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16篇)

最新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16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7 13:50:10
最新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16篇)
时间:2023-04-07 13:50:10     小编:zdfb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一

一. 文化与生活(1)文化与社会 1. 文化的定义: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人类全部的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既包括三观等意识形态部分,也包括非意识形态部分。2. 经济,政治,文化的关系: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和经济,给予政治和经济以重大影响。3. 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可以转化为物质力量。(1)文化在社会中的作用: 1)文化对经济的影响:

1)教育,科学技术可以提高人的素养,劳动者素养,促进经济的发展 2)文化产业迅速发展,文化消费更加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经济中的作用突出。

2)文化对政治的影响:

1)参与政治生活必须提高文化素养 2)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3)文化对综合国力的影响:

1)文化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国家核心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2)是发展中国家维护国家安全与利益的重要精神武器

3)中国把发展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激发创造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为政治,经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方向保证 4)科技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的培养要靠教育,文化在现代化教育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个全局性的作用。

(2)文化对人的影响 1.其表现:

(1)文化影响人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2.文化影响人的特点:深远持久,潜移默化(参加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不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够使人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品,思想道德素养)

3.文化塑造人:(1)优秀文化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2)------------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3)------------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二.文化传承与创新

(1)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的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1)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民族遗产:是国家与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作用个,对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共性和个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原理)

(1)文化是世界的:

1)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各民族文化也有共性个普遍规律 2)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

(2)文化是民族的:

1)由于各民族政治的和经济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各民族文化间存在着差异 2)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格特征 3.理解尊重文化多样性:

(1)态度:既认同本民族文化,又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的繁荣进步。

(2)原因: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 2)尊重文化多样性,是促进世界文化繁荣发展的必然要求,用本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繁荣和进步

(3)原则: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

4.如何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态度+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本民族文化,维系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用各民族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世界文化,共同推进人类文明的繁荣与发展+原则 5.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2)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传统文化的定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2.传统文化的表现: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 3.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4.传统文化的作用:好的促进,不好的阻碍

5.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1)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2)辩证的认识它在现实生活中作用:对于符合社会要求的,积极向上的予以保持和发扬;对于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落后腐朽的予以改造和剔除

(3)根据时代发展增添新的内容

6.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是同一过程的两个具体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根据时代发展增添新的内容,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了文化发展的前进方向

(2)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4)教育在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8.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和培育上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2)教育在文化发展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3)教育通过对受教育者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4)教育能够以浓缩的形式让人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5)教育方式要不断变革(3)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2.文化创新的意义:

(1)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

(2)文化创新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是检验文化创新的根本标准

(3)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4)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3.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重要途径:对传统文化批判性继承,尊重文化多样性 4.途径: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1)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2)立足于社会实践

3)对传统文化进行批判性继承 4)注入时代精神,体现时代内容 5)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方向(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多元文化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2)立足社会实践

3)学习,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发展本民族文化 4)不同民族文化间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5)文化交流的基础上,推出融合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 6)海纳百川,融入百家,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7)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3)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正确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文化 2)中国的文化创新: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着眼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汲取世界文化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三.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1)灿烂的中国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定义:求同存异,兼收并蓄

(2)意义:有利于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其他民族文化的理解

3.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各兄弟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各民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由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烈的民族凝聚力(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民族精神的核心:爱国主义

3.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祖国统一 4.怎样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3)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吸收其他文化的优秀成果,防止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

(4)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5)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每个人都成为民族文化的弘扬者,传播者和建设者 5.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原因:

1)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2)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3)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2)意义:

1)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集中体现

2)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各民族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繁荣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3)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中华民族永远的精神火炬 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生活忧的原因:市场自发性,商业传媒性 2.大众文化: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称为大众文化

3.落后文化: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腐朽文化: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轮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

影响: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应对:对于落后文化,应通过科学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对于腐朽文化,坚决抵制,依法取缔,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正确的舆论引导人,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是我们 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2)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 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用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来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2. 发展先进文化的要求:

(1)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2)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

(3)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3.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3)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4)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意义:(地位)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是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时客观事实

(3)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多变性明显增强

(4)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5)又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5.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抓住其灵魂,突出其主题,把握其精髓,打牢其基础

(2)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6.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7.教育,科学,文化事业的重要性:

(1)教育具有基础性,现代性和全局性的作用

(2)科学技术史第一生产力

(3)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3)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

1.思想道德建设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社会主义思想道德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

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素质的基本内容: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1)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2)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

(3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

(4)能够引领良好风尚的形成和发展

(5)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4. 思想道德素养和科学文化素养的关系:(1)良好的科学文化素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素养(2)加强思想道德素养,能够促进科学文化修养 5. 怎样提高自身双修养(面对道德两难问题)

(1)加强自身的双修养,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我们要不断提高双修养,不断追最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是一个不断改造主观世界的长期过程

(3)要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4)要脚踏实地,重在行动,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 6. 怎样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3)立足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4)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二

3-1-1《体味文化》

教材分析 《体味文化》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的教学内容,本课内容从文化“万花筒”人手,从具体到抽象,由浅入深,逐层深入,先剖析文化的内涵,再探究文化的作用,进而引导同学们增强文化意识,激发同学们为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国家综合国力做贡献。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识记文化的概念

(2)理解文化的内涵,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3)分析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

(2)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努力学习将来为增强综合国力贡献力量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文化的内涵

难点: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的基础知识较为薄弱,所以讲解时需要详细。

五、教学方法

(1)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感悟文化现象,理解文化内涵,分析文化的作用,增强文化学习的自觉性。

(2)自学探究。以课本的简单提示为线索,深入探究文化与经济、政治的相互交融,探究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3)集体讨论。针对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探讨我国应如何发展文化产业、发展文化生产力、增强文化竞争力;讨沦为更好地应对文化竞争,作为中学生目前应做好哪些准备。

六、课前准备

1、收集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并按形式进行归类。

2、查阅“文化”的含义。

七、课时安排 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落实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学生的疑惑,使教学更具针对性。

(二)情景导入、展示目标

本课导言告诉我们,“文化”虽然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真正内涵。比如,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本课就此提出问题:究竟什么是“文化”?要求我们从“文化”的内涵(即什么是文化)与文化的力量(即文化的作用)两个方面去探究。多媒体展示学习目标,强调重难点。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文化“万花筒”

探究一:文化的形式和内容

(1)你通常采用什么方式欣赏自己喜欢的文艺节目?(2)你怎样对这些舞台艺术市h进行归类?(3)有人以为,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你是否赞同这种看法? 探究提示:上述探究课题旨在检测同学们对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认识程度。(1)欣赏方式包括观看电视、电影,收听mp3,网上点播等。(2)如戏剧、歌舞、曲艺、音乐等。

(3)仅仅把文化看作是艺术,这是片面的,艺术只是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而不是文化的全部,文化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

教师: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和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 学生依据教材进行思考,小组内进行讨论,最后形成结论。

二、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我们讲文化生活,这里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准确把握文化的概念应注意两点。

第一,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而不是自然所具有的; 第二,文化是精神的而不是经济的和政治的。3.文化又是人们的一种素养(1)文化素养的形成(2)文化素养的表现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人们的文化素养总是要通过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言行、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表现等体现出来。这样。我们通过观察人们的社会行为,就可以从中透视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

探究二:

1、文化是什么?

2、归纳文化的特点。

设计意图:使学生通过探究全面把握文化的特点,提高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三、文化的力量

1.文化的形式是多样的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本节课作为文化生活的入门课,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从多方面去感受文化,了解其丰富多彩的形式,从而真正理解并把握文化的科学内涵,发动学生去搜集整理,去分析归纳,真正落实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我们已经学习了文化的内涵和文化的作用,那么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是什么关系呢?在下一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三者的关系。这节课后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作业。

九、板书设计

一、文化“万花筒”

二、文化的内涵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2、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

3、文化又是人们的文化素养

三、文化的作用

1、文化的形式多样

2、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十、教学反思

本课的设计采用了课前下发预习学案,学生预习本机内容,找出自己迷惑的地方。课堂上师生主要解决重难点、疑点、探究点、易混点等,最后进行当堂检测,课后进行延伸拓展,已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三

政治-----《文化生活》会考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一课 文化与社会

1、“文化”的内涵与形式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文化也是人的一种素养。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包括知识文化素养和思想道德素养),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

文化有着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等。这些属于人类的精神产品。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这些属于人类的精神活动。

2、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一定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即文化影响、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①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能够为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②发展文化产业,有利于促进文化生产力发展,充分发挥其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③提高人们的文化素养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参与政治生活,推动民主和法制建设。④弘扬和培育民族文化,有利于抵制西方少数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的文化霸权主义,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思想保证。

3、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文化的力量深深地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文化是综合国力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人们交往方式的差异,见诸交往时使用的语言、符号、器物等,也见诸交际过程中的行为举止。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的文化因素有:价值观念、风俗习惯、文化程度等。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文化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的文化因素有:文化环境、知识素养、价值观念。

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的影响即使是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发生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过程。

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是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而持久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3、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作品,总能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深受震撼、力量倍增,成为照亮人们心灵的火炬、引领人们前进的旗帜。

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优秀文化为人的健康成长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

这里的文化多样性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世界文化多样性集中表现为不同民族和不同国家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等方面的多样性。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具有不可再生性,保存文化遗产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

文化是民族的,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文化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都是世界文化中不可缺少的色彩。没有不同民族,不同国家各具特色的文化,就不会有世界文化百花园五彩缤纷的景象。

3、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和基本原则★

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各民族以其鲜明的民族特色丰富了世界文化,共同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就是既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对待文化多样性的基本原则就是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在文化交流中,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

4、文化传播的多种途径

文化传播的途径有商人进行贸易活动、人口迁徙、教育等等。

5、现代文化传播手段的特点

文化传播总要通过一定的媒介才能实现。传媒大体经历了口语、文字、印刷、电子和网络等发展阶段。传媒真正开始面向大众传递信息,是以印刷媒体的推广为标志的。

作为现代文化传播主要手段的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

6、加强中外文化交流的意义★

中国古代文化源源不断地向外辐射和传播,为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外域文化也不断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传统文化的特点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等内容。

传统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2、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

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

3、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即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即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

4、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继承与发展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在这一文化传承过程中,不断革除陈旧的、过时的旧文化,推出体现时代精神的新文化,这就是推陈出新,革故鼎新。

5、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每当社会制度更替时,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科学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当代信息技术的运用,极大地促进了文化传播、继承与发展。

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文化的发展。

6、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文化内容、传递文化成果、创造新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作用。随着教育信息化的推动和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每个人都可以随时随地接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都能通过学习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智得到充分展示,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人类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实践中,创造出自己特有的文化。离开社会实践,文化就成为无源之水、无土之木。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社会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需要文化不断创新,以适应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源,准备了更加充足的条件。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2、文化创新的意义★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文化创新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只有在实践中不断创新,传统文化才能焕发生机、历久弥新,民族文化才能充满活力、日益丰富。

3、文化创新的途径★

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是:立足于社会实践。

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①着眼于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不能离开传统文化,空谈文化创新;同时又要使传统文化体现时代精神。②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借鉴与融合,也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同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

4、坚持文化创新的正确方向★

在处理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的关系时,既要反对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拒绝接受当代新文化的“封闭主义”的错误倾向。

在处理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时,既要反对根本否定民族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又要反对一味推崇外来文化的“民族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第六课 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之所以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因为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古老文明。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

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兼收并蓄——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中华文化的强大包容性有利于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使得中华文化不至于被其他民族文化所同化或异化,保持自身文化的源远流长。

3、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现

中华文化曾长期居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列。如古代中华文化中的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宝库中占有重要位置,具有历史悠久、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特点。科学技术是一个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之一,具有实用性和整体性的特点。

中华民族拥有各具风采的地域文化。受历史、地理、民族、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区的文化带有明显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域的文化既渐趋融合,又保持各自的特色。

中华民族拥有异采纷呈的民族文化。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文化呈现着多民族文化的丰富色彩。

4、中华各民族的文化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

各兄弟民族文化的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

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第七课 我们的民族精神

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在五千年的发展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和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于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

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中国共产党对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弘扬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的革命精神,就已成为现代中华民族精神的主体。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继续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不断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新时代内容,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水平。

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民族精神是民族综合素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和集中体现。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民族精神具有凝聚和动员民族力量、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已成为表明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之一。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实施西化和分化的政治战略,我们要抵制外来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需要振奋民族精神。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5、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心骨”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历史上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注意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和分化的图谋。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既使民族精神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又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

第四单元 发展先进文化

第八课 走进文化生活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影响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我们的文化生活带来了许多可喜的变化。它充实了人们的精神生活;传播了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了思想道德素质;推动了生产的发展等。

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大众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有些部门和单位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不顾社会效益,肆意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有的文化产品借消遣娱乐的名义,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低级趣味;有些传媒单位单纯追求轰动效应,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等等。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对人们文化生活的双重影响要求我们对文化生活不能放任自流,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2、发展人民大众文化的基本要求★

人民大众文化是指面向广大人民群众,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

发展人民大众文化的基本要求:遵循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的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努力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新内容、创新形式、创新手段;大力提倡一切有利于发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民族团结、社会进步、人民幸福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

3、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含义、危害及存在原因

落后文化,是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落后文化危害了人们的身心健康,毒害了人们的心灵,败坏了社会风气,使人们丧失了人生的奋斗目标。对落后文化需要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腐朽文化,即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法lun功”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腐朽文化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对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我国曾长期处于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封建文化并没有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也加剧了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对我国思想文化领域的冲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权钱交易、损人利己等现象。

第九课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指导思想),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根本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基本特征)。

2、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弘扬主旋律★

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这是因为:

马克思主义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为人类进步、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我们的文化建设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在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环境中,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健康发展。

3、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倡多样化

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多样性,社会主义文化就会单调、凋零、枯竭,失去吸引力和感召力。

但是,思想文化越是多样化,越是需要主心骨。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文化建设就会混乱、失误、受挫,就会失去正确的方向和生命力,社会就会失去共同的思想准则。

4、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即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5、发展先进文化,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发展教育事业的原因: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

发展教育事业的要求: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发展科学技术的原因: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首要力量。当今世界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发展科学技术的要求:①大力加强科学基础设施建设。②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③坚持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④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原因:①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的需要。②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推动科技进步、教育事业发展,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③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实现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崛起,通过提高我国的文化软实力进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才能提高我国公民的民主素养,使人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抵御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的渗透,反对文化霸权主义。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四

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发繁荣教案

一、教材的地位的作用: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发繁荣》是人教版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中第九课的内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只有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紧紧抓住文化建设的根本;投身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才能让社会主义文明更加绚丽多彩。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什么是先进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如何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方向;知道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和如何建设等问题。

2、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感受中体会到,先进文化建设的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感悟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及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现实意义;认识到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自觉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珍惜受教育的机会,不断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自觉做文明公民。

三、教学重点:如何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四、教学难点: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及如何把握这一方向。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

由时事话题引入本课,运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作用,辅助教学,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学生讨论——发表意见——师生共同来解决问题”。

六、教学活动设计:

导入:我们既要参与政治生活,关注经济发展,也要投身于精神文明建设。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一)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思考:你对20世纪初,面对西方工业文明浪潮的冲击下,中国文化界“全面西化”和“文化复古主义”这2种不同的回应有什么看法?而我们又应该怎么做?

结论: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引出马克思主义、新民主主义文化是先进文化。

(板书)

先进文化是什么 指导:马克思主义

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基本特征:“三个面向”名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

为什么(为什么要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

繁荣的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高举旗帜,科学发展

(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思考:支教对培育四有青年的意义。

(板书)

目标(根本任务):培育四有公民,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怎么办:大力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

七、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理解了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意义及如何把握这一方向;知道了发展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从思想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方面去着手。我们应从现在开始,以更明确的方向、更积极的态度,以实际行动投入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去。

八、板书设计:见上

九、布置作业:

回想你参见过的精神文明建设,是否能体会到课堂中所讲的精神?

你觉得还可以开展哪些活动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

请你评价下我国现在开展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发繁荣的活动。(3选1)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五

文化生活:

一、文化的作用(考点):

(个人、社会经济政治、国家三个角度)

1、对个人的作用(考点):

(1)文化影响人:

①影响的两个来源:文化环境和文化活动;

②影响的两个表现:影响人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影响人的思维方式、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

③影响的两个特点: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

(2)(优秀)文化塑造人: ①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②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③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注1】文化对人的影响虽是潜移默化的,但不是消极被动、无目的接受的。人们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往往是主动感悟、自觉接受文化熏陶的过程。因此,为了接受健康向上的文化影响,我们要主动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主动选择参与健康的文化活动。

2、对社会经济、政治的作用(考点):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政治。(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a、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b、为了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要。

c、图书出版、影视音像等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

②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3、对国家综合国力的作用:(考点)----新表述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当今世界,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在综合国力中,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等物质力量是基础,但民族精神、民族凝聚力等精神力量也是重要组成部分)。

启发: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二、文化创新

(文化发展的实质,在于文化创新)

1、what:文化创新(1)源泉(考点):实践。离开实践,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2)动力(考点):实践。①实践不断出现新情况,提出新问题,推动文化创新; ②实践发展为文化创新提供更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3)根本目的和检验标准:推动实践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4)主体:人民群众。因为: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2、why: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

(1)必要性:①文化创新是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②文化创新是文化发展的内在动力。(2)意义(考点):①文化创新能推动实践的发展。②文化创新能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注】文化创新与实践: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目的、检验标准;文化创新推动实践发展。

3、how:如何做出文化创新?

(1)根本途径:立足实践(这也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2)基本途径:

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考点)。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第一,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否则文化就会失去根基;第二,要体现时代精神,这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考点)。即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阶段。第一,交流中要海纳百川、取长补短。即要吸收其它民族文化的优秀成果。第二,交流中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即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3)克服四种错误倾向(考点):①历史虚无主义(根本否定传统文化)、②民族虚无主义(根本否定本民族文化)、③守旧主义(固守传统文化)、④封闭主义(固守本民族文化)。这就要正确把握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以及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三、中华民族精神

1、what中华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结晶)(1)基本内涵(考点):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

(2)核心(考点):爱国主义。(3)特征(考点):时代性——即能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发展。

2、why为什么要把弘扬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的“极为重要”的任务(考点):(1)重要性: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即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体现在中华民族精神的力量上。②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之魂。即中华民族精神是维系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2)必要性(考点):①弘扬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要求。②弘扬民族精神,是增强国家竞争力的要求。③弘扬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要求。

有没有高昂的民族精神,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尺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升我国国际竞争力的重要保证。

3、how:如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考点):(1)、最重要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我们应对世界范围相互激荡的各种思想文化的“主心骨”。有了“主心骨”,才能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2)、必须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必须与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辅相成)(4)、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以我为主,为我所用)(5)、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四、发展先进文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what含义(考点):

(1)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即发展以马’义为指导,以培育四有公民为目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2、how:如何发展先进文化(考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根本目标和根本任务是:培育四有公民(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2)根本要求和根本保证是: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考点】: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在当代中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引领中国先进文化前进的旗帜。在文化建设中,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最根本的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3)极为重要的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大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4)要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不断创新,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5)中心环节是: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

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全面表达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要求和特征。它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是非得失,提出了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反映了我国公民“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它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表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凝聚着中华传统道德的精华,又融入了当代中国的时代精神,既有先进性的导向,也有广泛性的要求。(6)极为重要的任务是:弘扬中华民族精神。

(7)重要任务是:发展教育、科学、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教育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影响)。

(8)广大人民: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和知识文化修养。要投身精神文明的创建活动。

练习

1.文化传播有多种途径,其中具有全球同时、受众主动、双向互动特点的文化传播途径的是()a.商贸活动 b.人口迁徙 c.互联网 d.教育活动 2.在我国,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a.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我们各项行动的出发点 b.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c.搞好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提高党员素质 d.密切党群关系,抓好党风建设

3.目前我国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占gdp的0.38%,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差悬殊。这告诉我们()a.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中维护自身经济安全必不可少的精神武器 b.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提升我国的文化竞争力

c.在科技和经济全球化趋势的直接推动下,世界各国文化产业迅速发展 d.抵御文化渗透、维护我国文化安全显得日益紧迫

4.到2011年底,全国共收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5亿件,其中破坏社会安定、危害国家安全、煽动民族分裂的非法出版物234.4万件,全国共查办案件3万余起,行政处罚案件2.9万起……这说明()

a、文化市场不能放任自流,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b、只能用法律手段规范市场秩序

c、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d、必须解放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5.关于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说法正确的是()①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②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 ③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④发展是继承的必要前提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6.胡锦涛同志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那场空前壮阔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战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升华。这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继承和发扬。" 结合文化生活的有关道理回答:

(1)如何大力继承和弘扬民族精神?(8分)

(2)为什么要大力继承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8分)

7.时下韩国电视剧在全国热播,究其原因,韩国文化的魅力是其成功的主要因素。由于韩国从上而下提倡韩国民族文化,所以文化的所有要素被关注而且被发掘。有很多现实题材的影视作品本身就是展示现代人如何在传统和现实的矛盾中生活,当然,也会有《大长今》这样的旨在萃取传统文化精华的作品。韩国十分重视传统文化,《大长今》的影响正是扎根于此,此外,韩国善于吸收中华文化等世界文明,并融合于生活于创作之中,也是《大长今》征服观众的主要原因。

(1)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6分)

(2)结合材料谈谈怎样进行文化创新?(8分)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六

高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 :文化的概念 ◇理解:(1)文化的内涵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经济、政治决定文化,文化对经济、政治有重大影响,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分析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2)经济和政治决定文化,文化是一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3)文化对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文化是生产力

(4)文化对政治文明建设的推动作用及对公民政治素质和权利意识的作用(5)文化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能力目标

(1)通过全面、准确理解文化的内涵,培养全面分析问题的能力(2)通过分析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培养辩证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增强培养文化素养的意识和自觉性,参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质

(2)感受文化的力量,体会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重要战略任务的重要性,懂得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文化内涵的理解

2.文化对人的素质形成的作用 3.文化与政治、经济的关系 4.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序:

1.文科学习的基本要求

(1)上课听的同时必须要参与活动,文科的学习在理解,只有参与才能体会,特别是文化生活的学习,尤其如此。我期末在评价各位的成绩时会加入课堂参与分(10分)。

(2)多积累一些社会关注与我们生活相联系的新闻,特别是对所有公民都有启发意义或是教育意义的现象,请准备一本本子记录,并留有适当的空间作分析记录,要求一个星期记录2个事例。

(3)知识的记忆是基本条件。政治课的学习必须注意平时加强对课本知识的记忆,这是学习和运用的基础。

(4)练习是必须的,基本要求是同步完成《学习与评价》,并自己准备一本同步的框题练习册,保证足够的练习量。

2.《文化生活》教材的体系结构

《文化生活》的教材分为四个单元:“文化与生活”、“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发展先进文化”,分别对应了课程标准的四个主题,按照“是什么:文化的概念”、“为什么:文化的发展”、“怎么看:民族精神”、“怎么办:文化建设”的逻辑顺序来展开。四个单元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构成了《文化生活》教材的有机整体。

一、情境导入

学生活动:视频播放“福娃”动画片。你知道“福娃”的设计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特色?

鱼(贝贝)、熊猫(晶晶)、奥运圣火(欢欢)、藏羚羊(迎迎)、京燕(妮妮)以拟人化的形象出现,被昵称为“五福娃”。五个“福娃”中,头顶波涛文样的鱼娃“贝贝”是繁荣与收获的象征,“因为水在中国传统中象征着积聚”,传递的祝福是盛世繁荣;熊猫“晶晶”来自广袤的森林,象征着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火娃“欢欢”象征着奥林匹克圣火,洋溢着北京2008对世界的热情;藏羚羊“迎迎”是中国青藏高原特有的保护动物,它身手敏捷,表现了奥运的运动特质和体育的灵动;燕子“妮妮”代表燕京以及大陆海洋和天空的统一体,把欢聚盛会的喜悦带给人们。它们以“北京欢迎您”的谐音命名,将北京的祝福带给世界。

中国文化里有五行之说,又有很多用“五”象征的吉祥意义,“福娃”的原型和头饰蕴含着其与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联系,应用了中国传统艺术的表现方式,展现了灿烂的中华文化。

五环是奥运会的象征,“五福娃”的色彩与奥林匹克五环一一对应,在全世界也具有极强的可视性和亲和力,充分体现了奥运文化。

“五福娃”的设计以最富有中国特色的福文化作为整组吉祥物的阐释背景、以可爱的儿童作为标准化造型的基型、以外来的奥运圣火作为吉祥物的“老大”、以五个形象组合成一组吉祥物,这都体现出高贵典雅的东方文化与活力四射的现代奥运的完美融合。

其设计既体现了奥运文化的精神,又凝聚了中华文化的风格。

过渡:从奥运吉祥物“福娃”设计所体现的文化理念,可以看出,“文化”是一个我们十分熟悉、非常亲近的词汇,但我们却不一定真正懂得“文化”的内涵。有人认为文化是知识,有人认为文化是艺术。那么,究竟什么是“文化”?这就是本节课所要探讨的问题。

(“你不问我什么是文化的时候,我还知道文化是什么;你问我什么是文化,我反而不知道文化是什么了。” ──钱钟书)

二、正文

一、体味文化

(一)文化“万花筒”

学生活动:结合“福娃”的分析和教材p4的图片,你还能给大家列举一些你所知道的文化形式(现象)吗?

1.文化形式:多种多样

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表现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举例:“超女”、“莱卡好男儿”、话剧、舞台剧、杂技、舞蹈、曲艺、音乐、社会主义荣辱观、宗教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仰韶文化”、“玛雅文化”

学生活动:判断“文化就是音乐、戏剧等艺术”(不对,艺术只是文化的一种形式)2.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学生活动:请列举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文化现象与大家分享。(1)文化现象无时不在 a.从社会的角度,有了人类社会就有文化的存在举例:如原始社会的“浙江河姆渡文化”、封建社会的“祭祀文化”、资本主义的“竞争文化”、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文化”

b.从个人的角度,人从出生到死亡都有文化的存在举例:出生前的生育文化(中国的多子多孙到优生优育,西方的人本和生命尊重,不许堕胎)、出生时的文化现象(中国的“三朝、满月、百露、抓周”、西方的洗礼等宗教特色)、成长中的文化(中国是严教、呵护,西方的自由成长)、婚姻的文化、死亡的文化等等。

(2)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举例:从一个人的生活中也能看出,早晨在家有小区文化、路上有公交文化、上学有校园文化、吃饭有饮食文化、逛街有商业文化、回家有社区文化、晚上偷偷地来个网络文化。

3.文化特色:不同区域的文化各有特色

学生活动:参照p6的内容,选择你熟悉的区域谈谈它们留给你的文化记忆。举例:城市的市井文化、农村的乡土文化、山村的村野文化 学生活动:不同的自然环境也会产生不同的文化环境,你能举例吗?

举例:江南的婉约、山东的豪爽、四川的热辣;川剧的变脸让人感到神奇莫测;东北二人转,唱出东北人的淳朴豪爽;骑马、摔跤等则体现蒙古人豪迈奔放的性格;等等。

(二)文化是什么

学生活动:前面我们了解了很多的文化现象,但是有一个问题,我们还没有解决。那就是到底什么是文化呢?请阅读p1/6—7,了解什么是文化,它有哪些特点?

1.文化的概念

──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科学技术、语言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概念解析:

(1)动态理解:文化是人类的精神活动。如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举例:行为艺术它没有具体的静态产品,动态的行为过程就是文化、艺术表演、精神创作等。(2)静态理解:文化是人类具体的精神产品。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

2.文化的理解

(1)从文化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来看,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文化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这就是说,文化与人类社会与生俱来。当人类从第一次使用兽皮遮体、保存火种烘烤食物那一刻起,不仅诞生了文化,也从此离不开文化了。

(2)从文化与人们个体的关系来看,个人的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出来的。

──人的文化素养不是与生俱来,而是从社会生活的体验中,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有文化。也就是说,人是文化的创造者,也是文化的创造物。

举例:知识-文化-素养-魅力

(3)从物质载体与精神文化的关系来看,文化现象实质上是精神现象,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但我们观察所有文化现象都主要是着眼于人们的精神世界、归结为人们的精神生活。

学生活动〔探究作业设计〕请同学们自己选取一个你所熟悉的文化现象,阐述它对个人和社会具有怎样的力量体现。

(三)文化的力量

学生活动:学生成果展示。根据学生作业的情况,选取部分学生交流自己的感受。引导出文化在社会发展和个人成长中的巨大作用。(来不及的作业,也可以改为课堂的随机发言)

1.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而且能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学生活动:根据历史知识,说说《共产党宣言》对社会主义运动产生的影响。举例:铁人精神、航天精神

2.文化对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1)文化对个人成长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先进的、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

学生活动:选择你最爱的一本好书或是一个其他的文化现象,谈谈它对你的影响。举例:黄色、暴力导致的青少年犯罪率大幅上升;封建迷信的泛滥对人的斗志的消磨(如烧香拜佛、星座血型说等);博彩业的功利主义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超女现象、芙蓉姐姐现象等奢望一夜成名)。

(认识一个人,可以看他的朋友和他爱读的书。)(2)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着深刻的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

举例:同样是农民运动,“奴化思想”下是翻身做地主,成为改朝换代的工具,“马克思主义思想”下是翻身做主人,成为推动社会基本的动力。

希特勒的“人种净化”鼓吹日耳曼民族、消灭犹太人;“文化大革命”、袁世凯复辟、“补资本主义的课”的思潮都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阻碍作用;“毛泽东思想”推动了中国革命的胜利,“邓小平理论”推动了生产力的解放,„„

学生活动:“练一练”,由文化部、科学技术部、信息产业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共青团中央和北京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国际网络文化博览会,将于2006年10月26日至29日在北京展览馆隆重举行。本届网博会首次提出了“中国健康网络文化年”的理念,深刻地体现了政府部门在倡导净化网络空间,利用互联网积极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文化,逐步实现“以法治网”和“以德治网”并举,形成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和网络道德的方针政策。

请用本课所学有关文化道理为打造“中国健康网络文化年”提几条合理化建议。

二、文化与经济、政治

(一)相互影响:在经济的基础上

学生活动:阅读p9材料,对材料中的活动按经济、政治、文化分类。

((1)经济活动包括:到银行贷款买房或承包一片林地、开一家小餐馆。政治活动包括:参加村委会或居委会选举,考虑“我这一票投给谁”;就交通管理或环境问题向有关部门提出建议。文化活动包括: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参加一项精神文明共建活动。

(2)旁听一次“听证会”、到市场上购物、挑选中意的商品两项活动不易归类,因为听证会包括立法听证会、价格听证会等;而到市场购物,也可能是到文化市场选购书籍、艺术品等。

(3)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文化的作用。参观自然博物馆、历史博物馆的各种展览,我们会受到科学的熏陶,感受到文明古国丰厚的文化积淀;参加军民精神文明共建活动,我们会体会到丰富多彩的军营文化。)1.经济、政治和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

学生活动:谁能给大家简要介绍一下什么是经济、政治和文化吗?请举例说明。(所谓经济,就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进行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活动,以及在这些活动中结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谓政治,就是指人们在特定的经济基础上,通过夺取或者运用公共权力而实现和维护特定阶级和社会利益要求,处理和协调各种社会利益要求的社会关系。)

2.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关系

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经济是基础,为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奠定物质条件,政治文明和文化的发展归根到底要受到物质文明发展水平的制约。离开了经济这个基础,物质文明上不去,政治文明和文化建设就因失去基础而成为一句空话。在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中,经济处于基础和中心的地位。另一方面,一定的社会文化反映着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发展状况,经济和政治决定着文化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学生活动:谁能结合中国经济和政治文化发展的关系,举例分析一下。

举例:小农经济产生的政治是封建政治的盲从愚忠,和小农的封闭文化、自大而狭隘;资本主义私有制基础上的政治是寡头政治,自由自私的文化;公有制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政治是民主开放,文化是大众的文化百花齐放。

〔注〕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 ①不同民族的文化,影响不同民族和国家各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举例:中国的发展一直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而西方的发展则深受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不同性质的文化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不同。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举例:

(二)相互交融:在时代发展的进程中 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学生活动:阅读p-1/10,理清文化与经济之间的交融是如何体现的,请举例分析。(1)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科技是文化中的非意识形态组成,它在经济中的作用日益加强。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向现实生产力迅速转化,愈益成为现代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和最主要的推动力量。

举例: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子信息技术以数字化和网络化为特征,在向传统产业广泛渗透的同时,催生了新的重要产业。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新材料、新能源、航空航天、海洋等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方兴未艾。

(2)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生产力具有三个重要的环节,即生产资料、劳动工具和劳动者,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根本的因素。在各国经济社会发展中,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越来越具有决定性意义。今天的知识经济,“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的积极性、创造性的发挥,人才的培养是关键。国家兴盛,人才为本;人才培养,教育为本。

举例:义务教育免费、高校招生扩招从本科到研究生等。

(3)文化消费日益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学生活动:请学生介绍自己家里的文化消费情况,然后在此基础上下结,并补充事例。举例:恩格尔系数的下降,杭州的“休(闲)博会”、深圳的“国际文化创业博览会”,人们的文化消费从书本、收音机到影碟机、从模拟电视到数字电视、艺术演出消费等。据北京、天津、广东、浙江等地统计部门统计显示,2004年,北京市城市居民交通通讯和文教娱乐消费支出所占比重达到27%,同比提高1.5个百分点。广州市城镇居民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比2003年增长17.8%。宁波市旅游、教育、文化、信息等服务性消费支出3190元,增长13.0%。济南市人均休闲娱乐等服务支出800元,同比增长19.7%。

(注:文化生产力是指具有一定智能和知识的劳动者,运用和掌握文化资源创造社会财富、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的能力。构成文化生产力的要素主要包括:一是作为主体的文化劳动者或生产者;二是文化资源,包括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

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1)文化与民主政治相互交融,人的文化素质影响政治文明的发展。

一方面,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包括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制度、政治体制、政治思想文化等内容。政治文明的发展受一定的经济、文化发展的制约和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政治文明建设提供思想保证和智力支持。另一方面,文化素质影响公民政治权利的行使。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水平提高了,人们受到的教育、接受的信息就越多,活动的领域就越广,民主法制和权利意识就越强,这些都会影响人们的民主素质和民主水平,使人们更好地进行政治参与,行使民主权利。

举例:代表的提案权、审议权需要代表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政治文明建设本身也有文化的内容,如听证会的民主参与、执政为民的人本主义文化思想等。

(2)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竭力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企图削弱和取代别国的民族文化,以推行强权政治。

举例:文化大片的渗透(宣扬的个人英雄主义、所谓的暴力美学等)、网络文化思想。

(三)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

过渡:从文化与政治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看到各国都在重视发挥文化的力量,而在今天的时代背景下,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各国之间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文化也是综合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

学生活动:阅读p3-4/11,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江泽民同志指出:“当今世界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等方面的竞争,也包括文化方面的竞争。”

1.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

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举例:有人说,美国最大的出口产品已不再是地里的农作物,也不再是工厂里制造的产品,而是批量生产的流行文化──电影、电视节目、音乐、书籍和电脑软件等等。面对美国文化的大举入侵,许多国家忧心忡忡。小国弱国,对强势文化的扩张无能为力。而有一定实力的国家,则以不同方式起而捍卫自己的文化。如以法国为首的法语地区,举起了捍卫法语文化的旗帜。中国以北大为首的汉语言文化、南京的“汉服俱乐部”„„

2.发展先进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综合国力

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学生活动:阅读p12的材料,从科技水平和精神状态两方面,你能看出文化与综合国力有什么关系?并举例分析。

(提示:综合国力包括经济、政治、科技、军事、外交、文化、精神等实力。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的竞争中,科技的创新和率先突破是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文化的竞争成为综合国力竞争愈益突出的一个方面。材料正表明,我国在科技力较为薄弱的情况下,民族的精神力起到了较好地弥补作用,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不可忽视的因素。)

学生活动:结合前面的所学,你觉得我国当前怎样才能提高我们的文化竞争力?(提示:科技创新、素质教育、人才培养、终身学习、文化产业化、本土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等)

三、小结

本课做为全书的起始课,对整个文化生活的学习具有重要的引子作用。具体包括两个主要层次:第一层次是解决“什么是文化”的问题,为全书的学习起到“引子”的作用;第二层次则进一步指出“文化是一种力量”,对个人、对社会都产生着重大影响,从而为本单元的学习指明了方向。

作业设计:

1.完成《学习与评价》的相应内容。

2.收集本地的典型文化现象,分析它对本地经济、政治的影响;或是选择一本有价值的书,认真阅读后写出对你的启示。

3.例题: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据此,有人认为,经济上去了,社会文化就发展,社会文明程度就必然而然地提高了。请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参考答案:从整体上讲,经济是基础,经济的发展会决定或带动文化的发展。但是又不能认为文化与经济的发展是绝对同步的,两者的发展既有同步性的,也有不同步的情况。

(1)一方面经济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而知荣辱”,强调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水平。从这种意义上说。观点是有一定道理的。

(2)另一方面,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同步。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那种认为只要物质条件好了,精神文化自然而然地就会好起来,物质条件差一点,精神文化就不可能搞好的观点,不符合历史发展的事实,是不正确的。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七

高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三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了解不同民族文化文化的精粹及其差异,确认文化多样性的价值(2)理解世界各民族的长期交融,对现代文明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3)明确不同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人类文明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4)理解文化交流的重要作用

(5)了解文化的传播与借鉴对文化发展的重要性(6)了解文化传播的方式及其特点

2、能力目标

(1)从民族节日、文化遗产中感受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2)认同不同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尊重文化多样性(3)在实际生活中传播中国文化

3、情感、态度、值观目标

(1)尊重不同民族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2)欢迎世界各国文化在中国传播,自觉推动中国文化走向世界

二、教学重难点 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学生活动欣赏俄罗斯民歌《卡秋莎》、中国民歌《茉莉花》、韩国《大长今》,谈谈你的感受。

(引导学生感受民歌中体现了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

世界上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从民族音乐、节日、文化遗产等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多姿多彩的魅力。

二、正文

一、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一)异彩纷呈,交相辉映

引: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独特的文化,会集中在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展现出来。

1.民族节日: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

学生活动:学生在预先准备的基础上分别介绍中国和外国的传统节日,展现文化多样性

(1)民族节日,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

举例:我们的祖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极其丰富的文化,留下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节日。它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等。如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龙头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等等。

(2)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举例:在传统节日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被合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独存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庆祝活动丰富多彩,通过扫尘、守岁、挂年灯、贴春联、放鞭炮、拜年、舞狮子、耍龙灯、踩高跷、赏花灯等习俗活动,祝福新的一年团圆发财、万事如意,整个节日期问充满着喜庆的气氛。

(3)透过各民族的传统节日及习俗,我们可以领略不同民族文化的韵味

举例:茶道是一种以特有的形式和礼仪进点茶和饮茶的日本传统文化。日本的“茶道”、韩国称为“茶礼”、中国“茶式”。

2.文化遗产: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学生活动:你去过哪些文化遗产,能举例分析一下它们的历史成就和文化特色吗?(世界文化遗产网http://)

举例:地震出的丽江古城,真实完美地保存和再现了古朴的风貌,展现了悠久、淳朴的纳西族文化。世界著名的文化遗产有中国的长城、北京故宫、莫高窟、秦始皇陵与兵马俑、大津巴布韦遗址、埃及金字塔、美洲金字塔、英伦巨石阵、麦加清真寺、比萨斜塔等等。

(二)透视文化多样性 1.文化多样性及表现(1)文化多样性的界定

──相对于世界文化的总体,我们所说的文化多样性,主要是指民族文化的多样性。a.不同民族的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化传统 举例:民

饰、饮

食的多

现(http:///gb/whcce/node362/)

三、小结

本课从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出发,探讨了民族节日、文化遗产等在文化中的作用,文化的多样性主要指的是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它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和繁荣世界文化的必然要求,为此必须在一律平等的原则上加以发展。文化的多样性就必然存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文化传播具有多种方式和途径,特别是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现代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我们既要更加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更加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作业设计:

1.完成《精析精练》相应章节的内容。

2.以某一个文化现象为切入点,收集资料展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八

高二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四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文化具有继承性

(2)传统文化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远的影响(3)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4)对待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5)科技进步和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具有重要影响(6)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能力目标

(1)结合中国人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我国的发展道路,体会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2)善于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具有初步批判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3)理解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辩证统一性。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和价值,确立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成为传统文化自觉的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教学重难点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辩证关系 2.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影响

三、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

四、课时 3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活动导入

学生活动:p39的活动材料。

(①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

②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

③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 000-6 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二、正文

一、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什么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学生活动:概念解析:

(1)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打上了历史的烙印、带有民族色彩(2)保留在现实生活中──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渗透到各个领域(3)具有相对稳定性

(4)历史到现实──具有继承性特点 2.传统文化的继承

学生活动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展示自己收集的传统文化(分为四个方面,即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并简要分析其产生和发展的过程(主要是在今天的变革与联系)。

(1)传统习俗的继承

a.概念:传统习俗是指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b.地位: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例如: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2)传统建筑的继承 地位:(建筑是立体的文化,凝固的艺术)中国古代建筑以自己独特的结构体系、优美的艺术造型、丰富的艺术装饰,在世界建筑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并成为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例如:我国的建筑分为宫廷建筑、民用建筑、宗教建筑、桥梁建筑、园林建筑和城市建筑几大部分。

天坛简介:圜丘的尺度和构件的数量集中并反复使用“九”这个数字,以象征“天”和强调与“天”的联系。天坛祈年殿以圆形、以蓝色象征天,殿内大柱及开间又分别寓意一年的四季、二十四节气、十二个月和一天的十二个时辰(古代一天分十二时辰,每时辰合两小时)以及象征天上的星座──恒星等。处处“象天法地”是古代“明堂”(中国古代帝王专用的一种礼制建筑,处处象天法地)式建筑仅存的一例,是中国古文化的载体。

(3)传统文艺的继承

──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

(4)传统思想的继承

a.概念:传统思想,包括在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传统文化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b.地位:中国传统思想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已经和整个中华民族血脉相连,成为民族精神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说,这是中华民族经济文化的核心。

例如:古语云:“君子和而不同”,“和实生物”、“和为贵”、“家和万事兴”、“事各顺其名,名各顺于天;天人之际,合而为一。”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根据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和社会出现的新趋势新特点,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和”、“合”思想,将“和”、“合”思想顺应社会生活的变化,去掉其将天神化的糟粕的内容,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学生活动:阅读p1-3/42,了解传统文化在今天的发展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并举例分析。

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

──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a.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稳定性 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相对稳定性 学生活动:举例分析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

例如:我国传统文化崇尚“浩然正气”,今天我们强调领导干部要“讲正气”,同时赋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新内涵;南京一中的“正人文明公约”,增加了学生的修身养性。

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精神根基)

学生活动:学生朗读“乡愁”的诗,感受两岸文化的共同性,体现民族性。余光中“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席慕蓉:“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3.传统文化的与时俱进和双重作用(1)传统文化必须与时俱进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能够而且必须因时而变。

例如:我国古代婚礼分六个阶段,称为“六礼”,依次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与现在的婚礼有巨大的差别。

(2)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

学生活动:前面我们学过的文化具有怎样的双重作用?

(先进的健康的文化起促进作用,落后的腐朽的文化起阻碍作用)

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与时俱进的传统文化)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一成不变的传统文化)消极作用。

(提示:划分标准不是性质的优与劣,而在于是否变化发展)

例如:前面举例的“和”“合”思想发展到“和谐社会”思想。而忠的思想相对发展的就慢,甚至发展为“义气”,反而是有害于社会。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学生活动:p43的观点,你赞成哪一个,为什么?(既不能全盘接受,也不能全盘否定,其意义在于)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例如:忠、愚忠、义气;忠、忠于人民(而不是某个人、君主)的利益、以社会发展为己任

2.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学生活动:列举一些积极的传统文化内容 例如:宽容、仁厚、诚信

b.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

例如: “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具体做法是不可取的。“埋儿奉母”: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卧冰求鲤”: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二、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一)继承与发展是文化发展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学生活动:温家宝总理的“和而不同”与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是什么关系? [继承与发展(上升了层次)的关系] 两千多年前,孔子提出了“君子和而不同”的思想,其本意是指各种学说都有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和谐而又不千篇1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温家宝总理推陈出新,加以马克思主义的改造,赋予它新的时代精神。在2004年10月10日法国文化年开幕当天,温家宝总理会见法国总统希拉克时,就国家关系又提出了“和而不同”的思想,讲的是文明和文化多样性中的统一性,对当前国际形势下坚持不同文明和文化和平共处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生活动:p1-2/44,思考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怎样的关系? 1.文化继承与发展的统一性

(1)继承与发展是文化发展同一过程中的两个方面

──文化继承不是原封不动地承袭传统,而是要不断有所淘汰、有所发扬,从而使文化得到发展。

(2)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例如:文化寻根现象就是继承的表现,如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方志”研究就是寻根;但是光有继承是不够的,必须发展(或改造或上升)。前面的温总理就是对孔子思想的继承并发展。“五四”运动前后,就有人提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到“文化大革命”更是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孔子成了“孔老二”,儒家文化备受践踏。

(3)文化传承要求“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例如:山东的阳谷与临清同属聊城市管辖,两地相距不到80公里,近来却因争相开发《金瓶梅》文化旅游,引发恶性竞争。为争夺游客,前者招聘“潘金莲”为景区形象大使,后者则邀请游客参与“武大郎抓奸”等节目。阳谷县作为武松打虎、斗杀西门庆的地方,三年前投资3000多万元人民币,建成占地30多亩的狮子楼旅游城,其中《金瓶梅》文化区为重要部分。另一方面,作为《金瓶梅》故事发生的背景地的临清市,今年5月也把《金瓶梅》休闲文化旅游列作主要旅游开发项目,并将城市形象定位为《金瓶梅》故乡,计划五年内建一座《金瓶梅》文化城。2.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这样,我们就能够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二)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引〕传统文化从古到今呈现出两种趋势的发展,有的经过与时代内容的结合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有的则成为文化发展的糟粕,是什么因素在影响文化的发展呢?

学生活动:阅读p-1/44—146,思考有哪些因素在影响文化的发展,试举例分析。1.社会制度的更替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外在因素)

──代表新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新文化,通过反对代表旧的政治、经济力量的旧文化的斗争,有力地促进文化的进步。

(why:文化在本质上属于社会意识的范畴,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每当社会制度发生新旧更替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就会发生巨大变化,文化也会经历一个新的文化形态取代旧的文化形态的过程。)

例如:封建社会的等级文化;资本主义的自由、民主文化;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创新)

2.科学技术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内在因素)

(1)自古以来,科学技术中每一项重大发现和发明都推动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文化的发展。

学生活动:学生举例科学技术进步对文化的影响。

例如:中国古代造纸术的发明,引起了书写材料的一场革命,使之成为交流思想、传播文化的强有力工具,改变了人类历史的进程。

(2)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使收集、选择、传递、储存文化资源的手段和方式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例如:世界文化遗产的网站、名城会网站(域名起拍价50万元)3.思想运动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内在因素)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文化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例如:

4.教育方式的变革对文化的传承具有深刻的影响(内在因素)

(三)教育在文化传承中

1.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

──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通过对受教育者的“传道、授业、解惑”,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

例如:教育是因人而异的,教师风格、学校文化、教育大背景,你们的可悲就在于受到我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有的甚至是深远持久的。

2.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学生活动:p47活动

(各自的特点:①私塾是一种个别化教学,老师逐个向学生传授知识,一个教师只能教几个至多十几个学生;无固定、统一教材,教育质量主要取决于教师个人水平。②课堂教学是按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编班,以班为单位实施教学,每班人数固定,教师按课程表上课;课堂教学有统一和固定的教学内容,按规定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科书进行教学,有固定的教师,课堂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③网络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现代信息技术的使用将整个学习活动,从教育者到受教育者直至教学资源的使用,实现真正的共享和社会化,打破了时空界限,扩大了教育规模;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学习计划,通过人机交互等众多途径及时寻求教师的指导与帮助,实现个别化学习。

(2)影响:私塾这种教育方式依靠老师对学生的教授,将自身知识传给学生,对文化传承起有一定的作用,但规模小,影响有限。课堂教学这种教育方式,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使学校成为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网络学习这种教育方式,使文化传承的方式和手段发生了根本变革,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三、小结

文化多样性主要表现为我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从横向上存在文化的交流,纵向上则存在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本节课就是从纵向上学习了文化的传承,它是继承与发展的辩证统一,传统文化通过习俗、建筑、文艺、思想等各种形式在现实生活中存在和发展,我们对待传统文化需要有一个正确的态度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继承中发展。而文化的发展则要受到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和思想运动的影响,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文化传承中则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九

思想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1、文化是什么

(1)文化是一种精神现象

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纯粹自然的东西不能称为文化;②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接受知识文化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③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或物质载体体现出来的。

(3)文化的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2.、文化的作用(意义)

(1)文化对社会的影响: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③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④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2)文化对人的影响: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②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③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

④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2)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

(3)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

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随着民主和法制建设的发展,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文化与国际政治相互交融,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中国如何应对文化发展上面临的严峻挑战?(从文化角度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要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

5、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之间的关系: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6、几个要注意的观点性知识:

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化的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文化有其自身的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第三课 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姿多彩(多样性的表现):

(1)民族节日:

蕴涵着民族生活中的风土人情、宗教信仰和道德伦理等文化因素,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庆祝民族节日,足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2)文化遗产:

地位和意义: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它们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所以要保护文化遗产。

2、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重点)

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文化是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统一。

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的差异,(即文化的民族性)。所以,文化是民族的,(即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个性和特征)。

世界文化是由各民族、各国家文化共同构成的。又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规律,即文化的世界性。所以,文化又是世界的。

3、对待文化多样性的正确态度:(重点)

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不同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在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共同维护、促进文化的多样性。

4、尊重文化多样性的意义(重点)

(1)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每个民族的文化精粹都是这个民族历史发展的产物和人民智慧的结晶。民族文化起着维系社会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重要作用,是这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

(2)尊重文化化多样,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5、坚持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重点)

坚持文化的民族性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

承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这就要求我们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平共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反对盲目自大、贬低、排斥异文化,或者妄自菲薄、盲目崇拜异文化的错误倾向。

6、应该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或尊重文化多样性)?(4、5、6组合)

7、文化传播的含义:文化交流的过程,就是文化传播的过程。那么何为文化传播?人们通过一定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观念、情感和信仰,以及与此相关的所有社会交往活动,都可视为文化传播。

8、文化传播的途径

(1)商业贸易。(2)人口迁徙。(3)教育。

9、大众传媒:现代文化传播的手段

现代社会中的传媒有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多种形式,这类传媒被称为大众传媒。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大众传媒能够最大程度地超越时空的局限,汇集来自世界各地的信息,日益显示出文化传递、沟通、共享的强大功能,已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10、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

我们既要热情地欢迎世界各国的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中外文化交流的友好使者,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

第四课 文化的继承性与文化发展

1、文化的继承性

(1)传统习俗的继承: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产生持久的影响,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2)传统建筑的继承:建筑是凝固的艺术,是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3)传统文艺的继承:文学艺术,被称为民族精神的火炬。

(4)传统思想的继承:中国传统思想,对今天中国人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和中国的发展道路,具有深刻影响。

2、传统文化的特点:(重点)

(1)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2)传统文化既有相对稳定性。(3)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3、传统文化的双重作用:(重点)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经济、政治的变化,传统文化的相应内容如果能适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就能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反之,如果一成不变,传统文化也会起阻碍社会进步、妨害人的发展的消极作用。所以,传统文化的内容应与时俱进。

4、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

(1)从民族、国家、社会的角度来看: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克服传统文化的消极作用,才能兴旺发达,社会才能发展进步。

(2)从个人角度来看:每个人只有正确对待传统文化的影响,才能使自己自由全面发展,更好地创造新生活。

5、继承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6、文化继承与文化发展的关系(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重点)

(1)继承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

(2)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7、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社会制度的更替)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2)科学技术的进步会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3)思想运动对文化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思想运动往往成为社会变革的先导,不同思想在思想运动中相互激荡,不但催生着社会变革,也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4)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传承文化的能动性活动,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在人的教化与培育上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教育方式的不断变革,教育在人类文化的传承中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

第五课 文化创新

1、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2、社会实践文化创新的决定作用:(重点)

(1)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3、文化创新的作用和意义:(重点)

(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文化源于社会实践,又引导、制约着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也是

检验文化创新的标准所在。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意义:文化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是一个民族永葆生命力和富有凝聚力的重要保证。

4、文化创新的途径(重点)

(1)根本途径(实践):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和基础。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2)基本途径之一: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古今):文化创新必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努力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3)基本途径之二: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中外):加强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借鉴与融合,做到博采众长。学习、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优秀文化成果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4)坚持正确方向,反对错误倾向:文化创新要把握好当代文化(今)与传统文化(古)、民族文化(中)与外来文化(外)的关系。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

5、创新与继承的关系

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 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发展先进文化过程。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

②文化创新离不开对传统文化的继承,继承是创新的必要前提。对一个国家民族来说,如果漠视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继承,其民族文化的创新,就会失去根基。

③创新是继承的必然要求,文化创新表现在为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

6、创新与借鉴、融合①文化创新的过程,既是一个不同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过程,又是一个借鉴、汲取人类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发展民族文化的过程。不同民族文化之间要交流、借鉴与融合,是文化创新必然要经历的过程。②在文化交流、借鉴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我们要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不断实现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十

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一、文化与社会 1.什么是文化

(1)内涵: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其中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阶级性)的部分,又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中立)的部分。

(2)形式: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念、信念、信仰、道德、教育、科学、文学、艺术等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3)产生: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文化是由人创造、为人所特有的。(4)载体: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产品。2.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所表现出的作用:

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先进的、健康的文化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反动的、腐朽没落的文化则对社会的发展起着重大的阻碍作用。3.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相互影响: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不同的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不同,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也不同。

(2)相互交融:

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①文化与经济交融在经济发展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

越重要。

②为推动经济建设,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

③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

重要。

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①人们为了参与政治生活,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

②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这使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4.文化与综合国力

二、文化对人的影响

1.途径: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表现:(1)文化影响着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2)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3.特点:(1)潜移默化:文化对人的影响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也不都是消极被动、无目的地接受的,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感悟文化熏陶的结果。

(2)深远持久:其一,文化对人的影响,无论表现在交往方式、思维方式上,还是表现在生活方式的其他各个方面,都是深远持久的。其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经形成,就具有确定的方向性,对人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

4.文化在塑造人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起到的作用:(1)优秀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2)优秀文化能增强人的精神力量。(3)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第二单元 文化传承与创新

一、文化的多样性与文化传播

1.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表现: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

民族节日: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文化遗产: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历史演进的重要标志.2.世界文化与民族文化的关系:(1)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由于世界各民族的社会实践有其共性,有普遍性的规律。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不同民族文化也有共性和普遍性。

(2)各民族间经济的和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多种因素的不同,又决定了各民族文化之间存在着差异。(3)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3.尊重文化多样性:

(1)必要性: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2)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3)原则:必须遵循各国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

(4)意义(重要性):①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②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实现世界文化繁荣的必然要求。

4.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和教育。5.大众传媒成为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6.推动文化交流的意义:(1)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

发展;

(2)使外域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发展和进步。

二、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1.含义与表现:传统习俗 建筑 文艺 思想

2.传统文化的特点:(1)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2)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作为特定历史发展的产物,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3.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1)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二者是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2)文化传承就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5.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制度的变化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2)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3)思想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的发展。(4)教育也是影响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文化创新

1.社会实践与文化创新的关系:

(1)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作的基本要求,也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2)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也是文化创新的动力。2.文化创新的意义:(1)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2)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3.如何实现文化创新

(1)必须立足于社会实践------根本途径(2)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3)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基本途径

(4)坚持正确的方向,克服错误倾向:①克服“守旧主义”、“封闭主义”的错误倾

向,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倾向。

②克服“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倾向。

第三单元

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2.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表现:

(1)文字:文字是文化的载体。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2)史书典籍:是中华文化一脉相传的重要见证。(3)包容性 4.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特征:

(1)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2)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3)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4)包容性

5.如何理解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1)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得益于它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2)所谓“求同存异”是指能与其他民族文化和谐相处;

(3)所谓“兼收并蓄”是指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4)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二、我们的中华文化 1.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的民族精神。2.中华民族精神的地位和作用

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意义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4.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1)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3)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

第四单元

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一、走进文化生活

1.如何理解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的影响?

(1)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了可喜的变化。

主要表现为:①满足文化需要,充实精神生活;

②传播科学文化知识;

③使人们潜移默化地接受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思想道德素质; ④引导消费观念,推动生产发展。

(2)文化市场的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也引发了令人忧虑的现象。

①有关部门和单位在经济效益的驱动下,生产销售品位低下的文化产品; ②有些文化产品借消遣的名义,迎合低级趣味;

③有些媒体热衷于捕风捉影的“新闻”炒作,不负责任地传播“绯闻轶事”。(3)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2.我们所倡导的大众文化是什么?

面向广大人民,反映人民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社会主义文化。3.如何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要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必须做到两点:

(1)不同的文化形式,只要人民群众需要,都应得到发展。(2)不同层次社会群体的生活,都应当在文艺中得到恰当的反映。4.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1)落后文化:①各种带有迷信、愚昧、颓废、庸俗等色彩的文化。

②常常以传统习俗的形式表现出来。

③措施:通过科学文化教育,予以改造和剔除。

(2)腐朽文化:①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殖民文化、邪教、淫秽色情文化等。

②危害:腐蚀人们的精神世界、侵蚀民族精神、阻碍先进生产力发展、危害社会主义事业。

③措施: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3)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存在的原因?

①封建思想的残余和旧的习惯势力根深蒂固; ②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的冲击

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导致的不同社会群体价值取向、文化选择的多样化 ④市场经济自身的弱点诱发拜金主义等不良思想,滋生唯利是图等现象。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文化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作用?

(1)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精神力量,在文化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1.发展先进文化的内涵?

发展当代中国的先进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2.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

(1)对传统文化:既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又要“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反对“守旧主义、封闭主义”和“文化复古主义”。

(2)对外来文化:要“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一方面充分吸收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另一方面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反对“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全盘西化论”。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要求?(1)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2)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3)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鼓舞斗志。(4)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

5.在文化多样化的今天,如何科学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2)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

(3)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有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4)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6.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什么?

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

7.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

培育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也是我们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

8.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1)教育: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

(2)科学: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充分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地位。(3)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事业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三、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1.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

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2.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梳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社会主义荣辱观的主要内容?

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以服务人民为荣、以背离人民为耻,以崇尚科学为荣、以愚昧无知为耻,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团结互助为荣、以损人利己为耻,以诚实守信为荣、以见利忘义为耻,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

4.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

人们在科学知识、文史知识、艺术欣赏等方面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5.如何理解科学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1)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2)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6.如何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2)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3)要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着眼于世界文化发展的前沿,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

(4)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需要人民群众广泛参与,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十一

思想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知识点总结

1.什么是文化?文化是怎样产生的?

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文化的形式有哪些?文化的力量作用?

形式:①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为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②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作用:(原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表现)不仅表现在个人的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3.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生活的三个基本领域)的关系?

①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②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又反作用于一定的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4.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

对象:①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②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特点:①文化对人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②文化对人有深远持久的影响 5.优秀文化对人的塑造作用是什么(体现在哪些方面)?

三方面:①优秀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②优秀文化能增强精神力量③优秀文化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6.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上的地位及作用?

地位及作用: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突出原因:①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成为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②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上面临严峻挑战,在文化发展上也面临严峻挑战。

如何增强文化竞争力:

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优先发展教育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和强大的智力支持。7.民族文化的多样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主要表现在①民族节日 ②文化遗产:

8.怎样认识文化多样性?(地位,作用)

地位作用: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9.怎样尊重文化多样性?【怎样对待文化的多样性?(态度和原则)】

态度: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

原则:各国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

10.文化传播有哪些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 11.传统文化的含义?传统文化的继承包括哪些?

含义:传统文化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继承方式和途径:①传统习俗的继承

②传统建筑的继承

③传统文艺的继承

④传统思想的继承

12.传统文化的特点?

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多样性,继承性

13.怎样继承传统文化,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①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②面对传统文化,要辨证地认识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分辨其中的精华和糟粕。(全面否定或全面肯定的思想和做法都是片面的。)

③对于传统文化中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积极向上的内容,应该继续保持和发扬。对于传统文化中不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落后的、腐朽的东西,必须“移风易俗”,自觉地加以改造或剔除。14.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影像文化发展的因素?

关系:①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要要求。继承与发展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

②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继承。

③把握好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我们就能够作出正确的文化选择,成为自觉的文化传承者和享用者。

因素:①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决定着社会制度的变化,也决定着文化的发展方向

②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也是推动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 ③思想运动往往催生社会变革,促进文化发展。

15.文化发展的实质?文化创新的源泉与作用?

实质:文化创新。文化创新是社会实践发展的必然要求。源泉与动力:社会实践

作用:①文化创新可以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②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16.文化创新的主体?途径?

主体:人民群众

途径:根本途径:立足于社会实践

重要途径:①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17.中华文化基本特征?

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

18.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标志:文字

见证:汉字和史书典籍

19.中华文化博大精深表现在哪?

①独特性-----独树一帜,独领风骚。表现在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上。

②区域性-----一方水土,一方文化。③民族性-----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20.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的原因?

原因:汉字传载、史书典籍存传、【中华文化的包容性】 包容性①含义:求同存异: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②意义: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21.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22为什么要高扬爱国主义旗帜?新时期,我国爱国主义的主题是什么?

原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主题: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23.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怎样?

原因: ①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怎样:①要发挥 "主心骨"的作用,②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要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④要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24.怎样看待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对文化生活而言是一把“双刃剑”: “喜”的原因: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

“忧”的原因:文化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传媒的商业性

因此,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25.当代在文化生活中占主导地位(主旋律)的是什么?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始终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无论是思想内容还是表现形式,都发挥着强有力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②社会主义文化以其自身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并依靠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力量,在人民大众的文化生活中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

26.加强文化建设的必然要求是什么?

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持抵制腐朽文化 27.当代发展先进文化的目标?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指导:马克思主义

目标: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 如何:①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②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③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做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统一;

④使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是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人民精神更加昂扬向上。2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

①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④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⑤社会主义荣辱观

29.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目标?如何建设?

根本目标:培育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公民

途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如何:①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②必须大力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建设;

③必须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 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亿万人民的创建活动,当代青年要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30.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①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②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系统工程中,必须紧紧抓住思想道德建设这个中心环节。31.怎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增强诚信意识为重点,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为着力点,深入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教育,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32.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之间的关系? ①良好的知识文化修养,能够促进思想道德修养。②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能够促进知识文化修养。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十二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b卷

基础知识和重点过关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56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分2分,共56分)1.《论语》和《老子》分别为儒道两家的经典,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论语》主要讲“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和为人处世之方,而《老子》五千言之主旨在于把握客观事物变化之常规,从而顺其自然,达到“无为而无不为”之境地。这说明,中华文化()

a.异彩纷呈,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b.其核心在于传播传统道德精神 c.正确把握了事物发展规律,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d.就是儒道文化

2.2005年6月30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实践告诉我们,越是深化改革,越是扩大开放,越要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这因为()

a.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b.中华民族精神比其他民族精神更优越

c.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 d.中华民族精神深深植根于数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中

3.2005年5月16日《人民日报》报道,一段时间以来,一些地摊游商在福州市街头巷子公开兜售非法盗版、黄色、内容反动的书刊。针对这一情况,福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决定开展专项整治行动。这说明()

a.只能用法律手段才能规范文化市场秩序

b.应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积极培育文化市场主体

c.文化市场不能放任自流,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d.必须解放文化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邓小平在谈到爱国时说:“难道祖国是抽象的吗?不爱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的新中国,爱什么呢?港澳、台湾、海外的爱国同胞,不能要求他们都拥护社会主义,但是至少也不能反对社会主义的新中国。否则怎么叫爱国呢?”上述材料告诉我们()

a.爱国与拥护社会主义是对立的b.爱国主义是具体的,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 c.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不同的具体内涵

d.爱国可以不爱社会主义,对不同的人爱国主义有不同的要求

5.近年来,风水术又在社会上流行起来。在一些学者的论述中,把风水说成是建筑选址的“环境科学”。面对上述观点,我们应该()

a.继承传统习俗,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b.进行文化创造,实现文化创新

c.提供多种类型、多样风格的文化产品 d.提高辨别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的眼力

6.有一首歌中唱到:“最爱写的字是方块字,做人堂堂正正也像她”。“方块字”是中国独具特色的文字。关于汉字说法正确的是

①中华民族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 ②中华文明的重要标识

③中华文化的基本载体 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重要见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鲁迅说:“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造子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回答7—8题。

7.对马克思的话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a.火药、指南针、印刷术是资产阶级发明的 b.三大发明标志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 c.三大发明的传播加速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 d.三大发明对封建地主阶级社会不起作用

8.鲁迅的话对贯彻科教兴国战略的启示有

①推进科技创新,重视科技发明

②充分发挥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③弘扬科学精神,破除封建迷信

④加大科技投入,推动科技进步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

d.①②④

9.2005年7月5日,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全球纪年活动暨“来自中国的和平使者”巡回展览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开幕。马来西亚总理巴达维指出,郑和下西洋不是来征服马来西亚的,而是为了友好和贸易。巴达维的讲话代表了广大亚非国家对中国的认识,也是当今中国在国际事务中能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支持的重要因素。这反映了()a.民族精神具有展示民族形象的重要功能 b.中华民族精神获得了全世界各国的认同

c.中华文化传统在广大发展中国家广泛传播 d.国家竞争的实质是文化思想的竞争

10西方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把文化作为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软”武器,对广大发展中国家大肆进行文化渗透,消解其他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以麦当劳为例,今天在世界120多个国家遍布着2.8万多家麦当劳餐厅。它们不仅为美国带来丰厚的商业利润,而且成为美国文化的符号,成为文化渗透的一种特殊形式。对此,我们应该()

a.吸纳一切外来文化,丰富和发展中华文化

b.坚决抵制一切外国文化,保持中华文化的独立性

c.开展多种形式的对外文化交流

d.高度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的图谋

11.我国汉族歌舞主要有流传于黄河以北各省的“秧歌”,西南各省的“花灯”,南方各省的“采茶”,东北的“二人转”,内蒙和山西的“二人台”等,以及一些“采莲船”、“霸王鞭”等小型歌舞形式。产生我国汉族的歌舞多样性的原因不可能是()a.各地的生产方式的差异 b.各地文化传统的不同 c.各地地理环境不同 d.各族人民的勤奋创造

12.日本《朝日新闻》2005年3月11日报道:把汉语教学推向世界——中国的国家文化战略:中国政府开始着手在世界各地设立汉语学院——孔子学院,以便在世界范围内推广普及汉语,中国的目标是在世界各地共建立100所面向成人的孔子学院。目前已在韩国、美国等地开始了建院工作。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世界汉语热不断升温。中国政府向全球推动汉语教学的目的不包括()a.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这样可以让世界更了解中国 b.增进各国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c.向世界展示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d.学习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

13.2005年12月17日《参考消息》报道:自2004年以来,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政府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空前活跃,政治经济地位极大提高,西方国家的媒体突然将目光聚集中国,对中国进行史无前例的关注,形成了所谓的“2005中国现象”,从文化的角度看,中国报道热的升温说明了()a.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经济地位日益提升

b.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文化正在重新崛起,重现辉煌 c.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华文化复兴的基础和保障 d.中国共产党正带领中国和平崛起

14.隋唐时期,古代中华文化高度发展,并以博大的胸襟广泛吸收外域文化,进入气度恢弘的全盛时代。这给予我们的启示是()

a.必须注意吸收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

b.必须加强文化方面的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民族文化发展 c.要注意用先进民族的文化逐步替代本民族文化

d.要注意运用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去影响教育其他民族

2004年,我国涌现出了一批楷模人物,如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许振超、被登封人民称为“女包公”和“包青天”的公安局局长任长霞、优秀的基层干部周国知、领导干部的优秀代表牛玉儒等。据此回答15—16题。

15.当代工人优秀代表许振超勤学不辍,刻苦钻研,创造出了世界一流的“振超装卸效率”。“振超效率”产生了巨大的名牌效应,许多世界知名的航运公司,主动寻求与青岛港的合作,仅2003年青岛港就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20万标准箱,实现了24.3%的高速增长。并在全国各行各业掀起了学习“振超精神”的热潮。这体现了()

①中华民族精神是我们国家走向繁荣的强大精神动力

②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③中华民族精神在新时期已经彻底改变

④精神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a.①②③④ b.①② c.②③④ d.①②③

16.20世纪50年代产生了“铁人精神”,新时期出现了“振超精神”,对这两种精神认识不正确的是()

a.它们是一脉相承的b.它们是中华民族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c.它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d.“铁人精神”已被“振超精神”所代替

17.美国人较为轻松地对待子女的教育,并不追求高学历好职业的功利性目标。而中国人一般希望把孩子培养成“才”,将来有出息,有好职业,一生能在顺境中度过。中美两国的差异表明

a.文化环境决定着人们的价值取向 b.一定的文化环境中只能产生一种思维方式

c.不同的文化教育环境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选择 d.美国人的思维方式比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优越

2005年10月17日4时32分,“神舟六号”飞船返回舱成功着陆,再一次让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与崛起,看到了东方巨龙的呼啸腾飞。据此回答18—19题。

18.广大航天工作者铸就了的载人航天精神是()①特别能吃苦 ②特别能战斗 ③特别能协作 ④特别能攻关 ⑤特别能奉献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 d.①②③⑤

19.这种精神()①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②是新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③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④表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0.2005年4月,《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颁布,《纲要》以“树理想信念之魂、立民族精神之根”为核心,上海努力构建民族精神教育体系,致力培养青少年学生对中华民族共同历史、文化、生活方式的归属感,对伟大祖国悠久历史和优秀传统的认同感。因为,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①熔炼于辉煌的古代中国文化之中 ②玉成于近代中国人民的奋勇抗争之中 ③彰显于当前的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 ④借鉴于世界各国的先进文明成果之中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21.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由团中央、国家邮政局等单位共同举办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系列活动,活动主要包括:“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知识竞答;“民族魂”、“血铸中华”等千家网站发起第四届“网上祭英烈、共铸中华魂”清明节网上献花活动;另外还有《长城》个性化专用邮票和《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六十周年》专题邮品发行和邮展恬动等。在抗日战争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a.国际主义 b.社会主义 c.爱国主义 d.民族主义

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是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愿望,也是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大原则问题。回答22—23题。

22.2005年4月30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在访问大陆期间到北京大学发表演讲,表达“互惠双赢、坚持和平”美好愿望,并寄语北大学子“为民族立生命,为万世开太平”,指出台湾去中国化不得人心,其演讲为众多中国人所称道。可见,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而区别民族的最显著的特点是()a.共同语言 b.共同地域 c.共同心理素质 d.共同经济生活

23.2005年5月19日,以“增进共识,凝聚力量,反对‘台独’,促进统一”为宗旨的第三届世界华侨华人社团联谊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这一宗旨()

①体现快乐中华儿女饯行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伟大民族精神

②体现了实现中国的和平统一是海内外中华儿女魂牵梦萦的追求和理想 ③体现了海外侨胞反对“台独”,促进统一的坚定立场

④有利于加强团结,整合力量,增强民族的凝聚力,推进国家统一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4.2005年4月25日是万隆会议召开50周年。50年前,中国政府在万隆会议上倡导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今天,该原则已逐步为世界大多数国家所接受,不仅在各国大量的双边条约中得到体现,而且被许多国际多边条约和国际文献所确认。这说明()a.爱好和平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b.爱好和平已成为每个国家的民族精神

c.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爱好和平反对一切战争

d.中国坚持和平外交政策,支持各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25.万隆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在会议的关键时刻响亮地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不仅为万隆会议的成功奠定了重要基础,而且成为发展中国家几十年来围绕反帝、反殖、反霸和振兴民族经济的目标而团结合作的共同基础,会议所体现出的发展中国家和平相处、友好合作的精神,在50年后的今天仍然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非凡的现实意义。“求同存异”表明()a.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民族精神

b.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区别其他民族的重要特征 c.不同的国家有相同的民族精神

d.弘扬民族精神要正确对待各国的文明成果和精神

26.下列关于我国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二者关系说法正确的是()①我国的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时代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

②民族精神是时代精神的基础和渊源,时代精神是民旗精神在当代的继承和发展 ③只有不断注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使民族精神日益发展 ④只有坚持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失本色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7.下列关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解释正确的是()

①土尔扈特东归——爱国主义

②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团结统一 ③中国坚决反对恐怖主义——爱好和平

④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自强不息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28.为充分展示8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和带领中国人民,为了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战斗风采,回顾中国共产党人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永葆先进性的光辉历史,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新华社联合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和各省区市主要新闻媒体,共同推出《永远的丰碑》大型主题宣传活动。从2005年2月1日起,新华社每天播发一篇通稿介绍一位优秀代表人物的事迹,《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等每天在固定版面位置刊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每天晚上的全国新闻联播节目中播出,中央电视台在每天中午的《新闻30分》节目中播出。此举有利于()①宣传中国古代、近代历史上优秀代表人物的先进事迹 ②缅怀先贤,不忘历史,继承革命精神

③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④铸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共同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4分)

二、非选择题(共44分)

29.古典音乐《十二木卡姆》出自维吾尔族人民,是一部著名套曲。二十四史中的《辽史》、《金史》和《宋史》是许多少数民族史学家参加编写的。杰出的满族大作家曹雪芹的《红楼梦》在世界文学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藏族的《格萨尔王传》、蒙古族的《江格尔》和柯尔孜族的《玛纳斯》被誉为气势磅礴的三大英雄史诗。维吾尔族的《福乐智慧》和彝族的《阿诗玛》也是誉满中外的叙事诗。同时,早在唐朝,白族张胜温绘出的梵画长卷,长达十丈,共有628个菩萨

像,工细生动,辉煌精致,光彩夺目,是我国古代绘画精品。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发展的什么特点或道理?

29.⑴中华民族是多民族的共同体,中华各民族文化异彩纷呈,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性,但都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⑵各民族文化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共同创造了中华文化,各民族人民都为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⑶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

30.2005年4月22日,胡锦涛主席在亚非峰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化上,我们亚非国家要成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要发扬亚非会议求同存异的优良传统,倡导开放包容精神,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推动不同文蒙友好相处、平等对话、发展繁荣,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

(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的什么特点?(2)你是如何理解这些中华文化特点的? 30.(1)上述材料体现了中华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2)所谓“求同存异”,就是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我国倡导尊重文明、宗教、价值观的多样性,尊重各国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的自主权,共同构建一个和谐世界,体现了上述特点。所谓“兼收并蓄”,就是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因此,我们倡导亚非国家要成为相互借鉴、取长补短的合作伙伴。这种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31.辨析: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的现象较为严重。于是,有人认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华传统文化正在失去它的作用。

31.(1)在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确实出现了一些人为了追逐金钱不择手段导致诚信缺失、道德沦丧等较为严重的现象,给我国经济发展、市场秩序、人们道德价值观等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特别是给传统文化带来了巨大挑战。

(2)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些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观念、新思想正在形成,如竞争意识、开放意识、价值观念、金钱观念等。这些新的观念也给传统的思想和文化带来巨大冲击。

(3)但必须看到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在于它的包容性,即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因此,中华文化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处在不断的解构和建构之中。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会不断的吸收时代文化中的积极成分。来丰富和完善自己,使其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和魅力。

(4)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千百年来它对中华民族的发展一直起着重要的作用。即使在今天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仍然起着非常巨大的作用,如诚信观念、先人后已的集体观念等对于市场经济发展仍会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32.材料一:2004年8月22日,胡锦涛同志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发展教育、科学事业,积极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材料二:中宣部、教育部决定从2004年开始,将每年9月确定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

请结合材料,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材料一的观点说明设立“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有何意义?

(2)假如你现在的班级要召开以“弘扬民族精神,立志报效祖国”为主题的班会,请你拟出发言提纲。

32.(1)①民族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精神力量。②弘扬民族精神,才能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才能抵御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的“西化”“分化”的图谋。③弘扬民族精神,有利于维护国家统

一、民族团结,有利于激励中华儿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从理论角度分析,民族精神是什么,为什么弘扬民族精神;从实践角度分析,在实际学习、生活中,要自强不息,提高自身素质,做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弘扬者和建设者。

33.2005年7月,央视一套黄金档强力推出大型民族题材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该剧描写的是1942年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的抗日战争进入到最艰苦的阶段。大敌当前,生死与共,中华民族的优秀精神使各民族商帮之间所有的世仇恩怨都得到化解,保证了抗战物资的运输和内地与滇、川、藏政治经济的联系,演出了一幕幕壮丽神奇的史诗画卷。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回答:

(1)大敌当前,各民族商帮之间所有的世仇恩怨都得到化解,说明了什么问题?(2)在新的历史条件我们应该怎样弘扬这一民族精神?

33.(1)我们要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

(2)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民族精神之魂的力量,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和重大纪念日,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

(4)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努力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5)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改革创新。

34.材料一:据统计,在全球最大的300家传媒企业中,144家是美国企业,80家是欧洲企业,49家是目本企业,美国及其他西方发达国家控制了全球媒体的90%.许多国家的电视节目中,美国节目占到60%-70%,有的占到80%以上,而在美国,外国节目仅占1%-2%。美国电影的总产量仅占世界电影产量的6%,而在世界电影市场的总体占有率达到80%。

材料二: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培育民族精神,美国以强化"美国精神"为公民教育的重点。俄罗斯近年先后制定了对全民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大纲和法案,力求重振民族精神。韩国的爱国主义教育以政府为主导,推崇“身土不二”,培育"韩国精神"。

材料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结合材料回答: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现象?材料

二、三共同说明了什么现象?(6分)(2)当前我国为什么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8分)(3)你认为如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他分〉(16分)34.(1)材料一说明了美国及其他发达国家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市场中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材料

二、三共同说明了当今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6分)

(2)①民族精神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基石和根本。(4分)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4分)

(3)①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发挥“主心骨”的作用,即发挥毛泽东思想、邓小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作用。(4分)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既要珍惜和爱护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又要继承和发扬党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4分)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的影响。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4分)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相互支撑。民族精神注入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才能博采众长、日益丰富,具有生机和活力。只有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才能使时代精神不移根基、不失本色。(4分)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十三

高中思想政治文化生活第三单元中华文化与民族精神a卷

基础知识和重点过关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分2分,共60分)1.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

a.秦的统一 b.文字的发明

c.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d.撰写史书

2.中华文化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下面对民族文化认识错误的是()

a.民族文化显示了中华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蕴

b.民族文化既有民族特性,又有中华文化共性 c.民族文化是各民族特有的,其他民族无认同感

d.都是中华之瑰宝,民族之骄傲

3.下列说法能够证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一脉相承”的是()

a.孔子的“仁政”思想为后世所传播,被统治者所借鉴

b.我国民族众多,方言也多

c.文化具有继承性

d.佛教从印度传到中国,并被本土化

4.下列对中国文学艺术评价不正确的有()

a.中华文学艺术历史悠久

b.中华文学艺术内涵丰富,形式绚烂多彩

c.中华文学艺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创造力

d.中华文学艺术在世界文学艺术中独树一帜,占居首位

5.下列对“一方水土,一方文化”理解正确的有()

a.这体现了我国文化的博大、多彩、精深

b.这是由我国各地的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造成的 c.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

d.不同区域文化保持各自的特色,不相融合6.《中华世纪坛序》:“大风泱泱,大潮涝涝。洪水图腾蚊龙,烈火架凤凰。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其中,“文明圣火,千古未绝者,惟我无双;和天地并存,与日月同光”,反映出中华文化的基本特征是()

a.源远流长 b.惟我独尊 c.博大精深 d.独树一帜

7.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的看法正确的是()

①“求同存异”和“兼收并蓄”

②对其他文化全盘吸收

③能在文化交往中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中的积极成分 ④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谐相处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8.中华文化的包容性,有利于()

①各民族文化在和睦的关系中交流,增强对自身文化的认同、对外域文化的理解 ②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被外来文化所同化

④剔除外来文化中的糟柏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

9.我们之所以要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是因为()

①先进的文化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②保持中国共产党先进性的客观要求

③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的根本要求

④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利于拉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10.从文化的角度来审视“秦始皇兵马俑”,下列观点正确的是()

①是中华文明的瑰宝

②是对军队、权力的一种崇拜

③是封建专制独裁思想的体现

④是“个人崇拜”思想的体现

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1.地处华东的吴越文化,是典型的水乡文化,那里河网纵横,吴越文化自然与水有密切关系。处于内陆的滇黔文化,具有边陲山寨文化特征,含有特定的多样化民族个性。上述材料说明()

a.吴越文化具有开放性、流动性,滇黔文化具有内敛性、多样性

b.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和睦相处的统一国家

c.在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成就长期处于世界前列

d.不同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

12.造成上题材料中情况的原因是()

①受历史、地理等因素的影响

②不同区域的文化渐趋融合③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

④我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条件千差万别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3.下列能体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特征的是()

①中华文化的独特性

②中华文化的传承性

③中华文化的民族性 ④中华文化的地域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14.鲁迅先生说:“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它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鲁迅先生的话强调了()

a.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

b.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c.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d.有这种精神的人就是“中国的脊梁”

15.中国人的饮食有“东酸、西辣、南甜、北咸”之别,在饮食上的差别反映出中华文化的()

a.差异性

b.民族性

c.地域性

d.包容性

16.上述现象启示我们()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②在文化传播中要因时因地而变

③对各地文化不能轻率地加以否定

④在文化交流中要尊重文化的差异性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7.中华文化之所以源远流长,主要是因为()

a.薪火相传

b.一脉相承

c.特有的独创性

d.特有的包容性

18.中华民族精神的基本内涵包括()

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②勤俭节约、艰苦朴素

③勤劳勇敢 ④团结统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

19.在河北承德普陀宗乘之庙的碑亭里,竖立着《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这块巨大的石碑,碑文记叙了土尔扈特蒙古部族在远离故土一百四十多年之后,经过万里跋涉、重返祖国的过程。土尔扈特蒙古部族重返祖国的壮举展现了()

a.蒙古民族的凝聚力

b.民族精神渗透在整个民族文化的各个方面

c.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

d.—个民族与其他民族相区别的重要特征

20.当前,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要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必须更高地举起民族精神的火炬,把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这是因为,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①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

②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

③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

④是现阶段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 ①③④

21.不同民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有着不同的特点,文化具有多样性。人们常说,法国人浪漫,德国人严谨,日本人服从。这种差别的形成是由()

a.各民族不同的自然、社会环境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b.各民族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决定的c.各民族不同的遗传因素决定的d.各民族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决定的22.近代中华文化衰微的根本原因是()

a.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 b.国家的衰落

c.民族精英的消亡 d.民族精神消

23.民族精神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摒弃一切传统思想的束缚,建立起全新的民族精神体系

b.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中展示中华民族精神的全新面貌

c.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民族精神

d.中华民族精神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

24.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最重要的是()

a.发挥“主心骨”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作用

b.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c.正确对待外来文化思想的影响

d.必须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25.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与文化建设之间的关系是()

a.文化建设就是中华民族精神建设

b.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c.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d.只有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才能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26.2005年4月27 日,4000多片和田美玉连缀而成的金缕玉衣,武则天时期秘藏的佛祖释迦牟尼真身舍利,秦始皇陵的最新发现···全国15个省,50余家博物馆珍藏的213件国宝级文物在北京中华世纪坛集体亮相,上述文物真品

① 体现了中华文化具有较大的包容性

②说明了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③ 有利于我们了解古代中华文化的辉熄

④书写了新时期中华文化更加壮丽的篇章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②④

27.2005年6月28 日,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日本学校法人立命馆正式签署建立“立命馆孔子学院”合作协议。一个以开展汉语教学、普及中国语言文化的非营利性社会公益机构——孔子学院将落户日本。这样做

①有利于进一步弘扬中华文化

②是积极进行文化方面国际合作的表现

③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兼收并蓄

④不利于维护中华民族的独立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8.我国有许多抒发爱国情怀的诗词格言,下列不能体现这一风格的是()

a.“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b.“天道酬勤”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29.富有个性的城市建设,底蕴深厚的文化积淀,丰富多彩的文化节会,使绍兴成为一座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文化圣城”。绍兴文化属于吴越文化。下列属于吴越文化特征的有

①内敛性强

②流动性强

③开放性强 ④精致淡雅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0.2005年10月17日04时33分,我国神舟六号的发射成功。在长期奋斗中,我国航天工作不仅创造了非凡的业绩,而且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这种精神

①为中华民族精神增添了新的时代内容

②是新时期民族精神的突出表现

③把中华民族精神提升到了一个新的水平

④表明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40分)

二、非选择题(共40分)31.“苟利于国家生死以,岂因福祸避趋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千古名句抒发了作者的什么情怀?对你有何启示? 31.(1)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主义情怀。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它贯穿民族精神的各个方面。无论什么时期,爱国主义都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

(2)这启示我们,在新时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应该表现在实际行动中,做到:建设祖国、繁荣祖国;反对侵略、保卫祖国;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维护国家尊严、展现民族风采。

32.举例说明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独树一帜、独领风骚。

32.⑴与其他世界古老文明相继衰落、消亡或中断所不同,古老的中华文化走过了独具特色的辉煌历程,薪火相传,一脉相承,源远流长。

⑵中国瓷器艺术、园林艺术、文学艺术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等方面的辉煌成就,展现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33.材料一:“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无论身在故土还是异国他乡,每当听到这雄壮激昂、催人奋进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时刻,深为自己是一名中国人而骄傲,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就像看到"神舟"五号飞向大空,看到香港、‘澳门回到祖**亲的怀抱。材料二:爱国主义是一个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的核心,既要继承传统,又要不断适应时代的需要,使历史与现实相联,使爱国主义的民族精神真正体现传统精神和时代精神。根据材料回答

(1)材料一体现了一种什么样的精神?(2)结合材料一谈谈材料二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33.(1)材料一说明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②爱国主义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爱国主义有共同的要求,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③在当代中国,爱国与爱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④作为青年学生,必须立志做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接班人,拥护祖国的统一,从而体现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

34.有人认为,民族精神是历史精华的凝聚,现在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倡导民族精神不合时宜。你认为呢? 34.(1)这种观点是片面的。民族精神有两种:一种是传统民族精神, 另一种是时代民族精神。传统民族精神与时代民族精神是相互联系的。时代民族精神离不开对传统民族精神的继承,传统民族精神必须接受时代民族精神的选择。

(2)民族精神是民族的灵魂和精髓,是一个民族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得以繁衍发展和壮大的精神支柱,是激励和鼓舞民族儿女为着自己美好目标积极奋进的动力。继承性是民族精神的基本特征。发展性是民族精神的又一基本特征。民族精神是在继承基础上不断发展的。民族精神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仅有历史传承是远远不够的,还要不断进行创新。

35.材料一:两千五百年前儒学的创始者孔子提出了“见义不为,无勇也”的道德思想,其意思是说,一个社会要有好的风气,人人必须遵循见义勇为的道德原则。今天,我们社会仍然倡导见义勇为,弘扬社会正气,维持社会治安。

材料二:中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文学方面的唐诗、宋词、元曲和明清小说等,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材料三:在1986年5月31日国家教育委员会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关于《全国语言文字工作会议纪要》中强调指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汉字仍然是国家的法定文字,还要继续发挥其作用。”汉字是我国各民族广泛使用的文字。

请回答:上述三则材料是如何体现中华文化的力量的? 35.(1)中华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2)材料一中,见义勇为的道德自古以来就一直为人们所倡导,说明中华文化深深地熔铸于民族的生命力中。(3)材料二中,中华民族创造发明了许多科学技术,说明中华文化深深地熔铸于民族的创造力之中。(4)材料三中,中华各民族一直都使用汉字,而汉字是文化的载体,说明中华文化深深熔铸于民族的凝聚力中。

36.2006年2月3日《人民日报》载文指出,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是维护国家统

一、鼓励人们奋发进取的精神旗帜。中华民族在辉煌灿烂的历史进程中,培育和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

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升华这一民族精神。

在新的历史条件我们应该怎样弘扬这一民族精神?

36.(1)我们要始终高举爱国主义的旗帜,把弘扬民族精神贯穿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过程,不断增强公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归属感;

(2)要坚持以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充分发挥民族精神之魂的力量,增强全国人民的爱国意识、团结意识和发展意识,增强全民族的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

(3)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充分挖掘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利用重大事件、重大节庆日和重大纪念日,深入宣传中华民族的优秀历史文化,宣传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奋斗历史,宣传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就,引导和激励人们同心同德地创造幸福和谐的美好生活;

(4)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先进文明成果,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努力维护我国的文化安全;

(5)要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不断改革创新。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十四

包头市第六中学优质课大赛政治教案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教案

包头六中高二政治教师

一、教学背景分析

1、基本概况:授课班级:高二7班

授课时间:1课时

课题: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课型:新授课

2、本课教学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

识记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理解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必要性和重要性

②能力目标

正确认识中华传统美德,能够对中华民族数千年来所形成的道德传统进行批判性分析,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思想道德观念,学会向道德模范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③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形成一定程度的正确的道德观念,做到能够自觉遵守社会主义道德,通过学习本课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

3、教学重点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内容

4、教学难点

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5、教材分析

本框题主要讲思想道德建设在整个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和地位。本次教学主要包括包括两目: 第一目“我心目中的道德典范”。当前思想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形成的传统美德和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道德传统;加强社

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必要性:道德本身所具有的时代性特征,要求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实现发展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需要不断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第二目“紧紧抓住中心环节”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思想道德建设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6、教学设想

根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于当代社会发展,注重学生的成长需要,以贴近生活中的道德现象为起点,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将学习目标转化为问题,通过学生讨论法和学案探究法,实现有效学习,提高课程教学的实效性。

7、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法,讨论法,练习法,学案导学法,演示法,讲授法

二、教学过程设计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①通过照片展示学生身边的一些不道德的现象或行为,引起学生的兴趣,并练习生活中的不道德现象和自己的关系,引入今天的新课: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仅是国家的事情,更是关系我们每一个人的事情。

②通过《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郭明义》,引导学生学习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典范,并让学生自己展示心目中的道德典范。

问题:讨论这些道德典范身上体现了那些共同品质?

③探究活动:列举至今仍有生命力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

2、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我心目中得道德典范

①思想道德建设中宝贵资源

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和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和实践中形成的优秀革命道德

②道德典范具有时代性。

不同时代的道德具有不同的内涵。今天,我们把培育“四有”公民,作为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要联系新时期新阶段的实际,加强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

思考并讨论:是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在任何时代都适用?能否举例验证?

(2)紧紧抓住中心环节

①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

情景探究:三个内容的展示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的视频、《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中央宣讲团

探究活动2:从思想道德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系角度说明中央为何如此重视思想道德建设?

得出结论,完成学案部分内容:思想道德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_____和_____。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_____和_____,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学案导入:核心:__,原则:__,重点:__,基本要求:__,着力点:__,四“基本教育”: _,深入进行党的_,_,_,_教育,两个“树立”: 引导人们树立_,树立_。

结合身边的实例,利用所学的知识,探究解决问题。

探究活动3:2011年6月13日,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出现暴雨天气,导致山洪爆发,遭遇洪灾,局部地区损失惨重。固阳县洪区的人民和全县的消防人员为了灾区的和谐,为了灾区人民的安康,勇于奉献、化解危机。固阳县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得到消息后,在第一时间赶赴受灾现场,并组织公安、消防、武警、水务、交通、卫生、民政、电力、气象等部门进行紧急抢险救援。包头市委常委、市政府副市长李杰翔带领包头市水务局、气象局等有关部门人员,连夜赶赴西斗铺镇赵碾房村,现场查看了失踪人员救援情况并看望了其家属。党政领导在慰问固阳受灾群众时称赞的“舍小家为大家,舍局部顾大局”的“固阳精神”展现了包头人民的抗洪风采。

[问题] “固阳精神”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什么主要内容?

3、内容总结

板书:(1)我心目中得道德典范

①思想道德建设中宝贵资源

②道德典范具有时代性。

(2)紧紧抓住中心环节

①思想道德建设的地位

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内容

4、练习巩固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是()

a、为人民服务诚实守信

b、集体主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

c、为人民服务集体主义

d、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2)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环节,原因是()

a、遵守社会公告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b、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c、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当前我国的中心工作

d、依德治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3)关于思想道德建设,说法不正确的是()

a、思想道德建设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b、思想道德建设规定着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性质和方向

c、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基本原则是集体主义

d、思想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全部内容

(4)除夕之夜,父亲按去年的“价码’’给女儿发压岁钱,却被女儿无情退了回来。理由是:压岁钱未与gdp实现同步增长。七天后,父亲在加码的情况下再发压岁钱,不料女儿又提出要加收50元的滞纳金。女儿无视家庭的和睦,大吵大闹,甚至离家出走。

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简要回答下列问题。

(1)简要说明发压岁钱是什么文化现象?

(2)如何看待材料中女儿行为的不合理之处?

三、教学反思

1、导入、互动、语言和思维总体比较不错,并得到政治组老师的认可。但是在知识点准备的过程中需要更精细一点。

2、在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案例应该多斟酌,尽量选择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并能引起学生的共鸣的事例。

3、教学过程贯彻了新课标的教学理念,体现了教学与新课标的结合。

4、合理安排好教学时间,在教学过程中懂得节约时间,尽量让每分钟都发挥效果。

5、备课过程应该多备学生,不能一味的追求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姿态,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多关注学生,多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多形成互动。

6、把握课堂主题,在提问学生之后不要感谢学生,应该鼓励和夸奖学生。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十五

《文化生活》选择题练习

1.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中,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下列活动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1新年房价再启反弹 调控遭遇尴尬 ②校园文明建设班级文化建设轰轰烈烈 ③共和国60年国庆大典举世瞩目 ④奥巴马访华深化中美对话

⑤全运会开幕式气势恢宏 ⑥诺贝尔奖评选激发国人创新决心 ⑦台湾发生风灾,大陆对其进行抢险救援()

a.①③⑤⑥ b.②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②③⑤⑥⑦

2.动漫产业的发展关键靠创意,动漫创作者要立足于我国极为丰厚的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和当代的生活实践,创作出为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动漫作品。材料表明:()

①立足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②传统文化的批判继承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④文化创新必须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物质需要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3.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发挥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增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这样做的文化生活依据是()

①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 ②一定的文化反作用于一定的经济、政治③各族人民对共同拥有的中华文化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④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 a.①② b.①②④ c.③④ d.①②③④ 4.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关系表述正确的是()

①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②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③政治是经济的集中表现 ④文化对政治和经济的发展具有反作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5.有人认为:“经济是政治和文化的基础,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文化促进社会的发展。”上述观点()a、否认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反作用

b、肯定了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决定一定社会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c、认为文化是人类特有的现象 d、认为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6.从1997年《哈利波特》首部作品诞生,到2011年8月终结版电影全球上映,其在全球的图书、电影、主题公园等,各种开发价值已超过300亿美元。这启示我们:()a.夯实经济基础,壮大文化产业 b.发展文化产业,打造文化品牌

c.增强文化实力,提升综合国力 d.防止文化渗透,反对霸权主义

7.“屋檐如悬崖/风铃如沧海/我等燕归来/时间被安排/一场意外/你悄然走开”,这段歌词来自周杰伦的《千里之外》。《千里之外》是一首典型的中国风歌曲。所谓中国风,是以中国元素为表现形式,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吸收、借鉴外来优秀文化,适应全球文化发展趋势,保持着自身独特魅力和风格的艺术创新形式。近年来,尤其是2008年之后,中国风开始广泛流行于文化、艺术领域:如广告、电影、音乐、服饰、建筑等。这表明:()

《文化生活》选择题练习

第1页

共8页 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基础和源泉 ②文化创新既是一个改造传统文化的过程,又是一个创造新文化的过程 ③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前提和必然要求 ④要促进中外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③④ 8.“一个只能出口机器设备而不是思想观念的国家,成不了世界大国”。这一观点启示我们: ①文化生产力决定国家的发展方向 ②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核心因素 ③加强文化建设,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④积极地向他国输出自己的价值观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

9.在澳门,道教、佛教、天主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登几百年来和睦相处,中式建筑与西式建筑比肩而立,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中餐与西餐相映成趣。这表明:()①澳门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具有多样性 ②澳门文化的性质是由其地理环境决定的 ③澳门文化以中华文化为主以西方文化为辅 ④澳门文化具有包容性、开放性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10.“广陵自古繁华地,三月烟花八月涛”。扬州即将迎来建城2500年的庆典。近2500年的建城史孕育了灿烂的城市文化,漆器玉器、雕版印刷、淮扬美食、扬州三把刀等传统元素至今还是扬州响亮的城市名片。材料表明()

①一方水土,一方文化 ②各族人民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宿感 ③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④文化可以是自然孕育的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11.2012年中央电视台“开门办春晚”,让普通老百姓登上舞台。“大衣哥”等草根明星的出现,拉近了与亿万电视观众的距离,给“春晚”注入了新的活力。这说明发展大众文化()a.要面向广大人民,让群众喜闻乐见 b.就是要发展娱乐性强的流行文化 c.有了好的社会效益就有经济效益 d.要改造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

12.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 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 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拨的顽强斗志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13.截止2012年3月,贵阳市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测评中,近六成指标以符合国家标准。思想道德建设的核心和原则分别是()

①为人民服务 ②集体主义 ③诚实守信 ④爱国主义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14.在清华大学上海自主招生面试中,有一道“老子和孔子有一天打架,你会帮助谁”的题目出现在面试试题中。若是你认为老子和孔子不会打架,则你的论据是()a.中华文化百家争鸣,具有极大的包容性 b.孔子主张仁者爱人,不会和老子产生冲突 c.老子主张清静无为,不会和孔子一般见识 d.因为百家争鸣是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方针 15.南京市博物馆免费开放8年,产生了巨大的社会效益。请你为南京市博物馆的免费开放活动确定一个合适的宣传标题()

a.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b.丰富精神文化生活,保障公民基本文化权益

《文化生活》选择题练习

第2页

共8页 c.变革文化传播方式,促进南京精神文明建设 d.大力发展大众传媒,提高市民科学文化素质

16.一家网站就山寨文化作过一次调查,结果显示,38.7%的人认为复制是山寨文化的核心内容或代名词,此外,冒牌(33.7%)、剽窃(30.0%)、劣质(24.9%)等词也成为公众对山寨文化核心内容的理解。与此同时,40.8%的人认为山寨文化是一种创新,它迫使庙堂文化、庙堂产品更加注意自己产品的平民化。这说明()

①流行文化是经典文化的基础 ②草根文化与精英文化是相对立的 ③多元文化相互交织、相互激荡 ④人们的文化需求是多层次、多样性的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17.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最主要的是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这主要是因为()a.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b.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c.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

d.只要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办事情就能取得成功 18.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对教育的支出要投入占gdp的4%,成为近几年两会的热点。从文化角度来说,教育在文化继承中的作用可以这样理解()①教育方式的变革将从根本上改变其传承文化的能动性 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创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③教育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出路

④教育使人们在有限的学习生涯中获得既有的文化财富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19.河北农业大学一群毕业生默默帮助病逝同学李宝元父母的事迹被广为传颂。15年,两位老人15年收到了15张汇款单和56封信。同学们用实际行动使扶危济困、重情信诺的传统美德在当代得到完美绽放。这一事迹表明()

a.传统思想是传统文化的唯一表现 b.中华文化的具体内涵是亘古不变的 c.传统道德对今天人们的价值选择有深刻影响 d.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20.教育部、国家语委一直主张提高青少年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和汉字书写能力,并在全国举办了一系列活动。这是基于()

①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②汉字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见证

③汉字具有传递、改造文化的特定功能 ④汉字书写能力是文化创新的基本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1.2012年2月3日,失去双臂,却用双脚弹出生命音符的刘伟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刘伟的颁奖词是:当命运的绳索无情地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地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刘伟事迹给我们的启示是()a.要做一个物质、精神都富有的人 b.要追求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c.要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 d.要用自强不息的精神去铸就人生 22.微博的力量,让人不可小觑。微博在汇聚民众智慧、凝聚民众力量的同时,也可能成为谣言散布的手段,而且由于其具有强大的传播力,破坏性更大。这说明()a.优秀文化可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b.大众传媒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c.大众传媒在文化传递、沟通、共享上显示出强大的功能

《文化生活》选择题练习

第3页

共8页 d.文化市场的滞后性和传媒的盲目性引发令人忧虑的现象 23.“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对“更快、更高、更强”奥林匹克精神的—个重要的回应,也是与主张“更快、更高、更强”的奥林匹克精神相统一的。这说明()

a.中华民族精神植根于中华优秀文化传统之中 b.中外文化的融合在飞速发展 c.不同民族文化有共性和普遍规律 d.每个民族文化都有自己的精粹

24.日前,新闻出版总署发出通知,要求在汉语出版物中,禁止出现随意夹杂使用英文单词或字母缩写等外国语言文字,这是因为:()

①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 ②语言文字具有稳定性、排他性的特点 ③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④必须维护汉语言文字的规范性和纯洁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2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社会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①有利于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全面提高 ②能够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③是发展先进生产力,实现最广大人民利益的物质基础

④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标

a.③④ b.①② c.①③ d.②④

26.为了推动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深入开展,中宣部、中组部等11部门联合组织了“双百”人物评选活动。评选出了“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为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的人物。”之所以要开展群众性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因为爱国主义是()

①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 ②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③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 ④公民追求的最高道德目标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7、“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雷锋精神至今深入人心。可见雷锋精神()

①仍有现实意义 ②是民族精神的核心 ③具有鼓舞人心的作用 ④是爱国主义的主题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8.《文化生活》中的“文化”,既不同于“人类文明”意义上的广义文化,也不同于“文化知识”意义上的狭义文化,而是指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产品。下面关于文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①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有了人类社会才有文化 ②文化是人创造的,是人类思维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文化既是一种重要的精神力量,也是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 ④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政治、经济所决定,文化促进政治、经济的发展 ⑤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只能通过接受文化知识教育才能逐步培养出来 ⑥文化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道德等都属于文化

a.①④⑥ b.①④⑤⑥ c.①⑥ d.①④

29.歌曲《中国话》中唱道:“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中国人的话让全世界都认真听话。”这种“汉语热”的背后是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巨大潜力。这体现了()a.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 b.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c.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d.文化对经济具有重大影响 30.某些发达国家借助跨国公司,通过向世界各国输出产品、以产品为载体的文化和附加条件的科技等手段,在全球推行“软征服”,以达到影响或改变其他国家国民价值观的目的。该材料告诉我们:()

《文化生活》选择题练习

第4页

共8页 ①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交融的②世界多极化发展充满了矛盾斗争

③必须警惕国际交往中的文化霸权主义

④跨国公司促进了资源在全球范围内流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1.近年来,我国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道德楷模,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它:()

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②能提供精神动力和正确价值观,决定社会发展进程和方向 ③体现了先进文化性质和前进方向,有利于培育“四有”新人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当前,文化市场在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的同时,也出现了娱乐化、低俗化的倾向。针对这种现象,在文化消费时我们应当:()

①提高辨别不同性质文化的眼力 ②选择个性新潮的文化价值取向 ③发展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④提升自身的文化审美品位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33.一世博游客在感言:“世博是‘视博’,世博是浓缩的 世界,是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是建筑艺术的万花筒。世博搭起了文化交流之桥,让我们在家门口感受到了世界的脉动,观察到了多彩的世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趋同 b.博采众长、面向世界,就能保持世界文化的基本特征 c.凝固艺术的世博展馆,成为世界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标志 d.世界博览会逐渐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34.如今,一提文化,大家很容易想到的是娱乐,在某种程度上,大众文化已等同于娱乐文化。如何在娱乐的过程中提升文化,提高素养,这是一个必须深思的问题。我们的文化不能只有意思而没有任何意义,否则“文化快餐”只是一种“文化泡沫”。材料表明:()a.文化的商业性和社会效益是无法统一的b.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已被赋予新的内涵 c.应该提供统一类型、统一风格的高品位文化产品 d.要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的导向和示范作用

35.20世纪90年代以来,改编、翻拍“红色经典”成为影视剧艺术生产领域的一股潮流。有些翻拍作品,对原著的故事情节、人物性格胡改乱编,想当然地杜撰所谓人性内容,随意增添爱情“佐料”,淡化甚至消解原作的精神立场,以达到纯粹消遣、娱乐,迎合市场的目的。这启示我们()

a.文化发展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b.文化产业应该把尊重经典文化放在首位

c.文化产业的发展要做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 d.文化产品应采取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

36.前几届世博会的主题分别是:“海洋·未来的财富”;“人类·自然·科技·发展”;“水与可持续发展”;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从世博会的这些主题中,我们可以看出上海世博会既继承了关注自然这个主题,又鲜明表达了生活更美好这个新的创意。这体现了()

①实现文化创新需要博采众长 ②世博会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③文化在继承中发展 ④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37.文化对社会有教育教化作用,但是目前“发展文化产业的口号”,似乎过分强调了文化

《文化生活》选择题练习

第5页

共8页 的经济价值,掩盖了文化的教化作用。文化产业重经济利益,轻视社会价值和精神内涵的做法()a.是错误的,因为文化产业的经济利益和社会价值不可兼得 b.是正确的,因为经济建设是中心,文化是为经济服务的 c.是错误的,不能简单地认为文化是经济的派生物和附属品

d.是正确的,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38.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应该提倡。但古代广为流传的“二十四孝图”中的“刻木事亲”、“埋儿奉母”的故事让人感到冷酷无情,“孝感动天”“卧冰求鲤”、“哭竹生笋”„„迷信思想严重,这些具体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对待传统文化一定要()①取其精华 ②去其糟粕 ③批判继承 ④古为今用 a.①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39.黄梅戏,旧称采茶调或采茶戏,其最初形式是湖北黄梅一带的采茶歌。其后又借鉴吸收了青阳腔和徽调的音乐、表演和剧目,开始演出“本戏”。后以安庆为中心,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成为安徽主要的地方戏曲剧种和全国知名的大剧种。黄梅戏等地方戏曲在当代的真正繁荣,不能仅仅停留在对传统剧目的挖掘和翻新上,剧种的活力还应体现在进入当代题材时仍然充满自信,绽放出夺目的光彩。这给我们的启示是()a.文化创新应继承传统,推陈出新,实现内容和形式上的不断创新 b.对待传统文化应怀着敬畏的心理,保持其独立与完整 c.文化创新应坚持联系的观点,实现东西方文化的结合d.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发展的观点,任其随时代发展自生自灭

40.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超过80种,演唱艺术有几十种,舞蹈艺术有数百种。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等民族的舞蹈,以其鲜明的特点、优美的舞姿,成为我国艺术舞台的常见节目。这一切说明中华文化()

①源远流长 ②独树一帜 ③博大精深 ④ 异彩纷呈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41.近年来,国学教育方兴未艾。国学中的传统民本思想如“民贵君轻”、“仁政惠民”、“民水君舟”等,为我们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思想素材。这表明()①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魂 ②国学教育是增强民族认同感的根本途径 ③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能够因时而变 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离不开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2.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我们永远不能忘记这些人:仓颉创造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沉淀下来;李斯统一了汉字,让文明可以流动起来;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让文明传播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王选让汉字告别纸与笔、铅与火,让中华汉字文化进入了一个新时代。这说明()

a.科技进步能促进文化的传播、继承与发展 b.科技进步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c.社会制度的更替可以促进文化的进步 d.传播文化必须做到古为今用 43.电影《刮痧》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中国许姓老人到美国探亲,他发现孙子发高烧,因不识药瓶上的英文,无法给孙子吃药,只能采用中国传统的治疗方法——刮痧。当其孙子不慎摔伤被送往医院救治时,美国医生发现孩子背部有刮痕,认为是受家庭暴力虐待所致。许家因此被告上了法庭,于是引发了一场“虐待儿童”的官司。最后,这种治疗方法得到法庭的理解,消除了误会。根据这则故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西医乃至中西文化存在差异

b.不同的国家,不但有着不同的法律制度与社会管理机制,还存在不同的思维方式 c.文化交流就是要消除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 d.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 44.新中国建立后,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改革开放后,面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德智

《文化生活》选择题练习

第6页

共8页 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接班人。这表明()

①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 ②不同时期的历史特点不同,人的全面发展和素质提高的要求也不同 ③改革开放前,我国不重视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 ④改革开放后,文化的作用才显得重要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45.如果要问哪一种文化的包容性最强,那有着五千年的丰厚底蕴中华文化绝对是首选。下列对中华文化包容性理解正确的是()①中华文化能与其他民族的文化和睦相处

②中华文化能吸收、借鉴其他民族文化的积极成分 ③中华文化能把其他民族文化作为自己发展的根基 ④中华文化强调既认同自身文化,也认同其他民族文化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6.国庆群众游行中的“奋斗创业”、“众志成城”、“北京奥运”彩车方阵,分别展现中华民族在共和国建设阶段形成的“大庆精神”、“两弹一星”精神、顽强拼搏、敢于胜利的伟大民族精神,在举办北京奥运会的过程中形成的奥运精神。从《文化生活》角度看,展示上述精神财富是因为()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②中华民族精神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

③只要弘扬中华民族精神,就能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胜利

④民族精神具有时代性,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发展

a.①③ b.②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47.现在的农民,特别是农村青年,早已不再是只知土里刨食、两眼不识一丁的人,电视等传媒的普及极大地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但要看到,现在流行的一些“大众文艺”所追求的只是单纯娱乐消费和经济效益,难以满足农民的精神和文化需要。同时,受客观条件影响,许多农民尚难以消化那些“高雅”和“贵族化”的作品。为此必须()a.发展面向广大农民群众、雅俗共赏的文化产品 b.坚决抵制各种落后、腐朽文化 c.让农民接受大众传媒,享受各种文化快餐 d.让农民在文化生活中面对多种选择 48.电视剧《毛岸英》在思想高度、历史高度、文化高度上充分挖掘和展示了毛岸英短暂却辉煌的人生。该剧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说明()①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就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②弘扬主流文化及大众普遍认同的价值观的作品会引起观众的共鸣③文化形式创新是实现文化繁荣的根本途径④弘扬主旋律的文艺作品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 49.近年来,《唐山大地震》、《建国大业》、《奋斗》等一批国产影视剧,一改过去的“高大全”、空洞说教的单一形式,以丰富的人文情怀受到人民群众的喜爱。这说明()a.文化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促进入的全面发展 b.推动文化形式的创新就能繁荣社会主义文化

c.采取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有利于弘扬主旋律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

50.“有些时候文明只是十公分的宽度,有些时候只是一张纸的厚度,当我们把十公分的盲道让出来,当我们在椅子上垫一张纸„„每个人的一小步就构成了我们中国文明进步的一大步。”这段话告诉我们,培育文明风尚重在()a.树立崇高道德理想 b.选择科学的世界观 c.宣传教育,开拓创新 d.脚踏实地,重在行动

《文化生活》选择题练习

第7页

共8页 51.当前,我们必须大力倡导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因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是()

①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集中体现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键 ④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点

a.①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52.高尔基说过:“智慧是珠宝,如果用谦虚谨慎镶边,就会更加绚烂夺目。”这告诉我们 a.良好的科学文化修养,有利于思想道德修养的提高 b.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有利于科学文化修养的提高

c.科学文化修养的根本意义在于升华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 d.思想道德修养是科学文化修养的重要内容

53.“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异曲同工,虽然各有特点,但都强调‘和’的精神,就是要和睦相处、和谐共生。”中国茶艺与日本茶道异曲同工,说明()

a.各民族文化大同小异 b.文化的多样性主要体现在饮食文化方面 c.不同民族的文化存在共性和普遍规律

d.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是由各民族不同的历史造成的54.一首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历经50多年不衰。曲作者之一的何占豪说,这首曲子是浙江农民原创的,里面有很大一部分运用了越剧和昆曲的表演因素,它也是小提琴民族化、用两方乐器演绎民族旋律的经典之作。可见()

①文化创新主要靠作者的聪明才智 ②文化创新必须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③文化创新必须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④文化在发展的基础上继承和交流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5.《人民日报》以固定的版面,中央电视台每天以固定的时段刊载和播放《永远的丰碑》,努力为人们营造一个健康向上的文化氛围。从《文化生活》的角度看,这是因为()①只有健康有益的文化才能对人产生影响 ②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③报纸和电视是文化的物质载体 ④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6.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春节、中秋、端午等传统节日,《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等传说榜上有名。国家如此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说明()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②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③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④非物质文化遗产能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参考答案

1—15 caddb/bcbbc/acaab 16—30 ccbca/dccdb/bbcab 31—45 bccdc/bcdac/bacda 46—56 badcd/cbcccd

《文化生活》选择题练习

第8页

共8页

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教案篇十六

第二框 文化塑造人生

【教学目标】赏析优秀文化产品,感悟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对于人的作用。【教学重难点】文化的作用。

【教学方法】情景讨论法、小组探究法、分析讲授法、活动启发法。【教学设计】

一、丰富精神世界

p18探究——你认为,这些语句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这些语句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杜甫、范仲淹的诗表现了诗人具有先人后己的高尚情怀,李白的诗具有不事权贵、正气凛然的气质。诗词中忧国爱民、正气凛然的情操感染了具有进步思想的人。因此这些脍炙人口的语句得以代代相传。)

文化与人的关系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是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是对真善美的追求。2005年6月7日人民日报报道:13岁的初中生小艺,在一个平静的早晨,以网络游戏中的飞天造型,沉醉而又安详地从24层高楼坠落,飞进他神往的虚拟世界。初中生小艺悲剧说明了什么?

讨论:红色旅游成为爱国主义的重要阵地,以红色旅游带动革命老区的发展。请从文化角度分析红色旅游的重要意义。(红色旅游有利于加强革命传统教育,增强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爱国情感。开展红色旅游,有利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二、增强精神力量

文化对人的塑造,还表现在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秦朝末年,陈胜、吴广一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引发了中国封建社会第一次轰轰烈烈的农民大起义。

p20探究——你知道《国际歌》和《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背景吗? 你怎样理解列宁和毛泽东的上述言谈?(1935年,中国大地上乌云翻滚。在四年以前的1931年,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一举侵占了我国的东北三省。接着,日军又于1933年侵占了我热河省,侵略者的铁蹄踏上了我国华北的土地,为大规模侵略中国铺平了道路。在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严重关头,一方面是日本侵略者的剑拔弩张,步步紧逼;另一方面是国民党反动当局的屈膝妥协,步步退让。而千百万劳苦大众发出怒吼:“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p20探究——联系当时的背景,从“铁人”王进喜的豪言壮语中,你能感受到精神的力量吗?(建国之初我国石油工业落后,后来我国东北发现了大庆油田。1960年,面对国家建设急需石油的燃眉之急,全国各地的几万名职工和3万名转业官兵,来到了大庆,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石油大会战。面对“头上青天一顶,脚下荒原一片”的恶劣环境,大庆人正是依靠“铁人”精神,取得了会战的伟大胜利,当年6月份就实现首车原油外运,有力地支持了国家的经济建设。经过3年半时间,高速度、高水平拿下了大庆油田,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贫油的面貌。“铁人”精神是对王进喜崇高思想、优秀品德的高度概括,体现了我国工人阶级精神风貌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完美结合。“铁人”精神是战胜困难、勇往直前的巨大精神力量。“铁人”精神是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柱。)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江苏江阴华西村,是中国农村小康社会的典型。它不仅物质富有,村民住的是豪华别墅,开的是私家轿车,户均存款超百万元——被誉为“中国首富村”;而且华西村人精神也很富有,这也是它这个老典型一直红了几十年,直到如今不褪色,充满青春活力的关键所在。华西村人富了“口袋”,不忘富“脑袋”,提倡“六爱”:爱党、爱国、爱华西,爱亲、爱友、爱自己。成立了别具一格的“精神文明开发公司”,每周村民开大会,每季党员开大会,书场、剧场、溜冰场等各种文化娱乐设施一应俱全。华西村作为“中国首富村”,为什么富了“口袋”,还不忘富“脑袋”?(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的过程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得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又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的发展水平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也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山东大学就网络文化对人的影响问题展开了调查。从调查结果看,大部分人上网是为了查找资料、通信和娱乐,过半数的学生认为利大于弊。认为网络弊端重重的也大有人在,大家对其厌恶程度依次为:网络用语不文明、偷看他人电子邮件、攻击他人电脑,浏览暴力性游戏软件、用假姓名和假身份聊天等。对于网络游戏对校园生活的冲击,虽有不少学生认为网络游戏影响巨大,很多人因此而分散精力、荒废学业,但多数学生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自制力,便不会深陷其中。谈谈你对网络文化对人影响的认识?(网络是把双刃剑。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先进与落后、腐朽之分。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深入持久的。因此,接触网络文化,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并具有较强的自制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把网络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加以学习运用,能够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促进自己的全面发展。)

【作业】 【教学反思】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