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 连钢(优秀9篇)

2023年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 连钢(优秀9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17:56:12
2023年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 连钢(优秀9篇)
时间:2023-04-03 17:56:12     小编:zdfb

当我们备受启迪时,常常可以将它们写成一篇心得体会,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我们如何才能写得一篇优质的心得体会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心得体会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 连钢篇一

“在自动化码头创造世界纪录的路上,我们经历了三次亮剑。”李波表示。

第一次亮剑:

开港时桥吊单机效率突破每小时25自然箱

自动化码头从1993年在荷兰起源,到“连钢创新团队”项目组成立时的20__年,已发展了20年。但开港的桥吊单机效率始终没有突破每小时20自然箱。

“那个时候,我在项目组负责业务流程设计和集成测试工作,这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开始由于没有经验,第一个堆场的集成测试用了整整15天,”李波说,“当时整个人都傻掉了。”

为了赶进度,整个“连钢创新团队”都拼了,连续十几天吃住在单位,白天在现场测试、记录问题。晚上就聚在一起查看系统代码,逐项讨论测试案例和测试方法,全速推进测试工作。第二个堆场53个流程、1200个测试案例他们只用了7天,第三个堆场仅仅用了3天。接下来,就开始多线作战,多个堆场同时开展迭代测试。

20__年5月11日,自动化码头正式开港运营,在船长366米、载箱量13000箱的“中远法国轮”作业中,所有操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桥吊单机效率达到了每小时26.1自然箱,一举打破了自动化码头开港作业效率不过20的魔咒。

第二次亮剑:

自动化码头作业效率勇创世界纪录

“自动化码头开港后,我们不断完善系统功能,不断优化作业流程,让这个码头更加聪明和健壮。”李波介绍,比如,为了压缩桥吊作业循环时间,将最普通的抓箱、放箱两个操作,又细分出十几个环节,然后来到现场,拿着秒表,站在50多米的高空,在海边零下10几度的环境中,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测算,一秒钟一秒钟地细抠,一点一点地优化,不断提升作业效率。

20__年12月3日,在“以星芝加哥”轮作业中,“连钢创新团队”一举创出单机平均效率每小时39.6自然箱的新纪录。

第三次亮剑:

将“中国速度”提升到全新高度

一次次的加速,一次次的超越,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成为世界单机作业效率纪录的“粉碎机”。

20__年12月17日,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连钢创新团队”再创佳绩:在107#泊位“德翔普南”轮作业中,桥吊单机作业效率达到47.6自然箱/小时,全面超越今年4月份创造的44.6自然箱/小时的骄人成绩,第六次刷新自动化码头装卸世界纪录,将“中国速度”又提升到一个全新高度。

20__连钢创新团队事迹心得2

作为山东港口青岛港“连钢创新团队”核心成员,吕向东是山东港口劳动者的代表,是奋进新时代的典型,他用创新、奋斗、坚守展现了新时代山东港口劳动者之美。

今年49岁的吕向东现为山东港口青岛港全自动化码头工程技术部副经理、轨道吊经理,是“连钢创新团队”核心成员之一,全程参与规划、设计并建设了自动化码头一、二期工程。

入港28年来,吕向东一直从事集装箱大型机械设备的维护管理工作。他工作认真负责,坚持几十年如一日对技术勤于钻研、精益求精,自主创新,把岗位当成责任,把工作当成事业,先后荣获青岛港集团“自动化码头建设杰出贡献奖”、青岛港集团“创新先进个人”、山东省港口集团“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他完成的成果获得中国航海学会、中国港口协会等行业特等奖2项、一等奖4项以及青岛市创新成果等多个奖项;获得19项国家专利,发表论文7篇。同时,结合自动化码头建设和设备运维方面的经验,参与完成了《集装箱门式起重机远程控制系统技术条件》团体标准,正编写企业标准8项,用实实在在的创新业绩践行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 连钢篇二

从高处俯瞰,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四周悬崖峭壁,如同在“天坑”之中。下庄村村委会主任毛相林说,在没修公路前,村里交通闭塞,到县城就要花3天时间。

毛相林:我们这个地方没有公路,不光只是穷,连生命都没有保障。在一九八几年的时候,我们有一个年轻小伙子,二十几岁,受伤了。我们用了三天时间,我们都没有(把他)送到医院,最后死去,这个事情对我的触动很大。

1997年,毛相林开始带领村民在悬崖峭壁上修路。没有钻机,村民们就腰系长绳,趴在箩筐里,吊在几百米的悬崖上打炮眼。毛相林说,当时全村青壮年吃住在工地,用钢钎撬,用雷管炸,硬是凿出了近8公里的“天路”,打破了“天坑”般的围困。而毛相林明白,道路通了,下庄村要发展,还得靠产业。在多方考察学习后,毛相林带领村民们陆续发展起柑橘、西瓜以及乡村旅游产业。

下庄村村民刘时琼:我们这个西瓜成熟以后,就有人上门来收。像我们这种,一般可以卖两三千块钱左右,种得多的可以卖六七千块钱。

如今,下庄村实现整村脱贫,人均年收入近万元。毛相林说,从开凿“绝壁天路”到打赢脱贫攻坚战,下庄村靠的是不畏艰险、不怕牺牲的精神,下庄精神将激励下庄人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毛相林:在最难、最险的地方,我必须要以身作则,带头冲到前面去。路修通了,实现了我一个愿望,带领大家致富,才是我最终的梦想。

毛相林带领乡亲们发扬新时代的“愚公精神”,打通天路,走上致富路。只要党员干部冲锋在前,苦干实干,就一定能取得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终胜利!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 连钢篇三

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号医院船为和平而生,向和平而去,近年来多次圆满完成海上伤病员救治后送、重大灾害应急救援、国际人道主义医疗救助等任务,受到国际社会广泛赞誉。

白色船体,喷涂红色“十”字标识,在日益壮大的人民海军序列中,和平方舟是人民群众心目中那只亲切可爱的“大白”。

浪花掠过3大洋,足迹远赴6大洲43个国家和地区,在一双双期盼的眼神中,和平方舟是一支最值得信赖的和平力量。

行遍祖国海疆,保障演习护航,在向海图强的春潮中,和平方舟是不可或缺的远洋卫勤力量。

和平方舟是生命之舟。她在疫区逆行,在灾区冲锋,在危难中点燃生命之光。人道、博爱、奉献,和平方舟共展开各类手术1400多台次,将一批濒临死亡的患者拯救回来。先后有6名婴儿,经过中国大夫的努力施救在和平方舟上顺利降生,他们被分别取名叫作和平、中国、友谊……

和平方舟是和平之舟。没有舰炮,没有导弹,没有鱼雷,和平方舟满载着医术精湛的中国军医,还有病患急需的药品。除了治病救人,和平方舟还广泛宣传“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发展不称霸”的原则立场,热情邀请军地医疗工作者、医学生上船参观,组织联合演练,毫无保留地开展技术交流,为当地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医疗队。

和平方舟是友谊之舟。中国军人用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军政要员、民众和华侨的信任与尊重,与到访国家人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有的国家出动军舰、军机前出护航,有的民众为医生们带来了自家种的花生和烤的木薯。有一次和平方舟离开肯尼亚时,岸上突然出现了一支插着五星红旗的摩托车队,沿着海岸线追赶送行。

和平方舟是文化之舟。24万余海里的航程,和平方舟开展了100多场次的文化交流活动,详细介绍传统中国和当代中国,为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信仰的人讲了一路中国故事。和平方舟,成为靠泊地很多青少年了解中国的窗口。“我长大了要去中国看一看”成为一代年轻人的梦想。

中国之舟,为和平而来。忠诚使命,建功海洋,和平方舟处处践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理念,履行中国军队维护世界和平的庄严承诺,必将在深蓝大洋继续奏响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谐乐章。

20xx年11月1日,中国海军和平方舟医院船首次访问多米尼加。图为和平方舟缓缓驶进圣多明各港。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 连钢篇四

重庆日报记者近日乘车从巫山县城出发,在群山中颠簸了近两个小时才到达下庄村。20多年前,毛相林带领村民开凿的天路顺着山势蜿蜒而下,路的一侧连着绝壁,一侧临着深渊,颇为壮观。

不高的个头、花白的头发——再次见到毛相林,他的脸上又多了几道皱纹。几年前,记者就曾来到下庄村,对毛相林绝壁凿路,带领村民“愚公移山”的事迹进行过深入报道。此次故地重游,毛相林已是年近花甲的老人。

“下庄像口井,井有万丈深;来回走一趟,眼花头又昏。”年轻时,毛相林最爱哼唱这首祖辈传下来的歌谣。正如歌谣中描述的一样,下庄村坐落于“天坑”之中,20多年前,这里不通公路,村民出村要手脚并用,翻过一道落差上千米的悬崖。

1997年,时任下庄村支书的毛相林坐在海拔1300米的山崖上,望着天坑中的下庄,心里腾起了修公路的打算。可当他说出自己的计划时,村中反对声却不少,原因很简单——修路要钱,村里拿不出。

毛相林不甘心“坐井观天”,他偷偷挪用了母亲的700多元养老钱,作为第一笔修路资金。在其带领下,村民们东拼西凑,5天时间共筹集了3960元,再加上毛相林以个人名义向信用社贷款的1万多元,下庄村民第一次向大山、向闭塞发起了挑战。

这年秋天,毛相林和村民们没日没夜地泡在工地上。大部分路段要在悬崖绝壁上开凿,没有任何机械设备,他们就用最原始的方式——将红绳缠在腰间,在半山腰荡着“秋千”勘测;用钢钎凿孔、铁锹铲土,然后填上炸药,劈山开石。

20__年,一条2米来宽、全长7.9公里的绝壁天路终于修通了,竣工那天,村民们买来长长的鞭炮,炸得震天响。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 连钢篇五

学校是建起来了,如何留住孩子却成了难题。

为留住这些学生,家访成了张桂梅最重要的工作。去有些学生家的路太难走,连车都租不到,只能徒步前往。一个假期甚至两个假期,即便马不停蹄,张桂梅也只能走访完一届学生的家庭。尽管如此,她依然坚持,“无论如何,我一定要亲自到每一名学生的家里去看看。”

一次家访,到了山下,司机告诉张桂梅,车上不去了。学生的家在山顶,仅有一条不到半米宽的山路,路的一边是万丈悬崖,走路的话需要6个小时。为了节省时间,张桂梅搭乘乡政府工作人员的摩托车上山。“当时坐在车上,我都不敢低头,摩托车稍微歪一点,就会跌入悬崖粉身碎骨。”想起当时的场景,张桂梅至今心有余悸。

学生下山来接她,在半山相遇时,张桂梅第一句话就问她,“你为什么要回这儿来啊?你怎么还老想回这儿啊?这地方你怎么回来的啊?”女孩低着头淡淡地说,“老师,我不回来,我上哪儿去啊?”张桂梅无言以对。

这样的家访已持续11年,覆盖学生1345名,行程近11万公里,张桂梅摔断过肋骨、迷过路、发过高烧,还旧病复发晕倒在路上……可正是这一次次的家访,更加坚定了张桂梅将女子高中继续发展下去的信念。她不希望山里的孩子因为没能接受教育,在不到15岁的年纪就结婚生子,然后将缺失文化带来的无知和贫困又一代代传下去……

学校创办初期各方面都很艰难,整个学校只有一栋教学楼,没有食堂、厕所,学生和女教师挤在教室里睡觉,男教师睡在楼梯间。由于学校的院坝没有硬化,风一吹,整个校园满是灰尘,老师每天下午五点半还得清扫校园。

女子高中建校半年时,17名老师,9人辞职,只剩下8人。

张桂梅坐在学校的旗杆下抹泪:“怎么办?学校是不是办不下去了?”哭完后,她回到办公室去整理学校的档案时意外地发现,留下的8名教师中,居然有5名是党员,加上自己,学校有6名党员。

“只要有党员在,就没有办不成的事。”张桂梅心中暗想。“我说咱们开始重温入党誓词。我们没有钱,就在二楼画了一个党旗,把誓词写在了上面。我们宣誓,没宣誓完,全哭了。”

从那之后,学校开始了军事化管理,每件事都被张桂梅严格限制在规定时间内。看似有点残酷,但她们对得起自己肩上这份责任和使命。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 连钢篇六

陈俊武院士70年矢志报国的决心、献身科学的追求、著书育人的热情、无私奉献的品格,感人至深,催人奋进。要深入持久学习陈俊武院士灵魂里的忠诚、骨子里的担当,把“小我”融入“大我”,坚定信念、埋头苦干、勇于登攀,把本职工作做得更好,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推动公司全面可持续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曹操的《龟虽寿》,我最喜欢的当属“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正如陈俊武院士一样,不管时代如何变幻,他始终站在科研前沿,站在国家最需要的地方,这样的时代楷模值得我们认真学习。

学习陈俊武同志热爱祖国,忠诚事业的家国情怀。翻看陈老的履历,70年的职业生涯始终围绕着两个字:石油。1946年,正读大学二年级的陈俊武到抚顺参观,第一次见到了日本人留下的煤制油工厂,中国石油工业落后、处处受制于人的窘况对他产生了巨大冲击,心中当即立下志愿:挽弓当挽强,一定要投身石油工业,用己所学为国家和民族振兴贡献力量。大学毕业后,他拒绝了留在沈阳工作的机会,如愿进入辽宁抚顺矿务局工作,成为人造石油厂的一名技术员。他一头扎进车间,与技术专家和老工人一起克服重重困难,凭借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勤奋严谨的工作作风,逐步成长为一名青年技术骨干。急国家所急,想国家所需,这是他最初的信念,始终不改。

学习陈俊武同志精细严谨,精益求精的求实作风。 1968年冬,为解决胜利炼油厂新建的120万吨/年催化裂化装置催化剂大量跑损的难题,陈俊武带领攻关小组来到黑龙江大庆,冒着零下30摄氏度的严寒,爬上大庆炼油厂30多米高的催化裂化装置两器平台,监测反应器、再生器运行情况,记录流态化数据。手冻僵了,脚冻麻了,钢笔也冻得写不出字了……但工作仍然要继续,为了方便对比分析,他又和同事辗转来到抚顺石油二厂催化裂化装置区,收集第一手资料,对三个装置的流态化数据反复对比,找出了催化剂大量跑损的原因,总结出现场操作要点,进而提高为迄今仍然采用的催化裂化装置流态化测试理论和方法。精细严谨,精益求精,是他不变的初心,一直坚持。

学习陈俊武同志勇于超越,开拓创新的担当精神。20世纪80年代初期,陈俊武带队成功研发了新型的同轴式催化裂化装置,兰州炼油厂联系陈俊武,希望采用洛阳炼油实验厂的同轴式技术,建设一套年加工能力50万吨同轴式流化催化裂化装置。但是,上级主管部门有人从技术角度对设计方案的安全性提出质疑,建议改变装置的布置形式。陈俊武清楚的知道,如果该方案被否定,这项新技术也就失去了一次上台阶的机会,当“出了问题谁负责”这个问题被提出时,他坚定地说:“如果出了问题,我陈俊武负责!”最后,陈俊武的设计方案获得通过。1982年,凝聚着他和团队心血的兰州炼油厂这套装置顺利建成投产,不仅当年就收回了4000多万元的投资,而且把我国炼油技术水平向前推进了一大步。勇于创新、敢于担当,是他永恒的初心,默默坚守。

学习陈俊武同志淡泊名利,甘为人梯的高尚品格。中国炼油技术不断进步,但缺乏系统性著作,难以满足技术人员学习需要。1990年起,陈俊武潜心编撰《催化裂化工艺与工程》一书,20年间出版再版3次,直到20__年第三版出版发行,业内人士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未来市场的竞争实质是科技实力的竞争,必须首先提高科技人员的整体基础理论水平和科技素养。”陈俊武愿做科研人员攀登科学阶梯中的一级,承上启下育人才。他打破门户之见,开办了一个有独特教学方式的高级研修班,让来自我国石油化工领域的优秀学员接受高水准的“魔鬼训练”。当年研修班的许多学员,如今已经成长为石化行业的技术专家。淡泊名利、甘为人梯,是他传承的初心,奉献终生。

70年至诚报国,92载岁月如歌,他叫陈俊武,他说“中国需要”是我永远的初心!我们作为新时代的开拓者,我们要像榜样学习,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 连钢篇七

“挪达,拉祜库马西。(你好,我不会说拉祜话。)”

11月的一天,澜沧县竹塘乡云山村蒿枝坝组。

推开一户村民家的门,一位65岁的老人说了这样一句开场白。拉祜族老乡眉眼一笑,回了一句“汉巴库马西(我不会说汉话)”,热情地把来人迎进家。

这是朱有勇5年来使用最多的常用语。

5年前,精准扶贫的战役正在中国大地铺展。朱有勇所在的中国工程院,结对帮扶西南边陲的深度贫困县——普洱市澜沧县。

贫困人口16.67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41%,澜沧县扶贫任务艰巨,是云南决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院士扶贫”谁来牵头?在中国工程院召开的专题会上,刚满60岁的朱有勇院士自告奋勇:“我年轻,我来干!”

朱有勇和同事们很快来到澜沧县。然而行走在竹塘乡多个村寨,目之所及却这样揪心——篱笆房、茅草房四处漏风,一个火塘、几件炊具、一堆玉米和一两头猪就是一户人家的全部家当。

这让他想到小时候的生活情景。

1955年,朱有勇出生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个旧市一个农村家庭。贫穷和饥饿让他生出通过努力让乡亲过得好、让庄稼长得好的强烈愿望。

“这个地方不该这么穷。”朱有勇发现,澜沧县生态环境良好,光、热、水、土壤条件优越,这么好的资源禀赋,却深陷贫困。

朱有勇感到深深的内疚,“我们亏欠农民的太多了,我们是党和人民培养的,是我们来晚了……”

可村民们一开始并不大领情。

走村入户调研时,很多拉祜族人开口就是一句话:“给我点钱吧,给点钱我就脱贫了……”

朱有勇很急,给钱给物哪是长久之计?“等靠要”观念更要不得。他明白,要想让村民相信真能带领他们摆脱贫困,就必须走到农民心里,和老乡打成一片。

朱有勇从零起步,开始学习拉祜语,慢慢地掌握了一些日常用语。他说,“更管用的还是喝酒,能跟村民喝上酒,那就肯定能打成一片。”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 连钢篇八

“他是农民教授,亦是农民院士,把农民装在心里,把学问种在田里,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他牢记初心和使命,以共产党人的担当和攻坚精神,助力云南人民脱贫致富,在云岭大地上唱响了脱贫攻坚的时代最强音。”昆明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黄风感慨地说,朱有勇院士是我辈之楷模,是祖国之荣光。

“新时期的农业科学家是什么样的?朱有勇院士用他全心全意为农民服务的言行给出了响亮回答。”昆明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临床二大班的黄胄表示,要将朱有勇院士精神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不断传承和发扬光大,让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一起学时代楷模,做优秀青年。

云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播音与主持艺术专业学生杨俊涛说:“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向朱有勇院士学习,增强自己的道德责任感,努力成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积极、最活跃、最充分的青年先进代表。”

云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的杨舒涵认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深刻诠释了科学家、科学成果应该如何为人民服务,也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工作提供了优质、可行的思路和方法。作为青年学者,一定要用行动示范解决顽疾,而非只是对老百姓纸上谈兵,务必戒除功利之心服务人民,未来的路,怀揣敬仰,踏实前行。

“朱有勇院士把论文写在了祖国的大地上。”云南民族大学体育学院教授寸亚玲表示,将以朱院士为榜样,继续立足本职,开拓进取,用自己的光和热照亮他人。

云南农职学院园艺技术二班学生李昊表示,朱有勇院士的先进事迹极大鼓舞了农业院校的学生,未来一定要努力掌握好专业知识,把青年学子的青春汗水和报国之志写在大地上。

“观看完朱院士的事迹后,我脑海中最先浮现的一个词就是‘无私’,他用自己的一身绝技造福一方百姓,不图名不图利,他常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比写在纸上更有价值,看到自己的科技成果漫山遍野开花结果,心里的欣慰,是发表论文无法比的!”云南中医院大学党委宣传部陈楠提出,作为高校的一名工作者,应当做到心中有责任、肩上有担当、身上有功夫,守正创新、积极作为,积极投身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

时代楷模连钢创新团队心得体会 时代楷模 连钢篇九

20__年5月11日,全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在青岛港诞生,开港作业便达到单机效率26.1自然箱/小时,之后这个世界纪录被6次刷新。2020__年底,单机效率已增至47.6自然箱/小时。

20__年11月,青岛港自动化码头二期“全球首个5g智慧码头”开港运营,再次以“中国速度”震惊世界航运界。

“我们从零起步,靠的是做到极致的工匠精神和群策群力的团队协作,每一次突破都值得铭记。”张连钢说:“世界纪录不是任何人施舍给我们的,是全体队员不断超越自我、拼命干出来的!”

“仅流程测试案例就编写了5000多个,反复测试十几万次。”“连钢创新团队”项目经理窦亮说。在一次测试中,他们发现某处系统功能出现异常,但疑点有数百个,大家按流程一点点回溯,连续一周每天干到凌晨,最终找到了问题点。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有段时间,agv(自动导引车)“死锁”情况频繁出现,李永翠和同事们用了几个月,分析了上万条工作日志,从中归纳了十几种“死锁”类型,最终成功“解锁”;负责操作的朱文峰、王吉升、隋晓等对100多个流程反复修改十几稿;负责作业的李波、管廷敬、耿卫宁等做了40多个闸口方案……

开港至今,“连钢创新团队”推出了一连串耀眼的“全球首创”:全球首次研制成功机器人自动拆装集装箱扭锁;全球首次研制成功轨道吊防风“一键锚定”装置;全球首创自动导引车循环充电技术;全球首个氢+5g智慧码头……而且,经过173次的动态优化,自动化码头管控系统已经越来越“聪明”。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作业组负责人李波清楚地记得,自动化码头运行后不久,鹿特丹世界门户码头的考察团来到青岛港,提出要到自动化码头作业现场看看,并且要求拍照、录像,很明显就是想检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的“成色”。

“给他们拍,让他们看!我们的技术,仅凭拍照和计算是学不走的。”李波向张连钢汇报后得到了这样的答复,自动化码头行云流水般的作业征服了曾经世界第一大港的同行。

截至目前,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已受理和授权专利124项,取得软件著作权14项,发表论文70余篇,核心技术掌握在团队自己手中,这就是张连钢自信从容地让国外同行随意拍照的底气所在。

20__年,从不邀请亚洲港口参加的全球自动化码头峰会主动邀请“连钢创新团队”分享建设经验,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同时获评“全球自动化码头最佳效率奖”。自码头运营以来,已接待来自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的4万余人次,成为展现中国智慧的亮丽名片。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