一二自然段,孩子们读得激情饱满、神采飞扬。

二、抓住词语,品读“沸腾”。

第三自然段中,妙词连连,勾画出了欢腾的画面。在孩子们自由读的基础上,我请学生们谈谈从哪些词里能够感受到“沸腾”。孩子们纷纷发言:人山人海、四面八方、像潮水一样涌来——写出了人数之众,写出了人群蔚为壮观的情景;欢呼着、跳跃着、一次又一次、抛向——勾画出了人们欢欣雀跃着,好像是不管多少次抛起鲜花,都不足以表达自己喜悦的劲头;不知疲倦的飞奔——多么传神,奔走相告,没有人觉得累。长龙舞、锣鼓敲、礼花放——真是欢乐的海洋!

畅所欲言后,我请孩子们再次练读,尤其要读出刚刚自己从词语中体会到的情感。齐读的时候,我感觉,教室里也成了欢乐的海洋。

之后又进行了引读背诵,不少孩子当堂完成了背诵任务,而且做到了声情并茂。

三、畅想奥运,“沸腾”心灵。

千言万语都汇成了一句话“2008,北京!”这里面,都有哪些心里话呢?我和学生们一起参看着插图,一起想象,请孩子们谈谈他们此刻的心声。

有的学生说:希腊雅典奥运会上,我们得了32块金牌。2008年奥运会,我们要赢得的更多金牌!

有的学生说:我国以前在奥运会上,曾经得过第三名、第二名,这一次,我们要往第一名的目标上努力!

有的学生说:奥运会的口号是:更快、更高、更强!我们一定会做到的!

有的学生说:我国举办的这一届奥运会,一定会非常成功,全世界的人都会觉得我们中国人了不起!

孩子们的话感染了我,我由衷地说:2008年,在中国,在北京,全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运动员,不分民族、不分肤色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站在同一个评分标准上,进行公平的竞争,实力的较量。这是体育的盛会,更是民族精神的盛会!我们每一个人都会为这一天而努力,会为向世界展示真正的中国形象而努力!

我们一起努力,加油!

这时,我们又一次读起全文,透过文章澄澈的眼睛,我们和作者一样,胸膛中沸腾了一颗火热的中国心!

《出师表》教学设计与反思篇九

《出师表》 教学设计(人教版九年级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本篇的词语。

2.学习本文议论中融以叙事、抒情的写法。

能力目标

1.领会诸葛亮提出的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情感目标

1.认识并学习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本文词语较多,学生生疏者不少,要逐句弄懂,逐段讲解。

2.加强诵读、背诵练习。

课时安排

三课时

课前准备

1.熟读课文。

2.查找有关三国后期的资料。

教学设计思路

第一课时了解时代背景,疏通文意和结构。着重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第二课时带领学生研读课文,并逐段探讨课文第-部分。第三课时逐段研读课文第二部分内容,并对诸葛亮的人物形象进行扩展延伸训练。

教具学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表”是臣下向君王上书言事的一种文体。表文的一大特点是陈述衷情。说起表文,我们就不得不提起诸葛亮的《出师表》。

诸葛亮辅佐刘备,历尽艰难坎坷,经过多年奋战,终于建立了蜀国,身负丞相重任。蜀国建立后两年,即公元223年,刘备病逝,后主刘禅继位,时年16岁。诸葛亮受遗诏辅佐刘禅,主持蜀国军政大事。公元227年,诸葛亮统率蜀国军队北进,驻军汉中(今陕西南郑县),准备征伐曹魏,夺取中原,复兴汉室。他当时感到刘禅很懦弱,颇有内顾之忧,所以临出发前上书刘禅,恳切劝谏,要刘禅继承刘备遗志,砥砺志行,振作精神,听信忠言,任用贤良,黜斥佞人,严明赏罚,尽心国事,以图完成复兴汉室,统一天下的大业。这就是《出师表》。诸葛亮在这里把“表”写到了极至。

学习这篇文章,要注意领会诸葛亮在文中所表露的思想感情,了解文中诸葛亮的一些名言。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并正音。

疲弊    陛下    恢弘    驽钝    裨补阕漏  行阵和睦    夙夜忧叹    崩殂    妄自菲薄    陟罚臧否    以彰其咎

2.齐读课文。

3.分小组,对照课下注释及有关工具书,翻译课文,注意以下加粗字词:

危急存亡之秋:紧要时刻

以光先帝遗德:发扬光大

恢弘志士之气:发扬扩大

不宜异同:异同,不同

引喻失义:说话不恰当。引喻,称引、譬喻。义,适宜、恰当。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简拔,选拔。

叹息痛恨:痛心遗憾

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低微而鄙陋

猥自枉屈:猥,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由是感激:感激,感动、激动

遂许先帝以驱驰:驱驰,奔走效劳

驽钝:驽钝,比喻才能平庸

攘除奸凶:攘除,排除、铲除

以彰其咎;彰,表明、显扬;咎,过失

以咨诹善道:咨,询问

4.全班再次齐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临出师前的忠谏,提出了广开言路、执法如一、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

第二部分(6-9段),追述刘备的知遇之恩,表白自己精诚图报的忠心,点出出师本题,表示兴复汉室的决心。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尽量背下来。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1.崩殂(    )    2.陟罚臧否(    )(    )

3.费(    )    4.遗陛下(    )

5.夙夜忧叹(    )    6.斟酌损益(    )

7.咨诹善道(    )    8.以彰其咎(    )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必能裨补阙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军向宠,性行淑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躬耕于南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尔来二十有一年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庶竭驽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临表涕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课的学习。我们对整篇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诸葛亮是如何提出广开言路、执法如山、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的。

二、问题探究

1.第1段

(一)小组内互相译段。有疑难提出,全班释疑。

(2)问题探究

①当时的不利条件是什么?

②当时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③本段提出什么建议?

④提出这一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⑤对国君进行了怎样的规劝?

全班讨论探究并明确: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益州疲弊”(客观);②“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主观);(3)“开张圣听”;④“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⑤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3)小结:

本段分析当前形势,提出“广开言路”的建议。

2.第2段

(1)小组内互译语段,有疑难提出,全班释疑。

(2)问题探究

①作者在本段提出的建议是什么?具体内容是什么?

②如何具体执行?

③提出怎样的劝诫?

④“内外异法”内外各指什么?

全班讨论探究并明确:(1)严明赏罚;(2)“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3)“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不宜偏私”;(4)宫中、府中。

(3)小结:

提出应内外一体,赏罚严明的建议。

3.第3、4段

(1)小组内互译语段,有疑难提出,全班释疑。

(2)问题探究

①举荐了哪些人?为什么要举荐这些人?

②提出亲贤的具体作法是什么?

③亲贤的好处是什么?

④概括第3段的内容?

⑤具体如何举用将军向宠?

⑥举用将军向宠有什么好处?

⑦概括第4段的内容。

全班合作探究并明确:(1)郭攸之、费棉、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2)“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3)“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4)述说文臣的安排--举荐贤才,着眼于思想品质。(5)“营中之事,悉以咨之”。(6)“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7)述说武将的安排--举荐武将,赞其德才兼备。

(3)小结

本段述说人事安排,举荐文臣武将。

4.第5段

(1)小组内互译语段,有疑难提出,全班释疑。

(2)问题探究

①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②“每与臣论此事”中“此”指?

③“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的主要条件是?

全班合作探究并明确:①第1句②第1句③“亲贤臣;远小人”

(3)小结:

本段总结上两段,提出“亲贤远小”的建议。

三、布置作业。

1.背诵1-5段。

2.“研讨与练习”二。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下列句中的加粗词多是反义语素合成的并列式合成词,但其中有一个偏义复词,即只取其中一个语素的意义,它是(    )。

a.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b.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c.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二、辨析下列加粗字的意义或用法。

1.以

a.以光先帝遗德    (    )

b.以塞忠谏之路    (    )

c.悉以咨之    (    )

d.先帝不以臣卑鄙    (    )

e.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    )

2.所以

a.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

b.所以动心忍性(   )

3.效

a.托臣以讨复兴之效(   )

b.效则治臣之罪(    )

三、诸葛亮写《出师表》的主要用意是(    )

a.表明自己忠于汉室后主。    b.希望后主实行法治,做到赏罚公平。

c.希望后主广开言路,采纳合理意见。    d.希望后主“亲贤臣,远小人”。

四、解释下列加粗的词的古义和今义。

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2.先帝知臣谨慎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3.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4.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第三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对整篇课文的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诸葛亮是如何提出广开言路、执法如山、任人惟贤的具体建议的。

二、问题探究

1.第6段

(1)小组内互译语段,有疑难提出,全班释疑。

(2)问题探究:

①找出表明作者出身的句子(词语)?

②当时作者的志趣是什么?

③“感激”的原因?

④文中的“卑鄙”是什么意思?具体指什么?

⑤哪句话概括了与先帝患难与共的历史?

全班合作探究并明确:(1)“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布衣”;(2)“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3)“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4)低微而鄙俗;具体指“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5)“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中,尔来二十郁一年矣”。

(3)小结:

本段述身世,讲经历,以使陛下明白创业之艰难,同时表达自己愿竭忠尽智来报先帝知遇之恩的决心。

2.第7段

(1)小组内互译语段,有疑难提出,全班释疑。

(2)问题探究

①作者夙夜忧叹的原因?

②“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的原因?

③表明伐魏时机成熟的句子?

全班合作探究并明确:(1)“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2)“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3)“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4)“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

(3)小结:

本段叙述受命以来的心情及所采取的措施,以表作者忠心不二,尽心尽责辅佐陛下,以报先帝托付之情的决心。

3.第8段

(1)小组内互译语段,有疑难提出,全班释疑。

(2)问题探究

①第一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②第二句前半句照应上段哪一句?

③第二句后半句照应第一段哪一句?

全班合作探究并明确:(1)“奖率三军,北定中原”(2)“斟酌损益,进尽忠言”(3)“开张圣听”

(3)小结

本段是对上文的回顾,再次提出对陛下的期望和要求,这既是臣对君的忠心之述,也是长辈对晚辈诚挚爱忙乱的表露,感情真切自然。

4.第9段表达依依惜别之情。

这篇课文以议论为主,在议论和叙述中,流露着忠于蜀国、忠于刘备父子的真情实感。

总结本文的写作特色(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

(1)议论中融以叙事和抒情。

(2)言率直、质朴、恳切、精练。

5.如何翻译课文的特殊句式?

倒装句式:“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败军之际”、“危难之间”均为后置的介宾短语,理解这个句子时,应该把“败军之际”放到“受任”前面,把“危难之间”放在“奉命”前面。这句的大意是:“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的关头奉命出使。”同样句式的“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试用于昔日”,“三顾臣于草庐之中”等,都可以这样理解句子的大意。

判断句式:“此皆良实”中的“此”是主语,省略了谓语“是”:“皆”是状语,而“良实”在句中是宾语。“此”在句中、句首做主语时,一般是判断句式,在理解句子大意时,要注意加上“是”字。这个句子大意可理解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同样句式还有“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此先汉所以兴隆也”,“此后汉所以倾颓也”,“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份也。”等句也可以用同样的方法理解其句子的大意。学会了特殊句式的理解方法,有助于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但不要求死背其句式的概念。

三、拓展延伸

探讨人物形象。

你对诸葛亮的看法怎样?(小组讨论)

四、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以“我眼中的诸葛亮”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3.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译文

先帝创建大业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现在天下分成三国,益州地区困苦穷乏,这实在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刻。然而在朝中侍卫大臣毫不懈怠,在外面忠诚将士舍身忘死,这是因为他们追怀先帝对他们有特殊的恩遇,想要在陛下身上来报答。(陛下)确实应当广泛地听取意见,广开言路,使先帝留下的美德得以光大,使忠臣志士的精神得以振奋,不应该随便看轻自己,说一些不恰当的话,以至堵塞人们向您竭诚劝谏的道路。

宫廷中的官员和丞相府的官员,都是一个整体,提升、惩罚、表扬、批评(标准),不应该不一样。如果有做奸邪事情、触犯法令的人和尽忠行善的人,应当交付主管官评判他们应得的惩罚和奖赏,来表明陛下公正明察的治理,不应当出于私情偏袒一方,使得内廷外府法度不一。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董允等人,这都是善良诚实、志向心思都忠诚纯正的人,因此先帝选拔出来留给陛下(使用)。我认为宫廷里的事,不论大小,都同他们商量,然后再去办,这样一定能弥补不足,收到更好的效果。

将军向宠,品性良善,办事公正,精通军事,当年试用他的时候,先帝称赞他有才能,因此群臣举荐他作中部督。我认为军中的事,都同他商量,这样一定能使军中将士和睦相待,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都能安排得当。

君王接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先汉兴旺昌盛的原因;君王接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后汉倾覆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时,每次和我谈论到这件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感到痛心遗憾。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足正直有才干而且能以死殉节的忠臣,希望陛下接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盛就可以计日而待了。

我本来是个平民百姓,亲自在南阳耕田种地,只想在动荡不安的乱世中姑且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那里扬名做官,先帝不因为我身份低微,学识浅陋,而降尊屈驾,亲自三次到草庐来拜访我,向我征询对当代大事的看法,故此我甚为感动,于是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遭逢战败,在战事失利之际我接受了任命,在艰危日境之中我领受了使命,从那时以来已经二十一年了。

先帝知道我做事谨慎小心,所以临终之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日夜忧虑叹息,惟恐完不成先帝的托付,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荒凉不毛之地,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并率领大军进兵北方,平定中原,我希望能竭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复兴汉朝天下,返回到故都去。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所应尽的本分。至于考虑兴利除弊,进献忠言,那就是郭攸之、费、董允的责任了。

希望陛下把完成讨伐奸贼,复兴汉朝王业的任务交给我,如果我做不出成效,那就惩处我的罪过,来禀告先帝的英灵。如果没有发扬美德的建议,那就责罚郭攸之、费韩、董允等人的轻忽职守,指明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当自己谋划,(向他们)征询治国的好办法,明察并采纳正确的意见,深切追念先帝的遗诏训示。(这样)我就受恩.感激不尽了。

现在该远行了,面对着这篇表章我涕泪交流,不知道自己说了些什么。

第三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判断正误,对的打“√”,错的打“x”。

1.《出师表》中分析形势,在于让刘禅认清蜀汉处在“危急存亡”的关键时刻,从而警策自己要发愤图强。  (    )

2.《出师表》反复提到刘备的“遗德”、“遗诏”,在于让刘禅以其父为榜样,继承父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    )

3.诸葛亮在文中以恳切的言辞劝说“后主”刘禅要继承先帝遗志,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以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也表达了诸葛亮报答“先帝”知遇之恩的感情和“北定中原”的决心。  (    )

二、填空。

1.表,是古代________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_____和_____。表文的一般内容不外乎______和_______,也往往带有_________色彩。《出师表》这篇表文以_____为主,兼有_____和_____。

2.《出师表》中,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后主提山了二条建议,作者反复陈述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中集中表达诸葛亮感恩图报,担当重任的心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分析。

(一)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引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下面词义解释不准确的一项是(    )

a.崩殂(死。皇帝死叫“崩”,殂,死亡)

b.殊遇(特别厚待)

c.恢弘(气势宏大)

d.引喻失义(说话中称引、譬喻不恰当)

2.下列句中加粗字与“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中的“亡”意思相同的项是(    )

a.广故数言欲亡    b.河曲智叟亡以应

c.今亡亦死    d.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3.下面加粗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危急存亡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忘身于外  无敌国外患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  笼盖四野

d.以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4.下面加粗的内容不能连读的一项是(    )

a.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b.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d.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5.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的“益州”指蜀汉,“先帝”指刘备,“陛下”指刘禅。

b.作者分析形势先说不利的主观条件,后说有利的客观条件。

c.作者在提出自己的建议时,先从正面说,再从反面说。

d.本段的主旨是“诚宜开张圣听”,这是作者提出的第一个建议。

(二)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1.这段文言文选自诸葛亮的《出师表》。“表”是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词的意思。

(1)臣本布衣    布衣: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顾:

(4)由是感激    是: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意思相同一项是(    )

a.躬耕于南阳  达于汉阴

b.受任于败军之际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先帝不以臣卑鄙  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d.苟全性命于乱世  奉命于危难之间

4.将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_______________

(2)尔来二十有一年矣。_______________

5.作者强调自己本来志趣的作用是什么?

(三)

张让①弟朔为野王令,贪残无道,至乃杀孕妇。闻膺②厉威严,惧罪逃:还京师。因匿兄让弟舒③,藏于合柱④中。膺知其状,率将吏卒破柱取朔,付洛阳狱,受辞毕,即杀之。

让诉冤于帝⑤,诏膺入殿,御亲临轩⑥,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膺对曰:“昔晋文公执卫成公归于京师,《春秋》是焉。《礼》云:公族有罪,虽曰宥之,有司执宪不从。昔仲尼为鲁司寇。七日而诛少正卯。今臣到官已积一旬,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诚自知蚌,死不旋踵,特乞留五日,克殄⑦元恶,退就鼎镬?北斗之愿也。”帝复无言,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乃遣出之。

自此黄门⑧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⑨不敢出宫省⑩。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良李校尉。”

(《后汉书党锢列传》)

[注]①张让:东汉末年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其弟张朔仗势横行霸道。②膺:李膺,这时任司隶校尉。纠察京师百官,统河南、河内等七郡。③弟舍:“弟”同“第”,住宅。④合柱:复壁,夹墙。⑤帝:汉桓帝刘。⑥临轩:指皇帝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⑦殄:灭绝。⑧黄门:指宦官。⑨休沐:休息沐浴,指休假日,⑩宫省:宫禁。

1.结合文章,选出“受辞毕,即杀之”的“辞”字的正确义项(    )

a.言词    b.借口    c.供词    d.命令

2.下面句中的“辟”字有哪一个与“诘以不先请便加诛辟之意”的“辟”字同义(    )

a.辟邪说,难壬人,不为拒谏。

b.惟大辟无可要,然犹质其首。

c.元和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d.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己。

3.下面哪一项加粗的“怪”字与“帝怪问其故”的“怪”字用法和意义相同(    )

a.山高必有怪,岭峻却生精。

b.予观雁荡诸峰,皆峭拔险怪。

c.秦武阳色变振恐,群臣怪之。

d.尝一龙发机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

4.“《春秋》是焉”。(    )

从上下文的联系中,推敲这句话的正确意思。

a.《春秋》是这样说的。

b.《春秋》上的说法是对的。

c.《春秋》上肯定了这件事。

d.《春秋》上认为是这样的。

5.《礼》云:公族有罪,虽曰宥之,有司执宪不从。(    )

a.《礼记》上说:贵族有罪,即使说可以饶恕他们,但有的官吏执行宪章可以不服从。

b.《礼记》上说:贵族有罪,虽说可以放松,但主管官吏施行宪政可以不服从。

c.《礼记》上说:贵族有罪,虽说可以宽容,但有的官吏却拘泥于法令而不服从。

d.《礼记》上说:贵族有罪,虽说可以宽容,但主管官吏执行法令可以不依从。

6.私惧以稽留为愆,不意获速疾之罪。(    )

a.我害怕因检查案件拖拉而犯错误,却不知不觉地得到了办事迅速的罪名。

b.我私下担心因礼节怠慢而犯错误,不料却招致妒忌的罪名。

c.我害怕因担任稽查工作而犯错误,却不知不觉地招致憎恨人家的罪名。

d.我暗暗担心因办事拖拉而犯错误,没料到却得到办事迅速的罪名。

7.特乞留五日,克殄元恶。(    )

a.特地请求留任五日,限期除灭首恶。

b.只不过要求多留五日,一定能够除灭首恶。

c.特别乞求再留下五日,战胜并除灭首恶。

d.只请求留任五日,战胜并除灭首恶。

8.对汉桓帝刘志的评价,哪一种说法才是正确的?(    )

a.从桓帝“诘以不先请便加诛之意”到“桓帝复无言”的变化,表现他对李膺打击宦官势力由不理解到支持的态度。

b.汉桓帝“顾谓让曰:‘此汝弟之罪,司隶何愆’”这句话鲜明地表达了他憎恶官张让,赞赏司隶校尉李膺的感情。

c.由”破柱取朔“的故事,可知官势力独霸朝政,帝无能为力,只好默许李膺与权倾朝野的大宦官张让作较量。

d.从黄门常待一起对桓帝”叩头泣日:‘畏李校尉。’”看来,官即慑于李膺的威严,又博得帝的怜悯和同情,并哀求桓帝给他们撑腰。

答案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1.cú  2.zhì p  3.yī  4.wèi  5.sù  6.sn  7.zōu  8.jiù

二、1.给予  2.益处  3.善  4.亲自  5.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6.那时以来  7.才能平庸  8.流泪

第二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b  二、1.a.来  d.以致  c.拿  d.认为  e.因为

2.a.……原因  b.用来……

3.a.大业重任  b.取得效果,取得成功

三、d

四、1.痛心遗憾  非常憎恨  2.严谨慎重  做事小心  3.时刻秋季  秋天  4.扩大  某种事物开始,商店开始营业或商店第一次成交

第三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1.√  2.√  3.x

二、1.奏议  请求  愿望  议论  记叙  抒情  议论  记叙  抒情

2.亲贤臣,远小人

3.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

三、(一)1.c  2.d  3.b  4.a  5.c

(二)1.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以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1)平民  (2)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3)探望,拜访  (4)此,这

3.b

4.(1)三次到茅屋来探望我。(2)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了。

5.突出先帝“三顾茅屋”的恩德。

(三)1.c  2.b  3.c  4.c  5.d  6.d  7.a  8.d

《出师表》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

一、自主学习

(一)基础达标

1.本文的体裁是      ,它是古代一种文体,用于                            ,文中的“先帝”是指           ,“陛下”是指         。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崩殂(   )    疲弊(   )   恢弘(   )   菲薄(   )    夙夜(   )   攘除(   )

陟罚臧否(   )(   )(   )

以遗陛下(   )   裨补(   )

猥自枉屈(   )(   )

庶竭驽钝(   )(   )

以彰其咎(   )(   )

咨诹(   )(   )

3.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咨臣/以当世之事

b.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c.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d.亲/贤臣,远/小人

4.对照课下注解,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5.正确朗读文章,对照课下注解翻译文章。

(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要做好标记。)

(二)初读感知

1.这篇表大致可以分四个部分,请进行分析并说明每一部分在文章中的主要作用。

2.内容理解。(用原文填空)

(1)作者向后主刘禅提出的三条建议是:

、          、           。

(2)作者在文中写到了自己“遂许先帝以驱驰”是因为                        。

(3)表明作者志趣的句子是:

(4)写尽作者一生的句子是:

(5)这篇表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句子是:

二、合作交流

(一)文言积累

1.通假字。(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1)必能裨补阙漏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2.解释下列各组句子中的多义字。

(1)效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

不效则治臣之罪(      )

(2)道 中道崩殂(        )

咨诹善道(        )

(3)以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以伤先帝之明(             )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先帝不以臣卑鄙(           )

愚以为宫中之事(           )

3.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古今意义。

(1)诚宜开张圣听

古义:              今义: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古义:              今义:

(3)先帝不以臣卑鄙

古义:              今义:

(4)由是感激

古义:              今义:

(5)临表涕零

古义:              今义:

(6)遂许先帝以驱驰

古义:              今义:

2.小组合作,翻译全文。并体会文中所蕴含的真挚情感。

(二)研读赏析

1.本文辞情恳切,感人肺腑。请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小支架】

本文是一位老臣出征前写给君主的奏表,朗读时语气既要谦和又要恳切,语音既要沉稳又不可狂妄,读到叮咛劝勉的地方,要显得语重心长;念到涉及国事“危急存亡”的地方,语气应有某种急迫感;当读到最后“临表涕零,不知所言”时,要表达出作者感激、忠贞和沉痛的感情。此文长句较多,读时要注意正确停顿。

2.问题研究,请就其中两个问题展开研究。

(1)诸葛亮针对当前形势进行分析,提出哪些具体建议。其中哪一条是最主要的?为什么?

(2)“益州疲弊”为什么诸葛亮还要出师伐魏?

(3)诸葛亮先后两次提到“先帝”刘备,有什么用意?

(4)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试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说明。

(二)展示交流

1.小组合作朗读全文。

【小支架】

诸葛亮这篇表文因其感人之深,历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赞扬,被视为表中的代表作。文天祥的《正气歌》中写道:“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陆游更是多次提到《出师表》:“《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一表何人继出师”“凛然《出师表》,一字不可删”……

心得随笔:

三、自我检测

阅读“先帝知臣谨慎……臣不胜受恩感激”语段,回答问题。

1.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夙夜忧叹(早晚)

b.深入不毛(不长草木的地方)

c.当将率三军(军队的统称)

d.至于斟酌损益(革除)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3.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恐/托付不效   b.深追先帝/遗诏

c.臣/不胜受恩感激     d.进尽/忠言

4.“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文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

5.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举出一例即可。

6.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加点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三顾:三顾茅庐

四、自助迁移

(一)课外链接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甲】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不效,以伤先帝之名,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平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乙】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维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王业不可得偏全于蜀都,顾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

(3)思维北征。宜先入南(        )

(4)今贼适疲于西(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先帝知臣谨慎

b.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c.顾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

d.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3.翻译下列句子。

(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而食。

4.纵观甲、乙两段内容,简要概括诸葛亮请求兴师北伐的三个理由。

(二)实践运用

1.结合《隆中对》与《出师表》两课的学习,参考诸葛亮的有关资料,以“千秋诸葛我评说”为题写段作文。

2.课外阅读《三国演义》。

韩三其

[出师表 导学案设计(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出师表》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一

【教学目的】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积累一些文言实词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3、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4、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⑵积累一些文言实同和虚词,学会翻译文言文。

2、难点:

⑴理解作者的政治主张和政治愿望。

⑵理解并学习本文议论、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崩殂(cuí)疲弊(bì)陛下(bì)妄自菲薄(fěibó)

恢弘(hóng)以塞(sè)驽钝(nú)裨补阙漏(bìquē)

陟罚(zhì)臧否(zāngpǐ)郭攸之(yōu)行阵和睦(háng)

费祎(yī)长史(zhāng)猥自(wěi)夙夜忧叹(sù)

咨诹(zōu)以遗陛下(wèi)以彰其咎(jiū)斟酌(zhēnzhuó)

2、查字典,参照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本文选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作者诸葛亮181—234,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人,是三国时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他年轻时躬耕陇亩,隐居隆中,刻苦攻读史书,常以管仲、乐毅自比。刘备三顾茅庐后,诸葛亮为其真情所动,出山辅助刘备,联吴抗曹,败曹操于赤壁,形成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刘备死后,他受遗诏辅助后主刘禅。

2、关于“表”: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诸葛亮这篇表文写于蜀汉建兴(后主刘禅年号)五年p27年)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现在湖北宜都)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的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写这篇表文的目的是,希望刘禅任用贤臣,采纳忠言,赏罚分明,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战略后方,以实现先帝的‘叫匕定中原”,“兴复汉室”的宏大理想。

三、正课

1、朗读课文,注意语音正确,节奏分明,语气流畅,感情充沛。

2、请学生翻译第一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3、请学生翻译第2段:

4、请学生翻译第3段:

5、请学生翻译第4段:

6、请学生翻译第5段:

7、请学生翻译第6段。

8、请学生翻译第7段。

9、请学生翻译第8~9段。

10、朗读课文,要求朗朗上口。

四、小结

1、古今词义:

痛恨:

古义:痛心遗憾。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今义:非常恨。

布衣:

古义:贫民百姓。臣本布衣。

今义:布的衣服。

卑鄙:

古义:身份低微,出身鄙野。先帝不以臣卑鄙。

今义:(语言、行为)恶劣;不道德。

感激:

古义: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今义:因对方的好意或帮助而对他产生好感。

2、一词多义:

效:

重任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实现、完成不效则治臣之罪。

感激:

感动,激动由是感激。

感谢。臣不胜受恩感激。

3、词性活用:

光:名词用为动词发扬光大以光先帝遗德。

恢弘:形容词用为动词发扬扩大恢弘志士之气。

良实:形容词用为名词善良诚实的人。此皆良实。

优劣:形容词用为名词才能高的和才能低的优劣得所。

亲:形容词用为动词亲近亲贤臣。

远:形容词用为动词疏远远小人。

奸凶:形容词用为名词奸邪凶顽的人攘除奸凶。

慢:形容词用为动词怠慢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

4、通假字:

阙通缺,缺点稗补阙漏。

有通又,表余数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5、虚词:

以:

介词,把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介词,因先帝不以臣卑鄙。

连词,表目的来,用来以光先帝遗德。

连词,表结果以致以塞忠谏之路也。

连词,表时间以受命以来。

五、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

2、选用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一、给下列多音多义字注音或组词

1、薄:

(妄自菲薄)( )

2、塞:

(以塞忠谏之路)

3、行:

(行阵)(性行淑均)

4、否:

(陟罚臧否)()

5、遗:

(以遗陛下)()

二、解释下列加粗的词语

1、益州疲弊。

2、盖追先帝之殊遇。

3、恢弘志士之气。

4、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5、先帝不以臣卑鄙。

6、由是感激。

三、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1、庶竭驾钝,攘除奸凶。

2、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出师表》教学设计与反思篇十二

前面已学过《隆中对》,学生对三国形势和诸葛亮的为人,以及他和刘备的关系已经有所了解,教学时应充分利用这些旧知识。把《隆中对》和《出师表》联系起来读,既可以从旧

课文中得到启发,便于阅读新课文,又可以用新课文中的内容来加深对已经读过的旧课文的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对联导入新课

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书愤》)

2.“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武侯书堂》)

3.“出师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灯更细看。”(《病起书怀》)

二、简要复述《隆中对》一文的内容,注意以下要点

1.三国形成前的概况。

2.诸葛亮的政治主张。

3.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

三、解题,简介时代背景

1.表是一种文体,是古代臣子写给皇帝的奏章。

《出师表》的时代背景:这篇《出师表》是诸葛亮在公元227年(蜀汉后主刘禅建兴五年)出兵伐魏,临行时写给刘禅的奏章。当时刘备已经死了四年(223年),蜀国和吴国的联盟已经破裂,荆州已经失守,蜀国实际只占有益州,实力本来不厚,再加上连年战争,国力更加困乏。于是诸葛亮派人和吴国修好,又亲自领兵平定了南方少数民族地区的叛乱,稳定了后方(即“五月渡泸,深入不毛”),然后趁魏国君主曹丕身死、魏国大将司马懿被贬的机会,抱着“不伐贼,王业亦亡;帷坐而待亡,孰与伐之’’的心情,出兵北伐,企图巩固蜀汉政权、消灭魏国进而统一中国,复兴汉室。

3.关于刘备托孤:《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章武(刘备即帝位后的年号)三年(即公元223年)春。先主于永安宫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指刘禅,即阿斗)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