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生态文明论文题目(4篇)

生态文明论文题目(4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1 09:45:03
生态文明论文题目(4篇)
时间:2023-04-21 09:45:03     小编:zx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生态文明论文题目篇一

现代林业是按照生态良好、产业发达、文化繁荣、发展和谐的要求,满足社会多样化需求的林业。现代林业理念的提出,使林业建设由过去的生态和产业两大体系共存,逐步向现在的生态、产业和生态文化三大体系发展,特别是生态文化体系的发展,为建设现代林业注入了生机与活力。多年来,自治区深入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坚持走保护优先、工程带动、产业拉动的发展之路,生态状况实现了“整体遏制,局部好转”。但是,从现代林业建设的要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的期盼等方面来看,林业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凝聚全社会的共识与力量。特别是,自治区生态建设到了“进则全胜,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现代林业建设正处在攻坚克难、爬坡过坎的关键时期,迫切需要一些社会组织来研究和弘扬生态文化,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文化知识,传播绿色生产、低碳生活方式,引导绿色消费,促进公众牢固树立生态文明意识。内蒙古生态文化研究会作为学术性社会团体,由生态文化事业发展方面的专家学者、媒体工作者、企业家及与生态文明建设相关的社会各界人士组成,具有高度的融合性、渗透性和较强的影响力、辐射力,是连接政府与社会力量的桥梁纽带,通过深入研究和大力发展生态文化,不仅能够正确引导人们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而且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广泛共识,凝聚社会力量推动现代林业建设。成立生态文化研究会是建设生态文明的迫切需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弘扬生态文化,推动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增长,建设生态文明除了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充足的绿色资源,还需要先进的生态文化引导。林业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基础产业和文化载体,承担着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林产品和丰富生态文化载体等多重使命。就自治区而言,当前的生态文化研究与弘扬还没能够与生态建设和保护、绿色产业发展相协调,没有能够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是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短板。以弘扬生态文化为己任的生态文化研究会的成立,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大举措,必将在补齐短板,促进绿色发展,回应人民群众新期待上发挥重要作用。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系统工程,覆盖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领域,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生态文化是一种新的文化,需要提高人们对它的关注和培育,同时要适应新的世界发展潮流,通过传统文化和生态文化的对比,提高人们对生态文化的兴趣,有利于资源的合理开发,保护生态环境良性循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造福子孙。研究会将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优势,通过举办论坛、开展科学普及教育、组织主题活动等多种形式,面向会员,面向社会,广泛宣传生态文化知识,倡导绿色发展、绿色消费,将生态文明理念传播到社会各个层面,使全社会逐步树立起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树立起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进一步唤起全民的生态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责任意识,使全社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和理解达到一个新高度、新境界,从而形成关心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共识与合力。桥梁纽带作用。研究会作为社会团体组织,是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桥梁纽带,是服务、落实政府决策,联系社会各界的重要力量,有高度的融合性、渗透性和较强的影响力、辐射力。研究会将根据内蒙古生态文化建设的总体要求、会员权益、市场主体需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积极动员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形成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分享的生态文明建设新格局。积极参与完善行业标准、行业自律公约,规范行业有序发展;积极反映会员的诉求,推进行业健康发展;积极与国内外有关组织、企业交流合作,搭建生态文化建设平台,吸引一批与内蒙古生态文化建设相关的组织和单位,共同推进内蒙古生态文化的研究与普及。服务助推作用。研究会将立足于林业,着眼于生态,致力于文化,广泛联系各有关部门和相关社会组织,构建生态文化研究、教育、传播体系。要紧紧抓住生态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利用自治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契机,集思广益,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和生产工作一线同志们的作用,组[]织开展生态文化调查研究、学术研讨、交流学习等,多出高质量、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和产品,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努力构建内蒙古生态文化建设服务网络体系,积极为各级党委、政府决策建言献策,促进内蒙古生态文化建设和生态文化产业快速有序发展。

生态文化研究会要紧紧围绕国家和自治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安排部署,努力为政府、部门、会员单位提供服务,着力开展生态文化的专题研究与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生态文明意识,为推动现代林业发展、打造北疆亮丽风景线服务。为此,生态文化研究会要在主管单位内蒙古自治区林业厅和登记机关的监督管理和业务指导下,做好以下工作。着力推动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观。要通过舆论引导、媒体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生态文化更加繁荣,生态文明更加深入人心。利用世界地球日、世界荒漠化日、世界森林日、世界水日、世界湿地日、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周的重要时间节点,积极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活动,倡导生态伦理,树立生态道德,崇尚生态文明,适时开展“美丽乡村纪实”“生态文化的故事”“森林文化的故事”等系列活动,创造性地开展特色活动,在全社会形成弘扬生态文化,普及生态科学文化知识,崇尚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促进生态文化产业加快发展。要开阔发展思路,拓宽发展途径,推动生态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不断提高生态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要充分挖掘森林文化、沙漠文化、湿地文化、野生动物文化、生态旅游文化等发展潜力,增强生态文化产业的活力。在全区森林、沙漠、湿地、生态旅游等产业发展的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与实体产业配套的文化研究,增强产业发展的活力与后劲,使生态文化切实为实体产业的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推动实体产业健康持续发展。全面提高生态文化传播能力。一方面,要不断丰富和创新生态文化内容形式,通过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诗歌文学、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形式,使生态文化更加贴近百姓,深入群众生活;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形成多层次的传播网络,扩大生态文化的传播广度和深度。调动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支持生态文化建设。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潜能,使生态文化发展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要充分调动广大生态文化工作者的积极性,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使人们的才华有展示的舞台、创造的空间,使高质量的生态文化产品不断涌现。研究会刚刚开始运转,在做好以上几项长期工作的同时,当前重点要抓以下几项紧要工作。一是结合自治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组织开展生态文化领域的调查研究和理论研究工作;二是组织开展有针对性的宣传教育活动和人才培训工作,择机举办有影响力的生态文化论坛;三是积极组织开展生态文化村、生态文化企业和生态文化基地创建活动。

研究会刚刚起步,需要不断地加强自身建设,完善组织架构,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夯实发展基础。加强办事机构建设。根据当前研究会的工作需要,初步计划设置办公室、调查研究部、宣传教育部3个内设办事机构。办公室负责内外联系、综合协调、运行管理、会议筹备、文稿起草等工作;调查研究部负责组织开展生态文化研究、理论研讨与学术交流;宣传教育部负责宣传生态文明理念,普及生态文化知识,组织开展生态文化宣传教育和生态文化论坛等活动。加强制度建设。制度是做好工作的保障,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抓好制度建设的目的,就是使研究会工作做到有章可循、规范运作、有序运行,使研究会逐步达到工作制度化、程序规范化、决策民主化、管理科学化的目标。研究会将不断探索工作新模式,充分发挥常务理事、理事和会员的主人翁作用,不断提高研究会的工作水平。提高人员素质。一是积极创建学习型研究会,通过有计划多渠道的培训和对外交流,全面提高会员综合素质;二是吸纳相关部门、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参与合作,提高研究会的知识层次和管理水平。

生态文明论文题目篇二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总体战略布局之一,这高度说明了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发展生态文明是我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同时,建设生态文明是一项系统复杂的工程,需要国家整合社会力量一起努力,共同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寻找出路。

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性;出路探析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明确提出“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这充分表明了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意义。

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产物,是继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更高水平的文明形态,它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它以全人类的整体利益和发展为出发点,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追求政治、经济、文化、生态协调发展,最终实现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12。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五位一体”的战略部署之一,这充分表明我们共产党人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同时也揭示了发展中的生态问题已不容忽视。

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经济飞速增长,综合国力得到显著提升,但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口膨胀、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亟待解决。另一方面,长期形成的经济结构性问题和粗放的发展方式仍未彻底改变,造成经济增长以较大的破坏资源环境为代价,自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确立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方针以来,我国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取得了不少成效,但总体上还没有转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效率”的增长方式。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只有解决了生态问题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在国际背景之下,世界资源环境问题总体严峻,环境恶化威胁到各国经济发展,全球变暖、环境污染、臭氧层破坏、极端天气、物种灭绝等环境问题频发,这些环境问题已经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和走向,国际社会都在积极倡导解决环境问题的措施,寻求经济发展的新出路,力求走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实现gdp的绿色增长,实现“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道路已经成为国际新趋势。

我们国家在发展的初期继承了西方工业化的“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付出了牺牲资源环境的代价。党的十八大提出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充分表明我国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走出一条以生态文明为导向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生态化表现与科学发展观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强调人与自然协调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人类自身是生态文明的建设主体,人类决不是消极地向自然回归,而是积极地与自然实现和谐,着力解决好群众普遍关心的生态问题,创造一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命题,明确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质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究其本质和建设生态文明是一样的,旨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人与自然的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部分,是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基础,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作用。

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是以自然环境为前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其他方面的实现,都必须建立在人与自然协调的基础上,处理不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任何社会文明都难以为继,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383只有生态文明高度发展,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会源泉不断。

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实施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它涉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消费观念、提高公民参与意识等多个方面。中国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上有所作为乃至做出历史性贡献,必须借鉴西方发

达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有益经验,结合中国具体实际,调动公民的积极性,共同建设生态文明。

首先,明确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强化政府在环境保护中的干预职能,政府监督污染者改变行为,减少对资源的破坏,以达到社会所期望的环境保护水平。具体措施是多方面的。例如,第一,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集约化环保之路,合理利用资源,科学合理规划,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利用可再生资源和研发新能源;第二,调整产业结构建设生态产业体系,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化,增加科技成分在经济结构中的比重,鼓励无污染的新兴行业和生态旅游业的发展;第三,为资源立法,建立完备的环境保护体制,明确各方面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义务,有效地管理环境。

其次,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西方国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建设生态文明、发展循环经济、走生态化之路方面取得重大成就,尤其德国、日本、美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就比较突出,这些国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成就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德国在发展生态文明方面,注重环境教育,为资源立法提供法律保障,发展环保产业,超额完成国际环境条约的义务;日本把建立循环型社会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通过严密立法明确责任主体,采用综合性的调整机制促进国民循环型生活方式的建立;美国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治理环境工作注重多元的区域规划,保护大面积国家森林公园和恢复森林,田纳西河谷就是美国生态建设的成功典型;其他国家如法国禁止采挖原煤、北欧国家积极推行自行车作为主要交通工具等举措,这些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积极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中国目前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与发达国家还有一定的距离,因此,我们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另一面,努力克服传统观念的束缚,结合中国实际探索适合中国的经济发展之路。不同制度不同文化对生态文明的建设所做的努力,都是致力于人类的整体发展的。中国能否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成功,从目前的和可预测的量来看,政府的作用是关键的,是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核心保障。

首先,倡导公民转变传统消费观念,践行绿色消费模式,传统的消费模式片面追求个人利益、拜金主义、铺张浪费、追求面子工程,过度消费,这种消费模式严重浪费资源导致资源短缺、环境恶化。生态文明要求我们持可持续的绿色消费模式,倡导一种既符合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又符合自然和社会发展规律,既满足人的消费需求,又不对环境造成危害的消费观念,改变过度消费、铺张消费等不合理的消费模式。我们在建立符合生态文明要求的新的生活方式时可以借鉴一些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倡导的“3r”消费模式(reduce—资源利用减量化、reuse—产品再利用、recycle—废弃物再利用),以此为基础,逐渐使公众养成绿色的消费新观念,将适度消费合理消费内化于心,促使全社会形成节约资源与环境保护的新模式,只要我们养成了科学的生态消费观,那么消费会作为一种新的推动力带动经济的绿色增长,生态文明建设必将成就斐然。

其次,提高公民参与意识,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全社会共同的事业,离不开公民的广泛参与。而目前的环保现状,主要还是靠国家政策执行,民众参与远远不足。今后我们致力于动员全社会力量推动环保,形成“全民环保”的局面,进一步明确政府、公民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在推行环保的过程中,首先,我们要尽量避免拘泥于形式的作风,环保不只是在环境保护日简单地敷衍了事而应是立足于全民的持续的、稳定的、渐进性的工作,我们不仅要环保日还要环保周环保年,切实将环境保护融入每个人的生活,在生活中将社会大众的环保力量发挥到淋漓尽致。其次,加强基层宣传与交流,发挥公众的影响力,公众是一个潜在的环保主力军,但作为环保主体力量的我们对于环境保护还有很多认识欠缺,例如很多人仍不能准确地将垃圾分类,公共场所的分类垃圾筒形同虚设,这就需要加强环境保护方面的宣传与交流。在中国走向生态文明的进程中,公众只有积极主动,更好地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将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观牢记于心,在观念的指导下,广泛参与环境保护活动,那么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势必瞩目。

当前中国,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重,公众的环境参与意识也随即普遍高涨起来,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我们可以积极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发挥中国特色同时发挥公众、基层群众团体以及各类环境非盈利性组织的环保能力,整合社会各方面力量建设生态文明。

王宏斌。生态文明与社会主义。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

王信建。建设生态文明与治沙防沙工作的思考。中国林业经济,2008,(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383

生态文明论文题目篇三

0引言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子孙后代、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在资源日趋匮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生态系统功能日趋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必须树立正确的生态文明理念,尊重、顺应、保护自然。在“五位一体”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更应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梦想。①水利工程作为农业的命脉,国民经济的基础,优先发展的基础产业,对我国防洪、发电、航运、城市供水、调水、渔业、旅游等都具有重要作用,促进了工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同时在推动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上更是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水利工程建设规模的扩大,对环境的影响日益突出,因此,水利工程建设引起的生态问题也受到了人们的重视,本文为此重点阐述水利工程对生态文明建设所产生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供参考。

1水利工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影响

水利工程包括蓄水工程、提水工程、调水工程、地下水源工程、集雨工程等。以修建大坝为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积极作用如下:

1.1灌溉效用

灌溉是将贫瘠地区改变为能支持大量人口生存的肥沃地区的重要手段。在当今世界,灌溉是淡水的最大消耗利用方式,关乎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迄今世界上一半的高坝是专门或主要为灌溉而修建的。在一些地区,水库大坝的储水功能使得其发挥灌溉的作用,灌溉作用在旱灾的时候尤其显著,会大大减轻旱灾带来的破坏。同时,水库的储水功能可以更好地配置水资源,灌溉成为未来发展不可缺少的基础设施。

1.2发电效用

作为低成本、可再生的电力资源,水电被人类接受并提倡。它是一种非消耗性的用水。一旦建成,水电运行成本低、寿命长,特别是对决定性的河流工程和不必考虑淤积的水库工程。它与生物、地热、风力、海浪、太阳能等发电形式一样,被视为一种清洁能源。在许多国家水力发电是大坝建设的重要原因,特别对发展中国家来讲,水电是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3航运效用

相比于公路、铁路和空中运输,航运是最经济的运输方式,污染最小,不需要昂贵且不利于生态环境的基础设施。大坝建设可以使河流流态更均一,在库区或水库下游形成可航场所,有助于改善航运。航运用水是河道内非消耗性用水,因此建有水坝的河流的航运期要长于无调节的河流。综上所述,修建水利工程可以发挥、灌溉、发电、航运等积极影响,同时抵御洪水威胁,缓解了地区性干旱,挽救了生态危机,保证了生态系统的平衡与稳定。

2水利工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消极影响

水利工程是人类在充分掌握水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采用工程措施以及经济、行政、法制等手段,对自然界中的水进行调节控制、开发利用、保护管理等工作的总称。在兴建和运用水利工程中,对周围的生态环境将会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需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宗旨,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寻找减免或改善不利影响的措施。水利工程可能带来的生态文明建设负面影响有以下一些方面:

2.1对泥沙的影响

水库蓄水后,流速降低,河水挟沙能力减弱,水体中的悬浮物质以一定量沉积下来,其中最显著的特征是形成水库三角洲,它是入库水流所挟带泥沙在库尾段沉积所形成的扇形堆积体。挟沙水流进入水库末端后,水深和水面宽度迅速增大,流速减缓,泥沙随水流扩散沉降于库底,堆积抬高到一定程度后,淤积体向库区渐次推进,平面上呈摺扇形。泥沙运动引发的水库回水沉积作用促使水库三角洲的形成,一方面减少了水库的调节库容,影响了水库的使用年限;另一方面还造成库尾段回水上延和淤积面作相应升高,有时导致防汛困难、两侧被淹或地下水抬高浸渍土地。

2.2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按照生物种类,可将水利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影响分为对陆生生物和对水生生物。大坝修建、水库兴建后,由于会淹没大片陆地,不可避免地对陆生生物的觅食地、生长栖息地造成威胁。具体现状为森林植被遭到破坏,野生动物因栖息地的改变而被迫迁徙,节肢动物、两栖动物等的避难所消失而造成物种数量的减少和某些珍稀物种物种的消亡。②水利工程的建设使得流域的水文特征和水质参数发生改变,造成鱼类数量减少、水域细菌滋生、藻类过量繁殖等问题。水库大坝截断江河湖泊,鱼类洄游通道被切断,对洄游性鱼完成其生活周期产生障碍,河流的梯级开发会加重这一影响。③同时,鱼类的繁殖也受到水库存在运行的干扰,鱼卵的孵化成功率降低。

2.3对地质环境的影响

大坝修建后可能会诱发地震、发生库岸失稳、水库渗漏等不良地质灾害。水库诱发地震是指在水库蓄水后,使库区及其邻近地带地震活动明显增强的现象。地质中原有的内外应力引起不稳定因素,与兴建水库的工程建设活动相互作用。地震震级小,震源浅,但震中强度高,对库区附近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形成威胁。水库蓄水过程中及蓄水后会产生水库渗漏。水库渗漏减低了水库效益,有时并引起盐渍化、沼泽化等现象。④库中渗水沿坝体坝基中的裂隙渗漏时,会产生垂直于滑动面的渗透压力,减小了滑动面上的法向荷载,从而使其产生的抗滑力减小。滑动面上的法向渗透压力和坝肩岩体中的侧向渗透压力在水平面上的分量,增加了坝肩岩体的水平向推力。根据抗剪断强度公式:=()+:抗滑稳定安全系数:抗剪断摩擦系数:作用于滑动面以上的力在铅垂方向投影的代数和:作用于滑动面以上的渗透压力:抗剪断凝聚力:坝体与坝基接触面面积:作用于滑动面以上的力在水平方向投影的代数和抗滑稳定安全系数会因为和的增大而减小,不利于坝基、坝肩以及下游的边坡稳定性。

3水利工程造成生态文明建设负面影响的对策及建议

3.1转变水利发展工作思路

我国水利发展经历了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水利的内涵也随之不断充实扩大。如今,在水利发展的各方面和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要始终坚持和“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方针,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加快水利建设工作从传统转向现代,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转变为保护自然的生态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

3.2加大水利环境保护

水利环境保护是自然环境保护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整个水利事业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水利建设的各个环节中,应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原则,具体分析研究各类水利工程引发的环境问题,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治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坚持兴利与除害相结合,充分发挥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效益。⑤从当地的客观自然条件和用水部门实际需要出发,全面落实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努力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减小到最小。

3.3推进水利信息化工作

水利部门是一个信息应用相当集中和重要的行业。生态安全是人与自然和谐的基础。通过水利信息化工作,建立先进完善的水土保持和水资源生态安全监测、预警系统,密切监测和掌握生态安全的现状和变化趋势,为政府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决策依据,实现水利建设与经济发展、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

4结语

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生态文明建设是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保障,是民意所在、民心所向。水利工程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因此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各部门应努力发挥水利工程的积极效益,克服水利工程建设的消极影响,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力量。

生态文明论文题目篇四

:生态文明是一种特定的人类活动方式,或是一个大时空跨度的人类活动的结果形态,同时也是人类特定时代文明的特征性事实的表征或指代。生态文明的内涵,包括维持、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善普遍成为人类个体活动的目标,生态化的生产方式,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政治制度与体制,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生态环境技术的充分发展,传统生态文化资源的积极弘扬,与生态文明相应的价值观、发展观、道德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普遍的大力提倡与实现,各地区的原生态状况得到最大可能程度的恢复、维持与保护等。

文明;生态;内涵

abstract: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a specific mode and result of human activity in a large span of time and space in human society. meanwhile, it is also the token of characterized facts of civilization in a specific era of humankind. the connota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refers to the preserving, conserving and improving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that has become the general goal of inspanidual activity; ecological production mode and political system that is in accordance with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ecology,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eco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that have been fully developed; traditional ecoculture that has been inherited and promoted. as a result, values, viewpoint of development, moral values and healthy way of life in response to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ave been generally realized and advocated.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circumstances of various areas have been restored, preserved and conserved to the maximum extent.

key words: civilization; ecology; connotation

生态文明是文明的子概念。《说文解字》认为,“文,错画也。象交文”[1] 185,“明,照也”[1]141。文即指用笔画交错而形成的象形文字;明即指日、月之光芒照亮世间万物之状。文明从最抽象的字面意义上说,是指人类用其错综复杂的活动而形成了符合其目的的、丰富的物质结果和与其心智相适应的经验知识、精神状态。经验知识与精神状态原本是作为主体的人类个体所具有,但它却又可以以物化的方式存在下来,它或通过人们活动的物质结果反映出来,或通过直接的文字表述出来而遗传给后来的人类。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其特殊性一样,任何具体的人类个体或群体,在其创造文明的活动过程中,也总会有其特殊性,因而形成了五彩斑斓的人类文明的历史。为了把握这种特殊性,人们一般从时空的角度来理解不同的文明,以特征性的事实来描述不同的文明。

人们曾把最初的人类历史与后来的人类历史区别开来,冠以野蛮(蒙昧)史和文明史。其实,野蛮史又何曾不是文明史。其时人类的活动当然错综复杂,人类个体当然有心智,其活动的物质结果当然有与其目的相符合者,其活动当然也形成与其心智相适应的经验知识和精神状态。只是当时的文明与后来的文明有着巨大的本质差异,使得两者无法同日而语,所以冠之以野蛮(蒙昧)云云。现在人们把人类的文明史作一粗略的划分,名之曰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前者指人类在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自然植物和猎取自然动物为普遍的食物来源的时代;次者指人类在资本主义时代到来之前的普遍以人工培养自然植物和驯服、养育自然动物为食物来源的时代;后者则用来指以机械知识和无机化学知识等为主要基础的活动普遍盛行于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的时代。其实还有一些其他的划分方法,如黄河文明、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尼罗河文明等,以标识不同的民族的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所创造的特定文明;而石器文明、青铜文明、铁器文明等,则以特征性事实标识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具体人类的文明活动的一些共性。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在面对日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探讨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等问题的过程中,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新概念。尤其是2007年末,中国环境哲学界在北京郊区鹫峰会议上发表的《建设生态文明宣言》,使得这一概念获得完整的学术意义。文明作为一个概念,包括人类的文明活动过程及其这个过程所形成的物质的、精神的结果和状态。文明概念所包含的。三个方面,本来就相互关联、相互渗透、相互转化、互为基础,再加上人们理解文明的时空跨度可以有大小的不同,人们用以描述文明的特征性事实也可以千差万别,所以使得对其在语言中的应用非常方便、灵活,而对其在语言中的把握却又非常模糊、不易。虽然如此,人们对文明的理解,主要可能分为三个角度:一是把文明理解为一种特定的人类活动方式;二是把文明理解为一个大时空跨度的人类活动的结果形态;三是把文明理解为用特征性事实表征、指代人类特定时代活动的特征。那么,我们在何种角度上使用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呢?

事实上,人们也是在上述三种角度上使用生态文明这一概念。笔者在这里先试图将这三种角度上的生态文明概念作一个分析。

首先,将生态文明理解为一种特定的人类活动方式,则生态文明指所有的人类的有利于促进、维持、保护已经存在的地球生态环境的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不仅是人们现在提倡与追求的一种人类活动方式,而且是自古至今一直存在于人类活动中的一个种类。还在人类文明的早期,人类中的智者就已经认识到人类的一些活动或因过度攫取自然资源而具有不可持续性,或因直接破坏自然而损及人类自身的生存条件,因而提出过一些质朴而直接的生活、生产原则,如中国古代的圣王之制、四时之禁、匆作淫巧、民胞物与等。这些原则有的是作为法令而提出的,有的是作为生活常识告诫后人的,有的是作为道德准则存在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明不仅仅指人类整体或群体的活动,而且指人类个体的活动。能促进、维持、保护地球现有生态环境的,有利于地球生态环境稳定发展的制度、禁令、道德标准的出现,是人类整体或群体生态文明的标志。同时,这种生态文明活动本身却是要通过不同地区、不同时代的不同人类个体的活动来体现和实现的。

其次,将生态文明理解为一个大的时空跨度里的具体民族的活动结果的形态,则生态文明是一个与采猎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相对的概念,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是一种新的、高级的文明形态。就像农业文明是对采猎文明的扬弃、工业文明是对农业文明的扬弃一样,人们预料生态文明将是对工业文明的扬弃。面对工业文明对地球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危害,为了克服工业文明的弊端,人类似乎需要一种新的文明。而近些年的生态科学、环境科学与生态伦理学的发展表明,人类似乎已经来到了一个新的文明的门槛前,人们把这种新的文明称之为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呼吁与呼唤的出现,表明地球的生态危机已经紧迫到成为了人类社会的危机的程度,关系到了人类社会的生死存亡。

最后,从用特征性事实表征、指代人类特定时代活动的特征的角度来理解生态文明也是可行的。生态环境的良好不仅是人类社会继续存在下去的前提,也是人类未来社会美好的特征。生态和谐将是未来社会的时代标志性特征。

生态文明这一概念,在形式上可以从上述三个角度来理解它,那么,它在内涵上应当有一些什么样的内容呢?

生态文明最直接的内涵,是使维持、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地球生态环境的改善普遍成为人类个体活动的目标。人是自然的一个成员,这是人们普遍承认的事实,因而在其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自觉遵循生态学原理,谋求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协调发展的关系。人类个体的活动,在受其他关乎人类自身需要目的的控制外,同时总是与维持、保护地球生态环境和促进已经被破坏的地球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的目的一致。在生态文明的社会里,热爱大自然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感情,欣赏大自然的美成为人们的一种基本素质,体验、感悟大自然成为人们普遍而经常的自觉行为,将生态学和生态科学的知识作为解决各种问题的直接或间接背景成为人们普遍的思维倾向或习惯,鄙视、唾弃那些通过破坏、损害环境而获得的利益,赞赏那些维护、改善环境的善行,则成为人们普遍的伦理情感。

生态文明作为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包含了更加广泛的内涵。粗略地分析,至少可以从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和生态环境自身等领域来探讨它。

生态文明在经济层面的主要内涵是生态化的生产方式。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其产生和发展依赖于社会生产方式的进步与发展。生态文明的兴起和发展所依赖的新生产方式,应该是在克服工业化生产方式缺陷并对它改造的基础上产生的生态化生产方式。生态化生产方式并不彻底消灭工业化的生产方式,而是一种既与工业化生产方式相联系又与其相区别的新型生产方式。与工业化生产方式的联系,它依然是一种以机械化、自动化为基础的生产方式。但是,生态化的生产方式是一种更能促进自然、社会与人持续、健康、和谐发展的更为先进的生产方式。工业化生产方式的生产的目的和价值指向,仅仅在于满足人及其社会的物质需要。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只是关注如何尽最大的可能和最便捷的途径从自然中获取人及其社会所需要的自然资源,对自然资源进行掠夺性开发,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使地球自然仅仅成为人们可以随意获取物质利益的“原料库”和倾卸废物的“垃圾场”。而生态化生产的生产目的和价值指向,则不仅仅是为了满足人及其社会的物质需要,而且还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生态环境的稳定和发展。社会生产活动不仅以获取社会所需的物质财富为目的,而且也以获取良好的生态环境成果为目的。生态化生产在目前具体表现为清洁生产和循环生产。

在工业化生产目的和价值取向条件下,生产者为了自身利润的最大化,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尽可能地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其产品的附加值。而减少成本主要以自然为代价。生产者在生产时,不会考虑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物排放是否会对生态环境产生污染和破坏,只要这种污染排放的经济和社会成本小于其利用和污染处理的成本,就不可避免地会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除非这种污染成本已经等于或高于它处理污染的成本,或者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进行污染处理。而且,虽然生产者根据市场的需求进行有计划的生产,但这种计划并不把生态环境的可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考虑在内,只是以最方便、廉价的手段获得低成本的优质生产原料,不考虑对自然资源的充分利用和节约,从而造成对自然资源的过度消耗和浪费。除非企业的这种浪费成本已经等于或高于节约资源的成本,或者迫于社会压力不得不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浪费。这就在客观上使社会经济活动具有了污染和浪费的特征。而在生态化生产目的和价值取向条件下,生产过程在充分满足人及其社会对物质产品的需求基础上,必须要考虑对生态环境的不良影响以及生态环境的实际承载能力和自然资源的再生能力。生产活动不仅要以提供人及其社会所需的物质产品为直接目的,还要对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废物进行处理,以达到对污染物的“零排放”或使排放限制在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净化的范围内,表现为“清洁生产”的过程。在自然资源的利用方面,不仅要考虑社会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自然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一方面,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和消耗必须以自然资源的持续供给能力为限度;另一方面,又要对已经进入社会经济领域的各种自然资源进行有效的重复利用,以避免对自然资源的浪费。生态化生产也表现为“循环生产”的过程。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是生态和谐,而生态和谐是指生物间的和谐共生共存状态,或指一切自然存在物(包括大气、水、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人等)的协调平衡状态。清洁与循环的生态化生产方式是与生态和谐目标相一致的生产方式。

生态文明在政治层面的最根本的内涵毫无疑问是民主。民主政治是一种通过制度、程序来保障生活在这种制度下生活的每一个公民都获得平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利的政治文明。民主政治的最根本的东西可能是让每个公民都有机会充分表达其利益要求,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现让人们充分说话。很难设想,在一个还有许多人的利益都不能充分表达的社会里,生态正义和生态环境的利益能得到充分的表达。同样很难设想,在一个生态正义与生态环境利益不能得到充分表达的社会里能够建设起生态文明。生态文明在政治层面除了根本的民主内涵以外,还有一些具体的特殊内涵。如建立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行政与监管机构,制订相应的政策、法规与法律,形成相关的非政府组织与运动等。虽然这些特殊的内涵也只有在民主政治的条件下才能最充分地实现。

在文化层面,生态文明的内涵主要包括生态科学、环境科学、生态环境技术的充分发展,积极弘扬传统生态文化资源,生态文明的价值观、发展观、道德观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普遍的大力提倡与实现。生态文明应当比工业文明在更大限度上依赖科学的发达。工业文明是主要建立在牛顿机械力学体系的科学基础上的一种人类文明,虽然牛顿力学在科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但它对于整个人类的科学文化大厦来说,也不过是其中的一砖一瓦,远不是人类科学知识的全部。因而建立在此基础上的工业文明,必然有所偏颇,而且这种偏颇正是造成现在全球性生态环境污染、破坏和降级的主要原因之一。面对工业文明造成的局面,人类首先要在科学知识上获得一个较大的发展,获得有针对性的科学知识的完善。这种有针对性的科学知识和领域,就是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技术。在生态文明的社会里,这些科学技术不仅获得极其充分的研究和发展,还要提高其普及程度,以至于生态科学、环境科学和生态技术的知识已经融入到人们的思维方式之中或直接成为人们的思维方式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作为一种文明形态,将把各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与生态文明相一致的积极文化成果包括在自身之内,并将之改造成为生态文明的组成成分。与此相适应的是,人们在自然观、价值观上面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在自然观上,人们主要持一种生态的自然观,地球的生态系统整体而清楚明晰地成为人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基本依据。在价值取向上,彻底摒弃统治自然、奴役自然态度而采取爱护自然、保护自然和促进生态发展的态度。爱护自然、维护自然、促进自然的生态稳定,成为人们普遍的道德素养与素质。同时人们普遍采取与保护生态环境相适应的健康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有别于在今天的社会里普遍流行的生活方式,它既是一种生活资源的生态化、合理化与节约化的消费方式,也是一种在道德上对其他生命充满敬畏和仁慈的生存方式。

在生态环境层面,生态文明的内涵应是各地区的原生态状况得到最大可能程度的恢复、维持与保护。工业文明已经几乎使地球各个部分的原生态环境遭到了损坏,呈现为整体地球的生态失衡与危机:土壤流失、农药残留、或由于化肥的使用而质地改变、或人为地使地形地貌发生整体性的变化;植被破坏、荒地难觅、森林匮乏、灌木稀丛、野生动植物数量锐减、消失或种类失衡;草原退化或沙漠化;水源枯竭或污染、江河或近海水质低下、地下水位下降、水生动植物数量大减或种类灭绝、或江河坝阻不利于迁徙鱼类的繁殖与生存;矿产、木材、石油等各种资源日趋衰竭;空气污染、臭氧层的完整性缺失、气候恶化变暖、酸雨普降、灾害频繁;人炸、都市城镇膨胀、战争与核战争及核污染的威胁笼罩……要恢复原生态,首先要通过生态技术来治理已经存在的污染,减少乃至最后彻底消灭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必然带来的污染,使上述各种生态失衡与危机得到改善或修复。地球各区域原生态的恢复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理想,而原生态景况的出现则是生态文明的特征性标志。

为了将原生态的生态环境具体化,特抄录《西游记》中的几首山水诗于此。

迭障尖峰,回峦古道。青松翠竹依依,绿柳碧梧冉冉。崖前有怪石双双,林内有幽禽对对。涧水远流冲石壁,山泉细滴漫沙堤。野云片片,瑶草芊芊。妖狐狡兔乱撺梭,角鹿香獐齐斗勇。劈崖斜挂万年藤,深壑半悬千岁柏。奕奕巍巍欺华岳,落花啼鸟赛天台。[2]247

这首诗是吴承恩对荒野的描述,第二首则是他对近人居区的描述:

高山峻极,大势峥嵘。根接昆仑脉,顶摩霄汉中。白鹤每来栖桧柏,玄猿时复挂藤萝。日映晴林,迭迭千条红雾绕;风生阴壑,飘飘万道彩去飞。幽鸟乱啼表竹里,锦鸡齐斗野花间。只见那千年峰、五福峰、芙蓉峰,巍巍凛凛放毫光;万岁石、虎牙石、三尖石,突突磷磷生瑞气。崖前草秀,岭上梅香。荆棘密森森,芝兰清淡淡。深林鹰凤聚千禽,古洞麒麟辖万兽。涧水有情,曲曲弯弯多绕顾;峰峦不断,重重迭迭自周回。又见那绿的槐,斑的竹,青的松,依依千载斗秾华;白的李,红的桃,翠的柳,灼灼三春争艳丽。龙吟虎啸,鹤舞猿啼。麇鹿从花出,青鸾对日鸣。……又见些花开花谢山头景,云来云去岭上峰。[2]287

第三首是对一个花园的描写:

朱栏宝槛,曲砌峰山。奇花与丽日争艳,翠竹共青天斗碧。流杯亭外,一弯绿柳似拖烟;,赏月台前,数簇乔松如泼靛。红拂拂,锦巢榴;绿依依,绣墩草。青茸茸,碧砂兰;攸荡荡,临溪水。丹桂映金井梧桐,锦槐傍朱栏玉砌。有或红或白千叶桃,有或香或黄九秋菊。荼縻艹架,映着牡丹亭;木槿台,相连芍药圃。看不尽傲霜君子竹,欺雪大夫松。更有那鹤庄鹿宅,方沼圆池;泉流碎玉,地萼堆金;朔风触绽梅花白,春来点破海棠红。——诚所谓人间第一仙景,西方魁首花丛。[2]293

以上三首诗,至少可以看作是在吴承恩时代,中国内地山区与丘陵地带的原生态的缩影,对我们应有一些启示。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