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这里我给大家分享一些最新的教案范文,方便大家学习。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案篇一
这篇课文选自《史记 循吏列传第五十九》,他的内容只有简单的几句。
公仪休者,鲁博士也。以高弟为鲁相。奉法循理。无所变更,百官自正。使食禄者不得与下民争利,受大者不得取小。 客有遗相鱼者,相不受。客曰:“闻君嗜鱼,遗君鱼,何故不受也?”相曰:“以嗜鱼,故不受也。今为相,能自给鱼;今受鱼而免,谁复给我鱼者?吾故不受也。”
这短短的几句话如何变成了我们这样常常的一篇课文呢?并且有血有肉,丰满扎实呢?那我就该根据这任务的特点对任务的语言和动作进行改造。那这些改造就是学生学习的重点。如管家的虚情假意、不怀好意和公仪休的聪明机智、委婉拒绝。管家(满脸堆笑地)大人,我家主人说,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两条活鲤鱼,给大人补补身子。
如应让学生抓住管家“满脸堆笑”这个动作很传神,细心观察,就能感觉到管家不怀好意、虚伪做作的样子。再听一听管家的话,“您”虽然很尊敬,但一听就做作,平时,我们与人说话,用“你”才觉自然。“真是”“太”,故意强调,听着就显得“假”,是当着公仪休的面说好听话。“补补身子”更是虚请假意,公仪休并没有身体不适,这显然是在投其所好,找借口拍马屁。
动听的语言并不都是好话,这是萨士比亚的名言。公仪休透过管家的神色,话语,一下子就看到了虚情,所以他拒绝了礼物。而我们抓住管家的神色、语言,一下子明白了为什么公仪休要拒收鲤鱼。
而在公仪休拒绝鱼时,面对管家的“拍马行径”,公仪休并没有直接指出管家的目的。而是很直白地告诉管家“不能收鱼”,理由却是“一闻到鱼腥味就要呕吐”。从公仪休拒绝的方式上更体现出公仪休的智慧。
更让学生深层次的体会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描写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这次的学习中,学会抓人物的细节描写去体任务的性格和品质。也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细节描写。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案篇二
窦桂梅作报告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语文所教的不是故事,而是情节。”通过阅读,基本上所有的孩子都能知道文章的大概内容,而我们该做的就是抓住关键的情节,解读其内在的意义。教学中,我便抓住公仪休说的三段话通过反复朗读,逐渐深入:
一读,读出人物的语气和心情。如文中说他喜欢吃鱼,便抓住能体现他喜欢的词语来读;说他厌恶,则抓住关联词“一……。就……”来读。
二读,读出人物的本质,就是语言背后的的用意。在这通过问题“公仪休为何要对管家撒谎”的设置,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感悟,相信,再读公仪休的话时,孩子会带着探究的眼光去感受他的用意。
再读,读出自己的感受,内化为自己的收获。
公仪休的任务形象就在这样反复的读中渐渐深刻,而且学生也从中感受到了,一个人的语言可以富含多种含义,在今后的写人中便会注意到语言的描写。
而对于文中另两个人物,我则选取另外两个视角:动作和神情,来解读人物的形象。也借分析的时机向学生渗透些人的方法。也因为这两个人物是文中的次要人物,所以在分析时比较简单。
在解读文本和人物后,让学生能亲自去演一演,也许是学生的感悟还不够深刻,所以演绎不到位,但要学生在短短的十几分钟内,准确的刻画出人物的形象,孩子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演员,对他们来说真得很难。演只是一种辅助,但我们要让这辅助真正达到锦上添花的效果,而不是单纯的演绎,相信,有充足的时间和准备,我们的孩子演绎的会更精彩!
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在教学时我通过即兴的编排课本剧来体会、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的品格。
要想排练课本剧,先要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剧本,学会阅读剧本,所以在课上分析理解公仪休、子明和管家这三个人物的特点则是最基础的。在教学时我采用了比较的方法,抓住了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让学生进行感悟。在理解子明这个人物时抓住“不解”和“恍然大悟”,让学生通过朗读来理解课文,说出人物特点。学习管家这个人物时,重点抓住了描写神态的词语“满脸堆笑”,让学生说说,学学。学生很快就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这是一种拍马奉承的笑。在此基础上。学生子让学得像,读得真了。理解公仪休这个人物,就要了解他拒收鲤鱼的原因,我让学生抓住文中的一些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如果……就……”等来理解。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
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那么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
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吃不上鱼了,所以不能收人家的鱼。
为了增强语气,课文中用了反问句的修辞方法。让学生读懂这段话,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等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然后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排练进行编排课本剧,加深对人物性格的体会。大多数小演员表演的较为得体,说明他们已经弄明白文中人物的性格特点了,这是他们读懂课文的标志。
课上有学生对于公仪休的所作所为不太理解。确实,从今天的角度来看收受礼物联络感情早已是家常便饭。但公仪休是个宰相,是个有一定的权力的人,他收礼和常人收礼是不一样的。对于小学生这么解释他们未必明白,但是这个故事能被收录进语文课本,原因不就是如此吗?我想在课后进行一下延伸,搜集当今廉洁的故事,学生应该会明白的更多吧。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案篇三
今天教学的课文是个剧本——《公仪休拒收礼物》,于是我便琢磨着怎样让孩子在这一课接受一些戏剧的熏陶。
翻阅了教参,充斥我眼球的是大量的关于公仪休的人物分析,什么清正廉明、秉公执法……一系列的优良品质,总感觉这些已在《祁黄羊》一课有了渗透,本课无须赘述,因为孩子们是能够体会到的。
于是,我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对剧本的解读上,我让孩子们说说:“今天的课文与往日学习的课文有何不一般?”他们争先恐后的说:
“不知道怎么读。”
“感觉都是对话,希望读的时候有同学配合。”
“文章开头怎么会有时间、地点、人物这些乱七八糟的内容?”
“课文中间居然会时不时的出现方括号和小括号!”
听了那么多的疑惑,我神秘的告诉孩子:“这就是演员演戏时用的剧本,我们今天就先来认识它,下节课我们就来学当演员,把它搬上舞台。”孩子们得意的几乎有些忘我,很想体验这个妙趣横生的行当。用期盼的眼神望着我,希望我能给他们指点迷津,于是,我不紧不慢的将戏剧知识简介了一番,我发现他们听得很是带劲。接着我抛出了第一个问题:“公仪休爱吃鱼吗?”答案显而易见,“爱!”孩子们异口同声的回答。“何以见得?”他们又仔细研读了教材,找到了相关语句加以验证。
见时机成熟,我开始让孩子们品读语言,当公仪休对子明说:“子明,你来了很久了吧!”时,心情是怎样的,是喜是悲,通过分析他们一致认为公仪休心情棒极了,因为他已是酒足饭饱,又品尝了自己心仪以久的美味,自然心以物喜。那他在说:“吃过了,鱼的味道真是太好了时,又会伴以怎样的动作呢?”有孩子说:“他会把舌头在唇边舔过。”(这孩子又模拟了一下),引来了哄堂大笑,马上又有孩子反驳说:“他堂堂一个宰相,举止怎么会如此粗鲁呢,这种舔舌头的动作只适合演个三岁的娃娃。”“那公仪休会怎么表现呢,你们自己在座位上模仿模仿!”一会儿工夫,有的孩子说公仪休会边掳胡子边咂嘴,有的说公仪休会手摇羽扇摇头回味,有的说公仪休会咽了口口水眯着双眼……
这时我们班的一个小男生忽然大发感慨:“老师,我说当个好演员真难!”“是呀,作为一名演员就一定要细细揣摩剧中人物的性格身份,如果弄错了,也是要闹笑话的呀!”我意味深长的对孩子们说。
接着我们又分析了子明的动作,他见到老师时是怎么起身的,为什么要起身而不是转身等等,孩子们研究的兴趣盎然,下课铃声打响的时候,我们班可爱的茅春霖情不自禁的惊呼:“这节课也太快了吧!”是呀,这课让我和孩子们都收获颇丰。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案篇四
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我认为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掌握三点:一是学会课文是的生字词,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是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三是能把握剧本中公仪休、子明、管家这三个人物的特点,其中特别是要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所以我的这堂课主要是完成以上教学目的而设计的,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的课堂教学程序的设计及教学感想(括号内是学生的回答或题目)。
课文导入时,我问学生:你们看过戏剧吗?(看过)你知道演好一场戏,要做哪些准备工作吗?(化妆、服装、灯光、演员……)同学们说得非常对,其实刚才大家说的都放在一起,就是一场戏的剧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剧本。学生初步了解剧本所包含的内容。
用录音机播放这篇课文分角色朗读的录音。让学生听一听,再和书上的课文比较一下缺少了什么内容?(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方括号里交代布景及人物活动等。括号里交代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我们把刚才没有读到部分的内容叫做舞台说明,读的部分就是人物对话,也叫做台词。
“幕起”即幕布拉开,“幕落”就是幕布闭合。谁能说这个剧本和我们看过的戏有什么不同?(比较短;它只有一幕。)我们把只有一幕的戏,叫做独幕剧。一幕以上的戏叫做多幕剧。
1、自学讨论。
提自学要求,分小组讨论以下几个问题:①公仪休爱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出来?②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③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呢?
2、精读感悟。
学生找出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过渡:公仪休喜爱吃鱼,这就有人送鱼来了。)
分别请学生读管家的话和公仪休拒收的话。公仪休真的是“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吗?他为样说?这里可以从送鱼人的目的和公仪休与管家主人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去理解。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管家的话与公仪休的话,管家是满脸堆笑,而公仪休是虚与周旋,机回绝。然后想象出三个人当时的不同神情:公仪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无奈。(过渡:为什么公仪休喜爱吃鱼,却不收呢?)
学生读出,我出示这段话,让学生反复朗读,理解公仪休拒收鲜鲤鱼的原因,让学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这段话,“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必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为了表达自己的主张,公仪休运用了反问句加强语气,朗读时要注意指导,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3、分角色朗读课文。
通过练习,来巩固所学的知识,在这里我设计了四道题目。一是连线题(用直线把词语和它正确的解释连起来),是书上的四个成语“日夜操劳、恍然大悟、无可奈何、心满意足”;二是根据课文内容选择正确的关联词语填空(虽然……但是……、因为……所以……、如果……就……);三是判断题(听读“公仪休解释拒收鲜鲤鱼的原因”一段话,判断老师话是否正确);四是对话题(如果你现在是一位局长,有人给你送来了爱抽的烟,你该怎么说,怎么做?)先写后说,我作为送礼的人,和学生进行对话。
这四道题很好地复习检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对这篇课文的内容的补充和延伸,既可以让学生有了学习的成就感,又联系到实际对学生进行了思想品德教育。
上好一篇语文课,板书的设计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我在课文板书上也下了很大功夫。
在上完课后我对这堂课也有点遣憾,那就是由于以上教学内容量很大,在时间的没能把握好,后面复习巩固的时间稍短了些这是因为我对于学生的一些问题没有考虑到位。我想在以后的教学更加充分的备好学生,我相信只要我不断的总结教学的得失,多写教后记,我的教学水平会不断提高。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案篇五
这篇课文是一出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在教学中,我采用了一下几点方法:
课文导入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和以前学过的记叙文比较一下,发现有什么不同?学生很快找到了不同点:开头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方括号里交代布景及人物活动等。括号里交代说话时的语气、动作等。括号内的不用读。“幕起”即幕布拉开,“幕落”就是幕布闭合。我还特地说明:我们把只有一幕的戏,叫做独幕剧。一幕以上的戏叫做多幕剧。
课堂围绕几个问题展开:①公仪休爱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出来?②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③公仪休喜欢吃鱼,为什么拒收鲤鱼?学生很快找出了写公仪休喜欢吃鱼的语句“(回味似的)鲤鱼的味道实在是鲜美呀!我已经很久没吃鱼了今天买了一条,一顿就吃光了。”“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对这些词句品味、体会公仪休对鲤鱼的喜爱之情。从管家和公仪休的`对话中体会公仪休的睿智,子明的不解,管家的阿谀奉承和无奈。学生也抓住关联词语来理解了他拒收礼物的原因:“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这里公仪休作了两步假设:第一步,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难免会违犯国家法纪;第二步,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 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公仪休承认自己爱吃鱼,但想吃鱼就必须自己去买,这样才会一直吃到鲜鱼。从中学生体会到了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小组排练进行即兴表演,加深对人物性格的体会。第一组的学生表演完后,全班同学对于他们的表演给予了肯定,但也提出了一些建议,因此在第二组表演的时候,学生相对来说更投入、更淋漓尽致了。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案篇六
这是一个独幕剧,不复杂。今天我重新研究这篇教材,没有读课文,而是闭上眼睛回忆过去怎么教这课的?想想这一课在自己的头脑中留下点什么?想来想去,真是空白一片,虽然内容方面头脑中还有着一丝痕迹,但整个来说已是模模糊糊。看来过去对这一课的教学,自己所走的路并非真正的科学,教学中想到的太少,否则一定会永久地留在记忆中。
我翻开课本,读着这篇课文,我又想起了过去我学过的剧本,想从教过我的老师找到一点教学剧本的线索。以前我上小学没有学过剧本,初中学了那么三两篇,读师范又学了十多篇,但老师怎么教的,几乎也成了零信息。难道剧本的教学真的这么难吗?难道剧本的教学与其他体裁的文章一样吗?我陷入了沉思之中。
我不是演员,虽然看了许多电影、电视剧,但他们到底怎么形成这样的演技,我们也只是从一些文章中读到的,这种体验几乎没有。但“台上一分钟,台下三年功”这句话还是永远能记住的。
我们看电影、电视剧经常被一些剧中人所感动,甚至喜欢上那些演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追星感。当然,我对追星持不好的态度,因为一些演员演的很好,但其他方面却非常糟糕,也就是说演技与真人统一的太少。所以,学习这篇文章,如果让学生练着演,结果也形成这种状况,不更糟糕吗?
这是我在研究这篇文章如何教学前的一些思考。思考这些其实,我知道自己该怎么引导学生学习这篇文章了。
一是引导学生把他们先当作普通课文来读,然后多种形式的阅读,让他们读懂内容,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而对内容的理解还需要老师推荐一些当今的文章,因为借古看今有利于学生思考的形成。不管怎么说,把剧本读熟并且把文章背诵下来才是最重要。怎么背诵?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三个人物有什么不同,抓住不同背起来就简单了;其次是引导他们按顺序来背,即文章的先后顺序非常清晰。
二是进入排练状态,让学生尝试“台下三年功”,也就是每天找个时间,让学生排练,每次排练老师少鼓励,多挑毛病。以至达到他们满意再演出。
三是把演出与写作结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来写。当然这一课的写作训练方式很多。比如让学生自己分析,如何看待公仪休?如何看待子明,子明是什么样的人?你喜欢那位管家吗?那位管家的主人是什么样的人?还可以把剧本改写成记叙文。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把以前学过的文章改写成剧本。一个人来改也行,分小组来改也行。
我个人认为,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剧本的感觉应该与以前不一样吧。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案篇七
按照剧情的发展,这个独幕剧可以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通过公仪休与学生子明的对话,反映出公仪休是一个爱吃鱼的人。第二部分,写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第三部分,写公仪休告诉子明,自己拒收鲤鱼是遵守国家法纪,要吃鱼得自己去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公仪休的聪明睿智、清正廉明和遵纪守法的高尚品格。
本课共两课时,第一课时以读通课文,理解生字新词为重点,第二课时以理解课文内容为重点。本教学设计属第二课时。
有了第一课时学生对课文的初步了解,在此基础上,深挖教材内涵,分析人物性格品质不是难事。
1、通过分段,理解课文内容层次安排。
2、通过人物对话,深入理解人物个性品质。
3、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体会公仪休清正廉明的品格。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反复朗读人物对话,深入理解人物个性品质。
教学难点:理解公仪休最后一段话的含义,体会公仪休清正廉明的品格。
一 回顾上节课所学。
读课文,再次熟悉课文内容。注意读出人物感情(根据小括号中的表达提示)
二 指导学生按剧情发展,给课文分段。
1、按照剧情的发展,这个独幕剧可以分为三部分来理解。
教师提示:喜爱吃鱼 →有人送鱼却拒收 → 说明拒收原因
2、学生之间同桌讨论,再举手发言。教师相机指点。
具体分法参考如下:
第一段:(从开头至公仪休说“只要天天有鱼吃,我也就心满意足了”)通过公仪休与学生子明的对话,反映出公仪休是一个爱吃鱼的人。
第二段:(从“幕后有人高喊”至管家“提着鲤鱼下场”),写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
第三段:(从子明说“老师,您不是很喜欢吃鱼吗”至“幕落”),写公仪休告诉子明,自己拒收鲤鱼是遵守国家的法纪,要吃鱼得自己去买。
三 按分段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
1、指导学习第一段
(1)课文中哪些词句体现了公仪休喜欢吃鱼?找出来读一读。
(实在很久一顿就只要……就……)
(2)比一比,看谁读得有感情,最符合人物此时的心情写照。
(3)练习用“只要……就……”说一句话。
过渡:公仪休喜爱吃鱼,这就有人送鱼来了。请大家接着学习课文第二段。
2、指导学习第二段
(1)请学生读管家的话。
体会“满脸堆笑”一词的含义,说说它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
学生可以演一演。(注意动作和表情特点。)
(2)公仪休回答管家的话应读出怎样的语气?
柔中带刚,婉言谢绝。
(3)启发学生思考:
公仪休真的是“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吗?他为什么要这么说?
(4)想象三个人当时的不同神情:
公仪休:睿智、机敏
子明: 不解、疑惑
管家: 无奈、茫然
学生自由发言,不必一致。
(5)某大夫管家送鱼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学生自由讨论,说“拉拢”关系,“套近乎”,“投其所好”都可以,不必强调统一说法。
过渡:为什么公仪休喜爱吃鱼,却不收鱼呢?请同学们接着学习课文第三段。
3、指导学习第三段
(1)反复朗读子明和公仪休的对话,理解公仪休拒收鲤鱼的原因。
引导学生抓住关联词语“因为……所以……”“如果……就要……就……”“如果……还能……”等来理解公仪休对子明所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如果收了人家的鱼,就要照人家的意思办事而会违犯国家法纪;如果犯了法,成了罪人,就根本吃不上鱼了。由此得出结论:“不能收人家的鱼。”)
(3)找出文中的一个反问句,读一读,体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案篇八
《公仪休拒收礼物》是苏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是出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绝某大夫送来的鲤鱼的故事。课文以公仪休拒收礼物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剧情虽然简单,但结构紧凑,人物性格鲜明,充分体现了独幕剧的特点。由于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独幕剧,再加上与生活实际脱离久远,学生学习起来会感到困惑,教学我进行了以下设计:
本课是苏教版教材第一次安排剧本的学习,学生第一次接触剧本新鲜感而又陌生。我根据这一特点,布置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自主研读中感悟剧本的文体特点。在上课伊始,我让学生自主发现,汇报剧本这一文体的特点,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本出剧中,我引导学生抓住课文关键词句,感悟人物精神。通过“回味似的”、“心满意足”等词体会公仪休对鱼的偏爱,通过“我现在一闻到鱼的腥味就呕吐”体会公仪休的机智,通过“正是因为喜欢吃鱼所以才不能收鱼”及其原因体会公仪休的政治远见和清正廉洁。关键词语体会到位后就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进而进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质。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有疑问,为什么能吃到鱼公仪休就会心满意足,正是在这种疑惑中感受到人物精神的崇高。
我在教学时,充分考虑剧本的这一特点,留出大量的时间让学生读,让学生演,从而感受剧本的魅力。如教学“(满脸堆笑地)大人,我家主人说,您为国为民日夜操劳,真是太辛苦了!特叫小人送两条活鲤鱼,给大人补补身子”这一片段时,我不仅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管家拼命巴结公仪休,而且引导学生注意小括号中的舞台说明“满脸堆笑地”。进而启发学生思考“满脸堆笑地”是什么意思,管家为什么要“满脸堆笑地”?再让学生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剧中人物“满脸堆笑”时的动作、神态,并在随后的环节中安排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展示这一段的剧情与人物的对白,让学生真切地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剧本的魅力。
本出独幕剧故事简短,人物语言浅显易懂。但在貌似平淡的语言下面有着深刻的内涵。公仪休的最后一段台词就很值得玩味。这段台词不仅表明了他拒收鱼的原因,而且话中也大有深意,引导学生懂得他这样做是因为心中有“法”,为官清廉,值得我们敬仰。
由于本剧涉及到为官的清正廉洁,这与学生的生活背景差距较大。学生理解得不够透彻。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案篇九
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我认为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掌握三点:一是学会课文是的生字词,能分角色朗读课文;二是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三是能把握剧本中公仪休、子明、管家这三个人物的特点,其中特别是要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我是第一次教独幕剧,没备课之前,对独幕剧的特点及一些基本知识我知道得甚少,因此,当课堂剩下20分钟我提前进入这一课的教学时,很干脆地另类处理。我直截了当地问:
“同学们,明天我们又要学习新内容了,你们认为第10课该怎么学?”
许多同学立即回答:“演”!
“还没有学你们就会演?”
“会,我们看过了”。
“不需要预习一下?”
“不必要。”
“现在就想演?”
好几双小手举起来了,而且露出非常急切的神态。
“好吧,自由组合人员。”
【这个教学片段没有经过设计而是突发奇想的,因为突然接代课任务,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入这一课,正感一筹莫展时,我干脆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也创设了自主表演的情境,使学生自由地有创意地表演一番。】
但是,孩子们弄错了,不该旁白的旁白了,表演也不到位。
当天晚上,我收集里许多与课文的相关资料,准备得很充分,胸有成竹了。第二天一上课,我就提问:独幕剧是什么?一部分学生知道是剧本的一种类型,有两个学生还知道是一种文学体裁,但是“剧本”、“体裁”这些词对四年级的孩子来讲有点抽象,我不想直接讲解,而是变换方式说:“你们发现这篇课文跟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话音刚落,许多小手举了起来。
生1:我发现课文一开头就写出时间、地点、人物。
师:这就是独幕剧的特点。剧本分为独幕剧和多幕剧,独幕剧比较短,只有一幕,一幕以上的戏剧称为多幕剧。独幕剧开头必须写出时间在什么时候,地点在哪里,人物有几个并交代他们的身份。
生2:老师,我发现人物讲话不用冒号和双引号。
师:又不是他本人在说话。这是台词,是别人在演他这个角色,所以不用双引号。你很善于观察。
生3:我发现中括号只写一边不写一边。
师:你好眼力。这是交代剧情的布景和人物活动用的,不需要朗读,更不需要旁白。
生4:我发现人物说话时的语气和动作都使用小括号。
师:哪些语气?哪些动作?
生:“忙起身向老师行礼”、“回味似的”、“满脸堆笑地”、“恍然大悟地”。
师:这些话要不要读出来?你们讨论讨论。
生5:不需要读出来,也不需要旁白。
师: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5:读出来句子就不通顺了。
生6:表演时才演出来的。
师:你来演试试?
【这个教学片段是我精心设计的。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我在备课时发现,心想:如果以此理论为依据进行教学,效果会很好。果然不出所料,孩子们很快了解独幕剧的特点以及学法了。这样教学体现了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的能力目标,也展示了我的教学过程与方法。】
这篇独幕剧的语言文字通俗易懂,不需要太多的讲解,教学时,我只抓住下列问题让学生讨论:1.公仪休爱吃鱼吗?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2.公仪休是怎样拒收礼物的?待学生发表看法后启发学生思考:公仪休说他“一闻到鱼的腥味就要呕吐”是真话吗?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列在第一位,教学中,我抓住有价值的问题帮助学生在课堂消化以便掌握所学的知识,达到培养学生的智能。】
师:“公仪休喜爱吃鱼,为什么却不肯收别人送来的两条鲤鱼呢?”我让学生反复朗读子明和公仪休的对话,特别是公仪休最后讲的那段话,让学生在朗读默读中领会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师:“听了公仪休这一番话,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理解。”学生畅所欲言。又再次表演。我问子明的扮演者:“你明白了什么?你会怎样去做?”那孩子演得惟妙惟肖。
【《小学语文大纲》明确指出,朗读和默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和最重要的训练。我依纲扣本,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在读中领会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在读中感悟公仪休高人一筹的见识和清正廉洁的品格。】
公仪休拒收礼物教案篇十
这篇课文是个独幕剧,讲的是两千多年前鲁国的宰相公仪休拒收某大夫让管家送来的鲤鱼的故事。我认为教学这篇课文要使学生掌握三点:
一是学会课文是的生字词,能分角色朗读课文;
二是了解独幕剧的特点,学会阅读剧本(或演剧本);
三是学习公仪休清正廉洁、拒收礼物的品格。
下面我就简单谈谈我的教学感想。 一是引导学生把他们先当作普通课文来读,然后多种形式的阅读,让他们读懂内容,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而对内容的理解还需要老师推荐一些当今的文章,因为借古看今有利于学生思考的形成。不管怎么说,把剧本读熟并且把文章背诵下来才是最重要。怎么背诵?
首先要引导学生认识三个人物有什么不同,抓住不同背起来就简单了;其次是引导他们按顺序来背,即文章的先后顺序非常清晰。
二是进入排练状态,让学生尝试“台下三年功”,也就是每天找个时间,让学生排练,每次排练老师少鼓励,多挑毛病。以至达到他们满意再演出。 三是把演出与写作结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大脑来写。当然这一课的写作训练方式很多。比如让学生自己分析,如何看待公仪休?如何看待子明,子明是什么样的人?你喜欢那位管家吗?那位管家的主人是什么样的人?还可以把剧本改写成记叙文。当然也可以引导学生把以前学过的文章改写成剧本。一个人来改也行,分小组来改也行。我个人认为,经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剧本的感觉应该与以前不一样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