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精选

2023年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精选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9 06:32:33
2023年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精选
时间:2023-04-19 06:32:33     小编:zdfb

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能力 如何提高学生小组合作的有效性篇一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推荐度:

如何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学习心得

推荐度:

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心得

推荐度:

小组合作学习方案

推荐度:

如何培养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推荐度:

相关推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小学的任务就是逐渐地使儿童养成不仅在体力劳动中而且在脑力劳动中克服困难的习惯。应当使儿童懂得脑力劳动的真正的本质,那就是:要努力地开动脑筋,要深入地钻到事物、事实、现象的各种各样的复杂而微妙的关系、细节和矛盾中去。无论如何不要让学生感到一切都轻而易举,不知道什么叫做困难”。因此,在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鼓励学生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在数学课堂中开展合作交流,既可营造一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的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思考,发表意见,充分发挥认知能动性,又可活跃学生思维,增大思维强度,从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方法中得到启发,从而对问题的理解更丰富和全面,还可弥补教师一个人不能面向每个学生进行教学的不足,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形成知识技能的互补,达到人人教我,我教人人的目的。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创设合作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习惯对小学生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一种更为上位的东西,学习方式不仅包括相对的学习方法及其关系,而且涉及学习习惯、学习意识、学习态度、学习品质等心理因素和心灵力量,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对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更具有战略性的意义。课程标准中就明确地提出了这样一个理念——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就必须先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要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要正确理解自主、合作、探究之间的关系。

为了有效地开展小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时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

一、要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

合作学习是为了让每一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展示的空间,使学生能够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组内的交流、探讨,使学生不断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的产生新的想法。但是,这一切成立的基础就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合作学习不是自己不用动脑筋,大家一块儿解决问题,学生应在自己独

立思考的基础上参与小组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由于学生长期受“教知识”习惯的影响,学生只能处于被动接受状态,他们不习惯也不会主动思考,不知从何想,更不知从何说,难于用语言表达。这就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应耐心扶助,注意解题思路、思考方法的指导,与学生一起分析思考的方向,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培养学生思考的习惯。创设便于学生思考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动脑欲望,逐步形成动脑、动口的习惯,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说、敢做。

二、要培养学生群体合作的学习习惯。

群体合作指围绕明确的学习要求,共同探究,使每一个学生在完成个人学习目标的同时,通过合作学习实现小组整体目标,达到预期学习要求。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我觉得要培养以下两个方面群体合作的学习习惯。

1、培养组内学生共同探究的习惯。新课教学时要鼓励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共同探究,展开讨论,小组成员各抒己见,实现信息在群体间的多向交流,让学生尝试到合作的乐趣。

2、培养组际学生相互竞争的习惯。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智力因素并不是教育成功的唯一标准,非智力因素和情感起着不可忽略的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竞争机制,培养竞争习惯,既为学生创造了展示自我的机会,也促进了组与组学生之间的比、学、赶、超。

三、要培养学生正确交流的习惯

在听课和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的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来、我来。有的学生干脆一幅“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模样”。这样就不能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因此,培养学生的`交流习惯显得尤为重要。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通过交流而展现自我,探索真理。交流的过程亦即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它带来视界的敞亮。交流由于具有平等性,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民主平等的精神的发展,也使得学生个体思考通过交流成为集体智慧。但如何让学生更有效的进行交流呢?

(1)学会表达自己的见解。表达自己的见解,就是“说”,就是将自己的观点通过语言准确地表达出来,让别人理解。这种“说”的能力包括:思维的逻辑性、语言的组织能力等,这不是

一朝一夕就可以养成的,这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甚至生活中不断地为学生提供练习的机会。

(2)要培养认真倾听的习惯。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习惯。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才能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3)要培养善于肯定别人优点,也敢于质疑的习惯。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合作学习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4)要培养良好的组织纪律性。合作学习尽管是小组化学习,人数不多,但也必须在一定的组织纪律约束下进行,避免不必要的吵闹和争论。当然这里所指的纪律约束并不是把学生管死,不给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活动的自由,而是通过一定的纪律要求,让学生在“合作”中活而不乱。

四、要培养学生积极实践、动手操作的习惯

(1)、要培养学生善于动手的习惯。新教材许多知识都是通过分一分、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拆一拆、试一试等动手实践后理解和掌握的,小组合作学习更有利于动手操作实践,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习惯。

(2)、要培养学生把实践与思维结合起来的习惯。实践操作活动是学生非常感兴趣的活动,但往往会出现操作后仍不能正确解答问题的现象。这就是没有很好地把实践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筋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教师在指导操作实践时,必须把操作与思维结合起来,使学生动手必动脑,每操作一步都要与解决的问题相联系。养成良好的实践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顺应了素质教育的需要。良好的个体学习习惯和群体合作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同学之间的互相启发,使得大家都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吸收营养,集大家的智慧于一身。而教师让学生分组汇报时,汇报的学生又要把全组的意见加以综合,加以整理。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条理性都得到了训练,得到了提高。

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篇2]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法。”因此,小组合作学习是时代赋予数学活动的要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或作用不大等弊端,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落到实处,谈谈自己的几点认识。

一、现行小组合作学习中存在的弊端

(一)合作操之过急,目标不明确。

教师一提出问题,马上组织学生合作讨论,教师没有明确的讨论目标内容,学习场面看似“热热闹闹”,但结果却是“蜻蜓点水”。

(二)合作次数过多。

某教师在一堂四十分钟的课堂上,组织了多次小组讨论,时间长达二十分钟,课堂上合作次数过多,反而会削弱师生间的信息交流与反馈,使教学目标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三)合作时间不充裕。

合作学习开始,学生进入角色后,教师为急于完成预设教案的进程,在学生意犹未尽时就终止合作。合作时间不够,制约了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使合作成为“中看不中用”的“花拳绣腿”。

(四)小组合作由优生包办代替。

在小组讨论中往往是优等生积极发言,左右着小组的观点,而困难生成为旁观者,更有甚者是“适逢时机做小动作”,这样的小组合作表面上热热闹闹,每组都有观点,然而实际上困难生并未参与讨论,优等生实际上成了包办代替的小老师,这样的合作可谓“浮光掠影”,反而降低了学习效率。

二、小组合作中教师应注意解决好的几个问题

(一)小组合作学习的人数以4~6人为宜,这样便于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展示及学生间的互动与合作。小组合作的人员以异质分组为宜,好、中、差生搭配,便于互相学习,互相帮助。

(二)“小组长“人选要选择有责任心,能协调小组成员之间的关系,善于听取组员的意见,能推动小组合作顺利展开的学生担任,小组长人选最好不要固定。(可轮流担任)

(三)小组内成员要有明确分工,落实具体任务,每个人担任不同的角色,在一定时间内角色互换,使得每个人能在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锻炼与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奠定基础。

(四)一般优等生,不应该先发表自己的意见,可让其他学生先发言,他再相机指导,梳理思路,引导困难生自己得出答案,最后再做总结发言,把本组的发言条理化、深化。

三、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一)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让每个成员都参与学习的过程,使学生学的生动活泼,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因此,教师要培养学生认真思考,大胆发言,把自己的探索、发现的过程用语言表达出来,在组内交流。这样,既能发现不同的思考方法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又能对学有困难的学生提供帮助,发挥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敢想、敢做、敢说。

《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全文内容当前网页未完全显示,剩余内容请访问下一页查看。

(二)培养学生学会倾听别人发言的习惯。

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认真听取别人意见的习惯。使学生意识到倾听别人发言,既是一种文明礼貌的行为,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从别人的发言中会得到很多启发,从小组其他成员身上获得更多的知识。在实际教学中,小学生往往不习惯听别人的发言,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教师应参与到小组学习中去,引导学生学会倾听。

(三)培养学生合作进行实践活动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中操作活动,既能体现集体的智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是与人交流的良好机会。因此,教师在小组合作实践活动环节上,要尽量设计一些一个人操作不方便,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合作才能操作的内容,培养合作操作的习惯。例如:推导圆柱体体积公式的操作,就需要两人或两人以上的操作,能充分体现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

四、把握好小组合作的时机

(一)辨析易混概念时,开展合作。

例:“质数”和“互质数”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为了帮助学生正确辨析,理解两者的本质属性,区别内涵,教师可设计这样的题目,导向性地让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在1、2、3、5、7、8、9这些数中,哪些是质数?你会选取其中的两个数组成互质数吗?为什么?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各小组争辩激烈,课堂气氛活跃,教师到各组巡视,听取同学的讨论,启发诱导,鼓励敢于发言,勇于争论的学生,引导合作讨论,步步深入。如果学生在小组合作中有困难,教师及时点拨,判断两个数是否是互质数,关键看什么?使学生顺利得出:质数是指一个数的特征,而互质数是指两个数的关系。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约数的数是质数而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通过激烈争论、讨论,你一言我一语,在七嘴八舌中,学生正确理解了“质数”和“互质数”的本质区别与各自内涵,还掌握了组合互质数的规律。

(二)发现规律性知识时,开展合作。

叶圣陶先生指出:“教材只能作为教学依据,要教得好,使学生受到实益,还要靠老师善于应用。”教师应细致推敲研究教材,领会编写意图,剖析知识内在联系,充分发挥例题的功能。

例如:分数化成小数,书上只介绍用分子除以分母的一般方法,对于分母是20、25、50、125…的特殊分数,教师可引导学生采用新的化法,出示 =?(小数)。让学生讨论:你能想出简便的方法吗?学生带着悬念纷纷自找伙伴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一时找不到方法,教师可提示“先想一想 简便的化法”或“能否将 变成分母是1000的分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思路茅塞顿开,在思索讨论的基础上很快解答了问题。

(三)实验探究问题时,开展合作。

根据小学生年龄特征和认知规律(动作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教师应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通过学具操作实验,理解掌握新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悟出除法中的“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的道理,教师先让他们动手操作:“分别拿出9根、10根、11根、12根的小棒,要求每4根分别摆成一个正方形,各能摆出几个正方形?分别剩几根?”再列式计算:9÷4=2…1   10÷4=2…2   11÷4=2…3  12÷4=3。引导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小组讨论:“除数是4的除法算式中,余数有几种可能?除数和余数的大小比较有什么关系?从中你能猜想出什么结论?”学生有了思维空间,经过交流启发就能回答出:除数是4,余数可能是1、2、3;除数大,余数小,在有余数的除法中,余数一定比除数小。由于学生有了操作感知经验,牢固地形成了“余数一定比除数小”这一概念。除数是5,余数最大是(  )?余数是7,除数最小是(  )?如果余数是10,除数应在什么数与什么数之间?学生争辩得面红耳赤,问题都迎刃而解。

(四)选择解答策略时,开展合作。

注意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意见,细心思考,敢于提出不同见解,通过合作探讨,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得出准确的答案。还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探究发现问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如:教学“求平均数应用题”时,要求学生算出“一个气象小组测得一周中每天最高气温分别是30度,33度,31度,32度,29度,32度,33度,这一周平均每天的最高气温是多少度?”不同思维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解题方法。学生通过独立解答,作业在小组内互阅,互改,互评,并阐述列式根据,最后从(30+33+31+32+29+32+33)÷7≈31(度);30+(3+1+2-1+2+3)÷7≈31(度)中看出后一种解法更新颖,更简便实用。这样学生不仅掌握了“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一般解法。还学会了用“假设平均数+校正数=平均数”的创新解法。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经常发现,一些能力较强或思维活跃的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往往是出乎教师的意料,他们敢于创新求异,跨出新的境界。

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体现自我、协调同伴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方式。也是我校领袖儿童教育课堂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因其具有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日益受到广大师生的青睐。然而我们在实施时总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真正要将小组合作学习行之有效地开展,绝非易事。在教学中,只要教师设计好合作讨论的内容和思考的问题,掌握好合作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就一定能发挥它的效能,使各种层次的学生在愉快的合作学习中,各方面的能力都能得到培养,从而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全面提高。

s("content_relate");

【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相关文章:

如何培养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05-06

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习惯

05-06

如何培养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与自主学习

05-06

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05-06

如何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

05-06

如何培养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

05-06

试谈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能力

05-06

如何培养学生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05-06

如何培养低年级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05-06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