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抗疫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抗疫先进事迹心得(12篇)

抗疫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抗疫先进事迹心得(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0 08:19:03
抗疫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抗疫先进事迹心得(12篇)
时间:2023-04-20 08:19:03     小编:zxfb

学习中的快乐,产生于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和深入。世上所有的人都是喜欢学习的,只是学习的方法和内容不同而已。心得体会对于我们是非常有帮助的,可是应该怎么写心得体会呢?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心得体会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抗疫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抗疫先进事迹心得篇一

腊月廿七,新型冠状状病毒在当地蔓延,专家和有关方面再三强调戴口罩、勤洗手和少到人多的地方,防止感染。我也花300元钱买了二十个口罩,打算春节后走亲访友备用……啥都想到了,就是没有想到千里之外的新冠状病毒会到永康来,以致没想囤一点大米和荤菜蔬菜。

过了除夕,疫情越来越严峻,确诊人数越来越多,感染病人的地域越来越广,东西南北中全国所有省、市、自治区,甚至国外都有确诊或疑似病人。“新冠状,戴口罩,勤洗手,家里宅……”成为这个春节后频率最高的词,几乎快要谈病毒色变了。对口罩的质量、对口罩的戴法、对口罩的作用等等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我看看自己年前所买的口罩,发现是kf94的,网上说应该95的,心里瞬间不踏实起来……越想越怕,以致戴着口罩也不敢贸然出家门,更不敢到人员来来往往的超市购物。

年初四,家里只剩下一点梅干菜了,喜欢调侃的我半开玩笑半认真的在朋友圈发了条“一日两餐白粥配梅干菜”,竟然收到许多关心,暖暖。

弹将尽粮将绝的危“饥”关头,许多亲友都要送粮上门,感动满满。考虑到新冠毒将进入爆发期,我一次次真诚耐心地予以谢绝。我准备过几天吃白饭喝白粥日子。

宅家过节,让我忆苦思甜。读小学和上初中的时候,常常早上起来先到村里村外抢捡鸡粪狗粪后再到学校。1975年腊月的一天早晨,我到红卫中学读书经过村口的荷塘时,发现塘中央一条鱼在挣扎,不顾零下二度的寒冷,脱下破棉袄和裤子以及解放鞋,跳入冰冷刺骨的水中,一番折腾抓到那条受伤的鱼,送回家后再上学;1976年高中刚毕业的我,踊跃报名做杨溪水库,挑着锄头畚箕大米等步行四十多里驻扎下杨村三个月,到大坝挑了三个月的土石,吃的是番薯丝饭加梅干菜,住的是农民家的老屋,睡的是好多人一起的楼板铺;1981年,我在金华求学的时候,曾经天蒙蒙亮起床,走过金华到永康县城的一百里路;1977年,刚走上三尺讲台的我,毛遂自荐为学校到武义运白纸,骑着自行车从西溪到武义白洋渡,一趟来回两百三十余里沙石路;我曾经在1979年寒假,跟着俞校长冒着大雪到青山口村的高山上砍柴;二十四岁前,我和父母以及弟弟妹妹六人住在一间十几平米的百年老屋里,两张床边分别是马桶、尿桶和鸡窝,年年月月枕着老鼠蟋蟀的声音安然入眠;另外半间低矮的泥土屋是厨房,厨房里有土灶、菜厨和猪圈以及蜘蛛网,闻着猪粪猪尿,伴着乱舞的苍蝇吃饭。老屋冬天寒风灌进,雨天漏雨淋淋……

吃穿住行,简简单单,朴朴素素,安贫乐道。

如今,住在四室一厅一厨两卫的房子里,窗明几净,可以开空调,可以养花草。吃吃白饭,喝喝白粥,尝尝干菜,看看电视,听听音乐,刷刷微信,搜搜新闻,kk歌曲,翻翻名著,足不出户又无妨?

看到那些除夕放弃家人团圆饭,在医院吃方便面睡地板,没日没夜抢救穿着纸尿裤的白衣天使;看到八十四岁风尘仆仆奔赴千里到武汉寻找病毒根源,深入医院传染科室的钟南山老先生;看到隐瞒了身患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被新冠病毒感染的妻子,一瘸一瘸坚守在抗击疫情最前沿的金银潭医院张定宇院长;看到……我深感他们的苦中苦换来了我们的岁月静好,宅家变得蜜甜无比。

我准备一直这样白饭白粥梅干菜下去,直到警报解除。不料,学生和同事居然在我一再阻止下,硬是冒着疫情爆发期的严峻形势送菜送肉送米送水果送面条,我真是感动得一塌糊涂,不知道该如何感谢……

三日不见的砂糖橘,五日不见的青白菜,七日不见的猪牛肉,看到你们,幸福甜蜜瞬间爆棚!

抗疫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抗疫先进事迹心得篇二

愿疫情过后,人长久。海有舟可渡,山有路可行。余下岁月,无灾无难。

——题记

春节,本是一个合家团圆的日子,游子们满怀期待地踏上了回家的路,却不知,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在中国乃至全世界蔓延开来。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人们都居家不出。病毒无情人有情,在危急关头,一批批志愿者连夜奔赴武汉,抗击疫情,只留下一个个坚定的背影。

这无数个背影令我难以忘怀,那些背影虽瘦小,却高大;虽单薄,但伟岸!这些最美逆行者或身为人妻,或身为人夫,或身为儿女,或身为父母......他们舍小家,顾大家,舍弃与亲人难得的团聚时光,没有丝毫畏惧,奔赴一线,给患者带去温暖。他们不计报酬,无论生死,在人与病毒之间砌起高墙,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冲锋陷阵!

“他们,是白衣天使,是每个人心目中的英雄……国家所需,百姓安危为重,以个人生死,物质得失为轻。在这些医护工作者身上,我们看到了他们的高风亮节!”面对人们这样的评价,一位医生说:“哪有什么白衣天使,只不过是一群平凡的人披上了一身载着使命的外衣。”多么朴实而圣洁的话!让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随着病情扩展,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成为了我们的焦点。参与建设的所有施工人员都在与死神赛跑。最后,经历了五天五夜后,火神山医院通电,于2月3日正式收治病人;雷神山医院也相继通电了,在2月6日正式收治病人。都说,中国人是“基建狂魔″,可以用神一般的速度,建成一所医院。其实,我们都知道,哪有什么奇迹,只是为了挽救生命罢了;哪有什么“基建狂魔″,只不过有一群美丽的逆行者罢了。除夕春晚刚开始,辛苦了一年的工人们,刚吃上一口热乎饭,本来不想继续工作的,但一听说要建设医院,立马放下刚端起的碗筷,火速奔赴泥泞的工地现场。他们在团圆的日子里,一连工作十几个小时,顾不上喝一口水。“抗洪抢险我们还小没赶上,今天赶上这个事情了,也要尽一份力把它干好,只要我们尽一份力就可以。”这是河南的刘海龙师傅说的。听说疫情后,没有回家,自发打车,来到武汉。他在工地上没有认识的人,没人给他指派任务,也没有上下班的时间。但他说,只要有活就会自己去干。在寒风苦雨中,他们像战士一样战斗,与病魔竞速,与时间赛跑。

除了医护人员和施工人员外,还有许多人一起对抗着这次无硝烟的战争,我一直关注疫情,心系武汉,因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母亲一一中国!我一直坚信:武汉必胜!中国必胜!

抗疫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抗疫先进事迹心得篇三

疫情特殊时期

教师停课不停教

孩子停课不停学

在新冠肺炎肆虐时期,为抗击疫情,金屯镇中心幼儿园老师们站好教育岗,为孩子们开启了生动有趣的网络教学课。

一部手机,自家梳妆台前、一节酝酿好的课程,按下自拍键,近日金屯镇中心幼儿园的老师们格外忙碌,各自在家,录制教学视频。内容有智能运动篇、亲子手工游戏篇、绘本阅读篇、口才练习篇等等。每日早晨9点,老师们便准时将视频上传到幼儿园三年前创建的“爱上学”平台上。孩子可自由根据自己的时间进入平台。又可以看着老师们熟悉而又亲切的面容在家学习,和老师、小朋友们一起互动,孩子们脸上绽放出开心的笑容。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延期开学公告一出,该园园长邓文芳、副园长余心和及教研主任余蕾立即通过微信群开会,既要减轻疫情危害保障师生和家长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又要让幼儿教育一并跟上,探讨出疫情期间教学方案。充分利用创园时为利用老师和家长之间沟通而创办的“爱上学”平台,由老师们自录或是上传些网上好的视频到平台,进行视频教学。很快便于6日正式开启了“停课不停教“的网络视频教学打卡模式。

正在家录视频的余蕾老师说,为了让孩子感受到家园一致,保证视频质量,常常为了拍一段视频花上一两个小时,不好就坚决重拍。目前已开通了4期网络教学打卡,很快就调动起园内各班级近100位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还有家长们的一致好评。

“孩子前段时间总是在问我,妈妈,我什么时候开学?我回答他因为特殊时期,假期要延长,不能出门,只能在家里。他说很想老师,想小朋友们,现在园里在疫情期间进行网络教学,孩子很高兴,不无聊了。大人与孩子之间也有更多互动,亲子之间关系更好了。”符奇立学生家长高兴地说。

金屯镇中心幼儿园的小朋友们虽然不能出去玩,但每天能收到老师的教学视频、小朋友间的互动消息,都非常开心。停课不停学,金屯镇中心幼儿园积极面对,相信孩子们的春天很快就会到来。也相信多年以后,回想这个特殊的假期,孩子们的记忆里不仅有肆虐的病毒,还会有无私奉献的英雄、温暖呵护的父母,更会有心怀大爱,一直默默陪伴他们的幼儿园老师!

抗疫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抗疫先进事迹心得篇四

【一线抗疫群英谱】icu病房里的“90后”医护人员:青春闪亮最前线

抢救危重症患者的icu(重症医学科)病房,是抗疫“火线中的火线”,是“最靠前的前线”。

在这里,有一大批“90后”青年医生和护士冲锋在前。面对疫情大考,青年一代挺身而出,展现了蓬勃的青春力量,交出了优异的答卷。

武汉儿童医院医生张茂荣:

“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

3月17日上午10时许,张茂荣(图①。宋桂来摄)又一次来到鹏鹏(化名)床前,仔细查看各项体征数据。鹏鹏8岁,罹患白血病,不久前又因感染新冠肺炎转入武汉儿童医院。“经过我们的治疗,鹏鹏这几天病情已经明显好转,很快就能下呼吸机了。”张茂荣说。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是张茂荣的微信签名。“1月初,我还在消化科上班,后来病房改造后开始接诊新冠肺炎疑似患者。3月初,之前待过的重症医学科缺人,我就过来支援。”

一线查房、观察病情、处理医嘱,张茂荣和同事一起认真执行科室主任、上级医生的治疗方案。“白班上下午都要进病房,最长一次待了七八个小时。”张茂荣告诉记者,夜班从下午5点开始,等交接完回到酒店,有时已是第二天中午。

icu病区里,最多时有17个孩子,年龄最小的只有一个多月。在他们的努力下,现在病房里只有6个孩子。“有些幼儿患者话还不会说,我们了解病情除了问家长,最主要靠检查。”张茂荣说,有的患者入院之前病情就比较严重,更加大了治疗难度。

“疫情刚开始时,我确实有些紧张,毕竟谁都不了解这种病毒。随着对疾病认识的不断深入和治疗手段的丰富,慢慢就不紧张了。”张茂荣说,这次疫情让他的职业荣誉和责任“指数”飙升,同时对志愿者、快递小哥等群体更增添了深深的敬意。

icu里的患者,家属不能陪护,张茂荣就通过电话、微信和他们保持联系。“我们会约好时间,告诉家长孩子的病情进展。”张茂荣说,“对于每一名患者,我们都必须全力以赴。只要有一线希望,就要尽百倍努力!”

武汉协和医院医生吴永然:

“心态和理念都更成熟了”

看到张强(化名)跟家人视频聊天时开心的样子,吴永然(图②。康清铕摄)打心眼里替他高兴。张强曾是一名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在吴永然和同事的协力抢救下,才转危为安。“他几天前撤了呼吸机,再经过一段时间治疗就可以转入普通病房了。”吴永然说。

今年29岁的吴永然,是武汉协和医院综合icu医生。疫情暴发后,他就向科室请战。1月29日下午,接到通知赶往金银潭医院支援。

“与我以前接触的患者相比,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治疗难度要高一些。而且,我们在病房都穿着厚厚的防护装备,不管是操作还是治疗,都不如以前顺手。”吴永然说。

金银潭医院南五楼病区,患者最多时有27人,白班上午8点到下午5点、夜班下午5点半到次日早晨8点。最近这40多天,吴永然从最初的忐忑不安变得得心应手。“我们是一个临时组建的科室,医护人员来自不同的单位、岗位,但经过磨合后,现在都能熟练配合完成各种诊疗流程。每个人都付出了很多,也进步了很多。”

“已经成功撤了ecmo,但是呼吸机还在,仍然不能大意。”现在,吴永然正参与管理两位上了ecmo的危重症病人,十分忙碌。

每进一次病房,吴永然都要待三四个小时。口罩勒出的痕迹,让妈妈很担心。“来支援的时候,没有告诉父母。他们后来看到我脸上有印子,就猜出来了。”吴永然说,妈妈虽然有时会担心得偷偷流眼泪,但仍然支持他上一线治病救人。

“虽然我以前参加过很多次危重症患者治疗,但这次的挑战要大很多。治疗过程不是一帆风顺,有时候也感觉有些沮丧,但是我都挺过来了。”吴永然告诉记者,这次战疫也是一次成长的淬炼,“心态和理念都更成熟了”。

武汉市肺科医院护士朱静:

“我们已经长大了,要担起更多责任”

从1月3日至今,今年26岁的武汉市肺科医院护士朱静(图③)已经在icu病房连续工作了两个多月。

3月16日下午1点,刚从icu出来的朱静神情有些疲惫。前一天晚上,icu病房新转进来一名危重症患者,患者情况很不好,朱静忙前忙后一直到深夜1点半才回宾馆。17日一大早7点不到,她又起床到医院上了个早班。天气越来越热,下班时,她浑身早已被汗湿透,“腿都有点站不住了”。

最近,武汉治愈出院的新冠肺炎病人越来越多,但朱静所在医院的重症病房收治的病人却增多了——都是其他医院转过来的危重症患者。朱静的工作量也随之加大。

即使经过长时间的超负荷工作,朱静仍然要保持冷静、专注,“我们看护的都是急危重症患者,直面生死,不能有丝毫松懈,必须要坚持到最后一刻。”

2月10日是朱静的生日。那天凌晨,她正在值夜班,一名61岁的患者转入icu,开始使用无创通气,给氧浓度已达70%,如果无创通气出现问题,随时都有插管危险。但该患者刚进入icu很不适应,与同事交班后,朱静就第一时间到这名患者床前,安抚情绪,耐心讲解无创面罩的使用方法。凌晨4点,这名患者突然又激动起来,情绪起伏,身体挣扎,还伴着咳嗽,导致无创面罩无法戴稳。

听到呼吸机漏气报警,朱静急忙赶到床边,一边调整扶正面罩,一边安慰患者。普通人玩手机,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都受不了,但朱静硬是用手扶着无创面罩坚持了两个小时,直到患者情绪稳定。

在icu,除了治疗护理,患者的生活护理也全部由护士完成。每天要为患者擦洗身体,处理大小便、吸痰、翻身……朱静毫无怨言。尽管今年才26岁,朱静已经在icu工作了5年,她说,在她们科室,像她这样的“90后”有20个,“我们已经长大了,要担起更多责任!”

武汉市第三医院护士陈奕:

“最重要的是耐心细心爱心”

3月16日中午下班时,听说病房里的百岁老人王婆婆下午就要出院了,武汉市第三医院“90后”icu护士陈奕(图④)着实高兴了好一阵子。

为了照顾王婆婆,陈奕可没少费心思。入住武汉市第三医院icu病房以来,王婆婆没人陪伴,心情不好,陈奕就每天陪她说话;担心王婆婆年纪太大嚼不动饭菜,她每天还特地为王婆婆做热稀饭,端到她面前,喂到口中,就像对待自己的亲奶奶一样。

从1月4日起,陈奕就在icu病房工作,她先是被抽调到金银潭医院。3月2日,与同事换岗后,她又回到武汉市第三医院,继续在icu服务。

2月11日,36岁的张先生因患新冠肺炎入住金银潭医院icu病房治疗。由于呼吸困难,医生为他采取了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第一次巡查时,我发现他饭也没吃多少,水也没喝多少。”陈奕说,后来询问才知道,原来张先生是怕吃饭喝水多了要上厕所,这样会麻烦护士。

“我就是您的家人,您有需要就叫我,有呼必应,您一定要吃饭。”为了让患者吃饭,陈奕循循善诱。“刚开始,他不太配合。饭热好了,送到嘴边的时候,他直接让开了。”陈奕说。陈奕于是就先从水开始喂起,慢慢地,张先生接受了,也开始愿意吃饭了。

第二天,张先生由于呼吸困难,上了无创呼吸机。陈奕在给张先生喂食饭菜时,为了避免他吃饭时出现呼吸困难,张先生每吃一口饭,陈奕就把无创呼吸面罩扣上给他吸氧缓解一下,“一顿饭最少吃了两个小时”。

“重症患者通常心理压力都很大,需要护理人员真正走进他们心里,从内心深处关心他们、了解他们。”陈奕说,“对待重症患者,最重要的是耐心细心爱心。”

【一线抗疫群英谱】驻鄂部队抗疫运力支援队的“〇〇后”官兵:奋斗的青春分外美

在武汉,可以看见一支墨绿色军用卡车组成的车队,穿行在城市的大街小巷。这支车队就是驻鄂部队抗击疫情运力支援队,负责武汉物资的运输保障。在这支队伍里,有一群“00后”战士,他们不惧危险、冲锋在前,诠释了新一代革命军人的使命担当。

“我年轻,让我多干点!”

“我年轻,让我多干点!”这是执行运力支援任务以来,挂在马鑫龙嘴上说得最多的话。作为全队年龄最小的队员之一,今年不到20周岁的马鑫龙已经和战友们在武汉抗击疫情一线连续奋战了一个半月。

当得知连队需要抽组人员去武汉前线执行运力支援任务时,马鑫龙毫不犹豫地报了名,他在请战书中这样写道:“我是一名战士,现在正是人民群众需要我们的时候,我年轻,让我上!”

运力支援队主要负责武汉市主干供应线的运输保障,任务艰巨又繁重,但无论苦活累活,马鑫龙都会抢着干。

2月15日,马鑫龙和班长沈永超开车到达某超市卸载点,正在卸货时,突然下起大雪,气温骤降。看着马鑫龙还在冒着风雪一趟趟搬物资,沈永超命令道:“马鑫龙,让我们来,你去车上歇一歇!”“不用了班长,我可以坚持!”马鑫龙说,卸载物资快一点,武汉人民就早一点领到物资。

截至目前,马鑫龙所在的运输小分队,已经跑遍了武汉近100个点位,运送物资300余吨,行驶里程达1万多公里。在马鑫龙看来,能够为武汉市民多送一份物资,就是为抗击疫情多贡献一分力量。

“能为抗疫出力流汗,我很骄傲!”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身边的党员不畏艰险,勇于担责,他们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坚定了我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决心。”3月8日,“00后”战士刘文康利用任务间隙,在驾驶室内写下了入党申请书。

每次到达运输网点,还没等超市工作人员赶来,刘文康就钻进后车厢开始卸载物资,刘文康说:“多干一点是一点,能为抗疫出力流汗,我很骄傲!”

一天深夜2点,运力支援队突然接到紧急任务,星夜援建武汉市洪山体育馆改造方舱医院。刘文康二话没说钻进驾驶室,立即投入战斗。从装载地点到方舱医院,大概有80公里的距离,因为运输物资的数量较多,需要往返好多次,又是夜间驾驶,对驾驶员的身体素质和驾驶技能都是不小的考验。

“班长,我穿着这身军装,年龄再小我也是一名战士,党员们都在往前冲,我也绝对不能落下。”刘文康主动向班长提出担任驾驶员的请求。看到刘文康坚定的眼神,班长同意了刘文康的请求。

“小伙子,你真棒,多亏有了你们的火线支援,我们的心里终于踏实了。”当方舱医院的工作人员了解到刘文康还不到20岁时,纷纷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

“孩子你长大了,老爸相信你一定会完成好任务,平安归来……”每天晚上执行完任务,下士徐锐都会用手机微信和父亲开启视频通话,父亲的鼓舞,让徐锐更加充满斗志。

徐锐出生于军人世家,爷爷是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兵,爸爸曾在海军服役。从小听着军营故事长大的徐锐,早就立下了从军报国的决心。

9月,徐锐作为大学生士兵光荣地来到黄继光生前所在部队,成了一名汽车兵。凭借平时刻苦的训练,他已成长为能够独立完成任务的骨干驾驶员。

“小时候听爷爷说,抗美援朝战争时运输队员们冒着漫天炮火也要将保障物资送到前线,如今我成为一名汽车兵,战疫前线就是我的战场,我会用使命铸就荣光!”徐锐在他的战疫日记中这样写道。

在队员的眼中,哪里有险情,哪里任务最重,哪里就有徐锐的身影。徐锐总是跟身边的战友说,我们每个人都多干一点,就能早一天取得胜利。

“每当我们在路上行驶,看到地方车辆向我们鸣笛、市民为我们点赞,我都会感到一切辛苦都值得,青春就是用来奋斗的!”徐锐说。

【一线抗疫群英谱】杜斌:打赢湖北保卫战 我坚守到最后

今天(3月16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国家卫生健康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杜斌。从来到武汉的那天起,他就奔波在各大收治重症患者的医院之间,对他来说,指导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离患者再近一些。

这是位于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9楼的一间普通的会议室,来自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感染科、重症医学科等领域的国内顶尖级专家团队正在紧急会诊。杜斌,北京协和医院内科重症医学科主任。从1月中旬接到任务,加入由钟南山院士担任组长的国家高级别专家组,杜斌已经扎在抗疫最前线50多天,他奔波在武汉所有接收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医院之间,最多的时候一天要巡查5家医院的icu病房。数据显示,在疫情暴发最初的一个多月时间,重症患者从发病到住院平均需要9.84天,很多患者病情的发展速度让大家措手不及。争分夺秒完善诊疗措施,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患者的生命,这是保障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锚定目标,也是国家医疗救援队的核心使命。

在杜斌的心里,指导大家救治最好的方式就是带头守在床旁、守在患者身边。情况紧急时,给病人气管插管、吸痰,杜斌都自己上。

记者拍摄的这天晚上,来自意大利、法国等几个国家的同行要和他预约同时在线交流探讨疫情相关情况。一个多小时的跨洋连线,从疾控到治疗,外国同行的问题具体到病人临床的诊断细节,他们希望能从中国办法中获得更多更充分的借鉴。随着治愈率的提升、病亡率的下降,中国也在为全球防疫、抗疫争取宝贵的时间。

【一线抗疫群英谱】武汉雷神山医院物业团队:不辞辛苦 做好保障

在武汉雷神山医院,因为有了他们,日常的保洁消毒、治安巡逻、配送分发盒饭等工作才得以有序运转。他们,便是共有400余人的雷神山医院物业团队。

2月16日,作为有着临床护理经验的武汉地产集团物业公司业务骨干杨玲得知雷神山医院icu病房正式启用后,主动请缨:“我有经验,icu病房我不进谁进!”

在她的带领下,物业团队4名成员承担起2间icu病房和护士站等区域的保洁工作,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除了正常保洁,杨玲还要负责1间icu病房里仪器设备、病床的消毒杀菌工作。“每个患者病床旁都有一个1.2米高的大号垃圾桶,平均一天要清运30多袋医疗垃圾。”杨玲说。

疫情发生前, 陈伟伟是一名专职网约车司机。1月27日晚上11点,看到朋友圈里招募雷神山医院物业人员的消息,他打了一个咨询电话,两天之后就报上了名。“就如当初选择当兵一样,我想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自2月2日进驻雷神山医院,陈伟伟和30名组员便负责32个病区的医疗垃圾转运工作。

刚到雷神山医院,陈伟伟和同伴每天要负责100袋垃圾的清运。随着收治患者人数增加,这个数字不断攀升,600袋、1000袋……任务最重的一天,陈伟伟凌晨3点半才下班,回宿舍只睡了3个多小时又继续工作。

“陈伟伟快来收垃圾,a16病区垃圾堆满了。”微信工作群里的消息几乎没断过。作为组长,不管谁呼叫,陈伟伟都第一时间回复并赶到。“谁都怕病毒,但不能因为怕就不处理,我愿意为抗击疫情出一份力。”

雷神山医院的物业管家、党员李炫汐已经坚守岗位一个多月。1993年出生的李炫汐,负责雷神山医院的设备维修、生活物资采购等工作。刚开始,医院2天之内有12个病区开放,各病区护士长对物业工作的要求不尽相同。李炫汐按照各病区的要求协调跟进,每天都要接120多个电话。

为了制定精准的物业工作流程,李炫汐一次又一次进入隔离区病房和垃圾转运队,测算每个人的任务量。李炫汐说,“危险的确是有的,可武汉养育了我,这个时候我要回报这个英雄的城市。”

【一线抗疫群英谱】中部战区总医院全力抗击疫情:挺身而出 护佑健康

中部战区总医院,从一开始就投入战斗、始终坚守一线,同时还派出医疗队支援地方抗疫。他们与武汉这座城市血脉相连,当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而至,他们挺身而出,成为护佑人民生命健康的“护卫师”。

疫情发生后,以江晓静为代表的医院专家组建议,马上启动《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方案》。医院党委高度重视,专题召开分析会,认真研判形势,形成共识,全力抗击疫情。

1月21日,第一批40人医疗队,紧急驰援武汉市肺科医院。当医疗队到达肺科医院时,面临的是床位不够、患者众多。

卸下物资设备,全体队员集体上阵,将普通病房用36个小时改造成icu。医护人员想尽办法,能加一张床就加一张床,能多收一个病人就多收一个病人。在最紧张的时候,4个护理小组要负责5个护理单元,但在严峻疫情面前,没有一个人退缩。

疫情当前,中部战区总医院主动向武汉市卫健委申请成为定点收治医院,全院人员自发请战,一页页摁满红手印的请战书、一声声铿锵有力的誓言,成为最动人的颜色和声音。两天后,7个病区全部交付,可以投入使用。

一名怀孕34周的新冠肺炎危重患者经多次转院,被送到中部战区总医院。专家反复会诊,妇产科主任王晶主动请缨,各种预案和应急措施全部准备到位,经过两个小时的紧张手术,一声清脆的啼哭声缓解了外面专家们的紧张情绪。令人欣喜的是,孩子没有被感染。

为了打赢这场特殊的战役,医院发动全院力量,积极投入战斗。

全院共有6个食堂、30余名厨师,每天要准备两万份盒饭。做好的盒饭要区分不同点位打包分装,病号饭要送到病房,医护人员的饭要送到工作岗位和外住的宾馆,既要有营养,又要求保温,工作人员和志愿者送下来,有时累得自己连饭都不想吃。但是,参加服务保障的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从来没有抱怨过,他们说:“一线的医护人员都是我们的亲人和同事,我们为他们做点事,一切都值得。”

一线科室的保洁员吃住在科里,不嫌脏、不嫌累、不怕危险,一个人干着几个人的活。保洁员朱爱红因为公共交通全部停运,提着个人的一大包生活物品,凌晨5点从家里出发,步行3个小时,回到科室要求上班,她说:“我把被褥和生活用品都背来了,你们救病人,我照顾你们,直到疫情结束。”

抗疫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抗疫先进事迹心得篇五

“我们早一点发现异常,患者治疗就能再快一步。”2月15日凌晨,武汉协和东西湖医院一楼的放射科,依旧灯火通明。两台开动了一天的ct机,还在持续运转,科室主任陈志勇和他的团队也一刻不曾停歇。

两张方桌,一台机器,这里是陈志勇的抗疫战场。他的职责是为患者核阅ct片,及时给临床诊断疑似和确诊患者出具诊断依据。“核阅ct是病情评估的第一道关口。”陈志勇说,把好这道关,才能早发现早治疗。

“每天的工作量起码是400人次,最高的时候超过500人次,是平时的两倍还多。”陈志勇介绍,目前科里医师每天平均工作18小时,“夜班时,为了避免脱穿防护服,常常一整夜不喝水不休息。”

陈志勇说,有的病毒早期藏得很深,会“捉迷藏”,ct上只有几毫米大小的淡薄稍高密度影,这就需要医生细心甄别。由于潜伏期的缘故,按照诊断要求,每名患者至少会接受两次拍片检查,多的则有四五次。在高强度的磨炼下,陈志勇他们练就了“快稳准”的验片本领。“每名患者的ct图像基本都有400多幅,我们要在3分钟左右看完,并给出诊断结果。”陈志勇说,放射科ct影像的诊断结果,病人一般在半小时到一小时内就能拿到。以最快速度、最准确的诊断,第一时间报告给临床科室,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才能尽量避免候诊大厅交叉感染。

在陈志勇看来,尽管压力很大,但必须甄别好每一幅图像,绝不能让病毒突破防线,也绝不放过任何一个白色病灶。

采访接近尾声,放射科里一声急促的电话铃声再次响起,“又来了新的ct,我得快点去核阅了。”陈志勇说。

抗疫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抗疫先进事迹心得篇六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共产党员x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两根肋骨骨折的情况下不下火线,强忍剧痛忘我拼搏,奋战疫情防控一线整整4天,直至疼痛难忍才被同事发现强行送医院检查。主要领导知晓后,命令他立即休息治疗,他才停下手中的工作,还内疚地说没能继续与同志们并肩奋战,给组织添麻烦了!他的感人事迹,生动地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领导干部在关键时期的使命与担当!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大年三十本该是阖家团圆的日子,但在疫情来袭之际,作为市场监管部门的公职人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就只有“坚定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这唯一选择!大年三十早上6时左右,在x县x镇x村岳父家的x接到了市市场监管局党组书记、局长x打来的电话,要求他带队调查处理一起眉山中心城区群众投诉口罩涨价问题。

人民利益高于一切,三十夜的团圆成了奢望。还带着昨晚90高龄老母亲听着自己唱《新年好》歌谣时,露出开心笑容的回忆,x冒着绵绵细雨,坚定踏上了抗击疫情、保护民生的征程。

上午9点,自行驾车的x已赶赴单位和执法监督科执法人员汇合。同事们发现他的衣服和裤子上有湿泥,关切地问他怎么回事,x淡淡的说:“没什么,来时在山路上不小心滑了一跤”。他命令大家一起立即奔赴举报投诉的现场,指挥执法人员操作进入该商家电脑销售业务系统,仔细查看口罩近一个月来的销售价格和进货价格,并要求商家提供纸质票据进行核对,后发现该商家并没有涨价,将情况第一时间回复了举报群众。x高效务实的工作赢得了投诉者和周围群众的一致好评。

疫情防控期间,口罩监管是重中之重。处理完举报投诉后已是10时40分,x又带领执法人员转战x医疗器械有限公司、x制药有限公司、x药房,逐一检查一次性医用外科口罩、84消毒液、消毒酒精的生产情况和销售价格情况,和同事们一直奋战到下午3点才回家吃午饭。

“曾副局长摔了一跤”,执法监督科科长x回忆说:“当时看他衣服裤子上还是很大一片湿泥,感觉他摔得不轻,他嘴上说没事,但我们都在时刻关注,是怎样的信念支撑着他!现在回想起来真的很感慨、很敬佩,一点都看不出他的异样来。”

马不停蹄人不歇气……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岗位就是年味!身上的伤痛,全然被x抛于脑后!

抗疫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抗疫先进事迹心得篇七

吴芬在武汉市江夏区中医医院(以下简称“中医医院”)做了3年行政工作,她没想到,有一天能以这样的方式参与救死扶伤——作为一名新冠肺炎康复者,她捐出的血浆有可能被用于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2月5日,紧挨着中医医院发热病区的办公楼里,一场特殊的“救助”正在进行,8份血浆袋共2600毫升血浆被采集。捐献300毫升血浆的吴芬从这一天起称自己为抗击新冠肺炎的特殊战士,编号“xg0002”,这是她血浆袋的编号。

作为一名晕血者,30岁的吴芬曾有过两次献血失败的经历,但这次她成功了。一个分离机将她的血抽出来并分离,再把红细胞等输回体内。“完全靠意念,如果中途晕倒,我一定又要哭,会自责,恨自己无用。”和大部分新冠肺炎患者及治愈者一样,吴芬的味觉与嗅觉还未完全恢复,但为了克服晕血反应,她在来之前逼自己吃了很多饭。也是从捐完血浆的那天起,吴芬脸上渐渐有了笑容。

截至目前,该院共有19名康复的医务人员参与了捐献血浆,共计捐献6600毫升,经过生物安全、抗体滴度等检测后,可用于临床治疗的血浆达3000毫升。

据新华社报道,目前武汉市已有20名康复新冠肺炎医护人员捐献血浆用于救治病人,12名重症患者接受了血浆治疗。

“没想到她也来了。”捐血浆这天,吴芬看到不少熟悉的人,包括一位护士长,“她的症状在我们中间是最重的,连续高烧、情绪低迷,最严重的时候写好了遗书”。

1月17日,吴芬一看到ct结果就哭了出来,中医医院27岁的护士袁黎也在这天拿到了自己的ct结果,肺部有阴影。这之后,医院让每名医务人员都进行了ct检查。“有的医务人员虽然当时无症状,但肺部显示有炎症,之后逐渐都有了症状。”袁黎说。

抗疫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抗疫先进事迹心得篇八

【一线抗疫群英谱】马承恩:坚守到最后一名患者出院

眼下,武汉市的新冠肺炎重症病例已经下降至例以下,如何继续加强重症患者的医疗救治,努力提高治愈率、降低病亡率是当前救治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天(3月22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就一起来认识一位重症医生马承恩。

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光谷院区重症病区,患者老徐不仅双肺感染严重,还伴有高血压、心脏病等多种基础病,好几次都在死亡线上挣扎。

气管插管、血液透析、心肌恢复,一周多的时间,山东大学第二医院援助湖北国家医疗队队长马承恩带领队友进行了三次大抢救,老徐终于转危为安。

为了赶在患者病情恶化前提前介入,马承恩经常连续六七个小时在病区,查看、监测病人情况,上呼吸机,穿着厚厚的防护服,马承恩始终奋战在救治一线。别人轮休的时候,他还要参加疑难病例讨论、会诊。

在马承恩和队友们的努力下,截至目前,他们已累计治愈患者46人。

【一线抗疫群英谱】“90后”电力调控员文章:“他们救护患者,我们守护医院”

“线路出现故障,影响负荷监视和分合。”国网株洲调控中心的大屏幕上,湖南省株洲市中心医院的专用线路通信异常。这个情况马上被当班调控员文章(上图。本报记者杜若原摄)发现。他第一时间从数据中研判出产生异常的原因和后果,并紧急向值班调度报告。抢修指令从这里发出后,故障很快排除。此刻,株洲市中心医院依然灯火通明,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工作井然有序。“他们救护患者,我们守护医院。”文章说。

调控中心大大小小的屏幕中,各种数据信息不停地跳动着,从盯住大屏小屏的专注眼神里,才能感受到这里非同一般的紧张。抗击疫情期间,调控中心的重点工作就是确保全市62家定点医院、隔离观察场所等的用电安全。

“昨晚雷雨大风天气,市区配网发生了线路跳闸,目前已全部恢复送电……”1月26日清晨,调控大厅里,彻夜未眠的文章与同事交班。同时,他转交了一份疫情防控重点用户详细记录,并嘱咐同事这些定点医院的保障丝毫都不能马虎。

疫情突发,后方保障也是一场战斗。“特别累,工作量比平时增加了6倍。但是特殊时期,能贡献自己的力量,又特别自豪。”文章说。要从上万条数据中及时发现异常,并能准确研判出故障原因,不仅需要过硬的专业水平,更需要责任与担当。

别看文章才26岁,长得瘦削白净,说话慢条斯理,但工作起来毫不马虎,监控大屏、熟练巡线、精准研判。疫情发生后,他连续值守了一个多月。在疫情防控期间,调度台平均每天要接听200多个电话,处理1000余条监控信息,文章和同事们站在第一线,有条不紊地做好紧急缺陷及故障的处理,用专业和责任守护着城市的光明。

【一线抗疫群英谱】曾凌空:孩子的微笑是我们的幸福

武汉儿童医院是湖北省新冠肺炎患儿的定点医院,疫情暴发后,这里收治的新冠肺炎患者全部是新生儿,最小的出生才17天,今天(3月20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我们来认识日夜坚守在这里的新生儿内科主任曾凌空。

这个生龙活虎的小家伙,因为感染新冠病毒一度病情危重,刚来时小小的身体蜷缩在保温箱里,脚上连着监护仪,曾凌空和同事们及时给他进行了气管插管,经过两天的抢救,终于病情稳定了。

只有1%的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这是曾凌空和战友们始终坚持的。疫情发生后,他和这里的50多位医护人员用了不到两天时间,就改造完成了这间特殊的隔离病房——新冠肺炎新生儿病区。

从1月29日开始收治第一批3个新冠肺炎新生患儿,曾凌空和同事们发现,虽然新生儿感染的比例不高,但是他们本身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都很弱,无疑增加了救治难度。

每天查房,曾凌空不仅要对每一个患儿仔细检查,还要进行病例讨论,详细记录。他和同事们还总结出《中国首例新生儿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例报告》,为同行们提供了宝贵经验。

作为武汉市唯一一家收治新冠肺炎患儿的定点医院,曾凌空他们在这里既是主治医生,又是临时“爸爸”“妈妈”。每天查完房,曾凌空总会抱一抱、哄一哄这些小家伙,给他们拍照片或视频。再转发到家长群里,让家长们放心。

如今,经过近2个月的奋战,新生儿病区已经治愈出院了50多位患儿,有4个上过呼吸机的重症患儿也已经全部脱机。

【一线抗疫群英谱】武汉一名社区书记的一天:“忙得没有时间概念”

与武汉市江汉区民意街天后社区党委书记赵媛说话不到15分钟,她已经接了3名社区居民的需求电话。这是个混合型社区,包括一个基础条件较差的老片区和两处有物业管理的新片区,是武汉最寻常不过的一种社区类型。目前,社区的39名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已全部送医,居民生活秩序一天天恢复。

“老片区巷道狭窄,面临防疫防火双重压力,每天要巡查两次。”3月12日上午10点,记者跟着赵媛进入老片区。楼道里张贴着红色的抗疫宣传标语,穿着防护服的保洁员在做消毒。

一路上,好几家住户询问赵媛,有问关于发放爱心蔬菜的,还有打听补助金的,一段不到20米的路,走了近20分钟。“3个片区加起来近2000户人,当然想照顾到全部居民。”赵媛讲话语速很快。

站在蜿蜒曲折的巷子里,赵媛告诉记者:“你们看,一家数口挤在不到20平方米的屋子里,隔离40多天多不容易,这是在极限中的坚持,他们有情绪该被理解。”

与记者见面前,赵媛一早已去过社区所辖的尊荣国际片区,为下沉干部值守点安排桌椅,叮嘱物业加强对高层顶楼平台的值守。一回到社区服务站,赵媛又忙着对照居民需求表检查网格员买回的药品,督促工作人员把送给居民的物件提前擦干净……社区网格员小赵说,“1月19日社区启动防疫工作后,赵书记就这样没休息过一天。”

这一路,赵媛的确很忙。给肖婆婆送牛奶,联系医护人员上门量血压;应一名患有失忆症老人要求送第二次午饭,对老人记错不作争辩;为一名要去医院做肾透析的居民安排车辆……到中午1点,她还没吃上饭。

“谢谢你们接我回家。”下午3点,社区一名康复者彭先生从隔离点解除观察。赵媛和江汉分局民意派出所朱警官帮忙办好相关手续,递过去两瓶酒精消毒液。一路上,赵媛叮嘱彭先生要休息好。

这不是当天赵媛接回社区的唯一居民。晚上8点,她和同事刚刚把一批爱心牛肉分发到位,又接到电话通知,社区一名在外地确诊、隔离期已满的居民即将到达武昌火车站。放下电话,赵媛马上与相关部门反复沟通,协调到了接送车辆。晚10点半,赵媛把居民带回社区安顿。一天的工作,刚刚结束。

赵媛今年40岁,起先后在民意街4个社区工作过,这是她到天后社区工作的第五个年头。“疫情防控期间工作繁重,每天忙得没有时间概念,这是对我职业生涯的一次考验。”她笑着说。

近段时间,她每天都是从早忙到晚。工作最深的感受是什么?“对居民负起责任,小事不小!”赵媛如此感慨。

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一名确诊患者家中有高考生,很着急。”赵媛告诉记者,他们一边联系床位一边安抚患者,协助她安顿下来。留下的孩子,社区安排人每天送饭、送物资,还向家属报平安。这家人听说后才放下心来,也特别感激。

现在,社区海山友谊城片区已经插上武汉市“无疫情小区”的旗帜,越来越多的居民陆续回家,赵媛说:“相信社区很快就会像以前一样热闹。”

【一线抗疫群英谱】孙斌:三江同源 千里同心

新冠疫情暴发以后,青海省支援湖北医疗队精锐尽出,支援武汉。今天(3月19日)我们就来认识他们中的一位重症医学科医生孙斌。

这是几天前的一段康复训练纪录,这位70多岁的患者就在不久前还一度病情危重。

在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和精心呵护下,患者终于挺了过来,病情逐渐好转。这天早晨,孙斌给患者拔了管改为无创吸氧。因为不放心,他一直守护在患者床边直到中午才离开icu。

孙斌才换下防护服不到5分钟,icu里的呼吸机突然出现了意外状况,刚拔管的那位患者氧合指标迅速下降。孙斌一边用对讲机指挥里面的护士紧急应对,一边迅速冲回icu。

机器故障快速解决,孙斌悬着的心放了下来。他叮嘱大家,只要有患者还在icu里,就一刻也不能松动。

今年49岁的孙斌曾经参加过非典、玉树地震等多次紧急救援工作,这次疫情他也是第一时间奔赴抗疫一线。在icu里,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穿刺,他和队员们携手奋战,与死神赛跑。

3月17日,由青海30多家医疗机构的237名医护人员组成的援鄂医疗队,圆满完成了在武汉市新洲区对口支援医院的全部救治工作,累计治愈出院患者数达257人。

抗疫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抗疫先进事迹心得篇九

“以前在村里写材料,按部就班;但这10天来完全变了。”2月15日,湖北日报全媒记者联系襄阳市樊城区牛首镇密切接确者隔离点的协调联络员龚雪梵,24岁的她感叹:“自己成熟了许多。”

龚雪梵是的选调生,现任牛首镇牛首村支书助理。她的记事本上,记述着最近工作的经历。“感受了不一样的人生,看到到了严谨运转的社会。”

龚雪梵说,如果我们都把自己分内事做好,疫情一定能够得到控制。

2月5日 星期三 多云

“大家脸上写着不安与担忧”

中午在单位食堂吃饭时,听说我们镇的新冠肺炎集中隔离点投入使用了,就在我家对面的白湾家宴酒店。饭后,我有了去隔离点的冲动,尝试着给领导发了封简短的请愿短信,不久便等来有力的一个字:“好!”

下午两点,戴着口罩,怀着忐忑,我上了开往隔离点的专车……同行还有2位牛首镇志愿者,30岁左右,是普通群众。

下午6点,镇上23名首批被隔离的村民全部送到集中点。他们的脸上写着不安与担忧。最庞大的一个家庭,有10位密切接触者,一位大姐和她12岁的女儿,怎么也不肯下车,吵闹着要找政府投诉。工作人员走向前,还没开口,大姐先哭起来,细细问来,原来是在路上司机说这里是收治点,又看到“全副武装”的我们,心中感到十分害怕。

“大家都没事的,只是住在这儿观察几天,不要担心,政府给你们每人安排一个单间,安心住下就好了。”工作人员耐心解释。终于,大姐和小孩主动下车,走进自己的房间。

登记造册、分配房间、测量体温、全面消毒,把他们安顿好以后,我松了口气,已是晚上7点多。紧张的半天,不知不觉度过。

2月6日 星期四 晴

“老人连汤都喝光了”

第二天,被隔离的张强向我们反映,他70岁的父亲因多次中风,吃不惯盒饭,已经两顿没怎么进食。

听到这个消息,隔离点负责人高峰连忙赶回家中,找来瓦斯炉、调味品、勺子、面食,为老人下了一碗热腾腾的鸡蛋面。

“味道不错,连汤都喝光了!”听到张强反馈的这句话,我们都笑了,感觉这是对工作人员最大的肯定。

自此,隔离点每天都为老人开小灶。同志们笑话高峰,从没为亲爸做过饭,这次算是补上了。

抗疫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抗疫先进事迹心得篇十

抗疫如战,岗位所在就是战场;人民需要,就是人民公安的使命。在湖北,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11.9万名公安、辅警以决胜之地的责任担当,全力以赴投入战疫情、防风险、护安全、保稳定各项工作。

今天(4月7日),武汉市公安局张家湾公安检查站的民警正在为明天零时起武汉市解除离汉通道管控做最后的准备,再过几个小时,这里就将恢复正常通行。

从1月23日起,湖北每天投入3.6万名警力,24小时值守在650多个城市的出入口和2900多个卡点,以最严管控措施服务保障全国疫情防控大局,有效遏制了疫情扩散蔓延。

除了离汉离鄂通道管控,定点医院、方舱医院、社区,战疫一线的这些关键地点也都是人民警察的战场,医疗机构建到哪里、医护人员战斗到哪里、群众的需求在哪里,公安民警就守护在哪里。

沈胜文是武汉市公安局江岸分局的一名社区民警,疫情暴发后,52岁的老沈就和同事们坚守在社区,75天来他没有回过一次家。在疫情最严重时,他主动请战负责转运社区确诊和疑似患者,所里车辆不够,他就把自家面包车改装成转运车,自己当司机,累计转运100多人次。

湖北省打响“应收尽收”攻坚战后,全省公安机关组建了2200多支抗疫突击队,77.5%的机关民警下沉到社区防控一线,参与摸排“四类人员”1300多万人次。他们为居民买药买菜、调解矛盾纠纷、安抚群众情绪,和社区工作者一起,合力筑牢了抵御疫情的“防火墙”。

抗疫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抗疫先进事迹心得篇十一

救治新冠肺炎患者离不开医用氧,疫情高峰阶段,武汉市各定点医院的需氧量剧增。疫情期间如何保证充足的医用氧供应?今天(4月20日)的《一线抗疫群英谱》就为您讲述制氧工人罗鉴的故事。

罗鉴是武钢有限气体公司的员工,在疫情期间,公司承担着为武汉金银潭医院、雷神山医院等30多家定点医院提供医用氧的任务。

罗鉴他们日常每天医用氧的生产量是70立方米,而在疫情期间,需要将这一产量提升1倍,每天为医院提供上万个医用氧钢瓶的氧气量。

一套制氧系统有上千个参数,如何通过精密调整达到最大的医用氧生产状态,这是制氧团队首先要解决的难题。

经过一天一夜不眠不休地接力摸索,制氧团队终于琢磨出了一套最优方案。医用氧的产量是提高了,如何保障它的稳定供应?罗鉴团队每天将设备检查时间从6小时增加到10小时,确保每个细节都不出错。

为了保生产、稳军心,罗鉴从2月初就住进了厂区,一直没有回过家。这两个多月来,他就蜷缩在这张不足1米宽的小沙发上。进厂复工那会儿,他的二胎宝宝才刚出生1个多月,罗鉴给孩子取名叫罗瑞康。

而今,武汉市医用氧的供应量充足。4月11日星期六,时隔两个多月,罗鉴终于有时间可以回家看一看。截至目前,这个由400多名员工组成的制氧团队保障了武汉市医用氧一半以上的用量。

抗疫先进典型事迹心得体会 抗疫先进事迹心得篇十二

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专业大三学生袁婧怡至今仍每天紧盯疫情进展。“我曾是一名青年防疫志愿者,如果有需要,我还愿意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她说。

今年1月底,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共青团吉林省委发出增援吉林省12320卫生热线的号召。辅导员老师在班级群里转发通知后,袁婧怡立即报了名。“我是学中医的,即使不能上前线,我也要出一份力。”她说。

从那时起,她便用“心”守护起防疫热线,一干就是一个多月。

疫情突如其来,吉林省12320卫生热线来电数量暴增。一天上千个群众电话,有报告疑似患者的,有反映疫情防控问题的,也有询问防疫知识的。

戴起耳机,袁婧怡的志愿服务开始了。每天从早上8点多忙碌到下午4点,倾听、解答、记录、情绪抚慰……每次通话时间长的要半个小时,短的也得三五分钟。最忙时,袁婧怡一天要接50多个电话。为避免上洗手间耽误时间,尽管说得口干舌燥,她却不敢多喝水。

“我从志愿服务中感受到的不是劳累,而是收获。”袁婧怡说,刚开始,很多人对疫情感到恐慌,一位年轻女性在电话里哭诉“感觉摸了一下外面的东西就要得病了,回家后想用酒精泡衣服”。她为其耐心科普防疫知识,详细介绍科学防护方法,终于让对方平静下来。“每一通电话都是一份信任,我不仅是记录者和解答者,更希望通过我的用心守护,在特殊时期给人们带去温暖和信心。”她说。

还有一天,不少群众来电反映某处因销售口罩导致人员聚集,袁婧怡一边接听,一边立即通过电脑后台记录上报。“这个热线平台汇聚了大家最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我们的工作,架起了政府和民众有效沟通的新桥梁!”

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后,热线电话里咨询病情的越来越少,咨询复工复产问题的越来越多,袁婧怡逐渐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和任务。

看到中医在新冠肺炎临床治疗中发挥作用,袁婧怡更加坚定了学好专业的决心。“当医生,治病救人,发挥更大的作用。”她说。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