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寒号鸟课后反思考(汇总八篇)

2023年寒号鸟课后反思考(汇总八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8 09:44:06
2023年寒号鸟课后反思考(汇总八篇)
时间:2023-04-08 09:44:06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寒号鸟课后反思考篇一

(一)关注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中的第一个就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对于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最终要的目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和运用,运用多种方式将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渗透到课堂中。第一自然段量词的积累,看图说话的练习,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课文中词语的理解,方法多样。表演理解“东寻西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一早”、看动画理解“衔来”、联系上下文理解“劝告”、拆字理解“哀号”等。每个词语的理解都和有感情朗读指导相结合,通过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理解后的运用也很重要,在理解了冻得像冰窖后,拓展练习热得像什么、快得像什么等;在学习了得过且过后,创设说话情景,让学生劝说寒号鸟;在理解了“一早”“东寻西找”“衔来”等词语后,让学生体会喜鹊形象。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二)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感悟故事

教学中我抓住低年级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教学中创设故事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故事的发展中。首先开课用为喜鹊赢得做窝的材料引出词语、句子、课文内容的复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用枯草作奖励,为第二环节学生扮演喜鹊找枯草做铺垫,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词语“东寻西找”“衔来”兴趣盎然。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喜鹊和寒号鸟窝的方位、几阵秋风树叶落尽的场景、北风呼呼的刮着和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场景,精美的场景转换和恰当的音效使用,为学生听故事、学讲故事营造了氛围,也让课堂在场景的转换中节奏感更强。在重点环节两次劝说的教学中,更是通过多层次朗读指导,鼓励孩子分角色朗诵课文、表演课文中人物对话。学生戴上头饰、加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加深了对文中人物性格的了解和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的感悟。

(三)关注助学系统——用好教材资源

教材中的插图、课后题、小泡泡都是很好的助学系统,编者通过助学系统将自己的编写意图渗透给我们。教学中我用好助学系统,分别在开课读句子环节和课中完成课后语言多样性练习。用课后题“为什么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这一问题统领全课教学,在带领学生探究原因的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另外,就是文中插图的运用有一定的创造性,在课文插图的基础上丰富了图片内容,加入动态图,让插图活了起来。

1、课堂容量太大,时间紧张,写字环节处理不够细致,没有留学生写的时间。

2、课堂气氛调动不充分。

1、在备课中要反复分析教材,深入浅出,抓重点,缩减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和自己更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

2、在教学碰到难点,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循善诱,把更多的说话时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寒号鸟课后反思考篇二

就是这样一只叫鸟不是鸟的小动物带来了一篇经典的文章,就是这样一篇经典的文章里藏着许多语文密码……这就是部编版二年级上册的一则民间故事《寒号鸟》。本文通过运用对比手法的描写,叙述了寒号鸟和喜鹊对待垒巢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的结果的,美好的生活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得到。

二年级的孩子已经逐渐适应小学的学习,但是在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方面还是有所欠缺的。所以,在备课前我就多次翻看《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xx)》,以学生的认知基础来设计适合低年级学生接受的教学。经过多次尝试并和组内老师探讨,最终我把这节课的教学放到以表演法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感悟理解。

第一学段的孩子对任何有兴趣的事情都有好奇心,因此我抓住这一特点,让学生看图片再提出疑问:咦,这明明是一只鼠类的动物,名字里怎么有一个鸟字呢?就这样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好奇心。通过图片引导学生知道寒号鸟竟然不是鸟,他因身上长有能像鸟儿一样滑翔的膜,又因为他特别怕冷,一到冬天就冻得整夜整夜的号叫,所以人们给它取名寒号鸟,其实他的真名叫鼯鼠,是哺乳类动物。就这样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导入引出课题。

课堂应该是师生交流互动的课堂,更应该是学生自由展示的课堂。为了让学生弄明白“为什么喜鹊能住在温暖的窝里,而寒号鸟却冻死了”这一贯穿全文的问题,我首先让孩子们在文中找出天气变化的句子,利用课件播放初冬,寒冬以及深冬不同风声,让学生感受天气的变化,为下文做好铺垫。其次抓住文中喜鹊和寒号鸟的两次对话为学生“搭台”,让学生分角色朗读,体会喜鹊的两次劝告和寒号鸟的不以为然,并为学生准备了两个动物头饰,这样学生在“舞台”上很快就就进入了角色,边读,表演,越演越入境,越演越入情。孩子们在读中感悟着,在读中理解着。

虽然这是一节校本教研课,但是在通过组内老师们的共同探讨,说课,试课,磨课中,让我在语文教学中成长了许多,也坚定了语文教学的方向。语文教学不能操之过急,需要我们长期不断的学习,积累,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更加魅力无穷。

寒号鸟课后反思考篇三

《寒号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正式上课以前,在与学生问候以后,出示寒号鸟的挂图或图片,然后讲了一个关于寒号鸟的小故事。首先让学生们先从感官上初步认识寒号鸟,然后再从听觉上感受寒号鸟为什么要哀号,在导入课题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想要知道寒号鸟名字的由来,以及它为什么如此叫。这样,就巧妙的从同学们的求知欲望迁移到对课文内容的探索上,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我在上新课以前都要求学生自己回家做字卡,在做字卡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一个识字的过程。到第二天上课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字卡互相检测。我再去检查、纠正就比较容易。而有些词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表演,理解如“打哆嗦,冒汗”。又如“寒号鸟,崖缝,当作”中多音字的`读音,特别出示词语,范读,为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本节课需要掌握的8个生字,首先让学生观摩每个生字。小组讨论每个生字的结构。然后说一说哪几个生字比较难写,教师进行了范写指导,学生描红。然后找出简单的生字,让小组间合作学习,接着上台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讲。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巩固了本课学习的生字。但这一环节中我疏忽了对学生所写的字进行展示点评,以致于学生对自己所写的字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另外,不能把生字放到课下解决,这个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不现实,识字任务一定要放到课堂上解决。

我认为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评价语言不能含糊不清,语速要慢,做到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我认为对于低段学生很重要。其次,本节课的评价机制落实的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

2、在备课中要反复分析教材,抓准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和自己更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

3、在教学碰到难点,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循善诱,把更多的说话时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寒号鸟课后反思考篇四

《寒号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课文虽篇幅较长,但条理清晰,通过喜鹊两次劝说、寒号鸟两次哀号推动了故事的发展,并将故事发展用三次时间的变化串联起来,将故事放在了三个不同的背景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学情及课标要求,进行了教学设计和教学,现反思如下:

(一)关注语文核心素养——语言的建构与运用

语文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中的第一个就是——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对于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最终要的目标语言的建构与运用。在教学中,我注重学生语言文字的积累、理解和运用,运用多种方式将教材中的语言文字训练点渗透到课堂中。第一自然段量词的积累,看图说话的练习,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课文中词语的理解,方法多样。表演理解“东寻西找”、联系生活实际理解“一早”、看动画理解“衔来”、联系上下文理解“劝告”、拆字理解“哀号”等。每个词语的理解都和有感情朗读指导相结合,通过读来加深学生的理解。理解后的运用也很重要,在理解了冻得像冰窖后,拓展练习热得像什么、快得像什么等;在学习了得过且过后,创设说话情景,让学生劝说寒号鸟;在理解了“一早”“东寻西找”“衔来”等词语后,让学生体会喜鹊形象。教学难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二)关注学生心理特点——创设情境感悟故事

教学中我抓住低年级孩子爱听故事的特点,教学中创设故事情景,让学生参与到故事的发展中。首先开课用为喜鹊赢得做窝的材料引出词语、句子、课文内容的复习,激发学生的兴趣。接着用枯草作奖励,为第二环节学生扮演喜鹊找枯草做铺垫,学生在情境中理解词语“东寻西找”“衔来”兴趣盎然。用多媒体课件动画展示喜鹊和寒号鸟窝的方位、几阵秋风树叶落尽的场景、北风呼呼的刮着和寒冬腊月大雪纷飞的场景,精美的场景转换和恰当的音效使用,为学生听故事、学讲故事营造了氛围,也让课堂在场景的转换中节奏感更强。在重点环节两次劝说的教学中,更是通过多层次朗读指导,鼓励孩子分角色朗诵课文、表演课文中人物对话。学生戴上头饰、加上动作分角色朗读,加深了对文中人物性格的了解和故事所蕴含的道理的感悟。

(三)关注助学系统——用好教材资源

教材中的插图、课后题、小泡泡都是很好的助学系统,编者通过助学系统将自己的编写意图渗透给我们。教学中我用好助学系统,分别在开课读句子环节和课中完成课后语言多样性练习。用课后题“为什么喜鹊住在温暖的窝里,寒号鸟却冻死了”这一问题统领全课教学,在带领学生探究原因的过程中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与运用。另外,就是文中插图的运用有一定的创造性,在课文插图的基础上丰富了图片内容,加入动态图,让插图活了起来。

1、课堂容量太大,时间紧张,写字环节处理不够细致,没有留学生写的时间。

2、课堂气氛调动不充分。

1、在备课中要反复分析教材,深入浅出,抓重点,缩减部分教学内容,让学生和自己更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

2、在教学碰到难点,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循善诱,把更多的说话时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寒号鸟课后反思考篇五

对本节课的反思我想先从回顾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思路说起。上一节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课?还是上一节中规中矩的课?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疑惑,最终我选择了折中。尤其是因为课时所限,想要完整地呈现完整的设计,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实现,在一个课时的呈现中就势必有很重要的取舍。

选这篇课文的初衷,是因为这篇文章是我们80后的经典回忆,寒号鸟的“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至今朗朗上口。它的体裁又属于民间故事,我喜欢有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的教材,再一次被选入部编版教材,或许也是有它这方面的原因。文化符号是我解读文本的一个视角。

这篇课文另外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给我们留下了比较刻板生硬的道德说教,在强调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今天,或许我们可以有新的思维角度。我很喜欢李欧.李奥尼的经典绘本《田鼠阿佛》,这是一个与《寒号鸟》背景相似,角度却完全相反的故事。从心底来说,我更喜欢《田鼠阿佛》的故事和视角,更具审美性。我不断去比较民间相传的故事《寒号鸟》和艺术家创作的故事《田鼠阿佛》。

然而,我的思维和情感也在不断转换,我想起民间故事的特点,松居直在《我的图画书论》中所阐述的传说故事中的劝善惩恶,这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黑白分明的视角。对于劝善惩恶和明显的善恶之分,我的思维是有一个发展和回归的视角的。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到中间的质疑和知性思考,再到最后用朴实的眼光去看看待劝善惩恶,去理解古代的劳动人民如何借助民间传说或故事来传达这一朴实的观念。没有一些最朴实和本真的信念,人就无法生存下去,这是一个底线。那同样的,要勤劳,眼光长远,不能得过且过的道理也是如此。不劳动,眼光短浅就会有很悲惨的结局。有历史感的民间故事被一代代人口口相传,这个道理更显示出朴实的光彩来。现代社会对一些价值观的判断趋于暧昧,现在的孩子们大部分都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下,有父母为他们规划的一切,他们更容易沉迷在当下的享受中,而缺乏长远的眼光。因此,在强调立德树人的今天,这篇课文出现在新教材中又增添这样一层含义。因此,我又想到从民间故事这一视角来解读文本。

细读这篇课文,又发现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简练,有韵律和节奏感,三三对,四四对,五五对。尤其是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以及寒号鸟的叫声。在结构上采用反复的手法,在反复中又有所推进。其中第一自然段是经典的的讲故事模式,很类似“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顶针的格式讲下去,让低年级的孩子孩子们有一种稳定的期待感,进而产生浓浓的兴趣。

节奏与韵律适合低年级,因此我决定以此着手。在第一课时中,我是通过老师讲故事来实现故事的整体感知。这是一个民间故事,孩子们要听才会有感觉,就像过去的老人或长辈坐在火炉前或者大树下,给身边的孩子讲述一个个民间故事。在听中触发孩子的语言敏感。在孩子接触课文前,我给孩子们声色并茂地讲,接着请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第一感觉,这个故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的孩子说故事的主人公,寒号鸟太懒惰,还不听劝告;有的孩子说寒号鸟不好好做窝所以冻死了,这是对民间故事道理的一个初步感知;有的孩子说很喜欢“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这句话,这是关注到了这句话的语言特点,节奏、韵律、叠词的朗朗上口;还有的学生说对结局寒号鸟冻死了印象很深,不喜欢这个结局,想让寒号鸟改变那样就不用死了。这是对悲剧这种审美的一种遗憾,也是对故事结局的一种解构。孩子们的这些第一感受就是这篇课文的阅读起点。因此我想要从中抓一些点来展开第二课时的教学。接着我让孩子们结合课文插图再来朗读一遍故事,孩子们普遍出现困惑的表情,并提出疑问:寒号鸟不是一只鸟吗?书上为什么画了一只松鼠?于是第一课时我要完成的首要任务是给孩子们介绍寒号鸟的身份。在寒号鸟到底是鸟还是鼯鼠上,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寒号鸟的故事由来,包括古人给动物命名的传统,后来改编成的童话戏剧、童话音乐剧,以及动画片中寒号鸟的形象,部编教材又是如何把寒号鸟的身份定义成复齿鼯鼠。这些对于当年学过《寒号鸟》并一直以为寒号鸟是鸟的我们这一代来说,很有意义。而对于直接接触新课文的这一代孩子们来说,这个疑惑比较好解除。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也没有必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深究,因此我选择了比较简单的介绍和解释。

在第二课时我的教学中,我从民间故事的主人公、道理、语言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由于时间限制,除了开头的字词句、故事梗概复习和最后的写字教学,中间并没有太多时间展开充分的设计,因此如何取舍就成了关键。首先要抓住本课的语文要素,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其实本课要围绕这个点,还可以延伸出相同意思的递进化表达,如两次对话有相同有递进,两次叫声相同中又有递进,但是我没有在这点上进行深挖,对二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说未免太深。因此,我主要着手在两次对话的语言特点以及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上。为什么还要设计两次对话的语言特点,甚至包括寒号鸟的`经典叫声的韵律?我觉得这些都是民间故事在一代代讲述中所形成的最适合给孩子们讲述的语言,是深深贴合孩子们兴趣的语言,背后的朴实道理也是通过这样朗朗上口的语言来传达的,因此这一点不应忽略。而且节奏也是低年龄孩子的一个审美要素,提升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初步审美能力,这一点不正合适吗?在体会主人公形象上,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道理上主要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的行为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并在板书中体现出来。道理是让孩子们在进一步细读故事后联系生活来体会并表达出来。最后的课外拓展既是满足部分孩子对于结局的重新解读,也是引导孩子在阅读中受到不同的思维启发和审美感受。没有在课堂上进行故事的创编,我想这是对民间故事的尊重,也是对经典文本的一种尊重,经典文本是有它独特的审美和价值的。因此我把换一种视角放在了课外,让孩子们在拓展阅读中自由体会和选择,尊重孩子的阅读感受。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如在教学节奏上把握不够灵活,可以在本节课的语文要素上多花一些时间,如,把写冷、热等的不同表达方式读一读,在读中感受表达效果。也可以多探索同样是写风,文章都有哪些写法。在了解“得过且过”这个词语的含义时,联系上文寒号鸟的行为,并对其进行评价,进而理解这个词。但是这个环节进行得比较仓促,应该引导孩子联系上文对寒号鸟进行充分评价,从而真正弄懂什么是“得过且过”。课堂的承载量比较大,很多地方都想要设计,有些臃肿。要做到一课一得,而不是一课多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磨课,不断在实践中改进。

寒号鸟课后反思考篇六

本课教学,要求学生进行两次阅读课文,第一次是解决生字词,整体感知,同学基本了解了文章大意,都谈了自己的感受,他们都说出了不同的感受的,得出了不同的道理。并且注意到了这篇文章的对比特点。

在第二次阅读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对比阅读,通过喜鹊和寒号鸟的对比,明白了勤劳的重要性,不能学习寒号鸟得过且过的行为。

我感觉到自己没有很好地去评价不同的学生,有点赶。今后在评价语上下点功夫!

寒号鸟课后反思考篇七

《寒号鸟》是部编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中的一篇课文。它讲述了喜鹊和寒号鸟对待做窝的不同态度和不同结果,说明了好逸恶劳、得过且过是没有好结果的。在教学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教学,达到了较好的效果。

正式上课以前,在与学生问候以后,出示寒号鸟的挂图或图片,然后讲了一个关于寒号鸟的小故事。首先让学生们先从感官上初步认识寒号鸟,然后再从听觉上感受寒号鸟为什么要哀号,在导入课题的过程中,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想要知道寒号鸟名字的由来,以及它为什么如此叫。这样,就巧妙的从同学们的求知欲望迁移到对课文内容的探索上,自然地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去。

我在上新课以前都要求学生自己回家做字卡,在做字卡的过程中学生自然而然就有一个识字的过程。到第二天上课让学生运用手中的字卡互相检测。我再去检查、纠正就比较容易。而有些词语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进行表演,理解如“打哆嗦,冒汗”。又如“寒号鸟,崖缝,当作”中多音字的`读音,特别出示词语,范读,为阅读课文扫清了障碍。

在这一环节中,我出示了本节课需要掌握的8个生字,首先让学生观摩每个生字。小组讨论每个生字的结构。然后说一说哪几个生字比较难写,教师进行了范写指导,学生描红。然后找出简单的生字,让小组间合作学习,接着上台当小老师,给全班同学讲。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巩固了本课学习的生字。但这一环节中我疏忽了对学生所写的字进行展示点评,以致于学生对自己所写的字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另外,不能把生字放到课下解决,这个对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不现实,识字任务一定要放到课堂上解决。

我认为在以后教学中我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1、评价语言不能含糊不清,语速要慢,做到声情并茂,富有感染力,我认为对于低段学生很重要。其次,本节课的评价机制落实的不到位,在以后的教学中要多注意。

2、在备课中要反复分析教材,抓准教学的切入点,让学生和自己更轻松的完成教学任务。

3、在教学碰到难点,不要急于求成,要循循善诱,把更多的说话时间留给学生,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寒号鸟课后反思考篇八

对本节课的反思我想先从回顾和反思自己的设计思路说起。上一节有独特文化内涵的课?还是上一节中规中矩的课?这是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的疑惑,最终我选择了折中。尤其是因为课时所限,想要完整地呈现完整的设计,需要两个课时才能实现,在一个课时的呈现中就势必有很重要的取舍。

选这篇课文的初衷,是因为这篇文章是我们80后的经典回忆,寒号鸟的“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垒窝。”至今朗朗上口。它的体裁又属于民间故事,我喜欢有历史感和文化内涵的教材,再一次被选入部编版教材,或许也是有它这方面的原因。文化符号是我解读文本的一个视角。

这篇课文另外一个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给我们留下了比较刻板生硬的道德说教,在强调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今天,或许我们可以有新的思维角度。我很喜欢李欧.李奥尼的经典绘本《田鼠阿佛》,这是一个与《寒号鸟》背景相似,角度却完全相反的故事。从心底来说,我更喜欢《田鼠阿佛》的故事和视角,更具审美性。我不断去比较民间相传的故事《寒号鸟》和艺术家创作的故事《田鼠阿佛》。

然而,我的思维和情感也在不断转换,我想起民间故事的特点,松居直在《我的图画书论》中所阐述的传说故事中的劝善惩恶,这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黑白分明的视角。对于劝善惩恶和明显的善恶之分,我的思维是有一个发展和回归的视角的。从一开始的被动接受,到中间的质疑和知性思考,再到最后用朴实的眼光去看看待劝善惩恶,去理解古代的劳动人民如何借助民间传说或故事来传达这一朴实的观念。没有一些最朴实和本真的信念,人就无法生存下去,这是一个底线。那同样的,要勤劳,眼光长远,不能得过且过的道理也是如此。不劳动,眼光短浅就会有很悲惨的结局。有历史感的民间故事被一代代人口口相传,这个道理更显示出朴实的光彩来。现代社会对一些价值观的判断趋于暧昧,现在的孩子们大部分都生活在优渥的环境下,有父母为他们规划的一切,他们更容易沉迷在当下的享受中,而缺乏长远的眼光。因此,在强调立德树人的今天,这篇课文出现在新教材中又增添这样一层含义。因此,我又想到从民间故事这一视角来解读文本。

细读这篇课文,又发现文章的语言很有特点,简练,有韵律和节奏感,三三对,四四对,五五对。尤其是喜鹊和寒号鸟的对话,以及寒号鸟的叫声。在结构上采用反复的手法,在反复中又有所推进。其中第一自然段是经典的的讲故事模式,很类似“从前有座山,山上有座庙,庙里有个老和尚……”顶针的格式讲下去,让低年级的孩子孩子们有一种稳定的期待感,进而产生浓浓的兴趣。

节奏与韵律适合低年级,因此我决定以此着手。在第一课时中,我是通过老师讲故事来实现故事的整体感知。这是一个民间故事,孩子们要听才会有感觉,就像过去的老人或长辈坐在火炉前或者大树下,给身边的孩子讲述一个个民间故事。在听中触发孩子的语言敏感。在孩子接触课文前,我给孩子们声色并茂地讲,接着请孩子们说一说自己的第一感觉,这个故事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有的孩子说故事的主人公,寒号鸟太懒惰,还不听劝告;有的孩子说寒号鸟不好好做窝所以冻死了,这是对民间故事道理的一个初步感知;有的孩子说很喜欢“哆啰啰,哆啰啰,寒风冻死我,明天就做窝。”这句话,这是关注到了这句话的语言特点,节奏、韵律、叠词的朗朗上口;还有的学生说对结局寒号鸟冻死了印象很深,不喜欢这个结局,想让寒号鸟改变那样就不用死了。这是对悲剧这种审美的一种遗憾,也是对故事结局的一种解构。孩子们的这些第一感受就是这篇课文的阅读起点。因此我想要从中抓一些点来展开第二课时的教学。接着我让孩子们结合课文插图再来朗读一遍故事,孩子们普遍出现困惑的表情,并提出疑问:寒号鸟不是一只鸟吗?书上为什么画了一只松鼠?于是第一课时我要完成的首要任务是给孩子们介绍寒号鸟的身份。在寒号鸟到底是鸟还是鼯鼠上,我查阅了很多资料,寒号鸟的故事由来,包括古人给动物命名的传统,后来改编成的童话戏剧、童话音乐剧,以及动画片中寒号鸟的形象,部编教材又是如何把寒号鸟的身份定义成复齿鼯鼠。这些对于当年学过《寒号鸟》并一直以为寒号鸟是鸟的我们这一代来说,很有意义。而对于直接接触新课文的这一代孩子们来说,这个疑惑比较好解除。对于低年级的孩子也没有必要对这些资料进行深究,因此我选择了比较简单的介绍和解释。

在第二课时我的教学中,我从民间故事的主人公、道理、语言三个方面进行教学设计。由于时间限制,除了开头的字词句、故事梗概复习和最后的写字教学,中间并没有太多时间展开充分的设计,因此如何取舍就成了关键。首先要抓住本课的语文要素,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其实本课要围绕这个点,还可以延伸出相同意思的递进化表达,如两次对话有相同有递进,两次叫声相同中又有递进,但是我没有在这点上进行深挖,对二年级上学期的孩子来说未免太深。因此,我主要着手在两次对话的语言特点以及相同意思的不同表达上。为什么还要设计两次对话的语言特点,甚至包括寒号鸟的`经典叫声的韵律?我觉得这些都是民间故事在一代代讲述中所形成的最适合给孩子们讲述的语言,是深深贴合孩子们兴趣的语言,背后的朴实道理也是通过这样朗朗上口的语言来传达的,因此这一点不应忽略。而且节奏也是低年龄孩子的一个审美要素,提升孩子的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初步审美能力,这一点不正合适吗?在体会主人公形象上,主要是通过多种形式的读。道理上主要引导学生感知不同的行为和态度会导致不同的结果,并在板书中体现出来。道理是让孩子们在进一步细读故事后联系生活来体会并表达出来。最后的课外拓展既是满足部分孩子对于结局的重新解读,也是引导孩子在阅读中受到不同的思维启发和审美感受。没有在课堂上进行故事的创编,我想这是对民间故事的尊重,也是对经典文本的一种尊重,经典文本是有它独特的审美和价值的。因此我把换一种视角放在了课外,让孩子们在拓展阅读中自由体会和选择,尊重孩子的阅读感受。

本节课也有很多不足,如在教学节奏上把握不够灵活,可以在本节课的语文要素上多花一些时间,如,把写冷、热等的不同表达方式读一读,在读中感受表达效果。也可以多探索同样是写风,文章都有哪些写法。在了解“得过且过”这个词语的含义时,联系上文寒号鸟的行为,并对其进行评价,进而理解这个词。但是这个环节进行得比较仓促,应该引导孩子联系上文对寒号鸟进行充分评价,从而真正弄懂什么是“得过且过”。课堂的承载量比较大,很多地方都想要设计,有些臃肿。要做到一课一得,而不是一课多得。在以后的教学中还需要不断磨课,不断在实践中改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