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得到了一些心得体会以后,应该马上记录下来,写一篇心得体会,这样能够给人努力向前的动力。那么我们写心得体会要注意的内容有什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心得体会范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教学做合一心得体会教学合一的教学观篇一
陶行知先生学贯中西并开辟了一条中国教育的新路,创立了“生活教育”学说,这在世界上引起了各方教育家的关注,先生被誉为“中国伟大的教育家”可谓当之无愧!
时至今日,陶行知先生所研究和试验的教育问题实在是还有其意义和价值的,为我们的教学改革点亮一盏明灯。
陶行知在《教学合一》一文中说:“一、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二、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三、先生不但要拿他教的法子和学生学的法子联络,并须和他自己的学问联络。
先生讲“在教学过程中,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也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要把教和学联络起来:一方面先生负指导的责任,一方面要学生负学习的责任。”也就是说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他们也负责学的责任,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必须要负学的责任。小学生没有升学压力,大部分学生又对学习没有兴趣,如果再不根据学生的情况,一味的填鸭式的教,那么后果可想而知,学生睡觉、谈论也就不稀奇了。俗话说的好“寸有所长,尺有所短”,小学生虽然对理论学习缺乏兴趣,但是动手能力普遍较强,可以把课本中一些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具体的教学情境,不追求完整而系统的理论知识,重在激发学生学的愿望。
先生讲“做先生的,应该一面教一面学,并不是贩买些知识来,就可以终身卖不尽。”这正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否则年年照样画葫芦,学生不觉得枯燥,教师自己也就厌烦了,这一点在一些老教师身上更是反应明显。因此教师要关注自己所学专业领域的新发展,更新自己的知识,时常研究学问,找到新理论,不仅对学生有利,对教师本人也是一件畅快的事。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作为一名教师,要以先生的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主体,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学校教学改革做贡献。
教学做合一心得体会教学合一的教学观篇二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想,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可是读后感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学做合一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支教岛读写群本周的读书任务是《教学做合一》读后感。说实话我乍一看到题目的时候,就简单的认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中学,学中做。要识庐山真面目,我还是一如往常地认真阅读了《陶行知教育文集》之《教学做合一》章节,真是越看越佩服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之高尚,更加觉得自己孤陋寡闻。
最初对“教学做合一”的理解,我还是过于肤浅,所以又在网上搜索了一番,查找到了陶先生提出的“教学做合一”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教学做合一”思想是陶行知先生在批判当时中国落后的教育现状,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理论的实践中逐步提出并完善的。在陶行知的时代,中国主要有两种教育:一种是中国道统的儒家经典教育;二是在西方传教士开设的教会学校中所进行的所谓洋教育。陶行知分别称之为“老八股”和“洋八股”。不管是“老八股”还是“洋八股”,它们都有两个共同的弊端,一是教学内容严重脱离中国国情,脱离学生的实际需要;二是“重教太重”而且教学方法呆板落后,没有生气。陶行知认为,这两种教育都是没有生命力的“死教育”,在这样的教育里,先生是“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是“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要想使中华民族起死回生,必须对这种“死教育”进行彻底的革命,教育革命最有力的武器,陶行知认为就是普遍地进行“教学做合一”。
“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对于一件事来说,教法、学法和做法是合而为一,三位一体的,它们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例如,在做教学这件事的过程中,我们得到了锻炼,提高了自身能力,那么,这种对于自己的进步来说就是“学”,我们在“做”与“学”的同时也影响着学生,并不是通过单纯枯燥的'“教授法”或者填鸭式的“灌输法”,使学生也从中学到了知识,这种对学生的影响就是“教”。“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教育中的反映,从而为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在这一章节中,陶先生又以种田为例,指出种田这件事,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在陶先生看来,“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是教育法,它的含义是教的方法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要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教而不做,不能算是教;学而不做,不能算是学。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正如陶学生所说:“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由此他特别强调要亲自在“做”的活动中获取真知。当然,所有这些理论的阅读,都让我有意识地去思考、反省课堂教学的点滴,在讲授过程中,有太多时候忽略了“教学做合一”,特别是在要通过活动的互动参与,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中,好似“教而不做、学而不做”。
边读边思,边查边写,尤其是在读了《在劳力上劳心》一节,我对“教学做”中的“做”是教、学之中心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我们必须明白做什么,才能明白什么是教学做合一,否则仍是停留在自我以为的层面。“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事物之母。事事在劳力上劳心,便可得事物之真理。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便可无阶级……这个担子是要教师挑的。”即唯有贯彻在劳力上劳心的教育,才能实现教育的真正功能,创造在劳力上劳心的人类;唯独如此,才能创造大同社会。这应该是“教学做”中的真做所在。
人的影响是渺小的,而书的影响是深远的。好读书,读好书,犹如聆听高人激情演讲,得高人指点,在疲惫、迷茫之边缘,再获信心和力量!
教学做合一心得体会教学合一的教学观篇三
公务员队伍的出现与发展,是社会分工的必然结果。公务员代表国家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行使国家公共权力,履行国家公务,是国家既定政策的执行者、操作者和守卫者,其岗位重要,责任重大。因此,在公务员队伍素质能力建设上,有着比其他职业更高的要求,在道德建设上意义重大。
好以下四点:
一、公务员忠于国家,不仅是口号,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行动。 忠于国家是公务员的天职。公务员在具体履行公务的过程中要时刻保持头脑清醒,是非分明,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始终维护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维护国家利益,维护党和政府形象、权威,严守国家秘密,同一切危害国家利益的言行作斗争,确实做到言行一致。
二、公务员必须依法、依规办事,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 恪尽职守是公务员的立身之本。公务员要弘扬职业精神,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世界观、权力观、事业观,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为党和人民事业的不懈奋斗之中。在具体做事时尽心尽责,责随职走,心随责走,做到“在其位、谋其职、尽其责”。不但要说到做到、说好做好,还要注重持续发展、勇于创新、顾全大局、甘于奉献。要发扬职业作风,求真务实、勤奋能干,兢兢业业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业绩。
公务员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是由法律确定的。公务员要忠于国家宪法,模范遵守法律法规,依法依规办事,自觉维护宪法和法律尊严。要有严格自觉的规则意识,按照法定的权限、程序和方式执行公务,遵章守纪,恪守法度。在履行具体公务时,要“合法、合规、合情、合理”,严守职业纪律,严于律己、谨言慎行,不玩忽职守、敷衍塞责,不滥用职权、徇私枉法。拒绝不作为,更不乱作为。
主义群众观点,坚持群众路线,尊重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受人民监督,让人民满意,不仅要为人民服务,更要全心全意。要增强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入调查研究,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积极回应人民群众要求,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服务人民的前提,是取信于民;取信于民的基础,是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脉相连。只有筑牢公务员与群众关系的信任基石,方能为人民谋取福祉,为党和国家赢得民心。孟连事件让我们牢记: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是做好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治本之策。要创新群众工作方式方法,近距离开展工作,心贴心为民服务。当前,在全省各级干部中开展“四群”教育,实行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正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最好诠释。通过引导机关干部走出机关,驻村蹲点,加强对公务员的群众观点教育、群众路线教育、群众利益教育和群众工作教育,经常提高为人民服务本领,创造优质公共服务,促进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
四、公务员要廉洁从政,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
机关工作最重视的就是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因为国家公共管理工作事关重大,一点点疏漏就可能会给国家和人民群众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公务员必须认真、细致地对待每一件工作,精益求精,做正确的事,正确地做事。
公正廉洁是公务员的基本品质。公务员要廉洁从政,坚守信念防线、道德防线、法纪防线。办事要出于公心,不以私情废公事,不拿原则作交易,不以权利谋私欲,防微杜渐,勇于同腐败现象作斗争,努力维护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
要始终牢记“过犹不及”的道理,一定要知道自己的位置,什么事情该做,什么事情不该做,必须清清楚楚。服从命令是公务员的必修课,努力做到不越权、不越位、不缺位,不怕苦,不抱怨,不为失败找借口,踏踏实实地按上级的要求认真执行工作任务。
总而言之,对于公务员这一特殊的行业,被赋予了新时代的使命,如何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如何立足本职,是每个公务员必须时刻牢记的。践行为先,知行合一,要知难行难,知难行易,努力实践,做一个国家和人民满意的公务员。
教学做合一心得体会教学合一的教学观篇四
本周在家学习了陶行之先生的教学佳作《教学合一》一文,我觉得作为一名音乐教师,为了能使低年级小朋友越学越有趣,越学越聪明,越学越爱学,然而去把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渗透到音乐教学中去。
教师教学不应该是教给小朋友死记硬背现成的知识,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培养小朋友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小朋友学会学习。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确立好小朋友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激发和把握小朋友的兴趣,创造小朋友积极参与学习的机会,让小朋友在说一说,做一做,演一演,创一创中去感受、理解和表现音乐,并给小朋友一些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发展自己的个性。
陶行知先生认为人的智力有差异,因此,他积极提倡根据人的不同智力特点施以不同的教育。他还认为教师教的快、慢、多少,都要根据小朋友的实际情况,各方面的能力、兴趣而定,要使不同的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在做中学,学中做,才能有兴趣,才能学得好。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陶先生的理论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寓教于乐的思想。人的智力有差异,小朋友音乐基础也有差异,所以我们教师要根据小朋友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对每位小朋友的音乐基础有所了解,以便能在课中能有的放矢地进行音乐的差异教育。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能随机应变,让不同层次的小朋友都能有成功的机会。例如:在复习《保护小羊》这首歌曲用双响筒和碰铃来为歌曲伴奏时,我先叫那些音乐节奏不太好的小朋友,用|||节奏伴奏,待他们表演完后,我与学生一齐击掌,表扬他们,然后我再叫那些节奏感好的小朋友,鼓励他们用不同的节奏来伴奏,因为他们节奏感非常丰富,用了不同的节奏来伴奏,获得了大家一阵又一阵的掌声。这样,不仅让层次差的小朋友有了参与的机会,而且增加了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一旦兴趣被调动起来,就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顺利掌握了学习的基本要求,同时,基础好的小朋友又得到了较高要求的锻炼。
我感觉到音乐教学中渗透教学做合一的思想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受到了小朋友们的欢迎,还能使我在教学中化时少,工效高,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做合一心得体会教学合一的教学观篇五
;教学做合一是本校的校训,我们学校的基础就是立在这五个字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比明了这五个字还重要了。说来倒很奇怪,我在本校从来没有演讲过这个题目,同志们也从没有一个人对这五个字发生過疑问,大家都好象觉得这是我们晓庄的家常便饭,用不着多嘴饶舌了。可是我近来遇到了两件事,使我觉得同志中实在还有不明了校训的意义的。
一是看见一位教导员的教学做草案里面把活动分成三方面,叫做教的方面,学的方面,做的方面。这是教学做分家,不是教学做合一。
二是看见一位同学在《乡教丛讯》上发表一篇关于晓庄小学的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说:“晓庄小学的课外作业就是农事教学做。”在教学做合一的学校的辞典里并没有“课外作业”。课外作业是生活与课程离婚的宣言,也就是教学做离婚的宣言。今年春天洪深先生创办电影演员养成所,招生广告有采用“教”“学”“做”办法字样,当时我一见这张广告,就觉得洪先生没有十分了解教学做合一。倘使他真正了解,他必定要写“教学做”办法,决不会写作“教”“学”“做”办法。
他的误解和我上述的两个误解是相类的。我接连受了两次刺激,觉得非彻底的、原原本本的和大家讨论明白,怕要闹出绝大的误解。思想上发生误解则实行上必定要引起矛盾。所以把这个题目来演讲一次是万不可少的。
我自回国以后,看见国内学校里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受教的情形,就认定有改革之必要。这种情形以大学为最坏。导师叫做教授,大家以被称教授为荣。他的方法叫做教授法,他好象拿知识来赈济人的。
我当时主张以教学来代替教授法,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校务会议席上辩论二小时,不能通过,我也因此不接受教育专修科主任名义。八年,应《时报·教育新思潮》主干蒋梦麟先生之征,撰《教学合一》一文,主张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此时苏州师范学校首先赞成采用教学法。继而“五·四”事起,南京高等师范同事无暇坚持,我就把全部课程中之教授法一律改为教学法。这是实现教学合一的起源,后来新学制(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的学制,又称壬戌学制。编者注)颁布,我进一步主张: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这是民国十一年的事,教学做合一的理论已经成立了,但是教学做合一之名尚未出现。前年在南开大学演讲时,我仍用教学合一之题,张伯苓先生拟改为学做合一,我于是豁然贯通,直称为教学做合一。去年我撰《中国师范教育建设论》时,即将教学做合一之原理作有系统之叙述。
我现在要把最近的思想组织起来作进一步之叙述。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
从广义的教育观点看,先生与学生并没有严格的分别。实际上,如果破除成见,六十岁的老翁可以跟六岁的儿童学好些事情。会的教人,不会的跟人学,是我们不知不觉中天天有的现象。因此教学做是合一的。因为一个活动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比如种田这件事是要在田里做的,便须在田里学,在田里教。游泳也是如此,游水是在水里做的事,便须在水里学,在水里教。再进一步说,关于种稻的讲解,不是为讲解而讲解,乃是为种稻而讲解;关于种稻的看书,不是为看书而看书,乃是为种稻而看书;想把种稻教得好,要讲什么话就讲什么话,要看什么书就看什么书。我们不能说种稻是做,看书是学,讲解是教。为种稻而讲解,讲解也是做,为种稻而看书,看书也是做。这是种稻的教学做合一。一切生活的教学做都要如此,方为一贯。否则教自教,学自学,连做也不是真做了。所以做是学的中心,也就是教的中心。“做”既占如此重要的位置,宝山县立师范学校竟把教学做合一改为做学教合一,这是格外有意思的。
一九二七年 十一月二日
注:本文来自陶行知一九二七年 十一月二日在晓庄师范演讲会的演讲稿,原载1928年1月15日《乡教从讯》第2卷第1 期。
(作者简介:陶行知,生于1891年10月18日,于1946年7月25日逝世,汉族,徽州歙县人,原名文浚,大学期间推崇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取名“知行”。毕业于金陵大学(1952年并入南京大学)文学系,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曾任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务主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先后创办晓庄学校、生活教育社、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做合一心得体会教学合一的教学观篇六
;翻开中学历史课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层层叠叠的目录。目录居教材之首,可其作用却常常被我们忽视。有的学生对目录熟视无睹、不屑一顾或者很少发掘它的妙用,甚至有的教师也没有体会到目录的潜在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很少去教学生利用目录。其实有效利用教材目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目录,是正文前列出的篇章名目,是教材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往往隐含着十分重要、相当丰富的内涵,与正文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录是全书的总蓝图,也是教材的总纲,对整个教材内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教材的每一个章目、节目是对该部分内容的高度提炼和概括。历史教材目录的编排充分地反映了历史课程内容的相互联系,科学地体现了知识的相关性、连续性和整体性。把握了目录也就是把握了整个知识体系,可以说目录是学习的一把金钥匙。科学、合理地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目录,将对教学起着积极的作用。
从心理学上来讲,教学过程是以心理活动为基础的认识过程。在教学过程中,首先要接触教材的基本结构,从宏观上大概了解其内容,然后再去学习那些相关的具体知识,也就是从整体到部分,这样才利于理解和掌握,而目录正是教材的基本结构。因此,在开始学习新教材时,我们要让学生首先接触并把握目录。以人教版《历史》必修一为例,从目录上看,全书共8个单元,有27课,通过观察目录我们可以知道两点:1.《历史》必修一是以人类政治活动发展主线及其时段性政治发展特征为基本内容的。比如,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关注的是古代中国不同时期政治制度的内容、特点、沿革和影响等,描绘了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又如单元三探讨的是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可以说,必修一中的每个单元都反映了一个历史时期某个国家、区域或某一类社会形态中政治发展的实质性特征。2.教材采取了中外合编的专题史体例,坚持了古今贯通、中外相连的整体性原则。让我们来看看必修一的目录,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单元二“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文明”、单元三“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确立与发展”、单元四“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五“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单元六“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单元七“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单元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很明显,我们可以发现教材是按照古代中外史、近代中外史、现代中外史的思路来编写的,目的是在时序上加强中外史的比较。
这样从一开始就利用目录对全书的内容、结构进行概括性的介绍,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一个大概的知识结构,有助于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程的内容和编排,从宏观上掌握教材体系,建构知识网络。了解了教材的大体内容和编排体系,再去学习具体的每个单元、每一课的内容,学习效率会大大提高。
二、在新单元开始学习时,利用目录介绍教材的章节结构或单元知识结构
通过目录小标题,可以揭示每章节与节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明晰本单元历史发展的线索。比如,单元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主要有“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四课。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主题和特点。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是古代中国早期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是封建社会的基本政治制度,经历了一个产生、巩固、完善、强化的演变过程。秦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后由汉至元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逐步发展,到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发展到了顶峰。中央集权制对中国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样利用目录让学生了解单元知识结构,对学生把握教材知识体系具有良好的效果。
再如,单元八“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主要有三课“两极世界的形成”“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世纪之交的世界格局”。本单元在内容设置上分三个阶段,展示了二战后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的全过程。第二次世界大战改变了以前的世界政治格局,战后初期形成了以美国、苏联为首的两大军事政治集团对峙局面,导致两极世界格局的形成。而后欧洲共同体的形成、日本成为世界经济大国、中国的振兴以及不结盟运动的兴起,则有力地冲击了二战后形成的两极格局,出现了两极格局向多极化发展的趋势。时至今日,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依然是一个发展趋势,它的最终形成将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由此可见,各课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只要我们注意和挖掘出这些目录中蕴涵的用意和宗旨,通过目录来理解内容,明晰历史发展线索,全单元内容就会思路清晰、条理分明,这将有助于学生理清历史发展的过程,加深对教材中历史知识的理解。
三、在历史复习课中,利用目录构建知识网络,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当历史课程进入复习阶段时,学生对教材内容已有初步掌握,为了将学生平时所学的零散的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可以利用目录中所列标题为路标,提纲挈领地进行复习,穿章破节地提炼出教学内容的核心知识。在复习的过程中,根据目录对所学内容进行一个宏观系统的回顾和把握,探求章目、节目和子目之间的联系,做到融会贯通、深化理解、形成网络,这样既能使学生强化以前所学的知识,又能使学生更加熟练地掌握所学内容。
在历史复习课中,不论是复习一章还是一册书都可以充分利用目录来进行。在完成了一个单元的学习后,可以“章”为主干、“节”目录为侧枝进行复习,认识每一节(课)内容在整章(单元)中的地位和作用,对知识进行简单的梳理,系统整理阶段性所学知识,让学生能站在更高的层次上去重新领悟的知识,逐渐构建起章节知识框架。在学习完全册书后进行总复习时,可从章目入手,让学生对已经学过的知识重新回顾、梳理综合,从总体上宏观地掌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并进行知识的再整合和系统化,构建知识网络,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当学生也能习惯性地以目录为纲对所学知识进行复习时,也就能够理清中外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对历史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就会更加全面、深刻、系统。这样利用目录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逐渐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的养成。
常言道:“教无定法,教学有法,贵在得法。”良好的教学方法,可以为教师发挥教学智慧提供保障,促进教学。在历史教学中合理有效地利用教材目录,可以提升教学质量,使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目录作为一册教材的“眼睛”,是贯穿整册教学内容的“链”,是联系全册教学内容的“纲”。重视对教材目录的正确使用,无疑对历史教学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应加强指导学生充分利用教材目录,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的一把钥匙。
(责任编辑 庞丹丹)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做合一心得体会教学合一的教学观篇七
;摘 要:作为主要的学科之一,美术教学对于学生审美意识和综合素质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可以说,良好的美术教学质量对于学生日后的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影响。“教学做合一”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这种教学形式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对于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本文将对“教学做合一”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进行简要阐述。
在现代艺术教育体系中,美术学科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随着现代教育的发展,教学理念不断升级,教学设备不断完善,现代美术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的地位不断提升。相比以往,美术学科已经获得了较大程度的发展,但是现实教育情况仍然不容乐观,教育资源的配置仍存在着不平衡的状况,对于美术学科而言,教学需求仍不能得到全方面的满足。“教学做合一”作为一种全新的教学形式,对于美术教学质量的提升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作用。
在传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由于学校和老师对于美术教学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也缺乏一定的创新性和时代性。绝大多数的美术老师直接照搬美术教学大纲的内容进行教学,根本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特点,也从未对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做出变通,从而导致美术教学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影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提升。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应该运用“教学做合一”进行教学改进,及时的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学生学习特点的基础上,对美术教学内容进行重新优化设计,包括美术教学的环节在内,都应该进行重新优化,注重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調动,从而使美术教学更加具有针对性。另外,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老师还应该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的培养,并且采用全新的教学方式,将创新思维的培养理念贯穿到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之中,突破美术教学的固化内容,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在当前的素质教育背景下,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已经成为教育的主旋律。然而,传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上基本以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课堂教学节奏完全由老师掌控,课堂教学效率极低。要想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创新思维,从而达到美术教育的预期目的,必须让学生树立起主体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小学生的想象力,从而有效提升美术教育的整体质量。对此,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及时运用“教学做合一”进行美术学科教学,摒弃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积极的转变教学模式,在课堂上以学生为教学中心,把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比如,在欣赏一个美术作品的时候,老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积极主动的观察,把自己的不同观察感悟与同学分享,从而展现出学生独特的个性,把“教学做合一”贯穿到美术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提升美术教学的整体质量。
任何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都离不开兴趣爱好的参与,美术学科要想破解教学困境,同样需要通过引导学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开展美术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强化学习兴趣引导,构建多元化的课程体系,通过转变美术教师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有效提升学生对于美术的兴趣,进而提升美术教育的水平和教学质量。传统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过于单一,学生很难对美术产生兴趣,缺乏学习美术知识的积极性,审美能力的提升和综合素质的提高更是无从谈起。所以,老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应该应用“教学做合一”对传统教学形式进行有效改革,探索和改进课堂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美术教学得以顺利开展。比如说,老师可以运用先进的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具体来说,课前老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将教与学的过程融入多媒体课件之中。由于学生对于声音和图片比较敏感,所以老师可以尽量多运用声音、图片甚至视频的形式展现教学内容,这样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使美術教学的开展更加顺利。
四、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一种较为新颖的教学形式,“教学做合一”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美术教学的整体质量。因此,在美术教学实践中,老师应该积极的探索和改进“教学做合一”的运用形式,从而有效提升美术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相关热词搜索:;教学做合一心得体会教学合一的教学观篇八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特别强调体验、感悟和内化,因为不能深入内心,很难做到知行合一。要达到这样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设计时下一番功夫。
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学生的认知水平包括专注力、思维能力、记忆能力等,是完成各项活动最重要的心理条件。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心理认知水平和接纳程度不一样,设计活动内容时要遵循这一规律。比如小学低年段,学生好奇、好动,课堂自我控制能力较差,教师可以设计“错位的五官”“开火车”等游戏。高年段学生的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抽象思维有一定的发展,课堂设计时可以添加一些注重感悟和内化的活动,比如头脑风暴、角色扮演、行为契约、辩论赛等。
華师大版三年级的《认识我自己》和五年级《为自己感到骄傲》都以“自我评价”为主题。三年级学生是形成自信心的关键期,别人的积极评价能让他们产生兴奋感、自豪感,从而增强自信心,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他人眼中的我、社会角色中的我”,引导学生正确看待他人的评价。五年级学生的独立意识和成人感逐步增强,开始关注自我的内部评价,教学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享自己的成功经历来认同自我。
考虑学生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发展性的班级团体活动课。课堂设计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站在学生的角度,明确学生的需求,体现学生的主体性。
集体备课时,大家认为这个目标虽然关注了学生的认知水平,但直接将亲子冲突认为是“孩子与父母的管教发生冲突”,所以要让学生“心存感恩之心”的定位不够准确,因为它忽略了“关注学生的需求”的理念。其实,导致学生“叛逆”的原因有很多种,除了孩子的问题,家长的教育也可能存在问题,如果只将原因归咎于学生不懂得感恩,活动设计就带有传统教育的“权威”色彩,不是一节真正的心理课。同时,课题定位“感恩”,指向范围太宽,不宜操作。
围绕这种认识,主讲教师将主题调整为“如何应对父母的唠叨”。预设的目标是:“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活动中引导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正确看待父母的唠叨。”六年级的学生自主意识逐步增强,在亲子关系中如果发生矛盾,总是希望自己得到成人一样的理解和尊重。一个“理解”,充分关注了学生的需求;将主题具体到“父母的唠叨”,小而具体,很容易与学生共情。然而,在进一步讨论中,大家认为本课的理念停留在“正确看待父母的唠叨”上,还是有说教的成分,而且心理教学除了关注学生的“知、情、意”,还有行为的改变。
了解或掌握一些改善亲子关系的具体方法,才能让行动有改变。因此,定稿时,教研组进一步优化了目标,即:“理解,是改善亲子关系的第一步。活动中引导学生站在父母的角度,感受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理解父母、体谅父母,正确看待父母的唠叨,共同探讨积极应对唠叨的好方法,从而达到改善亲子关系的目的。”这个目标中,“共同探讨”和“积极应对唠叨”的表述建立在理解学生的基础上,更加具体和细化,能真正引导学生自我成长。
(作者单位:宜昌市猇亭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孙爱蓉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