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品味完一部作品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感想写下来吧。当我们想要好好写一篇读后感的时候却不知道该怎么下笔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一
作者吴承恩把书中每个人物都描述的活灵活现,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他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成功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的起因、经过、结果一向都是紧紧地围绕着“如何成功”这条主线来写的,十分清晰明了。西游记的作者是没有善恶观念的,他给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发善心的一面,也有做恶事的一面,所以给人的感觉很矛盾,你不明白他究竟是何立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问题不是出在作者身上,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在作怪。我们从小看电视,就学会了:人物一出场,还没开始表演,我们就已经认定了他是好人,他是坏人,否则我们无法看下去。带着这种思维枷锁,当然就看不清本来的面目。传统的行为准则一向停留在道德层面,总是以善恶来衡量评判,可善恶究竟是什么以何种标准来界定你说的清吗西游记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作者没有这么狭隘,都是一样的。
拿现代社会来说,谁一生下来就是好人或是坏人不存在的事,再如当今的商场、股场,大家都在里面各施手段,博取利润,谁是好人谁又是坏人大家都是一样的。西游记是一本描述如何成功的书,探求的是成功的法则,没有好人坏人,仅有胜利者与失败者,把个说教式、灌输式的“劝善”打的粉碎!所以,你读西游记,不要管他讽刺什么,揭露什么,这些对我们都毫无意义,仅有成功的经验才具有借鉴价值。成功是什么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话说,就是到达自我所需要的目的。可此刻偏偏要用上:成功是一种信念,成功是一种境界,成功是一种超越,这类高尚的语言,这只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没那么多废话,成功的准确定义:到达目的。西游记告诉我们,成功的法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本事。成功,是要有本事的,是需要手段的。当然,老君、如来、观音的手段太高,不是我们一般人模仿得了的。
可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我们还是能够学的。你是精英,就孙悟空,你是卖苦力的就学猪八戒,既不是精英,又不肯卖苦力,你能够学沙和尚紧跟着有望成功的团队。俞敏洪一个普通的北大教师,可是之后他却能带领像王强、徐小平这样一群海归创立了新东方,像俞敏洪这样人物数不胜数,他们的成功总之一句话,有什么长处,使什么长处。这确实是种本事。
第二是合作。成功需要合作。唐僧靠徒弟保护,徒弟靠唐僧解脱彼此扶持,两不相谢。合作得以成功。如来靠取经团队,传经得以成功,取经团队得如来封授得以成功。成功是互利的,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有一种“龟兔双赢理论”。龟兔赛了多次,互有输赢。之后,龟兔合作,兔子把乌龟驮在背上跑到河边,然后乌龟又把兔子驮在背上游过河去。
这就是“双赢”,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成功的人士不都是善于合作的典范吗第三是坚持。成功,是由若干个因素构成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要做成任何一件事,至少有个必要时间,取经的必要时间是两三年,那么,无论如何在两三年之内是难于完成的。
在成功的过程中,必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在没有阻力的情景下,两三年时间就够了,那么,有阻力呢有强大的阻力呢需要多长时间这就是不确定的了。唐僧本打算三年完成的,结果却用了14年,这14年他一向坚持着,其中的任意一个时候,他只要一放弃,就彻底的失败了。西游记中的如来佛也是一样,他欲传经东土,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他还在坚持,只到唐僧这一次,传经才成功,假如这一次又失败了咋办那就再来一次!没有什么高深的秘诀,就是一个“持”字,很简单,真做起来,靠的不是知识多少,不是本事大小,靠的是无尽的毅力!无论你看多少成功的妙招,都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没有那么多成功的规定,没有那么多成功的定律,就是一个“持”字,不要轻易放弃。只要你一放弃,等于你又要重新再来。我们能够回想一下自我过去失败的经历,是不是因为主动放弃导致的再想一下以往成功了的经历,是不是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困难与阻力这些困难与阻力在你成功后再来看,真的就是如梦幻泡影。究竟要熬到什么时候,才能成功谁都不能给你打保票,因为这永远都是一个不确定的未知数,你仅有坚持坚持再坚持,终有成功一日。唐僧师徒的成功案例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团结奋进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
西游记精神。这也正是成功的关键,当你懂得了成功法则并去实践它时,你会发现成功的大门原先是虚掩的……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二
泱泱华夏五千年,多少文化结晶硕果累累,放射出耀眼光芒。而“四大名著”更是瑰宝中的瑰宝。《水浒传》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她既没有《红楼梦》的精致繁华、没有《西游记》的神奇有趣、也没有《三国演义》的细腻豪迈,却有着她自己的传奇多彩。
《水浒》是我国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章回小说,是明清小说的典范。由施耐庵于元末明初创作,描写了北宋年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在真正开始阅读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本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但读过才知道,《水浒》竟是本“反面教材”!
它竭力以唯心论的天命论解释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歪曲农民革命。《毛主席语录》曾指出:“《水浒》这本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让人民都知道投降派。”鲁迅也评论道:“一部《水浒》,说的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这一番言语,批判的都是以及时雨宋江为首的地主阶级投降派。
宋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孝子,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投降派的典型代表。他与高俅之间的斗争只是地主阶级不同派别之间的斗争。他把晁盖的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堂。“聚义”是团结英雄好汉们造封建地主阶级的反;而“忠义”则重点在“忠”,是按照孔孟之道为巩固封建统治效劳。这样把梁山中的阶级路线脱胎换骨,不仅扩大了梁山,也毁灭了梁山。
毛主席说,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的。话虽这般,但比起《水浒》浓重的政治色彩,我更倾向于她的文学艺术性。这也正是这本书成功的地方——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还有成熟的写作艺术。就比如说书中第十三回——“急先锋东郭争功,青面兽北京斗武”中关于青面兽杨志与急先锋索超比武时的精彩描写。
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对杨志的外貌描写:“头戴一顶铺霜耀日镔铁盔,上撒着一把青缨;身穿一副钩嵌梅花榆叶甲,系一条红绒打就勒甲绦,前后兽面掩心;上笼着一领白罗生色花袍,垂着条紫绒飞带;脚蹬一双黄皮衬底靴。一张皮靶弓,数根凿子箭,手中挺着浑铁点钢枪。骑的是梁中书那匹火块赤千里嘶风马。”
以及对索超坐骑的描述:“两耳如同玉箸,双睛凸似金铃。色按庚辛,仿佛南山白额虎;毛堆腻粉,如同北海玉麒麟。冲得阵,跳得溪,负得重,走得远,惯嘶风必是龙媒。胜如伍相梨花马,赛过秦王白玉驹。”频用比喻,细腻形象,将宝马的炯炯有神凸显得淋漓尽致。
对杨志所骑之马的描写也毫不逊色:“鬃分火焰,尾摆朝霞,浑身乱扫胭脂,两耳对攒红叶。侵晨临紫塞,马蹄迸四点寒星;日暮转沙堤,就地滚一团火块。休言火德神驹,真乃寿亭赤兔。疑是南宫来猛兽,浑如北海出骊龙。”
工整的对偶,形象的譬喻,用六个事物把那灿烂的红描绘的跃然纸上,将良骏的神采奕奕彰显得栩栩如生。绚烂的文笔让人仿佛觉得一场精彩绝伦的比武就在眼前。正如书中所写:“虽不知武艺如何,先见威风出众。”
而作者成熟的写作艺术还体现在对人物的形象刻画上,水浒梁山一百单八将及其他各路英杰也好,小人也罢,无不个性鲜明,活灵活现,加之跌岩起伏的故事情节,全书一百二十回,内容繁多却丝毫不乱井井有条,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不愧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而这些也正是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聚义”还是“忠义”,梁山泊的匾牌上一直少不了“义”,义字当头正是水浒好汉们的统一特征,也是他们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拿花和尚鲁智深来说吧,他与林冲虽只有一面之缘,却愿意在林冲遭人暗算时拔刀相助,并一路上好生照顾且护送其至沧州附近,将薛霸二位公人“管教”得服服帖帖。这不正是“义”的体现吗?
在这一点上,杨志同样也做得很好。在他一怒之下杀死泼皮破落户牛二之后,主动与路人一起上衙门投首。敢作敢当也是他身上的闪光点哪!哪怕是“投降派”宋江也是极推崇“义”的。水浒中个个好汉,哪个不是以义为自己终身的行动准则。而黑旋风李逵也正是因为对宋江的义而丢掉了性命。可见,义,有时候是需要用生命去做到的。
想当今社会,“义”是存活得越来越艰难了。远的不说,就拿近几年的一些事来看吧。各种各样的“碰瓷”、老人家摔倒讹好心人、以及“小悦悦”事件等等,无不令人痛心!小的来说,这是个别人没有很好的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大的来说,这是整个民族的道德与觉悟在急剧下滑!幸好,我们还有“托举哥”周冲、“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妈妈”吴菊萍、还有郭明义、还有孟佩杰、郑益龙还有……这种愿以生命做到“义”的品格还没完全消失。拯救民族之义,我们,还有希望,我们这一代,就是希望!
读《水浒》,品大义。一本水浒,告诉我们要尽量减少政府腐败,防止“高俅第二”的出现;告诉我们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义字当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然而,一本水浒,一本被盛赞为“委曲详尽,曲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的名著,告诉我们的,又何止这些……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三
开学前,第一次将《水浒传》认真地看完,我不是什么研究者或学者,看不出里面深刻的寓意,看不出里面的批评和征讨。但是我看得出这本书中最能影响我,最令我感触的情感——友情。整本书中,“情”的内涵倒是被施耐庵表现得淋漓尽致。
且不说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林;且不说梁山好汉大闹法场救宋江;也不说石秀怒杀贼僧答杨雄……只说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从未争执,从未内讧。第一次有不同意见也是因宋江谦让,让卢梭义坐第一把椅,众人不应,也未丝毫红过脸;只说招安之后,宋江自知误饮毒酒,便毒鸠李逵,李逵知后,毫无怨恨,道:哥哥要俺死,俺铁牛不死怎得;只说李逵,宋江死后,赛诸葛吴用,小李广花宋并在其坟前自缢……这本书中,到处承载着“义”。在我看来,这“义”便是友情,是愿为挚友触官府,献生命的友谊。
左道“玉麒麟”,右道“及时雨”,上书“替天行道”。分工合作,整顿梁山,为的是一个“义”字,为的也是一个“情”字。而当今社会,“义”有多少,真正的“友情”又在何方?
上次,看到一则报道:一人为骗邻居十几万,装友好有五年,拿到邻居“假借条”后,立即翻脸“讨债”,网上称其为“杀熟”。生活中,社会上这种事数不胜数,即使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友情的出发点也是利益,人与人之间的“义”、“情”也日渐淡薄。遇见危难挺身而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都上了感动中国人物提名榜了。从幼儿园抢苹果,到工作后抢机会,从小时候赤手肉搏到长大后刀光斧影。不禁问一句,社会怎么了?人心怎么了?
暑假里,补课一个月,剩下时间都迷在了这本《水浒传》上。只因它里面的“情”深深吸引着我,只因它的“义”深深打动着我,我敬佩及时雨宋江的仁义天下,我钦佩小旋风柴进的乐善好施……故事里每个主角原都是普通人,却最终做出了不普通的事,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并说到做到。
当今社会,公正了,公平了,我们只需要公义了。“义”字当头,头顶天,脚撑地,迎风送雪,做一个充满“义”,充满“情”的有志青年。不求像梁山好汉,为了“义”,为了“情”,视生命于不顾,也当应像他们保情护义,弘扬我中华传统美德。
“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朝北斗哇……”这是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水浒传》主要讲述的是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行为,作者是施耐庵。
这一百零八位好汉个个都是有血有肉的英雄,他们干过许许多多正义的壮举,都值得一提。但由于篇幅限制,我只能介绍其中的几位:
呼保义宋江,素有“及时雨”之称,在江湖上声名远扬。他为人豪爽仗义,经常资助一些贫困潦倒、迫切需要帮助的人,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这也是后来他能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的原因之一。他还喜欢结交义士,朋友很多。宋江虽做了梁山的首领,却时时心向朝廷,最终率领一百零八好汉接受了政府的招安,为国家效力。
“智多星”吴用,原来是一名教书先生,后加入晁盖等人劫“生辰纲”的团队,再后来上了梁山。虽说名字谐音是“无用”,但我们的吴用先生作为梁山的头号军师,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梁山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非常“有用”的。吴用也很讲兄弟情分,宋江死后,他也自尽。
“花和尚”鲁智深,原名鲁达,很讲义气,有侠客的风范,曾三拳打死欺负金氏父女的“镇关西”郑屠,并因此而被迫出家为僧。出家后,他醉酒闹事,砸坏了山门,被逐下山,奉住持之命到大相国寺修行。在这里,他倒拔垂杨柳,制伏了当地一群混混。后来,他离开了相国寺,在野猪林救过林冲,在九华山当过山大王,上了梁山,最后在寺里圆寂,结束了这充满传奇和侠客色彩的一生。
除了好汉们,《水浒传》里也有一些恶贯满盈、奸诈狡猾的人,如蔡京、童贯、阎婆惜、西门庆等。作者在他们身上也花了很多笔墨,把他们的丑恶刻画得淋漓尽致。
《水浒传》作者的笔法生动,一个个或善或恶的形象被他塑造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梁山好汉们团结一心、效忠朝廷、讲兄弟情义,这些连同作者的写作手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完了《水浒传》,我觉得它的主旨是团结、效忠国家、讲义气这三点。好汉们的身上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一些东西不值得我们学习:如把本无反心的卢俊义逼上梁山,或李逵太过冲动,不问青红皂白便认定宋江强抢民女,并因此而砍断了梁山上的旗等。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四
读完《水浒传》,我不禁掩卷沉思,在那样一个奸臣当权、在那样一个傀儡皇帝统治下的黑暗、动荡的年代,涌现出的一批用正义感的英雄为什么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是当初宋江的错误抉择,是奸臣的嫉贤妒能,是傀儡皇帝的懦弱无能。是这些原因的结合,才组成了这样的悲剧。那么,宋江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实力?为什么各路英雄豪杰都不约而同地上水泊梁山落草?
有一部分是因为犯下了大罪,畏罪逃到了梁山泊,朝廷越是不管这个地方,逃到这里的人越多,逃到这里的人越多,朝廷越是不管,或是说不敢管,也管不了这个地方。所以才使得这里“匪患猖獗”。
还有一部分是冲着山东及时雨宋公明来的。当然,为了让山寨更加强大,山寨头领也不得不各处招贤纳士,所以,在军师吴用的计策下,他们也”逼“一些人上了梁山。比如朱仝,吴用为了赚朱仝上山坐一把交椅,令李逵杀害小衙内,让朱仝不愿上山也不得不上梁山。
当然,随着水泊梁山的不断强大,朝廷也不得不盘算着怎样去摧毁这样一个组织。所以就不断派兵去剿匪,因此在与朝廷的战争中,也俘虏了许多大将。在他们引颈受死的时候,宋江往往”亲解其缚“对待他们那是相当的好,让他们”受宠若惊“。而后再告诉他们自己”本无意与朝廷作对“然后诉说自己的苦衷,然后”只盼朝廷早日招安“对于想要的人,就耐心劝说,对于他们的顾虑——家人的安危,也是积极解决,派人”将一家老小搬到山寨“所以就定了他们的心。
对于于自己无用的人,也以礼相待,天天“肉山酒海”,最后在”苦留不住“的情况下,将他放下山,让他传达自己的苦衷。这一切都天衣无缝,因为被捉到在梁山泊上,人心自危,对于宋江的话,只能唯唯诺诺。因为宋江山上的人,可不是好惹的,李逵就是最典型的。杀人不眨眼。要是看到有人对自己心中唯一崇拜的人不敬,那后果可想而知。所以最后就有了一百单八将这样的雄伟场面。
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传说是三十六个天罡星和七十二个地煞星转世,他们讲究忠和义,爱打抱不平、劫富济贫,不满贪官污吏,最后集结梁山,与腐化的朝廷抗争。
李逵这个人,作者刻画得很成功,他是在《水浒传》中最鲁莽的人物,尽管如此,但他为人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是《水浒传》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不管是谁,只要遇上李逵这个对手,那都是不寒而栗。李逵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特别爱惹事,由于性格卤莽、性子急躁等原因,总是头脑发热爱冲动,不断地惹麻烦,要么是闹场误会,要么是好心办坏事,为作品平添了许多波澜。好在所惹的乱子都不是太大,最后又总是能被那位兄长般的主将一一化解。让我总是严肃不起来。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大的集体,后来却走向了衰落。在归顺朝廷后,破大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百单八将,不曾折一将。但是在后来的战役中,却十去其八:阵亡正偏将五十九员,于路病故正偏将佐十员,鲁智深杭州六和寺坐化,武松折臂不愿恩赐于六和寺出家,公孙胜回还蓟州出家,不愿恩赐,于路辞去正偏将四员:燕青,李俊,童威,童猛。在京正偏将五员:安道全,黄甫端,金大坚,萧让,乐和。
这样一个表,皇帝看完后,也嗟叹不已:“卿等一百八人,上应星曜,今止有二十七人见存,又辞去了四个,真乃十去其八矣!”
这样的结局,谁看完都会难受的。可是噩梦远远没有结束,高俅一伙人唯恐宋江一伙人日后飞黄腾达,报复自己。于是在皇帝面前告宋江等有谋反之心,皇帝让高俅赐宋江御酒,问详细情况。高俅在皇帝赐的御酒中下了慢药,让宋江喝了药酒,宋江怕李逵等知道后再聚义造反,背叛朝廷。所以叫来李逵,给李逵喝了药酒,让李逵死后和自己一起葬在蓼儿洼。宋江自从当官以来,就常常来此游玩,此处有和水泊梁山一样的景色。李逵洒泪而别,几日后果然毒发身死。尸体运来与宋江葬在了一起。也正是宋江说的:“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近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后来,小李广花荣和军师吴用得一奇梦,梦中宋江和李逵向他们诉说了此事,并且让他们去蓼儿洼看望自己,吴用和花荣奔到了蓼儿洼,亦悲伤不已,在此自缢,可怜英雄一世英名,就如南柯一梦。
皇帝当晚亦得一梦,梦见到了蓼儿洼,宋江等齐齐跪下,诉说冤屈。皇帝梦醒后,得知宋江等确实已死。龙颜大怒,召来高俅等人问责,蔡京、童贯却说:“人之生死,皆由注定。”皇帝最终还是被他们掩饰过了,并没有问罪。
在那样一个黑暗、动荡的年代,就是这样一批义字当先的绿林好汉,由盛转衰。让人痛心不已。而这只是一支代表人物,是当时的黑暗的代表,是民不聊生的代表。也是人民心中真实的想法的代表。这部经典巨著,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反省。所以我们要同样去感激作者,把这样一个真实、残酷的真实世界留给后人。引发起所有读者的共鸣,这,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价值所在。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五
相见就是一种缘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天不怕地不怕,他无疑是个大人物。但是再强大的人物,也有脆弱的时候,也需要有人去关心他。
五百年前,一块灵石吸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孕一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石卵见风化一石猴,这就是孙悟空。孙悟空修行成仙,法力无边,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间,所有朋友都远他而去,就连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也只见过他一面。百年孤独,百年春夏秋冬,他餐风饮露,好不凄苦。幸得菩萨点化,他终于迎来了取经人唐僧,唐僧解救他后,他做了唐僧的徒弟,但是在唐僧那里,他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信任。后来猪八戒也是对他若即若离,甚至鼓动唐僧念《紧箍咒》,使他受尽皮肉之苦。只有沙僧,他崇拜悟空,支持悟空,可以算是他的铁粉知己。
在流沙河,沙僧被悟空收服后,他自叹不如。后来见过孙悟空的真本领后,更是打心眼里佩服这位大师兄。
起先,沙僧是怕孙悟空的,虽然他们已经成了师兄弟,但是他还是小心翼翼地跟在大师兄身后,老老实实地挑着行李,做自己份类之事。
信任交心的前提
在《西游记》第二十七回中,白骨精三次变化要吃唐僧,不用说唐僧的肉眼凡胎看不出来,就连曾经是神仙的猪八戒、沙和尚也没看出来。只有孙悟空他火眼睛睛,一眼就看出了白骨精的真身。他打死白骨精后,沙僧暗暗得佩服起大师兄。
虽然孙悟空是为了救师父才打死白骨精的,可最终还是被师父赶走了。无奈之下,孙悟空只能把师父托付给沙僧,他说:“贤弟,你是个好人,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可见,孙悟空也是很信任沙僧的。听了大师兄的嘱托,沙僧非常感激大师兄对他的信任,他把这句话刻在了心里。他知道,大师兄走后,西天取经的道路会更加艰难。
从信任到崇拜
在营救宝象国公主百花羞的一战中,沙僧被黄袍怪抓住,捆在洞中,最后猪八戒请来孙悟空解救他们。当百花羞告诉沙僧孙悟空来救他时,他像是甘露滋心,高兴坏了,他说:“哥哥,你真是从天而降也!”
他对大师兄的感情从佩服到了崇拜。他的这种崇拜既表现在脸上,也表达在语言中。
就连唐僧也看出,沙僧对孙悟空的崇拜和信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崇拜和信任。他也知道猪八戒和悟空的关系远远不如沙僧和悟空的好。
规劝需要技巧
唐僧把悟空赶走后,六耳猕猴假装悟空,把唐僧打晕,将行李抢走。唐僧选择让沙僧去请悟空,理由是猪八戒与悟空向来关系不好,沙僧也乐意去请大师兄。平时像闷葫芦一样的沙僧,其实心里很清楚,他是一个能够明辨是非之人。找到大师兄后,他又说了一番入情入理的话:“上次的事,确实是师父不对,错怪了你,我也不好,没有及时劝解。”虽然表面上看,沙僧是在揣摩孙悟空的心里说话,实际上这也是他的真心话。好久没有听到这样懂他的知心话了,孙悟空感动不已,心里潮潮的,暖暖的,他就随沙僧去救师父了。
心中的核心永远是自己最崇拜的那个人
在沙僧心里,取经团队的核心不是师父,而是大师兄,如果没有大师兄,取经事业就难成功。在悟空被妖怪吞进肚子后,猪八戒又要散伙,散伙分行李是猪八戒每次遇到困难后的第一想法,沙僧每次都没答应,唯独这次,他也真的和猪八戒分起了行李。在他看来,大师兄“死了”,取经已无希望,纵然自己再不情愿,可又能如何呢?
在十万八千里的路途中,沙僧与孙悟空之间也有争吵、拌嘴,但是他们的关系却越来越亲密,这种关系背后,是崇拜,是信任,是依赖。
沙僧经历的痛苦,和孙悟空压在五指山下的凄苦差不多,他们的经历很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沙僧能体会到大师兄曾经受到的煎熬,也就更加关心他了。一路上,孙悟空的敢作敢当,英勇向前,让沙僧的一声“大师兄”叫得心服口服。
大师兄在前面走,沙僧只管跟在他的后面,他信任大师兄。当猪八戒动摇时,他就说:“只管跟着大哥走,终须有个到达之日。”
榜样就是动力
人生中,有了榜样,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孙悟空就是沙僧的向标和灯塔。十万八千里的风风雨雨中,孙悟空和沙僧相互扶持,相互成就。最终,他们修得了正果,孙悟空被分为斗战胜佛,沙僧被分为金身罗汉。在沙僧心里,除了感恩师父外,他还感谢大师兄孙悟空。正是这位情同手足的师兄,才让他看到了希望,有了战胜困难,取得真经的信心,也正是这位师兄,才教会了他许多本领,最终修得正果。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六
余忆幼时,四大名著常见余学所。《西游记》乃最引余之一,其异于他之著,乃神魔纪实志怪之大篇也。吾常阅此书至陈,奉此书于隅读,不忍释手,又常与他人荐与此书。岁月易得,忆初执此书以来至今已有十余年,然书中之佳情仍使吾尤记。
此书有四主:僧人唐玄奘、妖猴孙悟空、天蓬元帅猪八戒、卷帘大将沙悟净。每角皆有其自然之性,在远途人人得而异之,协力破难取得经也。然自一言,此书不可纯概为一游记,其精在之于妖孽之奇、师徒之情、协作之力。此正乃西游一作神奇之至,与他书不同之处,亦使之为千古之古也。
书中最盛者,悟空也。悟空之形甚可言之为全书之象,其在西行中为主伏魔者。其性急,易躁,活泼、忠、嫉恶,此常与其多困也。其师会之不听劝言,则大念咒制之。师之温和与其之急躁成书中一对相衡也。悟空尝为齐天大圣,以大闹天宫之罪贬于奇石裂缝中,迫压五百余年。玄奘途经此地救之,遂成师徒,不意日后此妖猴乃伏魔之圣。悟空学长生之道、变、筋斗云七十,一个筋斗翻十万八千余里。火眼晶睛亦可辨善恶,然其之断常为善师之误,发多师徒之隙,成书中引人处其一。然则悟空仍为性情中人,其亦有柔情也。吾记书中十回载曰,师徒二人自五行山下遁入小黑屋,互倚于陋梁之下,悟空夜潜与师覆衾。在后之西路,悟空以其能护师,其师徒之情贯文者每一合。
舍此再言此书辅角猪八戒,自是宫中“天蓬帅”,掌河水府。因戏嫦娥怒帝,被罚下人。而误投猪胎修炼为精,在高老庄上三女高翠兰后被悟空筋斗云降伏,遂随从西行取经。八戒谨厚木,怯,且贪小利、色,然性善。吾私以为该角色乃调气又推情节者,以其最有人伦之真善美丑也。于西行途中,常以贪食贪色与师徒四人致多难矣,故称其为推情之角色。而师弟沙悟净似乎庸无奇者,忠厚然劳而无主,西行途中司马负重,师徒争中永持中立意。然遇要时辄献出己力,亦为团队中不可或缺者。
书中另一盛者玄奘,性与悟空衡之,为人诚善,皈佛门,慈祥。然心怯,迂,识鉴差。西行途中多与悟空生隙,然终以和。携三徒历千辛,遂从西天雷音寺三十五部真经取回。德圆,加升大职果,赐封旃檀功德佛。其苦口之象时令人恶,而其机常定体,定团队气、平浮躁之心,乃一体定心之针也。不可不言之,玄奘乃整书示法象之角,凡人之既,控制其情,又有负高世之行圣人之心。
此书读毕,余不禁叹之于情节之雄奇跌宕,道义之厚重博远。尤为叹,塑以悟空超凡入圣道化之雄象,于幻界中曲现出世态与俗情,见鲜活之人间智,有丰之事与郁之生息肉。如上文所陈矣,书中人象心性相映,妙语连珠,引观者拍手称奇处无数也。再深掘之,此篇诞于明,随物为萌、渐,本意识形态之解构与神皈依之溃灭。《西记》构之神话界,教即著于神、心之极权治,为演为皇极之象。乃制神与神话思于教化之术本里中举而盟,生出一种教治、政化之教法。故可云,西游乃应世者书,更是治世之照妖镜。
吾幼而始读此书,心受之多者发。师徒四人在危也,未尝想终。西路,亦人生路之喻,途中所见之魑魅魍魉乃生活中难免之难阻。若遇之以畏懦者,常为道上行之不远者,不能成大事。而吾每遇不如意事,必念书中者所在遇难时常变异之,惟合时也。或自以智,或善求人之助,因天时地利择宜之法破难。吾常思此,身则舒畅多,觉世界上并无过不去之长,但欲观汝有无欲往之心。正乃寓言所示:“世上无高峰,惟有心人攀之。”可谓此书赋吾强乐,凡事皆有常心并力克之劳心。
非特如此,此书宣团队神乃亦可思处。虽书中之人物塑人病皆显然,而其之长又能于差下见互补处。亦即曰,于是团队里无一事则缺也。同之,当知见人长,且学合者,乃为此时最有利益之事也。今既入了远之世,一人之力不敌三人之力,三人之力不敌群之力,此汲汲须我学合。固,此合须至心之得与力之磨合,不然,则如书中“三打白骨精”章,以众意非而团队几欲散也。故合必有智,无智之合无用也。
《西游》以世纪作之名,自明传世以来已得其百文层次之读者之好,谓世多者生于远。戏、曲、小说、宝卷皆现其影。同时其又接佛、道、儒三家之心与意,既以佛、道二教之仙人同舞,又于神佛之世界里注于世之人情,或插几句儒之言,使之为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使咸得其赏书。足为言者,西游者多佳章后为生为独立之著,至于广为数部小说,生出文学价值不赀也。其中之作为最出彩者,必提现今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以此一经化为影视界之宝,光前绝后无来者,且每一事在剧情里皆得善也。能于此广之地大动,盖西记之异矣。
吴翁一生苦矣,少年科举不利,流寓南京,久以卖文贴用;晚以贫为长兴县丞,以薄宦之冥冥,寻忿而去,贫老以终。谁不思在其晚年失意时造《西游记》竟得如此大之响,可谓此书合其毕生之精力、心血也……
合此书,循环书内佳绝状。《西游记》乃吾总角之为,亦乃终身不忘之一著,谓我之生生之深者,愿此书以时随之流下犹不朽,以其方于世千古流传!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七
昨天我读了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这部名著是由古代一位名叫吴承恩的人写的。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他吧。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创作系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的积累,也受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影响。除了神仙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和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也融入了作者自己的喜怒好恶。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神仙都是正义的化身,但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却将神与魔一视同仁,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迦如来,都是被捉弄的对象,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形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它是个玉帝口中的妖猴,不被天庭认可,但它率真可爱,不受天规约束,为了追求自由平等,它不惜大闹天宫,敢和天斗,敢和神争,它是我最喜爱的英雄。在《西游记》中,吴承恩还塑造了许多滑稽人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猪八戒,这是个取经路上最不诚心的人,动不动就要分行李回高老庄,还贪吃贪睡,偷奸耍滑,一路上闹了不少笑话,是孙悟空口中的呆子、夯货,但这个人物被吴承恩写得生动活泼,不但不惹人厌,反倒惹人喜爱。在这本书中我最不喜爱的人物是唐僧,这是个迂腐无用的人,不辨善恶,不分忠奸,孙悟空为了保护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而他却常受人挑拨,不去详察,动不动就念“紧箍咒”,还要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恨死他了。不过他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惧艰险,勇往直前。
通过阅读《西游记》这部文学巨著,我受益匪浅,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使我开阔视野,增长了知识,充实了生活,更使我懂得了许多的人生道理。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个磨难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
通过阅读这部文学巨著,我发现这其中也蕴涵着很多的人生道理。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不断进行中遭遇挫折,有挫折时,就得搬掉绊脚石;一帆风顺时,当然就要积极地面对它。
有人喜欢顺利,希望一生都不被绊倒,不流泪,不疼痛,不危险,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这一辈子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挫折不是魔鬼,顺利并不是天使,它们都是我们的朋友,要陪伴我们走完一生。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一打开它,就爱不释手,被其中的情节常常地吸引住了。
这本书叙述的是唐僧师徒历经千难万险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书中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有不同。唐僧——一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爱恨分明,本领高超;猪八戒——好吃懒惰,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我最喜欢的人物当然是孙悟空了,他神通广大,对师傅唐僧忠心耿耿,在取经的路上虽然历经磨难,也多次被好坏不分的师傅赶走,可他还是一心向着师傅,最后终于帮助唐僧成功的取到真经,完成他的使命。
读了这本书,我很佩服他们师徒取经的精神。一路上遇到那么多妖怪,碰上那么多难事,可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一件件都解决了。换了是我,早就打退堂鼓了。现在我不觉得它只是一个单纯的神话事故了,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平时在学习上,生活中我们也一定会遇到困难,那是半途而废,还是勇敢地去面对?我当然选择后者。不管结局如何,只要我去做了,只要我尽力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即使没有成功,我也不后悔,在这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快乐,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八
不知他人作何想法,但是年轻时的我,是想要成为悟空一样的英雄的,这样的意愿不仅强烈,而且贯以行之,因此半生挫折起伏,骨气铮铮,且不肯磨于现实,非要秉着一股傲气,在凡尘晃荡。
也许便是因为从少年时就中了《西游记》的毒吧,想那猴子,天地生养,不知何所来,又不知何所去,然则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时值青春无畏之际,心中便自有一股不平气,左冲右突,贯穿天庭,以为“齐天大圣”,世间再无有可阻自己心意者。
无论妖魔也好,神仙也罢,只要不合真理的,便要举棒千钧,冷笑嘶喊: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但终究,生活的现实犹如佛陀的五指山,一落五百年,教我知了天外有天,再恍惚,红尘蹉跎弹指间,四处碰壁已不再是少年。
半生再回首,倒是看到自身的困顿,除了毫无用处的骄傲,我原来和英雄二字无缘无份,毫不沾边,倒是身上的习性,却是和八戒有得一拼。
所以如今便拿了这份感悟来,与诸君分享,看看世间与我如出一辙之人,又有多少;这凡尘里,本想当那悟空的,却终究活成八戒那样子的,又有几成。
八戒最深入人心的模样,肯定就是贪吃了。连那宝贝人参果,也是被他三两下吞下肚中,到最后却是滋味都未曾尝到,当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那诸位可是贪吃的?以我观之,世间不贪吃的人,少之又少了。爱美食的,可谓遍布中华大地,那路边摊上狂吃小龙虾的身影里,可有你?
也许有,也许没有,但在贪吃这一点上,反正我是必中的。
说完好吃,接下来自然要讲八戒的懒做了。但若是客观地讲,八戒其实也算不上有多懒惰,因为一路西行,整天都在赶路,只是偶尔偷奸耍滑,才能得空休息一下。
而这样的心理,有没有像极了工作中的你,平时总是兢兢业业,但心里总还是对工作有些抵触的,偶尔便要偷懒一下,而且偷懒之后,还暗暗窃喜。
老实地讲,我便是这样的,对于工作和事业都不算特别努力,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总是要在自己的舒适圈呆着,安全温和,不肯多踏出一步,走到冒险之地去的。
所以,我成不了悟空。
八戒又是贪花好色的,在天上做天蓬元帅的时候他就敢调戏嫦娥仙子,做了妖怪之后呢,就硬要做高老庄的女婿。及到取经路上,见了美人,往往便挪不了步,收不了心,于是就总是中计,被妖怪所欺骗。
但若是仔细分析起来,八戒在美人身上其实半点好处没捞着,还惹了一身的骚。
而在好色一事上,是男人就没什么不好承认的,连圣人孔子都说“食色性也”,更不要说我等凡人了。
当然,在这一点上,我倒是能骄傲地,盖因我对妻子,端的是忠贞不二。虽然看到美人,我也是要驻足观赏,但是贪念却是没有的。
八戒又是胆小怕事的,一有危险,又总是想逃的。对于困难,也总是避开的多,面对的少。
在这一点上,世间如此样者,不知凡几吧。所以,世间也许还是有“鼠胆英雄”的,但是如果不做梦,清醒一点的话,就能知道自己确实不是英雄的料了。
不过有必要给八戒正明的是,八戒其实倒是善良的。虽然有些小心机,小自私,贪些小便宜,但他从不主动去伤害别人,终归是善良的。
而且猪八戒的嘴特别甜,总是能把唐僧哄得开心,所以唐僧倒也是最宠他的,而悟空辛苦勤恳,开山劈水,平时却不是受宠的,只有战斗时,唐僧才能记得,要呼喊“悟空救我”。
猪八戒又是个有情义的。
他对嫦娥都要念念不忘,对高老庄也是经常心中惦记;而对唐僧又很是尊重,视为珍宝一样的吃食也是往往先递给了师父;他也从不欺负沙僧,总是好言好语的;而对于悟空,因为老是被欺负的缘故,总是要顶顶嘴,但心底却是服气的。而整个取经团队一旦有了危险,他虽然胆小害怕,却也总能硬着头皮去战斗,不会真的抛弃逃离。
所以写到这里,诸位倒是可以比对比对了,喜爱美食,偷个小懒,善良有情,又有些许小心机小自私,又不是特别肯努力上进的,是不是活脱脱的又一个你?
因此我再看《西游记》的时候,看到八戒的种种所为,有时就会想:“啊,原来我也是这样呢。”
于是对于这样的八戒,非但讨厌不起来,反而觉得真实,还有些可爱了。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我发现自己虽然活成了八戒的样子,但是很不幸的是,现实生活的结局却远不如八戒圆满。
猪八戒这家伙,跟着英雄孙悟空,拍着唐僧的小马屁,最后却是混了个净坛使者的身份,可谓是不愁吃喝,无忧无虑,比之我等还在红尘中挣扎奔波,确实是神仙一样的日子了。
所以,孙悟空的英雄梦,这辈子是别指望了;猪八戒的好日子,倒还可以努力努力去把它实现了。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九
师徒四人中,最忠厚的是沙僧,他为人忠厚老实,一心随唐僧去西天取经,他的决心实在让我赞叹不已。
猪八戒,大家都知道,他有三大恶习:好吃、好色、好睡,而且他非常贪婪,并且做事没有决心,一遇到困难就想退缩,他想取真经时,还求佛祖让他下凡来玩呢!
孙悟空的优点是非常勇敢,他从不向困难低头,一直勇往直前,一路帮师傅降妖除魔,师傅被妖怪抓走了,他或者靠自己、或者寻求外援,总之想方设法营救师傅。他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意志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唐僧有时会很固执,但他的优点是非常善良,虽然有时会显得有些懦弱,但柔弱的外表下,却有一颗坚持目标、永不懈怠的心。凭借着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取得了真经。
《西游记》让我领悟到:想做成一件伟大的事情,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因此我们要学着勇敢,要有一颗执着的心,不断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取得成功。
在这篇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他三打白骨精,保护师傅,为民除害,却被师傅误会成乱杀无辜,我很为他不平;他偷吃人参果固然不对,但他当他得知人参果树的稀有和珍贵的时候,不远万里去寻求医树的药方时所表现出的知错就改、诚心悔过的精神,还有他做人的诚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不贪图富贵,不爱美女,在师傅要赶他走的时候,看得我眼泪都流了下来。明知道一路上危难重重,但他却忠心耿耿,不愿离去。在天庭上他对玉帝的错误敢直言不讳,他的坚强、勇敢、乐观,在妖魔面前毫无惧色,在具有强大势力的天庭,他不畏强权,超出凡人的形象,深深吸引着我,让我佩服和欣赏。在书中还有一位贪吃、性格单纯、勇敢战斗,可见到困难却退缩的猪八戒,看得我哈哈大笑;沙和尚心地善良、不爱惹事、老实保护师傅。唐僧一心成佛,待人友善,但他分不清善恶,我并不喜欢他。
我爱看《西游记》迷人的细节,多姿的神话色彩,它为我们的课余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暑假里,我看了《西游记》这本书,我非常佩服唐僧四人,因为他们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唐僧四人在《西游记》里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来终于去到西天,取得真经,赶回大唐。
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遭到了妖魔鬼怪的追杀。例如:三打白骨精,首先白骨精变成一个送饭的女孩子,想接近唐僧,被孙悟空看到一捧打死。接着他又变成一个老头,被孙悟空识破又一棒打死;第三次它变成一个老太太还是被孙悟空打死。可唐僧错怪悟空打死了人,非把他赶走不可,孙悟空只好回到了花果山。后来唐僧被抓走,孙悟空又及时赶来救援。还有金鱼精、黄袍精、黑熊怪……等,孙悟空都一一把它们降服了。孙悟空一路保护唐僧,可多次被唐僧误责,有时还念了“紧箍咒”,但孙悟空都没有放弃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决心。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克服九九八十一难去到西天取回真经。
西游记这本书说明了:只要坚持,就会胜利,也正是应了那句老话“坚持就是胜利”。
在我们的学习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坚持不懈,成功一定会属于我们的。
在我的成长路上,《西游记》始终陪伴着我,不论是电视剧还是动画片,虽然看了一遍又一遍,但是仍不过瘾。当看到唐僧师徒四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时,不禁对唐僧的执着、孙悟空的勇敢机智、猪八戒的幽默和沙和尚的任劳任怨感悟颇深。但感动的还是唐僧对徒弟的谆谆教诲。如今再次细细品味这家喻户晓的名著,不变的是故事情节,变的是我的感触。
小时候看《西游记》总会有个疑问: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可以翻十万八千里,那为什么不直接带着唐僧坐筋斗云去取经呢?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迎刃而解了,这只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没有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的东西,一切事物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就像这句歌词所说的,想要成功不能只依赖捷径,成功的秘诀就是踏踏实实地沿着脚下的路走下去,不管路的两旁是荆棘还是鲜花,不管路的上方是艳阳还是阴云。
孙悟空求学七年才学到真本领。七年间,他从未说过放弃,因为他知道总有一天师傅会将真本领传授给他,他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这也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取得成功的快慢不在于我们消耗的时间,而在于我们为获得成功所受的磨练。一个真正想取得成功的人是不会在意自己为这个目标耗费了多少时光和精力,他们在意的只有自己是否为这个目标真的在拼搏。他们知道:接受的磨练越多,获得的经验也就越多,离成功的大门也就越近。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十
秋风秋意吹起落叶片片,这样的时节最适合看红楼梦了,一瓶王熙凤的油嘴滑舌,直率毒辣,体验林黛玉的少女纯真诱惑视频为贾宝玉的不目光明和自由不羁。
生而有幸能一品中国名著红楼梦里的爱恨之巅,纵观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处处小心翼翼,也处处惹人怜爱,被质问及学业时答四书的她发现园中的姐妹皆不曾深读过学,在陌生的地方无依无靠,无读书无知己,他只能隐去光辉做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姐。
然而贾宝玉是一个厌恶官场的男孩,同样闯入了林黛玉的世界里,从此也闯入了林黛玉的心里,因为她们有共同的赏读的书,共同喜欢的诗句,诗人共同在桃花林下吟诵诗句,不管世间道俗礼仪,他们超越了世间固化的观念,那也是因为如此,所以便一眼可望见他们的爱情故事,不能善始善终,终归是被固化的传统文化观念给拆散了。
袭人曾劝贾宝玉说,放着奶奶的贾宝钗不理不要搭理不搭理的林黛玉姑娘自己寻找不快乐吗?的确在温柔贤淑的贾宝钗面前,林黛玉不仅显得不够大方,而且还有些刻薄无理取闹,但正是林黛玉如此敢爱敢恨才令贾宝玉迎难而上,也令我由衷的佩服,这位女子,在世俗礼仪当前的那个时代,许多事情都不能随心所欲的去做,然而林黛玉却做到了超脱的境界,这样的女子怎么能不让别人心生怜爱呢?
但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痴情更是令人惊叹,在听到林黛玉丫头,紫雀谎称林黛玉妹妹要离开贾府时,贾宝玉便发了一次狂,直到的确确认林黛玉不会离开后才渐渐缓了过来,贾宝玉究竟是对林黛玉有多欢喜呢,一生做了两次狂,两次都是为了林黛玉而狂,宝玉的喜与悲都来自林黛玉,林黛玉的悲与喜也都是来自贾宝玉。
两个敢于挑战世俗与世俗追求不同的两个人却不能够走在一起,这样的悲剧是观众所不喜欢也不愿意接受的,但在追求名利以利益为上,近亲相结亲上加亲的时代,这样的爱情是注定的悲剧,但他们有追求的精神却是永存的,从他们的语言文字从他们的吟诗作对,从他们的诗情画意中皆可体现出的淋漓尽致。
红楼梦教会我的是人生道路上直面自我的道理,更是勇于追求探索自我的精神,幸好在最好的年华里,看到过了,品尝过了红楼梦的爱恨痴情。在为人处事上,我们不能过多的学习王熙凤,但是也要懂得变通,善于见风使舵。
读罢红楼,心头涌上一股酸楚。昔日的繁华烟消云散,红粉佳人香消玉殒,偌大的贾府早已人去楼空。那是一个繁荣时代的落幕,亦是一群妙龄女子的劫难。而当时那个冷月葬花魂的黛玉,可否安好?
我记得你清俊的容颜,记得你眼中的波光点点,记得你单薄孱弱的身躯,记得你过人的才识,记得你吟咏的《葬花吟》,记得你手捧落花和着泪水将青春埋葬。你是水做的女子,娇弱可人,多愁善感。阆苑仙葩、潇湘妃子,你是那个手捧诗卷、眼泪盈盈的女子。
你本是天上的一株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的滴水之恩,转世下凡,发誓要将一生的眼泪偿还给他。你与宝玉相爱,本该是一对神仙眷侣,却遭到贾府众人的反对。你本就羸弱的身体承受不住突如其来的打击,你病倒了。突然有一天,卧病在床的你听闻了宝玉迎娶宝钗的消息,气急攻心,最终撒手人寰。
有人正燕尔新婚,有人却抑郁而终。偌大的贾府,在一片张灯结彩的祝福中,是否有人还会记得这个清高娇俏的女子?在一片对金童玉女的称赞中,是否有人会对这个佳人感到一丝痛惜?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终是佳人已逝,独留公子一人在凡间踟蹰。那个两弯笼烟眉、一双含情目的可人儿还是葬送在了贾府,葬送在了那个黑暗的年代。
黛玉,也许有人会说你只知柔弱,但我知道你清丽容貌下高傲的性格。你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本该小心翼翼如临深渊的你却清高不折,你以尖刻的话语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以诗人的才华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以生命去维护爱情。你爱《西厢记》,追求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禁锢的自由恋爱,与封建礼教对弈,以自己的生命祭奠黑暗的年代。
我在红楼一角遇到了你,遇到了那个眉眼盈盈的你,遇到了那个才气无双的你,遇到了那个冷月葬花魂的你。黛玉葬花,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红颜已老,时光不复。我只愿你,还是那个浅笑倩兮的黛玉。
他年葬侬知是谁?
知是谁?
终是花落人亡两不知!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十一
淡淡的秀美,悠悠的清丽蕴染出一曲壮美的红楼乐章,天边那悲人的红,是否也是曲后的余音?它孕生了深刻的思想,清透出醉人的感伤。
“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小说便是如此,似香茶般纯美却隐泛着苦涩,似美酒般甘淳却越发的迷茫。它慢慢的舒展,由温和的序曲逐渐升腾为悲艳的哀鸣。这哀,回肠荡气,射人心魄。
“使闺阁昭传”这是红楼了不起的地方,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段,带来了空前未有的东西。黛玉,宝钗,湘云,探春,晴雯……美丽,聪颖,她们有感情,有思想,有意志,这些都是红楼女子的真实特质。在这女儿家的世界,汇集了山川的灵秀,日月的精华。
不管是“世外仙姝寂寞林”的黛玉,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宝钗,还是“英豪阔大宽宏量”的湘云,还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妙玉……她们是美好而悲伤的,“薄命司”沁染着这些灵秀的名字,使她们在绽放后就香魂消逝。她们好似一颗颗纯净的珍珠,微微的发出光亮,隐隐的透着哀伤。
一块通灵宝玉降落在这满园的芬芳中,种下了不解之结。沾染了通灵宝玉的灵气,宝玉叛逆了仕途经济,活在了女子的世界里,活在了世俗认为的“底”层。因为这样,后人批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可世人却不知,他发现了一个清澈纯净的世界,里面有告诫的人性,有对完美的追求,丝毫没有污浊之气,只有灵动之感。
一幅幅春花少女扑蝶图,都荡漾着女子世界中独特的笑铃声,清脆欲碎,笑靥如花,洁韵雅致。宝玉沉醉了,阵阵铃声早已嵌入肺腑。结社吟诗,歌海棠,咏菊花,处处充满了才情志趣,对物质外的精神渴求。灵魂的圣洁,思想的超脱,都追随着吟咏歌颂散落在大观园各处,镌刻在少男少女的心中。
青春悸动的年岁,纪录了小说的中心故事,也加速了美好世界的沉沦。
清幽雅致的潇湘馆,宁静淡致的蘅芜院,一处是一从清新淡雅,高出流俗的空谷幽兰,一处是一簇大方灵秀,引人注目的娇丽牡丹。从此,宝玉的生命将与黛玉、宝钗紧紧相依。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玉越来越发现黛玉是她唯一的知己。宝钗可亲可敬,但总有隔膜。一个是阆苑奇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是镜中月,一个是水中花。黛玉的气质总有些叛逆性,对宝玉的爱总是执着于表露。宝钗的性格圆润大方,常把爱和礼法完美结合。两株仙境气花,种在宝玉的身边,并为之绽放,散发奇香。
也许黛玉与宝玉早有渊源,才注定了宝玉的钟情一片。宝玉原是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弃在青埂峰下,成神瑛侍者。一株绛珠草靠吸收石上的露珠生存,这便是黛玉。绛珠仙子离开后说:“我要用一生的泪还他。”这就是宿缘,宝玉和黛玉注定要一生纠缠,一世牵拌。
花招绣带,柳拂香风。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在这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中及早凋零。
宝玉爱黛玉,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而黛玉的清高孤傲,孤芳自赏的性格,并不是大观园中适合的。宝钗处事隐忍,在沉默中冶炼性情。不同于黛玉的叛逆,她有的是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赢得贾府上下的一致好评,是标准的贤惠儿媳。这一选择的矛盾,便早早的决定了这段爱情纠葛的悲人结局。
随了父母之命,宝钗遵从封建礼教,嫁予宝玉,却不知这是他们三人悲剧的开启。当宝玉满心欢喜的认为黛玉将成为自己的最终伴侣时,黛玉正气若游丝般即将飘散。清寂的潇湘馆,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新房子处,却是大红喜庆,乐声阵阵。真是哀喜相交更显悲凄。宝玉揭起喜帕,黛玉魂飞气绝。“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黛玉带着恨,在死前最后说:“宝玉,宝玉,你好……”这是何等的哀鸣!黛玉的身子渐渐变冷,只见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欲梦遥!”
黛玉含恨而死,宝玉终日洒泪,宝钗独守新房。泪落成珠子,冷雨敲青窗,满地的悲。宝玉最终出家,宝钗苦苦支撑,面对满园悲凉,寄托着绵绵的情丝。
岁月腐蚀下,夕日纯净的女儿世界走向崩溃。青春守寡,受凌而死,悲观出家,羞愤而死,含冤而死……“薄命司”把她们的名字彻底沉溺于深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这悲婉的词不禁脱口而出。一抹由心肺沁出的凄苦,将红楼浸润其中,无情却动人。
悲剧总让人心痛,而红楼的悲是注定的。这是封建婚姻制度的悲,是封建道德礼教的悲,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悲红了眼,悲醒了苍穹。
在黑暗中传来红楼的乐曲,在梦中,在阳光里,似在觉醒。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十二
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读《红楼梦》。当时我12岁,在城关中学上初一,吴晓冰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她的言传身教令我如沐春风,使我对语文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那年寒假,吴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阅读一本名著。
我的母亲,对我有着重要影响的又一位女性,她从不吝惜给我买书钱,即使那时家里并不宽裕。她带我到书店,我在书架前徘徊了很久,终于挑了一本《红楼梦》,彼时在我年幼的心中,《红楼梦》是一本最著名的名著,更何况它的价格,在四大名著中也是最贵的。
但一个12岁的孩童,想要读懂红楼梦,并非一件易事。果然翻了几页,我就读不下去了,开篇讲的神话故事,绕得我云里雾里,并不熟悉的表达方式,令我懵懵懂懂,不肯再读。
但也就是因为家里并不宽裕,没有其他的游戏方式,过了几天,只好重新拿出来再读,跳过晦涩难懂的部分,这一次我很快被它所吸引。我不得不承认,那种吸引首先是豪门大户里的富贵生活对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女孩的吸引。书中写到的每一处院落,每一件华服,每一道美食都令我神往。做法考究的茄鲞,刘姥姥夹不起来的鹌鹑蛋,宝钗送给黛玉的燕窝,宝玉挨打之后想吃的小荷叶小莲蓬的汤,贾母嫌太油腻的鸭子肉粥,宝玉给晴雯留的豆腐皮包子,秦可卿病中能吃得动的枣泥馅儿的山药糕,不胜枚举,给了我一场想象中的美食盛宴。
也想在大观园中分得一处院落来住着,闲时串串门子,拜访好友,吟诗作赋;也想拿手帕拢一包花瓣,枕在落花纷纷的石榻上浅睡;也想在飘雪的琉璃世界,和一众好友围炉烤鹿肉,饮温酒。我像初进贾府的林黛玉,小心翼翼地揣摩各类人物的心境;也像刚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贪看富贵人家的一饮一食。书中仍有些不能理解的文辞和欣赏不来的诗词,不妨碍阅读,便暂且割下。
日复一日,很快《红楼梦》就被我读完了,每每合上书,只觉唇齿留香,舍不得束之高阁,于是我开始了一遍又一遍地回味。这一次阅读,我不是从头到尾细读,乃是随性所至,翻到哪一页便从哪一页读起。读熟了之后,心里想看哪一段,就翻到哪一页。记得那时最爱读的,是宝玉同黛玉吵架,老妈子同小丫头吵架,当姨娘的排揎当小姐的,当主子的掌掴当奴才的,当老子的教训当儿子的,当丈夫的要杀当媳妇的,当主母的陷害当姨娘的。品之如饴,嚼之有味。尤其是探春和宝钗在荣国府兴利除弊,撑起贾府改革事项那一节,引发各类矛盾冲突,更是百读不厌。
后来随着年龄增加,学识增长,阅历丰厚,书中那些不懂的词也懂了,不能欣赏的诗句也能欣赏了。于是就特别爱读书中所写到的诗句,它们或长或短,却都和人物性格命运息息相关。怡红院中,群芳夜宴,众人占花名儿,宝钗抽到牡丹,签曰“任是无情也动人”,不就是宝钗这个“气一暖,就吹化了”的冰雪美人最好的注解吗。湘云生日,宝钗替她张罗请众人吃螃蟹赏菊作诗,黛玉《问菊》中说“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不就是她自己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写照吗。
香菱学诗时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这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短短一句,就道出了诗歌的说不出来的好处。语文课上解析再多,不如原句精妙无双。宝钗进入大观园,黛玉对她一直很冷淡,后来宝玉觉察到黛玉对宝钗的态度转好,用《西厢记》里的一处戏文问黛玉道“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借用“举案齐眉”这个典故说明每每只是孟光对梁鸿尊敬有加,何时梁鸿也能对孟光举案齐眉,把钗黛之间微妙的小儿女的心思一语道中却又未曾戳破,比直言问她几时接纳了宝钗强上千百倍,黛玉不仅不恼,还称赞说“这一句原问得好,你问得也好。”
再后来,年岁增长了些,对书的理解也更深一些。我开始懂得黛玉和宝玉从未互相说过一句喜欢的爱情更加纯粹而彻底;也开始理解黛玉非死不可,而宝钗对于自己即将嫁给宝玉这件事只能暗自垂泪,我知道他们三人的爱情悲剧正是身处这座院子带来的悲剧。繁琐华丽的高门大户像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旗袍,早已腐朽了。我儿时所理解的作者曹雪芹的辛酸泪与荒唐言不过十分之一。
如今,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足了,娱乐方式丰富多样,电子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处在终端的我们如上瘾一般一条又一条的刷新消息,却静不下心来去一遍又一遍阅读同一本书。我十分怀念那个坐在小小的房间里心无旁骛翻阅一本书的小小的自己,那是生命最虔诚的模样。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十三
少年看红楼,笑传奇故事;
青年读红楼,骂封建情史;
中年赏红楼,叹炎凉世态;
晚年品红楼,忆起伏人生。
一生在读《红楼》,品味大不相同。
《红楼》如故陈旧,而我笑看人生。
——钱三分
《红楼梦》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从懵懂无知幼年时的儿童读物,到后来十几岁看哥哥大字典般厚厚的原著,如今放假在家的我又找来她只为打发清闲的时光。随着一天天长大,看她的心情也各有不同。儿时的我是抱着看故事的心理去读她,被翻译过又删减后的她只是一本儿童故事书;十几岁的我看着那砖头块儿一样的书,虽已近白话的她还是让我搔头抓耳,囫囵吞枣;现在的我能慢慢品读她了,可能还只是浅显的理解,但足以让我被她吸引。
她是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展开的,也是描写了金陵十二钗各自的人生悲剧。她前篇华丽的辞藻为大家描绘了一个个古典的美人儿和古代大家豪放的气派,但又隐含没落之势。后来悲惨的结局又表现了世事无常和官官相护败落的必然之势。贾雨村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让人分不禁愤愤不平;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又为大家展示了一个幽默风趣,善良朴实的乡下老太太的形象;葬花的黛玉是我见犹怜;而李纨和黛玉分别创立的海棠社和桃花社,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满纸的诗情画意。总之她中有笑有泪,有恨有悔,虽没有清宫剧里那般的勾心斗角,但也是花开花落、此起彼伏。
——说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黛玉初进贾府,贾母戏言的“凤辣子”,恰可以概括她的性格。心狠手辣、精明能干是她的代名词,察言观色、机变逢迎是她的标签,可最后的她却只落得个病死床前的结果。她虽狠毒,却也是个能干的主儿,王夫人将整个家交由她打理,亦是井井有条。可叹她是末世之才,倘若她是男子,是否可以一展才能?
——说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一改绣衣为青衣,青丝落地,是红妆泪,也是昔年恨。三个姐姐的悲惨命运,也让她看破了红尘,从此青灯古佛,无问尘世。父母早逝的她性格孤僻,这也造就了她的心冷嘴冷,不管他人性命。但她的悲剧又何尝不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幼无双亲的她只是用坚硬的外壳包裹自己,免去世间烦恼;大家族的没落小姐只能选择出家为尼,让虔诚的诵经声洗涤自己的灵魂,让沉沉的钟声敲打着无处安放的心。
——说宝钗、黛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两个人的命运可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同宝玉是“金玉良缘”,一个又是“木石前盟”,到底是纠缠不清。先说宝钗,我认为她就是标准的世族小姐。过于死板,恪守礼节,颇富才情,但又太过娴雅,没有女子应有的灵动情感。所以她与宝玉才是虽可举案齐眉,但终究意难平。说来我最喜欢的还是黛玉,虽然她有点爱闹脾气,在现在看来是有点作。但她脱离了封建制度的束缚,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也是一个勇气可嘉的女子。更何况她生得倾城倾国,有兼旷世诗才,也算是奇女子一枚。她的才情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但可叹她虽有“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娇弱,也抵不过世人的封建,为了宝玉“着想”,贾母一众还是偷梁换柱将宝钗嫁与宝玉。但结局呢?“金玉”未成良缘,黛玉含恨而终,宝玉剃度出家。黛玉临死前喊的“宝玉,宝玉,你好……”我想会不会是“你好狠的心呢?”毕竟她对宝玉是如此的多疑,想必是爱到了极致,不愿同他人分享她的宝哥哥。两个两小无猜的人儿,都是彼此心中的白月光,偏生女子生性多疑又体弱多病,终使这“阆苑仙葩”与“美玉无瑕”含恨终生。
再说这石头记(别名)背后的故事。开篇的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作者曹雪芹的自我评价。发出此种感叹的他正是这宝玉的前身,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的锦衣富贵、纨绔风流的生活也造就了他的绝世名作。家道没落的他在大起大落之时是否会感叹世事的难料?黛玉是否是他爱而不得的女子的化身?他是否有感叹过自己曾经快活风流而今却无法挽救家族的没落?他应当也是一位“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的翩翩公子吧,他应当也有过如宝黛般纯洁的爱情吧。
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懂的会更多。世人感叹不同,或是因心境不同吧。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十四
红楼一梦,梦的是谁的良辰美景,荣辱兴衰?
一、颂歌,颂歌!
红楼梦的是伟大的,在它里面,女性是伟大的。
《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清曹雪芹著前八十回,现流传的版本有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其中描述了封建大家族的繁荣与衰落,但曹公塑造最为成功、吸引人眼球的是里面的女性形象。莺莺燕燕,她们不仅美丽、聪明,还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意志有独立人格的人。在那时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曹公的用意是多么深沉而伟大!
黛玉的气质与才情、宝钗的大家闺秀风范、史湘云的机灵可爱、妙云的清丽脱俗,等等,无疑是全书中最精彩美丽的姹紫嫣红。《红楼梦》中,丫鬟不是卑贱的,她们也有独一无二的个性与自由,晴雯、袭人、鸳鸯、平儿……她们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一个一个鲜明可爱的女性形象生动地跃然纸上。
曹公本人与曾说过:“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勿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他怀着“传闺阁昭传”的目的写成红楼一梦,梦是光彩陆离、姹紫嫣红的,梦中不仅有行止见识不凡的众多女子,还有一个爱她们、尊重她们的男子——贾宝玉,他真心相信“凡山川日月之精秀之钟于女儿”,这个贾宝玉,到真正是“通灵宝玉”之化身,真正的“山川日月之精秀”,连他于如此爱护女孩儿们,又将女子的地位提高一个层次。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无论是《三言二拍》中杜十娘、玉堂春,《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水浒传》里德扈三娘、潘金莲,女性总是作为低眉顺眼的弱势群体,顶多得到的是同情可怜。《红楼梦》确实女性的大舞台,一曲曲颂歌为她们吟唱。
二、悲剧,悲剧!
整曲《红楼梦》其实是场悲剧,所谓“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红楼梦》的结构是如此精妙而严谨,千丝万缕的字眼中,密密扎扎地织成一张庞大的网,这等空间,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却在曹公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地娓娓道来。读时是深沉的悲哀,更有憾人心弦的震撼。
《红楼梦》其实是笔算不明的糊涂账!世间情爱本是最复杂的东西,偏偏成了书中最重的一块。宝玉、黛玉试试浊世的一对知己,相伴相依早已心中暗定“木石之缘”,怎奈封建社会中,确实身不由己,黛玉虽好,气质中却有着叛逆性,而宝钗方是贾家上下认为最好的少奶奶人选。悲剧产生于两个选择的权威性大相悬殊:宝玉可以选择自己爱的人,却无法选择相伴一生的妻子,一切取决于父母之命。于是,悲剧终究成为无可避免的结局。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女人如果只是花鸟,是玩物,她们的毁灭,顶多博得一声惆怅,几声叹息。《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充分表现出被毁灭的女性不仅外形是没的,而内心,更是美的。
那些悲剧中,史湘云、李纨青春守寡;贾迎春出嫁便被丈夫折磨而死;探春远嫁,惜春绝望出家,金钏儿投井而死,秦可卿与鸳鸯含冤而死,妙云被强盗掠去……她们注定是“薄命司”册子上没有好结局的人物。
书中最让我怜爱的是黛玉,她高洁美好,在不该做梦的是日子里偏偏做了一个美得让人痛心的梦。“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于她言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严相逼”的场所,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醒,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的凄凉长夜。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宝玉于她言,不是“男才女貌”的“如意郎君”,更是可以“偕隐”的知心者。若没有知道这一切,就无法体会黛玉含恨而死之时那句“宝玉,宝玉,你好……”的惨痛哀凉。呜呼!可叹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世外仙姝寂寞林,山中高士晶莹雪,霁日风光耀玉堂……一曲曲颂歌,是高度的尊敬,是满腔的同情!唯有如此美好,最后的悲剧才如此令人痛惜!
三、韶华,韶华!
究竟是韶华易逝,难奈得闲情几许。红楼里的痴儿,纵情撼天地,一切却是没落至终。当所有繁荣烟消云散,雾霭深处萧瑟的身影,勾起人们怎样的感慨千万,思绪万千?!
韶华易逝,从兴盛至衰没,不过过眼一瞬,闲情几许,只作了叹息罢。
少年衰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既壮周旋杂出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少年时的痴,黠,化作了凄丽温柔的红楼一梦。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十五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红楼梦中林黛玉低吟的悲凉诗句一直被独孤人士吟唱至今,出自曹雪芹手笔的诗句,似乎已暗示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在小学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呢,当时并不懂其中的含义,那印象中大喧闹而繁华的大观园仿佛就是童年对《红楼梦》的的理解。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童年的我是这么理解的。
再次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视野的渐渐开阔,似乎《红楼梦》不仅是一个古人所描述的黯然,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随着哀伤的语调所描述的悲伤与凄惨,我,亦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红楼梦》中感触最深的则属黛玉了,亦许黛玉死了是最好的结局,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看悲剧的人。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喝下孟婆汤,忘记了前世的是是非非,亦许,黛玉的脸上会重新绽放出笑容,亦说不定?高鄂的续书的,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自哀自怨的凡俗女子。可是,她还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我觉得黛玉若是得不到幸福,还不如离开,罢了。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亦许很多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来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林黛玉,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
黛玉是叛逆的,亦是孤独的,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宛如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信念,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富不仅有西施式的清瘦之美,
更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曹雪芹而且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贾府。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语言,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结局。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十六
俗话说得好,“男不看红楼,女不看西厢”。其意白见。但碍于《水浒》、《三国》等从牙牙学语起就阅读,再读已无多大意义。无奈之中,捧起那“石头”硬啃起来,倒别有一番“胭脂”味。下有几条真(天真)知拙(笨拙)见,以供茶余饭后消遣。
首先,我觉得这本书并不只是单单一本感情小说所能概括。作者为写此书,寒窗几十载,对医药、园林、建筑、书画、诗词、烹调、服饰、花草、古董等,都有所研究。整部书对研究探讨青朝风俗民情很有帮忙,它仿佛是当时生活的小百科,无所不包,无所不有。怪不得至今还有许多红学家专门研究此宝。此书所现之人情世故,官场是非,在今日都屡见不鲜内涵之深,可真谓看一遍两遍不少,读十遍八遍不多。对于我精读此书是对吾之文学素养起巩固、提高,以致于升华之用,大有相见恨晚之情。
其次,这也是一部杯具,我细读一些中外文学名著,大凡流传下来的,几乎无一例外全是杯具。从卡西莫多到宝玉,从羊脂球到阿q,以致于今日泰坦尼克中的杰克和露丝,都是杯具人物。正义战胜邪恶只能在动画片中存在,没有哪朝哪代的赞歌流传下来。异常是中国的《水浒》、《三国》、《红楼》都遵循着开业艰难后,强劲攀升,之后平稳走势,最终直线下跌的原则。这又恰与工商管理硕士mba教程中所描述的一般产品发展规律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生的规律又仿佛与此紧密相连。一种礼貌当其跃上顶峰就必将走向衰亡。的确,照此刻的环境发展,人类终究有个尽头,难道这是宇宙亘古不变的定理吗?难道这是继柏拉图哲学中“事物模样的精神模式或抽象模式必须”理论之后,又一种新模式。待以后有时间再细细思考此问题,作个中国的苏格拉低。
第三,我以为程伟元、高鹗的续写不成功。虽基本贴合上头的曲线原则,没有生搬硬套强加于前文之嫌,但终究是焊接产物。他俩根据原作的暗示,追踪前80回的情节,完成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杯具,安排了其他一系列人物的命运结局,使《红楼梦》成了一部完整的书,从而推动了《红》在社会的传播,扩大了它的影响。可是,后40回写了宝玉中举和家业复兴,违背曹雪芹的原旨;在人物描述和情节构思方面有一些歪曲和庸俗的笔墨,和曹雪芹的原著有很大距离,近来又有人写了后40回,竭力鼓吹完美,但再怎样样也只能阿里基斯追乌龟,红楼梦的后40回将是一个永远的迷。
第四,也就是《红楼梦》鲜明的人物形象。就拿王熙凤这个给人印象最深的人物来说,她“模样又极标致,言谈又爽利,心机又极深细”,目光四射,手腕灵活日理万机,指挥若定。宁国府秦可卿的丧事,特意邀请她去主持操办,她一去就看出宁国府的五大弊端,并提出一整套治理整顿措施。王熙凤威重令行,旁若无人,构成“脂粉须眉齐却步,更无一个是能人”的局面。这位王夫人的内侄女争强好胜、追慕虚荣,具有很强的权势欲。贾府这位年轻俊俏,素有“凤辣子”之称的女当家伶牙俐齿,处处讨贾母、王夫人的欢喜,曲意奉承,插科打浑,无所不至。总之,王熙凤是一个集漂亮、聪明。能干、贪婪、狠毒于一身的复杂形象。作者还按照生活的逻辑,表现人物,阐发主题的需要,对众多的辅助人物作了精心的安排,使每个辅助人物不但具有自身的意义,并且能体现出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来。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就是这方面的一个范例。刘姥姥的一进大观园安排在小说的第六回,当时情节尚未充分展开,作者借刘姥姥这一辅助人物,从社会最底层这样一个视角,来写贾府的显赫气派。经过刘姥姥这样一个乡下的穷老婆子的眼睛,写出了凤姐的虚骄、矜持。刘姥姥第二次进入大观园的时候,贾宝玉、林黛玉和薛宝钗三人之间的关系正处在微妙的阶段,贾府在表面上正处于繁花似锦的时期。作者将刘姥姥和贾母这样两个地位悬殊的老太太作了巧妙的比较。贾母趁此机会极大的满足了自我的优越感;刘姥姥则为了讨得一些封赏,心甘情愿的出乖露丑,充当老爷太太、少爷小姐的笑料。刘姥姥第三次进大观园时,贾府大势已去,刘姥姥救了巧姐。这样,刘姥姥无意中成了贾府盛极而衰的见证人。
最终,还是说说它的艺术成就,鲁迅以往指出:“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所谓的“都打破了”指的是“敢于如实描述,并无讳饰,和以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红楼梦》没有把人物写某种思想或性格的化身,更没有把人物当作说教的工具。作者以细腻的笔墨展现了生活本身所固有的生动性、丰富性和复杂性。《红楼梦》打破了传统小说的单线结构。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恋爱、婚姻关系为中心线索,同时展开贵族大家庭的其他人物、事件的描述。在紧紧抓住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恋爱、婚姻杯具的同时,展开广阔的社会环境描述,从而写出了产生这一杯具的社会根源。
其实,关于红楼梦中可论的东西还有很多很多,我才刚究出些皮毛而已。譬如今年《读者》第七期的丫鬟问题,还值得再好好深挖,但碍于自我阅历浅薄,知识贫乏,无奈只得就此搁笔。再不赘述,还恭请学姐在将来的学习生活中,循循善诱,多多指教,吴达自当感激不尽。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十七
《西游记》我想大家再熟悉可是了,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动活泼的,每次读它,面前呈现的都是色彩斑斓,惊心动魄的神话世界。
作者吴承恩把书中每个人物都描述的活灵活现,为读者讲述了唐僧以及他三个徒弟一路上历尽艰险,降妖除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成功取得了真经的故事。
西游记的起因、经过、结果一向都是紧紧地围绕着“如何成功”这条主线来写的,十分清晰明了。西游记的作者是没有善恶观念的,他给小说中的人物都有发善心的一面,也有做恶事的一面,所以给人的感觉很矛盾,你不明白他究竟是何立场。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感觉呢问题不是出在作者身上,是我们根深蒂固的惯性思维在作怪。我们从小看电视,就学会了:人物一出场,还没开始表演,我们就已经认定了他是好人,他是坏人,否则我们无法看下去。带着这种思维枷锁,当然就看不清本来的面目。传统的行为准则一向停留在道德层面,总是以善恶来衡量评判,可善恶究竟是什么以何种标准来界定你说的清吗西游记中谁是好人谁是坏人作者没有这么狭隘,都是一样的。
拿现代社会来说,谁一生下来就是好人或是坏人不存在的事,再如当今的商场、股场,大家都在里面各施手段,博取利润,谁是好人谁又是坏人大家都是一样的。西游记是一本描述如何成功的书,探求的是成功的法则,没有好人坏人,仅有胜利者与失败者,把个说教式、灌输式的“劝善”打的粉碎!所以,你读西游记,不要管他讽刺什么,揭露什么,这些对我们都毫无意义,仅有成功的经验才具有借鉴价值。成功是什么用最简单最直白的话说,就是到达自我所需要的目的。可此刻偏偏要用上:成功是一种信念,成功是一种境界,成功是一种超越,这类高尚的语言,这只会造成理解上的障碍。
没那么多废话,成功的准确定义:到达目的。西游记告诉我们,成功的法则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本事。成功,是要有本事的,是需要手段的。当然,老君、如来、观音的手段太高,不是我们一般人模仿得了的。
可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我们还是能够学的。你是精英,就孙悟空,你是卖苦力的就学猪八戒,既不是精英,又不肯卖苦力,你能够学沙和尚紧跟着有望成功的团队。俞敏洪一个普通的北大教师,可是之后他却能带领像王强、徐小平这样一群海归创立了新东方,像俞敏洪这样人物数不胜数,他们的成功总之一句话,有什么长处,使什么长处。这确实是种本事。
第二是合作。成功需要合作。唐僧靠徒弟保护,徒弟靠唐僧解脱彼此扶持,两不相谢。合作得以成功。如来靠取经团队,传经得以成功,取经团队得如来封授得以成功。成功是互利的,在我国经济生活中,有一种“龟兔双赢理论”。龟兔赛了多次,互有输赢。之后,龟兔合作,兔子把乌龟驮在背上跑到河边,然后乌龟又把兔子驮在背上游过河去。
这就是“双赢”,俗话说:“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想成就一番大事,必须靠大家的共同努力。纵观古今中外,凡是在事业上成功的人士不都是善于合作的典范吗第三是坚持。成功,是由若干个因素构成的,其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要做成任何一件事,至少有个必要时间,取经的必要时间是两三年,那么,无论如何在两三年之内是难于完成的。
在成功的过程中,必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在没有阻力的情景下,两三年时间就够了,那么,有阻力呢有强大的阻力呢需要多长时间这就是不确定的了。唐僧本打算三年完成的,结果却用了14年,这14年他一向坚持着,其中的任意一个时候,他只要一放弃,就彻底的失败了。西游记中的如来佛也是一样,他欲传经东土,一次又一次的失败了,他还在坚持,只到唐僧这一次,传经才成功,假如这一次又失败了咋办那就再来一次!没有什么高深的秘诀,就是一个“持”字,很简单,真做起来,靠的不是知识多少,不是本事大小,靠的是无尽的毅力!无论你看多少成功的妙招,都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没有那么多成功的规定,没有那么多成功的定律,就是一个“持”字,不要轻易放弃。只要你一放弃,等于你又要重新再来。我们能够回想一下自我过去失败的经历,是不是因为主动放弃导致的再想一下以往成功了的经历,是不是也有着不可避免的困难与阻力这些困难与阻力在你成功后再来看,真的就是如梦幻泡影。究竟要熬到什么时候,才能成功谁都不能给你打保票,因为这永远都是一个不确定的未知数,你仅有坚持坚持再坚持,终有成功一日。唐僧师徒的成功案例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团结奋进的精神。这着实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
西游记精神。这也正是成功的关键,当你懂得了成功法则并去实践它时,你会发现成功的大门原先是虚掩的……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十八
泱泱华夏五千年,多少文化结晶硕果累累,放射出耀眼光芒。而“四大名著”更是瑰宝中的瑰宝。《水浒传》就是这样的一本书。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她既没有《红楼梦》的精致繁华、没有《西游记》的神奇有趣、也没有《三国演义》的细腻豪迈,却有着她自己的传奇多彩。
《水浒》是我国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章回小说,是明清小说的典范。由施耐庵于元末明初创作,描写了北宋年间官逼民反,梁山泊英雄聚众起义的故事。在真正开始阅读之前,我一直以为这是本歌颂农民起义的小说,但读过才知道,《水浒》竟是本“反面教材”!
它竭力以唯心论的天命论解释宋江的投降主义路线,歪曲农民革命。《毛主席语录》曾指出:“《水浒》这本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让人民都知道投降派。”鲁迅也评论道:“一部《水浒》,说的很分明:因为不反对天子,所以大军一到,便受招安,替国家打别的强盗——不‘替天行道’的强盗去了。终于是奴才。”这一番言语,批判的都是以及时雨宋江为首的地主阶级投降派。
宋江是封建统治阶级的忠臣孝子,是作者精心塑造的投降派的典型代表。他与高俅之间的斗争只是地主阶级不同派别之间的斗争。他把晁盖的聚义厅改成了忠义堂。“聚义”是团结英雄好汉们造封建地主阶级的反;而“忠义”则重点在“忠”,是按照孔孟之道为巩固封建统治效劳。这样把梁山中的阶级路线脱胎换骨,不仅扩大了梁山,也毁灭了梁山。
毛主席说,在阶级社会中,一切文化或文学艺术,都是属于一定的阶级的。话虽这般,但比起《水浒》浓重的政治色彩,我更倾向于她的文学艺术性。这也正是这本书成功的地方——不仅有丰富的思想内容,还有成熟的写作艺术。就比如说书中第十三回——“急先锋东郭争功,青面兽北京斗武”中关于青面兽杨志与急先锋索超比武时的精彩描写。
这其中,我最喜欢的是对杨志的外貌描写:“头戴一顶铺霜耀日镔铁盔,上撒着一把青缨;身穿一副钩嵌梅花榆叶甲,系一条红绒打就勒甲绦,前后兽面掩心;上笼着一领白罗生色花袍,垂着条紫绒飞带;脚蹬一双黄皮衬底靴。一张皮靶弓,数根凿子箭,手中挺着浑铁点钢枪。骑的是梁中书那匹火块赤千里嘶风马。”
以及对索超坐骑的描述:“两耳如同玉箸,双睛凸似金铃。色按庚辛,仿佛南山白额虎;毛堆腻粉,如同北海玉麒麟。冲得阵,跳得溪,负得重,走得远,惯嘶风必是龙媒。胜如伍相梨花马,赛过秦王白玉驹。”频用比喻,细腻形象,将宝马的炯炯有神凸显得淋漓尽致。
对杨志所骑之马的描写也毫不逊色:“鬃分火焰,尾摆朝霞,浑身乱扫胭脂,两耳对攒红叶。侵晨临紫塞,马蹄迸四点寒星;日暮转沙堤,就地滚一团火块。休言火德神驹,真乃寿亭赤兔。疑是南宫来猛兽,浑如北海出骊龙。”
工整的对偶,形象的譬喻,用六个事物把那灿烂的红描绘的跃然纸上,将良骏的神采奕奕彰显得栩栩如生。绚烂的文笔让人仿佛觉得一场精彩绝伦的比武就在眼前。正如书中所写:“虽不知武艺如何,先见威风出众。”
而作者成熟的写作艺术还体现在对人物的形象刻画上,水浒梁山一百单八将及其他各路英杰也好,小人也罢,无不个性鲜明,活灵活现,加之跌岩起伏的故事情节,全书一百二十回,内容繁多却丝毫不乱井井有条,环环相扣引人入胜,不愧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而这些也正是小说成功的重要因素。
无论是“聚义”还是“忠义”,梁山泊的匾牌上一直少不了“义”,义字当头正是水浒好汉们的统一特征,也是他们令我感动的地方。就拿花和尚鲁智深来说吧,他与林冲虽只有一面之缘,却愿意在林冲遭人暗算时拔刀相助,并一路上好生照顾且护送其至沧州附近,将薛霸二位公人“管教”得服服帖帖。这不正是“义”的体现吗?
在这一点上,杨志同样也做得很好。在他一怒之下杀死泼皮破落户牛二之后,主动与路人一起上衙门投首。敢作敢当也是他身上的闪光点哪!哪怕是“投降派”宋江也是极推崇“义”的。水浒中个个好汉,哪个不是以义为自己终身的行动准则。而黑旋风李逵也正是因为对宋江的义而丢掉了性命。可见,义,有时候是需要用生命去做到的。
想当今社会,“义”是存活得越来越艰难了。远的不说,就拿近几年的一些事来看吧。各种各样的“碰瓷”、老人家摔倒讹好心人、以及“小悦悦”事件等等,无不令人痛心!小的来说,这是个别人没有很好的发扬中华传统美德。
大的来说,这是整个民族的道德与觉悟在急剧下滑!幸好,我们还有“托举哥”周冲、“最美女教师”张丽莉、“最美妈妈”吴菊萍、还有郭明义、还有孟佩杰、郑益龙还有……这种愿以生命做到“义”的品格还没完全消失。拯救民族之义,我们,还有希望,我们这一代,就是希望!
读《水浒》,品大义。一本水浒,告诉我们要尽量减少政府腐败,防止“高俅第二”的出现;告诉我们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告诉我们人生在世义字当头,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然而,一本水浒,一本被盛赞为“委曲详尽,曲脉贯通,《史记》而下,便是此书”的名著,告诉我们的,又何止这些……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十九
开学前,第一次将《水浒传》认真地看完,我不是什么研究者或学者,看不出里面深刻的寓意,看不出里面的批评和征讨。但是我看得出这本书中最能影响我,最令我感触的情感——友情。整本书中,“情”的内涵倒是被施耐庵表现得淋漓尽致。
且不说鲁智深大闹野猪林救林;且不说梁山好汉大闹法场救宋江;也不说石秀怒杀贼僧答杨雄……只说梁山好汉一百单八将,从未争执,从未内讧。第一次有不同意见也是因宋江谦让,让卢梭义坐第一把椅,众人不应,也未丝毫红过脸;只说招安之后,宋江自知误饮毒酒,便毒鸠李逵,李逵知后,毫无怨恨,道:哥哥要俺死,俺铁牛不死怎得;只说李逵,宋江死后,赛诸葛吴用,小李广花宋并在其坟前自缢……这本书中,到处承载着“义”。在我看来,这“义”便是友情,是愿为挚友触官府,献生命的友谊。
左道“玉麒麟”,右道“及时雨”,上书“替天行道”。分工合作,整顿梁山,为的是一个“义”字,为的也是一个“情”字。而当今社会,“义”有多少,真正的“友情”又在何方?
上次,看到一则报道:一人为骗邻居十几万,装友好有五年,拿到邻居“假借条”后,立即翻脸“讨债”,网上称其为“杀熟”。生活中,社会上这种事数不胜数,即使是国家与国家之间,友情的出发点也是利益,人与人之间的“义”、“情”也日渐淡薄。遇见危难挺身而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人都上了感动中国人物提名榜了。从幼儿园抢苹果,到工作后抢机会,从小时候赤手肉搏到长大后刀光斧影。不禁问一句,社会怎么了?人心怎么了?
暑假里,补课一个月,剩下时间都迷在了这本《水浒传》上。只因它里面的“情”深深吸引着我,只因它的“义”深深打动着我,我敬佩及时雨宋江的仁义天下,我钦佩小旋风柴进的乐善好施……故事里每个主角原都是普通人,却最终做出了不普通的事,打出“替天行道”的旗帜,并说到做到。
当今社会,公正了,公平了,我们只需要公义了。“义”字当头,头顶天,脚撑地,迎风送雪,做一个充满“义”,充满“情”的有志青年。不求像梁山好汉,为了“义”,为了“情”,视生命于不顾,也当应像他们保情护义,弘扬我中华传统美德。
“大河向东流哇,天上的星星朝北斗哇……”这是电视剧《水浒传》的主题曲。《水浒传》主要讲述的是梁山一百零八位好汉劫富济贫、替天行道的行为,作者是施耐庵。
这一百零八位好汉个个都是有血有肉的英雄,他们干过许许多多正义的壮举,都值得一提。但由于篇幅限制,我只能介绍其中的几位:
呼保义宋江,素有“及时雨”之称,在江湖上声名远扬。他为人豪爽仗义,经常资助一些贫困潦倒、迫切需要帮助的人,赢得了很好的口碑,这也是后来他能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的原因之一。他还喜欢结交义士,朋友很多。宋江虽做了梁山的首领,却时时心向朝廷,最终率领一百零八好汉接受了政府的招安,为国家效力。
“智多星”吴用,原来是一名教书先生,后加入晁盖等人劫“生辰纲”的团队,再后来上了梁山。虽说名字谐音是“无用”,但我们的吴用先生作为梁山的头号军师,足智多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对梁山的发展壮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是非常“有用”的。吴用也很讲兄弟情分,宋江死后,他也自尽。
“花和尚”鲁智深,原名鲁达,很讲义气,有侠客的风范,曾三拳打死欺负金氏父女的“镇关西”郑屠,并因此而被迫出家为僧。出家后,他醉酒闹事,砸坏了山门,被逐下山,奉住持之命到大相国寺修行。在这里,他倒拔垂杨柳,制伏了当地一群混混。后来,他离开了相国寺,在野猪林救过林冲,在九华山当过山大王,上了梁山,最后在寺里圆寂,结束了这充满传奇和侠客色彩的一生。
除了好汉们,《水浒传》里也有一些恶贯满盈、奸诈狡猾的人,如蔡京、童贯、阎婆惜、西门庆等。作者在他们身上也花了很多笔墨,把他们的丑恶刻画得淋漓尽致。
《水浒传》作者的笔法生动,一个个或善或恶的形象被他塑造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梁山好汉们团结一心、效忠朝廷、讲兄弟情义,这些连同作者的写作手法,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读完了《水浒传》,我觉得它的主旨是团结、效忠国家、讲义气这三点。好汉们的身上虽然有很多优点,但也有一些东西不值得我们学习:如把本无反心的卢俊义逼上梁山,或李逵太过冲动,不问青红皂白便认定宋江强抢民女,并因此而砍断了梁山上的旗等。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二十
读完《水浒传》,我不禁掩卷沉思,在那样一个奸臣当权、在那样一个傀儡皇帝统治下的黑暗、动荡的年代,涌现出的一批用正义感的英雄为什么落得如此悲惨的下场?是当初宋江的错误抉择,是奸臣的嫉贤妒能,是傀儡皇帝的懦弱无能。是这些原因的结合,才组成了这样的悲剧。那么,宋江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实力?为什么各路英雄豪杰都不约而同地上水泊梁山落草?
有一部分是因为犯下了大罪,畏罪逃到了梁山泊,朝廷越是不管这个地方,逃到这里的人越多,逃到这里的人越多,朝廷越是不管,或是说不敢管,也管不了这个地方。所以才使得这里“匪患猖獗”。
还有一部分是冲着山东及时雨宋公明来的。当然,为了让山寨更加强大,山寨头领也不得不各处招贤纳士,所以,在军师吴用的计策下,他们也”逼“一些人上了梁山。比如朱仝,吴用为了赚朱仝上山坐一把交椅,令李逵杀害小衙内,让朱仝不愿上山也不得不上梁山。
当然,随着水泊梁山的不断强大,朝廷也不得不盘算着怎样去摧毁这样一个组织。所以就不断派兵去剿匪,因此在与朝廷的战争中,也俘虏了许多大将。在他们引颈受死的时候,宋江往往”亲解其缚“对待他们那是相当的好,让他们”受宠若惊“。而后再告诉他们自己”本无意与朝廷作对“然后诉说自己的苦衷,然后”只盼朝廷早日招安“对于想要的人,就耐心劝说,对于他们的顾虑——家人的安危,也是积极解决,派人”将一家老小搬到山寨“所以就定了他们的心。
对于于自己无用的人,也以礼相待,天天“肉山酒海”,最后在”苦留不住“的情况下,将他放下山,让他传达自己的苦衷。这一切都天衣无缝,因为被捉到在梁山泊上,人心自危,对于宋江的话,只能唯唯诺诺。因为宋江山上的人,可不是好惹的,李逵就是最典型的。杀人不眨眼。要是看到有人对自己心中唯一崇拜的人不敬,那后果可想而知。所以最后就有了一百单八将这样的雄伟场面。
水浒中的一百单八将传说是三十六个天罡星和七十二个地煞星转世,他们讲究忠和义,爱打抱不平、劫富济贫,不满贪官污吏,最后集结梁山,与腐化的朝廷抗争。
李逵这个人,作者刻画得很成功,他是在《水浒传》中最鲁莽的人物,尽管如此,但他为人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是《水浒传》中不可或缺的人物。不管是谁,只要遇上李逵这个对手,那都是不寒而栗。李逵给我最深刻的印象,就是特别爱惹事,由于性格卤莽、性子急躁等原因,总是头脑发热爱冲动,不断地惹麻烦,要么是闹场误会,要么是好心办坏事,为作品平添了许多波澜。好在所惹的乱子都不是太大,最后又总是能被那位兄长般的主将一一化解。让我总是严肃不起来。
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大的集体,后来却走向了衰落。在归顺朝廷后,破大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一百单八将,不曾折一将。但是在后来的战役中,却十去其八:阵亡正偏将五十九员,于路病故正偏将佐十员,鲁智深杭州六和寺坐化,武松折臂不愿恩赐于六和寺出家,公孙胜回还蓟州出家,不愿恩赐,于路辞去正偏将四员:燕青,李俊,童威,童猛。在京正偏将五员:安道全,黄甫端,金大坚,萧让,乐和。
这样一个表,皇帝看完后,也嗟叹不已:“卿等一百八人,上应星曜,今止有二十七人见存,又辞去了四个,真乃十去其八矣!”
这样的结局,谁看完都会难受的。可是噩梦远远没有结束,高俅一伙人唯恐宋江一伙人日后飞黄腾达,报复自己。于是在皇帝面前告宋江等有谋反之心,皇帝让高俅赐宋江御酒,问详细情况。高俅在皇帝赐的御酒中下了慢药,让宋江喝了药酒,宋江怕李逵等知道后再聚义造反,背叛朝廷。所以叫来李逵,给李逵喝了药酒,让李逵死后和自己一起葬在蓼儿洼。宋江自从当官以来,就常常来此游玩,此处有和水泊梁山一样的景色。李逵洒泪而别,几日后果然毒发身死。尸体运来与宋江葬在了一起。也正是宋江说的:“我为人一世,只主张忠义二字,不肯半点欺心。近日朝廷赐死无辜,宁可朝廷负我,我忠心不负朝廷。”
后来,小李广花荣和军师吴用得一奇梦,梦中宋江和李逵向他们诉说了此事,并且让他们去蓼儿洼看望自己,吴用和花荣奔到了蓼儿洼,亦悲伤不已,在此自缢,可怜英雄一世英名,就如南柯一梦。
皇帝当晚亦得一梦,梦见到了蓼儿洼,宋江等齐齐跪下,诉说冤屈。皇帝梦醒后,得知宋江等确实已死。龙颜大怒,召来高俅等人问责,蔡京、童贯却说:“人之生死,皆由注定。”皇帝最终还是被他们掩饰过了,并没有问罪。
在那样一个黑暗、动荡的年代,就是这样一批义字当先的绿林好汉,由盛转衰。让人痛心不已。而这只是一支代表人物,是当时的黑暗的代表,是民不聊生的代表。也是人民心中真实的想法的代表。这部经典巨著,值得我们去思考,去反省。所以我们要同样去感激作者,把这样一个真实、残酷的真实世界留给后人。引发起所有读者的共鸣,这,也是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的价值所在。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二十一
相见就是一种缘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神通广大,法力无边,天不怕地不怕,他无疑是个大人物。但是再强大的人物,也有脆弱的时候,也需要有人去关心他。
五百年前,一块灵石吸天地之灵气,日月之精华,孕一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石卵见风化一石猴,这就是孙悟空。孙悟空修行成仙,法力无边,大闹天宫,被如来佛祖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间,所有朋友都远他而去,就连救苦救难的观世音菩萨也只见过他一面。百年孤独,百年春夏秋冬,他餐风饮露,好不凄苦。幸得菩萨点化,他终于迎来了取经人唐僧,唐僧解救他后,他做了唐僧的徒弟,但是在唐僧那里,他并没有得到足够的关爱和信任。后来猪八戒也是对他若即若离,甚至鼓动唐僧念《紧箍咒》,使他受尽皮肉之苦。只有沙僧,他崇拜悟空,支持悟空,可以算是他的铁粉知己。
在流沙河,沙僧被悟空收服后,他自叹不如。后来见过孙悟空的真本领后,更是打心眼里佩服这位大师兄。
起先,沙僧是怕孙悟空的,虽然他们已经成了师兄弟,但是他还是小心翼翼地跟在大师兄身后,老老实实地挑着行李,做自己份类之事。
信任交心的前提
在《西游记》第二十七回中,白骨精三次变化要吃唐僧,不用说唐僧的肉眼凡胎看不出来,就连曾经是神仙的猪八戒、沙和尚也没看出来。只有孙悟空他火眼睛睛,一眼就看出了白骨精的真身。他打死白骨精后,沙僧暗暗得佩服起大师兄。
虽然孙悟空是为了救师父才打死白骨精的,可最终还是被师父赶走了。无奈之下,孙悟空只能把师父托付给沙僧,他说:“贤弟,你是个好人,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可见,孙悟空也是很信任沙僧的。听了大师兄的嘱托,沙僧非常感激大师兄对他的信任,他把这句话刻在了心里。他知道,大师兄走后,西天取经的道路会更加艰难。
从信任到崇拜
在营救宝象国公主百花羞的一战中,沙僧被黄袍怪抓住,捆在洞中,最后猪八戒请来孙悟空解救他们。当百花羞告诉沙僧孙悟空来救他时,他像是甘露滋心,高兴坏了,他说:“哥哥,你真是从天而降也!”
他对大师兄的感情从佩服到了崇拜。他的这种崇拜既表现在脸上,也表达在语言中。
就连唐僧也看出,沙僧对孙悟空的崇拜和信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崇拜和信任。他也知道猪八戒和悟空的关系远远不如沙僧和悟空的好。
规劝需要技巧
唐僧把悟空赶走后,六耳猕猴假装悟空,把唐僧打晕,将行李抢走。唐僧选择让沙僧去请悟空,理由是猪八戒与悟空向来关系不好,沙僧也乐意去请大师兄。平时像闷葫芦一样的沙僧,其实心里很清楚,他是一个能够明辨是非之人。找到大师兄后,他又说了一番入情入理的话:“上次的事,确实是师父不对,错怪了你,我也不好,没有及时劝解。”虽然表面上看,沙僧是在揣摩孙悟空的心里说话,实际上这也是他的真心话。好久没有听到这样懂他的知心话了,孙悟空感动不已,心里潮潮的,暖暖的,他就随沙僧去救师父了。
心中的核心永远是自己最崇拜的那个人
在沙僧心里,取经团队的核心不是师父,而是大师兄,如果没有大师兄,取经事业就难成功。在悟空被妖怪吞进肚子后,猪八戒又要散伙,散伙分行李是猪八戒每次遇到困难后的第一想法,沙僧每次都没答应,唯独这次,他也真的和猪八戒分起了行李。在他看来,大师兄“死了”,取经已无希望,纵然自己再不情愿,可又能如何呢?
在十万八千里的路途中,沙僧与孙悟空之间也有争吵、拌嘴,但是他们的关系却越来越亲密,这种关系背后,是崇拜,是信任,是依赖。
沙僧经历的痛苦,和孙悟空压在五指山下的凄苦差不多,他们的经历很相似,同是天涯沦落人,沙僧能体会到大师兄曾经受到的煎熬,也就更加关心他了。一路上,孙悟空的敢作敢当,英勇向前,让沙僧的一声“大师兄”叫得心服口服。
大师兄在前面走,沙僧只管跟在他的后面,他信任大师兄。当猪八戒动摇时,他就说:“只管跟着大哥走,终须有个到达之日。”
榜样就是动力
人生中,有了榜样,就有了前进的方向和动力。孙悟空就是沙僧的向标和灯塔。十万八千里的风风雨雨中,孙悟空和沙僧相互扶持,相互成就。最终,他们修得了正果,孙悟空被分为斗战胜佛,沙僧被分为金身罗汉。在沙僧心里,除了感恩师父外,他还感谢大师兄孙悟空。正是这位情同手足的师兄,才让他看到了希望,有了战胜困难,取得真经的信心,也正是这位师兄,才教会了他许多本领,最终修得正果。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二十二
余忆幼时,四大名著常见余学所。《西游记》乃最引余之一,其异于他之著,乃神魔纪实志怪之大篇也。吾常阅此书至陈,奉此书于隅读,不忍释手,又常与他人荐与此书。岁月易得,忆初执此书以来至今已有十余年,然书中之佳情仍使吾尤记。
此书有四主:僧人唐玄奘、妖猴孙悟空、天蓬元帅猪八戒、卷帘大将沙悟净。每角皆有其自然之性,在远途人人得而异之,协力破难取得经也。然自一言,此书不可纯概为一游记,其精在之于妖孽之奇、师徒之情、协作之力。此正乃西游一作神奇之至,与他书不同之处,亦使之为千古之古也。
书中最盛者,悟空也。悟空之形甚可言之为全书之象,其在西行中为主伏魔者。其性急,易躁,活泼、忠、嫉恶,此常与其多困也。其师会之不听劝言,则大念咒制之。师之温和与其之急躁成书中一对相衡也。悟空尝为齐天大圣,以大闹天宫之罪贬于奇石裂缝中,迫压五百余年。玄奘途经此地救之,遂成师徒,不意日后此妖猴乃伏魔之圣。悟空学长生之道、变、筋斗云七十,一个筋斗翻十万八千余里。火眼晶睛亦可辨善恶,然其之断常为善师之误,发多师徒之隙,成书中引人处其一。然则悟空仍为性情中人,其亦有柔情也。吾记书中十回载曰,师徒二人自五行山下遁入小黑屋,互倚于陋梁之下,悟空夜潜与师覆衾。在后之西路,悟空以其能护师,其师徒之情贯文者每一合。
舍此再言此书辅角猪八戒,自是宫中“天蓬帅”,掌河水府。因戏嫦娥怒帝,被罚下人。而误投猪胎修炼为精,在高老庄上三女高翠兰后被悟空筋斗云降伏,遂随从西行取经。八戒谨厚木,怯,且贪小利、色,然性善。吾私以为该角色乃调气又推情节者,以其最有人伦之真善美丑也。于西行途中,常以贪食贪色与师徒四人致多难矣,故称其为推情之角色。而师弟沙悟净似乎庸无奇者,忠厚然劳而无主,西行途中司马负重,师徒争中永持中立意。然遇要时辄献出己力,亦为团队中不可或缺者。
书中另一盛者玄奘,性与悟空衡之,为人诚善,皈佛门,慈祥。然心怯,迂,识鉴差。西行途中多与悟空生隙,然终以和。携三徒历千辛,遂从西天雷音寺三十五部真经取回。德圆,加升大职果,赐封旃檀功德佛。其苦口之象时令人恶,而其机常定体,定团队气、平浮躁之心,乃一体定心之针也。不可不言之,玄奘乃整书示法象之角,凡人之既,控制其情,又有负高世之行圣人之心。
此书读毕,余不禁叹之于情节之雄奇跌宕,道义之厚重博远。尤为叹,塑以悟空超凡入圣道化之雄象,于幻界中曲现出世态与俗情,见鲜活之人间智,有丰之事与郁之生息肉。如上文所陈矣,书中人象心性相映,妙语连珠,引观者拍手称奇处无数也。再深掘之,此篇诞于明,随物为萌、渐,本意识形态之解构与神皈依之溃灭。《西记》构之神话界,教即著于神、心之极权治,为演为皇极之象。乃制神与神话思于教化之术本里中举而盟,生出一种教治、政化之教法。故可云,西游乃应世者书,更是治世之照妖镜。
吾幼而始读此书,心受之多者发。师徒四人在危也,未尝想终。西路,亦人生路之喻,途中所见之魑魅魍魉乃生活中难免之难阻。若遇之以畏懦者,常为道上行之不远者,不能成大事。而吾每遇不如意事,必念书中者所在遇难时常变异之,惟合时也。或自以智,或善求人之助,因天时地利择宜之法破难。吾常思此,身则舒畅多,觉世界上并无过不去之长,但欲观汝有无欲往之心。正乃寓言所示:“世上无高峰,惟有心人攀之。”可谓此书赋吾强乐,凡事皆有常心并力克之劳心。
非特如此,此书宣团队神乃亦可思处。虽书中之人物塑人病皆显然,而其之长又能于差下见互补处。亦即曰,于是团队里无一事则缺也。同之,当知见人长,且学合者,乃为此时最有利益之事也。今既入了远之世,一人之力不敌三人之力,三人之力不敌群之力,此汲汲须我学合。固,此合须至心之得与力之磨合,不然,则如书中“三打白骨精”章,以众意非而团队几欲散也。故合必有智,无智之合无用也。
《西游》以世纪作之名,自明传世以来已得其百文层次之读者之好,谓世多者生于远。戏、曲、小说、宝卷皆现其影。同时其又接佛、道、儒三家之心与意,既以佛、道二教之仙人同舞,又于神佛之世界里注于世之人情,或插几句儒之言,使之为亦庄亦谐,妙趣横生使咸得其赏书。足为言者,西游者多佳章后为生为独立之著,至于广为数部小说,生出文学价值不赀也。其中之作为最出彩者,必提现今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以此一经化为影视界之宝,光前绝后无来者,且每一事在剧情里皆得善也。能于此广之地大动,盖西记之异矣。
吴翁一生苦矣,少年科举不利,流寓南京,久以卖文贴用;晚以贫为长兴县丞,以薄宦之冥冥,寻忿而去,贫老以终。谁不思在其晚年失意时造《西游记》竟得如此大之响,可谓此书合其毕生之精力、心血也……
合此书,循环书内佳绝状。《西游记》乃吾总角之为,亦乃终身不忘之一著,谓我之生生之深者,愿此书以时随之流下犹不朽,以其方于世千古流传!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二十三
昨天我读了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这部名著是由古代一位名叫吴承恩的人写的。我们先来介绍一下他吧。
神佛妖魔故事在我国有创作系统和丰富的艺术经验的积累,也受外来的主要是印度佛教文学的影响。除了神仙和鬼魂是古代原始宗教的产物以外,神仙和妖怪是秦汉以来方士、道士然后是艺术家、民间艺人和文人的虚构。《西游记》的艺术虚构正是建立在传统艺术经验和这种社会的宗教性观念和风习的基础之上的,但也融入了作者自己的喜怒好恶。在人们的传统观念中,神仙都是正义的化身,但在《西游记》中,吴承恩却将神与魔一视同仁,玉皇大帝、太上老君、西方佛祖释迦如来,都是被捉弄的对象,不少妖魔倒是可亲可爱、有人情味,是引人寄以同情的形象,猴精孙悟空便是最突出的一个。它是个玉帝口中的妖猴,不被天庭认可,但它率真可爱,不受天规约束,为了追求自由平等,它不惜大闹天宫,敢和天斗,敢和神争,它是我最喜爱的英雄。在《西游记》中,吴承恩还塑造了许多滑稽人物,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猪八戒,这是个取经路上最不诚心的人,动不动就要分行李回高老庄,还贪吃贪睡,偷奸耍滑,一路上闹了不少笑话,是孙悟空口中的呆子、夯货,但这个人物被吴承恩写得生动活泼,不但不惹人厌,反倒惹人喜爱。在这本书中我最不喜爱的人物是唐僧,这是个迂腐无用的人,不辨善恶,不分忠奸,孙悟空为了保护他,吃尽了千辛万苦,而他却常受人挑拨,不去详察,动不动就念“紧箍咒”,还要把孙悟空赶回花果山,恨死他了。不过他身上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那就是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不惧艰险,勇往直前。
通过阅读《西游记》这部文学巨著,我受益匪浅,精彩生动的故事情节使我开阔视野,增长了知识,充实了生活,更使我懂得了许多的人生道理。
《西游记》塑造了四个鲜明的`人物形象:唐僧诚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正义大胆、本领高超是妖怪们的克星;猪八戒贪财好色,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这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不相同,恰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使我不得不佩服作者写作技艺的高超,也许作者善于刻画人物形象便是他的精妙之处。其中我最喜欢的便是孙悟空,因为他神通广大、技艺高超,一路保护唐僧成功地取得了真经,他就成了我心目中的英雄。而且在他身上还有一种叛逆心理,以及他敢于和强大势力做斗争的勇敢精神令我十分欣赏。
书中写唐僧师徒经历了八十一个磨难让我联想到了他们的执着、不畏艰险、锲而不舍的精神。这是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再想想自己的半途而废、虎头蛇尾,我不禁惭愧自己当初为何不能像他们一样坚持到底呢?也许这就是我所缺少的,只要我能把一件事情从头做到尾,不管我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只要我尽力去做了,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
通过阅读这部文学巨著,我发现这其中也蕴涵着很多的人生道理。其实人生就是如此,在不断进行中遭遇挫折,有挫折时,就得搬掉绊脚石;一帆风顺时,当然就要积极地面对它。
有人喜欢顺利,希望一生都不被绊倒,不流泪,不疼痛,不危险,不过这是不可能的,即便可能,这一辈子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挫折不是魔鬼,顺利并不是天使,它们都是我们的朋友,要陪伴我们走完一生。
大家都知道《西游记》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我一打开它,就爱不释手,被其中的情节常常地吸引住了。
这本书叙述的是唐僧师徒历经千难万险去西天取经的故事。书中四个人物形象各有特点,性格各有不同。唐僧——一心向佛,顽固执着;孙悟空——爱恨分明,本领高超;猪八戒——好吃懒惰,但又不缺乏善心;沙僧——心地善良,安于天命。我最喜欢的人物当然是孙悟空了,他神通广大,对师傅唐僧忠心耿耿,在取经的路上虽然历经磨难,也多次被好坏不分的师傅赶走,可他还是一心向着师傅,最后终于帮助唐僧成功的取到真经,完成他的使命。
读了这本书,我很佩服他们师徒取经的精神。一路上遇到那么多妖怪,碰上那么多难事,可他们并没有退缩,而是一件件都解决了。换了是我,早就打退堂鼓了。现在我不觉得它只是一个单纯的神话事故了,也引起了我的共鸣。平时在学习上,生活中我们也一定会遇到困难,那是半途而废,还是勇敢地去面对?我当然选择后者。不管结局如何,只要我去做了,只要我尽力了,而且坚持到了最后,即使没有成功,我也不后悔,在这过程中,我也感受到了快乐,这对我来说也是一种成功啊!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二十四
从小到大,我看了很多遍《西游记》。第一次看的时候,纯粹是因为它曲折有趣的情节;看了一遍,对书中人物和行为有一些看法。《西游记》里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善良,调皮,聪明,厉害,对神说话直率,对打妖怪(特别是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执着,对兄弟,师傅,猴子,孙子很友好。唐僧师徒四人当中,孙悟空往往是第一个发现妖怪的,但他的师父唐僧却总是很容易被扮成好人的妖怪所欺骗,他惩罚杀死妖怪的悟空,甚至不顾他的解释把他赶走。悟空虽然不甘心,但还是听了师父的话,没有像狗一样跟着他。但当八戒再次向他求救时,听到师父有难,他毫无怨言地跑去救师父。他虽然天生冲动,性格火爆,有时候也会冲动杀人,但是在我看来,那些人活该,他们是杀人无数的土匪暴君,但是信佛的唐僧不信。反正他不会让悟空杀人,但他不在乎那些恶人害人。我一直觉得悟空很委屈。唐僧在四师徒中我很难理解。他总是被怪物带走。四个师徒中,他总是自寻烦恼,没有一技之长。他只知道南方没有阿弥陀佛,有时候会把事情搞得更糟。如果没有悟空,我想他一定是去了另一个西方世界。他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老师,分不清自己是人是妖。他看到妖怪害人,总是叫悟空等三人去捉妖怪。然而悟空在杀死那些害人害己的人时,却是大惊失色。他不仅念了魔咒,有时还会把他赶走。他岂不是以为悟空不杀那些害人的家伙,他们又会害人。所以,一个人的生命不会伤害更多人的生命吗?不过唐僧也有过人的毅力。为了得到真经,造福全民,他不仅不想快速到达西天,还要求悟空飞去取。他甚至要求自己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绝不让悟空为他飞。唐僧一路上遇到了很多善良的人.
看到这个话题,很多人可能会觉得很搞笑:看《西游记》到今天都不太幽默。说出来很尴尬,虽然我很小就接触过童书版。
西游记》,也看过不少于十次的电视剧,动画片,对其中的各个角色的性格和曲折有趣情节可以说是耳熟能详,但真正品读整本书,却是近段时间的事情。我曾经认为,看电视剧多好啊,既简单易懂,又有充分的视觉和听觉享受,何必拿起一本厚厚的书去钻那些自己不懂得文字。现在看来,我当时是大错特错了,一样的故事,一样的人物,书中比电视剧更精彩更扣人心弦,让人恍若进入了一个光怪陆离、色彩斑斓的神话世界,
全然忘记了身外的世界。书中主要讲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四师徒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的故事。
书中的四个主人公的人物形象各有各的特点,性格形成鲜明的对比:唐僧诚心向佛,心地善良,顽固执著,同时又因心肠太软而显得有点懦弱和迂腐;孙悟空正义大胆,勇往直前,聪明机灵,对师傅忠诚,全心全意,法力无边,让所有的妖魔鬼怪闻风丧胆;猪八戒虽贪财好色,又懒又馋,但从不缺乏善心;沙僧忠心耿耿,憨厚严谨,乐安天命。而其中我最喜欢的就是孙悟空了,在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他是一个天真烂漫、调皮任性的无拘无束的野猴。他夺走老龙王的镇海之宝——定海神针;游乐地府撕碎生死簿;大闹天宫,偷吃仙桃仙丹,不把玉皇大帝放在眼里,还自封齐天大圣。他在这个时期是最顽劣叛逆的,但却能让我产生强烈的共鸣,使我深深地喜欢上这一人物形象,也许是因为他激发了我内心潜在的向往——自由。他破石而出,无父无母,没有世俗的各种羁绊,他是自由的;他看到老猴的死亡便决心到远方寻求长生不老的法术,他在追求自由,摆脱死神的束缚;他大闹天宫,是因为玉皇大帝限制他的行动和自由。正因为他所有的努力和奋斗都是为了获得彻底的自由,他才显得那么可爱,当众多天兵天将对他束手无策,玉皇大帝被迫请求西天如来佛祖的帮助时,让人有一种泄恨的快感,给人带来追逐自由的力量和勇气。
然而,我清楚地明白,无论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完全的自由是不可能的,人始终要受到这样那样的约束,有许多的无可奈何,孙悟空最终还是受惩罚而被压在五指山下500年,但这并不说明他有错,只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他的力量还不够强大,毕竟他是孤军奋战,也许正因为双方的力量悬殊,他输也输得悲壮,尽显英雄本色,让人惋惜,敬佩。尽管包围着我们的是个受约束的世界,但至少我们可以让内心尽量变得广阔而幽深,让它能够包容天地,翱翔宇宙。在历尽时间锤炼的《西游记》中,深深蕴含着人们长期以来最渴望的自由精神,这是它和孙悟空这个人物广受欢迎的一个重要原因。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二十五
不知他人作何想法,但是年轻时的我,是想要成为悟空一样的英雄的,这样的意愿不仅强烈,而且贯以行之,因此半生挫折起伏,骨气铮铮,且不肯磨于现实,非要秉着一股傲气,在凡尘晃荡。
也许便是因为从少年时就中了《西游记》的毒吧,想那猴子,天地生养,不知何所来,又不知何所去,然则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时值青春无畏之际,心中便自有一股不平气,左冲右突,贯穿天庭,以为“齐天大圣”,世间再无有可阻自己心意者。
无论妖魔也好,神仙也罢,只要不合真理的,便要举棒千钧,冷笑嘶喊:我要这天,再遮不住我眼,要这地,再埋不了我心,要这众生,都明白我意,要那诸佛,都烟消云散!
但终究,生活的现实犹如佛陀的五指山,一落五百年,教我知了天外有天,再恍惚,红尘蹉跎弹指间,四处碰壁已不再是少年。
半生再回首,倒是看到自身的困顿,除了毫无用处的骄傲,我原来和英雄二字无缘无份,毫不沾边,倒是身上的习性,却是和八戒有得一拼。
所以如今便拿了这份感悟来,与诸君分享,看看世间与我如出一辙之人,又有多少;这凡尘里,本想当那悟空的,却终究活成八戒那样子的,又有几成。
八戒最深入人心的模样,肯定就是贪吃了。连那宝贝人参果,也是被他三两下吞下肚中,到最后却是滋味都未曾尝到,当真是又好气又好笑。
那诸位可是贪吃的?以我观之,世间不贪吃的人,少之又少了。爱美食的,可谓遍布中华大地,那路边摊上狂吃小龙虾的身影里,可有你?
也许有,也许没有,但在贪吃这一点上,反正我是必中的。
说完好吃,接下来自然要讲八戒的懒做了。但若是客观地讲,八戒其实也算不上有多懒惰,因为一路西行,整天都在赶路,只是偶尔偷奸耍滑,才能得空休息一下。
而这样的心理,有没有像极了工作中的你,平时总是兢兢业业,但心里总还是对工作有些抵触的,偶尔便要偷懒一下,而且偷懒之后,还暗暗窃喜。
老实地讲,我便是这样的,对于工作和事业都不算特别努力,得过且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总是要在自己的舒适圈呆着,安全温和,不肯多踏出一步,走到冒险之地去的。
所以,我成不了悟空。
八戒又是贪花好色的,在天上做天蓬元帅的时候他就敢调戏嫦娥仙子,做了妖怪之后呢,就硬要做高老庄的女婿。及到取经路上,见了美人,往往便挪不了步,收不了心,于是就总是中计,被妖怪所欺骗。
但若是仔细分析起来,八戒在美人身上其实半点好处没捞着,还惹了一身的骚。
而在好色一事上,是男人就没什么不好承认的,连圣人孔子都说“食色性也”,更不要说我等凡人了。
当然,在这一点上,我倒是能骄傲地,盖因我对妻子,端的是忠贞不二。虽然看到美人,我也是要驻足观赏,但是贪念却是没有的。
八戒又是胆小怕事的,一有危险,又总是想逃的。对于困难,也总是避开的多,面对的少。
在这一点上,世间如此样者,不知凡几吧。所以,世间也许还是有“鼠胆英雄”的,但是如果不做梦,清醒一点的话,就能知道自己确实不是英雄的料了。
不过有必要给八戒正明的是,八戒其实倒是善良的。虽然有些小心机,小自私,贪些小便宜,但他从不主动去伤害别人,终归是善良的。
而且猪八戒的嘴特别甜,总是能把唐僧哄得开心,所以唐僧倒也是最宠他的,而悟空辛苦勤恳,开山劈水,平时却不是受宠的,只有战斗时,唐僧才能记得,要呼喊“悟空救我”。
猪八戒又是个有情义的。
他对嫦娥都要念念不忘,对高老庄也是经常心中惦记;而对唐僧又很是尊重,视为珍宝一样的吃食也是往往先递给了师父;他也从不欺负沙僧,总是好言好语的;而对于悟空,因为老是被欺负的缘故,总是要顶顶嘴,但心底却是服气的。而整个取经团队一旦有了危险,他虽然胆小害怕,却也总能硬着头皮去战斗,不会真的抛弃逃离。
所以写到这里,诸位倒是可以比对比对了,喜爱美食,偷个小懒,善良有情,又有些许小心机小自私,又不是特别肯努力上进的,是不是活脱脱的又一个你?
因此我再看《西游记》的时候,看到八戒的种种所为,有时就会想:“啊,原来我也是这样呢。”
于是对于这样的八戒,非但讨厌不起来,反而觉得真实,还有些可爱了。
最后,不得不提的是,我发现自己虽然活成了八戒的样子,但是很不幸的是,现实生活的结局却远不如八戒圆满。
猪八戒这家伙,跟着英雄孙悟空,拍着唐僧的小马屁,最后却是混了个净坛使者的身份,可谓是不愁吃喝,无忧无虑,比之我等还在红尘中挣扎奔波,确实是神仙一样的日子了。
所以,孙悟空的英雄梦,这辈子是别指望了;猪八戒的好日子,倒还可以努力努力去把它实现了。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二十六
师徒四人中,最忠厚的是沙僧,他为人忠厚老实,一心随唐僧去西天取经,他的决心实在让我赞叹不已。
猪八戒,大家都知道,他有三大恶习:好吃、好色、好睡,而且他非常贪婪,并且做事没有决心,一遇到困难就想退缩,他想取真经时,还求佛祖让他下凡来玩呢!
孙悟空的优点是非常勇敢,他从不向困难低头,一直勇往直前,一路帮师傅降妖除魔,师傅被妖怪抓走了,他或者靠自己、或者寻求外援,总之想方设法营救师傅。他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意志是我学习的好榜样。
唐僧有时会很固执,但他的优点是非常善良,虽然有时会显得有些懦弱,但柔弱的外表下,却有一颗坚持目标、永不懈怠的心。凭借着这种坚忍不拔的精神,取得了真经。
《西游记》让我领悟到:想做成一件伟大的事情,往往不是一帆风顺的,总会遇到挫折和困难,因此我们要学着勇敢,要有一颗执着的心,不断努力奋斗,只有这样最终才能取得成功。
在这篇小说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齐天大圣――孙悟空。他三打白骨精,保护师傅,为民除害,却被师傅误会成乱杀无辜,我很为他不平;他偷吃人参果固然不对,但他当他得知人参果树的稀有和珍贵的时候,不远万里去寻求医树的药方时所表现出的知错就改、诚心悔过的精神,还有他做人的诚实也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不贪图富贵,不爱美女,在师傅要赶他走的时候,看得我眼泪都流了下来。明知道一路上危难重重,但他却忠心耿耿,不愿离去。在天庭上他对玉帝的错误敢直言不讳,他的坚强、勇敢、乐观,在妖魔面前毫无惧色,在具有强大势力的天庭,他不畏强权,超出凡人的形象,深深吸引着我,让我佩服和欣赏。在书中还有一位贪吃、性格单纯、勇敢战斗,可见到困难却退缩的猪八戒,看得我哈哈大笑;沙和尚心地善良、不爱惹事、老实保护师傅。唐僧一心成佛,待人友善,但他分不清善恶,我并不喜欢他。
我爱看《西游记》迷人的细节,多姿的神话色彩,它为我们的课余生活增添了无限的乐趣。
暑假里,我看了《西游记》这本书,我非常佩服唐僧四人,因为他们拥有坚持不懈的精神。
唐僧四人在《西游记》里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后来终于去到西天,取得真经,赶回大唐。
唐僧师徒在去西天取经的路上,遭到了妖魔鬼怪的追杀。例如:三打白骨精,首先白骨精变成一个送饭的女孩子,想接近唐僧,被孙悟空看到一捧打死。接着他又变成一个老头,被孙悟空识破又一棒打死;第三次它变成一个老太太还是被孙悟空打死。可唐僧错怪悟空打死了人,非把他赶走不可,孙悟空只好回到了花果山。后来唐僧被抓走,孙悟空又及时赶来救援。还有金鱼精、黄袍精、黑熊怪……等,孙悟空都一一把它们降服了。孙悟空一路保护唐僧,可多次被唐僧误责,有时还念了“紧箍咒”,但孙悟空都没有放弃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决心。正是因为他们有了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才能克服九九八十一难去到西天取回真经。
西游记这本书说明了:只要坚持,就会胜利,也正是应了那句老话“坚持就是胜利”。
在我们的学习中,无论遇到怎样的困难,只要坚持不懈,成功一定会属于我们的。
在我的成长路上,《西游记》始终陪伴着我,不论是电视剧还是动画片,虽然看了一遍又一遍,但是仍不过瘾。当看到唐僧师徒四人历尽九九八十一难最终取得真经时,不禁对唐僧的执着、孙悟空的勇敢机智、猪八戒的幽默和沙和尚的任劳任怨感悟颇深。但感动的还是唐僧对徒弟的谆谆教诲。如今再次细细品味这家喻户晓的名著,不变的是故事情节,变的是我的感触。
小时候看《西游记》总会有个疑问:孙悟空一个筋斗就可以翻十万八千里,那为什么不直接带着唐僧坐筋斗云去取经呢?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这个问题的答案也迎刃而解了,这只是在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没有不费吹灰之力就能获得的东西,一切事物都要靠自己的努力争取。“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就像这句歌词所说的,想要成功不能只依赖捷径,成功的秘诀就是踏踏实实地沿着脚下的路走下去,不管路的两旁是荆棘还是鲜花,不管路的上方是艳阳还是阴云。
孙悟空求学七年才学到真本领。七年间,他从未说过放弃,因为他知道总有一天师傅会将真本领传授给他,他所要做的就是耐心等待。
这也告诉我们做事不能急于求成,取得成功的快慢不在于我们消耗的时间,而在于我们为获得成功所受的磨练。一个真正想取得成功的人是不会在意自己为这个目标耗费了多少时光和精力,他们在意的只有自己是否为这个目标真的在拼搏。他们知道:接受的磨练越多,获得的经验也就越多,离成功的大门也就越近。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二十七
秋风秋意吹起落叶片片,这样的时节最适合看红楼梦了,一瓶王熙凤的油嘴滑舌,直率毒辣,体验林黛玉的少女纯真诱惑视频为贾宝玉的不目光明和自由不羁。
生而有幸能一品中国名著红楼梦里的爱恨之巅,纵观林黛玉初进贾府时,处处小心翼翼,也处处惹人怜爱,被质问及学业时答四书的她发现园中的姐妹皆不曾深读过学,在陌生的地方无依无靠,无读书无知己,他只能隐去光辉做一个寄人篱下的小姐。
然而贾宝玉是一个厌恶官场的男孩,同样闯入了林黛玉的世界里,从此也闯入了林黛玉的心里,因为她们有共同的赏读的书,共同喜欢的诗句,诗人共同在桃花林下吟诵诗句,不管世间道俗礼仪,他们超越了世间固化的观念,那也是因为如此,所以便一眼可望见他们的爱情故事,不能善始善终,终归是被固化的传统文化观念给拆散了。
袭人曾劝贾宝玉说,放着奶奶的贾宝钗不理不要搭理不搭理的林黛玉姑娘自己寻找不快乐吗?的确在温柔贤淑的贾宝钗面前,林黛玉不仅显得不够大方,而且还有些刻薄无理取闹,但正是林黛玉如此敢爱敢恨才令贾宝玉迎难而上,也令我由衷的佩服,这位女子,在世俗礼仪当前的那个时代,许多事情都不能随心所欲的去做,然而林黛玉却做到了超脱的境界,这样的女子怎么能不让别人心生怜爱呢?
但是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痴情更是令人惊叹,在听到林黛玉丫头,紫雀谎称林黛玉妹妹要离开贾府时,贾宝玉便发了一次狂,直到的确确认林黛玉不会离开后才渐渐缓了过来,贾宝玉究竟是对林黛玉有多欢喜呢,一生做了两次狂,两次都是为了林黛玉而狂,宝玉的喜与悲都来自林黛玉,林黛玉的悲与喜也都是来自贾宝玉。
两个敢于挑战世俗与世俗追求不同的两个人却不能够走在一起,这样的悲剧是观众所不喜欢也不愿意接受的,但在追求名利以利益为上,近亲相结亲上加亲的时代,这样的爱情是注定的悲剧,但他们有追求的精神却是永存的,从他们的语言文字从他们的吟诗作对,从他们的诗情画意中皆可体现出的淋漓尽致。
红楼梦教会我的是人生道路上直面自我的道理,更是勇于追求探索自我的精神,幸好在最好的年华里,看到过了,品尝过了红楼梦的爱恨痴情。在为人处事上,我们不能过多的学习王熙凤,但是也要懂得变通,善于见风使舵。
读罢红楼,心头涌上一股酸楚。昔日的繁华烟消云散,红粉佳人香消玉殒,偌大的贾府早已人去楼空。那是一个繁荣时代的落幕,亦是一群妙龄女子的劫难。而当时那个冷月葬花魂的黛玉,可否安好?
我记得你清俊的容颜,记得你眼中的波光点点,记得你单薄孱弱的身躯,记得你过人的才识,记得你吟咏的《葬花吟》,记得你手捧落花和着泪水将青春埋葬。你是水做的女子,娇弱可人,多愁善感。阆苑仙葩、潇湘妃子,你是那个手捧诗卷、眼泪盈盈的女子。
你本是天上的一株仙草,为报答神瑛侍者的滴水之恩,转世下凡,发誓要将一生的眼泪偿还给他。你与宝玉相爱,本该是一对神仙眷侣,却遭到贾府众人的反对。你本就羸弱的身体承受不住突如其来的打击,你病倒了。突然有一天,卧病在床的你听闻了宝玉迎娶宝钗的消息,气急攻心,最终撒手人寰。
有人正燕尔新婚,有人却抑郁而终。偌大的贾府,在一片张灯结彩的祝福中,是否有人还会记得这个清高娇俏的女子?在一片对金童玉女的称赞中,是否有人会对这个佳人感到一丝痛惜?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花落人亡两不知!终是佳人已逝,独留公子一人在凡间踟蹰。那个两弯笼烟眉、一双含情目的可人儿还是葬送在了贾府,葬送在了那个黑暗的年代。
黛玉,也许有人会说你只知柔弱,但我知道你清丽容貌下高傲的性格。你早年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在贾府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本该小心翼翼如临深渊的你却清高不折,你以尖刻的话语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以诗人的才华抒发对自己命运的感慨,以生命去维护爱情。你爱《西厢记》,追求被“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禁锢的自由恋爱,与封建礼教对弈,以自己的生命祭奠黑暗的年代。
我在红楼一角遇到了你,遇到了那个眉眼盈盈的你,遇到了那个才气无双的你,遇到了那个冷月葬花魂的你。黛玉葬花,葬送了自己的青春,红颜已老,时光不复。我只愿你,还是那个浅笑倩兮的黛玉。
他年葬侬知是谁?
知是谁?
终是花落人亡两不知!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二十八
淡淡的秀美,悠悠的清丽蕴染出一曲壮美的红楼乐章,天边那悲人的红,是否也是曲后的余音?它孕生了深刻的思想,清透出醉人的感伤。
“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小说便是如此,似香茶般纯美却隐泛着苦涩,似美酒般甘淳却越发的迷茫。它慢慢的舒展,由温和的序曲逐渐升腾为悲艳的哀鸣。这哀,回肠荡气,射人心魄。
“使闺阁昭传”这是红楼了不起的地方,在一个特定的空间段,带来了空前未有的东西。黛玉,宝钗,湘云,探春,晴雯……美丽,聪颖,她们有感情,有思想,有意志,这些都是红楼女子的真实特质。在这女儿家的世界,汇集了山川的灵秀,日月的精华。
不管是“世外仙姝寂寞林”的黛玉,还是“山中高士晶莹雪”的宝钗,还是“英豪阔大宽宏量”的湘云,还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的妙玉……她们是美好而悲伤的,“薄命司”沁染着这些灵秀的名字,使她们在绽放后就香魂消逝。她们好似一颗颗纯净的珍珠,微微的发出光亮,隐隐的透着哀伤。
一块通灵宝玉降落在这满园的芬芳中,种下了不解之结。沾染了通灵宝玉的灵气,宝玉叛逆了仕途经济,活在了女子的世界里,活在了世俗认为的“底”层。因为这样,后人批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顽怕读文章。行为偏僻性乖张,那管世人诽谤!”可世人却不知,他发现了一个清澈纯净的世界,里面有告诫的人性,有对完美的追求,丝毫没有污浊之气,只有灵动之感。
一幅幅春花少女扑蝶图,都荡漾着女子世界中独特的笑铃声,清脆欲碎,笑靥如花,洁韵雅致。宝玉沉醉了,阵阵铃声早已嵌入肺腑。结社吟诗,歌海棠,咏菊花,处处充满了才情志趣,对物质外的精神渴求。灵魂的圣洁,思想的超脱,都追随着吟咏歌颂散落在大观园各处,镌刻在少男少女的心中。
青春悸动的年岁,纪录了小说的中心故事,也加速了美好世界的沉沦。
清幽雅致的潇湘馆,宁静淡致的蘅芜院,一处是一从清新淡雅,高出流俗的空谷幽兰,一处是一簇大方灵秀,引人注目的娇丽牡丹。从此,宝玉的生命将与黛玉、宝钗紧紧相依。
随着时间的推移,宝玉越来越发现黛玉是她唯一的知己。宝钗可亲可敬,但总有隔膜。一个是阆苑奇葩,一个是美玉无暇,一个是镜中月,一个是水中花。黛玉的气质总有些叛逆性,对宝玉的爱总是执着于表露。宝钗的性格圆润大方,常把爱和礼法完美结合。两株仙境气花,种在宝玉的身边,并为之绽放,散发奇香。
也许黛玉与宝玉早有渊源,才注定了宝玉的钟情一片。宝玉原是女娲补天剩下的顽石,弃在青埂峰下,成神瑛侍者。一株绛珠草靠吸收石上的露珠生存,这便是黛玉。绛珠仙子离开后说:“我要用一生的泪还他。”这就是宿缘,宝玉和黛玉注定要一生纠缠,一世牵拌。
花招绣带,柳拂香风。青春的笑和泪,爱和怨,在这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中及早凋零。
宝玉爱黛玉,这是谁也无法改变的,而黛玉的清高孤傲,孤芳自赏的性格,并不是大观园中适合的。宝钗处事隐忍,在沉默中冶炼性情。不同于黛玉的叛逆,她有的是内心的平和与安宁,赢得贾府上下的一致好评,是标准的贤惠儿媳。这一选择的矛盾,便早早的决定了这段爱情纠葛的悲人结局。
随了父母之命,宝钗遵从封建礼教,嫁予宝玉,却不知这是他们三人悲剧的开启。当宝玉满心欢喜的认为黛玉将成为自己的最终伴侣时,黛玉正气若游丝般即将飘散。清寂的潇湘馆,竹梢风动,月影移墙,好不凄凉冷淡!新房子处,却是大红喜庆,乐声阵阵。真是哀喜相交更显悲凄。宝玉揭起喜帕,黛玉魂飞气绝。“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黛玉带着恨,在死前最后说:“宝玉,宝玉,你好……”这是何等的哀鸣!黛玉的身子渐渐变冷,只见两眼一翻,呜呼!“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欲梦遥!”
黛玉含恨而死,宝玉终日洒泪,宝钗独守新房。泪落成珠子,冷雨敲青窗,满地的悲。宝玉最终出家,宝钗苦苦支撑,面对满园悲凉,寄托着绵绵的情丝。
岁月腐蚀下,夕日纯净的女儿世界走向崩溃。青春守寡,受凌而死,悲观出家,羞愤而死,含冤而死……“薄命司”把她们的名字彻底沉溺于深渊。“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李清照这悲婉的词不禁脱口而出。一抹由心肺沁出的凄苦,将红楼浸润其中,无情却动人。
悲剧总让人心痛,而红楼的悲是注定的。这是封建婚姻制度的悲,是封建道德礼教的悲,是整个封建社会的悲!悲红了眼,悲醒了苍穹。
在黑暗中传来红楼的乐曲,在梦中,在阳光里,似在觉醒。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二十九
我人生中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是读《红楼梦》。当时我12岁,在城关中学上初一,吴晓冰老师是我的语文老师,她的言传身教令我如沐春风,使我对语文产生了极浓厚的兴趣。那年寒假,吴老师给我们布置了一个任务,就是阅读一本名著。
我的母亲,对我有着重要影响的又一位女性,她从不吝惜给我买书钱,即使那时家里并不宽裕。她带我到书店,我在书架前徘徊了很久,终于挑了一本《红楼梦》,彼时在我年幼的心中,《红楼梦》是一本最著名的名著,更何况它的价格,在四大名著中也是最贵的。
但一个12岁的孩童,想要读懂红楼梦,并非一件易事。果然翻了几页,我就读不下去了,开篇讲的神话故事,绕得我云里雾里,并不熟悉的表达方式,令我懵懵懂懂,不肯再读。
但也就是因为家里并不宽裕,没有其他的游戏方式,过了几天,只好重新拿出来再读,跳过晦涩难懂的部分,这一次我很快被它所吸引。我不得不承认,那种吸引首先是豪门大户里的富贵生活对一个没见过世面的小女孩的吸引。书中写到的每一处院落,每一件华服,每一道美食都令我神往。做法考究的茄鲞,刘姥姥夹不起来的鹌鹑蛋,宝钗送给黛玉的燕窝,宝玉挨打之后想吃的小荷叶小莲蓬的汤,贾母嫌太油腻的鸭子肉粥,宝玉给晴雯留的豆腐皮包子,秦可卿病中能吃得动的枣泥馅儿的山药糕,不胜枚举,给了我一场想象中的美食盛宴。
也想在大观园中分得一处院落来住着,闲时串串门子,拜访好友,吟诗作赋;也想拿手帕拢一包花瓣,枕在落花纷纷的石榻上浅睡;也想在飘雪的琉璃世界,和一众好友围炉烤鹿肉,饮温酒。我像初进贾府的林黛玉,小心翼翼地揣摩各类人物的心境;也像刚进了大观园的刘姥姥,贪看富贵人家的一饮一食。书中仍有些不能理解的文辞和欣赏不来的诗词,不妨碍阅读,便暂且割下。
日复一日,很快《红楼梦》就被我读完了,每每合上书,只觉唇齿留香,舍不得束之高阁,于是我开始了一遍又一遍地回味。这一次阅读,我不是从头到尾细读,乃是随性所至,翻到哪一页便从哪一页读起。读熟了之后,心里想看哪一段,就翻到哪一页。记得那时最爱读的,是宝玉同黛玉吵架,老妈子同小丫头吵架,当姨娘的排揎当小姐的,当主子的掌掴当奴才的,当老子的教训当儿子的,当丈夫的要杀当媳妇的,当主母的陷害当姨娘的。品之如饴,嚼之有味。尤其是探春和宝钗在荣国府兴利除弊,撑起贾府改革事项那一节,引发各类矛盾冲突,更是百读不厌。
后来随着年龄增加,学识增长,阅历丰厚,书中那些不懂的词也懂了,不能欣赏的诗句也能欣赏了。于是就特别爱读书中所写到的诗句,它们或长或短,却都和人物性格命运息息相关。怡红院中,群芳夜宴,众人占花名儿,宝钗抽到牡丹,签曰“任是无情也动人”,不就是宝钗这个“气一暖,就吹化了”的冰雪美人最好的注解吗。湘云生日,宝钗替她张罗请众人吃螃蟹赏菊作诗,黛玉《问菊》中说“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不就是她自己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写照吗。
香菱学诗时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这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见了这景似的。要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短短一句,就道出了诗歌的说不出来的好处。语文课上解析再多,不如原句精妙无双。宝钗进入大观园,黛玉对她一直很冷淡,后来宝玉觉察到黛玉对宝钗的态度转好,用《西厢记》里的一处戏文问黛玉道“是几时孟光接了梁鸿案?”,借用“举案齐眉”这个典故说明每每只是孟光对梁鸿尊敬有加,何时梁鸿也能对孟光举案齐眉,把钗黛之间微妙的小儿女的心思一语道中却又未曾戳破,比直言问她几时接纳了宝钗强上千百倍,黛玉不仅不恼,还称赞说“这一句原问得好,你问得也好。”
再后来,年岁增长了些,对书的理解也更深一些。我开始懂得黛玉和宝玉从未互相说过一句喜欢的爱情更加纯粹而彻底;也开始理解黛玉非死不可,而宝钗对于自己即将嫁给宝玉这件事只能暗自垂泪,我知道他们三人的爱情悲剧正是身处这座院子带来的悲剧。繁琐华丽的高门大户像一袭爬满了虱子的华丽旗袍,早已腐朽了。我儿时所理解的作者曹雪芹的辛酸泪与荒唐言不过十分之一。
如今,时代发展了,生活富足了,娱乐方式丰富多样,电子信息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传播,处在终端的我们如上瘾一般一条又一条的刷新消息,却静不下心来去一遍又一遍阅读同一本书。我十分怀念那个坐在小小的房间里心无旁骛翻阅一本书的小小的自己,那是生命最虔诚的模样。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三十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红楼梦中林黛玉低吟的悲凉诗句一直被独孤人士吟唱至今,出自曹雪芹手笔的诗句,似乎已暗示了《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在小学的时候就开始读《红楼梦》呢,当时并不懂其中的含义,那印象中大喧闹而繁华的大观园仿佛就是童年对《红楼梦》的的理解。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童年的我是这么理解的。
再次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视野的渐渐开阔,似乎《红楼梦》不仅是一个古人所描述的黯然,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随着哀伤的语调所描述的悲伤与凄惨,我,亦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红楼梦》中感触最深的则属黛玉了,亦许黛玉死了是最好的结局,我并不是一个喜欢看悲剧的人。但是,不是有句话说吗?塞翁失马,焉之非福?对于黛玉这样一个脆弱的封建少女来说,死,是她的解脱,是她所有悲剧的终结,是她的幸福。当她喝下孟婆汤,忘记了前世的是是非非,亦许,黛玉的脸上会重新绽放出笑容,亦说不定?高鄂的续书的,他最终让黛玉很庸俗的指天愤恨,气极而亡。这不象我们认识的那个高傲自赏的黛玉,反而象个自哀自怨的凡俗女子。可是,她还是在贾府垮倒前离开这是非之地的,否则以她的脆弱,恐怕受不了那么大的刺激。宝玉是个纨绔子弟,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他能给予黛玉的其实很少,谈不上保护与安慰,他自己尚且是需要别人保护的弱者,我觉得黛玉若是得不到幸福,还不如离开,罢了。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亦许很多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来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林黛玉,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
黛玉是叛逆的,亦是孤独的,对世俗的不屑一顾,令她处处显得特立独行,卓尔不群。花前痴读西厢,毫无避讳;不喜巧言令色,言随心至;崇尚真情真意,淡泊名利??种种这般,都使得她宛如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始终执著着自己的那份信念,质本洁来还洁去,一如碧玉般盈澈,黛玉富不仅有西施式的清瘦之美,
更有绝世的姿容;富有西施“捧心而蹙”、袅娜风流的外形之美,这些都突出了她的悲剧性格之美。曹雪芹而且为了突出林黛玉的悲剧性格,还在她出世之前,曹雪芹就用奇特的想象和诗意,创造了亘古未有的“还泪”之说,以象征林黛玉是带着宿根、宿情、宿恨来到人世的。她一生下来,就有“先天不足之症”;会吃饭时便吃药,而且不许哭,不能见外人。命运对她太残酷,太不公平了。少年丧母,不久又丧父,只有孤苦伶仃地长期寄居在贾府。我们第一次见到林黛玉,是她刚刚来到贾府。作者通过凤姐语言,描绘了她天仙似的人品。凤姐一见就惊叹道:“天下竟有这样标致人儿!我今日才算看见了!”然而,使她动人心魄、更具艺术魅力的则是她无与伦比的丰富而优美的精神世界。最欣赏的还是黛玉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黛玉饮酒赏花吟诗作对,总是才气逼人,艺压群芳。无论是少年听雨歌楼上的诗情,清寒入骨我欲仙的画意;还是草木黄落雁南归的凄凉,花气温柔能解语的幽情;无不体现出她娟雅脱俗的诗人气质。最叹息的是黛玉的多愁善感,红颜薄命。黛玉的身世,注定了她的孤独无依,而她的性格,又注定了她的寥落忧伤。纵使大观园里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可是这里没有她可以依靠的亲人,没有她可以倾诉的知己。于是她无奈着“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悲哀着“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套无情”,伤感着“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终落得“一缕香魂随风散,三更不曾入梦来”的结局。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
靠在书架上的《红楼梦》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
红楼一梦,梦的是谁的良辰美景,荣辱兴衰?
一、颂歌,颂歌!
红楼梦的是伟大的,在它里面,女性是伟大的。
《红楼梦》又名《金陵十二钗》,清曹雪芹著前八十回,现流传的版本有高鹗续全的一百二十回。其中描述了封建大家族的繁荣与衰落,但曹公塑造最为成功、吸引人眼球的是里面的女性形象。莺莺燕燕,她们不仅美丽、聪明,还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意志有独立人格的人。在那时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曹公的用意是多么深沉而伟大!
黛玉的气质与才情、宝钗的大家闺秀风范、史湘云的机灵可爱、妙云的清丽脱俗,等等,无疑是全书中最精彩美丽的姹紫嫣红。《红楼梦》中,丫鬟不是卑贱的,她们也有独一无二的个性与自由,晴雯、袭人、鸳鸯、平儿……她们是一群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一个一个鲜明可爱的女性形象生动地跃然纸上。
曹公本人与曾说过:“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勿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考较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我堂堂须眉,诚不若彼裙钗!”他怀着“传闺阁昭传”的目的写成红楼一梦,梦是光彩陆离、姹紫嫣红的,梦中不仅有行止见识不凡的众多女子,还有一个爱她们、尊重她们的男子——贾宝玉,他真心相信“凡山川日月之精秀之钟于女儿”,这个贾宝玉,到真正是“通灵宝玉”之化身,真正的“山川日月之精秀”,连他于如此爱护女孩儿们,又将女子的地位提高一个层次。
纵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无论是《三言二拍》中杜十娘、玉堂春,《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水浒传》里德扈三娘、潘金莲,女性总是作为低眉顺眼的弱势群体,顶多得到的是同情可怜。《红楼梦》确实女性的大舞台,一曲曲颂歌为她们吟唱。
二、悲剧,悲剧!
整曲《红楼梦》其实是场悲剧,所谓“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
《红楼梦》的结构是如此精妙而严谨,千丝万缕的字眼中,密密扎扎地织成一张庞大的网,这等空间,这群人物中看似庞杂的故事却在曹公的笔下事无巨细。分明清晰地娓娓道来。读时是深沉的悲哀,更有憾人心弦的震撼。
《红楼梦》其实是笔算不明的糊涂账!世间情爱本是最复杂的东西,偏偏成了书中最重的一块。宝玉、黛玉试试浊世的一对知己,相伴相依早已心中暗定“木石之缘”,怎奈封建社会中,确实身不由己,黛玉虽好,气质中却有着叛逆性,而宝钗方是贾家上下认为最好的少奶奶人选。悲剧产生于两个选择的权威性大相悬殊:宝玉可以选择自己爱的人,却无法选择相伴一生的妻子,一切取决于父母之命。于是,悲剧终究成为无可避免的结局。
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女人如果只是花鸟,是玩物,她们的毁灭,顶多博得一声惆怅,几声叹息。《红楼梦》的悲剧之所以特别震撼人心,就因为它充分表现出被毁灭的女性不仅外形是没的,而内心,更是美的。
那些悲剧中,史湘云、李纨青春守寡;贾迎春出嫁便被丈夫折磨而死;探春远嫁,惜春绝望出家,金钏儿投井而死,秦可卿与鸳鸯含冤而死,妙云被强盗掠去……她们注定是“薄命司”册子上没有好结局的人物。
书中最让我怜爱的是黛玉,她高洁美好,在不该做梦的是日子里偏偏做了一个美得让人痛心的梦。“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的大观园,于她言是“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严相逼”的场所,潇湘馆里,她过的是“青灯照壁人初醒,冷雨敲窗被未温”,直到“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纱窗湿”的凄凉长夜。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宝玉于她言,不是“男才女貌”的“如意郎君”,更是可以“偕隐”的知心者。若没有知道这一切,就无法体会黛玉含恨而死之时那句“宝玉,宝玉,你好……”的惨痛哀凉。呜呼!可叹香魂一缕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世外仙姝寂寞林,山中高士晶莹雪,霁日风光耀玉堂……一曲曲颂歌,是高度的尊敬,是满腔的同情!唯有如此美好,最后的悲剧才如此令人痛惜!
三、韶华,韶华!
究竟是韶华易逝,难奈得闲情几许。红楼里的痴儿,纵情撼天地,一切却是没落至终。当所有繁荣烟消云散,雾霭深处萧瑟的身影,勾起人们怎样的感慨千万,思绪万千?!
韶华易逝,从兴盛至衰没,不过过眼一瞬,闲情几许,只作了叹息罢。
少年衰乐过于人,歌泣无端字字真。
既壮周旋杂出黠,童心来复梦中身。
少年时的痴,黠,化作了凄丽温柔的红楼一梦。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
少年看红楼,笑传奇故事;
青年读红楼,骂封建情史;
中年赏红楼,叹炎凉世态;
晚年品红楼,忆起伏人生。
一生在读《红楼》,品味大不相同。
《红楼》如故陈旧,而我笑看人生。
——钱三分
《红楼梦》这本书,我读了三遍。从懵懂无知幼年时的儿童读物,到后来十几岁看哥哥大字典般厚厚的原著,如今放假在家的我又找来她只为打发清闲的时光。随着一天天长大,看她的心情也各有不同。儿时的我是抱着看故事的心理去读她,被翻译过又删减后的她只是一本儿童故事书;十几岁的我看着那砖头块儿一样的书,虽已近白话的她还是让我搔头抓耳,囫囵吞枣;现在的我能慢慢品读她了,可能还只是浅显的理解,但足以让我被她吸引。
她是以宝黛钗三人的爱情悲剧为线索展开的,也是描写了金陵十二钗各自的人生悲剧。她前篇华丽的辞藻为大家描绘了一个个古典的美人儿和古代大家豪放的气派,但又隐含没落之势。后来悲惨的结局又表现了世事无常和官官相护败落的必然之势。贾雨村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让人分不禁愤愤不平;刘姥姥三进大观园又为大家展示了一个幽默风趣,善良朴实的乡下老太太的形象;葬花的黛玉是我见犹怜;而李纨和黛玉分别创立的海棠社和桃花社,又让我们感受到了满纸的诗情画意。总之她中有笑有泪,有恨有悔,虽没有清宫剧里那般的勾心斗角,但也是花开花落、此起彼伏。
——说王熙凤
凡鸟偏从末世来,都知爱慕此生才,
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向金陵事更哀。
“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黛玉初进贾府,贾母戏言的“凤辣子”,恰可以概括她的性格。心狠手辣、精明能干是她的代名词,察言观色、机变逢迎是她的标签,可最后的她却只落得个病死床前的结果。她虽狠毒,却也是个能干的主儿,王夫人将整个家交由她打理,亦是井井有条。可叹她是末世之才,倘若她是男子,是否可以一展才能?
——说惜春
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一改绣衣为青衣,青丝落地,是红妆泪,也是昔年恨。三个姐姐的悲惨命运,也让她看破了红尘,从此青灯古佛,无问尘世。父母早逝的她性格孤僻,这也造就了她的心冷嘴冷,不管他人性命。但她的悲剧又何尝不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幼无双亲的她只是用坚硬的外壳包裹自己,免去世间烦恼;大家族的没落小姐只能选择出家为尼,让虔诚的诵经声洗涤自己的灵魂,让沉沉的钟声敲打着无处安放的心。
——说宝钗、黛玉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这两个人的命运可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个同宝玉是“金玉良缘”,一个又是“木石前盟”,到底是纠缠不清。先说宝钗,我认为她就是标准的世族小姐。过于死板,恪守礼节,颇富才情,但又太过娴雅,没有女子应有的灵动情感。所以她与宝玉才是虽可举案齐眉,但终究意难平。说来我最喜欢的还是黛玉,虽然她有点爱闹脾气,在现在看来是有点作。但她脱离了封建制度的束缚,敢于追求自己的爱情,也是一个勇气可嘉的女子。更何况她生得倾城倾国,有兼旷世诗才,也算是奇女子一枚。她的才情不禁让人拍案叫绝,但可叹她虽有“病如西子胜三分”的娇弱,也抵不过世人的封建,为了宝玉“着想”,贾母一众还是偷梁换柱将宝钗嫁与宝玉。但结局呢?“金玉”未成良缘,黛玉含恨而终,宝玉剃度出家。黛玉临死前喊的“宝玉,宝玉,你好……”我想会不会是“你好狠的心呢?”毕竟她对宝玉是如此的多疑,想必是爱到了极致,不愿同他人分享她的宝哥哥。两个两小无猜的人儿,都是彼此心中的白月光,偏生女子生性多疑又体弱多病,终使这“阆苑仙葩”与“美玉无瑕”含恨终生。
再说这石头记(别名)背后的故事。开篇的一首诗——“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是作者曹雪芹的自我评价。发出此种感叹的他正是这宝玉的前身,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的锦衣富贵、纨绔风流的生活也造就了他的绝世名作。家道没落的他在大起大落之时是否会感叹世事的难料?黛玉是否是他爱而不得的女子的化身?他是否有感叹过自己曾经快活风流而今却无法挽救家族的没落?他应当也是一位“虽怒时而若笑,即嗔时而有情”的翩翩公子吧,他应当也有过如宝黛般纯洁的爱情吧。
我相信,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读懂的会更多。世人感叹不同,或是因心境不同吧。
名著读后感400字篇
选文围绕宝玉挨打一事展开,从内容上看,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描述宝玉挨打的起因:一是由于宝玉不愿与“禄蛊”贾雨村扯淡,并为投井自杀的丫头金钏儿“五内摧伤”“垂头丧气””因而被父亲贾政数落了一顿;二是由于宝玉与戏子蒋玉菡(琪官)平等交往,惹恼了忠顺王爷,王爷派长史官向贾政告状,激起了贾政对宝玉这一“无法无天”行为的怒火;三是贾政庶出的儿子、宝玉的异母弟弟贾环,出于嫡庶间的矛盾和嫉恨,在贾政面前诬陷宝玉企图非礼丫头金钏儿,才使她赌气投井自杀的,这无异于火上浇油,于是贾政下狠心要痛打宝玉这不肖子孙。第二部分,主要描述宝玉挨打的经过:一是贾政下狠心要打死宝玉。先不准任何人向里面报信,再逼着小厮们狠打,又自己亲自狠打,最后还说,为了不致“明日酿到他弑父弑君”,要勒死宝玉,“以绝将来之患”;二是王夫人苦苦哀劝,先劝后哭,数落中想念死掉的长子贾珠;三是贾府至高无上的权威贾母,大骂儿子贾政,平息了风波。第三部分,主要写宝玉挨打后,贾府上下来探望宝玉的情形。这一部分重点写了四个人物:一是袭人,她是宝玉的贴身丫头,她精心照料宝玉,细心探察宝玉挨打的原因;二是薛宝钗,她先送上治伤的丸药,然后安慰宝玉,在安慰中暗送爱情,并劝宝玉改悔;三是林黛玉,她见了宝玉只有哭泣,最后怕被凤姐撞见,慌忙从后门逃走;四是贾宝玉,写他伤痛中仍细心想到别人,且表示:“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该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可以通过文中所涉及的几个主要人物形象的描写来把握。
贾宝玉。宝玉讨厌贾雨村这类拼命钻营、贪赃枉法的“禄蛊”;他同情丫头金钏儿的悲惨命运,因金钏儿的投井自杀而“五内摧伤”;他与地位低下的戏子蒋玉菡平等交往,互赠信物。这些都说明他不愿走勾心斗角、昏暗污浊的仕途经济道路,蔑视封建礼教,渴望自由、平等,具有个性解放的思想。虽然被打得遍体[伤,但对自己选定的生活道路仍无悔改之意。当父亲要打他时,他急于寻求保护伞,告知老太太,不过是权宜之计。逃过这顿打,他仍将我行我素。打他的过程中,他知道求饶没有用,故“只是呜呜地哭”。而他从痛楚中醒来后的第一句话是:“不过为那些事,问他作什么!”他并没有在毒打之下屈服,他对前来看他的黛玉说:“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是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这表明他对已经选定的生活道路绝无改悔的坚定决心。另外,这句话实际上也是宝玉对黛玉的一次真正的心迹袒露,话中的“这些人”说的是蒋玉菡之流,指的却是包括与林黛玉的儿女私情在内的叛逆情感,这话林黛玉也听懂了,认可了。在这之前,林黛玉始终是那么别扭,又要探贾宝玉的口径,又不让他把话说明,贾宝玉一旦把真情表露出来,黛玉就觉得受了冒犯,大生其气。但从此之后,黛玉便平静下来,再也没有闹过别扭。这一点,体现了作家曹雪芹对中国伦理文化、中国历史社会深刻的经验和解释。
薛宝钗。在选文中,她比黛玉先来一步,“手里托着一丸药走进来”,接着”她命袭人“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就好了”。可见其细致周到。问候了宝玉一句“这会子可好些”之后,她便切人正题:“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有今日。”又回到她先前劝宝玉读书入仕的老路上。她心疼宝玉:“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出于少女的娇羞,“心疼”二字未能说出口,“刚说了半句,又忙咽住,不觉眼圈微红,双腮带赤,低头不语了”。当宝钗问起宝玉挨打的原委时,袭人转述了焙茗的话,说是因薛蟠“不知在外头挑唆了谁来,在老爷跟前下的蛆”。不料宝钗说:“据我想,到底宝兄弟素日肯和那些人来往,老爷才生气。就是我哥哥说话不防头,一时说出宝兄弟来,也不是有心挑唆:一则也是本来的实话……”这番话语使宝钗性格中绵里藏针、心存主见的一面得到了充分的表现。
林黛玉。在本文中,她是在宝玉昏昏沉沉、半梦半醒之时出现的。待宝玉从梦中惊醒,发现黛玉时,“只见他两个眼睛肿得桃儿一般,满面泪光”,可见来的时间和在此房中哭的时间都不短。黛玉的伤心发自肺腑,“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厉害”。她对宝玉有千言万语要讲,却不知从何说起,半天才说出她的第一句话:“你可都改了罢!”劝悔的话中却饱含着勉强的语气,这是基于对宝玉的挚爱而发出的一声无可奈何、言不由衷的哀鸣,更反衬出黛玉对宝玉的知己之情,说明她对宝玉有着宝钗难以比拟的挚爱。就在这时,外面人说王熙凤来了,黛玉因为自己哭肿的双眼而决意躲开,便出了后院。
作者通过宝玉挨打这一中心事件,淋漓尽致地刻画了贾政、王夫人、宝玉、宝钗、黛玉、袭人等人的形象,写出了他们的性格特点,表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