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战争与和平则篇一
《战争与和平》这本书其实可以提炼很多主题,可王安忆就提取了什么是幸福的主题。我想其实无他,因为导读的是王安忆——一个热爱生活的女人。
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小狗的尾巴,你兜兜转转地寻找,发现它一直都系在你身后,只是被忽略了。即使在战争年代,幸福也是可言的,而且来得更纯粹。
赞同王安忆,虽然是女人,但是在解读《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大卷的时候,还是理性感性并用,倒也尊重了原著精神。
解读的节选部分还是很有代表性的。以前读过《战争与和平》,现在一看这本书,相关的情节就想起来了,导读人分析得还是很用心的。
我也喜欢王安忆,淡淡的女人,不喧嚣的湖水
托尔斯泰的书总是场面恢宏,可是真的想人家书说的看不下去,还是看人家的解读号了,俺们确实没有那么多的精力与耐心看原著,从头到尾。
看了耶,不会很难的样子,小有成就感,一本书耶
我觉得这样的导读书是未来的趋势之一,因为我们真的没有太多的时间读书,但是又想充实,导读书就是一个很好的创意。
战争已经离我们远去,可是民主理我们究竟还有多远?不是不知福,是还有所期待。
值得我们细细品读的一本书
战争与和平则篇二
战争使国家衰亡,战争使无数人无家可归,战争让年幼的孩子失去父母;让无数的父母忍受着失去孩子的悲痛;让亿万妇女变成寡妇。可想而知,战争是全人类不愿看到的。
人们永远不会忘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创伤。回首往事,中国人民饱受了太多的战争之苦。在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期间,有多少美丽的家园被吹毁;多少无辜百姓死在日本侵略者的屠刀之下。
提起南京大屠杀,每一个中国人都刻骨铭心。在这场灭绝人性的大屠杀中,中国军民被集提射杀、火焚和活埋。全市房屋大部份被烧毁,整个南京城尸骨遍地,令人发指。
为了争取和平,制止战争,许多善良的人奋斗了一生,有的还献出了生命。加拿大的白求恩、大夫、印度的柯华大夫为了反对日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把生命献给了中国的解放事业。为了和平的事业,他们千里迢迢来到中国的抗日战场,用他们精湛的医术,拯救了一个个中国战士的生命。
可见的和平和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反映了绝大多数的愿望。我过的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和平的环境,世界的进步和发展也需要和平的环境。中国的少年儿童是热爱和平的,我们要为增进世界人民的友好交往为维护世界和平做出自己的努力。
战争与和平则篇三
几颗导弹划过夜空,撕破了宁静,和平的夜。远方的大地在颤抖,那一阵阵的爆炸声好像恶魔的奸笑,久久地环绕在伊拉克的上空。
八岁的阿曼达有着一个幸福、平和的家,他的妈妈是一位“白衣天使”,爸爸是一个小工厂的头头,他还有一个可爱的妹妹,一切都是那么祥和。直到那一天,战火打破了应有的平静。
核--一个本身并不可怕的字眼,但是它与“弹”字合在一起,就成了一个拖着长长的尾巴的杀人魔王,所到之处,一切化为灰烬,夷为平地。
在这次紧锣密鼓的核查中,并未查出任何杀伤性武器和生化武器。但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战争,还是爆发了。
几番空袭过后,平民大量伤亡。阿曼达的妈妈已经连续几天没有回家了。在轮番的攻击中,阿曼达的爸爸不幸中弹,在医院里,这对夫妇又相见了。
学校早已停课,阿曼达和妹妹守在空荡荡的家里,十分寂寞,于是便走出门去找妈妈。
走上大街,原本十分热闹的景象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毁损的房屋和满耳的哭泣声。他和妹妹来到医院,找到了妈妈,她正穿梭在一个个病床间,几天不见,妈妈瘦了一大圈。在她的病房里住满了受伤的人,在离他最近的一个病床上,一个叔叔正对着摄像机说着什么,忽然,摄像机转向了阿曼达,他突然想哭,阿曼达看了看受伤的叔叔,又看了看深不可测的镜头,突然哭出声来。
最后,妈妈把他俩送回了家,嘱咐他照顾妹妹,接着又返回了医院。
当天晚上,阿曼达站在窗前,眺望着妈妈所在的方向,他想妈妈,妹妹也是。突然,他发现一颗流星快速向自己飞来,他闭上眼睛,许了一个愿望:希望爸爸妈妈早点回来。
战争与和平则篇四
江西省南昌县莲塘一中美术组曾萃娟
(一)教材分析:
关于战争与和平主题的美术作品,在古今中外的美术史中极为丰富,其表现的内涵与传递的信息也相当深厚,是个容量很大的课题,可拓展的空间也可以很开阔。根据课时、学生的学情,这里对本课的定位,旨在作个引子,导引学生课后再继续探讨与拓展。其切入点是以几幅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剖析美术这种独特的方式表现出的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思路:
这节课教学主要是内容:通过对若干件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对战争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能够从不同层面上看待战争,并了解战争与美术的关系。围绕着这个主题而展开。先播放一段音乐作品为导入,通过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代表进行讲解作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补充。第三部分主要是欣赏有关和平的作品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最后自己设计创作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作品,进一步加深对美术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即教学设计的“定位”与教学效果的“到位”,作为教师,如何定位自己的一堂课或一个单元或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很重要。同时,达成效果的预测和反思效果的到位也很重要。
面对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内容课,我要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在短短的一个课时突破问题,然后又要拓展这个庞大的空间,给学生留有余地,激发他们对这个话题的兴趣,并能自觉拓展该课题,将课题的内容与内涵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是我考虑得比较多的问题。
(五)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通过欣赏系列战争题材的作品,感受画家爱国、爱和平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园、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美术作品是如何反映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这种主题性的美术作品,美术大师们想向我们传递什么?(以剖析战争主题的作品为主)
(七)教学准备:
教具:有关“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艺术作品 教学用课件
(八)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音乐作品“松花江上”。(情境与氛围)
这首歌传递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心理感受?(提示: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已赏析过该作品。)
小结:这首歌给人以悲伤、悲愤的心理感受,它曾激起无数中华儿女对残酷战争的回忆,并引领人们为保家卫国、捍卫和平而奋起直追!这种如此强的艺术感染力是音乐传递给我们的。这是音乐作品中反映战争的经典名曲,那么,在美术作品中,大师们又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的呢?(板书课题)
二、作品欣赏与重点讲解:
2、组织讨论由每组选出的解说员,结合课后搜集的材料具体的进行解说。教师将在每位解说员讲完后进行总结和连接。并评出最佳解说员。
附:根据古罗马历史故事改编。但是罗马城邦和邻近的伊达拉里城邦交恶,结果决定动武。但是他们似乎并不想大动干戈,因为战争会给双方极大的灾难,两败俱伤的后果是大家都不愿接受的。于是双方商定各选代表上场教练,谁最后赢,谁的城邦就算胜利。在罗马城邦,荷拉斯家族选出三兄弟去应战,对方也排除了三兄弟。值得注意的是,荷拉斯兄弟的姐妹已经许配给了对方的兄弟,一面是亲兄弟,一面是未婚夫,现在为了城邦的利益要拼个你死我活,她们内心又怎么能平静。决斗的结果是荷拉斯兄弟牺牲了两个,但最后一个终于打败了对手,为罗马赢得了胜利。
教师补充:组织思考交流在画面中你感受到怎样的场面?
总结:达维特没有描绘双方械斗的场面,而是选择了荷拉斯三兄弟出战前的情景。画面上,荷拉斯的父亲把三把宝剑交付给三兄弟。三兄弟相互扶持,伸手在接受宝剑时庄严宣誓:“不成功,宁死亡!”他们的动作威武有力,神情大义凛然。为了城邦的利益,抛弃个人家庭的情感,这种悲壮牺牲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父亲的身后,三兄弟的母亲俯身安抚孙儿们,而三兄弟的姐妹,则痛苦地相互依靠,欲哭无泪。
1、你对该作品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新奇的视觉刺激与强烈的心灵震撼;)
2、作者在这幅作品中想传递什么信息?(战争来临前带给人们的极度恐惧心理;)
3、作者传递信息的目的是什么?(对法西斯战争的控诉;)
这幅作品,表达了达利对战争的有力控诉,把战争来临前带给人类恐惧与痛苦的心理感受传达得很充分,是控诉罪恶战争的杰作。1937年,达利的这种预感得到了不幸的证实。
教师补充:作品的构图、形、色上分析作品的造型特征:a、构图满、大,主体形象扑面而来,营造有一种紧张、恐惧、痛苦的视觉感受;b、造型上是拆散的人体及事物,高度 2 写实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可怕的真实;c、色彩上,客观呈现,加强逼真的视觉感受,进一步拉近与观者的距离。
达利把人性最强的厌恶感投射在对内战的绝望上,画面上没有一丝战争相关事物,只有心理上的感受与之相符,其作品中的形象内容在现实中没有办法看到,在很多人梦境中也没有,但是他把它画出来了。而这就是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达利的表现特征。
作品描绘拿破仑统治下的西班牙人民奋起反抗但惨遭屠杀的历史事件。画面描绘的是西班牙宫廷后山的一角,夜空体现了黑暗中的马德里,地上的灯光代表了黎明前的黑暗。士兵的猥琐和人民的愤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极大的愤慨和控诉的激情,表现法国拿破仑侵略者在夜晚对赤手空拳的西班牙人民的屠杀暴行,歌颂西班牙人民对侵略者的反抗。
教师补充:画家用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达到动人心魄的效果的?
戈雅(1746-1828)是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西班牙最具影响的艺术大师。他以极其多产而又风格多变的创作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以及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戈雅对灯光的独到运用,用低光源,让人产生不寒而栗的情感,反映出拿破仑镇压的残酷。
教师讲解[画面故事]:1625年西班牙军队进攻荷兰要塞布雷达,由于双方军力悬殊,要塞司令官尤金斯·纳萨乌斯基向西班牙军团司令斯宾诺拉投降,交出要塞城市的钥匙。这只是西班牙占领军的一次战役胜利,并没有挽救它最终失败的命运,更没有阻挡荷兰人的独立。画家对这件创作任务并不乐意,因为这是一次不光彩的侵略,而且事过10年,荷兰人早就收复了要塞,没有炫耀的意义。但是国王之命,宫廷画家不能不从,另一方面斯宾诺拉司令官是画家的朋友和主顾,最后画家不得不画。
作为历史画必须遵从历史的真实再现,画中主要历史人物必须是真实的,但绘画是艺术,必然体现画家的政治和思想倾向以及艺术观念。我们从画中可以看到画家是站在西班牙的立场上,运用人道主义来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从画面上看,一场激烈的交战刚刚结束,背景空间开阔,大气浮动,弥漫着战火硝烟;前景敌对双方分列两边,双方司令长官达成协议,结束战争。画家显然站在胜利者一边,他塑造了英武的西班牙军士,标枪林立威严整齐;而荷兰军松散零乱无序,像一群乌合之众,形成胜败对比。西军司令斯宾诺拉和荷军首领纳萨乌斯基虽然握手言欢,但在形象塑造上,胜利者居高临下、宽容大度、具有高傲的尊严;失败者虽举首向上,但并没有乞求而丧失勇敢者的刚毅。这种一俯一仰的形象差别正表现了画家站在西班牙国家立场的思想倾向。画中西班牙军队人强马壮,而荷兰军人却漫不经心。但 3 画家没有丑化失败者的形象,荷兰士兵仍然具有善良自尊的个性,使交战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画家“化干戈为玉帛”,有意地掩盖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将一场侵略战争处理为和平休战的场面。
请同学们欣赏毕加索的《和平鸽》
《我的愿望》招贴作品
用儿童的角度反思战争
人们不希望战争,人们一直在祈祷和平。在艺术当中,我们一直寄托着这种良好的愿望。
三、课堂内容小结:
通过对反映战争与和平主题的美术作品的欣赏,我们知道,每一个美术家对战争的理解,关注点和着眼点不一样,他在美术创作作品中对事物的表现方法和处理手段就不一样。
我们再来看看反映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其他美术作品(出示其他反映战争与和平主题的美术作品)。在这些美术作品中,美术家们又表现了怎样的视角和观点?希望今天的课能作为一个很好的引子,导引同学们课后再继续探讨与拓展。
历史上曾经爆发过无数战争,即使在现实社会中,仍有战争在遥远的地方进行,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时期,但是战争毕竟是人类经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正确地理解战争与和平,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的素质。在文学、电影、音乐、美术以及其他艺术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品,它们都以其独具的表现手段,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观点诠释这个主题,传达着深刻的内涵,既有对战争的控诉,也有对战争的深刻反思,更有对和平的呼唤!
四、课后作业(情感的表达)
1、立意:确立想要表达的主题
素材: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中国国都——南京沦陷,屠城
30万。南京这座历数千年的古城,几经更宕,饱受战火摧残,但异族侵入屠城只此一次,是为国耻。
作品:出示中国旅美画家李自健的油画——《南京大屠杀》。这是一幅让所有中国人永远过目不忘的油画,它展现了1937年日军在南京屠城的暴行。
资料:令人惨不忍睹的血腥场面——整幅画面几乎全部让倒卧血泊中的人物充满,横七竖八的尸体堆成一座山丘。在画的底线部位,我们能看见被血染红的土地,土地上有死者的头颅和被砍下的手。画面的上端,尸体堆上爬着一个侥幸存活的小男孩,他在死去的母亲身旁嘶声啼哭;画面右侧,一位僧人从尸体里抱出一位死去的老人;画面左侧,两个日本军面对如山的尸体,用白手绢擦着带血的屠刀。整幅油画由“屠”、“生”、“佛”三联构成,尸山的后面是奔流滚滚的长江。这幅画真实的反映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艺术效果十分到位。军刀的寒光,婴儿的泣诉和滚滚的大江,娓娓道来了这一段惨痛的历史。这幅油画在海外巡展时曾引起巨大轰动,观者无不默默伫立,泪流满面。在这幅作品中,画家用极为真实的笔调刻画了南京大屠杀这一真实历史事件,是一幅典型的具像表现作品。这幅作品映射着人性的善恶,承载着历史的注解,它蕴含的力量远远超出了一件油画作品的审美,显示出巨大的现实警示意义。不仅仅毕加索可以用画笔控诉战争,呼唤和平,我们 4 同学同样可以做到,课后,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招贴画。
2、构思:根据主题,进行构思设计
可画草图,也可以是文字方案,可合作讨论,也可以独立思考。不仅如果让你用美术的语言来表现这一主题,你会以怎样的立场和观点、以怎样的构图处理和以怎样的形象塑造来表达?接下来,我们以我们民族最为触目惊心的历史惨案南京大屠杀为素材,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3、在构思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描绘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的理解,采用合作的方式,设计制作一张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招贴画。(在学生表达自己构思的过程中,教师可积极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讨论和进一步完善这一主题创作。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气氛。)
(九)收获与反思:
艺术教材中艺术与情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如何让学生理解、感受战争题材特有的绘画语言和他作品中蕴涵的情感和思想,并运用学习到的艺术技能创造性的表达学生自己的思想,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因此我采用分组布置学生课前的搜集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好习惯。在视频观摩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对比法、分组讨论法等方式,体现学生的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
战争与和平则篇五
江西省南昌县莲塘一中美术组曾萃娟
(一)教材分析:
关于战争与和平主题的美术作品,在古今中外的美术史中极为丰富,其表现的内涵与传递的信息也相当深厚,是个容量很大的课题,可拓展的空间也可以很开阔。根据课时、学生的学情,这里对本课的定位,旨在作个引子,导引学生课后再继续探讨与拓展。其切入点是以几幅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剖析美术这种独特的方式表现出的独特的艺术感染力。
(二)学情分析:
(三)教学思路:
这节课教学主要是内容:通过对若干件美术作品的欣赏和分析,使学生对战争有更为全面的认识,能够从不同层面上看待战争,并了解战争与美术的关系。围绕着这个主题而展开。先播放一段音乐作品为导入,通过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代表进行讲解作品。教师不断地引导和补充。第三部分主要是欣赏有关和平的作品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最后自己设计创作关于战争与和平的作品,进一步加深对美术的认识。
(四)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我经常会思考一个问题,即教学设计的“定位”与教学效果的“到位”,作为教师,如何定位自己的一堂课或一个单元或一个主题内容的教学很重要。同时,达成效果的预测和反思效果的到位也很重要。
面对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内容课,我要以什么样的内容和形式在短短的一个课时突破问题,然后又要拓展这个庞大的空间,给学生留有余地,激发他们对这个话题的兴趣,并能自觉拓展该课题,将课题的内容与内涵延伸到更为广阔的空间,这是我考虑得比较多的问题。
(五)教学目标:
情感目标: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上,通过欣赏系列战争题材的作品,感受画家爱国、爱和平的情感,培养学生热爱家园、热爱和平的美好情感。
(六)教学重点和难点:
美术作品是如何反映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这种主题性的美术作品,美术大师们想向我们传递什么?(以剖析战争主题的作品为主)
(七)教学准备:
教具:有关“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艺术作品 教学用课件
(八)教学内容及过程:
一、导入 课前播放音乐作品“松花江上”。(情境与氛围)
这首歌传递给我们的是什么样的心理感受?(提示:在音乐课堂中学生已赏析过该作品。)
小结:这首歌给人以悲伤、悲愤的心理感受,它曾激起无数中华儿女对残酷战争的回忆,并引领人们为保家卫国、捍卫和平而奋起直追!这种如此强的艺术感染力是音乐传递给我们的。这是音乐作品中反映战争的经典名曲,那么,在美术作品中,大师们又是怎样表达这一主题的呢?(板书课题)
二、作品欣赏与重点讲解:
2、组织讨论由每组选出的解说员,结合课后搜集的材料具体的进行解说。教师将在每位解说员讲完后进行总结和连接。并评出最佳解说员。
附:根据古罗马历史故事改编。但是罗马城邦和邻近的伊达拉里城邦交恶,结果决定动武。但是他们似乎并不想大动干戈,因为战争会给双方极大的灾难,两败俱伤的后果是大家都不愿接受的。于是双方商定各选代表上场教练,谁最后赢,谁的城邦就算胜利。在罗马城邦,荷拉斯家族选出三兄弟去应战,对方也排除了三兄弟。值得注意的是,荷拉斯兄弟的姐妹已经许配给了对方的兄弟,一面是亲兄弟,一面是未婚夫,现在为了城邦的利益要拼个你死我活,她们内心又怎么能平静。决斗的结果是荷拉斯兄弟牺牲了两个,但最后一个终于打败了对手,为罗马赢得了胜利。
教师补充:组织思考交流在画面中你感受到怎样的场面?
总结:达维特没有描绘双方械斗的场面,而是选择了荷拉斯三兄弟出战前的情景。画面上,荷拉斯的父亲把三把宝剑交付给三兄弟。三兄弟相互扶持,伸手在接受宝剑时庄严宣誓:“不成功,宁死亡!”他们的动作威武有力,神情大义凛然。为了城邦的利益,抛弃个人家庭的情感,这种悲壮牺牲精神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在父亲的身后,三兄弟的母亲俯身安抚孙儿们,而三兄弟的姐妹,则痛苦地相互依靠,欲哭无泪。
1、你对该作品的第一印象是怎样的?(新奇的视觉刺激与强烈的心灵震撼;)
2、作者在这幅作品中想传递什么信息?(战争来临前带给人们的极度恐惧心理;)
3、作者传递信息的目的是什么?(对法西斯战争的控诉;)
这幅作品,表达了达利对战争的有力控诉,把战争来临前带给人类恐惧与痛苦的心理感受传达得很充分,是控诉罪恶战争的杰作。1937年,达利的这种预感得到了不幸的证实。
教师补充:作品的构图、形、色上分析作品的造型特征:a、构图满、大,主体形象扑面而来,营造有一种紧张、恐惧、痛苦的视觉感受;b、造型上是拆散的人体及事物,高度 2 写实的描绘,表现出一种可怕的真实;c、色彩上,客观呈现,加强逼真的视觉感受,进一步拉近与观者的距离。
达利把人性最强的厌恶感投射在对内战的绝望上,画面上没有一丝战争相关事物,只有心理上的感受与之相符,其作品中的形象内容在现实中没有办法看到,在很多人梦境中也没有,但是他把它画出来了。而这就是超现实主义绘画大师达利的表现特征。
作品描绘拿破仑统治下的西班牙人民奋起反抗但惨遭屠杀的历史事件。画面描绘的是西班牙宫廷后山的一角,夜空体现了黑暗中的马德里,地上的灯光代表了黎明前的黑暗。士兵的猥琐和人民的愤慨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以极大的愤慨和控诉的激情,表现法国拿破仑侵略者在夜晚对赤手空拳的西班牙人民的屠杀暴行,歌颂西班牙人民对侵略者的反抗。
教师补充:画家用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达到动人心魄的效果的?
戈雅(1746-1828)是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西班牙最具影响的艺术大师。他以极其多产而又风格多变的创作影响了后来的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印象主义、以及象征主义和表现主义艺术。戈雅对灯光的独到运用,用低光源,让人产生不寒而栗的情感,反映出拿破仑镇压的残酷。
教师讲解[画面故事]:1625年西班牙军队进攻荷兰要塞布雷达,由于双方军力悬殊,要塞司令官尤金斯·纳萨乌斯基向西班牙军团司令斯宾诺拉投降,交出要塞城市的钥匙。这只是西班牙占领军的一次战役胜利,并没有挽救它最终失败的命运,更没有阻挡荷兰人的独立。画家对这件创作任务并不乐意,因为这是一次不光彩的侵略,而且事过10年,荷兰人早就收复了要塞,没有炫耀的意义。但是国王之命,宫廷画家不能不从,另一方面斯宾诺拉司令官是画家的朋友和主顾,最后画家不得不画。
作为历史画必须遵从历史的真实再现,画中主要历史人物必须是真实的,但绘画是艺术,必然体现画家的政治和思想倾向以及艺术观念。我们从画中可以看到画家是站在西班牙的立场上,运用人道主义来表现这一历史事件的。从画面上看,一场激烈的交战刚刚结束,背景空间开阔,大气浮动,弥漫着战火硝烟;前景敌对双方分列两边,双方司令长官达成协议,结束战争。画家显然站在胜利者一边,他塑造了英武的西班牙军士,标枪林立威严整齐;而荷兰军松散零乱无序,像一群乌合之众,形成胜败对比。西军司令斯宾诺拉和荷军首领纳萨乌斯基虽然握手言欢,但在形象塑造上,胜利者居高临下、宽容大度、具有高傲的尊严;失败者虽举首向上,但并没有乞求而丧失勇敢者的刚毅。这种一俯一仰的形象差别正表现了画家站在西班牙国家立场的思想倾向。画中西班牙军队人强马壮,而荷兰军人却漫不经心。但 3 画家没有丑化失败者的形象,荷兰士兵仍然具有善良自尊的个性,使交战双方处于平等的地位。画家“化干戈为玉帛”,有意地掩盖了战争的正义性与非正义性,将一场侵略战争处理为和平休战的场面。
请同学们欣赏毕加索的《和平鸽》
《我的愿望》招贴作品
用儿童的角度反思战争
人们不希望战争,人们一直在祈祷和平。在艺术当中,我们一直寄托着这种良好的愿望。
三、课堂内容小结:
通过对反映战争与和平主题的美术作品的欣赏,我们知道,每一个美术家对战争的理解,关注点和着眼点不一样,他在美术创作作品中对事物的表现方法和处理手段就不一样。
我们再来看看反映战争与和平主题的其他美术作品(出示其他反映战争与和平主题的美术作品)。在这些美术作品中,美术家们又表现了怎样的视角和观点?希望今天的课能作为一个很好的引子,导引同学们课后再继续探讨与拓展。
历史上曾经爆发过无数战争,即使在现实社会中,仍有战争在遥远的地方进行,虽然我们生活在和平时期,但是战争毕竟是人类经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如何正确地理解战争与和平,是每一个公民都应该具有的素质。在文学、电影、音乐、美术以及其他艺术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表现这一主题的作品,它们都以其独具的表现手段,从不同角度、以不同观点诠释这个主题,传达着深刻的内涵,既有对战争的控诉,也有对战争的深刻反思,更有对和平的呼唤!
四、课后作业(情感的表达)
1、立意:确立想要表达的主题
素材: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中国国都——南京沦陷,屠城
30万。南京这座历数千年的古城,几经更宕,饱受战火摧残,但异族侵入屠城只此一次,是为国耻。
作品:出示中国旅美画家李自健的油画——《南京大屠杀》。这是一幅让所有中国人永远过目不忘的油画,它展现了1937年日军在南京屠城的暴行。
资料:令人惨不忍睹的血腥场面——整幅画面几乎全部让倒卧血泊中的人物充满,横七竖八的尸体堆成一座山丘。在画的底线部位,我们能看见被血染红的土地,土地上有死者的头颅和被砍下的手。画面的上端,尸体堆上爬着一个侥幸存活的小男孩,他在死去的母亲身旁嘶声啼哭;画面右侧,一位僧人从尸体里抱出一位死去的老人;画面左侧,两个日本军面对如山的尸体,用白手绢擦着带血的屠刀。整幅油画由“屠”、“生”、“佛”三联构成,尸山的后面是奔流滚滚的长江。这幅画真实的反映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状,艺术效果十分到位。军刀的寒光,婴儿的泣诉和滚滚的大江,娓娓道来了这一段惨痛的历史。这幅油画在海外巡展时曾引起巨大轰动,观者无不默默伫立,泪流满面。在这幅作品中,画家用极为真实的笔调刻画了南京大屠杀这一真实历史事件,是一幅典型的具像表现作品。这幅作品映射着人性的善恶,承载着历史的注解,它蕴含的力量远远超出了一件油画作品的审美,显示出巨大的现实警示意义。不仅仅毕加索可以用画笔控诉战争,呼唤和平,我们 4 同学同样可以做到,课后,我们就来学习一种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招贴画。
2、构思:根据主题,进行构思设计
可画草图,也可以是文字方案,可合作讨论,也可以独立思考。不仅如果让你用美术的语言来表现这一主题,你会以怎样的立场和观点、以怎样的构图处理和以怎样的形象塑造来表达?接下来,我们以我们民族最为触目惊心的历史惨案南京大屠杀为素材,创作一幅美术作品。
3、在构思设计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描绘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对战争与和平这个主题的理解,采用合作的方式,设计制作一张呼唤和平、反对战争的招贴画。(在学生表达自己构思的过程中,教师可积极参与其中,与学生一起讨论和进一步完善这一主题创作。营造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课堂气氛。)
(九)收获与反思:
艺术教材中艺术与情感是一个比较重要的方面,如何让学生理解、感受战争题材特有的绘画语言和他作品中蕴涵的情感和思想,并运用学习到的艺术技能创造性的表达学生自己的思想,教学方法十分重要。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特征,采用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因此我采用分组布置学生课前的搜集材料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好习惯。在视频观摩教学过程中采用观察对比法、分组讨论法等方式,体现学生的体验性、探究性、生成性和反思性的学习过程。
战争与和平则篇六
观《一九三七南京记忆》有感
学校:舞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班级:五
(一)班 姓名:孙艺源 辅导教师:朱晓云
观《一九三七南京记忆》有感
昨天,我看了大型纪录片《一九三七南京记忆》,看完之后,我感到无比的愤怒和对日本右翼军国主义的无限痛恨。
这部纪录片讲述了美国华侨职业作家张纯如为了把日军在南京的种种暴行公诸于世,翻看查找了许多资料,并采访了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终于编出了《南京浩劫——被遗忘的大屠杀》一书,使日本在南京所犯下的滔天罪行展现在西方世人面前。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日军攻破南京城,开始了长达四十天的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日本鬼子在城内见人就杀,甚至开膛破肚,就连在国际安全区的中国人也被抓出来用机关枪射死,还举行杀人比赛。这些日本侵略者的暴行真是罪大恶极!
而到了现在,日本国内的一些右翼军国分子竟公开宣传南京大屠杀是其所谓的“南京事件”,死伤者不过几十人,还修改历史教科书,企图使新一代日本青年淡化历史,遗忘历史真相,使其成为军国主义的炮灰。
在日本现任首相安倍晋三带领之下的右翼国会,竟然要解禁集体自卫权,修改《和平宪法》。更为可恶的是,这些日本政要还参拜供奉着二战期间十三位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并且多次供奉贡品。公开挑起钓鱼岛争端,无视中国主权,建造航空母舰,多次进行夺岛练习,欲使其自卫队改编成国防军,日方的这一系列小动作都是针对中国的,中国对这种行为表示严正抗议。
如今,中华民族已经站起来了,已经不是当年那个连日本都打不过的“东亚病夫”了,雄踞在亚洲的东方巨龙发出了它的第一声令世界颤抖的龙吟!在科技发达的中国的今天,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不忘国耻。让那三十万在数字牌内禁锢的灵魂得到安息,决不让向南京大屠杀这样的惨案发生!
回顾历史,血的教训。只有民族振兴、国家富强,我们的国家才能在世界上占有一席之位,才能让战争远离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我们不做战争的发起者,我们爱好和平,追逐和平。但我们更明白只有我们自身足够强大,和平才能真正降临。
让我们共同树立起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携起手来,为实现民族复兴、强国之梦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