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读后感写作顺序 读后感的篇章(7篇)

2023年读后感写作顺序 读后感的篇章(7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7 17:11:51
2023年读后感写作顺序 读后感的篇章(7篇)
时间:2023-04-07 17:11:51     小编:zdfb

很多人在看完电影或者活动之后都喜欢写一些读后感,这样能够让我们对这些电影和活动有着更加深刻的内容感悟。读后感书写有哪些格式要求呢?怎样才能写一篇优秀的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读后感的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读后感写作顺序 读后感的篇章篇一

1867年9月14日(农历八月十七),经过马克思反复修改定稿的《资本论》第一卷在德国汉堡出版。这是人类社会思想史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划时代的重大事件。

献给我的不能忘记的朋友,勇敢的忠实的高尚的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威廉·沃尔弗。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扉页。马克思在扉页上写了威廉·沃尔弗名字的下面,还有一行小字:“1809年6月21日生于塔尔瑙,1864年5月9日死于曼彻斯特流亡生活中。”威廉·沃尔弗是马克思的一个忠实的老朋友,一个在马克思最困难的时候给他无私帮助的好朋友。从某种意义来说,没有沃尔弗的慷慨解囊,就没有《资本论》的出版。

《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资本论》把高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统一在一起,是一部系统的、逻辑严密的经济学著作。它批判地继承了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深刻地论证了资本主义产生、发展、灭亡的历史必然性,肯定了它的历史地位,揭示了它内部不可克服的矛盾及其必然被社会主义所取代的客观规律。它不仅是一部经济学巨著,而且是一部哲学巨著、一部科学社会主义巨著,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第一版序言是马克思在1867年7月25日写的,基本内容有三方面。一是介绍《资本论》的写作情况,指出必须用抽象法进 1

行学习。序言一开始就简介了《资本论》和1859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的联系,指出《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改写,也可以说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从马克思最后决定写《资本论》,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作为副标题来看,证明马克思不仅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而且也要说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的过程中建立的。

学习《资本论》必须掌握方法。马克思指出;“万事开头难,每门科学都是如此。”并指出本书第一章是最难理解的,尤其是

第三节“价值形式”那一部分更难懂,只要善于运用抽象法,困难时能克服的。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分析经济形式,既不能用显微镜,也不能用化学制剂。二者都必须用抽象力来代替。”也就是说,分析经济形式,必须透过现象,撇开具体的、次要的特征,才能把一定事物共同本质和基本特征揭示出来。所以马克思指出:“因此,除了价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说这本书难懂。当然,我指的是那些想学一些东西、因而愿意自己思考的读者。”

二是论述了《资本论》研究的对象,他说:“我要在本书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

马克思写《资本论》的目的,是为了指导无产阶级的革命运动,《资本论》虽然是以英国为典型,但在英国的变革,“一定会波及大陆。”至于变革的方式,是“采取较残酷的还是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发展程度而定。”也就是说,是用暴力形式还是用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看工人阶级自身的力量情况而定。《资本论》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使工人阶级认识到自己的历史使命。

三是指出《资本论》研究的对象具有鲜明的阶级性。《资本论》所研究的是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经济范畴的人格化,是一定阶级关系和利益的承担者。”

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问题,直接触及到阶级的物质利害关系,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它“把人们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可见,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鲜明阶级性的科学。

《资本论》问世后,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不仅成为无产阶级和共产党人的必读书目。而且得到资产阶级学者的承认。

我们党历来十分强调领导干部要读一点马列经典。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上要求高级干部读五本马列经典:《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和《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决定干部要学习12本马列主义著作,即《社会发展史》、《政治经济学》、《共产党宣言》、《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国家与革命》、《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论列

宁主义基础》、《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列宁斯大林论社会主义建设》、《列宁斯大林论中国》、《思想方法论》。这 12本书被毛泽东称为“干部必读”,一直是干部学习马列主义基本教材,武装了一代中国共产党人。1963年,毛泽东又提出学习30本马列著作的意见。邓小平精辟地提出过读马列的原则:读马列要精,要管用的。“精”,说的是要读经典;管用,说的是要结合工作实际,要有针对性,学以致用。习近平同志提出:“党校、行政学院和干部学院都应当开设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课程,专门讲授一些有代表性的篇目,指导学员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学习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每一个领导干部都要落实习近平同志的这一要求。

读一点马列经典,有利于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解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领导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在现阶段主要是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列经典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来源,只有从源头上去学,才能弄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来龙去脉,从而加深理解,自觉运用。

读一点马列经典,有利于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领导干部的看家本领;缺乏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的领导干部,不可能是合格的成熟的领导干部。读一点马列经典,有利于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科学的思维方式是领导干部科学分

析问题,科学判断、科学决策、科学制定行动方案的基础。马列经典都是经典作家们科学思维方式的产物。马列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们充满了科学分析、科学判断、科学论证、科学结论,贯穿着科学的思维逻辑和科学思维方式。坐下来,读进去,就能被它们所深深吸引,被它们所折服。因此,常读、熟读马列经典,对我们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十分有益。

读一点马列经典,有利于提高理论鉴别力。有些错误观点、错误理论,为了取得人们信任,往往引经据典,貌似马克思主义,但实际上他们或断章取义,或移花接木,或照搬照套、生吞活剥,或任意曲解。如果没有读过马列经典,极易轻信,上当受骗。读一点马列经典,我们就有了理论鉴别能力,不会被一些简述读物或二手资料引入迷途,从而保持理论上乃至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

当然,马列经典,有些学术性、专业性很强,加上历史年代久远,需要背景知识,这就需要知难而进,需要坚忍不拔。正如马克思1872年3月18日,针对阅读《资本论》的困难时在《资本论》法文版序言中所指出:“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

读后感写作顺序 读后感的篇章篇二

《资本论》序言读后感

由于未能借到纸质版的《资本论》,我只能从网上搜寻到《资本论》的序言,因而也未能感受到实体版的《资本论》那种厚实古典的感觉,也不能翻翻后面到底说了什么,了解大概的内容,以下是我对序言的了解。

众所周知,《资本论》是马克思耗尽毕生心血的结晶,也是一部不朽的巨著,这本书里蕴藏着马克思借以英国为例指出对于资产阶级社会的批判,同时对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提出的指导性意见。

序言的第一二段简单阐释了《资本论》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续篇,可见马克思不仅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而且也要说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体系是在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体系的过程中建立的。

序言的第三四段马克思认为以货币形式为其完成形态的价值形式,是极无内容和简单的,可惜的是两千多年来人类却并未得到什么结果,反而在更为复杂的方面孜孜不倦,几乎接近成功,马克思解释的原因我并不能完全明白,但他所强调的抽象力,我是这样认为的,分析经济形式,必须透过现象,撇开具体的、次要的特征,才能把一定事物的共同本质和基本特征表现出来。他也认为只有那些愿意自己思考,认真对待学习,有兴趣的学者定不会觉得难以看懂这本书,毕竟只有你想做一件事,一定能认真做一件事。

接下来的几段中,马克思指出了他所研究的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和它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他以英国为例,同时也点明德国,更甚者不如说是整个资本主义国家,由于古老的陈旧的生产方式以及伴随着它们的过时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使得工农人民生 苦不堪言,尤其那句:“不仅活人使我们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们受苦。死人抓住活人。”

可以看出马克思对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制度的不满和愤慨!他迫切地想要改变这样的社会,建立一个无产阶级的理想社会。

序言第八九段指出要勇于揭露社会的黑暗面,不管它是如何的丑陋,如何的破旧不堪,我们也要以最真实的事实来面对,否则如果只是一味的掩藏,最终的结果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绝不要欺骗自己!统治阶级也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妨碍他人利益。这对于我国的社会建设也是有很大指导性意见的。

序言第十一段马克思用了三个例子表达了他自己的观点:“

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的确,正如我们高中所学的一样,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之中,我们所生活的社会也是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的,它在自己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也会如马克思所想,资本主义社会终将被无产阶级社会所替代。

读完整篇序言,感受颇深,不仅为马克思的才智所赞叹,也为他博大的胸襟而折服。这篇序言是对《资本论》高度概括,画龙点睛之笔啊!

15旅游管理2班

董玉静

读后感写作顺序 读后感的篇章篇三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历史背景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对他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好的手稿重新进行修改整理,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名出版的其中第一分册,同时写下了这篇序言。文章发表于1859年1月。这篇序言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立的科学意义,其中对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作了精辟的说明,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质本身下了经典性的定义。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革命实践迫切需要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指导。马克思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进行了长达15年的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他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研究了大量的经济文献,制定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原理。在1858年11月到1859年1月,对他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好的手稿进行了修改和整理,写下了这篇序言。

主要内容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

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

(一)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

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计划写作的政治经济学巨著的第一分册。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关于商品和货币的学说,完成了劳动价值论方面的革命,标志着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达到了成熟阶段。后来,马克思在1867年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可以说,《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初篇,《资本论》是续篇。

1.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马克思1815年5月5日出生于法国莱茵省特利尔城。大学毕业时,他获得的是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1)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迫使他必须正视社会现实。1842年10月到1843年3月,马克思参加了《莱茵报》的编务工作。马克思在《序言》中提到的三件所谓物质利益的事情是指:第一件是莱茵省议会关于林木盗窃法和地产分析的讨论;第二件是当时莱茵省总督沙培尔就摩塞尔地区农民状况同《莱茵报》展开的公开论战;第三件是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的辩论。马克思出于对革命事业的高度责任感,知难而进,就是这三件难事,成了马克思去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最初动因。

(2)马克思要对空想社会主义进行的评判,必须获得充分的政治经济学知识。

2.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

(1)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基本确立。1843年到1849年期间复杂的革命斗争和繁重的实际工作,常常打断马克思的理论研究。但是,在这个时期,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是写了许多重要的著作,基本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完成了民主主义者向共产主义者、唯心主义者向唯物主义者的根本转变。40年代前期,马克思比较侧重理论的探索,恩格斯比较侧重实际的调查。他们从不同的途径,得出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共同结论。尔后,马克思又经过十几年的继续钻研,在《序言》里把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述得更加准确、更加精辟。

(2)50年代的艰苦创作生活。马克思在19世纪40年代确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这是指导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这一时期紧张的政治斗争,漂泊不定的流亡生活,常常打断马克思的经济学研究工作。直到1849年秋他定居英国伦敦,才重新开始这一工作。

为了谋生的需要,在这八年时间里,马克思不得不分出一部分宝贵的时间,为报刊撰稿,换来微薄的稿酬,作为家庭的开支。恩格斯为了无产阶级的革命事业,为了援助自己的亲密战友,到曼彻斯特去经商,长期在经济上接济马克思。阶级敌人的迫害,贫穷的折磨,却不能使马克思屈服。马克思用惊人的毅力、顽强的斗志,战胜了一切困难,终于登上了科学的高峰。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确实是他“多年诚实探讨的结果。”马克思的这种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优良学风、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

(二)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所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马克思在《序言》中,把他从1843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是: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在《序言》里用简洁的语言,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仅应当把社会关系区分为物质关系和意识关系,而且,“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这也就是说,归根到底,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的变迁和改革。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变革总是首先从生产力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推动着历史前进。一切先进的阶级和人们总是热心发展生产力,而一切反动的阶级总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衡量一切阶级、政党、派别是革命的、进步的,还是反动的、落后的根本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拨乱反正,把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为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通过对《序言》的学习,从基本理论上澄清是非,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在《序言》里把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几个范畴作了科学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指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要从经济基础方面去寻找原因,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从生产力方面寻找原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写《序言》时,针对唯心史观长期统治人们的头脑的状况,强调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马克思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3.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马克思在《序言》里深刻地阐明了发生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不论是政治革命、思想革命,还是经济革命(生产关系方面的革命),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马克思说:“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显然,判断一个革命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只

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解释。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不适合了,它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生产力要求打破这种“桎梏”,社会革命的时代才会到来。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这个任务的提出科学与否,就看其有无客观条件。而这个客观条件,就是新的生产关系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同时,马克思还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预见到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不可避免的。

在理解马克思在《序言》里阐述的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这一原理时,应该明确这样一个观点:社会革命的爆发是由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而社会革命的目的正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我们搞社会主义革命,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解放生产力,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的高速度发展,以达到共产主义的理想境界。离开了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根本目的,革命就失去了本来意义。

读后感写作顺序 读后感的篇章篇四

华夏者,有服章之美故称华,有礼仪之大故称夏,宽容序言读后感。

自盘古开天,女娲造人,曰三皇五帝,神农尝百草而成中医;伏羲演八卦以做周易。又有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此皆上古之事也。

昔秦王气吞山河,六国毕,四海一,书同轨,车同文,销锋镝,筑长城,北却匈奴七百余里,南取交趾蛮荒之地,功名显赫,不可一世。至炎汉,武帝征朝鲜,置四郡,又选股肱之臣,塞北猎苍狼,再却匈奴千里,更有陈汤者,千里奔袭取单于首级而归,曰:“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故丝绸之路乃通之,使张骞出西域,携绢茶,驮瓷玉,跋山涉水,逾中亚、达欧洲,至此山陬海澨之地方悉东方有神州。

又至大唐,国运昌隆。大唐之盛,东达日本海,西至咸海,南抵越南,北越贝加尔湖,东西九千五百一十一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王维有诗云:“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彼时大唐,睥睨宇内,恩泽四海,威震八方,万邦来朝。西戎色目之辈,东瀛倭奴之流,无不折服大唐宫阙磅礴之气势,衣冠服饰之华美,礼乐典籍之完备,城池乡邑之繁荣,文化开明之昌盛。

宋以宽厚立国,不幸侮于辽,肉于金,亡于元。宋虽力弱,然对其民实无愧矣。若为宋民,生老病死皆为朝廷所济,若有学子无钱以入塾,朝廷给钱以济之,庠序亦予免之。《舆地纪胜》更有记之:“家乐教子,五步一塾,十步一庠,朝诵暮弦,洋洋盈耳”。此见宋时文风之盛。若有鳏寡孤独无依靠者,残废疾病难以为生者,则官司予以养济。《宋史》载:“若丐者育之于居养院;其病也,疗之于安济坊;其死也,葬之于漏泽园,遂以为常。”朝廷各州各县皆置义仓、广惠仓,若遇天灾、戎事、饥馑、则开仓广济其民也。乃至元末各地起兵者,皆以复宋为词,曾有诗云:“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可见宋之仁德入人之深,盖汉唐所未有也。

再至明,修大典,郑和七下西洋,规模之大,影响之深,震古烁今,各类船二百余艘,左右将士两万余人,其中又以宝船为最,共六十三艘,大者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余,辎重数千斤,其蓬、帆、锚、舵,非

二、三百人莫能举动,体势巍然,巨无以敌,远涉重洋,又立十五不征之国,宣德化以柔远人,尽显汉唐天朝之威矣,读后感《宽容序言读后感》。

自秦以来,时至今日,已过两千二百余年矣。尝闻课上之评判,学生实不敢苟同。试问千载之书术,久乎?旧乎?然则千载虽久,黄岐之术尚在,爻辞虽旧,堪舆之法仍传,岂可因此而言弃之乎?遥想先秦,文分诸子,百家争鸣。文有孔、孟道德之文章,武有孙、吴韬略之兵法。曰儒曰道,曰法曰墨,曰阴阳曰纵横,不尽数矣。

学生曾闻四大古国之学说,一曰埃及,二曰印度,三曰巴比伦,四曰中国。斗转星移,四五千年过矣,中国仍为古之中国,余之埃及、印度、巴比伦,今安在?古三国之地,民族已不知更迁几何矣。

吾中华者,自上古先秦,三皇立极,五帝禅宗,泱泱千年虽遭兵燹而未绝之,古圣先哲灿烂之思想,伟大祖先璀璨之文明,精神气魄,一脉相承,源远流长,吾辈做炎黄之后裔,华夏之子孙,焉敢妄言弃之?

而今又有人曰华夏文明不在中国,尽散于邻邦诸野,吾以为是,何哉?

如是,依《序言》之理绝弃之,是也。

读后感写作顺序 读后感的篇章篇五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刘晔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112080701002

近日,经老师介绍,阅读了这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颇有感触,现将本人的部分观点分享下: 此篇序言是马克思对他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好的手稿重新进行修改整理,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名出版时写下的,文章发表于1859年1月。《序言》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第一次作了系统、完整且经典性的表述。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说:“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为了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早在40年代初就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因为他发现要了解资本主

(二)叙述了研究经济问题的动机和原因;

我对该表述的理解。

15年的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来说意义重大。一共四页,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

马克思自己说:“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他在序言中多次提到要“自己弄清问题”。真正做学问的人会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否定再否定,而急功近利的人们却汲汲于发了多少论文等形式主义。现下社会过于浮躁,马克思的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更是我们这些即将进入科研道路的硕士研究生需要重视的。也就是启迪我们学知识,做学问,必须做好经历炼狱的准备,我们做不了哥白尼、马克思,我们可以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2011.09.25

读后感写作顺序 读后感的篇章篇六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读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对此文依然似解非解,个中滋味难以陈述。粗略概括如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它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重要文献之一。《序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

马克思在《序言》中,把他从1843年以来的研究成果做了一个总结性的概括:“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是:

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

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马克思在《序言》里用简洁的语言,阐明了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精神生活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不仅应当把社会关系区分为物质关系和意识关系,而且,“只有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高度,才能有可靠的根据把社会形态的发展看作自然历史过程。”这也就是说,归根到底,社会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乃至整个社会关系的变迁和改革。生产力是社会生活中最革命的因素,社会变革总是首先从生产力开始的。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着人类社会从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推动着历史前进。一切先进的阶级和人们总是热心发展生产力,而一切反动的阶级总是阻碍生产力的发展。这是衡量一切阶级、政党、派别是革命的、进步的,还是反动的、落后的根本标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拨乱反正,把一心一意搞现代化建设,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确定为新时期政治路线的基本内容,这是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的。通过对《序言》的学习,从基本理论上澄清是非,将有助于我们进一步加深对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性的认识,提高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自觉性。

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马克思在《序言》里把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几个范畴作了科学分析,阐明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揭示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一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普遍规律。马克思指出,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的变革,要从经济基础方面去寻找原因,生产关系的变革,要从生产力方面寻找原因。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马克思在写《序言》时,针对唯心史观长期统治人们的头脑的状况,强调了生产力

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但是,这决不意味着马克思否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3.物质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变革的终极原因。马克思在《序言》里深刻地阐明了发生社会革命的根源。社会革命不论是政治革命、思想革命,还是经济革命(生产关系方面的革命),都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马克思说:“在考察这些变革时,必须时刻把下面两者区别开来:一种是生产的经济条件方面所发生的物质的、可以用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指明的变革,一种是人们借以意识到这个冲突并力求把它克服的那些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显然,判断一个革命时代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只能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中去解释。社会生产力发展了,生产关系不适合了,它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了生产力的“桎梏”,生产力要求打破这种“桎梏”,社会革命的时代才会到来。所以,人类始终只能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这个任务的提出科学与否,就看其有无客观条件。而这个客观条件,就是新的生产关系赖以建立的客观基础。同时,马克思还根据对社会发展规律和资产阶级社会矛盾的科学分析,预见到资本主义的灭亡,社会主义的兴起是不可避免的。

同时马克思在序言中揭视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人类社会目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中国也不例外。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社会状态的划分,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应该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事实是,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的确出现了特殊形式。封建社会没落之后,中国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夺取了国家政权,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中,具体社会制度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典的资本主义,完全有理由承担起为人类社会向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迈进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任务。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必将逐渐的取代资本主义。并且,人类社会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甚至是流血牺牲。

读后感写作顺序 读后感的篇章篇七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这是卡尔·马克思在1895年对其《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做的序言,马克思以其极为缜密的思维,向我们著述了资产阶级社会分成的三大阶级生活条件,言辞犀利,直切要害,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资产阶级在其生产生活方式中所进行的一些社会性活动,并将其以压迫、剥削人民为主的生产方式予以批判,极具哲学思想,意蕴绵长。马克思在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以前,进行了15年的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研究了大量的经济文献,由此才制定了经济学说原理,十多年的研究取得的成就对于人类来说意义重大。在此,我们必须向这一位伟大的革命导师致以崇高的敬意,是他引领了这一时代的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我们知道,在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之前,社会主义是作为一种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出现在人们面前,它仅仅是人类批判资本主义、幻想代替资本主义的一个美好理想。如此虚幻而又遥不可及。但在此之后,世界各国的无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各种各样的斗争。但直到他们去世,经过后来者对其主义精神的不断补充与阐发,才形成这一现实的、真正意义上的、由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的社会制度体系。

马克思说“:“我们判断一个人不能以他对自己的看法为根据,同样,我们判断这样一个变革时代也不能以它的意识为根据;相反,这个意识必须从物质生活的矛盾中,从社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现

存冲突去解释。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的物质存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在这一文中,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如下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反之,“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并且这生产关系是客观的,这是政治经济学说中毋庸置疑的部分,马克思主义原理最基础,最真实的政治经济理论。

同时,马克思用这一关系剖析了社会革命的由来:“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社会制度等生产关系必然要跟上生产,这可以参考用马克思辩证法中否定之否定论来解释矛盾双方漫长艰辛的发展过程。也正是因为这样,才有革命之时各类先进人士的奉献牺牲,才有历史发展前进中的曲曲折折。

马克思在序言中揭示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

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由此,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目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世界各国难以逃脱这一基本存在方式,必然中国也不例外。事实是,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资本主义制度。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的确出现了特殊形式。封建社会没落之后,中国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夺取了国家政权,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中,具体社会制度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典的资本主义,完全有理由承担起为人类社会向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迈进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任务。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因此,社会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必将逐渐的取代资本主义。并且,人类社会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甚至是流血牺牲。

在序言中,马克思还提到,在考察变革时,必须时刻把社会生产力的变革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变革区别开来。他说:“无论哪个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忍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这即是巴黎公社失败的根本原因。那时的西方资本主义正值上升时期,社会主义存在的客观条件并没有成熟。豹窥一斑,马克思的思想理论具有实践的指导意义。

马克思自己说:“既然我们已经达到了我们的主要目的—自己弄清问题,我们就情愿让原稿留给老鼠的牙齿去批判了。”他在序言中多次提到“自己弄清问题”。真正做学问的人会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否定再否定,而急功近利的人们却汲汲于发了多少论文等形式主义。现下社会过于浮躁,马克思的研究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序言》一共四页,其中马克思对自己在政治经济领域进行研究经过作了一页的叙述。他说:“我的见解,不管人们对它怎么评论,不管它多么不合乎统治阶级的自私偏见,却是多年诚实研究的结果。但是在科学的入口处,正像在地狱的入口处一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因而,我想推及自身,学知识,做学问,必须做好经历炼狱的准备,我们做不了哥白尼、马克思,我们可

以做个真正的读书人。

同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来看待思考问题,凡事多问几个问什么,深究其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就一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同时,多学一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有利于我们的个人成长,以及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与发展。因而我们可以以更加理性的方式去看待与思考这个世界。

以上就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给我带来的感受。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