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给教师的建议内容摘录篇一
怡安希望小学
陈艳芳
初读《给教师的建议》看到的是浅显的建议和劝告,一个个平常的事例,淡淡的道理皆来源于生活,这是我们年轻教师最快进入教师角色的必备书,有了它,才能更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细品《给教师的建议》知道了以个真正的老师如何给自己定位,如何点石成金化腐朽为神奇,更多的是理论与事例相结合,体会与方法的渗透,那些关于教育的真知灼见值得我们一遍遍地阅读、品味。在此从微观细节方面扼要谈谈几点点读书感悟:
第一,教师应具备较高的综合素养,做一名专业知识扎实而有博学多才的老师。
何为教师素养呢?苏霍姆林斯基从三个方面阐述教师的教育素养:这首先是指教师对自己所教的学科要有广博的知识。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教育素养还有一个方面,谈到它不能不使人焦急,这就是教师的语言修养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是教师越是能够运用自如地掌握教材,那么他的讲述就越是情感鲜明,学生听课以后需要花在抠教科书上的时间就越少。教育素养的第一个标志,就是教师在讲课时能直接塑造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教师讲述教材就好比是向交谈的学生发表议论。教师不是宣讲真理,而是在跟学生娓娓谈心。
如何提高教师素养?众所周知,名师、大师的教育素养都是很高的,能够集文学家、艺术家、书法家等大成于一身,而且具备很好的人格修养。我自知距离名师还很远,应想尽一切办法有效地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还是苏霍姆林斯基的建议好,那就是读书,读书,再读书。每天不间断地读书,跟书籍结下终生的友谊。把读书当作发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他告诫我们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读好书能够净化我们的灵魂,开启我们的教育良知,锻造我们的优秀品质,因此静下心来读书是提高教师素养最有效的手段,是教师走向成功不可或缺的要素之一。
第二,教师应善于引领学生
关于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学习的愿望是一种精细而淘气的东西。形象地说,它是一枝娇嫩的花朵,有千万朵细小的根须在潮湿的土壤里不知疲倦地工作着,给它提供滋养。我们看不见这些根须,但是我们悉心地保护它们,因为我们知道,没有它们,生命和美就会凋谢。”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没有兴趣的指引和铺垫,学生会觉得学习是枯燥无味的,从而产生厌学心理。因此,教师要在培养学生学科兴趣方面要多下功夫,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使他们顺利获取知识,在体验一次次成功之后,能感受到学习的乐趣,这样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教师要钻研教学方法,用科学的教法引领学法,例如,像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那样,我们若能把带有游戏性质的作业、科技知识、百科知识、趣味故事、趣味实验等列入教师备课的内容,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做一名宽容的老师。
做一名宽容的老师。“宽容”是作为教师的基本要求之一。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作为孩子难免犯错,记得谁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犯错的孩子那就不是正常的孩子”,连上帝都能原谅孩子犯错更何况是身为教育专业岗位的我们?因为犯错所以更应该有改错的机会,这个机会需要教师的宽容,因为宽容比惩罚更有力量。作为教师一定要善待学生的失误,善待犯错的学生,给他们改正的机会。不断犯错,不断改错才是一个儿童的成长。针对犯错的学生,我们首先要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如果色厉内荏的批评,孩子可能会吓哭也可能会采取抵抗不说,不如我们先平心静气之后再与之交谈。找准原因,了解想法之后,就要让他明白犯错就要改错,这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只有这样才能重新获得别人的认可和肯定。一颗宽容的心就能减少学生否定自己、胆小自卑、信心不足等教育遗憾。只要从言行上耐心教育,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缺点,才能实现教育的最终目的---品德的养成。正如文章中所讲的:“宽容不仅是一种方法和手段,更是 一中精神”,只有把这种精神贯穿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才能培养良好品的人,这是我从中体会到的。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的。
还有,在学困生方面,以往,面对学生的“不会”,我经常会责怪学生:“都已经讲过了,你为什么还不会呀!”、“同坐在一个教室里,别的学生都会了,你为什么不会呀!”等等。有时候想想,学生与学生之间存在差异,这种现象是很正常的,但再想一想,就认为这是不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呀,小学这么简单的数学知识,每一个学生都应该会的。但是看了第一页到第二页的一段话,我受到了很大的启发。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教师要善于确定:每一个学生在此刻能够做到什么程度,如何使他的智力才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这是教育技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读完这段话后,我就下定决心:一定要给学困生更多的关心和爱,从尊重学生的角度出发,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与学生谈心,让他们体会到老师是真心帮助他进步,并通过谈心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制订出符合孩子自身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然后从基础的内容学起,一步一步地帮助孩子,并让孩子从中充分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消除对学习的畏惧,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这样慢慢便成达到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学生就不会把教师单纯地看成严厉的监督者,也不会把评分看成一种棍棒。他可以坦率地对教师说:某某地方我没有做好,某某地方我不会做。他的良心是纯洁的,他不可能去抄袭别人的作业或者考试时搞夹带。他想树立起自己的尊严。”
此外,反思学生在课堂上调皮、做小动作等现象,在以后的工作中,不能一味地批评、指责学生,而要学会反思自己,从自身找原因: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而学生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看电视、打电脑、玩游戏时却那么专心致志,是不是自己的课堂不够生动,没有引起学生的兴趣;是不是自己的某些做法学生不满意,从而引起学生对自己的课堂的讨厌等等。写到这里,我又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情,记得在一次数学课上,一位平时表现一直不错的女孩子竟然看起了课外书,在课后找这位学生谈话时,她竟然无辜地说:“老师,我一直举手,你都不让我发言。”多么单纯的想法,竟然想到用这种方法来引起老师的注意。但是,班级那么多人,老师也不可能一一叫到,当我向她解释这种情况并告诉她举手更重要的目的的是告诉老师自己会了以后,这位学生在接下来的数学课堂中一直表现优秀,而且对待作业也更加认真了。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要注重关注课堂中的每一个细节,面对学生的问题,要善于蹲下身去倾听孩子的想法,并及时、认真地反思并改善自己的教学行为,让每个孩子都把上数学课看作一种乐趣,并能在课堂中获得发展。
苏霍姆林斯基在许多条建议中都提到,教师要提高自己的教育素养,就是要读书,读书,再读书。要把读书当作第一精神需要,当作饥饿者的食物。要有读书的兴趣,要喜欢博览群书,要能在书本面前坐下来,深入地思考。确实,我们教师教给学生的那点基础知识,只是沧海一粟,教师要想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在教学时游刃有余,这就需要持之以恒地读书,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的储备,使自己的知识海洋变得越来越宽广。
读过这本书,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勤于读书、善于思考,做一名成功的教师。通过读书,提升教育素养;借助思考,使教育充满睿智。因为只有智慧含量较高的教育才算得上是一种阳光的沐浴、雨露的滋润,才能真正涤荡学生的心灵、提高学生的素养。
给教师的建议内容摘录篇二
1.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
2.一些优秀的教师,对每一节课,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准备的。3.教学的各阶段存在相互依存性。4.把基础知识保持在学生的记忆里。
5.我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资料来源。
6.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
7.知识——既是目的,也是手段。
8.你要使你的学生看到、感觉到、触摸到他们不懂的东西,使他们面前出现疑问。
9.思考和熟记的统一表现得越鲜明,学生的知识就越自觉,他把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就越强。
10.一定要使课堂上没有错误,对任何一个“可疑”的词,我都预先加以详细地解说。
11.思考新教材是上课的一个阶段。
12.使检查家庭课业成为学生有效的脑力劳动。13.评分应当是有分量的
14.复习是学习之母,不要把学习之母变成后娘。15.毛病的根源在于能力与知识之间的关系失调。16.积极活动好比是一座把语言和思维连接起来的桥梁。17.学龄初期的观察训练是智力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18.靠阅读扩充知识
19.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 20.不要让能力和知识的关系失调 21.挖掘兴趣的源泉。22.争取学生热爱你的学科。23.把把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
24.对学习困难的孩子来说,负担过重是一种严重的威胁。25.使学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26.教会儿童利用自由支配的时间 27.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最喜欢做的事。
28.书籍不仅能造就聪明的头脑,而且能培养出灵巧的双手。29.直观手段可以提高学生对学科的兴趣,加强学生的注意力。30.直观手段应当使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最重要、最本质的东西上去。31.家庭的智力氛围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32.儿童的思维在思考速度上是有区别的。
33.要做的事情很多,首先必须点滴地积累作为一个教育者的智力财富和教育的明智。
34.意愿、愿望就是加速思维过程的活动性和推动力。
35.在直接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去探索、获取和掌握的知识,就是记忆力的牢固基础。
36.确定随意识记和不随意识记之间的合理比例。
37.儿童把那些使他们激动、赞叹和惊奇的东西描绘下来,这就是他们对周围世界的一种独特的审美评价。38.阅读和书写是学生的两种必要的学习工具。
39.会用双手从事劳动的能工巧匠们,能够比只会用右手工作的人看到更多的东西。
40.手能教给思维以准确性、工整性、明确性。
41.不要让任何一个在智力方面没有受过训练的人进入生活。42.今天所做的工作,在许多情况下,要经过若干年才能对它作出评价。
43.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脑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
44.你能讲述的事情越多,你对学生施加影响的方法和手段的宝库就越丰富。
45.有助于工作的计划还是应当写的。
46.记日记有助于集中思想,对某一个问题进行深入思考。47.教师知道的东西应当要比他在课堂上教要多一百倍。
48.只有学生在思考事实的过程中揭示和理解了抽象真理的本质,在他思考事实的时候在内心使用这条抽象真理去理解这些事实,但并没有提出要记住这条真理本身的目的时,这条抽象真理才能被很好地识记和保持在记忆里。
49.知识这个概念,我们赋予它以很广泛的含义,它确实包含着各种各样的内容。
50.相关的知识知道的越多,学起来就越轻松。51.一个人的知识越多,他去获取新的知识就越容易。
52.学生的智力生活的一般境界和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精神修养和兴趣,取决于他的知识渊博和眼界广阔的程度,还取决于:教师到学生这里来的时候带来了多少东西,教给学生多少东西,以及他还剩下多少东西。53.学习愿望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动因。54.思维是从惊奇开始的。
55.智育是精神生活的领域之一,在这个领域里,教育者的作用是跟受教育者的自我教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的。56.每一个孩子就其天性来说都是诗人。
57.对年龄幼小的孩子讲述事物时,不要用过多的信息使他们震惊。58.儿童能够非常敏锐地感知那些鲜明的、富于色彩、色调和声音的形象。
59.要让儿童牢记的东西,首先必须是有趣的东西。
60.完满的智育的极其重要的条件,就是要掌握该门科学的基本原理的牢固而自觉的知识——教学就是从这些基本原理开始的,不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就不可能掌握更高深的知识。61.通往抽象的道路,只有经过深刻理解具体事物才能到达。62.在教室的旁边,还应当有一块田地,让学生在那里从事智慧的、被某种思考所鼓舞的劳动。
63.学生的脑力劳动是教师脑力劳动的一面镜子。64.概括性的研究似乎能消除疲劳。
65.所谓详细讲解某一现象、事件或规律性,就是教师不仅要向学生揭示教材的实质,而且要教会学生思考,使他们也能够独立地、依靠自己的努力做出同样详细地解释。66.少年们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什么是自我教育。
67.刺激学生去取得新的成绩——这是发现儿童的天资和发展他们的才能的一种方法。
68.一般发展,就是要不断的去掌握知识,而要做到这一点,则必须学会学习。
69.所谓学习知识,首先意味着要善于运用知识 70.每一个学生在学习中都应当达到他力所能及的成就。
71.把讲解(获得、概括)理论知识的方法跟旨在加深、发展和检查知识的实际作业的方法多样化地结合起来 72.日益深化的智力发展和情感发展是少年期的特点。
73.跟不正确的思想妥协,就等于是对不道德的行为无动于衷、视而不见。
74.离开观察周围世界现象的技能和表达思想的技能,教学过程也是不可思议的。
75.非常重要的是,要让儿童始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
76.对每一个学习困难的儿童,不管他已经耽误到了什么程度,我们都应该让他在公民的、劳动的、精神的生活道路上站住脚。77.一个不会计算的思考者,是无法掌握知识的。
78.许多学校里还有这么一批教师,他们善意地爱护学生,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去抠书本,但他们的这种关心归根到底却把事情搞坏了。79.只有能激发学生去进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80.羞耻心是对卑劣的、丑恶的东西的强有力的抗毒剂。
81.教育者在关心人的每一个方面、特征的完善的同时,任何时候也不要忽略人的所有各个方面的特征的和谐,都是由某种主导的、首要的东西所决定的。
82.视力衰退并不是一种眼病,而是在儿童的肌体里缺乏身体发展和精神发展的和谐统一的结果。
83.真正的阅读能够吸引学生的理智和心灵,激起他们对世界和对自己的深思,迫使他们认识自己和思考自己的未来。
84.人的全面发展取决于母亲和父亲在儿童面前是怎么样的人,取决于儿童从父母的榜样中怎样认识人与人的关系和社会环境。85.知识能够使一个人在自己的眼光里变得高尚起来。
86.每一个儿童都是带着想好的愿望来上学的。这种愿望像一颗耀眼的火星,照亮着儿童所关切和操心的情感的世界。
87.教师的教育素养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要懂得各种研究儿童的方法。
88.没有对知识的渴求,就不可能有完满的精神生活,也就不会有创造性的劳动生活。
89.知识的教育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知识究竟跟教师的个人精神世界是否紧密地融合为一体。
90.一个人在某个好的方面表现自己的愿望越深刻、越真挚,他在内心对自我纪律的要求就越高,他对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就越加不肯妥协。
91.把理论性的原理实际体现到人们活生生的思想和情感中去。92.热爱儿童,这不是在任何学校里,从任何书本上所能学到的。93.知识对你来说之所以必不可少,并不单单是为了你将来的职业,而首先是为了你能享受一个劳动者的丰富精神生活。
94.劳动的技术手段和工艺过程越复杂,个性的天赋和才能得到开发的可能性就越大。
95.能够从平凡的、极其平凡的、司空见惯的事物中看出新的方面、新的特征、新的细节——这是创造性的劳动态度的一个重要条件。96.生活随时告诉我们,能力差的的学生,并不单纯就是记忆力降低的儿童。
97.让简单的、日复一日的重复的日常劳动不要变成最终目标,而是成为一种手段,借它去一页一页地翻开大自然这部巨著的令人神往的篇章。
98.如果一个人渴望读书,读书的时刻给他带来快乐,那么所读的东西就会深印在他的意识里。
99.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100.应当引导理解差和思维不敏捷的学生去独立地发现真理。发现带来的喜悦,在经过自己努力而发现的真理面前的惊异感,这是智力发展的动力。
给教师的建议内容摘录篇三
《给教师的建议》读书心得体会
江为清
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老师的建议》,我从中受益匪浅,要想做一个好老师,不但但是知识上的给予,更是要付出更多的热情,来感化每一个学生,挖掘他们的巨大潜能。
首先,我要树立一个信念——天下没有笨的学生,学生的心灵都是美好的、善良的。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学生,不管这个学生是谁,不管这个学生成绩如何,不管这个学生长相如何、性格如何,我都要公平地,全心全意地爱他们。为什么呢?当我自己是一个学生的时候,我深知这种爱的力量对一个学生来说是多么的重要。我总是不愿意自己被老师忽视、遗忘,希望自己在班上、在老师面前表现一下自己,证明给大家看,我是多么的优秀。其实这种需要是每个学生的正常的心理需要,作为老师,是不能忽视这一点的。
我要毫不犹豫地爱我的工作,爱我的教学,如何去爱,这还是一个很值得我去思索探究学习的一个问题。当我是学生的时候,我常常会有讨厌上课的经历,这往往是因为我讨厌这个老师。为什么会讨厌呢?——上课枯燥呆板,布置大量作业、知识含量低、知识范围窄、知识老化、不懂装懂、架子大、单纯的知识灌输、教学方法单
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低等,往往是这一类老师的共同特征。现代的老师,显然不能这样下去,作为受过现代教育的新一代老师,我要有现代的教学。
首先,我要学会研究教学——怎样让自己在课堂四十五分钟内最有效的发挥——我的学生能有最大的收获——不仅仅是知识的接受,还要有学习的热情、有主动学习的渴望、有探究学习的能力以及有提升内心世界的愿望。
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前,我应该怎样做呢?以下这些问题——“这节课我要教给学生什么?最重要的是什么?最难教的是什么?学生最易接受的是什么?最难接受的是什么?”“我应该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求知的渴望?”
“我的数学设计是否合理、完善,还有没有更好的设计方案呢?其他老师又是怎样设计的呢?哪一点是值得借鉴的呢?别人的为什么好呢?好在哪里?”“在课堂上如何有效地渗透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有一个美味的精神享受?”“如果发生突发事件,我有什么应变措施呢?”……我都应该认有效地真对待,作好充分的思考与准备,显然这一步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努力,但是这一步做的如何也直接关系到我的教学质量、教学效果。作好这一步,是至关重要的,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间,是我开始展示自己才识的时候了。所以我首先要在精神面貌上作好文章。当一个良好的精神面貌展现在学生面前,不仅给自己带来信心,也可以鼓舞士气。当我开始进入角色时,依据教学设计进行讲学,那是必须的,但我不能死抱设计而不知灵活应变。我还要仔细的观察我的学生,从他们的眼神、表情、声音和动作,来判断自己的讲课情况和学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快速评价这是否与预期效果吻合。经过大脑的快速运转之后,及时适当地调整我的教学设计。学生是否专心上课,精神状态是否良好,直接影响到我的教学效果,所以,当学生士气低迷时,我应怎样鼓励他们;当课堂气氛沉闷时,我又应怎样调动气氛,让大家活跃起来;当学生情绪高涨时,我又应怎样正确引导他们;当学生提出了奇怪的问题,我又难以解答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当我的教学设计与学生实际不吻合时,我又该如何改进;当个别同学故意捣乱时,我又应该怎样做呢;当学生犯错时,我又能否轻松有效地教育好这一学生;我应该怎样提升我的人格魅力呢?……总之,我的课堂应该有一种协调、融洽、轻松、互动的气氛,在这种氛围下,给我自己、我的学生最大的空间——教学的、学习的、思考的、创造的、自由的——以达到一种共同的进步。
我要爱我的同事们,我要虚心地向他们学习,我要主动地与他们交流探讨合作,我要始终有团队精神。集体的力量与智慧是伟大的。课堂的四十五分钟之后,我还要适时的从学生那里得到反馈,而且,我自己还要不断地反省思索课堂上遇到的问题。教学当中,遇到的事件很多,但可以分为常发事件和偶发事件,常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依靠一种经验积累;偶发事件的解决,更多的是取决于我的智慧、机智、应变能力的高低。所以,在不断总结经验之后,还要进行教学的研究。教学水平的提高,是在不断的问题解决中提高。围绕问题的解决而进行研究,把普遍的问题、个别的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并且把一些值得研究的问题上升为课题,把问题做大、做细、做真,眼光高远、与时俱进地看待问题。在一边教学的同时,一边搞教研,不断的学习,坚持不懈地钻研。
《走近教育大师》读书心得体会
温作胥
培根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中的文字使我们脱离了未开化的状态。《走近教育大师》为我搭设了一个平台,使我能够有机会以文字的形式,聆听大师的声音,提升自己的心灵。作为这次教师主题读书活动的必读书目之一,正如编者所言,该书让读者一册在手,便能概览从孔子到蔡元培,从苏格拉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主张,通读全篇,受益匪浅。书中共收录了47位国内外著名教育家的言论,这个数字应该说不小了,但对于人类2000多年的教育史而言,似乎又微乎其微。其实,任何一部辞书都难以容纳所有的教育家。所以,当我合上书本时,稍思片刻,就会深深地发觉:原来教育可以这样美的。
竞争的时代,家长挑选学校,孩子选择老师,家长联名上书,道老师的好、说老师的坏,这些现象已屡见不鲜。可以说一个学校创办是否成功,管理固然很重要,但是好老师的数量与质量却是学校真正的生命线。
作为一名新教师,孔子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这句话常常被人们所引用。那道指什么呢?我理解,应是指社会、政治的准则和做人的准则。而这些准则要理解他,不是容易的事,多少人就是在追求中,从少年到白头。
准则其实是物与俱来的,有的隐藏较深或道理较深,有的则容易让人察觉和接受。不管怎样,求道是辛苦的,而且因人们的悟性所经历的辛苦程度也不一样,但求道的过程又是幸福的,真可谓“早晨知道了道,就是晚上死去也值得了。”
就说现在学校开展的历史读书活动,读书之道,倒并不是真的为了颜如玉、黄金屋。人的一生是有限的,所拥有的知识也是有限的,如果不学习就会落后时代,落后于生活。特别是我们做教师的,如果知识不够用了,那就意味着职业生命的结束。——拿什么去教学生!既然要读书,那又要花费许多休息时间,又会出现各种工作上的冲突,也就是求道之苦吧。
我思索,佛教认为视名利为空者得道也,对吗?谁知道?不知道为什么,今天这句话老在脑海里沉浮。反复玩味,目光流转,在猜测,这是怎样一种的情感呢?即便付出一切,只要能得到答案,再大的代价也可以承受。处于今天的社会中,立于自己的世界里,我以为“朝闻道,夕死不可矣”。求道之路辛苦如此,然得悟即死,得与不得,有何区别?求为何求?我们应体现道的价值,体现求的价值,然后死亦无憾。
当然,理解为道是自觉,不是自主。朝闻道,夕死可矣,死的是“是非”的我,不是主我。即闻道者可以离开是非之人,进入立行真人世界。这又是另一种境界。
浮躁和功利,多一点理解和宽容,更多一点热情和关爱,可以让我做一个让人民满意的好老师,让学校的生命线真正得以延长。
《教师的100条建议》读书心得
周合顺
读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心建议》之后,感慨很深,它是苏联当代著名教育家瓦.苏霍姆林斯基为了解决先带孩子的实际题目,专门为教师写的教育经典丛书。书中的每一条建议都与我们息息相关,不是讲一些生硬的大道理,而是从教师的身边出发,有一些常见的现象,普遍的观点,以及颇具争议的题目,找出题目的症结所在,并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对我们教师有着很实用的指导和鉴戒作用。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学校、家长对教师要求高,我们应该怎么做教师?这是我们经常谈论的话题。有时我们自己都觉得茫然,束手无策,不知道如何往教学生。近期,为配合横塘中学的“三大活动”,我潜心阅读《给教师的一百条新建议》,我受益非浅。很想用一种概括的语言谈一下总体的感受。可没有办法把他们全部联系在一起。我真实的体会是在偶然的不经意间的阅读过程中自动的产生的一点心灵的萌动。读完《给教师的一百条心建议》之后,才发现自己还没完全做自己的主人。首先不能正确熟悉自己,就从自己的业务水平来说,自己的上风和不足在那里,还不是完全了解。
我非常喜欢这本书,由于它像一面镜子似的,字里行间都真诚的表述着作者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忠诚与执着,由于它布满着精气神,这种东西弥漫在课堂上会把学生的心牢牢地捉住;这种东西存在于教师心灵深处,使他布满善意,布满了真诚,布满了生命的灵气。也是一种强大的人格气力。这样说了,也这样做了,在他的感召下,帕夫雷什中学的教师们成了本学科的教学权威,又是多面手,能够指导学生开展多种活动,人人都能写文章,作一定意义上的学术报告,人人都热爱学生,留意发挥孩子身上最强的一面,留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对待它,“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抖欲坠的露珠那样极为小心”。以至于苏霍姆林斯基自豪地说:“我校集体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创造性友好团体,这个团体中每人都为集体的创造做出他的个人贡献;每个人借助于集体的创造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同时他又使他的同事们在精神上充实起来。”
读完了这条建议,那种连续了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教师日记,是一笔巨大的财富。每一位勤于思考的教师,都有他自己的体系、自己的教育学修养。”这是我在阅读苏霍姆林斯基所写的《关于写教师日记的建议》印象特别深刻的两句话。从自身的教学实践中,我也充分感受到了作为一名教师写教学日记或教学随笔的必要性以及重要性。随着新教育实验如火如荼地开展,师生共读共写的纵深推进,教师的随笔、日记可以给消极的孩子进步的勇气,可以给茫然的孩子指明正确的方向。教师的随笔、日记不仅仅是激励学生的,更大程度上是给教师自己来阅读的,由这些随笔、日记来指导自己的教育教学。在记录的同时,也能审阅自己的教育教学的发展状况以及社会上的教育教学的发展。这不也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吗?
21世纪是信息与生命大发展的“精神文明世纪”。肩负着培养跨世纪人才使命的教师,保持健康的心理状况和良好的心理素质,显得尤为重要。由于教师总在主动地向学生施加影响,而这种影响,不仅体现在知识的传授上,更为深刻的是对学生个性的影响。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自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保证学生的健康成长,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教师要保持健康的心理,就必须调整自己的思维方式,以一种平和的心态面对环境的变化。要努力克服不良情绪的困扰;在不断进步知识素养的基础上,培养自信乐观、豁达开朗的健康心理,进步自我评价、自我调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掘自己的潜能,发挥自己的才干,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进步教育教学的整体效益。持久的耐心是通过不断的实践习得的,耐心能使教师消除失看感和挫折感。假如说青少年天生就缺乏耐心和轻易冲动,那么,在所有的事情中最为重要的是他们的老师应该是冷静的理智的。
给教师的建议内容摘录篇四
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
在老师的推荐下,带着好奇我阅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对其中的第六条谈谈对“后进生”工作颇有感触。
“后进生”,一般是指那些学习差、纪律差、行为习惯差的学生。过去人们把他们叫做差生,现在称为后进生,即“后来进步”之意。在教学中,对后进生的教学工作无非是教学中最难又最重要的一块,就好比苏霍姆林斯基所描述的“最难啃的硬骨头”。但是在一个班级里面总会存在学习相对落后的学生,我想,怎样做好对后进生的工作成了每一位教师肩上的重任。
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呢?
在文章中,苏霍姆林斯基首先认为后进生理解和记住教材所花的时间,比大多数的普通学生多2、3倍;头一天学过的东西,第二天就忘;为了防止遗忘,需要在教过教材后3、4个星期(而一般是3、4个月)就进行巩固性的练习。也就是说要对这些学生经常进行反复性的巩固性练习。其次,不能把对后进生的教学仅仅局限于背诵必修的教材,认为这样做是特别有害的,因为这种做法会使他们养成死记硬背的习惯,变得更加迟钝。苏霍姆林斯基通过不断的教学实践认为“最有效的手段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也就是说让这些学生尽可能地多读些书。这提醒我们未来之师注意给每一个“后进生”挑选一些供他们阅读的书籍和文章,另外这些书刊最好是用最鲜明、最有趣、最引人入胜的形式来揭示各种概念、概括和科学定义的含义的。这样能使这些儿童的头脑里产生尽可能多的关于周围世界各种事物和现象的疑问,让他们带着这些疑问来询问教师,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是对他们进行智育的十分重要的条件。除此之外,他还说了“在后进生所读的书籍里,在他从周围世界里所遇到的事物中,应当经常发现某些使他感到惊奇和赞叹的东西”,并指出“用惊奇、赞叹可以治疗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正像用体育锻炼可以治疗肌肉的萎缩一样。现在还很难说明,当儿童面前出现某种使他惊奇和赞叹的东西时,他的头脑里究竟发生着什么变化。但是,千百次的观察使我们得出结论:在儿童感到惊奇、赞叹的时刻,好像有某种强有力的刺激在发生作用,唤醒着大脑,迫使它加强工作。”苏霍姆林斯基把自己研究得出的理论运用在实际的教学中,在文章中他特别指出他对他的学生费佳的教学指导方法,并成功运用这种方法帮助费佳完成后进生的转化并激发他的创造性思维,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专家——机床调整技师。苏霍姆林斯基最后还说了多阅读能激发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书籍和由书籍激发起来的活的思想,是防止死记硬背(这是使人智慧迟钝的大敌)的最强有力的手段”,这样学生思考得越多,他在周围世界中看到的不懂的东西越多,他对知识的感受性就越敏锐,而我们,当教师的人,工作起来就越容易了。
在看完这篇文章后,我也获益匪浅,深刻体会到做好后进生的工作的重要性及其包含的难度,同时我也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第一,关爱每一位学生,平等对待,让每一位学生都感受到师爱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
作为一名教室要对自己学生的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了解各位学生的性格特点。尤其对差生,不能有“厌恶和惩罚”之行,对表现好一些的学生不能有“偏爱和纵容”之意。要一视同仁地、公正评价地对待每一学生。特别是当差生有点成绩的时候要及时地表扬,要相信每个人都有他的闪光点,即使是差生也不例外,利用后进生的“闪光点”,发挥他们的能力。这样才能让那颗自卑的心灵免受更多的伤害,在关爱与鼓励中重拾信心,这才是教育的关键。
第二,激发学习兴趣,诱导后进生“爱学”
学习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学生想学习、爱学习的源泉,因此,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师辅导后进生关键环节。教室要注重由感兴趣的事情迁移到抽象的、枯燥的学习上来,要了解后进生兴趣,然后引导他们做感兴趣的事情,再由感兴趣的事情激情迁移到抽象的、枯燥的学习上来,这样才能产生学习激情,强化学习兴趣,有助于提高学习效率,促进后进生努力学习。
第三、加强阅读,提升素质
书中有这样一条建议“阅读是对‘学习困难的’学生进行智育的重要手段”,后进学生想要改变糟糕的学习状况需要大量的阅读。阅读是一切智慧和力量的源泉。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让学习困难的学生阅读应该不是那种放任自由的读,而是因人而异,有指导性的阅读。除此之外,作为教师也要坚持读书,不断学习。俗话说的好:站得高,看得远。你书读得越多,你掌握的教育教学的方法就越多,思维开阔了,在工作中面临的各种困难就有办法解决了。所以作为教师,我们自己要有广博的知识,创新的思维。然后才能教出具有广博知识,能力突出的学生来。为了学生的一生发展,也为了自己能够游刃有余、开心工作,我们也要不断学习,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给教师的建议内容摘录篇五
苏霍姆林斯基说:“任何一种教学方法,当它还只是存在于我们的观念中,当我们还只是在字面上——在教科书上,在教案上分析它的优缺点时,这还不能算是真正的方法。”要让一种教学方法成为自己的方法,教师要倾注自己的智慧和鲜活的思想。要这样做,或者能说这样做的人,就必须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位有30年教龄的历史教师上了一节公开课,课题是《苏联青年的道德理想》。区培训班学员、区教育局视导员都来听课。课上的非常出色,听课的老师们和视导员本来打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写点记录,以便课后提些意见,可是他们听得入迷,竟连做记录也忘记了。他们坐在那里,屏息凝视地听,完全被讲课吸引住了,就跟自己也变成了学生一样。
课后,邻校的一位教师对这位历史教师说:“是的,您把自己的全部心血都倾注给自己的学生了。您的每一句话都居于极大的感染力。不过,我想请教您:您花了多少时间来准备这节课?不止一个小时吧?”
那位历史老师说:“对,这节课,我准备了一辈子。而且,总的来说,对每一节课,我都是用终生的时间来备课的。不过,对于这个课题的直接准备,或者说现场准备,只用了大约15分钟。”
这位老师的回答,使人窥见了教育技巧的一些奥秘。一节课用一辈子来准备,他说的就是积累:文化的积累、知识的积累、思想的积累、技巧的积累。只有这样,才能上出一堂好课。
一堂好课往往是渗透了授课者独特个性与魅力的课.苏粗姆林斯墓说:“即使是最好的、最精密的教学法,只有在教师加入了自己的个性,对一般的东西加人了自己的、经过深思熟虑的东西以后,它才能是有效的。”其实.我们平时的教学就是这样。有好多课,我们用自己的意思进行教学,往往教学效果会不错。当我们精心设计,试图模仿一些名教师的教学方法时却深觉别扭,教学效果反而会不佳。那是因为名教师的教学方法倾注着他们自身独特的个性,我们往往无法模仿。我们只有领会其精神,融合自己的思想,加入自己的个性,把它融入整合到自己原有的教学图式中,才可能会得心应手。其实,我们教书,向学生传授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是对知识的理解,是自己的思想。只有拿出自己的思想,你的教学才有生命力,你的课才可能会是一节好课。
教师在教学中的情感透露对于学生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关系。关于情感教学,苏霍姆林斯基曾说:“我一千次地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情感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这便是情感教学的价值。”苏霍姆林斯基用那富有诗意的语言告诉我们情感教学的重要性:教师要给学生亲切感、信任感。学生“亲老师”方能“信其道’,如果学生厌恶甚至僧恨教师,那么对其所教学科自然也没有什么热情。教师要对学生倾注全部的爱心,关心爱护学生尊重信任学生,满腔热情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尤其对差生要倾注更多的爱,时时给学生以微笑、期待和赞许,与学生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让学生感到教师可亲、可信,学生自然就会喜欢上教师所教的学科。而只有当学生喜欢上教师所教的课之后,“好课”才有可能会发生。因为学生的学习效果始终是检验教学成效的重要标准。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可以教育的,即使再困难的学生。在帕夫雷什中学,苏霍姆林斯墓共教育了137个最难教的孩子,最终使他们都转变了过来。他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就是因为在他看来,每个孩子身上都有闪光的地方,他不是把眼睛放在缺点和不足上,而是尽可能地找出孩子身上的优点或优势。他用一双美的眼睛看待每一个学生,并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美,塑造自己美好的心灵。我们教师只有做到这一点,才可能会用心去关注每一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注重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和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这样的课堂才会有生成,才会有真正的师生互动,有效的、成功的课堂教学才可能会发生。
在第七十八条里,苏霍姆林斯基讲述了一个“差生”的“思维的觉醒”的故事。
故事中的小主人公是一个叫巴甫里克的孩子,进学校时,活泼开朗,但后来不爱学习,变得胆小、孤僻,沉浸在自己的一方小世界里,没有了对学习的兴趣,对学知识的渴望。被他的老师鉴定为“思维迟钝的儿童”,虽然老师们也利用一切时间帮他补课,让他脱离以分数成绩为标杆的差生行列,但效果甚微。一直到了五年级,有了“奇迹”,这个孩子有了喜人的变化,是被他的自然老师慧眼识珠,用他的话说“他的智慧,表现在他的指尖上”。这个孩子喜欢做实验,对科学有浓厚的兴趣,此时,因为有他感兴趣的知识,吸引他要探索研究的,他开始“思维的觉醒”,潜心学习,完成了老师都无法完成的实验。后来,这个孩子中学毕业,上了农业大学,成了一名成功的农艺师。就是这个刚开始被认为“差生”的孩子却也有他自己可取的一面,后来成为这一方面成功的人。
初读文题,就被这个强烈、不一般的字眼刺痛:“差生”,每一位教师,每一个班级,都有这样的学生,让老师头疼,让家长忧心„„读着这个故事,我们要庆幸巴甫克里遇到了一位好老师,也深深被这一位独具慧眼的老师所吸引,是他成功地开发出他的天才和创造性劳动天赋,是他发现这一棵完全可以茁壮成长的幼苗,及时向他播撒阳光,是他唤醒了这个孩子生命里对自然生物的热爱„„在沉思这个故事的同时,我不禁汗颜,我们许多老师在对待这些自以为“笨”“无可救药”或调皮懒惰的所谓“差生”时,又是怎样做的呢?
对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了许多独到的见解,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第一,他从心理学和哲学的高度对一般认定的“差生”进行分析,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差生”观。他认为,一般认定的“差生”,有三种类型:一类属于思维尚未“觉醒”的学生,教师的任务是“激发它的觉醒”;第二类属于“天赋”面纱尚未揭开时的学生;第三类属于“理解力差和头脑迟钝”的“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学生在课本面前坐得越久,他就会显得越聪明”的观点,对“差生”是绝对行不通的。我也认为学生的基础不一,接受能力有差异,因此我们就不能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如果我们硬是要以同样的标准来要求不同的学生,用自以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教学方式来教育所有学生的话,那只能出现一种结果:一部分学生的自信被摧毁,一部分学生的能力被扼杀。而且苏霍姆林斯基明确告诉我们:学习上的成就这个概念本身就是一种相对的东西:对一个学生来说“五分”是成就的标志,而对另一个学生来说,“三分”就是了不起的成就。因此,我们要尊重学生的现状,不能说“三分”的学生就是“差生”,就无可救药,要激发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信地发挥出他的力量和潜能,享受到脑力劳动成功的乐趣。
第二,寻找“差生”的“闪光点”。苏霍姆林斯基说:“正像医生细心地研究病人的肌体,找出疾病的根源,以便着手进行治疗一样,教师也应当深思熟虑、仔细耐心地研究儿童的智力发展、感情发展和道德发展的情况,找出儿童在学习上感到困难的原因,采取一些能够照顾个人特点和个别困难的教育措施。”在他看来,找出“差生”的原因,实际上就是在了解“差生”的过程中,首先区分其类型,进而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也就是我国古代孔子早就提出的因材施教。要通过对“差生”进行“有足够耐心”的教育来发现他们的闪光点。而这种针对性的教育,有一个曲折的过程。况且并不是每一个“差生”都有闪光点,也并不是每一个有闪光点的“差生”都能被教师发现。在转变“差生”的过程中寻找“差生”的闪光点,从激发“差生”兴趣入手进而转变“差生”,是苏霍姆林斯基“差生”教育观的重要理念之一。
第三,针对“差生”进行人道教育和谐教育理论。苏霍姆林斯基不但在转变“差生”方面有令人信服的理论建树,而且又是一位成功转变“差生”的教育实践大师。他从事教育事业35年,教过语文和生物,他曾让107名“在发展上有重大障碍”的学生都成为“充分够格的有教养的人”。他转变差生的基本理论就是“人道教育”加“和谐教育”。即:差生转变=人道教育+和谐教育。苏霍姆林斯基把成功转变“差生”称为“思维的觉醒”。转变“差生”的关键是“和谐教育”。教育“差生”的第一步,就是使他们成为“可教育的人”。如果“差生”自暴自弃,失去了自尊和自信力,长此以往,他就是一个“不可教育的人”。他认为,“差生”教育就是形成“可受教育的能力———使一个人对自己的成就和挫折非常关心”,即帮助学生找回“自信力”,唤醒他们“沉睡”的思维。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转变“差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他主张让“差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去旅游”,到田野、树林、河岸上去,到工厂车间里去,到实验室里去,在这些地方,一个有好奇心的人随时随地都会产生疑问。搜集针对“差生”的妙趣横生的习题集和推荐适合“差生”阅读的图书,对于转变“差生”十分重要。此外,对“差生”思维的萌芽进行及时的表扬,可以治疗“差生”大脑两半球神经细胞的萎缩、惰性和虚弱,有利于唤起他们“思维的觉醒”。
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偏爱少数优等生、歧视“差生”的陋习,这甚至成为我们教学策略上的一种惯性或惰性。这对于完成“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教育战略是极为不利的。
在基础教育中,面向全体学生不只是面向“中间”的多数,更不是只面向少数优等生,我们只有特别关注和切实帮助“差生”,才能真正使我们的教育“面向全体学生”,才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医家治病的诊疗记录形成的医案,会留下一笔珍贵的医学经验财富,也会留下一些让自己津津乐道的案例故事。教师常被人们喻作辛勤的园丁,他们面对着一批比花还鲜活的少年儿童,如果具有园丁的心态,保持医生的工作习惯,经常观察、思考、记录自己工作中的所见、所闻、所思,将会获得宝贵的教育智力财富和事业成就感,使自己的职业生活充满乐趣和幸福。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开始教育工作的第一天,看到自己村子里一位医士,给刚入一年级的孩子们量身高、体重,把所有的数据都详细地记录下来,他翻阅医士的记录,惊奇地发现医生保持写这种记录27年了。苏霍姆林斯基不解地问:“这些记录有什么用处呢?”医士说:“请看27年来孩子们的身高平均增长了4.5公分。是啊,我能再多活30年该多好啊!”苏霍姆林斯基深受感动和启发,从学校工作的第一天起就开始记录儿童身高、体重和他们智力发展情况。后来这位医士得了重病,便把自己的记录交给了苏霍姆林斯基,这种记日记的习惯苏霍姆林斯基一直坚持了30多年。这30多年的教育日记应该是苏霍姆林斯基成为世界著名教育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让我们欣赏一下他日记中的一点资料:“1935年,35名一年级新生中,只有1人能数到100,5人数到20(8岁入学),35人都看到过夏季的朝霞,并能描述日出的景象。”“1966年,36名一年级新生中,24人能数到100,其余12人能数到20、30、40(7岁入学),36名新生中只有7人看到过夏季的朝霞和日出。”“儿童关于机器和工艺过程的知识逐年增加,但遗憾的是儿童对植物、动物、鸟类的知识正逐步减少。”当我们看到他这种毅力和他这些教育领域中这么精微的“细节”关注和发现时,你还能感觉教育工作的简单和枯燥吗?留心事事有乐趣,留心事事有学问,这正是一个人职场保持优秀的根本所在。
一个身材矮小学习上感到非常困难的学生米嘉,苏霍姆林斯基对其进行了半年的观察、记录,在他的作文得了“四分”受到语文老师的夸奖,点燃起他的欢乐火星后,苏霍姆林斯基看到了米嘉写作更努力,听课更用心,植物栽培更起劲了,为此他深深地感叹:“教育的实质就在于使一个人努力在某件事上表现自己,表现出自己的优点来。在某种好的东西中来认识自己——善于支持人的这种高尚志向是多么重要啊!”“我深信,一个人想在某个好的方面表现自己的愿望越深刻、越诚挚,他在内心对自我纪律的要求就越高,他对自己身上不好的东西就越加不肯妥协。”这种理念对我们现在怎样认识“差生”和怎样改变“差生”有着多么大的指导意义。“一个人不单单在学习上,在分数上,在准备功课上表现自己,人还应当有表现自己的其他领域”。让我们再看一看苏霍姆林斯基记述的一个“差生”的“思维觉醒”的教育故事。小学时的巴甫里克是被大多数老师认为“没有能力掌握知识”的“差生”,一位女教师给他的鉴定是“思维迟钝的儿童”。在校务委员会上她抱怨说:“他对待图画和自然现象的态度很消极,很少思考、比较和对比,对他得一遍又一遍地教一道应用题,或者一个最基本的依存关系,他思考的时间要比别的孩子多2、3倍。”然而另一种情况却是巴甫里克到野外和树林里跟在教室里完全不同了,他能讲述许多观察植物和动物的有趣的故事,并能觉察到看起来不易觉察的事物和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的能力。就是这种巴甫里克对动、植物能精细观察的能力被老师们忽略了,他是十分艰难地从小学毕业的。中学后许多课程发生了变化,已不像小学时那样只要求听讲和记忆,而且还要求动手做一些事情,这给巴甫里克带来了欢乐。特别是植物课老师的课堂教学,让巴甫里克的才能有了用武之地,全体教师才第一次听说,原来巴甫里克是一个非常聪明好学的学生。他确实是一位“聪明表现在手指尖上”的好学生,成了学校生物实验室里植物嫁接和栽培方面的佼佼者。正是从这件事情上开始了巴甫里克的转变,在课堂上他学会了怎样思考,并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听老师们讲课,课后再努力地弥补自己过去荒疏的东西,中学毕业巴甫里克考入了农业学院,最后成为了一名优秀农艺师。这则教育故事对我们今天认识当前的素质教育,如何正确评价认识一个学生的能力和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仍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记得有位哲人说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生活也绝不是简单的重复。那些教书10年、20年、30年感觉如一年的教师,一定是在过着与庸碌结伴的工匠生活。看一看教育名家的成长史和他们的著述,我们会更多地发现学校教育实践活动的精细和多彩。着力记好我们教育生活中的日记,提升我们的写作水平,还会让我们保持生活的热情和拥有坚忍不拔的精神,重要的是在不断地构建我们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育智慧,那些记载着自己教育教学工作中的得意、失意之处的日记反思,也不再把我们曾经获得的教育智慧、灵感、经验变成过眼云烟。试想当老师在结束自己教育生涯时,能积累有许多许多本记录自己长年劳动和探索的教育日记,闲时早晚翻一翻、看一看其中记载的时间距离上的“细节”和故事,岂不激起我们幸福的回味和感叹?尽管不成名不成家,她也会让我们因为拥有自己的教育智慧财富而自豪。
第一,热爱源于兴趣要想学生热爱你的学科,首先就要培养学生对你所教学科的兴趣。每位教师都应该尽量唤起学生对自己所教学科的兴趣,使他们着迷地酷爱这门学科。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知识的兴趣的第一个源泉、第一颗火星,就在于教师对上课时要讲的教材和要分析的事实所抱的态度。”首先,教师要有激情,要对自己所讲的内容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展现在学生面前,培养学生对脑力劳动的真正热爱。离开了脑力劳动,就谈不上学生的兴趣,也谈不上学生对课堂教学的关注与参与。教师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获取知识,寻根究底地去探索真理,使学生去思考,去发现。没有思考就没有发现,而没有发现就谈不上教育工作的创造性。其次,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运用知识,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尤为强烈。但是如果不给他提供机会,这种需要就会萎谢,其对知识的兴趣也就会随之灭亡。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不断地扶植和巩固学生想成为发现者的愿望,并借助一些专门的工作方法来实现他的愿望。联系到自己的英语课堂,作为一名英语教师,在课堂内外,要精心设计各种语言实践活动,如猜词游戏、英语采访、讲英文故事、唱英文歌曲、英语演讲、表演英语短剧等,给学生提供语言应用和展示才华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
第二,鼓励学生广泛地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如果一个学生广泛地阅读,那么在课堂上所讲解的任何一个新概念、新现象,就会纳入他从各种书籍里汲取到的知识体系里去。在这种情况下,课堂上所讲授的科学知识就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学生感到这些知识是帮助他把“头脑里已有的”东西弄得更加清楚所必不可少的。其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与需求就会更高。第三,把学生的思想同自尊感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自尊,使学生为自己认真思考、好好学习感到自豪,使学生感到自己的知识、思想、技能是自己的一种荣誉和尊严,使他们感到不学无术、对书籍冷眼相看是不道德的。第四,教师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这里所提到的让教师加强自身修养,关键并不在于提高教师驾驭知识的能力,更重要的在于提高教师驾驭孩子们心灵的能力,使学生喜爱教师而进一步喜爱你所教的学科,才是最重要的。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在拟定教育性谈话内容的时候,你时刻不能忘记,你施加影响的主要手段是语言,你是通过语言去打动学生的理智与心灵的。”语文教学同其他学科教学有着相同的科学性,但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艺术性。这一艺术性是通过教学语言来体现的,因此,语文教师研究并掌握良好的教学语言表达技巧是十分必要的。
英国教育家罗素说过:“一切学科本质上应该从心智启迪开始”,“教学语言应当是引火线、冲击波、兴奋剂、催化剂,要有撩人心智、激人思维的功效。”教师用形象生动的语言叙述事实材料,能使学生聚精会神,坐得住、听得进、记得牢。教师在课堂上的良好语言艺术会像吸铁石一般,把学生深深吸引住。形象的语言,能将抽象的具体化、深奥的浅显化、枯燥的趣味化。正如鲁迅讲课,用农民讨媳妇不要杏脸柳腰、弱不禁风的“美人”,而要腰臂圆壮、脸色红润的劳动姑娘这个非常形象的事例,来阐明“美的阶级性”这一抽象的理论问题一样,形象的教学语言能充分发挥语言的生动性,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特级教师于漪讲朱自清先生的《春》用这样一段话开场:“我们一提到春啊,眼前就展现出阳光明媚、东风浩荡、绿满天下的美丽景色。所以古往今来,很多诗人就曾经用彩笔来描绘春天美丽的景色。”这段话,绘声绘色、有景有情,使教学语言格外形象、精彩。形象的教学语言往往能达到一种美妙的境界:时而春风拂柳,姿态优美;时而小桥流水,自然恬静;时而大海扬波,汹涌澎湃;时而莺歌燕语,美妙动人;时而缥缈隐约,如梦如幻⋯⋯教师以形象的语言解读课文的内容,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感染学生的思想,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语文教学的气氛始终保持和谐、热烈、活跃,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教学语言的趣味性是指教学语言富于情趣、理趣,现代教学论的一个趋向就是探讨如何把苦学厌学变为乐学,其中就涉及教学的趣味性。趣味性要求教师的教学语言不仅要声情并茂、形象生动,而且还要妙语连珠、妙趣横生。语言艺术家们总是善于运用饶有趣味的语言,使人感受到其中潜存的寓意。比如说“这件事是多余的”,在莎士比亚笔下这样表达:“给金子再镀上层金”、“给百合花再涂上色”、“给紫罗兰再洒上香水”,这些看似简单的语言往往别具一番情趣,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趣味性的教学语言就是利用编口诀、歌谣、顺口溜,穿插小故事、摹态拟声,夸张戏剧性的冲突,烘托小说性的情节,演染诗朗诵的激情,从而使教学妙趣横生,学生学起来欲罢不能。“寓教于乐、寓庄于谐”是教学的趣味性的最好注脚,毛泽东同志不但是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而且是一位语言大师,他说起话来幽默生动,妙趣横生。如在列举党八股的罪状时,他说:“拿洗脸来作比方,我们每天要洗脸,许多人仅洗一次,洗完以后还让人拿来镜子照一照,要调查研究一番(听众大笑)。”为什么听众会大笑呢,就是因为他把“调查研究”这个词巧妙地用在洗脸照镜子上,把党八股的作者们轻重倒置的可笑行为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出来。当然,教师的教学语言不是为了趣味而趣味。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提醒教师:“如果你把课讲得生动些,那么你就不会担心儿童闷得发慌,但是要记住,在学习当中,并不是所有东西都是有趣的,一定有、而且也应当有枯燥无味的东西,应当教导儿童不仅去做有趣的事,而且要做没有趣味的事,即为了完成自己的责任而做的事。”所以,教师不应为趣味而追求噱头与掌声,以及热热闹闹的“表面文章”,而应将趣味性与科学性、教育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健康的趣味语言中掌握知识。特级教师于漪主张“要努力把课上得情趣横溢”,魏书生坚持“每堂课都要让学生有笑声”,幽默风趣的教学语言总是包含了一种轻松、诙谐、欢乐的情调,使深奥的道理浅析化,庄重道理风趣化,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问题形象化。学生在欢乐中感知,在感知中回味,从而进入感想、联想和理性思维,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语文教学是通过语言作为媒介来进行的,语言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主要手段,好的语文教学语言应当是鲜活、生动、具体、有生命力的。语文教师应该是语言大师,其语言功力如何,直接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语文教师要成功地上好每一堂语文课,就应该从提高自己的语言修养,熟练掌握语文教学语言艺术技巧做起,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更好地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一所学校可能什么都齐全,但如果没有为了人的全面发展和丰富精神生活而必备的书,或者如果大家不喜爱书籍,对书籍冷淡,那么,就不能称其为学校。”苏霍姆林斯基认为,集体的智力财富之源首先在于教师的个人阅读,真正的教师一定是读书的爱好者。我国教育家朱永新先生也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他的阅读史。”所以说要成长离不开阅读。每个老师都知道,也常常挂在嘴上说的一句话就是:要想教给学生一滴水,教师不但要有一碗水,更要有长流水。然而,要做到却未必容易。我们的读书常常不是出自于我们发自内心的渴求,不是主动地去读书,而是被动地去读书。那样的读书,不但收效甚微,而且累人,因为我们把读书看作了一种负担。那样的话,我们又怎么会有如同那位历史老师一样的精彩课堂呢?又怎么会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呢?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其实我们的课堂上的精彩,和我们课后的努力分不开。做了那么多年的老师,也听了很多的课。那些课有的花哨,有的实在。然而,最忘不了的还是那些特级教师的课。那些课流畅自然,看似随意,却环环紧扣。课堂上总是激情四溢,每有精彩亮点让我们为之叹服。一节课下来,总可以感受到学生收获甚多。然而我们更知道,那些流畅的语言,标准的发音,不是一日之功,是很多年的积累。他们每个人的共同点就是不断地学习,他们的学习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如果我们有一天,也能把自己所教的那门学科的教科书上的一点知识,变成我们对那门学科的知识的一点最基础的入门知识,那么我相信,我们在课堂上就不必花大量时间去做准备,也一样可以把每一节课都上得精彩纷呈,让每一节课都变成是学生享受知识大餐的一道佳肴。作为一名师范生,我正行走在阅读之路上„„
尊重关心和热爱学生对做好教育工作非常重要,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写道:“教师既要激发儿童的信心和自尊心,又要对学生心灵滋长的一切不好的东西采取毫不妥协的态度。”针对后进生来说,他们多数因基础较差,学习跟不上而产生自卑、压抑的心理状态,总以为老师看不起、同学看不起!因此,热爱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让他感到与别人平等,受到重视,从而内心得到满足,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是教育工作者重要的师德修养内容。那么,怎样用爱唤起学生求职的激情,让后进生转化为优秀的学生呢?我想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第一,尊重、信任后进生是转化后进生的关键。要尊重后进生人格,切实关爱帮助他们。许多学习上的后进生,原因并不是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而是学习的积极性或学习方法方面的影响。在教育过程若能够尊重和关爱信任学生,学生就能够接受老师的教育,切忌歧视责骂挖苦讽刺,甚至体罚后进生。即使教师的用意是好的,但学生不理解不接受,或许会是后进生进一步恶化,甚至出现不该发生的事情,准确的把握学生的内心世界和思想脉络,才能更好地对症下药,教学上也能采用行之有效的措施。
第二,要循序善诱,耐心引导后进生。中学生学习后进的主要原因是上课自控能力差,易开小车,违反课堂记录。如果采用传统的批评批评再批评,肯定是收效甚微的,所以要改变后进生的不良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应深入细致,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重复抓,反复抓,循序善诱,耐心引导后进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作为班主任,我除了注意与课任老师密切配合外,还注重对后进生进行电访,甚至家访,取得家长的支持配合,共同教育,督促后进生,同时针对后进生自控能力差,课堂经常注意力不集中,有时一个严肃的眼神就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不采用直接点名批评,学生就不会反感产生逆反心理,而会认为教师是关爱他们,也能心悦诚服地接受这种提示式的善意批评,就会把更多的经历投入学习中。
第三,培养良好的习惯,教给学习的方法。做好转化后进生工作,落实素质教育,就必须培养学生的良好习惯。一个人良好习惯的养成能受益终年,是学生学习质量的良好保证。而后进生往往不具有这种品质,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采取了以下措施:增强后进生的意识,培养良好的听课习惯,提醒他们听课要专心,用各种方法使他们学会听老师同学的发言,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积极发表意见,学会跟着教学思路回答问题等,培养认真做作业的习惯,使学生明白,做作业是对所学知识的巩固,是提高差生学习质量的重要途径。培养认真检查作业的习惯,后进生学习成绩与他们写作业马马虎虎,自己检查作业走马观花有关,只有他们自己明白,认真检查作业,一丝不苟才能完成自己学习任务,提高学习成绩。
第四,点亮信念之灯,树立学习信心。要帮助后进生进步,仅仅从知识上去帮助他们,往往事倍功半,成效并不明显。如果先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常常事半功倍,成绩令人鼓舞,因为内因不起作用,外因的作用能有多大效果呢?这个内因就是学生的自卑心理,使他们失去了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所以首先应该消除他们的思想负担,使他们丢下包袱,轻装前进,否则就会是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进而增加负担,久而久之学习成绩下降,造成学习上的恶性循环。对此我采用各种方法,教育引导他们,并让他们参加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同时还给他们提供了自我表现的机会,使他们体会到,经过努力我也能学好,增强了学好功课的信心和勇气。
第五,确立一个近期学习目标,浅尝成功喜悦,相信自己是块读书料。这是关爱后进生的具体体现,教学中我注重改变方法、教育方式外,更注重对不同层次的后进生确定一个学习奋斗目标,并热情鼓励学生;‘你一定能达到目标’实践证明这种方式,学生会感到老师信任他们,相信他们,关爱他们,学习有了动力,更有了明确的目标,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使他们把旺盛的精力用到学习上边来,逐步提高他们的成绩,又进一步增强了信心,这时他们又会不满足于现状,又会继续向想出的新目标前进。大多数后进生并非智商不高,而是由于贪玩,有些知识不过关,使前后知识脱节,以致辩题能力差,成绩落后,教师要了解每个学生的知识缺陷,有的放失,有针对性地辅导。任何人都有渴望成功的心理,在成功的鼓励下,一个人的才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我们要让后进生时时尝到成功的喜悦。
第六,培养学习兴趣,使他们享受学习的乐趣。人们通常有个习惯,乐于做自己熟练的事、自己感兴趣的事,反之则不乐意做,所以要让后进生真正学好知识,就要让他们对学习产生兴趣,比如说营造活跃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轻松,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亲近理解后进生,多关心学生,多跟学生聊天,建立友情,忌打骂学生、忌说伤自尊心的话,以免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学生常因喜欢老师而喜欢该门学科。
苏霍姆林斯基说:“这些孩子,他不是畸形儿,它是人类无限多样的花园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在每个班级里或多或少存在些成绩不尽人意的后进生,由于学习的失败他们遭到了不少白眼和歧视,同时也早早的被老师和父母看做差孩子、笨孩子······在本应该充满欢声笑语的童年却开始承受着一次又一次被噩梦纠缠的痛苦。很庆幸,能够在这个阶段接触到这本好书,为我下学期去支教,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宝贵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