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高考文理不分科的省份篇一
“如果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看,文理不分科是好 事。起码,我们的理科生也能够对天文地理、人文历史有一些了解,作为一个公民,懂一点历史,十分有必要。但从高考的角度来看,如果高考科目不减,那文理不 分科,就是给学生增加负担。高中教育,习惯了指挥棒怎么摆,就怎么上课,怎么复习。文理不分科关键在于教育理念的转变而不是单纯的讲求分还是不分。”淳二 中拥有十几年班主任经验的张米花老师是这样认为的。
同家长们的聊天中,笔者得知,大部分家长认为文理不分科更有利于孩子综合平衡素质的发展。高中阶段,是孩子打好综合基础的时 候,上大学再根据个人特长,选择不同的专业,或许更符合孩子的成长规律。
“当年自己上高中时,高一觉得文科比较好,等到了高三的时候,突然发现每次考试数学都比语文考得好。学习和天气一样也会变化, 过早地分了文理科,不利于孩子未来人生方向的选择。”孩子正读初中的郑先生这样说。
文理不分科固然好,但想想孩子学习的辛苦,很多家长还是偏向了文理分科这一方。
“每次去学校,看到女儿桌子上高高叠起的书本,我就心疼。女儿还总安慰我说,这才是一半呢,要是文理不分科,9门课就有30多本教材,每门课至少有3本作业本,还有相关的笔记本。这样已经很轻松了。”作为高二学生的母亲,吴女士对孩子繁重的学习爱莫能助,只能默默地为孩子提供好 一点的生活条件。
余先生的儿子正在淳中读高三,“高中最后一年的冲刺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上什么大学,未来走什么样的道路。如果门门课都要考试,孩子总有几门课会弱一些,最担心的是孩子科目学的越多,成绩反而越差,搞得身心疲惫,恶性循环。” 余先生的话得到许多家长的认同。
以上是文理不分科利弊的介绍,希望可以帮到您。
高考文理不分科的省份篇二
文科生要背“政史地”,理科生要学“理化生”,学生从高二开始,重点学习的科目就不一样了。
研究生小吴目前就读于贵州大学文艺学专业。想起当年文理分科选择时的纠结,小吴至今耿耿于怀。
“我生物、地理总是考不及格,英语、物理只有及格线,语文、化学比较好,不管是选文科还是选理科,都没有绝对优势。”小吴说。
“高考看的不是综合能力,而是分数,优势科目当然是分科时的首选,没优势就选理科,理科好就业。”爸爸的建议让小吴最终偏向了 理科。
在理科班学习的那两年,小吴的成绩一直处于颠簸状态。“物理上去了数学又开始拖后腿,那时候特别后悔没有选择文科,至少文科不 用学物理,对数学的要求也低一点。”小吴这样说。
无奈之下,小吴以考取研究生为交换条件与父母达成协议,中途转向了不用考微积分的汉语言文学专业。
“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全部科目,打好扎实基础,就将自己定位在文科或是理科,这对以后大学学习的影响极大。即使现在读研究生了,我还是觉得初中的基础知识才是最重要的。”这是小吴的经验之谈。
高考文理不分科的省份篇三
近年来,高考改革一直备受关注。2014年9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简称《意见》),明确提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改革考试科目设置、考生录取机制,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
上海市、浙江省作为首批试点地区,分别出台了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并从当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
目前,据新京报记者统计,已有16个省份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3+3”高考模式、文理不分科成趋势。
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6个省份公布了高考改革方案。除上海和浙江外,分别是北京、河北、江苏、江西、山东、广东、海南、甘肃、青海、广西、宁夏、湖南、贵州和西藏。其中,改革招生批次和科目设置为重点,文理不分科成趋势。
记者还了解到,其他省份大多将于近期或今年公布。天津市教委表示今年将出台方案;辽宁省教育厅厅长马辉也表示,方案将于今年适时发布。此外,据媒体报道,安徽省新的高校招生制度改革方案,有望4月份正式公布。
根据《意见》要求,2014年启动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试点,2017年全面推进,到2020年基本建立中国特色现代教育考试招生制度,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
记者梳理发现,各省改革启动时间并不相同,但基本集中在未来三年。
北京、海南、湖南、辽宁、吉林等省份将于2017年启动高考综合改革;江苏、内蒙古、安徽的高考综合改革时间定为从2018年高一新生开始执行。此外,部分省份定于2019年,目前多为西部省份。
今年3月,北京市教委主任线联平介绍了北京高考改革的相关安排。线联平称,北京自2017年秋季起,开始实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2018年起,落实高级中等学校考试招生改革,推进高等学校考试招生改革;2020年起,调整统一高考科目。
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教育体制改革研究室主任王烽表示,目前上海和浙江正处于试点时期,2017年开始整体实施。因此,虽然现在很多省份已经公布方案,但还要根据上海和浙江最终的试点经验情况,再开始施行。
王烽表示,目前根据教育部的总体要求和各省份方案,基本是2018年左右启动,2020年全面实施。因此虽然方案已经发布,但离全面实施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是“窗口期”,还有准备和调整的时间,各省的方案可能还会根据实际经验情况、参照学习经验之后再进行微调。
释疑 1
高考文理不分科的省份篇四
“高考改革提出了更科学的培养和选拔人才的方案,但具体实施起来,课程设置、教学方式、管理模式等都会发生根本性的改变,这会给高中教育带来严峻的挑战。”熊丙奇对本报分析认为。
为了应对学生多样化的课程组合,走班制成为许多学校的选择。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对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据了解,目前温州中学高二年级的16个班,几乎都涉及到走班上课问题。学校通过科学排课,将学生的流动规模控制在了合理的范围。“但对于一些走班频繁的学校,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班级归属感可能会下降,师生间的持久交流也无法保証。”徐雪琰表达了她的担忧。
“走班改革,就像办一所新学校一样。”上海市同济大学第一附属中学校长阮为说出了不少学校管理者的心声。走班制使塬有的班级模式被拆开,将出现没有班级教室隻有学科教室的情况,一节课上完之后,学生就要奔向另一个教室上另外一门课,怎样把老师和学生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值得学校管理者深入思考。
尽管还面临种种挑战,但李立国依然认为,新一轮高考改革将有力地推动中国教育事业发展。“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倒逼基础教育和高校招录进一步改善。”李立国说。
高考文理不分科的省份篇五
在《意见》中,打破“一考定终身”被确定为本轮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各地制定的改革方案细则,围绕这一目标提出了多种措施,包括完善学业水平考试、部分科目一年多考、增强综合素质评价等。
与“3+3”模式曾带来苦恼不同,外语一年两考让江雨馨倍感欣喜。“这会减少偶然性,尤其是听力。”江雨馨回忆说。
“突破‘唯分数论’也是本轮高考改革的一大亮点。”李立国说,“从各地改革方案中可以看出,综合素质评价对于学生毕业升学的重要性大幅提升。”据了解,综合素质评价不仅将作为高校自主招生报考和初次遴选的重要依据,在统一高考招生中,高校还可事先对学生高中阶段综合素质评价提出要求,作为录取参考。
4月9日,上海奉贤中学高一学生石佳鑫一早来到学校,坐上了开往奉贤区和匯集团的大巴,参与学校组织的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和匯集团是一家摩托车头盔制造企业,石佳鑫当天的任务是帮助员工清理待出厂头盔裡的残余线头。“看着轻鬆简单,但一连几个小时坐着不动,一天下来塬来这么累!”石佳鑫说。
从2017年起,上海市将推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在自主招生等环节中开始使用。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是上海市高中生提升综合素质、增强社会责任感的方式之一。据石佳鑫介绍,学生需要累计完成40小时的实践活动,才能符合学校综合素质考评对该环节的基本要求。
“我才完成了8个小时,”石佳鑫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不过认真参与了之后,收获真的很大。”虽然心疼孩子,但石妈妈很支持石佳鑫走出象牙塔的尝试。
在过去,综合素质评价往往被诟病为“水分很大”。而改革之后,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信息化平台的启动,建立起了客观、真实、准确记录信息的监督机制。“学生参与实践的过程,会有工作人员在平台进行实况记录并反馈。规范化和公开化的考核方式,使得随意打分的情况很难再出现。”上海市景秀高级中学副校长唐汝祥向本报表示。
高考文理不分科的省份篇六
导读:从2018年升入高一的学生开始,吉林省高中教学将有一个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式进入“走班”时代。按照教育改革“三年早知道”的原则,我省高考综合改革自2018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实施,即从2021年高考开始实行“3+3”新模式。2020年前,我省继续实行现行高考模式不变。具体内容请看如下信息,想了解更多相关信息请持续关注我们应届毕业生考试网!
实际上,走班制并不稀奇,这样的教学制度在西方国家已有很长的历史,中国的大学教育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视之为走班制。相较于目前高中固定班级的教学模式,走班制不会把学生固定在一个教室,或根据学科的不同,或根据教学层次的不同,让学生在不同的教室中流动上课。
高考改革后的“3+3”考试模式,前面的“3”是指语文、数学、外语;后面的“3”由学生自己在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6门课中自选3门,数学老师会告诉你,这至少将产生20种以上的排列组合。这意味着,每个学生的课程表都可能是不同的,学生按照自己的课程表走进不同的教室,听不同的老师讲课,下课后再对照课程表找到下一堂课的教室。如果看到这儿,你脑中浮现的是一些国外影视剧作品中,课间学生在走廊里从自己的置物柜翻出下一堂课的书,然后匆忙奔向下一个教室的画面,那么你想得不错,未来的“走班”差不多就是那样。
记者采访了部分高中老师和校长,他们坦言,高考改革后对于学生来说,“走班”之前的选课将是第一关考验,语数外就不用说了,剩下的要如何在政、史、地、物、化、生中“6选3”,这是学生和家长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考虑的维度应该包括孩子的兴趣学科、将来的志向、目标大学以及未来社会需求等多方面综合分析、综合考量。应该说,对中学生及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必要的。”长春市实验中学的李老师建议。
至于孩子和家长能提前做什么准备?部分高中老师建议,首先是家长头脑中不能再有文科生、理科生的.概念,高考改革的首届学生现在应该还在念初二,应注意在初中阶段就把每科的基础打牢,避免出现严重偏科的情况。其次,要特别注意养成孩子独立学习、自我管理的能力,因为高中“走班”后没有了固定班级,孩子对于集体的认识会大打折扣,可能疏于对纪律上的要求。“走班”后还可能带来学生“非课”时间的增加,这里的“非课”主要指自习课、作业辅导课、图书馆使用等,能否利用好这些时间,也要靠孩子的主动性和自觉性。
相较已在2014年进入高考改革的浙江省,吉林省高考改革略有不同,浙江的学生除语数外等必考科目外,考生还需从政、史、地、物、化、生、技术等7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7选3”作为高考选考科目。按照“7选3”选课规则,将出现35种不同的组合。
以浙江路桥中学学生选课数据为例,实际操作中共出现了33种选择,即769个学生中,除了“政化技”和“地政技”组合没有人选,“物化生”选择人数177人,“物化地”选择人数66人,另外也不乏只有1人或2人选择的组合。
浙江天台中学实行分类分层相结合模式开展走班教学,2014年入学的高一学生第一学期就已开设职业生涯规划选修课。在学生成长导师的指导下,学生根据生涯发展规划、自身兴趣、高校招生对选考学科的要求确定选考学科。该校“7选3”的35种组合,学生报名共17种组合,最小组合只有1人,最多组合为“物理、化学、生物”共321人。
可以说,高考改革后的“走班”制,把学生的兴趣放在一个更加突出的位置,即学生有可以选择一个自己更有兴趣的学科学习,或者选自己更加欣赏的老师的课来听。同时也会带来一些变化,譬如在这种情况下,未来的学生将不再有一个固定的班级、一群朝夕相处的同学;再没有了那个歌声中的“同桌的你”,甚至连班主任的作用都可能被弱化。
高考文理不分科的省份篇七
八省区公布的新高考方案,将从2022年秋季入学高一年级开始实行,2025年首次按新方案进行高考,采用“3+1+2”考试模式,其中3是语文、数学、外语为统考科目,1是考生必须从物理和历史两个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选考一门,2是再从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学四个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科目中任选两门,计入高考总成绩。各地方案还对中学综合素质评价纳入招生参考依据和职业院校进行分类考试招生等改革进行了细化规定。
四川省教育厅副厅长戴作安:“改革启动后,从根本上实现从过去“考什么、教什么”向“教什么、考什么”的转变。结合学校实际,合理安排三年学科课程,要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建立特色校本课程,建成“多元化、可选择、有特色、高质量”的学校课程体系。”
从2014年至今,全国已有五批共29个省市自治区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这也意味着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为主要方向的新高考体系基本形成。
根据各地实际,目前新高考有“3+3”和“3+1+2”两种选考模式,按照从起始年级开始的原则,各地新高考方案的启动都是从当年秋季入学高一年级开始实施,三年后进行第一次新高考模式的考试和录取。
高考文理不分科的省份篇八
;9月4日,国务院公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教育部表示,这是恢复高考以来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
纵观整个《实施意见》,“启动高考综合改革试点”是全篇中表述最为细致的部分,在“改革考试科目设置”方面进行了较大调整:统考科目简化成语、数、外三门,文理不再分科,英语变成“一年两考”,高中学业水平测试将和高考总分挂钩。
这些调整让不少人觉得意外,但江苏的考生、家长和学校,对《实施意见》中的一些内容并不陌生。在《实施意见》发布前,《中国新闻周刊》在江苏就高考改革进行采访发现,《实施意见》中的许多内容都可以在江苏的“08方案”中找到影子:统考科目只有语、数、外三门课,其他科目则为学业水平测试,分为选测科目与必测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两门选测科目和四门必测科目。必测科目在高二下学期的4月举行,选测科目则与高考同时举行。
这一方案自2008年开始实施,已有6年。江苏省教育厅在今年5月给本刊的书面回复中分析当初设计的初衷:“变一次性考试为多样化考试,分两次进行学业水平测试,使高考成为一个过程,改变了过去‘一考定终身’的弊端,引导学生强化平时学习”。
很显然,江苏的某些改革思路获得了国家版“改革方案”的肯定和借鉴,但在“08”方案实施的6年里,江苏省内对这一方案也存在持续的争论。再向前看,江苏省近十年的历次高考改革其实一直都在围绕着“取消文理分科”和“变一考为多考”打转。
但改革之路远没有设想得那么简单,甚至相当艰难。
江苏是高等教育大省,现有普通高校130所,在校生超过181万人,均居全国第一;高等教育毛入学率47.1%,比全国平均高出17个百分点。因此,江苏省一直是中国教育改革的前沿阵地,如何有效地取消“一考定终身”的偶然权威感,促进通才教育的发展,江苏省经过了10年4次改革的艰苦历程。
2000年之前,江蘇高考方案与全国其他省份一样,是文理分科的“3+2”模式:“3”指语、数、外;“2”,文科是政治+历史,理科是物理+化学。
2000年,“3+小综合”出台。“小综合”分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前者综合的是政治、历史、地理,后者则将物理、化学和生物综合在一起。
2002年,“综合”思路得到进一步扩展,文理并包的“大综合”方案出台。“大综合”包括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学科,一张考卷,分值300分。这项设计是想使学生在高中阶段能够对文、理两科的基本科目都能够有所掌握。结果却事与愿违,学校普遍反映,“大综合”需要一次考9门课程,给学生、学校带来了过重负担。
仅推行一年后,“大综合”在排山倒海的反对声中草草收场,江苏省的高考方案退回到“3+2”方案,不过其中的“2”可在文理科之间交叉选择,因此又被称为“3+1+1”。
这项设计同样是希望能够破除文理科的界限,同时使学生在报考大学专业时,能与自己的个性爱好相联系。但是由于文理科目交叉选择,这一方案的组合多达15种。而每年各科目考试的难易程度均不同,各种组合间难有统一的难度平衡机制,导致从2003年刚开始施行就备受争议,改革动议再次被提起。由于2005年全国高中将实施新的课程改革,第四次改革直到2008年才正式实施。
学业水平测试科目成绩则以等级(a、b、c、d)划分,分选测科目和必测科目。考生在历史、物理中选择一门,在政治、地理、化学、生物四门中选择一门成为选测科目,剩下的四门为必测科目。其设计逻辑在于,一方面希望打破“文理分科”,给学生一定的自主选择权,另一方面又强调“历史和物理”相比其他学科而言更具“必考”意义。
必测科目成绩与高考“挂钩”:1个a加1分,4个a加5分;选测科目成绩则是填报各个批次大学的门槛,例如北大要求两门选测成绩都须为a+才能报考;必测科目在高二下学期的4月举行,选测科目则与高考同时举行。
江苏“08方案”无疑是个充满创新精神和亮点的方案。然而实施6年来,这个方案出现了意想不到的“异化”。
为了引起高中教学对“学业水平测试”的重视,方案设计者没有让其成为简单的“过关”考试,而是通过加分政策使之与高考挂钩。方案实行第一年,加分政策是“6个a加10分”,即选测和必测6门成绩为均为a,高考总分加10分,其余情况均不加分。“我有一个亲戚的孩子2008年高考,得了5个a,却1分都加不了。”南京市五中副校长韩锦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因争议过大,2009年加分政策修改为“1个a加1分,4个a加5分”。“看似不多,但1分就可能决定成千上万考生命运的事实让学校、家长和学生几近疯狂。”曾多年担任南京市六合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的张弛说,新的加分政策使得高二举行的4门必测科目考试几乎成了“小高考”。
中国民主同盟南京市委员会在2013年针对“08方案”作了为期一年的统计调查,张弛任调研组组长。他们发现,“小高考”俨然成了一个新的指挥棒。
但到了高三,又是另一个景观。张弛以一所四星级高中的各科目教师课程数量举例:高三语文老师一周22节课,数学老师每周24节课,外语老师22节,而化学等科目,由于在高二完成了学业测试,老师基本处于“下岗”状态。
在南京市民盟调研组发放的300份学生问卷调查中,有68.6%的学生和46.2%的家长认为,“小高考干扰了正常的学习生活”。调研组得出结论,政策设计的初衷是好的,但新的成绩评定政策恰好放大了考试的偶然性,挫伤了教与学的科学性与积极性,助长了狭隘的、片面的功利主义。
但这一设想在现实层面遭遇了障碍。
统考科目只剩下语数外三门,总分480分,由此带来的问题是,考生在某些分数段上过于密集,很难拉开差距,高校遴选困难。民盟调研组调查了2012年和2013年的江苏高考成绩后发现:2012年江苏高考最密集分数段1分有2000多人,2013年,二本录取线之上的理科生,每个分数段聚集了近万人。
同时,两门选测科目的等级成绩,成为新的门槛。例如,2008年要求“双b”才能报考本科院校,此后改为1b1c,而类似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重点高校,往往要求选测科目必须是“双a+”,这意味着学生除了语数外三门总分必须拔尖之外,两门选测科目成绩也必须进入考试人数的前5%。
韩锦锦告诉《中国新闻周刊》,有些偏科的考生,过去即使一门发挥失常,还有可能通过强项科目拉分进入名校,但在“08方案”下,对语、数、外和两门选测科目的要求都极高,客观上造成了更大的压力。
调研组还发现,“文理不分科”的設计对不同教学质量学校的意义截然不同。
一位三星级高中的班主任对调研组说:“我们学校95%的学生只能上大专,选测成绩多少都不影响录取,选测学科根本没人听课。”而在一些四星级高中,为了寻求语数外与选测科目之间的平衡,老师们甚至要研究如何排课、每门要教多深多久,才有保证“该得a的得a”“该得b的得b”。
还有一个“异化”更出乎意料。方案设计中,物理与历史为一组选测,化学与政治、地理、生物为一组选测,因此大多数理科生会主动规避难度较大的化学。于是,理科生选测科目的最常见组合是“物理+地理”,或“物理+生物”。
中国药科大学一位招办老师给民盟调研组介绍了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现象:新方案执行后,药科录取的学生中大多是“物理+地理”组合的学生,许多学生化学和生物基础薄弱,上大学后不得不在大一年级补上化学和生物的基础知识。类似问题在其他专业倾向较强的高校录取中也大量存在。
这引发了一些江苏籍两院院士的担忧。2009年初,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工业大学校长欧阳平凯,中国科学院院士、南京大学教授陈懿等6名两院院士通过省人大代表递交了《关于修改2010年我省高考方案的建议》,他们将不考理化提升到“对民族不负责”的高度,认为此举将打断科技创新研究链。
他们调查发现,2009年江苏全省13个市高中选学化学、物理的人数,全部在2007年基础上下降了40%以上,有的超过60%,南京市鼓楼区选学化学的人数只有2007年的22.7%;三分之二化学教师工作量不饱和,被迫改行、另谋他职或调到外省工作。
调研组还发现一些其他规律:统考变为只有语数外后,由于三门中理科“成分”较少,高校女生比例急剧上升,在理科院系也是如此。
与备受瞩目的高考方案相比,或许江苏的另一个大胆探索具有更深刻的意义——高职院校注册入学试行制度。
在注册入学制度下,考生根据高职院校提出的报考条件和录取要求,结合自身情况,向试点院校提交注册申请。院校根据考生高考成绩、学业水平测试等级、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及中等教育阶段的学习成绩等方面的情况择优录取。
江苏省教育厅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从长远来看,注册入学有利于扩大高职院校招生自主权,是对“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有益尝试,是高校录取方式的重大变革。
江苏高职院校的注册入学制度从2011年开始试行,初期有26所院校参加试点,2013年增至52所,2014年已增至58所。
或许是多年高考改革走过的艰难探索,让江苏在出台新的改革方案前更为审慎。尽管江苏版“08方案”与全国2014版方案有不少可衔接之处,但江苏并没有成为此次改革的综合试点省份。
相关热词搜索:;高考文理不分科的省份篇九
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的具体方案将在2019年6月底前报教育部备案后向社会公布。按方案设定的高考改革时间表和路线图,我省将从2019年秋季入学的高中一年级学生开始启动高考综合改革,到2022年高考时全面实施。
高考综合改革后,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由统一高考的语文、数学、外语3个科目成绩和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3个科目成绩组成。
语数外3科
统一高考语文、数学、外语科目不变、分值不变,不分文理科。
等级性考试3科
由考生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中选择3门作为等级性考试科目参加考试,其成绩计入高校招生录取总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