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怎么写才能发挥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人教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一
1、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地铁中的数学问题。
2、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3、让学生在解决身边具体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1、以小组为单位对南京地铁作调查,收集有关信息。
2、学生准备计算器,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谈话引入新课
师:我们班大部分同学都坐过地铁,乘坐地铁你有什么感受?
生:舒适、快捷。
生:爽!
生:坐得时间短,还不过瘾。
师:课前同学们都分小组收集了南京地铁的有关信息,请每一小组的代表汇报一下你们小组收集的信息。
各小组代表汇报,并在实物投影仪上显示。
师:老师也收集了一些信息,我们大家一起来看看。
(多媒体课件演示一组图片,图片中附相关的文字数据)
配音:南京地铁1号线一期工程于20xx年9月1日正式开通,地 铁全线是从迈皋桥站到奥体中心站,全长21.72千米,南北向穿越南京主城区。从迈皋桥站到奥体中心站,一共有16站, 15个区间。地铁票价按照这样的标准来定价:1—7个区间内票价2元;8—11个区间票价3元;12—15个区间票价4元。
师:通过介绍,你又知道了哪些有关地铁的数学信息,在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
学生讨论并交流。
出示下表
共设:16站台(有15个区间)
票价:1—7个区间内票价2元;
8—11个区间票价3元;
12—15个区间票价4元。
师:其实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数学问题,南京地铁中就蕴含着许多数学问题。(板书课题:地铁中的数学问题)
(出示南京地铁1号线线路图)
师:围绕乘坐地铁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小组成员商量一下。
生:从小行站上车到奥体中心站一共需要多少分钟?
生:用5元钱从小行站到红山动物园站,一个来回够不够?
生:地铁从迈皋桥站行驶到奥体中心站,全程要多少分钟?
生:地铁一天运营多少趟?总共能载客大约多少人?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把问题分类。
师:我们一道来研究其中几个数学问题,首先我们来看看购票问题,好吗?
[评析] 在数学学习中,提出数学问题有时比解决数学问题还重要。活动中教师放手让学生提数学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参与的意识,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和创新精神。
二、解决实际问题
1、购票问题。
师:如果我们乘地铁从小行站出发,到新街口站需要买几元的票?到红山动物园呢?(2元,3元)
师:除了用现金购票,我们还可以刷卡,这样可以更便宜一些,这节课我们只研究用现金购票的问题。
师:给你2元钱,乘地铁从小行站出发,你可以坐到哪些站台下车出站?
(同桌先互相说说再汇报)
师:同样给你2元钱,乘地铁从小行站出发,最远能到哪一站下车出站?你是怎样想的?
生:往西走最远可以到奥体中心站,往北走最远可以到鼓楼站。
(课件演示地铁从小行站分别到奥体中心站和鼓楼站走过的路程)
师:从小行站出发一共可以到达多少个不同的站台下车出站?
师:如果给你2元钱,你能从哪一站坐到哪一站下车出站?
学生在小组内先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2、乘车时间问题。
(课件模拟演示地铁运行情况)
配音:每天早晨6:30分,分别从迈皋桥和奥体中心两个底站同时相对发出第一班列车,以后每隔7分钟再发一趟列车。地铁对于时间的把握惊人的准确,每一站之间行驶2分30秒,每一站停靠30秒,迈皋桥站、南京站、鼓楼站、新街口站四个大站停靠45秒。晚上9:40分同时从两个底站相对开出最后一班列车。每列车有6节车厢,平均每节车厢载客约200人。
整理成表
运营时间:早晨6:30分发出第一列车,晚上9:40分发出最后一列车。
发车间隔:每7分钟发出一列车。
每个区间行驶时间:约是2分30秒。
每个站台停靠时间:每站停30秒。(迈皋桥、南京站,鼓楼,新街口等四个大站停45秒)
每列车:有6节车厢,每节车厢一趟平均载客200人。
师:如果这个周末爸爸妈妈有空,你最想让爸爸妈妈带你乘地铁去哪儿?乘车途中需要多长时间?
解决短距离和长距离各1个时间问题,让学生拿出计算器来算列车行使时间。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演)
从小行站出发 奥体中心站下车 从小行站出发 红山动物园站下车
算式:150×3 +30×2 150×11+30×10+15×3
=450+60 =1650+300+45
=510(秒) =1995(秒)
510秒=8分30秒 1995秒=33分15秒
3×3=9(分)
9分-30秒=8分30秒
师:如果这位同学乘坐的是早晨8点从小行站出发的地铁列车,大约什么时刻能到达红山动物园站?(8点33分15秒)
3、客流量问题。
师:小组内商量并尝试解决下面的问题----
(1)从早晨6:30分发出第一列车到晚上9:40分发出最后一列车,地铁公司一共发了多少列次车?(262列次)
(2)地铁列车一天能载客多少人次?
学生小组合作完成后,小组代表板演。
生1: 晚上9:40分是21:40分
21时40分-6时30分=15时10分
15时10分=910分
910÷7=130(列次)
130×2+2=262(列次)
答:一共发了262列次车。
生2: 200×6×262=314400(人次)
答:地铁列车一天能载客314400人次。
[评析]让学生经过讨论与交流,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学思考,从而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丰富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体验解决问题成功的喜悦。
三、总结评价
师:正因为地铁运行的快捷、方便、载客量大,大大缓解了城市的交通压力,我们南京已经开工建设了地铁2号线。 ,将来还要建地铁3号线、4号线……(课件出示2号线、3号线……规划蓝图)
师: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或体会?
学生回答略。
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利用收集来的一些南京地铁的数学信息研究了有关购票、时间和客流量等方面的问题,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其它数学问题。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人教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二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搭积木(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
1.教材分析:《搭积木》一课是北师大版《数学》第一册《加减法(二)》中的第二课时。这一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以及20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是学生学习20以内加减法的第一课时,主要是要学会20以内的`两位数加减一位数(不进位、不退位)的计算方法。这些知识都是学习其他计算知识的基础,对以后的学习起着重要的作用。
2.教学目标:①知识与技能目标:结合系列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明确20以内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并能熟练地进行计算。②过程与方法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计算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以及合作意识。③情感与态度目标:在学习活动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自信心。
3.重点:学会20以内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的计算方法。
4.难点:明确计算方法,了解计算算理。
5.教学准备:积木(教师用)、计数器(每个学生一个)
学生基已经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10以内的加减法和十加几的加法,知道11~20各数的组成,还认识了数位中的个位和十位,对数位有了初步的了解。学生学习本课内容已经有了比较好的基础。但入学只有三个月的一年级的学生还没有形成一定的合作意识,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注意力很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设计中借助课件辅助教学,借助教具积木创设情境,借助学具小棒和计数器让学生动手操作并学着解决数学问题。
教法:自主探究与范例教学相结合。
学法:发现法
(一)复习
1.利用卡片进行口算练习,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
2.通过看图列式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减法的含义。
3.通过填空让学生复习11~20的数的组成。
(二)探究新知
1.教学课本70页“说一说”。
(1)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探究13+2的计算方法
教师搭积木演示,学生利用计数器动手操作
(2)引导学生探究18-2的教师方法
教师搭积木演示,学生利用计数器动手操作
(3)教师小结优化算法。
2.反馈练习
课本第70页“试一试”和“说一说”。(学生在书上和草稿本上完成)
(三)课堂总结
(四)课堂作业 (学生在书上完成)
课后反思:
本节课是十几加几的不进位加法和十几减几的不退位减法。通过搭积木的情景让学生仔细观察,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在玩中也能学数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由于学生没有准备积木,我让学生利用计数器拨一拨、想一想、说一说等活动,引导学生从数的组成的角度理解计算的方法,通过计算进一步理解数的组成。为了照顾几个接受能力较慢的学生,课堂进度稍慢,没能满足接受能力较快的学生。所以,自我感觉课堂效过良好,但是课堂效率不高,学生巩固练习的时间不充足。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人教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篇三
《买文具》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北师大版)一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购物》的第一课时。本节课突出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认识人民币,解决实际问题。本节是本单元的第一节课,由于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已经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教材中创设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情境——买文具,让学生在购物活动中初步认识人民币,理解人民币的功能。通过“买文具”、“认一认”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认识小面额的人民币,并对小面额人民币上的数字、图案等有初步的了解,然后进一步让学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最后通过“填一填”来了解人民币之间的兑换,以培养学生解决简单问题的能力。
1.在现实情境中认识元、角、分,并重点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通过购物等活动,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理解人民币的功能。
3.培养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通过“买文具”这一真实、有趣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初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然后通过看、拿、想、说、换、比等手段,加深学生对小面额人民币的认识。在此过程中,教师不断创设情境,让学生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并且真正体会1元钱的币值,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和爱护人民币的意识,也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将数学课与生活融合在一起。
课件、图片、人民币、多媒体。
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你买过东西吗?今天,老师想带你们去商店看一看,你们愿意吗?(出示商店情境图)这个商店是卖什么的?(自由发言,引导学生说完整的话,准确运用数量词)在商店里你都看到了什么?(自由说)这么多的文具你想买什么呢?(让一名学生说)那你用什么买呀?(人民币)你认识钱吗?今天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些咱们中国通用的钱——人民币(实物人民币)。
【借助文具商店这一情境,引出本节的主题——人民币,并揭示人民币的功能。】
1.师:现在,你们想仔细去看一看吗?下面请每个小组拿出信封内的人民币,大家轮流看一看、摸一摸,你能发现什么呢?观察时小朋友们要互相谦让,有礼貌。
2.师:你都发现了什么,谁愿意说给同学们听一听?(主要引导学生从人民币的数字、面额、字样和各种图案说一说。)
3.个别发言,出示教材第68页“认一认”。
【这一步主要是让学生认识人民币,通过让学生亲自去看、摸,使学生对人民币有初步的了解,同时,凸现学生的个性思维及创造思维,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刚才,我们认识了人民币,现在我们就一起去买东西,看你会不会买?(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购物活动。)
1.小组合作:组长来当售货员,其他同学用课前准备好的人民币(课本后的彩图)购买自己想买的文具。
2.师:同学们的收获都不小,你能从你买的文具中选一种介绍一下你是怎么买的吗?(指名说一次购物过程。)
3.师:小朋友们,你们看,我这里有1张1元钱,我也想去买一些文具,你们愿意帮我去买吗?下面就请同学们用1元钱去买文具,你能买些什么呢?(小组继续购物。)
4.反馈,并板书:
1元
2角找回8角
1角找回9角
买文具 教师说课,标签:一年级数学说课稿,小学数学说课稿,
……
运用课件演示元和角之间的关系,以及角和分之间的关系,并板书:
1元=10角
师:现在我们知道了1元=10角,也知道1元钱能买哪些文具,你能独立完成第69页这些题吗?(学生独立试做。)
5.师:大家都完成了,现在谁愿意把你的展示给大家看一看。(实物投影反馈。)
6.师:在你的生活中,1元钱还可以买哪些物品呢?(同桌交流。)
【通过购物让学生初步理解人民币的功能,掌握元、角、分之间的关系,同时,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解决简单问题。
1.请学生来当售货员,老师拿一张5元的人民币去买一支钢笔,售货员没有零钱找给老师,由此创设一个需要兑换人民币的情境,然后让售货员自己去想办法。
【让学生体会到兑换的必要性。】
2.师:你在平时的生活中遇到过这样的事情吗?你现在想不想让同学们帮你去解决呢?你可以找一位好朋友去兑换。
3.师:哪一对好朋友想把你们的收获告诉大家。(全班交流,并板书,用实物粘贴。)
5元 能换5张1元
2元 能换2张1元
5角 能换5张1角
……
4.独立完成教材第69页“填一填”第1题。
5.师:谁想把你做的展示给全班同学看。(实物投影反馈。)
【通过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人民币之间可以兑换,也让他们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此类问题应如何解决,加强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2元=( )角 30角=( )元
4元=( )角 50角=( )元
3角+6角=( )角2元+2元+1元=( )元
师:人民币是我们平时生活中离不开的,在勤俭节约方面,爱护人民币方面,你是怎么做的?说给你身边的小朋友听。
访问或调查并记录:你对人民币还知道些什么?
【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
评析
本节课学生是在购物情境中完成的,学生对情境非常感兴趣,本节课的任务也完成了,但是学生对人民币的感知还不够,在学生独立观察人民币后,让学生说一说时,教师的指导还不到位,学生说不出来的一些方面,教师应引导学生说出来,比如人民币上的数字是什么意思,人民币上的图案都有什么,等等。接下来的购物活动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参与意识,而且在活动中自然而然地认识了人民币及元、角、分之间的相互关系,理解了人民币的功能,还培养了学生正确的数学学习方式,将数学教学变成了数学活动的教学。
一年级数学说课稿人教版 北师大版一年级数学说课稿篇四
本课的内容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一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位置与顺序第一课时前后。
在小学阶段,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空间观念的数学知识。这个单元选取的内容都是学生身边的、常见的、感兴趣的事物,非常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与生活体验。教学时主要让学生在具体活动的过程中获得有关体验,结合对物体前后的位置与顺序已有的简单生活经验,认识前后。因此,在教学中结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学习素材的特点,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
根据本课的设计理念和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对实际情境的观察中,认识物体前后的相对位置与顺序,初步培养空间观念。
能力目标:能用语言表达实际情境中物体间的前后关系。
情感目标: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探索精神,树立学数学、用数学、爱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认识前后位置关系,正确确定前后。
教学难点:理解前后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孩子的天性就是爱玩,让学生在玩中感知的知识是最深刻、最牢固的。我本着玩中学,学中玩的理念与直观教学原则,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本节课中,我主要采用了情境教学法和引导探究法,运用多媒体介入,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使学生直观形象地看到森林运动会这一场景,仿佛身临其境,便于学生充分地感知物体的前后位置关系。
同时,《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而,我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让他们采取自主探究、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在观察、描述、想象、合作交流中体验前后的含义,从而获得成功的体验和探索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