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除夕守岁 的寓意优秀

2023年除夕守岁 的寓意优秀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3 07:13:02
2023年除夕守岁 的寓意优秀
时间:2023-04-23 07:13:02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除夕守岁的寓意篇一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今年除夕,我再一次亲身体验了除夕守岁。

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喝酒的喝酒,喝饮料的喝饮料,大家一起相互祝福。年夜饭刚吃完,我就迫不及待地拉着姐姐去放鞭炮。

放完鞭炮,大人们看《春节联华晚会》,我们就坐在一旁玩游戏。外婆端来了枣子、长生果、糖果、年糕等好吃的东西。听说这些东西还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吃枣子,寓意春来早。吃长生果,寓意长生不老。吃糖果,寓意幸福甜美。吃年糕,寓意一年比一年高。

时间过的真快啊!眼看着就要十一点了,又到了放鞭炮的时间了,刚才睡意沉沉的我,马上就变得精神抖擞。

大家一起走到了公园,点燃了一盒烟花,“砰砰砰”,烟花飞上天空,炸裂成了许多碎片......最后,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公园。

让大家期待已久的倒计时终于开始了。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零!

新年的第一天开始了!让我们大家振奋精神,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除夕守岁的寓意篇二

每年的除夕夜我们全家都要一起开开心心的年三十守岁。

除夕到,除夕到,我们家里真热闹,大人小孩全来到……”奶奶哼着家乡的小调吆喝我们吃年夜饭,“年夜饭开吃喽!”我们全家人集聚在农村奶奶家,吃团圆饭,过除夕夜。

奶奶家是立地房子,看起来很宽敞,我觉得比自己家大。坐在大厅里,我们都觉得热呼呼的。大家欢聚一堂,奶奶异常兴奋,我的高兴劲儿更是无法言表。桌上摆满了红烧带鱼、红烧大闸蟹、沙锅鸭、大龙虾……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菜,足足有20多盆,那红的,那绿的,那荤的,那素的.,我都看迷糊了,不知道该去吃哪道菜,真是丰富多采,令人品尝不暇!

“小宁宁,快吃菜,多吃点!”奶奶把一只大闸蟹夹到我的碗里。“你们可有好几年没在奶奶家吃团圆饭喽,奶奶真高兴。”爸爸常年在温州工作,有三、四年没回老家过年了,我心想,我们回来奶奶这么高兴,以后一定要让爸爸常回家看看。

奶奶边吃边往我碗里夹菜,慈爱地说,“奶奶小的时候,经常吃不饱饭,饿肚子,还躲在厨房间将就着吃点呢,哪像现在一家子围坐在一起,多热闹啊!”望着丰盛的年夜饭,爸爸也讲起了童年吃年夜饭时,只有青菜,咸鱼和一小碟肉的往事。

我偷偷地看了一眼奶奶,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的眼眶已经湿润了。这时歌声笑声碰杯声声声入耳,年夜饭现场非常热闹,整个房间充满了欢乐。大家一边吃着大餐,一边欣赏着春节晚会的歌舞、魔术、小品等节目。但我的耳边时时回荡着奶奶说的话,“现在改革开放,政策好,科技发达,我们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蒸蒸日上……你以后也要加倍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我心里默默地想着,我一定不会让奶奶失望的。一家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这年夜饭吃得既温馨,又幸福。让人难以忘怀。

“砰”的一声我连忙跑出去看,只见不远处有一个碗大的火球突然袭击在夜空骤然炸开——只见上空出现“新年吉祥”四个大字后随即消失,紧接着“轰隆隆”几声雷鸣般巨响直冲云霄。那火球在天空转了一圈,又像天女散花般落下,有些叫不上名的烟火也在夜空中你追我赶,像星星眨着眼睛,落向四面八方,美丽极了。鞭炮也像赶集似的“劈劈啪啪”地响个不停,那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整个村庄沉浸在烟花爆竹的海洋中,我问爸爸:“这老家的美丽‘烟花爆竹歌舞会’不比我们城市差,以前没出现过。”爸爸笑着说:“还有更让你吃惊的呢?听你奶奶说明天大年初一,村里邀请杭州小百花越剧团到这里演唱,你知道一夜多少钱?”我拿出一只手说:“最多五千”。“不,三万元。”“哇”,我张大嘴巴久久不能合拢。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真快真好”。

除夕夜年三十守岁,这一晚,是个不眠之夜,令我终身难忘——难忘的幸福,难忘团聚的温馨,更难忘这美丽农村的大变化。

除夕守岁的寓意篇三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自然也很多。我记得在小学时,我读过一篇关于守岁的文章,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守岁这个词,便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谓守岁,就是指通宵守夜(熬年夜),即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有诗为证,诗曰:“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总之,守岁,通俗点说就是“熬夜”,网络用语就是“修仙儿”。春节又要到了,我决定在这个除夕来实践一下守夜。

第二天早上醒来,我发现自己躺在床上,身上还套着外套,睡在温暖的被窝里。回想起自己昨天的豪言壮语,总不免有些自责,怨恨自己自控力太差。此后的几天我依然尝试过守岁,为了不睡着甚至用凉水洗脸,吃辣椒,但都以失败告终。

守岁这么难,古人又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事实上,守岁有着更深刻的寓意:在过去一岁中,不管幸运与不幸,不管喜从天降还是飞来横祸,它们都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它即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便有些不舍。所以古人要守着它。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但现在很少有人能理解这种情感了,所以守岁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守岁也正在渐渐离开我们。

如果闲来无事,你也可以尝试一下这种传统民俗,尽管你不能为此得到什么,但从旧的一年跨越到新的一年,这也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除夕守岁的寓意篇四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吃过年夜饭,围炉闲聊,辞旧迎新,这是咱们除夕守岁的习俗。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作为一种民俗,除夕守岁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为“守岁”。隋唐时期,守岁之风极为盛行,历史上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守岁诗:“寒辞去冬雪,暖带入春风。”苏东坡也有诗云:“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一个“强”字,把孩童对守岁的企盼与迷恋表现得淋漓尽致。

守岁,与其说是一种风俗、一种传统,不如说是一种文化。除夕守岁的热闹景象,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笔下浪漫的文字、亮丽的“风俗图”。梁代徐君倩在《共内人夜坐守岁》中写道:“欢多情未极,赏至莫停杯。酒中喜桃子,粽里觅杨梅。帘风开入帐,烛尽炭成灰。勿疑鬓钗重,为待晓光催。”杜甫在《杜位宅守岁》中,则把亲人团聚的场面描绘成:“盍簪喧枥马,列炬散林鸦。”意思是说亲人团聚,热闹非凡,让在槽边吃草的马都受惊了;彻夜通红的烛光,吓飞了林中的乌鸦。王安石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更是家喻户晓。

守岁是人生的一个驿站,前方可能有无限风光,有花开花落,有风风雨雨,有坎坎坷坷;守岁是对生命的深刻领悟,席振起在《守岁》一诗中就说:“相邀守岁阿咸家,蜡炬传红映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守岁,更是对新一年的憧憬和向往……随着世事的变迁,现在的守岁无论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变化。不过,人们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和期盼却是亘古不变的。

除夕守岁的寓意篇五

每年的除夕夜我们全家都要一起开开心心的守岁。

除夕到,除夕到,我们家里真热闹,大人小孩全来到……”奶奶哼着家乡的小调吆喝我们吃年夜饭,“年夜饭开吃喽!”我们全家人集聚在农村奶奶家,吃团圆饭,过除夕夜。

奶奶家是立地房子,看起来很宽敞,我觉得比自己家大。坐在大厅里,我们都觉得热呼呼的。大家欢聚一堂,奶奶异常兴奋,我的高兴劲儿更是无法言表。桌上摆满了红烧带鱼、红烧大闸蟹、沙锅鸭、大龙虾……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菜,足足有20多盆,那红的,那绿的,那荤的,那素的,我都看迷糊了,不知道该去吃哪道菜,真是丰富多采,令人品尝不暇!

“小宁宁,快吃菜,多吃点!”奶奶把一只大闸蟹夹到我的碗里。“你们可有好几年没在奶奶家吃团圆饭喽,奶奶真高兴。”父亲常年在温州工作,有三、四年没回老家过年了,我心想,我们回来奶奶这么高兴,以后一定要让父亲常回家看看。

奶奶边吃边往我碗里夹菜,慈爱地说,“奶奶小的时候,经常吃不饱饭,饿肚子,还躲在厨房间将就着吃点呢,哪像现在一家子围坐在一起,多热闹啊!”望着丰盛的年夜饭,父亲也讲起了童年吃年夜饭时,只有青菜,咸鱼和一小碟肉的往事。

我偷偷地看了一眼奶奶,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的眼眶已经湿润了。这时歌声笑声碰杯声声声入耳,年夜饭现场非常热闹,整个房间充满了欢乐。大家一边吃着大餐,一边欣赏着春节晚会的歌舞、魔术、小品等节目。但我的耳边时时回荡着奶奶说的话,“现在改革开放,政策好,科技发达,我们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蒸蒸日上……你以后也要加倍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我心里默默地想着,我一定不会让奶奶失望的。一家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这年夜饭吃得既温馨,又幸福。让人难以忘怀。

“砰”的一声我连忙跑出去看,只见不远处有一个碗大的火球突然袭击在夜空骤然炸开——只见上空出现“新年吉祥”四个大字后随即消失,紧接着“轰隆隆”几声雷鸣般巨响直冲云霄。那火球在天空转了一圈,又像天女散花般落下,有些叫不上名的烟火也在夜空中你追我赶,像星星眨着眼睛,落向四面八方,美丽极了。鞭炮也像赶集似的“劈劈啪啪”地响个不停,那声音一浪高过一浪,整个村庄沉浸在烟花爆竹的海洋中,我问父亲:“这老家的美丽‘烟花爆竹歌舞会’不比我们城市差,以前没出现过。”父亲笑着说:“还有更让你吃惊的呢?听你奶奶说明天大年初一,村里邀请杭州小百花越剧团到这里演唱,你知道一夜多少钱?”我拿出一只手说:“最多五千”。“不,三万元。”“哇”,我张大嘴巴久久不能合拢。想:“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得真快真好”。

除夕夜守岁,这一晚,是个不眠之夜,令我终身难忘——难忘的幸福,难忘团聚的温馨,更难忘这美丽农村的大变化。

除夕守岁的寓意篇六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民俗自然也很多。我记得在小学时,我读过一篇关于守岁的文章,那是我第一次接触守岁这个词,便对此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所谓守岁,就是指通宵守夜(熬年夜),即在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赶跑驱走。有诗为证,诗曰:“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总之,守岁,通俗点说就是“熬夜”,网络用语就是“修仙儿”。春节又要到了,我决定在这个除夕来实践一下守夜。

第二天早上醒来,我发现自己躺在床上,身上还套着外套,睡在温暖的被窝里。回想起自己昨天的豪言壮语,总不免有些自责,怨恨自己自控力太差。此后的几天我依然尝试过守岁,为了不睡着甚至用凉水洗脸,吃辣椒,但都以失败告终。

守岁这么难,古人又是怎么坚持下来的呢?事实上,守岁有着更深刻的寓意:在过去一岁中,不管幸运与不幸,不管喜从天降还是飞来横祸,它们都已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在它即将离我们而去时,我们便有些不舍。所以古人要守着它。守岁其实是看守住属于自己的时间与生命,表达着我们的生命情感。但现在很少有人能理解这种情感了,所以守岁的人也越来越少了,守岁也正在渐渐离开我们。

如果闲来无事,你也可以尝试一下这种传统民俗,尽管你不能为此得到什么,但从旧的一年跨越到新的一年,这也算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

除夕守岁的寓意篇七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今年除夕,我再一次亲身体验了除夕守岁。

晚上,大家聚在一起吃着年夜饭,喝酒的喝酒,喝饮料的喝饮料,大家一起相互祝福。年夜饭刚吃完,我就迫不及待地拉着姐姐去放鞭炮。

放完鞭炮,大人们看《春节联华晚会》,我们就坐在一旁玩游戏。外婆端来了枣子、长生果、糖果、年糕等好吃的东西。听说这些东西还包含着美好的寓意。吃枣子,寓意春来早。吃长生果,寓意长生不老。吃糖果,寓意幸福甜美。吃年糕,寓意一年比一年高。

时间过的'真快啊!眼看着就要十一点了,又到了放鞭炮的时间了,刚才睡意沉沉的我,马上就变得精神抖擞。

大家一起走到了公园,点燃了一盒烟花,“砰砰砰”,烟花飞上天空,炸裂成了许多碎片......最后,大家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公园。

让大家期待已久的倒计时终于开始了。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零!

新年的第一天开始了!让我们大家振奋精神,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除夕守岁的寓意篇八

辞旧岁,迎新年。年根儿下,处处喜气洋洋。贴

春联

、生旺火、吃饺子……这些老传统可都有大来头,下面是本站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除夕守岁民俗礼仪,希望能够帮到大家哦!

考古资料显示,我国七八千年前已经出现发达的农业生产。“岁”字原来是一种收割工具。当时的农业是一年一熟制,每年收获一次。收获之后,人们用“岁”杀牲祭祀,“岁”又成为该祭祀的名字。最后,“岁”字成为时间段落标志,成为年岁的岁。“年”字原来也是标志农业生产的字,《说文解字》说:“年,谷熟也。”后来,“年”的字义也发展为时间段落标志,与岁相当。《尔雅.释天》说:“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有了岁、年的概念,自然就会产生过新年的习俗。新年是一个非常古老的节日。

1、春联和年画

春联、年画都起源于上古时代的驱鬼习俗。汉魏六朝时代,每至春节,家家户户都在门前立桃人,画神茶、郁垒驱鬼。后来发展为门神年画。宋代木版年画开始流行,年画的内容也扩大了,至今仍保存下来的《四美图》就是当时的年画。

春联出现在唐代。宋代写春联更加流行。明代贴春联已经普及全国。春联是我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和书法艺术形式,并流传到韩国等地。春联既表达人们的心愿,又增添了节日喜庆气氛。

2、生旺火

新年来到时,在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称为“庭燎”“烧火盆”“旺相”,现代民间称为“生旺火”或“点发宝柴”。古代的庭燎是为了驱邪,或者祭神祭祖。后来的生旺火已经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

1738年,郎世宁画了一幅《弘历雪景行乐图》,表现的正是乾隆皇帝与子女一起过年的情景。乾隆帝面前就放着一个火盆,一个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松柏类的小枝当时称为“烧松盆”。

现代民间生旺火常常是点燃柴堆或炭堆,火势越旺越好,象征新年全家兴旺。也有用火盆烧松柏桃杏树枝,合家跨火而过,象征燎去旧灾晦,迎来新气象。

3、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神。后来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

关于爆竹的最早可靠记载见于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谓之端月。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当时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里烧,产生爆裂声。新年起床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现了火药爆竹,即现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药爆竹,没有竹子的地区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于是成为全国性的风俗。

后来,爆竹本身的喜庆色彩使得人们对于爆竹的象征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用喜庆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辞旧迎新”的文化象征符号。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体验到旧与新的差别,使生活更加富于艺术美感。

4、年糕和饺子

年糕,又名粘粘糕,谐音“年年高”,包含着人们对未来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谷物制作。北方有黄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数民族则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饺子,又名水饺、角子、扁食。5世纪的时候,“形如弯月”的饺子已经成为民间普遍的春节食品。宋朝以前把饺子称为“角子”,或“水角儿”。元代开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来,普遍使用“饺子”一词。

对于饺子的文化象征意义,一般的解释是:“角子”“饺子”谐音“交子”,即交子时的意思。就是象征春节的到来。所以,子时一过人们立刻开始煮水饺,使之成为新年第一顿饭。更深一层的解释,饺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馅的饺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间

谚语

“好吃不过饺子”表达的正是这个意思。春节时吃上饺子,当然是希望来年有更多的好食物。

5、朝正和拜年

古代国家礼仪中的朝正、团拜和民间百姓之间的团拜、拜年是新年期间强化社会关系、亲情关系的重要活动。

朝正,也称“贺正”、“元会”,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贺。周代每逢新年,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贺新年。古代士大夫也有用名帖代替亲自上门拜年的习俗,一般视为中国贺年卡的起源,现代贺年卡的使用遍及各个阶层。

在家庭内,晚辈清晨起床首先向长辈叩头,并祝愿长辈健康长寿。然后,依次到各个亲戚朋友家向长辈拜年。而长辈则给拜年者压岁钱,祝愿他健康成长。朋友之间也互相上门拜年。如果亲戚朋友多,则拜年活动一直持续很多天。

春节的各项活动是从家庭内部,逐步扩大到亲戚之间,和整个社会的。除夕守岁,初一向父母拜年,然后出门给亲戚拜年。再次,向朋友拜年。再后,人们开始逛庙会。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则男女老少一同上街,赏灯、看狂欢游行——高跷、旱船、舞龙、舞狮、秧歌等。所以,春节是一个渗透到社会每一个方面、每一个层次的民族节日。

6、压岁钱:这“钱”不是钱

旧时,祭祀完祖先,举行完迎接诸神下凡典仪后,阖家要一起“辞年”,小辈要给长辈叩头拜年祝长辈长寿、大福、大顺,长辈要给小辈红包,即“压岁钱”,压岁钱寓意“压岁祈福”。

压岁钱古时称“压祟钱”、“压胜钱”,其最早出现在汉代。压祟钱并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钱币,而是一种铸成钱币形状的玩赏物,有避邪压魔的寓意,压祟钱原为以红绒绳编起四枚方孔制钱成“方胜”(八宝吉祥图案之一),下垂流苏。那时的一些压岁钱上,正面多铸有“长命百岁”、“去秧除凶”、“万岁千秋”等吉祥语,其背面多是龙凤、龟蛇、双鱼等祥瑞图案。

压岁钱是过大年时的风俗,是一种美好的祝愿,如今虽然货币更迭,但长辈给小辈压岁钱之民俗依旧在过年之时传承着,其寄予了长辈对少儿们成长的美好祝福,祝福孩子们健康成长。

7、祭祖: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

过年祭祖,既是对祖先的一个悼怀,也祈望祖先保佑来年的平安。祭祖是春节习俗中最古老的内容之一。《尚书?舜典》记载:“月正元日,舜格于文祖。”意为:舜帝在正月初一到祖庙里祭祀祖先。

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扫房子、净庭院、易门神、换桃符、贴春联之后,或举家去给祖先上坟祭拜,或把先祖的遗像挂在中堂正壁墙上,摆上祭品,点上香烛,让后辈祭拜。各地祭祖形式虽不尽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义大致一样。

8、拜年:抱拳要“左抱右”

“拜年”泛指春节期间亲朋好友间的相互拜访,而早年间过春节的拜年之礼有“拜年”和“贺年”之分。“拜年”是晚辈向长辈叩头施礼,而“贺年”则是平辈之间相互道新年之禧。无论是“拜年”还是“贺年”,所表达的均是祝贺新年快乐,吉祥如意。

从传统拜年的礼仪上说,有几种固定“程式”。

一是叩拜,即晚辈给长辈跪拜磕头,尤其是未成年人给辈分较高的长辈拜年时,都要行叩首大礼。

二是躬身作揖,先双手抱拳前举,然后用左手握右手,俗称“吉拜”。行礼时,不分尊卑,拱手齐眉,上下加重摇动几下,重礼可作揖后鞠躬。这种礼仪一般是晚辈向长辈拜年时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松紧适度,拱手,自然于胸前微微晃动,不宜过烈、过高。这种礼仪多是平辈间的拜年。

9、鞭打春牛:打的是泥牛

“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鞭牛过后,小牛童还将泥牛肚子里的五谷杂粮分发给现场居民,寓意丰收、和谐。

牛是春耕的主力,民俗专家介绍,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之首,每到这时,民间就有迎春、鞭春、咬春的习俗,鞭牛是为了“提醒”牛,春天来了,该开始耕田了。牛和人类是朋友,人们舍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纸造个假牛,用柳条鞭打,把真牛牵过来看。

10、除夕守岁:惜易逝年华

“亲知邀酌团年酒,儿女同争压岁钱。爆竹千家声未息,天衢车马闹如烟。”清末《燕京岁时杂咏》的这首诗描绘了老北京除夕夜晚时百姓家中及街巷里欢庆大年夜的情景。

除夕,古代称“除傩”、“大除”、“大尽”。老北京人称为“岁除”、“除岁”、“大年夜”,俗称“年三十儿”。“除”字本义是“去”,引申为“易”,以新易旧曰除,即交替之意;“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除夕”即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之意。

2

页,当前第

1

1

2

除夕守岁的寓意篇九

每年的除夕夜我们全家都要一起开开心心地守岁。

“除夕到,除夕到,我们家里真热闹,大人小孩全来到……”奶奶哼着家乡的小调吆喝我们吃年夜饭,“年夜饭开吃喽!”我们全家人集聚在农村奶奶家,吃团圆饭,过除夕夜。

奶奶家是立地房子,看起来很宽敞,我觉得比自己家大。坐在大厅里,我们都觉得热乎乎的。大家欢聚一堂,奶奶异常兴奋,我的高兴劲儿更是无法言表。桌上摆满了红烧带鱼、红烧大闸蟹、沙锅鸭、大龙虾……还有许多叫不出名字的菜,足足有20多盆,那红的,那绿的,那荤的,那素的,我都看迷糊了,不知道该去吃哪道菜,真是丰富多采,令人品尝不暇!

“小宁宁,快吃菜,多吃点!”奶奶把一只大闸蟹夹到我的碗里。“你们可有好几年没在奶奶家吃团圆饭喽,奶奶真高兴。”爸爸常年在温州工作,有三、四年没回老家过年了,我心想,我们回来奶奶这么高兴,以后一定要让爸爸常回家看看。

奶奶边吃边往我碗里夹菜,慈爱地说:“奶奶小的时候,经常吃不饱饭,饿肚子,还躲在厨房间将就着吃点呢,哪像现在一家子围坐在一起,多热闹啊!”望着丰盛的年夜饭,爸爸也讲起了童年吃年夜饭时,只有青菜,咸鱼和一小碟肉的往事。

我偷偷地看了一眼奶奶,不知什么时候,奶奶的眼眶已经湿润了。这时歌声笑声碰杯声声声入耳,年夜饭现场非常热闹,整个房间充满了欢乐。大家一边吃着大餐,一边欣赏着春节晚会的歌舞、魔术、小品等节目。但我的耳边时时回荡着奶奶说的话:“现在改革开放,政策好,科技发达,我们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民的生活蒸蒸日上……你以后也要加倍学习,将来做一个有用的人。”我心里默默地想着,我一定不会让奶奶失望的。一家团聚在一起其乐融融,这年夜饭吃得既温馨,又幸福。让人难以忘怀。

除夕夜守岁,这一晚,是个不眠之夜,令我终身难忘——难忘的幸福,难忘团聚的温馨,更难忘这美丽农村的大变化。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