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总归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一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叮嘱、想当然、前排、靠边、一幅画、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熟悉、教诲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中老师说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
学习抓住重点语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蕴含的道理。
情境再现、画画、评评、读文悟理。
:自主学习、多读、多思、多感悟。
杨桃两个,课前让学生看读杨桃的资料。
1、师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教师板书囗)我写了一个什么?想象一下。像什么?都猜不着啊?它像一块豆腐。再看,
(教师在口里写十,成田)这豆腐怎么了?
一块豆腐切四块(教师板书在田下画画,成画)现在呢?这块豆腐怎么了?放在锅里怎么样啊?(板书在画上加一成画)什么字啊?(画)
现在你们按笔顺写一下,举起手来。(学生用手比划)
(板书杨)这是什么?这是什么?(板书桃)
2、交流资料
见过杨桃吗?课前你通过查资料、读资料袋了解到什么了?(指名谈)
读过课文吗?还想不想读?
1、自读:你自己选择你最喜欢的方式来读书。默读也可以;朗读也可以;两个人读也可以;小组读也可以。你说老师我想搬上椅子找我的朋友去读也可以。读一次,开始。(学生各自读文)
2、指读:还想不想读了?谁读得最好?你起来,读第一段。(指名读文)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画走了样。
你觉得班里还有读得比你好的吗?你找他当你的榜样。
3、指名的榜样生读下一段。(生读文)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让生上台)比如我现在是一个杨桃,放在这儿,让大家来画。老师让画杨桃的时候,你按照书上的介绍,当时课文中的我坐在什么地方?大家读读那句话。
(生齐读文):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我坐在前排靠边的地方。你指指看,我可以是咱们班的谁?就按现在的座位。还可能是谁?
4、分角色读:下面我们一起读下面这一部分。谁来当解说员?(指名)你就读叙述部分。谁来当老师?同学们说的话,大家一起读。看看你们能不能分清是谁说的话,开始。(学生按角色读文)
5、齐读: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就画成什么样。
6、指名读:最后一段谁来读。
(生读文):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hǔi)使我一生受用。(重点指导诲的读音)
1、再读文:还想不想读?这回我还让你们读,默读,默读完了我要让你们站起来说话,我不提任何问题,就让你随便说,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提问题也可以。明白没有?一边读一边想,想好你要说的话,想好你要提的问题。(学生默读课文)
2、交流读文感受
(1)你先举手,你想说什么?(指名学生发言,教师相机板书重点问题,简单问题随机解决。)
(2)我给画一样东西,你们能看出来是什么吗?
(教师在黑板上作画)我先画一个圆,中间再画一个圆,里面再画一个圆,还有个小把儿,这是什么东西,你们能看出来吗?如图:
你们为什么猜不到,看不出我画的什么画?因为你们用的是习惯的,常用的,常看到的那种观察角度。你们在喝水的时候,用水杯不用?这个图是从哪儿看水杯?
从上面往下看就是这样子是不是啊?不同的角度看东西就有不同的结论,明白没有?
(3)我再画样东西有兴趣猜吗?(教师在黑板上作画)我最善于画圆圈,一个小圆圈,两个小圆圈,三个小圆圈,四个小圆圈,五个小圆圈,然后再把它们围起来,是什么?你说。如图:
猜不到了吧?你们看我这只手,从这个端点来看(师将手伸展指尖对着学生)看这只手是不是画的样子?
可我要画成这样子(在黑板上画了只正面的手)一看就看出来。因为这是习常性的观察法,而今天我让你们从手的端点来看,就看不出来了。文中那个同学画的杨桃像五角形,同学们都笑了,他们为什么笑?
(生:因为同学们都用平常看惯了的方法去看,觉得画得不像,才笑。)
1、过渡:你们对画画感兴趣吗?感兴趣你再读读这篇文章。自我衡量一下,这篇文章你们读懂了没有?
2、看来大家对课文真的理解得差不多了,究竟理解到什么程度,我下面开始考试。愿意不愿意接受?
(出示手中袋子)你们猜这袋子里面有什么东西?
前两排同学向后转,我这里真有一个杨桃,想让你们来画。你要能够画正确,这篇文章,你就读懂了。课文里面讲的道理,也就是含义,你们也就懂了。你要是没懂就画不正确。我一会一看你的画我就知道你懂了没有。我把杨桃放在这里。(教师将洋桃放到学生中间)只画杨桃。打开你们的本,不用画太细致,只画它的基本轮廊就可以。给你五分钟的时间,开始作画。
(学生作画,教师查看)
好了,好多优秀作品我已收集过来了,咱们先下课,下节课再来评价。
上节课我们每位同学都认真读了读课文,并根据自己的理解给杨桃画了幅画。现在我们就来看几位同学画的杨桃,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懂了吗?
1、提出评价要求
你要想评价他读懂课文没有,你在评价的时候就得引用课文的有关语句。用课文上的话来说他理解了,或者没有理解。
2、评第一幅画(选画得正确的,重点指导评价方法。要坐到别人位置上去看再评。)
出示第一幅画。这幅画是谁画的?(学生起立)大家看清是他画的。开始评价。
师提示:要想正确地评论人家的画,应该怎么办?
(生:应该去画这幅图的同学座位上去看这杨桃?)
课文上有没有关于这个方面的叙述?谁找到了,读出来。
(生读文)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老师走到我的座位上,先干什么呀?在他的位置上来看。这是一次叙述。还有没有?关于刚才那个问题,课文哪里还有叙述?
(生读文):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座位上。
哪几个同学?(笑人家画得不对的几个同学。)请他们干什么?
老师亲自去,然后又让笑话人家的同学亲自去。去哪里?去画杨桃同学的位置上看,怎么样的看?(理解审视)
现在知道了该怎么正确评价了吗?
现在来评价,看实物和看图对照,讲。找到课文上有关的语句,说明他对。
(生读文):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
3、评第二幅画(也选画得正确的,重点让大家从评价中明白画时是怎么画的。)
这儿还有一幅图,来看一下。(指名进行评价)
(指作画的学生)你来读一下课文,说明你为什么能画得很正确?
(生读文):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他读懂课文没有?那么父亲的话他做到没有。引用有关语句。
(生读文)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4、评第三幅画(选一幅画得不太像的画,重点让学生理解不能想当然画画。)
咱们再找一幅画,这是谁的?谁来评价?
他为什么不对?用课文的话评判他。
他没画成五角星样的,而画得像别的,犯了什么错误了?(画走了样)为什么画走了样?(想当然了)
师:想当然了,他想的杨桃有翅膀,就按照平常对杨桃的印象来画了,对不对?为什么画画不能想当然?
要想不想当然,要想不画走样,应该怎么办?课文上怎么说的?
(生读文)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
师:是谁说的话?课文最后说老师的话和爸爸的话非常怎么样啊?(相似)那么把相似的爸爸的话再读一次,大家读。
(生读文)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1、抓住重点,归纳总结。
刚才我们作画和评价时,大家发现没有,我们引用的课文语句大多在哪些段里?(1、2段倒数2、3段)在重要的段前画个圈。(学生找段画圈)
第一自然段是什么内容?简单地说。(教师板书爸爸的话)
第二自然段是写什么的?(板书我的画)
十八自然段是讲什么的?(板书老师的话)
小结:现在又告诉了你一个读文章的重要方法。紧紧抓住文章中最重要的内容深入理解。你看他写老师和同学问答的过程,写了好长,是不是呢?一句一句对话。其实它只起了个铺垫的作用,衬托环境的作用。讲讲事情的由来,很简单。真正的道理在哪些段落里呢?在这三个段落里。这是第一步:读文章抓最重要的段落;第二步,最重要的段落里面再抓最重要的句子。现在从这里面往出抓爸爸的话,你认为哪几句话最重要?越简炼越好,你讲。(指名)
可以概括成八个字。板书(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师:这就是父亲说的话中最重要的部分。在他作画这一部分中再找出最重要段落里的最重要的句子,我也要八个字。好好读一读,你找到就说明你完全读懂了。
板书(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师:下面该看老师的话了,也是从老师这段话里找最重要的内容,然后概括。几个字?
板书(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还是这八个字。因为老师的和父亲的话非常相似,基本相同。
2、小结:要想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指板书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指板书老师的话)这个作画的人必须是什么样的态度?(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对了,只有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指板书中间一行)才能做到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课文全明白没有?
3、拓展延伸,明理导行。
现在讲的是画画,我们从课文中出来,不说画画了。做别的事情。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怎么理解?怎么联系别的事情?比如我今天上学的时候,走到街上看到一个老汉,在逗一只猴子招人看,在耍猴,我被他吸引了,一下子忘了上学的时间了。等到想起来了,跑到学校里迟到了。老师问我:你怎么了?那么根据是什么样,画什么样这个要求,我应该怎么说话?
那么你要是看耍猴的同学,我是老师,你怎么跟我说?(指名)
事情是什么样的,我们就说是什么样的。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大家联系起来,总起来看:这个事情是什么样子的(板书事)我们就按照事情本身实际的情况去观察,去了解,去反映,对不对?这就加了一个字(板书是)。这个字不是是不是的是,而是准确、正确的意思。所以我们平常拿这两个字组成一个词语,(加板书实和求,组成实事求是)对,根据实在的事情真实的样子,我们去寻求最正确、最准确的认识和解决办法,这就叫什么呀?实事求是。
课文讲的是画杨桃的事,我们把它扩大到一切事情了。现在你是不是知道得更多一点了?
知道什么了?(指名说)
要想做到实事求是,大家告诉我,你应该抱什么态度去做事?
4、实践练习
美术课也结束了,但画杨桃这件事让作者和他的同学受到了深刻的教育。那么在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这样的事情吗?通过学习和联系生活实际你都有哪些体会、感受,从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请你也拿起笔用概括性的语言写一写你的这些体会、感受和明白的道理。把它写在自己做的小书签上。写后让学生读一读把书签送给老师或自己的好朋友,让他们与你共同分享。
画杨桃
实事求是
爸爸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老师的话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二
《画杨桃》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三年级下册第三组的一篇精读课文。课文主要讲图画课上,对杨桃进行写生练习,“我”根据自己看到的,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同学们觉得好笑。老师通过这件事,启发大家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看有不同的结果,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根据课标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难点是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并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怎样把一段话说清楚。
1、用各种不同的方法理解“嘲笑”、“审视”、“和颜悦色”、“教诲”。
1、朗读课文,背诵第18自然段老师说的话。
2、培养学生读中感悟的能力, 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理解老师的话,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并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把一段话说清楚。
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维方法的教育。
我认为习作要顺利的起步,必须从阅读优秀作品中学习积累语言、习作表达方法入手。《语文课程标准》在3-4年级学段“习作”目标中也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像,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那么,如何在读中悟写,让读和写有机结合起来呢?我在教学中尝试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在阅读课文时,抓住重点词句、段落,通过朗读、理解、感悟,来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认真观察和准确表达的方法。如:在教学3―18自然段时,抓住文中的老师发现学生看了作者的画后引发嘲笑时的系列动作“看、坐、审视、回到、举、问”等进行体会,让学生感受到作者观察人物非常细致、表达十分准确。这样把这位老师治学严谨,教育学生以理服人的品质表达得淋漓尽致。同时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来反映人物内容活动的表达方法。二是在关键地方创设情景,练习说话和写话,达到以读促写,以读导写的目的。比如,当文中的同学对老师的话已经有了正确的理解并受到启发教育时,我借机引导学生的回忆自己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并创设问题情景:“当我们嘲笑别人和被别人嘲笑时,当我们误解别人和被人误解时,我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同时,我再适时予以指导,让学生学会在表达时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这样,学生就会有内容表达了,并且善于表达。从而达到从读中悟写,让读写结合,让阅读教学促进学生的习作顺利起步。
制作多媒体课件、实物杨桃、五角星形的杨桃图画
一、复习导入 设疑激趣
1、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2、谈话: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小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这是怎么回事儿?
3、学生回答后教师过渡:是的,“我”是这样做的,而且“我”是认认真真的看,老老实实地画,结果“我”把这幅画交上去时,同学们是怎样的反应呢?
二、感受嘲笑 体会做法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3―5自然段,看看有什么发现?
2、体会同学们第一次的嘲笑。
(1)学生交流后让学生读读文中同学们嘲笑的句子。
(2)体会同学们嘲笑的语气。
a、引导:你们什么时候会哈哈大笑过?你们的这种笑和文中的哈哈大笑一样吗?有什么不同?
b、学生回答后板书。(嘲笑)
(3)指导朗读:有了这样的体会,谁来读读这两句话?
(灯片出示句子)“杨桃是这个样子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方式:指名读――体会――评价――再读――齐读)
3、理解老师的态度和做法
(1)听到同学们的嘲笑,老师没有笑,他是怎么做的?
(2)学生交流文中的那段话。
(3)指导学生理解“审视”。
在老师这一连串的动作中,哪个词最能体现老师和同学们的态度截然不同?(审视)让学生把
老师当作杨桃做做审视的动作,其他学生观察后描述并评价。
(4)同学们想想:老师这一看,会有什么发现?
三、深入研读 悟情明理
1、教师引入:是的,正因为有了这一发现,所以,老师举起了“我”的这幅画,(师举起画
成五角星的杨桃图画),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2、同学们拿起笔,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课文7――17自然段,边读边做上记号。
3、同学交流,了解同学态度的变化。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1)出示两次对话,学生交流。
(2)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两段对话,细心的同学一定会发现什么?
(3)引导学生体会、交流后小结:前一段对话回答得很简单,很干脆,很坚定,同学们还在嘲笑;后一段对话里有很多省略号,同学们的语气支支吾吾、吞吞吐吐(板书:吞吞吐吐),是知道自己错了的表现。
(4)指导朗读,学生评价。
(5)教师举起画和一名同学合作读后,同学分角色朗读。
4、朗读、理解老师神情的变化
(1)指名读文中的语句。
(2)思考讨论:
a、当老师审视了讲桌上的杨桃,听见同学们还在嘲笑“我”,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为什么变得严肃呢?
b、这段话中哪个词说明了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一会儿?(半晌)半晌的时间有多长?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既没说什么,也没做什么,如果你就是文中这位老师,你在考虑什么呢?
c、老师想出的一个好办法是什么?
(3)出示杨桃实物,让学生从杨桃的一端仔细观察,并把看到的结果跟同位交流。
(4)想象:如果你们就是这些嘲笑别人的同学,看到刚才的这一幕,你们想说些什么?
(过渡语:听了你们真情的话语,我分明感受到你们心中的那一份歉意。看到同学们都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老师的神情也变得和颜悦色了。)
(5)(课件出示老师对学生说的那番话)教师用严厉的语气读其中的一句话给同学们听,学生评价,从而引导学生对“和颜悦色”一词的理解。
(6)指导朗读。(指名朗读―齐读)
(7)引导理解:这段话中哪句话给你的启发最大?为什么?(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同;不要随意嘲笑别人。)
(8)指导背诵。(过渡:老师的话朴实而深刻,让我们试着把它记下来吧!看谁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记住它?)
a、练习背诵。
b、集体背诵。
5、理解“教诲”一词。
(师:虽然杨桃风波结束了,但老师的话带给了我们深刻的教育。这种教育用文中的一词概括叫做教诲。)
四、口头说话 以读促写
1、师述:从作者岑桑小时候画杨桃这么简单的事情中,我们明白了如此深刻的道理。(播放音乐)其实生活中,我们也有嘲笑别人或被别人嘲笑的时候,也有误解别人或被别人误解的时候,当时,我们是怎么想的?怎么说的?怎么做的?
2、同学先想想,想好了再说说。看谁能把自己的经历说成一段完整的话。
3、同位相互练习说话。
4、口头习作训练,教师相机指导和评价。
五、积累语言 拓展延伸
1、师述:岑桑在老师和父亲的影响下,最后成了一名作家,听了你们刚才的话,我相信你们将来也一定很有出息。最后,我把岑桑的一句话送给大家(投影出示“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相信你自己,一切从自己出发,这样你才能不断设计出一条适合自己的道路。”),并希望同学们永远记住。
2、学生齐读。
画杨桃――五角星
嘲笑 → 吞吞吐吐
严肃 → 和颜悦色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三
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老师把两个杨桃摆在讲桌上,要同学们画。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讲桌上那两个杨桃的一端正对着我。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前,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的神情变得严肃了。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
“好――笑!”有几个同学抢着答道,同时发出嘻嘻的笑声。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那杨桃,像你平时看到的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好,下一个。”
老师让这几个同学回到自己的座位上,然后和颜悦色地说:“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这位老师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画杨桃》中小主人公的爸爸和老师,在画画时教会他怎样遭到同学们的嘲笑。这样的经历,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也能遇到类似的问题。应怎样面对他人的误解,这是很值得学生去探讨的问题。
能联系全文内容,感悟父亲和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并学会怎样实事求是地思考问题,处理问题。
课文教育学生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就会有所不同。这正是树立学生自信心,坚持自己正确观点的契机。
1、课文中生字新词卡片。
2、杨桃不同角度图的投影片
3、课文中重点句子的投影片。
2课时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学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听说的道理。
3、在老师的提示下,通过默读、朗读自学课文,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
4、培养学生读中自我感悟的能力,感情朗读能力。
教学目的:
1、学会读、写本课13个生字。查字典,联系上理解理解“审视”“和颜悦色”的词语。
2、整体感知,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3、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设身处地地想象小作者和同学们的不同的心理活动。
教学流程:
一、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画杨桃》,谁能给大家介绍杨桃是什么样的水果?
“杨桃,又名‘阳桃’、‘羊桃’,学名‘五敛子’,又因横切面如五角星,故国外又称之为‘星梨’,是久负盛名的岭南佳果之一……”
二、给充分时间读书自学。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主要内容。
(1)自己独立自学生字、词,不认识的字,通过查字典来解决。
(2)读后思考文中围绕画杨桃讲了一件什么事?
2、多种感官参与读书,提高学习效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引导学生敏锐察觉课文的主要话题,画出主要的句子。
三、汇报自学,提出问题。
教师梳理出问题:同学们为什么笑?老师为什么要严肃地说那一番话?
四、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想想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五、学习“画杨桃”这―部分(2―5自然段)。
1、默读第2自然段,画出作者看杨桃和怎么画的句子。
2、理解作者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说明什么?
3、联系前文想想,“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说说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4、出示讨论题“同学们为什么会笑小作者画的杨桃?”
5、老师的神情有什么变化?请读读相关的句子。
6、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再想想作者听到同学们的笑声会怎样想?
六、激活经验,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你在学习生活中是否遇到像作者一样难堪的情形呢?当时你是怎样想的?
2、那么我们究竟应持什么样的态度面对他人的嘲笑呢?学完一课,大家一定会有启发的。
七、课堂练习。
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教学目的: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结果。
2、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中蕴含着的深刻的道理。
3、抓住重点句子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观察实物,从多角度看。
教师拿一个几何形体,让几名学生坐在不同位置进行观察,然后让他们向其他同学汇报看到的物体的样子。
二、学习第6自然段
1、指名读,重点指导读出几个省略号的语气。
2、你发现同学们又有什么变化?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学习第7自然段。
1、思考:老师说了几句话?你能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吗?
2、投影出示“老师的话”。引导学生结合前文内容感悟老师说话的含义。
重点理解“相信自己的眼睛”。
3、感情朗读,并试着背诵下来。
四、小结学习,思想升华。
1、什么是教诲?为什么他们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
2、父亲和老师是讲画画上的事。在日常生活中,当别人的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样做呢?
五、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分角色朗读,老师也参与朗读。
六、教师总结全文。
当别人的想法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轻易下结论,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去看的;自己也应实事求是,相信自己的眼睛。这样我们就能在生活中科学、客观地处理问题。
七、课堂练习。
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八、实践活动。
1、日常生活中你听到或遇到过像画杨桃那样的事情吗?如果有,请讲给同学们和父母听。
2、写一篇《画杨桃》的读后感。
这节课,学生学习非常投入,思维活跃,课堂探究氛围浓厚,原因在于教师抓住了学生在阅读文本时动感生成的教学资源,使课堂精彩纷呈。其成功在于:
一、关注生命灵性,把握生成资源
“儿童教育是一种充满不确定的事”。课堂教学中,常常会出现令人意料不到的事情。这时如果教师只注重自己的预设,忽视了学生的独特体验,那么将使学生生命的灵性淹没在教师的灌输之中。以上这一教学片段,教师十分珍视“生成”,适时调整自己的预设,准确把握好生成的课堂资源,尊重学生,给予他们发表见解的权利,而自己则以参与者的身份投入到学生对问题的探究中。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用“心理视线”去读书、去领悟语言文字,通过多元想象与文本产生共鸣,使他们生命的活力在生成中涌动。如果教师不关心学生独特的感受,严格按照既定的预设方案进行课堂教学,那么学生的灵性将被彻底抹杀,课堂也将毫无生机可言。
二、构建对话平台,呈现精彩生成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教师应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上这一教学片段中,学生以个性化的方式走进文本──给师生对话部分添加提示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与文本展开对话,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发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去想象,然后补白省略,最后在敞开心扉的对话中,在表达阅读感受中,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理解文本、感悟文本,体会到不能随意嘲笑别人,遇事要多从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种源自学生“童心世界“的生成资源是富有生命力的──处处呈现着精彩的感悟,焕发着灵性的光芒。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四
1、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叮嘱教诲等词语的意思。
3、学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通过学习,基本上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了,还初步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谁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图画课上,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了同学们的嘲笑,老师教育我们看到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使我受到很大的启发。)
1、是的,课文讲的就是一次图画课上画杨桃引发的事情。课文的第二大段以画杨桃为主线,写了哪几个人物?(老师、我、同学)不同的人物在看杨桃时候,有不同的表现。
2、请同学们仔细研读第二大段,选择其中一个人物仔细研究一下。我们可以怎样研究人物?(抓住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变化来研究。)
3、先自己独立读课文,仔细思考你研究的人物是个怎样的人,然后和你的同桌交流讨论,共同研究。
1、我是个做事认认真真,老老实实的人。
⑴ 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⑵ 我之所以把杨桃画成了五个角的什么东西。是因为_________。
① 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② 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③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⑶ 我知道杨桃的样子吗?那为什么还要把它画成五角星呢?我受到了谁的影响?(父亲)(出示父亲的话)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指名读父亲的话,父亲的话怎么理解?(理解想当然)
是圆的就──,是方的就──,不要把圆的画成──,也不要把方的画成──,否则就是──。
练读父亲的话,指名读读,评议。(注意抓住提示语,读出父亲的严肃、语重心长)
2、引导学生抓住同学们的语言变化,体会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的变化过程:
⑴ 对比朗读教师与同学们的两次对话,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嘲笑、误解、自以为是)
① 出示两段对话,学生自由对比读两段对话。你有什么发现?(第一段话中同学们的答句后面都是感叹号,表示想当然不假思索的语气;第二段话语中多了两处省略号,说明同学们的回答支支吾吾,结结巴巴,迟迟疑疑。)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
② 补充提示语,在体验中表情朗读同学们嘲笑我的话语。鼓励学生个性化朗读,可以用肢体语言,如神态,手势,抓重点词、标点、语势等,同时说说为什么要这么朗读?学生互相评价。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不像!同学们___________地说。(不假思索地大声说)
它像什么?像五角星!大家____________地说。(异口同声)
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不像。他________地说。(结结巴巴)
那么,像什么呢?像五五角星。他___________地说。(他迟迟疑疑)
③ 小结,不同的标点可以表达不同的意思,这就是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
⑵ 想象说话:
为什么同学们的态度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观察杨桃)
这一看,________;这一看,_______;这一看,_________。
① 这一看,同学们发现从我的角度看杨桃,它确实像个五角星。
② 这一看,同学们知道嘲笑我是错的。他们的神态发生了变化,一个个脸色通红,说话结结巴巴。(学生表演朗读)
③ 这一看,同学们懂得不能想当然地嘲笑别人。要实事求是,设身处地,尊重别人的看法。
④ 这一看,同学们理解了我。他们嘲笑我的时候,我没有流泪,而这时候,我却热泪盈眶,我的心里感到暖融融的,因为我得到了同学们的理解和尊重。
我从被误解到被理解,同学们从误解我到理解我,这个过程的变化,起主导作用的是老师的教育。谁来说说你们对老师的研究?
3、抓住教师的神态变化,体会老师的循循善诱:
⑴ 老师的神态为什么从严肃变得和颜悦色?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理解审视和老师为什么审视。审视是指审慎地观察。老师之所以要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 对我的图画感到有点惊讶,也想看个究竟。
② 对同学们的嘲笑感到不满,想考证后教育孩子们。
③ 他是一个严谨认真的教师,不想当然地评价学生,他要根据事实进行评价。
⑵ 理解严肃:
同学们的嘲笑像一根根鞭子抽打着我幼小而敏感的心灵,我感到伤心极了。我开始迷惑不解,对爸爸的话语产生了怀疑。我多么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理解!我的神情引起老师的注意,他的神情变得严肃,他沉默了半晌。通过刚才的学习,现在同学们肯定知道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的严肃的原因了。
① 凭想当然说我画得不像;
② 没弄清事实真相就取笑人;
③ 老师从我的角度去看杨桃,知道就像五角星。
⑶ 同学们,你们能猜测一下,在这半晌的时间里,老师在想什么吗?(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想办法要教育他们)。
⑷ 课件出示老师的话: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当我们看见别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时候,不要忙着发笑,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⑸ 老师的话说得多好啊!谁来读一读?应该读出怎样的语气来?(和颜悦色、语重心长)指名读。
能谈谈你的理解吗?
① 同一事物从不同角度去看就有所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② 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⑹ 为什么老师没有在审视杨桃后就用这段话语来教育我们?(这是个循循善诱的好老师,他要创设机会,既保护我幼小的心灵不受伤害,又要让其他学生自己发现错误,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心悦诚服。)
⑺ 出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读后讨论,教师和父亲的话语那么相似。他们相同的地方是什么?(要实事求是地表现自己的角度看到的东西。)他们不同之处又是什么呢?(老师的话语中又提到要尊重别人的看法。)
1、同学们说得很好,确实,在父亲和老师的影响下,作者最终成长为一个作家。让我们来看看他的情况。
岑桑,生于1926年,广东顺德人,我国当代著名作家。194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9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社会学系。1950年参加工作,196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5年当选中国作家协会广东分会副主席。著有散文集《当你还是一朵花》、《在大海那边》、《岑桑散文选》,诗集《眼睛和橄榄》等20余种。评论集《美的追寻》获第二届广东鲁迅文学奖,《岑桑作品选》获首届冰心儿童图书奖等。
岑桑说:多年来,我一直脚踏实地,实事求是地做人、做事,这是从小时候老师、父亲对我的教诲。几十年来在文学上我自己留下的却只有几行脚印,那些浅浅的脚印为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将不留半点痕迹了。
2、读了这段文字材料,你又有什么体会?(学生谈)
3、看来小时侯父亲和老师的教诲对作者岑桑的一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真的使他一生受用。让我们再好好地来读读课文中老师、父亲的那段话。(课件出示)
齐读,再一次感受。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五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2.通过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用“严肃”、“熟悉”造句。
4.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为完成本课的教学要求,达到了解作者写作意图及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目的。通过指导预习,初读课文了解文章梗概。通过第1课时细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学习生字新词。通过第2课时讲读、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使学生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学习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通过第3课时的巩固练习,进一步对学生进行语文基本功训练。
教学时可采用从课文最后一段入手的方法。先分析父亲的话,再围绕一节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重点分析老师说的那段话。在读懂这段话的基础上,把句子与句子联系起来,理清这段话的层次,弄懂这段话的主要意思,领会其中所说的道理。
杨桃的实物或模型与挂图,投影片,小黑板,生字词卡片。
三课时。
1.根据课题,初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当你们看到29课《画杨桃》这个题目时,会产生什么想法呢?课文是写谁画杨桃?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画?怎样画的?画得像不像?
2.划出文中的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记忆。3.熟读课文,解疑设疑。
这篇课文的作者就将杨桃画成了五角星,不仅没有受到批评,反而得到了肯定,这是为什么?
一、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杨桃的实物或挂图,引导学生描述,并加深对杨桃的认识。
2.联系预习中的问题,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二、再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知道文章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3.默读思考讨论:“我”(作者)照实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可笑吗?
4.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辨析“我”、“同学们”及“老师”说话时不同的语气、语调,并注意生字的发音。
5.齐读课文。
6.思考(也可同桌讨论):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这篇课文写的是“我”小学四年级一次图画课上练习画杨桃时发生的事情)
7.以问促读,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哪些段落是写在一次图画课上发生这件事的?(从第2自然段到倒数第2自然段)(这是文章描写最细致的部分,即文章的重点部分)
(2)开头第1自然段,写的是什么?(讲父亲怎样教“我”学画。)(这是文章的第1部分)
(3)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什么?(讲父亲和老师的话使“我”一生受用。)(这是文章的第3部分。)
小结:通过上面的阅读和练习,我们清楚地知道这篇文章由三部分构成,且属“总――分――总”式结构。第2部分是全文的重点。
三、细读课文,在语言环境中识字、解词,(也可根据预习情况,对生字词做一强化)。
1.指名读课文第1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叮嘱:再三提醒、嘱咐的意思。
想当然:指不顾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的印象下判断。
走了样:失去原来的样子。画走了样:画的和本来的样子不同。
小结:从这一段可以了解到,作者最初做画的严谨态度是父亲严格要求,多次教诲的结果。
2.分角色读读课文的第2部分。
(1)选择一名学生读旁白,另外一名学生读同学甲,一名学生读同学乙,其余学生读“大家”的话,教师读“老师”的话。
(2)教师将这部分出现的生字板书在黑板上,并指名读一读它们所在的句子,达到正音、解义的目的。“审”(shěn)“晌”(shǎng):翘舌音。“肃”(sù):平舌音。笔顺:■(共8笔)熟悉(xǐ):知道得很清楚。
哈(hā):拟声词。本课指放声大笑时发出的声音。
3.指名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诲”:四声(huǐ),字义是教导、诱导。受用:得到益处。
一生受用:就是对自己一辈子都有帮助、都有好处。
4.抽读生字新词卡片,识记生字。
5.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体会词义,进一步熟悉课文。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细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学习了生字新词;这节课我们要通过精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弄懂为什么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后没受到老师的批评,反而受到了肯定;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有哪些相似之处。他们的话为什么能使作者终生受益呢?(也可根据班级具体情况,让学生自己把在预习中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从“一生受用”这个词中,我们能不能估计出作者写这篇文章时,大约是什么年龄?(大约年事已高,也就是人到老年。)(从“使一生受用”这个词还可以看出,本文是用回忆的手法,写了发生在小学四年级一节美术课上的一件事。)
①能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是“老师”和父亲的话。)他们讲的内容一样吗?从哪个词可以看出?(从“是那么相似”这个词中看出的。他们讲的内容一样。)相似是相像或相同,前面的修辞词“那么”怎样理解?(特别、十分)
②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出示写有父亲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2)出示投影,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两层。)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第一层是说应该怎样做,即要认认真真地去观察所要画的一件东西,画时要按观察到的样子老老实实地去画;第二层意思是说不要怎样做。即不要不顾看到的实际情况,只根据自己脑子里对事物的印象下判断,把画画得与实际观察到的样子不同,因为这样是学不会画画的。)
小结:父亲从正、反两方面讲了画画时该怎样做,不该怎样做的道理。从他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的父亲对作画很有研究,是作者学画的启蒙老师。他的话不仅使作者在学画画时受益,而且影响到作者一生的为人处事,即:无论画画还是处理其他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科学的思想方法。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①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出示写有“老师”话的投影片或小黑板。)
②“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五句。)
③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说明作者及他的同学都是杨桃故乡的人;他们都非常清楚杨桃的外形。)
b.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
么作用?从这句话中能想到什么?(用“但是”一词转到了问题的另一个方面,也就是观察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从这句话我们可以回想起著名画家达・芬奇的老师说过的一句话:“每一个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也不一样。”既然鸡蛋从不同的角度看,形状都不一样,更何况具有肩部肥大,底部略尖削,并有五条棱这一明显特征的杨桃呢。)
c.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指恰巧面对杨桃底部这一观察点来观察的时候。)
d.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
小结:“老师”的前三句话,紧紧围绕画杨桃这个例子,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会有不同的样子。明确地指出换一个角度看,杨桃根本不像杨桃了,还真像个五角星,肯定了“我”观察仔细认真。书中的第一幅插图,就是同一个杨桃,从不同角度看到的两种样子。其中一种样子还真像五角星。(板书:看的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④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2)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①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板书:我画成了五角星)
②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两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这能说明什么?(说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既与其他同学不同,也与自己平时看杨桃的角度不同。)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看投影读一读。)
③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是作者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的结果。)
④指导学生看文中的第二幅插图。
小结:作者把杨桃画成像五角星的样子,有两个原因。但第二个原因是最主要的。“认认真真地看”说明他不凭想当然,既相信实际,也相信自己的眼睛。“老老实实地画”就是作者遵照“爸爸”所叮嘱那样去画。
(3)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①“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认为作者画的根本不像杨桃。)
②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一样。)表示出的情感程度相同吗?(相同。都是用十分肯定的语气,表明作者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③“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板书:同学哈哈大笑)说明什么?(说明他们一是没有考虑到作者看杨桃的角度,二是自以为对杨桃已十分熟悉。)
(4)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①“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他先是怎样做的?其中有一个词语,请找出来。(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讲桌上的杨桃。)“老师”为什么要坐在作者的座位上“审视”?(“老师”坐在“我”的座位上,就是要从“我”看杨桃的角度进行观察,据此判断“我”画得是否准确。)(板书:老师审视)
②“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老师”的目的,是要让学生从他亲自“审视”的做法上,悟出从不同的角度看事物,看到的结果也不同的哲理。)
③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严肃起来。)为什么要变呢?(发现作者明明画得很准确,但全体同学们却说“不像”,这种现象引起“老师”的深思,他意识到不仅是“几个”而且是大多数同学还不懂得作画的起码要求,更不懂得用科学思想对待事物。)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半晌。)(“半晌”是过了好大一会儿。也可以说明老师对于如何处理这件事,认真地进行了考虑。)他是怎样考虑呢?(先摸清认为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好笑的是哪些同学。)
④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5)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至17自然段。
①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让他们也从作者看杨桃的角度来观察,使他们亲眼看到事实的真相,自觉接受教育。)(板书:“这几个”让轮流看)
②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引导学生理解省略号在这里的特殊作用和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③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6)继续看幻灯片,剖析“老师”说的话。
①“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②看投影片。默读“老师”的话。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并指名读这一句。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
③“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
④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⑤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a.通过对课文的精读、品味,“老师”的话始终紧扣画杨桃这件事叙述,是本文的重点。包含着两层意思。前三句为第一层,说明“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后两句为第二层,告诉我们懂得了这个道理之后应该怎样做。
b.通过对“老师”说的五句话的学习,我们不仅明白了作者是怎样把一段话写得条理清楚的,而且也明白了它的含义与父亲教诲的相似之处。
(有条件的班级,可引导学生联系学习实际、生活实际,适当举些例子,以拓宽思路,加深理解,并把从阅读中得到的收获,练习运用到实践中去。)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二、指导完成“思考・练习”第三题。
1.读题目,明确本题有两点要求。
2.读第一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这一句讲的是作者在他的座位上看到的杨桃的样子。否定了平时看到的样子,肯定了当时看到的样子。(2)启发学生联系实际,用“不像……而像……”练习说话。如:
①小明长得不像他的爸爸,倒像他的妈妈。
②他的这身打扮,不像个学生而像个演员。
③我画的这只天鹅一点儿也不像,倒像是一只丑小鸭。3.读第二个例句。让学生体会带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1)这个句子否定了忙着发笑的做法,肯定了要考虑人家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做法。
(2)启发学生用“不要……而要……”造句。如:①在成绩面前不要沾沾自喜,而要寻找自己的不足,争取更大的进步。
②我们不要自以为是,而要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三、完成课后第四题作业。启发学生用“严肃”、“熟悉”造句。
四、指导学生抄写生字(注意以下字形)。
“级”字不要丢了最后一笔“丶”。
“肃”字下面的书写规则是先中间后两边。
“晌”字与时间有关,是“日”字旁,不要写成“口”字旁。
“悉”字中间是“米”不要看成“■”字头。
五、指导背诵课文的后两个自然段。
六、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小练笔”。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六
1、理解课文内容,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实事求是态度的道理。
2、理解句子之间的联系,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会用不像而像等词说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让学生弄清我画杨桃为什么受到同学的讥笑,而得到老师的肯定。
体会老师最后那段话的意思。
1、启发谈话。
2、提问:
结合课文内容,谁能把课题画杨桃补充成一个完整的句子?
(我画杨桃。或我和同学们一起画杨桃。)
1、带着问题,默读2~5自然段,弄清我是怎样画杨桃的。
⑴ 我今天看到的杨桃是什么样子?
⑵ 我是怎样画的?
⑶ 我觉得画得怎样?画成了什么?
先由差生或中等生逐题回答,再由一名好生连起来说一说,然后比较句子,体会我是怎样画杨桃酌。
(放幻灯)说说下面两个句子,哪句写得好?为什么?
指名读第二句,注意重读的词。
板书:认认真真看老老实实画
2、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开始,同学和老师凶态度各是怎样?
同学们:哈哈大笑(讥笑),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
指导朗读同学们的话。
老师: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放幻灯)比较下面三个意思,审视应选哪一种?为什么?
⑴ 注意地看。
⑵ 集中注意力看。
⑶ 看了看。
(应选第二种,因为审视是一边看,一边进行比较,看得很认真)
老师在审视杨桃时会想些什么?他觉得我的画画得怎样?
板书:同学讥笑
老师审视(满意)
3、后来,同学和老师的态度是怎样变化的?点名读课文6~19自然段,找出老师和同学有几次对话,老师的问话用____画出来,学生的答话用~~~~~画出来。(三次对话)
4、理解第一次对话,并填表。
结合老师同学的态度,指导学生朗读,读出不同的语气。
5、学生回答后,老师的神情为什么变得严肃了?
(因为同学们的看法是错误的,更重要的是想当然地讥笑别人。)
用严肃造句。
板书:想当然严肃
6、依照学习第一次对话的方法,自学第二次、第三次对话,可边填表,边讨论。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针对学生的朗读情况进行指导,注意老师和同学在态度上的变化。
老师:认真→严肃同学;讥笑(骄傲)→不好意思比较读:
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7、幻灯出示第十八自然段,读段思考:
⑴ 这时老师的态度怎样?
⑵ 老师说的话共有几句?每句话是什么意思?
⑶ 给这一段分层,哪层更重要些?
理解老师要求我们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的这实际上是一种什么态度?(实事求是)
板书:实事求是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
小结:这是老师教育那些想当然发笑的同学,实际上是要求我们做事应具有实事求是的态度。
1、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⑴ 齐读最后一自然段,回答;
表面意思?(看到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含着意思?(实事求是的精神)
⑵ 教诲在文中指什么?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在文中什么事可以体现出来?。老师的教诲将给我们什么启示?
2、总结全文。
3、学生质疑,老师予以指点,解答。
1、选词填空:
不像而像不要要
⑴ 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 )想当然,( )实事求是。
⑵ 老师看了我画的杨桃,( )同学那样讥笑我,( )父亲那样要求我看到的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⑶ 同学都讥笑我的画( )杨桃,( )五角星。
2、用不像而像、不要要各说一句话。
胡红卫老师是湖北省的市级教坛新秀,以上的《画杨桃》教案是她1997年参加我省黄冈市教坛新秀评选时的优秀教案。
胡老师这节课教学设计科学、新颖,注重了语盲文字训练,体现了语文教学改革的精神,以下几个方面值得我们借鉴:
1、教学目标明确、准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扎实进行语盲文字训练,使学生在学习中明白怎样做人,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应有实事求是态度的道理。
2、教材理解深刻,把握正确。教师教学符合大纲要求,思想内容和语盲文字训练明确,文中重点词、句、段把握得好,训练形式多样,训练密度大,训练价值大,训练落实得好。
3、教学思路清楚,教师能遵循阅读教学原理,根据文章的思路安排教学。她采取从课题人手,直奔重点,进行中心设疑(同学和老师对我画的杨桃的不同态度),层层推进,一步一步地理解重点词、句、段,在扎实进行语盲文字训练过程中,注重联系,由表及里,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4、教学思想端正:
教者在教学中做到了因材施教,使不同层次学生都有较大的收获。
5、注重学生参与学习过程:
教师注意从教法和教学设计等方面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注重了听、说、读、写髓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参与中获得知识。同时,注重了学法指导,教学注意朝着学生自能读书的方向努力。不仅如此,教师还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6、板书设计独具匠心:
教师在板书设计时抓住了文章内容的焦点,人与事、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一目了然,能有效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内容和中心。
不仅如此,胡老师的教学设计还符合本年级教学目标,符合学生实际,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所以受到专家和老师们的一致好评。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七
一、知道同一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从中受到科学思想方法的教育。
二、体会老师循循善诱的教学态度。
三、体会课文哪些地方写得真实具体。
四、学会本课7个生字,理解词句,会用“叮嘱”说话。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联系课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一、课件出示,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课文《画杨桃》,读题。(出示课题)
2、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杨桃是什么样子的?)
3、老师准备了一些杨桃的图片,我们一起来看。看了这些杨桃,你想说什么?还有问题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接下来就请大家到课文中去找答案吧,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把感受深的段落多读几遍,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把自己感受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谈理解。
3、交流,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集体合作,理解内容。
1、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大家从课文中找一找原因,可以小组合作。
2、交流。
(1)“我的座位在前排靠边的地方。”
位置不同,看到的不同,你能举个例子吗?
(2)“我看到的杨桃根本不像平时看到的那样,而像是五个角的什么东西。”
为什么会这样?
(3)“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4)“我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父亲开始教我画画。他对我要求很严,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样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子,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什么是“叮嘱”?谁在什么时候叮嘱过你,叮嘱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爸爸的话的?什么是“想当然”?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是“想当然”?
3、我老老实实地画,却换来了同学们一阵嘲笑,读读同学们的话。我心里会怎么样?想些什么呢?
4、老师是这样做的吗?你觉得这是一位怎样的老师,找找。
课件出示: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然后回到讲台,举起我的画问大家:
“这幅画画得像不像?”
“不像!”
“它像什么?”
“像五角星!”
老师为什么要走到我的座位坐下来?什么是“审视”?你能表演一下“审视”吗?
5、当老师问大家的时候,同学们这样回答,是带着怎样的语气的?(嘲笑)我们读读。
发挥想像,当时我的心理会怎么样?想些什么?
6、(课件出示)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他对第一个坐下的同学说:“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
“不……像。”
“那么,像什么呢?”
“像……五……五角星。”
这两个省略号,表示什么?怎么会断断续续的呢?他的心理会想些什么?(很惭愧)读一读这段对话。
7、同样一个问题,同学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用上因为……所以)
8、如果你是这位老师,这时你想对你的学生说什么?
9、我们来看一下,“我”的老师是怎么说,怎么做的?(生读该自然段。)
什么是“和颜悦色”?用这样的.语气读一读。
有没有人对你说过,或你对别人说过“不要……要……”,说一说。
举例子说说什么是角度不同,样子也就不一样?
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
10、老师的话,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几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觉得对你有帮助吗?背一背你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话。
四、总结升华,拓展延伸。
1、谈。课文共有几个人物,你最喜欢谁?谈一谈。你在生活中是一个实事求是的人吗?有没有这样的事?
2、读。老师学完这篇课文有一些体会和大家一起分享,出示:
3、编。学生自编学完课文后的一则格言,写在书本插图五角星旁。交流。
4、小结:当别人的想法、看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妄下结论,认真分析,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要实事求是。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八
1、要认识的生字6个,会写的生字12个正确书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嘱”读zhǔ,不要读成shǔ;“晌”读shǎng,不要读成xiǎng;“诲”读huì,不读huǐ;
3、识记字形:嘱:右边下半部的第七笔是竖肃:笔顺,悉:上部不是“采”提醒与熟字区分比较:注意“非”在“排”和“靠”两字中字形的变化“叮”和“钉”“订”;“幅”和“副”“诲”和“悔”;“晌”和“响”;
4、抓住重点词句,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明白老师和父亲说过的道理都是让我们能够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坚持这种科学的思想方法,就能终身受益懂得无论做什么事或看问题,都应该实事求是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结果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类似画杨桃的事,并指导学生运用恰当的神态动作心理语言描写,把一段话说清楚;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18自然段老师说的话通过有感情朗读课文,使学生体会文本中学生和老师的态度变化,体会其背后的原因,悟出本篇课文的主题通过学生对标点符号的朗读,便能感受到这些标点背后的含义,体会学生的情感变化。
体会学生和老师态度的变化,感受标点背后的含义,理解父亲和老师的话,明白做事看问题都要实事求是,这样会使自己终生受益
在纸上写好师生对话
2课时
第一课时
师:这节课咱们学第十一课《画杨桃》(板书题目)
1、听写词语,两名学生在黑板上写订正注意“叮嘱”的“嘱”又下部分的第七笔是竖;“肃”的笔顺;“悉”的上部不是“采”;“晌”是日字旁;“诲”是言字旁
2、同桌读词语,然后齐读
3、同桌检查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朗读课文,概括段意。
2、课文讲的是什么事?为了说得明白,要先弄清每段讲什么,或意思相近的几段合起来讲什么:
(1)指名读第一段,画出你认为关键的词语指名回答,“叮嘱”什么意思?谁叮嘱过你?这段讲的是什么?(父亲叮嘱我是什么样,画什么样)齐读第一段;
(2)“我”记住父亲的叮嘱了吗?自己读第二段,画出关键词,指名概括段意;
(3)当“我”看到杨桃和平时的不一样时,父亲的叮嘱在耳边回响:(生读父亲的话)当我画完,觉得画得很准确,心里会想:(生……);
(4)这段是讲课上我画杨桃,还有那些段落是讲这个意思的?请同学们自己读剩下的部分,也画出交流汇报;
(5)最后一段讲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
3、学生练习连起来说课文的内容。
1、自己选一种方式读课文,都到哪有什么问题在旁边记上;
2、汇报,互相解答。
第二课时
师:这节课咱们继续学《画杨桃》
1、听写:叮嘱教诲一生受用(强调写字姿势)学生齐读订正(把铅笔本子收好);
2、过渡:什么教诲使我一生受用呢?(指名说说)课文的结尾这么写的,谁来读?这教诲指的是什么?指名说(父亲和老师的话就是对我的教诲)上节课我们知道了父亲叮嘱我:是什么样,画什么样(板书)那老师的话和父亲的很相似,你读读老师的话,有哪些意思?
3、学生读老师的话,初步理解:老师的话里和父亲相同的是――同学们,你们觉得文中的“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准确吗?用老师的话来说明(指名说)我按照自己看到的去画对吗?用老师的话说,用父亲的话说我们一起读读老师的话。
1、师生合作读三到十七段,体会同学们态度的变化,老师的话,那些忙着嘲笑的同学,一开始明白吗?后来呢?现在老师请同学们和我一起读三到十七段,你会有发现的老师读老师的话,谁读叙述,大家读同学们的话没提示语的地方能分清谁说的吗?
2、交流学生回答时让学生说清从哪句看出的,想象同学们的心理说话练习读出感情;
3、体会老师的态度变化。
师:同学们刚看到“我”的画时,嘲笑“我”,走到“我”的座位观察后知道错了,这是对比的写法文中还有这样的对比,你能找到吗?老师先是“严肃”的,什么时候变严肃的?
(1)自己读第六段,画出写老师动作的词老师为什么这么做?可同学们却是――这又是对比;
(2)什么时候老师变得“和颜悦色”?谁愿意和颜悦色地读老师的话?
4、再读老师的话
师:同学们听了老师的话,明白了――(指名学生说)“我”听了老师的话,会想――(生……)咱们也要记住这位老师的话,请大家一起读十八段
1、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现在,同学们能用这些词语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2、启发学生联系实际
师:课文结尾说父亲和老师的教诲使他一生受用,在她成长的路上,只有画画时才想起这教诲吗?显然不是遇到什么事她会想到?会怎么做?举个例子,一次她上学迟到了,路上遇到变戏法的看入了迷,忘了时间来到学校老师问起,她会怎么说?
你遇到过类似“画杨桃”这样的事吗?(如果学生想不出,老师就给出情境,学生判断怎么做)
3、揭示道理
师:生活中的事情是怎样(板书:实事),我们就要寻求正确的认识和做法(板书:求是)这个“是”不是“是不是”的意思,它是“正确”的意思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做事看问题要――(实事求是)
板书:
第一课时:11画杨桃
父亲叮嘱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我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准确
同学哈哈大笑
老师审视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教诲一生受用
第二课时:11画杨桃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九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引导学生背诵课文最后两段。强化积累意识。
2、诵读老师和父亲的话,启发学生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观察生活,学会老老实实做人,认认真真做事。
品读老师的话,父亲的话,悟出其中含义。
实物杨桃,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的有关杨桃资料等。
课前课,由老师向学生问好谈起。引导学生用恰当的词语去夸奖老师、同学等。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认识这种水果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李老师从大卖场买来了两个杨桃,请仔细看一下(看后,摆放在讲桌上),杨桃是生长在我国南方的一种水果,这节课,我们就一起学习一件与杨桃有关的事,请认认真真看老师写课题。
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你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说一说通过预习你知道了什么?
师:你们知道的真不少,相信,今天再读课文,你肯定还会有新的收获。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读完把你印象深刻的地方画下来。
文中什么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谁来说一说。
默读你印象深刻的地方,一边读,一边想,你从中知道了什么?
三、品读重点段落
谁愿意把你印象深刻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这一环节有随机性,根据学生思路、感悟随机进行教学。但有一点,品读老师的话,应放在读懂中间对话的基础上进行。否则,对老师的话的领悟,就没有根基。老师此时要根据学生回答随机调整教案。)
1、品读父亲的话。
a、指读名,能说说吗?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谁还想说说你读懂得内容。
引导学生说出父亲对我要求严格,严中充满关爱、认真,它反复叮嘱。
师随机板书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b、自由练读。父亲怎样说这段话的?看大屏幕自由练读。
c、指名读。认真听他那里读的好?
d、评完后赛读。
e、最后齐读,记住父亲的话。
我记住父亲的话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看大屏幕,自己读读下面两句话,体会他们的意思一样吗?
1)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的画,自己觉得画的很准确、
2)我看,画,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
指名说。一生读,其他生听再体会,再说区别。
师小结:少了“认认真镇,老老实实”表达的意思就大不一样,所以抓重点词句理解课文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
2、略读中间对话。
老师为什么要说这一段话?引导学生先读中间对话部分。
中间对话部分,你们想怎样读?用喜欢的方式去读中间部分。边读边品味,怎样读出滋味。
分角色朗读。从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
师:多么优秀的老师呀!他引导孩子们轮流坐到我座位上认真观察,让事实说话。请看大屏幕,我们再来读老师的话,看老师要告诉我们什么?
品读老师的话。
a、自读自悟
b、小组交流
c、班中交流,并欣赏不同角度的杨桃图片。
d、指导读好这段话。先自读,现在你们就是这位老师,先练一练,你打算怎样讲给你的学生听?
指名朗读(2―3名)注意听他哪儿读的好?
师范读,引导评价老师,在评价的基础上再指名朗读。
最后指生,脱离课本向学生讲好这段话。
师的话与父亲的话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
齐读最后一节。
四、拓展延伸
老师、父亲的教诲让我一生受用,那么“我”到底懂得了什么?
课文学到这里,你们懂得了什么?
五、布置作业
师:1)小结:学会从不同角度看事物,学会老老实实做人、做事,是一笔可贵的财富。课下背诵最后两段话。并抄写在读书笔记上,让这些教诲也让我们一生受用。
桃送给大家,爱画画的孩子可以画一画。
最后老师送给大家一首小诗《题西林壁》
齐诵。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十
教学的过程是师生对话的过程,是新课程的基本理念。对话,是现代教学论倡导的一种崭新的教学理念,一种新型的教学文化,即在教学过程中,建立在民主、平等基础上的人、文本和环境之间激荡起的心灵共振和呼应。《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画杨桃》的课例就在这种思想指导下精心设计的。通过创设对话情境,培养学生对话意识。
课文介绍《画杨桃》一课记述了我在图画课上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受到有些同学讥笑,却得到老师肯定的故事。故事贴近学生生活,通俗易懂,向读者传达了的是实事求是和事物是发展变化的特点。
1、引导学生对课文质疑,解疑,再质疑,在与文本的多次对话中,深入理解课文。
2、通过交流、评价学生的画,促进师生、生生、生本等多项对话,使学生深刻体会做什么事都要实事求是的道理。
使学生从文本的解读中受到人生的启迪。
一、生本对话 获取信息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画杨桃》这篇课文,请同学们拿起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待会儿请你说说,在读的过程中,你脑子里出现了哪些问题。
2、学生自由读课文,提出质疑。
设计意图: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每人所获取的信息丰富多彩,对文本的理解也充满个性,产生的问题也会因人而异。
二、梳理问题 板书存疑
为什么同学们看了我的画,会哈哈大笑,而老师不笑?
为什么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一样?
为什么老师要让同学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上来看?
为什么父亲和老师的话那么相似?
简单板书:哈哈大笑?角度?轮流坐?相似?
设计意图:教师和学生一起梳理问题,把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进行简单板书,这些问题激活了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了学生和文本以及师生、生生之间对话的渴望。
三、多项对话 触发感悟
1、画:
⑴ 我们带着问题也来画幅画,看看能不能通过作画、评画,把这些问题解决了。把课文读懂了。
⑵ 小作者画杨桃,我们来画洒水壶,虽然东西不同,但一样能考察你有没有读懂课文。(拿出洒水壶放好)
⑶ 画之前,同学们先找找:书上那些句子能指导我们正确作画呢?
学生找句,交流:
主要是父亲的话和倒数第二段中: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学生齐读。)
⑷ 我们作画的要求是不要画得太细致,只画它的基本轮廓。仔细观察,按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去画,不会画的,再读课文,边看,边读,边画。时间五分钟。
(学生作画,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以画的形式解读文本,引发学生探究精神,进而激发学生的对话热情。
2、评:
现在我们来评价几位同学的画,我们不管他画的技术好不好,只是通过他的画,评价他有没有读懂课文。不过你在评价时得引用文中的话来判断他有没有理解。
⑴ (出示一幅画)谁来评他的画?学生评价这位评价的同学是否正确。以判断他是否站到了作画者的位置上进行评价。引用书上的话。
老师看了看这幅画,走到我的座位上坐下来,审视了一下讲桌上的杨桃。
(圈出表示动作的词:看了看、走到、坐下来、审视。理解审视)
于是,老师请这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
坐到我位置上的同学还笑我的画吗?那开始的哈哈大笑是因为他们(从自己的角度来看)老师没笑是因为(知道先从同一角度来评价)
齐读这两句话。引导评画的同学坐到作画者的位置上去评价。
(学生评价后,大家反馈)现在你知道文中的老师为什么要让同学轮流坐到我的位置了吗?(从同一角度来评价)
⑵ 出示一幅和第一张角度不同的画:
她读懂课文了吗?指名说,能从书上找依据吗?
学生交流:
提起杨桃,大家都很熟悉。但是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也就不一样,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个五角星。因此
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上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你看到一样东西,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表扬评价的同学观察仔细,会读书。
采访作画者:你为什么能画得那么准确?也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觉得自己画得很正确。
表扬她和小作者一样自信认真。(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和第一幅画比较:同一把水壶,为什么他们画得这么不同?(学生自由说)黑板上的第二个问题你明白了吗?
⑶ 展示一幅画走样的画:
指名评价,结合书上的话,说说他怎么画成这样?
(没有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没有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想当然,画走了样。)
顺势理解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
设计意图:在明确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之后,教师及时组织学生进行画、读、评等形式的对话,在对话中,学生思考,行动、探究,争论,提高了交流、沟通的能力,同时,也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
3、再读老师和父亲的话,明理:
父亲和老师的话,你在画画时做到了吗?指名读他们的话。(媒体出示)
请你也来细细地读读他们的话,读着读着,你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学生读后自由说。(做事要认真,细致,老老实实或者实事求是)
你再找找父亲和老师说的话,哪些地方相似?(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板书:父亲的话 老师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为什么他们的话这么相似?现在你能谈谈你的理解吗?(这是画画的要求,他们有相似的经验。他们都希望我养成实事求是的办事态度)
四、联系生活,交流体会
1、生活中,你看到过或着自己遇到过类似画杨桃的事吗?
想一想,再和你的小伙伴们交流交流。
设计意图:生生对话,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弥补,可以使学生思维活跃,使得学习变得有趣,并且富有创造意味。
2、集体交流,想说的自己站起来。最后再对所说的进行一番评价:
⑴ 达芬奇画蛋的故事。
⑵ 画蛇添足的故事。
⑶ 三个画师的故事:
一个国王瞎了一只眼,跛了一条腿,请画师画像。第一个美化了国王,画了健康的眼睛和腿,国王觉得在讽刺他,就杀了画师。
设计意图:语文源于生活,在结束阶段,跳出文本,联系生活,引导学生把读到的语言文字和自己的生活经验沟通起来,把思维的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阅读世界。让学生有更多的发现需要阐述,更多的问题需要解决,对话的源头之水就会汩汩而来。此时,大家可以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生活积累、情感和观念。
3、同学们很会动脑筋,也很会联想,对课文也体会得真深刻,让我们再通过读,把我们的理解传递给每一个人。(齐读父亲和老师的话。)
五、再次质疑 拓展对话
1、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你还想对文中的父亲、老师、同学们和本文的小作者说写些什么呢?想和我们们班的老师、同学们说些什么呢?
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表扬小作者画画认真,留心观察。向老师说说自己的观点,意见)
设计意图: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对话形式,使学生个体之间、学生个体与群体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学生和文本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六、作业
1、摘录对你启发很大的话。(或改编成座右铭)
2、作业册。
父亲的话
是什么样,画什么样
老师的话
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哈哈大笑?角度?轮流坐?相似?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一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2、通过理解教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培养学生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说话能力。
4、知道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所不同。学生自学,小组讨论,全班交流。
5、培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背诵最后两个自然段。
1、联系全文内容,理解老师通过画杨桃这件事所说的道理。
2、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句与句的联系,体会怎样把一段话写清楚。
2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学生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出示杨桃实物或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果实吗?今天,我们要学一篇课文,就与杨桃有关。(板书:画杨桃)看到这个题目,你们想知道什么?(板书:画杨桃)
1、齐读课题。
2、让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1)谁画杨桃?
(2)怎样画杨桃?
(3)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作者为什么要写画杨桃这件事?
二、初步感知,了解内容
投影出示思考题: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把生字词多读几遍。
2、利用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新词意思。
3、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不理解,提出来。
三、检查预习情况
1、指读生字词。
2、指读课文。
本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3、你理解了哪些新词意思?怎么理解的?(交流)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想当然:凭主观想象,认为事物应该是这样。联系课文内容,父亲经常叮嘱“我”,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不要凭主观想象,画走了样。
四、质疑
提出不懂的问题。(常识性问题师生当堂解决。有关课文内容理解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
五、布置作业
l、熟记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地读课文。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了解由于老师的仔细观察,善于分析而找到了“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从而懂得看问题或做事要实事求是,一切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独立思考,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进行认真分析和判断的能力。
2、练习“不像……而像……”、“不要……要……”说话。
3、熟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作者在画杨桃时发生了什么事,其中包含着一个道理,究竟是什么呢?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逐段深入理解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1)这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板书是……就……不要)
(2)“想当然”是什么意思?你能不能举个例子说说什么叫“想当然”?
(3)指导朗读。
2、学习第二至三自然段,指名读。
提问:
这两个自然段讲了什么?讨论:
(1)第二自然段分为几层?
(2)找一找哪几层是回答“我”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重点理解作者为什么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①老师根据桌上的杨桃讲解现在看到的杨桃就象五角星一样。
②出示投影片,一椭圆形带棱的杨桃。
③实物演示,让从不同角度看的学生说出自己看到的样子。(让学生亲自实践看一看从不同的角度看杨桃是什么样子,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
④说出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
⑤“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是否还有其他原因?结合父亲的话讲一讲什么是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这是通过提示,帮助学生理解我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
让学生把两个原因结合起来讲。(再一次加深理解。)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
默读第四至六自然段。
(1)出示讨论题:
①开始同学们认为这幅画画得怎么样?后来又有什么变化?
②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2)指导朗读,注意语气的变化。
(3)用上“因为……所以……”说一说同学们的认识为什么发生了变化?(进一步明确学生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
4、学习第七自然段,自由读这一自然段。
提问:
(l)老师的话里共有几句话?
(2)前两句告诉了我们什么?
(3)举例子说说怎么就叫角度不同,样子不一。(板书角度不同,样子不一。)
(4)同一事物,当别人和自己看到的不同时,应该怎样做?
(5)什么叫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什么,就是什么,不要受别人影响。)
在逐句分析这一自然段的基础上,再读并试背诵。
5、学习最后一个自然段,齐读。
提问:
(1)老师和父亲的话哪些地方相似?
(2)为什么说老师和父亲的话对我来说一生受用?(板书:一生受用)
(3)父亲和老师所讲的画画上的事。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应当怎么做?(板书要……不要,是……就)
谁能用“要……不要”说一句话?
三、总结全文
1、当别人的看法、想法和自己不一样时,不要先认为别人错了,要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还要相信自己的眼睛,要实事求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这样做,能使我们每个人一生都得到好处,我们要牢记这个道理。
2、齐读例数第一、二自然段并试背诵。
板书设计:
5、画杨桃
父亲:是……就……
老师:角度不同
样子不一
要……不要……
是……就……
我:一生受用
这篇课文蕴含的道理深刻,和同学们的现实生活也很接近。这篇教学设计示例抓住这一特点,首先以实物导入新课,让学生也自己观察杨桃的外观,看看他们能不能有什么发现。继而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读书,在书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再读书,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第一课时做好了“读”的铺垫后,在第二课时教师步步设疑,引导学生更深的进入课文,去更好地把握文章内容以及作者想要表达的观点。整体说来,设计比较严谨,思路清晰,不过在第一课时设计的有些简单,学生书读的不透。
一、导入、明确要求
1.教师导入:
《画杨桃》这一课,是作者上小学四年级的事情。在他作为成年人写这件事的时候,仍然记忆犹新,说明这件事让他难忘。我们现在读来也觉得很有意思,而且从中学到了一个道理。今天我们也来回忆一下自己生活中类似的事,讲给同学们听。
2.明确要求:
投影出示:在你身边每天会发生很多事,你遇到过类似的事吗?讲给同学们听。要把事情经过说清楚,重点地方说具体,语句要连贯。要把从中明白的道理说出来。
二、指导说话
1.回忆自己想说的事,先和同桌说一说。比一比,谁说得好。
2.全班交流。师生评议、补充修改。
3.你在听了别人说的内容后,觉得自己哪些地方需要修改、补充?(学生说,师生评议。)
三、布置作业
把刚才说的写下来,算作一次练笔。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二
一、以唱引读,激起兴趣
1.会唱歌吗?你知道有哪些唱歌的形式?
(板书:齐唱──独唱──轮唱──合唱──伴唱──快唱)
用抢答的形式了解唱歌的形式:
请听题:
以下六种唱法分别是什么唱?
①大家一齐开始,速度一致,一齐结束。
②一个人放开声音唱。
③分两三批,一批先唱,两拍后第二批唱,再两拍后第三批唱。
④一个人唱得比较响,其他人声音放得比较轻。
⑤有些地方大家一齐唱,有些地方部分人唱。
⑥唱的速度很快很快。
2.其实读书也一样,也可以有不同的读。(板书:读)
(板书:画杨桃)
3.用实物或图片介绍杨桃。
设计意图:朗读不仅仅是理解课文的一种手段,各种不同方式的朗读本身就是一种艺术享受。而唱歌正好与语文朗读有许多共同之处,各种不同唱法可以给朗读作借鉴。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养成给自然段画序号的习惯。请给课文每小节画上序号。
2.主伴读全文。(几位朗读能力棒的学生为“主”,其他同学为“伴”。)
3.课文中有几个词特别难读难记,你们认为是哪几个呢?
①辨析生字:
叮嘱(右下易错)
教诲(辨认“诲”和“悔”的音和形)
②学习生词:审视、严肃、半晌、和颜悦色。
③多音字:教我画画、倒不如、角度、相似。
设计意图:开始接触课文,把朗读实践的好机会留给学生,不以教师的范读来替代。同时结合学习生字词,这是一种具有实效性的安排。
三、速读比赛(贯口读)
1.试讲:课文讲一件什么事?(画杨桃,我实事求是画,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嘲笑我,老师教育了我们。)
2.画杨桃是哪一部分?(“有一次学校上图画课……自己觉得画得很准确。”)比赛快读(贯口读)。
3.这一段,我们可以用两个词来说明“我”画画的态度。(板书:我的画──认认真真,老老实实)
设计意图“:贯口”,是表演的一种艺术技巧,是演员以很快的速度歌唱、背诵唱词或连续叙述许多事情,一般在不换气或不明显换气的情况下进行。朗读要训练学生的口齿伶俐清晰,贯口读是一种好形式,而且极具竞技性。
四、演读课文,引起思考
过渡:正因为父亲说得很有道理,我才听从了父亲的教诲──认认真真、老老实实地画。但是,我万万没有想到,当我把这幅画交出去的时候,发生了怎样的事情呢?(有几个同学看见了,却哈哈大笑起来。)
1.分配角色,演读课文。指名一朗读较好的同学作“我”读课文的介绍性语言。老师做“老师”,其他同学自由作另外角色,并自选文中的台词和各种笑。注意文中规定的动作神态都要表现出来。
2.角色交换再演读。教师作“我”,一学生做老师,其他学生可以选课文提供的台词,更可以自己创作相应的台词。
设计意图:表演读是学生“喜闻乐动”的好形式,又是潜移默化理解词句意思的好途径。通过两次演读,两次情境再现,学生对各种对象的表现有了真切的感受。
五、课内作业
1.选词填空:严肃、严格,教诲、教育。
2.积少成多:写带有“看“”想”意思的词语。
一、语态想象(填空读)
1.引入:议论画画是哪一部分?这些话大部分没有交待谁说的,如,“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到底是谁问的?请说理由。(从后面老师的话语可以看出,老师是不会这样问的,肯定是学生问的,而且是无疑而问,带有嘲笑的味道。)
2.区分角色。后面这些对话又是谁说的呢?(在对话的后面注明角色。)
3.语态想象。这篇课文的对话很有特点,既没有交代说话人,更没有描写说话人的动作神态,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当时的情景,说话人是怎样的动作神态。请继续在话语后面注明神态动作的词语。例:
“杨桃是这个样子的吗?”(有个学生怪声怪气地问。)
“倒不如说是五角星吧?”(有个学生取笑说。)
4.领悟写法。写人物的对话有多种方法,省略说话的对象和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有时效果会更好。但有个前提:读者不会误解。因此,还可以用分行排列的形式来区分。
设计意图:省略说话的对象和说话时的动作神态,是本文写法上的一个重要特点。以上安排,一方面是领会课文意思的需要,一方面也是训练学生的多元想象,同时为学习写人物的对话打一个基础。
二、主旨领会(背诵读)
在议论杨桃画得像不像的过程中,老师的神情态度值得我们注意。
1.重点解读“严肃”“半晌”:想象一下,老师为什么神情严肃?在这“半晌”沉默的时间里,老师心里会有些什么想法?(对随意嘲笑别人的孩子的不满;要想办法教育孩子;知道这些同学没从“我”这个角度来看杨桃……)。
2.理解老师说的那段话。老师的神情有了怎样的变化?这段话中你觉得最重要的是哪句话?(“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
板书:老师的教诲──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3.朗读、背诵这段话。
4.主旨领会:老师是个善于用小事来教育学生的人,还有谁也是这样的人,他是怎样说的?(齐读第一段。)
板书:爸爸的叮嘱──是什么样,画成什么样
5.加深印象。齐读最后一段话,理解“教诲“”受用”的意思。
设计意图:通过老师的话与父亲的话的对比出现,运用背诵的手段,让学生明白话中重要语句的教育意义,感知课文前后呼应的特点。
三、多元拓展,深化意义
1.学了这篇课文,你读懂了些什么?请交流。
(学生可能会从以下方面交流:①词语意思;②课文写法;③教育意义。)
2.道具迁移。当有学生交流到画画要“看到的是什么样的就画成什么样”时,顺势迁移,用茶杯、眼镜、手指等作为道具,画成特别角度的简笔画让学生猜,然后实物观察。
3.学生交流的教育意义可能还有:①不要自以为是;②凡事要亲自动手才能获得真知;③小事中也有做人的道理。
设计意图:这一设计应该成为第二课时的一个高潮。交流读懂了什么,没有限制,可激发学生的独特体验;超越常规的由画猜物,学生会倍感兴趣。经历这一过程,学生对课文的教育意义有了更深的感悟。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十三
一、谈话引入
二、讲读课文。
1、从课文第3部分入手,达到牵动全文之目的。
(1)齐读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受用”是什么意思,“一生受用”呢?
(2)使作者“一生受用”的教诲一定是使作者终生不忘的。是谁的教导使作者终生不忘呢?
(3)请同学们找出父亲与老师的话轻声读一读。自己体会一下相同点是什么。
2、学习课文第1部分(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父亲的话。
(2)齐读并思考:父亲的话有几层意思?
每一层各说的是什么意思?
(3)小结
3、学习课文第2部分。
(1)分析“老师”说的话的第一层意思。
(1)指名读课文中倒数第2自然段“老师”说的一段话。
(2)“老师”说的这段话共有几句?
(3)引导分析“老师”说的一段话中前三句话的意思。
a.
第一句说大家对杨桃“都非常熟悉”,能说明什么呢?
b.
第二句话中的“但是”在这段话中起什么作用?
c.
第三句话中的“真像”是什么意思?(特别像。)“有时候”指什么时候?
d.
这三句话以画杨桃为例,要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
小结:
(4)齐读“老师”说的前三句话,加深理解。
4、讲读课文第2自然段。
(1)作者在一次图画课上,就把杨桃真的画成了五角星的样子,课文的哪一自然段写了这个意思?(指名读)
(2)作者把杨桃画成五角星的原因有几个?第一个原因是什么呢?这能说明什么?也就是前面学的“老师”说的哪句话?
(3)杨桃画成五角星的第二个原因又是什么呢?
(4)小结
5、导读分析第3至5自然段。
(1)“有几个同学”看到作者的画为什么哈哈大笑?
(2)课文中写了两个学生的两句话。一句末尾用了问号,另一句用了叹号,表示的意思一样吗?
a.第一句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果把它改成陈述句,表达的语气变了没有?
b.指导学生朗读这两句话,要读出嘲笑和叽讽的语气。
(3)“有几个同学”看了作者的画“哈哈大笑”,说明什么?
6、讲读课文第6至12自然段。
(1)“老师”听了“几个同学”的议论,又看了作者的画,与“这几个同学”的态度一样吗?用先后顺序的词说说老师是怎么样做的。
(2)“老师”审视了之后,为什么没有直接告诉大家画得像不像,而是举起作者的画去问大家像不像?
(3)听了学生的回答,“老师”的态度变得怎样了?为什么要变呢?从文中的哪一个词能看出“老师”严肃的神情延续了很久?他是怎样考虑呢?
(4)指导学生朗读“好――笑”,这里的破折号表示几个同学故意拉长声回答,要读得声调高些,声音长些。
7、、指导学生学习第13至17自然段。
(1)对于认为“好笑”的同学,“老师”没有去批评责备,而是“请他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目的何在呢?
(2)第一个同学看后,在回答“老师”的问话时,为什么中间加了省略号?
(3)指导朗读,声调、声音都要低,读出不好意思承认错误的语调。与刚才“好――笑”的读法恰恰相反。
(4)引导学生找出有关词语,体会作者只写“第一个”同学的对话,而省略其他同学对话和经过这种抓住重点,叙述的好处。
8、继续剖析“老师”说的话。
(1)“老师”从学生回答的语气中,已经知道同学们的态度转变了,他抓住这件事因势利导,要启发同学们从中懂得一个道理。所以老师的态度也发生了变化,他是以什么样的态度说下面一番话的?“和颜悦色”是什么意思?
(2)默读“老师”的话。找一找第几句是说应该怎样看别人的画这个意思。并指名读这一句。这句话实际是对哪些同学的批评?
(3)“老师”说的话中,哪一句话是对作者绘画态度的肯定?找出来读一读。
(4)小结:我们把“老师”说的后两句话的意思连起来分析,不难看出这是“老师”借画杨桃这件事告诉学生:同一个事物从不同的角度看会有不同的样子,要学会这种看问题的方法。
(5)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总体理解“老师”说的一段话的含义。
教学反思:
本堂课我用课文结尾的一句话“这位老师的话同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直奔中心,层层深入,用一个支点,支撑起整个课堂教学。我知道在课堂上,教师是知识的指导者、引导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把握教材,机智地发现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灵活地加以引导,课堂上教师能够机智的处理问题,会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教学《画杨桃》一课时,我深深地体会到教师的机智是课堂的灵魂.在教学中由于自己的教学不够机敏,引的太多,放的不够开,致使课堂上的许多亮点没有爆发出来.通过上《画杨桃》一课,我认为自己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自我提高:
1、深入钻研、挖掘教材,灵活地处理教材.
2、提高自己的课堂教学机智.
3、深入地研究自己的薄弱之处,提高评价的能力.
评陈锦云老师的《画杨桃》一课
《画杨桃》课文语言浅显,但是文章的内在联系紧密,故事也有吸引学生的较不曲折的情节,同时,文章还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如何把握文本,让学生在课堂投入到文本呈现的语言材料中去,并且又出乎其中,这是这一堂课的难点。
陈老师在这一节课我认为以下几方面处理得较好,值得学习和借鉴。
一、把握入点:
陈老师以“父亲的话让我一生受用”入文,展开教学,“受用是什么意思?父亲的话是哪一句?”这两个问题的讨论,自然地将学生引到了文本中,继而对课文产生兴趣。
二、适时比较:
在教学过程中,陈老师以父亲的话为经,以画杨桃中的插曲为纬,引导学生深入地解剖课文,在学生理解故事情节的基础上,掏出老师的话,并与父亲的话进行比较,使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其中蕴含的道理:观察仔细,做事踏实,相信自己!
三、顺势拓展:
教育即生活,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入文是其一,出文便是其二。陈老师在学生感悟课文的内在意蕴的基础上,顺势将学生面前的文本材料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画杨桃是这样,那么做其它事呢?”将引向学生的生活。
讨论:
1.课堂中教师的引导,层层剥笋,条理清晰,但是过多细小的问题引导,导致课堂上学生主动质疑能力的削弱和探究主动性的弱化。
2.学生的角色转移没有做好,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始终处在被动地认识他人(文中的主人公和其他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教师能创设像观察事物那种情景,让学生体验文中主人公或其他学生的感受和反应,或许课堂还会精彩的多,这样的做法其实很简单:“假如是你,你会怎么做,怎么想?”就行。
画杨桃教案第一课时篇十四
师:你们喜欢画画吗?平常画画的时候,老师一般会怎么要求你们啊?(指名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讲的就是画画的事情。请大家看老师板书课题:23、画杨桃。(学生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呢?
1.师:现在请大家翻开课文,带着刚才提出的问题: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来读课文。第一遍读,大家比一比,谁读得声音响亮、口齿清楚。读的过程中,遇到有生字词,用方框框出来,读到难读的地方,千万别放过,可以多读几遍,直到读通顺为止。明白了吗?现在开始读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走到学生当中,个别指导,了解学情,捕捉三位读书典型:读得最有表情的一位,读书时习惯最好、姿势最正确的一位,最后读完的一位。
(师:刚才教室里书声朗朗,老师听得都陶醉了!现在,老师要请三个同学站起来。第一位──你叫什么名字?知道老师为什么叫他(她)站起来吗?因为他(她)刚才读得最投入,表情都读出来了!第二位──你叫什么名字?知道老师为什么叫他(她)站起来吗?因为他(她)刚才读书时的姿势最端正,习惯很好!第三位──你叫什么名字?知道老师为什么叫他(她)站起来吗?因为大家都读完了,他(她)还在读。读书速度有快有慢很正常,但通常情况下,别人都读完了,没读完的同学也会跟着停下不读。他(她)不是这样的。这是很认真,很实事求是的一种学习态度,老师很欣赏!)
2.师:在课堂上,能够站起来,是一件很光荣的事情!现在看到黑板左边老师板书的这几个生字新词,谁能站起来,走上讲台,当当老师领着大家读?
指名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教师随机指导读准“叮”“审”“晌”等的字音。
3.师:现在请大家拿起笔,给课文标小节号,课文一共有多少个自然段?(19)快速浏览一下课文,找一找,课文从第几小节到第几小节,直接讲了画杨桃这件事情的经过。(2―18)那么剩下的开头和结尾两个小节各写了什么,和画杨桃这件事情有什么关系呢?
1.指名读抄写在黑板上的课文最后一段话。师:有没有读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和教师的处理引导:
a.“教诲”是什么意思?师:能不能把这个词语换成别的什么词语?(教育、教导)“教诲”就是“教育、教导”的意思,“诲”这个字的意思和“教”的意思是一样的,都是“教育、教导”的意思。
b.“一生受用”是什么意思?师:我们先看看这句话中“他们”指谁?(老师、父亲)“他们的教诲使我一生受用”是什么意思,谁理解了吗?(他们的教导对我一生都有作用,都有好处)
师:这段话没有直接写画杨桃这件事情,却是作者对这件事情的一个评论,点明了这件事情对我产生的深刻影响。我们学习课文,就善于要抓住这样的带有评论和总结性的关键语段去进一步阅读和思考。
2.师:父亲是对我的教诲是什么?课文哪里写了?(第一自然段)谁愿意站起来,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他(她)读得怎样?大家注意到没有,作者写父亲对我说的那些话的时候,用了一个什么词语?(叮嘱)是啊,不是一般地说说,而是“叮嘱”。谁再来读一读,读出“叮嘱”的语气来。(指名读,从读的语气上作评价;师范读这一句,然后全体齐读。)现在,大家读明白了“叮嘱”这个词语的意思了吗?(再三嘱咐,再三交代别人应该怎么做)父亲叮嘱我什么呢,能概括地讲吗?(指名说,板书:是什么样就画成什么样)
3.师:第一自然段也没有直接写画杨桃这件事情,但通过这段话,却引出了画杨桃这件事情。结尾一段说“这位老师讲的话同我父亲讲的是那么相似”,这里“老师讲的话”(在黑板上“老师讲的话”下面划横线)具体指的是什么话呢?让我们进一步走进画杨桃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去发现吧。
师:作者在记叙画杨桃这件事情的时候,大家发现没有,语言表达上有个很明显的特点是什么?(以写人物的对话为主)谁和谁的对话?(老师和同学)。现在我们来分角色朗读课文(2―18自然段),老师读叙述性的话,女同学读老师说的话,男同学读同学们说的话。看大家能不能分清楚。
分角色朗读。
师:刚才的朗读,我们把文中的对话的角色弄清楚了。谁能用简洁的话说一说,画杨桃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情?(引导学生概述:“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开始都笑了。老师让同学们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看,大家发现杨桃原来是像五角星的。老师教育我们不要忙着笑别人,先要看看人家是从什么角度看的,看到是什么就应该画成什么样。)
进一步点拨引导,加深理解体会:
师:“我”为什么会把杨桃画成五角星呢?能不能从文中找到原因?(因为“我”坐在前排靠边的地方,看到的杨桃像个五角星。“我”按照父亲的叮嘱,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
师:“我”认认真真地看,老老实实地画,觉得画得很准确。“我”把作业交上去的时候,会是怎样的心情?(自信、愉快、希望得到表扬)
师:可是结果呢?(同学们都哈哈大笑)同学们笑什么?为什么笑?(因为我把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同学们认为我画错了,画走了样。)
师:同学们这样笑“我”,如果是你,会有怎样的感受?(难过、伤心、气愤……)
师:同学们都哈哈大笑的时候,有一个人没有笑,是谁?(老师)是啊,老师不但没有笑,而且做出了一个同学们都没有想到的举动,是什么?(老师走到“我”的座位上去“审视”。)“审视”是什么意思?(很认真地看,很专心地观察)谁来学学老师的样子“审视”一下,很遗憾没有杨桃,就“审视”老师手中这本书(老师持书站立于讲台上,指名1―2位同学到前排靠边的位置上“审视”)。
师:经过一番审视,老师又露出了一个同学们意想不到的表情,是怎样的表情?找到这句话了吗?(指名读)。同学们都笑了,老师为什么这么严肃呢?(因为老师发现“我”画得对,画得准确,同学们取笑“我”是不应该的。)
师:“半晌,他又问道:‘画杨桃画成了五角星,好笑么?’”同学们怎么回答的?(“好──笑!”)你注意到课文写同学们这个回答的时候用了什么标点符号?(一个破折号和一个感叹号)怎么读好这两个标点符号呢?(师生一对一角色对话练习朗读。随机引导认识破折号的用法:表示声音拖长,同学们拖着声音笑“我”。)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这句话中有个词语──“半晌”,是什么意思?(好一会儿)老师好一会儿都怎么样?(神情严肃,没有说话)那这“半晌”老师可能在想什么呢?联系下文思考思考。(老师在想,怎么让同学们知道“我”并没有画走样,不应该取笑“我”。)
师:于是,老师又做出了第二同学们意想不到的举动,是什么?(请笑的几个同学轮流坐到“我”的座位上去看杨桃)结果这几个同学看明白了什么?(杨桃真的像五角星,“我”没有画错,他们取笑“我”是不应该的)这个时候,这些同学心里会觉得怎样?(不好意思,很难为情)我们分角色来体会一下文中的对话。我是老师,谁愿意做同学?
师生一对一角色朗读体会对话。师:“现在你看看还像杨桃吗?”生:“不……像。”师:那么,像什么呢?生:“像……五……五角星。”(随机引导体会省略号的用法。)
师:一般来说,这个时候,这位老师可以严厉地批评取笑别人的那几位同学了,可是,老师又显露出了第二个同学们意想不到的神情,是怎样的神情?(和颜悦色)“和颜悦色”是怎样的神情?谁能学一学这样的神情?(指名学)谁能“和颜悦色”地来读一读老师说的那番话?(指名读,关注读时是不是带着“和颜悦色”的表情)。
师:现在,请大家看到黑板,你知道课文最后这段话中“老师的话”具体是指哪些话了吗?(指最后“和颜悦色”地说的这些话)
师:对,就是这番话。现在,我就是那位老师,那么你们是谁呢?(同学们)对,你就是文中的同学们,你可以把自己当成文中的“我”,也可以把自己当成文中曾经笑“我”的同学,我现在要和颜悦色地对你们说一番话,你们认真听,认真想。等下听完了,如果你能不由自主地站起来有话要对老师说,就说明你善于倾听,善于思考,善于领悟。
教师角色背读,学生倾听。听后组织引导学生进入文中同学的角色,交流体会。教师随机引导学生明白文中这位教师所教育的道理,体会文中这位教师善待学生的品质。
师:老师的这番话,仅仅是告诉同学们应该怎样画画吗?你觉得还暗暗地在告诉同学们什么?(讨论,交流,明确:不只是在教同学们怎么画画,更是在教同学们也包括我们在内怎样做人,怎样为人处事。随机板书:实事求是、善待他人)
师:是啊,作者深深地明白了这一点。请大家再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吧!(学生齐读)也希望这位父亲和这位老师的教诲,能使我们一生受用!
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写出自己的体会。
板书设计:
画杨桃
父亲是什么样就画什么样
老师角度不同样子不一一生受用
要实事求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