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教职工,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我们该如何写一篇较为完美的教案呢?以下我给大家整理了一些优质的教案范文,希望对大家能够有所帮助。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一
1.了解谷穗、谷子、米、粉之间的关系,知道这是我们每天的重要食粮。
2.乐意观察完整植株,知道它是植物,名水稻,谷子是其种子。有爱惜粮食的意识。
稻穗、谷子、米粒、米粉、米糕、水稻植株
1.请幼儿自由观察桌子上提供的谷子、米、米粉,鼓励大家仔细看看、摸摸、闻闻,说说它是什么?从哪儿来?(教师不要马上肯定或否定幼儿的发现和回答)
2.观察稻穗。
1)在每桌上提供四棵稻穗,让幼儿看看它是什么?与米、谷子、米粉对比,说说和哪种是一样的。
2)留下谷子与稻穗(教师暂时收走米和米粉),请幼儿对比观察,发现了什么?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弯下来?在幼儿表述中区分“一个稻穗”和“一粒谷子”。
3.幼儿剥谷子。请幼儿边剥边告诉组内同伴自己的发现,激发孩子的兴趣,发现米粒与谷子的不同,并鼓励幼儿把剥出来的新米放入口中咀嚼,品辨,自由发表感受。
4.观察植株。
提供一株完整的水稻让幼儿看稻穗与植株的关系,从找根、茎、叶、果实的过程中,了解穗长在顶端、谷子是稻的种子。
5.品尝点心。
品尝、了解米和饭的关系。吃米糕,了解米与米粉的关系。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二
1. 引导幼儿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2. 体验观察探究蜗牛的乐趣,萌发关注、喜爱蜗牛的情感。
3. 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4. 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观察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
蜗牛视频、关于蜗牛ppt。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你见过蜗牛吗?你见过的蜗牛是什么样的?
——谁能把你见过的蜗牛画出来,并告诉我它的身体名称吗?
——我们先看个小短片,再来看看这个小朋友画的完不完整。
二、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蜗牛外形特征。
——观看完视频,请幼儿说说自己的`发现。
——教师总结:蜗牛背上有一个壳,头上有触角,眼睛长在触角上,身体是软软的,有点透明。
三、出示ppt《蜗牛》,介绍蜗牛的身体及名称。
——关于蜗牛的壳,你有什么发现呢?(蜗牛壳上有旋转的线——螺线)
——出示蜗牛壳图片,观察(从蜗牛壳中间的螺线向右顺时针旋转的螺线叫右旋,从蜗牛壳中间的螺线向左逆时针旋转的螺线叫左旋。)
——我们再来看看蜗牛的头,它有几对触角?它的眼睛在哪里?——蜗牛的嘴巴在哪里?你知道它喜欢吃什么吗?(蜗牛是世界上牙齿最多的动物,它的嘴大小和针尖差不多,但是却有26000多颗牙齿。在蜗牛的小触角中间往下一点儿的地方有一个小洞,这就是它的嘴巴,里面有一条锯齿状的舌头,科学家们称之为“齿舌”。)
——蜗牛是怎样行动的?(蜗牛利用“足腺”分泌粘液,减少摩擦,蠕动腹足移动。)
四、分享寻找蜗牛的经验,并讨论蜗牛喜欢居住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小朋友,你没有有抓过蜗牛?你是在什么地方找到的?
——教师总结:早晨潮湿的树丛中、下雨过后的草丛或墙面、,潮湿的墙角、潮湿的的花盆下都可以找到蜗牛,看来蜗牛待在比较阴暗潮湿的地方。
——最近小朋友有见到蜗牛吗?你一般都是在什么季节见到蜗牛的?(蜗牛要冬眠和夏眠)
——请幼儿观看视频,了解蜗牛是怎样冬眠、夏眠的。(蜗牛分泌一种黏膜把壳的开口封起来,此膜硬化后便形成一道保护身体躯体的膜,可防止外物侵入。这层硬膜具有轻微的透气性,使蜗牛能够呼吸而生存下去。同时,任何水分都很难经此而散失。)
和孩子们一起寻找夏眠中的蜗牛,用放大镜仔细观察。
本节活动中,孩子们通过观察视频、图片,来了解了蜗牛的外形特征及爬行方式,并了解蜗牛的生活环境。本来本节课打算带孩子们一起用放大镜观察蜗牛,但因为现在是夏季,大部分蜗牛已经夏眠,不好找到了,所以没有让幼儿用放大镜观察。
改进措施:
在区角中投放放大镜与小蚂蚁,请幼儿观察放大镜下蚂蚁的样子,并把观察到的蚂蚁画下来。
小百科:蜗牛并不是生物学上一个分类的名称,一般是指腹足纲的陆生所有种类。一般西方语言中不区分水生的螺类和陆生的蜗牛,汉语中蜗牛只指陆生种类,而广义的蜗牛还包括巨盾蛞蝓。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三
1、有良好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能根据动物细部特征来辨别动物。
2、了解部分与整体的关系,通过拼图等游戏活动了解动物特征,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
3、有积极探索的欲望,能大胆的猜想,并萌发爱护小动物的情感。
1、游戏用转盘、森林背景的课件。
2、动物各部分图片、动物拼图、声音素材。
1、教师带领幼儿走进大森林的场景中。引导幼儿观察大森林的场景:“小朋友,我们现在来到了大森林,大家看看大森林里漂亮吗?里面有什么?”让幼儿通过观察,增强幼儿对本次活动的兴趣,激发幼儿的好奇心。
2、提问:“大森林是谁的家呢?”引导幼儿说出自己已经认识的动物名字,加深幼儿对动物的印象,激发幼儿对动物的喜爱之情,并使幼儿了解大森林是小动物的家,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感。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1、游戏:《玩转盘》转盘上是一些幼儿认识的动物的头部、尾部图片。教师出示大转盘,请幼儿自己将转盘的指针转起来,指针指到哪个动物,即说出动物的名字。提高幼儿的动手能力,初步学习推断的方法,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同时,帮助老师了解幼儿对动物的认识程度。
2、游戏:《辩声音,学姿态》
(1)课件中播放动物的叫声,让幼儿猜是什么动物,并作模仿。猜对的.话课件呈现该动物的图片。
(2)一幼儿模仿该动物的走路、活动的姿势体态,让其他幼儿猜测是什么动物,最后一起模仿。
3、游戏:《找动物》请幼儿将老师藏在大森林里的动物部分图片找到,这些动物并不是完整的,有的是动物的身体、有的是动物的脚、有的是动物的头。在找到后,还要推断出它是谁,然后告诉大家自己找到了什么动物。通过幼儿的寻找活动,培养幼儿细致的观察能力,以及喜爱科学活动的情感。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一位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通过讲述自己找到的动物,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
4、将动物的部分卡片送到小动物的家里。教师将动物的完整图片展示出来,让幼儿通过自己手中的部分动物卡片找出相应的动物图片,进行对应摆放,了解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进一步加深幼儿对动物的认识和了解。
——《拼图游戏》请找出相同动物图片的小朋友,合作将动物的各部分拼成一个整体的动物。通过操作活动,能观察到动物的分割部分的特征,并能相互配合进行拼图,将动物图片拼完整。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尝试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合作能力。
在区域活动中投放各种动物拼图,让幼儿在游戏中巩固所学内容。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四
在区域活动中,我投放了锁头和钥匙,孩子们特别感兴趣。玩锁的过程就是孩子们探究、比较操作、提高协调能力的过程。在此基础上,我组织了本次活动。
1、喜欢玩开锁游戏,体验探索活动的乐趣。
2、能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将钥匙与锁进行匹配,并将锁打开。
3、初步了解锁与钥匙之间大小、图案对应关系。
物质准备:
1、各类锁和钥匙若干(大小,颜色,品牌不同)。
2、生活中各种锁的.多媒体资料。
3、自制宝盒
经验准备:有玩匹配游戏的经验。
(一)谈话:锁 (激起兴趣)
1、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锁?
2、这些地方为什么会有锁?
教师小结:有了锁,就可以保护我们的财物,我们的安全,保守我们的秘密
3、ppt了解生活中的各种锁。
(二)、探索活动
1、第一次尝试开锁。
幼儿尝试自己找钥匙开锁,在操作中尝试总结成功开锁的经验。
2、分享交流:成功经验1:按照锁和钥匙的大小进行匹配。
成功经验2:按照锁和钥匙的品牌进行匹配。
3、第二次尝试开锁
开锁比赛:将各种钥匙和锁混合放在一起,幼儿尝试使用总结的方法进行配对开锁,在规定实践内,看谁开的锁头多。
(三)游戏:开箱取宝
幼儿合作,共同打开锁箱取宝,体验成果的快乐。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五
1.能对滚动的物体产生兴趣,在操作过程中喜欢积极地观察和比较。
2.探索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以及物体滚动路线与物体形状之间的关系。
箩筐若干、会滚动的物体:海洋球、皮球、薯片桶、一次性纸杯等;不会滚动的物体:各种形状纸盒、各种形状积木等。
一、第一次自由探索,发现滚动物体的形状特征。
1.教师出示一皮球,问:这是什么?它可以怎么玩?引出皮球的滚动(教师操作)。
2.除了球可以滚动以外,还有什么东西也可以滚?幼儿自由回答。
(教师根据幼儿的回答进行分类,如果提到球类的,教师抓住突出点“除了球类还有什么东西可以滚?”,如果提到自己,“是的,我们自己借助自身的力量也可以滚”等)
3.今天,老师给你们准备了许多的玩具,有一些是会滚动的,有一些是不会滚动的,我们一起去玩玩,试试哪些东西可以滚动,桌子上有两个箩筐,你玩好后,请会滚动的放在打勾的箩筐里,不会滚动的放在打叉的箩筐里。
提出操作要求:桌上的每样东西都要玩一玩,大家轮流玩,玩的时候请到桌子后面空的地方玩,不要到前面来,注意安全,可以吗?玩好后告诉老师你的发现。
4.幼儿自由探索,教师指导,并且在快结束的时候提醒幼儿将会滚动的和不会滚动的物体分放在两个箩筐内。
5.第一次分享交流:
提问:
(1)你刚才玩了什么?你发现哪些物体可以滚动,哪些物体不可以滚动?为什么?(幼儿回答,教师拿这个物体进行滚动,验证此物体是否可以滚动)
(2)教师拿皮球和方形积木让幼儿进行形状上的比较,从而得出物体滚动的条件,教师小结:会滚动的物体,每个边摸起来都是圆圆的,没有角。(当幼儿回答不出答案时,教师请幼儿用手摸一摸,初步感知“角”的概念)
二、幼儿第二次自由操作,发现物体的形状与滚动的路线之间的关系(教师将不会滚动的物体拿走,每桌放2个海洋球、2个杯子、2个薯片桶)。
1.师:这些都是会滚动的东西,如果我们轻轻的`一推,它们滚动的路线一样吗?幼儿自由回答。现在请你去试一试,待会把你的发现告诉我。
2.幼儿自由去探索,教师指导。
(1)提问:你刚才玩了什么?它是怎么滚动的?它的滚动路线是什么样子的?(直线、绕圈、方向不定)请回答的幼儿上来验证自己的说法。
(2)每说到一种形状的物体,教师小结:像杯子这样,有一边大一边小的圆形的物体叫做圆锥型,圆锥型的物体不管你往哪边推,它的滚动路线都是绕圆。像薯片桶这样上下两个一样大的圆形的物体,我们叫做圆柱体,它的滚动路线和球型的是一样的,都是直线。
三、延伸活动:
师:刚刚我们发现了那么多的物体都会滚动,那生活中还有什么东西会滚动呢?滚动有什么作用?滚动让我们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让我们带着问题,一起回家去找一找,试一试吧!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六
1、幼儿通过活动初步了解青蛙的生长过程。
2、知道青蛙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幼儿保护青蛙的情感。
教学重点: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
教学难点:小蝌蚪变青蛙的操作步骤
1、小蝌蚪成长过程操作卡(人手一份)
2、多媒体课件
1、导入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1)师:你们听到了什么声音?
(2)模仿青蛙的叫声。
(3)师:你们见过青蛙吗?谁知道青蛙是什么样子的?
2、出示青蛙和蝌蚪的图片,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主要特征。
(1)出示青蛙图片,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青蛙的特(头顶上有两只大眼睛,披着绿衣裳,露着白肚皮,四条腿。)
(2)师:你们知道青蛙小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吗?
出示蝌蚪图片,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蝌蚪的特征。(黑黑的身体,大大的脑袋,细长的尾巴。)
3、观看课件《小蝌蚪变青蛙》,教师引导幼儿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并分发小蝌蚪变青蛙的步骤卡片进行操作。
(1)引导幼儿讨论小蝌蚪是怎样变青蛙,在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后教师把操作卡分发给每位幼儿。
(2)幼儿分步骤操作小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教师巡回指导。
(3)展示幼儿作品。
4、与幼儿一起欣赏小蝌蚪变青蛙的视频,加深幼儿对小蝌蚪变青蛙成长过程的认识。
5、教育幼儿要爱护青蛙。
(1)师:青蛙有什么本领?(青蛙的本领就是捉害虫。)
(2)师:那你们知道一只青蛙一年可以捉多少害虫吗?
(青蛙是捉虫能手,一只青蛙一年可以消灭一万只害虫,保护了庄稼。)
6、师:青蛙的本领这么大,我们应该怎样保护它呢?
小朋友们,青蛙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帮我们保护庄稼,所以我们要保护青蛙,不能伤害小青蛙,不要去捕捉和吃青蛙,若看到有人捕捉青蛙和小蝌蚪要去阻止他们,好吗?
一、成功之处
幼儿的情绪高涨,在老师的引导下能相互合作,共同完成学习任务。短短活动运用了一系列活动方式,使得幼儿无暇分神,乐此不疲。通过多媒体教学,不仅让幼儿对蝌蚪变青蛙的过程有直观的影响,而且让幼儿在活动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掌握到教学的重难点,并且进行了反复练习。在活动过程前,我还担心会出现混乱的现象,但在活动过程中因为是第一次用多媒体教学,并且掌握住了幼儿年龄的特点,在整个活动中幼儿表现的`都很积极。
二、不足之处
通过这节活动,我深深的感受到自己的教学实践能力还需要提高,在活动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例如:幼儿的操作时间较短暂,虽然有动手操作可是操作过程中幼儿的协作能力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如果让我在重新上这节课我想在活动中幼儿操作的环节可以让幼儿一整组进行分步骤的操作,加强幼儿协作能力的培养;在活动完成后可和幼儿进行小青蛙保护庄稼的故事创编,并让幼儿分角色表演,加深幼儿保护青蛙的意识。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七
1、通过观察、比较,知道芝麻开花结籽的特点,了解芝麻的不同品种。
2、了解“芝麻开花节节高”、“芝麻开门”的自然现象。
3、在探索活动中积极表达自己的想法。
枯芝麻桔干和绿芝麻秸秆若干。
1、幼儿每人一根绿芝麻秸秆。
找找芝麻宝宝的房子在哪里?
看看芝麻宝宝的房子是怎样排列的?(芝麻宝宝的房子是均匀的排列在秸秆上的。)
2、观察芝麻开花的图片,了解“芝麻开花节节高”。
芝麻宝宝的房子为什么会排成这样呢?它在形成房子之前是什么呢?(花)
看图片,芝麻开花时是按照怎样的顺序开的呢?
芝麻开花有一种特别的.现象,它是从下往上开的,每开一次花就向上生长一节,让后再开花,然后再长,再开,因此我们有一句俗语叫“芝麻开花节节高”,当芝麻的花谢了之后就在原来的地方长出了芝麻宝宝的房子。
3、每人一根枯芝麻桔干和绿芝麻秸秆,请幼儿观察。
两根芝麻宝宝的房子有什么不一样?试着剥一剥,哪个更好剥,为什么?
绿的芝麻表示它还没有成熟,它会牢牢地锁紧房门,将芝麻宝宝保护在自己的房子里,而当它成熟之后它会自动的打开房门,让芝麻宝宝看看外面的世界,俗话叫做“芝麻开门”。
所以我们在收获芝麻的时候要十分小心,不然芝麻宝宝都会从门缝里逃跑的。
4、拨开芝麻房子观察里面的芝麻。
请你拨开芝麻的房门,看看里面住的芝麻和别人的芝麻是不是一样。
你发现了什么?大胆的和旁边的小朋友说一说。
芝麻有两个品种,一种叫黑芝麻,一种叫白芝麻,它们都有很高的营养价值,黑芝麻一般用来制作糕点,白芝麻一般用来制作芝麻油。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八
1.喜欢在成人指导下操作简单小实验,乐意表达自己的发现。
2.在活动中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
3.初步感知盐、糖等溶解现象,并尝试做简单记录。
1.材料准备:杯子,勺子若干;白糖、盐、奶粉、水果片、黄豆、绿豆、沙石;记录表、笔;实验员和记录员的牌子若干。
2.幼儿知识经验:知道白糖、盐、奶粉的味道及名称。
一、观看视频《驴子过河》,导入课题:水中有什么秘密?盐到哪去了?
重点关注盐溶化的故事情节,提问:你们猜一猜,袋子里的盐到哪去了?
二、教师示范做盐的溶解实验,引导幼儿观察溶解现象。
提问:你们发现了什么?
小结:盐溶化到水里变成盐水;桔子片不溶化还能看见。
三、在教师的指导下,幼儿尝试做溶解实验。
1.教师提问:小朋友你们想一想平时见到哪些东西放到水里能溶化。
2.幼儿进行小实验。
(1)介绍实验材料和记录表。
(2)介绍实验要求。
四、交流实验结果、总结。
分享:你把什么东西放进水里了,结果怎样?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老师和其他小朋友。
小结:有的东西放进水里能溶化,有的东西放进水里不能溶化;有的东西溶化了看不见,有的东西溶化了还能看见颜色。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九
1、经过观察,发现秋天的树叶是多种多样的。
2、学习给树叶分类或排序,体验玩树叶的乐趣。
1、人手一个小筐、分类盒。
2、电教设备:电脑。
一、教师和幼儿一齐观赏秋天落叶的自然景色,引发幼儿拾落叶的兴趣。
教师带领幼儿来到有多种不一样树木生长的草地上,观看地上的`落叶。
教师:小朋友的脚下都有些什么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落叶(秋天来到了。)
引导幼儿观察秋风吹过的落叶景色:一阵秋风吹过,树上的小树叶怎样啦
它们是怎样落下的我们一齐来学学。
二、幼儿边拾落叶边观察。
1、教师:在场地的四周,有许多大小不一样的树,它们的叶子一样吗
2、教师:你喜欢这些落下的树叶吗
请幼儿每人拿一个小筐和同伴一齐去收集自我喜欢的、不一样的落叶。
三、互相交流各自收集到的树叶。
1、教师引导幼儿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观察,发现树叶是多种多样的。
2、教师鼓励幼儿大胆描述自我捡来的落叶。
四、利用落叶进行分类、排序和拼贴等趣味的游戏活动。
教师:大家收集了这么多漂亮的树叶,打算怎样玩呢
幼儿尝试用自我想出的方法“玩”树叶。
请幼儿在团体前展示、讲述自我的玩法。
比如:给树叶分类(按大小、颜色、形状等)排序(从高到矮或从大到小等),
用树叶拼贴图画等。
教师鼓励幼儿自我的创新玩法,进一步增强幼儿在玩树叶中产生的进取感受。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十
1、明白不一样的蔬菜有不一样的生长方式。
2、按照蔬菜的食用部分,对蔬菜进行简单的分类。
3、培养幼儿的合作本事。
活动准备蔬菜图片若干、疏菜整株与部分
一、回忆蔬菜
1、帮忙幼儿回忆都吃过什么蔬菜
2、是什么样貌的
教师:蔬菜王国里有很多蔬菜,此刻教师就带你们去看。(看课件)
二、蔬菜是怎样长出来的
1、教师出示常见的具有代表性的几种蔬菜如:
西红柿、白菜、土豆、萝卜请小朋友辨别一下是哪种蔬菜,并找出我们吃的部分。
2、教师出示蔬菜的整体与局部的课件,帮忙幼儿理解不一样的蔬菜有不一样的生长方式。
(有的长在土里;有的长在水里;有的吃地上的茎叶;有的吃底下的茎)
3、看到蔬菜的图片,认识蔬菜各部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
猜猜看:看课件引导幼儿猜出谜语(西红柿)。
4、列举植物的果实:西红柿、茄子、黄瓜、辣椒,幼儿说说这些蔬菜能够怎样吃。
5、植物的根:猜一猜:引出“萝卜”的谜语。出示课件让幼儿明白有些蔬菜是吃根的。
6、出示吃叶的蔬菜:白菜、菠菜等。
7、蔬菜的块茎:土豆、藕。
三、蔬菜分类。
1、出示多种整株蔬菜,请幼儿根据我们吃的部分进行分类。大体分为(叶菜类、瓜果类、根茎类)
2、出图说一说这些蔬菜分别吃哪一部分。
3、做游戏:找朋友(给蔬菜找朋友)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一
水,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我们每天都离不开它,每个人离不开它,正因为水与我们生活的密切性,小朋友很早就接触并认识了它,可以说,幼儿天生就爱玩水,但他们的兴趣只是停留在玩水上,虽然在玩水的过程中,他们能发现了很多有趣的而又新奇的现象,但没有经过梳理与指导,无法形成一些系统的知识。但对于中班的孩子来说,系统理论知识较难明白,只有经过自己动手操作得出的结论才能印象深刻。《新纲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因此,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溶解”现象,作为幼儿科学教育内容,在活动中我为幼儿提供了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了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会了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1.感知物体的溶解现象,学习用实验的方法了解溶解的`现象知道有的东西放在水里会溶解,有的不会。
2.会用比较的方法观察事物:知道物体在水中有的溶解得快,有的溶解得慢。
3.萌发对物体溶解现象的兴趣和探索愿望。
实验材料:透明盛器、水、筷子、热水壶。
记录材料:水的溶解记录卡、记号笔
红糖、奶粉、黄豆、盐、橘子粉、维b颗粒、念慈庵枇杷膏。
一、了解溶解的概念。
1.教师:“你们瞧!杯子里有什么?看一看!闻一闻!(红糖)如果红糖放到水里去会怎么样呢?”(幼儿猜想)
2.教师实验。
教师:红糖跑到哪里去了?
教师小结:一颗颗小红糖粒在水里不见了,跑到在水里去了,这说明糖“溶”在水里了,这种现象叫溶解。
二、区分哪些物体会溶解,哪些物体不会溶解。
教师出示沙子、奶粉、豆豆、盐、橘子粉、药粉。
教师:这是什么?
教师:谁会像红糖一样溶解在水里呢?我们一起来猜猜看”
1.教师出示大记录卡,幼儿猜想。(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看法,有疑问的地方打“?”)
2.幼儿操作实验,并记录实验结果。
教师:“是不是这样呢?请大家来试一试。”
(教师介绍操作记录卡,这是一张记录卡,待会做实验的时候,要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溶解的打“√”,不溶解的打“×”,四个人一组,请一个小朋友记录,比一比哪一组最有科学家的头脑,能够安静的实验。完成实验的请你们把实验材料收拾好后,将记录卡交给老师)。
3.教师和幼儿一同梳理实验结果。(大记录卡)
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很多东西会在水里溶解的,也有很多东西不会在水里溶解。
三、观察比较物体在同条件下溶解速度的不同。
教师:是不是所有的东西在水里溶解的快慢一样呢?(出示果珍、枇杷膏)
1.同温度的水,不同的东西溶解速度的不同
教师:“猜一猜同样的水倒进果珍与枇杷膏的杯子里,谁会溶得快一些呢?谁会溶解的慢一些呢?”。做实验:我们来试试看,仔细看哦!得出结论:枇杷膏溶得慢。
2.不同温度的水,一样的东西溶解速度的不同。
教师:你有什么办法可以让枇杷膏溶解的快一些呢?(请个别幼儿回答:热水等其他方法,那今天我们先用热水来试一试。仔细看哦!)
教师小结:在同样温度的水里,有的东西会溶解的快一些,有的东西会溶解的慢一些。同样东西在冷水里溶解的慢一些,在热水里就会溶解的快一些了。
生活中还会有哪些东西会溶解在水里呢?我们一起去找找试试。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二
:
1.知道通过拓印可以复制物体表面的纹理。
2.了解拓印的基本方法,愿意尝试用多种材料进行拓印。
3.积极探索拓印的奥秘,对拓印活动产生兴趣。
4.对科学探索感兴趣,体验积极探索带来成功的心情。
5.能大胆进行实践活动,并用完整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意见。
供幼儿探索拓印用的各种树叶,厚薄不一的图形片、雪花片、积木贴好在底板上,铅笔等。
树叶拓印画(示范用)。
拓印制作过程图。
(一)出示树叶拓印画,引发幼儿对拓印的兴趣。
1.教师:这里有一幅奇怪的图画,从这幅画里你能看到什么?画里藏着什么?
(二)引导幼儿观察拓印画,讨论怎样制作拓印。
1.教师:拓印画里德树叶是怎么画进去的呢?(可以先让幼儿猜一猜,引起他们对拓印的兴趣,再让幼儿看看拓印的制作方法)2.教师根据图示的拓印方法,和幼儿讨论制作方法:选择自己喜欢的东西贴在底板上,在上面覆盖一张薄一点的白纸,并将这张纸夹住固定好,然后用铅笔在有树叶或积木的地方画。(注意点:树叶老师已经固定好了、底板的夹子怎么夹、铅笔怎么拿、画在什么地方等。)(三)引导幼儿运用身边的材料尝试拓印。
1.教师:拓印神奇吗?你想不想也来试试?你打算拓印什么东西呢?你知道怎么拓印吗?
2.幼儿按自己的意愿选择不同的材料进行拓印尝试和探索。(教师给予及时的提醒和帮助。)(四)相互交流各自拓印的过程,并讨论分析成败的原因。
1,教师:请幼儿说说刚才拓印的是什么?拓印出了了吗?为什么?
2.引导幼儿发现:只有表面凹凸不平地东西才能拓印出印迹,其中较薄的东西,如树叶、薄的雪花片很容易就拓印出来,而过厚的东西也不容易拓印,拓印时还要把纸固定好。
(五)幼儿根据刚才的发现再次尝试拓印。
1.教师:请小朋友改进操作方法再操作一次,看看这次的拓印效果是不是比上一次的好,你可以把这张纸拿下来转个头夹上去,然后比比两次的效果。
(六)。相互欣赏各自的拓印作品,分享探索画带来的乐趣。
1.教师:你对自己的拓印画满意吗?你觉得下次再玩的时候,可以做哪些改进?
在科学区中我们可以去试试用蜡笔拓印,也可以去拓印其他的东西,个、还可以把几样东西拓印在一张纸上,变成一幅漂亮的拓印画。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十三
1.通过感官观察不同材料的筷子的特征,知道筷子都是成双成对使用的。
2.了解筷子的用途,知道它是中国的餐具。
3.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4.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1. 每人一双筷子(多种材料的),每桌一盘泡沫塑料块。
2. 2.操作卡片"你喜欢的筷子"
1. 这是什么呀?请你说说你的筷子是什么样的?它是用什么做成的?
2. 你的筷子和别人的一样吗?有什么地方不一样?(颜色、形状、长短、粗细、材料等)
3. 总结筷子是各种各样的,是两只成双的。
1. 你们知道筷子有什么一样的地方吗?它们都是干什么用的?
2. 你们会用筷子吃饭吗?请幼儿回答示范,教师示范并指导姿势。
3. 我们都知道筷子是用来吃饭的,可你知道筷子是什么人最早开始使用的吗?
1. 我们来做一个游戏,每张桌上都有都有一盘泡沫塑料块,你们只能用筷子夹,夹到一个就放到另一只手里,我们比赛看谁夹得快。
2. 检查泡沫塑料块情况和握筷姿势,分析讨论什么样的筷子容易夹,什么样的筷子不容易夹,为什么。
要求幼儿在家也尝试用筷子吃饭,并进行检查和鼓励。
1、 能利用生活中常见的筷子进行活动,既方便又简单也很实用,很贴切农村的乡土特色。
2、 设计的活动能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的水平,有利于幼儿手部小肌肉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3、 幼儿在活动中也能大胆地和同伴交流,将自己的玩法与同伴分享,气氛活动,孩子也很积极投入。
中班科学教案 中班科学教案及反思篇十四
1、知道气球与充气玩具变鼓是因为充入了空气。
2、探索充气的多种方法。
3、体会与同伴合作才能扎住“气球嘴”的必要性。
1、没充气的气球人手一份。
2、脚踩式打气筒,各种充气玩具若干。
一、气球吃什么
1、出示充好气的气球和未充气的气球。
这个气球圆鼓鼓,胖乎乎,这个气球呢,瘪着肚子,好像没吃过饭。
2、教师手拿未充气的`气球,引出《气球爱吃什么》。
提问:气球喜欢吃饼干、馒头、糖果吗?
讨论:气球吃什么,才能鼓起来,变的胖胖的呢?
二、我帮气球吃空气。
1.教师:空气有个怪脾气,很喜欢从气球的肚子里溜出来。
怎么样让气球吃的饱饱的,又不让空气溜掉?
2.教师示范吹气球,用嘴给气球充气,以及如何扎住“气球嘴”,不让空气溜走。
3.幼儿每人一只气球,用嘴给气球充气,让气球很快“胖”起来。
4.告诉幼儿为了不让空气溜走,他们可以主动寻找合作伙伴,扎住“气球嘴”。
三、充气玩具吃空气
1.出示充气玩具。
气球还有很多朋友,也和气球一样喜欢吃空气。我们也来帮帮他们,让他们也吃得圆鼓鼓、胖乎乎的。
2.幼儿自由结伴给充气玩具吹气,摸一摸充满空气后胖乎乎的“身体状态”。
3.幼儿玩一玩这些充气玩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