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工作或学习进行到一定阶段或告一段落时,需要回过头来对所做的工作认真地分析研究一下,肯定成绩,找出问题,归纳出经验教训,提高认识,明确方向,以便进一步做好工作,并把这些用文字表述出来,就叫做总结。什么样的总结才是有效的呢?那么下面我就给大家讲一讲总结怎么写才比较好,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中药炮制经验总结篇一
通过药店实习,大家可以提高自己的药学知识,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中。以下是药店实习报告总结3000字,欢迎阅览!
药店实习报告总结3000字【1】
一、实习目的与任务
1、通过本次实习,是我能较系统地将药学专业的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起来,对药品在医院的流通和使用等实际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为我以后的工作和学习奠定初步的知识。
2、熟悉处方格式、内容及正确的书写方法,了解各种处方的保存制度。
3、能熟悉了解工作程序完成审方,划分、配方、发药等工作。
4、熟悉毒、麻药品的种类及管理办法。
5、了解调剂过程中的差错及处理办法。
6、掌握常用药品的名称(化学名、拉丁名、别名及商品名)、药理作用、用途、剂型、规格、剂量、用法、不良反应,药物的相互作用及配伍禁忌等。
二、实习过程及内容(时间、内容)
第一个科室外科药房
通过学校对我们实习生的推荐,2014年7月14日我迈进了实习生涯中的第一个科室外科药房。初到科室,老师简单介绍了一下药房的情况性质和有关药物的摆放规律,然后拿到医嘱让我们推着小车到所在架位上择药,刚开始不熟悉,且有点粗心,常常拿错药(如同一药品不同规格,同一药品不同商品名,同一药品不同剂型等常弄错),错了老师都会指出并叫我们要注意,后来渐渐的熟悉了这个环境,熟悉了工作情况,差错也减少,有空时还可以看一些药品说明书掌握一般常用的药品的基本知识。
第二个科室中药房
一走进中药房就充满中药味,由于刚到什么都不懂,老师简单介绍下中药房的工作流程,及有关药品的摆放规律,然后分配到跟一个中药师,老师接到处方单就叫我按着处方单上的药品名和规格,在相应的编号位置捡药,分发到托盘里,然后再装袋写上患者的姓名及老师的工号,拿到前台发药的老师进行核对。
在中药房工作也是挺忙的,有时处方打印机没停过,处方单积累到长长,忙得不可开交,中药房操作看似简单其实是需要丰富的中药理论知识,娴熟灵活的动手能力,药师在拿到处方时需要验方,检查处方是否合理用药、有无配伍禁忌、确认无误后才可调剂发药,而且要熟记药品的别名、药品的性质、为了提高效率还要记住规格及位置,在中药房的实习使我对中药领域有了前所未有的了解,能感受到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精巧聪慧。药房的老师也是很资深的老师,它不仅教会了我中医方面的很多知识,而且教会了我人生的很多道理,这是将要踏入社会的我最需要汲取的营养。
第三个科室内科药房
由于刚上医院的药房的升级改造,在内科实习时头两个星期在旧的药房后
两个星期在新的药房,新药房比旧的大很多,而且还装了气动物流系统,少量的发药和退药可以装进一个橄榄形的泵通过气动物流系统直接快速的送到所需的病房,非常方便,但对于每天大批量的药房发药,这个系统还是帮不上忙的,在我的药房主要工作是捡药,拿着处方单到所在架子上捡起所需的药品再给老师核对,核对完另一个老师又核对装箱,再经送药的大叔送去所在科室,中午时也要帮忙拆包药机的药,其余就用空余时间,在此期间我主要熟悉了一些常用药物,熟悉了常用药物的用法用量及药理性质等情况,遇到不懂的还经常请教老师,还可以跟其他学校的实习生吹水聊天,增进彼此的了解。
第四个科室静配中心
静配中心无菌操作对环境的要求比较高,我们进去要换鞋子及带帽子跟口罩,刚到静配中心什么都不懂还觉得很神秘的感觉,老师向我们讲解了静配中心的运转情况及相关规则,还向我们介绍了静配中心的洁净度的要求及空气、气压、温度等情况。处方从各个科室发过来,有药师负责处方的审核,看看有没配伍禁忌,溶媒有没选对,用量合不合理,没通过审核的打回科室核实。出来的各个处方另外集中汇总成一张单,老师就叫我去在架子上捡相应的药,然后交给老师在溶媒上贴上处方单并选出药物分框装好交给另外一个药师核对,再统一推进配方室进行配置,配置完再拿出,老师再核对盖章最后统一分发到不同科室的小箱由专人送去科室,整个流程下来要不同老师核对四次,非常的严格,但听说有时也有出错。在工作空余我都会拿一些药品说明书来看了解有关药物的药理性质、注意事项等。还跟其他学校的实习生和其他医院的实习人员交流,了解一些其他学校以及医院的情况。
第五个科室西药房
西药房也叫门诊药房,门诊药房是非常忙的,来拿药的病人每次都排得长长的队,几乎每天都有病人插队而爆发口角冲突,我们都是忙的不可开交。由于刚赶上药房的升级改造,我们也很有幸能了解上刚装上的自动发药的工作原理及流程,我也可了解最前沿的药师是怎么工作的,例如,按照处方抓药、面对病人怎样下医嘱、怎样管理药品、怎样应对药房突发情况等。也学会了医院药房对于特殊药品的特殊管理办法.门诊老师都和蔼可亲,非常乐意与人交谈,将医院相关制度按条给我们讲解,使我们获益匪浅,总而言之,在门诊药房的一个月,使我对药师这个职业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使我对药师有了改观,心中萌生了无限的憧憬。
三、实习心得与体会
5个月的实习生涯已告一段落,回顾这些日子的情形,有我们拿着处方在捡药的身影,有跟老师交流传授知识与经验的情形,有跟其他学校的实习生说笑聊天的快乐情景,有跟老师在篮球场上飞洒青春的热情,有在老师的运动会上观摩老师们挥洒青春的激情。实习虽然结束了,但带给我的一切还是让我觉那么的真实,能让我真实体验人际关系,如药师和护士的关系,药师和药师之间的关系,药师和病人及家属的关系,下级药师和上级药师的关系。这些对于刚步入社会的我们来说是一笔宝贵财产。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在短暂的实习过程中,我深深的感觉到自己所学知识的肤浅和在实际运用中知识的匮乏,如所学的知识不够完善不够扎实不能很好的用在实践上。信心不过,对所学知识不太敢肯定。缺少药品的临床知识跟经验。总而言之,实践才刚刚起步,经验还需要很大程度的慢慢积累,技能还需要很大程度的加强。这些就是我第一次实习过程中对自己学习成果的总结,对学做一名合格药师的体会,也含有一些对医药学事业的瞻望。我想,这样充实的实习生活,将会成为我人生中最难忘的时光。
药店实习报告总结3000字【2】
作为一名药学专业的学员,只学习书本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是不能学以致用的,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把我们所学的知识带给人们,所以,我深入基层在医院药房接受锻炼。初到药房工作,老同事向我说明了零售药店与医院药房的不同,医院药房的药师只需凭医师处方发药,而零售药店的顾客大多是对药品认识较少的非专业人员,所以,销售人员在对顾客销售药品时,要尽可能的多向顾客说明药品的用途及性能,对每一个顾客负责,我所在的药房经营的有中成药、西药、非药品及一部分医疗器械,现将实习学习情况作一个总结报告。
严守劳动纪律,以员工的标准要求自己
在实习期间,我严格遵守该院的劳动纪律和一切工作管理制度,自觉以学生规范严格要求约束自己,不畏酷暑,认真工作,基本做到了无差错事故,并在上下班之余主动为到医院就诊的患者义务解答关于科室位置就诊步骤等方面的问答,积极维护了医院的良好形象;并且理论联系实际,不怕出错、虚心请教,同带教老师共同商量处方方面的问题,进行处方分析,大大扩展了自己的知识面,丰富了思维方法,切实体会到了实习的真正意义;不仅如此,我们更是认真规范操作技术、熟练应用在平常实验课中学到的操作方法和流程,积极同带教老师相配合,尽量完善日常实习工作,给各带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通过实习笔记的方式记录自己在工作中的点点心得,由于我的主动积极,勤快认真以及良好的医患沟通能力,各科室给予的好评。
《此处可以加上药事管理与法规部分内容和综合知识与技能部分内容》
中药炮制经验总结篇二
[摘要] 临床药学发展的今天,化合药物在药物研究和临床应用等方面都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而中药无论在化学研究方面,还是临床应用方面都是处于绝对落后地位,如何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方面的工作值得广大中药师深思和探讨。本文就实际工作中的应用,提出中药临床药学开展的模式,以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 临床药学;中药临床药学;合理用药
wu jianhong1, chen xingyi2
临床药学是药师直接参与医生对患者的临床诊疗、参加病案会诊、接受用药咨询、向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多方位药学服务,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以人为本,重点研究药物临床合理应用的大型综合性独立学科。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ucsf)率先创立了临床药学专业,经过40余年的发展,临床药学服务在美国及欧洲早已深入人心。我国临床药学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荧光分光光度计、荧光偏振免疫分析、hplc、gc、hpce及色谱仪、与ms联用等技术的开发应用,临床药代动力学、药物化学、分析化学等学科的开展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与临床药学相对应的另一个姐妹分支――中药临床药学的开展则显得相对滞后。笔者分别以不同的关键词、中文主题词和题名在chkd搜索2001~2010年文献(表1),从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相对于化合药物各方面研究的广泛开展,中药无论在化学研究方面,还是临床应用方面都是处于绝对落后的,这既有客观也有主观的因素。如何开展中药临床药学方面的工作值得中药师深思和探讨。一直以来,对于临床药学在中药方面的药学服务有几种提法,其中以“中药临床药学”、“临床中药学”居多,因而在开展有关方面的药学服务前,理清这些提法是必要的。
1 中药临床药学和临床中药学的定义
中药临床药学的定义
中药临床药学是中药学与中医临床密切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门应用学科,是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多种监测手段为辅,研究中药在体内作用的机制,探讨中药的临床应用,为合理用药提供重要依据的应用型学科,是介于中医各科治疗学和广义的药物学之间的边缘学科,也是中医药与现代科学相结合发展起来的新学科,与临床药学不同点在于,是以中医药理论指导为特色,重视中医药学理、法、方、药的组成,借助现代科学技术力量,研究中药药理,中药临床应用及其在治疗中的安全性、有效性和合理性,提高中医药临床疗效、减少不良反应。
临床中药学的定义
临床中药学是中药学的分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根据临床应用的实际需要,对常用中药的来源、药性、炮制、功效和应用指征等进行药物的分析鉴定、配伍以及临床效验的评估和药事管理等,旨在解决临床应用中药时的有关问题;其内容从中药方面说,主要是中药药性,即药之阴阳属性、四气五味、归经、升降浮沉等内容;从临床方面说,主要是药物与脏腑病证的关系,随证用药的规律,药物的最佳配伍,药物宜忌,药物之毒、副反应,药物的人体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以及药物进入人体后的药代动力学及药效学等研究,使临床应用中药能保证安全、有效、合理。
简单来说,“中药临床药学”和“临床中药学”大体的内容是一致的,但 “中药临床药学”的提法更侧重于中药药学服务的形式和方向,更符合药学服务的宗旨――合理用药,这也体现了临床药学服务的核心内容和开展的必要性。另外,“临床中药学”这个提法很容易跟《临床中药学》这本教材混淆,《临床中药学》是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规划教材,因此笔者更倾向于“中药临床药学”的提法。
2 中药临床药学的发展现状
中药炮制经验总结篇三
[摘 要]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专业在不断完善实习管理体系基础上,积累了大量高校药学类大学生毕业实习工作实践经验。可以从实习基地建设、制度管理、培养方案设置以及内涵建设等方面开展改革措施,为高校药学、中药学类本科生毕业实习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性指导。
[关键词]药学;毕业实习;人才培养
药学专业培养具备药学学科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实验技能,能在药品生产、检验、流通、使用和研究与开发领域从事鉴定、药物设计、一般药物制剂及临床合理用药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药学在世界各大经济领域可以说是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医药公司的年经济效益增长率已经高于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1] [2]并且,由于它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已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
一、我校药学类专业学生近三年毕业实习工作概况
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类专业作为实践性学科,毕业实习是药学类各相关专业后期实践教学的主要组成部分。药学院每年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药学类专业学生的实习计划,毕业实习安排在第八学期进行,实习时间不少于16周,毕业实习工作主要包括毕业实习岗前培训,实习岗的设定与分配,实习过程监管,毕业论文管理、实习成绩综合评定等主要内容。其中毕业论文包括选题、开题、论文提交、论文评阅、论文修改、论文答辩等环节。近年来,我院药学类专业实习生人数较多,也给实习安排、管理、就业等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
从实习岗位分配情况表1中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还是留在本校和科研院所等主要基地来完成实习的,由于严抓毕业论文答辩,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学生的数量逐年下降。
从毕业论文的成绩分析上来看,校内基地的论文优和良成绩的数量还是明显高于校外基地,说明校内实习基地的质量还是高于校外。
二、毕业实习工作采取的措施
(一)完善管理制度
药学院重视实践教学工作,由学院相关领导、教研室主任、办公室和学生工作办公室相关人员组成毕业实习领导小组。同时不断完善相关管理制度,相继制订和修订了《药学院本科毕业实习手册》、《长春中医药大学药学院毕业实习及论文工作实施办法》、《药学院关于加强对本科毕业实习工作管理的通知》等文件,对毕业实习时间、实习内容、请假制度、毕业论文要求、毕业实习考核等有关问题做了相关修订。
办公室负责制订实习计划、下达实习任务、与实习基地沟通和指导教师的选派、组织论文答辩等工作,以及学生工作办公室负责学生的日常管理、过程监督等。各个部门联动,能够保证学生在实习过程中生活、学习、思想、纪律方面都有专人负责,推进实习工作顺利开展。
(二)改革实践教学模式
学院将实习与就业相结合,通过实习促进就业。学院和有招聘意向的有关用人单位沟通,邀请其到学校举办招聘会先聘用学生,后安排实习。此外,还与签订实习协议单位联系取得实习名额,在安排实习前根据学生的就业意愿安排实习岗位,力求达到实习促进就业,就业带动实习的效果。
(三)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
随着学生数量的不断增多,学院不断拓展药学类的校内外实习基地,不断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4]通过在药学院科研实验室、研发中心、人参研究院等部门建好校内主基地,同时也与省内科研院所和知名企业为主的18家校外实习基地签订了实习协议。这些实习基地包括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吉林省中医药科学院、吉林省药品检验所等省内一流的医药研发机构,也包括修正药业集团、北京双鹭药业、敖东集团、吉林紫鑫药业等国内知名的药品生产企业。这些基地科研水平高、设备先进、专业仪器门类齐全,能够满足学生实习的专业需求,保证实习质量,通过实习也缩短了学生步入社会的适应期。
(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院在实习前强化基本实验技能训练,开展专题讲座,把20项基本技能考核和综合性实验作为毕业实习的一部分,纳入教学计划并赋予学分。20项基本技能都是化学基础课各种基本实验操作,综合性实验根据不同专业,分为三类,中药学类学生完成中药来源、鉴定炮制加工提取分离制剂成品质量检验药理药效的全过程;药学和制药类学生完成原料、药物合成制剂成品质量分析药理药效药物代谢全过程;生物制药专业学生完成生物药物发酵制剂质量分析药理药效全过程,以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为毕业实习和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实验技能的强化训练,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得到了提升,获得了实习基地的好评。
学院定期组织有关管理人员到各个实习基地检查实习生的实习内容和进度,了解学生的表现情况和毕业论文撰写情况,及时总结,做好实习监管。
严格做好出口把关。每年5月末学生从实习基地返校后,利用1周左右的时间完成毕业论文修改和完善,在6月初由学院统一组织毕业论文答辩。答辩组根据学生论文创新性、规范性、科学性及学生答辩情况打分,近三年评选出优秀论文167篇,但同时有28名学生因论文不合格延期答辩,其中有12人因延期答辩不合格而延期毕业。
三、实习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药学类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取得了良好效果,但当前实习工作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如毕业实习与就业矛盾,个别企业要求签订三方协议的学生在实习期就进入试用期状态,实习期间安排大量的日常事务性工作,科研工作或生产实践内容较少,与毕业实习相关性不强等。
目前学生在就业去向上选择医药销售类岗位的学生比重偏大,部分企业要求学生提前上岗,这部分学生的实习条件参差不齐,实习质量无法保障。
实习单位反映的主要问题是部分学生自律能力较差,组织纪律观念淡薄,学习主动性不够强,基本实验操作技能差,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不强,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实习学生提出的要求主要围绕个别单位专业不对口,部分生物制药、制药工程等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实习内容与中药学、药学等理学类专业学生相同,不能体现工科专业特色和要求;个别单位因科研条件所限,带教教师指导不足等原因也影响了个别学生的毕业论文质量。
四、提高实习工作质量
(一)要以人才培养质量作为核心,将实习工作做精
应根据各专业的特点及学科的特殊要求、根据医药行业的需求和医药教育发展的状况,充分考虑学生就业、考研、教师的科研工作以及横向联合科研项目的需要,制订针对性、实效性更强的实习方案,特别是要做好制药工程、生物制药等工科类专业学生的实习方案设计。
(二)要以内涵建设搭建框架,将实习工作做硬
要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和带教教师的培养,为毕业实习工作提供有力保障。[5] [6]要重视发挥实习基地的作用,听取他们对药学教育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专家指导、项目合作、带教教师交流培训等方式,培养一支专业水平高、经验丰富的带教教师队伍,提高实习质量。
(三)要完善和健全各项制度,将实习工作做细
要进一步完善实习工作的质量监控体系,针对学生就业、实践教学的发展形势完善毕业实习教学和管理办法,为实习工作提供制度保障。要进一步完善实习检查制度,由药学院领导、专家和教学以及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组成实习检查小组,加强对实习工作的交流与检查,要通过实习小组负责人对各实习点的情况进行动态管理,加强实习监管。
(四)要明确各方人员的岗位职责,将实习工作做实
药学类专业学生毕业实习包含的环节涉及学生管理、教学、就业等多个部门的工作范畴,不应只是教学部门或行政部门的事,要明确各部门、实习基地各方人员在实习过程中的管理职责。[7] [8]只有既有横向分工,又有相互协助,才能做好现阶段的实习教学工作。
[ 参 考 文 献 ]
中药炮制经验总结篇四
在意大利著名医学史家卡斯蒂廖尼的著作《医学史》中,“中国医学”的地位显然与中国的悠久广大极不相称,而且“内容过于简陋,且有谬误之处”。主译程之范先生省略未译。这是一部被广为采用的权威的教科书,世界上很多主流国家的医学毕业生从这部书中知道人类医学的历史和贡献。
当我们了解了关于医院、西药进入中国的那段悲怆和被湮没的历史,了解了现代医药制度所依赖的近现代“科学主义”理论基础,也许我们能够更深切地感受到原因。往者已逝,来着可追。当我们的医药制度改革面临“拐点”的时候,重温历史,也许能帮助我们思考路在何方。
上 篇 清朝时期
西方医术作为上帝的“神迹”在中国现身
1692年末,神甫洪约翰和刘应带着一斤金鸡纳霜应诏进入紫禁城。此时康熙皇帝卧病不起,此前,各种医术均已试过,当然包括各种秘方异术。西方传教士当然也是秘方异术之一。四位朝廷重臣被召进宫,他们自告奋勇为皇帝试药。晚上他们当着皇帝的面喝下金鸡纳霜药酒。第二天凌晨,几位大臣安然无恙,皇帝喝下了药,下午高烧没有再起。从十七世纪开始,类似的“神迹”经常出现在传教士的书信中,医生传教士的历史显然要开启崭新的篇章。
世界上第一个医疗传教士应该是卡斯伯•g•s医生,他在1730年到达印度,却不幸在一个月以后因痢疾病逝。医生传教士进入主要是为传教士健康服务的,早期传教士和家庭成员死亡率非常高,一半以上患过重病。但十九世纪英美新教团体对医学传教一直持非常谨慎的态度,怕医疗对象延伸到教会外部,会对传教的主导目标有所妨碍。1835年,东印度公司医生郭雷枢在《中国丛报》上发表《关于雇请开业医生作为传教士来华的建议》,第一次提出“医疗传教”的特殊理由:中国人不能理解抽象的真理,却对世俗的身体和利益有超乎寻常的关注。既然如此,就可以首先通过改善他们的世俗境遇,然后再仅仅引导他们进入信仰的思考。他甚至详细论证了行医过程中得到的信息,不仅对传教事业和贸易事业都有极高价值,还可以改变中国人的错误思想体系,接受欧洲的哲学和科学体系。
1835年11月4日,伯驾在广州开设“普爱医院”,可能是新教在华“医疗传道”的最早记载。但早期,传教一直是主业,内地会创始人戴德医生,从伦敦到上海,终日忙碌于祈祷和宣讲福音,提出“前进与深入”,坐镇武汉,指挥内地会成员向中国四面八方扩散,甚至派传教士从缅甸进入云南。主张医疗、经费筹集等只是传道手段,严禁本末倒置。
医院和教堂合二为一
在建筑规划中,大礼拜堂居于正中,医院和学校围绕两旁。候诊室被改造成教义宣传室,颁发展示宣教手册和图片,墙上也挂满祷文和圣经绘画。对住院病人,教会每天晚饭后有半小时宣讲,并发给大字号中文印刷手册。因为病人中多数是文盲,1929年沧州医院一份报告说,传教士还发明了一套70个印刷符号的汉字注音系统,用来学习汉字和圣经。不少医院还有追踪离开医院的病人的种种方法。通过救赎身体达到救赎灵魂,这是教会的权宜之计。
和传教士的设想不同,中国人自古虽有延医诊治的习惯,但护理和治疗程序都是在家庭环境中完成的。在长沙雅礼医院,开始接待病人的两个星期,一个患重症大叶肺炎的学生被抬进来。第三天,病情进一步恶化,抬担架的中国男子跪在胡美医生面前,告诉他赶紧把病人送回家:“我知道街上人们在说什么。如果他死在医院里,你以前的所有工作都白费。”胡美不得已送回了病人,内心却无法原谅自己。他的中文老师告诉他,中国人死后,尸体会停放在家中等待灵魂回来,如果死在外面,灵魂将找不到栖息之地。不论对皇帝还是百姓,西式医疗都只是病笃乱投医的奇方异术和权宜之计。
黑暗、高大、与世隔绝的教堂
研究者曾对晚清的344起教案进行分析,发现因谣言而起的教案达202起。当年曾国藩处理天津教案后得出结论,民众对教会以及西式医院的反感和不安是由于:教堂终年闭锁大门,使人无法窥测里面的行为;到教堂治病的人,常常有被留不出或坚不肯归者;常常死人和收留将死之人;外科手术和医学标本采集让人惊骇;婴儿死亡;药剂和圣礼让人神秘;黑袍和白袍都是丧服的颜色;使用女护士;受治妇女裸露身体;教堂中人员分类而处,甚至母子终年不得相见。
后来,教会意识到西式医疗和手术与中国人的公开医疗过程很不相同,于是也尝试在露天公开手术。英国长老会医生豪伊,于大树下为一位妇女实施了一只病眼的切除术。他特别将切下的病眼装在酒精瓶中还给患者,以免留下挖眼入药或炼银的把柄。
在江西山区,传教士布斯菲尔德医生也公开做了一例外科手术。手术中,家属因为惧怕鲜血涌出,竟躲避回家。手术后,医生把染有血迹的衣服拿到溪中清洗,病床也放到屋外展示。村民们传言,鬼会寻衣服、溪水、绷带上的血迹而来作祟。鬼最终没有来,病人渐渐康复。这件事传遍了村庄。
祈祷、死亡、外科手术与“采生折割”
在因谣言而起的教案中,因“采生折割”而起的谣言占48起,是最多的。“采生折割”是中国古代的一个法律用语,意思是杀人取五官脏腑,折割肢体。明清刑律中有严惩采生折割的条款。史料显示,宋代湖广一带即有杀人祭鬼,杀人役鬼风俗,明清以后又发展出各种妖术伤生的罪行,如取孕胎、幼童身体某部为“药引子”。清乾隆十四年出现过潘明皋刨掘和收购孩尸炼熬合药的案件。晚清广东一麻风病人花120两银子,雇人挖取人胆治病,结果挖胆人被官府凌迟处死。
“采生折割”之所以成为反教话语,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从谣言的想象制造到偶然事件引发的暴烈运动,充分反映了基督教和解剖学在当时民众眼中是如此接近“异端”:耶稣不过是一个能治病的凡人,所行解剖术,不过是折损人体,以达妖术目的。“有病不得如常医药,必须教中人来施针灸,妇人亦裸体受治。如不愈,死后剖其脏腑头颅,考验病之所在,著书示后。”咸丰十一年的《湖南合省公檄》对教会采生折割的抨击有:_妇女,割取子宫中黑色红色颗粒物质,使妇女终身不育;以水滴童男顶门,或以膏药贴眉额,童精自下部流出,数日童瘦软而死;入教者将死,屏弃家属。念经之时,剜目剖心,为造银之药,然后以布束尸。
病人带回乡村的话题往往是手术室、麻醉剂和挥舞小刀的医生。一个村妇好容易被说服到了手术台上。当她被皮带扣紧时,她突然惊跳起来,高声尖叫:我看到一群送葬的人围着我,要杀我!完成骨盆手术后又把白色药片放到她嘴里,说帮助她入睡。护士一离开她就把药吐了,害怕这些穿白丧服的人是给她毒药的另外一批要给她送葬的人。她也非常恐惧住院,周围没有亲戚朋友,只有行为古怪的传教士和医生。
当然也有不少人疾病解除了,对医生和传教士的偏见消失了,但因此直接导致对上帝的精神信仰的人少之又少。来自贵州的一个肿瘤病人写了如下感谢信:“回家后,我将每天烧香点蜡,向地磕头,回谢神圣的基督和上帝及上天的庄严崇高,我将把他们的名字写在纸上广泛向众人传播。”他把基督、上帝、佛道和天混为一谈。传教士福特在山东登州传教时,被民众认为是圣人孔子的化身,鼓动人们向善。不少中国人把基督圣礼加于道佛仪式之上,就认为完成了转变。一些传教士认为,中国本土缺乏对罪恶的忏悔、悲伤和把基督作为救世主的欣喜,许多人把基督当作“泥神”祭祀,当下可能是虔诚的,但仪式结束之后,就像一场弥散和一场戏剧结束,对其日常的行为方式的影响微不足道。
另一方面,传教士也经历着心灵的忧虑。伯驾忏悔道 :“每周我都急于医治所有病人的身体,但至今还没有唤起他们的灵魂对天国的渴望。”到二十世纪初,医学院和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医院作为福音传播的功能则不断退化。以协和医学院为例,1920年后,以传教士医生为主体的外国职员大幅度下降,差不多由没有宗教背景的外国人取代。外籍教授从100%降至48%,主体语言变成中文,外籍职员从73%降至25%,外籍护士从59%降至4%。以后协和的毕业生也很少到教会医院工作。当年郭雷枢提出的“以末逐本”的设想,最终已经完全本末倒置了。
中 篇 民国时期
拯救国家与拯救疾病
民国初年,医学改革倡导者黄子方指出:“残废衰弱,社会之病也;疾病伤痛,贫国之道也。目今工厂役人如牛马,夭折残废者接踵相闻,应如何订立卫生法令以取缔监督;贫民阶级,居邻厕食无择,实为病弱之种、疫疠之源,应如何改进,此皆公共卫生之责。”所以当时个人卫生与疾病,已经和强国强种相联系。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个人健康同时也和精神文明相呼应。
最早的公共卫生行政机关隶属于警事机构。当时警察监管的无非是环境公共卫生,1932年5月,江西爆发霍乱疫情。省务会议决定由各警务段强迫注射防疫针。户籍警挨户带领市民前往注射,宪兵队前往茶楼和街头巡回注射,水上公安局检疫医师派往客轮注射,共计43000余人。经过两个月努力,疫情被控制。此次染病1326人,死亡500余人。警察在公共卫生事件中功不可没,只是将如此重大责任交付给没有专业知识的警察,无法担当。
兰安生:从临床医学到地段保健
1920年,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派遣浦埃德女士到北京协和医学院筹建社会服务部。社会服务部的主要职责是沟通医生和病人的关系,并延伸到减免医疗费用,资助衣物、食物和路费,殡葬救济等。其第一卫生区事务所统计数字记载:1933年减免医疗费84人,救济帮助总人数388人,第二年减免医疗费215人,救济帮助总人数增至644人。十九世纪下半叶,预防医学兴起。1921年,基金会借聘兰安生为协和公共卫生系主任。兰安生认为必须脱离纯贵族精英教学模式,拥有开放的教学现场。于是他走出校门,与当时市政当局协商,最后成立一片示范区,管辖人口5万人,挂牌“京师警察厅试办公共卫生事务所”,后划归北平市卫生局,范围也扩大到10万人。
兰安生使医学院学生可以从群体角度了解和解决健康和疾病问题,许多学生在示范区实习过。他建立了示范区居民出生和死亡统计表,划分成12个派出所管辖地段,大约10名公共卫生护士常年在自己的划定区域内定期进行家庭访视,并有规范的编号和访视记录。示范区与医院和政府有良好的合作关系,重病患者被介绍转入合同医院,进行传染病隔离,接生,孕产妇婴儿护理,摊贩食品、公厕和供水卫生的常规检查。作为一种模式,北京相继成立了更多的卫生事务所以覆盖更广大的区域,一直至北京远郊。
接生婆、阴阳生的没落
老北京通例,产婆在产妇临产前三四星期认门,临产接生,婴儿生下来3天主持“洗三”仪式。洗三是按照一套固定的程序给婴儿洗澡,有许多吉祥词:“洗洗头,做王侯;洗洗腰,一辈倒比一辈高。”接生婆在洗三过程中,实际上是有更多的司仪性质,功能为敬神、祝福和祛病,所以主要作用不是体现接生技术的娴熟。阴阳生则是主持丧葬仪式的,控制出殡时间和安葬方位,需要训练二十年的经验。其开具的“殃榜”成为死亡凭证,民国以后,须凭殃榜到卫生局换取出殡执照。
在卫生事务所成立之前,出生调查多由户籍警察调查户口时进行,常有遗漏,日期也含混,多有把调查日期填成出生日期的情况。有居民怕多抽税,往往瞒报。卫生示范区建立后,有专职生命统计调查员,情况大大改变。1928年,示范区开办接生婆讲习所,接生婆每月必须呈交报告,所需脐带敷料、消毒药品必须向事务所购买。1930年正式成立保婴事务所,全面负责全市妇婴保健工作,监管接生婆,包括对接生婆的培训和对不合格接生婆的取缔。
示范区建立后,阴阳生的职权已缩小到开具死亡原因报告单,家属持单到警段填死亡报告单,同时电告生命统计员亲往调查,才可装殓。出殡执照,由统计员填发。但死亡原因一项,因阴阳生毫无医学知识,填写不符合当时_门的死亡原因分类。1935年,阴阳生被彻底取缔,死亡原因鉴定责任落在了生命统计员身上。遇有死情可疑者,可报告区署核夺。区署将派警察和生命统计员一起调查。这说明,生命统计员还拥有部分警察权力,类似当代的法医。
现代医疗进入乡村:陈志潜“定县实验”
和兰安生进入城市底层不同,陈志潜,这位协和高材生,也是兰安生的学生,在1932年1月16日,和同事一起奔赴华北平原上的农村――定县,广大的中国实际上就是由2000个这样的县构成的。他要把现代医学推到农村中去。在当时“科学主义”受到广泛顶礼膜拜的时候,陈志潜看到了农村完全不同的景象――他不得不信奉“平民主义”。
开始他显然受到老师影响,选择了万人的人群标本,做了疾病与死亡原因调查。出生率为40‰,死亡率为32‰,婴儿死亡率为199‰。6岁以下儿童死亡原因主要是腹泻和痢疾。2030例死亡报告分析,37%可以预防,32%可以早期治疗。显然,陈志潜和同事们的能力对改变这一切来说太微薄了。他密密麻麻的调查笔记本上,更多地写下了这样的数字:定县40万居民,年人均收入30元,只够勉强生存的食物。全县446名行医者,256家草药店,1/3集中于个别乡,一半的乡什么都没有,472个村中的220个村,连巫医和游医都没有。
通过严格的成本核算,他按区、乡、村行政结构设保健院、保健所、保健员。保健员在村民中直接筛选,只经过2周的速成西医培训,管理一个有12种常见药品的小药箱,不付薪水也不收药费。1935年已经有50多个村设立保健员。保健院成为中心位置的简陋平民医院,辖区大概为100个村庄,只收住院病人,每年可治疗600人,行大小手术1000次,每年花费4万元。保健所每年可治疗病人5千人,每年经费1400元。研究者的总结报告认为,没有薪酬和持续培训,保健员不能成为一种职业,只是临时救济。另外对中医的排斥,完全忽视了中医在民间尤其是农村数千年的影响。
中医存废:艰难的退却
在城市和集镇,街道上常常有各色招牌和幌子,上书“祖传国医”、“世代国医”、“华佗再世”、“善治奇症怪疾”。医技高超的老中医往往在家中应诊,称为“医寓”。他们一般只开方不供药,求医者自觉将酬金装在信封里,多少不拘,称为“包封”。这大概是纯粹的医生,收取诊疗费。各色药铺,老板一般都是中医,自己会坐堂处方,也自己炮制出售中药,不仅医药不分家,还集医药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时髦的话就是科工贸一条龙。药店也有雇请坐堂医生的,病人看病买药,可以增加药店收入。这些都是有固定地点的。另外一类是游医或草医,有看病为主的;有摆地摊医药兼营的,多数是老字号药铺的“零售店”;偏远地区摆摊的称为草医,多是出售当地特产药材,比较类似今天的中药材推销商,分高摊矮摊。高摊有 “柜台”,地点固定,矮摊就是地摊,游弋不定。不管坐堂还是游医,都有一个特点,就是个体经营,一对一服务,一直没有现代医药机构的雏形。
中医以带徒弟的方式传授。有家传和祖传,也有拜师学技,但大部分是同乡和亲朋好友。学徒除了在药店做杂务,还替师傅做家务杂活。正式的业务传授主要是读典籍,断句,背汤头歌,采药,加工药物,熟悉各种药物。以后就开始试诊,师傅看病,徒弟号脉,师傅口授处方。再进一步就可以徒弟看病开方,师傅审查增删处方。所以中医有很强的经验性,水准参差不齐,判断检验标准模糊。1929年,西医余岩提出“废止中医案”,引发了中医存废的重大争论,余波至今不绝。
废除中医论者首先将中医与社会革命联系起来,认为犯罪、迷信、贫困等社会病态存在,就是没有充分倡导“社会医学”即西方医学的缘故。不仅把中医等同于巫祝迷信,而且给西医寄予了强国强种的终极目标。当大规模传染病袭来,中医只能面对个体做有限的治疗。要求实行“公医制度”,所有医疗机关由政府设置,负担经费,保障全民健康。西医成为科学,救国,强壮,新医的代称,中医则成为迷信,亡国,贫弱,旧医的同义语。
支持中医的抗辩声比较微弱,但认为消毒预防只是近30年才为世人知晓,中国人口之众,“可知细菌早之毒,不因旧医而蔓延。”所谓防疫,先造恶空气,给人民造成恐怖,是外货推销的伎俩。海关报告,西药输入中国每年达一亿元以上。关于公医制,抗辩者指出,_总理的新中国方略只说矿山、森林、铁路归国有,民国中央党部规定医师为自由职业,药业为交易职业,不应该被国家垄断。
在疫病流行时期,投放中药在一定范围内确是有效的。但中医师的个人经验对防疫效果取重大作用。如荆门名医覃玉亭治小儿天花,敢用猛药,效果极好,医师不仅要冒风险,还特别依赖个人经验,难以推广。
_一直对中医参与现代医疗持暧昧态度。1936年《中医条例》公布,规定中医师在通过考试或从学校毕业取得证书后,须经内务部审查批准,方可执业。同时规定,中医有服从法院公安和当地行政机关的义务,规定遇有传染病、中毒者必须向当局报告。但中西医对“传染病”概念有所不同,以后一直成为中医自我改造中的重要课题。
下 篇 共和国时期
中西医结合的起起落落
新中国成立后,提出了预防为主,面向工农兵,团结中西医三大医疗政策。1950年上海夏令防疫运动中,首次系统地组织中医参与。中医防疫工作委员会组织相当严密,有事务组、宣传组、推行组等,参加临时学习班143人。后来全国各地纷纷仿效。有群众问中医为什么以前只治病,不说讲卫生可以防病?中医很坦白地说,以前不懂科学。现在__教我们用科学方法治病,还用科学方法防病。中医工作比较松散,采用当时很流行的批评与自我批评来解决。中医往往因防疫知识储备不足,难以应对民众五花八门的问题。广州中医参与防疫,有人怀疑其能力,当地媒体特别说明,中医主要负责宣传、登记和消毒,参加注射者极少,而且都在医院工作过。全市二十多个区,只有3个区中医参加了防疫运动。当时的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著名老中医陆渊雷认为预防不能代替治疗,预防不难学习。中医如果不能治疗,那与消灭中医无异。
1949年,河北平山县回舍镇来了一支防疫医疗队。当地有7位医生,2位西医只当过看护和司药,中医也大都只当过学徒。防疫队长提出和当地医生一起诊病。正好有3例肺炎,防疫队药到病除,并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菌,中医深受震动。当时,非常强调中医进修西医的速成。
_正式规定为6个月。为了让中医迅速识别常见病,有些课程略去不讲,而是用新名词理解旧病症,诊断靠近西医规范。每种病只讲:新旧概念,简单病因,主要征候,诊断要点。进修班都有临床实习,主要是病历记录,学习简单诊断、仪器使用和化验。分散在城市中的中医往往是通过防疫运动接触西医的,不少因此而转成西医。湖北汉川县1963年调查结果,全县175名中医,只有17人半改行,3人未改行,其余全部改行成为西医。中医人才在基层出现断层。
团结中医的时间并不长,中医仍面临边缘化的命运。有的地方把中医当作廉价劳动力,连续两三个月参加临时性防疫任务,甚至不给微弱的补助。有地方把防疫工作都交给私人开业的中医。医院要求中医写病历,要写西医名称。中医使用西医技术不够纯熟,难免导致医疗事故发生。因此发生的判刑、批斗会,私人开业中医胆子越来越小,怕负责任,出现开和平药现象。河北中医当时流传三怕:怕给干部看病,怕治重病,怕治不好进_。
中药炮制经验总结篇五
[摘要]该文介绍了福建特色的中医药膳食疗,重点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福建中医药膳食疗在教学、科研和临床、科普及研究开发工作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提出了药膳行业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药膳食疗学科的发展前景和发展方向。
[关键词]福建省 药膳食疔 中医药学 科发展 展望
0 引言
中医药膳学是研究我国传统食养、食疗的理论和经验,并使其不断提高的一门医疗保健的应用科学。中医药膳食疗是中药的重要应用形式之一,是中国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膳食疗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从“医食同源”、“药食同源”出发,以中医药学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养生保健、治疗疾病为目的,结合中国烹饪技艺,加工为色香味形兼备的各种形式的膳食,寓医药于食,在长期的实践应用过程中形成了自身的优势与特点。从中药的角度来说,中医药膳食疗属于调节生理机能或养生保健的用药。中医药膳的主要功效应该界定在保健功效方面,即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对人体预防疾病发生或/和调节人体生理功能活动的养生功效,属于中医“治未病”和康复保健的范畴。实践证明,若能合理使用,对于增强体质、预防疾病、促进康复、延年益寿等,是有所裨益的。但是,不能无限夸大中医药膳食疗的作用,必须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应用,不能代替药物或其它疗法的常规诊疗。
随着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疾病谱变化、年龄结构的变化,目前全世界对传统医学重新认识,对中医药“维护健康”有很大的期待。近年来国内外掀起研究从天然植物、矿物和动物中开发保健药物、食品的热潮,挖掘福建特色的药膳食疗,总结所做的工作,提出存在问题,展望发展前景,明确努力方向,对发挥中医药膳食疗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1 福建药膳食疗特色
福建物产丰富,药膳食疗原料资源丰富。福建省中药材产区可分为闽西北中低山盆谷野生药材区,闽中中低山野生药材区,闽东北沿海丘陵盆地药材区,闽东南沿海平原家种、海洋药材区,闽南沿海南药、海洋药材区,闽西南中低山盆谷野生药材区。福建省共有药用资源2576种,其中药用植物2139种。药用动物418种、矿物药19种。福建省产的道地药材有龙眼肉、白花蛇舌草、青皮、狗脊、泽泻、南板蓝根、荔枝核、厚朴(凹叶厚朴)、穿心莲、绿衣枳壳、薏苡仁等。此外,莲子、乌梅、栀子、太子参、茯苓、青黛、麦冬等药材亦很著名。台湾、东南亚以及遍布世界各地的华人华侨,用中医中药治疗疾病已十分普遍,因而当地的植物药市场在一定程度上是以中医中药为基础的市场。
保生大帝“药签”广为流传
吴真人,名吴卒(音tao),字华基,号云冲,福建同安白礁人(今属龙海县),是北宋闽南一带著名的民间医药学家。吴卒一生行医济世,救人无数。被宋朝、明朝皇帝9次追封为“妙道真人”、“忠显侯”、“灵护侯”和“保生大帝”等。人们对吴卒的崇拜和信仰主要是源于其高明的医术。吴卒生前医术高明,尤其精通运用青草药及针灸疗法。吴真人药签中体现擅用药膳补虚扶正、调理脾胃等,在临床各科均有使用。
在慈济宫药签中常用药膳原料中常用药50余种,其中药食两用的有凤凰退(凤凰衣)、冬瓜、桂圆(龙眼肉)、海参、淮山药等,占近一半,大部分是廉价易得的原料。常用食物有猪瘦肉、小母鸡、羊肉、鸭肉、鸡肝、猪肺等。药签中的药膳方一般药味少,剂量轻,并注重安全使用药膳原料。吴真人药签中的药膳方,非一时一朝之方,乃综合历代医家的养生经验,大部分为行之有效的著名药膳。且药膳形式多样,有炖品、羹、茶剂等,用法讲究又容易操作,至今在闽台临床与生活中还被广泛使用。福建药膳食疗的习俗在今天的医疗保健中仍有其优势和重要的价值,尤其是在闽南、台湾等地至今非常流行,这与吴真人的影响、民间信仰密不可分。
在闽台两地,几百年来都有中秋节吃柚子的习惯,有些村庄,中秋之夜不仅吃“柚子果”、“柚子蜜饯”,还点上“柚子灯”,喝“柚子茶”,寓游子团圆之意。闽台民间多用此茶防治腹痛、腹泻及消化不良诸症。同风共俗的台湾和闽南人既重传统中药又重食料选择,自古以来,台湾和闽南人常用“四神汤”当菜汤,“四神”指的是中药茯苓、淮山药、莲子和芡实。此汤味道鲜美,有健脾养胃,滋补健身之效,主治乏力体倦、心悸怔忡等症。人们经常用“四神”炖鸡、鸭、鸽或猪肚、猪小肠等。《台湾风物志》中记载:“台湾人很重视食补,有饮四神(臣)汤等俗。”在台湾嘉义,有个叫“益元堂”的中药店专门摆摊设点营售“四神汤”,连同药渣盛于碗中出售,顾客连汤带渣吃下,既益健康又解饥渴,被称为“养生妙品”。流传至今、久负盛名的老范志神曲、秋水轩百草神曲、紫华斋神曲、菊水轩茶饼、陈杏圃茶饼等也属于药膳茶剂。闽台饮茶都有配茶点的习惯,天福茗茶系列茶点许多就是属于药膳食疗。
客家药膳保存古朴风格
客家是一个具有显著特征的汉族民系,也是汉族在世界上分布范围最广阔、影响最深远的民系之一。由于本民系发展有其独特的地理条件、历史背景等,药膳别具特色。客家先人经历几次大迁徙之后,承传中原饮食文化的基础,与当地畲、瑶等民族、部落的食文化相影响、相融合形成的独具风格的客家药膳食疗文化。客家地区山多林密,中草药资源丰富,如苦斋(苦菜)、铁包金、香藤根、鸡骨草、鸭脚草、溪黄草、苎麻、鼠曲草、鱼腥草、紫苏、艾叶、葛根、血皮菜、夏枯草、汗头菜、山苍子根等,客家人常用草药和野菜制成各种佳肴。清明节家家户户做艾饭,白头翁饭,即用艾叶或白头翁和米捣碎做成棵。客家特色药膳杀了鸡鸭猪,喜欢以当归,党参,枸杞,红枣蒸吃,如陈皮鸭,玄参舌,天麻兔,杜仲腰,当归鞭,川贝脑均为著名药膳,甚至喜欢药膳治病,脚痛以草药煎猪脚,肚痛以猪肚煲胡椒,咳嗽以杏仁百合蒸猪肺,头晕食天麻蒸猪脑。客家药膳菜具有浓香、醇厚、鲜润的特点,略偏咸油,在使用香辣佐料上更为突出。至今各地客家人都有“食擂茶”的风俗习惯,客家擂茶,是居住于我国湘赣闽粤和台湾一带客家人最普通和隆重的待客礼节,是祖国茶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它以古朴见趣,以保健见效,闻名遐迩,蜚声中外。擂茶味道鲜美,既可解渴,又可充饥,且有预防疾病的功效,特别有乡土风味,为多数人所喜爱。此外,尚有擂茶粥,据考古发现,在长沙马王堆一、二号汉墓出土竹简上在“苦羹”的记载,这种“苦羹”就是用茶和米做成的茗粥,而这种苦粥亦即现今所称的“擂茶粥”。擂茶粥具有生津止渴、清热解毒、预防中暑、滋阴祛湿、润肺化痰,健脾养胃、提神醒脑、解除疲劳等诸多功效,成为民间防病、疗疾、健体的保健饮食,广泛流传于民间。除擂茶药膳茶外,客家人还擅长将当地青草药与食物相配,做到药借食味,食助药性,变“良药苦口”为“良药可口”。常作为药膳汤料的有溪黄草、山苍子根、鼠曲草、淮山、土茯苓、鱼腥草、鸡矢藤、六棱菊等。客家当地青草药用于药膳食用可以说是客家民间饮食的一大特色。如“生地土茯苓汤”、“香草小肠汤”、“败酱草排骨汤”、“巴戟天炖龙骨”等。永定采善堂万应茶起源于距今有200多年前的清朝嘉庆年间,由著名客家老中医卢曾雄依据30多年临床经验,对胃肠积热引起的腹痛、腹泻、痞满、便秘;中暑所致的发热、恶寒、呕吐、泄泻;饮酒过量所致的恶心闷乱及外出水土不服、晕车、晕船、伤风感冒诸多各证有较好的疗效。目前,采善堂开发了姜茶等多种药膳茶剂。客家药膳食疗原料中,茶籽油特别受重视,在客家地区的栽培和应用历史悠久,先民早就懂得利用种子榨取茶油,以供食用,或作为食品加工应用。客家药膳中茶籽油被认为具有润燥润肠、生发润发、清热解毒、清利头目、清湿热等作用,在客家产妇坐月子时,饮用茶油煮的鲫鱼汤催乳等。
畲族药膳预防补益同重
畲族是我国东南沿海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宁德地区,龙岩、三明、闽南一带也有分布。1000多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畲族人民创造了包括畲族医药文化的灿烂的畲族文化,畲族民间医药源于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充实、提高。同时,受汉医药的影响,通过长期的交流、融化,逐步形成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民间医药。畲族民众历来重视食物的补益作用,畲族地区广泛流传“九药不如一补”的说法,注重食物的凉热属性而施补;提倡“以防为主”,强涮未病先防,益体健身。畲旅药膳大部分均以青草药配合肉类炖汤。例如蚕豆、仙鹤草、黄毛耳草煮鸡蛋防治过劳乏力,痧暑吐泻,上巳菜与猪小肠同煮防治皮肤瘙痒,野鸽子与肉桂同煮食用,防治小儿哮喘。毛大丁草研粉与糯米粉调成米糊防治小儿疳积。畲族民间防治风寒感冒,常用红菇、藿香、葱白、生姜、辣椒、红糖等煎水服用,在农忙季节,常用白牛胆、勾儿茶、黄花远志、盐肤木等具有滋补作用的草药炖兔子、鸡、鸭、猪脚等食用,既可增强体力,又可预防因繁重体力劳动所造成体质下降而引发的疾病。
传统节日药膳凸显民俗
福建很多习俗事象都是围绕着春夏秋冬中的二十四个节气展开,民间药膳也不例外。福州市中医院肖绍玮主任以四时节气为线索,对福建岁时民俗饮食,阐述其与中医药的密切关系,在预防保健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如春季养生应用具有平肝安神、健脾养阴之功的清肝饮;夏季养生应用“五花清暑茶、六仁汤”,作为保健茶和清热解暑的“防暑清凉茶”及佩香包、戴肚兜等;秋季养生应用清燥润肺茶与祛火散来清热润燥;冬季养生应用则宜温补,萌育元气,养精蓄锐。福建地处南方,雨水多、湿气重,民间药膳偏重于强身健体和祛风除湿;此外,民间药膳在妇女经期及胎前产后应用尤多。
城乡人民除重视一年一度的正月春节、二月清明节、五月端午节之外,尤其喜欢“三个节日”:即中秋节(八月十五日)、重阳节(九月九日)、祭灶节(十二月二十四日)。常吃各种应时瓜果,诸如:龙眼、荔枝、枇杷、桔子、柑、柚子、余甘、橄榄、香蕉、杏子、柿以及各种瓜类。千百年来周而复始。积累经验,从中探索防病疗疾的方法。
节日中的饮食是特色菜的集中体现,如特色闽菜中包含许多中医药膳食疗精髓,闽莱始终把烹调和确保质鲜、味纯、滋补联系在一起,而汤最能体现菜的本味。闽菜重汤而考究,无汤不行,一汤十变,百汤百味,汤成为闽菜的精髓,所以福建药膳食疗多以汤见长。福州首席大菜佛跳墙主辅料中也加入桂皮、八角茴香、生姜。“龙凤功夫茶”,以蛇骨加水和生姜片、精盐上笼,炖至出味,制成蛇骨汤,再在紫砂茶壶中,置放鸡脯肉、蛇肉、人参叶、铁观音茶叶,浇入蛇骨汤,上笼蒸熟即可,此菜如同饮茶一般,味醇甘甜,滋补养颜。其他如“姬松茸炖水鸭”等都很有特色,连素菜“半月沉江”也以汤见长,其当归香气渗透于汤菜中。闽南地区冬至熟地煲羊肉、当归鸭等久盛不衰。
民谚折射福建文化底蕴
民以食为本,安身之本必资于食,2000多年来福建生民积累了丰富的药膳食疗经验。在历史长河中,大浪淘沙,流传不衰的绝大部分是符合医理的真知灼见。它根植于民间沃土,世世代代父以传子,婆以授媳,故能生生不息,并将这些经验以谚语的形式概括流传。罗宝珍先生积多年努力,搜集整理了大量相关谚语,显示药膳食疗的文化底蕴,可作养生指南。其内涵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①关于防病治病。例如,“夏食绿豆汤,清热解毒赛神仙”(宁德),“夏天一块瓜,胜似白虎汤”(南安),“绿豆芝麻糕,常吃不长疮”(光泽),“嘴你伤风不伤风,三片生姜—根葱”(南安),“喝鹅汤吃鹅肉,一年四季不咳嗽”(尤溪),“上床水果,下床粥”。②食物性味不同,营养人体有异。如“葱补丹田麦补脾”(福州),“鸽子补气,萝卜破气”(将乐),“吃了狗肉暖烘烘,不用棉被可过冬”(清流),“要想皮肤好,米粥加红枣”(武夷山)。③总结了食物盛产季节采食进补的经验。例如,“正月二韭好食肉脯”(泉州),“三月芥菜赛灵丹”(南平),“菠菠菜,三月众人采”(福州),“十月萝卜赛人参”(宁德)。谚语揭示百姓喜闻乐见的既朴素又实惠的养生之道,既讲究药物的作用,又讲究食物的调养,符合中医药学的科学精神。
药膳食疗古方沿用至今
《肘后备急方》记载,羊肾苁蓉羹,用于肺结核体虚症。《成方切用》记载,蟠桃果以芡实、莲子、枣肉、胡桃仁、熟地、猪腰制成,用于脾肾虚。《随息居饮食谱》记载,桑葚膏加淮山、花粉、芡实,用于糖尿病。《本事方》记载,麻仁苏子粥用于肠燥便秘;《准绳方》记载,茶梅丸、绿茶、乌梅用于痢疾、咽痛。《医学衷中参西录》记载,水晶桃,用胡桃仁,柿饼蒸透点心食之,适用于久咳肺虚。《顾松园医镜》记载,风髓汤,用牛髓、白蜜、杏仁、山药、胡桃仁,用于肾虚贫血。以上这些药膳食疗古方一直沿用至今。
2 福建药膳食疗学科的发展概况
名中医在临床药膳食疗中的应用
俞慎初教授重视药膳食疗在临床上的应用
我省名老中医均十分重视药膳食疗在临床各科的应用,国家级名老中医俞慎初教授在临床上善于应用中药药膳,民间药膳,积累了较为丰富的临床经验,如治疗风寒湿痹症,常用七叶莲根、土金针头、南天竹根、鸡屎藤等炖瘦肉服用;治肝胆疾患,常用玉米须、糯稻根、薏以仁、板兰根、白毛藤等水煎代茶;治疗过敏性风疹块,应用徐长卿、地肤子、白鲜皮、京蝉蜕等炖肥肉,均有良效;治头痛,用石橄榄炖瘦肉等。脾虚久泻证,给予服用自拟的“四味健脾散”(山药、茯苓、芡实、扁豆各等量,研粉)每次一匙,加面粉三匙,白糖适量同炖。俞教授用药剂量、剂型多样化,如自制鼻炎茶(袋泡茶)治疗鼻炎。他积数十年应用药膳经验,采撷历代文献精华,编撰《保健药膳集萃》一书,分保健药膳、保健饮料、食疗粥谱、食疗面点、食疗良方、药物食物功用表、《纲目》食治七个方面,记有230余种,简便有效,一册在手,犹如医生在侧,可以随借以防治疾病。其中素食良方,尤具特色,举数例如下:①大枣健脾煎(大枣、山药、莲子、扁豆、白砂糖等,有健脾胃、养气血之功)②川椒煨梨(川椒、大雪梨、砂糖、面粉等)寒热并用,药性趋于平和,专攻寒热夹杂型咳喘。③橄榄萝卜煎(鲜橄榄、鲜萝卜)有清热生津、消积化疲之功。④五米什锦(玉米粉、红枣、核桃、炒芝麻、炒花生米、葡萄干等)有健脾补胃、养血安神之功。⑤荠菜蜜枣汤(荠菜、蜜枣)有降血压、抗肿瘤作用。
盛国荣教授在茶的应用中融入养生学说
国家级名老中医盛国荣教授,在茶的应用方面独具一格;盛老对中国茶不但情有独钟,且推崇备至,称茶乃古今中外最佳保健饮料。盛老认为,就养生而言,喝茶应喝热茶、喝好茶;早晨空腹时少喝,夜里临睡前不喝;许多人把喝茶与进补对立起来,一进补就不敢喝茶。盛老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茶特别是绿茶含有多种维生素以及叶绿素和胡萝卜素,这些都是人体所需要的。“解补”一说并不科学。进补若与饮茶间隔两个小时,绝对相安无事,补品中的有效成分该吸收的早就吸收了。上世纪70年代,他撰写的《茶叶与健康》一书就风行全国各地;80年代,他的《饮茶养生》一书由海内外的商务印书馆一版再版,于东南亚畅销不衰;90年代初,他为精品季刊《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首卷撰写了长篇宏论——《从现代医学看茶叶与保健的密切关系》,于医学科学的角度,全方位地总结了茶对人体的益处。耄耋之年的盛老,在世纪末年推出18万字的《茶与茶疗》,形成了他系统的饮茶养生学说。
叶锦先教授在药膳食疗中引进辨体施膳
体质作为一种生命现象,说明个体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不同体质常给我们不同的生命体验。中华医学会编制的《中医体质和判定》标准,中医将体质分为九类。叶锦先教授潜心研究体质数十年,经过医理和实践结合提出七种体质的主要特征、舌脉、宜忌食品及药膳食疗。举要如下:①阴虚型体质,以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午后颧热等为主症,涮养以滋养阴液为法,宜用清补类药膳,用甘凉滋润,养阴生津之食品,如百合玉竹地黄汤、麦冬沙参粥、桑椹枸杞洒等。②阳虚型体质,以畏寒肢冷,倦怠乏力,面白自汗,少气懒肓为主症,调养以温阳益气为法,宜用味辛温热之食品,如参附茯苓粥、桂姜羊肉汤、桂附烧羊肉等。③气血虚型体质,以面色苍白,萎黄或口唇淡白、四肢倦怠乏力,头晕目眩、心悸气短为主症,调养以气血双补为法,宜用味甘性温之品,如参芪糯米饭、桂圆葡萄汤、八宝蒸公鸡等。④痰湿型体质,以朐闷、痰多、肢重、声浊为主症,调养以燥湿化痰、健脾益胃为法,宜用味淡性温之品,如藿砂鲫鱼羹、莲子薏苡粥、藿蔻槟榔粒等。⑤瘀血型体质,以痛处固定、面色黧黑或口唇青紫、肌肤甲错或皮肤瘀斑为主症,宜昧辛甘,性温之品,如当归三七鸡、丹参桃仁粥、三七红糖饮等。⑥气郁型体质,以胸胁胀痛,心烦易怒,精神抑郁为主症,治宜疏肝解郁,调理气机之法,不宜选用阻碍气机的食物和中药,如香蕉茉莉花、合欢枣仁粥、笋虾莲子汤等。⑦阳亢型体质,以头晕目眩、头痛且胀、烦躁易怒、颜面潮红为为症,调养滋阴平肝、凉润潜阳为法,食宜凉润之品,如天麻鱼头汤、芹菜平菇炒肉、钩藤菊花饮等。
福州市中医院开展临床药膳工作走在全国前列
福州市中医院临床药膳近年已经走在全国前列。主要工作成就有:开展了福建省民间药膳调研、结合民俗节日推出地方节日药膳、进行临床药膳新品开发、将药膳推广到老年公寓,走了一条来自民间,应用到临床,再推广到社会的创新之路。中华中医药学会授予福州市中医院“全国优秀营养药膳食疗临床应用医院’荣誉称号。
专业人员形成临床药膳开发团队
福州市中医院领导、临床科室、药剂科、营养科相关人员紧密配合,形成宏大的药膳开发团队,进行药膳品种的开发工作。医院领导高度重视,从后勤保障、医院鼓励措施、制度引导都略有优势,临床各科医生认真地将药膳食疗列入临床辅助治疗方法,在临床诊疗方案中规范编写辨证施膳,对开展临床药膳起到了积极引导、有效推进的重要作用;护理人员把药膳食疗列入中医护理工作范畴,认真做好药膳食疗相关的健康教育工作,协助开展临床药膳食疗辅助治疗方法,参与药膳的科研工作,积极收集相关信息,提出建议与意见,以促进优化临床使用药膳的环节与流程。药剂科对药膳制作使用的药材质量严格把关,对药材品种是否可用于制作药膳、药膳产品的质量要求、保存等都有一定的研究,积极参与药膳制作流程与环节的优化创新;营养科同志积极探讨药膳烹饪技术,对已经形成的可定量、有定型、可批量生产的临床药膳品种(如糖尿病药膳馒头、胃炎馒头、八珍猪蹄等),配套了特殊设备。全院上下相关人员形成完整的药膳开发团队,保证了医院临床药膳工作有序进行。
建立临床使用药膳通道
全体医务人员,针对本专业业务开发各类中药药膳。这些药膳方有的摘自古书经典,有的引用自民间的单方、验方,有的根据个人的临床实践经验,有的通过参加各种药膳学术活动,受到他人学术思想的启发,开发符合本院实际情况的产品,临床药膳的开发重心放在适合调理慢性病药膳上。药膳开发的品种都经历了非常严谨的论证过程:构思立意——拟方反复试制——药膳反复品鉴——反复征求病人意见——医务人员反复讨论——反复改进处方一直至确定处方和工艺,待工艺流程稳定,药膳质量有保证后,建立临床使用药膳通道,把药膳投入临床使用,用于预防疾病、摄生自养、扶正祛邪、增强免疫功能、抗衰益寿、治慢性病等。阶段性总结后编写可行性的工艺流程,确定临床使用药膳通道,并定期优化。
“药膳食疗”列入省级重点建设专项
以黄秋云主任中药师为学科带头人的“药膳食疗”,2011年已被福建省卫生厅立项为省级重点建设专项,这将预示着福州市中医院通过专项建设,临床应用药膳工作将为其它中医院提供示范作用。临床各科常见病的诊疗常规中,药膳已成为很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医院健康教育资料中,药膳食疗占有很重要的篇幅。通过不懈努力,福州市中医院临床科室使用药膳覆盖率达50%以上,有多个药膳常用协定处方。目前,福州市各县级中医院都希望能共享药膳技术,以减少人力物力上的重复投资。
药膳产品支撑医院临床科研
福州市中医院近年来承担的市(厅)级以上药膳科研课题有5项,2006年承担的《中医辨证施膳辅助治疗2型糖尿病的临床研究》(课题编号wzy0617)课题中,给糖尿病患者提供的药膳品种十分丰富,既有地方特色的食疗佳品,又有大众化的蔬菜茶饮,主副食兼备;2009年承担的《主食药膳(糖尿病药膳馒头)在糖尿病防治中的研究与应用》(课题编号2009-s-94);2010年承担的《胃炎药膳馒头辅助治疗脾胃虚型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课题编号wzy0905):2010年承担的《养生保健药膳在福州市老年公寓中推广应用的研究》(课题编号2010-s-83),把传统中医药文化与弘扬尊老爱老传统民族美德相结合,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方面的优势,把养生保健药膳在老年公寓这个弱势群体中加以推广应用;2011年承担的《八珍药膳在骨折康复临床中的应用研究》(课题编号2011-s-70-2)把流传于福州民间、曾被广泛应用于骨伤科内伤疾病后期调养的药膳,应用到临床。对人体遭受外部损伤导致内部气血、经络、脏腑功能紊乱的内伤者,出现患者神疲乏力,精神倦怠,面色萎黄,心悸气短,气少懒言,形体消瘦,舌质淡白苔薄白,脉细弱症状的,采用八珍猪脚药膳内服每每取得良好疗效。
药膳有关的学会和协会及其工作概况
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中药药膳分会
2009年,福建中医药学会中药药膳分会成立大会暨中药药膳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培训班在福州东方大酒店召开,福建省卫生厅阮诗玮副厅长、时任省卫生厅中医处林秀明处长等1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成立大会,黄秋云当选为学会主任。2010年,福建省药膳学术年会侧重地方特色药膳的研讨,并成立了龙岩市中医药学会中药药膳分会;2011年,福建同春药业、福建仙芝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与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举办以“普及中医养生,推广药膳保健”为主题的药膳研讨会与膏方制作培训班;2012年,福建省药膳学术年会将在武夷山召开,并举办国家级中医药继续教育项目的全国药膳高级研讨班。从2009年以来,福建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举办了国家级、省级继续教育学术研讨班5次,每期都有会议药膳论文专集,现已编印5本,每次学术会议,都不失时机地把药膳提供到餐桌品鉴,据统计提供品鉴的药膳有81种,得到诸多专业人士的认可,同时通过品鉴,收到许多做好药膳工作的建议与意见,使药膳工作得以不断提升和发展。会员做了大量民间药膳调研工作,收集了很多民间药膳调研方,其中已整理35个膳例编入《左海药膳探骊》书稿中。
福建药膳研究会
福建药膳研究会为福建省非营利社会团体,集学术性、专业性及联合性于一体,主要由我省各市、县老科协会员等有志于药膳事业发展、研究的专家学者组成。叶锦先当选为会长,近10余年来,会长常在电台、电视台讲演药膳知识,1986年率团赴上海为全国中医院高级营养师研究班讲授“药膳食疗”,曾到天津、广西、成都、山东中医学院讲授药膳。举办了十一届榕城药膳品尝会,“保健药膳火锅’科教研究会、工会活动等药膳品尝会。近年来,本研究会为进一步开展科研工作,今后还计划建立“临床研究基地”、“理论文献研究所”、“中草药研究基地”等。为了使这项工作在有关县市进一步开展,拟在三明、厦门、宁德、南平、屏南、古田等地成立药膳分会,从组织上加以发展,在普及的基础上加以提高,与兄弟省市药膳研究会开展各种药膳学术活动。
教学和科普工作
药膳食疗列入教学内容
早在上世纪90年代,福建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林源东教授就开设《中医食疗学》课程,药学系的美容培训班开设《美容药膳学》等课程。目前福建中医药大学每学期均开设《中医药膳学》公共选修课,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以及护理学专业、海外教育学院部分专业为指定选修课,主讲教授华碧春、邱颂平等具备中医中药理论知识,是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师,在教学过程中播放各种药膳制作的视频,组织学生亲自烹饪家庭药膳,带领学生到百亩时珍园、中药标本馆认识中药,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受到学生的欢迎,为普及药膳食疗知识,提高学生的保健意识起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福建中医药大学学生每年举办药膳大赛活动,活跃了学生的课余活动。福建省老年大学自2002年始开设中医食疗与保健班,聘请华碧春、丁春、陈小峰等主讲,编写了《中老年中医药膳食疗与养生保健》讲义;福建中医药大学硕士导师黄秋云从2009年开始将药膳食疗列入师承教学和硕士生教学内容。福州市中医院把临床药膳食疗列入学生的实习和见习带教内容。
药膳食疗科普工作形式多样
多年来,福州市中医院专家团队在福州市各级老体协举办药膳健康大讲堂活动,到福州市14家老年公寓开展四季药膳养生讲座,在历年的科技周等科普活动中都积极宣传药膳,福州市中医院编印《药膳食疗科普宣传册》和《老年公寓养生药膳手册》,免费发放给百姓,福建省中医药学会授予福州市中医院“药膳学术活动的先进会员单位”荣誉称号。近3年来,福州市老年大学亦开办中医食疗与保健班。听众总数达2000余人,深受老年学员的欢迎,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福建药膳研究会会长叶锦先在福建中医学院第一届至第四届成人营养师学习班授课,并开展食疗教学和药膳品尝会多次,编著系列药膳食疗科普书藉10本,在福建电视台、教育台、福州电视台、省广播电台等定期开设讲座,宣传中医药膳食疗。曾受邀在福建电视台体育频道健康路8号介绍“药膳与体质”,在《福州晚报》撰写每周一膳;在《福建日报》每周文摘健康版介绍“药膳与体质”八种类型的药膳。华碧春教授曾受邀到福建海关、工商银行、教育厅、福建省农业厅、福州市烟草专卖局等老干科、中国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中信银行、农业银行福建省分行、农业发展银行福建省分行南平支行等讲授中医食疗与保健,受上杭县妇联、县工商联邀请作“常见病中医药膳食疗与保健”女性健康知识讲座。曾受邀在《每周文摘》撰写“春节常见疾病的饮食调理”;在《海峡导报》上开辟“哗教授谈中医食疗(药膳)与保健”系列专栏等。
学术交流工作
学术交流活动内容多,范围广
华碧春教授20余年来一直从事中医药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2007年~2008年应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邀请,以访问研究学者身份参与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与余仁生药业公司的有关中药安全与合理用药项目,出版《中医临床安全与合理用药》(副主编);目前主要从事中药的不良反应、中医临床安全与合理用药、补肾中药防治中老年疾病、中医药膳食疗与康复保健、畲族青草药和民间中草药整理等研究,华碧春先后主编或参编中医药学学术专著、教材、辅导材料等10余部,编著的《中医入门丛书》(编著《诊断》、《力药》)获2006年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著作奖一等奖,《袖珍中草药彩色图谱》被评为1999年华东区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被_出版发行管理局、图书出版管理局、中国出版发行协会评为“1999年农村读者欢迎的图书”。此外还担任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的二十一世纪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教材第一版《中医药膳学》编委等,尚著有《家庭进补指南》、《防癌与保健》(新加坡出版);承担或参与“闽东畲族青草药和福建民间中草药的搜集整理”、“福州市鲜草药的推广应用研究”、“厦门市鲜草药的推广应用研究”等多项科研课题;发表学术论文、教学研究论文20余篇,内容涉及中西医抗衰老研究的哲学思考、补肾方药延缓免疫衰老的探讨、闽东畲族青草药的现状及研究思路、中医药膳的安全与合理应用等。华碧春教授于2009年参加了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膳分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北京);在2010年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膳分会学术研讨会(上海)上,作了《药膳保健产品研究与开发的安全与合理应用的若干问题》大会主题发言;201 1年参加了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会议暨学术研讨会(长沙);201 1年参加了全国第三届中医膏方交流会暨膏方标准研究及人才培训高级研讨会(上海);2009年参加福建省中医药学会药膳分会成立大会(福州),并作大会发言《中医药膳的安全与合理应用》;2010年参加福建省药膳学术年会暨地方特色药膳研讨会(龙岩),并就《客家药膳特点的形成与研究开发思路》作大会主题发言;201 1年参加福建省药膳学术年会暨膏方制作培训研讨会,并作《代谢综合征的个体化药膳实施思路》大会发言;2009年参加第四屑海峡两岸(厦门海沧)保生慈济文化节“保生慈济与闽台中医药文化”研讨会,并作《慈济宫药签中的保健药膳研究与开发探讨》大会发言。此外,华碧春还担任国际药膳食疗保健协会副会长、常务理事,《东方食疗与保健》杂志编委;参与福建连江玉华山绿色食品福建黄兔药膳指导、福建大科集团药膳开发顾问、回春医馆药膳和膏方开发顾问等。肖诏玮和黄秋云参与主编的著作《百病中医简易疗法(科普著作)》被中华中医药学会评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科普著作三等奖”。
研发药膳品种围绕符合百姓需求
中药炮制经验总结篇六
自从西医引入中国,西方医学与传统中医之间就较量有余而合作不足。伴随着全球医学的蓬勃发展,中国的医学事业该何去何从?是坚持中西医各自为营、互相斗争,还是另辟蹊径,依靠独特的本土资源实现中西医结合来发展中国特色医学模式?事实上,中医与西医无论从理论体系还是诊疗手段都不是水火不容,反而有很多共通之处,也为中西医的结合奠定了基础。
1 中西医理论体系比较
西医来源于古希腊医学,现代中医传承于中国传统医学,这两种不同的医学体系,分属东西方不同的哲学体系,也表现着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西医强调致病因素决定疾病的性质,病理的变化决定疾病的转归,这是一种“以疾病为本”的医学模式。中医的思想方法和表达方式,取自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哲学,自始至终都致力于“以人为本”,在辨别阴阳的基础上看病施药,它不敌视疾病,而是发挥辨证的思维,找到问题的症结,即“西医辨病,中医辨证”。尽管如此,中西医在整体诊疗方面仿佛不谋而合,例如近年来who提出了“健康”新概念,注重身体、心理和社会的完好状态。中医自古就讲究“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与自然、社会息息相关,彼此影响。
对此,中国科学院余谋昌先生做了精彩的解读:西医以大量的客观数据为依托,善于精确地分析实验室、影像学提供的指标,对症用药,即治“人的病”;中医注重整体剖析因果,通过脉象、舌诊等辨证施治,即治“病的人”[1]。此外,与西医相比,追本溯源,中医的“治未病”和“药食同源”思想在哲学思维上更胜一筹――“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治未病”核心在“防病”,通过养生保健等提高机体抵御疾病的能力,从源头防止疾病对人体的侵害[2]。随着对祖国传统医学的重视,中医的“治未病”理论在实际应用中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例如中医养生讲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针对阴阳体质,个体化地提供饮食、进补、锻炼指导,促进阴阳调和,促进了预防医学与康复医学的发展[3]。
2 中西医临床诊疗技术比较
中医和西医在诊断疾病方面都注重对患者病史的询问,比如既往史、家族史、个人史的询问都非常的仔细。在体格检查方面,简单地讲,西医有“视、触、叩、听”,中医有“望、闻、问、切”,方法何其的相似。治疗手法方面,二者都注重一般治疗,患病期间卧床休息,必要的禁食,以及机体免疫力的提高。现代心身医学与传统中医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心身医学强调情绪、心理应激对身体免疫、循环、神经系统的影响,中医理论也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和“内伤七情”之说。
虽然中医学蕴含的文化底蕴深厚,但在临床诊疗方面与西医相比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①临床资料多来自医者的个人经验,循证医学的证据与前瞻性的研究资料均较少;②理论整体但不具体,无法从前沿的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免疫学角度分析疾病的病理生理变化以及药物的作用靶点;③治疗方案缺乏统一规范和指导;④缺乏客观公正的临床疗效指标;⑤新药的研发较为欠缺,而且原有的药材种类正在减少[4-5]。
诚然,西医以现代的科学知识(如解剖学、影像学、生理学、免疫学、病理生理学等)为基础,是发达的临床医学,更容易为公众接受[6]。中医中药也有其独到之处,医者整体把握患者的疾病状况,辨证施治,通过药物的联合应用,提高疗效,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对疾病的恢复和治愈有很大的作用[7-8]。如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血尿酸增高,西医治疗一般运用秋水仙碱、别嘌呤醇调节血尿酸并促进其排出,虽然一定程度缓解了疼痛症状,但患者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较多,使得患者依从性较差,很难得到治愈。中医学认为痛风是由于外邪侵入人体,与宿主交互作用,为湿浊、痰凝、血瘀、热毒的结果,所以在痛风的治疗上以清热利湿、化痰通络为主,选药注重君臣佐使的搭配,尽量提高疗效,减轻不良反应,使患者症状和体征都能得到明显的缓解。
3 互取精华实现中西医结合
实际上中西医各有所长,应该互相取其精华,提升医疗水平。比如,中医取自中国传统哲学,理论深奥,较难被外界所理解、认同,应该摒弃酒香不怕巷子深的传统思想,更开放地向世界介绍中医,使更多的人享受到中医带来的福音。对于一些慢性疾病,现代西医往往能力有限,中医通过对患者不断的调理,获得令人欣喜的结果。如对于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急性发作,西医通过适用抗生素、吸氧、止咳、平喘、化痰疗法,控制症状效果显著,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改善,但无法根治疾病,患者往往会有周期性发作,而且可能并发一些严重的并发症,比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心衰等[27];经验丰富的中医往往通过调理患者,循序渐进地根治困扰患者良久的慢性支气管炎,从源头阻止了疾病向更严重的方向发展,但往往疗程较长,起效较慢。故虽然中西医二者的理论基础和所依托的文化背景不同,甚至诊断方法与治疗手段也相差甚远,但其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保障和提高人类的健康水平,所以中西医结合医学已然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通过取长补短,寻找跨学科整合思路,使两种医学在理论健全、诊疗水平都得到更好的发展。《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研究发展研究报告2008》指出:中西医结合医学既不同于传统的中医学,也有别于现代的西医学,是取二者之长,相互借鉴,相互补充,以期达到中西医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是我国拥有原创优势的新医药学。
现今的中西医结合方法
简单结合:西医为主,中医保健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急性疾病要看西医,亚健康状态、病愈调理要看中医。另外例如在治疗恶性肿瘤时,人们总是首先希望通过外科手术根治,如果无法手术,则行放化疗、靶向治疗,只有当上述手段均告失败,才转投中医服用中药,期待发生奇迹。其实在治疗恶性肿瘤过程中,中医药可以全程参与,所起的作用已经超越了传统保健范畴。放化疗期间的副作用常是患者难以坚持的原因:化疗后患者常发生严重的恶心呕吐以及消化道溃疡,可以结合一些理气健脾、降逆止呕的中医药进行调理;环磷酰胺、阿糖胞苷等免疫_等的使用常可引起患者肝肾功能损害以及骨髓抑制,可以加用补气养血、排毒的中药改善。但这些都必须经过肿瘤科医生和中医科医生的协调和商讨,制订合适的治疗方案,切忌患者私自配药,以防产生其他不良反应。通过服用中药能提高免疫力,缓解疼痛,减轻放、化疗的副作用[9]。不仅如此,国医大师颜德馨教授对血液病的研究中,曾发现砒霜(三氧化二砷)可治疗各种急性白血病,并率先提出雄黄是抑制白血病的有效药物。
中医西医化 摒弃中医的传统理念,否认中医理论存在的必要性,肢解中药方剂,试图通过改善提纯工艺提纯中药单体成分,找到针对性的提纯药物,并且完全以西医的临床标准评价中药疗效。殊不知中药建立于整体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也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中药本身成分复杂、作用靶点多,而且不同的炮制方法,中药的作用机制可以相差径庭。比如生莱菔子用于涌吐风痰,炒莱菔子多用于消食除胀。总之,这种做法不仅收效甚微,甚至阻碍了传统医学的发展,也未能扩展西医的诊疗层面。发展中国特色医学,应该避免“中医西医化”的错误认知,承认二者并存、寻找互补的方面,在坚持“以人为本”的基础上通过开放性整合创造出新的医学模式更好地服务于人类健康与社会发展。
中西医双管齐下,互相补充 比如治疗周围性面瘫时,单纯的西医治疗,很难痊愈,单纯的中医治疗,往往能够治愈,但是疗程长,患者很容易失去信心[10]。在临床上,实验组在西医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辨证论治(如采取西医液体疗法加中医中药结合针灸治疗面瘫),对照组单用西医治疗,实验组极大地缩短病程,使患者能尽快地看到疗效,树立起战胜病魔的信心,结果痊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提高[11]。
再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疾病的发病原因复杂,均非单一致病因素。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案效果显著,但几乎需终身服药,并且伴随着疾病的进展,药物的敏感性降低、耐受性增高,使得患者不得不加大药物剂量或者增加药物种类。中药作用温和稳定,成分复杂,通过中西医结合,在常规西医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加入中医方剂或者中成药都可大大延缓药物的耐受性,调理患者体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也改善了单纯的中药治疗作用效果较慢、口感较差、患者不易坚持的缺点。
除此之外,中西医结合可以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中医学的针灸疗法,运用经络循行与脏腑关系的理论,可对某些疾病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如针刺四神聪、印堂、安眠等穴位可改善患者失眠健忘等症状,可以借鉴运用于早期老年痴呆的防治工作。如今,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神经保护已经成为研究的热点,也可以在中医的针灸学中另辟蹊径。
不仅如此,在思想上也可以通过结合互相弥补互相补充,比如,西医强调的“稳态”的概念,跟中医的“天人和谐”就有异曲同工之妙;心身医学强调心理因素的变化,可能通过应激对机体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产生影响,也恰好是中医哲学中“相由心生”的表现[12]。
实现中西医结合所需的努力
从美国政府号召攻克癌症到如今已经将近三十年,现在仍然没有更大的进展;除此之外,阿尔兹海默症、艾滋病及其他传染性疾病、遗传性疾病与精神疾病都还在研究试验阶段。而中医中药很多都对此起到一定的作用,例如青蒿素对疟疾的治疗效果就有目共睹,有关部门可以筛选出有效药物,对其进行临床药理研究,运用于临床工作中,为攻克这些疾病提供新的思路[13-14,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