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社保局金融功能 金融服务社会十篇(通用)

最新社保局金融功能 金融服务社会十篇(通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4 14:00:56
最新社保局金融功能 金融服务社会十篇(通用)
时间:2023-04-04 14:00:56     小编:zdfb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肯定对各类范文都很熟悉吧。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社保局金融功能金融服务社会篇一

导语:股权投资是指什么?金融市场的积累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可以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集合的功能。我们一起来看看相关的考试内容吧。

金融市场的积累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可以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集合的功能。在这里,金融市场起着资金“蓄水池”的作用。

金融市场之所以具有资金的积聚功能:一是由于金融市场创造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二是由于金融市场上多样化的融资工具为资金供应者的资金寻求合适的投资手段找到了出路。

金融市场的配置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源配置、财富再分配和风险再分配。

(1)资源配置。金融市场通过将资源从低效率利用的部门转移到高效率的部门,从而使一个社会的经济资源能最有效地配置在效率最高或效用最大的用途上,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一般地说,资金总是流向最有发展潜力,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最大利益的部门和企业,这样,通过金融市场的作用,有限的资源就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

资产价格下跌而减少。这样,社会财富就通过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

风险程度较低的人,从而实现风险的再分配。

调节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金融市场一边连着储蓄者,另一边连着投资者,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通过对储蓄者和投资者的影响而发挥着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

(1)直接调节。金融市场通过其特有的引导资本,形成及合理配置的机制首先对微观经济部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活动的一种有效的自发调节机制。

(2)间接调节。金融市场的存在及发展,为政府实施对宏观经济活动的间接调控创造了条件。货币政策属于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重要宏观经济政策,其具体的调控工具有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等,这些政策的实施都以金融市场的存在、金融部门及企业成为金融市场的.主体为前提。金融市场既提供货币政策操作的场所,也提供实施货币政策的决策信息。此外,财政政策的实施也越来越离不开金融市场,政府通过国债的发行及运用等方式对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加以引导和调节,并提供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手段,也对宏观经济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金融市场历来被称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和“气象台”,是公认的国民经济信号系统。这实际上就是金融市场反映功能的写照。

(1)金融市场首先是反映微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示器。由于证券买卖大部分都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人们可以随时通过这个有形的市场了解到各种上市证券的交易行情,并据以判断投资机会。

(2)金融市场交易直接和间接地反映国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金融市场所反馈的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信息,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制定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3)金融市场有大量专门人员长期从事商情研究和分析,并且他们每日与各类工商业直接接触,能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

(4)金融市场有着广泛而及时地收集和传播信息的通信网络,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已联成一体,四通八达,从而使人们可以及时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

证券市场指的是所有证券发行和交易的场所,非证券金融市场则是指除了证券以外其他金融工具发行和交易的场所。非证券金融市场包括股权投资市场、信托市场、融资租赁市场等。

股权投资指通过投资取得被投资单位的股份,即企业(或者个人)购买的其他企业(准备上市、未上市公司)的股票或以货币资金、无形资产和其他实物资产直接投资于其他单位,最终目的是获得较大的经济利益,这种经济利益可以通过分得利润或股利获取,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取得。股权投资市场,即实现上述交易过程的市场。

信托投资是金融信托投资机构用自有资金及组织的资金进行的投资。

现代信托的形成,标志着以自然人为受托人的民事信托向以法人为受托人的商业性信托的转变。当信托成为一种商业行为后,特别是其特殊的制度优势成为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后,信托这种服务方式的需求和供给的总和就形成了信托市场;也可以说信托服务业实现其价值的领域即为信托市场。

信托市场与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保险市场一起构成了现代金融市场。

信托市场的主体即为信托当事人。信托当事人包括信托委托人、受托人和受益人。受益人和委托人可以是同一人,也可以不是同一人;受托人可以是受益人,但不得是同一信托的唯一受益人。上述三者关系既是一种经济关系,又是一种法律关系,共同构成了信托市场的主体。

融资租赁又称设备租赁或现代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融资租赁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以转移,也可以不转移。

社保局金融功能金融服务社会篇二

;

在今年##省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省委、省政府正式提出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部署。基础设施变化将大大改善地方的投资环境,为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建设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因此,研究基础设施条件变化对区域经济的深刻影响,找准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切入点,提出相应的金融政策措施,发挥金融在支持中心城市和县域经济发展的核心作用,全面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极具现实和深远的意义。

一、当前##市基础设施条件变化的基本情况及对经济发展带来的深刻影响

近年来,##市着力改善投资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正发生着深刻变化。表现为:一是在公路方面,京福高速公路一期工程(##至福州段)将于近期通车,二期工程(沙县-将乐-泰宁-建宁段)年底前基本完成路基施工,桥梁、隧道基本贯通;泉三高速公路一期工程年底前部分完成控制性工程动工,二期工程及永安至武平高速公路预可研报告年内将通过省内审查;还计划改建、新建国、省道100公里,建设农村公路800公里。二是在铁路方面,除原有的鹰厦铁路外,长汀至永安铁路项目已进入前期工作。三是在能源方面,街面电站以及沙溪流域的西门水电站、台江水电站,金溪流域的大言水电站、黄潭水电站等一批水电项目正在建设;10个县(市)城区电网建设改造工程正在全面实施,永安火电厂扩建工程已进入前期工作。四是##机场的建设也摆上了议事日程。这些基础设施条件的变化将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深刻影响。表现在:

1、有利于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推进##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基础设施条件变化,京福、泉三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将进一步拉近##与福州、泉州、厦门的经济联系,有利于发挥##资源的比较优势,尤其是沿线的沙县、尤溪、永安、大田、将乐、泰宁、建宁等县,其丰富的旅游资源、水利资源、林竹资源、矿产资源将得到进一步开发,加速了##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步伐。当前对于推动已初具规模的##“绿色产业带”(林竹产业、生态旅游、绿色食品加工)的发展,形成与沿海“蓝色产业带”建设的遥相呼应之势意义非凡。

2、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打通山海协作通道,实现产业对接。##是全省老工业基地,拥有全省最大的钢铁、化肥、水泥、煤炭、造纸等企业。基础设施条件的变化,特别是高速公路的建成通车,有利于发挥区位优势,为这些企业的集装箱产品直接运抵福州、泉州、厦门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基础设施条件变化打通了山海协作通道,使##一批企业正在成为沿海产业的协作配套基地,为培育壮大##的冶金及压延、机械及汽车零部件、林产加工三个产业集群创造了条件。

3、有利于做大做强中心城市,集聚人流、物流和资金流。##市具有“移民城市”的人文特征,来明经商办企业的外籍人士较多。目前已组建南安、温州、长乐、福清、兴化、江西等六个区域性商会。通过整合资本和招商引资,一是带来了资金流。如6个商会已引进112个项目,有效激活和引进民间资本23.8亿元。二是带来了物流,特别是培育了##专业批发市场的发展。如南安商会的水果批发市场,年成交额达1.5亿元,已成为闽西北最大的水果集散地;随后建成或正在兴建的浙江温州商会服装商贸城、福清商会糖酒批发市场、长乐商会的五金电器城、兴化商会的建材交易市场和南安商会的粮食批发市场也具有相当规模。三是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进一步变化,城区“南拓北扩大西进”工程的实施,原有行政区划的调整(撤县设区),中心城市的做大做强,将进一步集聚##与外界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

4、为县域经济的加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基础设施条件的变化,改善了县域投资环境,方便了县域经济主动承接沿海发达地区的辐射。一方面,许多县域通过“沿海接单、山区加工”等模式,推动了资源转化型特色企业的升级,增强了具有县域特色的支柱产业和品牌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一些沿海优势企业通过独资或跨地区的控股、参股、收购、联合、兼并等形式,与县域企业组成企业联合体,实现了跨地区资产重组和优势企业扩张。

二、基础设施条件的变化使金融与经济发展的不适应性凸显

虽然基础设施条件变化对##经济发展带来了深刻影响,为地方经济的加速发展注入新的生机和动力。但是,当前金融整体支持乏力,与经济发展存在不适应性,主要表现在:

1.金融政策资源不足。基础设施条件变化后,对当地经济发展将带来深刻的影响,很需要相应的金融政策支持,但是金融政策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央行的货币政策传导在设计制度和协调上还存在不足。一方面,央行货币政策实行全国“一刀切”,没有实行区域性的货币政策;另一方面,央行的金融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政策与银监局的监管政策存在不协调方面。二是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变化,城乡之间的公里距离缩短,如何统筹城乡的经济发展的有关金融政策资源明显不足。三是商业银行信贷政策制约。当前,商业银行授权授信制度普遍高度集中,制约了基层行(特别是经济欠发展地区)的贷款投放能力,加上基层商业银行普遍实行贷款终身责任制,而激励机制却没有建立和完善,信贷人员贷款营销的积极性不高,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2.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建设严重滞后。随着基础设施条件的变化,县域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与金融服务弱化的矛盾日益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县域经济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县域金融机构逐步减少,功能渐趋萎缩;二是县域经济总量逐步增大,而县域商业银行贷款趋缓,市场份额逐步下降;三是服务方式和品种单一,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客户的需求;四是缺乏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能为其提供高效、快捷服务的地方中小商业银行。

3.农村金融体制的不适应性日趋突出。随着基础设施条件变化和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推进,农村金融体制与农业结构调整的不适应性日趋突出,表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农村资金大量外流,很大程度上削弱了农村信用社的资金实力,“一社难支三农”;二是农村资金的需求缺口不断扩大,结构调整主体贷款难的问题长期难以解决;三是农村贷款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在粮食主产区,农户、龙头企业贷款难的问题较为严重;四是农村民间借贷有所发展,提高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融资成本与风险;五是龙头企业的融资结构单一,过分依赖农村信用社和个别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六是农村金融服务品种单一,金融服务的时效性和连续性缺乏有效保障;七是农业发展银行政策性支农功能存在较大的局限性,严重制约了其支农作用的发挥。

4.担保、征信等配套服务体系建设滞后。从担保业发展看,一是担保公司分布较松散,实力弱。如##市11家担保机构,其注册资本仅5600万元,担保贷款占##市各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仅0.96%。二是担保公司自身存在风险隐患。担保公司普遍趋利动机太强,极易发生道德风险和经营风险,同时,主管部门监管制度不健全,外部监管难到位。三是担保公司门槛和收费偏高,大大增加了企业融资成本。从征信业发展看,目前人民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虽包含了众多企业的贷款信息,但尚未涉及个人信用信息。与工商、公安、司法、海关等部门未实现信息共享,难以对企业、个人作出全面的资信评估。

5.信用环境亟待改善。企业道德风险仍然严重,逃废债行为屡禁不止。如大田县自1998年以来,改制企业共153家,被市、县两级金融债权通报逃废金融债务、恶意拖欠银行贷款本息达16家,涉及的金额达2500多万元。

三、基础设施条件变化后的金融相关对策

(一)解决金融政策资源不足问题,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

1、人民银行要切实发挥好货币政策的指导作用。一要充分运用好“价格工具”,特别是利率工具,以增强货币政策的微观传导功能;二要搭建银政、银企沟通平台,定期与政府有关部门举办银企资金见面需求会,加大疏通货币信贷传导渠道的力度;三要通过货币政策的传导,引导地方产业的发展和产业的重新布局,防止一些高耗能、重污染行业的过度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四要加强同银监局的协调,防止出现货币政策的“中梗阻”,使金融监管工作与货币政策的执行相互支持,以提高执行货币政策的效果。

2、加快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步伐,完善信贷经营机制,进行激励与约束机制的创新。一是建立独立审查人制度。赋予客户经理相应的决策权限,对200万元以下贷款实行独立审查人制度,操作程序比照个人贷款;二是推行综合授信额度。简化贷款审批程序和审批环节,允许企业在授信额度内循环使用,随借随还,加快资金周转。

(二)适应基础设施条件变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分层次重组或重建金融机构体系,不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

1、在中心城市,应根据街道社区发展的实际,对现有金融机构进行重组,稳步发展各种所有制的金融企业,发展专业化金融服务企业,发展为社区服务的地方性金融企业。

2、在县城,要适应县域经济发展,重建具有行业特点或地域特点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区域性商业银行和地方性商业银行。要加快整体改制全市农村信用联社步伐,早日建设地方性商业银行。

3、在农村,要放开金融市场准入,实行金融机构多样化,鼓励各种经济主体积极兴办直接为“三农”服务的多种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允许有组织的民间借贷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开展金融服务。与此同时,加快建立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形成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商业性农业保险相互结合的格局,有条件的地方要对参加种养业保险的农户给予一定的保费补贴。调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职能,适当扩大该行的业务范围,允许其开办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贷款等,以进一步发挥政策性金融支农作用。

(三)构建对基础设施和支柱产业的金融支持体系

1、建立对基础设施和企业技术改造的长效投入机制。

①建立政府与政策性金融的长期合作机制。一要加强与国家开发银行的合作,发挥国家开发银行在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等经济发展领域和支持就业脱困、县域经济、环境治理、文教科卫等社会发展领域的综合作用;二要注重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合作,发挥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在支持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良种繁育、农产品加工、农业综合开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生态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综合作用,以提高当地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②加快金融租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金融租赁在促进企业技术改造、投融资、促销、变现和资产管理方面的功能,重点支持有市场、有效益、有发展前景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当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

③商业银行要积极探索直贷、银团贷款等多种方式,完善相关管理办法,满足大中型项目资金需求。

2、建立健全符合产业集群发展的支持体系。

①中央银行应根据当地的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和发布金融机构支持产业集群发展的指导性目录,明确支持重点。

②商业银行应建立一套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的信贷管理体制,加大信贷创新力度,探索和发展适合产业集群发展的贷款品种。如建立对同一产业链上不同环节的综合授信制度;对同一产业链上的上下游企业拓展票据融资业务;发放由同一产业集群的企业进行联保的联保协议贷款;对产业集群的大额资金需求,采取银团贷款的方式予以支持等。

③充分发挥信托业务功能,在产业集群中尝试开办信托贷款业务。

(四)破解中小企业或民营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1、积极探索建立中小企业投资公司,发展股权投资,解决中小企业直接融资问题。一是建立政策性的中小企业投资公司,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政策性投资机构应以财政出资为主;二是充分释放民间资本潜能,成立民间合伙制的投资公司。

2、商业银行应当充当融资租赁的主体和媒介,为中小企业开展融资租赁服务。商业银行应当利用自己的优越条件,宣传和推广融资租赁业务。

3、拓宽现有金融产品的运用空间,开发配套适用的金融产品。商业银行要拓宽存货质押贷款、仓单质押贷款、应收帐款质押贷款、保理业务、打包贷款、福费廷、出口退税托管贷款等业务的运用空间,积极探索以专利和商标等无形资产为标的质押贷款,帮助中小企业更加灵活、便利地运用现代融资工具。

4、在个别经济较发达、资金需求旺盛的县域,探索成立金融服务公司,批发和零售异地股份制商业银行的业务,借助一些金融产品,服务当地中小企业。

(五)适当放宽对支农贷款的监管限制,增强信贷支农资金实力

1、修改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政策,不硬性把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要求作为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贷款的前提。

2、不限制财政资金、事业单位资金等存放农村信用社,可委托农村信用社代理发放国家扶贫款、农业开发贷款、农村基础建设贷款。

3、加快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农民自愿互助担保,同时通过制度安排、财力扶持,催生一批专业性的农村信用担保组织,解决农民大额贷款难的问题。

4、要改变邮政储蓄层层上存的做法,建立邮政储蓄与当地农村信用社协议存款制度,以保证从农村吸收的邮政储蓄资金能够回流。

5、充分发挥利率杠杆作用,学习浙江温州作法,争取县以下农村信用社的存款利率上浮50%,通过吸收民间资本增强农村信用社资金实力。

6、适当增加人民银行支农再贷款指标。

(六)加快建立贷款担保公司的风险化解机制

通过建立市(县)担保和省级或全国性的再担保多层次信用补偿机制,再担保机构与担保机构签订再担保协议、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担保机构按预定支付再担保费,再担保机构则按照与担保机构的约定比例承担相应的风险。

(七)搭建信用平台,加快社会征信体系的建设。一要建立健全信用法规体系和管理体系。在国家信用法规体系出台前,应尽快在省内建立地方性信用法规;二要加强行业信用管理和企业信用管理;三要加强信用信息的归集和管理。把依法可以公开的与个人和企业信用有关的公共信用信息,提供给指定的服务机构,并做好相关数据的维护和更新工作;四要扩大各类信用产品的使用范围。在各项业务工作中,要求企业提供信用报告;五要促进信用中介服务业的发展。要鼓励发展以信用征信、信用评估、信用担保、信用管理咨询、商账催收为主要业务的信用中介服务业。

相关热词搜索:;

社保局金融功能金融服务社会篇三

;

摘要:社会养老金制度设立方式直接关系到一国经济体系的健康运行和发展。从社会养老金制度的产生和相当长的发展过程中,大多数国家大体上都是采用的随收随支的制度。这种制度一般只从政治、社会的安定等原因而设立的,没有考虑社会养老金制度对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作用,社会养老金制度只有社会保障功能。社会养老金制度合理安排金融功能,能够使社会养老金积累规模巨大的长期储蓄资金,促进资本市场的成熟发展,对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社会保障功能也得到加强。

作者简介:梅瑞江(1968-),男,河南洛宁人,河南大学经济学院金融证券研究所讲师、经济学硕士,主要从事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与经济发展研究。

在发达的金融市场,社会养老金是不可或缺的金融机构,发挥着独特的重要作用。如美国10多万亿美元的社会养老金不仅是居民消费剩余的重要分流渠道,而且在资本市场是最重要的机构投资者。然而,社会养老金首先是一个社会保障机构,基本功能是社会保障,社会养老金能否成为金融机构,发挥金融功能关键要看社会养老金制度的设计安排。本文试图研究社会养老金制度如何设计安排,使社会养老金既能很好发挥社会保障功能,又能成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使其发挥金融功能,促进经济发展。

(一)社会养老金的金融功能体现在能增加国民储蓄,调整国民储蓄结构

储蓄是投资的来源,而投资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根据世界著名计量经济学家w·里昂惕夫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所领导的一个小组的研究结果,当一国的经济增长率达到4%~6%时,平均的储蓄和投资水平必须达到20%或略低;增长率为7%~8%时,投资率应为30%左右;而要想维持9%一10%或更高的增长速度,投资率则必须高达35%~40%。我国80年代的总投资率平均为36.3%,所以可以支持年均9%的高速度,90年代头5年的总投资率则达到40%以上,所以经济增长率也进一步上升到近12%。我国在21世纪初的中期规划中提出经济增长率为8%,前10年的经济增长率为7%,如果不发生大的意外,我国在未来15年内的国内储蓄率应不低于40%,用以来保证这样的经济增长速度(武剑,1999)。

一个国家的居民消费剩余,转换为国民储蓄主要渠道有银行储蓄、商业保险储蓄、社会保险储蓄等形式。其中社会养老金的建立,使社会保险性储蓄迅速增加,从而带动总储蓄的增长。社会养老金作为一个长期的强制性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规模性,其他储蓄没有这种特点或这种特点不太突出。

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对储蓄的增长有很强的依赖性,不但总量上保持一定的增长,同时,结构上也要有合理性。银行储蓄多是短期储蓄,特别是居民银行储蓄多为一年或一年以下的储蓄,银行储蓄过多不利于直接转换为长期投资,特别是资本市场投资。因此,一国的储蓄以居民银行储蓄为主,不利于资本的形成。例如我国目前的情况就是国民储蓄中居民银行储蓄比率太高,对经济发展反而其负面作用。而社会养老金这种社会保险储蓄强制性、长期性、稳定性、规模性,更容易、更利于长期资本的形成。

(二)社会养老金的金融功能体现在对资本市场的作用

资本市场是要素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结构的“枢纽”,它不仅能调剂盈余方和使用方的资金头寸,使资本在全社会范围内实现高效配置,有利于资本向优化组合,还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社会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投资对资本市场的成熟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1.在资本市场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社会养老金作为一个长期的强制性资本化制度,具有长期性、稳定性、规模性,以及追求长期稳定投资回报的特点,不但稳定地增加证券市场资金量的总供给,而且社会养老金的投资注重长期性,交易行为较为确定,能够成为市场中最稳健的力量,在促进资本市场稳定性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

2.完善资本市场运行机制。社会养老金大规模投资证券市场,对市场基础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可以促进中央托管机构、清算和结算系统、簿记系统的进一步完善,大大降低市场交易成本,社会养老金投资管理中存在明显或隐含的信托责任,对广大投资者是一种安全保障,它将影响到受托资产的分离、与附属公司的关联交易、信息分布、会计和审计程序以及一般的道德准则等方面,其投资活动经常不断迫使证券市场更为有效和透明,有助于提高市场的流动性和透明度,完善资本市场的运行机制。

3.促进金融市场竞争,推动金融深化。社会养老金的崛起,对商业银行的主导地位构成巨大挑战,有助于增加金融市场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其流动性和效率,推动金融深化。同时证券投资基金的健康发展也依赖于社会养老金的资金支撑。因此,社会养老金金融功能的发挥带动的将是一个多个行业、多种金融机构的共同繁荣。

二、国外社会养老金制度改革及发挥金融功能的经验

外国社会养老金体制改革,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到1997年,全世界各国所有的公共和私人社会养老金资产规模合计已达15万亿美元,占全世界gdp的50%;其中,在强制性的公共养老基金资产中,公共管理的占45%(含部分职业计划),另55%为私人管理;在所有强制性和自愿型的社会养老金资产总额中,公共管理的比例占24%,另对76%为私人管理。

(一)改革筹资模式

社会养老金采用以支定收,不留积累,养老负担为代际转嫁的“现收现付”筹资模式。但是,在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退休人员占在职职工的比例日益提高的情况下,这种筹资模式必然加重年轻一代人的经济负担。如果保险金给付超出年轻一代人所能承受的限度,其超过部分只能由政府财政补贴。这难免会加重本来就债务累累的国家财政困难。因此,从上世纪70年代,许多国家开始废止单一的“现收现付”制,建立起混合型的部分基金模式,即一方面对已退休者的养老金继续实行现收现付;另一方面,为迎接退休高峰期的到来,预筹部分积累基金。有的国家则主要采用基金制。

(二)扩大私营社会养老保险市场

养老保险制度,社会养老金的私营化更有利于其金融功能的发挥。

美国政府为加快保障私营化改革的步伐,联邦政府一方面制定和实施免税优惠政策,另一方面以法规为手段,加强对私营社会保障业的管理,从而促使私营社会养老保障市场较快发展。据统计,1980年,私人社会养老开支为2553.2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9.4%,占当年全部社会养老开支的51.8%;到1992年,私人社会养老开支达8248.71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3.7%,占当年全部社会养老开支的65.2%。1980年,私人年金计划所拥有的资产共9680亿美元,1985年增加到18890亿美元,1990年达29960亿美元,1994年已上升到42440亿美元,2004年上升到10多万亿美元,而同期的银行存款规模仅有近5万亿美元。

毫无疑问,社会养老保障私营化、市场化除了减少联邦财政赤字外,还有利于社会养老金发挥金融功能,合理分配利用社会资本,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三)补充养老金代表着未来养老保险的发展方向

有关专家认为,基本养老金发展变化的余地已经不大。而且往往入不敷出,难以满足未来养老保障的需要。而后来出现的补充养老金(即主要由企业和雇员摊款建立的储蓄养老金和私营基金会养老金)的发展前景广阔。

早在19世纪80年代,补充养老保险就在一些欧盟国家产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大多数工业化国家将补充保险(主要是补充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与发展摆到了十分重要的位置上。20世纪70年代,补充保险更是在工业化国家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例如在这一时期,英国、德国建立了收入关联模式的有限程度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荷兰、芬兰、丹麦等“福利国家”建立了普遍保障模式下的补充保障制度,法国于1972年建立了全国统一的强制性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规定所有工资领取者都必须起码参加一项补充制度,瑞典也建立了全面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工业化国家社会保险制度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财政危机,进一步促进了补充养老保险的发展。1991年,法国共支付养老保险金7300亿法郎,其中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占33%;1975年,爱尔兰的补充养老金只有2.1亿英镑,占gdp的比重为5%,到1994年,这一比重增加到40%;在德国,汽车、化学工业部门有99%的企业,纺织工业部门有50%的企业办了企业养老保险,从投保人数看,已有2/3的从业人员参加了企业养老保险;英国是“福利国家”。但在养老保险方面也建立了企业补充保险制度,到1994年底,英国补充养老基金的总资产已经高达4600多亿英镑,且投资回报率一直良好,从而为缓解“福利国家”的危机起到一定作用,为英国政府所看好。有的人甚至预言,补充养老金最终可能取代目前基本养老金的地位,成为养老金的主流。

(四)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投资运营

1.管理。关于养老保险金的管理业务,大多数国家是由各种独立性机关或基金会负责,管理机关通常由受保人、雇主和政府三方组成的理事会领导。也有少数国家,其业务由政府的一个部门直接管理。

2.投资运营。养老保险基金的运营,虽受到广泛关注,许多国家的经验证明,对待养老基金的投资需要采取非常慎重的态度。一个国家养老金的资产组合往往同该国的资本市场和养老金政策有密切关系。因为养老保险基金的债务期较长,因此在养老金的资产组合中,可以降低流动性资产的比例,增加长期性、回报率较高的资产的比例。如德国、荷兰、瑞典和丹麦等国的养老保险基金,其流动性资产的比例都在4%以下。在实物资本方面,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一般集中于房地产。在金融领域,社会养老基金的主要投资方向是债券、股票及贷款。

(五)法制建设

世界许多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金融功能之所以发展比较成熟,一方面是源于其较强的经济实力,另一方面是靠完善法制来强制推行。例如,过去英国、爱尔兰在养老基金投资方面的法制滞后,所以都发生过养老基金诈骗或经营破产的案子。1986年,英国颁布了一套完整的包括规范基金投资的《金融市场法案》;1990年,爱尔兰颁布了《养老年金法案》,这些相关法律制度建立起来后,类似的案子再也没有发生过。可见,完善的法规体制是社会养老保险金融功能正常发挥的保证。

三、中国社会养老金制度金融功能安排的必要性和差距

(一)我国金融市场呼唤社会养老金发挥金融功能

高速增长的居民银行储蓄由于转化为长期投资的效率低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负面因素(人民银行公布的2003年上半年《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银行储蓄的分流,特别是向资本市场的分流急需社会消费剩余资金转化为社会养老金。与此同时,我国资本市场极其缺乏机构投资者和长期稳定的资金。这些因素成了我国资本市场成熟和未来经济发展的“瓶颈”。而健康发展的养老保险基金进入资本市场能为资本市场注入长期稳定、规模巨大的资金来源,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

(二)社会经济条件有利于社会养老金发挥金融功能

由于我国的社会养老金实质上仍然是现收现付制,而且我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重,使得社会养老金已经出现的财务危机将不断加重,社会保障功能受到严峻的挑战。其次,由于我国人口增长率逐渐放慢,很快会出现负增长,又加上未来一定时期我国经济仍然会保持高速增长,我国现在及未来的社会经济条件适合社会养老金制度设计成既有利于解决社会保障功能危机,又能很好发挥金融功能促进经济发展的制度(梅瑞江,2005)。

(三)我国目前的社会养老金制度存在的差距

1.社会养老金实质仍是现收现付制,不能大量积累养老基金。我国的社会基本养老金历年的收支基本保持平衡,略有节余(见下表)。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养老储备基金规模不超过2年的养老金支出的社会养老金为现收现付制。

2.补充养老金一直徘徊不前。我国的企业年金(补充养老金)目前很不发达,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从1995年发展到2000年底,企业年金制度覆盖560.33万人,占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员的5.4%。参保企业16247户。到2001年底,我国参加企业补充养老保险的职工只有193万人。以后的几年,一直徘徊不前。2004年我国出台了一系列的制度规定,效果仍不太明显。到2005年底企业年金达到680亿元,全国建立企业年金的企业达到2.4万个,参加职工924万人。只占当年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的7.04%。

3.私营社会养老保险市场未建立与法律体系未建立。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由政府组织和管理的社会保障制度,未建立适合经营投资的私营社会养老保险市场。

目前中国还没有专门出台社会保险法律。社会养老金的金融运作在许多领域无法可依。其他的有关政策有待完善。例如:2004年出台的企业年金的许多规定没有实施细则作指引,实际运作的难度较大,其定位、工作方式、权利和法律责任等无法明确,实践中大多数企业选择法人受托机构,企业年金理事会的受托人地位名存实亡。另外,如税收优惠政策等亟待完善。

据世界银行预测,如果我国的社会养老金制度进行金融功能改革,到2030年,基金总额将达到1.8万亿美元,位居世界第3(宋晓梧,2001)。因此,我国社会养老金金融功能的功能的设计安排,必将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编校:书明)

相关热词搜索:;

社保局金融功能金融服务社会篇四

(一)资本积累(聚敛功能)

金融市场的积累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可以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集合的功能。在这里,金融市场起着资金“蓄水池”的作用。金融市场之所以具有资金的积聚功能:一是由于金融市场创造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二是由于金融市场上多样化的融资工具为资金供应者的资金寻求合适的投资手段找到了出路。

(二)资源配置(配置功能)

金融市场的配置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源配置、财富再分配和风险再分配。

(1)资源配置。金融市场通过将资源从低效率利用的部门转移到高效率的部门,从而使一个社会的经济资源能最有效地配置在效率最高或效用最大的用途上,实现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一般地说,资金总是流向最有发展潜力,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最大利益的部门和企业,这样,通过金融市场的作用,有限的资源就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

(2)财富再分配。财富是各经济单位持有的全部资产的总价值。政府、企业及个人通过持有金融资产的方式来持有的财富,在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发生波动时,其财富的持有数量也会发生变化,一部分人的财富量随金融资产价格的升高而增加,另一部分人则由于其持有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而减少。这样,社会财富就通过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3)风险再分配。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厌恶金融风险较高程度的人可以把风险转嫁给厌恶风险程度较低的人,从而实现风险的再分配。

(三)调节经济(调节功能)

调节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金融市场一边连着储蓄者,另一边连着投资者,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通过对储蓄者和投资者的影响而发挥着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1)直接调节。金融市场通过其特有的引导资本,形成及合理配置的机制首先对微观经济部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活动的一种有效的自发调节机制。

(2)间接调节。金融市场的存在及发展,为政府实施对宏观经济活动的间接调控创造了条件。货币政策属于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重要宏观经济政策,其具体的调控工具有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等,这些政策的实施都以金融市场的存在、金融部门及企业成为金融市场的主体为前提。金融市场既提供货币政策操作的场所,也提供实施货币政策的决策信息。此外,财政政策的实施也越来越离不开金融市场,政府通过国债的发行及运用等方式对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加以引导和调节,并提供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手段,也对宏观经济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四)反映经济(反映功能)

(1)金融市场首先是反映微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示器。由于证券买卖大部分都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人们可以随时通过这个有形的市场了解到各种上市证券的交易行情,并据以判断投资机会。(2)金融市场交易直接和间接地反映国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金融市场所反馈的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信息,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制定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3)金融市场有大量专门人员长期从事商情研究和分析,并且他们每日与各类工商业直接接触,能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4)金融市场有着广泛而及时地收集和传播信息的通信网络,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已联成一体,四通八达,从而使人们可以及时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

社保局金融功能金融服务社会篇五

;

【摘要】本文通过论述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变迁、存在问题和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功能缺失强调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发展方向,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农村政策性金融是为了配合政府实现发展农村经济的政策目标,在农村特定领域内从事的直接或间接进行的政策性融资活动,兼有财政性融资和商业性金融的部分功能。在其履行职能或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具有逆向选择性、政策导向性、准公共性、可变性和阶段性等特点,对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具有十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明显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变迁

华夏文明起源于古代的农耕文明,到了商代,农业成为了当时社会最主要的生产部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农业也进入了精耕细作的阶段,农产品剩余促进了商品生产和货币交换,借贷信用活动也随之发展起来。当农业金融活动从一般农户和商人扩散到为国家所利用时,就打上了政策性的烙印。

(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秦汉时期,重农思想被推向高潮,朝廷推行了一系列的重农政策,借贷活动也随着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活跃起来。汉唐扶农思想得到了继承和发展。宋朝出现“青苗法”。清朝推行“摊丁入亩”,使得农民和手工业者白由迁徙,调动农民和其他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促进社会生产的进步。

(二)中国近代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同盟会政治纲领“三民主义”中提出“平均地权”。1925年,中国共产党始建地方农民借贷机关“农民银行”。抗战时期,敌后根据地成立和改组了一些边区银行与合作社,不仅把支援农业放在首位,而且重视政治政策性,坚持生产观点与阶级观点相结合。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银行于1948年11月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金融体系的正式形成。

(三)新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业政策性金融

从1949年到1978年,农村金融活动是按照人民银行的统一指令进行,不存在商业性银行,完全是政策性金融,甚至有些项目贷款属于无偿拨款。

(四)改革开放的现代农业政策性金融

1979年2月中国农业银行恢复成立,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信用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1994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目前,农发行已逐步形成了“两轮驱动”业务发展战略,即着力发展粮棉油全产业链信贷服务,着力发展以新农村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长期信贷业务。

二、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发展存在的问题

从世界范围来看,农村政策性金融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的推动和支撑作用。然而,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并出现了金融支农弱化的趋势,农村政策性金融更是严重缺位,这与我国农村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是不相符的。构建并完善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增强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

(一)农村政策性金融的供给不能满足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农业具有公共性特征,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化的金融来支持其发展。包括美、欧等发达经济国家在20世纪初期就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农业政策金融体系,来弥补农村金融市场发展的不足。我国农村保险市场发展严重不足,农村政策性金融不能得到保障,从而导致农村金融务供给严重不足。

(二)农村政策性金融实现的功能与需求不符

在实践运行中,农业发展银行逐渐成为农产品收购货款支持机构,服务的重点领域被局限在农产品流通领域。农业和农村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产和加工企业的培育、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等方面的金融供给没有足够的支持,对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形成巨大的挑战。

(三)运营机制不科学,缺乏可持续性

我国政策性金融主要由中国农业发展银行负责实施,农业发展银行在实际运作过程中承担了较多的农业政策性功能,没有完全按照市场规则处理事务,根据农发行发放的贷款是否能够满足政府要求进行考核,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这种模式下往往导致运作的高成本和低效率。

(四)资金来源渠道与业务周期不匹配

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功能主要集中于支撑国家中长期涉农产业政策、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的落实,这些投资往往投资周期长、数额巨大、经济效益低、资金回笼慢。资金来源的短期性与政策性金融业务的长期性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增大了政策性金融业务经营的困难和风险。

(五)立法严重滞后,缺乏有力的法律支撑

农业发展银行已经运转了10余年,围绕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的发展,政府也出台了一些文件和章程,但是与其配套的法律迟迟没有出台,使得农村政策性金融相关活动缺乏法律依据,也难以形成有效的法律约束,严重制约了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健康发展,也给监管部门的监管工作增加了难度。

三、农村政策性金融的功能缺失

目前,我国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缺失严重,农村政策性金融体系不够完善,功能缺位现象严重,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需求不相适应。具体来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金融机构形式单一

只有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专门经营农村政策性金融业务,缺少政策性保险机构和政策性担保机构。农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也承担部分政策性金融职能,但毕竟以商业性金融为主。

(二)农发行开办政策性金融业务困难较大

农业发展银行自身生存与发展陷入困境,难以完全承担起农村政策性金融的重任;农业银行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职能错位,不能有效履行农村政策性金融职能;农村信用社因开办小额信贷,造成部分经营亏损,承担农村政策性金融职能也陷入两难境地。

(三)农村政策性金融与财政性金融功能分割影响农村政策性金融功能

近年来,中央明确了“多予、少取、放活”政策,提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国家财政向农村转移支付也在逐年增大,但未与政策性金融资金配套使用,政策性金融发挥的作用不明显,支持“三农”发展的效果不佳。

农村政策性金融具有商业性金融的既有特征,又兼具财政性融资的政策性特征。所以,农村政策性金融资金应当实行有偿使用,但考虑政策性特征,所以要执行低息优惠利率;农村政策性金融机构的不能以盈利为目的,而以贯彻落实国家农业政策,促进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为己任,充分体现政策性金融的“市场+政策”的特征。

参考文献

[1]李银珠.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1999.

基金项目:粮食安全与农业政策性金融研究,项目来源:黑龙江省金融学会,项目参与人:姜睿、李莹、杜学军、高雁南、杨婷婷。

相关热词搜索:;

社保局金融功能金融服务社会篇六

关于金融市场的功能大家有了解多少吗?下面考试网小编为大家分享了银行从业知识点:金融市场的功能,仅供大家来参考。

融通货币资金是金融市场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金融市场一方面为社会中资金不足的一方提供了筹集资金的机会,另一方面也为资金的富余方提供了投资机会,即为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搭起了一座桥梁,使社会资金实现在盈余部门和短缺部门的融通和调剂。

通常货币资金总是流向最有发展潜力、能为投资者带来最大利益的地区、部门和企业,而金融资产的价格变动则反映了整体经济运行的态势和企业、行业的发展前景,是引导货币资金流动和配置的理想工具。

金融市场的参与者通过买卖金融资产转移或者接受风险,利用组合投资可以分散那些投资于单一金融资产所面临的非系统性风险。

金融市场的投融资过程就是风险管理过程,股票市场、债券市场、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为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分散化的投资、风险转移策略等提供了基础支持和多种实现工具。如利用套期保值、组合投资、期货期权、金融互换以及保险机构的保险单等,可以达到风险转移、风险分散的目的。

金融市场可以通过其特有的资本聚集功能和引导资本的合理配置的机制,发挥对经济的调节作用。金融市场的经济调节功能既表现在借助货币资金供应总量的变化影响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又表现在借助货币资金的流动和配置影响经济结构和布局,还表现在借助利率、汇率、金融资产价格变动促进社会经济效益的提高;借助于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为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调节宏观经济提供传导渠道。

通过金融交易中买卖双方相互作用过程所形成的价格,使金融市场具有决定和发现利率、汇率、证券价格等金融资产价格的`功能,为金融资产交易提供价格依据,并通过调节价格引导资源配置。

金融市场是国民经济景气情况的重要信号系统,是反映国民经济情况的"晴雨表".首先,在一个有效的市场中,证券交易行情能够反映企业的经营管理情况及发展前景,从而成为反映微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示器。其次,金融市场交易能够直接和间接地反映国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能够反映宏观经济运行的信息和运行状况。

最后,在金融国际化条件下,通过国际金融市场上的信息传播,金融市场能够反映世界经济发展的情况。金融市场所反映的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信息,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制定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也可以为企业、个人的投融资决策提供信息依据。

金融机构具有决定和发现利率、汇率、证券价格等金融资产价格的功能,为金融资产交易提供价格依据,并通过调节价格引导资源配置。这体现了金融市场的()功能。

a.资源配置

b.资金融通

c.经济调节

d.交易及定价

【正确答案】d

【答案解析】一定要对金融市场的优化资源配置功能、经济调节功能、定价功能有所区分,否则在选择的时候很容易混淆。优化资源配置功能最主要是引导货币流动和配置。经济调节主要着眼点在影响经济结构和布局,交易及定价功能有决定利率、汇率、证券价格等重要价格信号的功能。

 

社保局金融功能金融服务社会篇七

导语:金融市场又称为资金市场,包括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是资金融通市场。所谓资金融通,是指经济运行过程中,资金供求双方运用各种金融工具调节资金盈余的活动,是所有金融交易活动的总称。

金融市场的积累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引导众多分散的小额资金汇聚成可以投入社会再生产的资金集合的功能。在这里,金融市场起着资金“蓄水池”的作用。

金融市场之所以具有资金的积聚功能:一是由于金融市场创造了金融资产的流动性;二是由于金融市场上多样化的融资工具为资金供应者的资金寻求合适的投资手段找到了出路。

金融市场的配置功能表现在三个方面:资源配置、财富再分配和风险再分配。

(1)资源配置。金融市场通过将资源从低效率利用的部门转移到高效率的部门,从而使一个社会的经济资源能最有效地配置在效率最高或效用最大的用 途上,实 现稀缺资源的合理配置和有效利用。一般地说,资金总是流向最有发展潜力,能够为投资者带来最大利益的部门和企业,这样,通过金融市场的作用,有限的资源就 能够得到合理的利用。

(2)财富再分配。财富是各经济单位持有的全部资产的总价值。政府、企业及个人通过持有金融资产的方式来持有的财富,在金融市场上的金融资产价格发生波动时,其财富的持有数量也会发生变化,一部分人的财富量随金融资产价格的升高而增加,另一部分人则由于其持有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而减少。这样,社会财富就通过金融市场价格的波动实现了财富的再分配。

(3)风险再分配。利用各种金融工具,厌恶金融风险较高程度的人可以把风险转嫁给厌恶风险程度较低的人,从而实现风险的再分配。

调节功能是指金融市场对宏观经济的调节作用。金融市场一边连着储蓄者,另一边连着投资者,金融市场的运行机制通过对储蓄者和投资者的影响而发挥着调节宏观经济的作用。

(1)直接调节。金融市场通过其特有的引导资本,形成及合理配置的机制首先对微观经济部门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到宏观经济活动的一种有效的自发调节机制。

(2)间接调节。金融市场的存在及发展,为政府实施对宏观经济活动的间接调控创造了条件。货币政策属于调节宏观经济活动的`重要宏观经济政策,其具体的调控工具有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政策、公开市场操作等,这些政策的实施都以金融市场的存在、金融部门及企业成为金融市场的主体为前提。金融市场既提供货币 政策操作的场所,也提供实施货币政策的决策信息。此外,财政政策的实施也越来越离不开金融市场,政府通过国债的发行及运用等方式对各经济主体的行为加以引导和调节,并提供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的手段,也对宏观经济活动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1)金融市场首先是反映微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指示器。由于证券买卖大部分都在证券交易所进行,人们可以随时通过这个有形的市场了解到各种上市证券的交易行情,并据以判断投资机会。

(2)金融市场交易直接和间接地反映国家货币供应量的变动。金融市场所反馈的宏观经济运行方面的信息,有利于政府部门及时制定和调整宏观经济政策。

(3)金融市场有大量专门人员长期从事商情研究和分析,并且他们每日与各类工商业直接接触,能了解企业的发展动态。

(4)金融市场有着广泛而及时地收集和传播信息的通信网络,整个世界的金融市场已联成一体,四通八达,从而使人们可以及时了解世界经济发展变化的情况。

社保局金融功能金融服务社会篇八

此次,“京东白条资产证券化”的基础资产为“京东白条应收账款”债权,这也是一个完全基于互联网消费场景产生资产的资产证券化项目,而此前的东证资管-阿里巴巴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可能更聚焦小微企业贷款。

华尔街有句名言,“如果你有一个稳定的现金流,就将它证券化。”

通常所谓的资产证券化,是将能够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一部分资产,打包建立一个资产池,并以其将来产生的现金收益为偿付基础发行证券。其中,现金流的稳定性是最关键的因素。

但是,由于京东白条是循环型信用,用户赊购的应收账款可以在30天内随时还款,因此京东白条资产证券化基础资产的这笔应收账款余额会随着用户的不同行为而出现波动。

北京大学金融与产业发展研究中心秘书长黄嵩告诉记者,一般资产证券化产品的期限都比较长,可以两年、三年甚至十年计算,但京东白条这个应收账款的周期一般都较短,可能只有几个月甚至几天,且具体的还款时间还非常不确定。

“这就出现了短期资产和长期证券的错配。”据他介绍,在京东白条的资产证券化产品中,其资产池因为不停地有用户在还款,京东就需要不停地给资产池注入新的白条应收账款以维持“池子”的稳定性。

“相应的,对于证券的发起人而言,在证券到期之前,如果应收账款组合中的资产偿还了,可以用偿还所得的资金购买新的资产,即以基础资产产生的现金流循环购买新的基础资产方式组成基础资产池,如此循环一直到证券到期。”黄嵩称。

上一次类似的产品出现是2013年7月,阿里小贷发行的东证资管-阿里巴巴专项资产管理计划。引入“循环购买”解决了资产包实时变动的问题,令投资人和借款需求更匹配、降低了原始权益人的成本并且提高了资金效率。

与商业银行的信贷资产证券化不同,互联网消费金融、小微企业贷款的证券化实则可看做是大数据信用的证券化。当然,引入“循环购买”对于提供基础资产的机构的风险甄别能力、技术操作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通过资产证券化,互联网消费金融就有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来源,打通了市场投资者和消费者之间的资金融通。这样一来,互联网金融机构自己便有了“造血”功能,更重要的是,这个途径大大降低了它们的资金获取成本。

此前,不少互联网金融平台也试图通过对接p2p网贷平台,将资产包进行债权转让,转给网贷投资人。例如,2014年6月,分期乐成立自己的p2p网贷平台桔子金融,直接与分期乐对接。

虽然这样的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资金的使用效率,但从成本上来看自然不是最优的选择。现在p2p产品的年化收益率普遍在7%~12%左右,再算上各种服务费、渠道费,最终成本起码在15%以上。

而据了解,此次京东白条专项资产管理计划优先1级的债券最低发行利率仅为5.1%,低于当前市场上已经发行的所有涉及互联网借贷资产证券化产品,也远低于通过p2p等其他方式获得资金的成本。

拥有良好的“造血”功能为何如此重要?最简单的逻辑是,优质的资产总是寻找最便宜的资金。那么,资金端成本的降低意味着在资产端可以有更大的空间获取优质的资产,进而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社保局金融功能金融服务社会篇九

社保卡管理科 沈磊

近些年来,我国许多地方都发放了社保卡,但是这些社保卡都“各地为政”,不能在全国范围内通用,给人民群众异地就医与养老保险接续等带来不便。而今年,我国最受关注的新闻之一无疑是人社部和人行决定将在社保卡里加载金融功能的消息。一张小小的社会保障卡,却是事关十几亿公民的民生大事,因为未来我们每个人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种社会保险的缴费、报销、待遇领取等,都需要通过这张卡片来实现。所以,这张卡片的任何重大变化,难免牵动众人心。

一、医疗异地结算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加快,城市中的人口流动日益频繁,异地就医的客观需求不断增长。然而,由于目前我国医疗保险采取的是本地化管理模式,异地就医管理缺乏全面统一的政策标准和管理办法,异地就医的管理方式已远远无法满足现实需求,越来越多的流动参保人员开始感觉异地报销医疗费难,异地就医难。

1、通过建立社保机构和银行的前置机系统来实现社保卡 异地就医。

银行通过银联网络已经实现全省乃至全国互联互通,银联系统本身具有自己完善的网络和终端体系,社保卡加载金融功能后,我们首先至少建立省级的统一的医保政策标准和管理办法,并以银联的网络为基础,同时在局部各地市利用现有系统和网络,采用统一技术平台,实现数据交换、传输和资金结算两大功能,相当于建立了一个枢纽平台,各地的社保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只需要和这个平台对接,就能满足参保人异地就医的需要。同时各个地市的医保经办机构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加快融合到省级异地就医结算平台中,逐步统一全省基本医疗保险药品、诊疗项目、服务设施和疾病病种编码,统一门诊慢性病种,规范异地就医结算、基金划转的业务流程。

银联系统因其特殊的安全机制是不允许外界接入,所以我们可以建立与银行之间的前置机系统,通过双方单向访问前置机系统来进行数据的转移和访问,在这里根据我市社保卡的具体情况来分析,我们的社保卡为虚账户,就是说我们的社保卡本身没有具体的实际金额,而是一个虚账户,居民消费的金额可以通过前置机系统来扣减和结算,月底统一由银行访问和转移前置机的结算数据,把结算后的实际金额 打入医院和药店的实账户里。这样我们可以根据每个地市的实际情况都在本地建立一个前置机系统,然后通过省级医保平台作为一个社保卡异地使用的判断工具,通过银行的网络来实现异地就医。在这中间并不产生货币的流通,这么做的好处是减少了流通环节,并大大的减少了流通成本。

2、通过社保虚账户和金融实账户的转移来解决社保卡异地应用。

我们可以在银行内部建立独立的医保系统,通过银联的网络和pos机来实现异地就医。如果居民到异地就医,我们可以通过严格的医保机构审批的方式,把个人的社保虚账户转移到金融实账户,转移账户后的社保卡相当于一张银行卡,可以在任何有银行pos的药店或者医院购药就医,银行做好结算后再回传给当地医保机构备案,这样,我们就不需要经过大范围的的技术改造,就能实现异地就医功能。

二、养老异地衔接问题

目前,社会保障卡主要用于医保结算。然而,社会保障的范围不仅仅是医保,还有养老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工伤保险等。

当今,无论你是想跳槽到另外一个城市工作,或者是退休后想到别的地方养老,异地养老保险转移手续很难顺利衔接。以前的养老转移手续复杂繁琐,需要参保人员提供各种转移手续、开具各种证明,在两个城市之间来回好几趟也不一定能办妥,给参保人员造成了极大的负担。社保卡加入金融功能后,如果你更换工作城市,社保关系的转移、接续也不再遥不可及。

我们可以利用银联网络搭建互通互联的网络平台,并且搭建跨地区的交换接口,从技术上能够提供全国社保转移、接续的技术环境。这样我们就可以手持一张社保卡在全国任何一个地方查询个人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各种险种的缴费情况并办理保险转移、领取退休金等相关的社保业务。

三、就业信息异地资源共享问题

现阶段就业问题已成为我国一大难题,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信息的不流通性和目前我国仍然缺乏全国性的统一标准造成的,因此,社会保障一直都无法在全国范围内流动并衔接,全国性的人员流动因此大受限制。全国社保卡的统一标准后,为居民社会保障在全国范围的流动提供了基础,将大大有利于人才的全国流动。

如何建立起一份个人的电子用工档案并实现资源共享,对国家及百姓来说至关重要,我们以后只要手持一张社保卡,通过银联网络搭建的可以互通互联的网络平台就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查询自己的基本个人简历及用人单位的用工情况,这就无形中建立了一个巨大的就业信息平台,个人的用工情况就不仅仅局限于本地市,而是面向全国,用人单位只要通过这个平台就可以查询人员情况,切切实实的解决了单位用人荒的难题。而个人也可以通过这个平台,了解单位用人状况,不但可以解决就业问题,还可以通过社保卡的资源共享及法律效应有效地维护自己的个人权益。

结论:

今后人社部门还将不断地积极探索社会保障卡的跨地区和跨领域的应用。随着全省性、全国性数据中心和信息平台的建立,跨地区养老保险转移、异地就医、退休人员管理以及公共就业服务等政策的实施,我们将逐步实现社会保障卡异地使用,与此同时,在惠民、利民、便民的基础上,人社部门还将与其他政府职能、社会事务等部门进行跨行业合作,扩展社会保障卡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的社保卡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实现多卡合一、全国通用,只是社保卡的第一步。社保卡的异地转移使用有利于打造和谐的社会秩序,人人有社保,人人都能够自由转移,人与人之间就有了更多的平等了,平等了,必然产生和谐,可以说一张小小的社保卡是公民幸福发展的需求,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求,是城市人口合理流动的需求。

我期盼,在不久的将来,每个人手里的社保卡,不仅能用来享受社会保障的各种便利与福利,还能成为另一种身份证明,上学、存款、申请贷款、办信用卡、找工作都得用时,这张社保卡就成了现代信息社会不可或缺的“信用证”。由此,不仅可以避免层层重复建设,节省个人和社会的资源,更为重要的是,将利于降低社会的整体交易、运营成本,打造出人们呼唤已久的和谐社会。

2011-9-6 沈磊 联系电话:2862722

社保局金融功能金融服务社会篇十

;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深刻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确定的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大举措,也是当前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键时期必须担负和完成的一项重要使命。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新农村建设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上的重要讲话以及中央一号文件,都对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省委、省政府也就此制定了具体贯彻意见和规划实施纲要。全省金融部门要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努力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新农村建设是**新一轮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撑。投资、出口、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我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前两个因素,但内需明显乏力。近年来,随着国际国内形势变化,出口持续高增长非常困难,许多行业产能过剩,迫切需要扩大国内消费尤其是农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从**情况看,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70%,但农村投资不足、消费市场发展滞后、消费需求不旺,影响了农村经济的良性循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的之一在于通过加大对广大农村的投资,加强农村道路、住房、能源、水利、通信等建设,改善农民生活条件和消费环境,增加全省农民收入,将几千万农民潜在购买意愿转化为巨大的消费需求,从而拉动和支撑整个**新一轮经济增长。

新农村建设是统筹**城乡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国际经验表明,工农城乡间的协调发展是成功建设现代化的前提,只有统筹发展城乡关系,经济社会才能得到迅速健康发展。2005年末,**省生产总值达到6484.5亿元,二三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83.5%,地方财政收入达到374.18亿元,初步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经济实力。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可以缓解全省农村发展的资源、市场、体制等制约,加快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步伐,逐步缩小城乡差距,打破传统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式,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和共同富裕。

新农村建设是促进**中部崛起的重要内容。促进中部崛起是党中央、国务院从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出发做出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是落实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总体战略的重大任务。中部是全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也是我国三农问题最集中和最突出的地区,要实现中部崛起战略,农村的建设和发展是关键。**要真正成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同样首先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推进**新农村建设,就是将三农放在重中之重,采取政策扶持、资金支持、社会帮扶等综合性措施,发展农业、优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进步,城乡均衡发展,为发挥**中部崛起的支点作用打好基础。

新农村建设是**金融改革与发展的重要契机。经济决定金融,新农村建设过程也是农村综合改革以及体制和制度创新的过程,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必然要求和推动建立与之相适应的金融体制尤其是农村金融体制。从**农村金融实际看,存在机构萎缩、业务发展滞后、三农贷款困难等问题,表明农村金融体制已经不能完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和创新。同时,推进新农村建设,也对金融部门如何最大限度地满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金融资源日益增长的需要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商业银行面临流动性过剩、入世后激烈市场竞争的情况下,这也为其开拓新市场、加快业务发展提供了契机。此外,新农村建设将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地区的金融生态环境,为农村金融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创造条件。

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多方面的政策支持,其中,加大资金投入是关键。近年来,全省金融部门认真贯彻国家出台的有关支农惠农政策,努力加大支农力度,拓宽支农领域,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2005年末,全省农业贷款和农副产品贷款余额合计759亿元,较2003年、2004年末分别增加137亿元和81亿元。

支持**农民增收。促进农民增收,既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途径,又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提高全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突破口,还是维护国家政治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一环。从某种意义上讲,农民能否持续增收,是检验新农村建设是否取得成效的重要标准。近年来,金融部门围绕促进农民增收这一主题,以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为主要品种,不断创新推出大额农贷、农户联保贷款等多种形式,直接为农民提供信贷服务,支持其扩大再生产,达到增收的目的。2002—2005年,人民银行共对全省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再贷款282亿元,以撬动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增量扩面。另据对省内73个村组的抽样调查,2005年,平均每万元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农民产生直接经济效益0.81万元。

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农业的载体和纽带,是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农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和打造现代化农业的有效途径,是辐射带动农民增产增收的重要桥梁。全省金融部门将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支农的重头戏,积极培育和支持省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农业发展银行**省分行去年通过工商联营、直贷等形式共支持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120家,是全国支持粮棉油产业化龙头企业最多的省分行。在汉的股份制商业银行积极发放异地贷款支持县域企业包括农业产业化企业发展。我省银欣集团、长友股份、日月油脂公司等众多知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中,银行信贷均起了重要促进作用。据调查,2000-2005年,全省累计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145.3亿元,受益企业4000多户(次)。推动城镇化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是优化城乡经济结构,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措施,可以为经济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和持久的动力,是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长效机制的重要手段,是开展新农村建设的必要途径。近年来,全省金融机构立足于在健全城镇功能和发展城镇社会服务中寻求商机,重点解决了距离中心城市较近的小城镇供排水、交通、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金融需求,涉农金融机构还重点支持了小城镇农业产业化、农产品深加工、运输、储存及需求潜力和就业容量大的服务业如房地产开发与装修、建材、农产品交易等领域,对小城镇具有发展优势的劳动密集型工业和为中心城市配套的加工业也给予了积极支持,推动了全省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

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是增强农业发展后劲,改善农业基础地位,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重要条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全省金融机构特别是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和国家开发银行在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通过信贷投放和发行金融债券支持了以小型水利设施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支持了农村道路、饮水、电网、通信等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建设。2005年,农行**省分行在全省共发放扶贫开发贷款33亿元,扶贫贴息贷款23亿元。

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激活农村潜在消费市场,是扩大内需,解决投资与消费发展不平衡等结构性矛盾的重要突破口,是消化部分领域产能过剩的一个有效途径,是提升农村居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调整和优化全省经济结构、促进全省区域经济健康、协调发展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全省金融部门在扩大内需的宏观调控政策指引下,推出了助学贷款、购建房贷款等一系列消费信贷产品,支持农户直接扩大消费,引导农村消费结构调整升级。特别是农村信用社通过发放农户贷款,除支持农民发展生产外,也用于农民购置农机具、生活用品、建房、治病、子女上学等生产和生活性消费。2005年,全省农村信用社累计发放农户生产性和生活性消费贷款235亿元。

总之,在支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方面,金融部门大有可为。今后一段时期,全省金融部门应继续将金融支农的重点放在以上环节和领域,将这些重要环节和领域的资金满足度高低及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检验金融部门支持**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的一个重要标杆。

财政与金融的关系:应在扩大财政支持的基础上,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增强财政、金融支农的合力。在支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是两个最重要的手段。从两者的关系看,金融政策体现的是市场手段,支持力度大小受金融市场完善程度和金融生态质量。财政政策体现的是行政手段,支持力度大小受政府财力的约束。作为政府的经济职能,财政政策可以弥补市场的不足,具有基础作用。因此,在支持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针对不同对象,正确处理财政与金融的关系,发挥好财政政策的基础作用,利用好金融政策的助推作用。对于**省而言,由于农村基础设施落后,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农村对金融资金的吸引力相对较低,为发挥好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作用,各地首先需要投入适当的财力投资农村基础建设,支持农村生产发展,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为吸引更多资金投入农村做好铺垫。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做好财政资金支持与银行资金支持的配合、配套工作,以有限的财政资金促进和带动大量的银行资金进入农村,形成强大的资金支持合力。

政策性金融与商业金融的关系:应在做好政策性金融支持的基础上,加大商业性金融支持力度。传统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收益率低,商业性金融介入积极性不高,需要发挥政策性金融的基础作用,以弥补市场资源配置的不足。相反,现代农业却是面向市场经济的农业,其产品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既需要也适合商业金融的支持。因此,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在支持新农村建设上要有分工,对于传统农业应在稳定合作金融基本格局的前提下,依靠政策性金融来进行支持,资金供给采取“供给领先”模式,由政策性金融机构主动为农村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逐步启动农村经济,创造新的金融需求;对于现代农业,则应主要依靠商业性金融进行支持,资金供给采取“需求引导”模式,通过不断满足现代农业发展所带来的新的资金需求,进一步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正规金融与非正规金融的关系:应在大力发展正规金融的基础上,合理引导民间金融组织规范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过程中,民间借贷对支持农民增收的正面作用不容忽视。据全国农村固定观察点系统调查,通过民间借贷市场获得的资金占农户资金需求的69%,在银行和农信社力所不及的领域和范围内起到了拾遗补缺的作用。尤其是随着农村经济的迅速发展,农民开办工厂、商贸企业、各种经营专业户等进一步造成了农村资金供求不平衡,使得民间借贷的存在更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同时,通过民间金融与正规金融之间展开合法的竞争,不仅可以促进正规金融组织提高效率,还能通过优胜劣汰使一些高效率的民间金融组织逐步被纳入正规金融组织体系。

支持传统农业与支持非农产业的关系:既要打好“农”字牌,也要打好“非农”牌。传统农业是我国绝大多数农民从事的产业,其发展状况对目前农村经济具有决定性影响。因此,金融部门支持新农村建设,不能忽视传统农业,必须保证对农民从事传统农业的资金支持。但是对传统农业支持不能偏颇理解为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和传统农业产业结构支持,要通过资金投入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营模式,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又必然要大力支持农村非农产业发展,通过支持非农产业发展来改变农村经济结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从目前看,在非农产业领域,金融要重点关注乡镇企业和县域中小企业,支持农民打工创业,支持农村应用科技研究和农村市场、物流体系建设。

深化改革,加快构建功能完善的农村金融组织体系。充分发挥中央银行资金支持的正向激励作用,进一步巩固和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督促农村信用社切实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强化产权管理和内部约束机制,增强资本实力和财务能力,为支持新农村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鼓励农业发展银行加大政策性支农力度,继续完善农产品收购融资功能,积极参与农业扶贫贷款业务,适时开办扶贫开发贷款、农村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农业综合开发贷款等中长期开发性业务。坚持农业银行的商业化改革方向,切实加强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农村城镇化建设和县域经济的信贷支持。积极推进邮政储蓄改革,推动邮政储蓄小额质贷款试点,引导邮政储蓄资金支持“三农”。探索开展小额信贷组织试点,加强对民间融资的规范和引导,鼓励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金融组织创新。

积极创新,不断开发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产品。积极开发适应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的信贷产品,如土地规模化经营贷款、银团贷款、仓单质贷款等,满足优质农业企业的大额信贷需求。加大对农村物流体系建设、农村中介组织、农业专业生产合作组织、农民经纪人的信贷支持,提高市场交易效率,保证农产品价值在市场交易中充分实现。扩大农村消费信贷,开办医疗消费贷款、个人委托消费贷款、住房装修贷款、耐用消费品贷款等业务,设计与农民消费特点相适应的期限、额度、还款方式和利率定价方式。拓展信贷范围,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义务教育、科技发展、环境设施和文化建设等领域的支持力度。

完善机制及时满足农村经济主体合理的信贷需求。各商业银行要进一步完善信贷管理机制,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适当扩大对基层银行的授权授信额度,允许基层商业银行在核定额度内自主审查发放贷款。要进一步健全贷款营销的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以充分调动基层信贷人员营销贷款的积极性。要完善农村资金回流机制,引导和促进县域金融机构将一定比例的新增存款投放当地,支持新农村建设。

加强指导不断调整优化农村信贷投向与结构。各级人民银行要加强“窗口指导”,根据省政府关于新农村建设的实施规划,制定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指导意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调整优化信贷结构,不断加大对新农村建设中重点方面、重点项目的支持力度,结合现代农业发展的趋势,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农民经营模式转变,切实提高信贷资金运用的质量和效益。要积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差额存款准备金制度等货币政策工具,解决县域金融机构的资金困难,为县域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的资金投放提供有力保障。要积极推进农村利率市场化改革,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定价机制,使农村资金定价更为科学合理。

改进服务切实提高农村金融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以推进农村信用社资金清算系统建设为重点,进一步加强农村现代支付系统建设,为农村经济组织和农户提供多层次、高效的支付清算服务。加大非现金支付结算工具在农村的推广力度,组织推广“农民工银行卡”特色服务项目,大力开发培育真正适合农民工的银行卡产品,扩大农村地区银行卡服务的覆盖面;加强农村地区的支付结算创新,开发适合农村实际的金融结算服务品种,真正方便农民的非现金支付。认真做好农村地区的现金供应工作,提高农村地区流通中现金的整洁度;继续深入农村开展反假货币宣传,提高农民的识假、反假币意识。继续实施“外汇服务网络延伸工程”,及时满足县域乃至农村地区的外汇服务需求。

突出重点尽快建立和完善农村资金投入风险分散机制。抓紧建立健全县域信用担保机构,大力发展地方政府参与出资的信用型担保机构,积极培育按照市场经济原则和商业化运作程序组建的商业型担保机构,扶持中小企业自发组建、自我出资、自我服务、自担风险,不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互助型担保机构;积极协调各金融机构落实配套措施和办法,做好农业担保贷款发放工作。根据国家有关政策,统筹农业保险发展和政府救济,加大财政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力度,引导和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拓农村市场,创新农业保险产品,探索和发展农业保险的有效方式。积极探索以财政资金作为贴息资金、担保资金、支农风险基金的协作辅助机制,引导、带动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经济的信贷支持。

加强协作进一步改善农村金融生态环境。金融生态是吸引金融资源,带动资金流入的关键因素。为推动我省农村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和支农力度不断加大,各方面必须加强协作,努力创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要进一步完善法治环境,有效遏制恶意信用欺诈和逃废金融债务行为,保护农村金融机构债权;要继续深入开展信用农户、信用乡镇、信用县市创建活动,打造**农村信用工程;要加快建立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市场中介行为,加强诚信宣传教育,培植诚信文化;要转变政府职能,维护金融机构经营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要大力培植农村优质信用载体,切实落实对优质信用主体的信贷优惠政策,促进农村金融生态的良性循环。

相关热词搜索:;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