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物理课教学反思篇一
新课标中,对本节知识的要求即包含过程要求,又包含终结性要求,其中终结性要求为“了解”水平。而我没有仔细专研课表要求,过分的注重了课堂教学的结论性传授,而忽略了过程性认知。对于刚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应培养其观察、描述实验想象,总结归纳实验结论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叙述的能力。我只做到了灌输,却忽略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这个问题不只存在于这节课中,在平时的备课环节,我过分注重详案的准备,直接导致授课时思路只有一条线,对于课堂的突发情况准备不足,很容易被学生将课堂拉偏。
首先是引言部分,没有详细的设计,只是一句话带过,没有过渡,学生还没有进入状态的情况下,直接讲授新课。其次是教学过程中的过渡语言,一是用词,没有从学生角度出发,用一些学生不易理解的词语。二是语气,声音过于平缓,没有侧重点,学生不容易分辨问题中的重点,又会造成理解错误,或是无法理解。
板书直接反映出教师的整体思路,由于备课过程中没有完整的知识框架,导致板书所呈现出来的内容杂乱无章。还有对于一些要求学生熟记的内容,书写简单,不够详细具体。
经过袁老师的评课与分析,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有了很明确的认识。同时,对于今后备课、教学的方法也有了很清晰的认识。
1.课前备课,首先列出知识框架,使内容稳固,层次分明。其次,对于问题的设计,提问语句的设计,可以找非物理教师听一听,确认语言描述准确,没有歧义,学生能够按照我的意愿理解问题。
2.认真设计课前的引言,并且陈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一是为了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过程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二是为了提醒自己本节课的知识结构。
3.对于探究过程,要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描述的能力,分析总结的能力,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而不是灌输知识。
4.课堂小结一定要有,一是让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个整理的过程,二是培养学生总结归纳的习惯,逐步培养学生对章节内容的整理归纳。
物理课教学反思篇二
质量及其测量历来是物理教学的重点,一方面由于质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和其测量是基本技能,另一方面也是学习密度的基础。
《质量》这节课的学习目的是:知道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知道物体的质量不随物体的形状、位置、状态的改变而改变;掌握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1、学习质量的初步概念及单位。
2、认识托盘天平的结构。
3、讲解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4、课堂基础习题过关检查。
一节课下来教学内容多,师讲得多,学生处于被动地学,课堂教学效率低。
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和掌握基本技能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觉得这一节课应该分为两课时来上。对于托盘天平的使用,因为现在的日常生活用品都配有说明书,所以在学习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时,先让学生先阅读课本讨论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尝试用托盘天平测物体的质量,师点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课堂上把学习主动权、思考权、发现问题权还给学生,师起到引导和点拨作用,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发展。教学过程中会发现:学生边玩边学,学习兴趣很高,课堂学习效率高。
物理课教学反思篇三
20xx年12月25日,星期二第三节课,作为湖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课题《健康课堂的研究与实验》的子课题《构建多种健康课堂的基本流程和模式框架》课题组成员之一,按课题组的安排,我在学校物理实验室讲了一节健康课堂的入门课——《测量物质的密度》。在评课中,课题组的成员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争论的焦点是数学、物理、化学这样的理科学科是否适用导学案,而起因则是因为我的这节实验课课堂与导学案完全脱节。
原来这节课的导学案我是照抄照搬现在九年级同事的本节导学案的(原导学案附后),今年八年级启用新教材,而九年级教材没变,导致八年级第六章与九年级第十一章内容相同,我仅仅作了简单的修改。结果在课堂中出现了下列问题:
1、虽然有导学案,但是我和学生们根本没用一秒钟,导学案形同虚设,从而导致课堂中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深化引领、巩固拓展这些环节没有做或体现不出来。因为这节课的重点是让学生能用天平和量筒正确地测出液体(盐水)和固体(小石块)的密度,而事实上学生在自学导学上就耽搁了太多的时间,有很多学生10分钟只填写了两个空,我问了他们,都说自学导学部分太难,看不懂。最终我为了保证教学重点得到落实,而不得不硬着头皮连自学导学这一环节都搁置了,更加不谈展示激励了,因为这时很多组实验根本就未做好,展示什么呢?
2、课堂中难点未能突破。本节课的难点是学生能分析出所测物质的密度偏大(或偏小)的原因并及时更正,有三个组测得的盐水的密度大于2g/cm3,有一个组测得的小石块的密度小于1 g/cm3,这样的结论很显然都是错误的,但由于时间所限,只能由我简单讲了,学生没有用实验验证,似懂非懂。
3、没有有效的展示激励的措施。在教学中,面对着12个小组,我只能一组一组地巡视,做的好的说一声好,做的差的指出不当之处,组与组之间无法进行对比,没有交流,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究其原因,是因为备课时没有备学生,不该利用三年级的导学案,不是这份导学案不好,而是学生不同。初二上学期的学生刚刚接触到物理,不说很多实验器材不知如何使用,也不说如何来设计一份误差最小的实验方案,仅仅是这个物理实验室也是学生第二次进来,这样状况的学生怎能与初三的学生相比呢?这节课的失败也就在所难免了。
痛定思痛,我接受了苏校长的建议,重新设计了一份导学案,又邀请课题组的成员于12月28日(周五)在我带的另一个班讲了这一节课,效果得到课题组成员和学生的一致认同,我也自觉满意。这份导学案有如下特点:
1、自学导学、交流协作、展示激励、巩固拓展部分都大为简单、简化,都紧紧扣住本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绝不拖泥带水,做到了在有限的时间里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2、创新了展示激励的方法。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实验结果记录表格(如下图所示),只记录12个组所测得的最终结果(盐水的密度和小石块的密度),而且说明谁先测出来谁先填写表格,前三名的和单个的都会奖分,能够找出其他组错误之处的组或个人也给予高额的奖分,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对个别的落后组也是一种激励。这种简单的做法竟然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惊人的效果,得到了课题组所有成员的肯定。
组 别
盐水的密度(g/cm3)
小石块的密度
(g/cm3)
组 别
盐水的密度(g/cm3)
小石块的密度
(g/cm3)
一组
七组
二组
八组
三组
九组
四组
十组
五组
十一组
六组
十二组
3、教学的重点突出,难点得到突破。由于导学案主要体现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因而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思考、合作、交流。例如我在设计时预想到学生在设计试验步骤是会有几种方法,但在实际上课时,发现学生的试验方案有很多种,这是我上课之前没有想到的,学生在讨论方案时,各抒己见十分活跃,全身心投入到方案的讨论之中去,对学生的这种探索精神,我十分感动,我也给了他们充分的展示机会。另外第六组所测得的两个物理量怎么测都偏小,这时组长要求我给他们换一架天平,换后,他们一下子就测出了正确的结果,真正体会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喜悦,避免了单纯炒冷饭的尴尬境地,让学生感到有趣、有得,从而真正达到学习的目的,我也及时称赞了他们。
从这两节课取得的迥异的效果来看,导学案作为采取引发式教学的一种媒介和手段,能让教师水到渠成地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和管理好自我情绪,否则就会回到原来填鸭式教学的老路上来,因而可以得出结论:导学案也非常适用于物理的教学。只不过每一节课的导学案都要教师自己动手编制,要花费大量的精力,要备好学生,备好教材,在教学中还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真正放手,同时要能不断创新激励评价方法,激发出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兴趣。
物理课教学反思篇四
《光的色散》这节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 重要的环节是就三棱镜实验引入光的色散。我把自己教学的兴奋点定位于色散实验的演示和物体颜色的成因这两个地方,这两处恰好也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成功做好色散实验还需要依靠天气,假如遇到阴雨天气可能就做不好,另外还与上课的时间有关系,就出现了很大的差异性。关于物体颜色的成因部分内容与生活联系很密切,学生很强的'好奇心,此处是老师与学生的兴奋点的交叉点,很容易把课堂的氛围引向高潮。在这里如果能够做好演示实验效果将更佳,但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我只能用课件代替(视频)因此教学效果有点打折,但可靠程度高。
光的色散看不见的光分析及教学效果反馈:
本节教学以学生自为主,教师辅导为辅,学生重点在课堂上完成基本练习,因课堂以完成两节课的教学内容,时间要求紧,内容难度虽然不高,但容量大,任务还是比较重的。
学生对两节的内容比较难的是光的物体的颜色的理解比较难,特别是透明物体和不透明物体两种情况的颜色区别感觉难度较大,因此要增大练习量,特别说明银幕为什么采用白色等应用的说明。教学重点让学生注意物体颜色与光的关系,其中特别是“墨色”的情况,学生是最不好理解的。
本节课堂学习气氛比较好,学生完成五分钟练习达标率高,全班47人参加,达90分以上的为40人,60分以下2人,合格率95.8%。
物理课教学反思篇五
把书上的演示实验给学生示范后,引导学生得出书上的结论,再让学生自己做实验。这样,虽然教学过程循循有序,然而教学效果并不佳,学生的兴趣没有被调动,思维被束缚,课堂气氛沉闷,原因是管得太死,限制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扼杀了学生的创造性。吸取以前的教训,我改变了教学思路,努力打造活力课堂,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入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收到良好的效果。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
课前我先选择的纸屑,(觉得用纸屑比较干净)可是实验几次效果很不明显——纸屑几乎不动,我又换沙子实验结果也不好,又找来了很细的盐粒,实验现象超好,我很满意,看来还是比较轻小的物体效果才明显。每次实验前对材料的选择我们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因为它直接影响到实验成功与否。
我们怎样区分声音续
本节课是在培养学生各方面素质的前提下设计的,教学中以实验为基础,结合学生的思维特点,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概念的认识为主线,运用实验、多媒体等多种手段执行任务,把传播知识、培养兴趣和能力、渗透方法等有机结合在一起。算是比较成功
让声音为人类服务
文中对次声的应用没作介绍,可向学生适当补充一些这方面的知识
光世界巡行
对生活中的物理现象仔细观察过的学生,加以表扬,以鼓励同学们多去观察一些生活中的物理现象。让同学们仔细的观察并积极思考总结实验结论。
物理课教学反思篇六
有关《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一节知识,在旧的物理教材中,与声音的产生合为一节内容进行讲解,而在新物理教材中,单独作为一节课的内容,知识点相对少一些,减轻了学生的负担,把重点放在了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以及人耳怎样听到声音这两个知识点。正因为如此,给教师和学生留下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进行探究性学习活动。通过课堂教学,我有以下几点思索:
在这节课中我认为应该在把握书本知识点的基础上,设计贴近学生生活实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符合学生思维特点的问题去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是本节课的关键。上课伊始,我便引发学生说出每天都能听到哪些声音,学生认为物理其实很简单,所以不再认为物理难学,有了很浓的学习兴趣。接着提出问题“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人为什么能听到声音?”这种怀境的创设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接着引入新课,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自主进行探究。
为了使学生带着问题一步步地探究性学习,我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举例证明或设计小实验证明声音能在哪些物质中传播。学生不仅有真实的体验,而且能充分体验到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这种学习氛围中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也符合他们的思维特点,使他们能更有兴趣地带着问题去学习。而通过具体的实验探究,学生很自然地成为学习的主人,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此时我也深深地体会到危机的到来,不得不马上“充电”迎接新课改的挑战。
在备课时我发现这节课的知识点有些乱,只有把它们串成一条线才有助于学生的思考和探究。经过认真分析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到课文重点是声音是怎样传播的。于是我便决定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设计小实验,学生理解起来简明易懂,这是本节课的成功之处。
我认为本节课的精彩之处是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比较,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探究,总结出知识点,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体现了探究式学习的优点。这种学习方式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比较分析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学生受益匪浅,使全班同学都行动起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进行合作性学习,及时地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知识较多,怎样才能使学生不觉得累呢?我认为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和设计多种教学活动形式,非常重要。如在复习巩固本节课知识时,我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播放动画,让学生看到渔民捕鱼使用的电子发生器,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让他们不会感到物理知识枯燥乏味。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以讨论、实验探究为主线,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这时候教室顿时变成了实验室,同学们互相合作,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讨论,在讨论中共识。教室的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此时我也成为学生的一员,不断地在各组之间穿来穿去,共同参与、共同探究,不断地指导,同时也掌握了学生活动的情况,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此外我还设计了抢答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具有新鲜感,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活动多样化,使学生具有新鲜感,是课堂达到最好效果的重要手段。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是真控不能传声的导入,如果能演示真空铃实验我想这节课会更完美,但是由于获得真空有一定难度,学校实验器材(抽气机)有限,影响了教学效果,应及时改进。另外本节课由于知识容量大、活动多,要控制好每个环节的时间,才能做到收放自如,在学生讨论时,要注意观察学生的讨论情况,加强引导,这也是本节课的待改进之处。
通过本节课学习,使学生能充分地感受到学习物理的趣味和意义,在老师的引导下独立探索,体现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一种任务和负担,而是精神上的充实,渴望更多的物理知识成为生活中博学之才。
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尝试,使我也感受到了改变教学方法的重要性以及得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快乐,同时也看到了学生的那种渴望创新、探索、渴求表现的要求,看到了学生们的巨大潜能、更大的发展性和可塑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会尽最大的努力,使课堂教学达到最好的效果。
物理课教学反思篇七
本节课重点是蒸发和沸腾,对于蒸发现象学生有大量的生活经验,不必在此细讲。主要使学生了解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和蒸发的特点,同时在实验中对学生渗透物理实验方法教育。水的沸腾现象学生几乎每天可见,但大多数学生并未对其进行过仔细观察,在实验中可事先提出要注意观察的现象后,让学生自己动手、观察、的出结论。
1、在研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时创设“怎样使衣服干的最快”的大讨论,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和热情。
2、列举的例子贴近日常生活,有助于降低知识的难度,同时使学生意识到物理是有用的,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情感。
1、提出问题后,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少,没有考虑到学生之间的差异,在回答问题时,出现“满堂吼”,从而掩饰了能力较差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2、在研究“影响蒸发快慢因素”忽略了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的思想方法教育。
物理课教学反思篇八
(1)注重师生情感交流。课堂开始,通过实验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我努力营造了一个轻松、民主、平等、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确立了互动、合作的师生关系,而这种氛围和关系一直在得到不断的延续、巩固和提高,在与学生交往互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与学生心灵碰撞、情感交融,鼓励学生畅所欲言,激发思维的碰撞。所以这节课各个环节的教学设计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实,学生参与积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精彩纷呈,很好地达成了教学目标。
(2)充分信任学生,抓住教学机智。教学设计过程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教材,教材是通过学生生活经验引入各元件作用及电源和用电器能量转化,再通过手电筒装置,学生尝试由实物图设计电路图,循序渐进,这是科学合理的。但教师考虑到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又本身初见电学器材必然好奇心极强,于是由学生尝试“怎样让小灯泡亮起来”引入课堂,抓住课堂上的教育机智,因材施教,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式,循序渐进,始终以“学生实验为主线”教师“演示实验”“动画展示”为辅,充分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教学原则,从课堂反馈来看,教学效果较好。
(3)课堂教学重结论更重过程,在“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及“怎样使两个小灯泡亮起来”的“猜想与假设”和“设计实验”环节,任凭学生的思维自由驰骋,广开言路,学生自由表达、各抒己见,“活化”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4)课堂预设充分,生成性课堂教学资源处理到位。要想使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充满热情、教师充满激情,课前必须精心准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师自己,对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有充分的预设。在“怎样使小灯泡亮起来”的学生探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各种电路的设计都有一定的预设,因此才能抓住课堂上的教育机智,层层递进,逐步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无声潜入教学过程中去。对于课堂上学生出现的故障问题,教师没有模糊处理,而是师生进行简单分析,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方法和思维能力,对这个生成性问题的处理可谓恰到好处。既使课堂小结后的课外拓展部分“怎样使两个小灯泡亮起来”,教师仍是做好充分准备,对学生的各种思维的碰撞给予恰当的评论,课堂上做到有紧有放。
(1)教师ppt不够创新。在电源及用电器部分,其中蓄电池部分,教师仍采用的电瓶,学生不够了解,而这生举例的手机冲电宝,正是课堂上学生的机智为课堂添放了光彩。
(2)情感教育不够充分。本节课限于时间,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缺憾。在电源交流电部分,当教师提问到“我们溧阳有核电站吗?”当学生回答说没有,教师感觉很意外,只是简单地介绍天目湖也正在建设核电站,没有舍得更多的课堂时间进行热爱家乡教师,反思课堂教学过程,在“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方面,确实还可以做的更好。
(3)对学生发展性评价语言较少。在“手电筒”部分,有学生提出,手电筒内部是否另外存在导线,教师只是急于引导学生思考“金属也能导电,手电筒的金属外壳相当于导线”而没有对学生说到“我以前拆过手电筒”的这位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本课的“师生评价”“生生评价”也仅限于知识,对情感、过程、价值取向和非智力因素的评价比较欠缺,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堂教学的深层次目标。
总之,通过本课的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课后反思,使我进一步体验到,“给学生一个空间,让他们自己往前走”教师是促进者、引导者、组织者和合作者,同时也是反思者,“给学生一个问题,让他们自己云找答案”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应关注学生课堂的情感体验。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合理定位自己的角色,进行深层情感交流,善于发展性评价学生。同时力争做一个有思想的反思者,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