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写范文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呢?有哪些格式需要注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说课稿幼儿园篇一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分数、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的一节口算(含估算)的综合实践课,适合北师大版五年级的学生或九义版六年级的学生,主要是让学生把学到的口算方法运用到生活中去,同时发现学生在口算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分析产生的原因、及时纠正,掌握一定的估算策略。
1、创设“逛超市”这一日常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口算在生活中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口算的兴趣。
2、让学生在口算正确的基础上,明白算法的多样化与优化,并养成自觉观察数据和运算符号的特征,选择灵活的方法进行口算,培养口算的能力。
3、在学生能精确口算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生活中有时只需要估算价钱,不必精算,学生能根据具体的问题情境选择不同的估算方法,并进行估算方法的优化。同时让学生感受估算是建立在口算的基础上。
重点:1、培养学生会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口算的能力。
2、以口算为基础,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和估算能力。
难点:估算策略的选择
1、口算(含估算)教学与解决问题相互交融
本课以“逛超市”这一现实生活的情境贯穿始终,学生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对数学有一种亲切感和熟悉感。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逛超市时,不可能把纸笔或计算器都带在身上,因此算价钱时基本上都是采取口算的形式,而对数据稍微大的就可能采取估算的方式。因此口算能力在逛超市算价钱的过程中显得比较重要。学生感受到学好口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从而对学习产生良好的积极的情感。这真正把口算教学与解决问题融合在一起了,实现口算教学的情趣化。
2、口算(含估算)方法在多样化的基础上要优化
学生在用口算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出现不同的学生用的口算方法不同,学困生可能按照常规的方法进行按部就班的程序进行口算,速度慢而且答案不一定准确。而优生可能会去发现数据和符号的特征选择比较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速度快准确率较高。为此,我们不能为了“不同的人学不同的数学”这句话,而让学困生停留在原有的起点上,因此要给学困生提供展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比较中优化方法。
3、独立思考与合作流交相辉映
在口算教学过程中,老师要特别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而不能以少数学生的思维代替大多数学生的思考,从而造成课堂上一问一答的形式居多,而一些学困生由于跟不上速度就把自己当作一个旁观者,这样的口算教学是失败的。因此,当口算题出来以后,要让全体学生都独立算一算并把结果记录在本子上,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学困生以后,要给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困生在同桌同学或老师的帮助下把问题解决。
4、把学生的差错作为教学的生长点
本节课是一节综合实践课,学生在口算练习中出现的问题是教学的生长点。因此,老师在教学中要特别关注学生的问题,在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的交往互动过程中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及时纠正。
5、自评、互评与点评相得益彰
到了五六年级,学生除了在乎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外,还在乎同学对自己的评价,因为这关系到自己在同伴中的地位。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进行评价。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需要口算,口算的结果是否正确,口算的方法是否最优,学生会反思自己的口算能力,同学之间的相互评价是比不可少的,在评价他人的口算方法的过程中自己有什么收获,应该引起什么样的注意,被评的学生也能从中受到启发。对学生中反映出来的一些普遍性的问题,老师应该点出来,让学生能来评。通过自评、互评与点评,学生对计算方法留下的印象更深刻。
(一)创设情境一:出示“店长推荐”图片,练习口算
欣欣文具店
名称
单价
文具盒
12.60元
橡皮擦
2.50元
钢笔
7.50元
圆珠笔
4.40元
书包
40.00元
尺子
2.40元
问题1:买1个文具盒、1个橡皮擦和1支钢笔多少元?
说明:这是口算加法的运用,简便算式为12.60+(2.50+7.50)=22.60(元),用了加法结合律。
问题2:买书包可以打八折,如果买1个书包要付多少钱?
说明:这是口算乘法的运用,算式为40×8/10=32(元),简便算法体现在先约分在计算。
问题3:买圆珠笔采取买1赠1活动,相当于1支圆珠笔多少钱?
说明:这是口算除法的运用,算式为4.40÷2=2.2(元)
问题4、淘气买1把尺子和1个文具盒,付了50元,找回多少元?
说明:这是口算加减法的运用,简便的算法为50—(12.60+2.40)=35(元)
请学生在本子上写出算式并计算。老师巡视:一是发现学生的计算是否正确;二是看看学生用的什么方法,哪些学生用的口算方法,哪些学生是采取笔算或脱式计算。请做完的学生举手,如果同桌两个同学都做完了可以相互交流自己的算法,并告诉学生:“如果我很优秀还要让我的同桌跟我一样的优秀,老师看看哪一桌的学生都很优秀”,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共荣辱的意识。等全班同学都举手后,老师请开始做错后来经过同学帮助又改对的学生说说自己的错误原因并友情提示完成这道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设计意图:1、创设逛超市购物的情境,问题里涉及加减乘除的口算方法,包含的口算方法较全面。2、学生能在独立思考与互动交流中养成自觉优化算法的习惯。学生在解决此问题的过程中,学困生可能是按照常规的方法笔算,优生可能是用简便方法口算的。因此,老师安排同桌学生独立做完后进行相互交流。平时学生喜欢对答案,老师利用这种心理,创造机会让学生对答案,并相互交流算法,进行相互评讲。最后全班点评,老师把展示机会给学困生,让他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提出完成这道题时需要注意的地方。
(二)创设情境二:出示日常购物单,学会估算。
1、提出问题,独立思考,互动交流
**超市
果汁
16.00
火腿肠
13.00
蔬菜
8.00
洗发水
23.00
洗衣粉
6.00
牙膏
3.00
问题:你能估算出共花了多少钱吗?说说你的方法。
学生独立思考,并把自己的估算方法写在本子上,想出一种办法的同学再想别的办法。老师巡视。学生都有一种办法后,老师再请学生小组交流,看看哪组的办法最多。最后全班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老师关注学生的自评、互评,并注意比较各种办法的适用条件。
设计意图:1、学生面对问题能主动想办法去独立解决;2、学生独立解决的方法比较有限或者没有办法能主动寻求同学或老师的帮助;3、在全班交流中展示自己的方法同时学习别人的方法。
2、阅读教材,向书本学习。
最后让学生打开教材第79页,阅读教材看看书上有哪些估算的办法,哪些办法是我们刚才想到的,哪些是没有想到的,这个办法有什么好处。
(1)淘气估算的购物的价钱一定超过40元,他的估算对吗?
说明:淘气是将最高位加起来,得出至少需要多少钱,这种策略称为“去尾法”。
(2) 妈妈带了100元钱,她够吗?
16→20
13→20
8→20
23→30
6→10
3→10
说明:这个方法是将个位上的数字进一,变成整十数进行运算,得出最多需要多少钱,这种策略是“进一法”。
运用以上两种策略可以估算出结果的范围。这两种极端的情形靠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学生不容易想到,需要学生向书本学习,因此安排阅读教材十分必要。
(3)淘气又估算了一次,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16 + 13 + 8 + 23 + 6 + 3 ≈ 70 (元)
↓↓↓↓ ↓ ↓
20101020 100
说明:这种“四舍五入”的办法,学生容易想到,这种估算的结果接近准确值。学生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时,学生汇报后就可以及时总结。
(4)妈妈是这样估算的:
16+23≈40(元)
13+8≈20(元)
6+3≈10(元)
40+20+10=70(元)
爸爸是这样估算的:
16+13≈15+15=30(元)
6+8+3≈15(元)
30+15+25=70(元)
说明:以上两种估算的策略是凑整(包含凑五或凑十),学生也容易想到,这个估算的结果也比较接近精确值。
2、方法小结,比较异同。
小结:这些策略很难判断谁优谁劣,生活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的估算策略,只要合理,教师都要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1、学生利用口算的知识,结合生活中的具体问题情境,明白估算的重要性;2、知道估算有哪些策略,每种策略适应的问题情境;3、这些策略没有优劣之分,主要要结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三)运用口算方法与估算策略解决实际中的问题。
牛排每千克12.60元,小明买了2千克,店主收了小明26.20元,对吗?
说明:引导学生看懂情境,单价不到13元,2千克应不到26元,所以店主错了。
上衣每件55元,现八折出售,爸爸带了50元,够吗?
说明:首先引导学生明白“八折”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对打折后的服装价格进行估算,用60元打八折后是48元,因此原价55元的服装八折后不到50元,爸爸带的钱够了。
3、李阿姨在超市买了2袋米(每袋35.40元)、14.8元的牛肉、6.7元的蔬菜和12.8元的鱼。李阿姨带了100元,够吗?
说明:先让学生独立解决,再让学生说一说自己是如何估算的,注意学生之间不同策略的交流。可采用“去尾法”,两袋米超过70元,牛肉和蔬菜超过20元,鱼超过10元,加起来超过100元,所以不够。
设计意图:各种估算策略的具体应用,让学生明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道理,同时巩固口算的方法。
本节课创设了宽松、有趣的学习氛围。首先是提供“店长推荐”的情境,让学生用学过的口算方法和技巧进行口算价钱,并关注学生的口算方法是否正确、合理、分析产生的原因并帮助改进。第二,提供“淘气一家的购物单”,让学生运用口算方法和估算策略进行估算一共花了多少钱,在各种方法和策略的比较和运用中,让学生明白方法和策略的选择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最后,让学生运用口算的方法和估算的策略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教学过程中,学生不仅把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连,增强了计算教学的直观性,丰富了学生的体验,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而且为学生创造了探究的机会,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培养了他们合作交流的能力,学会了运用口算(含估算)的各种策略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使计算教学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说课稿幼儿园篇二
《认识米 用米量》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长度单位》的第三课时,是“图形与几何”知识板块中的内容。新课标在第一学段中明确要求“在实践活动中,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米、厘米,知道分米、毫米,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能恰当地选择长度单位。”《认识米 用米量》是学生在学习了《认识厘米 用厘米量》的基础上又认识的常用的长度单位。学好这部分内容,不仅是量化把握物体长度的基础,而且有助于学生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教材通过让学生感受到用厘米尺量黑板太麻烦,从而自然地引出米尺。接着又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的数学活动,让学生建立了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得出“量比较长的物体,可以用米作单位”的结论。
根据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具体内容,依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认识长度单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学会用米尺进行正确的测量。
2、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数学活动,积累学生测量长度的活动经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合作能力,养成细心认真、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3、根据学生的个体特征,让他们在课堂上“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体验数学的乐趣。
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学会用米进行正确的测量是教学重点,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为让学生掌握1米的长度,学会用米量,我放手让学生操作体验、合作交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画、比、量等一系列数学活动进行学习。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则通过观察活动、估测活动进行学习,在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估测能力、合作能力,养成认真细心、勤于思考的学习习惯,让他们在发现知识,形成技能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
根据课标要求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了更好地掌握重点,突破难点,我设计了以下教法:
1、创设情境,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2、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进行数学思考,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
3、演示法。对米尺进行演示,在黑板上画出1米长的线段,与学生一起用肢体表示出1米的长度,让学生在观察、操作中进行学习,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
多媒体课件、米尺、绳子等实物。
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一起参与互动,共同探究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一)创设情境,引发思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上课伊始,我就播放一段录像:一生拿着10厘米长的直尺在讲台上量黑板边的长度,另一生拿着20厘米长的直尺在教室里量教室到底有多长。他们累的满头大汗,忙得不亦乐乎。
这样,学生会发现“量比较长的物体时,用厘米作单位不合适”,进而思考“比较长的物体,用什么作单位比较合适呢?”。这样很自然地引出课题《认识米 用米量》。
这样设计,即能引起学生兴趣,又培养了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例4首先解决认识米的问题。我打算分这样几步完成:
1、认识米尺
多媒体课件出示米尺,告诉学生这是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引导学生观察后得出1米=100厘米,为估量物体长度意识的培养做好铺垫。知道米用“m”表示。
多媒体课件出示第6页“你知道吗?”让学生了解一下常用的测量长度的工具,拓宽知识面。
2、画一画
在黑板上用米尺画出1米的长度。加深对米的认识,掌握1米的实际长度。
3、比一比
(1)从学具盒里拿出自己的米尺,和老师的米尺比一比。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2)伸开双臂,和同桌的米尺比一比,发现伸直双臂的长度大约是1米。再次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
这样设计,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又培养了学生仔细观察的学习习惯,突破了重点。
4、小儿歌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学生初步建立1米的长度观念后,我会和学生来一首互动小儿歌:
师:伸开你的1——米。(伸出1根手指)
生:伸开我的1——米。(伸开双臂)
师:抖抖你的1——米。(抖抖双臂)
生:抖抖我的1——米。(学着老师的样子抖抖双臂)
新课标说明:教学活动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关注学生个体差异。对于学有余力并对数学有兴趣的学生,教师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材料和思维空间,指导他们阅读,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
多媒体课件出示小知识“人身体上的测量工具”,满足有能力学生的学习欲望。
5、找一找
接着,我又设计了找一找活动, “睁大双眼,找一找,我们周围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呢?”
让学生时刻感受到数学和生活是紧密相连的,使他们拥有一双善于发现生活中数学现象的眼睛。
例4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是用米量,是本节课的重点。我是这样突破重点的:
小组合作,教师适时指导。
1、量出1米、2米、3米长的绳子。(第1、2小组合作完成:第1组同学拉绳子,第2组同学量,一对一。然后,第2组同学拉绳子,第1组同学量,一对一)
2、先估测,然后量出黑板边的长、教室的长是几米。解决课始录像上的问题。(第3、4小组合作完成:第3组同学量黑板边的长,第4组同学观察结果。然后,第4组同学量黑板边的长,第3组同学观察结果。)
3、先估测,然后量出组里小朋友的身高是1米()厘米,或者说是()厘米。(第5、6小组合作完成:第5组同学给第6组同学量身高,一对一。然后,第6组同学给第5组同学量身高,一对一。)
最后,学生汇报交流。
鼓励学生把学到的知识用到生活实际中去。
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学生是学习的主题,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此时,整节课进入高潮。
三、巩固练习,学以致用
新课标明确表示:数学教学活动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依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根据课本第8页练习一第4题的内容,我自编了一个数学小故事:秋高气爽,天气晴朗,小红在公园跳绳,累了,她就坐在椅子上休息。这时,跑来了一只小猫,依偎在她的脚边。根据故事进展,出示相应的多媒体课件,学生依次判断一根跳绳、一把椅子、小猫身高比1米长还是比1米短。
四、总结全课,鼓励学生
这节课,我们一起认识了米,知道1米=100厘米,会用米量黑板边长、教室长、小朋友的身高,大家学到的本领真不少,希望大家在今后的课堂上学到更多更有趣的数学知识,并把这些知识运用到我们的生活中去!
说课稿幼儿园篇三
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中p115页例3及“做一做”的内容。
2、教材简析: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是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简单事例,让学生尝试从优化的角度在解决问题的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初步体会运筹思想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形成从多种方案中寻找最优方案的意识,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课是学生在学习了例1烙饼和例2沏茶之后,再来研究排队论中怎样使服务对象的等候时间最少的问题,为后面学习例4对策论打基础。
3、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争当最佳小编导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排队择优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了解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等候时间的计算方法,探索得出等候时间总和最少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把所学内容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
1、教法说明
我想要教好一堂课,首先要明确本堂课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并且还要注意某些目标在整个单元中所处的位置,比如让学生认识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培养学生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这些目标不但本节课要有所达到,更要经过不断的培养,形成一个体系让学生加深对这些方面的认识。这样学生对相关知识有一个系统性认识,对学生已有知识的唤起和对知识的延伸很有帮助。因此,我将本册的数学广角设计为“我是……”为主题的一个系列教学,以角色扮演来贯穿整个单元的教学,比如将例1例设计为“我是能干的小厨师”,让学生将自己当作一名小厨师来确定烙饼和烧菜的方法;将例2设计为“我是家庭小管家”,让学生以家庭小主人的身份来决定待客沏茶的顺序;将例3时设计为“我是最佳小编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团队进行策划,争做元旦文艺汇演的最佳小编导;将例4时设计为“我是聪明小参谋”,让学生扮演成一个小参谋来出谋划策。这样一来整个单元主题情境紧密联系生活,又具有连贯性,让学生感知数学是连续的',知识之间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向学生展现的是一个知识的体系。因此在教学这节课时,我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索:
⑴让学生插上生活的翅膀,在数学广阔天空中翱翔——灵活运用教材
本节课是“我是……”系列主题情境教学之一,在设计本课时我想到货船卸货与学生生活情景比较远,学生兴趣会不大,因此舍去没用。我了解到学生对开展文艺活动很有兴趣,并都想为此出自己一份力,也考虑到作为小编导并不是每个学生在以前都参与过,对学生是一种新的挑战,所以确定本课主题是“我是最佳小编导”。并将这个情境贯穿整个教学内容,通过它既能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又能让学生得到锻炼,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感受到数学与生活是分不开的。
⑵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把握课堂教学的灵魂——明确三维目标
新课改以来,三维教学目标的确立与实现一直是构成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是对教学结果的一种预设,既是教学的出发点,又是教学的归宿。所以在本堂课中,我在对三维目标的确立和实现时重点放在关注学生的发展上,从导入铺垫、探索新知、学以致用一直到拓展提高,都在为达到教学目标而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为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而努力。
2、学法设计
现在的数学课堂教学如按照新课改要求不断改进下去,课堂的主动权会不断地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玩中学、在实践中学、在发现中学、在讨论交流中学,在学习中情感得到升华等等,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课堂教学,因此本堂课堂中学生的学有几下几点:
⑴角色扮演中将自身与知识融为一体——在玩中学
由于情境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一开课学生就被这一情境所吸引,引起共鸣,并完全融入到情境之中,从文艺汇演彩排前的化妆、节目彩排一直到文艺汇演结束,让学生将自己扮演成一名小编导来经历文艺汇演的整个过程,使学生在玩中不知不觉地学习了数学知识。
⑵学生亲身经历认知过程把握知识跳动的脉搏——在实践中学
本课中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等待时间,掌握计算等待时间的方法是本堂课关键,为此我设计了这个实践活动,创设一个活动、探索、思考的环境,让学生通过自身实践帮助他们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这样通过做接水实验再到填表发现最优方案,实现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来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我们知道一堂课知识点不断涌现,而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点的堆砌,应该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找到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把握住知识跳动的脉搏,一步一步将它完全掌握。
⑶激发学生无尽的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在发现中学
课堂上通过创设出一个又一个即好奇又有吸引力的问题情境,来诱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比如通过引导激发学生去思考得出彩排方案共有6种,从而使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为后面找出最优方案打下基础。这里代替了机械的由教师的直接灌输,而是让学生通过思考自主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使得学生在整堂课中都乐于和善于思考。
⑷小组讨论交流是打开面向全体学生的一扇窗户——在讨论交流中学
在以前上课时我总感觉到创设出好的教学环境,学生就会被这种氛围所感染,从而积极思考问题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但也有部分学生会无动于衷,不是他们不善于思考、学习,而是有一种堕性,因为反正马上就会有答案,自己为什么要去思考呢,况且自己思考的结果也不一定对。这样一来,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被动地学习,知识掌握得不牢靠,造成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因此学习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并不是某几个学生学好了就是好课,在本课中我采用小组协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通过小组间的讨论交流,人人都动手、动口、动脑,共同完成“节日彩排方案表”,找出第4种方案的总等候时间最少,学生亲身经历了择优的全过程,从而感悟得出等候时间总和最少的一般规律。只有这样才能使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发生过程,长此以往,学生自主学习的那一扇窗才会打开,从而会使他们不仅对知识掌握得牢而活,而且语言交流能力以及小组协作学习能力也大大提高。
⑸让数学在课堂中延伸,感受到数学应用的真谛——在学习中情感得到升华
学生的情感教育需要无形地渗透到学生学习中,为此我巧妙设计练习,比如最后一个拓展练习,在计算等待时间的基础上还要算出损失的租金,这样学生知道了通过减少等待时间还可以减少金钱浪费。这里通过练习不但对知识进行了拓展和提高,体现优化的重要性,而且让每个学生觉得自己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感受到数学应用的价值,从而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
教学目标:
(1)通过争当最佳小编导事例,使学生初步体会排队择优方法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形成寻找解决问题最优方案的意识。
(3)培养学生合理安排时间的良好习惯,了解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等候时间的计算方法,探索得出等候时间总和最少的一般规律。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把所学内容有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
教学准备:,彩排方案表,矿泉水瓶,水杯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师:听说你们班将要举行一个班级文艺汇演,你们想参加吗?今天你们班主任委托我从你们中间选出这次汇演的节目小编导,有谁愿意吗?想当好节目编导可并不是那么容易,必须有很强的解决问题能力。你们有信心吗?看看今天有哪个小组,通过群策群力将“小考官”提出的问题处理得最恰当,老师就把 “最佳小编导”的聘书颁给他们,好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争当“我是最佳小编导”(板书课题:我是最佳小编导)
(二)展开活动,探究新知
1、铺垫
(1)师:看看小考官来了,原来就是小精灵“聪聪”和“明明”,看看他们带来了哪些问题。
“小考官”出示问题情境:文节汇演彩排前,小丽(女生)、小强(男生)将表演课本剧需要化妆,只有一位老师化妆,你们作为小编导决定应该先给谁化妆好呢?
学生回答(先给女生先理,随便都可以)
(2)师:谁先化妆真的没有区别吗?
师:我们来做个实验,虽然没法化妆,但老师这里有一个矿泉水瓶,一个水杯,我请两位同学上来为大家演示一下接水的过程,其他同学和老师一起,看看他们接满水分别用多长时间。
学生甲拿矿泉水,乙拿水杯,甲先乙后。
师:他们接完水,一共用了多少时间?(乙同学等甲接满后再接共用时间)
师:那么,让他们交换一下顺序,情况会有什么区别吗?
师:通过这样的对比,你们有什么感想吗?
师:现在,你们知道应该让谁先化妆了吗?那你们发现,在安排顺序时应该怎样去做呢?
师:同学们真会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但如果只根据这一个例子就得出结论它往往具有偶然性,是不是所有的这种情况都是这样呢?我们必须找到一个更好、更具有说服力的办法来验证它。好吗?好,我们接着来看:
(设计意图:通过实验,让学生从感性来认知,了解计算等候时间的方法,为后面理解新知打下基础。)
2、探究新知
出示问题情境:文艺汇演前有三个节目需要彩排,课本剧需要16分钟,唱歌需要5分钟,跳舞需要9分钟,作为编导你们将怎样安排这三个节目的先后顺序能使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
(1)找出各种解决方案
①师:按怎样的顺序彩排,能使这三个节目的等候时间的总和最少呢?为了能更好地验证你们的想法,我们必须将所有的彩排顺序全列出来。
②师:同学们讨论一下一共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彩排顺序?分别是什么呢?(为了方便我们用1代表课本剧,2代表唱歌,3代表跳舞,有6种彩排方法)
③师:我们就用这个表把这6种彩排方案都填进去。(出示表格)
(2)择优
①师:就请各小组按照前面的方法,共同完成“节目彩排方案表”,算一算这6个方案中每个节目等候的时间和它们等候的总时间。
③学生完成,自由展示汇报。
④师:哪个小组愿意第一个来汇报你们算出的结果,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结:师:能说说是怎样找出这个最佳方案的呢?想想在你们生活中有像这样的例子吗?在今后,我们可以用它解决更多的问题。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从接水实验再到填表选出最优方案,从而实现知识的掌握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本课教学重点的突破水到渠成。)
师:好了,聪聪还有问题呢,你们有信心完成吗?
(三)学以致用,促进内化
1、出示问题情境:文艺汇演开始前,突然有三个小演员同时生病,校医只有一位,作为编导你该怎样安排他们去就诊,使他们等待时间最短好去准备表演。小明包扎伤口需5分钟,小亮打针需3分钟,小丽检查牙齿1分钟。
师:作为编导你们准备怎样安排这三们同学就诊顺序?为什么这样安排?
2、出示问题情境:文艺汇演前小亮、小红和小军布置场地,他们同时来到水池边,小亮洗拖把需要5分钟,小红洗抹布需要2分钟,小军接水需要1分钟。你将怎样安排他们的顺序,说说你的理由。
(四)拓展延伸,情感惨透
出示问题情境:文艺汇演结束了,却发现租借的小音响、话筒和录音机同时出现了故障,我们学校的修理员检查后得知它们分别需要修理5天、1天和3天,这些设备每多租借一天需要付租金20元,作为编导怎样安排才能使修理时间最少,并且租金损失也最少?
师:同学们思考一下,在小组内说说你们的想法。(生:应该先修1再3和5)
师:这样修复时间一共是多少?经济损失多少元呢?
师:如果我们按5天、3天、1天的顺序去修理,经济损失又是多少呢?同学们将这两种方案动手算算。
学生计算,上台板眼
师:看到这两个不同的方案及结果,你有什么感想?(生:不同方案产生的损失不同,合理安排顺序可以减少经济损失,选最佳方案挺重要的)
师:选择最佳方案重要吗?
(五)课堂小结
师:通过今天同学们的努力,这台文艺汇演中所有的问题,都能被你们安排得恰到好处,妥妥当当,你们可真了不起啊!从中你们都有哪些收获呢?想想在你们生活中还有哪些像这样的现象?看看哪个小组获得了“最佳小编导”证书。你们获得这个称号正是你们通过小组共同努力的结果,赶快准备我们班的文艺汇演吧。其他的小组不要气绥,我听说你们学校也要组织元旦文艺汇演了,正在向全校选聘小编导,你们快去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去参加竞选吧。
说课稿幼儿园篇四
大家好,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第十一课《陈毅探母》的第一课时。我从以下六个方面来设计说课。
《陈毅探母》是苏教版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本文讲的是陈毅元帅回乡看望生病的母亲的故事,课文记叙陈毅在母亲床前的所言、所行,反映了陈毅对母亲的无比敬爱之情,表现了他和母亲之间的亲情。全文共分3 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是写陈毅元帅知道母亲生病后,连忙赶回故乡探望。第二自然段写陈毅询问母亲病情,给母亲洗衣服。第三自然段写陈毅母子之间的对话。课文语言质朴自然,浓浓的母子之情洋溢其中。两幅插图紧扣课文内容,以片断特写的方式,再次凸显课文主要内容,帮助学生对课文理解内化。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阅读理解必须建立在学生充分的阅读实践的基础上,联系生活,创设情境,让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充分对话、互动,从而达到感悟升情,实现阅读成功。
1、知识技能目标:
(1)会读会写9个生字,只认不写8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自主合作,实现对课文的认读。
(2)激趣引思,促进学生个性化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感受阅读快乐,形成阅读欲望。
(2)品读悟情,感受并践行敬母之情。
1.整体把握阅读全文,感悟情感,体会文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母子之情,并运用到自己的实际生活中。
2.会用“一…就…”、“一边…一边…”造句。
(一)以图为媒,释题引思,激发阅读欲望。
1、出示陈毅画像:
(1)这个人你认识吗?你是怎么认识的?
(2)教师简单介绍陈毅生平。
评析1:陈毅对于现在的一年级孩子来说是比较陌生的,教者从照片入手,让学生直面人物,明确对象,初步感知人物形象是十分必要的。这里出示陈毅画像并作人物的生平介绍,拉近了教材人物与学生之间心理距离,对激学生的阅读兴趣起到了很好铺垫作用。
2、揭示课题,学生质疑。
(1)板书课题,指导学生读课题。
(2)让学生针对课题质疑:由课题你会想到什么呢?
(3)小结:什么叫探母?陈毅为什么要探母?怎样探母?当时的情景怎么样?
评析2:学贵有疑,有疑才能产生阅读欲望,围绕课题进行释题思考,引发疑问,有助于学生明确阅读的方向性与目的性。
(二)认读课文,理清文脉,整体感知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自主交流,相互正音,反复练习。
2、检查认读,及时纠正。
评析3:读通读顺读正确,是阅读理解的基础。本环节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反复认读,在学生的相互交流中渗透“合作学习”的理念,让学生在实实在在的阅读实践中读好课文。在其基础上及时检查反馈,对学生在先期的自主矫正中难以解决的问题起到了很好的补救作用。
3、整体把握,课文大意。
(1)分自然段指名朗读课文。
(2)课文讲了谁的什么事情?
评析4:整体把握是阅读教学第一回路的首要环节。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大意和理清课文围绕大意所作的段落安排,对后期的深入精读理解课文具有统率和铺垫作用。
(三)品读析句,精读感悟,领会课文情感
1、通读全文,自主感悟:最让你感动的地方是什么?
2、学生自主认读,小组内相互交流。
3、结合学生汇报,出示文中重点语句,并学会用下面的关联词造句。
(1)一进家门,陈毅就来到母亲床前,拉着她的手,细心地询问病情。
——体会陈毅对母亲的关切之情(可结合图1指导学生理解朗读)
(2)他看见母亲换下的衣服还没洗,就打来一盘水一边洗衣服,一边跟母亲谈家长。
——体会陈毅对母亲的孝顺之情(可结合图2帮助学生体会句子表达的感情)
(3)娘,快别这么说,从小到大,你不知道替我洗了多少次衣服。今天,我给你洗衣服,是应该的呀!
——体会陈毅对母亲的敬爱和报答之情。
评析5:浓浓的感情是靠文字来传递的。感悟情感必须凭借对重点词、句的品读。本环节的设计让学生整体通读课文,找出自己对课文理解深刻的句子,这是对学生个性阅读的尊重。在此基础上,把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重点的品读训练,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充分的对话、互动,使文中浓浓的母子之情得到了很好的传递。
(四)联系生活,个性解读,升华课文情感
1、自主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结合生活实际,再说说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小组内相互交流。
3、大组交流。
4、自主选择,小组合作,表演陈毅探母。
5、模仿陈毅,回家做一件孝敬父母的事。
评析6: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理解要建立在学生生活经验的基础之上。本环节的设计,把对课文的理解与学生不同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对课文深层次理解。让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进行课本剧表演,既理解升华了课文的情感,也引导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实现文情向学生的有效迁移。最后,把学生的视野引向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中处处有学问,处处有语文。
六、板书设计:
12.陈 毅 探 母
赶回
一……就……
一边……一边……
说课稿幼儿园篇五
质数和合数是在约数和倍数以及能被2、5、3整除的数的特征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质数和合数是求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以及约分、通分的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不仅要使学生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而且能记较快地看出常见数是质数还是合数。这一节内容中抽象概念较多,而且有些概念容易混淆,如: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
教学目标:
1.学生能理解质数、合数的意义,会正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能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把握水平。
3.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4.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归纳、概括能力。
教学重、难点:
1.掌握质数、合数的概念,准确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2.奇数、偶数、质数、合数的区别与联系。
首先,在学习准备中让学生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对小组号码数字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对学生不同的分法老师都给予肯定,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写出自己小组号码数的约数,并绘制成表,让学生观察表“按约数的个数来分”该怎样来分。通过观察、比较,发现这三类数的特点,归纳、概括出质数、合数的概念。然后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教师指出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并引导学生制作质数表。从而使学生初步发现质数和奇数、合数和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再次是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拓展学生思维。最后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一)学习准备:让学生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对自己的小组号码数进行分类(按奇数、偶数分,按位数分等等),同时引导学生对非零自然数的另一种分法,即按一个数的约数的个数来分,从而引入新课。
(二)探究新知:
1. 建立质数、合数概念:
找约数进行分类、观察归纳出质数、合数概念。
2.教学例2:质数和合数的判断。
“你认为怎样去判断一个数是质数还是合数?”
告诉学生还可以通过查质数表来判断,并指导学生制作质数表,引导学生发现,初步弄清质数与奇数、合数与偶数等概念的区别及联系。
(三)巩固拓展应用:
1.填空 2.判断 3.思维训练
(四)全课小节: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五)布置作业;练习十三的第2、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