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我们去采风教学设计模板(九篇)

我们去采风教学设计模板(九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2 18:40:37
我们去采风教学设计模板(九篇)
时间:2024-06-12 18:40:37     小编:zdfb

无论是身处学校还是步入社会,大家都尝试过写作吧,借助写作也可以提高我们的语言组织能力。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我们去采风教学设计篇一

1、借“采风”关注家乡、思考家乡、欣赏家乡、热爱家乡。

2.培养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3.培养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1、培养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

2、在围绕自己家乡民俗开展的活动中,学会感受、学会积累、学会思考,并能用语言进行叙述性的表达。

3、培养合作探究意识和与他人协作的能力。

农村的民间文化的蕴藏量是很丰富的,许许多多的风物、河流、古建筑、历史人物都附着美妙的传说,饱经风霜的老人普普通通的话语里却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农村那美丽的田园风光一直为文人所称颂,民风民俗乡音乡情是历代不朽的绝唱;那些优美的民间传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茫的谚语警句经久不衰,今天,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农家子弟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让我们一起到民间去采风。

1、搜集并了解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

2、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

3、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1、妙手加工,独放异彩

由民间故事收集小组介绍收集整理乡村民间故事的情况。

a:介绍小队组建过程、收集整理及制作手抄报的整个过程。

b:给大家讲二至三个自己收集整理的优秀的民间故事。

c:介绍手抄报整体设计及艺术加工。

d:介绍收集民间故事的经验和感受。

2、谚语警句,寓理其中

由谚语警句小组汇报收集谚语警句格言的情况。

组长介绍收集资料的方法、组员简要汇报各自收集的内容以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谚语警句或采集中最感动的一件事;全组制定电子演示文稿,展示制作成员。

3、剪刀生花,美化生活

民间剪纸艺术欣赏组出示成果展示版,并当场演示简单的剪纸工艺。

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4、乡村风情,乐而忘返

乡村风情小组介绍“乡村风情”录相片的制作情况。

a:介绍小队组建过程及外景拍摄活动情况。

b:播放中解说自拍的乡村风光景点录相“乡村风情”。

c:出示展板,介绍展板上的景点照片及特点。

一个乡村会有多少民间文化?同学们带着好奇与疑惑到民间采风,在名不见经传的剪纸艺人精湛的技艺面前叹为观止,面对那些大字不识几个却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出一串一串优美动听的故事的老人面前全身心地折服,在美丽的乡村风光面前流连忘返……于是,我们深深地爱上了民间文化。一张张散发着墨香的小报,一幅幅剪纸艺术展版,一个个简单的电子演示文稿,同学们平生第一次像电视工作者那样选景、拍摄、解说……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探索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在活动中激发了热爱家乡的炽热情感。

那么,在这一活动中你有什么收获?请同学们用凝练的笔墨写出你的收获并在班内展示交流。

我们去采风教学设计篇二

1.通过民间采风活动,了解农村民间文化,拓宽文化视野,提高人文素养。2.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活动,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和探究意识,同时提高合作意识和社会交往能力。

3.在语文学习活动中,运用美术、音乐、劳技、计算机等多学科知识收集整理民间文化,批判继承民间文化,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李万一中七年级四班全体学生。全班共分四组,组长别为史娟、李丽圆、芦建中、郭晖。

1、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启发学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

2、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

3、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4、民间故事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风土乡情小组拍摄制作“李万乡村风情”录相片。

主持人导入:近期,我们走村串巷,流连于乡村的田野风光,穿行于古老而优秀的民间文化之中,开展了“民间采风”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今天,各个小队来进行成果展示和活动汇报。

1.妙手加工,独放异彩由民间故事收集小组介绍收集整理“李万乡村民间故事”的情况。小主编(学生a):介绍小队组建过程、收集整理及制作手抄报的整个过程。小编辑(学生b):给大家讲二至三个自己收集整理的优秀的民间故事。小美编(学生c):介绍手抄报整体设计及艺术加工。小主编(学生d):介绍收集民间故事的经验和感受。每篇习作都各有特色,各有魅力,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不同的审美观和创造性。古老的传说,经过我们的妙手加工,焕发了时代的色彩。

2、谚语警句,寓理其中由“谚语警句”小组汇报收集“谚语警句格言”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情况。学生:我们实地考察,我们网上搜索。组长介绍收集资料的方法、组员简要汇报各自收集的内容以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谚语警句或采集中最感动的一件事;全组制定电子演示文稿,展示制作成员。

3、剪刀生花,美化生活民间剪纸艺术欣赏组出示成果展示版,并当场演示简单的剪纸工艺。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

1、李万乡村民间故事手抄小报;

2、民间剪纸作品图片;

3、“谚语警句”电子演示文稿;

4、“李万乡村风情”录相照片。

我发现,我成功,我创造,我快乐第一次感受到我们生活中充满了这么多的文化和艺术,第一次感到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如此美丽,想想灵泉陂那位须发皆白的老人仍声如洪钟地给我们讲述灵泉的传说,灵泉寺的来历,灵泉寺蕴育的历史和文化,真让人感动。再想想,我们为了让这个美丽的故事,我们几易其稿,将故事讲给父母听,讲给老人听,直到人人满意为止。我们编印的手抄报获得全校师生的认可,其间流下了多少心血和泪水,只有我们自己知道。(史娟)

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看到中央电视台一个个精彩的节目,总幻想将来自己也能走进中央电视台。这次我们拍摄的10分钟的镜头,10个人整整用了两周时间,其间矛盾、困惑、泪水,真的是爱恨交织。制作电视节目,最重要的是合作,难怪中央电视台经常播放这个广告: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张豆)

收获3:采风如同蜜蜂酿蜜,不仅要付出辛劳,而且要付出智慧。工作是辛苦的,同时又是快乐的。

收获4:整理材料不仅训练表达力,还培养了想象力;

收获5:蕴于生活中的美要我们亲自去挖掘。

农村的民间文化的蕴藏量是很丰富的,许许多多的山岭、河流、古建筑、历史人物都附着美妙的传说,饱经风霜的老人普普通通的话语里却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农村那美丽的田园风光一直为文人所称颂,民风民俗乡音乡情是历代不朽的绝唱;那些优美的民间传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茫的谚语警句经久不衰,今天,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农家子弟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让我们一起到民间去采风。

通过课前引导激发学生兴趣之后,学生能自主结合然后制定出一个切实可行的采风计划是取得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成功的关键。教师可以给出学生一些范例,或让学生学生上网查阅有关资料,指导每一个小组都制定出一个详细、周密、针对性强而又有创意的采风计划。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教师可以分组分类指导。可以重点指导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的学生强化耳听心记能力,培养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判断能力。有的学生可能会遇到这种情况:民间故事听起来津津有味,写出的却干瘪枯燥。这时要引导学生合理布局谋篇、选词造句,让学生展开联想的双翅,作出合乎情理的想象,进行艺术再创造。谚语警句格言难于收集,教师和学生一起不厌其烦、不耻下问地探访“能人”可以激励学生克服畏难情绪,避免半途而废。真正从艺术的角度鉴赏剪纸艺术,可能一时学生无从下手。引导学生归类、比较后学生会豁然开朗。摄制小组最吸人注目,难度也最大。他们按计划跑了整整两天,拍了很多镜头,回去一看,却无从下手,结果一切又从头作起。家用摄像机无法剪裁,必须周密地计划好摄制的每一个景点、路线、角度、时间,然后再配上恰当的解说。

学生带着好奇与疑惑到民间采风,他们在名不见经传的剪纸艺人精湛的技艺面前叹为观止,他们面对那些大字不识几个却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讲出一串一串优美动听的故事的老人面前全身心地折服,进而深深地爱上了民间文化。一张散发着墨香的小报,一幅剪纸艺术展版,一个简单的电子演示文稿,学生平生第一次像电视工作者那样选景、拍摄、解说……在活动中体验到了探索的艰辛和收获的快乐。民间采风活动实现了综合性语文学习生活化的目标。学生或独立整理一个美丽的传说,或合作编辑一张小报,从被动走向了主动,由个体转向了合作,语文知识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整体发展、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相互沟通、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这样,突破农村语文教学的封闭状态,是农村的语文教育一次新的革命。

总之,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全新的课型,为我国的语文教育开辟了一个新的教学领域,为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创设了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在活动中真正做到以生为本,创设大学校、大课堂、大学科的大语文教育环境,走大语文教育之路,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我们去采风教学设计篇三

1、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学会欣赏民俗文化,增强保护民俗文化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培养学生搜集、归纳整理、分析提炼资料的能力,并能创造性地提出个人的观点看法和建议。

3、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引导学生感悟民俗文化,了解民俗文化的历史、现状,关注民俗文化的未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学生

1、自由组合制定小组活动方案,明确小组课题、调查方式。(教师可以提醒学生运用以下几种调查方式:采访录音、摄影录音、查找资料等)

2、把采集到的资料进行分析提炼,提出有创造性的看法或观点,写成小论文,尤其要鼓励学生关注民俗文化的现状,提出个人建议,让民族文化得以保存。

教师

做好动员,阐明进行民族文化调查活动的目的和意义,促使学生积极主动认真地完成调查活动。

课时安排

一课时

1、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当地的民俗文化调查或结合实地调查,让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具体化,增强感性认识,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把调查地点设在学生生活的区域,让学生更好地关注身边的事物。

2、学生自由组合,自主确定民俗文化调查的主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更容易激发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也更容易让学生学会更好地合作。

3、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请历史、地理等学科的老师参与。

墙报展示

第一阶段,学生展示本组的活动主题、活动方案、活动方法等。

第二阶段,学生展示调查活动中收集到的资料,拍摄到的相片等。

第三阶段,学生展示调查活动中撰写的小论文、建议书等。

每个阶段都要组织好学生对展示的资料等进行评议,挑选其中优秀的小组作品,以保证活动效果。同时,起到激发学生发挥主动性的作用。

课堂展示

由学生策划主持,主要是为了回顾过程,为以后的活动开展积累经验。

1、学生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由学生讲述调查活动中的趣事。(人数2~3人)

3、由学生演唱活动过程中学会的民歌。(人数2~3人)

4、由学生展示并介绍民俗特色的手工艺品。

5、由一名学生介绍本地民俗文化的现状。

6、给活动中表现出色的小组颁奖。

我们去采风教学设计篇四

借“采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思考生活、欣赏生活、热爱生活。

培养学生运用问卷调查、采访、搜集整理文献资料等方法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和加工分析资料的能力。

1、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根据本地情况和学生实际确定活动主题,不求大而全,务求有实效,力求充分激发学生兴趣,积极认真投入到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增长知识,增强能力,尤其增加学生的生活体验,以此弥补课堂教学之不足。

2、 选题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本单元多项活动内容(家乡素描、认识方言、乡土发现、节日等)应由学生自由选定,自由组合,教师不宜强行指定。

五 学法指导 问卷调查 查阅文献

六 教具使用 常规

七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 板书设计

九 教学步骤

(一)前期准备:

1、课堂上老师向学生介绍一些民风民俗民间文化,启发学生对民风民俗以及民间文化艺术产生兴趣。

2、分组合作:可以分为民间故事收集整理小组、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风土乡情摄制小组等,并要求各小组根据采风的内容的不同,制定出切实可行的计划,准备相应的设备,对可能遇到的困难作好充分的准备。

3、各小组分头利用课余时间走村串巷到民间采风,并做好相关记录。

4、民间故事收集小组将收集整理出来的优秀民间故事制作成手抄报,谚语警句格言归纳小组将采集的谚语警句归类编辑制作成电子演示文稿,民间剪纸艺术欣赏小组制作成果展示版。

(二)成果展示:

教师课前引导:

农村的民间文化的蕴藏量是很丰富的,许许多多的山岭、河流、古建筑、历史人物都附着美妙的传说,饱经风霜的老人普普通通的话语里却蕴含着深奥的人生哲理……千百年来,农村那美丽的田园风光一直为文人所称颂,民风民俗乡音乡情是历代不朽的绝唱;那些优美的民间传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那些闪烁着智慧光茫的谚语警句经久不衰,今天,让我们这些土生土长农家子弟继承和发扬这些优秀的文化传统,让我们一起到民间去采风。

主持人导入:近期,我们走村串巷,流连于乡村的田野风光,穿行于古老而优秀的民间文化之中,开展了“民间采风”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今天,各个小队来进行成果展示和活动汇报。

1、妙手加工,独放异彩

由民间故事收集小组介绍收集整理“李万乡村民间故事”的情况。

小主编(学生a):介绍小队组建过程、收集整理及制作手抄报的整个过程。

小编辑(学生b):给大家讲二至三个自己收集整理的优秀的民间故事。

小美编(学生c):介绍手抄报整体设计及艺术加工。

小主编(学生d):介绍收集民间故事的经验和感受。每篇习作都各有特色,各有魅力,由此可以看出同学们不同的审美观和创造性。古老的传说,经过我们的妙手加工,焕发了时代的色彩。

2、谚语警句,寓理其中

由“谚语警句”小组汇报收集“谚语警句格言”制作电子演示文稿情况。

学生:我们实地考察,我们网上搜索。

组长介绍收集资料的方法、组员简要汇报各自收集的内容以及自己感受最深的一句谚语警句或采集中最感动的一件事;全组制定电子演示文稿,展示制作成员。

3、户县剪纸——剪刀生花,美化生活

民间剪纸艺术 欣赏组出示成果展示版,并当场演示简单的剪纸工艺。

剪纸在民间的流行,往往伴随着生辰、婚嫁、喜庆节日和日常生活。屋里院内都要进行装饰,窗户上贴得花蓬蓬、门画楹联红彤彤,色鲜花艳,迎风飘拂的五彩门笺更增加了节日的气氛。展示户县剪纸作品。

4、乡村风情,乐而忘返——陕西戏剧

秦腔也称"乱弹",唱腔音色高亢激昂,要求用真嗓音演唱,所以保持了原始豪放的特点,角色可分为:老旦、正旦、小旦、花旦、武旦、媒旦、老生、须生、小生、大净、毛净,丑角等十几种。是我国最古老的剧种之一,经秦,汉,隋,唐,宋,元,明历代发展日趋成熟,明末清初盛行于南北各地,对许多剧种都有很大的影响。其特点是:慷慨激昂,宽音大桑。主要流行于西北各地,为群众所喜闻乐见,其唱腔、道白、板路、脸谱、身段、角色门类自成体系。秦腔所保留的剧目达700多个,为各剧种之首。秦腔艺术源源流长。相传唐玄宗李隆基曾经专门设立了培养演唱子弟的梨园,既演唱宫廷乐曲也演唱民间歌曲。梨园的乐师李龟年原本就是陕西民间艺人,他所做的《秦王破阵乐》称为秦王腔,简称“秦腔”。这大概就是最早的秦腔乐曲。其后秦腔受到宋词的影响,从内容到形式上日臻完美。明朝嘉靖年间,甘、陕一带的秦腔逐渐演变成为梆子戏。清乾隆时,秦腔名角魏长生自蜀入京,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如今京剧的西皮流水唱段就来自于秦腔。秦腔可分为东西两路,西流露入川成为梆子;东路在山西为晋剧,在河南为豫剧,在河北成为梆子,所以说秦腔可以算是京剧、豫剧、晋剧、河北梆子这些剧目的鼻祖。(请同学播放一段较经典的秦腔唱段)

课外延伸:你知道西安还有什么样的风俗,请你在进行问卷、采访等形式进行了解,向大家介绍介绍你们当地的民俗风情。尽量做到全面,真实。

总结活动收获

1:我发现,我成功,我创造,我快乐学生感悟

2:凝聚产生力量,团结诞生兴旺

3:采风如同蜜蜂酿蜜,不仅要付出辛劳,而且要付出智慧。工作是辛苦的,同时又是快乐的。

4:整理材料不仅训练表达力,还培养了想象力;

5:蕴于生活中的美要我们亲自去挖掘。

我们去采风教学设计篇五

1、认识4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的教室里尽情享受和平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世界上还有好多地方正笼罩着战争的阴影,有多少人正期盼着和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

二、初步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同桌互相检查。

2、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互相交流。

3、读读想想: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交流反馈

1、指名读诗,看字音a是否读准,句子是否通顺。

2、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3、“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四、阅读示范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节

五、自主阅读学习

1、回忆学习方法阅读其余各节。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六、升华总结

1、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

2、宣读“儿童和平宣言”

作业:

阅读选读课文《黄继光》

板书设计

我们去采风教学设计篇六

配上音乐,老师朗读全部

三. 同学们喜欢这首诗吗?让我们翻开课本,自由朗读,把句子读通顺

初读课文,你有什么学习生字的方面要提醒大家

六.学了生字,让我们把课文读得更准,全班齐读全诗

七.作者要让我们知道什么?(风来了)

用铅笔、直尺勾出风来了的句子每一节第二句马上在多媒体上显示出来

八.老师读没有风的句子,同学们读有风的句子师生共同合作读全诗

(学生:微风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舒爽)

十.你最喜欢三节小诗中的哪一小节的内容,美美地读一读,谈谈你的感受、自由汇报》)

说说为什么?引导理解颤动

b你们就是这片林木,看到林木微微点头了吗?再读读

十一.刚才欣赏了三处风,带着你的体会读全文再读这首诗,你有什么发现?有什么共同点?(第一句都相同)

尝试着记,背全诗

十二.老师把微笑送给你,诗是美的,但是写在这,你能再补充接着写吗?

学生作品:仿照格式,每人说一节就可以了

但是风车在转动的时候,我们就知道风在跳舞了

生字的解决?板书的问题

我们去采风教学设计篇七

1、会认六个生字,会写一个字。

2、使学生初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会给本首诗歌续编,培养创编的能力。

检查预习情况。指导朗读课文。

指导续编诗歌。

1孩子们,老师请了一位老朋友来到我们的课堂上?你们猜猜他是谁? 谜语:花儿见它点头,小树见它招手,小草见它弯腰,云儿见它就跑。(风)

2 对!它就是风 板书 单元主题词 风

3昨天,我们才学了一首诗,才的题目就是风,我们一起背一背吧!生背诵

二 自读 感知

1 翻开书,请孩子们自己读一读这首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你不认识的生字生词要特别注意。

2读够了吗?那句话还不太熟悉的,你再练一练!

3这首诗一共有几个小节?(三个)

这两个字都是——(翘舌音)

生词读得准,句子也一定能读好,来,齐读这一句——(学生朗读)

(2)谁来读读第二节的生字?

这个微字笔画真多!谁能想个办法记住他?(生汇报),

真是会想办法的好孩子,我们伸出小手指,一起写写这个微字吧!特别注意 ,不要写错了(书空)。

女孩子们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生朗读)

(3)瞧!最后一节生字有点多,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好吗?——(读)

男孩子来读读这个句子吧!——(生朗读)

生 齐读全诗。

5拿出小铅笔,把刚才你找到的句子勾出来。(生勾画) 看看,你和老师勾的一样吗?(生自检)

6风躲起来了,想和我们捉迷藏呢!可是,细心观察的孩子们总能找它吧!我读前一句,你们读后一句,我们一起找找风的足迹。(师生合作读。)

三 精读 品悟

第一节:

1当树叶在枝头颤动的时候,那顽皮的风到底在哪儿呢?(在枝头,在树叶上)

板书 哪儿?

你怎么知道风在那儿呢?板书 那儿!

哦,我知道了,树叶颤动的时候,风在枝头——那儿 呢!

走过去,拉起一个孩子的手:哟!这个枝头上长着好几片可爱的小树叶呢!

2金色的阳光洒在你们身上,这时,一阵微风吹过,树叶们,你们都轻轻的颤动起来啦!

3指导学生自学。

4你们在枝头颤动得那样欢快,那样自在,我听到了沙沙沙,沙沙沙的'声音,喂!你们在说什么悄悄话呀? (我听到你们在对风儿说—— 对蝴蝶—— )

5小树叶们,让我们随着风儿,在枝头轻轻舞动吧!齐读这一节——

第二节:

(1)小树叶们,你们优美的舞蹈,吸引了更多的风的伙伴,他们手拉手来到树林间,林木见到他们就——(微微点头)? 我们知道,风变大了,女生来读第一节,全班来读第二节,让我们来感受一下风儿的变化,带给树叶和林木的变化吧!

第三节

(1) 风儿拂过树梢,走过树林,他又来到了小河边啦!他和小河在干什么呢?板(做游戏)

(2) 让我们一起去参加吧!你看到风和小河在做什么游戏呢?他们怎么做的呀?(捉迷藏,赛跑……)?(他们你追我赶的赛跑)

(1)你跟他玩得很快乐,你觉得他们的游戏有趣吧?热闹吧?来!把你自己的感受放进诗句去读一读。

四 尝试背诵

1(指板书)小结:刚才我们跟着风儿,拂过了树梢,走过了树林,和小河一起快乐的游戏,你们一定有很多很多快乐的感受吧?拿起书,把这首诗读给你的好朋友风儿听听看吧!

配乐朗读

3找到了这个规律,你一定能很快的把这首小诗记下来。请你自己先记一记,再背给同桌的孩子听一听。

4谁已经会背啦?来!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还有对风儿的喜爱,都留在脑海里吧! 背诵。

五 想象拓展

风不仅在树叶上跳舞,在林木间走过,和小河做着游戏,它还会去那里?干什么呢?我们继续跟着风的脚步,去看看吧!

风很温柔,也很调皮,他撞响了窗口的风铃,叮叮当当,多好听啊!这时候,我们知道风来了。风在——(唱歌)

我们来到操场上,你看,红旗——,我们知道,风在——

花坛里的玫瑰花跳起舞来了,我们知道,风——

孩子们,你还从哪些地方找到风儿了?

谁也没有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风铃摇动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唱歌了。

谁也没有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玫瑰花点头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在跳舞了。

谁也没有见过风,

不用说我和你了。

但是风筝飞上天空的时候,

我们知道风来帮忙了。

六 生字游戏

我们去采风教学设计篇八

1、认识4个生字。

2、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热爱和平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我们沐浴着春光,坐在明亮地教室里尽情享受和平的时候,你可曾想到,世界上还有许多地方正笼罩着战争的阴影,有多少人正期盼着和平!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呼唤和平的诗。(板书课题)

二、初读感知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后同桌之间互相检查。

2、运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不懂的词语,同桌之间互相交流。

3、读读想想:了解了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三、交流讨论

1、指名读诗,读后评价,看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2、交流:了解了些什么,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四次提到“这究竟是为什么”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和我们一样享受春天”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四、阅读示范

(根据对学情预测,学生可能对“这究竟是为什么”的呼唤不理解或感悟不深刻。因此,可选择学生最熟知的对“夜空”的描写一节,指导学生阅读,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2、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节。

3、自主阅读

按阅读第三节的方法阅读其余各节。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六、升华总结

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话要说。

宣读“儿童和平宣言”。

七、作业

阅读选读课文《黄继光》

教学反思

我们去采风教学设计篇九

;

部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写作要求“学习描写景物”,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写作要求“学写游记”,八年级上册还安排了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身边的文化遗产”。于是,我们策划了历时一学年的景点打卡活动,以“远方”为主题,利用闲暇,走出书房小圈子,探自然山水,访名园建筑,用美图、美文记录足迹,留下美景,抒发情思,表达思考。后将学生成果汇编成作文集《远方》。

要求如下:

1.活动主题:走进各地景点,了解身边的自然与文化遗产。

2.活动时间:自行安排在八年级一学年的周末、小长假或寒暑假内。

3.推荐景点:南京及周边景点为主,尤其是园林建筑。

4.打卡须知:打卡前阅读相关书籍,了解景点文化。以摄影、文字或图文结合的形式记载自己的游览足迹。

5.推荐书目:《南京掌故》《南京印象》。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初二肖阳

指导教师韦亚芹

老门东的牌坊,高大厚重。牌坊左右,一副对联“市井里巷尽染六朝烟水气,布衣将相共写千古大文章”挥洒出昔日风光。这个周末,我来到老门东散心。

来到三条营。三条营与边营不同,这里的老南京味已荡然无存了。不过,你可以在美食一条街上尝尝舌尖上的南京味道。要不,来一碗鸭血粉丝汤?不吃,你就白来老门东了。关于鸭血粉丝汤,还有一段故事呢。据说有个南京人,杀鸭子时舍不得丢掉鸭血,就用一只碗盛着,不料粉丝掉进鸭血里,只好把鸭血和粉丝一起煮。就这样,烧出的第一碗鸭血粉丝汤芳香四溢。路人争相询问,一传十十传百,后来大家都爱上了这个味道,并一直传到现在。鸭血粉丝汤口感爽滑,鲜香味美,真是味觉盛宴。

旧时的老南京城到底是什么样子?城市发展了,老城改建了,人们总想留下些记忆,也会丢失些记忆。不过,边营、三条营这些古老街巷总是吸引着人们一探究竟。营,还真是营房的意思。史载朱元璋定都南京,修建城墙。紧靠城墙的工地建成东西向的三条营房,解决军队和民夫的吃住问题,依次称为边营、中营、三条营。如今,城墙仍在,营房已消失在历史记忆中了。

吃完鸭血粉丝汤,我继续行走老门东,琢磨着“张家衙”这个地方。不承想那条路竟是明代抗倭将领张可大的府第所在地。堂堂府第,早没了踪影,或许这就叫沧桑吧。

老门东为什么要加“老”字呢?我想这就是金陵千年来的文化积淀吧。走在老门东,撞上了一段段有趣的历史,那是必然的。这就是门东之“老”。

教师点评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初二王欣怡

指导教师韦亚芹

酸酸甜甜,红得发紫,硕大滚圆,就是这样一颗颗杨梅,每每勾起我对家乡的无限念想。

我的家乡在仙居,有“杨梅之乡”的美誉。每每有人问我老家在哪里,听说是仙居,他们就惊呼:“你们那儿的杨梅很好吃!个头儿大,水分足。”好像我们仙居只有杨梅似的。不过,听到他们的惊呼,我心里还是美滋滋的。的确,咱家乡的杨梅果实硕大,色泽鲜艳,红中带深紫色,咬上一口,汁水入口,酸中带甜,甜如醴泉。这甜味,是其他地方产的杨梅所没有的,是家乡的山、家乡的水滋养了仙居的杨梅。

我小时候,每年大约6月中旬,爷爷就带我去镇中心赶集。集市很热闹,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摊子在街道两旁一字摆开。“快来尝尝看,尝尝看,新鲜好吃的杨梅呀!”一阵阵吆喝声传来。正当杨梅高产的季节,许多摊子上都少不了杨梅这个主角。瞧哇,一颗颗杨梅有乒乓球那么大,在阳光下泛着水灵灵的光泽,通红的果实透着紫黑色。即使不吃,光看着心里就美滋滋的。若是赶早市,杨梅刚从树上摘下来,还挂着露水呢。果农们一边吆喝,一边不时地看着自家的杨梅,眼里漾着喜色。作家汪曾祺在《昆明的雨》中写昆明的杨梅,颜色黑红黑红的,一点儿都不酸。他若尝了咱仙居的杨梅,也一定会赞叹不已。不说了,咱吃一个。嗯,肉质柔软细嫩,一口咬不到核,甘甜多汁,唇齿留香。炎热的夏天,如果能吃上一口冰镇的杨梅,那冰冰凉凉、酸酸甜甜的滋味就是人间绝味啦。

现在,我跟着父母住在南京。到了夏季,总是想着家乡的杨梅。街边水果店里买的,哪能与仙居杨梅相比呢?有时也会发现冠以“仙居杨梅”的果子,尝一尝,怎么就不是那个味儿了呢?妈妈说我嘴刁,就给爷爷打电话,爷爷就会寄几箱来。

教师点评

江苏省南京市金陵中学河西分校初二李琳卓

指导教师韦亚芹

在我这个南京人看来,承载着南京风情的、几乎遍布南京城每个角落的、最能代表南京特色的,非白局莫属。

白局是我舅爷爷舅奶奶的最爱。2015年,南京市白局社建成,在秦淮区大四福巷里。他们一听到这个消息就坐不住了,兴冲冲地第一时间跑过去。我了解的那点有关白局的知识,都是他们教的。每次到他们家,舅爷爷舅奶奶就跟我聊白局。这不,又来了。沏上一杯清茶,热气袅袅升起,舅爷爷缓缓地说:“丫头,南京人可不能忘了白局,它可是本地唯一的古老曲种啊。”舅奶奶在一旁插话道:“中国的国粹是京剧,咱们南京这儿啊,文化中的精华便是白局,我和你舅爷爷的月老哇,也是这白局。”舅爷爷呵呵地笑,眼神中闪烁着亮光,似乎年轻的岁月并未远去。舅爷爷接着说:“这白局本没有名字,是几个爱唱的织锦工人凑到一起,自编自演,搭台说唱。因其白说白唱,不要报酬,故得名白局……”就这样经常听他们聊天儿,我也渐渐爱上了白局。

最有趣的不是听二老聊白局,而是陪他們去看表演。没有华丽的妆容,也没有凤冠霞衣,三五个人三五件乐器,戏就开唱了。南京白局大概是戏曲中最简朴的模样了。百年的浮浮沉沉,让起源于云锦织机房的南京白局登堂入室,又历经沧桑,操的是最正宗的城南老南京话,唱的是江南民间小调,极具特色的说唱艺术点缀着南京这座老城。白局社里老年人居多,也不乏喜爱白局的小朋友。印象最深的是听《我的家在南京》这首曲子。幕布拉开,罗袖曳地,莲步轻移,手执纨扇遮面,缓缓踱到台前。一刹那,如初绽的新荷。“南京的美景真是草帽么得边儿,顶好;
上鞋不用锥子,针好……”那声音如珠玉落银盘般,亲切的南京话让听者欲罢不能,诙谐幽默的语言又令人轻松快活。一颦一笑,一腔一调,一句一段,如微风吹拂起心中那爱家乡的涟漪。

最妙的是隔着墙,远远地听。琴声、快板儿、唱腔,不断从庭院深处传来,看不见却听得着。“秦淮十里风光好,白局一曲难花描,诸位雅士若有幸,金粉之地走一遭”,透出古城金陵的大气与风范。“秦淮八绝配成套……鸭油烧饼酥油烧,牛肉锅贴薄皮包,糖粥藕豌豆糕,桂花夹心小元宵……”一曲《秦淮美》唱出了南京的美景和美食,原来南京城的小吃这么多。“是呆哎,刷嘴巴子都不肯走哟。”南京小吃可不仅品种多,味儿也好。还真是一曲唱出金陵韵哪。

舅爷爷说,江南的水土,不比北方的粗犷,不比南方的甜软,但总多了一分俊秀。风景这样,乡音这样,戏也如此。我说,白局,白唱一局,不计报酬,却价值无穷啊。

教师点评

天津市南开日新国际学校七年级李元灏

今年暑假,我和妈妈报名参加了一次户外活动,目的地是北京燕山附近的翠鸟谷。听说那里空气新鲜,风景宜人,还有很多溪流,可以玩水,我兴奋得几乎彻夜未眠。

早上5点,妈妈就叫我起床了,不到6点我们就赶到集合地点坐上了大巴。经过四个多小时的车程,我们终于到达了翠鸟谷。我们跟着队伍,开始了十五公里的徒步旅行。

本以为是一次轻松愉快的假日郊游,可没走多远,我就发现这是一次具有挑战性的探险活动:到处是悬崖峭壁,几乎没有路,只能在荒草乱石间摸索前进,有时需要手脚并用地攀爬,有时需要脱掉鞋袜赤脚蹚过溪流。我正在埋头奋力前行,突然听到队伍前面传来一阵骚动,跑过去一看,不禁倒吸一口气:一条湍急的河流挡住了去路,中间只横着一根湿滑的木头。“天哪,真的要从这里走过去吗?”我的心怦怦乱跳,手心都出汗了。轮到我了,我的腿有点儿发抖,无论队友怎么鼓励、劝导,我就是不敢迈出去一步。这时,妈妈使出了激将法,说:“儿子,勇敢些,是男子汉,就不要拖大家的后腿。”我感到难为情了,心想:别人能做到,我为什么做不到?大不了掉进水里,又淹不死,怕什么?于是,我把心一横,手脚并用向前爬。在众人的鼓励助威声中,我很快就爬到了对岸。

这下,我的自信心大增,脚步也轻快起来。不知不觉,半天的时间过去了,以为胜利在望了,谁知还有更大的困难等着我们呢。

一块巨石挡住了去路。那块石头有一人多高,像一只怪兽横在必经之路上。它滑溜溜的,可以支撑手脚的只有三两个苹果大小的圆坑。身材高大的领队大叔最先爬上了那块大石头,然后把大家一个个地拉上去。妈妈和我跟在队伍最后,等我们赶到时,他们已经走远了。估计他们忘了我们母子,我们只能依靠自己了。我脚踩石窝,双手抓住石头边缘,使出吃奶的力气,还是无济于事。妈妈在后面使劲儿推我的屁股,可我太重了,她的力气又太小,不管用。一次,又一次,再一次……每次都以失败告终。这时的我多么希望大石头上有人拉我一把呀!可四周静悄悄的,仿佛每棵树、每块石头都在看我的笑话。

我又累又渴,又急躁又绝望,眼泪都快流出来了。妈妈在旁边轻声说:“儿子,别着急,放松一下,再试一次,你能行!”我一想,急也不是办法呀,既然指望不上别人,还得靠自己呀!这时,我突然想起以前看过的一段视频:一群小鸭子在鸭妈妈的带领下外出寻找食物,却被一段台阶挡住了去路。其他小鸭子都跟着鸭妈妈顺利爬了过去,唯独最弱小的那只,每爬一次都会摔下来。但它一直不放弃,而是不断尝试,最终成功了。我不就是那只小鸭子吗?小鸭子靠自己的努力成功了,我为什么不行?于是,我深吸一口气,往后倒退几步,再猛地向前一蹿,脚踩石窝,双手使劲儿抓住大石头的棱角,妈妈在下面顺势一推,我再一用力便翻了上去!

翻过巨石,我长舒了一口气,心中充满自豪,觉得自己一下子长大了,前面的一切艰难险阻都不在话下了。

这次经历让我明白:学习和生活中,总有一些意想不到的困难和挫折挡在我们面前。只要勇于坚持,勇于尝试,不轻言放弃,总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教师点评

这篇文章记录了一次游览中的“历险”经历,也是小作者在探访大自然的山山水水过程中的一次历练。全文并没有记录自然美景、抒发情思,而是表达了自己面对困难与挫折时的积极思考。(马睿)

片段

不知不觉中,我走到了烏衣巷口,三个暗灰色的大字映入眼帘。“乌衣巷”的名称还真有来历:乌衣巷是晋代王、谢两家豪门大族的宅第,两族子弟都喜欢穿乌衣以显身份尊贵,因此得名。乌衣巷门庭若市,冠盖云集,走出了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及山水诗派鼻祖谢灵运等文化巨匠。

放眼望去,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灰白相映的宅院。经过了漫长岁月的洗礼,这些宅院早没了当年的光鲜亮丽,取而代之的是一分内敛沉稳,散发着浓浓的历史气息,蕴含着一分饱经沧桑的韵味。脚下是暗青色的石板路,眼前是斑驳的白墙,令人恍恍惚惚地回到了那时繁华的巷口。

往前走就来到乌衣巷最著名的王谢故居。宽敞的房屋一分为三:来燕堂、听筝馆、鉴晋楼。牌匾上“鉴晋楼”三个大字饱含魏晋遗风。走进楼内,浓郁的墨香扑面而来,我不禁放缓脚步慢慢欣赏。

我最感兴趣的非“曲水流觞渠”莫属。这是古时世家公子饮酒作诗的地方。将斟满酒的酒杯放在渠水里,让它随着水流漂荡,漂到谁的面前谁便饮酒赋诗,好不惬意!

一入园,便能见到涓涓流水从千姿百态的山石中缓缓流出,心中也多了一汪春水,浅浅流于心间。跨过一道桥,北院的假山最大,也最险。从假山中间那条窄而黑的小道中走过,便进入假山中间———那儿有一处极小的泉,泉水从山涧飞流而下,站在山石上的我们即使离得较远,也多多少少溅了些水珠。

假山前有一条小路,供行人行走。经岁月磨砺,石头表面光滑得几乎照得见人,站在石头上有滑倒入水的危险。因此,我们小心翼翼地走过去,来到一览阁前,眼前顿时豁然开朗,景色焕然一新。

深院回廊,曲径通幽;
名联题刻,藏函凝香。作为整座瞻园最高的楼阁,一览阁不负“江南玉苑金风洒,扇面生辉夺彩霞”的极高赞誉。这亭台楼宇的周围仿佛也草木生辉、古树名卉蕴玉吐芳了。只可惜不能登至这座楼的最高处,同古往今来的古老建筑群们一同观赏“醉指仙峰群鹤绕,倚云笑览夕阳花”之盛景了。

走到博爱坊下,抬头便见“博爱”二字。“博爱”笔锋鲜明,却毫无凌厉之感。据说这是孙中山先生的手笔,也是他一生的写照。继续向前走,远处是铺着琉璃瓦的陵门,左右两边是饱经风霜的松树。它们默然伫立,像庄严的卫兵。若把它们和陵门看作一个整体,又像一位倾诉者,向每位来访者倾诉着孙中山先生非凡的一生。

陵门内立着一块大碑,上面是谭延闿书写的二十四个颜体大字:中国国民党葬总理孙先生于此中华民国十八年六月一日。笔锋苍劲,字里行间蕴含着淡淡的悲凉。这时的陵门似乎是一本鲜活的历史书,每位来访者都能读到它背后的故事。

如果说通过陵门可以近距离感受它的故事,那高处的祭堂就只可远观,让人肃然起敬了。踏着一级级台阶,我向祭堂走去。离祭堂越近,肃穆的气息就越发浓厚,我不禁加快了脚步。

一抬头,就撞进一湖黄昏中。我在水中,遇见了黄昏。到处都漂浮着橘色的光影,到处都能感受到温暖,因为太阳在用最后的力量向我们告别。天是暖橘色的,水也是。用干净的画笔蘸一点儿水,仿佛能涂出满幅的斑斓。

黄昏走到了水里,我不由得兴奋起来。湖面起伏着,黄昏化成一尾尾小鱼,在水中跳着、蹦着、撞着,愣是把满湖的水搅得更绚丽了。它们在一起旋转、交织、升华,仿佛进行着一场盛大的表演。而它们的观众———岸边的一切,也都被感染了,披上霓裳,热热闹闹地笑着。树醉了似的,沙沙地摇动着叶子。草叶更激动,忽而抱成一团,忽而扭动身体……乐什么呢!我激动得热泪盈眶,生命如此鲜活,每一秒都是快乐!

黄昏走进了玄武湖……

相关热词搜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