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永不消逝的记忆作文大全

永不消逝的记忆作文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20 07:12:17
永不消逝的记忆作文大全
时间:2023-04-20 07:12:17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永不消逝的记忆篇一

记忆,是一辆并不豪华的马车,它装载着欢声笑语和痛苦别离。它总是那么急促,马不停蹄地奔向下一站。但它却是那么弥足珍贵,值得我们好好珍藏。因为那,是我们曾经的曾经。

忆中的童年,是质朴的天蓝色。

那时的天空,似乎永远都是一望无际的湛蓝,白云也永远都是那么柔软。每天,在哆啦a梦可笑的声音中渐渐熟睡,在樱桃小丸子可爱的造型中慢慢醒来。走在草丛里抓蚂蚱时,会为自己笨拙的身躯而垂头丧气。赤脚走在沙滩上,也会被沙土“倏”地从趾缝里窜出来而痒的哈哈大笑。蓝天映着欢笑的我,我是快乐的。

忆中的童年,是纯真的水粉色。

那时,我坐在秋千上,不管柔和的阳光用怎样华丽的方式洒在我的脸上。只是仰着头,看着大姐姐的脸被阳光打得白白嫩嫩,透出漂亮的水粉色。单单是喜欢她漂亮的模样,小小的我却开始学习她的一颦一笑。幻想自己长大的模样,是否也会是那纯真的水粉色。

忆中的童年,是欢快的草绿色。

那时,在绿草茵茵的草丛里,我和同龄的伙伴们一起玩着游戏。那时的我们有着最单纯、最明澈、最动人的笑。我毫不吝啬自己的笑容,我要把爽朗的笑挂在嘴边,我要用我的活力去感染每个人。我们玩耍、我们嬉戏、我们肆无忌惮,就这样,周遭的草儿也乐出了欢快的草绿色。怎么能够想象,现在的我只能回忆那单纯的笑,而那时的我却能回忆整个单纯的世界。青草茵茵,心房盛开花儿朵朵。

我的童年是五彩缤纷的。无忧无虑、单纯、天真,为我的画板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这场绚丽的童年,终将成为我心中,永不消逝的记忆。

永不消逝的记忆篇二

不知不觉中,秋天已悄然来到。满树满树的叶子都黄了,落在地上。风一吹,不知飘到何处去了。我的心不禁又一次酸楚,是啊,外婆离开我好久了,是不是也如这落叶般呢,不,不会的,因为这么久以来,外婆的爱从未消逝过。

曾记得儿时的我,总喜欢围在你身边静静地看着你,在你身边细数你那满头白发,风轻轻吹过,吹着你的银发翩翩起舞。那时的我不懂,为何你的头发如此“另类”。你笑笑,告诉我,这可是满头的智慧!接着,我数着你的白发,你给我讲着我爱听的故事,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院子里不断传来我们祖孙俩的笑声。

就这样,时间一天天地过着,你的爱一直陪伴着我成长,父母对我特别严厉,家里条件很好,但从不让我有零花钱。看着别人家的孩子,课余买吃的,玩得,我羡慕得不得了。但见了爸妈我是万万不敢开口的。有一天放学,我来到你家,你一眼就看到我的不悦,偷偷地问我,怎么了?我的眼泪出来了,告诉你,我好想买那个小汽车。你冲我一笑,摸摸我的头,从一个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包,又一层层打开,里面是一张张皱巴巴的钱,拿出几张,递给我。并告诉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我不断地点头点头……外婆,就是你这样爱着我,宠着我的!

一阵风吹过,落叶扑簌簌地落下打在我的头上。如你的手般抚摸着我的头,生命的结束是肉身的离开,但外婆啊,你的爱在我的心里永不消逝!

永不消逝的记忆篇三

曾经年少无忧的我,不屑你那爱我的心。等到失去了我才蓦然回首。于是思念化作泪水总在刹那间产生,揪心般的痛楚在脑海中清晰的扩散开。

记得二时的我,总喜欢围在你身旁静静的看着你,待在你身边细数着你那满头的白发,风轻轻吹过,吹着你的银发的偏偏起舞。那时的.我总看着你那“异类”的秀发而发笑,调皮的把它拔掉。你总会紧紧的抱住我,说;“你这可拔不掉的。”我不禁疑惑,问道,为什么?你看着我笑道;“你这满头银发,岂是你这黄毛丫头岂够拔得?这可是经历了几千年的智慧。

“哈哈……”

你走得是那么安详,一生艰苦的你不带走一片云彩,不带走一颗尘埃,留下得确是无限的思念。昔日的笑容已不复存在,可是我还是在原地地寻找你的痕迹,因为我不相信你什么也没有留下。一定有!几次三番在梦中寻找你的身影,去寻找那你留下来的。可每当我快要抓住时,我被惊醒了,于是,悲痛便又涌上心头,掀开窗户,看见天空中那颗闪耀着的明亮的星星。那一刻,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珍珠往下掉。

吧嗒、吧嗒……

生命随着肉体的消逝而宣告终结,可那爱是用不消逝的。

永不消逝的记忆篇四

如果记忆永不消逝,那就永不忘记,新兵入伍那天,你拉着我上了卡车,你擦掉我思念的泪,自那天起,你,就进入我心里。

如果记忆永不消逝,我一定不会忘记,兄弟你,在那寒冬,我们一同登上开向前线的列车,在车上,你告诉我,过了这冬天,春天就来了,你说你最喜欢春天了。那时,我没明白。

敌人如恶狼一般冲上来,你端起机枪,挡在被炮弹冲击波震晕的我前方。子弹打光了用刀,刀折断了用拳头,可最终,你倒下了。

援军及时赶到,救下了我的性命,可昏迷的我,没来得及见你最后一面。那时,我不知道,你再也无法睁开那明如秋水的眼睛。

多么希望记忆永不消逝啊,可炮弹的冲击波,击中了我的迷走神经,捡回一条命的我,却失去了记忆,我再也无法回忆起你,只是在记忆深处,还藏着你的笑,你的脸,你的声音。

在你墓前,看着你的照片,我沉默了,我想不起眼前这个带着温暖笑容的人,是谁。

带着对自己的失望,我叹息,如果记忆永不消逝,那该多好,我宁肯忘记怎样说话,也不想忘记你。

生活还得继续,我被安排在小学课堂,周围人的友善,让我减轻了失忆的痛,可是你,依然出现在我每夜的梦里。

那是一节活动课,一位同学被问到她最喜欢的季节,她说,就是现在,春天。

我感到脑后一根根神经剧烈地抽搐着,紧接着,一阵天旋地转过后,周围的一切变得熟悉起来,熟悉的街道,熟悉的人,仿佛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我明白了什么,飞快翻出学校的围墙,不知疲倦地跑了三千米,来到你墓前。

再次看到你的照片,没有半分迟滞,泪,决堤般流了出来。

没错,是你,是你啊!我想起来了!

“男子汉就该闯一闯,别婆婆妈妈的”

“小子别怕,上战场我保护你。”

“告诉你吧,我最喜欢的季节就是春天了。”

“这有什么,这冬天来了,春天就不远了。”

一个个声音在我耳边响起,直到最后一句。

“敢动我兄弟一根指头,老子做鬼都不会放过你!”

我知道那时我在哪,在我兄弟身后,正晕倒在战壕里。

美丽的春天代表着复苏,生机,任何毁灭,得到痊愈,泪眼朦胧之中,我明白了你为何爱着那春天,和你一同经历的一切,化为化作永不消逝的记忆。

可春天来了,你走了。好在,这春天和你一样温暖。

永不消逝的记忆篇五

;

在红色经典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共产党员李侠在敌占区秘密潜伏,依靠电波架起上海和延安的“空中桥梁”,直至被捕遇害,感动了无数观众。李侠的原型,就是中共上海地下电台发报员李白。

李白,又名李朴、李霞、李华初,化名李静安,1910年5月生于浏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1925年,他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1年6月,红四军党委选派他去瑞金红军通信学校第二期电讯班学习无线电通信技术,从此开始从事党的通信工作。

1937年10月10日,受党中央委派,李白潜入上海设立秘密电台,住进了贝勒路(现黄陂路)的一间小阁楼里。为保证安全,党组织选派了纺织女工裘慧英扮作他的“妻子”作掩护,两人后来在工作中逐渐产生感情,结为夫妻。

1938年春,李白所负责的秘密电台正式启用,他用收音机的天线作掩护,在夜深人静的零点至四点之间进行通报。毛泽东撰写的《放手发动抗日力量,抵抗反共顽固派的进攻》《团结到底》《揭露远东慕尼黑的阴谋》《关于反法西斯的国际统一战线》等重要文章,中共中央对沦陷区人民抗日斗争的最新指示以及八路军、新四军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戰况迅速传达上海;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敌我双方的政治、军事、经济等各方面的情报也源源不断地传到了延安。

日军占领上海后,加紧了对秘密电台的侦测搜捕。1942年中秋节前,日特机关锁定了李白的秘密电台。在宪兵司令部里,特务对李白夫妇严刑拷打,李白一口咬定电台主要为了解商业行情。日本特务无法断定真假,先释放了裘慧英。半年后,李白被地下党通过关系保释出狱。

李白出狱后,又在党组织的指示下前往浙江淳安县国民党军委会国际问题研究所当报务员,往返于浙江的淳安、场口和江西的铅山之间,利用这一电台向党组织发报。1945年春,李白夫妇带着电台从场口往淳安的途中,被国民党兵搜出电台,又被扣押起来。当年10月经党组织营救,李白夫妇带着电台重返上海。

为了秘密电台的安全,李白先后辗转了卢湾、静安、徐汇、虹口4个区,换了6处住所。1948年12月30日凌晨,李白在向党中央发送长江防务等情报时,被敌人测出电台位置。在敌人重重包围中,他镇定地发完电报,销毁了密码。当晚,敌人对李白进行了连续30多个小时的刑讯,使用了36种酷刑,都没能摧毁他的意志。1949年4月22日,李白在狱中给妻子写下最后一封家书,叮嘱她好好抚养小孩。裘慧英得信后带儿子去探望李白,发现他虽然被折磨得身体虚弱,但神情却平和、坚定。他还把妻子送来的饭菜分给大家吃,鼓励大家坚持到胜利的那一天。

1949年5月5日,蒋介石向毛人凤下达了最后处置命令:“坚不吐实,处以极刑。”5月7日,李白对妻子说:“天快亮了,事到如今,对个人的安危,不必太重视。”当晚,特务将李白等12位中共党员押往浦东戚家庙秘密杀害,年仅39岁的李白没能等到20天后的上海胜利解放。

烈士虽已远去,但李白为革命献身的精神就如同电波般,穿越时空,永不消逝。

相关热词搜索:;

永不消逝的记忆篇六

人生路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会留下许多脚印,脚印中封存着一件又一件令人难忘的回忆。随着时间的推移,很多回忆会逐渐淡忘。但在我十多年的人生路上,曾留下那么一个深深的脚印,我一生都不会忘记。

那是在我三岁的时候。一天,我正在家里的床上跳来跳去,妈妈说:“儿子,别跳了,床都要被你跳塌了。”对于这样的斥责,我从来都不听,只是随口答应了一声,便继续跳。突然,我感觉好像有什么东西掉到肠子里,随后就是一阵犹如万箭穿心般的痛。我捂着肚子,躺在床上痛哭起来,妈妈看见了急切地问:“怎么了,儿子?”我一边哭一边说:“肚子疼。”“是不是肚子着凉了?”妈妈说着就把热水袋拿来放在我的肚子上。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妈妈见我还是哭得厉害,脸上露出了慌张的神情,把我抱起来,打了出租车,就直奔医院。

这时护士进来了,手里拿着一个大针管,针尖大约三厘米长,我一直都害怕打针,小针管都怕,更别说是大针管了。我的哭声更大了,妈妈温柔地说:“这是麻醉针不疼。”听了妈妈的安慰,我的哭声渐渐小了。然而当针管插在身上时,感觉真疼,我又哭了起来。后来,疼痛感一点一点减弱,身体也慢慢无力,脑袋也越来越晕,我慢慢地失去知觉,只依稀听到妈妈依旧说着别怕,有她陪着我。

我再醒来时,已是第二天早晨,一睁眼看见妈妈趴在病床边上睡着了。我哭了,眼泪在不经意间滑落。或许从那一刻起,我才开始明白妈妈的良苦用心。

永不消逝的记忆篇七

时间的流逝,洗涤旧迹,只留下微漠的平淡与悲哀。濮水之边,你翩然而去,仅留下楚使的瞠目与叹息。

或喜甜甘之味,或爱亦苦亦甜的刺激,谁人如你——庄子。淡泊一切,与道合而为一,只偏执那淡淡的清白。翻开历史的长卷,长存的还是你那钟爱的清白。

你甘于淡泊,乐于平淡,自得于平淡,只愿在梦中化蝶而逍遥,只愿随那盘旋而上的鹏者浮游与天地。不愿累于国事,不愿牵绊于尘世,你就如同那甘之如饴的淡淡而清爽的泉水,给人以绝处逢生,给人以宁静致远,给人以超脱物外。我想触及你的衣襟,却触碰了清而澈,凉而爽的泉水,原来你是这般滋味。

无奈我摆脱不了那甜甜的诱惑,忘却不了那或苦或甜的甘醇,只好在走投无路之时,望见你那平静如水的双眸,清澈至极,荡涤浮沉的心灵。

一直以为你是孤独的,你却告诉我“君子之交淡如水”的友谊。惠子的离去并未换得你的泪眼朦胧,原来你早已看透了生死,望穿了红尘,何以赞美你的平淡,我早已词穷。

忆往昔,繁华充溢,你依旧逍遥在世外,参透大自然的无穷。世界于你而言不过是你的主观产物,你了解河鱼之乐,蝶舞之悦,螳螂之负,但你摇曳而去,穿梭于泥潭之中,不去在乎那权势之争,不去承受那生命不能承受的浮躁。

氤氲之间,明月可掇,你在清风徐徐的夜晚独自守望那明月,以至于在人们高枕无忧之时那皓洁的月亮不会迷失——只因你这颗平淡的心相追随。世人笑你疯癫,你淡漠的眼神却慑人无语,恍然大悟你淡淡的泉水般的哲理如此深邃,你却早已悠然飘远。

你,让我窥见一种平淡致远的处世态度,淡泊,绝不为万物所主宰,逍遥于濯浊之外,蝉褪去拖累,只愿抱明月而长终。教我如何追寻你的脚步,那美丽而又无所适从的精髓;教我如何触及你的衣襟,那平淡而超然的态度。

这便是你,淡淡如泉水。

永不消逝的记忆篇八

那抹红影,曾立在我面前。

暮色暗淡,残阳似血。抬头远望,公交车站旁朱红色的书报亭,顶上盖著一本红色封皮的木质书,书下“东方书报亭”,五个大字映入眼帘,窗户上糊着报纸,书架早已生锈。日落的余晖透过树叶之间的缝隙,洒在书架上,洒在琳琅满目的书上。走近,墨香迎面而来,泌人心脾。风,微微吹动杂志杂志的书角,吹动报纸的首页,作出“沙沙”的响声,与过往的人群与疾驰的汽车应和着。

人们匆匆来往,穿梭其中。买完菜的老人,拎着菜篮子,笑眯眯地向老板问好,买上一份《新闻晚报》,从口袋中掏出老花镜,戴上,满足地读了起来;下班后的白领,随手拿上一本杂志,等车之余,翻看起来。我也买了本杂志,封皮上“意林”两个大字,跃然入眼,下方是一幅精致的动漫画,旁边几行小字独具韵味。随意翻开,平滑的纸张上,传出阵阵墨香,伴随着翻书的“哗哗”声,映入耳目。我喜欢那篇《一路走来的麦香》,使我饶有兴致。坐在长凳上,认真读起,一个个字,一句句话,无不流露出真情实意。我看得入迷,似乎已暂时脱离这城市的喧嚣,身边只剩宁静。等天色已晚,路灯排排亮起,经过的车辆越来越少,我才合上书,搭上末班车。我回过头想再看一眼,东方书报亭却消失在了黑暗之中。

怎料,那抹红影,从此不再。

午后,阳光懒散地照在大街小巷中,抬头,高大的建筑屹立在眼前,米白色的外墙,两旁的绿植,衬着蓝天中轻轻飘动的白云。仰头是一行大字:上海图书馆。慢步上台阶,走进大厅,藤蔓挂壁,地板锃亮,遍布四周的绿植,洒满大厅的阳光,令人心旷神怡。

移步二楼,阅览室内排排书架望不着边际。走向书架,我抽出一本《飞鸟集》翻开,索性站在书架边,细细品读。“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你将为错过繁星而黯然神伤。”简练的语言,却令人回味无穷。似乎,我已忘记周围的一切,只沉浸于这诗句之中。虽是只言片语的小诗,却蕴含着深奥的哲理。待读得尽兴,猛地抬头,已是黄昏。望向四周,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着椅背,低着头,乐呵呵地读着《时间简史》。一个白领,斜靠于墙,拿着本《金字塔原理》,不时地抬头,凝望远方,若有所思。几个小孩,凑在一起,翻看着本《安徒生童话》,时不时露出微笑。离去,回头仰望,图书馆内,灯火通明,座无虚席。

正如《飞鸟集》中所述:“如果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你将为错过繁星而黯然神伤。”东方书报亭虽已消逝,但纸质阅读,将永是一道永不消逝的风景线。

永不消逝的记忆篇九

暮色四合,天已黄昏,走在回家路上,遥见书报亭,夕阳黄晕的光,洒在报亭屋顶上。一本大大的书,倒扣在屋顶上,下面写着:东方书报亭。走近,暗红的墙壁,锈迹斑斑的书架,摆满了报纸、杂志。报亭中间,站着老板。路旁,几位老人,坐在长椅上,拿着《新民晚报》,时不时评论几句;下班的白领,买了《瑞丽》,匆匆离开;说笑的小孩,拿起《少年文艺》,蹲在树荫下,边看边笑。

“小朋友,你要买什么?”“《读者》。”“好,给你。”老板微笑着,递来杂志。纸有些粗糙,散发出淡淡墨香。微风拂过,“沙——沙——”。夕阳的光,将纸染成金色。拿着杂志,靠在墙上,翻开,“仲夏夜,清风徐徐吹来,有笑有泪,甚至得少失多……”一句话映入眼帘,吸引着我读下去。插图五颜六色,形象生动,令人身临其境。不知不觉,天色已晚,才不舍地离开。

没想到的是,似乎一夜之间,东方书报亭消失了,消失于茫茫黑夜,永不再现。

正午,太阳当空,映得乳白的图书馆格外明亮。馆前,书的雕像高高耸立。馆内,洁白大厅无暇。阅览室中,一排排书架摆满了书,书架旁一张张原木色书桌,衬着淡黄的灯光,给人无限暖意。

我顺手拿一本书,寻一把椅子坐下,摩挲着光滑的纸,嗅着若有若无的书香,沉浸在《三体》之中。宇宙中,罗辑与三体人,程心与云天明,似乎就在眼前。黑白的文字与图片,在我眼中,却五彩斑斓,栩栩如生。一行行文字,一幅幅画面,让人浮想联翩。紧张的情节,吊人胃口,引人深思。不知不觉间,一本书完结,我却意犹未尽。环顾四周,对面的老人白发苍苍,看着《史记》,悠闲极了;旁边的白领一脸严肃,拿着《会计》,认真地读;身后儿童区,小孩趴在桌上,手捧《笑猫日记》,指着拼音,一字一句,慢慢地读。

天黑,我踏上回家之路,回首,图书馆灯火通明,座无虚席。

虽然,书报亭消失在黑夜之中,但是,热爱纸质阅读的人们,又在图书馆中,坚守着纸质阅读,成为一道风景,永不消逝。

永不消逝的记忆篇十

;

看书是我人生一大乐事,这大约与家中到处是书橱、书籍分不开吧。从小学中、高年级开始,我就喜欢偷偷翻家父辛笛的书橱,从封面的装帧与书名找自己感兴趣的书看,这样囫囵吞枣地看了不少中、外名著,战争题材的小说接触相对晚一些。1954年新文艺出版社出版了一部中篇小说,它的封面一下吸引了我,至今仍记得的是一群兴奋的解放军战士正把一个小战士抛在半空中,而他手中高举着小马枪,看来是关于一个孩子的故事,我就迫不及待地看了起来:地主家一个十几岁的小帮工,有幸给解放军当了向导,深感解放军大家庭的温暖,但因年龄太小,部队无法收留,他只得离开,以后不堪忍受收养他的保长家的虐待,遂逃出,经过一番磨难,找到了解放军,并在一次战斗中凭着他的机智和勇敢,在歼敌中立了大功,受到大家称赞,而被批准入伍。这部小说封面上一下点出了书名:《他高高举起雪亮的小马枪》,解放初期的我还是一个不大懂事的小孩,感到很新鲜,并深深感动了,于是一下就记住了作者——吴强。后来,从父亲口中知道吴强伯伯是在抗战中的1938年投笔从戎,是新四军的老战士、部队名作家;他在学生时代就参加了左翼作家联盟,并发表了作品。当时他就在上海工作,这使我对这位解放军作家有说不出的好感。

又一次,去巴金伯伯家,正巧看见四五岁的李晓趴在一位伯伯身上嬉戏;父亲悄悄告诉我,那就是吴强伯伯。啊,一位老革命、一位部队的名作家竟这样随和,没有架子,这让我有说不出的仰慕。

随着时代生活的进展,歌颂革命战争题材也就成为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文学的一个热门题材。比如:袁静与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冯志的《敌后武工队》、杜鹏程的《保卫延安》、茹志鹃的《百合花》、峻青的《黎明河边》、王愿坚的《七根火柴》等。而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在表现重大题材、大兵团作战方面却独辟蹊径做了一些探讨与突破,一下震撼文坛,轰动全国,并被译成多国文字出版。记得当时在城市大、中学生都争先恐后地排队抢购《红日》,买不到就到处探询、排号,互相传阅,连夜挑灯抢读,《红日》就自然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我就看了好几遍,深受感动,印象深刻。

改革开放后,我在大学教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文学时,就把《红日》作为战争题材的长篇小说让学生课外仔细研读后,展开课堂讨论,探讨气氛十分热烈。大家认为:它突破了传奇性及描写运动战“横扫千军如卷席”的一览无余,而是视野开阔有层次、场面宏大而紧凑,是以1947年山东战场上的涟水、莱芜与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为情节主线,描述有详有略,各有特点;尤其是采用先抑后扬的写法,解放军从绝境之中,一步步走来,经过莱芜战役的过渡,最终在孟良崮打败了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的“王牌”74师,在胜利高潮中结束。部队本身经受了先后的弱强对比,与敌军的双方力量对比,既符合历史事实又不断有震撼人心的战斗场面,让大家感到战争的胜利和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受了一次很好的红色教育,令人信服;何况全景式的描写气势宏大,又不乏刻画入微,生动形象。在描写戎马倥偬的战斗空隙中,吴伯伯腾出手不慌不忙地描述部队的日常生活,不仅有前线与后方医院、后勤,还有军民鱼水情,更有当时一般作家不敢涉笔的爱情生活插曲,既有普通战士的夫妻生活,也有高级将领的情感生活甚至对爱情的追求,来衬托现代战争,同时使小说的叙述有张有弛、快慢协调,让人看到没有战争的空隙哪怕十分短暂,却显示了和平生活的美好。它既是对战争暴力的对照,也是对和平美好生活、对未来的追求,真是一幅耀人眼目的战争画卷、广阔生活画卷,真实可信。这让大家领会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作家吴强表现战争的独特眼光。

它同时在不违背历史事实的真实原则下,着力写人,突出了战争环境中人物性格的丰富性。写了普通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英雄之所以成为英雄的精神面貌:那种中华民族的英勇、机智、顽强的战斗精神,勇于自我牺牲的崇高品质,也表现了英雄并不是完人,也有缺点和不足。这在当时一般军事文学是不敢涉足的,但是吴强却敢于描写,尤其浓墨描述在战斗中经受锤炼而成长,不断在精神上自我斗争得到完善,如石东根连长和团长刘胜。以往描写高级指挥员,作家总是放不开笔,描写空泛,这本小说却是下了一番功夫,不管是军长沈振新还是副军长梁波,虽性格各有特点,但作为高级指挥员的形象还是真实丰满的。比如沈军长在大战前夕月下漫步的内心世界描述,战斗进入白热化阶段的精神状态,以及平时对身边战士的关心,对下级指挥员如对石东根胜利后醉酒、纵马的及时教育,对妻子军医的一刹那间的思念等,让人感到既是成熟的高级指挥员,同时也是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着丰富的内心世界,也有七情六欲。而且《红日》对于敌方人物,也没有采用当时常有的漫画化手法,把国民党军队写得不堪一击,即使是高级指挥将领,也把他们作为现实中的人来写,尤其是对74师师长张灵甫的刚愎自用、骄横狂妄做了生动刻画。作为蒋介石用全副美式装备武装的嫡系部队的师长,在攻占了涟水城后的不可一世,甚至最后陷入了解放军的包围中,仍保有作为高级将领的沉着干练的一面,仍在盘算全歼华东野战军,妄想一举解决山东战场,但他又有率领部队孤军深入无人接应的恐慌、力不从心的慌乱……至于对其他军官,如投降的张小甫、军长何莽、参谋长魏振钺的刻畫既符合人物的身份、本来面目,也各有特点,这样不把敌方的人物简单化、丑化,在当代战争小说中有它特殊的意义,产生的影响甚大,因此它不愧为新中国成立后十七年文学的重要收获之一。如今强调继承文学传统,应当不光是中国古典文学的优良传统,也应包括中国现当代文学的优良传统。

回忆起这些,也让我想到二十世纪六十、七十年代中,我曾经在上海作协看到吴强伯伯的名字被红笔打上“××”的大字报,《红日》这部小说也被批得一无是处,什么“歪曲我军官兵形象”、“不恰当地描写爱情生活,力图以此冲淡我军勇敢战斗的生动画面”、“竭力美化国民党反动派形象”等,认为是一株“大毒草”。为此,吴强受了不少非人的折磨,曾被靠边劳动、隔离审查并一度坐牢。但他从未失去对生活的信念,即使在牢中,妻子去探望,仍关心询问被抄去的《堡垒》上部书稿;稍有可能仍悄悄继续撰写《堡垒》有关的提纲,心心念念想着创作。正是这种顽强的意志,使他度过了十余年的磨难。

1978年吴强的错案得到了平反昭雪,他先后出任上海文联、上海作协的领导,他仍坚持写作,不仅设法找回“文革”时被抄走的《堡垒》上部残稿,补写了散佚的文字,使这本四十万字的上部在历尽二十年厄难后,终于真正与读者见面。以后,他又写了不少作品,如《灵魂的搏斗》、《咆哮的烟蒂港》,尤其是多次到苏中调查、走访、采访,创作了话剧《黄桥决战》。初稿出来后,又多次召开座谈会征求意见,并精心对剧本做了两次修改,使它真实地反映1940年10月陈毅、粟裕领导的新四军以七千人兵力战胜了多于自己一倍多的敌军,歼敌一万一千多,俘虏近千人。这次战役奠定了苏北抗日根据地的坚实基础,成为新四军改编以来最著名的战役之一,因此当《黄桥决战》话剧在1980年黄桥决战四十周年公演时,引起了轰动。由此,当年老百姓连夜做烧饼支援前方的“黄桥烧饼”也出了名。如今不仅是江苏的著名小吃,更走入国宴点心的行列,生动展示了我军的军民鱼水情,这是吴强的又一名著。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的一个春节,父亲与吴强伯伯、王西彦伯伯相约一起去给巴金伯伯拜年,他俩家离巴老家较近,父亲让我陪同,我兴奋异常,他们都是我仰慕已久的文学前辈啊。

我们先到吴强伯伯家,在饭厅看到了吴伯伯的老伴尹卜甄阿姨。那是当年从武汉参军的女大学生,战斗余暇她常替吴伯伯誊写文稿,并常被作品中的主人公感动得泪流满面。如今即使在节假日,尹阿姨仍穿着旧军装,可见她对那段生活念念不忘。

面对这样的部队著名老作家,面对《红日》这样有影响的名著,我听了不知说什么好,只是深深感到幸福生活来得不易,永生难忘,教育我们在任何艰苦的情况下都要保持生活的信念。这时,我无意地低下了头,一眼看到吴伯伯脚上穿着时尚的小方头皮鞋,显得是那样的精神抖擞不服老的样子。我期待着也一心希望能读到他更多精彩的作品!但是万万没想到几年后,吴强伯伯竟匆匆地走了,生命的终点还在赶写《堡垒》下部。《红日》作为红色经典,生动地告诉我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革命历经艰难曲折,胜利得来不易,我们应珍惜今天的幸福,何况当前新冠肺炎疫情还远未结束,我们应当传承也应发扬光大老一辈的革命精神、《红日》的精神,团结一致,保卫和建设好我们的国家。

吴强伯伯在《红日》中永生,他也永远活在我们一代代人的心里。

相关热词搜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