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作文 >> 2023年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与改进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精选12篇)

2023年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与改进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精选12篇)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3-04-03 11:44:44
2023年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与改进 信息技术教学反思(精选12篇)
时间:2023-04-03 11:44:44     小编:zdfb

范文为教学中作为模范的文章,也常常用来指写作的模板。常常用于文秘写作的参考,也可以作为演讲材料编写前的参考。相信许多人会觉得范文很难写?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一

本课是宁夏回族自治区教研室编五年级下册中难度比较大的一课。在本课的教学中我立足教材,深挖教材,对教材有了一个整体的把握。利用书本上的一切可利用资源,从课堂实际出发,以学生能准确理解图层并能通过图层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加以修改。充分运用“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带着任务在自行探究知识的过程中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教师用直观教学法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图层;为什么要使用图层;如何使用图层。学生通过学习学会了建立新图层;给图层命名;移动图层;删除多余图层;锁定及隐藏图层的方法。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当学生参照书本上的“做一做”完成了“植物开花”形状渐变动画的制作后,教师鼓励学生对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这样设计使学生学习知识有了一定的递度。从而使分层教学达到了合理、完美的效果。

1、导课环节:从对学生进行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目的教育为突破口,再用本节实例“植物开花”形状渐变动画的预设演示1(多图层动画)和预设演示2(单图层动画)的比较,使学生明白多图层动画能帮助我们实现一些单图层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从而深入浅出地让学生明白究竞什么是图层,为什么要使用图层,并使学生消除学习的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对使用图层制作形状渐变动画的热情。

实际效果:学生能通过“植物开花”动画的对比,产生强烈的创作多图层动画的热情,打消了他们对图层的恐惧感。

2、授新环节:以教材为范本,引导学生自学并尝试建立新图层的方法。重点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图层,学会建立新图层和给图层命名的方法。掌握如何使用图层的方法。除了让学生掌握建立图层操作这个书本上要求掌握的知识点以外,补充进去了删除多余图层、给图层命名、插入、重排、隐藏、锁定图层的方法,这些对理解图层和更好地驾驭图层有帮助的操作,使学生能通过本课的学习更好地驾驭图层,学生只有很好的驾驭图层了,才能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很好地使用图层。

实际效果:学生的确能很好地驾驭图层,并能利用图层制作“植物开花”的形状渐变动画。

3、课堂实践环节:考虑到本课的重点在于让学生学会使用图层,故在教学中充分利用上节课制作的“植物生长”形状渐变动画,避免了学生因使用绘图工具绘图浪费时间。结合本课的“做一做”练习把本课要求掌握的知识点(图层基本操作、形状渐变动画、插入延续帧等)融入多图层环境中,使其变成练习的一个环节,通过这个综合的练习让学生的脑海里有一个清晰的图层概念,并增加了在复杂图层中制作“植物开花”形状渐变动画的实战能力。

实际效果: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既定目标,突破了本课的难点利用图层配合复杂动画的制作。同时学生也明白了图层的基本操作难度不是很大,难点在于什么时候使用图层以及怎样利用图层解决制作复杂动画中的实际问题。使用图层最终目的在于制作复杂动画,从而使动画效果更合理,更完美。

4、拓展延伸环节:在学生掌握了“植物开花fla”形状渐变动画制作的基础上,让学生再建立新图层,给动画添加草地的背景,并对该层进行锁定。插入新图层并在图层上打字,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如何使用图层的方法,从而使知识得以升华,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际效果:学生不仅完成了“植物开花”形状渐变动画的制作,而且在动画中建立了“草地”背景层和动画名图层。使动画的播放给人栩栩如生的感觉。

存在的不足:评价环节只注重了学生的自评,对于他评做得不够充分,应该让学生自己找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加深对本课知识的掌握。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二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型的课程,其实践性强,发展快。经过一段时光的教学,我发觉学生们能综合应用所学的知识,初步掌握了计算机操作的基础知识,在挑战困难,增强自信心与创造潜力等方面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在初级阶段,学生处于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初步状态,对于趣味性的知识较为敏感,所以,根据这一阶段的年龄心理特征,开设的计算机课就以指法练习、辅助。

教学软件的应用以及益智教学游戏这些容易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动手潜力的知识为主要资料。这样做,贴合本阶段的认知结构便于培养学生的思维潜力,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学习状态之中,便于理解老师教授的新事物,并且易于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及发展自我的潜力。为此,我把教材中最容易的资料提到最前面教授,新授之余也教学生玩玩“扫雷”、“纸牌”等益智教学游戏,以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上机操作课中,我透过学校的多媒体展示系统,将有必须电脑基础的学生的电脑作品制成幻灯片并配上优雅的音乐华考|zk168在教师机上播放,学生们顿时沸腾起来,纷纷举手询问,我都一一给他们解答,并鼓励他们只要努力学,就必须能成功。于是就开始手把手耐心给他们讲解画图的有关知识。经过一段时光的练习,学生们对电脑已不陌生了,我就带着他们进入windows的“画图”。在画图纸上进行画点、画线、画图形等操作,经过操作训练,学生们学会了许多工具和菜单的使用。透过复制、剪切、粘贴和移动,学会了画一些简单而美观的作品,互相欣赏,直到下课,同学们仍然余兴未尽,围着老师问这问那久久不愿离去。学生对计算机的学习兴趣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作品做好了,如何输入汉字给自我的画取名或将自我的大名也写在画上呢?这时我顺势让学生认识键盘,用键盘练习卡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同学们最后能找到26个英文字母的位置,汉字也会输了,我又指导学生构思新的作品,给自我的画起上名字,也把自我的大名写上。看着一幅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同学们十分高兴。对自我的创新潜力有了全新的认识。找到了自我,提高了自信心。学习的用心性大大提高。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三

信息技术课程是一门新课程,它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新课程改革以来,将信息技术考试改为网上统一考试,不仅提升了信息技术课在中学学科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同时,这也对我们信息技术教学提出了挑战。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我们的课堂教学与学生的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别。从对高一学生的调查中发现,学生对于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比其他学科要高得多。但无论是我们的教学内容还是我们的教学方法,学生都不太满意,反映出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还很不理想。一是教学内容上,众口难调,二是教学方法上,感受不一。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参差不齐,使教学内容难以适合每一位学生;学生喜欢操作性强的东西,而对教师教授的理论性内容不大感兴趣;学生喜欢自由自在的学习和游戏,对于教师安排的任务缺乏完成动力等等。如何才能更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好地实现我们的教学目标,培养学生一定的信息能力以解决自身生存中所遇到信息问题,适应社会的需求呢?这需要我们教师花更大的努力,不断探索,找到一套适合学生特点的教学方法。一个学期的教学以来,我进行了如下探索:

学生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于他们强烈的求知欲和对所学内容的兴趣。兴趣越大,则学习的动力越大,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如果课堂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模式,是"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学生很容易在新鲜感和兴趣感过去之后产生枯燥的消极想法。所以在教学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采用"先学后教"的方法。学生们边学边练,很快就攻克了本节的难点。而对于像《计算机的基本操作》、《word文字处理软件的应用》等简单的知识内容我则采取了自学和学生独立制作的方法,尽量做到“精讲多练”、“学生讲,辅助指导”、“让学生自主学习”等方法。在最后的作品展示课上,同学们积极思考发现自己作品的不足之处,并能通过观看其他优秀作品找到完善之法。对学生作品,应多鼓励、欣赏、赞扬学,让学生体验成功感。用这种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因为农村中学的学生,基础参差不齐,有的学生基础较好,有的学生基础很差,基础好的学生,在老师还没讲完时就会操作了,而基础差的学生总是害怕操作,不愿意动手。信息技术教学的实践让我懂得,坚持鼓励和诱导相结合,排除学生学习中各种心理障碍,克服学生的畏难情绪,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是保持他们学习情趣的有效手段。于是,根据学生实际,每班在分组的基础上,我让几位基础好的先掌握的同学当"小老师",把他们分到各组去,这样即可以减轻教师逐个辅导学生的压力,也使"小老师"们得到锻炼,使他们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还克服了部分学生因怕问老师问题而举步不前的现象,从而使所有的学生各得其所。在这种分组情况下,教师并没有失去作用,我们正好可以集中精力去辅导个别的计算机"特困生",使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同时,在同学互相辅导学习中增进了感情,了解到合作的重要性,创造出合作学习的和谐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钻研教材,认真备课,围绕相应的知识点多搜集一些相关的资料,从而巧妙地设计教学任务,将每一个任务都设计的明确、合理、科学,将所要传授的各个知识点蕴含于各个任务中,将每一个学习模块的内容分解为一个个容易掌握的“任务”。让学生完成了相应的任务后,从而也掌握了需要接受的知识。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从而让学生拥有学习真正主动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要注意引导学生去完成一系列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提出由表及里、逐层深入的学习途径,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从而保证教学目标顺利完成,让他们尝到学习的乐趣,满足他们的成就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对于计算机教学,一定要联系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师要做学生学习的引路人,鼓励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去探索、去钻研,让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学习excel软件时,我用到了数据搜集的方法。在有了两节课的学习的基础上,我动员同学们制作一份《个人消费统计表》,分析自己的生活费都花在了什么方面,哪些方面是可取的,哪些方面是不应该花消的,然后计算出总开支。在这个数据的搜集过程当中,同学们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关注自身的生活消费支出,从文具、伙食、交通、其他方面的费用入手实事求是地、认真地制作了《每周个人消费统计表》。完成了表格的数据计算,并且有的同学主动算出各个方面所占的比例。教材上的知识的到充分的发挥,还有的同学给表格加上了生动的图片或者是美丽的背景图片,从而结合了前面所学的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知识,完成了表格中图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设置,完美了表格的界面,丰富了自己的知识。数据出来后,课堂上同学们还互相比较谁花的多、谁最节省,认真分析那里的是该花的、那里是该省的,然后制定出一份《日后花费计划清单》。从这样的一节课中,学生学习到的不仅是简单的“excel制作表格”,还包括了多个软件的综合应用,涉及到一个操作技巧在多个软件中的不同使用,达到共同的目的(图片的插入和背景的设置),修饰美化版面。他们不仅深入地掌握了该项操作的技巧,还发挥主观能动性,提高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通过本次课的学习,真正让学生们成为课堂的主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能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更多的教会了学生们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加工,并给出分析结果的能力,可谓收获颇丰。

教学评价一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较多,特别是在学生自由创作过程中,我们对于学生的活动给予恰当的评价,可以激发学生的创作意识,促进学生更主动地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掌握教学内容,达到良好教学效果。也使学生更客观地评价别人的作品。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在活动中都能有所发挥和创新。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必须根据环境,注重知识应用的综合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不断摸索总结,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进而实现信息技术教育的总体目标,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适应时代的要求!

笔者在交流时发现,信息技术教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即认为: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教材比以前有很大进步,内容丰富,涉及知识面广,与学生学习、生活结合密切,许多内容都能引起学生兴趣、激发学习热情。可是当课程进行了一半时,就我的见闻,一线教师普遍反映这个课更难把握。 面对新课程我们该怎么办?很多东西都需要我们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同时一步一步总结经验教训。 在新课程开始前,我曾研读信息技术新课程标准和新课程学习指导纲要,并撰写了《试论信息技术课的技术定位》一文,对新课程的定位和培养目标进行了初步探讨,下面就以两个结论开始本文。

信息技术课的课程定位: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中,把课程分为学术性课程与技术性课程。技术在新课标八个学习领域中是一个基础的学习领域,而信息技术是其中最能反映先进科学技术的课程,这是信息技术课在新课程体系中的基本定位。信息技术课的培养目标:信息技术课是技术课,目的是培养学生技能。 同时这种技能不是计算机本身,而是使用计算机去处理信息的技术和能力,是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必备技能。高中的信息技术课不是专业的计算机课。高中技术性课程与学术性课程协调配合,最终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适应信息时代发展需要的合格的公民。

我认为认清本学科在新课程中的地位,和本学科的培养目标非常重要。他是我们进行教育、教学、教研的根本指南。

根据以上的定位和培养目标,结合现阶段自己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来谈谈反思。

信息技术基础部分涉及内容多,如:程序设计、统计图表、视音频编辑、信息的集成、图像数字化加工、文本信息的加工等多个方面多个层次内容。涉及软件也非常多,如:word、excel、pointpower、visual basic、acdsee、cooledit、photoshop、dreamweaver、flash、flashget等几十个软件。比如vb过去是用一个学年的2/3时间来学习的,word过去是用1/3学年学习。如果还用过去的方法,按照过去的难度一步步来教,其他不说,就时间上显然不够。如果简单降低难度,每个内容、每个软件,都走马观花一样,让学生随便用用,浅尝辄止,则显然实现不了教学目标。我认为可以采取的策略是,核心内容不降低难度,而把一些细节部分一笔带过,我称为“忽略技术细节”的策略。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体性的发挥非常重要,一定要避免教师满堂灌,要启发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尝试,多动手。不能以讲代思,不能仅仅让学生停留在照猫画虎的模仿层次。

举例:excle中的图表加工。这里的核心内容是如何用直观的、形象的图表去表示数据。因此教学一定要围绕读懂图表,并在此基础上学会选择合适的图表去展示数据信息来开展。我认为这个图表应该先在头脑中建立,然后才是通过工具(计算机、excel软件)来帮助分析和表达某种信息。 就要求教学中分析数据处理的需求,组织讨论,加强引导。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还要特别注意帮助系统的支持、小组协助的培养,也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学习环境的建设。特别是帮助系统的支持,我认为在教师备课时候要特别注意。因为新课程内容面广、难度大,如果没有很好的帮助机制,仅仅靠老师主导课堂,学生必须跟教师走,那样的学习一定是低效率的。帮助系统可以是文档资料、网页链接、动画、录像、还有教材的使用等。检查自己有没有好的帮助系统,只要留心观察完成任务阶段,学生是不是一直举手询问就可以了。如果一堂课下来,自己累得疲于奔命,恨不得分成三头六臂去解决学生各种各样的简单问题,这不是学生笨,这是自己帮助系统没建好。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与改进篇四

”语文课程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在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的提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育的整合。

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的整合,意义在于将各种、多样的现代化信息技术有效的运用于语文教学中,以便更好的达到语文课堂的目标。目前,随着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领域中运用范围和频率的扩大,它强大的生命力和感染力逐渐显现出来。

一、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有效运用于语文课堂教学的优势。

1、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多媒体信息技术课件具有图文、声像并茂的特点。它能够向学生提供各种各样的感性资料。如形象生动的画面,悦耳的音乐和各种有趣的视频、游戏都能激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愿学、乐学。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音乐之都维也纳》,这是一篇描述维也纳景色和文化的课文。课文大量的描述了音乐殿堂的`宏伟建筑和金碧辉煌的装饰,如果让学生单凭想象或者是文章中的寥寥数张照片,很难让他们感受到“音乐之都”的魅力。

为了弥补这一遗憾,笔者准备了全方位的有关维也纳城市的照片,在上课一开始,伴随着悠扬的音乐,播放了三分钟有关维也纳的视频,这样的设计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教师趁热打铁:”这样的维也纳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学生小手林立,各抒己见,课堂气氛活跃。巧妙的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导入,激发了学生在课堂中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

通过信息技术网络课件把传统的、静态的的语文课本转变成由文本、声音、视频等构成的动态教材,丰富并扩展了语文教学课堂,为学生创设了生动、直观的景象,加深学生印象。

例如:苏教版六年级课文《烟台的海》,文中有一段这样的文字——”小山似的涌浪像千万头暴怒的狮子,从北边的天际前赴后继、锲而不舍地扑向堤岸,溅起数丈高的浪花,发出雷鸣般的轰响。”对于这一段的朗读教学,笔者做了两种方式截然不同的方式。

第一遍是通过学生想象,老师讲解的方式引导孩子感受汹涌澎湃的海水,传统方式指导后的朗读仅仅是在关键词上注意到了重读,整体朗读硬邦邦的。第二遍,教师播放了有关惊涛拍岸的视频,孩子们发出一阵阵感叹,海浪的怒吼声已经震撼了他们心灵。之后的朗读,效果震撼……让学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不断发展了思维,而且也得到了审美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

2、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突破教学中的重难点。

由于受年龄、生活经验等多方面的因素的制约,小学生的认知能力比较弱,尤其是对一些比较抽象的语言文字和比喻,让学生理解就更加困难了。这时就需要教师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媒介”,转化学生的学习内容,从而解决学生学习中的困难。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望庐山瀑布》,如何让学生体会到古诗语言之凝练,古诗之神韵呢?就要在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比喻,夸张写法,如果学生无法理解怎么办?果然,教学中有学生质疑:“为什么是‘遥看瀑布挂前川’?”这个情景让学生自己想,的确很难体会。

此时运用有声有色的图像和视频是理解这难点的最好方法,随着图片的播放,该位学生茅塞顿开:“快速落下的瀑布,远看就像一条垂直的河水挂在悬崖上。太美了,李白的想象太神奇了!”直观的图片不仅帮助孩子理解了“挂”,也让学生体会到古诗用字之精妙。

在教师讲授新知识,出现难点需要学生理解掌握时,如果只是光靠老师口若悬河地讲解,手舞足蹈的笔画等等手段是显然不行的。学生“启而不发,思维受阻”时,适时地运用多媒体信息技术帮助其充分的感知体验,转换固有的思维模式,提高思维的能动性和多元化,定能消除对难点的困惑心理,有效的突破重点。

又例如:低年级的教学,以生字教学为主,而生字教学第一步是正确书写生字笔顺。仅仅是靠老师机械的、重复的讲授、范写,学生会疲倦,接受能力会降低。对于比较重要的笔顺教学,可以通过制作flash动画制作“笔画动画”,让学生跟着课件一笔一笔的书空。经研究表明,80%左右的知识获取是通过视觉观察,所以用这种看、听、写、忆为一体的全方位学习方式能更有效的让学生记住要学的知识点。

3、信息技术的巧妙运用,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意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语文课程资源包括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如教科书、工具书、网络、图书馆……”然而信息技术则体现了强大的网络优势,它能收集到很多的信息资源,能将学生、教师、图书馆等各种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的信息有机结合在一起,大大增强教学的信息面,进一步开发了语文的教学资源。

例如: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习作5》的教学中,学生在预习中除了自学书本上给予的有关端午节的资料,还利用信息技术查找了更多有关端午节的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课本上的知识,最终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写作中。在学生自我修改和加工整理后,一篇篇习作完美的转变为一份份“端午节”板报,并且互相传阅,让彼此了解更多有关中国传统文化,达到了教学目标。

可见,信息技术给学生提供了丰富、快捷、生动的资源,这样既学到了课本上的知识,又将现有的知识进行了延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受到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自我检验和教育。

总之,在教学中巧妙的运用文字、图片、视频、动画等信息技术,将其与语文课堂教学有机整合运用到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更大程度的满足学生视、听等感官的需求,激发孩子的兴趣。它不仅能增强课堂上的趣味性、艺术性,还能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深化感知,进一步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五

时下,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课堂,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之下,信息技术如何去发挥其特有的优势,在教育教学中为师生之间架好沟通的桥梁,更好地传递出书本所不能表达的信息,促进学生建构学习社群或者学习共同体,在大量的信息中,去对信息进行整理加工,去探究、交流、建构、表达,这应该是信息技术当前迫切学要解决的问题。而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在观摩学习的过程中,却发现信息技术在与教育教学整合中出现了许多值得让人思考的现象。

现象:

许多老师马上要上公开课亦或是赛课了,随即就要为课件制作跑个不停了,集本校制作课件的能人奇士,打造一流的课件。有时为了显示更加真实的场景,更眩丽的画面,不惜重金聘请校园外的高手,制作出精美的课件。从而希望通过“课件秀”在上课时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并进一步期望自己的课件能给评委老师和听课老师们留下美好的回忆。这种“课件秀”在很多的时候往往确实能让大家眼前一亮的感觉。于是乎,一批深得其要领的模仿者出现了,每逢上课,“课件秀”的展示成了许多行内行外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

反思:

因此,笔者认为信息技术在课程中整合的体现应该是在每一节课上、在实实在在的教学和学习行为中、是紧密联系教学中认知目标和情感目标而生成的模式和方法,而非限于某一次精心的软件制作。

现象:

某次,笔者在有幸聆听于永正老师到我市上课的同时,听到了一番议论。由于于老师在教学时虽然没有利用课件,但是学生学习积极性高涨,最后出口成章,气氛热烈。于是有两位同行便议论起来。一位说:“于老师上课果然不同凡响,没用课件就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的热情高涨。”另一位马上应道:“就是,什么课件,什么信息技术,有什么用啊!都是些花拳绣腿,没有什么价值,看看,于老师的课没有这些东西,多实在。”我听罢,一时无言。

反思:

从另一个角度看,信息技术到底在课堂上该扮演什么角色?这在许多老师心目中也是一个大大的问号。将信息技术引入课堂教学必然要改变原先有的课程结构、形式、甚至内容,而这些将如何操作,确实是个很大的障碍摆在了面前,因此一部分老师为了适应潮流,便在上课的过程中牵强地加入了信息技术的成分,给人以“画蛇添足”的感觉,还有部分老师便会很“自觉”的去逃避,有意识的抹杀信息技术的优势。由此,“花拳绣腿”论这种现象的出现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识之士应当看到,在信息化高度发展的社会里,这种复古的观念必将阻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对教育的发展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

现象:

笔者曾经在执教《鲸》这篇文章时,曾经带领学生上网进行了一次网络学习,去浏览有关鲸的网站,查找有关鲸的分类、现状等信息。但无论是在“百度”里面搜索,还是在“google”里面查询,所得到的信息都是半鳞片爪,好不容易搜到一些内容,可是一打开确是由台湾地区的繁体网页,学生对信息的建构无从谈起。

广告泛滥成灾,大量网站内容粗糙,不健康的信息充斥网络,诸多严峻的事实逼迫老师不得不利用大量的时间在互联网海量的良莠不齐的信息中搜寻有价值的信息。现在,信息技术从教育的角度看来,无疑已经成了一把双刃剑,在利于教育教学的同时,其实又在影响着教育的成效和教学的效益。“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现象悄然隐现。

反思:

当教育界都对信息技术大加褒奖,形成了信息技术会对教学带来新气象,新变化这些共识的同时,我们是否从根本上考虑了去建立一个支撑教学的信息技术资源平台。与美国丰富的网上教育资源相比,我国网上教育资源的极度匮乏这种无须争辩的事实已经制约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整合;而仅有的一些可用的信息资源,还不时受到市场经济观念的冲击,如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等等。

想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需要紧紧的依*国家的扶持,在教育部门的统筹安排下,在全社会的关心下,通过计算机技术人员、美工、媒体制作人员、教学设计专家、学科内容专家、教育心理学、教师、管理人员、评价人员等各方面专家共同努力,建立起一个庞大的丰富的网上教育资源,以此消除“无米之炊”的尴尬,从而让信息技术为教育教学服务具有实际操作的可能。

现象:

a、网吧内,十余位初中男生一溜排开,精神亢奋,神情紧张正在热火朝天的玩游戏,不时发出阵阵惊叹声,喝彩声。b、南京有一小学生暑假期间迷上了qq,结果得一怪病:生活中也处处模仿qq,别人和她说话,如果不发出提示音、晃动脑袋,像qq那样,她就听不见。c、两名小学生在国庆节期间,接待了一名特殊的客人,一位来与网上表现得风流倜傥,出口成章的男网友见面的女大学生。当然,当网络上的身份与现实中的身份产生了巨大的反差之后,我们不难想象那位女大学生的尴尬和无趣。

反思:

几则新闻无一不透视出,当在学生的心目中,微机对他们的吸引除了游戏或者聊天亦或是不健康的思想。我们信息技术的教育到底怎么了?学生的创新到哪里去了?屡屡见诸报端的不是哪个孩子写出了什么程序,不是哪些学生创立了哪个网站,而是以上的那些让教育工作者一脸无奈的笑谈。而这些已经在众多孩子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东西也不是*几十块国际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中中国选手所得到的金牌所能抵消和改变的。

在回归到信息技术教育本源的时候,我们是否应该思考一下,该如何去搞好信息技术的教育呢。作为本身创造性极强的信息技术,在让我们的学生学习的时候,也是应该通过教师有创造性的教学去让学生们喜欢并掌握这门技术的。当老师只是一味的按照教科书上生搬硬套,或者干脆放羊式的让学生自己摸索时,孩子们的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探求只能是浅尝辄止,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他们的注意力肯定会转移到如聊天、游戏这些更加简单,刺激耳目,麻痹精神的活动中去。

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和理念走入了教育教学。但是,我们看到以上列举的几种值得发人深思的现象正在警示我们:在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新形势下,每一位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乃至于每一位教师都要有一种理性的思考,既不能盲目跟风,又不故步自封,而是应该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和踏踏实实的工作去探求,去摸索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规律,实实在在地做出创造性的教育成果。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与改进篇六

“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懂英语,会电脑”、“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从以上的话语中,可见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成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这不仅对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小学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目前,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反思。

小学生对游戏特别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能玩游戏的特点。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非常枯燥的,如果教师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打老鼠”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必须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情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轻松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可以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固有特征,采用形象、直观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加深对计算机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在信息技术课的教学中应根据其特点,针对一些计算机术语、理论性概念作有针对性讲解,做到突出重点、抓住关健而且形象具体,然后让学生通过大量的操作来验证所学生的知识,熟练的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技能,在学生操作的过程中,教师应加强辅导,在通过屏幕监视器或巡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如我在给五年级的同学介绍键盘时,我提问“空格键、换档键和backspace键有什么特征?”让学生讨论。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空格键上没有任何一个字符,其主要作用是输入空格。同样抓住换档键上有向上的箭头,其主要作用是来输入上档字母。还抓住backspace键有向左的箭头,其作用是删除光标前面的字母,相当于咱们平时用橡皮擦写错的字。用这样的.方法,变抽象为直观,让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加深记忆。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

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阅读教材,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通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会形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娣7课时,老师先让学生自主学习。有的学生讨论、尝试,有的学生在看书寻找,同学之间也不由自主地互相帮助起来。最后让学生互相交流,教师进行适时的点拨,学生很容易就了解了窗口的基本组成,并学会了窗口的最小化、最大化、关闭。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七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课程,它对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几年的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我总是采用教师演示、学生观看演示,然后学生上机操作。结果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乐观,反应快的学生教师还没有讲完就会操作了,而反应较慢的学生还没有弄清楚你在讲什么。还有部分学生上课走神,压根没有听见你在讲什么,一堂课就结束了。这种教学方法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必须以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理论为指导,根据新的课程标准,探索适合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教学方法和策略来挖掘学生潜力,提高学生自身素质,尤其是利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几点反思:

"学"跟着"教"走,只要"我说你做"就可以了,学生很容易产生“三分钟的热度”,过后就凉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于较容易掌握的内容,我们可以采用“先学后教”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边学边练,很快就学会了本节内容。使用这种教学方法,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教师就更应该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这也是培养学生不断创新的手段之一。利用电脑本身自有的特点,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新意味。如教学完画图软件后,可以让学生自由创作作品;教学word的插入图片时,让学生进行诗配画的创作;在低年级教学“金山画王”时,那美丽的图案使学生感到无比新奇。讲解了如何操作后,学生已迫不及待地动起手来,组合成具有丰富想象力的图案。可以说利用电脑能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计算机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内容和方式,为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在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与其他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自觉做到“学有所用”。

如在教学word时,结合学生实际,让他们用计算机进行作文创作、修改等;教学画图软件时,让他们配合美术课,进行实际的绘画;在教学上网时,结合自然、语文、社会等学科,查找自己需要了解的知识;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计算机过程中完成其他学习任务,让学生感到计算机知识的重要性和实用性,培养了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面,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造能力,促使学生全面发展。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人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学生主动学习信息技术的习惯,必须持之以恒,一点一滴,长年累月,促使他们在学习中不断成长。由于计算机及网络等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中的重要地位,许多人误将信息技术教育等同于电脑知识教育,以为掌握了电脑知识也就具有了驾驭信息的能力。其实不然,如果一个人只偏重于电脑知识的学习,而轻视学习信息学科知识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纵使掌握有高超的信息技术,也难以有效地利用信息。总之,我们要始终贯彻信息素质教育的思想,使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使学生能更有效地主动去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从而不断地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与改进篇八

前一周我参加了一个教研活动,活动中两位老师上了两节示范课,课上两位老师的教态大方、讲解生动,学生气氛活跃给我们很深的感受,但是其中一些存在的问题更值得我们注意,在此我特别提出来就是为了让大家从中有所收益,避免无谓的重蹈覆辙。

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形式新颖、互动性强,学生喜欢,但由于使用了高科技就必然会带来一些新的问题,提高软硬件设备的可*性,适应性就是一个很突出的问题,辛辛苦苦做好一个课件,在家里调试的`完美无缺,可到了人家那里没有配套的软件,无法用,有时由于其它设备的原因导致你的网站无法访问,你的资料无法取出。

到新的地方上课一定要先花一段时间熟悉教学设施,信息技术课不同于其它课,其很大一部分课堂教学都要依托基于现代化多媒体网络机教室的虚拟教室(软件)来实现,而各学校的配置又都不尽相同,所以上课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事先于所在学校的管理员联系熟悉软件的使用,准备好必须条件。

上述两个问题看起来并不相关,事实都和我们平时的课前准备息息相关,也和我们的信息技术实践水平相关,只有平时充分备课,不仅被如何教学还要背如何使用现代信息技术设备,不仅要钻研教学内容还要对信息技术的各个方面有所了解,那么我们就一定能临危不乱,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与改进篇九

《制作课程表》是对《小小通讯录》一课做了教材处理后产生的。刚接触《小小通讯录》一课,仔细专研教材,发现本课的重点是表格的学习,通过制作班级通讯录学会在word中插入表格,以及对表格进行美化。

但是要收集班级同学的地址,以及在word中输入地址,工作量很大,可能一节课大部分时间都花在地址的输入上。

所以我对教材内容做了如下处理:改由制作课程表来学习表格的知识。个人觉得本课用课程表替代通讯录教学效果会更好。学生对课程表非常熟悉,可能都有自己制作过课程表的经历,所以用课程表更贴近学生实际,引起学生的生活体验。

在情境的创设上,我采用了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一贯倡导的“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生活即教育”的理念,由生活实际中的表格引入到这节课需要学习的课程表,再通过承诺将学生自己做好了的课程表打印给他们,实现了“知识来源于生活,学习为生活服务”的本节课教学理念,同时让学生切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的学习不是枯燥无味的,而是有益于生活、充满了乐趣的。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学校是死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书本是死书本。”“教育生活化”理念的提出,要求把生活化的教学渗透到各个学科的教育教学行为中。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的学科,在课堂教学中也要能够充分的体现出“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新理念。

在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创设现实生活中的真实情景,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新鲜事物的兴趣,点燃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求知欲。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努力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情境去贴近学生生活,将信息技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联系起来,使课堂充满生活气息,让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例如,在教《飞鸽传书》一课时,教师节给老师发邮件送教师节的问候,让学生在体验送问候的过程中,掌握了发送电子邮件的技能。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这就是说首先要投其所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识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要注重培养学生将习得的知识回归于生活实践中进行运用与发展。学以致用,是学之根本。例如,在讲到word中“插入表格”一课时。我先是调查了解学生知道哪些表格,课上再向学生展示大量的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表格,如:课程表、值日表、作息时间表等,然后简要介绍插入表格的基本方法,放手让学生利用插入表格来绘制其中的一个,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本节课的知识,又让学生知道了表格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样联系生活的学习,自然效果要好得多。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的教法之一,以探索问题来引动和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任务既要使学生感兴趣,又要切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主动地去学习。例如在《旅游计划书》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任务到网上查询杭州回绍兴的火车班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轻松快乐的收获新知。

积极提倡评价的“生活化”,即评价应注重平时的操作与实践,注重过程性评价,以“生活”的眼光而非学科标准去评价。对学生的评价,不能用一个尺度而要用多元的尺度去衡量,要努力去发现每个学生的优点和发展的可能性,并使之得到发挥,要让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信息技术为生活服务,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我们评价应是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评价的标准也就多样化。因此,注重学生学习的评价,揭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他们是如何解决问题的,以生活的眼光而非学科标准去评价。

生活化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不仅仅是改变了课堂教学的模式,更重要的是让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与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让学生的学习和其它生活体验一样,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完成。只有我们更加关注课堂教学的生活化,才能提升学生课堂学习质量,才能更有效地促进每一位学生自我的发展,让学生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让学生适应信息社会,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搜索文档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与改进篇十

要开展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开展互动学习,就要给学生提供可供研究的海量信息资源。学习是获取知识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而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家长、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主动地采用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的。

网络环境给课程整合提供了非常好的协作交流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所有学生可以平等的对话,没有性别的差异,没有性格的差异,没有身份的差异,更没有传统评价标准强加在学生身上的优劣标志。所有学生按照研究课题与兴趣自然分组,充分发表见解、展示研究过程和结论。师生之间完全没有了以往的无法跨越的鸿沟,自由平等的对话。学生研究的结论并不重要,展示的成果也不是唯一的评价标准。我们更看重的是学习的完整过程,他们是不是学会了学习?他们是不是不再需要我们的扶持?他们是不是将成功的在终点冲刺!

值得讨论的是,这种资源中心和协作交流平台并不一定全部是在互联网进行。从教学实际中我们注意到:互联网上的资源和平台就一定适合我们的教学么?互联网络的资源浩瀚无际,但是并非就一定可以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有用的信息,反而给我们的课堂教学带来很大的随意性和不可预测性,给教师的备课也带来很多盲目性。另一个方面,互联网很大程度上已经是一个商业网络,所用的平台并非是为教育设计的,各种交流平台更是不便于学生们的专题交流。同时所有网站提供的免费主页空间也是没有保障,因此,如果用它来构建学生作业的评估展示平台功能是无法得到保证的。就目前网络建设和互联网现状,我认为完全可以依托局域网的高速宽带,建立自己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授课平台,一方面由教师和学生课题研究小组引入互联网资源,另一方面,充分发挥资源库的作用,引入资源中心的资源,同时也可以引入学校师生自己创建的信息资源。利用动态网页技术在自己的网络上开辟各种专题的信息协作平台。

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不仅是学生学习方式的革命,也是教师教学方法的全方位变革,要使计算机成为教师的真正工具,不要求各学科教师自己从头设计自己制作课件。信息技术和学科的整合并不能要我们的学科教师都费力搞什么多媒体课件,我们只要学会拿来主义和再加工能力,如果有现成的电梯大家都不去使用,岂不是对资源的浪费?浪费了网络资源,还浪费了你自己的精力。

近来,网络和教育将在广度和深度上极大地影响一个民族的命运,影响一个团队、个人在未来时代的竞争力。而网络和教育的结合更是实现伟大的民族复兴的强大武器。教育改革任重而道远,教育现代化、教育信息化给我们的教育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同时也给我们提出了信息技术和学科整合的崭新课题。“二十一世纪的人才,必须懂英语,会电脑。”“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从以上的话语中,可见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已成为小学生必不可少的课程组成部分,这不仅对培养跨世纪的人才具有现实意义,而且对提高我们民族的素质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信息技术课与其它小学课程有所不同,它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要求学生必须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和操作技巧。目前,许多小学都陆续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让学生初步学会计算机的`使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下面就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几点反思。

翻开以往的计算机基础课本,无非是以计算机的发展史讲起,接着讲解数制与编码,再次讲述计算机的组成部分及各部分作用,再才进入到dos与windows系统的使用,其枯燥的理论很容易打消孩子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一但孩子的计算机兴趣被扼杀,信息技术课堂的生机也就荡然无存。然而如今的信息技术课本内容设计合理,完全符合学以至用的目的,课本从信息技术基础讲起,接着介绍windows系统的操作,再介绍网上冲浪的过程与方法,这就让同学们形成搜集信息的习惯,但这些对于我们的学生,课本的价值量还是低了些,学生计算机水平普遍都比较高,如果再围绕书本讲解,学生不但会抵制,更耽误后续课程的进度,如何设计一套具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是上好信息技术课的关键。

信息技术课上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涨,他们对新事物充满着好奇,总幻想有一天能熟练的驾驭计算机、能制作出精美的动画、能设计出漂亮的游戏、能控制自己创建的游戏角色……只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至用,久而久之,其操作水平又会上一个新台阶。七年级上学期开设的课程是信息技术基础与word软件,学生操作量大,一周仅有1次课,如何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的学习任务,45分钟尤为重要,课堂讲解时间不能太长,上机练习的时间可以放长些,每次授完新课后给每个学生下发一定的练习题,练习范围就是本堂课所讲授的内容,学生按照老师给定的题目针对性练习,教师再个别辅导,当然学生对于知识点模糊的地方也比较多,老师可以安排每组的小组长担任辅导员,同桌讨论等形式,完成课堂练习,在作业时间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巩固并消化,从而弥补了总课时不够的难题。

新授课中,教师如果一味的注重理论的讲解,学生在十分钟或更短的时间内就会走神,所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可以让学生集中精神配合老师共同探讨新知识。如在讲解word软件中绘制表格的第一课,教师可以拿出象棋棋盘图片,让学生数出棋盘的行与列,再介绍如何将单元格调整为正方形以便放棋子,如何来画棋子,美化表格,接着就让学生完成棋盘表格,学生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会发现画棋子很费时,这时老师就可以先让学生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技巧,再来演示如何“投机取巧”,此时学生似乎一切恍然大悟,接下来的制作过程就方便高效的多了。

其实要让学生真正上好信息技术课,老师就必须充当好一个导学者的角色,帮助学生确定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方法;指导学生区分好与坏的信息,提高学生对信息的分辨能力;多给学生一些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能因为老师的导向而埋没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除此之外,在教学中可以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信息技术课堂当中来,让学生知识信息化时代的两面性,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学习至用。作为专业老师,更应该要让学生知道学习信息技术的必要性,真正让学生成为具有高品质的人。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与改进篇十一

在课堂教学中,我真切地感受到结合学生日常生活的教学设计在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有重要作用。同样的一个教学内容,通过与日常生活结合的紧密程度去设计,收到的效果是截然不同的。这是我在教学《网上收集信息》这一内容时的两种问题设计。

前两个班选取让学生搜索的内容是与课本相关的内容:搜索“湖南旅游”,结果很多学生都兴趣不大,搜索到相关信息后甚至看都没看就保存下来,应付交了作业,接着就赶紧看自己喜欢的信息。虽然这样做也达到了本节书的教学目标:学会利用搜索引擎查找信息。但总体感觉课堂组织比较松散。

鉴于以上这种情况,又刚好学校组织学生到长沙世界之窗春游,我把这一节的`教学重新调整了一下,得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是这样重新组织教学的:首先,利用powerpoint向学生展示有关长沙世界之窗的图片及文字介绍,马上就引起了学生的兴趣。当学生知道这么好玩的地方就是他们过几天要去春游的地点时,注意力就更投入了。这时我适时地提出问题:如何才能快速地上网查找所需素材?接着,我围绕“长沙世界之窗”搜索相关的图片、文字资料。然后,轮到学生自己操作,上网搜索“长沙世界之窗”的资料。学生很快兴致勃勃地开始了操作,并且在搜索过程中不断发出阵阵兴奋的笑声。我发现,这次几个班的学生都很郑重其事的在搜索,然后对搜索到的内容很认真的在看,绝不是为了完成作业而做的搜索。这种设计还有下一节的教学内容做好铺垫:要求学生秋游回来后给我发一封电子邮件。学生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

比较两个搜索内容,比较出现的两种结果,可以看出第二种设计更接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更能呼唤学生情感的投入。在这一课时的设计中根据学生的日常生活及时调整教学思路,更好的培养了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的基本技能,培养学生把信息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学习能力。

信息技术的教学反思与改进篇十二

1、插入自选图形,

2、组合旋转自选图形;

3、幻灯片浏览视图;

4、幻灯片的`移动,插入和删除

经过教学我反思如下:

1、导入部分不够自然流畅,没有很好地贴近生活,结合生活中的情景进行教学,节奏较快,有部分学生接受不了,没有充分地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性,老师讲得过多,难点有欠突破,重点不突出。时间分配不够合理,由于本节内容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显得匆忙,没来得及对学生作品进行更多地展评。

2、学生对重新组合图片,旋转和翻转掌握得不够熟悉,对文字的处理还不够娴熟。排版还要加强训练。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a.付费复制
付费获得该文章复制权限
特价:5.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b.包月复制
付费后30天内不限量复制
特价:9.99元 10元
微信扫码支付
已付款请点这里 联系客服