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江南江南景物篇一
首先是教学重心要转移。教学重心要从以教师为主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美国着名教育家杜威说:“现在我们的教育中将引起的转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一种革命,是哥白尼在天文学中从地球中心转移到太阳中心一类的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教育的措施要围绕他们组织起来”。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主体是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具体的人,是一个个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蕴涵着生命潜能的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尽可能把学生和自己的距离拉近,使之感到亲近;和教材拉近距离,使之感到亲和;跟教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拉近距离,使之共振共鸣。
语文教学要淡化教师的讲,强化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教师的讲,主要是引导,引导的方法主要是点拨。在课文的关键之处、联结之处、过渡衔接之处,以及表达的精彩之处,教师要善于“画龙点睛”“指点迷津”,使学生举一反三。学生的自主学习,主要指变过去掌握结论式的学习为探究性学习、反思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就是个性化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揭示了阅读活动的本质。个性化阅读又是一种体验性阅读。
总之,所有的课都应强调适合学生实际水平的自主学习,培养学生整体把握的能力。让学生在通读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点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特定的意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
新教材中阅读部分的能力要求是呈阶梯状逐次递增的:第一阶段(高一)重在理解;第二阶段(高二)重在鉴赏;第三阶段(高三)重在研讨和评价。这一篇《哀江南》处于第二阶段的末尾和第三阶段的开始,是由鉴赏到评价,由课内到课外的迁移的桥梁。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它借李香君和侯方域的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来抒发兴亡之感。本文出自《桃花扇》的最后一出,由戏曲中的人物——苏昆生所唱的七首曲词组成,旨在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苏昆生,面对物是人非的现实场景,产生了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这种感触,不是苏昆生独有的,而是那个变幻的时代产生的民族悲声。《哀江南》之所以引起强烈的共鸣,那是因为这种民族悲声里,包含着千百年来志士仁人的对历史的兴衰的探索。也正是这个原因,《桃花扇》超越了同时代的其他写男女爱情故事的戏曲。
七首曲词,六首侧重写景,最后一首直抒胸臆。诗词鉴赏的重点,往往落在表达技巧和精炼的语言上。本篇《哀江南》是安排在高中语文的第四册,而第三册里刚学过古典诗词,高二学生完全有能力用诗词鉴赏的方法鉴赏、品评文中的曲词。
1、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2、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
3、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③重难点:本文的重点就是揣摩、体会蕴藏在曲词中的思想感情,品味优美感人的词语的表达作用。教学难点是运用借景抒情等艺术手法表现优美意境的作用。
1、指导诵读。指导学生朗读,让学生不仅能读准字音,明确节奏;更要能体会准确的用词,感受优美的意境,品味深沉的情感。
2、示范鉴赏。共同鉴赏第一首曲词《北新水令》,并以此作为示范,引导学生自行完成其他曲子的欣赏。
3、总结方法。学生马上又从高二进入高三,这样的学情也要求教师在日常课堂的教学中,帮助学生总结方法,自觉锻炼和提高知识的迁移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教师既是与学生平等的对话者,又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学生阅读的促进者。教师要少讲,但必要的点拨还是应该有的;学生要多思、多说、多体悟。
这是一篇带血的吟唱,学生一定要通过读、诵读、吟读真正走入曲词的氛围,切己的去感受,与作者形成共鸣。在此基础上,再运用学过的知识积极的打开思路去鉴赏。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学生要多思、多说、多体悟。
《桃花扇》是清代戏曲家孔尚任用他的血泪作目,经历了十余年,增改了三次写下的历史名篇,是清代戏曲的压卷之作。这个爱情故事,突破了中国古代才子佳人有情人皆成眷属的皆大欢喜的结局,而是让男女主人公在高人国仇家恨的指点下双双入道。显然,“爱情”在这里,仅仅是个载体,它承载着作者更为深沉的思索,正如评论者所评“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a、整体把握——题目暗示
《哀江南》出自《余韵》,是《桃花扇》的名篇,是全剧的点睛之笔。研读课文,我们从题目入手。
把握题目中的关键字
理解题目所含内容
b、整体把握——宾白提示(分角色朗读宾白)
c、整体把握——诵读指导(指导毕,分角色朗读课文)
d、整体把握——结尾总结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历史的沧桑之感和切肤之痛,非身历其境者,通常很难有刻骨铭心的体验,面对国破山残的现实场景,苏昆生产生巨大的情感落差,发而为“黍离”悲声。南明灭亡,江山易主,这是不争的事实,唱曲人不信、难信而又不得不信,更见亡国之情的痛切。这肝肠寸断的声声悲歌,不仅使全剧的悲怆情感达到高潮,而且留下了绵绵不绝的余韵,让我们对千古兴亡的历史作出自己的评判和思考。它已经超出了一般的遗民之思,这正是《哀江南》的美学意蕴之所在。
逝去的已为陈迹,一个凄迷的王朝背影已渐行渐远。欣赏这凄美的曲词,汲取其文字的滋养,这远不是我们学习的全部。
警醒、借鉴、奋进—面对历史,我们应有这样的态度。
选取其他描写南京的诗作与《哀江南》一曲比较写景抒情的方式。这一部分旨在延伸教材内容,拓展研究课题,同时,也是落实和检测课内所学。
江南江南景物篇二
生活在江南一个不起眼的小城,春夏秋冬四季分明。
书中的江南一直是我向往的地方,总想着有一天也能烟花三月下扬州,去领略碧波荡漾,柳絮飘飞,烟雨蒙蒙,古镇青石。
说起来,我也住在江南,可我从未感到过江南那如水的气息,那些文人骚客兴笔拈来的
诗词
歌赋在这丝毫得不到体现。不经意间有些许怨恨,却也说不出是什么。兴许是看多了书中那美不胜收的江南,总觉得它应该有着“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动人。春天应该是“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的轻盈;夏日应该是“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的秀丽;秋季应是“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的轻怅,冬日应是“旋扑珠帘过粉墙,轻于柳絮重于霜”的素美。
可当树木增加了十七年的年轮,我依旧感觉不到,我看到的只是几片单薄的新芽在春天依旧干冷的风中瑟瑟发抖,汽车呼啸而过,扬起一阵尘土;我听到的只是几声单调的知了,骄阳似火,无情的舔噬着空气间的水汽;我触摸到的只是如糙纸般的枯枝残叶和翻卷的树皮,不时地几场小雨更添一分阴冷;我发觉在树枝上孤独的几朵腊梅花苞只是凝固在那,不见其绽放,冷风呼啸,卷夹着灰尘与石子,吹得人生疼。
这哪是我的江南,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叫嚣着不愿承认。
可我又该到哪去找寻?潋滟西子,平湖秋月,桥弄亭堂,这些古巧与秀美是属于苏杭的;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七夕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西湖边,水漫金山,雷锋塔下素珍许仙情动天地,这也是属于苏杭的。那么,属于这小小的城的,属于我的江南又在哪呢。
内心深处有一小小的声音在呼喊,在召唤着我去仔细看看这座养育了我十多年的小城。
我终于认真省示,走出家门,走过每一处土地,去看,去听,去找寻“江南”的踪迹。
我看见元畅楼上艾青题的那几个苍劲的大字“八咏楼”,古老的墙壁上残留着易安“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荡气回肠的词。我看见婺江边垂柳绿意盎然,听见鸟雀在绿荫间合鸣,悠闲的路人在石子路说笑着,我忽而发现一个不同的江南,她不像行如弱柳扶风的黛玉,有着玉成天然的柔美,她有着属于自己的侠骨和微涩的青绿。
我听见鸟雀互鸣,听见人们的欢声笑语。这片小小的土地上虽然没有管瑟琴弦撩动人心,没有美丽的传说和华丽的诗句,但也曾孕育过杰出的诗人,他们不是生活在唐风宋雨中,没有“春将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朝生”的良辰美景,他们在艰苦的环境却依然有诗情,更有坚毅的血肉,在寒冷封锁着中国的时候,依然向太阳,把灵魂沐浴在阳光中。这里没有如水的江南风情,却有着民族的灵魂。
我突然展开笑靥,我曾经执着的追求了十七年的江南,坚信只有水乡古镇,曲院风荷才是江南的气息,忽而发现我一直迷茫着,我仅仅只是沉浸在诗词里那被美化过的江南臆想里,忽视了身边,忽视了生活中潜藏着的江南,这独特的,有着血肉的,属于我的故乡,属于我的江南。
什么彩舟云淡,星河鹜起,三秋桂子,十里荷香的人间美景就交与苏杭吧,金华这座小小的城市只要一条并不清澈的婺江温婉的流淌,树木花草肆意的弥漫着大片大片的绿意便足矣。
我走在路上,看两旁的法国梧桐慵懒的沐浴着阳光,看天空中散落着几朵白云,我忽而真真切切的看到了我的江南,属于我的那平凡而闲散,却有着血肉有着纯粹的灵魂的江南。
江南江南景物篇三
掬一捧湖水,绿如蓝的颜色霎时淡褪成透明,耳边却隐隐响起那摇醒清晨的桨声;捧一片落红,绯如锦的娇艳似江南女子薄施胭脂的脸,眼前便似乎出现那粲然如初绽桃花的笑靥。
江南,依旧是江南。江南有美景,也有情愫。江南的情愫,似那一江春水,流不尽,剪不断;江南的情愫,如那一笛疏雨,细细绵绵,却凉得透彻肺腑。那桥边的红药,不知目睹了多少美丽的初遇。是那动人的回眸一笑,让明艳的春光都黯淡了;是那无意的'惊鸿一瞥,一种哀愁让一颗心为之震撼;是那一曲琵琶,奏出了“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是那墙里的佳人笑,让墙外行人驻足,又被无情所恼。江南的爱情,热烈而又决绝。“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这是怎样的大胆与天真;“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又是怎样的忠诚与不移。江南的爱情,刻骨铭心,或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或有缘无分,挥手作别;抑或是让爱在伤痛中化作隽永。江南,也为无数离人掉过泪。十里亭前花似镜,偏叫杨柳断人魂。丝丝缚君还须别,何日梦中又逢君。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纵他一夜东风,也吹不散这许多愁。酒醒还嗟叹,这杨柳岸,晓风残月,终是一个人的良辰美景。
江南,又见江南。三千年风雨飘摇,淡没了六朝金粉,远去了鼓角争鸣,唯余江南的烟雨朦胧。秦淮河畔,依稀可听那昨日的欢歌;月下垆边,仍有皓腕凝雪的佳人伫立。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驿外桥边还有那吴侬软语悄悄讲着;寒食后,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江南江南景物篇四
知识与技能:
1,会写田字格里的四个生字,做到笔顺正确,姿势规范.
2,正确认读9个生字.
4,感悟民歌内容.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策略方法:
教学准备:
1课文的录音磁带;
3生字卡片;
4计算机课件(荷花,荷叶,莲蓬图);
5与诗歌内容和谐一致的乐曲.
教学设计: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录音美读,畅谈所知,引入课题.
师:先请同学们听一首诗歌,听完后,说一说:你听懂了什么 我们要比一比,看哪些同学听得最认真,听懂的内容最多.(播放课文录音)
生听,边听边想.
全班交流汇报.
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
生齐读课题.
二熟读诗歌,识记生字.
(一)形式多样,熟读诗歌.
1生自己尝试着读,勾画出认读困难的字.
2师范读(或听录音),生听读,重点听认读困难的字的读音.
3指名大声范读,生小声跟读.
4自由读.
5小组读.
(二)小组合作,认读词句.
小组互助,合作认读词句.
2师检查词句的认读情况.
全部会认的组奖励一面"小红旗".
(三)合作探究,识记生字.
1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2全班交流方法,识记生字.
三质疑问难,感悟内容.
1自由读课文,想一想: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提出不懂的问题,全班交流:
重点理解:
其一,"田田"是什么意思 (课件映示荷花,荷叶,莲蓬图,看图描述"荷叶怎么样",以理解"田田"的含义)
其二,人们采的究竟是什么 (结合图理解)
其四,采莲的人们的心情如何 (结合美丽漂亮的荷花,鲜嫩碧绿的荷叶,风满硕大的莲蓬,在荷叶间自由自在玩耍的小鱼来谈)
除了这些问题,其余的问题也可以提.
师生共同讨论,解决.
四感情诵读,体味其情.
2指名配乐感情诵读.
3全班配乐感情诵读.
五合作探究,指导书写.
1小组合作,书空交流"东,西,南,北"四个字的笔画,笔顺.
2全班交流.
3讨论:"东,西,南,北"四个字怎样写才好看
4自己在书上练习书写.
六课外实践,明辨方向.
1利用早晨晨练的时间,面向太阳,说一说自己的前,后,左,右分别是什么方向.(邀请家长参与此项活动)
2将亲身实践所得的结果,填写在书中.
3全班交流.
江南江南景物篇五
(一)通过诵读,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品味语言,当堂背会课文。
(二)鉴赏课文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先铺写景物后直抒胸臆的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三)鉴赏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二、难点、重点分析
(一)《哀江南》这套曲子是如何借景抒情的?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自开篇头两句以后,前六支曲子以教曲师傅苏昆生游南京的踪迹为线索,由远而近,从城郊写到孝陵,从故宫写到秦淮,从板桥写到旧院,描写南明灭亡后南京各处的凄凉景象,展现了南京面目全非的变化。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了怀念故国的无限哀思,不言情而情自在景中。这六支曲子集中笔墨写景,一气贯穿,层层蓄势,使第七支曲子的抒情水到渠成,猛然爆发,动人心魄。
(二)《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有什么特色?
分析:《哀江南》这套曲子,语言准确、生动、形象。例如,“舞丹墀燕雀常朝”,一个“舞”字,写出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形,一个“朝”字,又把这种情形与巨子拜见天子的庄严礼仪联系起来,给人以今昔对比的联想,表现了昔日神圣宫廷的今日极端衰败景象;“剩一树柳弯腰”的“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尾声一曲,多用对偶、排比,兼用三个散句,既句式整齐又骈散结合,错落有致,读起来一气贯通,急促有力,令人慷慨击节。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一)作者及《桃花扇》。
孔尚任(1648-1718),字聘之,又字季重,曲阜(今山东曲阜)人,清代戏曲作家、诗人。
《桃花扇》共40出(其中有4出各加1出,实际共44出),写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寄居南京莫愁湖畔,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相爱。成亲之日,侯方域赠宫扇给香君作为定情之物。奸党余孽阮大铖为了拉拢侯方域,出重金置办妆奁,被李香君坚决拒绝。阮大铖恼羞成怒,对侯、李施加种种迫害。侯方域只身遣往扬州,投奔爱国将领史可法。阮大铖仰仗权奸马士英的势力,逼迫李香君嫁给新任巡抚田仰,香君誓死不从,将头撞破,血溅宫扇。侯方域之友点血在宫扇上画成一枝桃花,所以称为桃花扇。南明王朝覆灭后,侯方域在栖霞山同李香君相会。这时,复社文人死的死,散的散,爱国将领史可法也壮烈牺牲了,他们相对嗟叹,百感交集,怀着亡国之恨,割断情根,双双出家。
剧本“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以侯、李爱情故事为线索,利用真人真事和大量文献资料,形象而深刻地揭示了明末腐朽、动乱的社会现实,谴责了南明王朝昏王当朝,权奸掌柄,争权夺利,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的腐朽政治。
(二)情节结构。
《哀江南》是传奇《桃花扇》结尾的一套北曲。这套曲子,通过教曲师傅苏昆生在南明灭亡后重游南京所见的凄凉景象,话兴亡之感,抒亡国之痛,表达了强烈的故国哀思。
课文由七支曲子组成。
第一支曲子,是引子,写苏昆生重到南京所见的战后郊外的凄凉景象,为全文定下沉郁、悲怆的基调。
第二支曲子至第六支曲子,写苏昆生凭吊昔日国都的各处地方。重点写明孝陵、明故宫的残败和秦淮一带(包括长板桥和旧院)的冷落。通过对比,突出地表现了南明兴亡的历史变迁,寓寄了无限怀念故国的哀思。
第七支曲子是尾声,写苏昆生凭吊南京,慨叹南京今昔景象的变化,痛悼南明的灭亡,唱出强烈的亡国哀痛。结尾“残山梦最真,旧境丢难掉。不信这舆图换稿。诌一套哀江南,放悲声唱到老”,点明全篇主旨。
(三)曲词鉴赏。
通过对曲词的鉴赏,主要品味课文准确、生动、形象的语言,了解尾声多用对偶、排比的修辞特点和表达效果。
[北新水令]一曲,“山松野草带花桃”,描写苏昆生肩挑柴草、信步走来的形象,点出他在南明灭亡后隐居山林的樵夫身份。“猛抬头秣陵重到”,“猛抬头”三字不仅可以使人想见苏昆生心怀亡国之痛、低头沉思的情形,而且陡然一转,表现了他的感情的急剧变化,使人仿佛看到他突然发现“秣陵重到”的情态。“重到”的“重”字,提起全篇,表明了南明灭亡之前和灭亡之后、往昔和今日的时间界限,引出苏昆生目睹的南明灭亡之后南京的凄凉景象,定下了全篇今非昔比、怀旧伤今的写景抒情基调。“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写的是苏昆生“重到”南京后第一眼看到的景象。这里一连用“残”、“废”、“瘦”、“空”四个词作修饰语。以“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显凄凉。“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本应是游人如织、笑语喧哗的古城,如今却是只剩“萧条”,夕阳古道上,连个人影也见不着。这些描写生动具体,寥寥数字,就真切地呈现了南京城郊战后伤痕累累的凄凉景象。
[沽美酒]一曲描写的是长板桥边的景象。长板桥本是歌妓集居之地,风景十分优美,如今却美景全消。不但昔日横跨青溪的半里长桥,如今已没有一片红板,而且秋水长天行人稀少,冷清清的夕照下,只见剩下的一株弯弯的垂柳。夕阳残照本来就显得冷冷清清,而这夕阳残照下的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冷清清的落照”与“一树柳弯腰”互相映衬,愈显冷清;一个“剩”字,尤其意味深长,使人想见当年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时过境迁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这里只略加点染,就勾勒出一幅凄清的画面,把人带入十分悲凉的意境,用笔极简,造境极精。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巢乌”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
(四)借景抒情。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它与诗歌的借景抒情有着明显的不同。以刘禹锡的《乌衣巷》为例。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但《哀》与《乌》写景抒情有所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哀》与《乌》两者都描写了现在的凄凉景象,但《哀》比《乌》的今昔对比更显露,更鲜明。《哀》在主要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的同时,也有对过去繁华景象的描述(“俺曾见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眼见他起朱楼”、《乌》只描写现在的凄凉景象,对过去的繁华景象仅以“旧时”二字略加暗示抒情也不一样。《哀》伤古怀旧,悲叹南明王朝的衰亡,抒发亲身遭受的亡国之痛,表现了深沉的故国情怀和强烈的民族感情;《乌》咏史怀古,以煊赫世族的没落表现六朝的兴亡,抒发对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的感慨,寓寄了应从中汲取历史教训的深意。《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于景物描写之中。
(五)传奇与杂剧。
明清传奇是以唱南曲为主的长篇戏曲形式,是宋元南戏的进一步发展。它与杂剧主要有以下区别。
(1)杂剧体制的通例是四折一楔子,不标折目;传奇不称“折”而称“出”,并加出目,出数不定,多是四五十出的长篇。传奇没有楔子,第一出是“家门”,又叫“开场”,由副本说明创作意图,介绍剧情概况,它不是剧情的组成部分。开场之后,第二出才是正戏。开场用的是词牌而不是曲牌。
(2)传奇和杂剧一样有唱、白、科,但不像杂剧那样通常由一个角色唱到底,而是各种角色都可以唱,可独唱、对唱、轮唱和合唱;传奇中不称“科”而称“介”;重要人物上场时先唱引子,继以一段定场白,每出戏有下场诗。
(3)杂剧和传奇在音乐上都采取曲牌联套的方式,所不同的是:杂剧每折限用一个宫调,一韵到底;传奇每出不限只用一个宫调,可以换韵。杂剧演唱用北曲,传奇多用南曲,并吸收北曲,创造了“南北合套”的方法。例如《哀江南》就是一套北曲。北曲豪迈雄壮,南曲婉转柔媚,因而传奇与杂剧的音乐风格各异。
(4)传奇的角色与杂剧大同小异,但角色增多,分工更细。杂剧的主角是末、旦,传奇的角色是生、旦。传奇也有末,但不是主角。
总之,传奇与杂剧相比,规模宏大,曲调更丰富,角色分工更细致,形式更自由灵活,因此更便于表现生活。
(六)积累词语。
1.萧条:寂寞冷落,毫无生气。
2.祭扫:扫墓,在墓地祭奠、培土和打扫。
3.翡翠:形容绿色。
4.丹墀:宫殿阶上之地叫做“墀”,涂以红漆,故称“丹墀”,是臣子朝拜皇帝的地方。
5.粉黛:妇女化妆用的白粉和青黑色的颜料,后借指妇女。本文指歌妓。
6.笙萧:代音乐。
7.水榭:临水的供人游玩、休息、眺望的亭阁。这里指秦淮河一带临水的房屋。
(七)板书设计 :
引子:定沉郁悲怆的基调
城郊、孝陵由远而近
故宫、秦淮铺设景物
板桥、旧院寓情于景
吊南京直抒胸臆、慷慨悲歌
【小资料】
清代戏曲“双壁”:
孔子64代孙孔尚任创作的《桃花扇》是一部“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的历史剧,是清代戏剧中影响最大的作品,与洪昇著的《长生殿》并称清代戏曲“双壁”。
江南江南景物篇六
版 本:2004年10月第1版
书 名: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语文第四册
章 节:第四单元
课 题
作 者:孔尚任
第一部分 教案内容:
【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略)
教学思路:
《哀江南》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数仅一课时。
根据本单元的学习重点,这篇课文的学习重点应为欣赏七只曲子。欣赏戏曲语言,尤其是欣赏曲词,一要反复诵读,体会曲词的抒情性和音韵美,二要仔细揣摩,体会语言的准确、生动、形象。
为此,本节课在教师简单介绍完作者和《桃花扇》的剧情以激发阅读兴趣后,要留下足够多的时间让学生结合课文注解及补充注释进行自学。在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后,教师再组织先进行分角色朗读,接着听范读,最后复述课文内容(根据课文内容填表)。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再组织学生欣赏语言,在欣赏的过程中应以学生分析为主,教师重在引导、点拨,辅以分析一两个典型例子。
【教学目标 】
1.知识与能力:
a.了解孔尚任及其《桃花扇》
b.品味戏曲语言,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c.学习借景抒情的艺术手法
2.过程与方法:
a.在诵读时体会戏曲语言的抒情性和音韵美
b.在比较中进一步认识戏曲文学的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培养学生对戏曲的喜爱之情
b.体会作者的亡国之痛
【教学流程】
一、助读
教师通过简单介绍孔尚任及其《桃花扇》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尽量帮助学生扫清阅读障碍。
1.关于孔尚任
孔尚任,曲阜人,孔子64代孙,清代戏曲作家。他“十年时间,三易其稿”,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写成传奇剧本《桃花扇》。一时,“王公荐绅,莫不借抄”,歌台演出,“岁无虚日”。《桃花扇》的成功,使他誉满文坛,时人将他与《长生殿》的作者洪昇并论,称“南洪北孔”。
2.《桃花扇》剧情简介
诚如作者所言,《桃花扇》是“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作者巧妙地将复社名士侯方域与秦淮名妓李香君的爱情故事和南明王朝的政治衰败的现实统一起来。
赠扇——侯方域在南京旧院结识李香君,二人志同道合,情投意合,共订婚约。定情之夕,侯方域以题诗的宫扇一把赠予李香君。
画扇——阉党余孽阮大铖得知候方域手头拮据,暗送妆奁用以拉拢。香君识破圈套,阮大铖怀恨。南明王朝建立后,阮大铖诬告侯方域迫使他逃离南京。得势的阮大铖欲强迫香君改嫁党羽田仰遭拒,香君血溅定情诗扇。友人杨龙友将扇上血迹点染成折枝桃花,故名桃花扇。
撕扇——李香君以桃花扇为信物,托苏昆生寻找被迫外逃的侯方域,后两人终于在栖霞山白云庵中相遇,面对桃花扇共叙旧情,在场的张薇道士撕扇掷地,以国仇家恨点醒他们,二人不忍看见国破家亡,双双入道。
全文阅读:
二、自读
学生结合课文注解自学,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教师巡视,随时和学生交流。
补充注释:
1.蒿莱:泛指野草。
2.山松野草带花挑:我挑着山松枝和带花的野草。
3.坏槛当潮:已损坏的栏杆被水泡坏了。槛:栏杆。
4.诌一套:胡乱编造一套曲子。诌:编造
三、朗读
1.学生分角色朗读
2.学生听范读
正音:
3.根据课文内容填表
教师提问,帮助学生诵记课文。(学生回答时会背的就背,不会背的就诵读)
a.苏昆生故地重游,文中写他看见了哪些景物?
宾 白曲 词
江
南孝陵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驻马听]
皇城墙倒宫塌,满地蒿莱[沉醉东风]
秦淮竟没一个人影[折桂令]
长桥已无片板[沽美酒]
旧院剩了一堆瓦砾[太平令]
四、赏读
宾 白曲 词
江
南
孝陵宝城享殿成了刍牧之场[驻马听]借景抒情
(对比)
皇城墙倒宫塌,满地蒿莱[沉醉东风]
秦淮竟没一个人影[折桂令]
长桥已无片板[沽美酒]
旧院剩了一堆瓦砾[太平令]
哀恸死俺也[离亭宴带歇拍煞]直抒胸臆
《哀江南》这套曲子先铺写景物,寓情于景;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这是我国古典戏曲常用的艺术手法。
2.现代的年轻人大都不爱看戏曲,受不了演员演唱曲词时的拖腔带调恐怕是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有同学以本文为例认为大可以删去曲词。乍听之下确实有理,你看曲词中所写的在宾白部分不全都有吗?可这样一改,戏曲就向话剧靠拢了。还有同学建议,能不能用演唱流行音乐的方式演唱曲词?可这样一唱,又和潘长江、赵丽蓉表演的音乐小品何其相似!
看来,戏曲之所以不同于其它艺术形式,曲词是标志性的元素。所以欣赏戏曲文学最重要的就是要品味曲词。我们可以把每一支曲词都当作一首诗来读。
a.诗歌是很讲究炼字的,请同学们找出文中好的例子并加以分析。
(让同学们各抒己见,教师重点分析下面两个例子。)
“朝”字会让人想到臣子朝见天子时庄严的情景。而这与眼前的燕雀在丹墀上跳来跳去、自由自在的情景一旦联系起来,就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亡国之痛随即跃然纸上,油然而生。
“剩”字意味深长,表明柳树不仅只有一株,是孤独之柳,而且是昔日众多柳树中的残存之柳、仅存之柳,使人想见当时丝丝绿柳夹岸垂翠的美景,饱含今非昔比,感时伤怀的无限凄凉。
(让同学们各抒己见,但分析前要先诵读自己喜欢的曲子。教师重点分析【离亭宴带歇拍煞】)
【离亭宴带歇拍煞】一曲三个“眼看他”的叠用;使音韵整齐,语气贯通,加重了语意,给人以今昔变化之大之快的生动快感。“金陵玉阶莺啼晓,秦淮水榭花开早”“那乌衣巷不姓王,莫愁湖鬼夜哭,凤凰台栖枭鸟”等对偶句、排比句的运用,一下子使句式整齐、节奏鲜明,语势贯通,产生了情声并茂的强烈表达效果,唱出了强烈的亡国哀痛。
教师可视情况而定是继续比较苏昆生和李后主的亡国之痛,还是让学生在课后思考。
附:
浪淘沙
虞美人
破阵子
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
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消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离别歌。垂泪对宫娥。
3、拓展训练
下面三道题目留给学生课后练习,教师也可视情况在课内选讲。
a.刘禹锡的《乌衣巷》,和《哀江南》一样,同为描写南京现在的凄凉景象,借以抒发兴亡之感的。
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试比较:《哀》与《乌》在写景抒情上有什么不同?
《哀》写整个南京的景象,包括城郊、明孝陵、明故宫、秦淮一带等各处的景象,是全景式的描写;《乌》只写乌衣巷一带的景象,以小见大。
抒情也不一样。《哀》先集中笔墨写景,寓情于景,景中见情;最后直抒胸臆,慷慨悲歌。《乌》“用笔极曲”,诗人的思想感情藏而不露,十分含蓄地寓寄于景物描写之中。
教师可看情况继续追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以启发学生认识戏曲文学与古典诗词的不同之处。
玉柱压半墙窗棂覆碎瓦问三百载盛衰盛于何年衰于何地
燕雀舞丹墀饿莩塞宫门叹数千年兴亡兴于何事亡于何人
附:
姜夔《扬州慢》
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五.课外阅读
1.《秦淮歌女》
2.《慷慨悲歌,何时消歇——读》
详细内容见第三部分《相关资料:背景与资料》
江南江南景物篇七
教师:知道为什么吗?
众生:沧桑的/悲伤的/低沉的/成熟的……
生3:苏昆生,樵夫;柳敬亭,渔翁。还有一个老赞礼。
生4:《赤壁赋》。“渔樵于江渚 上,侣鱼虾而友麋鹿”
生5:明孝陵,明故宫,长桥、旧院等秦淮河一带。
师:他的 情是什么样的?
生6:哀,恸,还有伤心。
(齐读七支曲词)
(生齐声再读第七支曲词)
师:这段里哪些句子最能打动你?
生8:“ 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
师:这是“谁”在“看”?
生8:苏昆生。
(生齐读)
(学生读书。思考。组织表达语言。)
师:何谓“讽刺”?
师:总结得很精妙。
(投影3)
师:下面是我给大家推荐的课外阅读书。
(投影4)
说课
专家评课
大气实在的一堂课 陈钟樑
我不太赞成把的教学纳入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轨道上;也不太赞成整理出一条苏昆生到南京的行走路线图,概括出一个“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可能我的观念老化了,我总觉得现今有些语文课有点像数学课把课文演绎成一个公式,印证某个概念或某个术语的材料。语文课的语文味全没了。复旦大学学者王德锋教授在一次上海的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上说,语文教学更多的是性灵的启发,而不是理性的思考。语文课怎能只重结论,而轻感受呢?这个意义上,用点精力在对《长亭送别》《游园惊梦》这些经典篇目教学案例的分析与研究,有助于中青年教师的专业发展。
江南江南景物篇八
夜 静静的,微弱的蛙鸣抹上了稻谷的芳香。
思念水田间此起彼伏的欢乐,
抹除了夜间独影的寂寞 尽管会再次袭来。
自始至终 由暗转淡的静谧中,
寻找隐匿的黎明,
如同惴惴的白鼠,
躲避日光的洗礼 接受月华的洗礼。
那是多么柔美的一轮月啊,
抑制不住的思家情怀,
在闪现的乌篷船上流转。
花前月下 氤氲的华光依旧
昔日的誓言不再,
呻吟之中 唯有接受酒神的眷顾。
二
流转的 是那酒杯上不舍的月华
优柔的 是那酒杯中难忘的精萃。
淡去的幽香 此刻是如此地凝集,
轻啜一口 缓缓地滑落 相伴着那无言的寂痛。
略微的醉意,
浮现的是江南那柔妙的身影。
轻轻地啜泣 将一切都掩埋,
破碎了梦中的追寻。
梦醒了,
江南啊 你可知道
我醉得这么彻底 这么地痛,
却仍依恋于你的刺痛之下,
再一次痛 再一次醉。
江南江南景物篇九
《忆江南》三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组词。第一首是总写对江南的回忆;第二首和第三首则是分别写对杭州和苏州的忆念、向往。三首词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江南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
①忆江南:作者题下自注说:“此曲亦名谢秋娘,每首五句。”按《乐府诗集》:“《忆江南》一名《望江南》。”“因白氏词,后遂改名《江南好》。”至晚唐、五代成为词牌之一。
③郡亭:疑指杭州城东楼。看潮头:钱塘江入海处,有二山南北对峙如门,水被夹束,势极凶猛,为天下名胜。④吴宫:指吴王夫差为西施所建的馆娃宫,在苏州西南灵岩山上。
⑤竹叶:酒名。
⑥娃:美女。醉芙蓉:形容舞伎之美。
⑦早晚:犹言何时。
诗人早年因避乱来到江南,曾经旅居苏、杭二州。晚年又担任杭、苏刺史多年。江南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给他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他也与那里的人民结下了深挚的.友谊,直到晚年回到北方以后,仍然恋恋不已。三首《忆江南》词就是这种心情下的产物。作品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以后文人词的发展,也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忆江南·江南忆》的前一首是突出描绘杭州这个被人喻为可同天堂媲美的地方来验证“江南好”。古神话中有月中桂树的传说。《南部新书》载:“杭州灵隐寺多桂,寺僧曰:‘此月中种也。’至今中秋望夜,往往子堕,寺僧亦尝拾得。”可见这寺中月桂的说法不过是寺僧自神其说而已。但是,生活真实不等于艺术真实,作品运用这一传说,意在表达杭州的非同凡俗。同时“山寺月中寻桂子”也表现了诗人浪漫的想像,读者眼前仿佛现出怒放的丹桂,闻到桂子浓郁的芳香。次句“郡亭枕上看潮头”则描绘了杭州浙江入海的奇观。诗人通过对当年山寺寻桂和钱塘观潮两个代表性的生活画面的描写,仅用两句话就足以使人想见杭州之多彩多姿。
后一首词是描绘苏州之美。苏州有当年吴王夫差为美人西施修建的馆娃宫等风景名胜古迹,有名叫“竹叶春”的美酒佳酿,苏州的女子也更美丽多姿,能歌善舞,她们的舞姿,令人联想到那在风中沉醉的荷花。诗人以美妙的诗笔,简洁地勾勒出苏州的旖旎风情,令人无比神往。
两首《忆江南·江南忆》各自独立而又互为补充,分别描绘杭州与苏州的景色美,风物美和女性之美,每首都以“江南忆”开篇,而以直接深情之句作结,艺术概括力强,意境奇妙,使人读其词而直欲奔向江南实地观览一番。这两首词与《忆江南·江南好》既是各自独立成篇又是互为联系的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