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接下来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优秀的范文该怎么写,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化的原因篇一
语文学科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语文教学要立足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新的课程理念变教师是课程的传播者为课程的开发者,教师不仅要活用教材,还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区、本班学生丰富的课程资源,要充分挖掘并利用语文教学过程中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多种思维碰撞才会产生智慧的火花。根据与学生沟通所发现的实际情况,生成新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有的是教材上没有的,教师预先也没有想到的,这种动态生成的语文课程资源,体现了学生个体之间在知识结构、思维能力、直接经验、生活阅历等方面的差异,这种差异往往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把学生的目光引向生活,引导他们走向社会大课堂,引导学生热 生活,关注生活,培养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和使用语文的习惯。
课堂阅读环境较为特殊。它既能进行个体的独立思考,又会受到群体的阅读制约。个性化阅读教学,师生都是探究者,都面对着新问题,对文本都能在已有的知识积淀之上,建构自己的新视点,赋予自我的新理解,这也就决定了要相互探讨,相互启迪,而最终达成相互提高。徜徉于文本思想智慧的海洋之中,进行多元化的文化选择和多方法的文化品味,但群体的从众效应也影响着个体的独特视角,因此,阅读必须互动。“文本与阅读主体互动”、“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惟有互动课堂才是流动的、鲜活的、生机的课堂,个性化阅读结论的开放交流,畅所欲言,可充实完善自我结论,提升思考质量。
新的课堂,教师不是告诉而是启发、激趣、组织,学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主动探究,灵活运用,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此目标下,摆脱陈旧的教育理念的束缚,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的桎梏,在语文教学实践中,我积极探索高效阅读的教学模式,尝试如下:
(一)导入:恰当而精彩的导入是教学顺利进行的第一步。导入方法有复习导入、背景导入、创设情境导入等,可根据文章特点和学生情况而选择,以求激发学习兴趣。
(二)交流预习情况:有条件的可利用展台,无条件的可分组交流,或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全班交流。对于预习中存在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可用讨论的形式给予指导,对于一时难于解决的问题就留在学习过程中解决。提倡预习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搜集处理信息的过程中认识世界、发展思维、锻炼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锻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预习有利于拓展学生语文学习的时空,丰富学生的见闻,促进学科间的渗透以及课内课外的联系。
(三)品读感悟:
1、读:初读文章,整体感知。指导学生按不同文体的阅读要领进行阅读,抓住关键词句和语段整体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在学生预习充分的情况下,也可以直接让学生选一组词读一读。注重词语的理解与积累。理解词语需要结合语境揣摩其中的意味,阅读教学中解读字词往往与句段的思想内容相联系,如果抓准一个词语,会收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激活学生的思维。)
2、品:精细阅读,局部揣摩。指导学生养成圈点批注的习惯,抓住文章的精彩片段和动人之处,揣摩词句的表现力,从而更 的理解文章的内在美质。(让学生自选一组句子品一品。指导学生提取信息:抓住重点句、中心句,概述文段要点;抓议论句、抒情句,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
3、悟:提高性阅读,鉴赏文章特色。指导学生从作者的写作目的着眼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揣摩文章在内容与形式上的亮点、美点,体会文章的艺术特色。(精选一段文字说一说。美段欣赏有两个层次:(1)知道哪个词、句子 。(2)知道写出了什么? 在哪里?让学生在修辞、练字、结构特色、表达方式等方面提高鉴赏能力,进而提高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品读感悟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品读感悟”由三个环节组成。一读。读”是进入文本,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是贯穿教学始终的学习手段,渗透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依据对文本的理解层次分为初读、精读和提高性阅读。初读就是走近文本,倾听文本,领会意思,整体感知。二“品”。“品”是在对文章的精细阅读中进行局部揣摩,与文本对话,去经历文本情感历程与自己生活体验的碰撞。三“悟”。“悟”发生在提高性阅读时,使学生站在一定高度审视文本的美点与亮点,积累写作技巧,提高思想觉悟。纵观阅读教学的各个环节,读书犹如品茗,只读不“品”无法进入境界,多读也无益;只“读”不“悟”难于提升觉悟,于事亦无补。
(四)拓展延伸: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等教育资源,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从课本走向生活。
在这里我们尝试“读”“品”“悟”的教学框架,它有助于我们在教学的准备阶段有的放矢,在课堂教学中循序渐进。从繁琐的教案书写中解放出来,更多的时间开发利用生活资源,实现从课上到课下的高效突出。实际教学中,我们一方面依据模式,一方面还要依据实情,根据文章特点,发挥个人长处有创意地设计教学流程,在课上善于抓住动态生成的课程资源,个性发挥,充分展现语文学科的语言魅力和人文魅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习的乐园。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化的原因篇二
当前语文教学的改革和发展,从理论探讨到应用研究,都在不断走向深入,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从总体上看,发展还不平衡,尤其象阅读教学中存在的.费时多而收效少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不重视抓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不重视对学生的文化和情感熏陶,把大量时间花在繁琐分析上,花在应付考试上,不仅教学效率难以提高,而且造成了人文教育的失落。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初步探索出一种以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
“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大胆破除了“教师——知识——学生”的教学程式,追求运用主体的、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新大纲语)为目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理解、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在读中领悟作者遣词造句的巧妙绝伦、抒发情感的恰如其分和表达方法的匠心独运;再在悟后反复诵读、赏读,读出文章的意、情、境。这样在读通、读懂的过程中自然丰富了学生的语言积累,并不断地将新知识溶入原有的认知结构,从而促进其语言的发展。
模式操作的基本原则,是“读悟式”教学模式思想及本质意义的体现,是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的准则,是制定教案的依据,从客观上反映了模式的基本规律。“读悟式”阅读教学模式应遵循以下四条原则。
1.语思统一的原则。把语文训练与思维训练统一起来,在发展儿童语言的同时,发展儿童的认识能力、思维品质。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2.以读为本的原则。课堂上学生通过朗读、默读、背诵、复述等方式,做到眼看、口诵、心悟,在理解的基础上把书读通顺,读连贯,琅琅上口,披文入情,入境悟神。鼓励学生在读书过程中发现问题,大胆质疑,主动钻研,相互探讨。
3.有效性原则。调动学生内驱力,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语文实践活动。教师从目标假设、策略选择、探究深入及价值评判等活动过程中,充分利用教学时间,进行有效的调控、反馈、矫正,不断实现学习目标并向新的目标推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情感性原则。情感是促进学生发展的动因,情感教育是语文教学本身的特点。“让情感进入课堂”,营造一个民主、和谐的情感氛围。在教学中,教师是情感的驱动器,要善于用自己的情感去感染学生,并恰到好处地运用激励评价手段,推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体味求知的乐趣。
1.基本模式示意图:初读感知→精读理解→熟读迁移初读感知: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如果课文是写人的,就要大体上知道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如果是记事的,就要知道这件事的大致过程。如果是说明性的,就要知道这篇课文说的是什么事物,是从哪几个方面说明的。精读理解:当学生对课文有了全面把握和整体认识之后,就要针对课文的重、难点,帮助学生体味、领悟。所谓重点,就是课文中具有关键性、主导性的内容。所谓难点,就是学生在初读课文时难以理解的地方。熟读迁移:通过熟读、背诵形成的语言积累要经过迁移性的练习才能逐步实现内化。熟读迁移阶段引导学生感悟,主要是通过范文语言的迁移运用,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逐步地形成了对语言文字的悟性。有了这种悟性,亦必将迁移于表达,使学生懂得分辨语言中的优劣高下,逐步达到准确、得体、生动地运用语言。
2.基本模式各阶段教学内容示意图。初读感知:自读课文知文意、释检查交流认读生字词字词质疑难匡谬正误精读理解:检查回顾抓重点,理思路交流小结提炼主线学语言,练朗读加深了解熟读迁移:围绕重点特色赏析辅导训练拓展运用说明:以上三个阶段,可安排2课时或3课时。
教学模式具有操作性特点。这就必须加强对模式的灵活应用性研究。“模式”一旦陷入“模式化”的泥潭,便会造成操作的失落,导致模式的僵化。根据模式研究中的变换、孕育、包容三大原理,由于各个具体教学活动方式在教学目的、教材特点和学生学习水平等方面都存在着许多变量,在实际教学的应用操作中,必须产生多种课型变式,这多种课型变式的衍生,同时也使教师的教学个性、风格得以张扬。
1.创新式。
(1)结构创设情境→提供材料→引导探究→运用创新
(2)模式操作要领。
①创设情境,形成问题。创设情境的途径是多样的:可通过实物演示、图画再现、音乐渲染、扮演体会、语言描述、现代教学手段等展示情境。“形成问题”,可由教师在情景中直接提出问题,最好由学生提出。问题的设置,要富有启发性、逻辑性和发展性,要针对学习内容,直接击中不生思维燃点,唤醒全体学生的认知系统,刺激学生的定向注意。
②提供事实(材料)。给学生“材料”(文字材料、实物材料),让学生去说一说、读一读、摆一摆、摸一摸,让学生去感悟、观察,发动学生去积极思考。
③引导探究。诱导学生的思维,引导学生探究,放手让学生去探索新知,让学生去阅读,让学生去质疑、释疑,让学生小范围内相互间进行初步的认知交流,互相启迪。
④运用创新。教师设计的练习,要富有创造性,要让学生在运用新知的过程中,去展示、去表现、去创新,引发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并注重运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的学习,从而强化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情感玫动机。
2.开放式。
(1)结构。自读→自悟→自议→自得→自练
(2)操作要领。自读:学生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思路,然后自学。如,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通读课文;借助工具书(字典)弄懂字(词)主;结合单元提要,预习提示,课后练习,感知课文内容。自悟:学生在自学时,动笔写出自己悟到了什么,是怎样悟得的。自议:学生在展示自己的自学成果、自学过程以及体会后,同学间互评互议,谁的感受最深,谁的方法最佳。自得:在评议的基础上,学生总结归纳――理解了哪些内容,掌握了什么学习方法。自练:学生根据既定的学习目标以及掌握的学习方法,自己设计作业进行练习,达到巩固提高的目的。
3.拓展式。
(1)结构。整体感知→自学理解→讨论解疑→点拔归纳→应用提高→拓展延伸(2)操作要领。
①整体感知:让学生知道学什么,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学习目标明确了,学生就能学得积极主动。
②自学理解:这是学生自主的探究过程。学生结合自己的“已知”、“旧知”,来获取“未知”和“新知”。
③讨论释疑: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必定有疑难和理解不透的地方,这时可发挥小组学习的功能,让学生在相互交流、启发中,迸射出智慧的火花。
④点拨归纳:在学生学习、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疑难、忽略或理解不深的地方,适时、适度地进行点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率。而后,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归纳出学习方法。
⑤应用提高:学生通过完成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练习,领悟学得的学习方法,提高自学的能力。
⑥拓展延伸:让学生将课堂上掌握的学习方法,应用到课外的学习中去,在常用中巩固,精通和深化。
4.启导式。
(1)结构图。自拟目标→自读探究→阅读交流→评价再读
(2)操作要领。
①“自拟目标”是让学生对自感兴趣的或自感欠缺的某些方面确立可行的一个或多个目标,以朗读方面的目标为例,学生可将读流利作为自己的阅读目标,也可以将提高感情朗读能力为目标,还可把表演式的创造性阅读作为目标……,总之阅读的目标水平和都可以是灵活和开放的。
②学生的“自读探究”是以“自读”为途径,以探究为目标的向意性研读。这一学生环节一般要求学生在书上或笔记上划划、点点,做些批注,教师在这环节的教学主要从学生的批注和个别交谈中了解、鼓励和启发学生。
③“阅读交流”主要是让学生以小组(2-4人)形式交流学习所得和尚未解决的问题。
④“评价再读”主要是对学生“自读实践”的总结评价与交流,让学生对阅读目标、内容、方法以及情绪进行自我调节,以促使学生进入新一轮的阅读。
5.探索式。
(1)结构图。质疑→筛选问题→合作解疑→汇报交流→点拔引导→品尝诵读
(2)操作要领。
①让各组学生轻声自读或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做到眼到、口到、心到、笔到,找出不理解的词句,提出不理解的问题。特别指出的是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时间,确保学生熟读课文。
②教师对不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归总。
③分小组对筛选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深入参与讨论,以倾听为主,适当时候点拔。
④各小组汇报。每组可以推荐一名主讲,集中大家的意见阐述,其他人补充;也可以一个人说一点,全体参与。
⑤教师对理解不深入不准确,特别是没涉及到的问题进行点拔引导,补充归纳。
⑥各小组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做到入理、入情、入境。
6.全读式。
(1)结构图初读→细读→精读→熟读→赏读
(2)操作要领:
①初读让学生通读全文,读得正确、流利。扫除学习障碍,了解内容梗概。
②细读读懂文章写什么,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表达了什么感情。
③精读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奥妙,学习布局谋篇、表情达意的技巧。
④熟读要求学生熟读背诵,练习复述,升华情感,积累语言。
⑤赏读训练学习运用语言的能力,通读品赏文中的词语、句子、精彩语段,练习写话,写段,写篇。
1.此模式适用于中高年级学生。
2.在应用模式时,要注意各个教学环节的落实,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给足学生读悟语言文字的时间和空间,口、耳、手、脑并用,让他们充分地读,用心地悟,自由地表达,不断地积累、运用,不要追求形式。
3.在运用模式的过程中,既要注意多种变式的交叉运用,优势互补,从整体上优化教学过程,又要因年级、内容而异,进行变通和再创造,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4.营造民主自由的学习氛围。教师应改变先知先觉的权威现象,揣摩学生的认知心理,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体谅学生的学习困难,在教学活动中做一个组织者和参谋,让学生处在宽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之中。
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化的原因篇三
我国传统的阅读教学模式提倡熟读精思、虚心涵泳。由于长年以玄奥的儒家经典为教材,加上言文不一的障碍,阅读教学自然形成“讲本位”形式上主张口耳相传、勤学苦练,实际上是典型的学问模式”,其影响极为深广。建国初期,引进前苏联凯洛夫的:“六环节”教学过程理论和“组织教学—复习旧课—讲授新课—巩固新课—布置家庭作业”的综合课模式照搬照用。融入了我国一些传统教育思想和方法(如启发教学、文道结合、教学相长等)建立起全国统一的阅读教学模式开了“谈话分析法”之先河。但是,由于“先天不足”和“后天失调”,根本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表现在:一是没有从心理学的层次上说明阅读教学过程的特点,强调了教学是一种认识活动,忽视了与一般认识活动的区别,使教学模式流于抽象和空洞;二是由于它的主导地位,带来了我国中小学阅读教学模式的单一化和运用中的程式化、机械化倾向,这种以讲问分析为运行机制的阅读教学模式,基本上沿袭到上个世纪90年代;三是这种教学模式在实践中逐渐暴露出过份强调书本知识,忽视能力培养,脱离社会生活实际和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等弊病;四是在对待教师和学生的课堂教学地位上,主张“教师中心”,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忽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个性发展;五是虽然强调继承中国传统的优秀教学思想,但由于传统经验往往具有直觉性和技艺性,难以口授言传,缺乏心理学和教育学等基础,所以二者的结合也流于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广大教育理论研究者和优秀教师对阅读教学模式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深入的探讨,教育教学理论不断丰富,引进了皮亚杰的“探究—研讨法”、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等“开放课堂”模式和加涅的“学习过程的信息加工”“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等“系统教学”模式,开发了“指导—自学”“引导—发现”“参与—活动”等教学模式。但是,更多的第一线教师对这些熠熠闪光的先进思想和理论或视而不见,或见而不用,或用而不当。新的课程标准,新的语文教材,强调的是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培养,而不少教师“穿新鞋,走老路”,仍然是教学目标不明确,课时分配不合理,教学手段单一,教学过程僵化,严重影响了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阻碍了课程教材改革的深入。所以,我们有必要对阅读教学模式作进一步深入的探究。
纵观各类优秀的教学模式,一般都具有以下特点:(1)中介性。它是教育理论的具体化,又是教学经验的抽象化;是理论的物化,实践的升华。(2)简约性。它极精要地反映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关系,并以简约的形式为载体,概括最具普遍意义的教学规律。(3)操作性。它提示了教学的时态序列,设计出可以控制的比较稳定的教学程序,能指导教师正确发挥教师、学生、教材三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交互作用。与一般教学模式比较,阅读教学模式还体现出以下两大特点:1.阅读教学要培养学生读书看报的能力和认真阅读的习惯。这种能力,主要是对新的阅读材料的独立理解、独立吸收的能力。这种习惯,包括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眼、口、心、手都到的习惯;既能精读又能略读的习惯。以培养阅读的能力和习惯为功能目标,是构建阅读教学模式的有力抓手。2.在组织教学内容方面,突出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课文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材,大多以基本知识为纲编写,每个知识点有相对的独立性。它是以整篇文章为纲编写,各知识点同时包含于一篇文章之中,具有如下四个特性:(1)综合性。语文是工具学科,又是人文学科,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字词句篇,语修逻文,听说读写,知情意行,都是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方面。(2)整体性。中国的语文阅读教材基本属于文选型的,每篇课文都是中心明确、情节连贯、结构严谨、首尾圆合的整体,而内容却有较大差别。(3)情感性。每篇教材都是作者的思想感情、认识观点的外在显现,因而语文教学应担当起培养学生正确健康情感的任务。“文道统一”的教学原则就是针对这一特性而提出的。(4)交际性。语言具有很强的交际功能。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文字的应用能力。因而,阅读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而且还要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注意语文学科的个性特点,综合考虑语文能力和习惯的各要素,从整体着眼设计各教学环节,是构建阅读教学模式的重要依据。
根据上述阅读教学模式的特点,我们以为,任何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都必须找到其理论支撑点。其一,是学生的阅读心理学。我们必须遵循学生的阅读心理设计阅读教学过程。其二,是教师的教学心理学。就阅读教学而言,其实质是教师将自己对教材的研读过程转化为学生对教材的认知过程,因而,既要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又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既要有明确的训练目标,又要针对学生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控,发挥模式的优效功能。由此,我们还想到,构建或运用阅读教学模式时,应努力遵循以下原则:
1.主体性原则。即切实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保证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阅读、思考,求积极主动的发展。所以我们要充分认识“教”不能代替“学”,“教”只能服务于“学”的教学原理,正确处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教学程序。
2.整体性原则。即既要充分发挥每个环节的作用,又要重视环节之间的优化组合,达到整体的最佳功能。所以,要精心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并较好地解决环节间的衔接、组合,以期取得最佳效果。
3.层次性原则。即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要由单层次向多层次发展,改变以往那种只依据教材对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的要求设计教学过程,强求各类学生齐步走的做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个性差异,而这差异,不单是知识水平的差异,还应包括能力、习惯、态度.情感、意志等方面的差异。只有打破封闭的教学形式,从学生在过程中的认识活动、心理活动和生理活动等层次上正确处理学生之间的差异,才能保证上每一位学生真正得到发展。针对学科特点、教材特点、年段特点等,有的可以强化、延长,甚至増加;有的则需要简化、缩短,甚至舍去。所以,我们应以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为构建模式的主要目标,应以运动的观点看待模式中的每一环节,因人而异,因文而异,不断创造出适合时代需要的新的教学模式,真正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