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物理教学反思简短精选(11篇)

最新物理教学反思简短精选(11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7 15:40:37
最新物理教学反思简短精选(11篇)
时间:2023-04-07 15:40:37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大家想知道怎么样才能写一篇比较优质的范文吗?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物理教学反思简短篇一

初中物理;存在问题;解决措施;教学方法;创新

(一)过于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现在的许多教师都步入了一个误区,认为自己是课堂的主体,因而往往采取的是“满堂灌”的形式,然而,这与现代的教学理念是格格不入的。现代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不能再以俯瞰的姿态来看待学生,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但更需要注意的是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角”,教师应以“引导者”的姿态倡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索,让学生享受学习的过程、重视学习的过程,从而体验到重塑知识形成过程而带来的乐趣。物理课堂普遍沉闷、枯燥,教师应在尊重学生主体的基础上选择物理教学活动,尽可能地选择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教师可以为学生多留些“悬念”,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去探索答案,少给些“框架”,框住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拓展能力,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翁”。

(二)过于强调基础知识而轻视对学生的思维、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基础知识固然重要,但是也要有个度的问题。如果学生的基础知识学习的非常好,却在做题中或者是实践中无法很好地将其应用,那结果将是适得其反、本末倒置的。我们的物理学习不是为了学习知识而学,而是希望通过学习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考虑问题时严密的思维逻辑,以及对待问题严谨的态度,促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无论是对其学习还是生活都将起到一定的作用,这才是我们学习基础知识的真正目的。教师要懂得在教授知识的同时,也要对学生的思维、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重视起来,避免陷入“基础知识为天”的误区。

(三)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使得教师过于重视教学形式而忽略教学本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化教育手段在教学中地位越来越突出。多媒体在为教育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例如,教师过多地依赖多媒体课件,盲目地追求多媒体教学,在课堂上从头到尾都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充当了一个解说员的角色,其“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无法真正地落到实处。此外,多媒体课件的制作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耗费精力较大,教师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如果耗费大量的时间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势必会影响到教师对教材的深入挖掘与理解,影响课堂的效果。多媒体课件使许多教师省去了传统教学中的板书,ppt课件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变成了“放电影”的过程,学生对知识的学习也就成了走马观花,使得学生无法深入地理解知识点,对一些重要的概念的认识似是而非,从而使得整个课堂的效率大大降低,无法将多媒体的益处真正地落到实处。

(四)师生之间的互动过于“僵硬”

师生互动应以人为本,以培养学生的对话能力、探究能力、创新能力为目的,在互动的过程中通过富有特色的活动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点有更深刻的认识。然而,有许多教师只是单纯为了满足课标的要求而设计一些师生互动的活动,考虑并不周全,大多是流于形式的互动,为了互动而互动,失去了真正的教学意义。亦或是太为大众化的“一问一答”式的师生互动,使得学生根本不能提起兴趣,无法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也就成为了物理教学课堂中的一项重要的问题。

(五)物理实验环节不被重视,其作用得不到发挥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真理的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实践,而物理是需要理论和实践双管齐下的一个学科,两者互相依赖,缺一不可。然而在现实的物理教学当中,相当一大部分教师几乎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对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对习题的练习上,往往忽略了物理教学中的这一重要的环节——实验,有趣的实验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在教师演示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学生自己在动手实验的时候会尽自己的所能设计出更多的实验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若在物理教学环节中忽略实验这一环节,必将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一)教师树立正确教学观念,坚持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角

要想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享受学习的乐趣,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如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在讲授完课标的课程以后,留给学生一些自己的时间,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自行做一些课后的小实验,让学生自由结组,这样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这就是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表现。其次,教师要懂得如何对学生进行一些方法上的引导,既要让学生知道如何学习,又能让学生懂得结合自身的实际,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可以留一些引导性的预习思考题,让学生自主思考,从而当教师在讲授这一内容时,学生就更容易接受,也更能提出一些自己独到的见解,在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创造能力。最后,创建一种民主、和谐、平等的课堂氛围对于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十分必要的,作为教师的我们要懂得尊重学生、关心学生,只有在这样的环境下,学生的人格以及价值观才能健康地发展,这也是实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教师应在教授基础知识和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和价值观中找一个平衡

物理虽然是一门自然学科,但是物理知识中蕴藏的哲理却是十分深刻的。基础知识的学习与学生思维、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并不是水火不容的,反而可以将二者融会贯通,在教授基础知识的过程中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情感和价值观。例如,在学习“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这一基本物理知识点时,可以联想到我们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尊重是相互的、友爱是相互的这一道理。在一个集体中只有所有的成员尽自己的所能尊重他人、关心他人才能更多地获得他人对自己的尊重与关心,从而整个集体就会产生极大的凝聚力,生活在集体中的人就会感到越发的幸福和自豪,使这个集体发挥出巨大的潜力,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一个班集体也是如此。通过这样的方式,既能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的知识点,更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发展。

(三)正确看待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技术,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为教学实践服务

多媒体教学手段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具有便捷、直观等优点,若能避免本文上述的那些误区,将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到实践教学工作中来,必将能为教学工作作出巨大的贡献。因此,要想让多媒体技术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首先,必须要对多媒体技术要有清醒的认识,避免使用的盲目性,在课堂上不要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可以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相结合的方法,这样一来两者取长补短,互为补充,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其次,教师要提高制作课件技术的能力,制作课件的内容重点要突出,并且要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推陈出新,从而开拓学生的视野,扩大其知识面。最后,也是最为根本的一点,教师要加强教学基本功的训练,这样才能更好地配合多媒体教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

(四)做到开放式互动教学

开放式互动教学时要建立在以人为本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抓住物理中最基本的知识主干,对物理中重点难点的部分以及一些知识误区师生、生生之间进行探究式、开放式的互动,这样开放式的互动教学,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的氛围,更能体现在课堂上的一种民主、平等的精神。因此,做到互动开放式教学就应该从营造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入手,教师通过不断的探索创建一些有效的互动形式,例如,在物理实验教学结束以后,可以给学生留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比如,本实验有哪些不足?该如何改进?通过实验你能了解到什么?这一知识点在生活的哪些方面有所体现?等等这一系列的问题。这样问题设计既可以让学生将知识融会到生活中,更能开拓学生的思维,从而达到师生以及生生之间的真正互动。

(五)重视物理实验教学,发挥其作用

在物理教学中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即常规的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相结合。教师通过设计一些有趣的实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与此同时为学生留出一些自己的时间,让学生展开合理想象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在一堂实验课结束后,教师要注意总结本堂课的知识精髓,帮助学生巩固知识点。实验对学生辩证思维的形成具有很大的作用,通过实验可以促进学生用科学的思想方法去看待问题,有助于学生科学世界观的形成。

(一)将情景教学法融入到物理教学当中

所谓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在物理教学中融入情景教学法,可以将一些晦涩难懂的物理问题通过融入一定的生活情境,将难懂的问题生活化,让学生通过情境观察思考问题,这样就更加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在这一过程中通过揭示知识发生的过程,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感,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让学生享受到通过情境法学习带来的乐趣。例如,在教授“物体的沉浮条件”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以分别向学生演示一块木头浸入水中、一块铁浸入水中,以及一块石蜡浸入到水和酒精混合的液体中,通过运用现实生活中常出现的东西来解释这一物理现象,可以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并且可以通过这种实验触发学生的探索意向,有利于学生自觉形成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良好学习习惯。

(二)将分层教学法融入到物理教学当中

“分层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从不同学生的实际出发,规定不同层次的要求,从而进行不同层次的教学,给予学生不同层次的辅导,组织不同层次的检测,从而使得各类的学生都能提高学习物理的兴趣,既不会造成好的更好、差的更差的.局面,更不会使那些不擅长物理的学生产生更大的抵触情绪。做到分层教学首先要深入学生群体中,了解学生之间的差异以及他们物理知识的深度、广度和优缺点所在,根据他们的特点进行分层,特别要注意的是在进行学生分层的时候要照顾到学生的情绪,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次是要有针对性地将教学目标分层,低层次的学生达到基础的课表要求,中层次的学生要具备分析较为复杂问题的能力,高层次的学生要提高对自身的要求,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以及各方面的综合素质。这样的分层教学法,不仅能让所有的学生达到课程的基本要求,又能培养个体学生的发展,是一种一举两得的举措。对于初中物理的教学现状的确有很多值得我们商榷改进的地方,作为一线中学物理教师的我们,应该要不断地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以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出发点,切实地做到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现代化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的教学形式进行开放式的互动教学,重视物理实验教学的作用,在完善学生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逐步加强对学生思维、情感和价值观的培养。同时学会在物理教学中融入情景教学法、分层教学法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性。我们要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顺应时代的潮流,不断改进初中的物理教学方法,为培养更多的综合型素质人才而努力。

[1]潘.新课程理念下初中物理有效教学的案例研究[d].宁夏大学,20xx.

[2]曾敏.新课标下案例教学法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xx.

[3]王建新.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和“实验—探究”模式[d].华东师范大学,20xx.

[4]何增喜.初中物理教学中激发学习动机的实践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xx.

[5]邓磊.初中物理探究性教学模式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xx.

[6]王现琳.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xx(34):57.

[7]梁昌明.初中物理拓展教学的实践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xx.

物理教学反思简短篇二

紧张而忙碌的高三工作伴随着高考的结束以近尾声,回首往事,有多的欣慰,少的遗憾。

高三一年都是复习课,容易形成满堂灌,如何提高课堂效率,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呢?在课上我注意:1、重视研究情趣教学。我想,兴趣是关键。我在备课时,力争每节课都给学生营造一定的教学情境,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在此基础上,抓住重点,突破难点,解除疑点,做到节节清、段段清。

2、重视实验教学。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必须发挥物理实验的作用。因此,我精心准备每个物理实验,用以启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在实验中帮助学生形成物理概念,通过物理现象,揭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3、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全方位的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思维空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对知识易于理解,易于接受。同时,还增大了课堂容量。

4、重视学法指导。对学生学法的研究与指导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在教学过程中,我十分注重学法的研究,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注重知识的形成,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脑的基础上形成由感知→理解→巩固→运用→掌握的全过程。

经过自己的努力,在课堂教学上取得了一些成绩,在06年3月分别做课《电磁感应中的能量》校级高三复习示范课,《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区级高三复习展示课。受到区教研员和同行教师的好评。开学初被聘为区物理教研大组成员,在05年11月对全区高三物理教师进行《力学部分》复习辅导,受到教师们的一致好评。

在重视课堂教学的同时,我同样重视教学研究,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意把物理教学和教育中的一些心得体会进行整理和总结,用理论指导,写出高水~平的论文。06年1月《探究实验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市级三等奖、06年4月《实施学案教学提高复习课效率》校级一等奖,《高三物理复习课探讨》校级二等奖。

我与青年教师张富龙结为师徒,为使他尽快掌握各种技能,脱颖而出,我每周利用一定的时间,同他一起分析教材、教法、教学目的,指导他们如何确定重点、难点、找出重点、难点的突破口,如何设计教学步骤、如何安排教学计划等。我们还经常互相听课。课后,我们共同切磋,共同进步。由于任年级学科组长,我除了做好本职工作外,还带领全组物理教师一起说课,备课。发扬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共同克服工作中的困难,共创佳绩。

进入高三后,学生两极分化更为严重,做为理科实验班的学生,在一摸、二摸考试中分数很低,学生很是着急,但基础太差提高困难,由于班容量大,学生程度不齐,在课上照顾中间顾不了两头,感觉很是无奈。

回顾高三这一年:我曾努力过,我曾斗争过,我曾失望过,也曾憧憬过,我曾痛苦过,我也曾快乐过。

物理教学反思简短篇三

1.本节课首先用“漫画”创设问题情景,营造积极思维、气氛宽松的质疑环境,寻找提出问题的突破口。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认识过程。

2.让学生大胆猜想与假设。本节课我设置了环环相扣的多个问题,问题提出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想,以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科学的猜想是许多发明创造的开始。

3.实验过程由学生设计,通过合作进行实验,并从记录分析讨论中学到规律性知识。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实践,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体验科学探究成功的愉悦。

1.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会查比热容表

1.通过探究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和乐于探索的精神

2.养成实事求是、新生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探究比热容的概念

用比热容解释自然现象

探究式教学法、小循环多反馈教学法。提出问题──猜想──讨论──反驳──实验检验──得出结论

大屏幕投影,多媒体计算机,铁架台中,石棉台,酒精灯,热得快,蒸发皿,沙子,水,煤油,天平,温度计,秒表,烧杯等

师:大屏幕投影一幅漫画:炎热夏天的傍晚,有两个小胖子在海边游玩,为了纳凉问题两人发生激烈争执,甲主张划船到海中去,乙则认为在岸上散步更凉爽,你认为谁的意见对?

(说明:创设物理情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思考、猜想、讨论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生(甲):在岸上散步凉爽,因为沙石温度低。

生(乙):划船到海中更凉爽,因为水温较低。

生(丙):一样凉爽,因为气温是一样的。

师:同学们有这么多猜想,到底谁的想法正确呢?学习本节知识后你自然会明白。

(板书课题:三、比热容)

(说明:制造问题悬念,诱发学生强烈的探索欲望。)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一定烧过水,一壶水容易烧开还是半壶水容易烧开?

生(齐):半壶水容易烧开。

师:将一壶水烧开与烧热,哪个需要时间长?

生(齐):一壶水烧开需要时间长。

师(继续提出问题):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有什么关系?请同学们猜想一下。

(提出问题,让学生猜想并讨论,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生(甲):与水的质量有关,水的质量越大吸收热量越多。

生(乙):与水温升高多少有关,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生(丙):与水的质量、水温升高多少都有关,质量越大、水温升高越多吸收热量越多。

(教师引导学生互相交流、反驳,对回答不完善的地方可补充完善,共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在学生讨论回答的基础上,教师板书结论。

师(继续提出问题):对于不同的物质,例如,水、沙子、煤油,如果它们的质量相同,温度升高的度数也一样,它们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以求思维的多样性。)

生(甲):吸收热量不相同,夏天到海边洗澡时,会感觉沙子烫脚,而海水却比较凉;水吸收的热量多,说明水的吸热本领大。

生(乙):吸收热量相同,因为它们受同样的太阳光照射。

师(总结说明):吸收热量多少、或温度变化多少,都反映了物质吸热能力的大小。怎样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请同学们参看桌上的实验器材,边讨论边合作设计实验方案。

让学生分小组合作讨论并设计方案。

(教师要加入学生的探究设计环节,倾听学生的思路,并适时加以点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

教师让学生进行实物投影展示设计方案,并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

生(甲):用相同质量的水和沙子,加热相同时间,比较它们温度升高的多少。温度升高越小,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生(乙):用相同质量的水和煤油,温度升高相同时,比较它们加热时间的长短。加热时间越长,说明吸热能力越强。

(高效率的交流,使学生从别人的方案中得到有益的启发,认识到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师将实验设计中相同或相似方案的学生重新分组。

(重新分组后,学生有了归属感、荣誉感。以小组为单位,通力合作,取长补短,形成合作、竞争的学习气氛。)

教师在学生进行实验之前,应把实验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先提出来讨论,有助于实验的顺利完成。

设置问题:1.怎样获得质量相同的水和沙子?(或水和煤油)

2.怎样测出它们的温度?

3.怎样确定它们吸收了相同的热量?

学生思考、讨论,并逐一回答。

师:请做完实验的同学将数据填到黑板上的表格中。学生进行实验,填表:表1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

表1质量相同、加热时间相同时

沙子(煤油)

升高的温度/℃

表2质量相同、升高相同的温度时

煤油(沙子)

升高的温度/℃

(取得学生大量的数据,便于总结结论。)

师:请同学们从这些数据中,总结出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

学生自由讨论,并归纳结论。

(说明:此环节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充分发挥,能力在争辩中得到提高。)

师:怎样表示各种物质在这种性质的差异呢?物理学中引入了比热容这个物理量。

(板书:比热容概念)

师:不同物质的比热容不同,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请同学们了解“几种物质的比热容”(屏幕投影)。

几种物质的比热容

4.2×103

0.88×103

酒精

2.4×103

干泥土

0.84×103

煤油

2.1×103

铁、钢

0.46×103

2.1×103

0.39×103

蓖麻油

1.8×103

水银

0.14×103

沙石

0.92×103

0.13×103

师生共同分析:从表中我们了解到,水的比热容最大,说明水的吸热能力最强。水的比热容是沙石的4.5倍,因此,白天在同样阳光照射下,水的温度变化比沙石小得多。这是沿海气温温差较小的原因。夜晚,水和沙石同样放热,水温比沙石温度高,因此,晚上在岸上散步更凉爽。

(学生终于明白小胖子(乙)的想法是正确的,真正体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认知态度,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师设置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

问题:1.在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利用了水的这一属性?

2.在自然现象中,有哪些现象可用水的这一属性解释?

(给学生充分的讨论时间后回答,将物理知识与生活、生产相联系,体现物理是有用的。)

生(甲):冬天暖气用水做“热源”,因水储藏的热多。

生(乙):司机师傅用水做“冷却剂”冷却汽车发动机。

生(丙):夏天到海滨去避暑。因海滨比内陆凉爽。

(同学们的讨论热情非常高涨,有初步的信息交流能力,有将自己的见解公开与他人交流的愿望,敢于提出与别人不同的见解。)

教师不失时机地对学生精彩举例加以鼓励。

师:请同学们完成下列巩固练习。(出示反馈练习)

1.为比较不同物质的_____能力,引入了比热。水的比热是_____。

2.判断:一桶水的比热比一杯水的大。()

3.铝的比热是0.88×l03j?(kg?℃)-1,这说明1kg的铝_____。

师:请同学们思考,2kg铝温度从30℃加热到100℃,怎样计算铝块吸收的热量?(屏幕显示)

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做出解答。

师生共同分析归纳,总结出热量计算公式:q=cmδt

出示反馈练习二:

1.质量为2kg的水,温度升高50℃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2.质量为5kg的热水,从100℃降到80℃放出的热量是多少?

学生计算并作答。

(强化练习,加深对热量公式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的“sts”,思考讨论:

1.为什么沿海气温不像内陆气温变化显著?

2.热污染的主要包括哪些?

3.同学们作为21世纪的建设者,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提出你对热污染问题的解决设想。

(说明:此题为开放性题目,目的是唤起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开创意识)

师:同学们在本节课中都有哪些收获?

生:讨论之后做知识小结。

师:本节课不仅仅要了解比热容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同学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

1.请同学们回去后,写一篇关于“热污染”的调查报告。

2.完成课本上“动手动脑学物理”的4个题。

【板书设计】

(一)比热容

1.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所吸收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符号c。

2.单位: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j·(kg·℃)-1

3.意义: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

4.应用:

(二)热量的计算

1.公式:q=cmδt

2.应用:

物理教学反思简短篇四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案例与评析 马本琪

我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在学校组织的一次物理教学观摩上,我执教的是《探究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这次活动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课程教学资源丰富,课件制作手段先进,多种教学手段综合运用到位;还有精彩的点评。为我们基层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教学范例,结合我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点看法:

一,物理语言的科学性。物理是一门严瑾的科学,物理教学中的每一句话都不能随意,有时会给学生造成误解或科学性的错误。

二、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最有效途径。

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演示调光台灯的调节,问:灯时亮时暗说明什么?电路中的电流大小由什么决定?新课阶段,根据学生的回答要求学生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到底有怎么样的关系?做出猜想后,用投影片打出思考,要求学生先确定研究的方法,再选择实验器材,最后考虑实验步骤。实验分析后学生分组合作探究,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总结。

这是根据新课程理念而设计的有节规律探究课。在本课设计时,教师将演示实验变成了学生探究,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教师通过引导和学生的异质互补,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本课改变了以往物理课教师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的倾向,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主动学习探究方法,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这节课中,教师还注重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让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收集、整理分析信息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这节课还能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师生共同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在引课阶段,教师创设情境后鼓励学生大胆猜测电流的大小究竟由哪些因素决定。学生通过分组讨论,教师做适当的提示,联系之前学过的内容,猜想可能与电压的大小有关,因为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又猜想电流与导体的电阻有关,因为电阻对电流有阻碍作用,最后总结出猜想。这个环节从创设情境到

提出问题到猜想,引起了学生的兴趣,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产生探索动机。 在猜想后教师马上要求学生考虑实验所用的方法,选择实验器材,再设计实验步骤。学生通过激烈讨论,明确研究方法:必须控制变量。教师的引导很注意次序,先要求学生讲方法,方法的确定才能明确实验分两个大步:保持电阻不变,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保持电压不变,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在此,教师特别强调了滑动变阻器的作用,为后面的实验步骤设计做好准备。由此很自然的进入第二个环节:实验器材的选择。到实验步骤的设计,在明确上面两个环节后,已经是水到渠成。

实验中,学生两人一组,先画出电路图,再实验探究,边做边记录,教师巡视,注意学生的实验操作是否合理,做个别辅导。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觉、主动和教师、教材、同学交流,思维不断活跃,在开放发散中探索,既有异又有序。

学生在实验后分别有代表汇报实验数据,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归纳规律和结论,同时说明这个规律是欧姆用了十年的时间研究得出的,让学生体会到坚持不懈的重要。实验结论的得出,也是对学生探究的一种鼓励和肯定。最后学生再一次回顾本课的探究过程,加深印象。

本课在探究教学上可以说是完全按照新课程的要求进行设计的,但探究课比较忌讳重形式而轻实效。如果在探究结论得出后再加上一道习题,加以巩固,做到学以致用,同时对电流=电压/电阻的理解加以说明和强调,那么整个探究显得更有实效性。毕竟,电流=电压/电阻这个公式的理解也是本课的一个难点,学生很容易在这个公式的理解上出错。

本课从科学探究的环节和把握上做的很好,这也花了教师大量心血和时间。从实验的引导到实验器材的准备,都是教师需要考虑的。如何上好一堂探究课,关键是创设好的情境,引导猜想和实验前的设计引导,做好这些,才能上一堂好的物理课。

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周华福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上课开始,我准备了三个能敲出声音的物体,木盒、老师喝水的茶杯和一个小鼓。老师:请同学们把眼睛闭上,老师用细棍棒敲击其中任意一个,看谁能分辨出来是什么物体发出的声音?学生:情绪高昂,在觉得物理课好玩的同时,也小看这样的游戏!实践证明,学生的判别能力是过关的。老师问:声音是用什么器官来感知呢?学生答:耳朵嘛!

很简单的道具,很普通的声音,最基本的问题,道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效果明显,导入课有质量!

教学进入第二个环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老师:请同学们将大拇指和食指放在喉头上,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你有什么感觉?学生答:有振动感觉。老师继续引导学生观察鼓面上小纸屑的振动,发现鼓面振动时,纸屑在鼓面上“跳舞”。由此归纳,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老师问:我们还能做哪些实验来验证这个结果?学生思考,学生答:手指弹动琴弦会发声,琴弦在振动;冬天的电线,狂风吹过会发出“呼呼”的声音,电线在振动(老师:很好!你能想到这一点,真棒!观察仔细!老师为你骄傲。)??。老师:老师还补充几个实验,发声的音叉激起水花;二胡拉动发声。但老师再做一个实验,你们看这是怎么回事。老师用手触击正在发声的鼓面,鼓声立即停止,这说明了什么?通过实验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于振动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随之停止! 教学的第三个片段,声音是怎么传到我们耳朵的呢?用“声音传播演示仪”演示声音的传播。演示:(1)声音能在空气中传播;(2)声音能在水中传播。关于固体传声,请同学们自己动手做实验。动手实验:同位同学,一位敲击桌面,另一位将耳朵贴在桌面上听声音。在做这个实验时,调皮的学生热情高,他们忙于热闹,使劲敲击桌面。但动手实验起到了调动差生主动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说明物理教学,需要尽可能地创造物理教学情景,面向全体学生。做此实验值得注意:抑制学生情绪,保持教室安静,不能误把空气传来的声音,当作桌面传来的声音。实验需要在教师的主导下,实现学生自主探究。接着老师拿一个事先做好的“土电话”,(两个一次性纸杯和一根棉线制成的“土电话”),介绍“土电话”的使用,老师问:谁想上来试一试?。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课堂效果不难预测。就此鼓励学生自制“土电话”。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教学中!一般情况下,老师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推理这个结论(我也是这样做

的)。由此联想,太空中宇航员在舱外的对话途径:利用电子通信设备;用亚语;写字对话等。舱内有空气,宇航员可以直接对话。

教学的第四个片段,也可称为教学知识和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片段。首先带领学生学习声音在不同物质中传播速度,查看课本提供的速度数据,比较说明声音在不同物质的传播速度是不同的,声音在液体中的传播速度大于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小于在固体中的传播速度。其次,介绍信息窗,《天坛回音壁》。本环节主要是通过信息窗中的信息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好奇心,唤起学生对中国古代博大精深的自然文化、声学水平的赞许和敬佩,引领学生认真学习物理学,树立科学学习文化知识的思想。

反思本节课教学,有以下几点:

反思之一:物理教学要巧用身边的器具、生活中的器材,利用坛坛罐罐做实验,一来实验器材学生能找到、有亲近感,做物理实验不难;二来物理实验就在身边,可以在玩中学,学中玩,学生兴趣高。这不仅符合新课改思想,也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作为希望学生喜欢上物理课的老师,何乐而不惟呢!

反思之二:提出问题是物理课堂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学生有问题提出,说明学生动脑筋了,是对老师教学内容思考的结果。本节课的成功之处,就是充分张扬了学生提问的积极性,并通过师生互动,肯定了学生的思考。使学生把物理和生活有机、自然联系起来了,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物理与学生的距离。

反思之三:把情感教育、行为教育、纪律教育与物理课堂教学结合起来。如:感觉声带振动,请他们说:“请自觉遵守课堂纪律!”之类的话;介绍小河流水潺潺,问:河水要是被污染了,还有这个心境吗?

反思之四: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用手按住振动的鼓面,声音立即停止,进一步证明声音是由鼓面的振动产生的。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本节教学也有不够满意之处:如:真空不能传播声音,“声音传播演示仪”的抽气效果不太好,结论几乎是教师口说和引导出来的。可以改为其他实验方式。如:用注射器对密闭的试管抽气,听音乐芯片的声音变化。

通过这节课教学实录,使笔者感觉到: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启发、引领的过程,教学的过程也是教师不断反思的过程。关注并充实教学过程,能有效提高教师对教材的处理水平、情境设置能力,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长足的提高。

初中物理教学案例分析

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探究,讨论分析得出结论。

对摩擦现象,学生们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本节课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一步,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对物体运动的作用;认识决定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认识摩擦力的利与弊,以及增大和减小磨擦的方法。新课程标准中的对摩擦的表述是“通过常见事例或实验,了解摩擦。”可见,新课程标准和教材给我们的实际教学留下了很大的创造空间,我们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本节教学的重点是“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整个过程,通过猜想学习科学猜想,通过“设计实验”学习控制变量法,学习设计实验表格,通过分析数据学习“分析论证”??..学习交流、合作、评估。要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探究方法,要把科学探究当做科学内容来学习。以此来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激发学生从身边最平常最一般的事物中探求科学规律的兴趣。

教学案例:

根据“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教学理念,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出有关摩擦力的问题,简单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之后,提出“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这个问题,然后引导和组织学生进行自主探究。根据探究实验的程序帮助学生完成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个探究过程中,教师强调指出:根据二力平衡的知识,摩擦力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通过弹簧测力计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当学生找出结论之后,教师再提出:请同学们开动脑筋,利用自己学过的知识,能不能设计出一种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师:“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咱们探究出来了,根据自己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有谁能指出咱们实验过程中不太容易操作的地方?

生:在拉动木块在木板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时,不能保证木块完全做匀速直线运动。

生:有时在木块运动的过程中,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在变。

生:木块在运动时,有时会被绊住,导致读数不准确。

师:那哪一些同学能利用咱们前面学过的知识来改进这些地方呢?下面分组讨论,看哪一组能设计出更好、更合理、更准确的测量方法?

学生分组讨论。

生:根据相对运动的原理,咱们可以把弹簧测力计和木块固定,拉动木板,观察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师:大家讨论一下这种方案行吗?如果这种方案好,好在哪里? 学生讨论。

生:这种方案比咱们做实验用的方法好。优点在如果拉动木板,木块就不会动,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也比较稳定。

生:用这种方法读出的结果更接近真实值。

生:而且这种方法还可以得出摩擦力的大小与木板拉动的速度无关。

物理教学反思简短篇五

初中物理课堂教学形式有多种多样,怎样把教学的侧重点由教师的“教”转到学生的“学”上来,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积极性,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呢?我认为要抓好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抓好入门教育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的一门新学科,这对刚接触这门课的学生来说,往往有一种新鲜感。许多学生对此学科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但这种兴趣仅仅是停留在表面的一种新奇,如不及时深化,“热”的时间是短暂的。这就要求教师在上序言课时,认真设计教案,上好第一堂课。比如象通过演示“三棱镜分解白光”、“纸盒烧开水”、“被纸片封闭在倒转的玻璃杯中的水不会流出来”等操作简单、现象明显的实验,引起学生的疑问,激起他们求知的欲望。再举一些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的现象,如:“插入水中的筷子会弯折”、“同样是电,通入不同的用电器会产生不同的作用”等等,使学生一接触物理就感觉到学物理有趣,为今后的奋发学习打下良好的开端。

二、培养师生情感

兴趣总是与人们对事物的情感态度紧密相联,当人们接触到事物,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时,就会对它产生向往的心理,进而对它发生兴趣。没有这种情感,就不可能形成兴趣。因此,教师要深入到学生中去,与他们同欢乐,共忧患,热爱自己的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学生打成一片,利用一切手段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热爱之情。有了良好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热爱教师,听从教师的教诲,做到“亲其师,信其道”。

三、展示物理趣味

中学生学习物理兴趣的水平大致处在直接兴趣阶段,他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处理等都具有浓厚的兴趣。如:初中学“测量”后问:你怎样测一张纸的厚度?学“大气压”后,问:为什么钢笔能吸入墨水?学习“物态变化”后,问:自然现象中的“雾”,“露”是怎样形成的?学习“电学”后,提出为什么“100w”的灯比“60w”的灯更亮?书写台灯为什么能调光等。由于这些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经常遇到或发生的物理现象,所以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稳定了学生对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四、加强实验教学

由于中学生的身心特点决定了他们好动,喜欢实际操作。因此,课堂教学中应加强实验教学,多给学生动手的机会,让学生的实际操作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增强对物理学的兴趣。如“长度的测量”教学中,让四位同学用同一米尺分别上台测量教师讲桌的长度,学生各自测量的结果暂时不颂,当四位同学都测量完以后,让他们四人同时上台在黑板上写出自己的测量结果,由于四人的结果各不相同,必然会使学生感到惊奇。这既增强了学生的兴趣,同时又对多次测量取平均值教学的展开,有良好的启迪。此外,也可以让几位学生同时准备一个演示实验,选一位好的在教学时演示,这样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五、坚持强化训练

现行物理教科书中采用国际单位制,初学者对“米/秒”、“千克/米”、“牛顿”、“帕斯卡”等单位感到陌生抽象;学生习惯于单位的单一性,开始学习p=pgh和功率的单位焦耳/秒这些知识时,对概念的多因性很难适应。又如,“电功”、“电功率”、“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都需要具有初步比较、分析、归纳、

概括的能力,这对于刚入物理门槛的初中生的确感到困难。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设法使学生的思维方法跟上,并侧重对差生的基本功进行强化训练,从而减轻差生学习物理的困难。

在强化训练中,要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精神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在教新课前,教师应要求学生按每一条的预习提纲先预习新课内容,上课首先检查预习情况,课后应要求学生把上过的课文复习一遍,对课文中的概念、原理、公式做到透彻理解的前提下然后再做作业,做作业时应该注意力集中,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并养成自我检查的良好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两极分化,所以教师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在掌握新知识的同时去弥补原有的知识缺陷,从一开始,就查漏补缺,对差生紧盯狠抓不放,不让一个人掉队。

六、引导阅读理解

物理定义、定律一般是客观平白的描述,如果稍不注意,就会影响对概念的理解,因此,教师在阅读课文时必须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从而提高阅读效果,增强对课文的理解。例如:压力的定义是: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这里“垂直”一词就是关键词。又如在讲光的折射时,让一束光通过玻璃槽盖子上的狭缝,斜射到水面上,这里的“斜”字就是非常重要的词

在指导阅读时,首先要让学生把关键性的词自己找出来,把学生的阅读感觉从模糊的总体转变到精确的定位上来。在这些关键处放慢阅读速度,从字面意义理解物理实质。此外,教师还应要求学生尽可能结合自身的实际感受去阅读,这对培养学生形成理论联系实际的思维方式很重要。对一些抽象概念,在教学前,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有一些感性知识的积累,如在学习惯性之前,先布置一些

观察思考题:①观察用脸盆泼水的动作过程和发生的现象;②坐公共汽车,突然开车和突然刹车时各有什么感觉等等。这样学生在阅读惯性概念时就觉得容易接受,从而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掌握

七、发展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鼓励学生敢于联想,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教师也可有意地制造“矛盾”,把学生置于是非徘徊中,诱导他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发挥其创造性。比例:在初三的串、并联电路实验后,利用串联电路中只要有一处断开,整个电路中没有电流这一特点以及电键与用电器一般只有串联这些学生已有知识,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一个电路有一个电源,一个电键k两个灯泡l1,l2,这两个灯泡串联,当电键k断开时,l1,l2均发光,但k闭合后,l1不发光,l2发光。这种情况可不可能存在,画出可能的电路图。由于已有知识的干扰,就将学生置于“矛盾”之中。学生只有敢于想象,冲出“电键只能与用电器串联”的定势,才能解决这个问题。既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又锻炼了他们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

八、注重学用结合

不少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感兴趣,觉得很好玩,但要他们用所学的知识去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他们便会感到不知所措,这是因为理论与实践脱节的缘故。 因此,教师应重视培养学生学用结合的能力,把物理学活学透。

每当向学生传授新的物理知识时,都应联系它在实际生产或生活中的某些应用,同时要求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世界,找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事例。

物理教学反思简短篇六

新课程教学改革形势下,要求教师从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走向研究者、反思者,也就要求新课改形势下的教师不仅专业学识要较为丰富,而且还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研究和反思,争取成为一个学者型教师。是否善于对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已成为衡量优秀教师的主要标准之一。新课改下的物理教学反思,不是对物理教学活动一般性的回顾或者是重复,而应该是教师置身于整体的物理教学情境中,从更宽广的社会实践、情感价值观及教育层面激发自我意识的觉醒。对新课改形势下的物理教学反思,我觉得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新课改之前,教师的教育观念往往是在被动条件下形成的,没有教师的实践反思,往往只是简单的重复照抄,效果很不理想。所以,教师非常有必要进行新课程理念学习,积极对自身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在深层次上促进教育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并用它来指导教学实践。

物理新课程标准不仅对物理知识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符合实际的要求,同时也对学习过程中学生能力和方法的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提出了具体、可操作性强的目标。“培养学生必备的物理素养”是高中物理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所以我们的课堂教学必须更加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物理观。

第一、班级授课要面向全体学生、要照顾绝大多数同学,课后不仅要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辅导,更重要的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辅导。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会有意无意地将太多的精力、时间花在成绩好的学生身上,教学、辅导的重心自然向成绩好的学生倾斜,将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视为差生,缺乏对他们的鼓励和帮助,好像他们不存在似的,从而造成好的学生越学越好,差的学生越来越差,直接导致整体成绩两级分化。所以,教师要特别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注意不要让所谓的差生成为被“遗忘的群体”。而现在我们学校正在实行的“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正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好方法,所以教学方法的更新是搞好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第二、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让他们有充足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中学阶段形成物理概念,一种是在大量的物理现象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来的,即实验型概念;另一种是在已有概念、规律的基础上通过演绎推理得到的,即推理型概念。学生只有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给他们以充分的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经历观察、分析、推理、综合等过程,才能完整理解物理概念的内涵及其外延,全面地掌握规律的实质。与此同时,学生的思维才能得到真正的锻炼,体现出学习的主体角色。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由课堂的“主宰”变为主导。而在教学过程中,要想改变那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就必须加强学生在教学这一师生双边活动中的主体参与意识,即要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主体意识。

第三,教学手段多样化。恰当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如投影仪、录音录像、多媒体课件,特别是制作复杂物理过程的演示动画等视听设备和手段。它除了增强对学生的吸引力,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和视觉上的冲击外,更重要的是可以表现各种物理现象,能在短时间内展示物体的运动和变化的全过程,为学生提供大量而丰富的感性材料,突破传统教学手段在时间、空间上的限制,能将传统教学手段不能表现的许多现象和过程生动地表现出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新课改下,对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技能,提高教师的计算机水平,特别是一些常用教学软件的学习和使用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教学方式新颖化。随着“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模式的进一步实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师成为课堂的主导。给学生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真正动起来,生教生,生帮生,让学生在一种互助友爱的氛围中健康成长。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发觉实际教学效果与教师预期的效果有很大差异,课后认真想想,原因在于进行教学设计时忽视了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应积极反思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是否适合,不断思考教学目的、教学工具、教学方法等方面的问题,并积极改进,从而优化教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学习。

例如在高中物理教材中,“冲量”的学习,既抽象又难学,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转化为学生通俗易懂的知识,这对物理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要做精心准备,精心设计实验,通过实验来突破难点,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边动手边动脑,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将抽象的冲量内容转化为具体的、有形的东西。这样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探究找出答案,既掌握了知识,同时又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事实证明,学生对这种教学模式很感兴趣,而且能将抽象内容转化为直观、形象的东西,比一味灌输的效果要好得多。

新课程标准提倡“探究式学习”,这种学习模式能提供给学生更多获取知识的渠道和方式,在了解知识的发生和形成的过程中,推动学生自己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可以使学生获得比较完整的学习经历。

探究式学习模式对教师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有较高的教学素质和研究能力,有丰富的知识储备和优秀的教学设计方案,能随时调控学生的学习障碍,对学生的研究成果能作出正确的评价。这就要求物理教师必须从多方面充实、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灵活、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和校内外多种多样的课程资源,从而使教学活动处于活跃积极的状态。

第一,语言优美。特别是物理教师,其语言更应该是科学的、优美的。语言是意识的外化形式,抑扬顿挫的语调,优美动听的语言,既使学生享受美妙的语言,又对物理教学产生直接的影响。在课堂上,教师声情并茂的描述,言简意赅的讲解,灵活多变的教法,再加上对语言的灵活操作,恰当地运用比喻、借代、比拟、夸张、排比、反问、等修辞手法,既增强了教学效果,又能使学生在心灵上产生愉悦的感受。

第二,板书精致。一手工整漂亮的好字,让学生感到教师就是美的化身。因此板书要布局合理、提纲挈领、层次清楚、端庄大方。这样学生就会受到激励和鼓舞,学生会爱屋及乌,学好物理。各种教学手段的恰当运用,能激发学生的美感,使之产生共鸣。

第三,规范实验。教师在上课之前应对教具和实验仪器功能了如指掌、使用轻车熟路,操作规范得当,避免在演示时操作不熟练,或是操作错误。在学生实验之前,教师自己一定要熟悉各种实验的要领、操作规范。

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注重学生的课堂学习,还要通过课后学生作业获取教学反馈的信息。我们常常会发现教师在课堂上讲解的教学内容和习题,在考试时学生还是做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知识的获得不是学生自己学会的,而是老师教会的,所以我们教会学生学习方法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更重要。

课后反思不仅使教师能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更重要的是对教师自身总结、积累教学经验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

总之,物理学是一门很抽象的学科,传统的教学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的物理成绩也普遍较低。为了改变这种现象,在新课改的背景下,我校的物理教师利用课余时间聚在一起,认真学习课改理论,积极探讨物理教学,并进行教学反思,撰写教学心得,然后再应用于具体的物理教学中。

虽然新课程下关于物理教师教学反思的研究,目前还是个新课题。许多的反思问题都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索。但物理教学反思对物理教师的成长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是物理教师实现自我发展有效途径,也提高物理教学质量的新的尝试,更会促使物理教师成长为新时期的研究型、复合型、学者型教师。

物理教学反思简短篇七

光阴似箭,岁月如梭,转眼九年级的第一学期就要过去了。本学期进行了几次考试,基本上考查初三学生物理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基本技能的落实情况,难度与升学考试试题相当,知识点比较全面,体现物理与生活的联系。通过几次考试,让我较为准确地掌握了本校初三物理教学的整体情况,为下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同时也指明了方向。

几次考试反映的问题及整改措施:

试题主要体现出平时的教学要求,基本知识是重点的考察范围,但是从试卷分析可以看出,有些重点知识仍没有得到很好的落实。这表明,我们的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还是存在较大问题,这应是在下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有的是平时教学中落实不到位,有些是复习巩固中没有引起重视。

近几年的中考都加大了物理实验的考查,这几次考试也加大了物理实验的考查力度,从考试情况来看,有些实验落实的较好,但是有些基本技能学生还是存在较大问题。这都表明,物理的基本实验技能还有待进一步训练,这也是我们下一阶段教学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这几次考试,由于强调了物理基础知识的考查,没有在物理情景的设置上更多的考查学生,只是在中档题中的条件上作了一些变化,而我们的学生显然还不能灵活的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如:第一次的月考题的第20题,是一道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题,稍微有一点综合,只是题目以开放的形式给出,结果很多学生就不会解答了,这道题的得分率相当低。从这道题的得分情况可以看出,我校优等生学生的训练手段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提高我校物理考试的优秀率也是我们下一步要考虑的重点。

在中考试题中常将图像作为信息载体反映物理规律,所以几次考试有意增设了图像题,但是从答题情况看,不容乐观,学生的读图、作图、用图能力还不够,从图像中提取信息的能力还有待于提高;有几道数理综合题,题目难度不大,但是得分率不高,显然学生还不适应这类题的答题技巧,因此为了适应中考的变化,也要在后面的教学中解决以上两个问题,最好在总复习的时候进行专题训练,教会学生解答技巧和分析思路。

普通班许多学生没有端正学习态度,不愿学习、听课,作业抄甚至不做,有厌学的倾向,导致平均分相当低,低分率高。因此在下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注意学生全体的发展也相当重要,别让一些困难生自生自灭,一定要想办法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提高整体水平。

优等生的训练手段还有进一步改进的必要,来提高我校物理成绩的优秀率。特别是整体成绩好而物理成绩稍微差点的学生,我们要有针对性的辅导,争取别让物理拉了后腿。

物理教学反思简短篇八

物理的课程改革改革方向是“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下面我就在20xx年的教学工作,谈谈一点自己的看法:

一、首先是教师要控制得住大局。

虽然是探究性的开放型物理课,是把主动权还给学生的课,但也应该是井然有序的课堂教学,而不是一堂乱糟糟的课,课堂纪律无法控制,学生各搞各的,像一个市场。

初中学生的自制能力本来就是很弱的,现在还把很多时间给他看,给他讲,给他做。如果作为一个任课老师,压不住课堂的话,不但上这个课没有什么效果,而且让他们有一种感觉就是上物理课就是可以玩、就是可以说闲话、就是可以开小差、就是可以闹翻天的时间。这就与我们的目标越走越远了。我们的目的只是让他们轻轻松松地学习,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学会知识,培养能力,了解社会。

二、其次,教师要把提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最传统的授课方式是老师讲足一节课,学生只是在下面被动地接受;之后改变了很多,变成了老师以“提问启发式”授课,学生终于有了发言的机会;现在的课程改革则更进了一步,让学生自己提出疑问,再想办法解决。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别人提出来的问题,你不一定有兴趣“帮”他解决,但是如果是你自己提出来的问题,你肯定会有兴趣、而且会想方设法来解决,人在生活中是这样,在学习知识上也是这样。

我觉得物理课上应鼓励他们提问题,各种奇里古怪的大自然问题、生活生产中的问题都行,平时上课也是这样,有相关的他们想知道的问题让他们自己提出来,而不是我提。当然,相应地,教师一定要多看书,多了解相关方面的知识,才能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使他们被你的知识魅力所折服。

三、再次,老师要敢于把解决问题的权利还给学生

现在是一个信息时代,得到信息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一个现代的人不是看谁记住了多少知识,毕竟能记住的只是一小部分,而是谁能用最短的时间把最有用的知识搜集出来。有些他们自己能够解决的问题你不一定要帮他们解决,因为他们最需要的不仅仅是结果,而是过程。他们可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基本的技能,基本的动手能力,一般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会到这个过程的乐趣,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这说远点甚至对他以后的生活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学校里培养他的独立解决问题能力尤其重要。不要怕他们走的路颠簸,这是他们成长中需要的锻炼。现在信息流通很快,他们可以在图书馆中查找资料,也可以请教别人,更可以上网去找,或者自己通过实验来解决相关问题,都可以,关键是他在其中学到了东西。

物理教学反思简短篇九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课程在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的同时,更需重视技能的训练,注重让学生经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认识过程。学生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就能揭示隐藏其中的物理规律,并将所学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使学生身心得到全面发展。因此物理课程的构建应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认知特点,在此我就近几年新课标下初中物理教学写几点教学反思。

物理传统的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强调接受式学习。新课标下教师要改变学科的教育观,始终体现“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着眼于学生的终身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的培养。重视物理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对刚接触物理的学生来说,唯一的基础材料则是现实生活,这就要求教学活动必须围绕着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来展开,教师要抓住时机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设疑、质疑、解疑的过程中,创设认知“冲突”,激发学生持续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便能顺利地建立物理概念,把握物理规律。

例如:在讲惯性知识时,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在车上竖直向上抛东西时,为什么车子在快速开动,人却站在车上不动能够接到抛出去的东西?同学们会想,是的,东西抛上去了,我们和汽车一起在快速前进,怎么还能正好接到被竖直抛出去的东西呢?进而引导学生思考产生这种想象的原因。

在讲声学和光学时候,可以问为什么打雷和闪电明明是同事发生的,为什么我们总是先看到闪电,再听见打雷的声音?

地球时刻在自西向东自转,并绕太阳公转,为什么我们在地球上笔直向上跳时,地球走了,我们落下来怎么还会落在原来起跳的地方呢?

在讲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候,可讲述为什么溜冰时候,你向前推墙壁,自己却反而是向后运动了,人划船时候,怎么是要向后划水,船才会向前?

这样学生通过不断地设疑,不断地质疑,有利于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会在生活中发现各种各样的物理现象和规律,为下一步学习物理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新课标下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就初中阶段的学生所研究的题目来说,结论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叫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问题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所以教师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在充分动脑、动手、动口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学,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得出结论。

学生对实验的兴趣是最大的,每次有实验时候,连最不学习的学生也会目不转睛的看着实验,物理教材中有许多学生实验及有趣小实验,既生动又形象,能使学生在分工合作,观察、记录、分析、描述、讨论等过程中获得与概念、规律相联系的感性认识,引导学生探索新知识。千万不要因实验仪器或教学进度的原因放弃实验,而失去一个让学生动手的机会。有趣小实验更能发挥这种作用。

例如:在讲述压强一节时,我用以玻璃片盖住装满水的杯子,然后倒过来,发现玻璃片并不会象我们所想的一样掉落在地上,而是象杯子有吸引力一样被紧紧的吸在杯子上面了;激发他们探究新知识的积极性,让教学内容事先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出来,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学习环境,使学习的内容富有吸引力,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讲惯性一节时,我先给大家演示一下惯性小球的实验,然后让他们自己做一下,来体会一下,把笔或者文具盒放在一张纸上,迅速抽出纸张时发现放在纸上的物体并没有随纸一起运动,再一次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迫使其回到课本中找到答案。

在讲授声音的发生时,可让学生用手摸摸自己的喉咙,让学生惊奇的发现原来每天都听到的声音是由声带的振动而产生的等等,这样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在掌握物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了解这些知识的实用价值,懂得在社会中如何对待和应用这些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和应用能力。

总之,物理知识和科学技术、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关注现代物理科学技术的新科技、新成果、新动向,都能使使学生真正了解到物理知识的实用价值,使物理教学过程成为学生愉悦的情感体验过程,让学生感悟到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的奇妙和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勇于探索科学知识的最大潜能,真正实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物理教学反思简短篇十

在听一节物理课《温度》的时候,发现老师设计的教学过程是首先让学生体验,感受冷热的不同,由于对比参照的不同,会有错误的反映,从而引入温度的对比和测量等,然后进行温度计的结构学习和使用。

但是,由于在冷热的感知过程中,一直让同一个学生参与体验,缺乏应有的对比反应,学生描述感受也就没有戏剧性的不同,学生感觉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也就没有对为什么要使用温度计测量有鲜明的认知性,也就少了研制温度计的迫切性。

相对的,如果让两个不同的学生分别将手插入冷水和热水中适应一段时间,在同时插入温水中,立即评价,感觉对比也就大不相同,也就容易勾起学生对井水冬季、夏季不同反应的质疑,体悟到感觉的对比作用,也有不靠谱的描述等。继而认识到为了便于对比和记录,科学的方法是选取相同的参照物比对,引入温度的界定和温度计的研制和使用。

这就提醒我们教学活动设计应注意目的的导向性,绝不是为活动而活动,也不是仅仅为突出学生的参与性,而是有明确的目的和功能,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某一知识内容,或者掌握某一方法技能。

还比如温度计的使用,同样可以让不同的学生按照不同的测量方式以及观察结果,对比结果的不同,让学生感受到规范操作的意义和操作要领。进而感受到学习的价值,指向学习目标的达成。学习更多一些体验性,而不是单纯的接受性,也就更多一些顿悟性,也就无形之中保证学习的理解性,印象深刻而稳定。

所以,教学活动设计应注意目的的导向性,做好细节的组织和调整,既让学生感受到参与其中的情趣性,还让学生体悟中明确学习内容的生成,注重教学活动的时效性。

物理教学反思简短篇十一

初中物理新课程强调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转变学生学习中这种被动的学习态度,提倡和发展多样化学习方式,特别是提倡自主、探究与合作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我们在探究教学中要立足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他们质疑、调查和探究,学会在实践中学,在合作中学,逐步形成适合于自己的学习策略。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敢于“放”,让学生动脑、动手、动口、主动积极的学,要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但是,敢“放”并不意味着放任自流,而是科学的引导学生自觉的完成探究活动。当学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探究方向偏离探究目标时,教师要予以指导。

物理学科是一门综合程度极高的自然学科,它要求物理教师具有丰富的物理知识和相关学科的知识,在专业素养方面成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新课程对物理教师的知识结构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要通过不断学习,充实完善自己。随着科技的发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断涌现,并不断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师要学习这些新知识,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新课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张通过物理教育对学生进行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学习人类社会丰富的科学知识,不断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新课程对物理教师还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与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学研究能力、信息技术与教材的整合能力、课程设计与开发等能力。

在新课程内容框架下,绝大多数教师由于知识的综合性与前瞻性不足,难以独自很好地完成对学生课题的所有指导工作,要求教师之间必须建立起协作的工作思想。从仅仅关注本学科走向关注其他相关学科,从习惯于孤芳自赏到学会欣赏其他教师的工作和能力,从独立完成教学任务到和其他教师一起取长补短。

俗话说:教无定法。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知识获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养,不能单一种固定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涉及知识、教师和学生三大要素,教与学是一个共同发展的动态过程,应明确教学过程的复杂性,综合三大要素,权衡利弊,博采众法之长,灵活选择教学方法。既要改革创新,又要着眼实际,积极参与创设启发式、开放式、范例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在新课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开发并不是素质教育的全部,学生的学习目的、兴趣、意志、态度、习惯等非智力因素是推进教学进程与实现教学效果的动力系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着发动、维持、调节的作用。在授课中重视物理实验和物理知识的讲授,结合介绍物理学家的故事,物理趣闻和物理史料,让学生了解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体会物理在人类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作用;善于对比新旧知识的不同点,引发认知冲突,培养学生的质疑习惯,引导学生寻找当前问题与自己已有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强化问题意识与创新精神;最后还应通过比较、分类、类比、归纳演绎和分析综合等逻辑思维方法,向学生展示知识的来龙去脉,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学启于思,思启于问”。在新课标下的课堂应是这样:课堂不仅是学科知识的殿堂,更是人性的养育圣殿,它是学生成长的殿堂,是学生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学生品味生活的“梦想剧场”。在这里学生有了探索新知识经历和获得新知的体验,学习兴趣、热情、动机以及内心的体验和心灵世界得到丰富,有了亲身体验,学习态度和责任,对物理教学反思才具有它真正功效。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