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它有助于我们寻找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是时候写一份总结了。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总结范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好记者讲好故事个人工作总结篇一
今天推出第一则——张悦同学的《个人小梦,国家大梦——“好记者讲好故事”观后感》。
“好记者讲好故事”,这些“好故事”好在哪里?是主人公被刻画得高大伟岸,还是讲述者将它描绘得感人至深?又或者故事本身堪称当代的传奇?都不是,好故事好在一个“梦”字。
在这些记者所进述的大大小小的故事里,有着大大小小的梦。既有个人的小梦,也有国家的大梦。个人的小梦汇聚在一起,形成了国家的大梦;而国家的大梦中,有着千千万万个个人的小梦。
个人小梦
这些故事的主人公来自五湖四海、各行各业,但他们有一个共同点——他们有梦。
青年人的青春梦
“沙场格桑花”袁远是西藏军区首个女子战炮班的班长。谁也想不到,当兵前她曾是一名准空姐。从昔日美丽的女神,到如今身板壮硕、声音浑厚的女汉子。为了实现保家卫国的青春梦,她完成了这一艰辛的蜕变。
山村孩子蒋应成,15岁离家独自求学。为了做好汽车喷漆工作,他没日没夜地在车间刻苦练习。汽车喷漆难不难?难。这个项目所允许的最大误差是0.01毫米——六分之一根头发丝的宽度。但年仅21岁的蒋应成凭着他苦练得来的高超技艺,为中国赢得了世界技能大赛的冠军。怀揣着为国争光的青春梦,他说:“我一定要赢!”他,做到了。
高考状元金峰,本该有着光明的前途。可他却选择开了一间垃圾处理工作室,成天与垃圾打交道。这个生意不赚钱,甚至偶尔还会赔钱,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这条路。他想通过收垃圾来留住家乡的绿水青山。记者对他说,辛苦了。他却说,从未觉得苦。相信因为他保护生态的青春梦,杭州的绿水青山将永不褪色。
青年人,祖国未来的中流砥柱。他们或像袁远一样志愿参军,保家卫国,为祖国的国防事业贡献出自己的力量;或像蒋应成一样,在各自辛苦的岗位上兢兢业业,为国争光,为祖国的经济建设添砖加瓦;或像金峰一样,用自己的远见卓识将生态环保、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带到大众视野中来,亲身实践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正是青年人这一个一个的青春梦,为祖国描绘出了未来灿烂辉煌的蓝图。他们的青春梦,国家的未来梦。
爱林人的绿色梦
陕西榆林, 继承丈夫遗志的牛玉琴在沙海边缘植树800多万棵;全国劳模张应龙将自己500多万的全部积蓄用来治沙;石光银老人因种树痛失爱子却还在坚持。
内蒙古,绰源林业局的瞭望员20年守卫在摩天岭上,发现并报告森林火情50余起;65岁的老党员李庶坤19年间义务植树25000余棵。
是什么让他们把植树护林作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是他们共同拥有的绿色的梦。
“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40周年取得的喜人成果,是这一个一个的绿色的梦编织出来的。植树造林中这一个个感人故事,也是绿色的梦贯穿始终的。这个梦里,有种树治沙的苦,更有造福子孙的甜。
戍边人的卫国梦
家是玉麦,国是中国。卓嘎、央宗一家人几十年如一日地守在玉麦,不让国土流失半分。“一生只做一件事,我为祖国当卫士。”这是西北边防民兵马军武向主席作出的庄严承诺。开山岛32年来唯一一次无人值守,是因为誓为祖国守海防的王继才永远地闭上了双眼。
国可以很大,可以用960多万平方公里、1.3亿人口来计算;国也可以很小,小到桑杰曲巴画的国旗石,小到只有马军武夫妇二人的军武哨所,小到刘继才夫妻每天坚持的只有两个人的升旗仪式。
他们都拥有一个卫国梦。即使吃不上盐,即使蚊虫肆虐,即使不通水电,孤独寂寞,也决不让祖国的领土减少半分。他们,是中国人能够骄傲地说出中国国土面积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功臣。
国家大梦
我们常说,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中国梦这个国家大梦,是一项项举世瞩目、名扬四海的成绩积累起来的。
一捧黄河水的梦
晋南盆地的五个县常年干旱缺水,南边的中条山阻挡着波涛汹涌的黄河,使得他们虽头枕波涛声,却用不着黄河水。
2022年的小浪底引黄工程为他们解决了这一难题。钻山取水,要在100米近乎垂直的大坝上上上下下。工人师傅们有好几年都住在大坝上。为了完成这项伟大的工程,他们放弃了休息的时间与和家人团聚的机会。他们用自己的付出,换来了家乡土地的焕然一新,实现了晋南盆地人民一捧黄河水的梦。
两岸一家亲的梦
说到两岸一家亲,老兵洪建才深有感触。“八二三”炮战爆发时,他在家乡福建的围头村前线运送炮弹。没想到,这个炮火中走来的老人,却成了两岸姻缘第一人——他的女儿洪双飞嫁到了台湾,成了台湾第一位大陆新娘。
金门极度缺水,金门媳妇洪双飞每次回家都想把家乡的水带回金门。从福建的围头到台湾的金门只有5海里的距离,福建向金门供水只有27公里的距离。但是,这么短的供水路却走了23年。终于,在2022年8月5日,福建正式向全门供水。
两岸通水,互婚互嫁。水通了,民心也相通了。这个两岸一家亲的梦在两岸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实现了。
三地共繁荣的梦
港珠澳大桥,集桥、岛、隧于一体,被英国卫报誉为“现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而这个中国奇迹的背后,是无数人努力辛苦的付出。
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的总程师林鸣就是其中之一。33节沉管对接他无一缺席。即便是三天进行了两次全麻手术的时候,他也还是放心不下工程。
这些大国工匠们都有一个建成港珠澳大桥的梦。而这个梦推动着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更上一层楼,也为广东、香港、澳门三地共繁荣的梦插上了翅膀。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国家的大梦是火焰,个人的小梦是星星。好故事中的这个“梦”字,既是个人对未来的期望,更是国家美好的远景。人民有梦,敢于为梦拼搏,国家才有底气,敢于绘制更辉煌的画卷。
有梦的故事,更动人。
好记者讲好故事个人工作总结篇二
这世上写故事的人千千万万,作家、导演甚至是艺术家,都在用不同的方式述说着不同的故事。有的故事通过文字来记录,有的故事通过影像来述说,有的故事通过夸张的线条、丰富的色彩来呈现。那么,记者这类故事讲述者,有什么特别之处呢?我想,这应该从新闻本质的特征上寻找答案,那就是——真实性。不同于作家的文字、艺术家的画笔,记者通过真实的事实来讲述这个时代中你我的故事。
有人为博眼球,故意使用血腥暴力猎奇的内容去迎合读者的窥探欲;有人为取利益,字里行间煽动情绪,挑起纷争,掩埋真相;有人打着记者的名义,搜寻公司的黑料,上门勒索敲诈;有人仗着自媒体的称号,在各种鸡毛蒜皮的小事里撕扯,批量制造只输出观点不顾事实的流量爆款文章。在今天这样的后真相时代,受众最看重的似乎是情绪的宣泄,而非事实的澄清。记者千辛万苦做出的调查报道,可能阅读的人寥寥无几。在市场和经济利益的双重压榨之下,站在新闻道德的十字路口,记者面临着何去何从的艰难选择。
在“好记者讲好故事”——2022年中国记者节特别节目中,众多优秀的新闻工作者,用他们的故事,回答了新的时代环境下记者应该何去何从的问题,回答了应该如何坚守新闻理想的问题,为奋战在一线或是即将踏入新闻行业的媒体人指明了方向。
什么样的故事是好故事?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但是在我看来,能打动人心的故事就是好故事。不管是宏大如见证中国奇迹的故事,还是坚守如一棵树到一片林的转变的故事;无论是信仰如英雄连队的传承的故事,还是忠诚如一家人世代守护祖国边境线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一不是从“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故事展现大时代”。正如一滴水能折射太阳的光芒,时代和国家是由一个又一个平凡的人组成的,展现他们身上的故事,也是从侧面反映时代和国家的变化与特征。
挖掘普通人身上不普通的故事,真实地记录和描写,自能准确地击中读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没有人喜欢冷冰冰地说教,也没有人喜欢夸大其词的宣传和不顾实际的赞美。许多新闻想要报道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树立正面的榜样,但是由于“假大空”的溢美之词,将人物包装成了“纸片人”,干瘪空洞没有血肉,反而弄巧成拙。一个好故事,应该以真实的事实为骨架,以独特的精神为神韵,以和人民的联系为经脉,惟其如此,才拥有打动人心的可能。
一个好故事的背后,包含着一个好记者不懈的努力和追求。好记者写出的并不都是好故事,但是一个好故事必定由一个好记者写成。一个好记者,他应该是忠实地陈述事实,警惕地探索真相,温暖地传递价值。同时,好记者不仅是时代的见证者,去记录历史车轮的轨迹;更应该是故事的挖掘者,去洞察人性的幽微与丰富。
也许,探寻真相的道路上充满了艰难和危险,暗访记者每一次深夜尾随都是和不法分子斗智斗勇的较量,驻外记者亲历纷飞的战火,死亡就在一米开外;也许,采访的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高原上到故事主人公的家的路走了四天,暴风雪让车无法开动,他们扛着摄像设备冒着风雪走了十几个小时。
一个好记者,总是想着离现场近一些,再近一些,“人民的关注在哪里,我们的舆论阵地就在哪里”;一个好记者,总是心系人民,扎根土地,“只有俯下身、沉下心,才能记录一个‘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的故事”;一个好记者,总是不忘自己的使命,不忘党和人民的嘱托,“‘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这是媒体人的职责使命,也是我们不能忘却的初心”。
作为一个新闻人,我们理应具有大格局。借用百年前理学家张载的话,“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这也可以看作是媒体人的新闻理想和追求的写照。
好记者讲好故事个人工作总结篇三
“虽然我只是一名小小的民生记者,成不了山顶的一株劲松,却也能像一棵长在山谷的小树,为大地增添生机与绿意”。报告会中,《边城晚报》记者刘田用平实的语言、真挚的情感讲述了自己《勿忘初心》的故事。七年前,她怀着对新闻事业的热爱,从麻醉医生转行成为一名记者,之后她扎根民生新闻土壤,拯救家暴儿童,跋山涉水走访抗战老兵,深入现场抢救百年古桥,通过讲述一系列新闻采访故事,展现自己是如何成为合格记者的心路历程,分享七年时间里的感动、坚守和理想。
“体验和记录,是记者的天职。越是陌生的领域,越是不被理解的职业,越需要我们。《潇湘晨报》记者储文静以《体验是一种成全》为题,讲述了自己在殡仪馆长达9天的体验式采访。她与尸体近距离接触,亲自为死者装殓,切身感受殡葬馆工作人员的工作。在她眼中,能用心发现真善美,用笔传递正能量,是件快乐的事。
浏阳市广播电视台记者汤利华则在《幸福就在屋场里》讲述了90后小伙吴火亮照顾瘫痪8年母亲,寸步不离的故事。他的故事感染了村民们,“孝敬父母,关爱兄弟,和睦邻里”也成了当地屋场建设最重要的文化内涵。作为一名新闻工作者,汤利华觉得用心传递真善美的故事,也是一种幸福。
“我总是在采访的时候泪流满面,不是因为我爱哭,也不是因为可怜他们,而是身边的这些人这些故事真真让我感动,让我觉得温暖。”来自益阳市广播电视台乡村频道记者黎璐声情并茂向我们讲述了《遇见你 温暖我》的故事。在短短8分钟的时间里,她将身边的感动娓娓道来,诠释了一名基层新闻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这个世界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生活中并不缺少故事,而是缺少会讲故事的人。11名好记者用他们的双手记录事实,用他们的双脚寻找新闻,用他们的声音为最需要帮助的人发声。他们中有的在车祸、病房里见证生死离别,有的在弱势者面前维护正义……每个故事背后或酸或甜或苦或辣,都深深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个人,也正是这种感动我们的温暖力量,让我们精神抖擞,更让我们获得人生旅途中不断向前、向善、向上的勇气。
此次,由中共湖南省委宣传部、湖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在全省新闻战线组织开展的“好记者讲好故事”活动,向社会各界展示了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好人好事,充分发挥了好记者的榜样和引领作用。接下来,报告团还将到湖南师范大学、益阳、常德等地巡回演讲。
1月5日下午,“好记者讲好故事”巡回演讲报告会走进湖南师范大学。该校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蔡骐在接受华声在线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社会部分公众对记者行业存在一定误解,把报告会引进校园,通过记者讲述自身的采访经历,可以让更多人更好地理解记者这个行业。
“记者一定要用事实说话。”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大一学生何康说出了自己对记者的认识。在他眼里,这些“好记者”就是他学习的好榜样,他也希望自己将来有一天也能站在“好记者讲好故事”的舞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