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写教案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分享借鉴,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篇一
能力目标: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教学和学习方法:探究、讨论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 作者简介。(幻灯展示)
张之路,1945年生,山东诸城人。1968年毕业于北京师范学院物理系。曾任中学教师多年。1982年调中国儿童电影制片厂,现任该厂文学部主任。1977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有电影文学剧本《霹雳贝贝》《磨表》《傻鸭子欧巴儿》及同名中篇小说,话剧《双龙花盆》,童话集《野猪的首领》《大鼻头和黑眼圈》,小说集《在楼梯拐角》《题王》,长篇小说《第三军团》等。1992年被登录于国际儿童读物联盟荣誉名册。
三、木雕鉴赏(幻灯展示)让同学们欣赏我国木雕艺术家在木雕艺术上的卓越成就。进而了解羚羊木雕这种艺术品。
四、检查预习
找出课文中的生字生词,查字典,给它们注音、解释,学会运用。
(1)犄角(jī):物体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本课指桌面的两个边沿相接的地方。
(2)仗义:讲义气,仗:拿着,引申为主持、讲求。
(3)形影不离:成语。像物体跟它的影子那样分不开,形容彼此关系密切。
(4)挽回:扭转已成的不利局面。挽:拉,引申为扭转。
(5)寒颤(zhàn):本课指因受冷而身体颤动。[注意]也作“寒战”。
(6)反悔:对以前允诺的事后悔而不承认。
(7)光彩:原指颜色和光泽,也用来比喻光荣。本课指后者。
(8)逮(dǎi):捉,捕。
(9)攥(zuàn);用手握住。
四、整体感知(合作探究)
1. 围绕羚羊木雕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本文说的是,“我”把羚羊木雕送给了最要好的朋友万芳,父母发觉了,逼“我”去要回来,“我”被逼无奈,只得硬着头皮开口,让万芳把羚羊还“我”。“我”对朋友这样反悔,伤心极了。
2.整体感知
本文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故事,故事情节依矛盾的冲突,由发生、起因、高潮和结局组成。请同学们用简要的语言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找出起止点。
发生 查问木雕 倒叙 1 —16
起因 赠送木雕 插叙 17—23
高潮 逼取木雕 顺叙 24---35
结局 伤心难过 顺叙 36---38
3.课文中出现了几个人物?6个人
4.他们的性格特点相同吗?
5.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研究文章的主题
6.讨论本文的主题。
五、作业
1.再读课文,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
2.找出重点语句,进一步理解分析,挖掘文章的中心。
3.找出文章的写作特点。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篇二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倾向
2.学会正确看待友谊与礼物的关系
3.学会从文中的语句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课型及课时]
1.讨论课
2.一课时
[媒体设计]
多媒体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这里有两样东西:一样是一堆金钱,一样是几个穷朋友。假如让你选择其中你需要的东西,你选什么好呢?(穷朋友)为什么这样选择?(朋友珍贵,友情珍贵。友情是用金钱换不来的)没有人认为金钱贵重,金钱万能吗?(摇头)的确。最珍贵的东西是友情。爱因斯坦说:“世间最美好的东西,莫过于有几个头脑和心地都很正直的真正的朋友。”希罗多德说:“世界上没有比一个既真诚又聪明的朋友更可贵的了。”斯托贝说:“财富不是朋友,而朋友却是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不少人重钱轻情义,尤其是大人们,他们的这种重财轻义的思想往往给孩子们幼小的心灵带来了不利的影响。一件由羚羊木雕引起的故事就说明了这一点。今天我们要共同地学习一下张之路的文章——《羚羊木雕》。
二、明确教学目标
三、整体感知:要求学生根据自读提示初读课文
四、探究思考:
在这场矛盾冲突中,谁是谁非?如果父母市正确的,子女应如何对待?如果父母是错误的,在子女又该如何对待?你碰到过类似的情况吗?你如何处理的?
再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思想倾向,点拨关键处:
1.文章开头就写"妈妈突然问我",我感到"突然",可见的"惊吓",耶可见妈妈的"惊慌",气氛一下子就很紧张。
2.第一部分是妈妈爸爸同"我"先后对话的描写,这段描写中,作者的思想倾向是怎样的?
明确:作者是同情爸爸把贵重的羚羊木雕"送给"女儿,可见对女儿的宠爱。父母宠爱女儿,可是丝毫不尊重女儿所珍视的友情。"我"本来并不知道羚羊木雕的贵重,以为既然是爸爸送给我的,自己当然可以作主。"我"把自己心爱的东西送给最好的朋友,可见他是很重友情的。作者褒贬的思想是很明显的。
倾向表现的最明显的地方有两处:一处是女儿说明万芳"是我最好的朋友",妈妈根本不考虑女儿的友谊,立逼女儿去要回来,预期的"坚定",正是固执生硬的表现。另一处是爸爸的话:"是的,这是爸爸送给你的,可并没有允许你拿去送人啊。"这个话有点自相矛盾,实质上批评了"爸爸"的不是。
再从对话的神态、语气、心理描写上也可以看出,作者是同情孩子的。在父母一边,是"突然问""目光紧紧盯着""十分严厉""坚定的说""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在孩子一边,是"心怦怦地跳起来""小声的说""站在那儿一动也不动,低着头不敢看他""声音有些发抖""哭着喊了起来""心里难过极了"。可见父母为了木雕怎样伤害了孩子的心。
3.第二部分插叙"我"和万芳的真挚感情。在孩子的小天地里,彼此都是真诚无私的友爱。这一部分,又涉及两个孩子家长的情节,不要忽视。一处是,我0不小心,裤子被树杈划了一道长长的口子。坐在树底下偷偷的抹眼泪。为甚么呢?因为"又心痛裤子,回家挨说"。这就可见父母平日的为人了,只要损害了财务,也不管原因,对孩子就没有好态度,否则孩子怎么会"怕"呢?另一处写万芳妈妈,不但不夸奖万芳的仗义,反而"让他对着墙站了一个小时"。万芳也深知"我"的妈妈的脾气,"要是再换过来,你还得再站两个钟头"。这些都是批评的笔触。
4.第三部分为什么写奶奶呢?
明确:奶奶直到"我"淌眼泪,才憋不住"突然说:算了,这样多不好。"奶奶很体贴孩子的感情。反衬之下,显得爸爸妈妈只知道东西名贵,却全然不顾孩子伤心,这样多不好。起初,奶奶"定想说什么,可是,他没有说"。奶奶是长辈,说话还有顾忌,因为他知道儿子媳妇的为人,左右为难。可见,写奶奶也是为了批评爸爸妈妈的不是。)
5.读最后部分,要注意"我"被逼无赖的痛苦心情,作者把这种心情描写得很细腻,思想倾向也是很明显的。特别是结尾,作者同情的写道:"我呆呆的望着他,止不住流下了眼泪。我觉得我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因为我对朋友反悔了。我做了一就件多么不光彩的事呀!""可是,这能全怪我吗?"当然主要是怪父母。
总结语:总起来说,课文展示了两种生活,两种内心世界。一面,我们看到了一个少年世界,少年朋友之间的友爱,少年的内心世界。他们如此充满友情,如此珍惜友情。万芳见"我"裤子撕破后心里难受,把自己身上的裤子换给"我"穿,即使被家长责备也心甘情愿。"我"见万芳特别喜欢羚羊木雕,就把羚羊木雕送给万芳。父母逼他反悔,使他失去了一个最好的朋友,他感到莫大的痛苦,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伤心的人"。
另一面,在成人的世界里,却是重财轻义。他们对子女的态度,走了两个极端,"爸爸"舍得把名贵的羚羊木雕"送"给孩子,可是使孩子最伤心的也是他们。他们并不重视子女的友谊,不懂的孩子最渴望最珍惜友情,他们疼爱子女却不尊重子女的人格感情。
五、课堂拓展
问题:从课文看,这两个孩子都没有所谓"价值观念",你看,他们那一次交换的礼物,是名贵的羚羊木雕和一把弯弯的小藏刀,这种感情纯洁是纯洁,可是这种做法毕竟不对,这样确实给父母出了难题。讨论讨论,生活中应该怎样处理这类事情?怎样预防这类事情?要从课文中找插叙户根据。
明确:鼓励学生从多方面考虑:例如,"爸爸"松龄杨木雕给孩子的时候,应该介绍一点有关这件工艺品的知识,让孩子知道他的珍贵,注意保管。小朋友之间送东西,要征求大人的意见。如果想课文写的那样,已经成为既成事实,处理的方式也大可以婉转一些,要注意保护小朋友之间的感情。"我的父母"可以向万芳的妈妈暗示一下,万法方妈妈也不是占小便宜的人,不会同意自己孩子收受这么珍贵的东西的,重要得倒是叫 万芳妈妈不要责备孩子。
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日常生活,写出学习本文的感受,题目自拟,课下交流。
课后记:在本课中学生们讨论比较热烈,但是抓不到问题的关键。应该在平时加强对学生这一方面的引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机敏进行辩论的方法。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篇三
教学步骤:
一、分角色朗读
1.检查课前预习,指点生字生词。
2.默读课文,进一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梳理文中人物及其关系。
3.指导朗读,略举几例引导学生体会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交代朗读要领。
4.分角色朗读课文——我,妈妈,爸爸,奶奶,万芳,万芳的妈,故事叙述者。读后教师及时评点。
5.准备课堂讨论。教师布置如下问题,请同学们思考:(1)简要复述故事情节;(2)“我”与父母的这次矛盾分歧,究竟谁是谁非,请谈谈你个人的看法。
6.组织课堂讨论,先小组议论,后全班交流。
二、分角度品读
1.品精巧的结构
(1)提问思考:文中写了哪三件事?分别发生在什么时间?
(2)引导讨论:①万芳拿自己的新裤子换“我”的破裤子,上星期。②送羚羊木雕,昨天。③逼“我”要回羚羊木雕,今天。
(3)提问思考:作者对这三件事的记叙,在布局上有何特点?
(4)引导讨论:文章以妈妈的追问开篇,一开始就显示出了紧张的气氛,抓住了读者。争辩结束,穿插上星期体育课发生的事情和昨天送羚羊的事情,使情节显得紧凑而又集中。
2.品寓含的褒贬
(1)提问思考:①父母逼“我”要回羚羊木雕时,奶奶说:“算了吧,这样多不好。”这句话表明了作者怎样的褒贬倾向?②结尾句“这能全怪我吗”,言下之意是什么?③文中父母的话,尤其是妈妈的话,为什么句句都显得如此生硬?④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叙述“我”和万芳的友谊,着力渲染童心的美好?
(2)按同桌、小组、全班三个层次展开讨论和交流。
(3)教师归纳点拨:作者的感情倾向寓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即儿童心灵无比美好,尽管他们幼稚,但是不能粗暴地伤害他们的心灵;童心无价,只知东西贵重,不知孩子心灵贵重,是愚蠢的。
3.品简练的语言
(1)品词:用词精当,如开篇“妈妈突然问我”的“突然”,“妈妈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我”的“盯”等,或烘托紧张气氛,或传达人物性格,均起到了很好的表达作用。请同学们从文中略举几例,作点简析。
(2)品句:许多句子写得简洁明了,如“我想到他们马上会逼我去向万芳要回羚羊,心里难过极了”“就把裤子和万芳换了”“月亮出来了,冷冷的”等,既简洁又明白。请同学们从文中再找出一些这样的句子来,品味其表达效果。
三、分论题说读
1.教师布置下列讨论题目,请同学们从中任选其一,表达自己的看法:①怎样才能避免这一类不愉快的事情发生?②女儿既然已经把羚羊木雕送给了万芳,事情怎样处理才更妥当?③怎样理解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2.先小组议,后全班进行讨论交流。教师寻机点拨,或作如下提示:①父母心目中珍视的是羚羊木雕,“我”心目中珍视的是友情,彼此都有欠缺,都要做得周到一点。②要看看父母的做法有什么不好的地方,如使女儿伤心之至。③作者的倾向主要是批评父母,但从“我”这方面看,也有教训可以吸取。一方面要从小学会思考、有主见,但有些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不能自以为是,擅作主张。
3.教学小结。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篇四
【教学目标】
1、理解寓言的含义。
2、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3、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1、理解寓言含义,加强理解表述的正确性。2、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加深理解;学习精美的表达。【教学难点】对寓言含义的理解。【课前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俗话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人们做事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伴随我们的今生今世。我们应当怎样面对“得”与“失”呢?周国平的《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就给了我们一个启迪。
寓言,是文学体裁的一种,讲述带有劝谕或讽刺意味的故事。结构大多短小,主人公多为动物,也可以是人或非生物。主题多是惩恶扬善,充满智慧哲理。素材多起源于民间传说。外国有《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我国的寓言多存于《庄子》、《韩非子》等。
二、词语教学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落实词语教学。
附补充的重要词语:
1、正音:
皎洁(jiǎo)心旷神怡(kuàng)(yí)
2、释词:
慧心:这里指智慧。心旷神怡:心情开朗,精神愉快。旷,开阔,开朗。怡,愉快。举世无双:整个世上没有第二个人可以相比。举,全。迭生:一次又一次地发生。迭,屡次。
三、整体感知
1、听读。2、学生朗读。
3、讨论发言。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小组讨论:
问题组:
1、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要求学生完整复述课文)
2、找出寓言中的主题词。──“得失之患”。
四、研读赏析
1、研讨赏析:
出示问题组,学生讨论,教师略加点拨:
问题组:
1、白兔的赏月心态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找出有关词语。
前:“尤爱”、“无忧无虑地嬉戏”、“心旷神怡”、“各具风韵”
后:“一扫而光”、“紧张不安”、“惟恐”、“心痛如割”这是对比的写法。
2、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巨大的变化?她“得”了月亮,“失”了乐趣。──白兔拥有了月亮后,把它当作私有财产,害怕失去,因而紧张不安,产生出无穷的得失之患,失去了赏月的乐趣。
3、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拥有巨大的利益会勾起无穷的得失之患。
2、感悟语言:
⑴体会词语的精美。──可是,说也奇怪,从前的闲适(悠闲)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有)着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请设身处地地体验一下,句中加点词能否换成括号内的?为什么?“闲适”是清闲安逸的意思,比“悠闲”更能反映出白兔的无忧无虑。而“绷”的强度更甚,充分体现出白兔患得患失的心态。⑵体会句子的精美。对称。如:“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
五、拓展延伸
1、试想一下,是否“一无所有”就心安理得?2、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应该具有怎样的人生态度?(以上各题允许学生自由发言,教师适当指正。)
六、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读一读,写一写”有关练习。
2、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白兔和月亮》告诉我们:面对财富、幸福,我们应该怎么办?不仅如此,大家还须知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周国平的另一篇寓言《落难的王子》,体会它给我们所带来的警示。
二、词语教学
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检查预习,落实词语教学。
附补充的重要词语:
1、正音:
禀告(bǐng)掳(lǔ)
2、释词:
禀告:向上级或上级告诉事情。
突如其来:突然发生。突如,突然。
三、整体感知
1、范读。2、学生朗读。
3、讨论发言: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学生讨论:
问题组:
1、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厄运能使人变得坚强。
2、“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线索人物,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四、研读赏
1、研讨赏析:
预设问题组,学生解答:
⑴王子落难前后的性格有何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王子开始时性格很脆弱,多愁善感,后来他经历了厄运,并且没有被厄运吓倒,挺了过来,从而变得坚强起来。
⑵“我”是王子落难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都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⑶“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①王子听到天灾人祸的消息时。②“我”听到王子的遭遇时。③后人见到“我”遭受厄运时。 反复出现,构思奇妙,耐人寻味,揭示了这种故事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2、拓展反思:
从生活中举出实例,说说没有遭遇过厄运的人应该怎样培养自己坚韧的意志?(学生讨论,教师及时指正。)
参考:要培养坚韧的意志,必须自觉地寻找艰苦,在艰苦的条件下刻苦的磨练。如长跑并非厄运,但也可以锻炼人的意志,使人坚强,战胜脆弱。
五、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学生自由评说,教师适当点拨。
六、课堂小结
我们学习的两篇寓言,分别从不同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确立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就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七、布置作业
1、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2、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两题中任选一题。不少于800字。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篇五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母爱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美好的感情。我们伟大的母亲给了我们无微不至的爱,你怎样向母亲表达你的爱意呢?
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母爱一直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古今中外,不知有多少人深情地颂扬过母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的两首诗:中国女作家冰心的《纸船》,和印度大文豪泰戈尔的《金色花》。
二、出示目标
1、把握诗文基调,表情朗读诗文,培养鉴赏诗歌的能力;背诵诗歌,丰富语言积累。
2、自主、合作、探究地进行学习。
3、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三、知识积累
以下知识主要让学生在预习中作好积累笔记,课堂上教师以检阅的方式了解学生预习的情况。
1、字词积累:
大家预习了吗?看看这些字词你解决了没有?
字:嗅 摩 衍 匿 祷
词:匿笑 祷告
读一读,讲一讲。
2、作家作品知识积累:
关于泰戈尔:泰戈尔,印度诗人、作家,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小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
关于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诗人、散文家、小说家、儿童文学家。代表作品有《繁星》、《春水》、《寄小读者》等。
四、《纸船》教学
整体感知:
1、《纸船》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的深情呼唤。默读这首诗,体会一下这首诗应该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
(学生体会:哀愁、深情)
2、离家远了,你有过想家的感觉吗?女诗人冰心把这种思念亲人的哀愁用一只只纸船诠释到了极致。谁来试一下,把这种哀愁的语气读出来?
(师指导学生朗读,尤其强调停顿和语调,可以让学生在课本上标明停顿之处)
3、学生初步感知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喜欢这首散文诗吗?为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课本137~140页对《繁星》、《春水》的指导阅读,教学生懂得对于文学作品的欣赏是可以有多种观点的,学习独立鉴赏、评价作品。)
合作探究:
学生品读这首诗,通过自主思考,然后合作探讨,师生交流对话的方式解决以下问题:
1、诗人叠纸船时为什么“含着泪”?为什么除了爱,还有悲哀?
(引导学生体会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的心情)
2、你觉得纸船回流到“我要他到的地方”去吗?为什么作者要借纸船来抒情?
(“我要他到的地方”是母亲的身边,纸船当然到不了,作者明知道到不了还要不停地叠是要以此寄托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引导学生理解诗歌抒情是要借助一定的形象的。)
3、你觉得这首诗中哪几句写得最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找到“诗眼”所在,体会诗人的精妙构思)
师生在交流探讨中理解诗人的感情,学习对诗歌的品味鉴赏。
生活链接:母亲的爱滋润了每一个孩子的心灵,子女对母亲的爱又何尝不是动人心弦?以小组为单位,以“母子或母女之爱”为主题,搜集感人的文章,感人的歌曲,感人的诗言,在读书笔记上办一个专题材料库,看看哪个小组搜集得最多,材料最丰富。
五、《金色花》教学
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仿读。(教师的范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2、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方法处理不同)。
重点体会:
“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读出妈妈的惊喜、嗔怪)
“我不告诉你,妈妈。”(读出孩子的撒娇、调皮)
“孩子,你在哪里呀?”(读出妈妈的着急、关爱)
3、学生读过之后,教师提出评价要求:你觉得这首散文诗写得怎样?(学生只要能谈出自己的看法即可,一定要是自己的)
合作学习:
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一天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因为沐浴着母爱)“我”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请同学们品读这首散文诗,思考以下问题:
1、我为什么想象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2、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3、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研读课文,思考,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理解作者。可以简介泰戈尔的作品特点,引导学生理解文中的爱的内涵──最高尚、最纯洁的神圣之爱。
交流探究:
师生研读课文,共同探究以下问题:
1、假如你是那朵金色花,你能想象妈妈脸上的表情吗?
2、孩子为妈妈做了那么多好事,妈妈为什么反而责怪孩子?
3、母爱就在我们身边。泰戈尔想象自己变成了一朵金色花来回报母亲的爱。学习了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教师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结合实际谈感受。师生交流互动,在探究中发展提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给予中肯评价和热情鼓励。
创造性学习:
请你模仿《金色花》的感情基调,以“妈妈,我想说爱你”为题,学写一首散文诗。
六、作业
1、背诵两首诗,准备背诵比赛。
2、课后阅读《飞鸟集》、《繁星》、《春水》。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篇六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在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对生活的意义
2、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3、树立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信心,激励勇敢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能条理清楚地复述故事情节。
2、探究性、多角度理解故事所蕴含的生活哲理。
【教学准备】
1、学生:
⑴ 课前自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
⑵ 圈点勾画文中不理解的词或句子,提出问题。
⑶ 预习课后练习二,准备与同学交流。
2、教师:
⑴ 备课时,把课后练习融于教学的过程中。
⑵ 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或借助小黑板,小卡片等辅助工具。
【设计思路】
《走一步,再走一步》是美国作家莫顿·亨特65岁那年写的,它回忆了8岁时一次爬悬崖的经历。这篇文章,富有教益,从中可以学到作者小时候在那座小悬崖上学到的经验──不论怎样的危险和困难,只要把它分解成一个个小困难,就不难克服。
课文叙事性较强,足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在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领会写作意图时,可以从事与理的角度入手,要求学生复述故事情节,说说从中悟出的生活哲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
这篇课文,内容上很有咀嚼的余地,特别是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这一句,喻意更值得体味。教学时应致力于引导学生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倡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课文,从而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至于朗读教学,应跟课文教学的整个过程结合起来,教师可以挑爬下悬崖这一重要片断进行教读,以加深体会和领悟。
【教学过程】
一、精心导入
心理学家曾做过这样一次实验:
(大屏幕显示实验内容,老师有表情地讲述)
一只饥饿的鳄鱼和一些小鱼放在水簇箱的两端,中间用透明的玻璃隔开。刚开始鳄鱼毫不犹豫地向小鱼发动进攻,它失败了,但毫不气馁;接着它又向小鱼发动了第二次更猛的进攻,它又失败了,并且受了重伤;它还要进攻。第三次,第四次多次攻击无望后,它不再攻击。这个时候,心理学家将挡板拿开,鳄鱼仍然一动不动,它只是无望地看着那些小鱼在它的眼皮底下悠闲地游来游去,放弃了继续的努力,最终活活饿死。
听到这样一个故事,同学们有什么感慨?能简要谈谈吗?
(学生各抒己见)
今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美国作家莫顿·亨特的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看一看作者是如何战胜困难,赢得最后的胜利。
(安排听取小故事作为导入的内容,是为学生设置良好的学习情境,打破思维混沌的状态;导入性说话又训练了学生的感知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使学生初入课堂就能立刻进入参与思维和参与训练的积极状态)
二、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看清读准、边读边思、圈点勾画、记住内容。
(培养学生口诵心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复述课文内容:
大屏幕投影复述要求:
⑴ 抓住时间、地点、人物、环境、情节。
⑵ 突出重点,尤其是脱险部分。
⑶ 口齿清楚,态度大方,条理清晰,能正确表达感情。
(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满足学生自求得知的心理,勾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回忆、联想,帮助学生掌握记叙要素,理清故事情节)
3、课堂交流:
组织学生说说读了这篇课文后的感想。
(引导学生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发表意见的能力)
三、研读与赏析
(对一篇文章,除了整体把握外,更重要的是对一些重要情节进行研读。这样,对文章所表达的深刻内涵就会有更好地领会,从而更贴切地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1、有感情地朗读16~23节:
投影出示朗读方法:
1、读音准确,语速适中,停顿合理,语调抑扬。
2、把握好人物的心态和情态,语气恰当,感情真挚。
促发学生激情,加深体验和领悟。
2、合作探究:
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1、找出我爬下悬崖的具体动作以及刻画我的心理活动的语句,揣摩我的心理变化。
2、作者把爬下悬崖的过程描写得如此细致生动,有什么目的?
3、父亲对我的指点,哪一处你感触最深?对你有什么启示?
4、结合文章最后一段,说说你对题目走一步,再走一步的理解。
学生朗读课文后,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教师点拨。学生在体会动作、心理描写时教师用表格的形式加以总结。
附投影片:
爬下悬崖 动作 心理 哭 信心全无 伸、探、踩 有了信心 又照着做 信心大增 移动、爬下、啜泣 巨大的成就感
让学生独立观察、发现和表述,使他们主动介入审美的全过程,感知美,体味美。
3、朗读最后一段。
(充分发挥文章的感染作用)
四、体验与反思
1、质疑交流:
教师鼓励学生根据对课文的理解和个人的感受,多角度地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师生间可互相质疑,形成讨论交流的过程。
大屏幕展示思考质疑题:
1、父亲为什么不把我抱下悬崖,而是让我自己下来?
2、如何评价杰利及其他四个孩子?
以上二题有助于学生多角度加深理解课文,培养思维的多向性。
2、拓展延伸:
⑴ 假如我的父亲没有来,你作为我的同学,怎么办?
⑵ 假如你是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将怎么办?
(让学生走进课文,既受到情感的熏陶,又训练了口语交际)
3、经验反馈:
大屏幕投影问题:
读了这篇文章,请你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战胜生活中的困难,实现理想?
(充分发挥语文教材情与美的特点,着力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从而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
五、视野拓展
课外阅读艾尔玛·邦贝克(美)的《父亲的爱》,比较与课文在内容、感情、语言等方面的异同。
(这一环的核心是阅读的实践,即引导学生运用从阅读实践中求索到的知识、思考问题的方法,再去阅读新的文章,实现知能的转化)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篇七
教学目标
1.了解并掌握有关寓言的基本知识,了解伊索及《伊索寓言》。
2.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3.能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4.学习改写、编写寓言,进一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学会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导学
1.注音
赫拉hè 宙斯zhòu 庇护bì 粘住 zhān
释义:
庇护:包庇;袒护。庇:遮蔽,掩护。
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2.查阅资料与工具书 ,了解作者及寓言这一文学体裁的特点。
3. 了解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4.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二、指导学习、研讨
(一)导入
由人们对寓言的说法导入:
①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够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得多的东西。
②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的时候,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
③寓言是一座奇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到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
④寓言是一把钥匙,用巧妙的比喻做成。这把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门,启发智慧,让思维活跃。
(二)、简介与本文有关的知识
指名说,教师补充并明确:
1.寓言及其特点
寓言,用假托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大多篇幅简短,主人公可以是人,或拟人化的生物、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
2.简介伊索
伊索,公元前6世纪的希腊寓言家。奴隶出身,他善于讲寓言故事,用这些来讽刺权贵,最后遭到杀害。他的寓言经过加工,成为《伊索寓言》,流传于世。《伊索寓言》故事短小精悍,描写形象生动,语言简洁朴素,富有幽默的特点。
3.与本文有关的一些古希腊神话人物
①宙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之王。希腊神话说他居住在奥林匹斯山,以雷电为武器,维持着天地间的秩序,公牛和鹰是他的标志。他的兄弟波士顿和哈德斯分别掌管海洋和地狱;宙斯还和许多女神生下了不少儿女,如火神赫费斯托、正义和艺术的保护者、太阳神阿波罗,月神和狩猎之神阿尔迪美斯,旅行和商业神赫尔墨斯,美神阿芙洛神,战神阿雷斯,智慧之神雅典娜。
②赫拉是希腊神话中的天后,主神宙斯的妻子。罗马神话中称为朱诺,掌管婚姻和生育,是妇女的保护神。
③赫尔墨斯,一译海尔梅斯,是希腊神话中众神的使者,亡灵的接引神。罗马神话中称为墨丘利,掌管商业、交通、牧畜、竞技、演说以及欺诈、盗窃。他行走如飞,多才多艺,传说首创字母、数字、天文学、体育运动,发明古代的竖琴,并把种植橄榄树的技术传给人类。
④智慧女神雅典娜的诞生是最为奇特的:传说她是从宙斯的头脑里长出来的。
(三)学习《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1.检查字词
赫拉hè 宙斯zhòu 庇护bì 粘住 zhān
庇护:包庇;袒护。庇:遮蔽,掩护。
爱慕虚荣:喜欢表面上的光彩。
2.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1)听读
(2)看图复述课文
(3)课文研讨
①赫耳墨斯为什么来到凡间?
②他为什么挑了宙斯和赫拉的雕像来问价,请说出他此刻的心理?
③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
④你认为赫耳墨斯是个怎样的人?从这则寓言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发?⑤这样改动情节后寓意有没有变化?为什么?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赫耳墨斯听后,默不作声,悄然离去。
(四)学习《蚊子和狮子》
1.诵读感知
(1)蚊子为什么能战胜狮子又会败给蜘蛛?从中可以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蚊子:冲、咬 扬长避短 胜 狮子:抓
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 败 蜘蛛:粘
骄兵必败
2.总结归纳寓意
《蚊子和狮子》寓意是什么?
3.改动情节,概括寓意。
蚊子径直朝狮子飞过去,趁狮子没有准备,张嘴就咬,而且专咬狮子鼻子周围没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也没抓到蚊子。蚊子战胜了狮子,就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了。
4.课堂研讨:
请大家比较这则寓言和上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五)、课堂小结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通过天神赫耳墨斯自命不凡、主观臆断而在事实面前碰壁的故事,以神喻人,讽刺和批评了那些爱慕虚荣、妄自尊大的人。
《蚊子和狮子》赋予动物以人的感情和性格,用动物间的关系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告诉我们:即使取得大的胜利也不能骄傲,要始终谨慎从事,否则可能在小处受到挫败。
三、拓展与延伸
1.练习概括寓意
燕子与乌鸦
燕子与乌鸦争吵谁最美丽。乌鸦对燕子说:“春天才能看到你美丽的外貌,我的身体却可以抵御冬季的严寒。”这就是(健康的身体是最漂亮的外貌。)
苍蝇与蜜
房里有蜜漏流出来,许多苍蝇便飞去饱餐起来。蜂蜜太甜美了,他们舍不得走。然而,就在这时他们的脚被蜜粘住,再也飞不起来了。他们后悔不已,嗡嗡乱叫:“我们真不幸,因贪图一时的享受而丧了命。”这就是(贪婪是许多灾祸的根源。)
2.根据提供的材料编写寓言
①树和斧子 ②画笔和颜料 ③蜜蜂和花朵
3.阅读分析:
(一)
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就化作凡人,来到一个雕像者的店里。他看见宙斯的雕像,问道:“值多少钱?”雕像者说:“一个银元。”赫耳墨斯又笑着问道:“赫拉的雕像值多少钱?”雕像者说:“还要贵一点。”后来,赫耳墨斯看见自己的雕像,心想他身为神使,又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于是问道:“这个值多少钱?”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
这个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又不被重视的人。
〖注〗赫耳墨斯:希腊神话里掌管旅行和商业的神,是宙斯的儿子。宙斯是希腊神话里最高的神。赫拉:宙斯的妻子。添头:商人为了吸引顾客,往往在顾客所买的货物以外,加送一点不值钱的东西,这种加送的东西叫做“添头”。
(1)第一段采用的是 与 的表达方式,第二段采用的是 的表达方式,点明了 。
(2)雕像者回答说:“假如你买了那两个,这个算添头,白送。”请用一个词语来更明确地表达赫耳墨斯雕像的价格: 。
(3)在赫耳墨斯的想象中,雕像者会如何回答他的雕像价值?这反映了他怎样的心态?
(4)文中划横线部分是对赫耳墨斯的 描写,表现了他 的心理状态。
(5)赫耳墨斯在问赫拉像的价值时,为什么笑?这反映了他问话是怎样的心态?
(二)
蚊子飞到狮子面前,对他说:“我不怕你,你并不比我强。要说不是这样,你到底有什么力量呢?是用爪子抓,牙齿咬吗?女人同男人打架,也会这么干。我比你强得多。你要是愿意,我们来较量较量吧!”蚊子吹着喇叭冲过去,朝狮子脸上专咬鼻子周围没有毛的地方。狮子气得用爪子把自己的脸都抓破了。蚊子战胜了狮子,又吹着喇叭,唱着凯歌飞走,却被蜘蛛网粘住了。蚊子将要被吃掉时,叹息说,自己同最强大的动物都较量过,不料被这小小的蜘蛛消灭了。
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
(6)在文中找出与“你并不比我强”这个否定句相应的肯定句是
这两句把蚊子 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
(7)判断正误:
⑴蚊子之所以能战胜强大的狮子,根本原因是蚊能咬狮子。()
⑵在写法上,上一则寓言是反衬手法,在修辞方面本则寓言用的是拟人手法。()
⑶本文是在篇末点明寓意。()
⑷能概括蚊子战胜狮的神态的词语是“势不可挡”。()
(8)能确切概括蚊子结局的成语是()
a.后悔莫及b.可歌可泣c.乐极生悲d.宁死不屈
(9)文中两次写蚊子“吹着喇叭”,第一次表现蚊子的什么特点?第二次表现蚊子的什么神态?
(10)这则寓言说明了()
a.狮子虽然庞大,却没有本领。
b.是不是真有本领,不取决于个子的大小。
c.蚊子败在蜘蛛手里,是出于偶然。
d.取得胜利后,不能盲目骄傲,要谨慎从事,否则会受挫折。
(二)中国古代寓言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翻译《智子疑邻》、《塞翁失马》,积累文言词语。
2.用自己的话多角度概括寓意,培养自己的发散思维能力。
3.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4.学会在生活中体验与感受寓言所阐明的哲理。
教学重点
1.分析寓言的故事情节。
2.用自己的话概括寓言的寓意。
教学过程:
一、布置预习 导学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的词。
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不筑,必将有盗 暮而果大亡其财 其家甚智其子
近塞上之人有善术者 马无故亡而人胡 其父曰:“此何遽不为福乎?”
居数月 其马将胡骏马而归 家富良马 其子好骑 堕而折其髀
胡人大入塞 死者十九 此独以跛之故
2.试译这两则古代寓言。
3.试概括寓意。
4.了解作者及寓言出处。
二、指导学习 研讨
(一)导入
由复习上节课学习总结的寓言的特点导入。
(二)自主学习
根据注释,试译课文。
1.在翻译中,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能跟大家来讲讲这个故事吗?
(三)寓意探究(《智子疑邻》)
1.自主回答以下问题:
①宋人家被盗的原因何在?(用原文语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
②在宋人家被盗前,可有人向他提出有关建议?(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③被盗后,宋人对两人有何不同的态度?(智其子而疑其邻。)
④你认为“不筑,必将有盗”这个建议正确吗?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①宋人为何对两个提出相同建议的人产生不同的态度呢?
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②读罢本文后,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寓意探究(《塞翁失马》)
1.自主回答下列问题:
①本则寓言讲了几件事?分别是什么事?
②在一般人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在“其父”看来哪些是祸事,哪些是福事?
2.合作回答下列问题:
①你从故事中明白了什么道理?
②结合生活体验进一步深刻理解寓意。
好事坏事能转化吗?必然转化吗?举例说说好事、坏事在什么条件下转化? 结合你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你对《塞翁失马》的寓意理解。
学生发言。
教师总结: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③寓言故事一般比较短小而含义深刻,有许多成语就出自寓言,请你从这两则寓言中各概括一个成语。
(五)小结
寓言是一个怪物,当它朝你走过来时,分明是一个故事,生动活泼;而当它转身要走开的时候,却突然变成了一个哲理,严肃认真。(严文井)
三、拓展与延伸
1.请你诊断
考试成绩公布了,小明是最后一名。得知这一消息后,他高兴得一蹦三尺高,因为小明相信坏事会变成好事,下次一定能考好。他这种观点对吗?为什么?
2.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⑴暮而果大亡其财(亡: )
⑵马无故亡而入胡(亡: )
⑶人皆吊之(吊: )
⑷此何遽不为福乎(何遽: )
⑸居数月(居: )
⑹其马将胡骏马而归(将: )
⑺死者十九(十九: )
3.《塞翁失马》这篇寓言用来说明“ ”(《老子》第五十八章)这两句话的,阐述了 与 的对立统一关系。
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三)2.(3)因为赫耳墨斯想知道他在人间受到多大的尊重。)
②(先问宙斯雕像的价格,大有跟最高的神一比高低的想法;知道价钱不高后,他十分满意。问赫拉雕像的价钱之后,他更觉得自己是商人的庇护神,人们对他会更尊重些。)
③(第一问是探询;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 ④(讽刺、批评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告诉人们要有自知之明,不能妄自尊大。)
⑤(原文刻画了一个盲目自高自大者的形象。)
(四)1. (1)
蚊子:冲、咬 扬长避短 胜 狮子:抓
蚊子:吹、唱 骄傲自满 败 蜘蛛:粘
骄兵必败
2.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告诫人们不应被暂时的胜利冲昏头脑 。
3.(告诉人们,以己之长攻敌之短,弱小者也能战胜强者。)
4. (1)相同点:
①结构相同。都是第一段讲故事,
②第二段议论并得出道理。
(2)不同点:
①情节不同。
《赫》采用三问三答,把情节推向高潮。
《蚊》写了两件事。第一是蚊子和狮子的战斗,战胜了狮子;第二件是蚊子得意忘形,被蜘蛛粘住。
②寓意不同。
《赫》讽刺了那些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人。《蚊》是讽刺那些取得一点成绩而得意忘形的人。
③表现方法不同。
《赫》把神当作人来写。《蚊》则用拟人手法,赋予动物以人的情感和性格。
④表达方式不同。
《赫》主要运用语言、动作和心理描写,表现赫耳墨斯爱慕虚荣、自命不凡的性格特征。《蚊》主要运用语言描写,表现蚊子勇敢机智,藐视强大的敌人。描写蚊子两次吹喇叭的动作。
《寓言四则》答案
3.(1)叙述、描写;议论;寓言的寓意(2)一文不值 (3)价值比赫拉的雕像还贵。表现了他狂妄的心态。(4)心理;自以为身价很高,狂妄 (5)蔑视赫拉的骄傲的心态。 (6)我比你强得多;步步进逼、咄咄逼人 (7)⑴×⑵√⑶√⑷× (8)c (9)无畏、果敢;洋洋自得、骄傲自大 (10)d
第二课时
三)1. ①(用原文语句回答)(宋有富人,天雨墙坏。)②(其子;其邻人之父亦云。)
③(智其子而疑其邻。)
2. ①宋人与儿子的关系亲近。相信儿子不是盗贼,那么邻居必定是盗贼了,因为邻居提出了一个与其儿子一样的建议。
(四)② 得与失、福与祸在生活中其实是对立统一的关系,福与祸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条件,如,家庭突遭打击,变故,陷入困境,这是祸,但如果能从容、镇静,在困境中拼搏、奋起,那么,这又不失为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当然,在困境中一蹶不振,丧失信心,甚至失去生活勇气,那么,这祸就只能是祸了。所以,要注意把握好转化的点、条件。
三、2.⑴丢失⑵逃跑⑶安慰⑷难道⑸过了⑹带领⑺十分之九
3.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祸、福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篇八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了解作者含蓄而深沉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语言的生动与优美。
过程与方法:采用探究的方法多元化解读文体,学习写状物的方法,提高观察力和想像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提升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重点:1:紫藤萝花的象征意义及文章主旨的显现。
2:生动而细致的景物描写。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受,表达自己对人生的理解与感悟。
德育渗透:培养学生感觉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热情。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第二课时
一、情景导入
师:同学们,请看──瀑布录像1。望着眼前的瀑布,我不禁想到了唐代大诗人李白有关瀑布的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好一幅飞流直下的景象,好一派一泻千里的气势。自然界的瀑布真是气势恢宏。今天我们将要欣赏另外一种瀑布,那就是花的瀑布。──紫藤萝录像2。你看,盛开的紫藤萝真是一片辉煌的淡紫色,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真像一条瀑布。难怪作者说是紫藤萝瀑布。──紫藤萝和瀑布对照图3。今天我们师生一起当代女作家宗璞笔下的优美的散文“紫藤萝”,去欣赏这美丽的花儿,看看它以底美在哪里?
二、读花之歌
师:先请同学们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读花之歌,看看紫藤萝花美在哪里?同学们边读一定不要忘记了边做记号。
(师巡视指点)
三、赏花之美
师:分享是一种快乐,有很多同学已经找到了藤萝美的地方,也做了批注,下面请同学们按屏幕上的方式向大家交流你的看法。
(幻灯展示:我感受到的藤萝花的美的句子是在课文的第自然段,它们是:这是美在藤萝花的)
1、“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美在形状)
2、“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美在颜色)
3、“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美在情趣)
4、“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美在生机)
5、“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美在生机)
6、“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爱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美在生机)
提问:“张满”如何理解?怎样的花才像是“张满的帆”。不张满的帆又是怎样的?很形象地表现了花朵已经完全开放的样子,很有生机。“笑容”让我们感受到花儿跟人一样有着娇媚、可爱的神态。作者的想像很丰富,由花朵想到帆。我们也模仿作者的写法发挥你的想像写一句话,看看盛开的花像什么?
仿写:例: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一只漂亮的蝴蝶,在那里翩翩起舞。(天使、少女)
每一朵盛开的花像,在那里
7、“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师:大家在这个句子有没有发现什么?香气是看不见的,作者却把它变成看得见的颜色。“浅紫色”给人什么感觉?(朦胧、淡雅、轻柔)所以我们可以想像紫藤萝的香气就是那种淡雅、朦胧,所以下面说“梦幻般了”。
师:好的东西我们都想拥有,如果将喜欢的语段背下,该多好!因为只有这样,它才能真正为你所拥有。下面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一背,比一比,看谁拥有的美点多。
(生背诵)
四、品花之神
师:我们刚才欣赏了花之美,花美在精神,精神是要人用心去感受的。下面我们品花之神。眼前的藤萝盛开犹如一条瀑布,而十多年前是什么样的?请从课文中快速搜索一下十多年前的藤萝。谁发现了?
生:“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申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
师:十多年前的紫藤萝花是稀落伶仃的,花经历了兴衰,那么赏花的人呢?是不是一帆风顺呢?我们一起看:
(幻灯展示。)
①宗璞一家在中深受,“焦虑悲痛”“一直压在”作者的心上。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非常悲痛。
②小弟是作者最钟爱的弟弟,也是老父亲最器重的儿子。这位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的飞机强度总工程师,毕业之后三十余年在外奔波,积劳成疾。最后离开了挚爱他的亲人。宗璞含泪写下《哭小弟》o
③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泪下如绠,纸上一片模糊。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经不是他了,已经不是我那正当盛年的弟弟,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
师:正当在她焦虑和悲痛之时,看到眼前瀑布似的藤萝,不由得停下了脚步,美丽的藤萝缓缓流过作者的心灵,带走连日来的焦虑、悲痛,使她的心归于宁静。花经历不幸还能再开而且开得如此繁盛,那么人呢?经历不幸该如何面对生活,面对生命,从而将对美丽的感触升华为对生命的感触?请大家再小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由悲痛到宁静的情感变化,勾画作者从花那里得到的生命感悟。[来源:第一范文网zk]
(生自由朗读、勾画。)
生2:作者从花那里得到的生命感悟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读整个句段,感悟作者的心境。
(生齐读。)
五、写花之语
师:生命长河是永无止境的,一朵一朵的花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这是作者从花那里得到的启示和感悟,也正是花在对作者说话。让我们也来唤醒心灵的耳朵,倾听花对我们说了什么,可以说阳光,亲情,生死,得失,幸与不幸,理想与现实,昨天、今天与明天等。
请大家看一个例子。
(幻灯展示。)
我听到花说,生命长河如此生生不息,昨天已流逝,无法更改,何不用一颗乐观、进取的心把握今天呢?
师:你听到了花在说什么,请用笔写一下。
(生埋头书写,师巡视,并与个别学生交流。)
师:我们请同学来说一下。
生1:我听到花说,幸福是短暂的,应该好好珍惜,灾难已经过去,无法更改,让我们再次创造美好幸福的明天。
师:幸福是短暂的,我们要好好珍惜,创造幸福。
生2:我听到花说,时间是如此的短暂,昨天已经消逝,无法重来,何不用一颗勇于进取的心把握住此刻呢?
师:好,以进取的心把握此刻。
生3:我听到花说,生命长河如此生生不息,昨日的不幸已经过去,为什么不用一颗积极的心为今天的幸福去努力呢?
师:积极的心态,为明天去努力。
六、结花之果
师(总结):从同学的发言中我能感受到,我们从花开的声音中听出了乐观的生活态度。我想,这就是这篇文章的花之神吧。的确,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让我们微笑着面对生活吧。因为,微笑面对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赢得的则是整个世界。
好文章像一杯香茗,更像一枚橄榄,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向大家推荐阅读宗璞的《丁香结》,体会从微小的生命中提炼出来的那充盈其间的强大与伟力。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篇九
学习目标:
1.理解行道树——无私奉献者的形象。
2.感悟并珍视人生“第一次”的经验。
3.反复朗读课文揣摩形象化的语言。
4.学习托物言志和详略得当的写法。
学习重难点:
① 理解两篇课文的深刻内涵。
②理解形象而又含蓄的语言。
知识链接:作家与背景。(见基础训练17页)
学习过程:
学法提示:朗读法朗读——大声地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把文章念出来,不加字、不减字、不换字、不颠倒字、不重复,词或词语的轻重读音恰当,声韵正确,音变符合规律。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声音,生动地再现文章的思想内容,加深听众对文章的理解,以激发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引起他们的共鸣。
本课的两篇短文都很适合咱们朗读,按照以上要求试试吧。
一、基础知识(独学)
1.给加点字注音或据拼音写汉字。
雏形 点缀 丰硕 苦熬 累累 沉甸甸
牙yí 贪lán duò 落 污zhuó 玲珑剔透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玲珑剔透: ②具体而微:
③贪婪: ④堕落: ⑤雏形:
⑥繁弦急管:
3.谈一谈《行道树》写了什么内容?请找出《行道树》中点明文章主旨的一句话,试着说说理由。
4.《行道树》一文作者运用第 人称写法,采用 修辞手法,从哪些方面刻画了行道树的形象? 行道树的形象体现了什么精神?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5.“回忆你难忘的第一次经历,请以“第一次”为话题,写一段100字左右的文字。 “第一次真好”,那么第一次好在哪里?抓住关键词语分析“好”的含义。
6. 《第一次真好》一文的中心意思是什么?《第一次真好》在安排材料上有什么特点?好处是什么?
二.专题提升:(独学群学、合作释疑)
1. “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也唯有这种痛苦才能把深沉给予我们”中“神圣的事业”是什么事业? 为什么说“神圣的事业总是痛苦的”?从事“神圣的事业”的行道树承受了哪些痛苦?既然痛苦,为什么“自己选择”这种命运?你还能再列举一些课文中没写到的它承受的痛苦吗?行道树的“深沉”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2.《行道树》首尾两段前后照应,但在语序和用词上又稍有不同,为什么?
3. 短文末句说:“愿你珍重第一次”的含义是什么?
4.《第一次真好》中为什么说结实累累的柚子树是“一幅秋日风情画”,不说是“风景画”“风光画”?
三.当堂反馈:
1.请根据提示赏析下面的词句。
①“站在这双线道的马路边,这无疑是一种堕落”,这里为什么用“堕落”?
②“我们的存在只是一种悲凉的点缀。”表现了行道树怎样的思想感情?同时揭示了怎样的社会现状?
④“雏形”与“具体而微”有什么区别?
⑤“我喜爱他们又甚于那些老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第一次真好,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细细回想:在你的生命中,有多少“第一次”值得你低回品味?有多少“第一次”给你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象?几年前,家中第一次养了一笼十姊妹。当母鸟第一次生下了几颗玲珑剔透,比小指头还小的鸟蛋以后,我和孩子们便眼巴巴地等候小鸟孵出来。有一天,我们正在吃午饭,孩子忽然大叫:“小鸟孵出来了。”我惊喜地走到鸟笼边一看,在鸟巢里面的所谓小鸟,只是两团小小的粉红色肉球,仅仅具有鸟的雏形,身上只有稀疏的几根毛,两只黑黑的眼睛却奇大。第一次看到刚孵出来的雏鸟,但觉它们的样子很难看,竟因此而吃不下饭。可是,等到它们渐渐长大,羽毛渐丰,一切都具体而微以后,我喜爱它们又甚于那些老鸟。
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第一次去露营,第一次动手做饭,第一次坐火车,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看见雪,第一次看到自己的作品用铅字印出来……第一次的经验不一定都愉快,但新鲜而刺激,使人回味无穷。
①为什么“第一次的感觉真奇妙”?(用文中的话回答)
②找出作者细心观察生活的句子。
a.
b.
③语段中“第一次”出现了几次?主要记叙了第一次的什么(用一句话概括)?
④摘出选文中表达方式为记叙、议论的句子各一句。
记叙:议论:
四.小结与评价:
▶要点整理
通过本课的学习,我掌握的知识点有:
▶情智闪烁
学完本课后,我有如下感悟:
▶交流评价
通过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我认为:
五。.家庭作业:阅读下面的文章《煤》,思考并完成后面的问题。
很古很古以前,有一棵美丽的树。从来没有谁忍心伤害她。但有一天,浪从很远的地方冲过来,山坡陷下去了,可怜的她被埋在了地底下。好黑,好冷……
几亿年过去了,她突然感到了一阵温暖。啊,重见天日了。但,当她的双眸看到自己的身体时,她惊呆了,自己成了一块乌黑的煤,没有了昔日的风采。
过了些时候,她走了,步子很轻,嘴角挂着微笑。
一盆火在熊熊燃烧。她很安静,不时放出几只黑色的蝴蝶。
那一定是她上亿年的梦想被灼痛的样子,不过,她似乎无悔。
煤,是美丽的树以另一种方式活着。
①表现“她”内心情感的词语有(按先后顺序):
②《煤》和《行道树》比较阅读:共同使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两文在表现形式上的不同点是什么?
③“她似乎无悔”是因为什么?
六.预习新知
1.字词积累。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写拼音。
(1)风韵( )(2)地jiào( )(3)泯( )灭 (4)è运 (5)落难( )(6)险象dié( )生
请解释下面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她不愧是赏月的行家,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无不各具风韵。
(2)从前的闲适心情一扫而光了,脑中只绷着 一个念头:“这是我的月亮!”
(3)在她的眼里,月的阴晴圆缺不再各具风韵,反倒险象迭生,勾起了无穷的得失之患。
(4)有一天,厄运也落到了我的头上,而我的耳边也响起了那熟悉的叹息……
请把你认为本文中写的好的词句工整地抄写在下面,并再多读几遍。
2.《白兔和月亮》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其主题词是什么?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3.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4.白兔从她前后不同的情感体验中悟出一个什么道理?
5.找出王子的人生感悟,概括寓言的寓意。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篇十
○教学目标
①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要点。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③领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④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
○教学重点
①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理清写作思路,体会运用比喻的妙处。
○课前准备
学生搜集有关云和天气的谚语,有关云的成语、诗词、文章片断等,解决课文中的生字。
○教学内容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科普文,作者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从两个方面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不同光彩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作者在说明的过程中,选取了恰当的说明角度和说明顺序,因此显得层次清晰,条理分明。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检查预习
①导入 新课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竹枝词》中写道,“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生动地描绘了一种有趣的天气现象,说明作者对这种自然现象观察得非常细致。因为天气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千百年来,人们也在一直留心观察自然界,以图掌握规律,为人类服务。事实上,天气的变化也自有它的规律,自有它的征兆。现在,我们来看一组图片,你能说出它们与天气有怎样的关系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科学小品文——《看云识天气》
②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整体感知
①出示学习目标。
②听读课文,思考:
a.云和天气到底有怎样的关系?
b.本文主要介绍了哪些云及其光彩?它们各有怎样的特征?分别预示怎样的天气情况?
请你设计一种表格来完成,看谁设计的好。
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共同完成上述题目。
[明确]
①天空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
②对于设计得好的同学要提出表扬。
重点研讨
①本文介绍了这么多的云和云的光彩,但我们读来条理清晰,作者是怎样做到这一点的?
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吗?
学生速读课文,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最后师生共同明确:
文章先说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第1段概述,先用“天上的云,真是姿态万千,变化无常”一句总说,然后描绘了万千姿态的云。第2段是3、4、5段的“纲”:“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那些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后面三段就是遵循这个“纲”展开的。第3段照应“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第4、5段照应“低而厚密的云层,常常是阴雨风雪的预兆”。第6自然段开始写“云的光彩同天气的关系”,最后一段总结全文。在文章内部,作者也是按照一定的思路来介绍的。例第3段,把“薄云”又分为“卷云”、“卷积云”、“积云”和“高积云”,并分别介绍了它们的特点及和天气的关系。
②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采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运用这些方法有何好处?试从课文中找出几例加以体会。你能否
仿照课文中的例子造几个句子?
a.学生在课文中画出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方法的句子。(侧重于比喻的修辞方法)
对于修辞方法,学生了解即可,关键体会运用比喻等修辞方法的好处(学生朗读找到的运用修辞方法的语句,重点谈谈体会)。
b.齐读课文第1自然段,体会说明语言的生动特点,并仿照课文造句。
示例:天上的云……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狮,像奔马……
[造句]
◆ 远处的霓红灯亮了,……
◆ 每月光照在地上,像……
小结
本文介绍了种类繁多的云及云的光彩,但文章层次清晰,很有条理,关键在于作者选取了合理的说明顺序。先说什么,后说什么,作者做到了心中有数。另外,作为一篇科普说明文,作者写得非常生动形象,这得益于运用了恰当的修辞方法。除此外,更重要的是对于自然现象的细心观察。其实,只要我们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一样可以写出精彩的文章来。
拓展延伸
小组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云的谚语、成语、俗语、诗词及文章片断等。
布置作业
留心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写一则观察日记。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篇十一
【教学目标】
1.朗诵课文,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读出语气;
2.感知诗歌内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3.领会诗中所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感知诗歌内容,理解“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全诗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置情景,以问题“你的理想是什么?”进行导入。
通过观看视频“梦想,在山的那边”,感悟大山里的孩子们的梦想。
二、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痴想 隐秘 铁青 凝成 诱惑 喧腾 扎下 漫湿 瞬间
2.理解词义。
痴想——发呆的想。 隐秘——隐蔽、不外露。 凝成——聚集在一起。
铁青——青黑色,多形容人恐惧、盛怒或患病时发青的脸色。
喧腾——喧闹沸腾。 一瞬间——一眨眼之间。
三、整体感知
(一)听读诗歌,把握诗歌停顿及节奏;
(二)朗读诗歌,读准字音,整体感知诗歌内容;
1.诗歌共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分别在讲什么?
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小时候自己对大山外面世界的痴心向往。第二部分写今天的我不断奋斗最终实现了理想。并且把这个人生感悟告诉他人。
2.山的那边究竟是什么呢? ——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
3.既然说海是一个“全新的世界”,那么作者为了实现看到这个“全新的世界”的海,沿途是不是一帆风顺?——不是,遇到了许许多多的山!
4.面对这许许多多的山,作者的态度又是什么样的呢?(分析诗歌)
四、课文研讨
(一)词句理解,问题探讨。
第一部分:
1.如何理解“痴想”在文中的意思?——“痴想”原意是发呆地想。这里的意思是:总是神往大山外面的世界,达到了痴迷的程度。说明我从小就不愿困居于狭小的天地,而向往外面的世界。
2.“隐秘的想望”指什么?为什么说“隐秘”?—— 小时候想望山那边的海,爬山是为了望见大海,这个想望并没有告诉他人,所以说“隐秘”。
3. “哭”蕴含怎样的情感?——满怀希望,结果大失所望,因此哭;艰苦付出,却无所回报,伤心而哭;上了当,被妈妈骗了,因委屈而哭……
4. “铁青着脸”是写山的颜色吗?——拟人手法。“我”爬上山顶,满以为能够看见大海了,望见的却依然是山,非常失望、沮丧,所以望见那边的山,看起来就像“铁青着脸”。山色是青的,只因为“我”的心情不好,好像山也铁青着脸在那里怪我痴心妄想,笑我幼稚可笑。
5. “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这一句是什么意思?——“我”原以为一座山的那边就是大海,现在明白这是幻想,所谓“零分”就是说幻想全然落空。
第二部分:
6.“一颗从小飘来的种子,却在我的中扎下了深根”句中“种子”指什么?能“飘来”的东西应是轻的,为什么能扎下深根?——“种子”比喻妈妈给我的信念。“飘来”写出童年的我对人生的这里似懂非懂的神态。但随着岁月的流逝,我对人生感悟越来越深,所以说“在我的心中扎下了深根”。
7.如何理解“枯干”?——“枯干的心灵”,比喻对理想的渴望,海潮“漫湿了我枯干的心灵”,就是说,理想滋润着心灵,使心灵不再枯干,变得充实而有活力。
8.“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这节诗的含义?——通往理想的道路不是平坦的、一帆风顺的,在前进的路上回会遇到很多困难,但只要有坚定的信念,不向困难地头和弯腰,最终就必将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谱写出灿烂的人生来。
(二)概括两节诗的内容,探究诗中“山”与“海”的象征意义。
1.第一节诗写的“山”和“海”就是现实中“山”和“海”,第二节诗中的“山”象征了困难,“海”象征了信念。“山”是指阻拦我们前进的障碍物,我们要实现理想而必须克服的困难和挫折。
五、体验和反思
补充资料:作者在写完这首诗的20多年之后,写了一篇文章,叫《山那边的海——关于<在山的那边>》,他在文章中说道:
这里的“山”与“海”,可以从隐喻的意义上来读解:山,一个实际生活的世界,封闭、灰暗、压抑;海,一个想像性的世界,开阔、光亮、自由。海,是山川陆地的结束,另一个世界的开始。海,从古到今,都是对人的自由天性、对人的想像力的召唤。
这是作者亲自揭示出来的“山”和“海”的象征意义。
为什么作者会写成这么一首诗,我们也可以从作者在后来写的这篇文章之中找出原因。
命运就这样造就了我们这样一代。我们这一代,生于五六十年代,从小受的是理想主义教育,经历过“文~”和上山下乡,在“文~”结束后又来到大学校园,有人称我们为理想主义的一代,又有人称我们为幻灭的一代。理想主义培养了我们的幻想和精神气质,但我们也是为“理想”的虚妄付出过最惨重的代价的一代。在我的同代人中,有许多人历尽磨难而依然保持着理想主义的精神,但也有许多人到后来心如死灰,变得非常迷惘。正是基于对同代人的这种了解,我在这首诗的后来这样写道:“朋友啊,请相信──”。这是对我的同代人讲话,但同时也是对我自身的激励:相信人生存在着一种更高的境界,相信在翻过无数座山后终会攀上这样一个峰顶,相信在历尽磨难后那“最终的海”终会照亮我们的眼睛和生命……
作者成长中的艰难探索也许已经打动了成长中的你。在你的生活学习中,一定也有无数座山,等着你去征服或已被你征服。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这首诗给你的启示,谈一谈,在追求理想的路上,你遇到过这样的“山”吗?你又是怎么做的呢?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全诗; 2、完成常规作业及练习册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篇十二
教学目标
①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②理解只有善于观察,善于联想想像,才能有物外之趣。
③学习积累重点词语。
④理解文章叙事顺序,了解各层大意。
教学重点
①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②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③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课前准备
这是学生进入中学来,学的第一篇文言文。课前让学生反复朗读,并能正确地读出停顿,那么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使学生了解学习文言文的意义,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整体感悟课文内容,领会课文大意。
教学设计
导入
新课
香港是弹丸之地,高楼林立,将道路挤得没有了,楼与楼之间没有空间建路、相通,怎么办?建筑师们就带着画好的图,来到幼儿园,让孩子们在楼与楼之间划上路,孩子们拿起笔,不假思索地就在楼与楼的空隙间画上楼梯,楼梯间搭上天桥,几分钟内就把成人们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问题解决了。这说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的文章《童趣》。这是一篇记叙童年怎样借助观察、联想、想像,获得生活乐趣的文章。它告诉我们,只有观察得仔细,想像得丰富,才会有乐趣。
朗读课文
第一遍,教师范读;第二遍,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读一句(为使学生正确地掌握停顿)第三遍,教师大声读,学生小声跟读;第四遍,学生齐读。注意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藐(miao),项为之强(jiang),鹤唳(li),怡(yi)然,凹凸(aotu),为壑(he),癞(lai)虾蟆
要掌握文言文的规律
文言文中单音词占大多数,现代文中双音词占大多数,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把单音词变成双音词,就可以了;有的词,可用同义词解释,不大好变的词语,就是你要特别加深印象记住的。教师按照上述方法试讲一两句。重在讲清方法。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用老师所教给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
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教师启发学生,设小台阶,让学生自己解决未解决的问题,领会课文大意。参阅注释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点词的意思。
①项为之强(脖子、颈项)②果如鹤唳云端(果真)
③以丛草为林(树林)④兴正浓(兴趣)
⑤方出神(正)⑥驱之别院(赶、驱逐)
⑦明察秋毫:连极细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现视力极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怡然:安适、愉快的样子。
⑨庞然大物:形容极大极大的动物。⑩夏蚊成雷:蚊群发出雷鸣般的叫声。
学生再读课文,解决以下问题
①文章围绕什么来回忆了三件趣事?
②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三件趣事。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样得到的?
学生自主讨论明确:
a.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回忆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c.乐趣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丰富的想像,才会得到。
[教师小结]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学生快速自由朗读课之后,再快速齐读
限时背诵课文,按自然段为一单元背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背诵
教学设计
导入
齐读课文,男女生比赛、背诵课文。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分析第1自然段
“明察”、“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
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
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细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明确——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学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欢那一个?背诵并用自己的话形象地叙述。
讨论回答:作者是怎样想像的?
讨论明确: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拟作群鹤舞空”,自得其乐;再把蚊子留在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趣事:以“丛草为林”“虫蚁为兽”“凸者为丘”“凹者为壑”,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尽吞二虫,以及如何惩罚癞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体验与反思
找出文中描写动作的语句
明确: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讨论]
问题l:已捉在手,又打了几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么样的鞭子?癞蛤蟆竟没有死,是为什么?
[明确]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条。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癞蛤蟆,说明他心中是热爱小动物的(学生言之成理即可)。
问题2:读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启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讨论明确:
热爱动物,热爱自然,要善于观察,观察要敏锐,加之丰富的想像,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问题3: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
集体背诵课文,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作业
]拟几条热爱草坪、热爱动物的标语。如:
小草也会疼的,请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长,请勿打扰;劝君莫打报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
点评
《童趣》说的是作者童年时代观察的草、虫蚊、土砾、癞蛤蟆……幻象迭出,写出了一种物外之趣,很容易激发学生兴趣,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的文言文。由于其语言习惯与现代文不同,因而,帮助学生越过这一“语言习惯”障碍,克服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畏惧心理,奠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础,是至关重要的。
本教案设以各种形式的朗读,指导学生正确的语音停顿,在朗读中提高语感能力,用以消除“语言习惯”障碍;教师指导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的规律,使学生消除畏惧心理;通过字词的教学,使学生打好学习文言文的基础。这些做法都是易于操作、实用有效的。
教师授之以法,让学生得其法,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自己去解决问题,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朗朗的读书声,反复朗读,基本成诵,就保障了45分钟的实效性。
因为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安排两课时来完成教学是符合实际情况的,是合理的。教学流程呈“整体感知”、“研读与赏析”、“体验与反思”的板块状结构。三个板块环环相扣,符合新课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篇十三
教学目标
①理解寓言的含义。
②正确地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
③感受优美的语言,学习精美的表达。
○教学重点
①理解寓言含义。
②学习精美的表达。
○课前准备
①查字典、词典,扫除字词障碍。
②预习课文内容。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教学《白兔和月亮》:
①介绍寓言。 ②解读寓意。
③引导学生自相对照,把握人生态度。
○教学设计
人们只要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得与失将会伴随我们今生今世。有俗语说:“有得必有失。”其实,有失也必有得。明智的,随遇而安,得失不惊,心宽体胖,处世潇洒;痴妄的,追名逐利,患得患失,意乱心迷,生身受累。我们应当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白兔和月亮》是一面透亮的镜子。
出示课题。
介绍寓言
朗读
疏通文意,感受语言。
整体感知
①感知内容
a.这则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设计目的:掌握课文内容。要求学生完整地复述课文。
b.白兔赏月的心态前后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
设计目的:了解身份的改变对于心态的影响。第一问,要求学生用课文中的相关词语回答。
c.白兔在得到月亮之后为什么会患得患失?
设计目的:理解占有欲在作祟。
d.这则寓言给了我们一个什么启示?
设计目的:理解寓意。
以上问题难度不大,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略加点拨,学生可以自己完成。
②感知语言
这则寓言的语言很精美,教师要引导学生仔细品味、赏析。
例如,“慧心”“风韵”“闲适”“绷”等用词很精当。对称的句子也很精美,“或是无忧无虑地嬉戏,或是心旷神怡地赏月”“乌云蔽月,她便紧张不安,惟恐宝藏丢失;满月缺损,她便心痛如割,仿佛遭了抢劫。”
除让学生分析上述词语的妙用之外,还可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其他有关的词句再作分析,并让学生试着仿写。
问题研究
①找出故事情节中的两次转折。
把握结构。
②白兔最终要求诸王之神撤销决定说明了什么?
让学生理解白兔慧心未泯。
③这则寓言提到了人类有什么含义?
寓言的讽刺意义。
辩证思维
拥有财产就一定患得患失吗?而一无所有才心安理得吗?
自我反思
①我们应从白兔身上学到什么?
②你是否有过患得患失的现象?原因是什么?
③我们应怎样把握自己的人生态度?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相关作业 。
②预习《落难的王子》。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教学《落难的王子》:
①理解寓言的深刻含义。
②与《白兔与月亮》l匕较阅读。
○教学设计
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给大家讲过,大凡做事,就必然有得有失。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把握好生活中的得与失。不仅如此,我还要告诉大家,“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人生在世,注定要同困难、挫折甚至灾难打交道。对此,我们要做好充分心理准备。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篇寓言故事《落难的王子》,它可能给我们带来足够的警示。
朗读、默读课文
仔细推敲课文所表现的中心思想,认真揣摩故事情节与中心的关系。
整体感知
这则寓言故事写得很深沉,不仅在主题的表现上发人深省,而且在情节的编排上也很具典型性,有普遍的现实意义。教师应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由于学生阅历有限,有些问题没有直接体验,教师要很好地引导,还是应从现实生活中找到实例,加以印证为好。
讨论题:
①这篇寓言说了个什么故事?
要求学生熟练地复述课文。
②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可指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到相关句子。
③“我”在情节的发展中起什么作用? ,
提示:线索人物。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
④“天哪,太可怕了,这件事落在我头上,我可受不了!”这句话在课文反复出现过三次,都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有什么意义?
[提示]这句话表现了一个旁观者对不幸者的叹息。第一次是王子对天灾人祸的消息而言;第二次是“我”对王子落难而言;第三次是后人对“我”遭受厄运而言。这是叹息者未经磨难的一种虚妄的假设。(其实未必如此,假如灾难真的落到了人们的头上,谁也得受,而且都受得了。)在课文中反复出现三次,揭示了它在现实中的普遍性。
问题研究
对课文的内容整体把握之后,学生的认识可能还是粗浅的。教师应再引导学生对重要情节和关键词句进行深入研讨,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
学生讨论,教师备案引导:
①王子落难前后性格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揭示中心。
[提示]开始很脆弱,后来坚强起来。原因:一是他经历了厄运,二是他没有被厄运所吓倒,挺了过来。
②王子是怎样落难的?作者这样编排情节有何用意?
让学生理解作者设置这样的极端情节的典型意义。
③“我”是王子落难全过程的见证人,然而,厄运也落到的“我”的头上,这一情节说明了什么?
[提示]作者的目的在于告诉读者——人生在世,不幸和灾难可能不期而至,我们要做好心理准备。与其担惊受怕,不如勇敢面对。
④文章结尾给人怎样的启示?
[提示]王子落难的故事还会不断发生,而旁观者的叹息也将无限循环地延续下去。只有经历厄运的人,才能真正理解:凡是人间的灾难,无论落到谁的头上,谁都得受,而且都受得了。一——厄运能使人的性格变得坚强起来。
⑤只有落难后才能战胜脆弱,这是一条定律吗?
这个问题要启发学生辩证地来谈,谈透彻,让学生接受挫折教育和人生观的教育。
比较阅读
与《白兔和月亮》比较阅读。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辨析:两篇课文在表现主题、安排情节、表现手法、语言运用等方面,有什么异同。训练学生的赏析能力。
学生可自由评说,教师不必加任何框框,可适当点拨。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将问题归结到以下几点。
①在主题上,两篇寓言都是写人生态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写人在获利之后的心境;《落难的王子》写人在受难后的状态。
②在情节上,都表现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写“好事”可以变为坏事;《落难的王子》写“坏事”可以变好事。(“好”与“坏”都是相对的,决定于当事者的思想观念。)
③在表现手法上,都采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征就是用比喻,以小见大地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浓些,而《落难的王子》写得更像是事实。
④在表达方式上,两篇寓言都以叙事为主(这是叙事作品的主要特征)。而《白兔和月亮》在叙事的基础上,多有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且多议论;《落难的王子》则重在叙事。
以上内容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但如果教师引导得当,还是可以完成的,可根据情况处理。
体验与反思
①人生在世,或福或祸,可能不期而至,对此我们应怎样面对?
②从自己的经历中举出实例,说说你是怎样面对困难,使自己坚强起来的。
③实际上人的一生挺平淡,大喜大悲的事毕竟不多。我们应当怎样在日常生活中培养自己的意志品质?
小结
我们学习了两篇寓言故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告诉我们,应当怎样把握人生态度,对待人生际遇。在这里我要告诉你们:不计较得失,是最大的“得”;不计较得失的人,是最理智的人。我还要告诉你们,“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愿同学们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远离欲壑,健全人格;藐视困难,直面人生。
作业
①完成“研讨与练习”剩余部分。
②作文训练:《居安思危》、《在逆境中成长》
点 评
本教学案,突出了对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具体表现为对学生进行挫折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这是当前贯彻语文课程标准,落实最新教学理念,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教学设计上,本教学案依据教材特点,采用对比阅读教学的方法,形式新颖别致,有利于教学目标 的完成,突出了教学重点。既培养了学生的思辨能力,也为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提供了新的启示,促使教师的教学行为与学生的学习行为发生根本性的变革。思考题的设置,具有启发性与可操作性,激发了学生参与学习、发现问题的探究精神,培养了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潜能。从教学流程上看,学生互动性强,参与面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表达能力等都能得到有效训练。在思维训练方面,涉及到辩证思维、逆向思维和多角度思维,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的独特体验与独特感受。另外,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文体知识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从中获取知识,提高文学素养。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篇十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探究解读课文意蕴。
2、过程与方法:以作者情感变化为主线,扣点引导、探究式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深入理解课文。
2、难点:文章深层的思想情感体悟。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3分钟)
1、课前播放儿童歌曲《放风筝》,营造氛围,导入新课。
教师导入语:
放过风筝吗?喜欢放风筝吗?听到这首儿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现的感觉?
风筝这个可爱的玩具,曾是许多人快乐童年的天使,给年幼的我们带来数不清的欢乐。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会因为一些看似正当的理由,无端地被剥夺了这专属于童年的纯真。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的散文《风筝》,和作者一同来追忆一段关于风筝的,伤心往事。
2、出示课题。出示本课学习目标。
3、简介作者。屏显鲁迅有关材料,师生一同阅读。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寓意丰富、思想深刻的,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完成《风筝》的教学,对于老师是一个挑战,对于同学们来说也是一个挑战。老师已经作好挑战的准备了,同学们作好准备没有?那就让我们来接受挑战第一关--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二、教学环节一: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0分钟)
出示听读要求:
1、听清字音,划出生字词。
2、边听边想:文章围绕风筝,回忆了一件什么事情?
3、听的过程中,用圈点勾画的方式,标出你认为写得特别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词句。
反馈:
1、生字词教学
2、概括课文内容:围绕风筝,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弟弟喜欢放风筝,我不许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风筝,快要做好时被我发现并毁坏,二十年后我意识到自己错了,想要讨得弟弟的宽恕,而弟弟却完全不记得了。(文字提示学生回答)
同学在听读的过程中产生了很多的疑问,发现问题的能力非常出色,这些疑问能不能自己来解答呢?接下来要考验大家解决问题的能力。让我们进入第二个学习环节:
三、教学环节二:研读课文,探究意蕴。(20-25分钟)
出示学习步骤和要求:(学生自读与合作探究用时5分钟,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问题2分钟,完成预设的两个问题15分钟)
1、快速阅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课文意蕴,自我质疑、释疑。
2、小组内交流、探讨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
3、师生共同探讨解决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
问题预设:
1.文中所说的“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
2.待到小兄弟惊异地笑着说:“有过这样的事吗”,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
由问题1“精神虐杀”引导进入第三、四段学习:
1.“对于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杀”?(对心灵造成巨大伤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杀”弟弟的?(找相关的动作描写,并朗读。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灵有没有受到伤害?(找相关的神态描写。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怜)
3、我踏扁的仅仅是一只风筝吗?(童心、快乐、创造力等。从第三段里找相关的神态描写,并诵读)
4、我为什么要“精神虐杀”弟弟?(领悟到,出发点是关爱,是亲情)
5、我为什么要把自己写得那么粗暴,弟弟那么可怜?反映了鲁迅什么样的感情?(悔恨、自责--同样体现对弟弟的亲情)
问题2:为什么弟弟不记得了,我不觉得宽松,而是“沉重着”?(我无法原谅自己对自己造成的伤害,想弥补而无从弥补,心里更加歉疚、自责)
小结:二十年的时光,变了的是对风筝和游戏的看法,不变的是哥哥对弟弟的手足情深,浓浓的亲情。
四、教学环节三:感悟主题,体会亲情,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3-5分钟)
1、从风筝的故事里,你看到了鲁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贵的品质?
(自省精神知错就改勇于承担;关爱弟弟,手足情深)
2、你从本文中领悟到了哪些道理?
五、教学环节四:说说写写,拓展延伸。(5分钟)
说一说:
在跟家人和同学的相处中,你有没有被他人“精神虐杀”或“精神虐杀”他人的经历,至今想起有什么感受?
写一写:
给曾经“精神虐杀”过你或你“精神虐杀”过的人写一封信,真诚地与对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课后完成)
六、课堂小结(1分钟)
二十年前,年少的鲁迅毁坏了弟弟的一只风筝;二十年后,带着深深的自责和浓浓的亲情,鲁迅又还给了弟弟一只风筝。而这只风筝同时也送给了我们。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在误解和冲突中也蕴藏着亲情;也是从这只风筝里,我们懂得了人要敢于自省,要知错就改,要勇于承担责任。
一边是严于律己,一边是宽以待人,拥有这样的一双翅膀,我们一定可以在爱的天空中翩翩起舞,爱的天空,将充满自由和温馨。
七、教学反思
1、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主要侧重于对教材的理解和挖掘了,但对学情的把握还很有欠缺。导致的结果是课堂上给予学生熟悉文本的时间不够充分。学生听一遍再快速地读一遍,对课文的深层次的理解和探究是很难达到的,所以后面的质疑和释疑环节学生很难做到自主发现、探究,原定的“生成性教学”体现得不明显,学生提问往往问不到点子上,释疑更难以把握课文意蕴。
2、整堂课的教学,事实上仍是教师讲得多,学生自主学习、展示得少。一是时间的限制导致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不深,致使很多问题最后变成了老师的讲解;二是老师心太急,没有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和探讨的时间,而是为了完成预定的教学环节匆匆抛出答案。事实上是理念上没有做到以学生为主体的表现。
综上两点,的问题仍是传统的教学理念未转变,仍是教师操控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问题。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上,应尽力的改变自己惯用的教学模式,应以学生的学为基点,尊重学生的学习体验,遵循学生的学习规律,不急,不躁,让学生一步步扎扎实实地学习和领悟。教学不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一切的教学行为都应为了学生终身的发展而努力。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篇十五
一、所教班级学生现状分析
根据我校学生的实际特点,以及语文学科的特点和目前本学科发展方向的把握,结合我校的办学方针,加强了日常教学和学科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从整体来看,学生身上好的习惯正在逐步养成,学习兴趣和学习态度也有了明显的转变,语文的综合能力也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较大的提高。
二、教学目标
思想品德目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培养学生社会主义的思想品质,努力开拓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健康高深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这是初中三年的最终目标,本学期要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打下基础。
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中出现的有关重要作家作品的常识,了解描写方法和修辞方法和词类的有关知识,熟记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音形义。
掌握和运用知识能力的目标:指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使他们具有基本的阅读听话说话的能力,养成学习语文的良好习惯。具体地说,就是能领会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含义和作用,理解思想内容和文章的思路,了解基本写法,具有一定的语言感受能力,初步掌握精读略读的方法,培养默读的习惯,提高阅读速度,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基本课文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初步具有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读文言文课文,要了解内容,背诵一些基本篇目,熟练使用常用字典词典,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人文素质目标:初步学会在日常生活中能正确运用语言文字来进行交流表达,把课本中感受学习到的有关人的语文素质的东西灵活运用到生活中,从而提高自己的文化品位,例如待人接物的仪态,为人处事的心理,读书看报看电视的习惯等。
三、教学设想
1、要注意教学目标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2、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要注意教学过程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3、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措施
根据学生的情况和我校的实际,本学期拟采用以下措施:
1、在阅读教学中要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注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参与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参与全过程,让学生们在课下多读书看报,将自己喜欢的文章、精彩的段落摘抄积累,定期在班上举办摘抄本展览,并从中推选出优秀的文章、摘抄和积累本。
2、在各课时中,把学生活动做为重点内容来安排落实,使学生限度处于动态之中,动脑想,动手写,动口说,动眼看,动耳听。
3、在作文教学中,让学生参与到作文讲评中来。让作文水平较高的学生对习作进行自我评价,然后广泛地征求同学的意见,相互评价,最后是教师与学生共同评价,使学生们正确地认识自己作文中的优点和问题,课后进行必要的修改。这样,建立民主的教学风气,进一步融洽师生关系,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
4、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从培养兴趣着手,用图片,实物,多媒体创设情景进行教学,力求课堂的多样化、生活化和开放化,力争有更多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5、成立互帮互学小组,对古诗文无法过关的学生采用“一帮一”,“人盯人”的办法,并与家长取得联系。深钻教材,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讲清每一个知识点,认真筛选作业,及时反馈每一次作业与考试。注重学法指导。
五、培优辅差措施
培优重在拔尖,辅差重在提高课堂上有意识给他们制造机会,让优生吃得饱,让差生吃得好。课外辅导,利用晚修,文体课的时间,组织学生加以辅导训练。发挥优生的优势,以优带差,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差生主要引导他们多学习,多重复,在熟练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尤其是学习态度的转变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方面要花大力气。优生要鼓励他们多做创新的事情,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多下功夫。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篇十六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倔强、寂寥、诅咒、碌碌终生、可望不可即、绝处逢生”等词语。
2.把握诗歌的意象,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熟练朗读并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感悟和理解诗句含义,领略诗歌的艺术魅力。
2.品味诗歌语言的凝练、优美,培养学生赏读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
追求美好人生,树立崇高而远大的理想。
●教学重点
诵读;通过关键的诗句,探究全诗的脉络,理解诗歌蕴含的哲理。
●教学难点
1.体会诗歌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
2.理解诗中的意象。联系生活体验,体会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朗读法。诗人用异彩纷呈、含义深刻的形象比喻,阐述理想之于人生的决定意义。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品味精美的语言,体会诗歌的精髓,并做到熟读成诵。
2.联想想像法。诗歌主要赞美理想,富含哲理性,这就使得诗作的广度和深度大为拓展。学习这首诗,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理解诗歌的丰富内涵,启发对人生和理想做深入思考。
3.讨论点拨法。用于对重要意象、思想感情的分析。
●教具准备
录音机及课文朗诵带、多媒体投影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熟悉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解读诗歌1~7节。联系生活体验和语境,理解诗中众多的意象,揣摩诗中含蕴丰富的哲理内容。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理想,一个诱人的字眼。词典上说,是对未来事物的想像或希望。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而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恰值花样年华的我们,该怎样用理想做挂天征帆,驾长风破巨浪;以一柄木桨,引领生命之舟驶入金色港湾?今天我们一起赏读流沙河的《理想》,共同唱响理想赞歌。
设计(二)
散文家余秋雨说,他会毫不犹豫地推荐三峡为中国最值得观赏的地方。那么,在文学体裁中我会举荐中国的诗歌艺术为最值得欣赏的。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每一个中国人的灵魂深处无不浸润着诗歌所留下的印记。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诗人流沙河的《理想》赞歌,在歌声中接受洗礼。
二、资料助读
投影:
流沙河,原名余勋坦。1931年生于成都。1948年开始发表作品。1957年因在《星星》诗刊上发表具有广泛影响的散文诗《草木篇》(五首)遭受不公正的待遇而长期搁笔。1979年复出发表作品,诗情勃发,创作走向成熟,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作品出版20种。
流沙河诗歌的突出特色在于:1.感情真挚而深厚。他的一些成功之作几乎都是以个人的亲身感受出发写成的,包孕着诗人的兴际遭遇,如《妻颂》《故园六咏》《就是那一只蟋蟀》等。2.学识同诗情相结合,科学性同幻想相结合,构思奇巧,富于浪漫色彩。在当代诗坛上颇显特色,如受到普遍赞扬的《太阳》。3.注重吸收古典诗词、民歌和新诗的特点,追求诗的民族化和群众化。从形式上看,流沙河的诗作无一定之规,有的异常规整,是标准的新格律诗;有的长短句相间,颇有词牌、小令之风;有的则行段很不整齐,是标准的自由诗体。
三、反复诵读,感知诗歌
1.学生轻声朗读,疏解字词,熟悉诗歌内容和语言节奏。
投影显示:
寂寥(liáo):寂静;空旷。 扒窃(pá)
玷污(diàn):弄脏,比喻辱没。
诅咒(zǔ zhòu):原指祈祷鬼神加祸于所恨的人,今指咒骂。
洗濯:(zhuó)洗。 缀连(zhuì) 莹莹(yíng) 船舶(bó) 蜕(tuì)
可望不可即:只能远远看见而不能接近。即,靠近、接触。
倔强(jué jiàng):(性情)刚强不屈。
2.教师范读全诗。
提示:《理想》是一首哲理诗。多的是“是字句”,多的是“使字句”,一连串的“理想是……”,一连串的“理想使……”,使每节诗的形式整齐统一,同时节与节之间整齐中显现出一种参差的美、节奏的美、和谐的美,使理想内涵得到多角度的揭示,美的形式与美的内容相得益彰。朗读中要感情饱满,语调适当高亢一些,尤其要从整齐的句式中读出气势。
3.学生放声自由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积极昂扬的情感。
4.学生集体朗读。
提示:集体朗读可模仿合唱和交响乐的形式:依诗歌脉络而安排2~3、4~7、8~11节男女生分读,开头和最后一节全班齐读。
四、合作探究、解读诗歌1~7节内容
1.指名学生个别朗读。思考:
(1)第1节四个比喻,喻意是什么?
(2)第2节诗是说,不同时代有不同理想,理想有时代性,对吗?除此之外,还包含什么意思?
(3)第3节的意思怎样理解?跟第2节有什么联系?
(4)第4节诗意的重点是什么?
(5)第5节的大意怎样概括为好?
(6)第6节中怎样理解“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的含义?
(7)为什么说“理想如果给你带来荣誉,/那只不过是它的副产品”?为什么“更多的是带来被误解的寂寥”?寂寥里怎么有欢笑?欢笑里怎么又有酸辛?
逐节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第1节中从石到火,从火到灯,从灯到路四个比喻是连环的,这在修辞手法上又叫“顶针”:即用前一句的结尾部分(词语或句子)作后一句的开头部分,使语句递接连贯下去,紧凑生动而畅达。前两个比喻为第三个作铺垫,诗意主要在后两个比喻上。“黎明”指理想境界。这一节主要是说,理想是前进的方向。
(2)理想有时代性、层次性。这一节中第一行、第三行,句末用分号,句号只有两个,两个句子是从两个角度来说的。饥寒、温饱、文明,是从生活状况来说,离乱、安定是从社会秩序来说的。
(3)第3节的意思概括地说是:人类一代又一代的理想,推动了历史的发展。
第2节讲,人类的理解步步提高,从温暖到文明,从安定到繁荣,具有历史性;第3节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理想,把理想比作珍珠,人类理想有如珍珠链。第3节是在第2节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深化,点出了理想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4)诗意的重点在后两句。“理想是罗盘,给船舶导引方向”是说理想使人明确方向。第1节第四句说“理想是路,引你走到黎明”,黎明是必然到来的,这种理想是必然能实现的。第4节说了另一种情况,理想的实现,往往要经历多次挫折和失败,或者不像预期那样切近,起初对长期性估计不足,越到后来越是认识其艰巨性、长期性。
(5)“理想使你微笑地观察着生活”,这就是说,理想使人乐观。“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这是说,理想使人充满斗志,顽强不屈地奋斗。“理想使你忘记鬓发早白;/理想使你头白仍然天真”就是说理想使老年人充满活力。这节诗的大意,可以概括为“理想给人力量”。
(6)诗人所说的“理想”,是崇高的社会理想,是为社会进步、为多数人谋利益的理想。树立理想,拥有信念,拥有为理想而奋斗的幸福感,是获得,而这一切又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前提的,他要牺牲个人利益,他要抛弃黄金梦,所以又是一种牺牲。
(7)理想所追求的是社会的温饱、文明、安定、繁荣等,而不是个人荣誉。理想实现了,社会给你荣誉,这种荣誉只不过是理想的副产品。
怀有崇高理想的人被人误解,历史上往往有这种情况。理想,就是要改变现状。这在尚未觉悟的人看来就是大逆不道,躲避、反对,奋斗者的处境就陷入寂寥。
胸怀理想,为理想而奋斗的志士,处境尽管寂寥,但是他享受着斗争的欢乐,所以有“寂寥里的欢笑”。但是,他毕竟遭人误解,被当成异类,所以欢笑里又有酸辛。
小结:诗歌的2、3两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历史意义”来概括。4、5、6、7节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格意义”来概括。
2.学生熟读背诵前7节。
五、话说理想、拓展延伸
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花季少年对未来充满憧憬,多彩的理想画笔绘出壮美的人生蓝图。请同学们模仿诗作,用很美的话来概括、赞美理想。
教师示例:
理想是茫茫大海上那灯塔雪亮的眼光。
理想是十字道口那路标醒目的手臂。
理想是驱逐寒夜那火种熊熊的烈焰。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文后问题。
一个浪,一个浪
无休止地扑过来
每个浪都打在它脚下
被打成碎沫,散开……
它的脸上和身上
像____________一样,
但它依然站在那里
含着微笑,望着海洋
1.这首诗最恰当的题目是( )
a.海浪 b.海岸
c.礁石 d.坚强者
2.诗中的空缺处应填入的一项是( )
a.风掠过 b.水蚀过
c.刀砍过 d.雕刻过
3.对诗中“它”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一个孤独者的形象 b.一个生活苦难者的形象
c.一个坚强革命者的形象 d.中华民族的形象
4.这首诗赞美的精神是( )
a.敢于劈波斩浪的进取精神
b.威武不屈,立场坚定,不可屈服的精神
c.不畏强暴,与命运抗争的精神
d.不经磨砺不能成名的启示
参考答案:
1.c 2.c 3.a 4.b
七、布置作业
1.朗读体会诗作8~12节的思想感情。
2.搜集、整理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做分类卡片,积累语言材料。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探究、解读诗歌的8~12节,梳理诗歌的脉络,感悟构思精巧、语言精美的特点。联系《在山的那边》作对比阅读。
[教学步骤 ]
一、检查作业
请学生在班上交流搜集到的有关“理想”的名言警句,展示制作精美的卡片,引导学生养成摘录、积累的阅读习惯。
二、分析、解读诗歌的8~12节
1.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2.指一名学生朗读8~12节。思考:
(1)第8节的中心意思是什么?
(2)第9节是什么意思?跟上一节有什么关系?
(3)第10节所说的“理想被玷污”“理想被扒窃”究竟是指什么?
(4)第11节与上面有什么联系?“夸耀着当年的功勋”,为什么说“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为什么说“可笑”?
(5)第12节“理想开花”两句比喻什么?结尾为什么不照应“照亮夜行的路”,而说“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
逐节研讨、交流,教师点拨:
(1)第8节分两个大句,每个大句上下两个小句之间都用分号。这一节说的是理想对人生的意义,理想使不幸者绝处逢生,使平凡的人变得伟大。所谓“大写的人”,就是真正的人,崇高的人,伟大的人。
(2)第9节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树立理想,即使是罪人,一旦树立了理想,他也可以获得新生;即使是浪子,一旦树立了理想,“浪子回头金不换”。点出了理想对人的灵魂起着巨大的作用。“理想是还魂的仙草”,是说罪人树立了理想,就恢复了良知,恢复了正常人的灵魂,就能重新做人。“理想是慈爱的母亲”,是说理想能引导着浪子走上正轨。
(3)对理想“被玷污”“被扒窃”的理解应联系十年浩劫的历史背景。“四人~”歪曲马列主义,推行他们那套假马列主义,共产主义理想被他们糟蹋了,玷污了。因为他们的糟蹋、玷污,有些人的信念动摇了,也就是理想被扒窃了。理想之所以会被扒窃。在自己一面,也因为不够执著,所以说一要找回来,二要提起警戒,“以后要当心”,要把理想视为生命。
(4)上一节说“被扒窃”,这一节说“失去”,前者是被动的,后者则是主动抛弃的,有层进关系。与第8节又构成正反对照,“平凡的人因有理想而伟大”,而“英雄失去理想,蜕作庸人”,二者是逆向的,对比非常鲜明。正反对比,更突出理想对于人生的重要。
夸耀自己当年的功勋,不再立新功,是吃老本,躺在功劳簿上争名夺利,当然可厌。“诅咒着眼前的环境”,却不愿为改变眼前的环境而奋斗,当然可笑。
(5)“理想开花”两句是说,今天的理想之花,就是明天的甜果,今天的理想之芽,就是明天的浓郁,树立了理想,不懈地奋斗,就会取得丰硕的收获。
“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象征大好形势。新的历史时期,丽日当空,春色一片,是中国人民实现自己美好理想的最好的年代。
小结:诗歌8、9、10、11节大意相近,可以用“理想的人生意义”来概括。可见,全诗主要赞扬理想的意义,从历史意义到人格意义和人生意义。开头一节总说理想的意义,最后一节鼓舞人们树立理想,为理想而奋斗。
3.学生集体诵读全诗并背诵。
4.仿照例句,完成句子。
例(1):饥寒的年代里,理想是温饱;
温饱的年代里,理想是文明。
完成:小康的年代里,理想是_________;
和平的年代里,理想是_________。
例(2):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
完成:时间既是_________,时间又是_________。
三、对比延伸
请学生说说《理想》与《在山的那边》的内在联系,找出两首诗中内涵相同的诗句。
学生交流、回答,教师明确:
两首诗的内在联系是主题相同,都抒发了理想的意义。
《在山的那边》:“是的,我曾一次又一次地失望过/当我爬上那一座座诱惑着我的山顶/但我又一次次鼓起信心向前走去。”
《理想》:“但理想有时候又是海天相吻的弧线,/可望不可即,折磨着你那进取的心。”“理想使你倔强地反抗着命运。”
以上诗句都说,到达理想境界的征途是漫长的,一次次失望是折磨人的。
《在山的那边》:“人们啊,请相信——/在不停地翻过无数座山后/在一次次地战胜失望之后/你终会攀上这样一座山顶/而在这座山的那边,就是海呀/是一个全新的世界/在一瞬间照亮你的眼睛……”
《理想》:“理想开花,桃李要结甜果;/理想抽芽,榆杨会有浓阴。”
以上诗句说,理想的实现给人带来美好的新生活。
四、在班上举行朗诵比赛。朗读中加深对诗歌思想感情的体会、理解
五、课堂练习
投影:
阅读诗歌《母亲对儿子说》,完成题目。
母亲对儿子说
喔,孩子,我要告诉你
生活对我并不是一架水晶梯
它上面有钉子
有碎片
有裂板
那儿的地上没有地毯——
是光秃秃的
但是所有的时刻
我都在向上攀登
在到达楼梯平台前
要绕过许多拐角
有时在黑暗中摸索
那儿没有一丝光线
孩子,你千万不要后退
不要因为前面有艰险
便停步不前
现在你不要跌落下去
因为我还前进,宝贝
我还在攀登
生活对我并不是一架水晶梯
思考:这首诗意在表现____________,作者以母亲细致地讲述____________为表现形式,告诉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道理。
参考答案:母亲对儿子即将踏上人生旅途的关照 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生活充满艰辛和困苦,要不断地努力和奋斗,任何时候都不要停滞不前
六、课堂小结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举凡那些历史上有所建树的风流人物,无不在青春年少就显露出非凡的远大志向。“自古英雄出少年”,一代伟人周恩来正是抱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鹏程壮志而发奋攻读,终有所作为。恰如诗中所言“路上春色正好,天上太阳正晴”,愿同学们插上理想的翅膀,在蔚蓝的天空划出美丽的弧线。
七、布置作业
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
●板书设计
理想
流沙河
●活动与探究
1.当今时代,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理想,作为青年人,他们的理想有何特点?请在班级开展一次有关理想的调查活动,并设计出统计表格,同时对调查结果用几句话概括一下。
2.青春年少,憧憬着五彩的人生画图,请用稚嫩的手笔,写下心中的梦想。在班里组织一次理想演讲比赛,让同学们的喝彩为奋斗着的你加油。
3.下列拟人化的物语,都有一定哲理,请同学们选择感兴趣的一种,并以之为线索,写一篇“感悟生活”的诗文。
(1)鸟:笼子即便是金的,也不如没有的好。
(2)虾:哈哈!你们怎么都倒着走哇!
(3)啄木鸟:真挚的爱,往往是残酷的爱。
(4)昙花:人们都说我很美,是因为我生命很短暂吗?
(5)放大镜:在我眼里,芝麻便是西瓜。
(6)凸透镜:把力量凝聚在一起,便能获得成功。
(7)锁:在强盗眼里,我是不存在的。
(8)彩虹:我七色的光彩,来自那最普通的阳光。
(9)窗户:我的原则是该开的时候开,该关的时候关。
(10)镜子:只有看得起我的人,我心里才会装着他。
4.开放探究
阅读黄金山的《人生》,回答问题。
人生
人生,是一支悠扬的歌,天天都是一个跳动的音符;人生,是一生流淌的河,时时都在激起朵朵浪花;人生,是一所永不毕业的学校,它的课本,需要一生去研读;它的试卷,需要一生去解答,即使如此,也未必能够找到它的真谛。
人生,又是一场戏,每个人都是这场戏中的角色。人生是戏,但绝不能视其为儿戏。因为,戏弄了人生,亦即戏弄了自己。
人生的历程犹如一条抛物线,经过一个高度后,终归回到地面。即使每个人的人生未必都能成为一个“!”,也应该成为一个圆满的“。”。
思考:本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
排比是常用的修辞手法,作文时从一点展开排比,就可将思维多角度地开拓,从而使文章生动活泼,意境深远。用好排比,写人就能穷形尽相,血肉丰满;写景就能多层渲染,淋漓尽致;抒情就能一唱三叹,酣畅浓烈;议论就多向生发,充分透彻。《人生》一文就是从“人生”这个思考点出发,用排比之力启动思维之钻多方探求,从而把人生化为“一支歌”“一所学校”“一场戏”“一条抛物线”的形象,又用排比把这些思维之花排列为一道绚丽风景,读后使人振奋、深思,从中获得启迪。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遗
1.作者简介
流沙河,当代诗人。原名余勋坦。属羊,四川省金堂县城人。1948年在成都读中学时,开始写作。在成都《西方日报》《新民晚报》《青年文艺》等报刊上发表诗歌、短篇小说等,加入本地中学生组织的青年文艺社和麦穗文艺社。1950年在《川西日报》副刊上发表一些诗歌和短篇小说,同年9月被作家西戎介绍到《川西日报》副刊任编辑和见习记者。其间与人合写中篇小说《牛角湾》。1952年加入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同年9月调四川省文联工作,先后任创作员和《星星诗刊》编委。1954年参加中国作家协会重庆分会。1955年在《西南文艺》上发表《寄黄河》等优秀诗篇,受到好评。1956年出席全国青年创作会议,进中央文学讲习所学习。同年出版短篇小说集《窗》(中国青年出版社)、诗歌集《农村夜曲》(重庆人民出版社)。1957年出版诗集《告别火星》(作家出版社),发表组诗《草木篇》(1957年《星星》第1期),作品以白杨、藤、仙人掌、梅、毒菌为赋,抒发爱憎之情,寓意颇深。但却被错划为右派。
此后,在省文联工作。1966年5月,被迫回家乡做锯木工谋生,历时十二年。1978年到金堂县文化馆工作。复出后发表了不少诗作,《故园六咏》荣获1979~1980年全国优秀新诗奖。现任《星星》诗刊编辑。范朴真为先生所作的藏头诗:
流金岁月滤沧桑,沙石飞卷旧时光,
河汉曾经草木秀,清风无痕自留香。
2.流沙河先生的名片
流沙河先生有过三种名片。
第一种名片白底黑字,字是他亲笔书写,笔力遒劲,笔笔划划都像用先生的铮铮傲骨构成。名片上左方竖写着“流沙河”三个稍大的草书;接着是两行蝇头小草:“曾任文学编辑,供职四川作家协会”;居中是他的座右铭:“天道还好,人生无常”;片尾是他的居家地址和电话。“天道还好”是说自然界的循环规律,“人生无常”是指人生却没一定之规。这两句话集中了先生辩证旷达的人生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兢兢业业、踏踏实实的人生态度。
其时先生已是中国作家协会理事,四川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名片背后印着先生的长诗《太阳》中的几句:“作为个体/我们的生命有限/作为种属/我们的生命无穷/虽然含笑的不再是相同的眼/虽然跳动的不再是相同的心/生命之火代代相传/春天永远和我们同在。”这几句诗可看做是先生座右铭的诠释和补充。
先生的第二张名片要比第一张名片高档了许多,覆了膜,朦胧着小黄菊花,淡雅,质朴。这张名片仍为先生亲笔所书,左上方横写着“流沙河”,下面两排为居家地址和电话。下面偏右横写着八个字:“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这句话源于东汉杨震。杨震任太守期间,有豪绅重金向他行贿,杨震不肯受。豪绅说,此事只有你知我知。杨震说,还有天知地知。
流沙河先生是在用此话告诫自己和忠告友人,为人为文都得讲个良心、正派。
先生的第三张名片是惟一的印刷体,白底黑字,比普通名片窄了许多。上面居中印着“流沙河”,右下角两行小字:“成都·四川;中国作协四川分会”。仔细一看,名片上方是被裁剪了的。
原来,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代表团到国外访问,中国作协统一为团员印制了名片。先生名片的右上角印有“诗人”二字。他一张未用,丢了又觉可惜,在抽屉里一锁十二年。第二种名片用完后,他将这种名片找出来,剪去“诗人”二字,用毛笔写上电话号码,权当名片用。究其原因,先生说:“中国台湾、香港,甚至全世界,没有在名片上自封作家、诗人的。”先生说罢长吟陆放翁诗句:“此身合是诗人未?细寸骑驴入剑门。”
先生的意思很明白:陆游那样已写了一万首诗的伟大诗人尚且怀疑自己算不算诗人,何况我流沙河啊!
人们常说:文如其人。其实名片也如其人。沙河先生的名片告诉我们的,绝非“清高”“谦虚”所能概括。
二、重温经典
关于“理想”的名言警句:
1.只有向自己提出伟大目标并以自己的全部力量为之奋斗的人,才是幸福的人。
——加里宁
2.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做生活的目的——这种伦理基础,我把它叫做猪栏的理想。
——爱因斯坦
3.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 ——张闻天
4.一个人若是没有确定航行的目标,任何风向对他都不是顺风。 —(法)蒙田
5.理想如星辰——我们永不能触到,但我们可像航海者一样,借星光的位置而航行。
——史立兹
6.理想并不能够被现实征服,希望的火花在黑暗的天空闪耀。 ——巴金
7.一种理想,就是一种力! ——罗曼·罗兰
8.生活中没有理想的人,是可怜的人。 ——屠格涅夫
9.我们如果没有理想,我们的头脑将陷入昏沉;我们如果不从事劳动,我们的理想又怎样实现? ——陈毅
10.人需要理想,但是需要人的符合自然的理想,而不是超自然的理想。——列宁
11.理想是需要的,是我们前进的方向,现实有了理想的指导才有前途;反过来,也必须从现实的努力中才能实现理想。 ——周恩来
12.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苏格拉底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背诵(一)
背诵就是熟读成诵。背诵是培养记忆力的一种有效方法。同时能加深理解,帮助运用。通过熟读、背诵,学生可以逐步积累字、词、句、段、篇的知识,储存丰富的语言材料。背诵时,诗文的风采格调、语言表达和思想感情,都会在背诵者的赞同、触悟下,不知不觉地化为己有,在潜移默化中进入艺术境界,受到感染和陶冶。
背诵的要求。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用普通话背诵,句读分明,准确地表达思想感情,尽可能一字不错,白话文可适当放宽,以通顺并符合原意为原则。理解是记忆的基础,理解愈深则记得愈牢。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篇十七
○教学目标
① 知识与技能:指导学生把握诗文基调,有表情朗读诗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② 过程和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③ 道德、情感、价值观:体验人间至爱亲情,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
反复诵读,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解决生字词;熟读课文;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写一段话,准备在班里交流。阅读冰心表现母爱的诗篇。查阅有关冰心的资料。
教师:查阅有关泰戈尔的资料,多媒体辅助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金色花》
《金色花》的篇幅短小,意蕴丰富。写的是一个假想,“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由此生发想像——一个神奇的儿童与他母亲“捉迷藏”,以儿童特有的方式表现对母亲的感情,构成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表现了家庭之爱和人类天性的美好与圣洁。在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在体味诗歌感情基调上,控制好语速、节奏和重音,提高朗读质量。在反复朗读中加深对诗歌的理解,提高感悟诗的能力。还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联想和想像在诗歌中的作用。
○教学设计
导入
母亲是孕育万物的源泉,是推动世界走向光明的根本动力。母爱是人类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现在请同学设想向母亲表达爱意的方式,然后以“妈妈,我想说爱您”为题,说一段话。(学生略思考后,2—3名同学回答)同学们说的很好,都向母亲倾诉了自己深深的依恋之情。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表达母子之间亲密感情的散文诗——《金色花》。《金色花》的作者是印度诗人、作家泰戈尔,他一生创作丰富,诗集有《新月集》、《飞鸟集》等,长篇小说有叫、沙子》、《沉船》等。曾获1913年诺贝尔文学奖。印度是一个以佛教为国教的国度,在泰戈尔的散文诗里可以处处感到富有宗教意义的爱——最高尚、最纯洁的爱。
检查生字词(可用大屏幕投影)
朗读课文
教师范读课文(播放音乐配音),学生仿读。(教师的朗读一定要有示范作用,在朗读中把学生带入诗歌的意境。)
(过渡)同学们仿读得很好,自己读一读试试。
学生自由朗读,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以一个调皮的孩子的口吻来读。
教师指导朗读:注意重音、语速、节奏、感情(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舒缓、温馨、深情的。但不同的地方,朗读处理方法不同。如果学生读不好,教师要一句一句地教。)
例:“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例:“我不告诉你,妈妈。”孩子撒起娇来了,为自己能给妈妈做些好事而高兴,还要对妈妈保密,让她莫名其妙。这句应读出孩子撒娇、调皮的语气。
感知课文内容
[教师导学]
这首散文诗,让我们感受到母子情深,感受到母子之爱。在这首表现母子情深的散文诗中,作者为我们展现出一幅儿童嬉戏的画面,中心人物是“我”,“我”想像变成一朵金色花,在一天的时间里与妈妈三次嬉戏。为什么“我”那么快乐,那么天真,那么活泼,那么可爱?(学生回答:因为孩子沐浴着母爱。)他是怎样回报母爱的呢?
[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提出共性问题。
① “我”通过什么方式来表达对妈妈的爱?怎样表现的?
② “我”为什么想像自己变成一朵金色花?那金黄的色彩又象征什么?
③ “我”变成金色花为什么不愿让妈妈知道?
④ “我”和妈妈各是什么性格?
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参与交流
体验反思
(过渡)母爱就在我们身边,她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学习这首诗,你从中感悟到什么?请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
(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谈感受,教师给予评价和鼓励。)
(过渡)诗人以其新奇而美妙的想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母子情深的故事,现在请同学们再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课文
作业
背诵课文,准备朗诵比赛。
小结
《金色花》是一首很美的散文诗,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教师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多读,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文中由“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生发想像,让学生感受到想像的新奇而美妙,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既发展学生的个性,又发展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第二课时
○教学设计
《纸船》
这是一曲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的呼唤。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志,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教学步骤
导入
同学们,你可知这小小的纸船曾满载着一个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国著名的女作家冰心的作品——《纸船》。1923年秋天,冰心赴美留学,在远离祖国的太平洋上,眼含热泪、专心执着地叠着一只只纸船,然后一个一个抛放在海里。希望总会有一只能漂流到日夜思念的母亲身边。这首诗的独特之处就是以纸船寄托对母亲的眷恋之情,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同学们要想感悟诗人的情感,就要深情地朗读诗歌。
朗读诗歌
①教师配乐范读,学生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或仿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要求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进入诗的意境,要读得深情、低沉。)
②朗读指导:教师引导学生划分节奏、划出重音。
(过渡)教师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运用朗读方法再次齐读,直至背熟。为进一步理解诗歌打好基础。
整体感知
教师适时提出:这首诗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学生归纳总结)这是远离家乡的游子对母亲的深情呼唤,是献给母亲深情的歌。
[教师导学]
古今中外表达母爱的诗作很多,但这首诗却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诗人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从儿童的游戏世界找到一个可以寄托对母亲无限思念的物品——纸船,并以此展开自己的情思。全诗共三节,每节各表达了什么内容?
[合作探究]
第一节写叠纸船;第二节写抛纸船;第三节写纸船进入母亲的梦乡。
大屏幕投影出示问题组:
① 你能想像出诗人在什么情形下写的这首待?
② 第一节中哪些词语表明诗人对母亲思念之深?
③ 诗人明知纸船不能流到母亲哪里,为什么还要不停地叠?
④ 第三节是诗人展开联想,这一想像有何特点?有什么作用?纸船,并以
(教师提出以上问题,引导学生多角度感悟课文,学生四人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可参与,学生全班交流。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特理解。)
[教师小结]
海浪涛涛,天风吹卷,邮轮在巅簸中驶向一个陌生的国度。诗人此去远涉重洋,相隔万里,何时才能回到母亲的怀抱?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没有可以寄托思念的,所以诗人不停地叠纸船来表达对母亲的思念。纸船虽漂不到母亲的身边,但一定能漂人母亲的梦中。这一想像新奇、大胆,充分地写出了诗人对母亲的强烈思念,对母亲深情的爱。
(过渡)诗歌的语言是凝练而含蓄的,要深入理解,就要探究。
问题研讨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对于不理解的地方,小组内互相帮助解决。有深度、难度的组内不能白行解决的问题,可提出来全体同学共同探讨。(学生讨论,提出共性问题。学生交流,学生只要说的合理,教师都给予肯定、鼓励。)
[教师小结]
这首诗构思新颖,诗人采用托物寓情的方法,感情抒发得既生动、具体,又含蓄、深沉。此外,这首诗的诗行较长,语调缓慢,正与对母亲的绵长思念相协调。
作业
《金色花》和《纸船》这两首诗都借助具体的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请你也用这种手法写一段话或一首诗,抒发对父母亲的爱。写在练笔本上。
小结
在这首诗中,诗人以纸船为题,托物言情,赋予纸船特别的含义。纸船象征漂泊无依的孤独,象征思念母亲、思念祖国的一颗心,象征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在教学中,以朗读教学为主,教会学生“美读”,带着美好的情怀,美好的想像,用优美的声调,抑扬顿挫地朗读诗歌,在美的诗歌里得到熏陶。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篇十八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能够熟练说出作者及其作品的相关常识。 2、熟读课文,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熟练翻译课文大意。 能力目标:能够概括出山市的形成顺序,描绘其神奇壮丽的幻境。情感目标: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学道理,增强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准确解释课文中的时间词、形容词,熟练翻译课文大意。
教学难点 探究山市形成原理,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科学精神。
教学方法 朗读、讨论 教学仪器 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步骤 教学时间:
教学内容与步骤 学生活动内容与方式 预期达效果 反思记
一、 布置预习
1、 查阅与作者蒲松龄相关的资料,简单了解《聊斋志异》
2、 读课文至少三遍,给你认为比较重要的词注音并抄写二、 导入 (展示几幅海市蜃楼的图片)提问:你见过这样的景象么?你知道它是什么吗?(学生自由发言) 在夏天,沿海一带或沙漠地区,经常可以看见在空中或地面以下有远处事物的影像,古人无法解释,误认为是大蛤蜊吐气形成的,因此,就称为“海市”或“海市蜃楼” 。这种现象,有时人们在山区也可以看到,人们就称之为“山市”(出示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随着清代的著名作家蒲松龄来观赏一次山市的出现过程吧!
2、谁来为大家简单介绍你了解的蒲松龄及《聊斋志异》介绍作者、作品:
投影补充. 作者: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山东淄川(今淄博)人。早岁即有文名,但屡应省试皆落第,七十一岁才补为贡生。他用数十年的时间写成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白居易在香山/欧阳修六一欢/李清照号易安/王安石住半山/苏轼爬东坡/李白采青莲 记住这些号) 作品:《聊斋志异》文言短篇小说集,共收录作品近500篇,以短篇小说为主,此外还有散记特写、随笔寓言等,主要写鬼狐精怪的故事,也收录一些奇特的事。构思奇妙,语言生动。
三、 整体感知,熟读课文1、 指几名学生朗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他们读的哪些字的读音与你不同,断句与你不同?
注意以下字的读音:奂huan 邑yi 冥ming 甍meng 垣yuan睥bi 睨ni 亘gen 莽mang 霄xiao扉fei 缥piao 缈miao 逾yu 倏shu2、学生两人一组,再将课文读给自己的前后桌听。
3、全班齐读课文一遍。
四、 理通文意
1、 自己结合课下注解,翻译课文,并画出自己不会翻译的句子及词语。
2、 班中交流翻译解决难译的句子。
3、 比赛翻译课文五、 布置作业 1、 熟读课文,复习重点字的读音、意义。2、 翻译课文。(抄一句原文,翻译一句。)
3、 查阅相关材料,看山市、海市是怎样形成的?第二课时教学内容:巩固字词、句的意义,分析理解课文内容。
一、 检测复习
1、 抽查学生的朗读1—3名,不会的中午到办公室读,读会为止。
2、 解释加点的字(1) 邑八景之一也(2) 数年恒不一见(3) 高插青冥(4) 念近中无此禅院(5) 无何,碧瓦飞甍(6) 未几,高垣睥睨(7) 连亘六七里(8) 尘气莽莽然(9) 裁如星点(10)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11) 倏忽如拳如豆
二、 分析课文
1、 全班齐读课文,同时思考山市的全过程,可分为几个阶段?(是以什么为顺序的?画出表示时间的词语?)这表现了山市的变化是迅速还是缓慢?
2、山市的具体变化如何,画出描绘的词语?
3、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以图画或语言的方式展示自己脑海中的“山市”。
4、探究“山市”形成的原因山市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请学生自己演示)
三、 总结练习
四、 布置作业
1、 背诵课文
2、 课外练习 学生预习学生调动生活中的积累, 检查预习学生介绍作者、作品等文学常识学生朗读课文,并相互校正字音、断句。学生互读互听,熟练朗读课文。学生翻译课文学生检测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现时间的词语。“忽”~“无何”~“未几”~“忽”~“既而”~“逾时”~“倏忽”~“遂”学生再读课文标画出描写山市变化的词语“孤塔耸起,高插青冥”“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城市依稀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小;数至八层、裁如星点,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纵观山市的出现分三个阶段:初现孤塔宫殿,再展城郭恢宏,又看危楼出现。结尾照应开头,这里说的“山市”跟“海市”一样,是一种因折光反射而形成的自然景象,它美丽而又奇特,多少年也难得出现,少数人偶遇,多数人难得一见。此是作者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所写,令人回味无穷。 简单了解作者及作品激发学生学习本文的兴趣加强印象,其他学生能熟练说出文学常识准确、熟练的朗读课文加强学生的复习意识巩固基础知识巩固运用标注法学习文章探索山市形成的原因,增强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篇十九
一、 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进行古文言的积累。
2、理解内容。包括句义,关键词和对内容的概括。
3、能够联系生活实际感悟格言、明白其中的道理。
二、 重点、难点
1、文意理解及格言背诵
三、 教学设想
《论语》的语言比较难懂,政论性比较强,学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难度,另外,根据要求,对格言的背诵是教学重点之一。所以,首先朗读放在第一位,要采用一切方式提高学生朗读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然后借助课下注解和老师的提示,理解文意。
老师重在点拨,由学生谈自己对之的理解。
四、 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同学们,关于学习方法、道德修养、为人等一些有益于我们健康成长的知识,在几千年前的春秋时代,我们的祖先就有很精辟的见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论语〉十则》。看看其中告诉了我们一些什么道理。
二、揭示课题。
1、课前小资料:孔子及《论语》——见课下注解,老师作一些必要的补充。
三、学习及探讨(1——5则)
2、听学生朗读,点学生纠正其错误。
3、老师采用关键词填空法朗读,让学生加深印象,特别在停顿上做强调。
4、师生共同探讨每一则格言的意思——可以分组讨论,然后全班发表看法。
试着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对一些字词进行落实。读一读,讲一讲,背一背。
5、课件显示:
1)体会一下,你有“说”、“乐”、这种感受吗?你能不能做到“不愠”?2)为人办事忠诚、对朋友真诚、对老师传授的知识温习——这三个标准适合你吗?3)温故能知新吗?有无体会?熟能生巧有无体会?4)学与思的关系:谁主谁次或有其他关系?打个比方?5)这则格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四、背诵巩固
第二课时
一、 复习检查上节学习内容
1、背诵(1——5)
2、理解
3、分别谈谈这五则格言说了什么?用自己的话说
4、谈谈你对这几则格言的认识。每则只用两句话。
二、学习及探讨(6——10则
1、朗读指导。读一读,说一说,背一背
2、分组讨论,疏通文意,提出疑问。
3、第六则的核心是:长处——学,短处——省
4、第七则的重点是:向一切人学习,学长处,鉴短处
5、看书说一说:“士”是什么人?“仁”指什么?
“任重道远”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孔子的什么思想?
6、第九则中,松柏在什么时候和其他树一样,什么时候和其他树不一样?这体现了他的什么品质?
7、第十则,
动手:查词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什么意思
动口:说一说“恕”是什么意思
动脑:“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个观点对不对?
三、讨论归纳:
1、大家议一议:
把十则归一下类:
学习方法 学习态度 品德修养(要注意,有的两者都有)
2、说一说你认为最重要的警句和成语,在书上打记号
3、同桌互相检查背诵情况。
四、关于课后练习
第一大题
1、“说”通“悦”,高兴,通假字。
译: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高兴吗?
2、“多次反省”,注意:三是概数,指多译:我每天多次的反省自己,
3、旧的东西(知识)译:在温习旧的知识后,能有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4、迷惑;有害。
译: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陷入邪说的)危险。
5、刚强、坚毅。
译: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
6、欲:想做的;施:施加
自己所讨厌的,不要施加在别人的身上。
初中语文羚羊木雕教案篇二十
[教材分析]
《绿色蝈蝈》一课选自人教版语文课本七年级上册。这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作者采用生动活泼的笔法,把蝈蝈写得活灵活现,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绿色蝈蝈》一课主要学习任务是探讨蝈蝈的外表特征和生活习性,让学生对这种小昆虫有进一步的了解;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主要依靠学生通过速读课文来抓住重点,再辅以学生平时喂养蝈蝈的亲身经历。另外作者独特的语言艺术也是本文学习时不可忽视的问题,可采用学生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的方法。
[学生分析]
七年级学生有些对小动物有浓厚的兴趣,也有喂养小动物的经历,尤其是蝈蝈这种很普通、常见的小昆虫,有了自己的亲身经历,更有助于这篇课文的学习。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于这篇课文,教师布置学生在课下搜集关于蝈蝈形、色、声、食等特性,并回忆自己喂养蝈蝈的经历,把自己的经验带入到课文的学习中,提高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另外学生之间合作交流,介绍自己最熟悉的一种小动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速读课文,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了解法布尔和他的《昆虫记》以及蝈蝈的生活习性。
[能力目标]
1.学习用快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并简洁概括要点的方法。
2.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
[德育目标]
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培养科学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文章、概述内容的能力,体会语言特色。
[教学难点]
通过比较、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笔法特点;感受、学习法布尔的探索精神和观察方法。
[教学方法]
1.朗读法。《绿色蝈蝈》是一篇观察随笔,也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章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高度结合,描写生动,妙趣横生,在反复诵读中体味生动传神的语言特点,如拟人手法的运用及表达效果。
2.研讨点拨法。本文是一篇妙趣横生的小品文,因其内容的生动有趣,课堂教学应充分调动学生自由探究的积极性,为深层把握文意提供广阔的活动空间。教师适当点拨、归结,如文章突出的写作特色。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猜谜:(课件展示)谜一:“小小诸葛亮,稳坐中军帐;布下八卦阵,捉拿飞来将。”谜二:“耳朵像蒲扇,身子像小山,鼻子长又长,帮人把活干。”谜三:“头小颈长四脚短,硬壳壳里把身安,别看胆小又怕事,要论寿命大无边。” (学生猜谜后课件展示动物的画面)
(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大家说说,你是根据什么把谜底给猜出来的呢?(引导得出结论:根据谜语中讲的特点以及自己平时的观察)对,介绍事物,必须抓住事物特点进行说明。今天,我们来学习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篇科学观察随笔——《绿色蝈蝈》,看看他是如何发现蝈蝈特点的,他又是如何来介绍蝈蝈这些特点的。
二、资料助读
提问:谁愿意把自己搜集到的关于作者法布尔的情况和大家进行交流?
(提示:1823年12月22日,法布尔生于法国南部一户农民家中。在他不足19岁时就立志研究昆虫。后来靠自学获得了自然科学硕士、博士学位。《昆虫记》共20卷,谈到的虫子有100多种,同时收入一些讲述经历、回忆往事的传记性文章,若干解决理论问题的议论,以及少量带科普知识性的文字。做这件事耗费了他的一生,但这些可能是一般人一辈子也无法亲眼目睹的虫子生活细节。1915年11月的一天,这位以昆虫为琴拨响人类命运颤音的巨人逝世。)
三、速读概括,感知文章
1.对照幻灯片,学生解决疑难字音。
篝(gōu)火 喧嚣(xiāo) 狩(shòu)猎 篡(cuàn)夺
窸(xī) 窣(sū) 气氛(fēn) 吮(shǔn)吸 静谧(mì)
喑(yīn)哑(yǎ) 螽(zhōng)斯 莴(wō)苣(jù) 颚(è)
喙(huì) 嗉(sù)
2.速读课文,感知以下内容。
(1)快速阅读全文,找找看:文章介绍了蝈蝈哪些方面的特点?
(外表、叫声、习性)
(2)绿色蝈蝈外表有哪些特征?
(“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3)作者主要写了绿色蝈蝈的哪些习性?
(蝈蝈的叫声和食性。主要写的是食物习性。从第4段到结尾,这是文章的主体,其中8、9、10三段是对蝈蝈食性的补充说明。11段是写蝈蝈彼此十分和睦地共居一起,从不争吵。)
3.交流讨论,编写谜语。
教师再次用课件展示蝈蝈图片,学生4人一组进行交流、讨论:请根据蝈蝈外形、色彩、声音、食性等方面的特点合作编写一个以“蝈蝈”为谜底的谜语。
四、品析语言,体悟情感
主问题:鲁迅称法布尔为“讲昆虫故事的楷模”,“没有哪位昆虫学家具备如此高明的文学表达才能”。你能从文中看出这样的特点吗?(独立研读、小组合作、全班交流)
交流研讨重点:
1.不断变换对蝈蝈的称呼
夜间捕蝉的蝈蝈——夜间狂热的狩猎者
入夜鸣唱的蝈蝈——夜晚的艺术家 歌手
入笼喂养的蝈蝈——“我”笼里的囚犯
饱餐蝉肉的蝈蝈——蝉的屠夫
您可以访问第一范文网()查看更多与本文《<绿色蝈蝈>教学设计》相关的文章。
2.用拟人手法倾注对蝈蝈的喜爱之情
①耳朵灵敏的人,能听到弱肉强食处四周的绿叶丛中,蝈蝈在窃窃私语。
②绿色的蝈蝈啊,如果你拉的琴再响亮一点儿,那你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
③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
④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
⑤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抓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者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
3.通过比较来写蝈蝈
比如在写蝈蝈的叫声时,拿蝉的叫声来作比较;写它喜欢吃肉食时,拿螽斯来作比较;写它追捕蝉时,拿鹰来作比较;写它同类相食时,拿螳螂来作比较。这些比较,既突出了蝈蝈的习性,又说明了作者对各种昆虫的习性了如指掌。
五、拓展延伸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说说看,你从这篇课文学到了什么?
六、小结
热爱生活的人应该看《昆虫记》,因为可以更加了解世界,也让自己充满爱心。不热爱生活的人也可以看看,就算你厌烦了人事,对虫子也可能(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心怀好感,通过对它们的认识来唤回热情。
七、布置作业
1.课外选读法布尔《昆虫记》中的文章;
2.请同学们去户外静听虫鸣鸟啼,并用一段话形象地描写出来,希望每一位同学都能在倾听中有所发现。
[教学反思]
本节课力求体现“师生平等,交互合作、探究”的新课程理念,在教学目标的设置上,分成知识、能力、情感三个维度,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做到具体明确、知行合一。教学过程中,我时刻注意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内容面向全体学生,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层次分明;引导学生反馈时注重学法指导,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和独特感受,课堂气氛灵活生动。在教学设计层面,我努力设趣导疑,有针对性地设计训练与活动,如“编写蝈蝈谜语”环节,师生互动,共同开发课程资源,形成了教学中的小高潮。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教学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45分钟充实而有趣的教学实践,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强化了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意识,学生通过亲身体验把在知识转化成了能力,教师也收获颇多——“道,发于知,成于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