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数学教案十五篇(汇总)

数学教案十五篇(汇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4 10:52:39
数学教案十五篇(汇总)
时间:2023-04-04 10:52:39     小编:zdfb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下面是小编带来的优秀教案范文,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教案篇一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6的分解、组成。

2、能找出按顺序分的递增、递减规律。

活动准备:

1、6的分解、组成式一套,圆片6个。

2、幼儿画册《数学》下。

活动过程:

活动过程:

一、谈话

在中国的许多节日里,大家都喜欢挂灯笼,红红火火,特别热闹。我们小朋友也剪了许多不一样的红灯笼,把它们串成一串灯笼。今天,我们将这些灯笼和算式题做朋友。

二、认读加法题

1、认读加法题:1+5=6,5+1=6,2+4=6,4+2=6,3+3=6,

这些算式题上有什么?有数字、有符号排列出来的叫算式题。认读数字:每个数字和符号都有名字的。幼儿认读算式题中的数字。

符号:“+”名字叫“加号”,“=”名字叫“等号”。在算式题中“+”读“加上”,“=”读“等于”。

认读每一道算式题:1加上5等于6。1、4、6各表示什么意思?

2、共同选择一串灯笼,请幼儿找一道算式题,说说算式题的意思。例如“2盏红灯笼加上4盏绿灯笼,等于6盏灯笼”,“4盏小灯笼加上2盏大灯笼等于6盏灯笼”等。

三、看灯笼找算式题

1、我们剪了许多灯笼,每一串是几盏灯笼?找找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2、能不能用这些加法算式题和灯笼做朋友?

3、幼儿操作:观察各串灯笼,分辨它们不同的特征。寻找可以匹配的算式题,对应地挂在一串串灯笼下面,说说自己所表示的意思。

活动延伸:生活中的算式题。

思考:3+3=6可以表示我们生活中的哪些事情?

算式题的用处很大,能帮我们许多忙,我们平时可以用它做什么事呢?

教学反思:

美人鱼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学习6的加减法。

2、激发幼儿学习加减运算的兴趣。

活动准备:

1、6的加减算式提卡一套。

2、幼儿画册《数学》下。

活动过程:

一、复习6的组成

我们来拍手碰球,你的球和我的球合起来要是6。

二、学习6加法。

1、出示图一。“这三幅图讲的是一件事,谁会每幅图用一句话把这件事讲清楚。”(指第二幅图)“这里为什么要讲成是'又来了'?”(指第三幅图)“这里为什么要讲成是'一共有'?”“谁和谁合在一起?”(原来的5只和又来的1只)“谁能把这件事来讲一件?”(树上有5只小鸟,又飞来了1只,一共有6只小鸟)。

2、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来讲一件另外的两幅图。

三、学习6的减法。

1、出示图四。“这三幅图讲的是一件事,谁会每幅图用一句话把这件事讲清楚。”(指第二幅图)“这里到底是走掉了还是又走掉了?为什么?”(引导幼儿展开讨论)第三幅图“底是一共有还是还剩?为什么?”“能把这件事来讲一件?”(草地上有6只羊,跑走了2只,还剩4只)。

2、幼儿用同样的方法来讲一件另外的两幅图。

3、幼儿找个同伴互相出加减法的应用题,请同伴猜一猜是加法还是减法,为什么?

四、引导幼儿看幼儿画册《美人鱼》,完成练习。

1、我们一起把美人鱼打扮得更漂亮些吧。

2、把得数是3、4、5、6的地方涂上相应的颜色。

漂亮的礼盒

活动目标:

1、引导幼儿认识正方体和长方体,了解其名称和特征。

2、培养幼儿观察比较和动手操作的能力。

活动准备:

1、装饰好的正方体和长方体礼盒各一个,各种正方体和长方体实物。

2、幼儿画册《数学》下。

活动过程: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并尝试根据图纸制作礼物盒。

(1)出示正方体礼盒,引导幼儿说出正方体的名称,正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2)出示一个长方体纸盒,先认识长方体,再请幼儿将盒子拆开,仔细观察长方体的构造图,引导幼儿发现折痕。

(3)长方体有几个面?每个面是什么形状?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图形,这个图形的名字叫做长方体,那么它是怎么组合而成的呢?从盒子来看,看的不清楚,我们一起来把纸盒拆开来看一看,好么?

(4)将拆开的纸盒还原,进一步感知如何制作立体纸盒。

2、根据图形纸,自己制作长方形纸盒。

师:看看,老师今天带来了许多美丽的图形纸,让我们一起来跟着这些图形纸制作一个漂亮的纸盒吧。

3、装礼物:互相欣赏礼物盒并装礼物。

活动反思:

数学教案篇二

认识时、分 书本第76~77页的内容

1、知道钟面上一共有12个大格、60个小格;知道时针、分针时怎样计时的;知道一时=60分。

2、初步建立时、分的时间观念,养成爱惜时间的好习惯。

3、培养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与同伴合作交流的能力。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时针、分针时怎样计时的,理解时与分的关系。

看钟表准确的说出经过的时间。

实物钟、钟面模型

1、结合上课时间,复习整时。

谈话:同学们,在一年级我们已经认识过钟表,(出示实物钟)而且认识了整时,小朋友看现在是几时?(上午9时)我们开始上课好吗?

2、结合实际生活,引出分,介绍时与分的关系。

讲述:要知道时间过去了多少小时多少分,就要看钟表。钟表时计时的工具,全世界的钟表跑得一样快,学会了看钟表,你就知道时间了。

今天,我们继续认识钟表,认识时、分。(板书课题)

1、认识时针、分针的联动关系。

谈话:时针和分针时怎样走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在你的小钟表上拨一拨,你就能发现了。拨拨钟表,说说你都发现了什么?(学生边拨钟表边说自己的发现,教师及时评价)

学生可能会说:我发现了分针走的快,时针走得慢;我发现时针、分针同时走同时停,他们走得时间是一样的;我发现当分针转一圈时针从12走到1等。

总结:小朋友刚才拨钟表,发现了分针走得快,指针走得慢,当分针转一圈时针从12走到1,因为时针分针同时走同时停,所经过的时间是相同的,你们真聪明1

2、认识钟面上的大格、小格。

谈话:12到1这两个数字之间是一个大格。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一共有多少个大格?(学生数出有12个大格)

钟面上有大格也有小格,相邻的两个点之间是一个小格,数一数一个大格里有几个小格?(学生数出有5个小格)

12 个大格里一共有多少个小格?在你的钟面上数一数或算一算,数完后和小组里的同学交流一下谁数的方法又清楚又快!

总结:刚才小朋友用不同的方法数出了钟面上一共又60个小格。我们还知道钟面上又12个大格。时针和分针就是通过走多少个大格、多少个小格计时的。

3、认识时针、分针是怎样计时的。

讲述:我们在一年级已经学过时针从12走到1是1时,从1走到2也是1时,也就是说时针走一大格都是______?(板书:时针走一大格是一小时)

口头练习:时针走2大格是几小时?时针从12 走到4,走了几小时?

分针走1小格是1分。(教师板书,学生齐读)

口头练习:分针走2小格是几分?走3小格呢?分针走几小格就是几分。

练习:

(1) 分针从12走到1,走了多少分?

(2) 分针从12走到4,走了多少分?

(3) 分针从12走到8,走了多少分?

4、学生独立操作,进一步感知1时=60分。

谈话:刚才我们学习了时针和分针是怎样计时的,想不想在你的钟表上拨一拨,看分针走了多少小格,时针正好走一大格?

谈话:刚才大家看到分针走60小格,时针走1大格,分针走60小格是多少时间?时针走1大格是多少时间?这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后板书:1时=60分)

5、感受一分钟又多长,教育学生要珍惜每一分钟。

谈话:一分钟到底又多长,我们可以做些什么?下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

(1)一分钟脉搏大约跳( )次。

(2)一分钟大约做( )节眼保健操。

(3)一分钟大约跳( )下绳。

提问:刚刚我们一分钟都做了些什么?

谈话:一分钟还可以干别的事,有兴趣的同学回家后让爸爸、妈妈

帮你看着时间做做看。一分钟的时间虽然很短。但充分利用它却可以做很多事情。例如,工人叔叔一分钟印刷1000多份报纸,播音员一分钟能播180多个字……所以我们要珍惜每一分钟,抓紧时间学习。

那么一小时里能干些什么呢?回家后问问爸爸妈妈,他们在一小时里都能干什么?

1、师生互动拨钟表。

教师让学生拨出5分钟、10分钟、25分钟、3小时、6小时等经过时间。

学生提要求教师拨钟表。

2、实际应用。

讲述:一节课是( )分钟,课间休息( )分钟,再加上( )分钟是一小时。

提问:今天我们学了这么多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数学教案篇三

教学目标

1. 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学习三角形全等的四种判定方法”的必要性.

2. 比较熟练地掌握应用边角边公理时寻找非已知条件的方法和证明的分析法,初步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

3. 初步掌握“利用三角形全等来证明线段相等或角相等或直线的平行、垂直关系等”的方法.

4. 掌握证明三角形全等问题的规范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应用三角形的边角边公理证明问题的分析方法和书写格式.

教学过程设计

一、 实例演示,发现公理

1. 教师出示几对三角形模板,让学生观察有几对全等三角形,并根据所学过的全等三角形的知识动手操作,加以验证,同时写出全等三角形的数学表达式.

2. 在此过程中应启发学生注意以下几点:

(1) 可用移动三角形使其重合的方法验证图3-49中的三对三角形分别全等,并根据图中已知的三对对应元素分别相等的条件,可以证明结论成立.如图3-49(c)中,由ab=ac=3cm,可将△abc绕a点转到b与c重合;由于∠bad=∠cae=120°,保证ad能与ae重合;由ad=ae=5cm,可得到d与e重合.因此△bad可与△cae重合,说明△bad≌△cae.

(2) 每次判断全等,若都根据定义检查是否重合是不便操作的,需要寻找更实用的判断方法——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来判定.

(3) 由以上过程可以说明,判定两个三角形全等,不必判断三条边、三个角共六对对应元素均相等,而是可以简化到特定的三个条件,引导学生归纳出:有两边和它们的夹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

3.画图加以巩固.

教师照课本上所叙述的过程带领学生分析画图步骤并画出图形,理解“已知两边及夹角画三角形”的方法,并加深对结论的印象.

二、 提出公理

1.板书边角边公理,指出它可简记为“边角边”或“sas”,说明记号“sas’的含义.

2.强调以下两点:

(1)使用条件:三角形的两边及夹角分别对应相等.

(2)使用时记号“sas”和条件都按边、夹角、边的顺序排列,并将对应顶点的字母顺序写在对应位置上.

3.板书定理证明应使用标准图形、文字及数学表达式,正确书写证明过程.

如图3-50,在△abc与△a’b’c’中,(指明范围)

三、应用举例、变式练习

1.充分发挥一道例题的作用,将条件、结论加以变化,进行变式练习,

例1已知:如图 3-51, ab=cb,∠abd=∠cbd.求证:△abd≌△cbd.

分析:将已知条件与边角边公理对比可以发现,只需再有一组对应边相等即可,这可由公共边相等 bd=bd得到.

说明:(1)证明全等缺条件时,从图形本身挖掘隐含条件,如公共边相等、公共角相等、对顶角相等,等等.

(2)学习从结论出发分析证明思路的方法(分析法).

分析:△abd≌△cbd

因此只能在两个等角分别所在的三角形中寻找与ab,cb夹两已知角的公共边bd.

(3)可将此题做条种变式练习:

练习1(改变结论)如图 3-51,已知 ab=cb,∠abd=∠cbd.求证:ad=cd,bd平分∠adc.

分析:在证毕全等的基础上,可继续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得出对应边相等,即ad=cd;对应角相等∠adb=∠cdb,即bd平分∠adc.因此,通过证明两三角形全等可证明两个三角形中的线段相等或和角相关的结论,如两直线平行、垂直、角平分线等等.

练习2(改变条件)如图 3-51,已知 bd平分∠abc, ab= cb.求证: ∠a=∠c.

分析:能直接使用的证明三角形全等的条件只有ab=cb,所缺的其余条件分别由公共边相等、角平分线的定义得出.这样,在证明三角形全等之前需做一些准备工作.教师板书完整证明过程如下:

以上四步是证明两三角形全等的基本证明格式.

(4)将题目中的图形加以有规律地图形变换,可得到相关的一组变式练习,使刚才的解题思路得以充分地实施,并加强例题、习题之间的有机联系,熟悉常见图形,同时让学生总结常用的寻找所缺边、缺角条件的方法.

练习 3如图 3-52(c),已知 ab=ae, ad=af,∠ 1=∠2.求证: db=fe.

分析:关键由∠1=∠2,利用等量公理证出∠bad=∠eaf.

练习 4如图 3-52(d),已知 a为 bc中点, ae//bd, ae=bd.求证: ad//ce.

分析:由中点定义得出 ab=ac;由 ae//bd及平行线性质得出∠abd=∠cae.

数学教案篇四

1、比较长短差别明显的3~4个物体,按从长到短活从短到长的顺序排列。

2、愿意大胆描述自己的排列顺序。

幼儿每人3~4根吸管、排序板等。

(一)引导幼儿复习比较长短引导幼儿比一比、找一找,分别找出其中最长、最短、比较长的吸管。

(二)按长短排序

1、鼓励幼儿自由探索:为3根吸管排序。

2、引导幼儿描述排序顺序:从长到短或从短到长。

3、再增添一根吸管,引导幼儿再次排序。

1、画面条:投放书面联系、水彩笔,引导幼儿在一组线条中添画一跳最长、最短或比较长的线条。

2、操作组:投放铅笔、铁线、毛线、纸条等引导幼儿为各种材料按照长短排序。

数学教案篇五

每次幼儿一起玩玩具时,总是把很多玩具揽到自己面前,怕别的小朋友抢,嘴里还不断说:“我只有一个了,不得要我的。”他们还不知道1和许多之间的关系。所以就设计了这个活动,能给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还能培养幼儿的语言描述能力。

1.区分1和许多,初步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2.学习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1和许多的区别,让幼儿了解1和许多的关系

用语言描述1和许多的关系

1.大树图片1幅,树上贴有许多桃子(桃子的数量与幼儿的人数相等)。

2.猴子头饰若干。

1.游戏:猴子摘桃。

(1)教师出示许多小猴子头饰,问:“老师这里有多少个小猴头饰?”(许多个。)

(2)让每个幼儿戴上小猴头饰,引导幼儿观察后回答问题:“老师手里原来有许多小猴头饰,分给小朋友每人一个,许多个头饰分成了1个,1个,1个......小头饰。”让幼儿跟着教师说:“许多个可以分成1个,1个,1个......”

(3) 教师扮猴妈妈,幼儿扮小猴,猴妈妈带小猴去摘桃子。先让小猴观察树上有多少个桃子,请每只小猴去摘一个桃子。教师引导幼儿发现:原来树上有许多个桃子,每只小猴摘1个桃子,树上的桃子摘完了,许多个桃子分成了1个,1个1个......桃子.

(4)请小猴把摘的桃子1个,1个,1个......放进大篮子里,教师引导幼儿发现:每只小猴放1个桃子,篮子里有许多个桃子,1个,1个1个……桃子合起来是许多个桃子。

2.交流活动。

请幼儿找找,说一说生活中有哪些东西可以用1和许多来表示,如餐厅里1张大桌子和许多把小椅子等。

本节课我能按照教学目标完成了教学任务,通过猴子摘桃游戏给幼儿参与互动,教师分发头饰给每个小朋友,让他们了解1的意思,又通过猴妈妈带小猴摘桃子,然后放回大篮子变成许多,这样小朋友可以理解什么是许多,许多可以分1个1个,1个1个也能和起来成许多。我用生活

数学教案篇六

教学内容:教材第61页练习十二第8~12题

教学要求:

1、 使学生进一步巩固笔算加、减法的方法,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2、 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相差关系三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掌握各类应用题的分析、解题的思路,能正确地解答三类不同的应用题,进一步培养分析、综合、推理、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做练习十二第8题后两题(加和减)

1、 指名两人板演,其余做在作业本上。

2、 集体订正,让学生重点说一说计算过程。

3、 提问:笔算加法和笔算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加法计算个位满十要怎么办?减法计算个位不够减怎么办?

1、 看图列式

(1) 示线段图。(用线段图分别表示蓝墨水28瓶,红墨水20瓶,求蓝墨水比红墨水多几瓶)

请小朋友说说图上是什么意思?

哪种墨水的瓶数多?怎样列式?为什么用减法算?28-20表示什么意思?这道题的问题还可以怎样提?为什么?

(2) 在图上改变已知数和问题,成为求蓝墨水瓶数的题。

让学生说说现在图里的意思? 怎样列式?为什么要用加法算?

(3) 谁能改变和问题,成为求红墨水瓶数的题?(根据改变两个条件和问题) 怎样列式?

2、 针对性练习

现在,说说第一句中是哪种数量多,它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1) 小猴子比大猴子多几只?

(2) 公鸡比母鸡少几只?

(3) 松树比杨树少10棵。

(4) 红金鱼比黄金鱼多5条。

师:我们分清了谁多、谁少,就可以根据题目的意思来分析数量关系,解答应用题。

3、 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先做第一题,做完后提问:这个问题还可以怎样提?

想一想,这道题里有哪三个数量?(张芳养17只,徐军养26只,徐军比张芳多养9只)

根据三个数量,还可以编成另外两道应用题。

做第(2)(3)题

做完后指出:虽然每道题里的三个数量都一样,但由于条件和问题不同,所以解答的方法和算式也不一样。因此,解答应用题先要分清条件和问题,然后根据条件和问题的联系,确定用什么方法算。

4、 做练习十二第10题

让学生说明题意,明确和绿旗面数都是与哪种旗比的。为什么解题的方法一样?

练习十二第8题前4道计算题,第11题、12题。

数学教案篇七

1、使学生会计算简单的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

2、在理解分数意义的基础上,使学生学会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加减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4里有( )个1/4 (2)2/5里有( )个1/5

(3)4/8里有( )个1/8 ( 4)5/9里有( )个1/9

(1)展示情境图内容,让学生观察,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想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课题:分数的简单计算,板书课题。

(1)让学生借助学具计算:2/8+1/8

(2)学生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的方法。

(3)教师用教具演示2/8+1/8的过程:让学生理解分数加法的算理。

(1)用教具演示从5/6里减去2/6的过程。

(2)让学生说出教师演示的过程。

(3)让学生根据教师演示的过程列出算式。

(4)提问:5/6表示几个1/6?2/6表示几个1/6?

(5)引导学生说出算理并计算,师板书。

(1)出示1个圆片:整个圆可以用几表示?用分数表示是几分之几?

(2)用教具演示减的过程,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演示的意思。

(3)学生根据演示列出算式 1-1/4=

(4)让学生独立计算后全班交流:请学生说出计算过程。

4、学生小组讨论,然后师生共同小结同分母分数的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1、生独立完成第100页的“做一做”1、2题,然后集体讲解订正。

2、作业:教科书第101页的1、2题。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收获?

2、师总结。

数学教案篇八

九年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九册第63页,数学教案-《节约能源》。

1、通过调查,了解家庭用水用电的情况。查找相关资料,并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对比,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初步渗透统计思想和方法,让学生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

3、通过对生活实际的分析,认识到节能的重要性,唤起学生的环保意识和携手共创美好家园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通过活动学会应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节约用水、节约用电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全过程。

新课程改革要求义务教育数学学习的目标之一就是:"使学生通过学习获得必要的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并把实践与综合运用作为四个学习领域之一。所以在本课各个教学的各个环节的设计都是围绕生活实际展开的,让学生把学习的小数的知识运用到身边的实际生活中,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通过水费发票单认识并学会算水电费,无论是问题的引入、范例的选择还是练习的设计,都尽量使学生深切的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小学数学教案《数学教案-《节约能源》》。拉近生活与数学学习的距离。在教学中联系节约用电、用水的知识和环境保护的知识,更近一步的贴近了我们的生活,并用一首优美的乐曲结束全课,激励学生的情感态度,唤起全民的节能意识和建设美好家园的使命和责任感,又使教学从单一的学科教学走向多学科、多功能的综合。

本课教学的又一个重点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计算的同时提高收集、分析、比较大小、处理信息能力,渗透统计思想,进一步利用小数知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二)联系实际,体验数学。

(三)汇总数据,分析比较。

1、导入。

2、小组合作填写汇总表,统计整理数据。

3、反馈。

(四)计算分析,感受水浪费的巨大。

1、由学校的`水电费导入。

2、水龙头滴水计算。

3、学生汇报。

4、对比信息。

5、小结。

(五)交流节约用水、用电的方法。

1、小组交流。

2、汇报。

3、师小结。

(六)设计口号,宣传环保。

数学教案篇九

教学内容:教材第81页到83页内容,练习十八第1~5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年、月、日,知道大月、小月、平年、闰年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能初步判断某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帮助学生建立较长的时间观念。

2、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教学重点:各月及平年、闰年的天数

课前准备:电脑课件,师生收集不同年份的年历。

教学过程:

口答:(课件出示)

2时=( )分 60秒=( )分 60分=( )时

1星期=( )天 4星期=( )天 3分=( )秒

1、让学生妄自尊大说自己学过哪些时间单位?(时、分、秒)

还有认识哪些呢?引出年、月、日后,揭示课题:年、月、日。

2、让学生说一说一年、一月、一日有多长?

电脑出示三球(太阳、地球、月亮)并演示,使学生明确,地球绕太阳转一圈是一年,月亮绕地球转一圈是一月,地球自转一圈是一日。

3、认识年历

(1)师生一起拿出课前收集到的20xx年的年历,电脑出示20xx年的年历,引导学生带着下面问题分组学习

a、一年有几个月?

b、每个月的天数都一样吗?各有几天?

c、哪几个月是31天,哪几个月是30天?二月有多少天?

4、学生反馈自学情况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31天:一、三、五、七、八、十、十二各月

30天:四、六、九、十一各月

28天:二月

引导学生在今年的年历上找出:儿童节、元旦、国庆节、教师节、劳动节、妇女节的月、日,说出今年这些节日是星期几,并让学生用铅笔在今年的年历上圈出自己的生日是几月几日,说出那天星期几。

5、认识平年、闰年

引导思考:是不是每年的二月份都是28天?课件出示不同年份的年历让学生观察后回答。

并让学生明确:二月有28天的那一年是平年,有29天的那一年叫闰年。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第82页中间有关平年、闰年的那段文字,了解确定闰年的方法。

6、学会记大月和小月的方法

习惯上把有31天的月份叫大月,有30天的月份叫小月。

引导思考:有什么好办法能较快地记住各月有多少天?

引导学生用拳头记忆大月、小月的方法:举起左手拳头,背向自己,数月份,凸的是大月、凹的是小月、注意八月份要从数一月份的地方数起。

引导学生小结:大月(31天)有:一、三、五、七、八、十、十二月;

小月(30天)有:四、六、 九、十一月,平年二月28天,闰年二月29天,并让学生朗读记大月的歌诀:(电脑出示)

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四、六、九、冬三十整;

平年2月28、闰年再把一日加

说明:腊,就是腊月,这里指十二月。冬,这里指十一月。

7、计算全年的天数

激趣计算?1997年我们国家有什么大事?这一年是平年还是闰年?这一年一共有多少天?

估计学生有以下几种算法:

(1)平年:31+28+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闰年:31+29+31+30+31+30+31+31+30+31+30+31=365(天)

(2)31×7=217天(7个大月)

30×4=120天(4个小月)

平年:217+120+28=365(天)

闰年:217+120+29=365(天)

(3)平年:30×12+7-2=365(天)

闰年:30×12+7-1=366(天)

让学生观察3种算法,哪种算简便,并引导小结:平年365天,闰年366天。

1、引导学生小结通过学习掌握了哪些知识?

2、让学生质疑

1、填空:

(1)今年一、二、三月一共有( )天

(2)四月份有( )个星期零( )天

2、判断:下面哪一年是闰年?

1990年 1996年 1998年 20xx年 20xx年

3、回答:

(1) 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猜一猜他是哪天出生的?

(2) 明年是闰年还是平年:明年有多少天?有多少个星期零几天?

4、猜谜语

最长又最短,最多又最少,最慢又快,最便宜又最贵的是什么?

( 这里可进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练习十八的第1~5题。

数学教案篇十

1、经历收集数据、分析数据的活动,体会统计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收集统计在生活中应用的例子,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3、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整理所学习的统计图,和统计量,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过各种统计图的特点,掌握整理收集数据的方法。

一、课前预习,出示预习提纲:

1、我们学习了哪几种统计图?

2、这几种统计图各有什么特点?

3、概率的知识有哪些?

二、展示与交流

(一)提出问题

1、(出示问题情境)我们班要和希望小学的六(1)班建立手拉手班级,怎么样向他们介绍我们班的一些情况呢?(指名回答)

2、师:先独立列出几个你想调查的问题。(写在练习本上)

3、四人小组交流,整理出你们小组都比较感兴趣的,又能实施的3个问题。(小组汇报、交流、整理)

4、接着全班汇报交流(师罗列在黑板上)

师:大家想调查这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班选择其中有价值又能实施的问题进行调查。(师根据生的回答进行归纳、整理)

(二)收集数据和整理数据

1、师:调查这几个问题,你需要收集哪些数据?怎么样收集这些数据?与同伴交流收集数据的方法。

2、师:开展实际调查的话,如何进行调查比较有效?在调查的时候,大家需要注意什么?

(三)开展调查

1、针对学生提出的某个问题,先组织小组有效的开展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活动,然后把数据记录下来,并进行整理。

2、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样分工,怎么样调查和记录数据的?(指名汇报)

3、全班汇总、整理、归纳各小组数据。(板书)

4、师:分析上面的数据,你能得到哪些信息?

5、师:根据整理的数据,想一想绘制什么统计图比较好呢?

6、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四)回顾统计活动

1、师:在刚才的统计活动,我们都做了些什么?你能按顺序说一说吗?

师板书:提出问题——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分析数据——作出决策。

2、收集在生活中应用统计的例子,并说说这些例子中的数据告诉人们哪些信息。(全班交流)

指名同学汇报,其他同学注意听,并指出这个同学举的例子中你可以获得什么信息?

3、结合生活中的例子说说收集数据有哪些方法?

(1)先让学生在小组内交流,引导学生结合例子(充分利用第2题中收集来

的实例)来说说自己的方法。

(2)师归纳:常用的收集数据的方法有:查阅资料、询问他人、调查实验等。

4、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对统计表和统计图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回忆一下我们已经学过了哪些统计图,对这些统计图,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

数学教案篇十一

1.幼儿积极参与排图讲述活动。

2.连贯、完整讲述故事,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3.启发幼儿对图片进行创造性排列,编出合理的情节。

1.课件一:乌龟;课件二:蜗牛2.大挂图5副,小图片每人一套,3.录音机,磁带。

一、导入

利用课件一:乌龟,课件二:蜗牛,谈话导入课题。

提问:你知道乌龟和小蜗牛各有什么本领?乌龟和小蜗牛碰到一起回发生什么事情?

二、展开

1.出示一幅图片,提出观察要求。

提问:它们在哪里?在干什么?它们的心情怎么样?它们会说些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小结:我们看图时要仔细,要看清图上有谁,他们在什么地方、在干什么,再根据它们的动作、表情猜猜它们会说 些什么话。

2.出示多幅图片,尝试排图讲述。

(1)提出排图讲述要求。

指导语:这几幅图连起来是一个很好听的故事,小朋友们动脑筋想一想,试着给图片排排序,然后再看着图片编出好听的故事。

(2)幼儿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3)幼儿互相讲述。

3.个别幼儿讲述,教师分析示范。

(1)请个别幼儿向大家展示自己排图的顺序并讲述故事。

(2)引导幼儿集体评价。

(从排图顺序是否合理,讲述是否连贯、完整的角度进行评价)

(3)教师选取一组排图,进行示范讲述。

4.幼儿合作排图,练习排图讲述。

(1)小组幼儿合作,商量排图顺序,编出连贯、完整的故事,并给故事取名字。

(2)选派代表向大家讲述故事,教师录音。

三、结束

小结幼儿活动情况,鼓励幼儿积极动脑,大胆尝试,编出不同情节的故事。

请幼儿将图片及录音机、磁带放到语言区,供区域活动时继续排图讲述,也可欣赏故事。

数学教案篇十二

练习十二的第6—10题。

使学生掌握把14、16与24、26分别看作15、25用口算试商的方法。提高试商的速度与正确率。

把14、16与24、26分别看作15、25用口算试商的方法。

把14、16与24、26分别看作15、25用口算试商的方法。

把14、16与24、26分别看作15、25用口算试商的方法。提高试商的速度与正确率。

1、看卡片口算。

2、口答。

14×( )<116 24×( )<150 16×( )<120

15×( )<139 25×( )<182 26×( )<140

1、板演:230÷25

(1)审题,比较除数、被除数,题目有什么特点?

(2)议论:怎样用口算法试商?可以商几?(10个25是250,230接近250,比250少20不到一个25,所以直接商9。)

(3)归纳:今天继续学习用口算试商方法,题的特点,被除数的前两位接近除数(略小于除数)可以试用10倍同被除数比较,直接商9或商8。

2、出示:168÷26 95÷14

(1)先用口算试商,说出商和余数。

(2)教师指出:有时对于14、24和16、26乘以一位数的结果,口算不一定都很熟练。我们还可以把14、16看作15来试商,把24与26看作25来试商,这样口算试商比较快。

(3)结合上题把除数14看作15,除数26看作25,重新试商一遍。

(4)小结:因为14、16接近15,24、26接近25,所以当除数是14、16或24、26时,可以把它们当作15或26用口算直接求商,这样只要熟记15和25的2倍、3倍、4倍……9倍,就能够很快地确定商。

(9)商两、三位数的除法(一)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57、58页上的内容,练习十三的第1—4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试商方法和计算法则,能正确、较熟练地运用试商方法计算商是两、三位数的除法。

1、下面每个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90×( )<532 15×( )<74 25×( )<94

20×( )<59 28×( )<237 33×( )<320

2、口算被除数是多少?

(可提出不同要求,如没有余数,余数都是7,9、13等等。)

3、板演:

做题后,由学生口述计算过程。

分析讨论:说一说这两题在计算时有什么不同?

归纳:第1题计算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商1写在百位上;第2题计算时,先看被除数的前一位,不够除,看被除数的前两位,试商9写在十位上。

1、引言。前几节我们学习了两位数除多位数,商是一位数的除法计算,今天我们继续学习两位数除多位数的除法,商最多位数的、(板书课题。商是两、三位数的除法)

2、教学例9。768÷32

(1)读题,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或两位数除多位数。

(2)32可以看作几十来试商?(用四舍法,舍去尾数,把32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30来试商。)

(3)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是怎样定商的?(除数32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前两位76,够除,即32除76个十。

(4)商是几位数?为什么?(用32除76个十,试商2,写在十位上。)

例9的第二次试商:32除128。

(5)试商用30除128,初商4,写在商的个位上。

(6)把例9的竖式继续写完整。

小结:两位数除多位数先从高位除起,因为例9商是两位数,要经过两次试商。因此,要提高除法计算的正确率,必须把试商方法练得熟练又灵活。

3、教学例10。3293÷39

(1)读题,四位数除以两位数,或两位数除多位数。

(2)39可以看作几十来试商?(用五入法,把39看成和它接近的整十数40来试商。)

(3)除数是两位的除法是怎样定商的?(除数39是两位数,先看被除数前两位32比除数小,要看前三位329,够除,即39除329个十。

(4)商是几位数?为什么?(用39除329个十,试商8,写在商的十位上,所以商是两位数。)

(5)指定学生板演把例题做完。

让学生讲述。

①例10的第二次试商是多少除多少?

②商是几位数?

小结:例10两位数除多位数,也是从高位除起,因为除数是两位数,试除时要先看被除数的前两位,如果比除数小,再看前三位。

完成教科书第57页上的“做一做”题目。

把除数是两位数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1、相同的地方:

都是从被除数的高位除起,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商,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小

2、不同的地方:

(1)除数是一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一位,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两位数。

(2)除数是两位数,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两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三位数。

3、讨论总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法则。

思考:(1)从哪位除起?

(2)怎样写商?

(3)余数怎样?

归纳三条:

①从被除数的( )位除起,先用除数试除被除数的前( )位数,如果它比除数小,再试除前( )位数;

②除到被除数的哪一位,就在那一位上面写( )。

③每次除后余下的数必须比除数( )。

做练习十二的第1—4题。

数学教案篇十三

由于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是在数的组成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所以,教材先安排了数的组成的复习。这一方面是为了巩固数的组成,另一方面又为学习口算和笔算做准备。然后,教材结合实物图进行40+5和45-5的教学,使学生明确40+5就是把4个十和5个一合起来,45-5就是从4个十和5个一中去掉5个一。这样学生就容易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算法。然后让学生“想一想”,5+40怎么算。这是一种变式练习。在“做一做”中,第1题是让学生摆小棒后再列式计算,让学生进一步熟悉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方法。第2题是先练习加法后练习减法。

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100以内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的运算过程时,是从数的组成角度去理解这些简单的加减口算,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数的认识,巩固100以内数的组成,同时也为后面正式100以内加、减法的口算和笔算做准备。教材通过看图解决问题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说出各部分的名称和想法,最后通过练习巩固算法。

1.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2.能准确地计算出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的减法.

使学生掌握整十数加一位数和相应减法的计算方法.

根据100以内的组成知识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并能准确计算.

课件、小棒

1.填空:

(1)40里面有()个十

(2)45里面有()个十和()个一,4个十和5个一是()

(3)38里面有()个十和()个一,3个十和8个一是()

2.课件出示口算题:

①6+3=②5+8=

③9-4=④15-7=

⑤8+9=⑥15-6=

⑦14-6=⑧4+6=

1.激励导入:

刚才大家口算20以内的加减法非常熟练。这节课我们学习比20大的数字的加减法计算,你有信心学好吗?

2.教学例9.设计情境

一天,小明与妈妈去超市里买酸奶。妈妈原本打算买30瓶,就在付钱时,小明又在货架上拿了2瓶,这样以来妈妈一共要付多少瓶酸奶的钱?要解决此题,怎样列式计算?

生答师板书:30+2=

(1)用小棒摆一摆.

请同学们先摆出30根小棒,代表30瓶酸奶,你们怎么都白了3捆小棒呢?(3捆就代表3个十,师板书:3个十)

再摆出2根小棒代表2瓶酸奶。(2根小棒代表2个一,师板书:2个一)

请同学们把两部分合到一起,想一想算一算,一共有多少根小棒?谁能把自己的想法给大家说一说。

看小精灵是怎么想的?和我们的想法一样吗?(30是3个十,2是2个一,3个十和2个一合起来是32,所以30+2=32)

(2)如果妈妈买的是60瓶,小明又拿了3瓶,他们一共要付几瓶的钱呢?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答师板书:60+3=

30+2大家会计算,60+3你会计算吗?自己先说一说算法。谁想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3)反馈练习:

先说算法再说出结果.

30+4=20+8=50+2=

3.如果妈妈原本买了32瓶奶,付钱时发现钱

不够,让小明退回2瓶,她应该付几瓶的钱?怎样列式计算?

生答师板书:32-2

(1)请同学们用小棒摆一摆,试着算出32-2=?

谁想给大家说一说自己是怎么想的?

看小精灵和大家的想法一样吗?(32是3个十和2个一,减去2就是去掉2个一,还剩3个十,也就是30.所以32-2=30.)

(2)若妈妈本来买了63瓶,付钱时退回了3瓶,应该付几瓶的钱?怎样列式计算?(63-3)

请自己先算一算,并你的计算方法说给同桌听。

(3)反馈练习:

先说想法再说得数:56-6=98-8=74-4=

4.引导学生思考

2+30=□,应该怎样计算?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引导学生用小棒摆一摆,使学生明白算理,2+30表示2个一和3个十合起来,得32.与例9:

“30+2”只是加数的位置不同,但算法相同.

(2)反馈练习:

3+60,9+807+205+40,先说算再说得数.

自己在练习本上编几道同类几十加几的口算题,再颠倒位置口算.算完让学生思考,看学生能发现了什么?(两个数颠倒位置相加,但计算结果相同.)

5.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加法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整十数加一位数,或两位数减一位数),师: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就是两位数加一位数以及相应的减法。板书课题。结合上面例题的计算说说怎样计算整十数加一位数及相应的减法。

1.课本上做一做习题,看图写算式:

2.34里面有()个十和()个一.

3个十和5个一是().

3.比比谁算得有对又快.

70+8=40+4=75-5=

83-3=90+8=30+7=

4+70=67-7=80+6=

4.列式计算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a、停车场停了50辆自行车,又推来了9辆,

一共有多少辆?

b、花房里有36盆花,搬走了6盆,还剩多少盆?

c、有40个学生,3个老师。每人一瓶矿泉水,带40瓶够吗?

d、小明剪了50颗星,小东剪了7颗星,学前班共有54个学生,他们剪得星星够每人一颗吗?

5.提出问题并列式解答。

松鼠哥哥摘了20个松果。松鼠弟弟摘了8个。请提出一个用加法计算的问题并列式解答。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怎样计算?

教学反思:本课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学习使学生经历两位数、减一位数口算方法的探索过程,能比较熟练的进行口算、了解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培养学生用数的观念看周围的事物的意识,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从整节课学生表现情况和课堂练习反馈来看,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知识掌握较好,学习积极并具有热情,就实效性讲很令人满意。

数学教案篇十四

1。了解立方根和开立方的概念;

2。会用根号表示一个数的立方根,掌握开立方运算;

3。培养学生用类比的思想求立方根的运算能力;

4。由立方与立方根的教学,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

5。通过立方根符号的引入体验数学的简洁美。

:立方根的概念与性质.

:会求某些数的立方根.

启发式,讲练结合

幻灯片.

(一)复习提问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平方根我们是如何定义的?平方根有哪些性质?

在同学们回答后,启发学生是否可试着给数的立方根下个定义.

1.立方根的概念:

如果一个数的立方等于a,这个数就叫做a的立方根.(也称数a的三次方根)

用数学式表示为:

若x3=a,则x叫做a的立方根,或称x叫做a的三次方根.

2.立方根的表示方法:

类似于平方根德表示方法,数a的立方根我们用符号 来表示。读作“三次根号下a”,其中a叫做被开方数,3叫做根指数,注意,在前面我们平方根的表示方法说过当根指数为2时可以省略不写,现在是立方根了,这个根指数3是绝对不可省的,否则就会与平方根混淆了,例如 表示125的立方根,而 则表示125的算术平方根。

练习:用根号表示下列各数的立方根:

3.开立方概念:

求一个数的立方根的运算,叫做开立方.

4.开立方运算与立方运算互为逆运算.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立方运算来求一些数的立方根.

例1. 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

解:(1)∵(-2)3=-8,

(2)∵23=8,

(4)∵ (0。6)3=0。216,

(5)∵03=0,

下面我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一个正数有几个平方根?负数有没有平方根?一个正数有几个立方根?负数有没有立方根?请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由前面刚刚做过的题我们不难看出像8、0。126、103、 这样的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像-8、 、 这样的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0的立方根是0.由此我们得了立方根的性质.

5.立方根的性质:

(1)正数有一个正的立方根.

(2)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

(3)0的立方根是0.

这里我们不妨与平方根的性质做个比较,平方根中,正数有两个平方根,它们互为相反数,正数只有一个正的立方根;在平方根中负数是没有平方根的,而负数有一个负的立方根;平方根与立方根唯一相同之处是0的平方根,立方根都是它本身.

例2.求下列各式的值:

解:(1)∵33=27,

(2)∵ (-3)3=-27,

(5)∵ (102)3=106,

(6)∵ (103)3=109,

例3. 解方程:

(1)x3=0。125;(2)3(x-4)3-1536=0.

解:(1)x3=0。125

x=0。5.

(2)3(x-4)3-1536=0(此题可由学生先做,教师纠正错误)

3(x-4)3=1536

(x-4)3=512

x-4=8

x=12.

尽管我们了立方根,而我们也只能由立方根的定义求解x3=a(a为常数)这一类型的

简单的三次方程,所以像第(2)小题,我们要把(x-4)看成一个整体,依然转化成为x3=a的形式,再由立方根定义去解.

填空练习:

(1)1的平方根是____;立方根为____;算术平方根为____.

(2)平方根是它本身的数是____.

(3)立方根是其本身的数是____.

(4)算术平方根是其本身的数是________.

(5) 的立方根为________。

(6) 的平方根为________。

(7) 的立方根为________

(8)一个自然数的算术平方根是a,那么与这个自然数相邻的下一个自然数的平方根是____________;立方根是____________.

解:(1)±1;1;1.

(2)0.(此题学生容易把1也算进去,注意纠正他们的错误.)

(3)±1和0.(由此题,再复习一道立方根的性质.)

(4)0,1.(此题有学生可能会忘掉0.)

(5)-2(此题学生易得出-4的答案,应引导学生将 翻译为-8,在求立方根,也有学生将 看成 得到 ,讲解时注意)

(6) (此题首先让学生把 计算出来,再求平方根,而且平方根有两个)

(7)-2.

(8) , (此题引导学生先根据算术平方根来表示被开方数为a2,再表示相邻的下一个自然数为a2+1,注意表示其平方根时有两个值.)

今天我们主要了立方根的概念和性质,一定要与平方根的概念和性质相对比去理解.平方根与立方根是今后我们中经常会用到的两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希望同学们能够熟练地掌握它,尤其是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教材p.141练习1、2、4.

板书设计

立方根近似值的求法

当立方根是一位整数时,很容易求出这个立方根;但当立方根是两位或两位以上的整数时,也能容易地求出吗?例如求140608的立方根,怎样求容易?

下面就介绍它的巧妙求法.

先用前三位数140来确定立方根的十位数.因为53<140<63,所以十位数是5,而不是6.再用最后一位数8来确定立方根的个位数.因为23=8,所以个位数是2.就是说,140608的立方根是52.确定立方根的个位数时要注意下面规律:我们知道:13=1,43=64,53=125,63=216,93=729,就是说当被开方数的末位数是1、4、5、6、9时,立方根的个位数就等于它本身(1、4、5、6、9);

因为23=8,83=512,就是说当被开方数的末位数是8和2时,立方根的个位数就分别是2和8,叫做2与8互换原则;同样还有3与7互换原则(被开方数的末位数分别是3和7,立方根的个位数就分别是7和3).

一般地,如果103<a<1003,且a是能开尽立方的数,那么就能用这种方法求a的立方根.请用这种方法求下列各数的立方根:

21952,50653,79507,287496,970299.

数学教案篇十五

中班数学:认识6和7

活动目标:

1、会正确感知数量6和7,认识数字6和7。

2、能按数字正确匹配相应数量的物品。

3、能大胆地表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活动重点:

会正确感知数量6和7,认识数字6和7。

活动难点:

能按数字正确匹配相应数量的物品并大胆地表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活动准备:

经验准备:

认识数字1到5。

物质准备:

1、

2、教具:5、6、7数字卡,5、6、7实物卡。麦思操作单一张。学具:(1)、5、6、7数字卡,5、6、7实物卡

(2)、盖印章8份,排小熊4份。

(3)、圈一圈12份

(4)、种花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复习:数字儿歌。(师幼边念边出示数字卡1到5)。

二、基本部分

1、新授

认识数字6和7,理解6和7的实际意义。

(1)、出示数字卡6,引导幼儿观察字形,幼儿自由讲述。

(2)、师:对,它是数字6,你觉得它像什么呢?

(3)教师出示6个数量的物品卡,引导幼儿理解6放入实际意义。个别幼儿上前操作,将物品与相应的数字卡匹配。

2、游戏

(1)盖印章、排小熊

玩法:根据提示的数字在相应的方框里盖上同等数量的印章或排上小熊。

(2)卡片:数物对应

玩法:将同等数量的数卡和物卡进行匹配玩找朋友的游戏。

(3)圈一圈

玩法:根据各人手上的数字卡,圈出相应数量的小汽车。

提高组:种花

三、结束部分

师幼玩大家来找茬的游戏。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