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家乡的风俗六年级(模板13篇)

2023年家乡的风俗六年级(模板13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2-04-17 11:54:53
2023年家乡的风俗六年级(模板13篇)
时间:2022-04-17 11:54:53     小编:HLL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篇一

我生在城里,长在城里,可是每年都要回几趟南乡老家。

我的老家是一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在南乡,有许多风俗习惯,比如叠罗汉,大年三十祭拜祖宗等,但我最趣味的是“祝寿”了。

今年,外公六十岁了。到了大寿的时候,我们都很高兴,准备热热闹闹地为外公祝寿。

祝寿选在大年三十的头天,我们大家都来到外公家里。这可是我们小孩最热闹的时候了,叫啊,跑啊闹翻了天。大人们忙里忙外,厨房里飘来丁丁当当的案板声和葱花香味儿。

傍晚时分,我们开桌吃寿酒了。我看见外公这个“老寿星”没有上酒席,就纳闷地叫着“外公呢外公到哪里去了呀”妈妈听见我喊,就笑着说:“外公不在那里!在另外一桌!”我更疑惑了:“今日是外公祝寿,他怎样不到呢”我的话刚说完,堂前里的人都哈哈大笑起来。我红着脸,有些害羞了。舅舅说:“这是家乡的习俗,老寿星本人一般不在正堂如席的。而是请几个和外公要好的.长者作陪,他在另外一个地方喝酒呢”

这次给外公祝寿还真学到了不少知识。家乡的习俗让我难忘而充满好奇!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篇二

“正月十五闹元宵”。汉明帝永平年间,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的扩大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南北朝时期,元宵张灯渐渐成为了中华民族独有的风俗。而元宵节拉兔子灯,则是因为兔子灯里的兔子代表着月亮上的玉兔。正月十五既是元宵佳节又是月圆之时,兔子灯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美好期盼。

拉兔子灯也是许多上海人儿时最有味道的元宵记忆。夜晚,孩子们成群结队地在弄堂里拉兔子灯。钢丝弯出的兔子架,白宣纸贴出的兔子毛,木轮滚出的兔子脚。

去年元宵,为了追寻那一丝记忆中的上海味道,妈妈买来了制作兔子灯的材料包,过一个上海味儿的元宵。我取出材料包中大小不一的钢丝圆环,将两个的椭圆交叉,在交点处用黏土固定,把两个稍小的圆环粘在椭圆环的前后两端,就做好了兔子灯的身体。在身体的一端,把两个圆环呈30度角固定在一起,顶端岸上一对长长的椭圆形耳朵。两个最小的钢圈交叉固定后粘在身体的另一端。然后再将带有蜡烛的底座安在兔子底部。最后将整个兔子架上糊上白色宣纸条,贴上红红的眼睛,揣上绳子,一只可爱的兔子灯就完成了。

我和妈妈把兔子灯拉倒花园里,点上蜡烛。皓月当空,草坪上,无论是手工兔子灯,还是流水线生产的兔子灯,都闪烁着属于自己的光芒。万家灯火将夜晚照亮,我仿佛来到了一个充满童趣的世界。

那个夜晚,草坪上一个个欢乐的'身影,成了我最美好的元宵记忆。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篇三

“十里不同俗,百里不同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风俗。

家乡的8月15是中秋节,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在这天月亮会特别圆,特别大。

有一次中秋节,那时我们一家都在老家过中秋节。那一天,妈妈和爸爸做了好多好吃的,我们一家人一起坐在院子里吃团圆饭,此时的月亮特别大,特别圆。看到这皎洁的月光,突然我想起了游戏:“我们边吃团圆饭,边说关于节日的古诗吧!”随后爸爸又问:“输了有什么惩罚?”“输了自罚一杯酒或果汁,行吗?我提的建议大家双手赞同。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我立马就想出来了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然而妹妹也不示弱:“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妹妹背完这首诗,我瞪大了双眼,我居然还不知道,妹妹居然会这首诗,于是我就带头鼓起了掌来。“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咦,是谁背了一句诗呢?原来是我的表哥。一开始我们都愣了愣,之后一阵欢呼声爆发出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这一轮游戏结束了。就是我和妹妹喝的果汁最多,我们的小肚已经装不下了。奶奶一看吃完了饭,就把早已买好的月饼拿出来当甜点,接着我们又开始了新的一轮成语接龙,玩到十点多才去睡觉。

虽说中秋节不像其他节日一样热闹,但它留给我的回忆总是最好的。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篇四

大年三十,到处是红色。家家户户贴起“福”字,家里人有会书法的,便一定会写一幅喜气的对联助兴。采办年货的街坊邻居擦肩而过时,都会相互热情地打招呼,互道新年好。

当晚,我家自然也准备了一桌子年夜饭。这一日没有了往日的寂静,每一个窗口都在讲述团聚的故事,餐厅在温暖的灯光下被衬得格外温馨。外公准备了两条鱼,一条是准备放着过年的,寓意是“年年有余(鱼)”,一条则是打算煮了一起吃的,因为我最爱吃鱼。外公白天就给我看了厨房洗手池里活蹦乱跳的鲫鱼,说是要给我们煮鲜鱼汤。

等菜上齐了,我们围坐在餐桌边,一家人其乐融融地等开饭。我眼巴巴地看着热腾腾还泡着白泡的鱼汤,被妈妈小心翼翼地端放到桌子中间,一看就非常美味的样子。外婆从容地先舀了一口汤尝了尝,眉头却骤然皱了起来,接着就莫明其妙冲到厨房洗手槽边漱口去了。妈妈不明所以,也随手夹了一块鱼肉送进嘴里咀嚼,同时露出了一言难尽的表情。我再也忍不住心中的冲动,舀起一勺汤送进嘴里,呃……果真是一口汤让我怀疑人生。

“外公!”我是第一个挑战大厨权威的人,“你放错调料了吗?味道好怪噢。”爸爸一听,明智地缩回了筷子静观其变。外公将信将疑:“怎么会!鱼可好了,难道我放多盐了?”他说完也尝起了鱼汤,然后崩着脸,严肃地扫视全场,下了个颇符合逻辑的结论:“鱼的苦胆破了。”一旁的爸爸似乎并没有认同,而是默默拿着大勺往汤里搅了搅,几秒钟后,生生捞出了一块半个手掌大、滑不溜丢的黄色不明物体。外公不禁疑惑道:“是生姜吗?”爸爸很犹豫:“不像……”就在这时,在厨房里头的外婆突然嚷嚷了一声:“我的透明皂呢?!”

接下来,我们你看看我,我瞧瞧你,片刻之后,我不由地噗哧笑了出来。哈哈哈哈哈……最后,全家人笑得一发不可收拾,停也停不下来。这明明是个悲伤的故事呢!

虽然没吃上鱼,但还有一桌美味的佳肴。全家人坐在一起过春节,一起笑,心里不由地就觉得满足又幸福。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篇五

“软、糯、顺、滑,丝丝入扣,回味无穷,寓意深远……”没错,说的就是我们龙游的风味——发糕,这一过年必备点心。

龙游发糕是圆形的,大小不一,看起来像一个个大圆盘。它有一股独特的清香,尝一口你会不自觉地赞叹道;“啊!真是甜而不腻,糯而不粘。”最具特色的,当然是它在制作过程加入糯米酒发酵,吃着比用发酵粉发酵的面食更松软,一口有一口的味道,一口有一口的香味。

关于这个加糯米酒的工序还有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位女子,年年做发糕给人们吃。有一年她在制作过程中一不小心倒入了糯米酒,于是她就将错就错,发糕做出来后不但闻起来没有酒气,而且淳香了不少,吃起来也更加有味道了。后来它成了众人皆知的美食。就这样人们做发糕就会有放糯米酒的习惯。

要说起来发糕的起源,那么可要从明代说起,据《龙游县志》记载:龙游发糕的制作始于明代。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制作工艺独特,配料考究,成品色泽洁白如玉,孔细似针,因“发糕”为“福高”之谐意,所以有吉祥涵意,即为逢年过节必备名点,又是馈赠亲友之佳品。

在几百年的发展过程中,龙游发糕形成独特的制作技艺和习俗文化,是龙游人民过节等喜庆的场合必备的食品,是民间任何酒席的首道点心。随着龙游人民把发糕赠给亲友们,亲友又把发糕分享给其他人,这便让龙游发糕这一美食,传到了大江南北,成为了广大人们都爱吃的一道甜点。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想吃了呢?心动不如行动,快来龙游尝尝发糕吧!

过年吃发糕,便是我的家乡——龙游的一种风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篇六

在安徽,春节差不多是从腊月二十四开始的,这是一年里最热闹的时候,人们忙碌了一整年,大部分会在这个时间赶回家过年。村子里热闹了起来。

腊月24这天要做豆腐、炸圆子。早上起床,家家户户都飘着豆香味儿。用柴火将锅烧热,将泡了一夜的黄豆磨成糊,放入锅中再加上水。熬到微微粘稠,就可以出锅了。在正方形的木架上铺一层纱布,将熬好的糊放上去,把木架固定在老屋的房梁上,接着,开始过滤。将过滤的豆浆再次下锅烧开,放入石膏点卤,冷却后倒在豆桨布袋中,用重物压两小时,这样豆腐便做好了。烧开的豆浆也可以直接喝。

接着,就是炸圆子。将煮好的一大锅糯米饭倒到盆里,再加入适量的肉沫、生姜沫、葱花、盐、酱油等调味品,然后用木棒搅拌,直到完全没有饭粒了,可以搓成丸子为止。把糯米饭搓成一个个像乒乓球一样大小的圆子,再撒上一层面粉,就可以放入热油中炸了。在锅中不停地上下翻动,等到圆子呈现红褐色,捞出即可。第一锅圆子一定要要装在盘中,摆放在灶台上供给灶王爷。听长辈们说,寓意是来年风调雨顺有吃有喝。

中国还有许多节日和习俗,有着悠久的历史,值得我们去了解。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篇七

龙舟竞速,艾香阵阵,粽香十里,这就是我最喜欢的节日:端午节,而我最喜欢的端午习俗当然数赛龙舟啦!

每到端午节,家乡总是会举行热闹非凡的龙舟大赛,这令我感觉很奇怪,端午节为什么一定要赛龙舟呢?妈妈告诉我,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寻找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的五月五日,人们就以赛龙舟形式来纪念他们。也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从此,端午赛龙舟便成为了一个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去年端午节,我有幸能去现场感受了一番龙舟别样的风味。

我们早早地来到湖坝上,本以为我们抢占先机,可以寻个好位置,不曾想,湖坝上早已挤满了前来观看比赛的.人,真可谓人山人海。从上往下望,到处人头攒动,有带帽子的,有撑花伞的,就像是随风逐波的麦浪,看来这炎炎夏日也抵挡不了人们的热情啊!

我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位置静静等候比赛开始。盼啊盼,比赛终于在人们的翘首以待中终于开始了。选手们个个意气风发,头上腰上各缠着一块红布,在朝阳的光线下熠熠生辉。鼓声响起,一架架龙舟便如一支支离弦的利箭,在本平静无波的河上来去如飞,激起了一圈一圈的波纹。两岸看龙舟的人都大声呐喊,有的还把家中的锣鼓都拿出来,重重敲打助威,更有好事的年轻人把事先准备好的“连环响”鞭炮挂到树上点燃。一时间,呐喊声、锣鼓声、劈劈啪啪的鞭炮声交汇在一起,在河面上回荡,震耳欲聋。

那些龙舟纷纷你追我赶,争先恐后地奔向终点。选手们奋勇挥桨,动作整齐划一,坚实的肌肉随着动作一起一伏,额上布满的汗珠反射着太阳的光辉。击鼓的人更是兴奋异常,身体一蹲一起,双槌齐下,恨不得把全身的力气都使上去,让人担心那鼓会不会被敲破。赛到紧张处,更是精彩异常。鼓点越来越急,摇板入水的节奏也在加快。只见两只龙舟齐头并进,力争上游,谁也不让着谁。选手紧张,观众的心也跟着悬了起来,岸上的呼声一阵盖过一阵。待到分出胜负,又是一阵的欢呼声夹杂几声懊丧的叹息声。

比赛结束了,人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比赛场地,湖面又恢复了往日的平静。

龙舟比赛可真是多姿多彩啊!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篇八

春节期间哪个家不是都聚在一张会餐桌旁,享用着美味的.菜肴,在餐桌旁谈笑风生,讲着一年的劳作与辛苦。在这一天里,奔赴四面八方的打工人在这一天里都会赶回家,享用着这富含美好意义的饭菜。

大年初中一年级的光景是最和睦,最热闹的。从一大早开始就有连续持续的鞭炮声从四面方传来,一听到鞭炮声,还在床上打盹的孩子子们就躺不住了,一溜烟地穿上新衣裳,把自己打扮得娇俏可人。当拜年队伍陆续赶来时,年青的大大家会携带的娃参加这庞大而热闹的队伍,老大家就会在家招待客人。这一天要数孩子最开心了,提着大袋子,四处“讨吃讨喝”这跟天上掉馅饼没什么不同。

元宵节紧伴随新年的脚步红红火火地走来。为何元宵必须要悬灯结彩呢?我知晓如此一个故事:从前,有只神鸟被猎人射死,帝知晓后大怒,下兵正月十五放火活活烧死大家,天帝的女儿不忍心看着百姓们被烧死,于是冒着风险到凡间告诉大家。其中一位老人说:“正月十4、十5、十六这三天,挂红灯笼,点爆竹,放烟火。如此一来天帝就会知晓大家都死了。”为了记念这次的成功,大家都会在正月15日在自己家里院子里悬灯结彩,灯火通明!

元宵时还要吃汤圆。软软糯糯的一个个,放在嘴里轻轻一咬,就会流出黑色的香浓的黑芝麻酱,吃完一个还想吃2、个。汤圆虽然美味,但吃多了也不健康:糯米做的皮、豆沙、芝麻,等糖馅都是高糖分,高热量食品,所以要少吃!

新年可真美好啊!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篇九

盼了好久的饺子节终于到来了。

早上,伴着2020年冬天里的第一场雪,我和爸爸妈妈带着饺子皮跟饺子馅,一蹦一跳的来到教室,教室里人头攒动,同学和家长都来了,教室里好不热闹。嗯!没错,今天就是六年级专属的一次包饺子活动。

我们把六张桌子拼一组,不一会儿,同学和家长都陆陆续续的来齐了。我们便围坐在桌子旁,专心致致的学着大人包饺子。我看见爸爸把饺子皮放在手心,四周涂点水,用筷子放了一小团馅在饺子皮上面,把两个角一捏一扭,一个挺着将军肚的白白胖胖的饺子就包好了,不一会功夫,爸爸己经像变魔术一样变出一排排雪白的饺子了。我瞪大了眼睛,和其他同学一样,觉得不可思议。我很想试试,可又怕把事搞砸。爸爸好像看出了我的心思,对我们说:“很简单,你们也来试试吧,我教”。我早己跃跃欲试,迫不及待的拿起一个饺子皮,学着爸爸的样子,在四周涂上水,再放一团馅上去,可口还没封好,馅露了出来,后面皮也破了,那场面惨不忍堵。我不灰心,又拿了一个,这回我就放了一点点馅,终于捏出个饺子了,可等我放在盘子里和别人的一对比,才发现,别人的都像雪白的胖娃娃,而我的就像一个饱受风霜的小老头,我很失落,心想,这馅怎么老是和我作对呀!转念又一想,怎么能放弃,失败乃成功之母。我不甘心,又拿起一个,又一个,终于,在不断练习总结下,我成功的学会了包饺子。

饺子终于下锅了,我看着锅里的饺子,水把它们煮的“咕嘟咕嘟”响,在难熬的漫长等待后,饺子终于出锅了,有红的,绿的,黄的,白的,看上去就很有食欲。我放上醋,味极鲜,香油,老干妈等作料,咬上一口,太香了。

这次活动不仅让我学会了包饺子,也让我尝到了劳动的快乐。

文档为doc格式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篇十

春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过春节时的习俗有很多,贴春联就是其中一个。

听爸爸说,这个习俗大有来历呢:春联的来源其一是桃符,最初人们用以辟邪,后来画门神像木,刻人形挂在门旁于桃木上,再简化为在桃木板上题写门神名字。春联的另一来源是春贴,古人在立春日多贴“宜春”二字,后渐渐发展为春联,表达了汉族劳动人民一种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

除夕上午,我和爸爸一起贴春联。我拿着一把剪刀和透明胶布,爸爸拿着春联,一起来到门外。爸爸先贴横批。我用剪刀喀嚓喀嚓地把胶布剪成小块,递给爸爸。有时候我剪多了,就把剪多的胶布的一半贴在门上,另一半悬在空中,当做备用。爸爸轻轻地贴住春联,免得贴皱了。我们俩配合得很默契。爸爸先贴横批,再贴上联和下联。我看了奇怪地问:“爸爸,你为什么上联贴在左面,下联贴在右面呢?”爸爸回答:“传统来讲,右联为上,左联为下。横批从左往右念,上联就应该贴在左面,从右往左念,上联就应该贴在右面。现在通常的横批都是从左往右念的。我们家的也是,所以上联就应该贴在左面。”最后我们又贴了值得大大的福字。贴完春联,从远处一看,红红的,很喜庆。横批是福星高照,上联是金鼠贺岁年年好,下联是万事如意步步高。

春节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迎新春。祝愿家家户户在新的一年里都能过得吉祥幸福,快快乐乐!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篇十一

妈妈平时工作很忙,一天到晚难得看到她闲的时候。但无论多忙,元宵节这一天,她总会腾出时间给我们一家做汤圆。

“妈妈,今天元宵节你又要做几种汤圆?”“哎呀,你没看我正忙着呢,你哪凉快上哪去,别给我添乱!”“哦,知道了。”

趁着汤人在锅里煮的时间,我问妈妈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妈妈说她也不知道,要我自己去查手机。

我打开百度搜了一下,便搜找到一个跟元宵有关的故事。相传刘邦死后,刘盈登基为帝,但因刘莹胆小懦弱。大权渐渐落在吕后术中,之后吕氏一族想模仿的诗被邪王刘囊知道后,他灭了吕氏一族,帮刘氏夺回了皇权又把平定叛乱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就是元宵的由来历了。

我放下手机,走进厨房,看见妈妈掀开锅盖。有一股白烟往上冲。妈妈往锅里看了看,然后说道“汤圆煮好了,把红糖拿一罐出来。”我应了一声,就跑到。厨房后面拿了一罐红糖。

妈妈拿漏勺把锅点汤圆拿了出来,放进成有红糖的白色的小圆球外面又围了一层红糖。看起来美味极了。

红糖汤圆一端上桌,我们几个孩子就抢疯了。妈妈说:“慢点夹,锅里还有呢。”我夹了一个放入口中软软的汤圆,再配上一层甜甜的红糖,糯糯甜甜,简直是世间的美味。爸爸也一个劲地夸好吃。看着一大家人吃得稀里哗啦的,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元宵的红糖汤圆不仅裹着红糖的甜味,还有大家浓浓的亲情。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篇十二

我的家乡在福建,那里充满了我甜蜜的童年回忆。那些美好的瞬间让我难以忘怀,那些美味的水果也让我念念不忘,还有那些特别的风俗让我记忆深刻。

我的家乡有很多奇特的水果。记得那是一个炎热的午后,妈妈出门去了,我自己一个人在家玩,不一会儿,饥肠辘辘的感觉驱使着我到厨房里去寻觅好吃的。我在厨房里翻翻这儿,看看那儿,顿时,一个金黄金黄的大木瓜出现在我的眼前,怎么吃呢?我迫不及待地拿出小刀把它切开,黄灿灿的果肉包裹着一颗颗滚圆滚圆的小黑籽,就像一颗颗圆溜溜的小珍珠,摸起来滑滑的。我捏起一个放入嘴里,咬了一口。哇!好辣啊!满嘴都充斥着火辣辣的味道。这个小黑籽味道还挺怪呢,害我喝了三杯水才让那味道在我嘴里渐渐淡去。不过,木瓜的果肉的确好吃,吃起来甜甜的、软软的。

除了木瓜,在我的家乡还有很多奇特的水果,比如小柠檬和波罗蜜。说起波罗蜜我总会想到大榴梿,它们长得实在是太像了,外面都有尖尖的刺,好像同胞兄弟。虽然它们长得像,但吃到嘴里的味道却有很大差别。大家都知道榴梿闻起来臭臭的,吃起来香香的,而波罗蜜的气味和味道都是甜甜的,吃完很久,嘴里还留存着它的香甜。相比较而言,我还是更喜欢那香甜的波罗蜜。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篇十三

在广东,快过年的.时候,大家备办各式年货,比如:买鸡、鸭、肉、鹅、鱼……选购春联、年画等。最重要的是要买柑橘、青橄榄、香梨等水果,象征吉祥如意。和迎新送亲朋好友的佳果。

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去“述职”之时,这日起,家家户户大扫除,用物和被帐都要进行清洗,谓之“采囤”。

晚上,我们还会将水缸里贮满水,米缸里填满米,灯火不熄灭,以象征这“岁岁有余、年年不断炊”的好兆头。

当新年钟声敲响,家家户户鸣放鞭炮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听了后,你觉得怎么样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