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十二篇(模板)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十二篇(模板)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4 06:36:22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十二篇(模板)
时间:2023-04-04 06:36:22     小编:zdfb

每个人都曾试图在平淡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写一篇文章。写作是培养人的观察、联想、想象、思维和记忆的重要手段。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欢迎大家分享阅读。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篇一

七年级上第20课《〈世说新语〉两则》之《陈太丘与友期》

1、知识与能力

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中质疑、读后思辨

2、过程与方法

以读课文为线,采用点读、译读、问读、背读、演读等版块,分层推进,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读出情味,读出情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情境中感受机智、在选择中学会做人、在朗读中培养语感,敢于跳出书本,形成创造性阅读品质。

看到同学们一双双充满智慧的眼睛,我就不由地想起了冰心的一首诗: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有着无穷的机智。

是啊,自古以来,出现过许许多多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你们知道哪些关于机智儿童的故事呢?(孔融让梨、曹丕称象、曹植七岁做诗、司马光砸缸、王冕画画)

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个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他就是第20课《〈世说新语〉两则》之《陈太丘与友期》中的人物,他是谁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出停顿”。

2、指名读, 让学生点评,字音强调“不、惭”的读音,节奏强调“陈太丘/与友/期行”“待君/久不至”“君与家君/期日中”。

3、再指名读,齐读。

1、  学生再次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要求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给重点词语加点,疑难句子画横线,疑难问题写上评注。

2、   

2、学生分小组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期行  舍去  君   尊君  家君)   

3、检查同学们的掌握情况,进行抢答赛。

4、分角色朗读,一读叙述者、一当元方、一当客人。要求读出的语气语调,读出感情。

5、分角色译文,一读叙述者、一当元方、一当客人。要求保持原文意思,把省略的补充上去。

1、对于字词,大家掌握的很好了。大家也应该知道本文所讲的机智聪慧少年是谁了吧?(元方)文中另一个重要人物是谁?(客人)请同学们以文中的句子为依据,说说这两个人的思想性格。   

客人:a、“太丘舍去,去后乃至”说明他言而无信;b、“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说明他粗野无理,不讲礼节,缺乏教养;c、“友人惭,下车引之”说明他诚恳认错,知错勇改。

元方:a、对客人的一番义正严词可以看出,他很有教养,懂礼识义,同时也维护了家父的尊严,可见父子亲情浓厚。b、“元方入门不顾”,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他的童贞童稚。

2、“元方入门不顾”,值得大家探讨,有人说他这样做,也是失礼,你是怎么看的?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1、揣摩人物对话的语气、语调及其思想感情 ,尽量表现出人物的性格特征。

2 、以艺术创编的方式,通过合理想象,对原故事人物、事件作合乎逻辑的丰富和补充,甚至改编

。 

3、学生自由组合,演员人数自定,不准带书,可用现代语言,也可用文言。

全班齐背全文,不会的可以开着书本。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信做人,以礼待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憾!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篇二

张笑天——《陈太丘与友期》教学案

一、导入

同学们,小学里学过司马光砸缸这篇课文吗?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这个故事,看多媒体文字、图片,司马光是个怎样的小孩?自古英雄出少年,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这样的小故事《陈太丘与友期》(板书课题。)

二、作者介绍

师:这则故事出自《世说新语》这部书是南朝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找一名同学念屏幕)

三、师范读课文

师:大家注意句子的朗读节奏,并把自己容易读错的字注上音。

师:大家发现哪个字的读音和平时不同?

这个字是通假字,念它所通字的音,板书:不通否

四、学生齐读课文

五、学生分组结合注释翻译课文,做好准备踊跃发言。

先提问重点字解释,再指名翻译。

六、揣摩、品读

师:文章大意我们理解了,下面我们再来看文中主要刻画了几个人物?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找出对话部分讨论客人和元方的对话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说出你的看法。

明确:客人一处询问,很客气;一处愤怒,音调很高,元方一处有礼貌,客气的说;二处声调不高,但义正辞严。在提高同时利用反复品读体会人物形象。

七、问题探究

通过刚才的朗读,同学们已大体感悟到两个人物形象了。

1、你认为文中的元方和友人是怎样的人?请作一个评价。在评价时我们先用一个词语或成语来形容一个人,然后结合课文中内容作一个具体的阐述。

学生边总结老师边板书。

2、有人认为客人既已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而他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这是否也应算作“无礼”?希望同学们各抒己见。

八、拓展延伸

1、你知道生活中诚实守信或无礼无信的例子吗?谈一谈并说说你的看法。

2、对照课文,检点自身,你今后打算怎样做?

九、布置作业

1、做完练习二、三题;

2、生活中有很多格言警句都含有诚信,请收集或自己创造几句有关诚信的佳句。

教学反思:

1、通过这次备课讲课,我深刻体会到了品读的重要性,设计本课时,我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决定让学生体会元方与客人两次对话时的语气,课堂上的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读,人物形象顿时呼之欲出。而学生的回答也恰好引出下一环节的讨论,这是我事先没有想到的。

2、结尾处延伸拓展没有回到积极的主题上来,学生回答的多是不守信用的例子,过于消极,而现在提倡和谐社会,引导学生多举些诚实守信的例子,弘扬主旋律。

3、课堂氛围还不够热烈,有些问题仅靠两三个同学回答,还应想方法调动学生参与,这样讨论会更加全面、深入。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篇三

《世说新语》两则(《咏雪》 《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掌握“俄而、欣然、拟、未若、乃、期、委、去、引、舍、顾”等词在特定语境中的词义。

2.背诵两篇短文。

能力目标

1.结合注释,运用工具书,疏通文句,理解文意。

2.结合文中人物的语言和动作的语句进行品味,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3.把握本文以叙为主,叙中有议的写作特点。

德育目标

《世说新语》作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鲁迅语),教导人们做人要方正,诚实守信,以礼待人,言辞要高雅。

●教学重点

1.把握本文语言简练、辞意隽永,以叙为主的特点。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1.谢太傅对两种不同的咏雪佳句到底有何评价?

2.元方批评父友失信、无礼,最后却“入门不顾”,是否有失礼仪?

●教学方法

1.诵读法。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充分诵读的基础上,读顺句子,读懂文意。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这两则短文都是叙事性的,但其中又包含着可议论的内容,这正是《世说新语》记事的特点。我们应按照古为今用的原则来处理这篇课文,这就是利用它来发展学生的思维,多方讨论,交流看法,如《咏雪》中,你认为哪个比喻更好?《陈太丘与友期》中,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师生互动与学生互动结合,自主合作探究与点拨相结合,提高教学效率。

3.延伸阅读法。本文用两课时教读,时间略有富余,可从《世说新语》中再选一两个故事让学生阅读。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打印好的阅读材料、实物投影仪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咏雪》。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疏通文意;学生复述故事,把握文章情节,理解文章内容;组织学生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相互切磋交流中,训练他们的思维能力,调动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同学们,雪花是严寒的冬天,仁慈的上帝送给我们的礼物,它是那样的纯洁、轻盈,你能拿什么比拟它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咏雪》,你和文中的两位才子比试比试如何呢?(板书文题)

设计(二)

同学们,我们古代流传下来许多聪明孩子的故事,你能列举一些吗?(学生答)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王戎评李……请同学讲讲王戎评李的故事。(教师也可出示小黑板提示)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这个故事出自《世说新语·雅量第六》,今天,我们一起学习选自这本书的《咏雪》。(板书文题)

二、介绍刘义庆和《世说新语》

学生齐读注解①,教师补充。

多媒体显示: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文学家。彭城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世说新语》原为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赏誉等36门,主要记录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地反映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鲁迅称之为“一部名士底(的)教科书”。本书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不作任何夸饰,语言简练,辞意隽永,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

三、研读《咏雪》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理解字词,读顺句子,疏通文意。

2.把学生分为6组,小组成员讨论解决字词句方面的疑难,按照读—译—讲的步骤进行。如有小组内难以解决的问题,可提交班上集体解决,教师可适当给予提示。

3.选三个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教师可提示学生要先了解故事背景,再抓住它的核心。

4.学生分组探究问题。

(1)各组提问。

疏通文意后,请同学们深读课文,提出难以理解的问题。

(2)教师归纳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①谢家聚会吟诗,为什么不选择一个良辰佳日,却选择一个寒雪日?

②“公大笑乐”该如何理解?谢太傅到底认为谁回答得最好?

③把雪比作盐,比作柳絮,到底哪一个好?还有更好的形容雪的比喻吗?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酌情指导。

明确:①文章开头一句话“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短短十五字,涵盖了事件的时间、地点、人物及主体事件等丰富的内容。正因为“寒雪日”“俄而雪骤”,才能引出“咏雪”的事件。

古人看重的“四美”是良辰、美景、赏心、乐事。这里良辰、美景不可拘泥地理解为春和景明、绿草如茵,在雪花飞扬的寒冷天气中,外出不便,聚会咏雪不正是赏心乐事吗?文中“欣然”“大笑”“乐”等词可见其融洽、欢快、轻松的气氛。

②对“公大笑乐”,有不同的解释:有人认为谢太傅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有人认为“笑”前喻,“乐”后喻;有人认为谢太傅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文章虽然没有明确交代谢太傅的评价,但从文末补充谢道韫的身份可以看出,作者分明是暗示读者谢太傅更赞赏谢道韫的才气。意在言外,确实耐人寻味。

③用“撒盐空中”和“柳絮因风起”来比拟“大雪纷飞”,各有千秋。有人认为“撒盐空中”一喻好,雪的颜色和下落之态跟盐比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风中往往上扬,甚至飞得更高更远,跟雪的飘舞方式不同。写物必须首先求得形似而后达于神似,形似是基础。有人认为“柳絮因风起”一喻好,它给人以春天即将到来的感觉,有深刻的意蕴。而“撒盐”一喻所缺乏的恰恰是意蕴。好的诗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蕴的统一,“柳絮”一喻就好在有意象。

同学列举的喻体有“鹅毛”“蒲公英的孩子”等,教师在充分肯定的基础上,适当引申其他咏雪名句,如韩愈《春雪》“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

5.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默写课文。

四、课堂练习

教师分发打印好的阅读材料,人手一份。材料内容如下:

王冕者,诸暨(jì)人。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听已,辄(zhé,就)默记。暮归,忘其牛,父怒挞(tà,用鞭子、棍子等打人)之。已而复如初。母曰:“儿痴如此,曷(hé,何)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出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tián,安然、坦然)若不见。

1.对下列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窃入学舍(偷窃) b.冕因去(离家)

c.执策映长明灯读之(拿) d.琅琅达旦(天亮)

2.简答。

(1)“曷不听其所为”中的“其”指 。

(2)“听已,辄默记”的意思是 。

(3)“儿痴如此”中“此”指代的是 。

(4)“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冕小儿,恬若不见”一句说明了什么?

学生完成这个练习,教师选五位同学回答。

明确:1.a(窃:偷偷地、悄悄地)

2.(1)王冕 (2)听完以后,就默默记住 (3)暮归,忘其牛……已而复如初 (4)说明王冕读书的专注、入迷。

五、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咏雪》一文的题目。

2.课外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两个小片断,并思考两文的深刻含义。

附原文:

徐孺子

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tónɡ)子,无此必不明。”

木犹如此

桓公北征,经金城,见前为琅邪时种柳,皆已十围。慨然曰:“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执条,泫(xuàn,泪水流下的样子)然流泪。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研读《陈太丘与友期》。学生朗读课文,自行疏通文意;提出阅读中碰到的疑难问题,师生共同研讨解决;背诵课文;归纳借鉴本文的写法和语言特色,积累词语。

[教学步骤 ]

一、导语 设计

设计(一)

今天我们接着学习《〈世说新语〉二则》中的第二则《陈太丘与友期》。

设计(二)

同学们,你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回答:“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成功的人”……)如果我们学习了《陈太丘与友期》,你结识了小元方,你就会默默地告诉自己:“我要做一个诚信的人!”(板书文题)

二、学生朗读课文,对照注释,利用工具书,理解词句,疏通文意。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小组成员讨论、解决词句方面的疑难问题。教师在巡视中酌情给予指导

三、选两个学生复述课文,注意情节的完整和故事的核心内容,其他同学点评

四、师生互动,研讨课文,背诵课文

1.各小组提问。

2.教师归纳所提问题。

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日中”这个时间概念是否科学,古代没有精确的定时仪,怎么判断迟到?

(2)友人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

(3)元方的性格特点如何?

(4)在友人“惭”“下车引之”时,元方却“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3.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教师依据回答情况给予必要的引导。

明确:(1)古代的定时仪器较为简陋,有木表、漏壶等,它不可能有精确的时段划分。这里的“日中”是当时约定俗成的时间概念——中午。这个友人错过了双方约定的时限,所以迟到了。

(2)课文中,友人与陈太丘“期日中”,结果“不至”,可以看出他言而无信,不守信用;到来之后,问元方“尊君在不?”表现得较为有礼;当得知陈太丘已先行离去,不反省自己的过失,反而怒责太丘,粗野蛮横,十分无礼,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缺乏修养、没有礼貌的人;在元方一番义正严辞的批评后,他“惭”“下车引之”又表现得较为诚恳,有知错勇改的精神。

有同学通过网络查阅相关资料,获知友人是比陈太丘官高两品的官员,平素对陈太丘傲慢无礼。

(3)阅读元方对友人的批评话语,我们可以看出元方有着良好的家庭教养,表现了他懂礼识义的品质。元方对粗俗的友人“入门不顾”流露了小孩子性格直率,好恶情感易外露的特点,体现了他正直不阿的性格特征。

(4)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呢?这是一个开放性的问题,可以肯定,也可以否定。认为元方并非无礼的理由是:元方年仅七岁,我们不应对其求全责备;一个失信于人,不知自责且当子骂父的人,其品行的低劣可见一斑,对这样的人就应该断然拒之千里之外。认为元方确实有失礼仪的理由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仍不失为有识之人,怎么能因人的一时之错便彻底否定一个人呢?原谅一个知错能改的人,不正表现了一个人胸襟宽广,有涵养吗?

4.教师出示省去标点的原文,学生试读,然后背诵。

(1)投影显示: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请一学生尝试读文,应读出句读、语气来。

(3)全班齐读、背诵。

五、把握本文的写作特点,体味语言简练意义丰厚的特色

提问:通过研读这两篇短文,《世说新语》最吸引你的地方是什么?

学生回答,明确:叙事简洁,叙中有议;语言凝练、辞意隽永;咫尺万里,辞近旨远;小中见大……教师不必评判,学生读后有得,这本身就是一种收获。

六、课堂练习

投影显示:

1.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③撒盐空中差可拟。

④未若柳絮因风起。

3.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4.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生逐一回答,明确:1.期:约定。去:离开;过去的。顾:回头看。引:拉;放开。舍:放弃;牺牲。信:诚实,讲信用;随意、随便。

2.①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

②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

③跟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

④不如比作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3.敬词有③④⑥⑦⑨ 谦词有①②⑤⑧

4.b(例句中“不”通“否”;a.“女”通“汝”;c.“见”通“现”;d.“说”通“悦”)

七、课堂小结

文中友人无信无礼,七岁的元方却诚实有信。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继承发扬这一光荣传统,为人真诚守信。让我们以天地为心,真诚为骨,做一个高尚的人,真正的人。我们相信:诚信相伴,一生无悔!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中有关《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题目。

2.课外阅读选自《世说新语·言语》中的一个小片断《雪夜访戴》。

雪夜访戴

王子猷(yóu)居山阴。夜大雪,眠觉,开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指来回走过),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shàn),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一夜)方至,造门不前而返。人问其故,王曰:“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

●板书设计 

《世说新语》二则

●活动与探究

1.说话训练

(1)飘扬的雪花像什么?请同学们展开想像说一段话来描述它。

(2)以“诚信”为话题,仿照下面的表述,学说一句话。(任选一例)

①诚信是砍倒父亲最心爱的樱桃树仍敢于承认的勇气。

附答案:诚信是十指被插入竹签后仍不出卖同志的信念;诚信是二十年来始终如一照顾牺牲战友父母的执著。

②诚信使人们彼此信任。

附答案:诚信使人们彼此认同共渡难关;诚信使全人类紧紧团结在一起。

③诚信是一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

附答案:诚信是一篇童话,纯真有趣,意味悠远;诚信是一首长诗,优美而隽永。

④诚信是什么?老农说,诚信是春天播下的种子秋天里结出丰硕的果实,是汁水滋润禾苗结出的盈穗在风中奏出的交响曲。

附答案:教师说,诚信是推倒了墙变成的桥,是师生间真切的情感纽带,是皎皎白玉兰般纯洁的师生情;工人说,诚信是国家把工厂交给了我们,是我们辛勤劳作下生产的质高价优的产品;学生说,诚信是祖国对我们的殷切期望,是我们担起历史大任时对祖国母亲自信的一笑。

⑤公平买卖、童叟无欺是商人的诚信。

附答案:清正廉明、奉公执法是公仆的诚信;诚实守信,遵守诺言是朋友的诚信;不说谎话,不欺骗人是孩子的诚信。

2.关于组织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的设想

诚信是做人之本,为让同学们在人生重要的中学阶段,过得更丰富,更充实,更有价值,故组织一次以“诚信”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可以回顾过去,谈自己的迷失;可以展望未来,畅谈自己的理想。

3.课外阅读,搜集一些古往今来,齐家治国平天下,以“诚信”而建树伟业的人的资料,然后整理成文,以“一部英雄史就是一部诚信史”为书名,整理成一本阅读笔记。

4.开放探究

阅读《世说新语》中“管宁割席”和“阮裕焚车”,简要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

管宁割席

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观。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译文)管宁和华歆一起在园子里刨地种菜。看到地上有一片金子,管宁还是挥动锄头,把这看得跟砖瓦石子一样,华歆拾起来又抛掉了。两人又曾经坐在一条席子上念书,有坐着轿车穿着礼服的贵官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旧念书,华歆放下书本出去看。管宁把坐着的席子割成两片,跟华歆分开来坐,说:“你不是我的朋友。”

阮裕焚车

阮光禄在剡,曾有好车,借者无不皆给。有人葬母,意欲借而不敢言。阮后闻之,叹曰:“吾有车而使人不敢借,何以车为?”遂焚之。

(译文)阮光禄在剡县,曾经有一辆漂亮的车子,来借的没有不借给的。有个人要葬他的母亲,心里想借却不敢开口。阮光禄后来听到了,叹一口气说:“我有了车子却使人不敢来借,还要它干什么?”就把车子烧掉了。

参考答案:

“管宁割席”通过两个小故事曲折地写出了管宁高洁的品格和华歆贪恋富贵的可鄙。

在阮裕焚车故事里,突出了阮裕的性格:即使是他没有责任的事,只要这事跟他有关,他也要十分严格地要求自己,他容不得自己有丝毫的欠缺。

●备课资料

一、重温经典

1. 元方善对

刘义庆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袁公问曰:“贤家君在太邱,远近称之,何所履行?”元方曰:“老父在太邱,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提示:无论什么时代,人们总是按照自己的理想来培养自己的后代。做官的人家,希望子孙克绍箕裘,自然按照做官的需要来塑造子孙,就是没有做官的人家,希望子孙光大门楣,也按照做官的需要教育后代。

但是,毕竟官宦家的孩子学得快。因为这些家庭“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小孩子,从小耳濡目染就是官场应酬那一套,几乎是无师自通。你看官儿不大的太邱长——陈仲弓——的儿子陈元方,年方十一,应对的圆滑已十分老到,方方面面都照顾到。孩子谈父亲的为官之道:“我父亲在太邱,对有权有势的人用德来约束他们,对无权无势的人用仁来安抚他们,让他们各安其位。所以时间一长,大家越发地敬重他。”当袁公说当初他也是这样做的,并问他究竟是“你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父亲”时,他说:周公和孔子出现在不同的时代,但他们的所作所为如出一辙,周公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既不得罪袁公,又维护了自己的父亲。文中表现了元方圆滑的应对技巧。

2.荐读四首咏雪诗。

郊行值雪

[北周]庾信

风云俱惨惨,原野共茫茫。

雪花开六出,冰珠映九光。

还如驱玉马,暂似猎银獐。

阵云全不动,寒山无物香。

薛君一孤白,唐侯两肃霜。

寒关日欲暮,披雪上河梁。

提示:天上的风和云都黯淡了,原野山一片茫茫。六瓣的雪花下了起来,雪光像九光灯一样明丽,还像驱赶着玉马,又像捕猎银獐。云形似兵阵一动也不动,寒冷的山上什么也没有。雪又像薛君(孟尝君)的白狐裘和唐侯(春秋时的唐成公)的马一样洁白。寒关的天色将要晚了,我迎着雪走上了桥。诗中的比喻用得好,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像力,为我们展示了一幅茫茫雪原的壮美图景。

春 雪

韩 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

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

故穿庭树作飞花。

提示:这首咏雪诗别开生面,前两句写春天姗姗还迟,一个“都”字反映了诗人久盼春天的急切心情,一个“惊”字传神地写出了诗人在见到初生的草芽时那种格外欢欣的心情。后两句诗人赋情于雪,仿佛白雪也嫌春光来迟,像落花一样飘飞,来装点春色。

夜 雪

白居易

已讶衿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提示:诗人不正面描绘夜寒雪大,而是从侧面烘托陪衬的手法,从感觉入手,从视觉入手,从听觉入手写雪,尽现雪之寒,雪之大、厚,雪之重。短短四句诗,把夜雪描写得曲折、细致。

咏春雪

[唐]韦应物

徘徊轻雪意,

似惜艳阳时。

不悟风花冷,

翻令梅柳迟。

提示:春雪轻轻飘飞,好像有意徘徊流连,珍惜那艳阳高照的明媚春光似的。它不明白自己的飞舞会让风儿花儿都感到寒冷,反倒使梅花迟开,柳树迟绿了。

全诗融情于雪,以雪抒情,别有情趣。前两句用拟人手法,把春雪轻飘漫舞、情意绵绵的神态描绘得活灵活现。后两句语气婉转,由扬而抑,对春雪迟了梅柳有责备之意。既写了初春时节乍暖还寒的时令特征,又表现了作者呼唤春光早至的迫切心情。

二、文言知识简介

中学课文中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

1.干支计时法

古人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辰,用十二地支名加上“时”字表示。即子时、丑时、寅时、卯时、辰时、巳时、午时、未时、申时、酉时、戌时、亥时。每一时刻相当于今天的两个小时。这十二时辰与现今计时法的关系是:子时——23点至1点,丑时——1点至3点,寅时——3点至5点……以下依此类推,亥时是现时的21点至23点。

《智取生辰纲》:“杨志却要辰牌起身,申时便歇”中的“辰牌”就是“辰时”,古时报时时用“牌”,所以常用“牌”代时。辰时就是上午的7点至9点钟;申时是下午的3点至5点(15时至17时)。

2.十二时段计时法

这种方法是把一昼夜分为十二个时段,每个时段等于现在的两个小时。各时段的名称是: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相当于“子时”,就是23点至1点;“鸡鸣”就是1点至3点;“平旦”就是3点至5点;“日出”就是5点至7点……依次类推。

《孔雀东南飞》有这样两句诗:“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黄昏”就是19点至21点;“人定”就是21点至23点。

3.更点计时法

这种计时法出现较晚,它是专用计夜间时间的。“更”与“点”是两种计时单位。

先说“更”。古人把一夜分为五个时辰,夜里的每个时辰被称为“更”。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祝福》结尾段写道:“我被那些因为在近旁而极响的爆炸声惊醒,看见豆一般大的黄色的灯火光,接着又听得毕毕剥剥的鞭炮,是四叔家正在‘祝福’了,知道已是五更将近的时候。”这“五更将近的时候”,就是将近早上5点钟的时候。

再说“点”。“点”是比“更”小的夜计时单位。“点”本来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形状颇似小铜钟。中间突起,两边有孔,孔可以穿上绳把“点”系在更夫手上,以便手敲打。古时习惯是报更时敲钟鼓,报点时则击打“点”,“点”便成为计时单位了。古时为计时准确的需要,又把每个“更”划分为五个“点”。经推算可知,一“点”等于现今的二十四分钟,五个“点”的时间正好是一“更”。

4.漏刻计时法

漏刻是古代的计时方法,“漏”是盛水计时器具,一般用铜制。把一昼夜分一百份,每份即为一刻。但此法早已不用,所以课文中出现的“漏刻”时间词语已非本意,只要“更点”的代名词而已。

《谭嗣同》中“时八月初三夜漏三下矣”,这里“漏”也是“更”的意思了。现代常用的“刻不容缓”“一时三刻”等词语中的“刻”意思就更虚了。

(选自《语文报》第167期,作者:赵立志)

三、阅读知识推介

关于扩写。

扩写是将短小的原文扩展和生发成较长的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种改写。扩写只能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丰富和补充,但不能改变原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一般是对原文的故事情节作合理的扩大和补充,或对原作的人物、事件作合乎逻辑的丰富和补充,将抽象的改成具体的,叙述的换成描写的或两者兼而有之。

关于缩写。

缩写是在不改变原文的主题、主要内容、情节结构的前提下,进行集中、概括、提炼,把一篇较长的文章压缩成短小的文章。实际上也是一种改写。缩写要把握原文的要点、重点,分清主次,决定取舍。既可借用原文语句,也可用缩写者的语言复述。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篇四

四基达标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是________(朝代)人________(姓名)组织<//pgn>编写的。

2.“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这一句总述了谢太傅家人咏雪的背景,极精炼地交代了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__事件“________”等要素。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期日中,过中不至”这一句话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客而不是陈太丘

b.“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化做风把柳絮吹得满天飞舞

d.“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词,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词,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4.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词。

(1)与友期约________

(2)去后乃至________

(3)撒盐空中差可拟________

(4)俄而雪骤________

能力提高

1.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3.《咏雪》一文结尾谢太傅对两个人的回答<//pgn>的优劣未做评定,只是“大笑乐”,十分耐人寻味,请简要说说你对此的理解。

开放探究

水很活泼

一天晚上,我陪天天练习造句,用的词是“活泼”。

天天说:“小鱼在水里游来游去,很活泼。”

我说对:“对,再造一句。”

天天想了想,说:“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

我对:“对。等等,不对!”

天天不懂我要说什么。我的本意是赞赏她的句子,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这句“水很活泼”,真是非常活泼,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写文章最重要的一点,是□要别人看懂,□要有自己的语言。孩子的语言如同他们的画,本来都是很生动的,大人七教八教的,规范自然是规范了,却也枯萎了。当然这仅是我的说法,老师们未必会这么认为。学校要教会学生的是字词的规范的习以为常的用法,而不是写诗。老师的心里或许也不认为“水很活泼”就是病句。然而还有监督老师的人。想来想去,事情就复杂了。

我对天天说:“你造的这句子是一句很好的句子。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

天天一脸不解,问:“为什么?”

是啊,我也想问为什么。

阅读上文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1.对于“小鱼游过去了,水很活泼”这句话,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句话运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

b.“活泼”,刻画的是水的泼动

c.“水很活泼”不规范

d.“水很活泼”是作者的心情的反映

2.“要是再进一步,就是写诗了”,这句话意思是

[  ]

a.“水很活泼”就是一句诗

b.“水很活泼”诗意还不够浓

c.“水很活泼”是散文的语言

d.“水很活泼”形象、生动、有创意

3.“但是,考试的时候不要这样造”,“我”这样说的主要原因是

[  ]

a.事情很复杂

b.老师可能会认为这是病句

c.书本上没有这样的句子

d.保住考试的好成绩

4.试用简明的语言,概括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活泼一词经常用在人或动物身上,造来造去就不新鲜了”一句是从原文中抽出来的,应回归到何处恰当?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有两处“□”处,应填入的关联词语是

[  ]

a.既……又  b.不但……而且

c.又……又  d.并……并

7.文中有一处画波纹线“  ”的句子,说法对吗?试用一句话说明你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四基达标]

1.南朝宋  刘义庆

2.时间寒雪日  地点内集  人物谢太傅与儿女  事件讲论文义

3.b

4.(1)约定  (2)才  (3)化  (4)一会儿,不久

[能力提高]

1.敬词③④⑥⑦⑨  谦词①②⑤⑧

2.b

3.答:此题答案为开放性的。①对两个答案都表示满意  ②“笑”前喻,“乐”后喻  ③为“柳絮”一喻而“笑乐”。

[开放探究]

1.c  2.d  3.d

4.揭示“应试教育”束缚学生智力开发的危害性

5.放在第6段第2句“并以为这是非常好的句子”的后面 6.a

7.一种说法:对。教育使学生学到了知识,却也不免抹煞了孩子们的一些天性。

另一种说法:不对。教育的目的是使学生的语言达到规范化,而不能单纯地认为使其“枯萎”了。

以上两种说法均有道理。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篇五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结合注释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并争取能背诵。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能有理有据地评价人物。 

3、情感与态度: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活动一:疏通文意 

(一)读课文 

1、默读。不懂的音、节奏,做上句号。  

2、听范读。读准字音,揣摩人物语气。  

3、齐读。 

4、品读,提疑问,写评注。 

要求:○1读书声音要洪亮。 

○2养成圈点勾画的习惯。重点词语下画着重号,疑难句子下画线,疑难问题写上评注。 

(二)自读检测:解释加点的文言词语  

1、与友期(约定)行          门外戏(玩耍) 

2、太丘舍(放弃)去          相委(丢下、舍弃)而去 

3、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在不(通“否”)?   

待君(对对方的尊称)久不至      

君与家君(对自己父亲的谦称)   

4、下车引(拉)之          入门不顾(回头看)       

5、则是无信(信用)     则是无礼(礼貌) 

6、相(偏指客人一方)委而去              去后乃(才)至 

(三)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 友 )过中不至,太丘舍( 友)去,( 太丘 )去后( 友 )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 元方  )答曰:“(  我父  )待君久不至,已去。” 

(四)无标点读课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活动二:合作探究 

问题质疑 

要求:以小组形式,质疑、讨论、解疑,做好讨论笔记,以备发言。 

与学生讨论的问题有(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  

1、“期日中,过中不至”说明陈太丘的朋友是个怎样的人?元方义正辞严地指出了父亲朋友的哪两点错误?你欣赏元方吗?欣赏他哪些方面呢? 

2、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3、有人说,这篇古文的题目没取好,“陈太丘与友期”只是事情的起因,应改为“元方……”,你说说看,改什么好呢?    (《元方答客》、《元方争辩》等) 

活动三:角色扮演 

用现代文(大概意思符合即可)把这个故事表演出来。 

人物有:陈太丘、友、元方(请3个同学扮演) 

活动四:学生小结 

用一句话谈谈这节课中你最大的收获(可从“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等来说)。  

活动五:拓展迁移 

《世说新语》这本笔记体小说里有好多表现小孩聪明机智的故事,请读下面一篇: 

王戎评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小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思考: 

1、王戎凭什么断定“此必苦李”? 

2、从故事中看出王戎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  

2、有兴趣的同学请阅读《世说新语》,讲给其他同学听。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篇六

一、 教学目标

1、 背诵全文

2、 掌握重点文言词汇。

3、 分析人物性格。

二、 教学重、难点

1、 对人物性格的分析。

2、 把握故事情节,掌握重点词汇。

3、 背诵文章。

三、 教学设想

文言文学习应让学生充分预习,提出疑问,而后根据学生所疑所问,设计教学重点。另外,本文故事性很强,可以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强化加以把握,而后通过勾画线连的方式强化背诵。

四、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师)请同学们在我的叙述中抢答出这是什么书。

它是我国历史上的一部书籍。  它记录的是晋代士大夫的言谈、行事,较多的反映了当时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谈放诞的风气。  被鲁迅评为“一部名士底教科书”。

(生) 《世说新语》

好,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世说新语》里的一篇文章,他介绍的就是古代一个聪明孩子的故事。

(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 整体感知

(师)首先,老师为同学们范背一下这篇课文。

(师范背全文。)

请同学们为老师点评一下。

我们一起把这篇文章读一遍。

说说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情。(生先讨论,后点名复述。)

三、 新课教学:

〈一〉齐读第一句。

1、 解字

师:有同学问我,“期行”和“期日中”中的“期”是不是同一个意思?同学们,你们的意见是什么?

生:不是。一个是约定,一个是约定的时间。

师:很好。一个是动词,一个是名词。

2、 品句

“去后乃至”是一个省略句,你能补出省略的部分吗?

生:太丘去后,友人乃至。

师:太丘离开是不是不对呢?

生:不是。因为是友人先不讲信用,“期日中”,“过中不至”。

3、理结构

期行----日子-----不至-------去--------至

4、引导背诵:

对着上述重点字是背一遍。

闭上眼背一遍。

齐背。

〈二〉我们把元方与客的对话读一遍。男生读客的话,女生读元方的话,老师读叙述性语言。

1、解字

师:我来看看同学们预习的怎样,来进行一个小比赛,看男女生谁抢的分数多。

(生抢答)

(1)去:离开 (2) 委:舍弃(3)君:您 

(4)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5)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2、品句

师:很好,下面我们来看看,客的两处语言应该分别用怎样的语气读?

生:第一处:询问,很客气。第二处:愤怒,音调很高。

师:元方会用怎样的语气说话呢?

生:第一处:很有礼貌,客气的说。第二处:声调不高,但义正词严。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请三个同学用这种语调读一下。

他们读的怎么样?

(生评议。在评议中引导学生把握住人物的性格)。

3、理结构

元方:七岁、戏       待、不至、去              无信、无礼

╱            ╲          ╱

客:           在不                  怒,非人

4、趣背诵。

对板书背---试背---离板书背诵。男女生比赛背----点名背。 

〈三〉师:对于元方的回答,客的反映是什么?

生:“惭”,“下车引之”。

师:这说明了什么?

生:元方的话很有说服力,客知道自己错了。要表示歉意。

师:元方接受了客人的歉意了吗?

生:没有。他头也没有回就进去了。

师:你对元方的行为是怎么看的?赞同还是反对?我们先来统计一下大家的意见。

看来,有大部分同学认为支持元方,不过也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元方做的不好,我们先来听听反对的同学的意见。

生1:古人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他一个大人能放下架子主动认错,元方就应该原谅他,不应该不给别人台阶下.

生2:我不同意,客人做得很过分,古代讲究孝,在儿子的面前辱骂父亲就是不对的.

生3.我们还要注意到元方只有七岁,心里是不能原谅就怎样做,不知道虚伪,是很正常的.我们应为他的坦率而鼓掌.

师:我应为你们的精彩辩论而鼓掌!我们应该有自己的看法.元方的行为,是符合他的年龄特点的,当然,我们也希望元方能够宽宏大量的原谅客人,因为人家知道错了,我们就可以给别人一个改正的机会吗。

四、 巩固把握

下面我们根据刚才学习的内容,请几个同学把文章情节表演一下,好吗?

(生快速组合,积极要求表演)

学生即兴表演。

师:非常精彩!尤其是对人物语言的把握很到位,我们为他们鼓掌。

五、 背诵全篇课文

1、 对照板书背诵。

2、 闭上眼睛,一边回忆情节,一边慢慢背诵。

3、 自由巩固背诵。

4、 自我推荐背诵。

六、 总结课文。

今天,我们以背诵为主要手段,学习了这篇文章,大家觉得背诵它很难吗?

对,不难。只要我们充分预习,用心投入,再加上使用科学的方法,学习就会成为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了。当然,希望同学们课下还要趁热打铁,把文章熟记于心。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篇七

选自《世说新语》

作者:刘义庆

文 本

译 文

原 文

文 本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预定在中午时分,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而离开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陈太丘的儿子陈元方当时年仅七岁,正在家门外做游戏。违约的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不在?”陈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发怒说道:“不是人啊!和人家约好一起出行,却抛弃人家而离去。”陈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中午时份见面,中午了您却没有到,这就是没有信用;对着小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这便是没有礼貌。”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客人感到惭愧不安,忙下车前来拉元方表示好感。元方径直走入家门,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与友期》

2002/11/11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篇八

教学目标 :

1.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2.         能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3.         通过朗读、讨论等说出文中儿童所具有的品质。

4.         学习古代少年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重点:

1.         用现代文翻译全文。

2.         了解古代聪颖机智少年的故事,学习他们智慧、诚实、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

教学难点 :

能准确识别并翻译文言文中的省略句。

教学设计:

一、导入  

孔融让梨的故事我们每一位同学都应该是非常熟悉的。(请一位学生讲故事)

这个故事中的孔融留给我们最深的印象就是很懂事,四岁的他就已经知道人与人交往要学会谦让,孔融让梨的故事,很快传遍了他的家乡曲阜,并且一直流传下来,成了许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今天我再向大家介绍一位这样的古代少年,他是谁呢?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他,和他交个朋友。课本翻开至《陈太丘与友期》。

二、整体感知

1.         范读:注意字词的读音和语句的停顿。

2.         请学生自己找出本文应注意的字词:舍(she) 不(fou)

3.         学生自由朗读

4.         齐读

三、疏通文意

1.           刚才同学们在老师范读的基础上进行了朗读,但是对于有的语句的停顿,可能同学们还有疑问,为什么在这里要断句呢?这就需要对文意有比较深入的理解,下面,我给大家几分钟时间,小组内的同学借助书下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小组内四人讨论合作解决。小组内解决不了的记下来。

2.           质疑(关于字词句)

【明确】期日中:约定;      太丘舍去:离开(区分古今异义);   过中不至:到;                    去后乃至:才;         相委而去:丢下、舍弃;      下车引之:拉;     

君、家君、尊君

3.           文言文语言的特点之一就是比较简洁,正因为如此,有的内容因为与上文重复,作者就会将其省略,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文言文初学者,像我们各位同学,带来一些阅读困难,所以我们要学会在翻译之前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出来。我们试着将下面这个句子补充完整: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太丘)去后(友)乃至。

4.           这句话只是一个例子,文中还有几处省略的地方,请同学们拿起笔,将本文中你认为是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屏幕显示答案)

5.           关于文章字、词、句的难点我们大体已经梳理了一遍,有没有同学可以给我们把这篇文章大意的大意概述出来。

6.           文章的意思理解了,我相信同学们的朗读肯定会有所进步,我们再把文章齐读一遍。

四、讨论探究:

1.            在前面,同学们就文章的语句理解提出了许多问题,现在,我们文章已经理解了,现在同学们有没有什么新的疑问呢?比方说,在人物刻画、语言处理、主题思想、材料安排上有没有什么问题要提出来和同学们一起探讨的呢?

2.            那么,我这里有几个问题,希望大家动动脑筋。文章一共提到几个人?(3个)主要人物有几个?(2个)陈太丘既然不是主要人物,那么文章第一句能否省略?(不能,是起因)

3.            对文章的两个主要人物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的?(语言、神态)

同学们应该知道人物语言是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我们一起把这段对话朗读一遍,看看谁最先把这段话背下来。

(读背这段对话)

4.            通过这段描写,你认为友人和元方各是什么样的人(你的看法)?

友人:“无信”“无礼”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孝顺;伸张正义;落落大方;

5.            主题归纳(多角度思考)

通过文章对这两个人的描写,以及对这两人之间发生的事情的记叙,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元方:明事理、懂礼仪;

不守信用、不懂礼貌

友人

知错能改

事情本身:启示我们做人就要有有诚信,讲礼仪。

6.         (题目合适吗?)

五、小结

希望同学们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努力的学做一个讲诚信的人,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培养自己的诚信观念。

六、作业 

元方"入门不顾"是否失礼?说说你的看法。

背诵全文。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篇九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复习效率,下面小编精心为大家整理了《陈太丘与友期》阅读理解答案,供大家学习参考,希望对同学们的复习能有所帮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目:“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日“君与家君待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28.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1)与友期行( ) (2)去后乃至( )

(3)相委而去( ) (4)下车引文( )

29.“君”“尊君”“家君”的称谓有何不同?(3分)

君:

尊君:

家君:

30.“友人惭”的原因是什么?(可用原文语句回答)(1分)

31.通过读文可知元方是个怎样的孩子?你如何评价元方的“入门不顾”?(2分)

32.学习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2分)

28.(4分)(1)约定 (2)才 (3)丢下、舍弃 (4)拉

29.(3分)君:对对方的敬称

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

家君:对人称自己的父亲,谦词。

30.(1分)“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或:言而无信,待人无礼。

31.(2分)聪明、机智的孩子。评价略,言之有理即可。

32.(2分)为人处理,待人接物要讲究诚信、礼貌,只有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言之有理即可,答案不求统一)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篇十

1  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并联系生活实际,注重所学知识的运用。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陈太丘与友期》讲的是汉末名士陈纪七岁时,对父亲的朋友侃侃而谈的故事。两篇故事虽是文言文,但语言文字比较浅显,又是围绕着家庭生活和亲情,学生学习起来相对容易一些。

尝试采用“读一读、译一译、议一议、背一背”的文言文四步教学法,侧重学法指导(诵读、疏通、复述、讨论),多媒体辅助教学。特点如下:

1.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不禁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将收到很好的效果。2、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3、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4.字词积累练习,讲究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出示没有加标点符号的《陈太丘与友期》,告诉学生这是83年高考题,激发学生兴趣,引出课文。

二、整体感知

(一)疏通课文

1、分组自学课文,提出自学要求。

2.采用竞赛形式诵读、疏通、复述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二)分析课文

1、思考问题:请同学们讨论课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参考论题:

(1)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2)友人知错而“惭”说明友人是什么样的人?

(3)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2、在理解的基础上,探讨作者写作意图。

这篇文章为什么归入《世说新语·方正》?文章如何体现“方正”这个主题的?

三.拓展迁移:这个故事对我们今天有什么实际意义?

四.指导背诵课文。(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本文)

五、字词积累练习。

这个环节主要是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六、小结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篇十一

教学目标

1.积累“期”“舍”等常见的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2.认识诚实守信和尊重他人这些传统美德的价值。

3.初步了解自主、合作、探究这一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

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一、导入

由2001年高考作文题导入:

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浪静,说不清过了多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看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了一会儿,把“诚信”抛进取水里。

寓言中“诚信”被抛弃了,它引发你想些什么呢?

二、与课文有关的文学常识

1.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作,古代小说所记大多是传闻、轶事,以短篇为主,在写法上一般都是直叙其事。《世说新语》全书原8卷,分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等36门,《陈太丘与友期》选自“方正”一门。

2.刘义庆(403——444),南宋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宋宗室,袭封临川王,曾任南兖州刺史。爱好文学,招纳文士。

三、课文学习

1.你读我念:

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好停顿,读得流畅。

2.你翻我译:

自学课文,对照注释,翻译课文。

3.抢答题:

(1)解释加点文言词语:

①与友期行

②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③门外戏

④尊君在不

⑤待君久不至

⑥相委而去

⑦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⑧下车引之

⑨元方入门不顾

(2)翻译文言句子:

①期日中,过中不至。

太丘与朋友约定的时间是正午,过了正午还不见朋友来。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

与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我走了。

③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友人听了很惭愧,走下车拉元方,元方走进自己家门连头也不回。

(3)补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友)过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后(友)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则是无信;(你)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你背我诵:

4.3分钟背诵比赛

5.你扮我演:

再读课文,揣摩说话者的语气,同桌或小组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对话。

6.你思我想:

(1)对文中的三个人,你有何看法?

(2)问题探究

①陈太丘未能坚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够守信?

②元方最后“入门不顾”,是否失礼?

7.你收我获:

从这则故事我们学到了什么?

四、小结与延伸

1.词语积累:

仿照例子,了解句中加点字的含义,并写出带该字的一个成语

例子: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

成语:   三令五申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2.动手试一试:解释加点的的词语

①陈太丘与友期     ②太丘舍去

③下车引之         ④入门不顾

3.中外名人讲诚信

如果要别人诚信,首先自己要诚信。

——莎士比亚

人类最不道德处,是不诚实与怯懦。

——高尔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波斯]昂苏尔·玛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尸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诺言是名誉的标志。

——[法] 谚语

4.教师寄语

拥有诚信,你将拥有一切;失去诚信,你将失去一切。

七年级上册陈太丘与友期篇十二

《陈太丘与友期》处于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教材第一册第五单元的第25课,语文第一册联系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让语文世界与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语文素养这一宏观的全新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文学素养作为语文素养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学生形成审美情操、健全人格、创新精神都起着极大的作用。本课作为古文阅读在第一册语文教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我确定的教学目标(三维目标)是知识与能力:积累文言词语;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过程与方法: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情感与态度:学习古人懂礼知义的优秀品格。教学重难点: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初中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应着重培养学生的优秀品格。本文是学生接触的第四篇古文,由于我班学生基础差,如何教学,促进学生学好本文,培养学生懂礼守信的好品质,是老师思考的重点。

新课程标准在关于古文学习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注意语言品味,语感的形成,情感熏陶的基础上突出文体色彩,应以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突出探究性。即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阅读法:读时品味人物语言,体会人物表达情感。

探究法:交流读时的感受,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评价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对人物进行评价。

朗读法:反复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熟读背诵。

合作法:交流自己对这篇课文所探究的点,进而形成开放式话题。

导语引人。 展示课题。渲染气氛,促使学生思考。

范读,引导学生勾画重点词语。1、听朗读。

2、自主学习课文。

3、朗读。

4、掌握重点字词。

5、初步疏通文意。

6、复述课文。

7、表演课文。1、出示教学目标。

2、多媒体显示需要重点掌握的字词。

3、多媒体显示补充省略部分的意见,并作强调。生自主读文,独立解决问题,师引导讨论解决,并总结解决字词的方法。生复述课文,其他学生评价,老师指导点拨,统一意见,加强对课文的理解。

提出问题。1、小组讨论。

2、集体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3、指导背诵课文。1、出示问题。

2、多媒体出示无标点的原文。在学生再三朗读课文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课文。指导学生掌握背诵古文的技巧。

1、老师参与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质疑。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老师点拨。1、学生讨论,提出可探讨性的问题。

2、就学生提出的问题讨论,老师点拨。

3、请学生谈谈从这则故事里学到了什么?归纳出示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参与讨论,以便掌握情况;老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归类。老师应引导学生积极争辩,不一定要求统一对问题的认识。

1、完成表格。

2、阅读《世说新语》里另一个故事,你从中学习到了什么?多媒体出示拓展训练。巩固学生对重点字词的掌握,同时适当的扩大知识量,检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

这堂课的设计,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充分利用学生学过的知识,将“礼”、“信”和《论语》联系起来,体现了文章中人物思想之“本”,使学生对“儒家”思想有了初步的认识。做到深入浅出。从而使课堂教学内容,就不会因为只解决一篇短小的文章显得单薄。

2、去掉文章的标点符号,还古文之原貌,请学生朗读。这一设计使学生更多的认识了古文,而且对培养学生的语感有很好的效果。学生的反应较好,较新鲜。

3、对于课文的研讨,设计由学生自己讨论出问题,再讨论解决问题,突出体现了两个交流:学生之间的交流、学生与文本的交流,强调了学生对文本的体验,符合课改的要求;而老师参与讨论,并适时点拨、引导、小结,体现了师生交流,由于学生是在没有框架的情况下发问、研讨,这就对起引导作用的老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4、学生课本剧的表演,使学生对本文的理解进一步加深。充分发挥学生的小组合作和学生的主体性。

5、花较短的时间,请学生谈谈学习的感受,进入文本,再从文本中走出,高于文本。这一设计,看似简单,却在整个课堂中起到非常大的作用,没有了老师最后“力尽声色”、略显乏味的小结,取而代之的是学生争先恐后的发言。使整个课堂凸现“学生为主体”这一特点。

6、作业的设计,讲究了课内、课外的衔接,讲究由浅到深,讲究运用、积累知识。

对话的背景:友人不至,太丘舍去

陈太丘与友期 对话的过程:友人发怒,元方对答

对话的结果:友人惭引,元方不顾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