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记忆力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衰退,写作可以弥补记忆的不足,将曾经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记录下来,也便于保存一份美好的回忆。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范文呢?以下是我为大家搜集的优质范文,仅供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公开课篇一
理解作者在诗歌中体现的感情。
理解诗歌的哲理。
教学过程 :
(一)关于作者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5月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查湾,在农村长大。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在诗人短暂的生命里,他保持了一颗圣洁的心。他曾长期不被世人理解,但他是中国70年代新文学史中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人。他凭着辉煌的才华、奇迹般的创造力、敏锐的直觉和广博的知识,在极端贫困、单调的生活环境里创作了将近200万字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其主要作品有:长诗《但是水,水》、长诗《土地》、诗剧《太阳》(未完成)、第一合唱剧《弥赛亚》、第二合唱剧残稿、长诗《大扎撒》(未完成)、话剧《弑》及约200首抒情短诗。曾与西川合印过诗集《麦地之瓮》。他曾于1986年获北京大学第一届艺术节五四文学大奖赛特别奖,于1988年获第三届《十月》文学奖荣誉奖。其部分作品被收入近20种诗歌选集,但其大部分作品尚待整理出版。他认为,诗就是那把自由和沉默还给人类的东西。
注:海子于2001年4月28日与诗人郭路生【食指】共同获得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
(二)理解诗歌:
1.学生自读课文,领悟诗歌
2.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
附: 明丽的画,空灵的心
——读海子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1964-1989),本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1983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1989年3月26日在河北山海关附近卧轨自尽。
海子一生短暂却成就卓著,是当代学院派新诗人的代表。他自认为主要擅长写长诗,但他的众多的抒情短诗也斐然成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他的抒情短诗中的佳作。 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虚构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这幅生活图景里有一些清晰的意象(“喂马”“ 劈柴”“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我们姑且视动作为意象),其中“大海”是核心意象。大海对海子既陌生(他出生、成长、读书、工作,都远离大海),又极有诱惑力(他有许多诗都写到大海)。在这首诗创造“大海”的意象,透露诗人内心的一些动向。诗人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他在上大学前一直生活在农村,在封闭的环境中长大;大学毕业后蛰居京郊昌平,又生活在封闭的环境中。他很想走出封闭,走向广袤的大地,走向海边。他想望平凡生活,又不“和其光,同其尘”,而保持清静独立——独立于社会人群的边缘。然而这种生活是虚无缥缈的:现实世界何处可以“喂马,劈柴”?他怎能在独居一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才开始这种生活,或许今天过得有些暗淡?在海子的诗心中,“幸福”是田园牧歌的主题,属于未来,属于幻想。在把逃逸当成美和希望之所在,美则美矣,但只能神往而不能身往,有“海客谈瀛洲”的天真,又有“处涸辙以犹欢”?的潇洒,还有“从此小舟逝,江海寄余生”-的遁世隐情。
第二、三章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写诗一向是很“自我”的,沉迷在个人王国里孤芳自赏,如《黎明和黄昏》中说“那是诗人孤独的王座”,《秋》中说“秋天深了,王在写诗”。不过这首诗显示出诗人走出狭小的“自我”,走向广大的社会的意向。这两章由描绘意象转为抒发情感,而且由写个人化情感转为社会人情感,进一步肯定世俗生活,但是新的眼光和立场来看待和肯定世俗生活。第二章抒发的是亲情,第三章抒发的是友情。从第二章到第三章,情感涉及面次第展开,胸襟逐渐开阔。对“陌生人”的三“愿”中,最后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是总括性的,“尘世”二字透露诗人此时此地对于“幸福”的理解。两章四次提到“幸福”,这“幸
福”不仅属于海子,更属于全社会的人,表明海子内心此时洋溢着博爱、泛爱之情。
然而细察之下,会发觉海子对尘世幸福的“热爱”是有限的。
这首诗两次说“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都表达美好的情感,而情味有所不同。第一次说出,是第一章情调的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第二次说出,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祷,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这后一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显示出诗人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线路。
有人分析海子说:“柔弱的第一自我和强悍的第二自我的长时间的冲突,使他的诗一再出现雅各森布所说的‘对称’。”?所谓“对称”,无非指二重人格。也就是说,体现出外弱而内强的特点:诗之表有柔弱的外象,“喂马,劈柴,周游世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词情轻柔而清淡,此诗之婉约风派者也;然而诗之心也有强悍的本质,言词的背后隐藏着一颗崇高、骄傲的心,“只愿面朝大海”,让人们看到海边站立着一位遗世独立的诗人形象,那是自封王者的形象。这种二重人格还可细分出:对众人和世俗生活的亲近与排拒,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喜悦与悲忧,在文情表现上的直致与含蓄……作进一步提炼,大约有三重意识:世俗意识,崇高意识,逃逸意识。这三重意识排在一起不太“和谐”,正好表明海子这首诗在情感的清纯、明净、世俗化的背后蕴蓄着某些复杂性、矛盾性的东西。
另外,这首诗的审美意象也很值得品味一番。这首诗的意象并不多,这就是海子诗的特有风格:意象单纯而明净。有人总结海子诗的特点说,一是意象空旷,让人联想到更多的内容;二是以实显虚,以近显远;三是语言纯粹、本真-。其中第一、二条用于分析这首诗的意象也同样适合。唯其单纯明净,才有“空旷”“虚实”“远近”的韵味。请看,大海、房子,喂马、劈柴,三两笔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是虚景。仅有“面朝大海”就流于枯燥、凋疏,“春暖花开”更灵动、更温暖明丽。“面朝大海”稀松平常,“春暖花开”却是神来之笔。“春暖花开”是诗人的“心画”,是梦想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无限渺远的情思遐想。海子善于将诗中的意象美化。这种美,既不是那种“博喻酿采,炜烨枝派”的夸饰之美,也不是那种“大圭不琢”ˉ的拙朴之美,而是极其洗炼的纯净的美。单纯明净几近于洗炼。唐代司空图论及“洗炼”一品时说:“如矿出金,如铅出银。超心炼冶,绝爱缁磷。空潭泻春,古镜照神。体素储洁,乘月反真。载瞻星氯,载歌幽人。流水今日,明月前身。”杨廷芝解说道:“金银出于矿铅,未洗炼者不足重也。”孙联奎解说道:“不洗不净,不炼不纯。”2洗炼之美多出于老练、老到之手,多见于老作家、老诗人之作。少年才子多有夸饰词情。海子才活二十多岁,诗作意象洗炼、纯净,可谓出手不凡,令人称奇。
当然,这首诗的风格,以轻柔、明丽见长,却也不无稚嫩之处,缺少一点凝重感、厚重感。本该随着年岁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创作的增多,海子可以逐渐走向成熟、完善。遗憾的是,他写完这首向往大海的诗之后不久,在离海不远的地方不幸逝世,永远地“面朝大海”了。大海是安魂乡。海子,海的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公开课篇二
自读导言
语言是一位了不起的魔术大师。它形成不同的组合,就能传达出不同的信息,形成不同的氛围,营设不同的环境。《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把我们带入深沉回忆、挚诚热爱的氛围中,调子是深沉厚重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让人感觉的是激情讴歌,满怀喜悦,调子是抒情流畅的;《山民》则把人带入哲理思索、艰苦探求的境界里,调子是和缓低回的;我们现在再来感受一种欢快活泼、幸福烂漫的语言氛围。请大家自读新一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读的要求是:
1.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
2.欣赏诗歌轻松流畅、自然淳朴的语言美和积极欢快、和乐天真的情感美。
(解说:导言把前面读过的诗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既加深印象,又暗示要善于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比较的方法总结学过的知识,并把学习的内容与语言联系起来,强调文化与艺术综合素养熏陶。这首诗文字障碍不大,语言淳朴,学习要求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在自然淳朴中发现其美的韵味,唤起美的体验和美的共鸣,起到熏陶的作用。)
自读程序
1.放声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的欢快幸福的情调。
2.感受诗歌意象,想想这首诗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3.感受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4.试着把这首诗的意境用散文表现出来,比较一下诗和散文表现形式的异同。
(解说:这个程序是实现自读要求的具体步骤。这个程序仍按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安排。第一步先诵读,读熟了,才会喜欢它,喜欢了,才能去探索它,探索了,才能更深入地欣赏它的美。第二步是桥梁。第三步意在引导学生由文入情,融情入文,形成共鸣。第四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并加深对诗歌这种形式的感受。)
自读点拨
1.这首诗的意象特点是怎样的?
点拨:这首诗的意象可以分两组,一组是诗人所憧憬的物质世界,一组是活泼鲜明的抒情主人公(人)的世界。人是这首诗的中心意象,物质是这个人的陪衬,是环境。在这“春暖花开“的环境里,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抒情主人公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和亲人们、朋友们亲切交往,互送祝愿,从而表现出一派和乐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一种美好理想。
2.怎样理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他能引起我们哪些感情共鸣?
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几个中间问题:
①诗人在诗中所称幸福的内容是哪些?(自由:“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自食其力:“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并且环境优美:“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②怎样理解“那幸福的闪电”?(理想中的一闪念,追求中的一梦境。)
③想像抒情主人公的动态、表情、语言及整体形象。
④把自己放进去,谈自己的感情共鸣。
3.诗和抒情散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点拨:主要区别是,诗的跳跃性更强,语言更简洁;抒情散文更重细节,善抓一瞬间的感受,并把它放大、渲染。诗讲外在韵律,也讲内在韵律;抒情散文主要重视内在韵律,外在韵律较自由。诗的篇幅限制较多,一般短小;抒情散文则可以不拘一格,可长可短。
自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散文,思考后面的问题。
蓝天可读
何亮
我喜欢仰望蓝蓝的天空。天空蓝蓝的哟,你是一首激情的诗,一首不老的歌。
小时候,独自到河边嬉戏。只见,水蓝蓝。我捧起一捧水。怎么还是透明的?我一抬头,哦,天蓝蓝。我像只欢乐的小鹿撒腿赤足奔跑在小路上,高兴得说不出话来。蓝蓝的天第一次映入我的眼帘,镶嵌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没有母亲的童年里,我常常与蓝天作伴。我倚在大树旁对着蓝天唱歌、流泪、说悄悄话,说我的幻想和憧憬。天空一片湛蓝。明净而悠远。我久久地凝视着,不敢出声。我似乎被感应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和美好,止不住滚烫的泪流下来。这天空,蓝得多么纯、多么美。我为之而震撼。我觉得她神圣而不可冒犯。她向我敞开一扇天真、浪漫、长青的心灵,我在努力破译它深邃而神秘的语言,去接近她,与她交流。
凝望碧蓝、干净的天空,我想,被功名利禄遮蒙的双眼是看不到天空的颜色的——这蓝色。于是,我要求自己心中不能有一粒灰尘。污垢的心灵不配享受这纯美的天空,亦得不到她博大的精魂。
有时,我被世俗的藩篱围困,我感到是这蓝色的天穹让我突围,不要贪恋红尘。
先哲说,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信。
远眺天空可调整视力,而蓝色天穹可调整人的心灵。她又像一面奇妙的镜子,照透你的五脏六腑。你拥有干净而青春的灵魂吗?你敢面对这蓝色天宇发誓吗?
(选自《中国青年报》1990年10月28日)
1.比较这篇散文与诗歌在抒情上的异同。
2.假如让你以这篇散文为素材写一首诗,你怎么写?
(解说:意在迁移,引发创造欲望。)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公开课篇三
相关思考
1 本诗的特点及教学目标
这首诗的特点是语言清新明朗,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美好,是诗人真诚良知的体现,诗的背后却藏着一颗高贵痛苦的心。
教学目标 可定为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前者为重点,后者为难点。至于被诗意象的单纯明净,这种审美意味,恐怕学生一时难以真正体会。所以虽好,但不作为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
2 多媒体的使用
本诗抒情意味很浓,用多媒体教容易营造氛围,有关的文字资料,用多媒体也较易引进。可作如下材料准备:诗人肖像一幅;简介诗人生平及创作观念的文字图片;一段舒缓优美可反复拨反的音乐。
教学设计(步骤)
一 打出结合诗人肖像和文字资料的图片,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一位富有才华,沉湎于心灵之旅的理想主义诗人。
文字资料: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 湾。1977年年仅15岁时便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至中国政法大学,开始 时在校刊工作,后转至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自杀时他身边带有四本书:《新旧约全书》,梭罗的《瓦尔登湖》,海涯达尔的《孤筏重洋》和《康拉德小说选》。他在遗书中写到:“我的死与任何人无关”。年仅25岁。死后留下了近两百万字的作品,他作为诗人,其 声誉是生前已发表的五十首诗所奠定。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恋歌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
二 播放音乐,营造氛围,师生共同反复吟诵本诗,体验美好诗情。
1 音乐背景下,范读一遍,把学生带入诗的抒情意味中去。
2 适当指导,让学生在冥想轻声诵读中,体验诗人表达的美好感情。
指导要点:第一节,诗人虚构了一幅远离尘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节,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所谓冥想,实质是要在头脑中再现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画面。使这个画面如宽银幕电影上的全景镜头一样。进而让自己走进画面,用心体验。
3 组织学生讨论: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唤起了你哪些美好感觉?
要点:诗人真诚的祈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获得幸福,展示了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第二个问题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三 在讨论中过渡到本课的难点:理解诗背后隐藏的高贵痛苦的心。
提出几个思考讨论问题:
①.诗人似乎已经找到了“幸福”,却为何要“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②.“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获得幸福”前为什么要加“尘世”?“只愿”一词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引导学生理解: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联想到几个月后海子的夭折,使人感到一种深深的怅惘。 创作《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一时期的海子,大概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
四 发给印有海子另几首抒情短诗的资料,留给学生课外阅读。并鼓励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完成练习:分析海子诗歌的意象特点。(教师课外可给他们做些辅导)
附:海子的几首抒情短诗
亚洲铜
亚洲铜,亚洲铜þ祖父
在这里¸父亲死在这里à我也会死在这里à你是唯一的一块埋人的地方áë亚洲铜õ亚洲铜
爱怀疑和飞翔的是鸟ä淹没一切的是海水º你的主
却是青草ö住在自己细小的腰上²ý守住野花的手掌和秘密¸ð亚洲铜ñ亚洲铜,
见了吗¡那两只白鸽子ê它是屈原遗落在沙滩
的白鞋子í让我们——我们和
流一起û穿上它吧?ä亚洲铜ö亚洲铜¸击鼓之后ë我们把在黑暗中跳舞的心脏叫做月亮²这月
主要由你构成×ó
èãîòãç¡四 姐ã妹ãã
荒凉的 山岗上 站着四 姐妹着所有 的风只
她 们吹的所有 的日子 都为她 们破
碎?空 气中的 一棵麦 子?高举到 我的头
我 身在这 荒芜的 山岗麦怀念
空 空的房 间?落 满灰尘
我 爱过的 这糊涂 的四姐 妹啊岗光
芒四射 的四姐 妹?夜里我 头枕,卷册 和神州 想
蓝色远 方的四 姐妹糊我爱 过的这 糊涂的 四姐
妹啊芒像爱着我 亲手写 下的四 首诗的我的 美丽的
伴 而 行的四 姐妹姐比命
女 神还要 多出一 个?赶着美 丽苍白 的奶
牛走向 月亮形 的山峰 的到了 二月走 你是从 哪里来 的?天上滚
春天的 雷?你 是 从哪里 来的哪不 和陌生 人一起 来?不 和运货 马车一 起来一不 和鸟群 一起来 起四姐
抱着这 一棵抱一棵 空气中 的麦
子?抱着昨 天的大 雪?今 天的
雨水着明天 的粮食 与灰烬 ,这是 绝望的 麦子水
告 诉四姐 妹?这 是绝望 的麦
子?永远是 这样的风后 面是
请天空 上面是 天空妹道:路前 面还是 道路
1989.2.23
日 记ç
姐姐姐 今 夜我在 德令哈 德夜色 笼罩, 姐姐色 我今夜
有 戈壁, 草 原尽头 我两手 空空壁悲
时 握不 住一颗 泪滴泪姐姐
今 夜我,在德 令哈我这是 雨水中 一座
荒凉的 城?除 了那些 路过的 和居住 的?
令哈了 那 些今夜 这 是唯一 的?最 后的
德抒情。哈这.是.唯.一 的?最
的 是草原。一 我把,石头 还给石 头 让 胜利的
胜利是今夜 青稞只 属 于他自 己?一 切 都在生 长?今夜
我只有 美丽的 戈壁空 空?姐姐戈 今夜我 不 关心人 类?我 只 想你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公开课篇四
曾维芬
时间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
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前者为重点,后者为难点。
【相关思考】
这首诗的特点是语言清新明朗,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美好,是诗人真诚良知的体现,诗的背后却藏着一颗高贵痛苦的心。因此不必要事先介绍作者,只需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诗人的情感便可感受作者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
1、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2、要求学生多次吟诵,力求读懂诗人海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如下:
a、“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那么昨天、今天的作者又在做什么?
b、于作者而言,幸福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是些凡俗的琐事,可是作者却觉得幸福,怎么理解?(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理想,让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融合。它是真实、自然的,朴实无华。由此可感受诗人本身的不幸福)
c、作者为什么要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什么要给陌生人祝福?(诗人真诚的祈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获得幸福,展示了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
d、“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憧憬,说明自己痛苦之根源在于追求不为人理解的诗歌理想而弃绝尘世幸福)
e、“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只愿”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
3、诗人营造了怎样的画面?(第一节,诗人虚构了一幅远离尘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节,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所谓冥想,实质是要在头脑中再现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画面。使这个画面如宽银幕电影上的全景镜头一样。进而让自己走进画面,用心体验。)
4、思考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含意。既然面朝大海又怎能见得花开呢?(前者实指,后者虚指,大海的广袤无垠和作者内心的闭塞,不为人理解接受相对比。现实无法提供精神慰藉时,人们总是渴望生活在远方。)
5、介绍作者。
某个初春的傍晚,天空飘着细雨,海子去到一间饭店对老板说:我给你朗诵自己的诗歌,你给我酒喝。老板看着这个身材不高,头发又长又乱,衣冠不整的瘦削而落魄的小伙子,冷冷地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不能在这里朗诵你的诗。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1977年年仅15岁时便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至中国政法大学,开始时在校刊工作,后转至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当时诗人精神上已不时出现崩溃的现象,选择作诗人就选择了孤独和苦难。“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从中可见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对生命的世俗或崇高的激动和关怀。诗句质朴、亲切,如同一个纯真少年向母亲倾诉梦想和未来。全诗笼罩着浪漫、梦幻的色彩。
6、发给印有海子另几首抒情短诗的资料,留给学生课外阅读。并鼓励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完成练习:分析海子诗歌的意象特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公开课篇五
设计三个问题
1.初读诗歌,请说说诗中的“温暖”。
重读、语气、语调
2.再读诗歌,请说说诗中的“寒冷”。
读的最高境界是说,用“说”的方式读诗歌。
穿插海子的相关资料。
3.谈谈如何把自我的“寒冷”转化为生活的“温暖”。
补充海子遗书、爱情和人际。剖析海子之“失”,找寻生活之“路”。
教后反馈
1.今天的语文课是我这么多年来听到的最好的一节语文课,之前我不大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今天,老师用巧妙的三个话题,带领我们直达诗人的内心。这样的好课,如何不触动我的灵魂,让我爱上语文?
2.今天的语文课,有点想哭。多希望我以前的同学也能听到这节课,或许这样他就能更珍惜自己的生命了。我也希望所有的中学生都能听听这节课,让他们热爱生命,热爱语文课。
3.今天,是充实全新的一天。
我觉得能读懂海子的诗是一种悲哀。
当我还年轻的时候,我读不懂这首诗。
但当我读懂了这首诗,我已不再年轻。
4.今天的语文课,可能是我上过的最难熬的一节课。
整节课,我都含着泪,哽咽着上完的。
“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每次读到这一句,我都莫名的心痛。今天听完老师您的课,我才知道我为什么难过。不知当时海子承受着多大的痛苦,我觉得难熬可能就是想逃避他的痛苦而带给我的痛苦吧。
那是个多么简单的愿望。
而愿望,也是他自己的刽子手。感谢老师,你让我知道了如何面对自己的精神领地,打开了走向大千世界的通道。如果不是老师的讲解,读不懂海子是一种悲哀,而完全读懂了孩子或许是更大的悲哀,而读出了人生就是幸福的了。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公开课篇六
曾维芬
时间安排:1课时
【教学目标 】
体验美好诗情,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前者为重点,后者为难点。
【相关思考】
这首诗的特点是语言清新明朗,意象单纯明净,诗情温暖美好,是诗人真诚良知的体现,诗的背后却藏着一颗高贵痛苦的心。因此不必要事先介绍作者,只需引导学生细细体味诗人的情感便可感受作者丰富而又复杂的内心世界。
【教学过程 】
1、范读,指导学生朗读。
2、要求学生多次吟诵,力求读懂诗人海子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
提示如下:
a、“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那么昨天、今天的作者又在做什么?
b、于作者而言,幸福的具体表现是什么?喂马、劈柴、关心粮食和蔬菜是些凡俗的琐事,可是作者却觉得幸福,怎么理解?(表现普通人的生活理想,让生活的真实与艺术的真实融合。它是真实、自然的,朴实无华。由此可感受诗人本身的不幸福)
c、作者为什么要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为什么要给陌生人祝福?(诗人真诚的祈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获得幸福,展示了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
d、“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面临着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憧憬,说明自己痛苦之根源在于追求不为人理解的诗歌理想而弃绝尘世幸福)
e、“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只愿”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
3、诗人营造了怎样的画面?(第一节,诗人虚构了一幅远离尘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节,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所谓冥想,实质是要在头脑中再现出诗中所描绘的形象画面。使这个画面如宽银幕电影上的全景镜头一样。进而让自己走进画面,用心体验。)
4、思考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含意。既然面朝大海又怎能见得花开呢?(前者实指,后者虚指,大海的广袤无垠和作者内心的闭塞,不为人理解接受相对比。现实无法提供精神慰藉时,人们总是渴望生活在远方。)
5、介绍作者。
某个初春的傍晚,天空飘着细雨,海子去到一间饭店对老板说:我给你朗诵自己的诗歌,你给我酒喝。老板看着这个身材不高,头发又长又乱,衣冠不整的瘦削而落魄的小伙子,冷冷地说:我可以给你酒喝,但你不能在这里朗诵你的诗。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生于安徽省怀宁县高河镇查湾。1977年年仅15岁时便考取了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至中国政法大学,开始时在校刊工作,后转至哲学教研室。1989年3月26日,海子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海子生前的好友、诗人西川曾回顾当时诗人精神上已不时出现崩溃的现象,选择作诗人就选择了孤独和苦难。“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海子在献身诗歌事业的同时是以牺牲尘世的日常生活为代价的。这首《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写于海子死前的两个月。在诗中诗人终于开始拟想尘世的幸福生活。从中可见他对一切美好事物的眷恋,对生命的世俗或崇高的激动和关怀。诗句质朴、亲切,如同一个纯真少年向母亲倾诉梦想和未来。全诗笼罩着浪漫、梦幻的色彩。
6、发给印有海子另几首抒情短诗的资料,留给学生课外阅读。并鼓励一部分有兴趣的学生,完成练习:分析海子诗歌的意象特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公开课篇七
六安市城南中学 赵玉好
◆教学目标
1、有个性地鉴赏诗歌
2、感受诗意,体验诗情,与诗人对话
◆教学要点
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引导学生以分析诗句为突破口,进入诗人的情感世界,感受诗意之丰、诗情之深
◆教学过程
一、对话材料准备(课前发放)
1、鉴赏诗歌的一般方法。
2、海子简介
3、与文本鉴赏相关的文章
4、初步感知文本
二、导入
由语言的作用引入文题,鉴赏诗歌的方法:知人论世,抓住诗歌的意象,分析语言内含,反向推导,同向联想,感受“无理而妙”。
三、与文本对话
学生放声诵读,初步感受诗的意象及诗中所体现出的情感。
教师引导:本诗意象主要有哪些?有何主要特点?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
备答要点:大海、春暖花开、房子、幸福,初读阳光,深读撕裂
四、提出对话话题
教师适当点拔,请学生将话题交予教师。
五、整合对话话题(动态)
教师提出对话话题(供参考):
1、“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海子为何要从“明天”起,他今天的生活状态又是怎样的呢?
2、如何理解海子为陌生人祝福的内容?
3、“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
4、“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句中的“只愿”又流露出诗人怎样的情感?
5、海子的幸福观到底是什么?诗中传达出了他怎样的生存观念?
六、合作对话(教师课堂程控)
1、分组讨论,分工明确
2、交流对话
七、与海子对话
1、简介海子
2、我为海子诉说心语
3、共同为海子献上寄往天堂的祝福。
2005年元月12日
作者邮箱: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公开课篇八
自读导言
语言是一位了不起的魔术大师。它形成不同的组合,就能传达出不同的信息,形成不同的氛围,营设不同的环境。《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把我们带入深沉回忆、挚诚热爱的氛围中,调子是深沉厚重的;《我热爱秋天的风光》让人感觉的是激情讴歌,满怀喜悦,调子是抒情流畅的;《山民》则把人带入哲理思索、艰苦探求的境界里,调子是和缓低回的;我们现在再来感受一种欢快活泼、幸福烂漫的语言氛围。请大家自读新一代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自读的要求是:
1.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唤起我们对生活的美好感觉。
2.欣赏诗歌轻松流畅、自然淳朴的语言美和积极欢快、和乐天真的情感美。
(解说:导言把前面读过的诗联系起来加以比较,既加深印象,又暗示要善于运用系统的思维和比较的方法总结学过的知识,并把学习的内容与语言联系起来,强调文化与艺术综合素养熏陶。这首诗文字障碍不大,语言淳朴,学习要求重在引导学生学会在自然淳朴中发现其美的韵味,唤起美的体验和美的共鸣,起到熏陶的作用。)
自读程序
1.放声诵读,充分感受诗歌的欢快幸福的情调。
2.感受诗歌意象,想想这首诗的意象有什么特点。
3.感受诗歌抒情主人公的情感世界。
4.试着把这首诗的意境用散文表现出来,比较一下诗和散文表现形式的异同。
(解说:这个程序是实现自读要求的具体步骤。这个程序仍按由感性到理性的规律安排。第一步先诵读,读熟了,才会喜欢它,喜欢了,才能去探索它,探索了,才能更深入地欣赏它的美。第二步是桥梁。第三步意在引导学生由文入情,融情入文,形成共鸣。第四步引导学生创造性地阅读,并加深对诗歌这种形式的感受。)
自读点拨
1.这首诗的意象特点是怎样的?
点拨:这首诗的意象可以分两组,一组是诗人所憧憬的物质世界,一组是活泼鲜明的抒情主人公(人)的世界。人是这首诗的中心意象,物质是这个人的陪衬,是环境。在这“春暖花开“的环境里,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资料,抒情主人公做着自己想做的事,和亲人们、朋友们亲切交往,互送祝愿,从而表现出一派和乐景象,表达了诗人的一种美好理想。
2.怎样理解诗人在诗中抒发的感情?他能引起我们哪些感情共鸣?
点拨:引导学生思考几个中间问题:
①诗人在诗中所称幸福的内容是哪些?(自由:“喂马,劈柴,周游世界”;自食其力:“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并且环境优美:“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②怎样理解“那幸福的闪电”?(理想中的一闪念,追求中的一梦境。)
③想像抒情主人公的动态、表情、语言及整体形象。
④把自己放进去,谈自己的感情共鸣。
3.诗和抒情散文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点拨:主要区别是,诗的跳跃性更强,语言更简洁;抒情散文更重细节,善抓一瞬间的感受,并把它放大、渲染。诗讲外在韵律,也讲内在韵律;抒情散文主要重视内在韵律,外在韵律较自由。诗的篇幅限制较多,一般短小;抒情散文则可以不拘一格,可长可短。
自读思考
阅读下面的散文,思考后面的问题。
蓝天可读
何亮
我喜欢仰望蓝蓝的天空。天空蓝蓝的哟,你是一首激情的诗,一首不老的歌。
小时候,独自到河边嬉戏。只见,水蓝蓝。我捧起一捧水。怎么还是透明的?我一抬头,哦,天蓝蓝。我像只欢乐的小鹿撒腿赤足奔跑在小路上,高兴得说不出话来。蓝蓝的天第一次映入我的眼帘,镶嵌在我幼小的心灵上。没有母亲的童年里,我常常与蓝天作伴。我倚在大树旁对着蓝天唱歌、流泪、说悄悄话,说我的幻想和憧憬。天空一片湛蓝。明净而悠远。我久久地凝视着,不敢出声。我似乎被感应着,有一种不可名状的激动和美好,止不住滚烫的泪流下来。这天空,蓝得多么纯、多么美。我为之而震撼。我觉得她神圣而不可冒犯。她向我敞开一扇天真、浪漫、长青的心灵,我在努力破译它深邃而神秘的语言,去接近她,与她交流。
凝望碧蓝、干净的天空,我想,被功名利禄遮蒙的双眼是看不到天空的颜色的——这蓝色。于是,我要求自己心中不能有一粒灰尘。污垢的心灵不配享受这纯美的天空,亦得不到她博大的精魂。
有时,我被世俗的藩篱围困,我感到是这蓝色的天穹让我突围,不要贪恋红尘。
先哲说,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信。
远眺天空可调整视力,而蓝色天穹可调整人的心灵。她又像一面奇妙的镜子,照透你的五脏六腑。你拥有干净而青春的灵魂吗?你敢面对这蓝色天宇发誓吗?
(选自《中国青年报》1990年10月28日)
1.比较这篇散文与诗歌在抒情上的异同。
2.假如让你以这篇散文为素材写一首诗,你怎么写?
(解说:意在迁移,引发创造欲望。)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公开课篇九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实录
用质疑的火花点燃创新的火炬
浙江绍兴安昌中学 董水龙
下面是笔者的一个课例:
教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诗人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可以前后相互寻找伙伴讨论,请你们把暂时难以弄懂的地方或者你感受到的思维火花,用笔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等你们对诗歌阅读思考到一定的时候,展示你们思考的问题或结果,让大家一起来讨论。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8分钟以后。
教师:请同学们提出问题或展示你们讨论的结果。
范福君:为什么作者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总是说“从明天起”?
教师:好,能发现问题,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根据我们对以前对课文阅读的规定,阅读首先从哪里切入?
学生全体:从语言入手,寻找关键词。
教师:对。那么“从明天起”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学生部分:明天。
教师:对!明天。“明天”与什么相对?
学生:今天。
教师:是的。先请同学们把诗歌第一节朗读一遍,然后想一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说明作者怎样的现状。
寿菊萍:说明他今天不幸福。
教师:同学们认可寿菊萍同学的话吗?
学生大部分:同意。
教师:下面谁发言。
于丽丹:作者为何要把“幸福”比作“闪电”?
教师:问到了点子上,但我们先讨论诗歌的第一节,这个问题暂时搁一搁,请于丽丹同学把自己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还想就第一节讨论些什么呢?
赵利囡:在作者心中,“我有一所房子”,为什么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我们怎么讨论赵利囡提出的问题?
学生全体:当然从语言入手,找出关键词。
教师:这一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寿飞军:“我有一所房子”。
赵利囡:我认为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请同学们边读“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边想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什么样子?
学生反复朗读几遍。
赵利囡:大海上除了海水和浪花,什么也没有了,怎么会有“春暖花开”的景象。“面朝大海”与“春暖花开”显然矛盾。
教师:对。那……这一对矛盾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赵利囡:说明这样的“一所房子”只是出于作者的幻想。因为如果“房子”“面朝大海”,就看不到“春暖花开”的景象;看见“春暖花开”的景色了,那么“房子”就不能“面朝大海”的了。
教师:见解深刻,悟到了要害处。
寿卫军:老师,现在有无土栽培技术,水面上也可以种花的。
教师:寿卫军同学见多识广。请同学们讨论有没有可能?
陆军:那要花好多钱,因为你还必须把海水淡化。而且这与我们阅读的诗歌无关。
教师:同学们同意陆军的观点吗?如果同意,我们再把第一节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
赵利囡同学朗读。
教师:关于第一节,谁还想发表意见。
夏刚:为什么把“喂马,劈柴”和“周游世界”放在一起?
张建锋:连这都弄不懂,“周游世界”当然需要马匹。
夏刚:那“劈柴”又干什么?
张建锋:当然是做饭用罗。
朱锡安:还有升篝火。
教师:朱锡安同学联想丰富,骑马“周游世界”时,晚上需要用“篝火”都想到了。张建锋同学要注意礼貌用语,不能用“连这都弄不懂”这样的话语贬低同学。
朱晓剑:作者说“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难道他以前不吃饭?
娄玲美:可能他写诗太投入了,以前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关心不多吧。
教师:朱晓剑的问题提得好,娄玲美的联想则更好。下面我们请全体女生再把诗歌第一节来朗读,读时要把握怎样的感情。
娄玲美:信心十足的口气。
教师:好!那就请你们用这样的口气朗读。
女生朗读,读出了信心十足的语气。
教师:第一节里还有什么需要讨论?……没有了,那我们来阅读第二节。谁自告奋勇来朗读呢?
余颖朗读诗歌第二节。
教师:余颖同学读得怎样?感情有没有到位?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呢?
潘利:我觉得余颖的朗读已经到位了,我想这里应该有信心十足转入一种淡淡的无奈。
教师:有道理。现在谁来谈谈上面于丽丹提出的问题,作者为何要把“幸福”比作“闪电”。请同学们看黑板。
学生沉默。
教师:怎么都没有声音了,忘记了我们要从什么地方着手。
学生全体:从关键词入手。
教师:那么,“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这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呢?
学生部分:闪电。
教师:对,闪电。请同学们想想,闪电有什么特征?
学生全体:快。
教师:对,快说明闪电一闪的时间十分——
学生全体:短暂。
教师: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吧,由谁来说说。
余颖:我觉得作者把“幸福”比作“闪电”,说明作者心中的幸福感非常地短暂,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了。
教师: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的幸福,证明作者对幸福的感受是——
学生全体:十分短暂。
教师:也说明作者的今天实际上——
学生全体:不幸福。
教师:很好,第二节同学们都读懂了?那么,第三节还有没有要老师帮忙的地方。
学生全体:当然有的呀。
教师:就请同学们提出来。
朱国峰:第一句“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里,“温暖的名字”要怎样理解。
教师:请同学们想想,大地上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几乎都有名字的。作者要给它们的又是“温暖的名字”,“温暖”又跟诗歌里什么有关?
金熙: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时当然要用温暖的名字。
余立峰:我想,也和作者想做一个幸福的人有关。一个人感到幸福了也就会感到温暖了。
教师:金熙和余立峰两位同学都解读的比较到位,“温暖的名字”,请你们再思考一下,还可以想到一些什么呢?
学生沉默。
教师:这句比较难懂,老师也没有完全猜测到作者的意图。我觉得,作者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只是一个“温暖的名字”,有没有一些实质性的内容?没有。说明作者还在犹豫不决当中。老师体验得是不是有些道理呢?
学生全体:我们就照你说的那样理解吧。
教师:这可很不好。如果你们对此想到了什么的话,课后可要来告诉我一声,也让我分享你们的喜悦。翁飞飞同学举手。
教师:翁飞飞同学想要发言。
翁飞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里的“在尘世”该作何解释。
教师:尘世与什么相对呀?
学生部分:阴间。
教师:那么消极啊,为何没有想到是“天堂”呢。
学生全体:反正一个样,都是死亡的代名词呗。
教师:在作者的眼中,“尘世”的幸福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沉默。
教师:又忘了从何处着手吗?到哪里去找?
学生全体:到诗句中去找一找。
教师:谁找到了。
何佳丽:“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教师:非常正确。在作者的心里,“尘世”间的幸福就是“有一个灿烂的前程”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作者想不想要。
学生全体:作者不想要。
教师:为什么?
陈璐:因为作者最后一句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上面是三个“愿”,都是祝愿“陌生人”的,而对自己他只是希望有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我想这样的房子,应该没有吧,它只是作者的幻想。
顾玲芳:作者可能是指坟墓吧。我们在《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中这课了解到,作家萧红坟墓不是在香港的浅水弯吗?作家们的心思也许都有相通之处,都希望自己死后葬在大海边。
教师:顾玲芳同学感悟得非常深刻,居然联想到坟墓上去和以前所学上去。大大出于老师我的意料。还想谈谈更多的理由吗?
顾玲芳:既然作者在祝福“陌生人”能获得在尘世的幸福,而他自己则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刚才同学们已经说过,与尘世想对的是天堂,证明作者不想或者是不能在尘世获得幸福,那么,幸福的地方就只有去天堂了。
学生全体鼓掌。
教师:同学们的鼓掌足以证明顾玲芳同学的见解获得了全班同学的肯定。老师也认为她的感悟和分析十分在理。的确,作者在写完此诗以后不到两个月,就自杀身亡了,可见作者内心的苦闷和不快。同学们可是不能学海子的行为和做法的。
施立冬:既然这么消极,那老师你为什么还要给我们阅读这样的诗歌。
教师:本来我很担心这首诗歌你们能不能读懂,因为,这首诗歌是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想不到你们解读得非常出色,谢谢同学们。最后我们把诗歌再朗读一遍。
铃声响起,下课。
二、启示:让学生在感悟语言中学得语文
我钟爱海子的诗歌,所以,这节课,在选定文本后,我就不打算对这节课进行“精心”的设计,在上课之前,虽然对这首海子的诗歌阅读思考了好几天,但还只是对文本和教学进行了粗线条勾勒,既没有写备课笔记,也没有为课堂设计任何问题,当然,我对学生将会提的问题还是做了适当的预测,于是就这样走进了教室。
我想,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作为教师心里得有个底线。笔者以为,读解一篇课文,了解其主旨和写法,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藉此掌握一种方法论,学会如何学习。就语文教学的阅读而言,脚踏实地地从文本的原初——语言开始,通过对文本语言的阅读,透过作者的语言智慧,感悟艺术形象,解得人文精神。
但是,要从旧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从思考如何教到思索如何让学生学,其间的转变是何其艰难和痛苦。因为这不光要转变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而且要让学生也转变学习的观念,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转变观念的艰难尤其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因为在应试教育的长期浸染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被无情的抑杀,所以要重新激发起学生对主动学习的渴望。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无所适从的真空状态。有时候教师已经转变了,但反观学生却因为不能适应而出现成绩滑坡的情况。当然,没有突破也就没有出路。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即激发学生被应试教育扼杀了的善于质疑和提问的天性呢?我们首先从选择文本做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虽是高中二年级的课文,但是只要处理得当,初中生完全可以欣赏的。在本节课里,教师没有预设任何问题,但可以预见到学生肯定会就作者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总是说“从明天起”提出疑问,当然可以预见的难点还有“幸福”比作“闪电”、“我有一所房子”为什么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处,笔者想一反大多数公开课上的那些优秀语文教师的做法,不是举行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仪式”,而是处理成让学生问学生答的真正的自主性阅读,当然,期间教师的引导肯定是决不能少的,否则课堂上还要教师干吗!教师自己必须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也少不了教学的点拨引导的技巧。
许多情况下,学生对文本的隔阂,来自对语言的把握不准,或者是他们把握了,但是一时无法形诸语言,处在“愤悱”的状态,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启”和“发”。《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课文要“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语文教学中师生要平等对话”。所以,教师的“启”和“发”时,引而不发是要把握得恰到好处,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结论,这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语文和语文“知识”的构建最终实现。只有通过这样的构建,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才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幸福是一种后验性感受,但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要“从明天起”,才想“做一个幸福的人”,而不是今天。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当然不是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语文入手,自己去求解问题的结,引导学生去文本那里去抓关键词,然后通过与旧知相结合,产生联想,从而求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在本案例中就是依照这样的方式完成的。学生最终了解了诗人海子今天和昨天的不幸福。当然这里面仍然有教师对诗歌的体验的影子,这是教师作为帮助者所起的作用。但有一个地方却是出于施教者意料之外的,完完全全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即学生认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房子是指“坟墓”。对这点可能引起热爱海子的人们的非议,因为做为教师我本来是想把他们引导到“精神贵族”“空中楼阁”之类的看法上去,但没有想到有学生居然联想到了坟墓,这是学生真正的“创造”,我觉得比笔者的看法更符合文本的实际,也达到了本课教学设计的原初目标。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儿童青少年的天性,我很反感教学上那些不是“问题意识”的却标榜上“问题意识”的标签,有些教师把自己与文本对话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解答的形式,当成了“问题意识”问题,有的还美其名曰是在搞“创新性”训练。课堂上自然少不了教师的提问,但那只是点拨和启发,也就是古人说的“不愤不发,不悱不启”。但不是让学生通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去发现教师的发现,更不是新瓶装旧酒的包办。学问,学问,就是要学会发问!只有学生会发问了,能够质疑问难了,能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并能最终由他们自己把它处理完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达成了目的——即教最终是为了不教。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公开课篇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解读意象,剖析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世界,培养学生去发现新诗的思维深度和语言美趣。体会诗歌语言魅力。
2、感受诗中的思维灵感和语言美趣。分析这首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从词语的日常范畴意义和深层暗示入手解读诗歌。以诗解诗,体验文学积累的妙趣。
过程与方法
1、透过诗歌文本意象联系生活本验,揣摩作品感情;
2、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与隐含的忧伤,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
2、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世俗”的冲突问题,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起学生对生活
3、 结合文本体会诗人的幸福观,进而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
二、重难点——分析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质疑、探究、分析,理解海子的内心挣扎。
三、课型:鉴赏课
四、课 时: 一 课 时
步 骤:
一、导入:什么是幸福?——苏轼、马致远、李白、马伊利、
二、知人论世——海子简介(略)
三、听、读课文
四、分析第一节
1、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三种怎样的生活?——自由、闲散人的幸福的物质生活。(劈木柴过冬的人 秋思)
明确:马、柴、周游世界:日常生活意义范畴内的幸福。交通工具。做饭御寒。闲适生活。
这些词又有歧义,奔向理想的象征。温暖的象征。心灵放纵与自由的象征。是精神世界的象征。而这正是作者的追求。
2、关心粮食和蔬菜是哪个层面的幸福?——平凡人的世俗的幸福的物质生活。
明确:想想,比尔.盖茨不会去关心粮食和蔬菜,而关心者意味着对物质世界的在意。
“粮食和蔬菜”本来是物质世俗的代表,是生存的基本。“关心”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是热爱生活的表现,诗人下定决心“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表明过去诗人缺少幸福感受,对生活漠不关心,于是踌躇满志,打算重整心绪,重建生活,追求幸福。是在上句劝说之后的进一步妥协。
3、既然是幸福的生活,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意味着昨天、今天的作者又在做什么?
(李白、苏轼、“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祖国,或以梦为马》)
明确:“从明天起” 表明时间上的断裂,意味着姿态目光的转移。意味着选择的痛苦。像天真少年暗下决心。那么既然诗人向往这些幸福为什么不从“今天起”,“从此刻起”呢?——似乎宣告诗人将面向尘世,开始了一系列的体验式行动。
“从明天起” ,四字中浓缩着辛酸。意味着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意味着今天的不愿意。如李白 “明朝散发弄扁舟” 。所以明天的幸福只能是诗人热切的期盼,美好的憧憬。
因为大家知道,《明日歌》中说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西方梭罗说的“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不会来临”。
暗示只要想过幸福生活也能过上,只是不愿过这种幸福生活,即表明对幸福有不同理解。
意味着今天有人劝诗人,所以写诗回答。
海子从“明天”开始而不是从“今天”开始,足以证明海子对今天是失望的、对现实是失望的。
用糊模语言回答劝者。岐义告诉我们:诗人表明答应,实质不愿。诗人双重人格的体现。
4、前面诗句显示的内心的矛盾在“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体现了怎样的一种悖论?
明确: “我有” 是对前面的否定。诗歌文本与诗人行为构成反讽式分裂,对幸福的表述在叙述的延伸中岐变。
诗人在想象中构建着自己的幸福家园,想象自己有一个超离生活之外,眺望大海的姿态和空间,在那里,诗人可以面朝大海,获得逍遥的精神自由。诗歌的审美意蕴往往凭借单个词语或者一句话产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情景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富有生命力的审美情境,在此,我们感受到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融合为一体,达到了崇高的境界。
这是作者想象中的一个好归宿,这里开阔、自由、美丽、超脱。
“面朝”意味着一种追求姿态。背对尘世,背对众人。意味着诗人渴望脱离尘世,谢绝宾客,过上隐逸诗人般的生活。
“春暖花开”的一所房子如同神话中的房子,在现实中是无法找到的,他只能是诗人所渴望的精神家园的象征,只能留存于他的幻想之中。因而,诗人所渴望的幸福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所以,他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用诗中的话说,那就是“从明天起”。那么“从明天起”也是岐义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是点题。
小 结:
虚构一幅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幸福”生活图景。
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平凡人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
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五、分析第二节
1、也是“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说明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通信”就意味着沟通与交流。就说明了海子和每一个“亲人”还是保持一定距离。说明诗人既自闭也盼理解。
2、为什么要“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明确:是沟通与交流的幸福。是分享和被分享的幸福。是物质的幸福还是精神的幸福?
“为什么要告诉亲人自己的幸福,目的是表达孝敬父母,自己内心那种痛苦、无奈、愧疚的复杂心情。
我们能体会到一个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当诗人想拥有美妙的幸福感时,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每一个亲人,他甚至要将幸福送给每一个与他不相关的人。
3、怎样理解“那幸福的闪电”?
明确:(理想中的一闪念,追求中的一梦境。)“那幸福”如“闪电”一般,表明幸福的突如其来以及诗人对幸福的强烈的感受,似乎也表明了这种幸福会转瞬即逝,是那样的虚无缥缈。是“闪电”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美丽的愿望。而幸福只是“闪电”的。
闪电必须要有撞击——由面朝大海和春暖花开撞击,由明天和今天撞击,由亲人和陌生人撞击……必须要有乌云才有闪电撞击。
小 结:
明天---通信 今天---冷漠
告诉---每个人 幸福---闪电
本节写诗人渴望“沟通与理解”。诗人生前未能很好地与他人实现沟通与理解,所以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很好地与他人实现沟通与理解。“幸福的闪电”也许可以指自杀。
六、分析第三节
1、作者为什么要“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明确:诗人真诚的祈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获得幸福,展示了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
新生才取名,取名就是祝福新生,新生的祝福必须赋予新的名字。据说我们的一切都是上帝命名的。上帝创造了一个物种就由自己来命名,还由亚当来命名,其实无论上帝还是亚当都是比喻的说法,其实人最初都给万物命名,是人。是人中的哪些人?是诗人。诗就是给万物命名以及重新命名,其实我们知道每一个字都是一首诗,它造出来都非常神奇。
其实就是对那日常司空见惯的、早已感到失去光彩的山山水水的重新审视,重新感受,重新发现。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就说明海子将会踏上一个新的世界,那里将有海子的设想、有海子的梦想,那里将是海子设计的世界。
2、“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明确:陌生人在这里是指什么人?——和他思想观念不同的人。可不可以是他的亲人?完全可能。亦或陌生的熟悉人。亦或熟悉的陌生人。本节写诗人的“博爱”,不但爱自然,也爱陌生人,当然,更爱自己熟悉的人。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幸福世界里,诗人用真诚的世俗而实在的祝愿为陌生人祈福。关爱万物生命是诗歌的存在价值,此诗的抒情主体以一种“超越自我”的姿态关怀人类,祝愿所有的人都得到幸福,悲天悯人的人类情怀使得整首诗突破了通常抒情诗的情感表达,全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也”。 表明自己与他们的分界。
“陌生人”(而不是“朋友”)我也为你祝福,请注意这个“陌生人”和“也” 这两个充满了反讽的字,你能从正面的角度理解吗?
“陌生人”是不可能理解我(海子)的,“陌生人”不是我(海子)的朋友。“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人在尘世获得幸福”
为你祝福的恰不是我所希望的,我对这个尘世是失望的。
3、愿你,我呢? 你在“尘世”,我呢? 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海子呢?
明确:“愿你”,其言外之意便是我在尘世未能有灿烂的前程。未能有情人终成眷属,未能获得幸福。
关于爱情:有6个女人,曾经在海子流星般消逝的短暂生命中出现过,闪烁过。分别是“波婉”、“白佩佩”、“安妮”、“诗芬”、“芦花”和“李华”。这6个女人,或者可以统一定义为“海子的情人们”,有的是曾与海子建立正式情人关系的,有的则是在情感上引导过海子,有的占据着海子内心的女神形象的化身……
然而他的爱情 ,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特别是他初恋的女孩子,更与他的全部生命有关。
关于前程:在安庆市诗人沈天鸿望着坐在酒桌对面的海子,烦了。那个晚上,海子一个人喝了将近一瓶50度的白酒。趁着酒意,海子喋喋不休地谈起了自己的种种不如意:
“北京的(诗歌)圈子很严,简直进不去!”在某些诗歌聚会的场合,除了好朋友、《十月》杂志编辑骆一禾,没一个人理他,这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耻辱”。
而在怀宁县,隔壁村的一些早早辍学的年轻人,早两年就去南方闯荡,靠卖软笔致富,每个月能往家里寄回七八百块钱。
很难说这没有对这位村里公认的精英人物造成一定的心理波动。1987年,二弟面临复读,三弟、四弟在上学,正是家里最需要钱的时候,海子曾经跟父亲提出想辞掉教职出去闯一闯,跟北大的同学一起南下海南办报纸,但遭到了父亲查正全的坚决反对。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折磨着海子。
4、“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
明确: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说明自己痛苦之根源在于追求不为人理解的诗歌理想而弃绝尘世幸福。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痛苦中,海子最终选择了一条也许是最彻底的路,完成了和这个世界的和解。
5、“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明确:“我只愿”暗示了前边的一切,原来都是诗人在为别人祈祷,他自己根本就不愿去拥抱世俗,而是坚守自我的空间和姿态,只愿独自一人面朝大海,背对尘世,静看花开花落。海子这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后一个牧歌诗人,将永远栖居在自己的麦地里守望着别人的幸福。
“我只愿”。这是诗人的固执,是对理想的献身,是对美的崇拜。即我只愿守着我的理想死去。
“愿你”和“我只愿”是对立的,愿你的就是我所不愿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就是我所不愿在尘世获得幸福,海子要死后获得重生,也就是在明天重生,明天将会存在“大海和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
海子这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后一个牧歌诗人,将永远栖居在自己的麦地里守望着别人的幸福。
小 结:
尘世祝愿---(转折)---我只愿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本节让人们看到海边站立着一位遗世独立的诗人形象,那是自封王者的形象。这种二重人格还可细分出:对众人和世俗生活的亲近与排拒,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喜悦与悲忧,在文情表现上的直致与含蓄……作进一步提炼,大约有三重意识:世俗意识,崇高意识,逃逸意识。这三重意识排在一起不太“和谐”,正好表明海子这首诗在情感的清纯、明净、世俗化的背后蕴蓄着某些复杂性、矛盾性的东西。
这份遗世独立的情怀不完全是来自社会,更是来自一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怀!
七、研讨主题
1、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着丰富的意蕴和张力。它将我们现实中的思维定势扯得七零八落(矛盾/岐义/美丽/神秘),然后万花筒式地重组(暗示/象征),用自己强烈的主导意念使它明丽起来。这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而我们却处于一种扭曲的快乐中。
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人的矛盾和生活的悖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对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的人是失望的,海子“面朝”的就是海子向往的
——“大海和春暖花开”。
2、诗中两次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表达的情味一样吗?
明确:第一次是第一章情调(岐义上)的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
第二次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愿,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就显示出诗人已经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由此可见,他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路线图。
3、为何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何能开在海上?
明确: ——浩荡生气,心旷神怡,安魂之乡,精神归宿。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然是一种海市蜃楼,然而这是海子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
——这是明丽神奇之境,也是海市蜃楼之梦,“面朝大海” 是实,是追求。“春暖花开” 是虚,是梦。这是理想与现实的悖论,是出世与入世的焦躁。
冒险是诗的天性,诗是冒险的果实。海子打破思维常规,游进了大海,游得远,游得深。是 “抵达元素”的诗。
4、海子诗的特点
岐义:表层情绪与深层情绪的“撕裂”。从表层词句看,海子诗歌情绪欢快、明朗,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而实际上,该诗的深层情绪却是一种浓到骨子里的悲凄。
意象:海子诗的意象单纯而明净。一是意象空旷,让人联想到更多的内容;二是以实显虚,以近显远;三是语言纯粹、本真-。
唯其单纯明净,才有“空旷”“虚实”“远近”的韵味。——大海、房子,喂马、劈柴,三两笔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是虚景。仅有“面朝大海”就流于枯燥、凋疏,“春暖花开”更灵动、更温暖明丽。“面朝大海”稀松平常,“春暖花开”却是神来之笔。“春暖花开”是诗人的“心画”,是梦想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无限渺远的情思遐想。
海子善于将诗中的意象美化。这种美,单纯明净几近于洗炼。洗炼之美多出于老练、老到之手,多见于老作家、老诗人之作。少年才子多有夸饰词情。海子才活二十多岁,诗作意象洗炼、纯净,可谓出手不凡,令人称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公开课篇十一
用质疑的火花点燃创新的火炬
浙江绍兴安昌中学 董水龙
下面是笔者的一个课例:
教师:我们今天来学习一首诗人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范读。学生齐读。
教师:下面请同学们默读诗歌,可以前后相互寻找伙伴讨论,请你们把暂时难以弄懂的地方或者你感受到的思维火花,用笔记录下来,过一段时间,等你们对诗歌阅读思考到一定的时候,展示你们思考的问题或结果,让大家一起来讨论。
学生默读,教师巡视。8分钟以后。
教师:请同学们提出问题或展示你们讨论的结果。
范福君:为什么作者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总是说“从明天起”?
教师:好,能发现问题,那么,请同学们思考,根据我们对以前对课文阅读的规定,阅读首先从哪里切入
学生全体:从语言入手,寻找关键词。
教师:对。那么“从明天起”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学生部分:明天。
教师:对!明天。“明天”与什么相对?
学生:今天。?
教师:是的。先请同学们把诗歌第一节朗读一遍,然后想一想,“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说明作者怎样的现状。
寿菊萍:说明他今天不幸福。
教师:同学们认可寿菊萍同学的话吗?
学生大部分:同意。
教师:下面谁发言。
于丽丹:作者为何要把“幸福”比作“闪电”?
教师:问到了点子上,但我们先讨论诗歌的第一节,这个问题暂时搁一搁,请于丽丹同学把自己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同学们还想就第一节讨论些什么呢?
赵利囡:在作者心中,“我有一所房子”,为什么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我们怎么讨论赵利囡提出的问题?
学生全体:当然从语言入手,找出关键词。
教师:这一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
寿飞军:“我有一所房子”。
赵利囡:我认为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教师:请同学们边读“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边想像,“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一种什么样子?
学生反复朗读几遍。
赵利囡:大海上除了海水和浪花,什么也没有了,怎么会有“春暖花开”的景象。“面朝大海”与“春暖花开”显然矛盾。
教师:对。那……这一对矛盾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呢?
赵利囡:说明这样的“一所房子”只是出于作者的幻想。因为如果“房子”“面朝大海”,就看不到“春暖花开”的景象;看见“春暖花开”的景色了,那么“房子”就不能“面朝大海”的了。
教师:见解深刻,悟到了要害处。
寿卫军:老师,现在有无土栽培技术,水面上也可以种花的。
教师:寿卫军同学见多识广。请同学们讨论有没有可能?
陆军:那要花好多钱,因为你还必须把海水淡化。而且这与我们阅读的诗歌无关。
教师:同学们同意陆军的观点吗?如果同意,我们再把第一节来朗读一遍,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
赵利囡同学朗读。
教师:关于第一节,谁还想发表意见
夏刚:为什么把“喂马,劈柴”和“周游世界”放在一起?
张建锋:连这都弄不懂,“周游世界”当然需要马匹。
夏刚:那“劈柴”又干什么?
张建锋:当然是做饭用罗。
朱锡安:还有升篝火。
教师:朱锡安同学联想丰富,骑马“周游世界”时,晚上需要用“篝火”都想到了。张建锋同学要注意礼貌用语,不能用“连这都弄不懂”这样的话语贬低同学。
朱晓剑:作者说“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难道他以前不吃饭?
娄玲美:可能他写诗太投入了,以前对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关心不多吧。
教师:朱晓剑的问题提得好,娄玲美的联想则更好。下面我们请全体女生再把诗歌第一节来朗读,读时要把握怎样的感情
娄玲美:信心十足的口气。
教师:好!那就请你们用这样的口气朗读。
女生朗读,读出了信心十足的语气。
教师:第一节里还有什么需要讨论?……没有了,那我们来阅读第二节。谁自告奋勇来朗读呢?
余颖朗读诗歌第二节。
教师:余颖同学读得怎样?感情有没有到位?应该用怎样的感情朗读呢?
潘利:我觉得余颖的朗读已经到位了,我想这里应该有信心十足转入一种淡淡的无奈。
教师:有道理。现在谁来谈谈上面于丽丹提出的问题,作者为何要把“幸福”比作“闪电”。请同学们看黑板。
学生沉默。
教师:怎么都没有声音了,忘记了我们要从什么地方着手。
学生全体:从关键词入手。
教师:那么,“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这句的关键词是哪一个呢?
学生部分:闪电。
教师:对,闪电。请同学们想想,闪电有什么特征?
学生全体:快。
教师:对,快说明闪电一闪的时间十分——
学生全体:短暂。
教师:现在我们可以理解了吧,由谁来说说。
余颖:我觉得作者把“幸福”比作“闪电”,说明作者心中的幸福感非常地短暂,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了。
教师:像闪电一样一闪而过的幸福,证明作者对幸福的感受是——).
学生全体:十分短暂。
教师:也说明作者的今天实际上——
学生全体:不幸福。
教师:很好,第二节同学们都读懂了?那么,第三节还有没有要老师帮忙的地方。
学生全体:当然有的呀。
教师:就请同学们提出来。
朱国峰:第一句“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里,“温暖的名字”要怎样理解。
教师:请同学们想想,大地上的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几乎都有名字的。作者要给它们的又是“温暖的名字”,“温暖”又跟诗歌里什么有关?
金熙:题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春暖花开”,春暖花开时当然要用温暖的名字。
余立峰:我想,也和作者想做一个幸福的人有关。一个人感到幸福了也就会感到温暖了。
教师:金熙和余立峰两位同学都解读的比较到位,“温暖的名字”,请你们再思考一下,还可以想到一些什么呢?
学生沉默。
教师:这句比较难懂,老师也没有完全猜测到作者的意图。我觉得,作者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只是一个“温暖的名字”,有没有一些实质性的内容?没有。说明作者还在犹豫不决当中。老师体验得是不是有些道理呢
学生全体:我们就照你说的那样理解吧。
教师:这可很不好。如果你们对此想到了什么的话,课后可要来告诉我一声,也让我分享你们的喜悦。翁飞飞同学举手。
教师:翁飞飞同学想要发言。
翁飞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里的“在尘世”该作何解释。
教师:尘世与什么相对呀?
学生部分:阴间。
教师:那么消极啊,为何没有想到是“天堂”呢。
学生全体:反正一个样,都是死亡的代名词呗。
教师:在作者的眼中,“尘世”的幸福是什么样的呢?
学生沉默。
教师:又忘了从何处着手吗?到哪里去找?
学生全体:到诗句中去找一找。
教师:谁找到了。
何佳丽:“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
教师:非常正确。在作者的心里,“尘世”间的幸福就是“有一个灿烂的前程”和“有情人终成眷属”。但作者想不想要。
学生全体:作者不想要。
教师:为什么?_
陈璐:因为作者最后一句说“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上面是三个“愿”,都是祝愿“陌生人”的,而对自己他只是希望有一所“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房子。我想这样的房子,应该没有吧,它只是作者的幻想。
顾玲芳:作者可能是指坟墓吧。我们在《在萧红墓前的五分钟讲演》中这课了解到,作家萧红坟墓不是在香港的浅水弯吗?作家们的心思也许都有相通之处,都希望自己死后葬在大海边。
教师:顾玲芳同学感悟得非常深刻,居然联想到坟墓上去和以前所学上去。大大出于老师我的意料。还想谈谈更多的理由吗?
顾玲芳:既然作者在祝福“陌生人”能获得在尘世的幸福,而他自己则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刚才同学们已经说过,与尘世想对的是天堂,证明作者不想或者是不能在尘世获得幸福,那么,幸福的地方就只有去天堂了。
学生全体鼓掌。
教师:同学们的鼓掌足以证明顾玲芳同学的见解获得了全班同学的肯定。老师也认为她的感悟和分析十分在理。的确,作者在写完此诗以后不到两个月,就自杀身亡了,可见作者内心的苦闷和不快。同学们可是不能学海子的行为和做法的。
施立冬:既然这么消极,那老师你为什么还要给我们阅读这样的诗歌。
教师:本来我很担心这首诗歌你们能不能读懂,因为,这首诗歌是高中二年级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想不到你们解读得非常出色,谢谢同学们。最后我们把诗歌再朗读一遍。
铃声响起,下课。
二、启示:让学生在感悟语言中学得语文
我钟爱海子的诗歌,所以,这节课,在选定文本后,我就不打算对这节课进行“精心”的设计,在上课之前,虽然对这首海子的诗歌阅读思考了好几天,但还只是对文本和教学进行了粗线条勾勒,既没有写备课笔记,也没有为课堂设计任何问题,当然,我对学生将会提的问题还是做了适当的预测,于是就这样走进了教室。
我想,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的目的是什么,作为教师心里得有个底线。笔者以为,读解一篇课文,了解其主旨和写法,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要藉此掌握一种方法论,学会如何学习。就语文教学的阅读而言,脚踏实地地从文本的原初——语言开始,通过对文本语言的阅读,透过作者的语言智慧,感悟艺术形象,解得人文精神。
但是,要从旧的教学理念中解脱出来,从思考如何教到思索如何让学生学,其间的转变是何其艰难和痛苦。因为这不光要转变教师自己的教学观念,而且要让学生也转变学习的观念,这对教师的自身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是机遇也是挑战。转变观念的艰难尤其体现在学生的身上,因为在应试教育的长期浸染中,学生的自主学习潜能被无情的抑杀,所以要重新激发起学生对主动学习的渴望。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容易出现学生对学习方式方法无所适从的真空状态。有时候教师已经转变了,但反观学生却因为不能适应而出现成绩滑坡的情况。当然,没有突破也就没有出路。
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即激发学生被应试教育扼杀了的善于质疑和提问的天性呢?我们首先从选择文本做起。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虽是高中二年级的课文,但是只要处理得当,初中生完全可以欣赏的。在本节课里,教师没有预设任何问题,但可以预见到学生肯定会就作者做任何想做的事情总是说“从明天起”提出疑问,当然可以预见的难点还有“幸福”比作“闪电”、“我有一所房子”为什么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等处,笔者想一反大多数公开课上的那些优秀语文教师的做法,不是举行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仪式”,而是处理成让学生问学生答的真正的自主性阅读,当然,期间教师的引导肯定是决不能少的,否则课堂上还要教师干吗!教师自己必须对文本有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也少不了教学的点拨引导的技巧。
许多情况下,学生对文本的隔阂,来自对语言的把握不准,或者是他们把握了,但是一时无法形诸语言,处在“愤悱”的状态,这时就需要教师的“启”和“发”。《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课文要“对课文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和疑问”,“语文教学中师生要平等对话”。所以,教师的“启”和“发”时,引而不发是要把握得恰到好处,要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得出属于他们自己的结论,这样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语文和语文“知识”的构建最终实现。只有通过这样的构建,语文的知识和能力才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幸福是一种后验性感受,但诗人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却要“从明天起”,才想“做一个幸福的人”,而不是今天。针对学生的疑问,教师当然不是告诉他们现成的答案,而是启发引导学生从语文入手,自己去求解问题的结,引导学生去文本那里去抓关键词,然后通过与旧知相结合,产生联想,从而求得属于他们自己的心得和看法。在本案例中就是依照这样的方式完成的。学生最终了解了诗人海子今天和昨天的不幸福。当然这里面仍然有教师对诗歌的体验的影子,这是教师作为帮助者所起的作用。但有一个地方却是出于施教者意料之外的,完完全全是学生自己的东西,即学生认为“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房子是指“坟墓”。对这点可能引起热爱海子的人们的非议,因为做为教师我本来是想把他们引导到“精神贵族”“空中楼阁”之类的看法上去,但没有想到有学生居然联想到了坟墓,这是学生真正的“创造”,我觉得比笔者的看法更符合文本的实际,也达到了本课教学设计的原初目标。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儿童青少年的天性,我很反感教学上那些不是“问题意识”的却标榜上“问题意识”的标签,有些教师把自己与文本对话中发现的问题,通过课堂提问,让学生解答的形式,当成了“问题意识”问题,有的还美其名曰是在搞“创新性”训练。课堂上自然少不了教师的提问,但那只是点拨和启发,也就是古人说的“不愤不发,不悱不启”。但不是让学生通过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去发现教师的发现,更不是新瓶装旧酒的包办。学问,学问,就是要学会发问!只有学生会发问了,能够质疑问难了,能对发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并能最终由他们自己把它处理完毕,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达成了目的——即教最终是为了不教。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公开课篇十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海子,并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意象解读诗歌意境,体悟诗人的心灵世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怀和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通过朗读、鉴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设计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做一个简单的采访:
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幸福吗?你觉得什么是幸福?……
老师相信你们每一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尽相同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位天才诗人心中向往的幸福又是怎样的呢?这位诗人叫——海子。
之所以说是天才诗人,是因为他在15岁时就考入了中国学府——北京大学法律系,19xx学毕业就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他是中国当代少有的才子、诗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关于幸福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大家觉得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这首诗?
(诗歌朗读方法指导:
1、注意停顿、语速、语调和情感
2、舒缓幸福忧伤……)
(教师范读1遍)
(一)学生带着的理解再次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
(学法指导:先独学2分钟——小组讨论3分钟——展示讨论结果)
1、诗人海子在诗中表达了哪些幸福的愿望?
2、诗人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表达自己愿望的?
3、诗人既然希望有这样幸福的生活,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却说:“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那他目前的生活状态会怎么样呢?
4、你觉得海子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过渡】
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却在写完这首诗的两个月后卧轨自杀了。从此中国陨落了一位天才诗人。既然对未来充满如此美好的憧憬,诗人海子为什么会对生命做出这样残酷的选择?让我们先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位诗人:
作者介绍:海子,19xx年3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封闭而贫穷的小山村——查家湾。祖祖辈辈都靠种田为生,海子的家庭非常贫困,为了让海子离开贫瘠的土地,不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全家人紧衣缩食提供海子读书。海子天资聪慧,以15岁的幼小年龄考入中国的学府——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出身农家的海子知道身上寄托着家人太多的希望与期待,他也想让饱经苦难的双亲过上舒坦的日子,但艰苦的现实生活让海子无能为力。面对亲人的询问不能从世俗层面上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海子在心灵上深感愧疚和痛苦。
海子在贫穷、单调和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离开北京大学以后的这些年里,他只看过一次电影。
除了两次西藏之行和给学生们上课,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这样的,每天晚上写作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
20xx年4月28日与诗人郭路生(即食指)荣获中国文学奖项之一——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他是一位去世多年获此殊荣的当代诗人。
(师引导:他是一个纯粹的诗人,写诗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他在近乎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中执着于对诗歌理想的追求,为此也失掉了对世俗生活应有的最基本的适应和享受。)
三、思维拓展
海子走了,他去了天国,可他留给世人了什么?同学们:现在,你又怎样看待诗人?你想对天国的诗人海子说些什么呢?写下来并与大家分享:
这是一段写给海子的文字
这是一封写给海子的短信
这是一首写给海子的小诗
幸福是什么
彭爱娟
幸福是真诚,
幸福是满足。
幸福是关爱,
幸福是归属。
幸福是责任,
幸福是驻足在我们心底的温暖。
从现在起,做个幸福的人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让身边的人因我们的存在而幸福!
板书设计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美好的向往祝福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公开课篇十三
下面是第一范文网小编整理的高中语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课稿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教材地位和作用: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第三课《中国当代诗三首》中的第三首诗歌,第三课是一篇自读课文。
第一单元的学习内容是中国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诗歌是一种高度概括、反映社会生活,饱含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想象,语言精练而形象性强,并具有一定的节奏韵律的文学样式。因此,诗歌教学应该重视从诗歌语言文字所描绘的形象出发,结合作者生平,作品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联系生活经验,通过想像和联想,体会诗中的诗情和意趣。
2、教材内容和特点: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的抒情诗。它写于1989年3月14日,也就是诗人自杀前的两个月。海子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他的诗歌创作追求“诗和真理合一的大诗”;他难于融合到世俗生活,所以他用诗歌歌唱着他的灵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正是诗人理想追求的体现。从思想上来看,海子向往世俗平淡的幸福,但是他又不愿坠入世俗,他固守着自己的精神家园。这种矛盾的思想增加了这首诗的思想厚度,也增加了学生理解的难度;从诗歌艺术上来说,这首诗的语言质朴、纯真,意象单纯,明净,这也是海子诗歌中最温暖的诗作。不过,在纯朴、欢快的背后,却又有挥之不去悲凉感。尘世的幸福与海子无关,诗人最后还是摆脱不了理想和现实的矛盾,两个月后,他选择在卧轨自杀。
教学《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要让学生了解诗人思想的复杂性,体会诗人的精神追求。
新课标要求在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的同时,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重视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要关注学生的思想情感以及价值观,进而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结合本单元的单元教学目标,本节课教学所要达到的总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分析诗歌,把握诗歌语言美和意境美;还要教会学生学会分析诗歌的情感,从而更好的把握诗人的情感和精神世界。在次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生命选择,从而引发学生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具体说来,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
1、知识和技能:(1)、了解海子以及它的创作风格(2)、熟读、最好能够背诵本首诗歌
2、过程和方法:(1)、掌握诗歌分析的基本方法学习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2)、学会结合诗人的生平和创作风格理解诗中挥之不去的悲凉感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结合诗人的生平经历,感受诗人的诗歌追求,思考诗人的精神追求。正确看待诗人的生命选择。
根据新课标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要求,结合本首诗歌的特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分析诗歌的方法,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2、教学难点:把握诗中诗人的复杂情感和思想,思考诗人的生命选择
高一学生有一定的文学修养,本诗语言质朴、纯真,学生可以比较轻松地理解诗歌的内容。但是本诗所蕴含的思想又是十分复杂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适当补充关于海子的生平和创作的资料,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金山中学的学生基础扎实,而且思辨能力较强,对诗人的生命选择的探讨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欲望。不过,在授课时,要尊重学生不同的意见,同时要做好引导工作,因此,在授课前,教师在课前要做充足的准备。
1、说学法
新课标要求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本课是自读课文,所以更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方法上,本节课主要采用朗读品析法,自主评价法,问题探究法相结合的学习策略。朗读分析法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内涵,自主评价法和问题探究法是探讨诗歌复杂思想情感内涵的有效方法。
2、说教法
本课是自读课文,所以本次教学教师的作用主要是引导。借助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料。
a、播放胡畔演唱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说明:诗歌具有音乐美。这首歌曲是由海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首诗配乐而成的,把诗中挥之不去的悲伤感表现得更淋漓尽致。
b、使用ppt为学生提供关于海子的生平和创作的资料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公开课篇十四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感受诗人海子的博爱之心。
(2)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3)训练学生运用比较的方法学习诗歌。
教学重点:分析诗歌,理解诗人如何有层次地表达情感。
教学难点:通过阅读海子的诗作,初步了解海子的思想。
教学手段: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大屏幕显示海子遗照)
这里站着一个相貌平平的中国人,普通而没有特点的面孔并不会给人留下什么记忆。然而他是才华卓越的诗人,是被当代学院派推崇的重量级诗人,他就是海子。
二、 关于海子:
1.评价:
“他的一生似乎只为了发光。他把非常有限的生命浓缩了,让它在一个短暂的过程里,显示生命的全部辉煌。”(谢冕)
“诗人海子的死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神话之一”(西川)
“他不仅对现在、将来,而且对过去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陈东东)
2、生平: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安徽怀宁人,当代诗人。作品有长诗《土地》和短诗选集《海子、骆一禾作品集》等。
3.教师提供海子诗作《亚洲铜》等,学生也提供自己喜欢的海子的诗。大家朗读欣赏,浅层次地了解海子。
三、 小组协作,学习《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步骤:
1.教师提供自读思考题。
2.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学习。
3.集体交流学习收获。
自读思考题及参考答案:
(1)诗人在本诗中拟想了幸福的生活画面,它包括什么?你如何理解诗人的幸福?
明确:幸福生活的图景由三个内容组成:“喂马、劈柴、周游世界”、“关心粮食和蔬菜”、“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图景不离细碎平常的凡俗生活,却又远离喧嚣地独立在大海边。这是一个明亮温暖的画面,是诗人真诚拟想的情景。但很明显,第三个内容与前两者似乎不大相容,这幸福中有矛盾存在。
(2)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3)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本诗的核心意象是“大海”。诗人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因为这个内容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亮丽的部分。当然也是与其它内容难以协调的一部分,但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四、小结
五、作业:寻找海子的其它诗作,读其诗,悟其诗。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公开课篇十五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解读意象,剖析诗人复杂矛盾的心理世界,培养学生去发现新诗的思维深度和语言美趣。体会诗歌语言魅力。
2、感受诗中的思维灵感和语言美趣。分析这首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3、从词语的日常范畴意义和深层暗示入手解读诗歌。以诗解诗,体验文学积累的妙趣。
过程与方法
1、透过诗歌文本意象联系生活本验,揣摩作品感情;
2、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诗歌所创造的美好意象与隐含的忧伤,体会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
2、引导学生思考“理想”与“世俗”的冲突问题,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激发起学生对生活
3、 结合文本体会诗人的幸福观,进而激发学生情感,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
二、重难点——分析理解诗人生命中的两难心境,质疑、探究、分析,理解海子的内心挣扎。
三、课型:鉴赏课
四、课 时: 一 课 时
步 骤:
一、导入:什么是幸福?——苏轼、马致远、李白、马伊利、
二、知人论世——海子简介(略)
三、听、读课文
四、分析第一节
1、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三种怎样的生活?——自由、闲散人的幸福的物质生活。(劈木柴过冬的人 秋思)
明确:马、柴、周游世界:日常生活意义范畴内的幸福。交通工具。做饭御寒。闲适生活。
这些词又有歧义,奔向理想的象征。温暖的象征。心灵放纵与自由的象征。是精神世界的象征。而这正是作者的追求。
2、关心粮食和蔬菜是哪个层面的幸福?——平凡人的世俗的幸福的物质生活。
明确:想想,比尔.盖茨不会去关心粮食和蔬菜,而关心者意味着对物质世界的在意。
“粮食和蔬菜”本来是物质世俗的代表,是生存的基本。“关心”是积极的生活态度,是热爱生活的表现,诗人下定决心“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表明过去诗人缺少幸福感受,对生活漠不关心,于是踌躇满志,打算重整心绪,重建生活,追求幸福。是在上句劝说之后的进一步妥协。
3、既然是幸福的生活,为什么要从“明天”开始,意味着昨天、今天的作者又在做什么?
(李白、苏轼、“我要做远方的忠诚的儿子/和物质的短暂情人”《祖国,或以梦为马》)
明确:“从明天起” 表明时间上的断裂,意味着姿态目光的转移。意味着选择的痛苦。像天真少年暗下决心。那么既然诗人向往这些幸福为什么不从“今天起”,“从此刻起”呢?——似乎宣告诗人将面向尘世,开始了一系列的体验式行动。
“从明天起” ,四字中浓缩着辛酸。意味着今天的不如意,不幸福。意味着今天的不愿意。如李白 “明朝散发弄扁舟” 。所以明天的幸福只能是诗人热切的期盼,美好的憧憬。
因为大家知道,《明日歌》中说的,“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西方梭罗说的“所谓明天,即使时间终止也不会来临”。
暗示只要想过幸福生活也能过上,只是不愿过这种幸福生活,即表明对幸福有不同理解。
意味着今天有人劝诗人,所以写诗回答。
海子从“明天”开始而不是从“今天”开始,足以证明海子对今天是失望的、对现实是失望的。
用糊模语言回答劝者。岐义告诉我们:诗人表明答应,实质不愿。诗人双重人格的体现。
4、前面诗句显示的内心的矛盾在“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体现了怎样的一种悖论?
明确: “我有” 是对前面的否定。诗歌文本与诗人行为构成反讽式分裂,对幸福的表述在叙述的延伸中岐变。
诗人在想象中构建着自己的幸福家园,想象自己有一个超离生活之外,眺望大海的姿态和空间,在那里,诗人可以面朝大海,获得逍遥的精神自由。诗歌的审美意蕴往往凭借单个词语或者一句话产生,“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个情景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富有生命力的审美情境,在此,我们感受到自然和人的内心世界融合为一体,达到了崇高的境界。
这是作者想象中的一个好归宿,这里开阔、自由、美丽、超脱。
“面朝”意味着一种追求姿态。背对尘世,背对众人。意味着诗人渴望脱离尘世,谢绝宾客,过上隐逸诗人般的生活。
“春暖花开”的一所房子如同神话中的房子,在现实中是无法找到的,他只能是诗人所渴望的精神家园的象征,只能留存于他的幻想之中。因而,诗人所渴望的幸福在现实中是找不到的,所以,他只能寄希望于未来,用诗中的话说,那就是“从明天起”。那么“从明天起”也是岐义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是点题。
小 结:
虚构一幅展示了三种不同的“幸福”生活图景。
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平凡人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
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五、分析第二节
1、也是“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说明了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
明确:“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通信”就意味着沟通与交流。就说明了海子和每一个“亲人”还是保持一定距离。说明诗人既自闭也盼理解。
2、为什么要“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明确:是沟通与交流的幸福。是分享和被分享的幸福。是物质的幸福还是精神的幸福?
“为什么要告诉亲人自己的幸福,目的是表达孝敬父母,自己内心那种痛苦、无奈、愧疚的复杂心情。
我们能体会到一个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当诗人想拥有美妙的幸福感时,迫不及待地想告诉每一个亲人,他甚至要将幸福送给每一个与他不相关的人。
3、怎样理解“那幸福的闪电”?
明确:(理想中的一闪念,追求中的一梦境。)“那幸福”如“闪电”一般,表明幸福的突如其来以及诗人对幸福的强烈的感受,似乎也表明了这种幸福会转瞬即逝,是那样的虚无缥缈。是“闪电”一样可望而不可即的一种美丽的愿望。而幸福只是“闪电”的。
闪电必须要有撞击——由面朝大海和春暖花开撞击,由明天和今天撞击,由亲人和陌生人撞击……必须要有乌云才有闪电撞击。
小 结:
明天---通信 今天---冷漠
告诉---每个人 幸福---闪电
本节写诗人渴望“沟通与理解”。诗人生前未能很好地与他人实现沟通与理解,所以希望在另一个世界里能很好地与他人实现沟通与理解。“幸福的闪电”也许可以指自杀。
六、分析第三节
1、作者为什么要“给每一条河流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
明确:诗人真诚的祈愿,每一个陌生人在尘世获得幸福,展示了诗人的博大爱心和真诚良知。
新生才取名,取名就是祝福新生,新生的祝福必须赋予新的名字。据说我们的一切都是上帝命名的。上帝创造了一个物种就由自己来命名,还由亚当来命名,其实无论上帝还是亚当都是比喻的说法,其实人最初都给万物命名,是人。是人中的哪些人?是诗人。诗就是给万物命名以及重新命名,其实我们知道每一个字都是一首诗,它造出来都非常神奇。
其实就是对那日常司空见惯的、早已感到失去光彩的山山水水的重新审视,重新感受,重新发现。
“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就说明海子将会踏上一个新的世界,那里将有海子的设想、有海子的梦想,那里将是海子设计的世界。
2、“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
明确:陌生人在这里是指什么人?——和他思想观念不同的人。可不可以是他的亲人?完全可能。亦或陌生的熟悉人。亦或熟悉的陌生人。本节写诗人的“博爱”,不但爱自然,也爱陌生人,当然,更爱自己熟悉的人。在这个春光明媚的幸福世界里,诗人用真诚的世俗而实在的祝愿为陌生人祈福。关爱万物生命是诗歌的存在价值,此诗的抒情主体以一种“超越自我”的姿态关怀人类,祝愿所有的人都得到幸福,悲天悯人的人类情怀使得整首诗突破了通常抒情诗的情感表达,全诗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也”。 表明自己与他们的分界。
“陌生人”(而不是“朋友”)我也为你祝福,请注意这个“陌生人”和“也” 这两个充满了反讽的字,你能从正面的角度理解吗?
“陌生人”是不可能理解我(海子)的,“陌生人”不是我(海子)的朋友。“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人在尘世获得幸福”
为你祝福的恰不是我所希望的,我对这个尘世是失望的。
3、愿你,我呢? 你在“尘世”,我呢? 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海子呢?
明确:“愿你”,其言外之意便是我在尘世未能有灿烂的前程。未能有情人终成眷属,未能获得幸福。
关于爱情:有6个女人,曾经在海子流星般消逝的短暂生命中出现过,闪烁过。分别是“波婉”、“白佩佩”、“安妮”、“诗芬”、“芦花”和“李华”。这6个女人,或者可以统一定义为“海子的情人们”,有的是曾与海子建立正式情人关系的,有的则是在情感上引导过海子,有的占据着海子内心的女神形象的化身……
然而他的爱情 ,每一次的结果都是一场灾难,特别是他初恋的女孩子,更与他的全部生命有关。
关于前程:在安庆市诗人沈天鸿望着坐在酒桌对面的海子,烦了。那个晚上,海子一个人喝了将近一瓶50度的白酒。趁着酒意,海子喋喋不休地谈起了自己的种种不如意:
“北京的(诗歌)圈子很严,简直进不去!”在某些诗歌聚会的场合,除了好朋友、《十月》杂志编辑骆一禾,没一个人理他,这让他感到“前所未有的耻辱”。
而在怀宁县,隔壁村的一些早早辍学的年轻人,早两年就去南方闯荡,靠卖软笔致富,每个月能往家里寄回七八百块钱。
很难说这没有对这位村里公认的精英人物造成一定的心理波动。1987年,二弟面临复读,三弟、四弟在上学,正是家里最需要钱的时候,海子曾经跟父亲提出想辞掉教职出去闯一闯,跟北大的同学一起南下海南办报纸,但遭到了父亲查正全的坚决反对。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折磨着海子。
4、“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句中为何加上“尘世”?
明确:生命中两难的境地:选择尘世的幸福则可能意味着放弃伟大的诗歌理想;弃绝尘世的幸福生活则可能导致弃绝生命本身。海子最终选择了后者。说明自己痛苦之根源在于追求不为人理解的诗歌理想而弃绝尘世幸福。在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和痛苦中,海子最终选择了一条也许是最彻底的路,完成了和这个世界的和解。
5、“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明确:“我只愿”暗示了前边的一切,原来都是诗人在为别人祈祷,他自己根本就不愿去拥抱世俗,而是坚守自我的空间和姿态,只愿独自一人面朝大海,背对尘世,静看花开花落。海子这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后一个牧歌诗人,将永远栖居在自己的麦地里守望着别人的幸福。
“我只愿”。这是诗人的固执,是对理想的献身,是对美的崇拜。即我只愿守着我的理想死去。
“愿你”和“我只愿”是对立的,愿你的就是我所不愿的,“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就是我所不愿在尘世获得幸福,海子要死后获得重生,也就是在明天重生,明天将会存在“大海和春暖花开”。表达的“在尘世获得幸福”的憧憬,只存在于诗人一时间的想象中。他把祝福更多地留给了世人,而诗人自己却没有或不愿找到尘世的幸福生活。)
海子这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最后一个牧歌诗人,将永远栖居在自己的麦地里守望着别人的幸福。
小 结:
尘世祝愿---(转折)---我只愿
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本节让人们看到海边站立着一位遗世独立的诗人形象,那是自封王者的形象。这种二重人格还可细分出:对众人和世俗生活的亲近与排拒,对现实生活体验的喜悦与悲忧,在文情表现上的直致与含蓄……作进一步提炼,大约有三重意识:世俗意识,崇高意识,逃逸意识。这三重意识排在一起不太“和谐”,正好表明海子这首诗在情感的清纯、明净、世俗化的背后蕴蓄着某些复杂性、矛盾性的东西。
这份遗世独立的情怀不完全是来自社会,更是来自一种与生俱来的悲剧情怀!
七、研讨主题
1、本诗的核心意象是什么?为何以“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为题目?
明确:“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有着丰富的意蕴和张力。它将我们现实中的思维定势扯得七零八落(矛盾/岐义/美丽/神秘),然后万花筒式地重组(暗示/象征),用自己强烈的主导意念使它明丽起来。这是他拟想的幸福生活图景,而我们却处于一种扭曲的快乐中。
恰是这种不协调表达了诗人的真胸臆,也是这首诗的表达的重点所在
——人的矛盾和生活的悖论。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对这个世界和这个世界的人是失望的,海子“面朝”的就是海子向往的
——“大海和春暖花开”。
2、诗中两次出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所表达的情味一样吗?
明确:第一次是第一章情调(岐义上)的顺向发展,即“喂马,劈柴”等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在情调上是一致的;
第二次是第二、三章情调的逆向发展,即本来顺着“愿你”“愿你”的祝愿,最后应是更昂奋的博爱情怀的展露,可是经由“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出人意料的一转,“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犹言尘世幸福是你们的,他人的,我海子仍旧偏安一隅,独守清高。就显示出诗人已经陷入矛盾境地:刚对世人表露赤诚心怀,很快转过身去,面朝大海,背对大陆,背对众人;由此可见,他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诗人心怀始而热情开放,终而收合封闭,这就是这首诗的情感发展的路线图。
3、为何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如何能开在海上?
明确: ——浩荡生气,心旷神怡,安魂之乡,精神归宿。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是他可以找到真正的幸福感的地方。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当然是一种海市蜃楼,然而这是海子所能感受到的一种明丽的幸福感受。
——这是明丽神奇之境,也是海市蜃楼之梦,“面朝大海” 是实,是追求。“春暖花开” 是虚,是梦。这是理想与现实的悖论,是出世与入世的焦躁。
冒险是诗的天性,诗是冒险的果实。海子打破思维常规,游进了大海,游得远,游得深。是 “抵达元素”的诗。
4、海子诗的特点
岐义:表层情绪与深层情绪的“撕裂”。从表层词句看,海子诗歌情绪欢快、明朗,呈现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而实际上,该诗的深层情绪却是一种浓到骨子里的悲凄。
意象:海子诗的意象单纯而明净。一是意象空旷,让人联想到更多的内容;二是以实显虚,以近显远;三是语言纯粹、本真-。
唯其单纯明净,才有“空旷”“虚实”“远近”的韵味。——大海、房子,喂马、劈柴,三两笔便勾勒出一幅生动的画面;“面朝大海”本来是面对空旷、虚无,但海子独具慧眼,竟然看出了“春暖花开”。“面朝大海”是实景,“春暖花开”是虚景。仅有“面朝大海”就流于枯燥、凋疏,“春暖花开”更灵动、更温暖明丽。“面朝大海”稀松平常,“春暖花开”却是神来之笔。“春暖花开”是诗人的“心画”,是梦想的温柔之乡,寄托着诗人无限渺远的情思遐想。
海子善于将诗中的意象美化。这种美,单纯明净几近于洗炼。洗炼之美多出于老练、老到之手,多见于老作家、老诗人之作。少年才子多有夸饰词情。海子才活二十多岁,诗作意象洗炼、纯净,可谓出手不凡,令人称奇。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公开课篇十六
一、知识教育目标
1、指导学生掌握诗歌朗读基本方法。
2、引导学生感受、品味诗歌意境并体悟诗歌情韵,逐步了解诗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训练学生初步掌握诗歌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步骤,并体味诗歌内涵。
2、训练学生读诗诵诗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体味诗人的人生际遇。
2、树立对高尚的人生信念。
教学重点是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由于作者生活年代与我们今天相距并不遥远,教学难点当定位在对作者隐晦情感的把握上。
在感受、品味诗歌内涵时,可回顾“意象”的知识,明确意象与内涵的关系,逐步引导学生“投入”诗的境界。
解决办法如下:
1、指导朗读,并帮助学生初步了解诗意,以便较快进入对诗作的理解,将教学重点放到把握、分析内涵方面。
2、提出问题,重视体悟。
3、教师可提供适当的背景资料。
1、课前预习
标出诗中不理解的句子,初步鉴赏。
2、课内
(1) 教师讲析与学生讨论相结合。
(2) 揭示出诗中最能体现意境的诗句或诗歌的特点,学生思考发言。
多媒体课件
一课时
一、导入
有一个天才诗人,1989年3月26日,他静静地躺在山海关的一条冰冷的铁轨上,身上打开的是《圣经》。他期盼幸福,渴望自由,却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用自己孤独的生命给人间留下了最后一首壮丽的诗篇,诗人也因此而神圣,令人景仰,他的名字叫海子。
今天我们已经不知道才华横溢的海子为什么可以如此坦然地接受死亡。不过还好,他的诗还在,我们可以通过阅读他的诗歌,来瞻仰他的灵魂。现在我们就来认识这位诗人——海子。
二、作者介绍
资料: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出生在安徽的一个贫穷封闭的小山村, 1979年考上北大法律系,毕业之后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之后一直孤独地写作,创作了许多的诗歌。在北大读书期间,他积极参加新诗探索和创作实践活动,是“五四”文学社最活跃的成员之一。从1984年到1989年不到五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优秀作品,包括短诗、长诗、诗剧等,其中流传最广、最具影响力的是他的短诗。
过渡:看到这个名字,你想到了什么?出示海子的照片和“大海”的图片,今天我们就共同来鉴赏一首海子最具代表性的短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三、听朗读录音,初步感知
1、(放央视节目主持人的朗读视频)
提问:你从朗读中听到了什么情?主持人们在朗诵中很好的诠释了哪一个词?
明确:听到了一种向往自由的情怀,听到了安宁,祥和……。诠释了幸福。
2、那么你能不能在朗读中也诠释出这种“幸福”?(给1分钟,学生自由朗读)
3、请一位学生朗诵。
同学读出了幸福感,那么下面我们就通过分析诗歌来感受海子对“幸福”的理解。
四、鉴赏诗歌
(一)理解海子的幸福
1、思考海子所理解的“幸福”是怎么样的?
明确:第一节诗里海子理解的“幸福”生活是平凡人自食其力的生活(“关心粮食和蔬菜”),是自由、闲散人的生活(“喂马,劈柴”,“周游世界”),是隐逸诗人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第二节诗里海子理解的“幸福”是对亲情的珍视(“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第三节诗里海子理解的“幸福”是对大自然的珍爱和对所有人的祝福。
2、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诗人为什么要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
明确:诗人在自己拟想的幸福图景中喜悦着,这种喜悦不断地膨胀,使诗人抑制不住地把自己的幸福告诉别人,又不断祝福陌生人。但究其根本,还是诗人有一颗博大而善良的心,他爱这个世界的一切。
他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
3、你理想中的幸福又是怎样的生活呢?(学生畅所欲言)
(二)走进海子内心,感受他从未幸福过
1、你觉得你们描绘的幸福和海子想追求的幸福有什么最大的不同点吗?
明确:普通的幸福生活,不外乎物质上的丰富与奢华,世俗感观享受的满足,政治和文化观念上的“权力”“业绩”等生命本真所不需要的东西。而海子把“幸福”理解为生命里最本真,最纯粹,最平凡的内容。生活虽然粗朴,但生命居于其中却能尽享自由和快乐。
从这首诗洋溢的积极、乐观的情调来看,诗人应该是一个非常热爱生活、向往幸福的人。真正的海子到底怎样,现实生活中的海子有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呢?据他的好友西川说,在他的房间里,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甚至他在离开大学的六、七年间只看过一次电影。他的全部时间都用在了写作和读书上。他只有在诗歌中、在想象中去描绘他想要的幸福。
2、由此我们可以反观作者,他是否是一个幸福的人呢?从文中表露出来的哪些细节文字告诉我们,原来,他从未幸福过,只是一种渴望?
(1)“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说明今天不能实现,而明天也不一定能实现。 “从明天起”,只是自己的梦想。而今天的自己依然是孤独痛苦的。
(2)“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面朝的是大海,背对的就是“尘世”,(大海是海子诗中的核心意象,它广阔浩荡,心旷神怡,是安魂之乡,是理想之乡,是海子作为“海之子”的精神归宿。而春暖花开也只能是海子海市蜃楼般的一种幸福感了。)其实这个表面上看起来闲适温暖的诗题下面隐含的也是一种孤独和痛苦。
(3)最后一句令人心痛,“只愿”,似乎在说幸福是你们的,你们去尘世享受幸福,而我是难于在尘世找到幸福的,我面朝大海,就只能背对社会,尘世。
海子距离现实生活太遥远了,他无法把握现实生活。
(4)“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幸福的闪电那是光明的,是剧烈的,但同时也是短的快的。
(5)祝“陌生人”幸福,不会被认同。
总结:海子的理想是幸福的,但现实生活是灰暗的。海子的理想画面越美,他的现实与精神的落差也就越大。那道幸福的闪电迅速消失,同时也撕裂了理想与现实。
海子写成此诗后的两个月终于选择用自杀的方式来逃避现实、求得解脱
海子的那个幸福的梦,虽美得动人,却让人心碎。
(三)再次诵读,读出海子真实的情感。
五、拓展延伸
课堂活动:如果海子没有死,现在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打算对他说些什么呢?
[学生发言]
1、90年代的人民也给海子说了一句话:人民文学奖诗歌奖颁给了一个自杀者和一个精神病人,多多少少是人们对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呼唤,是对海子的认可和深切的愐怀。
2、不管怎么说,生命是一望无际的大海,看不到边缘。因为有了欢乐,有了忧愁,有了痛苦,海才会掀起波涛,生命才有色彩。不管怎样,对于生命,我们唯有去珍惜!
3、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 --雨果 …
六、结语:教师寄语
生命是一朵美丽的花,在岁月的流逝中含苞,绽放,直至飘零成泥。没有人能够躲得过这一命运。唯一不同的是,你或者绚烂辉煌,香气袭人;或者苍白黯淡,寂寂无声。而重要的是我们应怎样去看待自己的人生
七、布置作业:
课后多收集诗人海子的诗歌,进一步去了解他的精神世界。
-10-26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公开课篇十七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诗人海子,并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意象解读诗歌意境,体悟诗人的心灵世界。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怀和热爱生活的积极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通过朗读、鉴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命、关爱生命的情怀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语设计
在上课之前,老师先做一个简单的采访:
同学们,你们觉得自己幸福吗?你觉得什么是幸福?……
老师相信你们每一个人的答案都是不尽相同的。那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位天才诗人心中向往的幸福又是怎样的呢?这位诗人叫——海子。
之所以说是天才诗人,是因为他在15岁时就考入了中国学府——北京大学法律系,19xx学毕业就进入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他是中国当代少有的才子、诗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朗读这首关于幸福的诗:《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二、自主学习合作交流
大家觉得我们应该以怎样的语调去读这首诗?
(诗歌朗读方法指导:
1、注意停顿、语速、语调和情感
2、舒缓幸福忧伤……)
(教师范读1遍)
(一)学生带着的理解再次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
(学法指导:先独学2分钟——小组讨论3分钟——展示讨论结果)
1、诗人海子在诗中表达了哪些幸福的愿望?
2、诗人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表达自己愿望的?
3、诗人既然希望有这样幸福的生活,为什么不从今天开始,却说:“从明天起,做个幸福的人”?那他目前的生活状态会怎么样呢?
4、你觉得海子是一个怎样的诗人?
【过渡】
就是这样一个诗人,却在写完这首诗的两个月后卧轨自杀了。从此中国陨落了一位天才诗人。既然对未来充满如此美好的憧憬,诗人海子为什么会对生命做出这样残酷的选择?让我们先来具体了解一下这位诗人:
作者介绍:海子,19xx年3月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封闭而贫穷的小山村——查家湾。祖祖辈辈都靠种田为生,海子的家庭非常贫困,为了让海子离开贫瘠的土地,不再过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全家人紧衣缩食提供海子读书。海子天资聪慧,以15岁的幼小年龄考入中国的学府——北京大学。大学毕业后,海子被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工作,出身农家的海子知道身上寄托着家人太多的希望与期待,他也想让饱经苦难的双亲过上舒坦的日子,但艰苦的现实生活让海子无能为力。面对亲人的询问不能从世俗层面上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的海子在心灵上深感愧疚和痛苦。
海子在贫穷、单调和孤独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在离开北京大学以后的这些年里,他只看过一次电影。
除了两次西藏之行和给学生们上课,海子的日常生活基本上是这样的,每天晚上写作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整个上午睡觉,整个下午读书,间或吃点东西,晚上7点以后继续开始工作。
20xx年4月28日与诗人郭路生(即食指)荣获中国文学奖项之一——第三届“人民文学奖诗歌奖”。他是一位去世多年获此殊荣的当代诗人。
(师引导:他是一个纯粹的诗人,写诗成了他生活的全部,他在近乎苦行僧一般的生活中执着于对诗歌理想的追求,为此也失掉了对世俗生活应有的最基本的适应和享受。)
三、思维拓展
海子走了,他去了天国,可他留给世人了什么?同学们:现在,你又怎样看待诗人?你想对天国的诗人海子说些什么呢?写下来并与大家分享:
这是一段写给海子的文字
这是一封写给海子的短信
这是一首写给海子的小诗
幸福是什么
彭爱娟
幸福是真诚,
幸福是满足。
幸福是关爱,
幸福是归属。
幸福是责任,
幸福是驻足在我们心底的温暖。
从现在起,做个幸福的人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让身边的人因我们的存在而幸福!
板书设计
: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美好的向往祝福
热爱生活珍爱生命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公开课篇十八
步步引导 层层深入
——
浙江省江山中学 郑逸农
*发表在《人民教育》2004年第1期、第2期
[说明]
这是我们“非指示性”课题组的新式教案。与以往的教案相比,它有两个明显的不同,一是不预设教学目标 及教学重点、难点(学习目标由学生在课堂上自主确定);二是不预设线性的师问生答(问题答案由学生讨论后形成基本共识,而不是教师在教案中就规定学生怎么回答)。
两个“不预设”,是与“非指示性”课堂教学中教师“不指示教学目标 ,不指示问题答案”的“二不”精神相一致的。
“非指示性”教案由三部分组成:教学设想;教学流程;课后补充。“教学设想”体现教师教学本文的基本理念和基本打算;“教学流程”展现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只引导,不明确指示),学生的具体活动空着;“课后补充”包括两方面,一是补充记录学生典型的课堂活动,二是补充记录教师的教学反思。
[教学设想]
本诗浅显易懂,但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将会是由浅入深、不断深化的,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以“四自”贯穿整堂课——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用自己的观点去判断,用自己的思维去创新,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本诗教学时以体验性学习为主。同样是“非指示性”教学,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方法稍异于认知性学习。一般情况下,体验性学习的教学方法不必让学生先明确一个学习目标,它往往是面向全文的整体感知,不分角度,不分层面。本诗篇幅简短,意象明晰,更需要整体体验与感知。本诗的“非指示性”教学方法是:教师步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反复诵读,理解与感悟由浅入深。逐层递进。教师只作引导,不作明确的指示(这是任何“非指示性”课型的共同点)。
这样做的理论依据是:学生总是带着自己的观念进入课堂、进入文本的,教师首先要尊重、倾听学生的观念,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让学生产生更精彩的观念。
打算这样安排教学:学生初读全诗,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再读全诗,推测判断一下诗人的情况;教师介绍诗人的简况(自杀结局、单调生活与孤独心灵),让学生三读本诗,说说自己新的理解与感悟;四读本诗,欣赏研究本诗的艺术价值;讨论交流之后,教师介绍一篇他人的赏析文章,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感悟,并反省自身的研读欣赏,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教师介绍诗人之死的文章《海子:诗与死》,再让学生五读本诗,深入体会,并说说此时的理解与体验;最后,每人说一句最有感受的话,作为学习本诗的结束语。
每位学生发一张16开备用纸,随时写下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课时安排:一节课。
上课时间:2003年10月16日。班级:高二(5)班。
[教学流程]
一.教师激趣
在当代诗人中,有一个我们颇为陌生的名字,叫海子。2001年,“人民文学诗歌奖”在空缺了两年之后,授予给了他和另一位诗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海子的诗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二.学生初读本诗,说说自己的原初体验
学生自由诵读,然后教师导语 :读了这首诗,你一定会受到精神上的影响和情绪上的感染,请说说你的原初体验。
学生先在备用纸上简略地写一写。然后小组交流。之后请几位同学向全班介绍。介绍时要求有话则长,无话则短,不讲空话、套话。
课后补记——
吴婧玮:这首诗有某种吸引力,让人总是欲罢不能,也许是作者诗中那种乐观向上感染了我,读时觉得很轻松,清新、温暖。
姜楠:写得很朴实,没有什么华丽辞藻,写的是一种平凡安逸幸福的生活,读了之后令人很向往。
郑雄:读完这首诗,让人觉得自己十分幸福,觉得这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十分美好。
王晶鑫:我感到了生活是如此美好,可以和每一个人分享快乐。
龚舒颖:这首诗语言并不是十分华丽,但是能让人产生一种亲切的感觉,心中涌起浓浓的春意。
管宇:全诗不长,但字字句句都透出一种温馨,一种真情。形式很随意,表达很自然。表达出一种积极向上的思想,读过之后有一种心旷神怡的放松感觉,“活着”真好。
三.再读本诗,推测判断一下诗人的情况
教师导语 :请再读一遍。透过字句,请你想象推测一下,诗人是个怎样的人?
先小组交流,后全班交流。
或许会有学生说他的生活贫困、单调只知道写诗。不一定能说到他是个心灵孤独、封闭的人。
课后补记——
宋倩:作者是一个乐观主义者,比较善良,对生活充满希望。
严静:诗人大概是长期受到什么“痛苦”的缠绕,终于有一天,他挣脱了,可以做一个幸福的人,可以为那些自己热爱的人作出诚挚的祝福了。
蔡黛茜:根据诗句的用语和所描述的细腻程度,我想她是个女的;然后,文中多次提到幸福,我觉得她是一个渴望得到幸福,并不断追求幸福的人;诗中不难看出她生活的艰苦,因此要追求幸福。
吴婧玮:作者是一个易于满足,懂得幸福的人,或者,也许作者是在经历了某种变故后,豁然开朗,懂得了幸福的真谛,希望别人也能快乐,热爱生活。
姜楠:被什么东西束缚着,没有很大的自由,所以向往一种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心地善良,关爱别人。
徐鹏:作者可能是一个游牧诗人,家住在农村,生活水平不高,最大的愿望是周游世界。他为人肯定很乐观、友善,肯定北方人,家乡有山有河。他以前可能不幸福。
郑雄:诗人可能刚从悲伤中走出来,即将过上幸福的生活,可能他在以前失去了什么亲人,在阴影中走过一段时间后,摆脱了阴影,开始向往明天。
黄琦:我想既然第一句为“从明天起……”那么当时作者必不幸福,可能处于低谷之中,但作者乐观、积极,丝毫没有受到影响,保持着对世界的美好憧憬。
郑小窗:诗人住在大海边,房子周围有一排花。诗人正值青年,刚刚开始独立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诗人喜欢田园生活,不追求奢华。
龚舒颖:诗人此时遇到了什么喜庆的事,正处在幸福的包围中,全诗提到过四次“幸福”。开头两段都是以“从明天起”开头的。也有可能是作者刚从挫折中找回勇气和自信、乐观。
夏玲意:诗人以前不是很乐观,可能有点自闭,情绪不是很好,活得可能很压抑,很孤独。
赵晶:诗人可能过着一种比较复杂的生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做的事,为这些琐事而忽略了自己的亲人、朋友。
姜晓菲:作者是一个非常乐观的人,作者的家面朝大海,旁边周围有花有草,作者不是孤儿,作者的心非常热,作者的家离邮局不远。
从课堂实况看,教师的预测反了。没有学生会认为作者生活单调,“只知道写诗”。看来学生并不知道他对诗歌的痴迷与热爱。相反,作者心灵的孤独与封闭倒是说到了。
四.教师介绍诗人的情况
教师介绍如下:
海子,原名查海生,1964年3月生于安徽怀宁县高河查湾。1979年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3年毕业后任教于中国政法大学。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卧轨自杀。
海子的生前好友、诗人西川回忆说:“海子没有幸福地找到他在生活中的一席之地。这或许是由于他的偏颇。在他的房间里,你找不到电视机、录音机甚至收音机。海子在贫穷、单调与孤独之中写作,他既不会跳舞、游泳,也不会骑自行车。”可见他已全身心地投入到了诗歌事业中,达到了忘我的境地,以牺牲尘世的幸福生活为代价了。
海子也是一个沉湎于心灵孤独之旅的诗人,一个理想主义的诗人。他具有复杂性格,二重人格,在人生观、价值观上既肯定世俗生活,又不甘于堕入尘世成为俗人。
五.三读本诗,说说自己新的理解与感悟
教师导语 :听了刚才的介绍,请再读本诗,然后说说自己新的理解与感悟。
或许学生能注意到“从明天起”这四个字背后的内涵了。但最重要的新理解与新感悟是能发现句末“只愿”二字,能从中体会出他的固守清高,他的本质孤独。
课后补记——
孙振宇:听完老师对海子的悲惨一生的介绍,再来读本诗,的确是能够看出海子对幸福,哪怕是一丁点的幸福的渴望。最后几个“愿你”,也是他对其他人的一种祝福吧,“只愿”也说明了他的无奈,他的处境艰难。我(起初)的揣测错了。
饶黎思:听到老师说到海子心灵的孤独之旅,我颇有感慨。一个孤独的人,往往去追求别人看似很平凡的东西:喂马,劈柴……“只愿”两个字打破了原先编织起来的理想境界,把正在神游的诗人拉回了现实,一种无可奈何体现了出来。但在初读时却没有注意到这点,始终觉得整首诗是轻快的。也许在不如意又自认为无法改变现实时才会这样。
刘单丹:听了老师刚才的介绍,再读时,我觉得可能诗人那时候已经有点精神崩溃了,他虽然希望自己的明天能够幸福,但更多的是祝福世人,而自己“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者对自己的生活仍充满憧憬,但他心中的那份自闭却使得他无法摆脱。
郑怡:“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体现作者热爱美好人间,但厌恶人间的丑恶。
巫式平:诗人不愿放弃理想中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但又祝愿生活在“尘世”之中的人们能幸福快乐,像一个人在爬天梯爬到一半,一面想着自己快点爬上天堂,一边又祝福在脚下那片大地上幸福生活的人们快乐,是以一种局外人来看的。
赵晶:从最后一段可以看出作者的孤独,他祝福所有的人在尘世获得幸福,而他自己却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幻想自己想过的生活。
从课堂情况看,能领悟到诗末“只愿”二字背后内涵的学生不少。
六.四读本诗,欣赏体会本诗的艺术价值
教师导语 :现在,请你以研究性阅读的方式,去欣赏、体会这首诗的艺术价值。如果你认为诗歌中存在不足,也可指出。
边读边写。5分钟左右。
然后小组交流。再作全班交流。
尚不知有没有学生会认为他的诗在纯洁简朴的同时也显出稚嫩。
课后补记——
陈易馨:这首诗的感觉很纯,让人想象到那很美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自己理想中美好景致的憧憬。但是那种意境过于理想化。
戴琛:全诗塑造了一个“世外桃源”,表达了作者内心深处对它的无比热爱与憧憬,也给读者无比的联想。
吴婧玮:整首诗只用了一些简单的意象,单纯平实的语言中蕴含着丰富真挚的感情。
郑小窗:开创了一种新的朴素的浪漫主义写法,语句不含(华丽)辞藻,类似归有光。
冯俊鹏:这首诗歌的开头形式与其他诗歌不同,他以“从明天起”开头,引人往下读,向人描绘着一幅明天的美丽画卷。最后一段有三个“愿你”,强烈表达了作者肯定世俗生活,但又不愿坠入世俗生活的思想。最后一句“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与第一段及诗题前后呼应,再次表达作者对这种生活的渴望,对世外桃源的渴望。
余莉萍:平凡的事情,平凡的文字,体现了作者渴望平凡的生活。“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八个字就给人无限的想象。大海是宽广的,它包含了许多美好的东西。面对大海,可以让人忘掉尘世的琐事;春天是美好的,是一年中新的起点,给人以无限的遐想。
饶黎思:这首诗平凡中见光彩,处处显温情。而且这首诗直接抒情,很直白地告诉别人自己所认为的幸福是怎样的。面对面,好像谈心似的,使对方受到强烈的感染。最后又用“只愿”,让人有着无限的回味、思考、猜测,也同时看见那份纯粹、孤独、清贫。
课堂上没有学生认为这首诗在纯洁简朴的同时也显出稚嫩。可能成年人的眼光才会发现。
七.教师介绍一篇他人的赏析文章
教师不介绍自己的研读感受,因为有更好的——刘真福先生的《明丽的画,空灵的心》(来自《中小学教材教学》2001年第6期,《教参》上也有)。借介绍此文来深化学生的理解与感悟。
文章主要段落的起始句是:这首诗共三章。第一章虚构一幅自由独立、远离尘世喧嚣的生活图景,一股清新潮润的气息扑面而来。……第二、三章表达对亲情友情的珍惜,一股温暖甜美的气息扑面而来。……然而细察之下,会发觉海子对尘世幸福的“热爱”是有限的。……有人分析海子说:“柔弱的第一自我和强悍的第二自我的长时间的冲突,使他的诗一再出现雅各森布所说的‘对称’。”……另外,这首诗的审美意象也很值得品味一番。一是意象空旷;二是以实显虚,以近显远;三是语言纯粹、本真。……当然,这首诗的风格,以轻柔、明丽见长,却也不无稚嫩之处,缺少一点凝重感、厚重感。……
八.反省自己的研读欣赏,肯定优点,指出不足教师导语 :听了他人的赏析文章,对照自己的赏析阅读,请你作个反省比较,说说自己优点在哪,不足何在。
课后补记——
严静:听了(刚才的)赏析文章,感到(自己)每一次研读欣赏都没有把每节的不同意象区分开来(欣赏理解);或者是没有深入体会诗人的内心感情。
周浩:读诗时,没有将全部感情注入其中,导致有时无法真切地表达出感受。
蔡黛茜:课外对作家了解不深,不能透彻地理解作者的内心世界。
毛伟:在深入过程中思维要随着老师的提示而下来,这样有助于更加正确地理解文章,而不至于误差过大。
夏玲意:对诗中的一些意象、词语等没有深入揣摩,思维不够活跃,发言也不积极。
饶黎思:自己对本诗的理解好像总是浮在表面,想再深入一点,却总是无法做到。我想多读多体会是唯一的方法吧。
九.教师再介绍一篇关于海子诗与死的文章
文章题为《海子:诗与死》(2001年03月27日光明网,作者冯军旗)。介绍的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海子的精神世界,理性地看待他的死亡。不要爱屋及乌,连同诗人的死一同崇拜;也不要嗤之以鼻,盲目排斥。
文章主要段落的起始句是:1989年3月26日,山海关。静静的海子躺在铁轨上,在他的身上是打开的《圣经》。远方,火车呼啸而来,一代天才诗人由此走向了另一个世界。…… 海子是视诗为生命的,诗是他生命的写照和表现,也是他生命的毁灭与终结。在他的诗中,我们不仅发现了他最后自杀时的全部的死亡意识和死亡景象,而且它们是那么的生动和真实。……正如海子的生前至友西川所说,海子是一个有着自杀情结的人,死亡的意象是他的诗中一个重要的命题…… 海子在死前曾同友人探讨过自杀的方式,而最终选择了卧轨,……诗人选择铁轨,还有另一个重要的死亡景象,那就是断裂的身体。海子在死前的相当长的时间时里,是有精神分裂倾向的,直至后来发展为精神分裂症。……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诗人的断裂的身体的死亡意象和选择铁轨是一脉相承的,而且可以说是为先声的。……海子去山海关时带了四本书…… 对于海子选择山海关,朱大可认为是有特殊的用意的……我们注意到,诗人的诗中多次提到山脉和海洋。……海子是3月25日去山海关的,在山海关徘徊了一个下午和一个上午,然后在26日中午开始向卧轨的地方走去,并最终选择了黄昏时分。而让我们如遭电击的是,就是黄昏时分,我们也在诗中找到了它的死亡意象……至此,我们己经在诗人的诗中发现了他最后死亡时的全部死亡景象……当诗成为诗人的生命,成为诗人的信仰,诗与死也就具有了同等的意义……
十.五读此诗,深入体会
教师导语 :请各位带着现在的心情,现在的体验,自由朗读全诗。边读,边体会。
课后补记——
学生读后,教师也读了一遍。
教师事先并不准备读,受到课堂气氛的感染,在学生自读了一遍后,也忍不住读了起来,并且很自然地成了领读,学生也情不自禁地跟读起来,课堂显得一片温馨,也显得一片肃穆。
课堂效果不错,情到自然真。大部分同学都动情了。
十一.说说此时的阅读体会
教师导语 :现在,你或许有了新的体验,新的感受,请你说一说,好吗?
课后补记——
管宇:听了几篇有关海子及死亡的文章之后再来读本诗,似乎先前我的判断变得如此苍白和肤浅。作者在诗中无疑是充满了他的感情的。他是痛苦的,但他憧憬希望;他是封闭的,但他渴望沟通。在诗的意境里似乎只有他一个人,只有他才是一切动作的“主动者”。这是一种多么悲哀的告白呀。
严静:诗人多么想拥有一个温暖的地方容纳自己,他想走出困顿,走出寂寞,走向幸福。
蔡黛茜:再读海子的诗,我感到了他内心的痛苦。他是一个完美主义者,他向往着天堂似的自由、幸福、美好的生活,他也爱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吴婧玮:在了解了海子以及他的一些文章后,心里有一些阴影。但仍觉得诗的温暖、清新。他甚至还关心着别人,希望别人得到幸福。
学生介绍阅读体会后,全班齐读。
事先并没有设计学生齐读。因为课堂情境很好,于是突然觉得应该让大家齐读一遍,让学生在诗歌的温馨祝福与诗人的冷峻死亡的强烈对比中,调整自己的价值观、生死观,珍惜诗人的祝福,珍惜生活的美好。
十二.每人说一句最有感触的话,作为学习本诗的结束语
教师导语 :现在就要下课了,请每人说一句最有感触的话,作为学习本诗的结束语。
课后补记——
赵晶:我们不仅要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还要勇敢地面对世界,面对生活。
姜晓菲:在诗人的祝愿中,让我们做一个幸福的人吧!
毛伟:执着固然可叹,生命更需珍惜。
毛锐: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生命不可抛。
姜楠:海子是一个诗坛高手,却不是一个生活高手。我们要对生活充满信心,学会在生活中快乐。
陈易馨:海子是死了,走向了另一个世界,然而他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是我们所应该具有的。我们不能轻视生命,因为生命是最宝贵的。
郑小窗:尘世中没有幸福的桃源,脱俗的灵魂应当住于天堂。
邵崔丽:虽然作者生前的生活并不宽裕,但他留给我们的诗却是无价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公开课篇十九
管 帅 中 学 教 学 案
第 2 章(课) 1节 2课时 备课时间 2003年9月9日
课题《错误》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课型新授课
教材分析(教材重点、难点、双基分析)1、分析这首诗的意象及其象征意义。
2、感受诗歌语言表现出来的节奏。
3、通过诵读,培养学生对当代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教学目的(知识能力、德育的目标要求)1、通过学习,培养学生对当代诗歌的感悟力和理解力。
2、通过阅读鉴赏,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热爱人生、热爱
生活的情感。
教具录音机 小黑板教学方法导读讨论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简介诗歌,导入 :
1、郑愁予的诗素以婉约见长,他的爱情诗更可以说清新婉约,绮思无穷。今天我们学习的《错误》也是如此,它以江南的小城为背景,写思妇盼望归人的执着的爱情,意境优美而深婉,显示的正的婉约的美学特点。
2、简介作者:
郑愁予,原名郑文韬,中国台湾现代派诗人。1933年出生于河南,1949年去中国台湾。1955年服役。1956年参与创立现代派诗社。1958年赶赴美国,曾任爱荷华大学讲师、耶鲁大学教授。著有诗集《梦土上》、《衣钵》、《燕人行》。他创作的诗中贯穿着两种互补的气质神韵:一种是豪放、爽快、豁达的“仁侠”精神;另一种是曲折动人、情谊绵绵欲语还羞的婉约情韵,这两种气质充分显示了诗人深厚的古典文学修养。
二、讲授新课:
1、范读课文(放教学录音)。
2、要求学生齐读课文一遍。
3、出示重点字词,引导学生掌握。
跫音 春闱 窗扉
4、逐节讲析并评价:
(1)《错误》第一节“我打江南走过1那留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在全诗中起怎样的作用?
解析:这两句诗在全诗的分段中,具有“诗序”的作用,在意旨和情调上统摄全诗。
“我打江南走过”,短短六个字,暗示过客之匆匆,为下文做了铺垫,同时又暗含了诗的主题“美丽的错误”。“那留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形象地写出了思妇相思之苦。“开落的莲花”,倒装为“莲花的开落”,增添了诗歌的音韵和谐之美,而比喻的手法更将亲人远行,独守空闺之人的悠悠等待之情恰到好处地表现出来,若非相爱之深、相思之切,怎会
容颜憔悴如斯。同时亦有自“君去后、首如飞蓬”之意,女为悦己者容,相思之人不在眼前,哪有心思,“日晚倦梳头”。更为妙绝的是“留在季节里”,一个“留”字,韵味全出。
(2)《错误》第二节,作者是采用什么手法来描写思妇的心理的?
解析:这一小节,作者主要运用两个比喻来写思妇之心,表现思妇的怀人心理。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心如城,心若道,比喻新颖巧妙。城是寂寞的。怎样的寂寞?‘‘东风不来,柳絮不飞”,无东风,无飞絮,缺少了日长飞絮轻飘的小城怎不寂寞。有人问,江南小城怎会如此?思妇眼中又怎会不如此。景语,情语也。而柳絮不飞恰又是思妇心中实景,爱人不在,心如死灰。街是向晚的,青石板路,日落黄昏,思
妇目光所及,小巷悠长,空旷寂寞,恰如其心。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紧掩的窗扉”,着以“小小”二字,自是妙不可言。心中有千般愁苦,百种相思,却无人无处诉说,只得紧紧锁住。三月的良辰美景化若无物,以致
窗扉紧掩,春帐不揭,而这一切皆源于“蛩音不响”,游子不归,这怎一个“愁”字了得。
本节比喻的精巧运用,除表现在喻体选择的匠心独运之外,还在于为了准确体现思妇相思之情而做的层层渲染,如“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对“城”的渲染,“三月的春帏不
揭”对“窗扉”的烘托。
(3)为什么说“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这首诗抒发作者怎样的感情?
解析:此句点明诗题。
“达达的马蹄”带来了归人的消息,给闺中思妇带来一股东风,应是柳絮飘飞、姹紫嫣红的时令了,应是春风吹起帐幕,纤手打开窗的季节了,但“我不是归人,是过客……”打破眼前的梦景,原来这一段美丽是“错”出来的,是个美丽的错误。’
这首诗描写的是思妇盼望归人的执著的爱情。但细细想来,却是归人对思妇的思念,作者采用了换位的手法,通过设想思妇对归人思念的情景,来表现归人对思妇的相思之情。这种手法在古诗中常见。如杜甫《月夜》一诗,明明是身在长安的自己思念家中的妻儿,下笔时却是“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鬃湿,清辉玉臂寒。”雾湿云鬃,月寒玉臂。望
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她的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像中的情景。在这一点上,《错误》有异曲同工之妙。“如开落的莲花的容颜”,“如小小的寂寞的城”和“小小的窗扉紧掩”的心,以及“达达的马蹄”所带来的那种欣喜,这一切也都是作者所想的,以“你对我的思念之苦”,来写我对你的思念之切,构思精巧。
(4)有人说,这不是一首爱情诗,是游子思念故土的乡愁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解析:郑愁予,本名郑文韬’,1933年出生于济南,少年时代随当国民党军官的父亲走遍大江南北、长城内外,饱览祖国各地风土人情、山水风光,1949年随家人去中国台湾。此诗写于1954年,作者正20岁,远离大陆,故土之思自会油然而生。而诗人之名郑愁予,正是采用了辛弃疾的诗句“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之意,而辛弃疾此词抒发的正是故国、故土之思,作者以此为名,深意不言自明。
诗中思妇思念游子,实则是游子思念思妇,游子是作者。思妇是故土、故乡,抒发对故国之思是合情合理的,认为此诗是乡愁诗是有一定道理的。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一、介绍海子和《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
海子是一位很有特色的孤独的理想主义诗人。他的这首诗显示了诗人充满灵性、纯真的创作风格。
读来给人一种清新温暖的感觉。
二、诵读指导:
学生自由品读诗作,体会诗作表达的情绪。
提示:本诗语言质朴明朗,而又隽永清新,要注意读出诗中积极、昂扬的情感。
三、学生自由发言,探讨诗人的情绪和诗作的内涵。
提示:海于是一个献身诗歌理想而不惜放弃尘世生活的诗人,他的生活是清苦的,诗中那些温馨幸
福的日常生活都是诗人拟想的产物,’幻想和现实构成了诗人两难的境地。
明确:全诗共三节。第一节诗人勾勒了想象的尘世生活,“喂马,劈柴”,“我有一所房子”等。第二、 ‘
三节表现了诗人博大的爱心,要给所有的亲人写信、给河山起名字,祝福陌生人等等,极富诗意和人情
味。面向大海,春暖花开,向读者展示了一片温暖而清新的意境,也表达了诗人心中开始萌生的对幸福尘
世生活的向往。
板书设计
错误
郑愁予
1、继承古代诗词传统。
2、鲜活的比喻和生动的意象。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海子
1、挥之不去的悲凉感。
2、质朴本真的语言风格。
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