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2赓续央企精神心得体会-赓续央企精神范文

2022赓续央企精神心得体会-赓续央企精神范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7-24 20:46:17
2022赓续央企精神心得体会-赓续央企精神范文
时间:2024-07-24 20:46:17     小编:CZJ

滋养精神,强根铸魂。为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更好地提高央企党的建设质量,近期,中央组织部组织举办赓续央企精神血脉宣讲报告会,让央企干部职工深刻感受到央企精神血脉中蕴含的崇高信仰和家国情怀。下面小编在这里为大家精心整理了几篇2022赓续央企精神心得体会-赓续央企精神范文,希望对同学们有所帮助,经供参考。

2022赓续央企精神心得体会范文

进一步激发了继往开来、不懈奋斗的豪情和斗志,激荡起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强大力量。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争夺技术创新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

科技强国、航天强国,是中国航天人的神圣使命;敢于超越、勇攀高峰,是中国航天人融入血脉的基因密码。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并实现绕月,中华民族终于圆了千年奔月的梦想。航天飞行指挥控制中心内,人们欢呼跳跃,握手拥抱。此时,有一位老人走到一个僻静角落,背过身子,掏出手绢,偷偷地擦着眼泪。他就是我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共和国勋章获得者——孙家栋。

在他身上承载着中国航天太多的第一:先后托举了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先后担任我国北斗导航工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

这一次,他又为中国航天树起了第三座里程碑。这一抹泪,是辛酸泪、奉献泪,也是幸福泪、欣慰泪。

60余年的航天生涯,他用行动践行了“国家需要,我就去做,造一辈子中国星”的人生誓言,见证了中国航天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部分领跑的跨越式发展,影响和带动一支支优秀的航天队伍,攻坚克难取得轰动世界的航天成就,用一生对创新梦想的执着追求,诠释了“我们都是幸福的追梦人”。

2020年7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向全世界庄严宣布: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正式开通!

自此,50多颗北斗导航卫星以高精度星网,忠诚守护着国计民生,为全球提供导航服务。

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成开通,是我国攀登科技高峰、迈向航天强国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取得的重大标志性战略成果。

北斗系统建设初期,我们曾遭遇前所未有的国际封锁、打压、遏制和排挤。

开局就困难重重!怎么办?

北斗卫星总指挥李祖洪的话语铿锵有力:“‘巨人’对我们技术封锁,不让我们站在肩膀上。那我们自己就要成为‘巨人’。”

频谱资源是卫星导航系统最重要的资源之一,联合国国际电联提供的频谱资源非常有限。中国北斗与美国的GPS、欧洲的伽利略导航系统竞争异常激烈。

根据“先用先得”和“逾期作废”的国际规则,频谱资源启用时限极其紧迫,中国必须在规定时间内,争分夺秒发射一颗卫星抢占频谱资源,否则北斗建成全球导航系统的一切努力、一切憧憬将化为泡影。

时间不等人!为节省时间,所有参试人员没有片刻的喘息,必须在200小时内不间断加电测试。这一次,院士、型号老总和技术人员一起排班,以最快速度完成了发射场各项工作。

加电测试期间,谢军总设计师一直在现场寸步不离。由于技术跨越很大,“险情”不少、考验不断,每次都必须马上处置,务求万无一失。在持续的战斗中,他晕倒了三次。

望着平日里铁汉铮铮的谢总脸色蜡黄,许多年轻同志都哭了。等谢军缓过劲来,一看大家在流眼泪,挣扎着起来,焦急地问:“怎么了?卫星出问题了吗?”听到他的问话,大家哭得更厉害了!“谢总,看到您累成这样,大家揪心,难受啊!”

经过如此超常的工作过程,卫星于2007年4月14日发射升空。两天后,当北京获得清晰信号,此时距离国际电联规定的最后时限仅有不到4个小时。我们的北斗是在大门即将彻底关闭的最后一刻,挤进了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俱乐部。此次,拼出来的险胜,有效地保护了我国卫星导航系统的频谱资源,拉开了北斗区域导航系统建设的序幕。

从区域到全球,以百米冲刺跑马拉松,敢于超越,奋斗不息的北斗人,先后突破多个“国际首次”——

实现了核心器部件国产化率100%,卫星寿命大于10年,全球范围定位精度优于10米,授时精度优于20纳秒,各项性能指标世界一流!

中国北斗彻底扭转了长期依赖进口、受制于人的局面,数万北斗人以无私奉献,将国家命脉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月球背面有太阳系最古老、规模最大的撞击坑,是探索宇宙低频射线最理想的场所。但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世界各国从来没有一个探测器在月球背面软着陆,登陆月背一直被全世界视为“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此背景下,我国研制的嫦娥四号探测器在太空究竟该干点什么,一度成为了争论的焦点。

不少人认为无须冒险,落到月球正面更稳妥、更有把握。关键时刻,人民科学家叶培建院士站了出来,他的话语掷地有声:“科学就是要走别人没有走过的路!我们就是要到月球背面去,做一点人类航天历史上没有做过的事。”

梦想有了,但变为现实,谈何容易。面对38万公里之外的这一“盲区”,我们要落在哪?怎么去?怎么落?怎么联系呢?一道道难关摆在眼前。没有任何现成的资料可借鉴,没有任何前人的做法可参照,没有任何成功的案例可模拟,我们只能也必须成为第一个!

不知道在哪里着陆不可怕!嫦娥团队设计师们一头钻进文献海洋,从有限的材料中汲取智慧,综合分析了月球背面的环境特性和不确定性,经过多轮迭代,最终在月球背面的崇山峻岭中,找到一片珍贵的平地,最佳着陆点出现在眼前。

我们都知道,月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在围绕地球公转。由于潮汐等因素,数百万年以来,人类都只能看到月球的“正脸”,却丝毫看不到月球的背面,通信信号也无法穿透月球球体往来穿梭于地球和月背之间。那么,怎么跟登陆月背的玉兔联系?

扑面而来的挑战并没有让研制团队退缩。经过高精度轨道控制,地、月、星链路建设,研制人员们精心设计出一颗贯通地月的中继卫星,在距离地球约45.5万公里的拉格朗日L2点搭建了一座美丽“鹊桥”,成功研制了能够抵抗零下230摄氏度极低温的大口径伞状天线,最终确保“天堑变通途,地月传佳音”。

“出得去”“刹得住”“控得精”“落得准”“走得稳”!嫦娥四号让“中国制造”的“金字招牌”闪耀在茫茫太空。

有记者问:“对于从没去过的月背,你们有信心吗?”叶培建院士坚定地说:“我们靠党心、良心、责任心干出来的探测器,请祖国和人民放心!”

让我们的目光回到美丽的蓝色星球——地球。2021年5月,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入轨后不久,一段天和机械臂在空间站上闪转腾挪的模拟动画,引发网友热议。

“快看,中国空间站机械臂摆出了一个大大的V字造型,宛如胜利者的姿态傲视寰宇,在太空尽秀肌肉,太炫酷了!”

自发射成功以来,空间站机械臂经历了解锁展开、在轨爬行和舱外巡检等多重测试考验,托举航天员出舱,完成更换热控泵组、机械臂级联装置等一系列复杂操作,圈粉无数。

机械臂仅是我国载人航天事业发展的一个缩影。与美俄等航天强国相比,我国载人航天起步较晚,国内基础工业相对薄弱。为此,我们没有照搬他们的经验,而是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按照起步之初的发展思路自主研制。

从再生生保技术到机械臂控制技术,从碳纤维材料到大功率电源模块,无不经历大量艰辛繁杂的科研攻关,往往一个控制参数的迭代就要仿真几十个小时,一个试验条件的确认就要反复推演,仅核心舱就有数百项新技术,6000台套设备,60多万个器件,22万个控制节点,7万多个遥测参数。

多年来,广大航天人接续奋斗,把个人理想与祖国命运紧紧相连,把个人选择与党的需要紧紧相连,最终使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一次次在浩瀚太空刷新“中国高度”!

中国空间站系统副总指挥敬铮谈起他在中国航天追梦路上的感悟:“二十年前,我和航天英雄杨利伟,在地面进行一次飞船操作试验。当时的神舟飞船还没有正式实施载人飞行任务,为了确保航天员的生命安全以及飞船的在轨稳定运行,我们的科研人员始终把自己当作航天员的替身,在地面开展了大量的相关试验。我们始终是飞船最亲密的陪伴者,是与航天员最接近的模拟者,手足相依,心神相连。”

“与载人航天工程结缘的20多年,我从一名普通的设计师成长为一名科研骨干,见证了中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从‘无人飞行’,到‘有人飞行’,再到空间站建站的巨大飞跃,也见证了一大批80后、90后成长为航天事业的主力军,在我的身边,有许多跟我一样年轻的型号两总,大家正在为航天梦、强国梦而努力奋斗着。”

“此时此刻,由我国自主研制的中国空间站正在距离地球400公里的轨道飞行,三位航天员正在开展为期180天的太空驻留任务。”

如今,嫦娥四号翩然落月背、嫦娥五号揽月采壤归,北斗指路、天问探火、祝融驭火、天和定苍穹、天舟济星海、神舟掌天宫。

展望未来,小行星探测、木星环绕、火星采样返回、载人月球探测等科技创新正在不远处向我们招手。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奋进新时代,中国航天人将一如既往勇往直前,追梦前行!

【2022赓续央企精神心得体会-赓续央企精神范文】相关推荐文章:

最新弘扬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心得体会5篇

2022弘扬英烈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观后感3篇

2022传承雷锋精神赓续红色血脉心得体会范文 传承雷锋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观后感心得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