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挖荠菜简要分析篇一
过程描述
这次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的目标是写一篇调查报告,题目是《白鹭湖野生可食用植物状况调查报告》,具体要求是:
△每人写一篇1500字以上的调查报告,两周后交稿。
△调查报告要具体、详尽,还要有说服力。
△文中要至少画出一、二种植物过去和现在生长状况或数量曲线图。
△查阅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植物知识。班上兴趣小组在这次活动中要发挥作用。
任务布置完毕,学生们便议论纷纷,非常激动,觉得搞调查,写报告,新鲜极了。
我提醒大家在调查研究及写作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调查访问过程中要广泛收集野生可食用植物的名称,要进行广泛的调查,详细了解过去和现在的情况。
2、对收集到的资料要做好记录,要多查有关资料,了解这些植物的特性。
3、有困难可请兴趣小组的同学或老师帮忙,要注重互相协作。
4、对调查中发现的比较罕见的植物可拍摄照片进行配图说明。
5、整个活动过程应在节假日、课余时间完成,查阅资料可在图书室进行,也可请家长或老师帮忙。
然后我又讲了调查报告的有关常识,活动就这样开头了。一周后,有些同学非常高兴的拿来了调查到的几种野生可食用植物的状况调查表,谢先月同学列出了二十多种可食用植物的明细表(见下表)
名 称 发芽期 生长期 食用期 生长特点 营养特性 药用价值
野莲子 初 夏 夏 天 夏秋季节 根生泥中
长在莲房 有丰富的维 生 素 补脾养心
清热泻火
我了解了一下全班同学的情况,大多数学生只调查了几种,而且有些同学特别是住读生没有动手。
由此我猜想,可能是调查访问中遇到了难题。经询问,部分学生反映调查中遇到的最大困难:一是与被调查访问人时间上的难以吻合,许多家长或邻里只是敷衍了事;二是时间太少,没法实地考察及与人沟通;三是调查访问中许多野生植物的名称农民说的是俗名,名字不好写,也不好查资料,有些资料上的内容难以读懂,字难认……。看来遇到的难题确实不小;于是,我认真进行了分析,发现绝大多数同学在调查访问中对象单一,没有实地考察的经验,没有有关资料作指导。
针对这些情况,我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法:第一大家要多与家长沟通,让大家在与被采访者闲谈中多做有心人;第二多利用休息时间和节假日去调查访问;第三在内部实现班级资源共享,对大家已掌握的材料不定期在学习专栏公布,对有些同学提出的植物俗名尽量做到与书上的相对应。的确无法查证的一些疑难由各兴趣小组长及时写在黑板的疑难知识角上,供大家研讨。为了进一步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调查研究的兴趣,我充分地肯定了在这几天中做得好的同学的优点所在,让他们谈谈自己收集资料、调查访问的方法,谈谈下一步的活动计划。就这样,那些正手足无措的同学得到了提示,参与这项活动的兴趣更浓了。老师也利用活动课时间拿来一些植物的图片进行展示,供学生参考,经常利用课余时间给大家解决黑板上的疑难问题。此后,同学们调查研究的积极性更高了,且作记录更认真了,有的同学还绘出了植物的草图,有的同学干脆从家里拿来照相机把找到的野生可食用植用拍下来,供大家参考。
为了使学生有足够的调查研究和写作时间,尽量不留给学生课外作业,为了激发大家参加这次写作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同时又正确发挥教学过程的评价用用,我决定在单元测试中把测卷增加20分作为调查报告的成绩。
二周后,全班8个兴趣小组交来了64份调查报告,全班100%地完成了写作调查报告的作业,看着学生交来的一份份报告,心中真是有说不出的惊喜,大家写得工工整整,格式正确,内容具体,图文并茂,表格详尽,平时极不愿写作的杨斌同学这次都写满了6张方格纸,而且还列了几幅调查表,从中可见他的认真态度。班上的“小作家”吴玉萍工工整整地写了七张半,她对各种植物的生长特点、营养及药用价值描述更富文学性。最让人注目的是我校《科技新苗》杂志小记者徐婉娟,她还写出了现在由于环境污染,一些野生植物遭到破坏的现象,她的报告条理清楚,论证充分,对乱垦乱植造成的严重后果提出了批评,她在报告中说有许多野生可食用且药用价值很高的植物在三、四十年间就由盛而衰甚至濒临灭迹。诸如蒿芽、野芹菜、迟果、菱角、莲子等应是湖区常用菜谱中的上品,就拿野莲子来说,其营养价值很高而且有清心泻火的药用价值,但在整个湖区基本上找不到野生的了。她在报告中还说这些植物目前都有人工栽培的代替品,大量的农药化肥的施用,不仅降低了其营养和药用价值,而且农药、化肥的残留量的增加还有害人们的健康……。写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
学生对这次活动的极大兴趣和满意程度,我们可以从周忠汉同学的日记中知道点滴:老师这次给我们布置的这个作业难是难了点,但通过这次活动使我们与自己的生活更贴近了,提高了我们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的创新学习和实践的能力,对我们的语文能力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 。老师的做法改变了过去的课堂死听、课下死做、课后死记的被动学习方式,使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能主动地获取知识、关心我们的生活生存环境了。我们要珍惜生命、关爱生命(这是本单元课文的主题之一)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最后我们组织了一次总结交流评比活动,各小组通过互相评价,推选一篇最好的参加全班评比,对进入前八名的稿件,我们将送学校参加科技活动月的展示。
活动结束时,我对这次综合性学习进行了总评:
我让大家写这篇调查报告,是想把语文教材学习与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促进学习与素养在开放、自主的学习环境中得到协调发展和提高,你们主动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创新学习和实践能力,使我十分地佩服,你们经过调查收集到的材料和研究成果是我们在统编的任何教材中都无法学到的,同时也使老师大开眼界,对自己的家乡的生态状况有了深刻的认识,真是谢谢大家了!
挖荠菜简要分析篇二
教学目的
1.了解旧社会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学习本文的对比写法。
3.学习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对比的写法。
(2)学习边叙边议,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
难点:理解“我”对养菜的特殊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查字典,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荠菜(ji)蔷薇(qiang wei)掰手(bai)琥珀(hupo)
绽(zhan)码(ma)苋(xian )和煦(xu)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l)广阔无垠:广大宽阔,没有边际。垠:边际。
(2)迁就:勉强凑合别人。迁:改变,引申为改变初衷。就:凑近,凑合。
(3)漫不经心:随随便便,不放在心上。漫:随便。经心:留心,在意。
(4)五味瓶:装着甜、酸、苦、辣、咸的瓶子,什么滋味都有。比喻不是味道。
(5)出土文物:原指被发掘出来的,有关文化发展的有价值的古代器物。本课是“老古董、背时货”的意思。
二、导入
l.作者简介:
张洁,生于1931年,1960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长期在经济管理部门工作。 1978年,发表《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这篇处女作和后来的《谁生活更美好》《条件尚未成熟》都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创作奖。她的短篇小说《有一个青年》曾改编为电视剧。1981年,创作长篇小说《沉重的翅膀》此外,还有中篇小说《方舟》《七巧板》《祖母绿》等。
2导语:
同学们可能没有吃过“荠菜”这种野菜,可是在旧社会,这种野菜是穷人们的美味佳肴。《抱养菜》这篇课文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希望通过新!日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之间的隔膜,与孩子们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能得到幸福。
三、正课
1.阅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本文按时间分成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10节)回忆解放前童年时代的苦难生活,写出“我”对荠菜有一种特殊感情的原因。
第二部分:(第 11节到完)写解放后“我”和孩子们对挖荠菜、吃荠菜的不同态度和心情,以及“我”的感慨和希望。
2.提问:文章开头仅有一句“我对养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末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这是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这一句在全文中起提纲挚领,总领全文的作用,用省略号更富有诗意,使人感到余味无穷。
3.提问:课文第2自然段不讲养菜的事,却从“馋”字说起,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这样写是不是离题?
讨论并归纳:课文写“馋”到“馋丫头”的得名,是因为“饿”,又由“饿”引出了一次危险的遭遇。再由生理上的“饿”写出造成“饿的原因——剥削制度的罪恶。在此基础上,再来写“挖芥菜”,写出了“挖”的辛酸,表现了更深刻的思想。因此,这样写不但不算离题,而且更有利于中心思想的表达。
4.提问:文章写到“我”摆脱了大管家的追逐之后,因掉了一只鞋不敢回家时有一段景物描写,这段景物描写与“我”当时的处境是否相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这是一幅美丽、和平静穆的“晚归图”,似与“我”当时的处境不相称。这是一种反衬写法,以乐衬悲。连羊儿、乌鸦都能回家,而“我”却有家难回。这样反衬,能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
5.提问:“一种比饥饿更可怕的东西”指什么?
讨论并归纳:指孤独、寂寞、屈辱、黑暗、死亡……
6.提问:孩子们把挖荠菜看作是一种“有趣的游戏”,是出于对“我”的“迁就”;吃荠菜时,他们“懒洋洋”的,“漫不经心’地“挑”上几根,带着迁就的“微笑”。说说作者运用这些词语的深意。
讨论并归纳:“有趣的游戏”说明不能理解长辈带他们挖养菜的用心及特殊感情。“迁就的微笑”表明因不了解长辈的苦心而又不得不保持一种尊重的礼貌。“漫不经心”表明对荠菜的感情十分淡漠。“挑”则反映了厌食荠菜的情绪。
7.提问:本文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找出议论的语句,体会它们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
讨论并归纳:议论的语句如“因为我知道”到完。议论的作用是明确中心,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如“我明白……使他们的身边全都感到愉快。”点明孩子们喜欢去挖荠菜的原因。如“他们长大一些之后……他们多半不能体会我当年挖养菜的心情!”点明年轻人陪同我去挖荠菜,也不能体会我当年挖荠菜的心情。写出了两代人思想感情上的隔膜。
8.提问:“我”对荠菜的这种“特殊的感情”可以从哪些方面理解?
讨论并归纳:在这些感情里,有痛苦的回忆,想起荠菜,就想起当年的饥饿,想起那饱受屈辱的痛苦和灾难;有深深的怀念:生活在幸福中,怎不怀念那长在野地里的荠菜,如同怀念那与自己共过患难的朋友;有无限的感慨:身在幸福中的下一代,并不理解“我”要他们挖荠荣、吃荠菜的深意;也有真诚的希望:看到了两代人的隔膜,想到了如何帮助青年一代健康成长。
9.本文运用对比写法,突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想想有哪些对比,表现了什么?
讨论并归纳:
(1)两代人对“荠菜”的不同感情:妈妈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孩子们对“荠菜”的感情是淡漠的。从中可以看出两代人思想上的差距,也可以看出两代人的隔膜。通过对比叙述把如何看待过去和现在,如何看待苦和乐,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等重大人生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让人们思考。
(2)通过大自然景物的对比描写,写出了旧社会的黑暗,“我”童年的凄苦生活和孤独、悲伤、恐惧的心情;写出了新社会的美好,孩子们生活的幸福、愉快,从而找到他们思想深处的弱点。正是这样前后对比,在“我”心中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感触,这也正是表达中心思想的基础。
四、总结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夹叙夹议,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时代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全文以“挖荠菜”为线索展开广泛而充分的联想,希望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的隔膜,与孩子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能珍爱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挖荠菜简要分析篇三
一、说教材
《挖荠菜》是人教版七年级下册中的课文。针对当代的小孩子生活优裕,有些小孩子不懂得珍惜幸福生活,有点小孩子很难体会老一辈的苦难生活。因此,本文作者张洁通过自己的童年经历,用自己的亲身经验,希望能够教育孩子们不忘过去老一辈的苦难生活,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 说重点与难点
重点:1、“挖荠菜”是贯穿全文的一根红线,作者围绕这根红线先后写了哪几件事,表现力怎样的感情?(线索问题,是教会学生以后自主阅读或是自主创作的时候能够运用的一种有用的方法;而分析课文,让学生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是让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
2、学习文中的边叙边议、叙议结合的表达方式和运用对比的写作方法。(学作方法的学习,能够帮助学生以后进行自主创作,这又是一个需要长期训练的方法。)
难点:使学生融入到文中“我”的角色中,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当代的孩子生活在优裕的生活中,很少经历苦难,所以孩子们比较难进入文中角色。)
三、 说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挖荠菜》这篇课文,让学生充分理解这篇课文,学习那个年代的艰难、困苦,培养学生将叙中有议、叙议结合和将对比的手法运用到学作中的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讨论、图片展示的方法,在朗读中将学生引入艰苦岁月的气氛中,运用问题探讨的方法,让学生逐步了解当时生活的艰难,开始理解作者的感情,再加上学生的默读、引导联想等方法,使学生进入文中的角色,体会文中的思想感情。
3、 情感与方法: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那个时代的生活背景,那种艰难、困难的生活,从而理解文中“我”的情感的变化,体会老一辈过去的苦难日子,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达到代与代之间的心灵沟通。
四、说教学程序
1、 导入:问题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问一下大家,你们心目中的幸福生活是什么样子的?(学生回答)(通过对于幸福生活的提问,引起学生的兴趣,对于幸福生活的向往,有利于下面学生将自己的幸福生活与文中作者的童年生活进行对比,增强感情。)
⊙那么,你们可知道我们的祖辈们、父辈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呢?(学生回答)(通过父辈、祖辈的生活,逐渐接近文中作者的艰苦生活,使学生进入角色。)
⊙图片展示,让学生更直接了解老一辈的生活情况。
导入小结:是的,当我们的祖辈们、父辈们想我们一样大的时候,他们的生活是比较艰难的、没有饭吃,更别说买新衣服了,那么能够像我们一样坐在课堂里,那简直就是一种奢望。好的,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张洁的《挖荠菜》这篇课文,体味一下那时候的艰苦生活,体会一下一个经过苦难的母亲对于儿女成长的关心。 (5分钟)
2、 课文研读
第一部分(1——10)请同学们快速阅读第1到10自然段。 (1分钟)
<1> 文中开头仅有一句“我对荠菜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这句话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句末不用句号,而用省略号,这是为什么?(学生讨论)(学生思考问题,引起悬念,奠定感情基础)
教师归纳讨论内容:这一句话在全文中起提纲挈领、总领全文的作用,用省略号更富诗意,使人余味无穷。
<2> 作者第二段没有直接写荠菜,而是为什么要从“馋”写起,这样会不会离题?
教师归纳讨论:从“馋”字着墨,可以及其自然地引入中心事件。“我”为什么那么“馋”,那是由于饥饿造成的。由于饥饿引出“剥削制度的罪恶”,所以去掰财主家的玉米棒,被迫落水,游荡田野。这种肉体上的痛苦和精神上的恐怖,逼出“我”对于荠菜的情感,这样连锁式的反应如同讲故事一样,娓娓道来中心事件。
作者由生理上的“饿”的感情基础上,写去“挖荠菜”的辛酸,表达了深刻的思想,奠定基础,为后面的中心做铺垫。因此,这样并不会离题,而是更有利于中心思想的表达。
(10分钟)
<3> 教师朗读11自然段:这一段着重写什么?用了那些写法? (3分钟)
着重写解放后对于野地里的荠菜的怀念。用来衬托的手法和比喻的方法。以菜场里的荠菜衬托野地里的荠菜;用“共同患难的老朋友”来比喻荠菜,表达了真挚的感情。这一段用来叙议结合的方法。
<4> 同学们快速阅读第12、13自然段。想一想孩子们对于荠菜的态度是什么?“我”为什么会产生遗憾的心情?为什么孩子们的态度会和“我”不一样?(用连锁的问题,可以培养学生的快速阅读能力,更加准确的把握文中的内容和感情。)
(5分钟)
⊙对他们来说是一种游戏,后来“变成了对我的一种迁就”,“漫不经心地用筷子挑上几根荠菜”,对于荠菜并没有什么感情,还会因为经常吃而厌倦。
⊙因为孩子们不能了解母亲的一番苦心和心情,所以产生遗憾。
⊙孩子们没有经历过“我”小时候的那种苦难,对于荠菜没有“我”的那种体验,自然就和“我”对于荠菜的感情和态度是不一样的。
<5> “我心里就像翻倒了的五味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作者对于这种现象是什么态度?
(4分钟)
教师总结:因为“我”知道,这种赏光似的迁就,并不只是表现在对于挖荠菜这一桩事情上,它还表现在对于我们这一代人的一些见解和行为上。“在他们看来,我们的有些见解和行为,都像陈列在博物馆里的出土文物——离他们的现实生活太远了,不顶用了。”我们之间有了“隔膜”。
我也并不认为我们的见解和行为就完全正确。只要他们不觉得厌烦,我甚至愿意跟他们谈谈我们在探索人生方面曾经走过的弯路,以便他们少付一些不必要的代价。我真希望我们之间不要成为隔膜很深的两代人,而是心灵相通的朋友。
<6> 最后一段的作用?(总结,收起全文,达到升华主题的作用。) (2分钟)
<7> 本文运用对比写法,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想想有哪些对比,表现了什么?(5分钟)
两代人对于“荠菜”的不同感情:妈妈对荠菜有特殊的感情;孩子们对于荠菜的感情是淡漠的。从中可以看出两代人的思想上的差距,也可以看出两代人发隔膜。通过对比的叙述把如何看待过去,如何看待苦和乐,怎样珍惜今天的幸福等重大问题提到读者面前,让人思考。
通过对社会生活的对比,旧社会的黑暗,“我”童年生活的苦;新社会的美好,孩子们生活的幸福。
3、 总结
本文运用对比手法,夹叙夹议,写一位关心儿女成长的母亲。回忆她童年时代的苦难,向孩子们提出殷切的希望。全文以“挖荠菜”为线索展开广泛而充分的联想,希望通过新旧社会的对比,消除两代人的隔膜,与孩子成为心心相通的朋友,并希望他们能珍爱生活,懂得什么是幸福,怎样才会得到幸福。
4、总结之后,放一遍录音让同学们再次欣赏,体会文章中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