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最新黄大发 事迹 黄大发事迹简介5003篇(汇总)

最新黄大发 事迹 黄大发事迹简介5003篇(汇总)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19:41:40
最新黄大发 事迹 黄大发事迹简介5003篇(汇总)
时间:2023-04-03 19:41:40     小编:zdfb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总少不了接触作文或者范文吧,通过文章可以把我们那些零零散散的思想,聚集在一块。范文书写有哪些要求呢?我们怎样才能写好一篇范文呢?这里我整理了一些优秀的范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吧。

黄大发 事迹 黄大发事迹简介500篇一

这条全长近10公里长的水渠,绕过三重高山、穿越三处险崖,将山头清澈的山泉水源源不断地引到山脚下的草王坝村。人在渠上走,肩膀擦着崖壁,脚旁10公分就是刀削般的绝壁深渊,当地人把这条渠叫作“大发渠”。

草王坝村,地处贵州遵义平正仡佬族乡,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一直干旱少雨。眼下正值春耕,方圆几里地的村民只需搬开田间路旁的水渠拦石,清水就能哗哗地流进自家水田,甚至还能养上些稻田鱼。可过去这里根本不敢想象有一天能这样奢侈地用水。

草王坝村没有水源,全村1500亩耕地,大多数都是广种薄收的旱地,年人均粮食才100多斤,缺水使得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穷窝窝”。上世纪50年代,草王坝村遭遇大干旱,刚刚当选村支书的黄大发忍不下去了。

附近山里就有稳定的水源,但草王坝村却隔着数座高山,为了吃饱饭,黄大发有了一个惊人的想法,在山上凿渠,把水引过来。说干就干,黄大发带领数百位村民,背上炸药、钢钎和铁锤就上山了。

修渠最艰险的就是测量,村里想花钱请施工队来,可谁都不敢接,黄大发就自己干。首先要在如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上标出凿渠的高低位置,黄大发让人将绳索拴在他的腰上,从山顶上放下去,凌空悬在垂直的崖壁上做标记。山顶到谷底1000多米,就靠这条绳索维系着,掉下去就是粉身碎骨。

在黄大发的带领下,草王坝村村民一干就是13年,硬是在绝壁上开凿出一条10多公里的水渠,并打通了110多米的隧洞。1978年,就在水渠即将完工时,一场洪水将所有的心血毁于一旦。

13年的努力失败了,村民们气馁了,黄大发却心有不甘,已经50多岁的他跑到水利站去学技术。

1992年,干旱再次来袭,黄大发决定重新修渠。这一次,县里划拨了6万元和38万斤玉米支持草王坝村,57岁的黄大发带领村民们再次上山了。

这一次,黄大发请来了工程师,但是修渠的过程依然充满危险。

三年后,这条全长10公里的水渠终于修成了,清澈的山泉水没日没夜地流进了草王坝村的田间地头。

1995年,草王坝村第一次有了真正旱涝保收的稻田,年产量连年翻番,从10万斤猛增到80多万斤。

黄大发 事迹 黄大发事迹简介500篇二

在贵州遵义大山深处,共产党员黄大发用36年的时间,带领乡亲们在高山绝壁上凿出了一条清渠,养活了全村上千口人,为了这条渠,他从年轻小伙儿干到花甲老人,一生只为一清渠。

这条全长近10公里长的水渠,绕过三重高山、穿越三处险崖,将山头清澈的山泉水源源不断地引到山脚下的草王坝村。人在渠上走,肩膀擦着崖壁,脚旁10公分就是刀削般的绝壁深渊,当地人把这条渠叫作“大发渠”。

草王坝村,地处贵州遵义平正仡佬族乡,这里属于喀斯特地貌,一直干旱少雨。眼下正值春耕,方圆几里地的村民只需搬开田间路旁的水渠拦石,清水就能哗哗地流进自家水田,甚至还能养上些稻田鱼。可过去这里根本不敢想象有一天能这样奢侈地用水。

草王坝村没有水源,全村1500亩耕地,大多数都是广种薄收的旱地,年人均粮食才100多斤,缺水使得这里成为远近闻名的“穷窝窝”。上世纪50年代,草王坝村遭遇大干旱,刚刚当选村支书的黄大发忍不下去了。

附近山里就有稳定的水源,但草王坝村却隔着数座高山,为了吃饱饭,黄大发有了一个惊人的想法,在山上凿渠,把水引过来。说干就干,黄大发带领数百位村民,背上炸药、钢钎和铁锤就上山了。

修渠最艰险的就是测量,村里想花钱请施工队来,可谁都不敢接,黄大发就自己干。首先要在如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上标出凿渠的高低位置,黄大发让人将绳索拴在他的腰上,从山顶上放下去,凌空悬在垂直的崖壁上做标记。山顶到谷底1000多米,就靠这条绳索维系着,掉下去就是粉身碎骨。

在黄大发的带领下,草王坝村村民一干就是13年,硬是在绝壁上开凿出一条10多公里的水渠,并打通了110多米的隧洞。1978年,就在水渠即将完工时,一场洪水将所有的心血毁于一旦。

13年的努力失败了,村民们气馁了,黄大发却心有不甘,已经50多岁的他跑到水利站去学技术。

1992年,干旱再次来袭,黄大发决定重新修渠。这一次,县里划拨了6万元和38万斤玉米支持草王坝村,57岁的黄大发带领村民们再次上山了。

这一次,黄大发请来了工程师,但是修渠的过程依然充满危险。

三年后,这条全长10公里的水渠终于修成了,清澈的山泉水没日没夜地流进了草王坝村的田间地头。

1995年,草王坝村第一次有了真正旱涝保收的稻田,年产量连年翻番,从10万斤猛增到80多万斤。

黄大发 事迹 黄大发事迹简介500篇三

连日来,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对黄大发同志先进事迹的系列报道,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他被誉为“当代愚公”。黄大发是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草王坝村原党支书,从上世纪60年代起,带领全村干部群众,历时36年,绕三重大山、过三道绝壁、穿三道险崖,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千百年来滴水如油的历史。(4月25日 求是网)

基层是个大熔炉,可以淘汰一部分意志薄弱的年轻人,也可以成就小部分优秀的基层干部。36年,黄大发同志毅然选择了留下来凿渠,带领村民一步步实现着遥不可及的梦想。他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无悔奉献于草王坝村,没有轰轰烈烈的光辉事迹,只有那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

36年,成就了黄大发的平凡和伟大,他被誉为“当代愚公”,就是对他最高的褒奖。黄大发同志36年如一日,不忘初心,专心凿渠,难道他就不知道凿渠的艰辛。黄大发选择了凿渠,就意味着选择了艰险,简单的两个字,其中的寓意不是言语上的轻描谈写,更需要他在行动上去落实。

愚公精神,在黄大发同志身上得到了发扬光大。他选择了释放无悔青春,意味着他每天需要面对繁琐单调的基层工作,甚至是生命的巨大考验。恶劣的自然环境,物质上的匮乏,并不是精神上的空虚,他发挥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带领村民靠着锄头、钢钎、铁锤和双手,凿出一条长9400米的“生命渠”,结束了当地千百年来靠天吃水的历史,这种精神就是不畏艰险、克难攻坚的愚公精神。

可以想象的是,在辛苦的凿渠生活中,黄大发同志默默度过了36年宝贵时光,面对失败,勇于跟班学习;面对危险,率先站出来;凿渠不止,奋斗不止。他从一个20岁出头的毛头小伙,变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以愚公移山的豪情斗志,用一生丈量了他和草王坝人的长征路。

雄鹰痛苦再生,获得了30年搏击长空的新的利器。当人们仰望长天,赞美雄鹰的时候,大概没有想到它的这番苦难。36年的凿渠生活,在黄大发同志的身上始终释放着不畏艰险、克难攻坚,以信仰打通小康路上的愚公精神,正是这种精神引领着草王坝村人奋勇前进,与大山较劲、与贫困较劲,完成了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走出了一条脱贫攻坚的不屈之路。(胡喜庆)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