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古诗鉴赏PPT优质(5篇)

最新古诗鉴赏PPT优质(5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6 18:50:25
最新古诗鉴赏PPT优质(5篇)
时间:2023-04-26 18:50:25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古诗鉴赏PPT篇一

李峤

大江开宿雨,征棹下春流。雾卷晴山出,风恬晚浪收。

岸花明水树,川鸟乱沙洲。羁眺伤千里,劳歌①动四愁②。

[注]①劳歌:劳作者之歌。亦指忧伤、惜别之歌。②四愁:“四愁诗 ”的省称,张衡著,后泛指愁思。

8.诗中动词极富表现力,请赏析“开”“卷”二字。(4分)

“开”以动写静(1分),形象地表现了一夜春雨后,江面水涨,视野开阔的情形(1分)。“卷”字运用了拟物的手法(1分),形象地写出了雾散天晴山影清晰的景象(1分)。(“卷”字答成以动写静亦可。)

9.是个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漂泊在外的感伤、愁情(1分)。前三联以乐景写哀(或反衬),夜雨过后,江面开阔,雾卷山晴,风恬浪收,江花欲燃,绿树映水,山鸟曼舞,如此明丽活泼的景象让诗人倍觉漂泊之愁(2分);尾联以“伤千里”“动四愁”直抒胸臆,更加鲜明地表达了羁旅之苦

江 行 [宋]严羽

暝色蒹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

离家今几宿,厌听棹①歌声。

【注】①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⑴诗人为什么“厌听棹歌声”?

答案: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倦。

【解析】

阅读浅易的古代诗文。“浅易”指合格的高中毕业生能够基本读懂的程度。

本道试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从整首诗来看,作者那种离家日久、思乡情切的情感主要通过“厌听棹歌声”尤其是“厌”来得以表露。前三联主要写自己旅途所见,最后一联写自己的感觉。⑵请从“景”与“情”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答案:诗歌颔联妙在融情于景。诗中描写了雪“残”、雁“断”、月“新”、潮“生”的凄迷景致,景中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解析】

本道试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等级为d,鉴赏评价。考生通过解答第⑴题以后,对本诗的情感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因而,在解答本道题时,要紧密结合第(1)题的答案,进而从命题者所指定的“景”与“情”的角度进行赏析。在组织答案时,要涉及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赏析的“景”的区域为颔联,“情”为全诗;二是答出运用的表达技巧;三是指出这种表达技巧下的“景”;四是写出诗中所体现出来的“情”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参考答案】

⑴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

⑵①“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

②“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黑暗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诗歌形象和情感,首先通读全文,结合背景,从诗歌所描绘的意象出发。

【解析】第⑴题考查诗歌景和情的关系,“月”是本诗的主要意象,抓住作者所描写的月的特点,再结合诗人遭遇和国家的局势作答。第⑵题考查诗歌情感,结合注释①作答。附高考学子心声:

因为个人对古诗词有一定的喜好和敏感,所以当语文题目解密后,我首先看的是诗歌。老实说,不看注解,我基本上读不懂这首诗;看了注解,我还是不太懂——当然,我不懂不等于别人不懂,何况我们在教学生做诗歌鉴赏题的时候,经常会有“文难题易”的说法,目的是提升学生做题的信心。在语文高考所有的题目当中,恐怕“古诗鉴赏”是一个连老师也没有把握做准确的题吧,那么,在“参考答案”没有出来之前,姑且让我这个“资深”高级语文老师猜解一回吧。

⒈一看诗题:诗题既然是“月”,那么,诗的主要内容当然是写“月”了,诗的主题当然也是与“月”有关了。朝着这方面去理解诗歌,总不会太离谱。⒉二看注解:先看注解的好处在于了解作者写作的背景和避免在阅读时对不懂的地方过多纠缠耽误时间。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这个地址无关紧要,“安史之乱”是背景,“曾困居于此”是提示——只不过这个提示让人迷惑:“曾”是相对于杜甫写诗的时间而言还是相对于今天命题的时间而言呢?这个问题不解决,诗歌的内容就不好理解。按理,“曾”应该改为“当时”。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

七、初八的弓形月亮。这个注解基本上没什么大用——但也有点用,就是让我们猜想“六”大概应该是“初六”吧,但本诗的主题,只与月亮有关,而与什么时候的月亮没有太大关系。③故故:常常,频频。这是解词,怕学生不懂。可是不解还好,一解反而迷惑了——这是写某一天晚上的月亮呢还是写某一段时期晚上的月亮呢?看来应该是后者——瞿塘峡晚上的月亮经常弥漫了青天——用泛写代特写,学生难懂。⒊三看诗文:我看不懂的有四处:

①“万里瞿唐月”中的“万里”是指什么?如果本诗的主题为“月下乡思”,那么可以理解为与故乡有“万里之遥”,但也可以理解为“瞿塘峡青天万里”。哪一个较为恰当?

②“时时开暗室,故故满青天”不好理解。正如上文所言,这是当晚的特写,还是瞿塘峡月亮的泛写?若泛写,上文的“六”如何落实?若特写,“时时”“故故”如何落实? ③“爽和风襟静,高当泪脸悬”中的“和”不好理解。下一联的“当”应为动词,读音应为第一声。按照对仗的原则,“和”也应该为动词。就平仄规律来讲,“和”应该为仄声,那么这个字应该念h(第四声),意思应该和“配合”差不多。全句的意思大概是:天气清爽无风,衣襟配合着静止不动,月亮高挂天空,正对着泪脸高悬——唉,“高师”尚要猜,学子何以堪!

④“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一句,勉强可以理解:不管“南飞”是飞向南还是从南边飞来都无关紧要,反正一只乌鹊停在江边。但是“夜久”一词学生未必能准确理解:是停落了很久呢?还是夜很深呢?杜甫和命题人的意思,大概是后者。

上文说过,难文可以易出,这是命题的常识。但是所命的两个题,偏偏却不怎么好答。⑴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怎样的感情?”除了“安史之乱”和“曾困居于此”,诗歌当中没有任何文字信息,也即是所谓的意象能表明诗歌的主题。那么我们就只有猜了:战乱时期,流离失所,困居他处,见月思乡。不知我这样解行不行?

⑵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4分)

这又难了。刚刚所分析的这几个词,偏偏是含有许多歧义的,你让学生如何准确的解释清楚呢,更何况要说它们的“作用”?真是难为人!我姑且再猜一次:“万里”——用空间的遥远或广阔表明离乡之远,思念之深。“时时”——用月亮频繁的出现惹起作者的思乡之痛。“夜久”——用乌鹊深夜久停,不肯离去,喻作者深夜难眠,望月对鸟,增添思乡之念

张先《题西溪无相院》赏析

【诗文】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试题】

(1)这首诗多处写到“影”,有的是明写,有的是暗写。请找出两处暗写“影”的诗句,并加以说明。

(2)第二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

(1)①过桥人似鉴中行,暗写人影(或桥影)。

②莫放修芦碍月生,暗写月影(或芦影)。

(2)上句着眼于视觉,写浮萍破处,山影在水中显现出来,照应了第一联的“清”字。

下句则着墨于听觉,以细微的草声衬托出环境的宁静,呼应了第一联的“静”字。(2009年湖北省高考语文试题)

【作者简介】

张先(公元990─1078年)北宋人,字子野,湖州乌程(今浙江吴兴)人。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任吴江令、永兴军通判。官至尚书都官郎中。著有《安陆集》及词。张先“能诗及乐府,至老不衰”(《石林诗话》卷下)。【注释】

①西溪:浙江湖州有苕水,分东西二源:西苕出天目山之阴,东北流经孝丰,又北经安吉县,又东经长兴县,至湖州而与天目山之阳流出的东苕合流。西溪就是西苕。无相院:即无相寺,在湖州西南黄於山,始建于吴越。

②鉴:镜子。【译文】 水光天色虚清,上下一体,没有人声,没有微风,波澜不惊,水岸持平。浮萍碎处,映出远山的倒影;小船过时,听到划过草叶的声响。僧人入城,禅院愈清,物我两忘,人行镜中。阵雨过后,秋色渐浓,别让芦苇长太高,挡了水中的月影。

【鉴赏】

张先的词内容大多反映士大夫的诗酒生活和男女之情,对都市社会生活也有所反映。语言工巧。

此诗又名《华州西溪》。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情致。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写道:“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写得豪迈壮阔,气势不凡。此诗首句即从孟诗来,但意在写静谧之景,且能与全篇构成一个和谐的整体,可见其善于借鉴。

首句既点明水光天色都是一片清虚,下面则就水来写,紧扣“西溪”二字。一切都是那样的安静,没有人声,甚至没有一丝微风,所以溪面上波纹不起。

颔联写得非常细致。水面长满浮萍,本无所见,而水底小虫或游鱼微动,使得浮萍绽开,随意一瞥,竟映出山影;岸边的草丛本和溪水一样宁静,但不经意间,仍能听到虫儿活动时的窸窸窣窣的声响。一个“破”字,与他的名句“云破越来花弄影”有异曲同工之妙寓动于静,体物入微。小艇去来,水波开合,草声微微,却为诗人所留意,足见其静,此又是以动衬静的手法。颔联一动一静,皆于细微处听之见之,虽无大景致,却有大起落,足以动人心。这两句,一写目睹,一写耳闻,极形大自然之静,却又显示出生命力量的无所不在。颈联照应题面“无相院”,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行鉴中表现物我两忘,是诗歌境界的进一步深化。

最后两句回应“积水涵清”,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之月作结,使我们想起了“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意而无禅语,此诗的高明之处就在此。“已凭暂雨添秋色”一句,在篇末点出,确是巧设安排。一是突出了西溪之妙境,先绘景后叙其所由出;二是可以放开一步,宕出远神。“莫放修芦碍月生”,意谓秋雨之后,芦苇勃生,莫让它恣意长高,使人领略不到深潭月影。这一结余味悠然。

张先在当时就有一个绰号,叫做“张三影”,意谓他在词中写过三句带“影”的名句。其实并不止三句。如《天仙子》:“沙上并禽水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青门引》:“那堪更被明月,隔墙送过秋千影。”《归朝欢》:“娇柔懒起,帘押卷花影。”《剪牡丹》:“柳径无人,堕飞絮无影。”《木兰花》:“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杨花过无影。”他写影的本领,在此诗中也可见到。“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为全诗增添了生机和情趣。看起来,这位作者在词和诗上的追求是一致的。

古诗鉴赏PPT篇二

关于古诗阅读的点滴思考

读诗,尤其读古诗,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有万般感受,千种体会,但让我们用语言描述那种感觉,却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但如果我们能在古人与今人之间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从诗歌提供的信息中,理解诗人理解诗歌,与古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或许能让我们豁然开朗,走近古人。

一、从题目入手,解读其中的信息 “看人先看头,赏诗先赏题”,题目富含诸多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诗人的心情、诗歌的意境以及诗歌的类型等,是我们解读诗歌的切入点。从题目切入可以帮助我们迅速准确地理解诗歌。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题目中的“闻笛”不可忽视。全篇四句,前三句全是用来写笛声的,这笛声把读者带到了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里,其中“暗飞声”、“满洛城”写出了笛声的韵味,“闻折柳”则写出了笛声的内涵,末句“故园情”写出了“闻笛”的感受。抓住题目中的“闻笛”,“折柳”的内涵也便迎刃而解。所以我们在理解诗歌之前一定要认真解读诗歌的题目。

二、了解诗人的生平和时代特点

了解了诗人的生平思想、创作风格就是知人,只有知人才能进行对话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才能更进一步论世。苏轼一生仕途坎坷,但乐观旷达,因此他的词多为豪放达观。辛弃疾曾在抗金斗争的最前线出生入死,南归以后又遭到投降派的排挤和打击,难怪在他生命的后期,会发出“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凭谁问,廉颇老矣”的感叹,他的词风豪放悲凉,与苏轼自然有所不同。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特点,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诗歌,适当了解这个时代的风貌,即“论世”,同样有助于准确把握这个时代的诗歌作品。比如,唐代国力强盛,投笔从戎的知识分子大多精神昂扬,情感豪迈,在他们的诗中,亲人的深切的思念,但更多的是同仇敌忾的斗志、保家卫国的决心,因而格调高亢、情绪激荡。而宋代则大不相同,积弱积贫、国力衰弱的大宋朝,已没有了大唐的气象,在诗人的笔下,豪迈之气少了,悲凉之气多了,雄伟气魄少了,家国之仇多了。

三,捕捉意象,理解典故 意象,就是诗歌中倾注了诗人的思想与诗人主观情感的生动鲜明的形象,它是作者寄情山水、抒怀言志的凭借与依据。因此领会诗歌意境必须从把握诗歌的意象入手,并由此展开联想,进而理解作品的内容及思想感情。在我国古典的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和象征意义,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于是看到了某个意象,人们更会想到了某个境象,人们便会想到它要传达什么情感、表达什么主旨。在日常的诗歌学习中要抓住意象,并把握其寓意。

典故是约定俗成的,意思上是共通的。如杜牧的《赤壁》中的“赤壁”,一说到赤壁,许多与赤壁相关的故事和诗文就会涌现出来。司马光的《赤壁之战》、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再如《菩萨蛮》中的“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中的“长亭短亭”。原来古代驿站路上隔十里设一长亭,五里设一短亭,供路人休息和送别,后来“长亭”成为送别地的代名词,常见的典故如“折柳”、“尺素”、“鸿雁”等等。

通过这两者的理解和把握有助于我们理解诗歌的意境,加强与作者的沟通。

四,明白诗歌的类别和特点

1.怀古诗。凡标题中点出古迹或在古迹(或古人)前冠以“怀古”、“咏怀”、或“咏”等字眼的,多为此类。这类诗歌或表示要像古代英雄那样建功立业之志,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或阐发昔盛今衰之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或批判,多借古讽今。如陶渊明的《咏荆轲》。

2,咏物诗。多以某一物象为题或在物象前冠之以“咏”或“题”。此类诗歌的特点是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因此对咏物诗的分析,要注意物我合一的分析和理解,比较典型的,如贺知章的《咏柳》。

3、山水田园诗。多以田园风景入题。这类诗歌的特点是融情入景,情景交融,或描绘山川美景,抒发喜爱之情,表达不同流俗之志;或抒写田园生活,寄寓闲适情调,表现朴素的人情美。代表性的诗篇有李白的《望天门山》。

4、送别诗。标题中多有“送”或“别”等标志。这类诗歌或抒发黯然销魂的依恋与伤感,基调多低沉哀婉,或寄托诚挚的安慰与祝愿,感情多旷达刚健。前者如《赋得幕雨送李胄》,后者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5、边塞诗。题目中多出现“塞”、“塞上”、“塞下”、“出塞”、“征”、“征人”、“军”、“从军”等字眼,另外,唐代诗人还常用“凉州词”、“少年行”等乐府旧题创作诗歌,内容也多反映边塞生活。这类诗歌多表达建功立业的豪情或壮志未酬的郁闷,如杨炯的《从军行》、;也有抒发征人远戍的感慨(或思乡,或责怨)的,如王之涣《凉州词》。

6、行旅诗。如杜甫的《旅夜抒怀》,从标题中不难得到相关的语言暗示。这类诗歌主要表现行旅的寂寞艰辛以及对家人或亲人的思念之情。

总之,在平时的诗歌学习中,注意引导学生把握上述要点理解鉴赏诗歌,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功效。

古诗鉴赏PPT篇三

八(上)古诗鉴赏

1、《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 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戌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表达了诗人为收复失地、统一祖国而献身的强烈愿望。(2)赏析“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两句。

参考:后两句由现实转入梦境,诗人渴望为国效力,但壮志难酬,只能在梦中重现当年骑马驰骋的场景,豪壮而又悲怆。“风吹雨”三字照应了诗题。(3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这首诗以风雨为题,通过风雨把现实与梦境联系起来,自然而巧妙。

2、《过零丁洋》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廖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慨叹抗元事业的失败,表达宁死不屈的坚强决心。(2)赏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两句。

参考:这两句以激励人心的议论表现出诗人高尚的情操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3)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两句。参考:这两句以形象的比喻描写国家和个人的命运:“风飘絮”比喻无可挽回的败局,“雨打萍”则是诗人一生沉浮的政治生涯的写照。

(4)赏析“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两句。

参考:这两句利用两个带有感情色彩的地名来抒写忧虑不安的心情,巧妙新奇。(5)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艺术特色。

参考:将叙事和抒情结合起来,将个人的经历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慷慨悲壮,正气凛然。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表现了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2)赏析“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或:这两句为何回成为传诵千古的名句?)。参考:这两句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真正的友情不受时空的限制和阻隔,气象阔大,志趣高远,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3)这首诗与以往的送别诗有何不同?

参考:一洗往昔送别诗中悲苦缠绵之态,体现出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4、《已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流露了诗人的什么思想?

参考:并不认为自己一无用处,仍想做些对社会有益的工作。(2)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两句。参考:这两句以新奇的比喻(“落红”比喻自己离开官场)表现自己的理想和信念,移情于物,是新生命的赞歌,“落红”“护花”是崇高献身精神的象征,表达了诗人对理想和信念的执着追求。(3)这首诗歌的表达方式

一二两句叙事、抒情;三四两句议论、抒情(4)这首诗歌中流露了诗人的哪些心境? 离别的忧伤,积极的人生态度(回归的愉悦)

5、《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参考:这首诗主要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语句写出了泰山的雄伟气势,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

(2)全诗是如何扣住“望”字来写了?

参考:诗中没有一个“望”字,但紧紧围绕“望”字着笔。首联写远望中泰山的山势,颔联写近望中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颈联写凝望之景,尾联是想像中的俯视。(3)赏析“钟”“割”二字。参考:“钟”用拟人手法赋予自然以人的情感,表现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割昏晓”用夸张手法表现泰山的高峻绵长。

(4)赏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两句。

参考:这两句不仅写出了泰山的雄伟,也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还有他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富有象征性和启发性。(5)这首诗给人的启示是: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就能俯视万物

6、《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至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早春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尤其是中间四句,景中有人,人在景中,写出了自然美景给予人的感受。

(2)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先写景,然后点明环境,衔接非常自然。

(3)这首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春水、早莺、乱花、浅草 生机盎然

(4)诗人是如何紧扣环境和季节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的?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析。

参考:如:颔联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的活力,整个画面生动有趣;“几处”“谁家”体现早春飞鸟不多的特点。又如:颈联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渐欲”写出野花渐开渐多的变化;“没马蹄”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当时的人喜爱在西湖边骑马游春的风俗。

7、《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参考: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2)赏析“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两句。

参考:这两句以写景的形式议论,使得抽象的哲理有了具体生动的感受,“浮云”既是写实,也是比喻当时的保守势力,反映诗人对当时保守势力的蔑视;“最高层”字面上指千寻塔的最高层,实则暗喻政治上的最高决策层;“不畏”二字,道出了“身在最高层”的独特感受,反映了诗人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而勇往直前、无所畏惧的进取精神。

1、《春望》赏析

一、填空

1、全诗描写京城破败荒凉景色,反映了战乱频繁,山河破损,百姓流离失所社会现实,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感情。

2、巧借景物抒发诗人情感的句子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借诗人自身形象来抒发愁思之重的句子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二、思考:

1、首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景象?蕴含了作者什么情感?

国都破残、城郭荒芜的萧条景象,蕴含了无限悲痛及忧国忧民的情感。

2、分析前四句诗人“望”的视角有何变化?

前四句统领在一个“望”中,诗人的视野由远而近,由大到小,由山河到草木花鸟。

3、结合末句,像描绘诗人形象,并分析借此表达的思想情感。

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4、体会“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抒情方式和含义。

采用比拟的手法,说花也因感作时事而溅泪,鸟也因痛恨离别而惊啼,这是诗人以含情之眼视物,故物亦生情,以物之情写人情,既委婉曲折,又沉浑其势。

三、联想积累:

忧国忧民的诗句:死去原知„„但悲不见九州同,僵卧孤村„„ 情景交融的诗句:“乱花„„”“日暮乡关„„”

2、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词表现了作者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2、一二句通过“凄凉地”和“弃置身”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字句的渲染,让读者在了解和同情作者长期谪居的痛苦经历中,感觉到诗人抑制己久的愤激心情。

3、三四句写自己归来的感触:老友已逝,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运用向秀和王质两人的典故,抒发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4、最后两句点明酬赠之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5、赏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一洗伤感低沉情调,尽显慷慨激昂气慨。他不为自己的寂寞、蹉跎而忧伤,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表现出豁达的襟怀,表现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这两句诗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含义(哲理)。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或新事物无比美好,社会总是向前发展的等。

3、潼关怀古(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1、这首曲借凭吊潼关古迹,表现了一个历史的主题: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无论怎样改朝换代,人民依旧过着痛苦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吊古伤今,忧虑国计民生的思想。

2、“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一句中,“聚”、“怒”很生动,请你写出自己的分析。一“聚”字,写出了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赋予众多的山峦以生命和意志,许多的峰峦仿佛从不同的方向奔来,拱卫潼关,充满了灵动之感。另一“怒”字,形容黄河之水奔腾澎湃,不仅凸显出水流的湍急,更赋予它生命和感情。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心中波澜起伏的情感,突出了其吊古伤今的悲愤之情。

3、如何理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的深沉含义?

历史上的王朝兴盛也罢、败亡也罢,老百姓总是逃不过这其间的灾殃和苦难:为了新的王朝之兴盛,百姓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了夸示功业,兴建宫殿,百姓们的金钱与劳力均被剥削;王朝混乱灭亡,烽烟战祸不断,百姓们的性命更是不保。无论兴、亡,百姓们的苦难,又岂是区区笔墨所能道尽!

4、已亥杂诗(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这首诗写诗人离京的感受。虽然载着“浩荡离愁”,却表示仍要为国为民尽自己一份心力。

2、前两句以“浩荡”修饰离愁,以“白日斜”烘托离愁,以“天涯”映衬离愁,可见诗人辞官南归的心情。

3、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诗人赋予落花生命和情感,花儿凋零后并没有完成自己的使命,它还要回到养育它的泥土中去,化为春天的土壤。为养护来年新开的花朵尽自己一份力量。诗人以落花自比,辞官还乡就好像花朵凋零,但即使牺牲自己,也要为一代新人成长出力。今天,我们常用这句诗来表达无私奉献(为了美好事物而敢于献身)的精神。

5、破阵子为陈同甫壮词以寄之(辛弃疾)

1、词的上片描述军旅生活。

一、二句写作者夜里酒醉后挑亮灯芯观看宝剑;早晨醒来时听到了众多军营里传来的号角声。三至五句每句写一事:在军营里与部下分食牛肉;听乐器翻奏出塞外的歌曲;在秋天的战场上检阅军队,指挥战斗。

2、赏析:沙场秋点兵秋天的苍茫大漠,辽阔无边,黄沙飞扬,军容整齐,肃穆威严,战鼓隆隆,战马嘶鸣。将军身披战袍,豪气满怀,正在检阅军队,指挥战斗。整个画面给人豪壮肃杀的景象,其中一个“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战士出征增添了一种肃杀的气氛。

3、词人虽白发苍苍,但仍然眷恋疆场,愿意为国杀敌立功的理想可以从两个细节中看出,这两个细节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或者说:挑灯看剑,梦回连营。)

4、表现战斗激烈而又顺利的诗句是: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直接表现诗人渴望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这里的“天下事”指的是:北伐金人,统一国家。

5、赏析:可怜白发生 “可怜白发生”这五个字一方面表明了前面所描述的年轻时的经历只是一种追忆。另一方面说明自己已年近半百,两鬓染霜,还能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吗?作者由梦境返回现实,情绪一落千丈,变“雄壮”为“悲壮”,充满了作者壮志未遂的抑郁、愤慨。

6、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加以解释。从题材上看:写的是军营生活情景,看剑,听角声和塞外曲,分百里炙,沙场点兵,骑快马,挽强弓,这种种情境都极勇猛、雄健; 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是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 从语言风格上看:语言豪放、壮美而不“纤巧”。

6、渔家傲秋思(范仲淹)

1、《渔家傲》一词的感情基调是慷慨悲凉、意境壮阔。词的上片写景,描写塞下秋景;下片抒情,抒发身处边塞的征人热爱国家、思念家乡、壮志难酬的感慨。

2、“塞下秋来风景异”点明地域是边塞,季节是秋天,统领全部景物特点的一个字是“异”,突出塞下秋景孤寂荒凉的特点。

3、《渔家傲》所写的塞下风景“异”在哪里?

“异”字是整首诗的关键,统领全部景物,全词围绕“异”字分别写了大雁南飞、边声四起、孤城落日等三个方面的景象。“雁去”“边声”“长烟”“落日”“孤城”,渲染出西北边地的荒漠,也暗示出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4、“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这是全词的核心部分,揭示了词人和征人的矛盾心理:思念相距万里的家乡,却无法归家,因为还未达到建立军功、勒石燕然的目的。

5、“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他们壮志难酬的感慨和思乡忧国的情怀。这里悲怆情调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于朝廷腐朽、软弱、不修武备、不重边功的愤懑不平。

6、“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描绘的画面:群山绵绵,暮霭沉沉,夕阳西下,孤城紧闭,一派萧条悲凉的景象。早闭的孤城也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7、朗读:燕然未勒 / 归无计(勒:刻石记功。勒石燕然,用的是《后汉书"窦融列传》中的典故,东汉时窦宪率兵打败匈奴,一直追击到燕然山,刻石记功而还。)

8、结合诗歌表达的情感,发挥想象,说说“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传达出的人物的心理活动。(提示:这是要求大家对将士们来一段心理活动的描写,可以写将士们思念家乡而又无法还乡的惆怅;可以写将士们对杀敌立功,保家卫国,衣锦还乡的向往;还可以写对朝廷软弱的愤懑。)

7、《次北固山下》赏析

一、理解填空:

1、诗中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首联叙事,中间两联写景,尾联抒情

2、点明诗歌主旨的诗句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

二、思考回答:

1、本诗的写景对后面的抒发作者情感有什么作用?

起到了触景生情的作用。江上春气回转的微妙特征反映出新的一年又开始了,也暗含着诗人对流年消逝的感伤。自然的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出以归雁捎书,表达了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又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景象: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哲理:新的事物总会取代旧的事物,包含着新旧更替的道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三、拓展积累:

1、列举思乡名句两条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2、另写与“鸿雁传书”典故有关的其他诗句

雁字来时,月满西楼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四、想象描写:

描述“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画面。

潮水涌涨,江水浩渺,两岸显得更加开阔,风顺而且柔和,那洁白的船帆端端正正悬挂着。

8、《望岳》赏析

一、填空

1、“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高大雄伟;“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决眦入归鸟”一句蕴藏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2、诗中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兼济天下的远大政治的抱负。

3、诗歌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主要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二、回答:

1、《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分析。远望、近望、细望、俯视

2、品析“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只有不畏艰险、勇于攀登,才能进入俯视一切的雄奇境界。

3、“荡胸生云,决眦入归鸟”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句子,试作具体分析。

写景:白日里可以望见山腰间的团团云气,层出不穷;黄昏时可以望见归巢的鸟儿渐渐隐入山谷之中

抒情:抓住这两个细节表达了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三、品析字词。

“钟”、“割”两字妙在哪里?

“钟”字,聚集,有拟人意味,写出了大自然的情意;“割”字,分割,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四、联想积累:

写出表达自己理想、志向的诗句两条。

僵卧孤村„„尚国为国戍轮台;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老骥伏拐,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9、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这是一首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诗人以两位美女“二乔”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同时,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表现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2、对“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二句进行点评。

这两句从一片与古代战争有联系的折戟写起。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掉,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过踪迹的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的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引出下句对历史的咏叹,含蓄、委婉表达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

3、怎样理解“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诗是说: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4、从“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句看出作者怎样的历史观?

首先,他不以成败论英雄,对战争的一方——曹操提出了有异于史家的评价。其次,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5、“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抒发的情感:这两句诗是说,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取得胜利的可能就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慨叹自己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一展。

6、“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蕴涵的哲理: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总

古诗鉴赏PPT篇四

古诗鉴赏《寻隐者不遇》教学反思

(2012——2013)学、第二学期

海浪中心小学:柴寿和

教学前,觉得这首古诗没什么好教的,本打算一课时教完。等到走进课堂,才发

一首诗可以教的内容很多,于是就整整花了一课时教《寻隐者不遇》。

这首诗的意思不难理解,昨天,我布置预习作业:查阅《小学生必背古诗70首》,理解《寻隐者不遇》诗句的意思。课上一检测,学生十分准确地说出了“言”“深”“不知处”等词的意思,每句诗的意思也说得很清楚。

在此基础上,我重点站在“鉴赏”的角度,引领学生深入学习:

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主要写谁?通过比较“诗人、童子、隐者”,学生明确了歌咏对象是隐者。原来书写的对象竟然隐藏在看似平淡的一问一答之中,体现出构思的精妙。

2进一步思考:隐者有什么特点?从字里行间推敲推敲。学生抓住“云深不知处”“言师采药去”概括出“学问高深、神秘莫测、飘忽不定”的特点。

3、教师接着从“隐者”这个社会现象谈起。了解隐者的性格特征。在古诗里,诗人也通过一个字隐隐地赞誉了隐者的高贵品格,是哪一个字呢?(松)“松竹梅岁寒三友”自古以来被文人墨客称颂,贾岛在诗中用“松”描写了隐者居住的环境,隐藏着对隐者高洁品格的赞美。

4.从课题入手,思考:诗人为什么要“寻隐者”?从而领悟诗人对隐者的崇敬、仰慕之情。“寻隐者不遇”有一丝遗憾,但更多的是对隐者的赞誉,通过“不遇”之行,诗人对隐者的仰慕之情更深了。练习朗读、背诵。

5.拓展阅读《补充习题》四中宋朝诗人魏野的《寻隐者不遇》,这首诗与书上的诗互为补充,可以帮助学生想象贾岛一路上的所见,为课后编写这个故事服务。

以上是我校本课,古诗鉴赏《寻隐者不遇》一课的教学反思,反思的不细,多望领导指点。

古诗鉴赏PPT篇五

所谓诗眼,最初是指唐人五言诗,夸?字??个字,谓之诗眼。后来也指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的诗句。也有人把诗眼说成“句中眼”,指一句诗或一首诗中最精炼传神的一个字。以后又发展成为一首诗的眼目,即全诗主旨所在。据此可知,诗眼的含义有二:就一首诗而言是一联或某一句;就一句话而言是某一个字。

怎样才能找准诗眼呢?我们也必须按诗眼的含义有二分别来找。第一,就一首诗而言,指某一联或某一句,它们一般是:

1、全诗的主旨所在;

2、含有某种哲理的诗句;

3、全诗最精彩和关键的诗句,尤其是精炼的动词,形容词所在的诗句。

例① 临洞庭上张丞相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这是一首干谒诗,这首诗委婉地表达想入朝为官的愿望,希望张丞相引荐。因此诗眼应该是颈联“欲济”二句。意思是说:想找到出路却无人引荐,正如无船渡湖自己不甘心闲居无事,想出来做一番事业,出仕求官。与诗的主旨吻合

例② 山中留客 高适

山光物态寻春晖,莫为轻阴便拟归。纵使晴明无雨色,入云深处亦湿衣。

从诗题看“留客”是主旨,因此诗眼是三四句。诗人采用委婉的方式,用那令人神往的意境积极去诱导点燃客人心里那要欣赏春山美景的火种。“入云深处亦湿衣”,即也有小雨,人不留客天留客,扣住了主旨。

例③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那种勃勃朝气。从尾联中我们可以看到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全诗的主旨和诗眼也正是尾联。此二句既具有象征意义又蕴含着哲理,也正是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而至今仍能引起我们强烈共鸣的原因。

例④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末二句含有哲理的诗眼告诉我们:只有不断地吸取新知识,才能提高道德和文化修养。这也正是朱熹读书心得。分析鉴赏时一定要扣住读书这个主题。

例⑤ 游园不值 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末两句有其哲理是诗眼所在。它揭示出一切美好的、向上的,生机勃勃的事物,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是任何力量都禁锢不住的。

例⑥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颔联为全诗最精彩和关键性诗句,故为诗眼。它以“横斜”描绘梅枝稀疏的倩影,以“浮动”状写梅花缕缕袭来的幽香,再以朦胧的月色,清澈的溪水衬托,表现了梅花的高洁、优雅的气质风韵。

例⑦ 无题 鲁迅

惯于长夜过春时,挈妇将雏鬓有丝。梦里依稀慈母泪,城头变幻大王旗。忍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觅小诗。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颈联的“刀丛”尤为传神。因此该联为诗眼。同时,此联的“忍”和“怒”含意甚深:生活充满着黑暗的磨难,梦里萦回着慈母的泪影,眼看着战友们惨遭屠杀,作者对于反动派的罪孽真是忍无可忍,但在白色恐怖笼罩下又不得不忍。正如气球在暴力作用下,产生强大的内压,它终于爆发,以雷霆万钧之力,铸成一个“怒”字。“忍”“怒”二动词,如此曲折回荡,把深深郁结在作者胸中的悲愤和战斗激情表现得非常真切。

第二、就某一联或某一句而言,诗眼一般是:

1、“句中眼”,即精炼生动的一个字,多指运用了一些修辞格的字或词类活用的一个字。

2、对后世文学作品影响极大的一个字,尤其是点石成金的动词。例⑧ 咏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加我林壑清。驱烟寻涧户,卷雾出山楹。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日落山水静,为君起松声。

诗眼应是“有情”表现在两处:一在“加我林壑清”——秋风轻拂林壑,使林壑幽美清新;一在“为君起松声”——在日落山静、夜幕降临之时,风又奏响大自然的乐曲,给人以宁静之美,给人以娱乐。同时把风拟人化,构思尤新。

例⑨ 泊船瓜州 王安石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句中第三句的“绿”字为诗眼。形容词“绿”活用为动词“吹绿”。它既描绘了江南美丽的春色,寄托了诗人浩荡的情思,又极富有表现力。据洪迈《容斋续笔》载:开初为“到”改为“过”“入”“满”等字都不理想,只有“绿”字最为精警。这是因为前四字都只从风本身的流动着想,粘皮带首,以此描写看不见的春风,依然显得抽象,也缺乏个性;“绿”字则开拓一层,从春风吹过以后产生的奇妙的效果着想,从而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视觉形象——春风拂照,百草始生,千里江岸,一片新绿。

例⑩ 题李凝幽居 贾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全诗只是抒写作者走访友人李凝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但颔联尤为著称,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宿”“敲”成为诗眼。对后世诗歌锤炼词语影响很大。“推敲”二字有这样的故事:一天作者贾岛骑在驴上,忽然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初拟用“推”字,又思改为“敲”,在驴背上引手作推敲之势,不觉一头撞到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到韩愈面前,贾岛便将做诗得句下字未定的事情说了,韩愈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作„敲‟字最佳矣。”后来两人便成为忘年交。

这两句话初看费解,难道诗人连夜晚宿在池边树上的鸟都看到吗?其实,这正是诗人构思之巧用心之苦。正因为月光皎洁,万籁俱寂,因此老僧(或许即指作者)一阵轻微的敲门声,就惊动宿鸟,或是引起鸟一阵不安噪动,或是鸟从窝中飞出转了个圈,又栖宿巢中了。作者抓住这一瞬即逝的现象,来刻画环境之幽静,响中寓静,有出人意料之胜。倘若用“推”字,当然就没有这样的艺术效果了。

当然,也并非每首诗都有诗眼,如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下燕子,沙暖睡鸳鸯。此诗并无诗眼。四句四景,构成一幅完整和谐的春光画卷。

要准确找出诗眼,除了要掌握方法技巧外,还要具有鉴赏诗歌的一般常识,了解作者的身世、流派、作品的风格及写作诗歌的背景,吃透诗中的用典,扣住诗中关键性的字、词、句。做到字不词,词不离句,句不离全诗,并要反复吟诵,读出味道,读出感情,认真体味,多读鉴赏作品,尤其是历代“诗话”“词话”。久之,找诗眼也就不困难了,鉴赏也就找到了捷径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