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陕西榆林有啥吃的篇一
大年初一的风俗有哪些
推荐度:
除夕的诗句有哪些
推荐度:
冬至的经典说说有哪些
推荐度:
秋天的诗句有哪些
推荐度:
虎的成语有哪些
推荐度:
相关推荐
古人云,民以食为天。圣人也道,食色,性也。伟人曰,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问题最大。所以,下面小编详细介绍陕西榆林的饮食风俗有哪些,希望大家喜欢!
榆林人的饮食烹饪习惯以熬食为主,其中手抓羊肉、风干羊肉、羊杂碎、腌酸菜、大烩菜、熬豆角、熬土豆、炸油糕、油馍馍、煎饼、荞剁面、荞面圪坨等历史上有名的地方传统风味小吃,多与在陕北居住的游牧民族饮食习惯有关。
榆林南、北饮食习惯也不一样。靠近内蒙的草滩地区群众爱吃炒米、奶茶、酪丹子、酥油、黄米饭、猪肉熬酸菜,与蒙族习惯相同。
西面的三边人爱吃燕麦炒面、荞剁面、羊羔肉、黄鼠肉,这与契丹、女真及其后满族的饮食习惯传入有关联。
对荞面的做法样数很多,如剁面、饸铬、搅团、圪坨、凉粉、碗饦等。剁面是用一种特制的拨刀切成,细如龙须挂面,真是一绝。
东南面的人爱吃豇豆钱钱饭、揪面片。
另外,榆林地区还有许多风味小吃,子洲的“果馅”、米脂的卤驴大肠、碗饦,绥德的绿豆黑粉、油旋,镇川的干炉,佳县的马蹄酥,榆林的炸豆奶,神木的粉皮,清涧的煎饼,府谷的果丹皮等都各有自己的独到之处。
另外,各县的黄酒、油馍馍、黄米馍馍、炸果子、软米糕、豌豆杂面、红豆黑面、粉浆饭、麻汤饭也是别处难以吃到的。
陕西各地一般为一日三餐,一餐称为“一顿”。称早餐为“早饭”,称午餐为“晌午饭”,对晚餐的称呼,陕南人称“夜饭”,关中人称“喝汤”。名为“喝汤”,实则并非只喝稀粥米汤,仍以吃馍为主。
农村不少地方在农闲季节或夜长昼短的冬季,改为日食两餐,俗谓“两顿饭”。关中夏收季节劳动强度大,劳作时间长,有时也有日食四餐的。陕南人在天气较长的夏季雇佣工匠做活,(如木工,泥瓦工,裁缝师傅等)也要多加一餐。正餐之间加的一餐,名日“打点”或“垫补”。陕北人平时吃饭,春夏秋三季或坐炕头,或蹲地下,或坐门槛,或蹲窑畔,喜单食独饮,各随自便,冬季则习惯坐在炕上进餐。关中农民吃饭时,女的一般都在家里,男的喜欢端一粗瓷老碗,带一碟葱花油泼辣子,或蹲在街道边,树荫下,或蹲在较高的土堆上,同邻居三五成群围在一起,边吃边口片,俗称“老碗会”,正如民谚“关中十大怪”中说的:“吃饭蹲在大门外,葱花辣子一碟菜,碗和面盆分不开,凳子不坐蹲起来”。陕南人吃饭时则喜高桌低凳,一家人围桌而食。镇坪人吃饭时颇类关中风尚,也有“老碗会”和“蹲起来”的习俗。
农村走亲访友,一般都是当日去当日回,主家待客以午餐为主。客人进屋,陕北人先以软米和玉米自酿的酒待客,并佐以干炒的硬糜子和炒黄豆。关中农村以自产大枣、柿饼、花生等招待。汉中、安康各地农家常备有自制的醪糟,客人进门,先以蛋花醪糟招待,无醪糟的则以挂面煮荷包蛋招待。商洛人常以豆腐皮泡麻花或烩锅巴待客。但这些都不算一餐,名曰“烧渴的”,是先给客人垫底压饥,然后再炒菜做饭。
陕北人崇尚俭朴,日常待客只有一个大烩菜,土豆、粉条、白菜、豆腐和肉一锅煮,人多人少都吃一锅菜。待客的主食以羊肉臊子面、养面饴恪、软米油糕或水饺为上品。关中妇女不擅长炒菜,但来客后也要作两盘应手的小菜,常以炒鸡蛋、炒土豆丝、炒粉条之类供客人佐酒。待客的主食,西府以臊子面为美,东府以水饺为佳,长安人则常以米面皮子待客。陕南人喜欢吃大肉,有了客人定要烹制几盘几碗,尤其习惯吃大块肉,常把大如巴掌的肉片埋在碗中米饭的下面,诚心诚意要客人吃下去。南郑县碑坝一带,把肉切得比碗口的直径还要大,两头搭在碗口外,谓之“盖碗肉”。如果把肉切得太小了,就认为主人吝啬,待客无诚意,不大方。
关中和陕北平日多在炕头上待客,炕头设小桌,名曰“炕桌”,桌上置托盘。不设凳子,盘腿而坐,颇有古人“席地而坐”的遗风。陕南人宴客则使用桌凳,体面人家还讲究用“八仙桌”、“太师椅”,客人围桌而坐。这些都是平目以便饭招待亲友的惯用方式。
农村过红白喜事,一般都要摆宴席,宴席的格局各地差异很大。关中和陕北讲究“一汤”、“一席”,“汤”即吃臊子面或饸饹面,“席”就是用汤后再吃酒席。陕北横山县待客流行“八碗”席,其中又分粗八碗:四碗炖肉、四碗粉条;细八碗:八碗八个样,一般是红烧猪肉、炖猪肉、白条肉、清蒸羊肉、酥鸡、排骨、酥肉、丸子等;软八碗:一次上够就不再加添;硬八碗:吃完可再添;手撴八碗:每人一碗,碗内各样俱全。
关中一些地区流行“十三花碟子”,即五个肉碟子(排骨、冻肉、肉丝、肉丁、凉拌肉)四个菜碟子(发菜、虾仁、红菜、鹿角)和四个干果碟子(酥片、杏仁、瓜子、花生米)。中间摆一大空瓷盘,由客人将各肉碟中的肉菜夹一些放在里面,调少许酱油、香油、香醋、辣子油,搅拌后,即可下酒。上正菜前,撤去中间大瓷盘,在每个客人面前摆一个小羹碟和一个小羹勺。菜有上十二道的、十八道的,更有上二十四道、三十六道的。最后还要上吃饭菜。主食是白面蒸馍。餐桌有方、圆两种,圆桌多可坐十二人,方桌可坐八人。圆方桌各有“看客”(帮事主招待宾客的族人)一人,其职责是斟酒布菜。渭南一带喜庆宴席流行吃“九碗”,亦叫“换吃”。先上一凉盘(内装豆芽等菜,上浇肉臊子),摆在中间。四角摆四个小碟子,内盛麻页。四面还可摆四小碟五香豆或四个小凉盘,这些菜是下酒菜。酒喝完后,开始“换吃”,连续上品种花样不同的菜,一般为“七换”、“十换”,最多有“十三换”的。换吃时一般不喝酒,主人可说句客气话“把酒带上”,爱喝酒的就继续喝酒,大多数人只是品尝佳肴。换吃中间上“八宝饭”。“换吃”后大家离坐稍事休息。主人端走残菜,擦净桌子,然后又端上“九碗”(如“带把肘子”,“黄焖鸡”,“条子肉”,“粉蒸肉”等)和“没棱馍”(50克一个的小馍),放在客人面前,吃完“九碗”就散席了。潼关一带宴客,则是先上八个菜喝酒,后上八个菜吃饭,因“前八”“后八”,故称“八八到底”席。
汉中农家酒席有干席和水席之分,干席是以油炸食物和蒸菜为主;水席是以炒菜为主,通常盛行“八品八盘”,即八碗肉菜和八个干炸盘子或炒菜。
安康一带宴席大致可分三种情况:一种是“十全花”,即喝酒时先上八道正菜(又称硬菜),吃饭时上一盆汤,也有上四碗(置于四角,习惯上两人一碗)、一盆汤的;另一种是“大八件”即先上八个蝶子(四荤四素)作下酒菜,然后依次上八个正菜(四大碗,四大盘),吃饭时另上火锅或蒸盆;还有一种是“四大六小”即上六个碟子喝酒,再上四个正菜,吃饭时盛一盆汤。自河县民间宴客,一般上十个盘菜、十个碗菜,再加三个甜食汤汁菜,俗称“三点水席”。
关中和陕南有些经济不富裕的人家,席上只有四碗一品:四面摆四碗菜,上面是肉,下面则是萝卜,白菜,豆腐垫底,桌中间再放一大碗烩菜。因这种酒席很单薄,有人讥之为“萝卜白菜垫碗子,大肉没有几片子”,称其为“漂水席”。
也有人不拘一格,随便炒几个菜,叫不出名字,端出来一吃了事,人们把这种席叫做“乱碗子”。老人庆寿和孩子过满月就常用这种宴席。
农村由于桌凳和餐具都很少,过红白喜事无法使所有客人在同一时间就餐,往往上一席的客人还未吃完,就有人站在后面等待席毕后就座。人们把这种席叫做“插脚席”。
宴席的座次,古代尚右,以西为尊,其次为北,再次为南,最后为东。随着时代的变迁,现代各地都是以向外方位的左边为首位,右为次位,两侧更次之,背向屋外者为下席。上席是客人中年长者或辈份最高者的座位,其他客人坐两侧,主人和年幼者在下席相陪。辛亥革命前,男女不同席,妇女专坐一席,建国后此俗渐废。现在男女皆可同桌而食。
陕西风味小吃名目繁多,各具特色,从用料上说有米、面、豆、养麦、肉、禽、蛋、奶、油、蔬、果、海鲜等种,从烹调方法上说,有烙、烤、蒸、烩、煮、炸、煎、炖、熬、炙、浸、漪等种,其成型工艺又有叠、卷、盘、揉、抻、切、接、摊、擀、包、捏、模印等种。大体上说来,关中小吃以面食为上乘。陕北畜牧业发达,小吃以羊肉及乳制品为美。陕南则以鱼、肉及米制品为佳。据饮食公司透露,仅西安市的饮食店铺及摊点就达一万家以上,经营的品种不下六、七百种,每个品种都拥有许多嗜好者,各个地方又都有别具特色的风味小吃,若把各个市、县及乡镇饮食摊点经营的食品种类加起来,那就更是不胜枚举了,这里择要举出一部分,以观其梗概。
最能代表陕西饮食文化特色的风味小吃要算是牛羊肉泡馍了。它是由古代的羊羹演变而来的,西周时曾将羊羹列为国王、诸侯的“礼馔”。据《宋书》记载,南北朝时的毛修之因向宋武帝献出羊羹这一绝味,竞由俘虏升至太官令。民间传说牛羊肉泡馍与宋代开国皇帝有关,赵匡胤未得志时流落长安街头,饥饿难忍,曾向路边一卖牛肉的小店讨来肉汤泡馍吃。十年后,他当上了皇帝,尽管皇宫里山珍海味应有尽有,但他总觉得不香。一次他出巡长安,又去找当年的店主给他泡了一碗馍吃,这件事很快传遍长安,品尝牛肉泡馍的人越来越多,有时牛肉供应不上,便以羊肉替代,又称“牛羊肉泡馍”。长安羊肉汤之美,早在北宋时便有定论,苏轼“陇馔有熊腊,秦烹惟羊羹”的'诗句就可以为证。清朝末年,西安城里西大街桥梓口首先出现了专营牛羊肉泡馍的“天锡楼”,由名厨掌勺,顾客盈门,生意兴隆。接着又出现了一间楼、义祥楼、同盛祥、鼎兴春、老孙家等十多家牛羊肉泡馍馆,各家竞相钻研烹调技艺,使泡馍技术日臻完美。
牛羊肉泡馍的煮肉工艺很讲究。先把全羊骨或牛骨架放清水锅中大火炖煮,用旧调料袋提味,然后下肉块,换新调料袋加味。以肉板压实加盖,小火炖八小时,至肉烂汤浓,汤色如奶,将肉捞出放肉板上,依照顾客选择的部位切配。
牛羊肉泡馍的“饦饦馍”也不同于一般的烧饼,它用十分之九的面粉、十分之一的酵面掺合揉匀,制成馍坯,入鏊烘烤而成。这种馍硬如生铁,韧如胶皮,甘甜清香而人汤不散。
泡馍在馍的掰法、烹调、吃法上也与别的食品不同,馍须自己掰,若能掰得细如蝇邕(萨sa),关中方言,即头)方称行家。馍掰得大了,汤味泡不进,吃起来味同嚼蜡。碗送进厨房,厨师“以馍定汤,以汤调料,武火急煮,适时装碗”。分水围城(多汤)、干泡(无汤)、一口汤(少汤)、单走(汤中不泡馍)等烹调方法。吃时要顺着碗边一点一点的蚕食,方能品出其美味,不能用筷子来回搅动,否则馍将发泻,难以保持鲜味不变。
马蹄酥,因形似马蹄而得名,原是佳县民间走亲访友时的名贵糕点,是用精粉、猪板油、蜂蜜和白糖等为原料制成,色泽褐黄,纹层清晰,脆酥绵甜,且耐存放。佳县凌云路五道巷高家巷内高连旺师傅的马蹄酥是出了名的好吃,如果有兴趣的话,可以过去尝尝哦。
炸豆奶是陕西省榆林市的特色名小吃,是用豆浆为主要原料制成,故名炸豆奶。榆林炸豆奶的特色:色泽金黄,外脆内软嫩,入口即化,香甜甘美,豆香馥郁。
流传着“能舍孩子娘,不舍驴板肠”的米脂驴板肠,是在卤汤锅内慢慢入味,再加上酱油汤、辣椒、花椒、葱花、姜片炖煮至绵软做成。端上盘就香味袭人;麻辣咸嫩的口味,加上原汤汁,融合在一起的味道可谓百吃不腻。
拼三鲜的基本原料是猪肉、羊肉、鸡肉这三种肉,配料有水木耳、水黄花、海带丝、韭黄、菠菜等,是陕北美食里的一道名菜。到榆林不吃拼三鲜,也可以说失去了一次品尝宫廷菜的机会。据说乾隆皇帝私访榆林时,曾吃过此菜,赞不绝口。后来,被带入宫中,作为招待外国使臣的压轴菜。
榆林豆腐是用优质黄豆和普惠泉流出的“桃花水”磨制加工而成,点豆腐用酸浆,做出的豆腐色白、嫩软、韧细、味美。康熙皇帝巡榆时,当地名厨上了此菜,味美鲜嫩,皇上赞不绝口名之“清香白玉板,红嘴绿鹦哥”。从此名传古今。
羊杂碎,贵在杂、碎,集羊内脏于一锅,形色繁多,肉质各异,味道酸辣兼宜,无腥不腻,汤鲜味美,入口生津,营养丰富。在气候偏冷的北方食用可御冷逐寒,食着往往半碗才下肚,便遍体生热,一碗吃完,则热汗淋漓。既经济实惠,又食用方便。
s("content_relate");【陕西榆林的饮食风俗有哪些】相关文章:
昆山的饮食风俗有哪些
07-25
湖南饮食风俗有哪些
08-10
关于壮族饮食的风俗有哪些
07-28
马其顿有什么饮食风俗
07-25
傣族有什么饮食风俗
07-15
陕西春节风俗习惯有哪些
08-10
饮食禁忌有哪些
09-01
白族的风俗有哪些
09-09
除夕的风俗有哪些
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