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秦帝国的兴亡表格(十篇)

最新秦帝国的兴亡表格(十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3 07:43:15
最新秦帝国的兴亡表格(十篇)
时间:2023-04-23 07:43:15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秦帝国的兴亡表格篇一

〖教学建议〗

第一步  让学生课前查找陕西省地区的民俗风情,如秦腔、房屋(在设计上和中原地区不同)的特点、新浪网(sina支那也就是秦)名称的来历,如果有学生去过陕西省可以让学生自己描述对当地的人土风情的感触。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感受到秦朝至今还对我国产生影响,同时也可以查找有关陕西省的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有多少?上网查找秦朝的文物古迹:骊山秦兵马俑、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墓、咸阳阿房宫遗址、秦始皇坑儒遗迹。当然在进行这项工作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决定,比如学生有旅游的资料图片最好,上网查找的资料打印然后同学传阅做到资源共享。

第二步教师在讲授之中可以把学生的资料分类,找出最好的图片和资料可以在讲课时采用,并且把学生感兴趣的内容由学生自己讲述。

〖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那些经验教训。

〖重点难点〗:秦的统一和秦朝统一的措施;陈胜吴广起义;秦朝统一的措施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的区别。

〖教学过程〗

首先让学生观看教材北京师范大学版的64页的秦始皇人物像,教师可以用课件打出李白的诗句:“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和毛泽东的诗词:“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然后教师提问:后人为什么在抒发感情是都要提到秦始皇?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这一课。

一、秦灭亡六国:

关于战争主要讲述长平之战,讲述战争过程时最好用兵马俑图片,如战士俑、将军俑等这样可以使学生有直接感观。让学生发言讲述“纸上谈兵”成语的来历,并且看书64页中的内容后教师把结果告诉学生:统帅阵亡,赵国四十万官兵向秦军投降,秦国占领上党,但上党人民却归属赵国不投降秦国;于是秦军作出只饶恕二百四十个年轻官员,纵回赵国,使他们报导凶信赵国,全国震恐。让学生分析这个结果对秦国和六国的有什么影响?

教师可以发表自己的见解,把柏杨的先生的见解读给学生,并同时讲解战争的方针对全局的影响:“任何一个具有高贵心灵和具有远见的将领,决不杀降。俗云:‘杀降者不祥。’杀降的功效是立竿见影的,但杀降的后遗症造成的伤害,可是长久不愈。白起先生虽然不久就死于非命,但我们并不人为那是杀降的报应,因杀降的报应比那严厉得多,国家。社会,甚至人民的道德品质,都要为杀降者付出代价。”讨论之后告诉学生历史的结果是自长平之战后,东方各国再也无力抵挡秦军的强大攻势;教师要分析秦国打赵国的原因:赵国是燕国。齐国的屏障,同时赵国最早在军队中实行“胡服骑射”学习匈奴的骑兵赵国的杀伤力对秦国的危害很大,因此秦国对于这次战争是很重视的他们在战术上和外交上都是有计划。有准备地对付赵国。因此长平之战之后秦国基本上稳操胜劵开始了灭亡六国的行动。从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开始了秦统一六国,从公元前475到公元前221年为时二百六十年的战国时代就全部结束了。秦朝统一的过程可采用战国的地图放在实物投影的最底层,各战国的国家用一种颜色写上各国的名称,把秦国的国家图成一种颜色,每秦国消灭一个国家就用秦国的颜色压在战国的国家名称上面。先让学生把40页的自测《战国形势图》填在书上,教师把秦灭六国的过程在黑板上画出,并附秦国统一六国的过程的表:

顺序  国别 亡国年代 亡国年份 立国年数

1 韩王国 70 前230 104

2 魏王国 70 前225 145

3 楚王国 70 前223 519

4 燕王国 70 前222 111

5 赵王国 70 前222 105

6 齐王国 70 前221 139

统一之后的秦朝疆土(秦朝的疆域是东:大海;西:陇西;南:南海;北:长城)可在统一六国的地图上把秦朝的疆土罗列上,同时和现在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比较,这样一来学生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秦朝在我国的什么方位。如果没有条件的话可以让学生在课外对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地图找出秦朝包括现在哪些省和自治区。

二、秦朝统一

让学生找出秦朝的古迹:骊山秦兵马俑、陕西临潼秦始皇陵墓、咸阳阿房宫遗址、秦始皇坑儒遗迹灵渠;并向学生推荐《古文观止》中的《阿房宫赋》,同时让学生发言谈谈对这些古迹的看法。

教师讲述秦朝的特点:第一个封建王朝、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

教师提问: 秦朝和战国时期的秦国有什么区别?

战国时期的秦国是诸侯国,疆域比秦朝要小的多。秦朝再沿用秦国以前的政治制度以不能适应新的朝代,因此秦朝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

废除了西周以来的分封制,调动学生分析分封制的弊病:中国历史上诸侯国战乱5xx年,削弱了周王的权力。战争对中国的生产发展起了破坏作用,当然以后诸侯为了各自的生存使用了铁器。进行了变法才使生产力有了发展,战争对生产的破坏是无法估量的,因此秦朝的统一是人民的愿望。秦朝制定的措施让学生总结,但教师要向学生提供资料如关于战国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特点告诉学生“田畴异亩,车途异轨,律令异法,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行。”教师要解释内容及上表“秦朝政权机构表”之后提出如下问题

1 皇帝称号的由来

让学生看书67页“每课一得”,夏商周三代最高统治者称王,秦皇帝采用泰皇最贵之说和上古“帝”位号,建以“皇帝”称号,从此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在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

2 秦朝的行政机构在现今的政治机构中是否还有?

郡县制的制定对中国历史影响很大,直今我们还保留着县和县令(长)的制度

3 “车同轨,书同文”对秦朝有什么益处?

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全国推广的标准文字对后世影响很大, 后世文字字体都可渊源于秦朝。可以提示学生在历史博物馆中如果有竹简上笔画规整的小篆就是秦朝的重要的文物。车同轨有利于经济发展和调动军事力量。

4 经济上秦朝有那些政策?不统一钱币对秦朝的危害是什么?

货币统一需要教师讲解的有:各国的钱币特点,注意彼此之间不等值,会给秦朝的经济发展带来混乱,还会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六国又会复辟。

5 秦朝在中国历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它进步在哪儿?(相对春秋战国而言)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就当时而言统一是人民的愿望,周朝自周平王以来国家就出现诸侯争霸,各国为了能此时作为霸主彼此之间征兵、征税无形地给广大的人民增加负担,同时战争也给人民带来了灾害,因此秦朝的统一是人民的要求。同时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也是极大的,统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产,生活也相对安定。

6 你能在秦朝文物古迹中看到秦朝有什么特点?

从兵马俑和长城看秦朝的傜役繁重,如提示学生“孟姜女哭长城”的故事为什么孟姜女要哭倒长城,这个故事反映了秦朝什么社会问题?关于长城可以从许多方面的问题如手:现代人的看法和秦朝人的看法不同。从兵马俑看备秦朝的徭役沉重,让学生可以分组讨论找答案。学生讨论之后,教师组织学生分别发言对上述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师总结秦的统一和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对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但是秦的统治极为残暴因此它只存在了短短的xx年,在这段统治时期秦始皇为了加强专制作出了如下的事件:

1) “焚书坑儒”秦始皇采用李斯的建议,下令将秦国以外的史书以及民间收藏的诸子百家书籍烧毁,仅留医药、占噬和种植之类的书。并规定聚谈《诗》《书》的人斩首,是古非今的人灭族,并把敢于非议秦始皇的儒生和方士460余人全部活埋。提示学生大多数是思想领域的书籍。

如果你生活在秦朝参与了前课“诸子百家”的讨论后会有什么后果?(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自己的感想),“焚书坑儒”的事件可以让学生评价它的后果及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2) 秦始皇好大喜功,穷奢极欲,动用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他建造宫殿和陵墓,如: 兵马俑、阿房宫和骊山脚下的秦始皇陵(历史记载仅这两项工程,秦始皇就征用70余万劳力)当时有民谣:“生男慎勿举,生女哺用餔。不见长城下,尸骨相支柱”。(男丁都被征役而死,故父母相戒生男不如生女)

3) 秦朝的法律以残酷著称如“族诛”(一人犯法,亲族都得处死)“连坐”(一家犯法,邻里都受牵连)

因此在秦始皇病死之后就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第一次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反秦朝。

三、 陈胜、吴广起义

让学生找出如下内容:

1 陈胜、吴广的出身:陈胜、吴广是农民(可以把<史记陈涉世家》)。

2 起义的地点:大泽乡(今安徽省宿洲境内)

3 起义建立的政权:陈胜自立为王,国号“张楚”

4 其他队伍的来源

六国贵族也纷纷加入,其中有项羽(楚国)和刘邦,从中可以看出六国的力量也在等待时机进行反抗。同时在秦朝的各个阶层(农民。贵族。 儒生和方士)中也有对秦朝不满,因此形成了秦朝的统治者与人民对立从而秦朝的灭亡是必然结果。

5 起义的结果

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只存在6个月,沉重打击了秦朝的统治,六国的贵族也纷纷加入这个反秦的行列,当然六国的贵族和陈胜、吴广领导的农民起义的目的不同。但是起义为以后项羽和刘邦灭亡秦朝打下了基础。

6 对秦朝的影响

公元前2xx年项羽在巨鹿消灭秦军主力,同时刘邦率军攻入关中, 公元前2xx年刘邦占领咸阳,推翻秦朝,使秦朝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短暂的封建王朝。同时对以后的朝代在治理国家的问题上作了借鉴,后代的统治者都以秦朝的短暂的存亡作为教训。让学生总结一下秦朝的教训——如残暴的统治、秦律的严酷、沉重的徭役。

7 讨论评价历史人物——秦始皇

课外让学生写一篇小论文题目为:评价秦始皇的功与,或写《秦始皇》的历史剧,散文《兵马俑前的遐想》。

〖参考资料〗

1、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2、人教版, 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3、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七年级上册《中国历史》

4、司马迁(汉代)《史记•秦始皇本记》

5、贾谊(汉代)《过秦论》

6、苏洵(北宋)《六国论》

7、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

8、柏杨(中国台湾)《中国人史纲》

9、柏杨(中国台湾)《现代语文版资治通鉴》

教案点评:

在课前,教师安排学生搜集整理了有关秦朝的历史和文物遗址资料,为上课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在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引导学生体会、思考、表达各自的见解,在讨论中产生思想的碰撞,形成深刻的认识。

一、单项选择题

1.秦统一最重要的意义是()

a.结束了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符合广大人民的愿望

b.彻底摧毁了奴隶主贵族统治

c.中国从此开始以统一为发展主流

d.有利于人民安定生活和发展生产

2.秦统一是在()

a.公元前221年    b.公元前359年

c.公元前230年 d.公元前3356年

3.秦统一后的货币是()

a.圆形方孔钱 b.蚁鼻钱

c.铲形钱 d.刀形钱

4.秦始皇建立郡县制和焚书坑儒是采纳()

a.韩非的建议    b.蒙恬的建议

c.李斯的建议    d.商鞅的建议

二、双项选择题

1.秦始皇加强中央专制集权的措施有()

a.规定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b.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c.修筑万里长城,开发边疆地区

d.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

2.秦朝时修建的灵渠,连接的两大水系是()

a.黄河水系b.长江水系c.岷江水系d.珠江水系

三、材料解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丞相李斯曰:“……臣请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烧之……。所不去者,医药、卜筮、种树之书。”帝曰:“可。”

——《史记•秦始皇本纪》

请回答:①上述所说的是何时何事?

②只有哪些书不烧?

③秦始皇这些措施有什么影响?

四、识图题

观察下图,请回答:

①图中是什么人?

②简单介绍他的历史功绩。

答案:

一、l.a 2.a 3.a 4.c

二、 

三、

①指秦朝时的“焚书”之事。

②只有医药、占卜和种树的书不烧。

③钳制了思想,加强了思想控制,摧残了文化,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莫大的损失;

四、

①我国第一个封建帝王秦始皇。

②公元前23o年至公元前221年,当时的秦王赢政陆续灭掉东方六国,建立起我国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都城威阳。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以后称皇帝即秦始皇。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中央集权。

秦帝国的兴亡表格篇二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自学内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国家兴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认识陈胜吴广起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本课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秦兼并六国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本课难点:

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在各个诸侯国中,最初秦国并不是最强的,但它后来为什么能统一中国,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六、教学方法设计:(展示课件首页)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课堂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网络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七、说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第一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教材的课内思考题来实现:第二是通过识图绘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八、教学目标 的实现:(结合课件)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 的。(展示课件)

1、复习导入  :通过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并要求在事先准备好的战国形势图上填出七国的名字,然后指出是秦统一了六国,引入新课。

2、“秦王扫六合”,此目内容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这里主要从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完成统一过程、秦朝的建立以及对中国发展的作用四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由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讨论的基础上,我可以适时的进行引导。主要原因包括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国力以及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抵抗强秦的进攻等。

完成统一的过程,这个子内容比较简单,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涉及到成语“纸上谈兵”,可以由学生进行讲述或扮演,可以提高兴趣。

秦朝的建立及其疆域范围,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演示,而是要求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大概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增强动手能力。

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是人民的要求。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是极大的,统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产,生活也相对安定。

3、陈胜吴广起义。

首先通过对学生收集的图片“兵马俑”、“万里长城”、“阿房宫”等名胜古迹,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秦朝的赋税沉重徭役繁多,从而最终爆发了历史上第一场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其次起义过程,简单介绍一下“大泽乡起义”以及起义军的路线和最后的失败。涉及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最后总结一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的意义,应着重强调其首创精神。

4、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在教材中属小字内容,只需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双方以及结果即可。在讲述巨鹿之战和楚汉战争时,简介“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的来源。

5、练习巩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秦朝

想一想: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

九、板书设计 :

一、“秦王扫六合”

a)    秦统一的历史背景

b)    秦统一的经过和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c)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陈胜吴广起义:

(1)起义的原因

(2)简单的经过(公元前209年)

(3)项羽刘邦领导:a、巨鹿之战   b、秦朝的灭亡

三、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1)性质:争夺帝位

(2)结果: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最后,我再说明一下我的课件的设计思想。(结合课件简单说明)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安排,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

秦帝国的兴亡表格篇三

年级: 七 学科: 历史 备课人:

课题秦帝国的兴亡

课时1

课型新授

备课时间.10.25.

上课时间

教学目标1.     识记:秦帝国建立的时间;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陈胜吴广农民起义。2.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3.     探究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教学重点目标一

教学难点目标三

教具准备

教学过程与内容一.  导入:有谁知道我国的封建社会有多长时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秦帝国的兴亡”。二.学习新课:1.明确本课学习目标。2.学生齐读导入框内内容。3.学生阅读“秦王扫六合”并思考: 秦帝国统一的背景和原因是什么。 秦为什么能兼并六国并统一。学生讨论后明确:秦统一成为大趋势。商鞅变法后秦成为最有实力的国家。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的攻势。4.师生共同活动,了解秦的统一: 根据地图册,画出战国七雄图。 用序号标出秦灭六国的先后顺序,并在被灭国的国名上打上叉。 重写一个大大的“秦”字,并在其下标上“前221年统一”。5.探究:秦的统一有什么历史意义?学生讨论后明确: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诸侯国长期割据争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学生齐读教材69页第二段文字。 6.学生阅读教材“陈胜吴广起义”、“楚汉相争”两个栏目,并思考:你知道“揭竿而起”、“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这些成语及典故吗?(如果不清楚,可以查一查成语词典作个简单的了解)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及影响。楚、汉分别指什么? 师生共同活动解决上述问题。三.小结: 统一(前221)灭亡(前206)西汉建立(前202) ↑ ↑↑前230――前221 由陈胜吴广起义而开始秦亡后,项羽、刘邦进行秦先后吞并六国,的秦末农民战争于公元前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建立起中国历史上2xx年推翻了秦的统治。刘邦获胜,于公元前202第一个统一的多民 年建立西汉。族的中央集权国家。四.作业:1.文后材料阅读题 2.自我测评,真图册。

教后反思

秦帝国的兴亡表格篇四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

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教学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有实施暴政的暗点,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和各诸侯国国名卡(“齐、楚、燕、韩、赵、魏、秦”)、时间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xx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汉”)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

利用挂图、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

板书设计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一、“秦王扫六合”           秦的统一(前221年)

“纸上谈兵”

二、秦末农民战争.          秦的灭亡(前2xx年)

“揭竿而起”“破釜沉舟”

三、楚汉之争          西汉建立(前2xx年)

“洪门宴”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

复习战国形势

师:我国在夏、商、西周以后经历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1、请同学们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

(选学生回答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出示“战国形势图”)

2、谁能把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老师绘制的战国形势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指导一学生将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图中,其他同学回忆并互相验证、巩固七个诸侯国名称及位置)

幻灯出示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材料。

从经济条件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北方的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都运到中原地区交换,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能够作为一个核心民族,促进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因为封建割据及混战不断,人民遭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地主阶级也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以保证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

3、从以上材料中,同学们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

生a: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b:只有统一才能有利于经济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师:进行概括性总结: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的融合以及兼并战争造成的灾难,使广大人民迫切希望有一个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战国后期,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师:哪一个国家能顺应历史潮流,肩负起统一大业?为什么?

生:(1)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因为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引导学生回忆: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进行了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的变法,主要内容是: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通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2)秦能够兼并六国,是因为秦始皇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国王,并且得到了李斯、吕不韦等人的辅助。

(3)讲述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叫赵括,他从小读了不少兵书,很能谈用兵之道,别人往往说不过他,有时他的父亲也难不倒他,赵括因此很得意,自以为天下无敌,但赵奢很替他担忧,认为他只知兵书,不知变通,只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若用他为上将,肯定会大败。”后来,秦军进犯赵国,赵军在长平坚持抵抗,那时,赵奢已经去世,由老将廉颇指挥作战。廉颇虽然上了年纪,但身经百战,很懂用兵之道,他见秦军势力强大,便采取持久之计,打算把秦军拖垮,于是下令坚守营垒,不理睬秦军的挑战。秦将白起知道廉颇善于用兵,僵持下去对秦军不利,便派人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赵括,别的人都不在乎。赵王正嫌廉颇没有速战速胜,不顾别人的劝告,派赵括接替了廉颇。赵括到了长平后,死搬兵书,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计划,结果被秦军包围,赵军粮绝,赵括在突围时被乱箭射死,赵国四十万军队全做了俘虏,并被活埋。

成语“纸上谈兵”就是从这个故事发展而来的,比喻只会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

师:以上几位同学回答得很好。他们从商鞅变法后的富国强兵,秦王嬴政的雄心壮志,以及长平之战使与秦国抗衡的赵国一败涂地等几个方面说明了七国中秦国最有可能完成统一的大业。由秦来完成封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一、秦王扫六合(板书)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力量壮大,在与其他国家交战中越战越强,领土不断扩大,而关东六国则一个一个地衰败下去,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与秦国抗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关于“六合”的注释,了解六合并非六国,而是指上、下、东、南、西、北,泛指天下。

再请同学们根据书中所述回答:

1、秦国在什么时间内兼并了六国?

(选一学生回答:公元前230—前221年)

2、谁能把七国形势图中其他六国名称,按秦灭六国的顺序撕下?

选一学生撕国名,其他同学比赛记忆。

老师将大字“秦”贴到图中央,并贴上时间“公元前221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绘制形势图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按老师绘制的方法或用自己掌握、喜欢的其他方法动手绘制一幅“秦朝疆域图”(形势图、示意图等均可)。各小组内评选出最佳绘图能手。

师:在秦完成统一大业中,秦王嬴政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活动,同学观看课本上“秦始皇像”及李白的诗,摹仿并描述一下秦始皇千古一带的风貌和神韵(亦可打出幻灯)。

生:每组选出两位学生,一位表演,一位描述。

师:鼓励、赞扬、补充学生发言,通过活动师生获如下认知:

画像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一手指向前方的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他头戴冕旒,身穿龙袍,腰佩宝剑,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正好是对这幅像的生动写照——“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请同学们讨论下面问题: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作用?

生根据秦统一前背景材料分析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生a:秦完成统一六国的事业,从此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争霸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生b: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

生c: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你知道皇帝称号的由来吗?

师:秦王嬴政幻想秦的统治世代继续下去,他自称始皇帝,后代为二世、三世……以至千世万世。强大的秦王朝是否像秦始皇所设想的那样传至千世万世呢?

二、秦末农民战争(板书)

1、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幻灯出示材料:

(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据史书记载,修骊山陵的有70万人;北击匈奴、筑长城的有30万;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以上共计150万。再加上修建驰道的,建筑宫殿的,更有大量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所以秦朝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当时全国总人口大约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只有三四百万人。因此,“丁男”全部服役也不够,连“丁女”也抽调去运输粮饷,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现象。

(2)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

(3)秦期的刑法很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十多种,还有族诛和连坐。据统计全国的刑徒有100万人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的镇压,全国变成了一个大监狱。

(4)秦二世即位后,他的统治残暴程度同其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加激化了阶级矛盾。

学生阅读讨论:秦建立以后,秦始皇过度地使用民力,超负荷地征收赋税,使用严酷的法律。残暴的统治终于触发了秦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以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请一位同学讲述“揭竿而起”的成语典故:

公元前2xx年复,一些贫苦的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边,队伍在大泽乡遇到大雨,因道路被冲毁而无法按期到达,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就要被处死。于是陈胜和吴广杀死押送的军官,率众起义,陈胜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那些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期的统治,九百壮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县后,陈胜在众人的拥戴下,自立为王,国号“张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并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革命口号。起义军分兵三路直逼咸阳,秦二世惊恐万分,急忙把几十万刑徒武装起来向起义军反扑,起义军寡不敌众,吴广、陈胜相继被害,起义失败。

“揭竿而起”的成语典故常指人民起义。

师:在同学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名称、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

2、讨论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1)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2)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起来反抗暴秦,秦王朝最后被项羽、刘邦等所推翻。

学生阅读小字,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抗秦斗争蓬勃发展。当时,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关中起兵抗秦,项羽身材魁梧,气力过人,他一人能扛起一只大鼎。他和叔父起兵后,获得节节胜利。

秦将章邯引军渡过黄河北上,围攻赵国。起义军主将宋义惧怕秦军,贻误战机,被项羽一怒之下杀死,项羽引大军救赵。当他渡过黄河后,下令击沉船只,以绝士兵战败返渡之念,并烧掉军帐,每人只发给三天的干粮。他还打破饭锅,以示战胜秦兵之决书。这样一来,全体士兵唯有以死相拼,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成语“破釜沉舟”就是这个故事的概括,后比喻誓死杀敌取胜之决心和同仇敌忾之士气。(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

师生鼓掌。

师:非常精彩。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各地的反秦斗争仍在继续,项羽与秦兵在巨鹿展开决战。刘邦趁机攻取咸阳,秦朝统治者无力抵抗,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三、楚汉战争(板书)

1、楚汉之争是怎么回事?

生阅读回答: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了争夺统治权,展开了长四年之久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

师区分楚汉战争与农民战争的性质:

楚汉战争已不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是区别于农民战争的另一场战争。它是项羽和刘为争夺统治权而战的,所以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项羽和刘邦己经不是农民起义领袖,他们的身份分别是“西楚霸王”和“汉王”。

2、组织学生表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的成语典故。

旁白: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举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3、楚汉战争的结果,刘邦打败项羽,刘邦称帝,于公元前2xx年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为汉高祖。

师从图中去掉“秦”,代之以“西汉”“公元前2xx年”。

总结

出示幻灯,结合板书小结:

本课讲了秦帝国的兴亡及西汉的建立过程,学习了许多历史知识与成语典故,希望大家把这些知识、成语应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去,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作业

收集有关秦帝国的资料并思考,秦的兴亡对我们有何启示。

秦帝国的兴亡表格篇五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上册第十三课

教材简析: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王朝,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进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它所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管理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在中国基本沿用了多年,并不断加以发展和完善。根据新课改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在内容结构上以导游的活动讲述本课的内容,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感悟历史。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秦统一的背景: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趋势;商鞅变法后秦实力最强;长平之战后六国皆无力御秦。培养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②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和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③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④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了解秦朝灭亡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⑤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培养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识图,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基本史实。

②通过对“纸上谈兵”、“接竿而起”、“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的运用,了解本课中相关的一些基本史实。

③通过联系对比方法,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通过学习,使学生理解秦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的积极贡献,认同其对中国历史产生的积极意义。

②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到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同志;通过阅读相关小字内容,认识到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和难点:

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

教    具:多媒体课件

秦帝国的兴亡表格篇六

〖课程标准〗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知道陈胜吴广起义。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通过阅读、绘制“秦朝疆域图”,掌握识读、绘制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学习收集成语典故的方法,通过讨论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知道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朝灭亡的根本原因。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秦并六国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意义。秦兼并六国完成统一,结束了诸侯割据争霸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民族融合。秦的各种政治、经济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难点 对秦统治的正确评价和指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价值取向。秦统治者既有伟大的历史功绩,又实施了残暴的统治。通过历史知识的学习与分析,形成正确的是非功过观念,提高全面地和辨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准备〗

教师自制“战国七雄形势图”和各诸侯国国名卡(“齐、楚、燕、韩、赵、魏、秦”)、时间卡(“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2年”)、朝代卡(大字“秦”“西汉”)以及制作幻灯片(战国后期的历史背景、本课线索图表等)。

学生预习课文,收集有关成语典故及秦王朝的资料。 〖教学方法〗利用挂图、幻灯片,通过阅读资料、分组讨论、分析问题、动手绘图进行探究式教学。〖板书设计〗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

一、“秦王扫六合”――――秦的统一(前221)

“纸上谈兵”

二、秦末农民战争――――秦的灭亡(前206) 

“揭竿而起”“破釜沉舟”

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前202)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教学过程〗

复习战国形势

师:我国在夏、商、西周以后经历了长达五百多年的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社会处于分裂状态。

1.请同学们回忆战国时有哪几个大的诸侯国?

(选学生回答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并出示“战国形势图”)

2.谁能把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老师绘制的战国形势图中相应的位置上?

(指导一学生将七个诸侯国名称贴入图中,其他同学回忆并互相验证、巩固七个诸侯国名称及位置)

幻灯出示秦统一前的历史背景材料。

从经济条件看,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各地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北方的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都运到中原地区交换,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

从民族关系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中国境内形成了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且有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能够作为一个核心民族,促进各民族进一步融合。

因为封建割据及混战不断,人民遭受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灾难,人民渴望统一,地主阶级也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国家,以保证对农民的剥削与压迫。

3.从以上材料中,同学们能得到什么信息?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发言:

生a: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

生b:只有统一才能有利于经济发展,人民才能安居乐业。

……

师:进行概括性总结:经济的发展、民族关系的融合以及兼并战争造成的灾难,使广大人民迫切希望有一个统一安定的社会环境。因此,战国后期,统一成为大势所趋。

师:哪一个国家能顺应历史潮流,肩负起统一大业?为什么?

生1:秦国能完成统一大业,因为秦国在商鞅变法后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

(引导学生回忆: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国进行了富国强兵、加强中央集权的变法,主要内容是:奖励生产,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军功;编制户口,加强刑罚;推行县制,统一度量衡。通过变法,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基础)

生2:秦能够兼并六国,是因为秦始皇是一个有雄心壮志的国王,并且得到了李斯、吕不韦等人的辅助。

生3:讲述长平之战(纸上谈兵)。

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叫赵括,他从小读了不少兵书,很能谈用兵之道。别人往往说不过他,有时他的父亲也难不倒他,赵括因此很得意,自以为天下无敌。但赵奢很替他担忧,认为他只知兵书,不知变通,只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若用他为上将,肯定会大败。”后来,秦军进犯赵国,赵军在长平坚持抵抗。那时,赵奢已经去世,由老将廉颇指挥作战。廉颇虽然上了年纪,但身经百战,很懂用兵之道,他见秦军势力强大,便采取持久之计,打算把秦军拖垮,于是下令坚守营垒,不理睬秦军的挑战。秦将白起知道廉颇善于用兵,僵持下去对秦军不利,便派人散布谣言,说秦军最怕赵括,别的人都不在乎。赵王正嫌廉颇没有速战速胜,不顾别人的劝告,派赵括接替了廉颇。赵括到了长平后,死搬兵书,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计划,结果被秦军包围,赵军粮绝,赵括在突围时被乱箭射死,赵国四十万军队全做了俘虏,并被活埋。

成语“纸上谈兵”就是从这个故事发展而来的,比喻只会空发议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

……

师:以上几位同学回答得很好。他们从商鞅变法后的富国强兵,秦王嬴政的雄心壮志,以及长平之战使与秦国抗衡的赵国一败涂地等几个方面说明了七国中秦国最有可能完成统一的大业。由秦来完成封建统一,是历史的必然。

一、秦王扫六合(板书)

秦自商鞅变法以来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经济发展迅速,军事力量逐渐壮大。在与其他国家交战中越战越强,领土不断扩大,而关东六国则一个一个地衰败下去。长平之战后,六国再无力与秦国抗衡。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中关于“六合”的注释,了解六合并非六国,而是指上、下、东、南、西、北,泛指天下。

再请同学们根据书中所述回答:

1. 秦国在什么时间内兼并了六国?

(选一学生回答:公元前230―前221年)

2. 谁能把七国形势图中其他六国名称,按秦灭六国的顺序撕下?

选一学生撕国名,其他同学比赛记忆。

老师将大字“秦”贴到图中央,并贴上时间“公元前221年”。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教师绘制形势图的方法,希望同学们在课后能按老师绘制的方法或用自己掌握、喜欢的其他方法动手绘制一幅“秦朝疆域图”(形势图、示意图等均可)。各小组内评选出最佳绘图能手。

师:在秦完成统一大业中,秦王嬴政的功绩是不可忽视的。下面我们进行一个小活动,同学观看课本上“秦始皇像”及李白的诗,摹仿并描述一下秦始皇千古一帝的风貌和神韵(亦可打出幻灯)。

生:每组选出两位学生,一位表演,一位描述。

师:鼓励、赞扬、补充学生发言,通过活动师生获如下认知:

画像上的秦始皇目光炯炯,一手指向前方的威严而傲慢的神态,流露出了当年威震六国,一统天下的壮志雄心;他头戴冕旒,身穿龙袍,腰佩宝剑,显示了他那唯我独尊、君临天下的帝王身份。唐朝大诗人李白的诗,正好是对这幅像的生动写照――“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请同学们讨论下面问题: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作用?

生根据秦统一前背景材料分析讨论,小组代表发言。

生a:秦完成统一六国的事业,从此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争霸的混战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生b:秦的统一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广大人民的共同愿望,秦统一后,人民可以有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

生c: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增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

学生阅读每课一得:你知道皇帝称号的由来吗?

师:秦王嬴政幻想秦的统治世代继续下去,他自称始皇帝,后代为二世、三世……以至千世万世。强大的秦王朝是否像秦始皇所设想的那样传至千世万世呢?

二、秦末农民战争(板书)

1. 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幻灯出示材料:

(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据史书记载,修骊山陵的有70万人;北击匈奴、筑长城的有30万;移民戍守越族地区50万,以上共计150万。再加上修建驰道的,建筑宫殿的,更有大量日夜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所以秦朝长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当时全国总人口大约2000万,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除去老弱病残,青壮年男子总数也只有三四百万人。因此,“丁男”全部服役也不够,连“丁女”也抽调去运输粮饷,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转输”的现象。

(2)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以上交给国家。

(3)秦朝的刑法很残酷。单是死刑就有腰斩、车裂等十多种,还有族诛和连坐。据统计全国的刑徒有100万人以上,占全国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劳动人民稍有反抗,就会遭到残酷的镇压,全国变成了一个大监狱。

(4)秦二世即位后,他的统治残暴程度同其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更加激化了阶级矛盾。

学生阅读讨论:秦建立以后,秦始皇过度地使用民力,超负荷地征收赋税,使用严酷的法律。残暴的统治终于触发了秦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以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

请一位同学讲述“揭竿而起”的成语典故:

公元前209年夏,一些贫苦的农民被征发到渔阳戍边,队伍在大泽乡遇到大雨,因道路被冲毁而无法按期到达,按照秦朝的法律,误期就要被处死。于是陈胜和吴广杀死押送的军官,率众起义,陈胜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意思是那些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号召大家起来推翻秦朝的统治,九百壮士“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开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攻下陈县后,陈胜在众人的拥戴下,自立为王,国号“张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革命政权,并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革命口号。起义军分兵三路直逼咸阳,秦二世惊恐万分,急忙把几十万刑徒武装起来向起义军反扑,起义军寡不敌众,吴广、陈胜相继被害,起义失败。

“揭竿而起”的成语典故常指人民起义。

师:在同学们绘声绘色的讲述中,我们了解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的名称、时间、地点、经过、结果等。

2. 讨论陈胜、吴广起义的历史意义。

(1)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2)陈胜、吴广的首创精神鼓舞着全国人民起来反抗暴秦,秦王朝最后被项羽、刘邦等所推翻。

学生阅读小字,讲述“破釜沉舟”的故事:

秦朝末年,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后,抗秦斗争蓬勃发展。当时,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也在吴中起兵抗秦,项羽身材魁梧,气力过人,他一人能扛起一只大鼎。他和叔父起兵后,获得节节胜利。

秦将章邯引军渡过黄河北上,围攻赵国。起义军主将宋义惧怕秦军,贻误战机,被项羽一怒之下杀死,项羽引大军救赵。当他渡过黄河后,下令击沉船只,以绝士兵战败返渡之念,并烧掉军帐,每人只发给三天的干粮。他还打破饭锅,以示战胜秦兵之决心。这样一来,全体士兵唯有以死相拼,才能取得战争胜利。

成语“破釜沉舟”就是这个故事的概括,后比喻誓死杀敌取胜之决心和同仇敌忾之士气。(让学生概括出这一意思)

师生鼓掌。

师:非常精彩。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各地的反秦斗争仍在继续,项羽与秦兵在巨鹿展开决战。刘邦趁机攻取咸阳,秦朝统治者无力抵抗,向刘邦投降,秦朝灭亡。

三、楚汉战争(板书)

1. 楚汉之争是怎么回事?

生阅读回答:

秦朝灭亡以后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他们为了争夺统治权,展开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战争,历史上称为楚汉战争。

师区分楚汉战争与农民战争的性质:

楚汉战争已不属于农民战争的范畴,是区别于农民战争的另一场战争。它是项羽和刘邦为争夺统治权而战的,所以是统治阶级内部的战争。项羽和刘邦已经不是农民起义领袖,他们的身份分别是“西楚霸王”和“汉王”。

2. 组织学生表演“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的成语典故。

旁白: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比喻说话或举动虽然表面上另有名目,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四面楚歌”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困境。

3. 楚汉战争的结果,刘邦打败项羽,刘邦称帝,于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即为汉高祖。

师从图中去掉“秦”,代之以“西汉”“公元前202年”。

总结

统一 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30-前221年,秦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

灭亡 公元前206年――由陈胜吴广起义而开始的秦末农民战争于公元前206年推翻秦的统治

西汉建立 公元前202年――秦灭亡后,刘邦项羽为争夺统治权,进行了长达四年之久的楚汉之争。刘邦胜,于公元前202年建立西汉。

出示幻灯,结合板书小结:

本课讲了秦帝国的兴亡及西汉的建立过程,学习了许多历史知识与成语典故,希望大家把这些知识、成语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增长智慧、提高能力。

作业收集有关秦帝国的资料并思考,秦的兴亡对我们有何启示。  〖设计说明〗

在信息网络时代,教师的主要职能应该是知识的促进者、发掘资源的向导、寻求机会的组织者、思想和技术咨询的指导者。本课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参与、学生自主探究、体验历史的过程。

为了达到本课教学的目标,师生在课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教师参与指导,学生搜集秦帝国的资料,创设教学情境、设置表演的内容步骤,激励学生积极大胆地发挥自身才能与创造力。在教师参与指导下,学生能亲口描述历史,亲身体验历史,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且能从师生准备的材料中敏锐地捕捉信息,进行分析探讨、交流合作,充分投入到知识探索之中。

本教案设计采用多元化教学,既有故事讲述,又有历史人物描绘,历史剧表演,绘制历史地图等活动。

教师挂图制作要显示绘图的方法,让学生展开想像力,根据授课情况,当堂绘制“秦朝疆域图”。文史渗透,用成语典故的描绘表演活动贯穿秦统一、灭亡和西汉建立的全过程,形成动感性的历史画面,调动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探究历史的积极性并培养学生识图、绘图、口语表达、表演、分析问题等多方面的综合性能力。

历史教学过程是每一位学生提高知识面、培养能力的过程,所以本课设计中设置了分层问答,从而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总之,本课教学过程中,由于准备充分,学生投入,课堂气氛融洽,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既使学生获得了必要的历史知识和思考历史现象的能力,又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得到了有益的陶冶。 〖教案点评〗

卢秋云老师设计和组织的这节课有以下突出特点:

1. 体现了差异教学的原则。教师设计不同层次和视角的问题,让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回答。

2. 注重历史学习的直观性和动态过程。如运用贴纸条――撕纸条的方法体现从七雄并立到秦兼并六国、最后秦统一全国的历史动态过程。

3. 重视学习方法的培养。教师通过展示秦疆域图的绘制方法,让学生用教师提供的方法或自己掌握、喜欢的方法在课后表示秦的疆域。

4. 重视过程体验,通过学生表演和想像来展现历史。如通过表演来表现成语所蕴涵的史实,根据秦始皇像与李白诗句来描绘秦始皇的历史风韵。

5. 注重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思维、信息载体作用。

6. 充分发挥了历史成语典故的趣味性、史实性和教育性功能,使学生不仅获得了相关历史背景信息,同时进行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还通过表演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7. 注重利用“秦为什么能完成统一”“为什么二世而亡”“秦的灭亡对我们有何启示”等问题让学生积极思考、合作探究。综合以上特点,本节设计和组织较好地贯彻了课改思想。

秦帝国的兴亡表格篇七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自学内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国家兴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认识陈胜吴广起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本课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秦兼并六国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本课难点: 

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在各个诸侯国中,最初秦国并不是最强的,但它后来为什么能统一中国,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六、教学方法设计:(展示课件首页)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课堂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网络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七、说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第一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教材的课内思考题来实现:第二是通过识图绘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八、教学目标的实现:(结合课件)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的。(展示课件) 

1、复习导入:通过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并要求在事先准备好的战国形势图上填出七国的名字,然后指出是秦统一了六国,引入新课。 

2、“秦王扫六合”,此目内容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这里主要从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完成统一过程、秦朝的建立以及对中国发展的作用四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由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讨论的基础上,我可以适时的进行引导。主要原因包括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国力以及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抵抗强秦的进攻等。 

完成统一的过程,这个子内容比较简单,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涉及到成语“纸上谈兵”,可以由学生进行讲述或扮演,可以提高兴趣。 

秦朝的建立及其疆域范围,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演示,而是要求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大概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增强动手能力。 

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是人民的要求。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是极大的,统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产,生活也相对安定。 

3、陈胜吴广起义。 

首先通过对学生收集的图片“兵马俑”、“万里长城”、“阿房宫”等名胜古迹,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秦朝的赋税沉重徭役繁多,从而最终爆发了历史上第一场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其次起义过程,简单介绍一下“大泽乡起义”以及起义军的路线和最后的失败。涉及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最后总结一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的意义,应着重强调其首创精神。 

4、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在教材中属小字内容,只需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双方以及结果即可。在讲述巨鹿之战和楚汉战争时,简介“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的来源。 

5、练习巩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a、夏朝b、西周   c、商朝d、秦朝 

想一想: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 

九、板书设计: 

一、“秦王扫六合” 

a)    秦统一的历史背景 

b)    秦统一的经过和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c)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陈胜吴广起义: 

(1)起义的原因 

(2)简单的经过(公元前209年) 

(3)项羽刘邦领导:a、巨鹿之战   b、秦朝的灭亡 

三、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1)性质:争夺帝位 

(2)结果: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最后,我再说明一下我的课件的设计思想。(结合课件简单说明)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安排,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

秦帝国的兴亡表格篇八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自学内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国家兴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认识陈胜吴广起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本课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秦兼并六国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本课难点:

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在各个诸侯国中,最初秦国并不是最强的,但它后来为什么能统一中国,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六、教学方法设计:(展示课件首页)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课堂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网络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七、说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第一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教材的课内思考题来实现:第二是通过识图绘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八、教学目标 的实现:(结合课件)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 的。(展示课件)

1、复习导入  :通过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并要求在事先准备好的战国形势图上填出七国的名字,然后指出是秦统一了六国,引入新课。

2、“秦王扫六合”,此目内容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这里主要从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完成统一过程、秦朝的建立以及对中国发展的作用四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由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讨论的基础上,我可以适时的进行引导。主要原因包括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国力以及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抵抗强秦的进攻等。

完成统一的过程,这个子内容比较简单,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涉及到成语“纸上谈兵”,可以由学生进行讲述或扮演,可以提高兴趣。

秦朝的建立及其疆域范围,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演示,而是要求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大概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增强动手能力。

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是人民的要求。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是极大的,统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产,生活也相对安定。

3、陈胜吴广起义。

首先通过对学生收集的图片“兵马俑”、“万里长城”、“阿房宫”等名胜古迹,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秦朝的赋税沉重徭役繁多,从而最终爆发了历史上第一场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其次起义过程,简单介绍一下“大泽乡起义”以及起义军的路线和最后的失败。涉及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最后总结一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的意义,应着重强调其首创精神。

4、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在教材中属小字内容,只需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双方以及结果即可。在讲述巨鹿之战和楚汉战争时,简介“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的来源。

5、练习巩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秦朝

想一想: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

九、板书设计 :

一、“秦王扫六合”

a)    秦统一的历史背景

b)    秦统一的经过和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c)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陈胜吴广起义:

(1)起义的原因

(2)简单的经过(公元前209年)

(3)项羽刘邦领导:a、巨鹿之战   b、秦朝的灭亡

三、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1)性质:争夺帝位

(2)结果: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最后,我再说明一下我的课件的设计思想。(结合课件简单说明)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安排,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

秦帝国的兴亡表格篇九

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秦统一的背景:战国以来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后秦实力最强;长平之战后六国皆无力抵抗秦国进攻。培养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的能力。

说出秦兼并六国的顺序和完成统一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时间。

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

知道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大起义。

通过阅读“秦朝疆域图”,培养识读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视图,了解秦兼并六国的基本史实。

通过对“纸上谈兵”“揭竿而起”“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和“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的运用,了解本课中相关的一些基本史实。

通过联系对比方法,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通过对陈胜吴广起义的学习,认识到陈胜吴广起义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通过阅读相关小字内容,认识到秦的暴政是导致人民反抗和秦灭亡的根本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秦兼并六国的历史意义。

难点:在各个诸侯国中,当初秦并不是最强的,为什么它后来能够统一中国。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

在这七个诸侯国中,最后秦国统一了六国。

板书[第13课  秦帝国的兴亡]

同学们请看书,看看秦为什么能够统一六国?

[ “秦王扫六合” ]

(先由学生进行讨论并整理后回答,教师进行总结归纳)1、当时统一成为大势所趋。从经济条件上讲,由于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已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北方的马匹、吠犬,南方的象牙、朱砂,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都运到中原地区进行交换。这给统一局面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从民族关系上讲,经过春秋战国长期的民族融合,华夏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在中国境内形成一个相当巩固的民族共同体,而且由较高的经济文化水平。所以华夏族能够作为一个核心民族,克服周边各民族的离心力,促进各族人民逐渐融合。另外,各族人民也强烈的要求统一。农民是统一最热诚的支持者,因为封建割据以及由此引起的纷争混战,给农民带来了难以忍受的痛苦和负担。工商业者也渴望统一,因为封建割据,关卡林立,限制了工商业的进一步发展。地主阶级更要求统一,因为中国的地主和西方的领主不同,他们不能亲自掌握行政权、司法权和军事权;为了保证对农民的剥削和压迫,地主阶级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由秦国来完成封建统一,不是偶然的。秦自商鞅变法以来,由于社会变革比较彻底,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政权,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比较强大,经济发展比较迅速,军队装备比较精良,供给充足,战斗力强。从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到秦王赢政于公元前238年亲自执政,共经历六代123年,其他六国一个个衰败下去,唯独秦越战越强。在此期间,共消灭六国150多万军队,领土从今关中地区扩展到陕南、陕北、甘肃、宁夏、四川、山西、河南、湖北、湖南等地区,因而秦国最有条件来完成统一。

3、长平之战后,六国再也无力抵抗秦国的进攻了。在长平之战前,六国力量最强的是赵国,是秦统一的最大障碍。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惨败,元气大伤,丧失了强国的地位,再也无力和秦国抗衡,秦统一的进程加快了。

问:秦统一中国的过程是怎样的呢?

秦统一中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秦的统一是经过商鞅变法后1xx年的兼并战争,不断蚕食东方邻国的土地才完成的。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在前100多年兼并的基础上逐一灭了六国,完成了统一;其次,让学生讲述秦逐一灭六国的时间先后顺序。

秦王嬴政

姓嬴名政。13岁即秦王位,由相国吕不韦执政。22岁亲理国政,平定了权势很大的宦官发动的叛乱,免除了相国吕不韦的职务,消除了已经发展到分裂秦国的两大势力。从公元前230年起,发动了最后消灭东方六国的统一战争。到39岁,即公元前221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秦灭六国

前230年派内史腾攻韩,虏韩王安,以其地置颍川郡,韩亡。

前229年派王翦等大举攻赵。前228年,王翦大破赵军,克赵都邯郸,虏赵王迁,赵亡。赵公子嘉奔代,自立为代王。

前226年派王翦攻燕,取燕都蓟,燕王喜迁都辽东。

前225年派王贲攻魏,包围魏都大梁,引河沟水灌大梁城,魏王假降,魏亡。

前225年派李信率20万大军攻楚,楚军反击,秦军大败。改派已经告老还乡的王翦率60万大军攻楚。前224年,楚集中全国兵力抗秦。王翦坚壁不与战。楚人一再挑战,王翦置之不理。楚军不得战,引而东,王翦追击,大破楚军,杀项燕。前223年,秦虏楚王负刍,楚亡。

前222年派王贲攻辽东,虏燕王喜,燕亡。

前222年王贲攻代,虏代王嘉,代亡。

前221年王贲自燕南攻齐。秦兵入齐都临淄,民莫敢抗拒。齐王建降,齐亡。

经过xx年的征战,秦王嬴政终于先后灭亡了六国,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长期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唐代大诗人李白写的诗句。李白用“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击浮云,诸侯尽西来”的诗句,来描绘嬴政威征六国,一统天下的雄姿和气概。诗载《全唐诗》卷161。

问:秦国完成统一的具体时间、都城和建立者分别是什么?

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在咸阳建立起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

问:秦统一六国,完成大一统由什么历史意义呢?

(诸侯争霸给人民造成巨大危害,那么秦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

完成统一六国的事业,从此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战国时代的诸侯混战,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当时有人说:“经过一场大战,人民的死伤和甲兵的损失,其所费十年之田而不偿也。”秦统一之后,人民可以由一个比较安定的环境从事生产。秦王朝推行了许多消除分裂因素的措施,加强了各地区的经济文化联系,为我国长期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这对我国历史发展,有着深远影响。长期以来,我国封建社会,以高度发展的经济和文化,屹立在世界文明的前列,而且能有效抵抗外来侵略,保持国家的独立,这与公元前3世纪秦统一的开创之功,有着不可分割的历史联系。

历史小故事:《朝会》

旁白:秦王统一六国以后的一天,秦王召集群臣商议治国之事。

秦王:我自起兵以来,南征北战,东挡西杀,一统天下,建立了千秋基业,今与大家商量国君该如何称呼?

李斯(满脸堆笑):大王的丰功伟绩,亘古未有,即使三皇五帝也不能与大王相比。

秦王眼前一亮:妙哉,那就称“皇帝”吧,我就是秦始皇,子孙后代,代代相传,以至千世万世。我自称“朕”,朕要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职。

一大臣:大王,哦—不(轻拍自己的嘴巴),皇上。这三个官职具体负责什么?

秦王:李爱卿,你来替朕给大家解释解释。

李斯连忙走到电脑前按动鼠标:丞相主管全国的行政事务,太尉总领军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白官。

(群臣恍然大悟)

王绾:皇上,地方上该如何处理。现在诸侯刚刚消灭,特别是燕、楚、齐三国离咸阳很远,不在那里封几个王不行,请皇上把几位皇子封到那里去。

李斯匆忙接过话来:周武王建立周朝的时候,封了不少诸侯,到后来相冤家一样互相残杀,周天子也无法禁止,可见分封的办法不好,不如沿用我们的郡县制。

秦王:好,正合朕的意思,从此废除分封,设立郡县。退朝。

问:秦朝的疆域对比以前有什么区别?

指导学生了解秦朝的疆域。

同学们我们这一课讲得就是秦朝的兴亡,那么我们前面讲了秦朝的兴,那么秦朝又是怎样灭亡的呢?

[陈胜吴广起义]

问:陈胜吴广起义的原因是什么?

秦王朝的暴政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因为它激化了阶级矛盾,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具体来讲,秦朝的暴政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徭役、兵役负担沉重。修骊山陵的有70万人;北击匈奴、筑长城的有30万人;移民戍守越族地区的有50万人,共计150万人。再加上修建驰道的,修建离宫的,更有大量奔走于途、运输粮食的。所以秦朝常年在外服役的有二三百万人,而当时全国总人口才大约xx万人,减去妇女1000万,男子1000万中除去老弱病残的,青壮年也就三四百万人。因此当时出现了“丁男被甲,丁女运输”的现象。

2、秦朝的赋税很重,农民要将收获物的三分之二上交给国家。

3、秦朝的刑法很残酷。

4、秦二世即位后,它的统治更加残暴,更加激化了阶级矛盾。秦的暴政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问:陈胜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什么?起义的经过是怎样的?结果又如何呢?这次起义有什么影响?

1、直接原因:公元前2xx年夏,一些贫民被征发到漁阳戍边,在大泽乡遇到大雨,因此无法按期到达。而这是要被处死的。于是陈胜吴广杀死押运的军官,发动起义。这是起义爆发的直接原因。

2、经过:张楚政权的建立。起义军攻下陈后,陈胜在众人的拥戴下自立为王,国号张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张楚政权建立后,提出了“伐无道,诛暴秦”的革命口号,鼓舞了全国农民的反抗斗争。

进军关中失败。张楚政权建立后,农民起义军向秦王朝发动总攻。当时兵分三路,直捣咸阳。由于秦王朝的疯狂反扑和起义军内部不纯,陈胜、吴广先后被害,起义很快失败了。

3、历史意义:陈胜吴广起义,虽然前后只有六个月的时间,但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大起义,其“奋臂为天下倡始”的首创精神,“伐无道,诛暴秦”的革命思想,“削木为兵,揭杆为旗”的英雄气魄,鼓舞着后来的千千万万农民反抗封建统治,为推翻秦王朝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它沉重打击了秦朝的残暴统治。

陈胜吴广起义失败后,各地斗争仍在继续。力量最强的是由刘邦和项羽领导的两支军队。在战斗中,项羽通过巨鹿之战消灭了秦军的主力。公元前2xx年,秦朝统治者向刘邦投降,存在仅xx年的秦王朝被秦末农民战争推翻了。

同学们,我们又知道这样一句谚语,就是“一山难容二虎”,那么在这时涌现出了两支部队,就是刘邦和项羽,那么他们之间最终的斗争结果如何呢?

[楚汉战争]

刘邦率领的起义军和秦朝灭亡

刘邦,字季,沛(江苏沛县)人,泗水亭长。他给县里押送刑徒到骊山去营造陵墓,半路上逃亡了很多,刘邦干脆把剩下的也放了,和他们一起逃到芒、砀一带的山里。陈胜吴广起义后,刘邦起兵反秦,攻下沛县,杀死县令。大家推举刘邦作沛公,领导起义军。起义军发展到几千人,服从项梁的指挥。

项梁战死后,项羽带兵渡河救赵,刘邦带兵西攻关中。刘邦带领的起义军攻破武关,到达灞上(陕西长安东)。这时,秦二世已被赵高杀死,赵高除帝号,立子婴为秦王。秦王子婴素车白马,封了皇帝的玺、符、节,向起义军投降,宣告了秦政权的覆灭。

项羽纵兵烧杀抢掠

项羽进入关中时,刘邦已先入咸阳。由于楚怀王有约在先,“先入关者王之”,刘邦理应王关中。项羽入关后,凭借手中的40万大军,企图消灭刘邦,独霸天下。因刘邦卑辞言和,双方暂时和解。项羽随即引兵西屠咸阳,诛秦降王子婴,焚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抢掠货宝和美女东归。秦民大失所望。

楚汉战争

项羽在咸阳纵兵烧杀抢掠之后,引兵出关东归,分封诸侯为王,共分了18个王。项羽分封的时候,有的把他们改徙到较为边远的地区,另封自己的亲信到那里去做王;有的“有功未得封”,“拥兵无所归”,不少人心里不服。分封后,不到一个月,就互相打了起来。汉王刘邦乘项羽疲于奔命的机会,出汉中,定关中,与楚相持于荥阳、成皋之间。三四年间,刘邦虽然屡败于楚,但拓地日广,形势益固。项羽虽然屡战屡胜,却已兵疲食尽,公元前2xx年八月,与汉约定中分天下,以鸿沟(古运河名,在今河南荥阳北)为界。订约以后,项羽引兵东归,张良、陈平劝刘邦乘机追击,不要养虎遗患。刘邦就带兵乘胜追击。公元前2xx年,刘邦大举进攻项羽,并约韩信、彭越会师。最后把项羽在垓下(今安徽灵璧东南)重重包围。项羽率数百骑突围,汉军穷追不舍,最后项羽自刎于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

项羽被刘邦击败,逃至乌江自杀

公元前2xx年十二月,刘邦派使者约韩信、彭越,说:“请合力进击项羽,打败项羽后所得的地,自陈以东归韩信,睢阳以北归彭越。”刘邦许以划地封王的愿以后,韩信、彭越马上率军并进,将项羽围困于垓下。项羽兵少食尽,又闻四面楚歌,以为汉军已尽得楚地,悲歌一曲,别了美人,率800骑突围南走。至乌江(今安徽和县东北),乌江亭长请项羽渡江,以图再起。项羽笑答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自刎而死。

总结:本课主要讲述了秦朝的兴和亡。让学生总结兴的原因和亡的原因,以此结束本课。并让学生知道一个道理,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因此我们必须始终怀着一颗仁慈的心,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才能与他人和平相处。

秦帝国的兴亡表格篇十

一、本课地位:

我说课的内容是七年级上册的第13课《秦帝国的兴亡》。课本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1、“秦王扫六合”2、陈胜吴广起义3、秦汉战争(自学内容)。

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封建朝代。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将中国历史推向一个新的阶段。它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对后世影响深远。所以本课在整个中国古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改的理念和学习的需要,我对内容作了一些调整和拓展。以“秦王扫六合”作为本节课的主线,增加了对秦朝的短暂的存亡的探讨,以史为鉴,谈对当今的启示教训。而这些也正是我们历史教学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历史的熏陶,为现实服务。

二、学生情况分析:

在网络迅速发展的今天,学生已经能够运用网络,而且他们对新事物也比较感兴趣,对一些社会热点问题也会给予一定的关注。但初一学生知识的积累还较少,同时对国家兴亡的概念还比较模糊。

三、本课目标:

根据以上情况和大纲的要求,对本课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秦兼并六国和秦始皇加强中央集权的史实,探讨统一国家建立的意义。

(2)认识陈胜吴广起义。

2、能力目标:

(1)通过网络的自主学习使学生学会查找资料,搜集信息的方法及使用现代信息技术为学习服务的技能。通过探究式的合作学习,使学生学会交流,培养学生乐于同他人合作的意识。

(2)培养学生通过认识秦朝的文物古迹来分析秦朝在中国历史中的作用,同时总结秦朝在统治国家中有哪些经验教训。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秦统一的历史意义,认识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开创了我国历史的新局面,对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本课重点:

由于初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积累程度的限制,对理性的知识较难领会,所以本课的重点是通过一系列的历史事实如何让学生认识秦兼并六国的意义和对后世的影响。

五、本课难点:

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在各个诸侯国中,最初秦国并不是最强的,但它后来为什么能统一中国,这是学生较难理解的。

六、教学方法设计:(展示课件首页)

根据要求和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节课设计成网络探究课的形式,这是目前采用较多的一种课堂的形式。在网络逐渐普及的时代,信息更为广泛,老师已经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授者,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信息,如何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当中最大限度的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学习,提高兴趣应当是我们教学当中充分考虑的问题。本节课通过网络平台,学生自学、搜集资料、讨论、动手等多种方式可以取得较好效果。

七、说学法:

在本课教学中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两种能力:第一是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引导学生讨论教材的课内思考题来实现:第二是通过识图绘图,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八、教学目标 的实现:(结合课件)

下面我就结合具体教学过程 设计说明一下是如何实现教学目标 的。(展示课件)

1、复习导入  :通过提问“战国七雄“是哪七个诸侯国,并要求在事先准备好的战国形势图上填出七国的名字,然后指出是秦统一了六国,引入新课。

2、“秦王扫六合”,此目内容既是重点,同时也是难点,所以应当花较多时间来探讨。这里主要从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完成统一过程、秦朝的建立以及对中国发展的作用四个方面层层深入进行。

秦朝统一的历史背景,由学生回顾第二单元的内容,在讨论的基础上,我可以适时的进行引导。主要原因包括统一成为大势所趋,商鞅变法增强秦国国力以及长平之战后六国无力抵抗强秦的进攻等。

完成统一的过程,这个子内容比较简单,通过多媒体的演示,使学生一目了然。涉及到成语“纸上谈兵”,可以由学生进行讲述或扮演,可以提高兴趣。

秦朝的建立及其疆域范围,我不仅仅是通过老师的演示,而是要求几个同学到黑板上大概绘制,然后展示评比,可以弥补初一学生历史地理概念模糊的不足,同时增强动手能力。

秦朝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安排学生分组讨论。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的统一是人民的要求。战争对生产力的破坏是极大的,统一可以是人民安心生产,生活也相对安定。

3、陈胜吴广起义。

首先通过对学生收集的图片“兵马俑”、“万里长城”、“阿房宫”等名胜古迹,从另一个角度反映秦朝的赋税沉重徭役繁多,从而最终爆发了历史上第一场农民起义——陈胜吴广起义。

其次起义过程,简单介绍一下“大泽乡起义”以及起义军的路线和最后的失败。涉及成语“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最后总结一下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的意义,应着重强调其首创精神。

4、楚汉战争。

楚汉战争在教材中属小字内容,只需引导学生了解战争双方以及结果即可。在讲述巨鹿之战和楚汉战争时,简介“破釜沉舟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四面楚歌“等成语典故的来源。

5、练习巩固: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国家是(     )

a、夏朝          b、西周        c、商朝          d、秦朝

想一想:秦为什么能统一中国?秦的统一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什么作用?

九、板书设计 :

一、“秦王扫六合”

a)    秦统一的历史背景

b)    秦统一的经过和秦朝的建立(公元前221年)

c)    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二、陈胜吴广起义:

(1)起义的原因

(2)简单的经过(公元前209年)

(3)项羽刘邦领导:a、巨鹿之战   b、秦朝的灭亡

三、楚汉战争:(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

(1)性质:争夺帝位

(2)结果: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

最后,我再说明一下我的课件的设计思想。(结合课件简单说明)

以上就是我对本节课的分析和安排,请各位老师指教。谢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