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案(大全五篇)

2023年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案(大全五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10 21:50:52
2023年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案(大全五篇)
时间:2023-04-10 21:50:52     小编:zdfb

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下面我帮大家找寻并整理了一些优秀的教案范文,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案篇一

1、猜猜老师的理想是什么,再说说自身的理想。

2、谈话激趣,今天,老师要和同学们=起去寻找一把打开理想大门的最重要的钥匙。它在哪儿呢?就在我们要学习的课文里。用心读书考虑你就能找到。

3、揭题读题。板书课题。

1、了解奇观:在安徽广德太极洞内,有一大奇观。同步示图,让学生描述,后小结这就是“滴水穿石”。

2、引导质疑:对“滴水穿石”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呢?(学生提出问题,师引导归纳,它是怎么形成的或水滴为什么能把石头滴穿?)

3、读文探究:

a.学生自读课文第一、二节,围绕问题圈画有关词句,加以体会。

b.组织交流阅读感受。

(1)刚寸你们提出的问题弄懂了吗?你是从课文中那些语句读懂的?

生交流,示文字:

(2)从第二段文字理解滴水穿石的原因,说说“锲而不舍”的意思。

(3)结合第一段文字理解“目标专一”和“锲而不舍”的具体意思,感受水滴的“专一”和“锲而不舍”,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4)指导朗读:要让人感受到水滴的目标专一和锲而不舍。

4、感知启示:水滴的力量是微缺乏道的,但水滴凭着目标专一。锲而不舍竟然能够穿石,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吗?引出下一旬,让学生变换句于的说法。

“假如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教师点明:用反问句就是强调了这个意思,指导读好反问句。

过渡,你相信吗?怎样才干让读者也相信这个道理呢?课文用的是什么写法?(举例)

1、默读第三节,说说课文举了哪三个事例。

3、同桌合作交流自读体会。

4、组织交流,教师随机评点,并指导读好事例。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从李时珍、爱迪生和齐白石各自专一的奋斗目标、如何为目标锲而不舍地努力和取得的成绩几个方面去领悟事例和“滴水穿石”的联系。

(2)相机理解“迷恋”、“孜孜不倦”、“不教一日闲过”、“坚持不懈”的意思。

5、合作朗读这三个事例。

(1)理解“滴水穿石的精神”指什么精神,“滴穿顽石”揩什么意思。

(2)练读。

7、以读代讲第四节,想想这一节写了什么,课文为什么要写上这一节。

学生交流,教师点明:这是从反面来说明道理,可增强课文的说服力。

2、理解“铭记”,学生读背。

(领悟本课举例。从正反两方面说理的方法)

3.安排课外作业,指导搜集渠道:搜集一个事例,可通过阅读、。上网等渠道去搜集。

板书:

目标专一

实现理想

锲而不舍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案篇二

1、体会反问句的用法。

2、理解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炉火纯青等词语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情目标: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2、读课题

二、 观察奇观、初悟“启示”

1、课件出示奇观图,了解奇观

2、引导质疑,探究形成原因

3、初悟启示

4、学习反问句

三、 品读名人,深悟启示

1、学习李时珍的故事、感悟启示

(1) 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 抽学生读李时珍的故事,其他同学画出相关词句

(3) 学习李时珍的故事

(4) 有感情的.朗读李时珍的故事

2、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爱迪生、齐白石的故事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4、欣赏图片再次领悟三位名人滴水穿石的。

四、 互动生成,体悟启示

1、拓展迁移,交流名人资料

2、归纳,读记启示

板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案篇三

知识目标:1、体会反问句的用法。

2、理解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炉火纯青等词语

技能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感情目标: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内容: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2、读课题

二、            观察奇观、初悟“启示”

1、课件出示奇观图,了解奇观

2、引导质疑,探究形成原因

3、初悟启示

4、学习反问句

三、            品读名人,深悟启示

1、学习李时珍的故事、感悟启示

(1)    学生自由读第三自然段

(2)     抽学生读李时珍的故事,其他同学画出相关词句

(3)    学习李时珍的故事

(4)    有感情的朗读李时珍的故事

2、总结学法,小组合作学习爱迪生、齐白石的故事

3、汇报交流学习成果

4、欣赏图片再次领悟三位名人滴水穿石的精神。

四、            互动生成,体悟启示

1、拓展迁移,交流收集的名人资料

2、归纳总结,读记启示

板书设计:

目标专一

实现理想

持之以恒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案篇四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义和方法。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奇观。[课件演示]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这一奇观,然后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奇观是什么样的?(石头状如卧兔,小洞光滑圆润)

1)自由读这段话,思考:从这段话中你读懂了什么?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滴穿了这块石头,所以我们就把这一奇观叫作――(滴水穿石)。

2)分句指导朗读

3)弱小的水滴,微不足道的力量,却将坚硬的石头滴穿了,这是为什么呢?(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1)读课文,划出最能表现人物具有滴水穿石精神的词句。

2)四人小组交流你找出了哪些句子。

3)你能结合书上的重点词句讲一讲他们的故事吗?

1)句子中的“滴水穿石”的精神指是的什么精神呢?

2)你能把这个句子换个说法,意思不变吗?

3)指导朗读

同样是水,雨水是由无数的水滴组成的,而且速度比太极洞的小水滴要快得多,为什么雨水没有滴穿石头呢?指读第四自然段,找到原因。

小结:雨水没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所以无法滴穿石头,这就从反面告诉了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有――(滴水穿石的精神)

1、看了太极洞的奇观――滴水穿石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出示投影]

1)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2)指导朗读。

3)背诵积累。

2、你有什么美好的理想吗,你准备怎样去实现呢?

1、很多人为督促自己实现美好理想,常常给自己拟定一条座右铭,同学要实现那些美好的理想可以选择书中一些意义深刻的句子,也可以在老师提供的这些名言警句中选择一条,作为自己的座右铭记下来。

2、背诵积累

同学们都有很多美好的理想,只要你们像太极洞的小水滴一样,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那你的理想一定能够实现,像小水滴一样创造出奇迹来。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教案篇五

师: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这是什么句?

生:反问句。

师:那反问句有什么作用?

生:承上启下的作用。

师:结构上是可以说承上启下的作用。

这时学生无语。

师:这句话在语气有什么特点?我们应该怎样把它换成陈述句?

学生只能换成陈述句不能说出语气特点,教师只是匆匆说就滑过去了。没能很好让学生理解反问句的用法。

案例分析:

从课堂的实际效果我们不难看出,教师的问题不能很好地让学生理解反问句的用法。设计问题过难、过偏或过于笼统,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启而不发或茫然或沉默以对,而教师只好自问自答,唱独角戏,造成教学低效,甚至无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