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案是从目的、要求、方式、方法、进度等都部署具体、周密,并有很强可操作性的计划。那么方案应该怎么制定才合适呢?以下就是小编给大家讲解介绍的相关方案了,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设计方案的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篇一
现在,很多学校里把备课和写教案称为教学设计了。有的学校,教学处对老师们的要求是,不再用原有的“备课本”了,改用“教学设计本”。那里面的栏目也变了。原来的“教学目的”改成了“教学目标”。还增加了“学情分析”,“教学背景”,“教学策略”等栏目。老师们的教案虽然往这个新本上写,内容基本上还是老样子。这是一种认识。认为从备课到教学设计只是一种书写形式的改变。另外一种认识就是把教学设计看得很神秘、很玄乎。说起备课,他知道怎么做;说进行教学设计,他就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传统备课与教学设计,两者有什么区别?有什么联系?我认为,把备课改为教学设计,不仅仅是简单的在书写格式上的改变;但也不是很神秘、很高不可攀的事。汉语词典里,“准备”的意思是“予先筹划、打算、安排”。“设计”的意思是“在正式做某项工作之前,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先制定方案、方法、图样等等”。显然,“设计”的要求比“准备”要高得多。传统备课与教学设计的关系,可以理解为:备课是教学设计的初级阶段,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专业化要求。教学设计不是对传统备课的全面否定,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而是对于传统备课的继承、发展、深化和提高。经验型的,业余的,无论什么水平的老师,上课之前准备一下,都可以叫备课。如果只知道备课,那还是停留在初级阶段,是初步的要求。要是按照专业化的标准,进行教学设计,要求就高得多。备课可以是经验型的,而教学设计则要有理论上的依据,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含量比较高,是一件专业化的工作。
备课是上课之前的准备。包括这一节课的程序、结构;师生的活动安排;教学的物质器材等各方面的准备工作。过去说备课要备教材、备学生、备实验,当然还有备习题篇子,备作业等等。备课还有狭义备课和广义备课两个意思。狭义备课是备教材、备学生、备实验、写教案或者说是“三备一写”。这些事已经不简单。广义备课则是时时处处都备课。老师有研究型的生活态度,勤于读书、观察、思考,丰富充实的阅历、高雅的情趣修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和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都会对教学有帮助,都属于广义备课。北京市有一百多家博物馆,去那里参观也属于广义备课。
教学设计比备课要求高,高在哪呢?它比较专业化,科技的含量多,要求的理论、技术各方面的门道比较多。在课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中,教学设计更侧重于指导思想和整体的设计方案、方法、模式、框架等方面的考虑。或者说,对于那些具体的物质准备,例如一堂实验课的器材准备,是属于备课范畴里面的事。教学设计不包括这些太具体的事情。教学设计的要素包括:设计的依据,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考虑这些问题,就必须掌握和应用教育科学和教育技术的新成果,以新的理念和现代化的手段为我所用。
备课,首先要通读教材。然后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确定教学目的。备课向来比较重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后来也重视学科能力的培养。但还是比较看重结果,不太重视过程。备课重视基础、重视循序渐进、重视基本的现象和事实、基本的概念和规律,基本的技能和训练。备课还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往往采用以旧带新的方法。就是从复习旧的知识,自然地引入和过渡到新的内容。并且今天讲的新知识,又为今后要学的新知识进行了准备,做了预设和伏笔。备课要拟定一系列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备课还要考虑到重点和难点的突破,有一定的措施。要准备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老师为了教好某一个概念,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物理现象和事实。常常花费很多心血设计、制作教具。备课要对练习和作业,对于课堂的板书,对于目标测试的问题,都有精心准备。这些事情都是备课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这些事情,每一件都并不简单。把这些事都做周到,也可以造就一堂效果很出色的、让人回味无穷的好课,备课考虑的事情,重在教材的要求,教法的应用和教学效果。所谓教学效果表现在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学科能力两个方面。传统的备课也有它的章法,也有它的好传统,也有很多成功的经验和出色的老师。在传统备课里面,总的说,还是考虑怎样教比较多。很多精致的教具和出色的演示实验,也是为老师的讲解服务的。为了帮助老师讲解清楚,帮助学生观察和领会老师所教的内容,还是立足于教。备课重视学生的知识基础,重视循序渐进。很多传统的备课和教学的原则,即使拿现代的眼光来审视,也是很科学、很优秀的。历史上有一大批很高水平的老师,不只是很漂亮的板书和很好的语言修养。传统的命题考试也是有很多的讲究,也有很多很好的考题。但是这一切,还是传统备课的路数。总的来说,还是考虑老师“怎么教”,考虑学生怎样掌握知识比较多。
教学设计是备课的专业化的要求。专业化的要求比起经验型的做法,根本的区别在于有理论上的依据,站得高,思路开阔,顾及长远,科学、技术的含量高。
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就不仅限于研究教材和教法,着眼于自己怎样教了。和备课相比较,教学设计的重心转到更多地考虑学生的有效学习,或者说转到对于学生的培养。更多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成长,着眼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这样的指导思想里,有一系列的新的理念。例如要以人为本,要体现素质教育和德育,体现人文精神、科学精神;要改革课堂教学的模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要设计一系列探究的课题;要用信息技术跟教学整合;要开发各种教学资源等等。这都是教学设计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教学设计和备课的一个更大的区别。教案中的“教学目的”,在教学设计中变成了“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包括三项内容:知识和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和能力跟过去的理解不一样。更注重学习活的知识,生成获取知识的能力。除了学科能力之外,现在还有检索、提取信息的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与人交往的能力等,都是过去没有的的提法。过程与方法,一个是要做中学;一个是重视概念和规律形成的过程;一个是了解物理学历史发展的过程。这里面有好几个“过程”。还有,是学生亲身经历研究的过程或实验的过程,或展现物理图景的过程。学生亲身参与了,经历了,这本身就是教学目标。“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亲身体验一下。什么事不只是光动嘴。不但看过,还亲身做过。过程与方法这项教学目标,就是说必须让学生亲身体验过程,从中学到东西,得到培养。什么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第一,学习是快乐的事。第二是有成功的体验,我能行,我能学会,我明白了,我看清楚是怎么回事了,原来物理是这样的。第三,学了有用。不是只学到应付考试的一些东西。学了物理,就像近视眼戴上眼镜一样。再出去一看,真是豁然开朗。觉得学了物理,对于天上飞的,地上跑的,周围世界、自然界、家里生活,许多事情都明白了。这都是教学目标。跟过去从教材教法的角度谈这一课的教学目的相比较,教学目标的思路就开阔多了,站的角度也高多了。
教学设计要考虑有效学习方式的设计。过去也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兴趣,只要他们上课积极就行了。现在对于学生的有效学习方式要有所设计。具体的说,有观察、思考、听、说、读、写、做七件事。从理论上说,学习方式有个体、群体的两类。个体的学习方式首先是亲身经历的体验,在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中学习。有了体验,出现了疑惑和问题,有不明白的地方就要探究。探究并不神秘。小孩掏鸟窝、捉迷藏等都是很完整的探究过程。都有问题提出——假设方案——制定措施——实施——结果的比对——判断结论。教学当中,很多原来由老师口传心授的事情,现在都设计成由学生自己探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个体学习的第三种方式是接受。不能事事让学生探究。前人的智慧、成果、科学技术,有文字记载的各种资料浩如烟海。人的主要学习方式还是接受。但不要把接受误认为是光听老师讲课。接受,首先是阅读好书,吸纳营养。其中有效的检索是重要的。在书海当中,各种好资料、烂资料、垃圾资料都有。要能从中迅速找到你需要的东西,这是接受学习的核心能力。所以老师设计学生平时学习活动的方式,可以选择体验、探究、接受;还有群体的学习方式就是合作。具体的方式就是观察、思考、听、说、读、写、做。观察是头一条。让学生弄清现象和事实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这是最重要的事。有的老师老强调:你们要注意老师是怎么讲的,怎么分析的。下课之后,我告诉他,你怎么想,怎么分析不是最要紧的。况且你分析得也不一定对。要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到:现象和事实是怎么样的?为什么是这样的?教学设计还要考虑探究课题的选择和设计。只要抓得准,学生就探究得来劲极了。捉迷藏就是这样,这地方找不到,马上就会想到另一个地方。
教学设计要体现以人为本。什么是以人为本?就是要尊重学生。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更不用说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创造性。以人为本,当然包括以老师为本。尊重老师的创造性。老师不应只是被动地执行大纲、教材和教法。老师要创造性的工作,要根据学生的需要来创造。这是老师尊重自己的表现。我是一个创造者,这课堂是我施展创造力的舞台,我要创造出适合学生的出色的教学。这是老师尊重自己的表现。有的老师认为,反正这么多年我就是这么教的,爱怎怎的,就这么着吧。那还怎么能有进步呢?
教学设计要体现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必须尊重事实,尊重科学的方法。正确的对待误差。正确的理解人和自然的关系。过去老是想征服自然,最后受到自然的惩罚。现在是顺其自然,要谋求人和自然和谐发展,和谐共处,这就是科学精神。让学生观察一个现象,是不是看到的都是这样,有没有看到不是这样的?有没有没看到的,得的不是这个结论的?
教学设计要考虑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主要的不是在于使用模拟的课件,而是在于帮助我们展示直观图景和帮助学生学习这两方面。现在的摄像头、投影、多媒体录音录象的材料、网络等等都特别方便。考虑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主要是发挥它们的作用。学生该写该画的也不弄了,坐在那看老师比划完就下课。那是绝对不行的。老师该讲、该做、该画、该拿三角板、直尺,少一点都不行。当然繁杂的公式推导、书写可以用课件,省点时间。但是学生应该完成的操作、书写、画图、运算、讨论,决不能省事。教学设计还要考虑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以及教学过程和结果的科学评价。这是两个大的专题。在这里就不展开说了。
一、教学目标明确,定位合理,要有意义地建构知识体系;
二、要有教学的适切的教学方式,形式力减浮华;
三、尊重学生发展为本,要有学生的主动参与;
四、要有整体设计,有弹性、有难点、流程清晰;
五、激发学生迁移创造的欲望和能力;
六、注意基础目标的达成度,要有清晰的反馈;
七、注意学生有效思维时间的长度;
八、提出的问题具有挑战性,设计有梯度;
九、尊重教材,超越教材;对教材内容拿捏有度,取舍相宜;
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倡导个性化学习;
十一、了解学情,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背景相联系;
十二、老师心中有知识,教学口中无术语;
十三、基于问题的学习:创设情境 ,提出问题 ,并进行假设 、推断和检验;
十四、要让学生有深刻的体验,注意思想情感的涵养内化;
十五、语言要善于激趣、深于传情、工于达意、巧于启智;
十六、教学情境不能过分晃动;
十七、节奏要主次分明、循序渐进、张弛有致;
十八、课堂应创设情境并与游戏相联系;
十九、教师应有自己教学个性的亮度;
二十、语言具象、直观,注意感性与理性结合。
教学设计方案的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篇二
:
杜牧的《山行》是苏教版语文第五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课文,写的是诗人在山中小路上行走时所看到的深秋时节的枫林景色,描绘了一幅由“寒山”、“石径”、“白云”、“枫林”等构成的山林秋色图,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在这首诗中,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我们可以在观赏胜于二月春花的火红枫叶的同时,感受秋日山林的勃勃生机。
:
知识与技能:了解诗句的含义,把握诗文基调,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做到熟能成诵。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以分步解读,入境悟情等方式通过品味语言、描绘画面来体会诗歌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秋天,发现欣赏自然之美,激发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
1、通过对诗句的诵读感悟,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体会诗的意境;
2、激发学生对秋天的欣赏美的欣赏,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
1、网上有关图片的下载;
2、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古诗下载;
3、古筝曲《渔舟唱晚》。
: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看来仍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感知力。
意境,即客观事物和诗人思想感情的有机统一,它是诗的灵魂,可以说,没有意境就没有了诗:“诗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山行》是一首明丽、充满生气的诵秋诗。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将一幅绚丽的秋景图展现于我们面前。教学中我把握情与景的统一,引导学生走入诗境,感受诗情,以得到美的感染,情的陶冶。
:
基于以上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思路:
一、情境导入,初体诗境。
二、分步解读,入境悟情。
三、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四、整体诵读,体会诗韵。
五、课外延伸,拓展视野
:
1、谈谈秋天的印象。
2、出示图画或课件,配乐朗诵《山行》。
3、理解诗题,简介作者。
【设计意图:形象的感知比抽象的分析讲解更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感知秋天,进而引入古诗,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引发学生了解全诗的兴趣。】
。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1)运用不同手段理解“远上”、“斜”、“寒山”这三个难懂词的意思。
“远上”让学生联系实际,展开想象理解;
“斜”教师用“简笔画”演示;
“寒山”让学生查阅工具书或教师讲解。(从该词当中了解古诗所写的季节)
(2)出示句式训练:一条石头小路。
教师引导学生讲句意。
(3)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讲句意。
【设计意图:紧扣重点词,理解“远上”、“斜”、“寒山”相应词语,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古诗的凝练与本诗意境。】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图或课件,启发想象,出示训练:几户人家在白云的地方。
相机突出“生处”这个词义的难点。
(2)试着让学生自己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自学三、四句。
(1)根据学法指导,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教师深入学生,了解反馈。
(2)汇报交流,教师对重点处点拨。
4、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突出“词义句意理解”的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参与性,力求改变“讲词语——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
1、听着音乐,随着老师的描述,想象一下山林的景色,引导学生把景物说具体。
2、面对这么多的景致你想做些什么呢?
(1)放声朗读这首诗。
(2)画一幅画。
【设计意图:爱动、富于想象、形象性强是儿童的共同特性。教学时对于绘画基础较好的学生,可指导学生根据诗意作想象性绘画(非技术性)。教学中应让学生尽可充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意象景色描绘出来。诗中之“画”形象化、直观化了,不但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入境、激情,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及创造美的意识。】
(3)当导游介绍此处美景。
……
【设计意图:能在课堂上完成的想法让学生当堂即做,如朗诵诗,不能当堂完成的可作为家庭作业布置给学生,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需求,给了学生自主选择作业的权利】
。
1、学生诵读,怎样才能读得美?
2、学生汇报,教师点拨。(读出节奏美)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范读——个别读——小组读——齐读)
【设计意图:古诗是古代文化宝库中的一颗瑰宝,它语言凝练,意境深远,适宜诵读。采用不同形式的读,既可以在读的过程中深入理解诗歌内容,又可使学生情感升华至对美好景物的热爱。】
1、出示杜牧《长安秋望》,王维《山居秋暝》,李商隐《霜月》。
2、学生自由诵读。
【设计意图:这几首诗都与秋天有关,学生通过自读,领悟古代诗人笔下秋天的千姿百态之美。】
教学设计方案的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篇三
(一)请全班学生背诵第一课《柳树醒了》,再单独背诵第二段。板书:春雨。
(二)出示课件(第三段内容):春雨给柳树洗个澡,不光把柳枝洗软了,也把柳枝洗绿了。谁能说说春雨的色彩是什么样的?板书:色彩。
(三)今天我们来学习春雨的色彩这篇课文,让我们一起去看看燕子、麻雀和黄莺和大家想的是不是一样。板书:的。
(一)自读课文,要求做到正确、流利。教师巡视摸底,找到学生读书中存在的问题。
(二)重点领读课文,正音。
1.一群小鸟 / 正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
2.争论、有趣、问题。
3.落到草地上、淋在柳树上、洒在桃树上、滴在杜鹃丛中、落在油菜地里、落在蒲公英上。
4.结合正音完成课后读读说说。
滴:雨滴 水滴 点滴
欢:欢乐 欢笑 欢喜 欢迎
题:题目 数学题 问题 课题 解题
(三)分段检查朗读情况。
谁能把第一段读得正确流利,谁就站起来读。(二~六段类推)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课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大家读了好多遍课文了,谁能说说小鸟们争论的是一个什么问题?
2.创设情境,引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出示头饰激趣:喜欢那只小鸟,就读好它的话,等会上台表演。
(2)学生自由练读。
(3)小组内表演。
(4)挑选两个小组上台带头饰表演。
(5)全班评选最佳燕子、麻雀、黄莺,上台表演。
3.表演完毕,趁势解决学习伙伴提出的问题:
请燕子、麻雀、黄莺征求大家的意见:我们谁说的春雨的色彩是对的?
4.引导探究:
(1)小燕子说春雨是绿色的,它抓住了哪两个最有说服力的东西证明春雨是绿色的?
(2)小麻雀说春雨是红色的,它抓住了哪两个最有说服力的东西证明春雨是红色的?
(3)小黄莺说春雨是黄色的,它抓住了哪两个最有说服力的东西证明春雨是黄色的?
教学设计方案的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篇四
教学角度:运用多中人称,讲述中国登山队员的壮举。
主要教学步骤:
1、速读全文,要求学生读出情节发展的几个主要阶段。
2、浏览课文,要求学生读出层次
详略,注意体味文中的人物描写和景物烘托。
3、组织课堂讨论,议说“登上地球之颠”。
说读训练实施过程:
1、引导学生运用第三人称,概述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2、引导学生运用第一人称,以某一登山队员的身份,讲述登山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历所感。
教师布置几个话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
a攀登“第二台阶”,
b奔向“地球之颠”,
c、刘连满的生命之光。
学生自选角色和话题,思考准备。
先小组
后全班进行课堂发言。
3、引导学生谈读后感。
4、引导学生朗读景物描写的句子,体会其表达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的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篇五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沙俄时代穷人的悲惨生活和他们的美好心灵。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3.展开合理的想象,续编《穷人》的故事。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1.从桑娜的行动和思想活动中体会穷人的'美好心灵。
2.续编故事,展开想象。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教学挂图。
四、教学时间:三课时
??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生字词,理清课文顺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课
1.听写词语。
摇篮 围裙 烤鹅 冻僵 火焰 薄纱 橱窗
灌进来 暖烘烘 圣诞树 明晃晃 眨眼睛
2.同座互相批改。
二、检查预习
1.《穷人》这篇课文的作者是谁?(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我们读过他写的什么文章?读过他写的《跳水)
2.《穷人》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两三句话把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说一说?(请两三个学生说说,大概意思正确就行。)
3.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生字读音。(提醒注意”溅、填、怨”都是前鼻音。)
三、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1.开火车朗读课文(按座位顺序每人朗读一段)。大家边听边想,这篇课文先讲什么,再讲什么,最后讲什么,可以分成哪几个部分。
2.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段?每段讲的是什么?(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j讲渔大的妻子桑娜在海风呼啸的夜晚,焦急地等待丈夫出海归来。从第三自然段到第十一自然段是第二段,讲桑娜出门去看丈夫是否回来,顺便去看生病的邻居西蒙,发现西蒙已死,便抱回西蒙的两个孩子。从第十二自然段到结束是第三段,讲渔夫回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把西蒙的孩子抱回来抚养。)
四、按分成的三段朗读课文
1.同座互相练习朗读。
2.指名分段朗读。
五、识记生字。书写生字词
每个字写两遍,能组成词的组成词写。
六、布置作业
根据课后“思考?练习”第一、二题,进一步自学课文。
教学设计方案的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篇六
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
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
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
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喜欢读的可以多读几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师巡视,了解学情)
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
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⑴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⑵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憧憬”一词可根据“泡泡”的提示引导学生,或在具体的语境中解决。“依然”一词可用近义词“仍然”,通过换词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
⑶当学生在谈到书中孩子的心情时,引导他们读两个句子:
①我们精心的做着,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
②我们依然快活,把它叫做“幸福鸟”,还把我们的名字写在上面。
教法:多种形式读,体会作者高兴的心情。
⑷假如就是你在做风筝,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让学生入情入境)
⑸多种方式读全段。
3、学习第三自然段:
⑴角色转换:风筝做好了,此时你最想干什么?
⑵创设情境: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孩子们放风筝的欢乐场面吧!播放多媒体课件,或者教师有感情地朗读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场面的文章,让学生入情入境。
⑶引导表达:刚才同学们欣赏了放风筝的画面,你们看到了什么,与大家交流交流。
⑷角色转换:当你奔跑在空旷的田野中,看到高高飘荡在天空中的风筝,你的心里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
⑸品味课文:用心多遍朗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哪些地方写出了文中孩子和我们一样的感受。
需要精读的句子:
①一个人用手托着,另一个人牵着线,站在远远的地方,说声“放”,那线一紧一松,风筝就凌空飞起,渐渐高过树梢了。
②风筝越飞越高,在空中翩翩飞舞着,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
注:此二句可根据课堂情况,分析写法,如第一句中动词“托”“牵”的用法。
⑹深入赏读:让我们带着自己的体验和感受(兴奋、激动、自豪)再读全段课文。
四、小组自学生字,交流学法
1、出示生字,指名组词朗读:
注:“拼”“村”“丧”的读音需特别注意,磨的读音:二声(摩擦)、四声(磨面);坊的读音:一声(牌坊)、二声(作坊)。
2、观察生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注:“村”可与“材”进行比较记忆,“丧”的下面部分没有一撇。
3、练习书写生字。
五、课堂练习
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一、诵读回味
表现情感
1、选择第1自然段至第3自然段中你最喜爱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读出感情。
2、作者在做风筝,放风筝时的心情怎样?用一个词概括。
二、细读深究
体悟感情
1、学习第4自然段。
⑴读一读:用心读读第4自然段,能发现“我们”的心情有什么变化吗?
⑵说一说:说说你读后的发现。
⑶试一试:能不能用读表现出不同的心情来?(可采用多次读的方式进行)
重点读好这个句子: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那风筝越来越小,倏地便没了踪影。
方式:读、体会、“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可表演。
⑷评一评:你们觉得这些同学读得怎么样,从哪些语词的朗读上能感受到“我们”的快乐或难受。
2、学习5、6、7、8自然段:
⑴师:假如你高高飞着的风筝断了,飞了,你会怎样呢!
⑵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小朋友们是怎么做的?请读读5、6、7、8自然段。
重点读好:我们垂头丧气地坐在田埂上……
⑶体验:你是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孩子的难过而又不甘心的情感。(我们向那房子跑去,继续寻找我们的“幸福鸟”……为主要体会句。)
三、回顾课文,畅谈感受
1、放筝时,线断了,风筝飞走了,孩子们很难过、着急,为什么还说放风筝是快乐的呢?你有过这种生活体验吗?
2、一个提问下,帮助学生再次疏导出全文线索,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并再次朗读几个描写心情的重点句。
四、课堂练习
1、把自己玩耍、活动时候的心情告诉大家,写一写。
2、写几个描写心情的词语,并在小组内交流。
教学设计方案的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篇七
1、正确、流利地朗读小儿歌,认识8个汉字,体会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2、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汉字偏旁与字义之间的联系,提高归类识字的能力。
3、辨析两组同音字,能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使用同音字。
4、进一步巩固用音序法查字法查字典的知识,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5、正确朗读并背诵四则歇后语,大致了解其意思,初步体会歇后语这种语言形式的特点。
6、阅读故事《狐狸和乌鸦》,把握故事的主要内容,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进一步巩固形声字的构字规律,练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
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正确使用同音字,初步了解歇后语这种语言形式。
3课时
1、正确、流利地朗读小儿歌,认识8个汉字,进一步体会形声字的构字特点。
2、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汉字偏旁与字义之间的联系,提高归类识字的能力。
1、出示《识字3》的内容,生自主朗读,说说在这一课中“青”字加上偏旁组成了哪些新字。
2、师激趣:其实在汉字中,像“青”这样特别爱交朋友的汉字还有很多,我们今天再来认识一位(板书:包,指名生认读)。
3、师质疑:“包”加上不同的偏旁,又能变成哪些新的汉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趣味识字”吧!
1、生自主阅读小儿歌,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生朗读小儿歌,正音识字。
(1)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相机出示词语卡片:吃饭、能干、吃饱、茶水、泡茶、轻轻、抱着、鞭炮。
(2)指名生认读,相机正音强调:“能”既是鼻音,又是后鼻音;“茶”是翘舌音;“轻”是后鼻音。正音后再次抽读卡片,巩固学生认读。
(3)生再次练习朗读小儿歌,将儿歌读通读顺,读出节奏。
3、巩固识字。
(1)单独出示儿歌中出现的八个生字,指名生认读,口头组词,加强理解。
(2)引导学生观察字形,教师识记方法。在此过程中,师适当指导:“饱、泡、炮”这三个字都是“包”字加上不同的偏旁构成的;“饭、茶”也可以通过借助偏旁来理解字义识记字形;“轻”与“经”比较记忆。
(3)师再次随机出示卡片,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小组读等方式巩固学生的识字成果。
4、发现规律。
(1)师引导学生找出儿歌中由“包”字加偏旁组成的六个汉字,交流这六个汉字是由“包”加上什么偏旁组成的。
(2)指名生交流,师出示六个汉字:饱、泡、跑、抱、袍、炮。指名生说说这六个汉字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师适当小结:相同点是六个汉字中都有“包”字,而且读音与“包”相似;不同点是偏旁不同,意思也不一样。
(3)鼓励学生结合儿歌内容说说这六个汉字的偏旁与汉字的意思有什么关系。
(4)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适当小结:“包”字加上不同的偏旁组成了六个汉字,这六个汉字的读音与“包”相似,而不同的偏旁表示了汉字不同的意思。像“饱、泡、跑、抱、袍、炮”这样的汉字叫做形近字,与我们在《识字3》中学习的由“青”字组成的一组汉字一样,声旁表音,形旁表义。汉字中的大部分字都是形声字。
1、师过渡:同样的汉字加上不同的偏旁可以组成很多新的汉字,同样,同一个偏旁加上不同的汉字也可以组成新的汉字。中国的汉字就是这么神奇有趣,让我们一起来发现吧!
2、生自主认读“我的发现”中的三行汉字,读准字音,并与同位轻声交流自己的发现。
3、指名生分行朗读汉字,并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第一行汉字都是口字旁,第二行汉字都是提手旁,第三行汉字都是足字旁。
4、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每一行汉字在字义上有什么相同之处,指名生交流,师适当小结:第一行四个口字旁的汉字所表示的意思都与嘴巴的动作有关;第二行提手旁的汉字表示的都是手部的动作;而第三行足字旁的汉字是与脚部动作有关。
5、拓展巩固。
(1)鼓励学生想想还有哪些口字旁、提手旁、足字旁的汉字,看看这些汉字的意思是不是与偏旁有这样的关系。
(2)指名生交流,师适当板书:喊、喂;打、抱;路、跃。师教读,并适当讲解意思。
(3)师出示三点水旁、木字旁,鼓励学生写出几个带有这样偏旁的汉字,进一步体会带有相同偏旁的汉字所表示的意思与这个偏旁有关。
6、师小结:我们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可以通过关注汉字的偏旁来理解这一类汉字的意思,这样识字更有趣,也更有效果。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又认识了很多的汉字朋友,而且发现了汉字的字形和字义之间的有趣联系,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识字中,也能关注到这一点,进一步提高自己认识汉字、理解汉字的能力。
1、辨析两组同音字,能在具体的语境中正确使用同音字。
2、进一步巩固学习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提高自主识字的能力。
3、正确朗读并背诵四则歇后语,大致了解其意思,初步体会歇后语这种语言形式。
1、师出示几组同音字:香—乡;青—清;再—在;夕—西,指名生认读,说说这几组汉字有什么特点。
2、生交流,师小结:每一组的两个汉字读音相同,意思却不一样,这样的字叫做同音字。
3、师谈话:汉字中的同音字有很多,虽然它们的读音相同,但是在用法上却不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如何区别它们。
1、生自主朗读“选一选,填一填”中的句子,尝试将正确的汉字填在括号中,再读一读。
2、指名生朗读句子,并交流自己所填的汉字是什么,为什么填这个汉字。
3、根据生的交流情况师明确:
“青”指的是一种颜色,“清”是三点水旁,一般用来表示水很干净,所以第一句话应该这样填;“远处有(青)山,近处有(清)泉。”
“再”一般表示再见、再一次的意思,“在”表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间等”,所以第二句话的括号中应该填:“放学了,大家(在)教室门口和老师说(再)见。”
4、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巩固“青—清;再—在”这两组同音字的不同用法。
(1)师出示相关练习:
qīng:()色、()水、()蛙、()洁
zài:()会、()哪里、()也不会了、我()早晨读书。
(2)生根据同音字的不同意思自主进行填空,并说明原因。
5、拓展练习。
(1)师出示另外两组同音字:香—乡;夕—西。指名生认读。
(2)鼓励学生分别用“香”“乡”组词,体会二者意思的区别,师小结:“香”指的是味道;“乡”指的是家乡、故乡。
(3)鼓励学生分别用“夕”“西”组词,体会二者意思的区别,师小结:“夕”指的是傍晚、夕阳;“西”指的是一个方向。
6、师小结:辨析同音字,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词语和句子,根据汉字的意思来正确区分。
1、出示“语文园地三”中学习的《音序查字法口诀》,生齐读,并指名生说说音序查字法的几个步骤。
2、在生交流的基础上师带领学生复习:第一步:找汉字音节的第一个大写字母;第二步:在字母栏下找到相关音节,看看它在第几面;第三步:翻到字典正文的这一面,依次寻找,就能找到这个汉字。
3、根据以上方法,生用音序查字法在字典里查到“溪、解、准、楼、伯”五个字,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4、指名生交流自己是如何查到这几个字的,在交流中进一步巩固音序查字法的基本步骤。
1、生自主朗读这四则歇后语,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短语。
2、指名生分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师适当正音。
3、正音后再次让学生练习朗读,师提醒学生每行短语的中间部位要注意停顿。
4、师举例引导学生体会歇后语的表现形式:
(1)出示第一则歇后语,指名生朗读,指名生交流这个短语中出现了什么物品(小葱、豆腐),它们是混合在一起的,所以叫“小葱拌豆腐”。
(2)师出示“小葱拌豆腐”的图片,生结合图片和生活体验说说这两种物品放在一起是什么颜色(有绿色和白色)。
(3)生再次朗读第一则歇后语,师引导学生体会前后两部分有什么关系。
5、按照刚才的学习方法,生自主朗读并比较每则歇后语前后两部分之间的关系。
6、指名生朗读剩下的三则歇后语,并说说自己的理解,师适当讲解并小结:这几则短语,前半部分讲的是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现象,后半部分则是一种比喻的意思,整句联系起来十分生动有趣。像这样的语言形式就叫做歇后语。
7、大致理解这四则歇后语的意思。
师描述一种情况,鼓励生说一说用哪一条歇后语比较适合。(如:一位同学期中考试没有考好,当他拿着试卷回家的时候,心里十分紧张,担心爸爸妈妈会批评他,这个时候他的心情就可以用“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来形容。)
8、通过师生对读、自由朗读、联系意思等方法指导学生熟读并背诵四则歇后语。
同学们,我们的汉语表现形式十分丰富,歇后语就是其中非常有趣的一种,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在今后的语文学习中,我们会经常接触到歇后语,希望同学们能记住它们,并且能正确、熟练地运用它们。
1、正确、流利地朗读故事《狐狸和乌鸦》,分角色朗读对话。
2、了解故事的主要内容,明白狐狸是怎么骗到乌鸦口中的肉的。
3、通过阅读,让学生明白爱听好话容易上当受骗的道理。
4、初步了解《伊索寓言》这本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1、出示狐狸和乌鸦的图片,指名生说说这两种动物的了解。
2、师相机小结:在人们的心目中,狐狸是狡猾的,一肚子的坏主意;而乌鸦呢,浑身长着黑色的羽毛,叫声也很难听。这两种动物遇到一起,会发生什么有趣的故事呢?
3、师板书故事标题:狐狸和乌鸦。指名生朗读题目。
1、师播放故事的录音,引导学生认真倾听。
2、生借助拼音自主朗读故事,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师相机正音,指导学生把句子读正确读通顺。在朗读中引导学生学生或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第1自然段:狐狸看到乌鸦嘴里叼着一片肉。
第2自然段:狐狸主动向乌鸦打招呼,乌鸦没有理睬。
第3自然段:狐狸问候乌鸦的孩子,乌鸦还是没有回答。
第4自然段:狐狸夸乌鸦的羽毛漂亮,嗓音动听。
第5自然段:乌鸦得意地唱起了歌,结果肉从嘴中掉了下来。
第6自然段:狐狸叼起肉跑掉了。
4、生再次轻声朗读课文,师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故事的主要内容,在交流的过程中,师适当引导学生把故事的内容说清楚,说完整。(狐狸想骗乌鸦嘴里的肉,就主动向乌鸦打招呼、问候乌鸦的孩子、夸乌鸦的羽毛和嗓音,结果乌鸦上当受骗,嘴里的肉被狐狸骗去了。)
1、师过渡:狐狸是怎样一步一步骗到乌鸦嘴里的肉呢?请同学们再认真读一读故事,看看狐狸都用了哪些方法?乌鸦的反应又如何?
2、生自主阅读故事,边读边与同位轻声交流自己的读书收获。
3、指名生交流,师在以下地方重点指导:
狐狸的表现:
(1)第2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眼珠一转”体会狐狸在动脑筋,想办法与乌鸦套近乎;抓住“亲爱的”“您”这两个称呼体会狐狸对乌鸦的尊敬。
(2)第3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赔着笑脸”体会狐狸为了达到骗到肉的目的,不在乎乌鸦的不理睬,通过问候孩子来向乌鸦示好。
(3)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摇摇尾巴”这个动作体会狐狸继续讨好乌鸦的心理。
(4)师质疑:狐狸是真的喜欢乌鸦,才会主动与乌鸦打招呼、问候乌鸦的孩子、夸赞乌鸦的吗?引导学生在刚才阅读交流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狐狸是为了骗到乌鸦嘴里的肉,才主动与乌鸦打招呼套近乎、问候乌鸦的孩子、说假话来拍乌鸦马屁的。
(5)在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学生朗读狐狸的话,结合狐狸的动作和表情读出狐狸的虚伪和讨好的语气。
乌鸦的表现:
(1)指名生交流乌鸦的变化:没有回答—看了一眼还是没有回答—非常得意,唱了起来。
(2)引导学生思考乌鸦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结合狐狸的表现和语言,引导学生体会乌鸦在狐狸一步一步的讨好下,逐渐放松了警惕,把狐狸的假话当成了真话,最终上当受骗。
4、鼓励学生探究乌鸦上当受骗的真正原因,指名生交流,师适当小结:爱听好话和假话,喜欢别人奉承,就会让别人抓住你的弱点,从而上当受骗。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一起阅读了《狐狸和乌鸦》这个有趣的故事,这个故事出自《伊索寓言》这本书(师多媒体出示《伊索寓言》这本书),在这本书里,还有很多很多既有趣又深含哲理的小故事,希望同学们课后可以读一读。
教学设计方案的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篇八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具体语言材料的赏析,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对我这位残疾人深深的感激之情。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残疾青年乐于助人的美好品质和我对青年的深深的感激之情。
把文章中人物的美好形象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搜集相关事例、课件。
一课时。
讲一个关于善意的谎言的故事。
1、板书“欺骗”并理解“欺骗”。
2、生活是复杂的,并不仅仅是几句话能概括得了的。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场特殊的欺骗。齐读课题:别饿坏了那匹马。
3、关于这场欺骗,你们想知道什么?
⑴ 谁欺骗谁?
⑵ 为什么欺骗?
⑶ 怎么骗?
1、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2、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3、反馈交流:
⑴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事?
主要写了酷爱读书的“我”在失去看书机会时,摆书摊的残疾青年谎称家中有马,买下马草,让“我”继续看书的事。赞扬了作为书摊主人的残疾青年不计一己得失、想方设法让“我”读书的良苦用心,表达了“我”得知真相后的深深感激之情。
⑵ 文章几次写到“别饿坏了那匹马”,用意是什么?
第一次是残疾青年叮嘱“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时说的;第二次是“我”担心马饿坏了,急着推门进去时说的。
这两次的意思不一样,第二次是“我”真的担心误了喂马时间而饿着马。而第一次,表面上是残疾青年让“我”以后把马草卖给他,不要耽误时间,饿坏了马。实际上,根本没有这样一匹马,残疾青年怕“我”因卖马草耽误时间,耽误学习而善意地欺骗了我。
⑶ 为什么会有这个欺骗故事?这场欺骗的动机是什么?
为了帮助我能继续看书。由此可以看到残疾青年善良、宽厚、善解人意的美好的心灵!
1、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残疾青年美好的心灵?
2、根据学生回答,课件随机出示:
⑴ 他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对我笑道:“过来,让我看看你的马草。”(为什么先是一愣,继之眼睛一亮?此时,摊主是怎么想的?)
⑵ 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以哥哥的口吻命令到:“听见没有,快把马草提进去。” (姑娘茫然的眼睛说明什么?)
⑶ “别别别……”他急了,“碧云!碧云!”他用双手拼命地摇着轮椅,想挡住我的路,“你放下!等碧云来拿!”(他为什么急了?)
⑷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蔫焦黄的马草──这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的马草!那匹马呢?那匹香甜地吃着我的马草的马呢?
(同学们,“我”走进了后院,看到了心目中那匹香甜地吃着马草的马吗?那么,“我”看到了什么呢?请大家把句子再读读,看哪个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马草一天天多起来,青年仍把马草收下来,说明了什么?)
“我”一直将马草卖给青年,以为他真的有那匹马。现在看到了马草,明白了真相,“我”心情如何?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阅读课文,了解了人物的情感。读课文就是要学会从字里行间读出人物情感。那么“我”难道仅仅只看到了马草吗?
3、现在就请大家读这段课文,仔细体会其中的感情。
4、文中只有残疾青年有着美好的心灵吗?你还看到了谁的善良和美好?
(父亲也很善良。父亲虽然赞同“我”看书,但他知道青年的生活的艰难,所以忍痛打了“我”,让“我”去扯马草换钱。他还不忘利用匆匆翻书的机会,在书里夹上几张毛票,维护了青年的自尊。碧云同样善解人意。她很能理解哥哥的想法,配合着哥哥把谎言维持下去。)
5、作者是怎样表达出这些人物的美好品质呢?
课文写摊主说谎是为了成全我看书,是一种善意的谎言。从这个角度来看,残疾摊主是一个怎样的人?你身边又这样感人的事迹吗?
可是迟了!我已经走进他家的后院,看见了一堆枯萎焦黄的马草──前些日子我卖给他的所有马草!那匹马呢?甜甜地吃着我拔的马草的那匹马呢?我扭头冲了出来……我突然间明白了。
别饿坏了那匹马
残疾青年 我
热心、善良 爱读书、诚实、有志气
教学设计方案的特点 教学设计方案篇九
(1)自己选择某课程中一节课(45分钟)的教学内容,在“以“教””的基础上,完成一个教学设计方案的撰写,要求按照表格中的项目来填写,根据具体情况来写,表格中多余的行删除,缺少的则自行添加。(请严格按照模板来填写,建议选中小学教材内容,模板中加入标注的或者黄色部分文字作业时请删除)
(2)本作业涵盖的主要知识点都在教材第八章中,其中案例在p254——p264,另外,本作业3(教学设计)和作业4(课件制作)选题内容保持一致(也就是课件是根据前面的教学设计来制作),请在选择内容的时候,综合考虑。
对于不会填写的地方请先仔细研究“案例”文件夹提供的两个案例。
提供案例:见“案例”文件夹中的文档,也可参照教材中的案例: 以“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