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一本相册作文400字 一张珍藏的照片作文实用

2023年一本相册作文400字 一张珍藏的照片作文实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9 20:42:41
2023年一本相册作文400字 一张珍藏的照片作文实用
时间:2023-04-19 20:42:41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秀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一本相册一张珍藏的照片篇一

在我的房间里,放着一本充满回忆的相册。但是他的身上,却落满了灰尘,被我遗忘在了书桌上。

有一天,我闲着没事,便把那本相册翻了出来。我的相册的封面是紫色的,上面点缀着许许多多的小花,有丁香花,牡丹花,虽然已经有些脱落了,但也是我童年时最珍贵的纪念!到现在,我还依旧能闻到,那一阵阵的芬芳。

我忍不住打开相册,里面装的都是我小时候照的照片。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二张照片,那时的我还很小,剃了个光头,圆嘟嘟的脸上洋溢着淡淡的微笑。那时爸爸,正值青春年华,骑着一辆摩托车,风流潇洒,我站在他的身旁,感到了浓浓的亲情和幸福。

在我五岁那年的深秋,我从池塘边,逮到了一只青蛙,只见这只青蛙穿着绿色的外衣,喉咙不停的鼓着,可爱极了!我想拿去给爸爸看,但是他却摆了摆手,说:“青蛙是人类的朋友!专门帮人类吃害虫,快把它放了吧。”但是,后来从妈妈的嘴里我才得知,原来是爸爸害怕青蛙呀。

还有一张,是我在运动会上得了第一名的照片。我的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阳光下,就像一朵盛开的花。那是我一手拿着奖品,一手拿着奖状,心里愉快无比。接着,我又继续翻看了在小时候的照片。那时的我,可爱极了!圆嘟嘟的小脸蛋,胖胖的小手,那时,我真把食指伸进了嘴巴里,正在那里快乐的笑着。还有一张,是我带着紫色的帽子,第一次哭着迷你版的小国旗,正在那里用稚嫩的童声唱国歌呢:“起来!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民……”还有很特别的一张,是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世外桃源——游乐场的时候,伴随着我的嬉笑声,爸爸妈妈用相机在一旁给我留下了极其美好的瞬间。

一本相册一张珍藏的照片篇二

;

内容摘要:“三维”转换是翻译生态理论的重要方法,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下,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在译文中进行适应性选择转换。在萧乾的自译作品《一本褪色的相册》中,译者灵活进行三维转换来适应新的翻译生态环境,提高翻译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关键词:自译 三维转换 《一本褪色的相册》

自译(autotranslation or self- translation)是原作者将自己的作品翻译成另一种语言的行为。国内外自译的代表作家有白先勇、林语堂、卞之琳、张爱玲、萧乾、泰戈尔等,上述自译者共同特点是具有深厚的双语功底,双文化背景以及双文学背景。自译,作为一种特殊的翻译形式,已经在国内外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近年来,对萧乾的自译研究方兴未艾。文章将结合生态翻译学对《萧乾作品精选》中《一本褪色的相册》的翻译策略进行分析,拓宽翻译研究的广度。

一.萧乾及其自译作品

实际上,他在翻译方面的成就绝不逊于创作。与夫人文洁若合译的詹姆斯·乔伊斯的《尤利西斯》在譯界享有盛名。《萧乾作品精选》是英汉对照作品集,收录小说、散文、报告文学和回忆录共计19篇,英文翻译多由萧乾来做。纵观《萧乾作品精选》,读者会发现译文最大特点就是比较自由,增删很多,尤其段落删减明显。这也体现了萧乾的翻译观:“我是灵活派……当然,首先得吃透原文的精神,再在这个基础上去灵活,灵活并不等于可以不忠实于原文。”[1] 由此可见,萧乾的灵活翻译并非随意背叛原作,而是要在忠于原作的实质、把握原作的神髓的基础上对原作进行融会贯通。

《一本褪色的相册》可以说是萧乾自传的一部分,文中回顾了他的家庭背景、求学之路以及对文学的看法。作者一出生就和寡母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尝尽生活的艰辛,体会到了世态炎凉,不幸的身世也为他日后写出关切人民疾苦的文章埋下伏笔。

二.生态翻译学与三维转换

生态翻译学是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在翻译适应选择论的基础上,通过对译者与翻译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研究提出来的翻译理论。具体来说,翻译过程是译者对以原文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的“适应”和以译者为典型要件的翻译生态环境对译文的“选择”,它以生态翻译环境的整体性为立足点,把翻译归为“译者适应生态翻译环境的选择活动”,“是以译者为主导、以文本为依托、以跨文化信息转换为宗旨的译者适应与译者选择的行为”。[2]该理论从适应与选择的全新视角对翻译的本质、过程、译评标准、原则和方法等方面做了描述和解释。

生态翻译学要求的译者须保持文本生态平衡主要指保持文本的语言生态平衡、文化生态平衡、交际生态平衡。在翻译实践中,语言维、文化维、交际维不分先后同时进行,相互关联,不可分割。

三.三维转换在《一本褪色的相册》中的运用

(一)语言维的转换

“所谓‘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这种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是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进行的。”[4]生态翻译的一个核心理念是保持原文生态和译文生态的平衡。东西方人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差异明显。翻译过程中,译者需注重语言维上的生态平衡。

例1:有时他天真极了,甚至想把自己最小的短处也显示出来。但这只是在被他深深爱着的人面前。他憎恶的人将永远看不见他的长处或短处。

英汉两种语言的区别之一汉语短句多,而英语复合结构的长句使用频繁。抓住这一规律,译者把原文中的三个短句合并成了两个复合句,这两个长句通过对比作者在不同的人面前的表现突出了他爱憎分明的个性。另外,译者有意把原文中的主语“他”和“他憎恶的人”都统一为“he”,这种单一主语的句子更能突出中心,体现英语为主语显著型(subject-prominent)的语言特点。在译文的生态语境中,实现了语言上的结构平衡。

例2:倒是对场上提着长嘴壶沏茶的、卖糖果的很感兴趣。

译者意识到自己当时并非对戏馆子里的沏茶、卖糖果的这些人感兴趣,而是对奇特的茶壶好奇,所以翻译时就更换了兴趣对象,直接换成了壶,而这种长嘴壶在西方人眼里是难以想象出模样的,为了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译者用了一个比喻:like the beak of a rare bird,壶的形状就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译入语读者面前,丰富了译语语言表达,为译入语的语言环境增添一抹亮色。

以上两例都是译者充分意识到英汉语言的差别而做出的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面对两种不同的语言形式,准确理解原文信息,清晰传达原文的意思至关重要,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充分体会原文所呈现的生态环境,又要创造和原文平衡的译文生态环境,语言维度上的成功转换与否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条件。

(二)文化维的转换

“所谓‘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关注双语文化内涵的传递与阐释。这种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在于关注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和内容上存在的差异,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曲解原文,译者在进行源语语言转换的同时,关注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7]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的根本目的是传播文化。美国翻译理论家奈达()说:“语言在文化中的作用和文化对用词和习语意义的影响是如此广泛,以至于在不细心考虑文化背景的情况下,很难对文本做出恰当的理解。”[8]可见,翻译不仅仅是语言文字间的转换,更重要的是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递。这要求译者既要了解中英文语言层面上的异同,也要熟悉特定文化中的社会规范及其深层意思,才能使译文符合译入语读者的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使译文做到文化上适应译语环境。

例3:每逢吃烤鸭,我就想到了小时候的“吹号筒”。

吹号筒是作者在食不果腹的童年能吃到的顶级美味。姨妈把酱肉类的菜铺在烙好的饼上,卷成筒状。作者称其为吹号筒。这种食品很多外国人闻所未闻,更难以想象形状。作者只所以把烤鸭和“吹号筒”联系起来,一是因为都是美食,二来他们吃法类似。尽管烤鸭在国内久负盛名,但由于当时的国际交流有限,译入语读者对其吃法并不熟悉,为了消除饮食文化上的隔阂,译者加注来解释这种美食的吃法,兼顾了译语读者所处的文化语境,保证信息交流的顺利进行,同时也做到了对传统中国文化的外宣。

例4:于是,老师动不动就用烟袋锅子敲我的脑袋,板子也越打越重。(说是“《大学》、 《中庸》, 打得屁股哼哼”,可我才念了半本《论语》,)身上就给打成了青一块紫一块了。

读者会发现括号内的句子在译文中并未出现。《大学》、《中庸》 和《论语》都属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四书五经,在作者上学的年代,是学生必读之书。但对中国历史文化不了解的译入语读者来说,相当陌生,他们不知道这些著作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原文中这些书名的出现,并非要传递文化信息,而是要借“《大学》、 《中庸》, 打得屁股哼哼”这个孩子们编的顺口溜,来揭示旧时学堂里的先生在学生完不成背诵任务时,对学生严酷的体罚,所以,在翻译这一含有中国文化的句子时,译者尊重译语读者意愿,采取了文化适应性的选择,进行删译。因为在该译入语的生态环境中,译语读者不需要去了解原文所含的中国经典的文化信息,而是去体会作者因无钱给老师送礼而遭遇老师痛打的悲惨经历。

(三)交际维的转换

例5:我不但不是什么书香人家出身的,而且由于工读,我受的教育十分畸形,真正是学无根底。又加上自己一向贪玩,始终也没能把缺欠的部分弥补上。

相對于普通译者,自译者集原文创造主体和翻译主体于一身,译者在处理原文时具有较大的自主性,只要对自己“忠实”就行,而不需要过分顾忌对原文是否“忠实”[13]译者可以“发挥自身特殊双重地位的优势,对原文加以自审性和派生性的修改和调整”[14]对照原文会发现该译文和原文有很大出入,一些贬义词“畸形”“学无根底”“贪玩”等并没有在译文中出现,译文着重阐述了自己未完成学业的原因是半工半读,这样更符合作者童年的生存环境,家境贫寒,忙于糊口,而非贪玩耽误学业,从逻辑上讲,更易于引起译入语读者同情,传递共情的语言功能。

在译文中,这两个句子并未有相关表达,译者采取了删译法。在中国某些地方的风俗中,酒壶嘴对着人意味着他会晦气,这是很忌讳的。但这并非是中国的普遍风俗,因此很多国人都不了解。译者如果采取直译,就要对这一习俗进行较长的加注,无形中会打断译入语读者的阅读思绪,破坏交际氛围。这里处在翻译生态环境中主体地位的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大胆删减,使译文交际功能继续进行。

四.结语

萧乾先生在自己的作品《一本褪色的相册》翻译中,充分注意到了在翻译生态环境中要从多个方面去考虑读者的理解度和接受度,把原文本放到翻译生态环境中去分析,对原文本语言、文化、交际进行适应性选择和选择性适应,不断调整翻译方法,灵活运用增、 减、 删、 改等译法,保持了译文生态的“平衡”,使译文在“适应与转换”上具有得体性和准确性。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张云霞,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翻译理论与实践)

相关热词搜索:;

一本相册一张珍藏的照片篇三

今年,我过了一个不一样的春节,一个满是回忆的节日。

时光流转,一张彩色照片映入眼帘,但整体色调偏土黄。照片中的小女孩站在一辆崭新的自行车旁,脸上洋溢着灿烂的笑容。外公欣喜地说:“看,这是你妈妈十岁生日拍的,自行车是你舅公送妈妈的礼物。那时候,你妈最喜欢骑着这自行车载着你舅舅到处逛,每次吃饭都不见他俩的人影。”外公说着,笑出了声,似乎还沉浸在那份幸福中。

“外公,这小胖胖好像是我吧?”我情不自禁地打断了外公的思绪“是啊,你看你爸妈把你养得多好,白白胖胖的,人见人爱。现在我们的生活富足了,这是你11个月的时候,外公用智能手机给你拍的呢!”外公滔滔不绝地讲着。

一本小小的相册,记录了我们家人的故事,诉说着城市日新月异的变化,也看到了祖国发展的脚步。听了外公的一席话,我心里充满了自豪感。随着时代的发展,政策的变化,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百姓的日子越过越好,也激励着我好好学习,努力用双去手创造美好的生活。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