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南辕北辙》教案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十四篇(通用)

2023年《南辕北辙》教案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十四篇(通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4 06:02:37
2023年《南辕北辙》教案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十四篇(通用)
时间:2023-04-04 06:02:37     小编:zdfb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教案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南辕北辙》教案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篇一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十个汉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寓意,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知道要听众朋友的提醒和忠告。

1、认识十三年生字,会写十个生字。

2、理解课文寓意。

师生共同准备生字卡,写字卡。

一、导入

吸引学生,请一名学生向相反方向取一物品,学生们会立即发现老所指方向有误,追问为什么取不到,由此引出本文,在古时候也有这样的一个人,他要去的地方在南方,偏要往北走,现在我们就一起看看他,出示课题。

二、新课

(一)自学

1、自读。轻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记住他们。

2、正音,指名读,注意听准字音。

3、互检,同桌互相读,检查字音。

(二)识字

1、把你认识的生字卡找出来,贴到黑板上,并读给大家听一听。

2、一起给生字扩词,看谁想出来的多。

3、在小组内以游戏形式读一读,考一考。

(三)写字

1、观察。仔细观察字形及在田字格中的位置,指出你认为难写的地方,提醒大家来注意。

2、指导,就小朋友们提出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其他字学生对照田字格自己写。

3、评价,自评,互评想结合。

(四)交流

1、解题。看图解题,结合图理解“辕”和“辙”

2、自学。自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借助工具书找答案。

3、交流

(1)小组内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问题

(2)组内交流,解决问题。

4、汇报

(1)小组内喜欢的形式汇报朗读,可以分角色,加动作。

(2)交流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5、练习

(1)故事中这个去南方却住北走,他的朋友向他提出忠告,他却不肯接受,这种顽固坚持自己的想法,不听取别人意见的人,用一个四字成语形容应该叫什么?你还知道其他的四字成语吗?

(2)这个人这样固执,走错了方向,能到达他要去的地方吗,为什么呢,他的马很好吗,请试着用“虽然可”来解释其他两项优势,换成“尽管但是”读读看,意思有没有改变。

(3)无论条件多么好,他的方向走错了,也永远不会到达他要去的地方,所以我们不管做什么都要先弄清方向,不然就不能到达目的地,就成了南辕北辙,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可以往后推,给学生机会去观察发现然后再说)。

《南辕北辙》教案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篇二

教学目标:

1、会写“盘缠、硬要”,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教学过程:

一、 课前谈话,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

1、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谁能说说你都读了哪些?学生回忆读过哪些寓言故事,举例说一说。

(拔苗助长、守株待兔、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滥竽充数、画蛇添足、井底之蛙.)

2、教师揭示寓言的表达特点。

大家真是读了很多寓言故事。通过读这些故事我们知道:寓言是一种文体,它是通过一个简短的故事告诉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要考考大家,老师刚才讲了什么是寓言?对,同学们听得真认真。寓言在我国已经有3千多年的发展史了。外国也有寓言故事,例:《伊索寓言》《克雷洛夫寓言》等。

情境创设:你家在哪里?假如你要回家,要往哪个方向?往相反的方向可以回家吗?战国时候,魏国国王想出兵攻打赵国,大臣季梁给他讲了一个故事,于是魏安厘王深信他讲的道理,便决心停止伐赵。这个故事就是“南辕北辙”。今天我们就要学习我国古代的一则寓言—《南辕北辙》。

二、初步感知课文,解决字词问题。

(1)、自读课文,想想文中的这则寓言讲的是什么故事,借助拼音认读生字,同学间可相互交流认字方法。 读后,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

认识“辕、辙”.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辕、辙”的生字卡片。请学生观察字形,你知道了什么?(都带车字旁)

(2)、教师出示“辕”和“辙”,帮助学生理解.

(3)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4) 这则寓言讲了什么?

三、指导学生精读课文,感悟寓意。

1、齐读课文,想想寓言中有几个人物?

2、学生自学。自学要求:

自由读课文,用“——”勾出朋友说的话,用“﹋﹋”坐车人的话。    

3、读一读朋友说的话,想一想;朋友是怎样的人?

4、同桌合作学习:读一读坐车人说的话,想一想;坐车人是怎样的人?

课件出示:两人的四次对话

5、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6、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朋友的诚恳,车上的人的“固执”与执迷不悟?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

7、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楚国就会越远。)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

8、学习第10自然段

齐读最后一段,重读“硬要”体现这个人的固执和执迷不悟;重读几个“越”,强调这个人的最后结局。

9、面对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我想对那个到楚国去的人说……

四、总结寓意,升华认识与感受。

1、自由读寓言:寓言主要讲什么?你明白什么道理?

南辕北辙,讲的是一个人想到南方去,而他所走的方向却是朝向北方。别人提醒他走错了,他却满不在乎。人们用“南辕北辙”这句成语,来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南辕北辙刻画了一个一意孤行,固执的人物形象,讽刺了那些目的与行为相反的人。目标与方向背道而驰。

2、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3、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并提出希望与建议。(个别学生不愿努力,却期盼着通过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要想身体好要经常锻炼身体,不能靠吃补药。)

4、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五、作业 选做:

(1)  阅读《寓言故事:春秋战国十大愚人》(主要有:买椟还珠、杞人忧天、南辕北辙、画蛇添足、郑人买履、揠苗助长、守株待兔、邯郸学步、刻舟求剑、掩耳盗铃),思考其愚在何处,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2) 有声有色地地讲述寓言故《南辕北辙》给爸爸、妈妈听。

板书:        南 辕 北 辙                   明白

向北驶           寓言:读故事——→道理。

方 ∣ 越

向 ∣ 走

错 ∣ 越

了 ∣ 远

(楚国)南

《南辕北辙》教案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篇三

教学目标:

1、学会12个生字的音形义。正确读写“南辕北辙、盘缠、硬要”等词语。

2、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两则语言故事。

3、了解寓言故事的特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重点:

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寓言故事。

难点:

了解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准备:

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亡羊补牢》,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齐读课题:南辕北辙。还记得学习寓言的方法吗?

二、理解题目意思。

1、出示辕和辙的课件,仔细观察 “辕”“辙”,你有什么发现?(解释:辕:车前驾牲畜的两根直木;辙:车轮压的痕迹。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辕就会指向哪个方向。而当车往哪个方向走时,车辙就会往哪个方向延伸。)

2、用自己的话说说对“南辕北辙”这个词语的理解。

二、初读寓言,感知大意。

1、打开语文书,自由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哪几个人?其中是谁南辕北辙?

2、学习生字新词。

3、课文讲了哪几个人?谁南辕北辙?你能用一两句话说说他南辕北辙的行为吗?

4、课文中也有一句话非常肯定地概括写了他南辕北辙的行为,请找一找。

三、学习寓言,体会寓意。

1、课件出示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学生自由读,从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1)引导:楚国是他要去的——(目的地),往北走是他的——(实际行动),这就是说——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板书:南 北 目的 行动)

(2)你还从哪个词读懂了什么?理解生字“硬”,“硬要“什么意思?给“硬要”换一个词语。从这个词我们可以推断一下,他到底知不知道楚国在南边,明明知道在南边,却硬要往北走,从“硬要”这个词语中,体会到了什么?(固执、很愚蠢、无知、不听劝告、执迷不悟)

(3)朗读句子。

2、他明明知道楚国在南边,却如此固执地往北走,他有什么理由硬要这样做呢?请读读文中朋友与他的对话,划出坐车人的理由。

(1、没关系,我的马跑得快。2、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3、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你同意他的“理由”吗?为什么?

3、反馈交流理由,随机理解“盘缠”“把式”等词语,并板书。

4、他就是认为自己有这样优越的条件,所以即使朋友再三的劝他,他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能不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固执己见”“一意孤行”“自以为是”)

5、请同桌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一个人当坐车人,读出他的“固执”,另一个人当他的朋友来诚恳地劝一劝他吧!——指名分角色朗读,随机指导。 坐车人:抓“没关系”读出他的自以为是,无知。 朋友:马跑得越快,离楚国不是越远了吗?(这是一个什么句?换成陈述句怎么说?哪句好?为什么?指导读出反问句的语气。)

6、放飞想像:坐车人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你们想像一下,楚国在南方,而他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

7、那将会是多么可悲的下场!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自己所走的路与目的地相反,他这样的一意孤行,导致的结果是: 出示句子,齐读:谁都知道,他的马越好,车夫的本领越大,盘缠带得越多,走得越远,他离楚国也就越远。 这句话重复出现了哪个词?前三个“越”强调了什么?后一个“越”强调了什么?(条件越好,离目的越远,结果适得其反。)

8、现在你能不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结果。随机提供关联词来说说。(虽然„但是„ 尽管„可„ 无论„„都„„ 不管„„都„„ 即使„„也„„)

9、此时,你想对那个坐车人说些什么? (我们知道一个人如果走的方向不对,是实现不了目标的。)

10、再次读题,“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含义是(行动和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就会越远。)形容这个意思的还有一个成语:背道而驰。

四、拓展延伸,升华认识。

1、早在20xx多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看动画。

2、其实,别说在20xx多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举个例子说说。

五、创设情境,复述故事。

1、是呀,你瞧,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故事中那样的人,也有像魏王这样的事,如果你想告诫他,给他讲这个故事,你会讲吗?

2、明确复述要求;

(1)说清故事的主要内容。

(2)能恰当地运用作者的语言和自己的语言。

(3)声音响亮,口齿清楚,态度自然。

3、学生自由练习。

4、指名讲,点评。

作业:

收集寓言故事,进行课外阅读。

《南辕北辙》教案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篇四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动作”能成为语文教学中高效的辅助手段。所以,我在语文教学中,经常利用表演这一形式,让学生在表演中体验角色,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在教学《南辕北辙》时,我就把表演引进课堂。在学生了解了课文后。我没有过多地讲解,而是利用表演来帮助学生理解。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得到老师的赞赏。

教师应尽力满足学生的成就需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依靠自身的努力达到成功和从知识的获益中得到满足,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快乐,在教学过程中总是能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需求,促使每一个学生学会学习,达到愿学、乐学、会学、善学。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推崇“教学做合一”。他说:“教学做是一件事,又是三件事”,“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在陶先生的教学思想中“做”是教学工作的核心。学生表演就是“做” 的一种具体表现。在课堂上让学生表演,学生成了“主角”,教师成了“配角”,这种形式既大大地活跃课堂气氛,又切实落实以学生为本的精神。心理学家盖兹曾说过:"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强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更能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表演正是在教学中为每个学生都提供成功的机会,力求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

学生为了表演好,在老师和同学面前展示一下,必须读好“剧本”--课文,必须将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及故事的情节了解得清清楚楚。这样一来,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就自然产生了,对课文内容也就发生了浓厚的兴趣,不知不觉中,“我要学”的意识被唤醒了。“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次次的尝试表演中,对课文内容熟悉、理解一次次加深,也就形成了自己的独特感受。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南辕北辙》同课异构,教后感受颇深.

本节课在教学中,我并未满足于使学生读懂一个故事,感悟一个道理。在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后,我立即用生动的语气向他们介绍了寓言在我国的发展史,及其表达的特点,让他们在深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对寓言这种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同时,他们对祖国悠久的文化史的赞叹之情也油然而生。这样的教学很好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他们由这一个寓言故事的学习,发展到喜欢这种文学体裁,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大量阅读这种文学作品。

教师的任何教学都是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以学定教。比如:辕和辙的教学,我在课前的预设时,估计学生可能对这两个字的理解有困难,所以,我特意准备了古代马车的图片,并将其制作成幻灯片式的课件,以备需要时使用。课堂上, 学生真的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就将课件展示出来,这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辕和辙”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应该说,是课前充分的预设,使我真正做到了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展开自己的教学。

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楚国人能否到达楚国的问题,学生产生了“能与不能”的两种看法。我及时的抓住了这一有价值的生成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同学们围绕着自己的观点以正反方为单位集思广益,展开了激烈的辩论。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原来还是如此愉悦,还可以如此轻松。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问题的答案也逐渐变的明朗。有句名言说的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由于历史背景,人生经历,知识水平的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最不容忽视的就是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

本节课的教学中,还需要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请两名同学上前来表演读,此时,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准确了。

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经历了很多,有了如此丰富的经历,也使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扎实,充实。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今天我和孩子们学习寓言两则的第二则——《南辕北辙》。我是这样设计的:学生读完课文后汇报自己的读书收获,谈谈对课文的理解,然后提出不懂的地方,通过讨论解决,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蕴涵在故事中的道理。没想到学生并不需要教师按部就班的引导,自己通过读书不仅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词语,揣摩人物的心理、对话,还能展开丰富的想象,更能自己通过读书、感悟明白故事中蕴涵的道理,并进一步联系生活实际,延伸到生活中。还能辩证地思考问题。更可喜的是,当孩子们说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时候,郭云鹏质疑说:地球是圆的,所以即使南辕北辙也能到达目的地,这个故事有些过时了。接着我让孩子们围绕这个话题展开了讨论,最后的结论用孩子的话说就是:即使南辕北辙有时可能达到自己的目标,但所付出了时间、人力、物力不知要比要正确的目标多多少倍,所以做事不能背道而驰。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昨天学《南辕北辙》,说到那个人能不能到楚国时,大部分的学生纷纷摇头。忽然,一双小手举起来了,是班长,他站起来大声说:“老师,他能到楚国。”学生哗然。我不动声色:“说说你的理由。”他理直气壮地说:“因为地球是圆的,背道而驰,花的时间会多一些,但最终是能到楚国的。”我笑了,这个观点,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到过,是一位老师提出来的。我问学生:“你们赞同吗?”学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疑惑不解。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地球,确定了两个地点。学生恍然大悟。我又问他们:“那是不是说这个人这样做就可行了呢?”学生议论纷纷,很快,几个孩子就站起来反驳:“这样做,会花费许多不必要的钱和时间,是不可行的。”“这样做,是浪费。”

看学生对课文理解得差不多了,我说:“那我们来分角色读吧。”没想到学生却不赞同,他们说要来表演。看他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我同意了。学生们马上分小组演起来。我看看他们表演的情况,选了两个比较好的来演给大家看。没想到学生又有提议,要男女生比赛。他们表演得兴高采烈,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给表演的同学提了一些意见。

我的课堂比较民主,学生很喜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喜欢这样的课堂。

《南辕北辙》教案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篇五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执教了南辕北辙一课,教后感受颇深,特将感想整理如下: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学中充分尊重学生的需要。

教师的任何教学都是为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学服务的,因此,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尽力做到以学定教。比如:辕和辙的教学,我在课前的预设时,估计学生可能对这两个字的理解有困难,所以,我特意准备了古代马车的图片,并将其制作成幻灯片式的课件,以备需要时使用。课堂上, 学生真的提出了这个问题,我就将课件展示出来,这时,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对“辕和辙”的理解也就水到渠成了。应该说,是课前充分的预设,使我真正做到了从学生的需要出发,站在学生的角度展开自己的教学。

2、自主感悟与适时引导贯穿整堂课的学习中。

现代的课堂教学既屏弃一味把学生当成吸收知识的容器的接受式学习,又反对大撒把的所谓的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教师的适时引导应有机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请两名同学上前来表演读,此时,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准确了。

本节课的教学使我经历了很多,有了如此丰富的经历,也使我的教学之路越走越扎实,充实。

《寓言二则:南辕北辙》教后记

寓言《南辕北辙》的教学首先以理解课题中的“辕”和“辙”入文,然后让学生在文中找到点出“南辕北辙”的意思的两个句子,读读体会。以为课文基本是对话,所以第二部分是让学生通过对读来体会人物的特点。同桌对读,熟悉课文后,师生第一次对读,教师读朋友,学生读坐马车的这个人。教师在读时,把文中的反问句改成陈述句,读后让学生比较,通过比较理解朋友的竭力相劝,和反衬这个人的固执,不听劝。师生的第二次对读,角色交换,教师在读时,省去三个“没关系”。学生认为这样不能很好地体现这个人的顽固、傲慢和不虚心,因此补上三个“没关系”,再读课文。经过这两次的对读,学生从人物的言行中体会了人物的特点,既读熟、学懂了故事,又提高了理解能力,寓意的理解也水到渠成。最后让学生同桌再对读,加深理解。

这则寓言故事出自战国时候,魏王想去攻打赵国的邯郸,季梁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忙从半路折回,衣服褶皱了也来不及烫洗弄平,满头的尘土也顾不得掸掉,匆匆忙忙去谒见魏王。他先说了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故事讲完,又对魏王讲了这样一段话:“如今,你一动就想称霸为王,一举就想取信于天下,依仗着大王的国土广大,军队精锐,而去攻打邯郸,以扩充疆域,抬高声威,大王这种不合理的行动越多,距离统一天下为王的目标就越远了。正好比想到楚国去而向北走一样。”教师把这个寓言故事的出处跟学生一读,立刻引起了学生的极大兴趣。课后,很多学生来打听书名,来借书阅读。我想这已很好地达到了教师的预期目的: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寓言故事,引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更深层次的书籍。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昨天学《南辕北辙》,说到那个人能不能到楚国时,大部分的学生纷纷摇头。忽然,一双小手举起来了,是班长,他站起来大声说:“老师,他能到楚国。”学生哗然。我不动声色:“说说你的理由。”他理直气壮地说:“因为地球是圆的,背道而驰,花的时间会多一些,但最终是能到楚国的。”我笑了,这个观点,我曾经在一本书上读到过,是一位老师提出来的。我问学生:“你们赞同吗?”学生有的点头,有的摇头,有的疑惑不解。于是,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地球,确定了两个地点。学生恍然大悟。我又问他们:“那是不是说这个人这样做就可行了呢?”学生议论纷纷,很快,几个孩子就站起来反驳:“这样做,会花费许多不必要的钱和时间,是不可行的。”“这样做,是浪费。”

看学生对课文理解得差不多了,我说:“那我们来分角色读吧。”没想到学生却不赞同,他们说要来表演。看他们兴致勃勃的样子,我同意了。学生们马上分小组演起来。我看看他们表演的情况,选了两个比较好的来演给大家看。没想到学生又有提议,要男女生比赛。他们表演得兴高采烈,然后根据课文内容给表演的同学提了一些意见。

我的课堂比较民主,学生很喜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喜欢这样的课堂。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学习《南辕北辙》这则寓言,当我提出疑问:那个人错在哪儿时?学生的回答是这样的:他错在方向和目的相反;他明明是要到南方的楚国去,车子却向北开,背道而驰,怎么能达到呢?可以看出学生读懂了课文,理解了寓言的寓意,我表扬了这些回答问题的同学。这当中,有一个学生喊了一声:“我认为可以到。”虽然声音不大,可我听见了,我赶紧让他起来说说自己的想法。他说:“因为地球是圆的,他一直走,绕着地球跑一圈不就能到楚国吗?”他还没坐下去,就有同学说:“那要多少年啊?有那么多盘缠吗?”那位学生反驳道:“课文里说了盘缠带得多呢!”另一位学生站起来一本正经地说:“我认为他不能到楚国。因为课文里讲他一直往北走,而要绕地球一圈是要改变方向的。”面对这些思维活跃的孩子,我觉得答案的对错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了。我是这样对他们说的:“这个故事发生的春秋战国时代,那时人们还不知道哥伦布,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还以为地球是一个方的平面。现在通讯发达,都成为地球村了,因此同学们的眼界开阔,知识丰富,能对南辕北辙提出自己的疑问,这种敢想敢说的行为是很非常可贵的。”

《南辕北辙》教案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篇六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句意,读懂《南辕北辙》的故事内容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角色朗读,理解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明白无论做什么事都必须先弄清方向,要听从朋友的提醒

教学重点:

角色朗读,理解课文寓意。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式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南辕北辙》,这节课,我们再深入的去学习,看看,它到底告诉了我们什么。

二、精读课文,感悟寓意(7分钟)

1.出示课件。“从前有一个人,坐着马车在大路上飞跑。他的朋友看见了,叫住他问:“你上哪儿去呀!”他回答说:“到楚国去。”

师:读出了什么?

师:他和他的朋友会有什么样的对话呢?

2.出示课件:“楚国在南边,你怎么往北走啊?” 请学生读。

师:你读出了什么?(楚国在南边,他却往北边走) 演示:如果楚国在这里,谁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 那么,坐车人有什么理由呢?他会怎么回答呢? 出示课件:“没关系,我的马快” “马跑的越快不是离楚国越远吗?”“没关系,我的车夫是个好车把式” “那你那天能到楚国呀!”“没关系,不怕时间久,我带的盘缠多”指导读出坐车人满不在乎,自以为是的语气,朋友迷惑不解的语气。

3.分组分角色表演,知道读出语气

师:那么,坐车人能到达楚国吗?

4.出示课件“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边走。他的马越快,赶车的本领越高,盘缠带的越多,走的越远,他越到不了楚国” 读的时候强调五个“越”字,体会坐车人南辕北辙的荒谬。

师:坐车人条件这么好,为什么他就越到不了楚国呢?

师:你想到了什么?

三、总结

是啊,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应该先确定好方向,并且要听旁人的提醒。 现在,我们用南辕北辙这个成语来比喻目的和行动方向一致。(课件) 希望同学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先确定好方向,千万不要南辕北辙 希望同学们能好好的将这个道理运用到生活中去。回去后将这则寓言讲给爸爸妈妈和伙伴们听。

《南辕北辙》教案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篇七

教学目标:

1、会写“盘缠、硬”,理解“盘缠、把式”等词。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讲这则寓言故事。

3、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理解故事寓意。

教学重难点:在理解寓言内容的基础上,理解寓意。

教学准备:南辕北辙的故事录象、生字、对话的课件等。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你们一定听过或读过不少寓言故事吧,谁能说说你都读了哪些?

生1:我读过拔苗助长和守株待兔。

生2:我读过龟兔赛跑。

生3:我读过南辕北辙。

师:看来,大家真是读了很多,更可贵的是你们还把这些故事都积累在大脑这座智慧宝库中。你们知道吗,寓言在我国已经有3千多年的发展史了。(师用惊叹的口气说)。听到这,你有什么感觉?

生:我感到太意外了,我还以为只有几百年呢。

生:真没想到,它在我们国家已经有这么长时间的历史了,太了不起了。

师:是啊,你也为我们国家有这么历史悠久的文化感到自豪了吧。

师:寓言最初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一个个深刻的道理。我听到刚才有个同学说读过南辕北辙,还有谁读过这个故事?

多数学生举手。

师:我现在仅请一个同学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谁愿意来?

请一名学生上台讲故事。

师对学生的表现做适当的评价并面向全体学生说:我们大家愿不愿意跟着老师再来了解了解这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故事呢?

生:愿意。

师:好,让我们齐刷刷的打开语文书吧。注意在读故事的时候,把你遇到的不理解的字和词勾出来,一会儿我们共同交流。

生自由朗读故事。教师巡视。

师:谁有问题?

生:我不理解“盘缠”这个词。

师请其他学生当小老师帮助理解这个词。

生:我不懂“把式”。

其他学生也不理解,教师及时引导:把式在这个故事中指的是赶车的人,文中说“我的车夫是个好把式”这个好把式是什么意思?

生:好车夫。

师:还有字词方面的问题吗?

生:没有。

师:那我可要考考你们了。(出示“辕和辙”的生字卡片。)谁认识这两个字?

生齐读。师将字卡贴在黑板上。

师:观察字形,你发现了什么?

生:都带车字旁,都跟车有关。

师:真聪明。老师这有两幅图,可以帮助大家理解辕和辙。(教师出示辕和辙的课件。)

师:当车往南走时,辕就会指向南方,(板书:南)。而当车往北走的时候,车辙就会伸向北方。(板书:北)。此时完成课题的书写。

师:刚才有同学提出了“盘缠”这个词,这两个字和另外的一个“硬”字,我们这节课还要来写一写。先观察它们,是什么结构?

指名回答。

师:来,请伸出食指,我们一起写一写。先写盘,它是上下结构,上面的舟占田字格的中上部位。底下的皿字底写的扁一些,这样整个字看起来就稳重了。缠的左边的绞丝写的窄一些,又边别写成厘米的厘。硬字可以这样记:比石头更硬。

师请学生端端正正的在田字格纸中书写。巡视过程中,教师对写字姿势及习惯好的孩子进行表扬,以暗示其他孩子。

师:第一遍读课文就为我们理解课文扫清了文字的障碍,现在,再让我们仔细的读读课文,想一想,我们能用故事中的哪段话来概括整个故事的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

指名回答。(故事的最后一段话)

师:我们先来读读这段话中的第一句话。

课件出示故事最后一段的第一句话。

学生自由读,并根据这句话谈读出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楚国在南边,他硬要往北走。

师:也就是他的目的地与行走的方向相反。(贴楚国的图片)谁能帮我贴出马车行走的方向?指名贴马车图。

师问大家:贴的对吗:是不是相反?

生:是(师在两幅图的下面板书:相反)

教师继续问:再读读这句话,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2:坐车人很固执。很愚蠢。

师:自己行走的方向跟目的地是相反的,他还硬要这样做,他真的这样愚蠢吗?他有没有自己的理由呢?

生自由读书,找找坐车人的理由。

师指名回答。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坐车人与朋友的3段对话。学生自己读,边读边琢磨:朋友是怎么问话的,坐车人又是怎样回答的?

学生边读边想。

师请两名同学现场上台来表演,一人扮演坐车人,一人扮演朋友,教师帮助叙述。在两名同学读的过程中,教师对不同人物的语气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教师:多么固执的坐车人,他自认为有了这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定能到楚国,那么,他到底能不能到呢?生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当生出现两种答案:能和不能时,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辩论。)

学生分组辩论。

课件出示:他的马越好,赶车的本领越大,带的盘缠越多,就越到不了楚国。学生齐读。

教师对辩论进行小结:古时候的人们并不知道自己生活在一个球上,他们认为天圆地方。坐车人的愚蠢就在于忽视了自己所走的方向与目的地相反,因此,无论他的条件多好,也只能离目的地越来越远。此时,你面对如此愚蠢的坐车人,你想说些什么?

生:还是听听别人的劝告吧。

生:你的方向错了,条件再好,也到不了啊。

师:早在2300年前,魏国的大臣季梁就用这个南辕北辙的故事劝说魏王打消了企图依靠武力攻占赵国的念头,想不想看看?

师生一同欣赏故事《南辕北辙》,了解整个故事的历史背景。

师:魏王是个聪明人,当他听了南辕北辙的故事,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立刻接受了季梁的劝告。其实,别说在2300年前,就是现在,我们身边还经常有人犯南辕北辙的错误,想想你见过吗?

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见过的《南辕北辙》现象。师提出当前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南辕北辙》现象,(抄袭达到提高成绩的目的)。

《南辕北辙》教案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篇八

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①、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理解寓意,并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②、认读生词,理解词义。

2、知识目标: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3、能力目标:

a、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

4、情感目标

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教学方法: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准备: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在生活中你有没有听过故事中的故事,比如“山上有座庙”。今天老师也想和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故事:话说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渐衰弱,但国君安厘王仍想出兵攻打邻国赵国。他的一个谋臣季梁本来已经在出使齐国的路上,当听到消息后,立刻半途折回,在路上,他是绞尽脑汁想了一路。当他风尘仆仆赶到魏国国君面前时,给他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大家猜一猜,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对,这就是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解题

1、通过课题你了解了那些知识?

2、理解“辕和辙”。

三、初读课文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这个故事。

1、教师范读,学生初步感知

提问:

现在你能说说故事主要围绕谁与谁之间的对话展开的?

师:课前让你们预习,你们能把课文读通读准吗?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并理解词语

南辕北辙   季梁  遇到   行驶   楚国  不解   应该 

奔驰    虽然   旅费   诚恳    驾车    固执己见

①选择其中的词语造句

②老师给小组长发生字卡,由小组长帮忙检查,并汇报检查情况

四、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默读课文,然后概括主要内容。

2、质疑:

①、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这个人是谁?

②、季梁劝了他几次,是怎么劝的?那个朋友是怎么说的?

③、从中反映出了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④、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他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形容他,叫什么?

⑤、现在请你帮老师分析这个人能否到达楚国,并说说理由。

师:大家看,这是我们数学课上学习的方位坐标,我们都知道上北下南,楚国在南面,马车本应往南,他却往北走,最终产生的结果就是他所想要达到的目的与付出的行动

⑥、如果你遇到这个人会对他说什么呢?

⑦、现在你能讲一讲“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吗?这个故事它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五、拓展寓言。

师:通过一个故事来揭示一个道理的文章叫做“寓言”。你还知道哪些寓言?能给大家讲讲吗?

六、课堂总结

《南辕北辙》教案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篇九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含义。

2、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故事,理解寓意。

教学难点:理解成语“南辕北辙”的含义。

教学方法: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今天老师也想和大家讲一个这样的故事:话说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渐衰弱,但国君安厘王仍想出兵攻打邻国赵国。他的一个谋臣季梁本来已经在出使齐国的路上,当听到消息后,立刻半途折回,在路上,他是绞尽脑汁想了一路。当他风尘仆仆赶到魏国国君面前时,给他讲了一个他亲身经历的故事,大家猜一猜,他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对,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故事《南辕北辙》板书课题,学生齐读。看视频《南辕北辙》。

二、理解课文

1、 课文讲的是一件什么事?

2、现在你能说说故事主要围绕谁与谁之间的对话展开的?

3、把季梁、车上的朋友的语言用不同的线画出来,读一读。从中反映出了季梁、这个朋友分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4、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

5、现在请你帮老师分析这个人能否到达楚国,并说说理由。

6、如果你遇到这个人会对他说什么呢?

7、现在你能讲一讲“南辕北辙”是什么意思吗?这个故事它又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呢?

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三、拓展寓言。

师:通过一个故事来揭示一个道理的文章叫做“寓言”。你还知道哪些寓言?能给大家讲讲吗?

1、这则寓言出自《战国策》,当时魏王想攻打邯郸,季梁为了劝阻魏王编的一个故事。

2、讨论,季梁编这个故事想告诉魏王什么呢?魏王的哪些行为和南辕北辙中的那人相似?

3、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例子呢?你能举出生活中这样的例子吗?

四、升华寓言

表演课文或者讲故事。

《南辕北辙》教学反思

任红侠

执教了南辕北辙一课,教后感受颇深:

建立大语文观,使学习达到更高的层次。

感悟一个道理。在引导学生回忆读过的寓言故事后,我立即向学生介绍寓言及其特点,让他们在深入了解寓言这种文学体裁的基础上,对寓言这种历史文化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这样的教学很好的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他们由这一个寓言故事的学习,发展到喜欢这种文学体裁,从而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大量阅读这种文学作品。此时,我们语文教学所产生的功效启是仅仅学会一篇课文所能比的?

“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让学生大胆放飞思维的翅膀,让语文教学如万花筒般五彩斑斓。

有句名言说的好: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人由于历史背景,人生经历,知识水平的不同对同一篇文章的感受和体验是各不相同的,因此,我们在正确把握文章的价值取向的同时最不容忽视的就是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本节课的教学中,针对楚国人能否到达楚国的问题,学生产生了不同的看法。我及时的抓住了这一有价值的生成问题组织学生展开辩论。辩论使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潜移默化的得到了训练,使问题的答案逐渐变的明朗,使学生的思考成果得到了验证。他们在这样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学习,原来还是如此愉悦,还可以如此轻松。

自主感悟与适时引导贯穿整堂课的学习中。

现代的课堂教学既屏弃一味把学生当成吸收知识的容器的接受式学习,又反对大撒把的所谓的自主学习。课堂中,学生的自主感悟与教师的适时引导应有机结合在一起。本节课的教学中,需要通过读人物的对话揣摩人物的心理。我先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己边读边琢磨,待到琢磨出些味道后,请两名同学分角色表演读,此时,教师抓住关键句进行朗读指导,运用移情体验的方法引导学生揣摩人物的心理。这样,学生对故事中人物的把握就十分准确了。

《南辕北辙》教案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篇十

一、教材简介

《南辕北辙》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二年级语文下册第八单元的一篇课文。

二、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明白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或者说,方向对头,条件越好,成绩越大;方向错了,则适得其反。从小培养学生做事多思考的良好习惯。

三、教学思路

(一)、创设情景

出示生字“辕”“辙”让学生认一认,说一说这两个字这什么要有“车字旁”,你认为这与什么有关?(老师将这两个字贴在黑板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表个人意见,激活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储备,然后组织学生来学习一则与这两个字有关的寓言故事,教师提出问题:“这则寓言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

(二)、自主学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生字。

2、听录音,让学生注意生字的正确读音。

3、同桌读文,注意纠正字音

4、四人小组活动,选自己喜欢的段落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理解寓意

1、指名朗读这则寓言故事,老师启发学生根据角色的特点和语气来朗读,(注意‘不解的问’‘诚恳地说’‘固执己见’的读法。)

2、小组内分角色朗读,试着加上动作表演。

3、指名一小组学生上台表演并加上动作。(师生评一评)

4、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小组内讨论

(1)、季梁提醒他什么?为什么?

(2)、他接受劝告了吗?他错在哪里?

(3)、用自己的话说出本故事的寓意?

四、男女生表演朗读全文。

五、总结:学完了这则寓言你想说些什么?

六、实践作业

请你在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什么样的事情是“南辕北辙”?(如果发现了就告诉亲人、老师和同学)。

《南辕北辙》教案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篇十一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3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明白要听取别人的劝告,要保持行动与目标的一致的道理。

3、培养学生的质疑,理解能力,体会成语的含义。

教学重点:

会写3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教学难点:

能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的词句,读懂故事。

教具准备:

小黑板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回忆学过的寓言故事,明白什么是寓言。

二、引入,揭题,读题,解题。

1、学习“辕、辙”二生字(结合插图投影)

2、解题:南辕北辙指的是战国时有个人要到南方楚国去,却驾着车往北走,别人说他走错了,他硬说能走到。后来比喻行动和目的不相符。

三、观看课件,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

看完之后让学生说说看懂了什么?

四、自读课文,检查自学效果。

1、自由朗读课文,不懂的生字圈出来。

2、划分段落,明白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用自己的方式记住认字表的生字。

4、说说难写的生字有几个,要注意什么。

五、布置作业。

1、正确朗读课文,抄写生字词。

2、排练课本剧,完成课后第3题。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袁 辕 紧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方法熟读课文,通过人物的对话体会寓言的主要内容。

2、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练习复述课文。

3、明白做什么事必须把方向搞正确,要听从朋友善意的劝告。

教学重点:

把握寓言的寓意,了解寓言的典故,恰当地运用“南辕北辙”。

教学难点:

在理解《南辕北辙》寓意的基础上,写好课好小练笔。

教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课本剧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南辕北辙》这个故事,我们班有几位同学对这个寓言故事很感兴趣。他们想编了一个课本剧让同学欣赏,同学们欢不欢迎呢?

二、读中生疑,读中探究。

1、请同学们再默读课文,说说你读懂了些什么?或是有什么疑问也可以提出来交流交流。

2、学生交流学习心得

3、这个人要去南方,却往北行驶,有人告诉他方向错了吗?这个人是谁呢?季梁劝了他几次呢?"季梁是怎么劝,那个朋友又是怎么说的?你们能不能把它们找出来?

4、季梁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5、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叫做什么?

6、师:你们能不能通过朗读表现季梁的诚恳,车上朋友的“固执”?请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课文。

7、师生分角色朗读

三、放飞想象,体会寓意。

请同学们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楚国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呢?

四、表演故事,深化寓意。

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时候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的故事。

五、拓展升华,感悟明理。

1、你有什么事情也是先前做错了,听了别人的劝告才改正了,能说说看吗?

2、师小结:是呀,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认准方向,还要接受朋友善意的劝告。作为朋友看到自己的朋友发生了南辕北辙的行为,我们也应该要提出善意的劝告。

六、布置作业,课外拓展。

搜集成语故事,举行“成语故事会”。

板书设计:

南辕北辙

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

往北驶←——————————楚国(南)

离楚国越远

教学后记:

《南辕北辙》教案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篇十二

“生成”是新课程倡导的一个重要教学理念,它是相对于“预设”来说的。教学有预设的一面,也有生成的一面。在生成的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能够激发灵感,迸发出创造的火花,“生成”意想不到的精彩。

案例:《南辕北辙》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进步很大。大家在读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和问题?

生:我认为这个人太傻了。楚国明明在南边,他却偏要往北边走,他把方向弄反了。

生:这个人不听朋友的劝告,一意孤行,他永远也到不了楚国。

生:他的马跑得越快,车夫本领越好,带的盘缠越多,离楚国就越远了,因为他是在朝着相反的方向跑。

生:我不同意他们的观点,地球是个圆的,这个人总有一天可以到达楚国。

(同学们不由自主地发出“啊?”的惊呼声)

师:你的观点很有新意,有和他一样看法的吗?能说说原因吗?(有个别同学举起手)

生:我也觉得有道理。他只要坚持不懈,总会走到终点的!

生:他这样做,只不过花费的时间长一些,不能说到不了楚国呀!

师:是呀,地球是个圆的,这个人绕着地球走一圈,不就到楚国了吗?看来,这个由来已久的寓言故事该改一改了。对你们大胆向权威挑战的勇气,我由衷地表示敬佩!现在请大家小组讨论一下,到底该不该改?为什么?

(生小组讨论,一会儿有同学陆续地举手)

师:]你们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觉得,不能改。地球虽然是个圆的,但你要到达楚国,就得绕着地球走一圈,地球那么大,何年何月才能走到头啊!

生:再说了,你赶着马车陆地上可以行走,那遇到江河海洋的地方怎么办?

生:对,地球上还有很多地方是沙漠、森林还有沼泽地呢!你怎么走呀?所以你是到不了楚国的。

师:看来困难还真不少啊!

生:据我所知,一个人想要绕地球走一圈,需要好多好多年,这个人不用等走到楚国,可能已经老死了或者累死了,他还是到不了楚国。

生(先前质疑的同学):长途跋涉,他骑的那匹马会累死,他带的盘缠会用完,这要浪费多少人力、物力呀!明明有正确的路线他偏不走,真是白费力气!所以还是赶快掉转方向吧。

师:哦,你也改变自己原来的意见了。你怎么改变自己的意见了?

生:我听了小组同学的意见和刚才几个同学的发言,觉得有道理。

再仔细思考,就觉得我开始讲的没有道理。

师:同学们有这么好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我要向你们学习。看来,他这种与目标相反、背道而驰的做法肯定行不通。你现在想对这个人说什么?

生:只有方向正确,才能到达目的地,朋友告诉你的方向是对的,你要听从劝告。

生:你赶快改变方向,还来得及,不要再固执了。

生:可怜可怜你的车夫还有马匹吧!不要再跑冤枉路了。

生:你这样执迷不悟,总有一天会后悔的!

师:我相信,如果这个人听到同学们的劝告,他会改变方向,重新启程的。这也告诉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目标和行动一致才能成功。想一想,你的周围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谁愿意说一说?

生:(略)

教学反思:

从上面的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学生的学习情绪高涨,思维极为活跃,课堂成了学生大胆质疑、勇于探索的天地。究其原因,便是教师敢于突破预设的教案,抓住生成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后产生的积极学习效应。在这个过程中,教者有效地实现了三个转变:

一、“师教生学”向“共生互学”转变

面对学生突如其来的质疑,课堂上教师的处理方式有三种:一是冷处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沿着原有的思路教学;二是热处理,不加辨析,拿来即用,随意改变原先的教学思路;三是温处理,先是肯定其参与意识,再作冷静分析,确定应对方案,或堵或疏,灵活调整原有的教学思路。当学生提出“地球是圆的,这个人总有一天会到达目的地”这一问题时,教师不是避而不答,而是充分重视与尊重学生提出的问题,不仅给以赞扬与鼓励,而且以此为契机,及时调整教学计划,注意引导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其结果是促进了学生的积极思维,并使其进一步产生学习的乐趣。在与学生的对话中,教师本身也得到教益。

二、“传授知识”向“促进学习”转变

古希腊哲人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根需要点燃的火把。”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和索取意义,而是联系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积极主动地发现和建构意义,乃至创造意义。在教学中,语文老师要努力让自己成为一名智者,拥有一双慧眼,及时捕捉稍纵即逝的思维火花,精心充当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尤其对于学生在学文时的即时质疑,教师更应高度珍视,敏锐捕捉,善于利用,否则现场生成的即时资源就会稍纵即逝。

三、“教案剧”向“创造剧”转变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上课并不像把预先量好、裁好的衣服纸样摆到布上去,问题的全部实质在于,我们的工作对象不是布,而是有血有肉的,有着敏感而娇弱心灵和精神的儿童。”在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标新立异,提出一些教师未曾料及的问题或看法时,教师对此应当给以积极的支持与鼓励。即便学生的标新立异打乱了教师原来的授课计划,也应该如同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那样:“真正的教学技巧和艺术就在于一旦有这种必要,教师就能随时改变课时计划。”只要能有助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只要能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可以随时随地调整或改变自己的授课计划。

总之,语文教学是语文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交往、互动和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语文活动和交流的空间,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真正把创造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这样,才能使学生更有效地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学会创造。

《南辕北辙》教案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篇十三

教材简析:

这个成语故事见《战国策.魏策》,是季梁劝魏王时说的寓言。其寓意是: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或者说,方向对头,条件越好,成绩越大;方向错了,适得其反。后来人们在使用这个成语时,也针对愿望好,措施不得力的情况。

本课要求认识13个字:辕、辙、梁、驶、驰、系、旅、恳、固、执、担、夫、驾。会写10个字:驶、应、奔、驰、系、旅、固、执、夫、驾。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字,能写好10个字。

2、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学会质疑读懂故事,体会成语的意义。

教学建议:

课文依照《战国策》体例,用对话形式叙述。正因为人物的对话形象性很强,所以学习本文应当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反复朗读,在读中体味,读中感悟。本文适合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在充分朗读的基础上再进行表演。

在学生理解课文以后,可以让学生想象:楚国在南方,而那个去去楚国的人却往北走,结果会怎样?学生有感而发,文章的寓意也就在学生互相交流、互相启发的过程中明确了。

课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事情是“南辕北辙”?你能举出一个例子吗?让学生当堂举出例子可能比较难完成,这个问题可以暂时留下来,让学生以后注意在生活中观察,什么时候谁发现了,就可以讲一讲,大家在一起评判。

在教学中,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学习的独立性。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识字教学不再视为难点,要让学生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解决不认识的字,课堂上要腾出时间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学生能借助汉字的构字规律独立识字。

拓展习题:

一、读一读,填一填,相信你能行。

(    )地问      (    )地说       (    )跳

(    )地笑      (    )地看       (    )走

二、照样子,写一写。

马虽然好,可这不是去楚国的路。

——————虽然——————,可——————。

相关资料:

魏王欲攻邯郸

魏王欲攻邯郸,季梁闻之,中道而返,衣焦不申,头尘不去,往见王曰:“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君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是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王动欲成霸王,举欲信于天下。恃王国之大,兵之精锐,而攻邯郸,以广地尊名,王动愈数,而离王愈远耳。犹至楚而北行也。”(摘自《战国策》魏策四)

精品教案: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一)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交流搜集的成语故事。

2、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南辕北辙》。

板书课题。

二、初读识字

1、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读书,交流识字方法。

3、检查识字效果。

(1)读词语。

(2)读生字卡片,可练习组词。

三、再读感悟

1、再读课文,提出不懂的问题。

2、师:我们要想解决刚才提出的问题,就应该弄清楚季梁跟朋友说了什么,我们该怎样来读他们的对话呢?

3、学生分角色朗读,师生评价。

4、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5、小组内分角色朗读,并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6、全班交流。

7、体会寓意。(无论做什么事情,必须先把方向搞正确。方向错了,就会适得其反)

四、指导写字

1、认读要求写的字。

2、说一说哪个字最难记?你怎样记住?

3、教师指导。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五、课外拓展

1、生活中有“南辕北辙”的事例吗?

2、搜集成语故事,召开成语故事会。

《南辕北辙》教学设计(二)

一、交流导入。

1、同学们,喜欢读成语故事吗?可以讲给大家听听吗?

2、小组内交流自己读过哪些成语故事?请1---2名同学到前面介绍。

二、初读感知,愉快识字。

1、利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自由读课文。

2、同桌互相听读课文,然后标出生词并多读几遍。

3、小组合作,愉快识字。

可以组长领读 可以开火车读 可以做猜字游戏等等。

4、检查识字情况。

三、精读感知,体会道理。

1、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你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估计孩子对于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不够明白——“车上的朋友不明白,方向错了,马好,旅费多,车夫技术高,这几个条件越好,他离要去楚国就越远。”

2、解决这个问题,就应该弄明白朋友的对话。

3、请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读对话。

4、请1----2个小组到前台分角色读,然后评价。

5、出示词语:行驶、奔驰、不解、诚恳、固执己见。学生认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诚恳、固执己见”等词语。

6、合作表演,然后说说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7、说说对“南辕北辙”这个成语的理解。

四、师生话收获。

比如:

1、我又学会了一个成语。

2、我知道做任何事情要有明确的目标。

……

五、拓展作业。

1、请注意观察:生活中有“南辕北辙”的事例吗?与小伙伴交流一下。

2、课下继续阅读《成语故事》,准备开一个成语故事会。

《南辕北辙》教案 南辕北辙教案设计篇十四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好问句,并能借助指示语读好对话。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诚恳,固执己见。

3、读懂故事,初步理解寓意,生动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重点: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诚恳,固执己见。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寓意,生动表演课文内容。

教学活动:

课前师生交流互动:

师:阳光班的孩子们,你们好!不需要再自我介绍了,大家早已认识,二(3)班的熊老师!和邱老师是很好的朋友,常听她提起你们的种种优点,相信我们也能很好的合作,上一节大家都很快乐而深刻的课!

一、互动复习

1以黑板布置“书”引入

师:今天来到阳光班给大家带来了一本书,你由此想到什么?

生1:书的后面藏着我们要学的课文!

生2:书的后面是一辆马车。

生3:书里面有知识呢!

师:对,书里有知识,这节课我们就走进书本,好好读书,增长知识。

2   温故而知新:词语复习导入

师:孩子们,本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则寓言故事——《南辕北辙》(生齐)

师:请看老师板书课题,同时请你回忆在第一节课中你学习了什么?

3  随机指示:(黑板上方画一辆马车,用彩笔指示“辕”“辙”的位置)

辕,辙 在图中大概位置 提示:辙 读音

(板书: 南 北) (具体物象展示,拉近学生对马车的认知距离)

师:从第一课时的学习中,你收获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季梁这个人。

生2:季梁有个朋友要去楚国,可是却往南走…

生3:我们学习了生字词

3 词语认读小游戏(学富五车)

师:现在,我们就来检测哪个组的同学记得最牢?我这里有五辆小马车,每辆马车上都有一个词语,代表着一车知识,读对词语并找到词在文中的句子,就可以奖励一车知识!

行驶  奔驰  诚恳  固执己见 驾车

(出示写有五个词语的小马车,两组比赛,读词找句子,读正确将小马车贴上黑板,激励生勇于挑战!)

(设计思考:1 本课要认识13个字,会写10字,开课前的复习巩固是必要的,而方式方法则需要灵活设计,调动学生参与意识。2 在具体语言环境中加深生字词印象。)

(反思:入课慢是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常犯的错,不必要的铺陈过多,既让学生摸不着头脑,不明白教师意图,又浪费了时间,病根在于教学目标不明确。)

吾师提示:可去掉第1小环节,本身黑板上的书就给以大家暗示,没必要画蛇添足,直奔主题,更显精炼!)

二、读中质疑,读中探究,读中明理,读中感悟

(一)生质疑,梳理课文

1、师:在我们即将进入第二课时的学习时,你还有哪些问题想知道呢?看谁提的问题又多又好。 

2、师生交流问题。

生1:我想知道为什么方向错了,就不能到达楚国呢?

生2:为什么条件越好,离要去的楚国就越远呢?

生3:其实地球是圆的,一直往南走,也是可以到达的。

师:(随手画下圆)如果这是地球,楚国与魏国是相邻的两个国家,大致位置如此,如果向北很顺利就能到达,而向南则是方向相反,大家认为这样值得吗?既浪费了人力,财力,还有时间!

生:不值得,没有意义。

(设计思索:学贵有疑,为解疑而专心学,可见学生质疑能力培养是一项重要工程,因此,设计以学生提问作为进入本课学习的一个入口。)

(反思:当学生提出地球是圆的时,老师的解答好像也说得过去,然而有没有更好的处理方法,如告诉学生在当时的历史时期人们还并不知道地球是圆的,这一路上将经历多少艰辛是无法预计的,所以季梁才会如此劝告)

3、梳理核心问题

(1)简单问题随机处理,解决

(2)深刻问题可作记号,以问题为主线

师:让我们带着问题去学习这则寓言,在学习的过程中你的问号也许就能变为感叹号。

( 设计思索:以师生共同归纳出的核心问题为主线既能统一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又解决了问题自然也就理解了课文,同时这又是尊重了学生的学习主体意愿。)

4、读懂故事的开头和结尾

(1)师:季梁的朋友有个愿望,是什么呢?你知道吗?

那就让我们读读故事的开头吧!(第1—3自然段)

一般疑问句读法指导

a 季梁与朋友在路上相遇,

季梁问:你要到哪里去啊?(生尝试读)

b 指名读,注意问句的语气,师生合作练读

师:请你认真观察标点是:

生:问号

师:这是疑问句,向别人提问应该怎么读呢?

生练习读

师:请你说一个问句吧?

生1:为什么课文题目是‘南辕北辙’?

生2:你吃早餐了吗?

(反思:疑问句的提导应是上学期的内容,这里只需是复习,稍加提示,注意提问的语气即可。

或是在学生提问时先将问题写在书上,现在再次用疑问的语气读出来,就不会现得内容的脱节,唐突。)

师:哦,原来是想去楚国。愿望不错呀,魏国其实与楚国相隔不远,有小部分的国土还是相邻,应该不难到达吧!

可是结局却是……

(2)齐读文章结尾(第10自然段)

明明是很好的想法,可偏偏没有实现,真是可惜。让我们看看季梁最后的分析。

(二)、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并复述课文:

师:文中,季梁与朋友又进行了三次对话。边读边划出能帮助你读好的关键词。

1、指导读好第一次对话:(读好提示语的方法)

(1)出示内容:季梁(不解地)问:“你去楚国应该往南走,怎么反而向北奔驰呢?”

朋友说:“不怕,我的马好。”

(2) 去掉“不解地”,直接读:

季梁问:“你去楚国应该往南走,怎么反而向北奔驰呢?”

请比较有何不同?(对比感受语气的不同,明白…)

师: “不解地问”,读到这里,你能想象出季梁此时问的神情,动作吗?

生1:(摇着头)你去楚国应该往南走,怎么反而向北奔驰呢?

生2:(双手一摊,皱着眉头)你去楚国应该往南走,怎么反而向北奔驰呢?

师:你的表情非常到位,动作也很生动,请你做一次给全班同学看看,好吗?

生2再次朗读“你去楚国应该往南走,怎么反而向北奔驰呢?”配以动作,赢得了大家的掌声。

师:看了他的表演,你对‘不解地问’是不是有了更深的认识,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这句。

(3)  朋友是怎样回答的?想到什么?我们就试着模仿朋友的语气读读。

(4)  试着在“说”前加一个形容他说神情的词语,如可以加上“得意地”说:

季梁(不解地)问:“你去楚国应该往南走,怎么反而向北奔驰呢?”

朋友(得意地)说:“不怕,我的马好。”

请大家用恰当的语气再读读,体会季梁和朋友现在的想到什么,又是怎样说的。

生1:朋友(开心地)说:“不怕,我的马好。”

生2:朋友(自信地)说:“不怕,我的马好。”

(5) 师小结方法:

同学们,在朗读时,为了使我们更好的进入文中情景,体会人物心情,可以先细细体会“问”、 “说”、“想”等词前面的提示语,如果没有这些提示语,我们也可以试着加合适的提示语,这样我们的感情就更丰富了,不信你试试。

(设计思索:学习方法习得从来不是教师灌输的,在对话中,在学生个体切实体会中,在与同伴的学习活动中,一点点地相互影响模仿,内化为其自己的本领。)

2、与同桌合作读好第二次对话

(1)第一次对话后,季梁告诉了朋友路不对?朋友听了吗?

他继续劝朋友,请依照老师的方法读好第二次对话。

季梁(        )告诉他:

朋友(        )回答:

(2)同桌两人商量、合作加上适当的提示词。

生3:朋友(自以为是地)说:“不怕,我的马好。”

生4:朋友(自私地)说:“不怕,我的马好。”

师:请大家加入‘自以为是’神气来读读这句。而用上‘自私’对不对呢,朋友只是不明白,可不能说朋友自私呀。

(反思:鼓励学生加提示语有感情读本身设想应是不错,只是在具体操作时还应更细致,如在学生说了自己加上的词语后可再进一步追问其原因,只有结合了文中句子的语境,学生才能真正理解,准确地用语。提示语与后面语言应构成统一整体,才能实现设想效果。)

3、读好第三次对话

(1)

季梁再次(诚恳地)说:

朋友却(固执己见):

(2)联系句子理解:诚恳,固执己见

a   师:当朋友回答季梁‘没关系,我的旅费很多。’,季梁再次……

生:诚恳地说…

b  师生扮演角色,尝试读第三次对话,请观察“季梁”神情,请留心听他的语气,请用诚恳的语气读…再读他的话,想到什么?

像这样态度恳切,语言真诚,我们就可以说他:

(诚恳)

c 季梁劝了车上的朋友三次,那么这个人接受了吗?像这样总是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想法而不听别人意见的人,我们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他:(固执己见)

(设计思索:在重点词理解上,采取的是随文解词的方法。对某个词的诠释绝不能脱离其具体的语言环境,在文本中理解为第一步,在此时此刻下体会作者用此词的精妙之处,无形中为学生积累词语作了很好的铺垫,我们正处于“学语言用语言”阶段。 )

(3)而季梁的态度是那么的诚恳,看着渐渐远去的马车,季梁长叹一口气说:(进入角色后,有感而发)

(4)我们拿起课本一齐告诉车上的朋友:

生(齐):车上的朋友不明白 …… (齐读最后一段)

4 、师生合作分角色读好四次对话。(在音乐声中,全文整体回顾。)

(设计思索:

1 以指导读好第一次对话为例,总结出读好提示语和加提示语可以帮助我们将感情读到位,从而进入文中的人物角色中,鼓励学生在后面地与同学合作读第二次对话,自己读好第三次对话中反复练习,体会,从而真正掌握读好的方法。

2 学习方法习得从来不是教师灌输的,在对话中,在学生个体切实体会中,在与同伴的学习活动中,一点点地相互影响模仿,内化为其自己的本领。)

三、讲故事,演故事

师:下面让我们跨越时空,飞到古代去感受一下南辕北辙这则故事。

1、师生合作讲故事

师:老师的手上有个魔术棒,变变变,现在你们就是一位位小季梁,讲着一则故事:我乃魏国大政治家,思想家季梁,一日行至路上看到一件奇怪的事……

在老师的引导下复述了故事内容。

2、小组合作演故事:学生活动,熟悉课文内容后,合作表演故事:要求内容完整,仪态大方,鼓励用自己的语言来对话。

(设计思索:1 充分用好文本,此类短小有趣的故事设计中,把握好学生喜欢演故事的特点,为其提供展示机会。2 演的同时是对文本的再熟悉与再创造,巩固与创新同步。)

(反思:老师提示内容过多,没有给学生足够的空间独立去回顾课文内容。由于时间原因,第二环节在课堂中没有落实,省去。)

四、拓展升华,进一步感知寓意

想象故事结局,抽象感知“南辕北辙“带来的后果

师描述:季梁的这位好友,让技术高超的马夫驾着好马,带着很多旅费,一路向北,历经多么山川河流,跑了一天又一天,终于有一天他发现自己的马……车夫……旅费也……此时,他才感到后悔……

他会怎样想,怎样说……

(唉,我真是……如果早点听季梁的话,就不会这样了……)

生1:唉,我真是后悔呀,不该不听季梁的话。

生2:我真是后悔莫及!

生3:我不该背道而驰,不该南辕北辙!

师:是的,他后悔了,后悔自己的固执己见,南辕北辙!

(设计思索:文本内容的拓展不是漫无边际的空想,为了避免出现学生不切实际地乱编现象,教师有指向地提示“季梁朋友的处境相当被动,他后悔了……”进一步地将学生带入故事中,去感受人物心情,感知寓意。)

五、开阔语文课外舞台

1 续编季梁与朋友再次相遇时的情景

2与家人合作表演故事

(设计思索:语文学习的舞台是广阔的,只有当教师为学生创设说与想的机会,他才能发现这个舞台的魅力所在。)

整体构思:

低段语文课从浅处“读——说——背——演”入手,少点内容上支离破碎的分析,改变以往课堂上师问生答的单调、沉闷局面,在关注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的同时,更细致地感知学习者——孩子们!他们在课堂活动的参与程度与效度才是一节课成功与否最有说服力的,因此一切目标的落实应从孩子学习语文兴趣出发,符合孩子的认知规律,了解孩子的心理,调控学生情感,有张有弛,目标在自然融洽的氛围中轻松达成!为学生减轻负担,让课堂生动起来,彰显生命的活力!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